• 沒有找到結果。

並 藉研究結論,進而作為未來臺北縣規劃與實施中小學校務評鑑之參照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並 藉研究結論,進而作為未來臺北縣規劃與實施中小學校務評鑑之參照"

Copied!
3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本研究希望結合校務評鑑的理論與實務,為臺北縣校務評鑑實施狀況做檢視,為達 研究目的,研究設計與實施流程如下:

一、本研究為臺北縣國小校務評鑑實施狀況之研究,研究者先行整理最近國內外校 務評鑑之相關文獻,並了解目前國內各縣市辦理校務評鑑之現況,彙整分析藉以探討其 實施成效。

二、以曾經為臺北縣國中、小校務評鑑之參訪者或受訪者為訪談對象,針對具代表 性之行政人員與教師及評鑑專家學者、教育行政主管機關人員進行個別深度訪談及焦點 團體訪談,以個人在校務評鑑的專業認知及團體間互動討論的模式,分享其在參與校務 評鑑歷程中,面臨問題所因應而生的作法與想法,期能以不同的觀點與不同的角度發 聲,藉以收集思廣益之效;因與研究者具有相同背景經驗,在進行文件分析、研究訪談、

或其他資料蒐集較為便捷。

三、再經編碼方式整理焦點團體訪談資料,將資料分析、比較、歸納出可供臺北縣 參考的評鑑模式。

綜上所述,本章依第二章文獻探討結果,進一步以焦點訪談進行質性研究,以下僅 就研究設計、研究對象、研究工具、實施程序及資料處理方法等分節敘述之。本章共分 第一節研究架構與對象;第二節研究工具;第三節實施步驟與過程;第四節資料處理與 分析。

(2)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對象

一、研究架構 :依研究動機與目的,本研究所採行之研究架構,如圖 3-1 研究架構圖

焦點團體訪談 臺北縣校務評鑑實施狀況 專家學者

教育行政人員 中小學校長 中小學主任 中小學教師 家長代表

一、分析臺北縣校務評鑑實施之現況。

二、了解臺北縣校務評鑑實施之變革。

三、探究臺北縣校務評鑑實施之成效 與改進之道。

從研究架構圖可知,本研究主要在瞭解臺北縣校務評鑑實施的整體狀況,而研究乃 是以焦點團體訪談的方式,訪談專家學者、教育行政人員、中小學校長、主任、教師、

以及家長代表,藉以探究與分析臺北縣目前所實施的校務評鑑概況,而臺北縣校務評鑑 狀況,主要是瞭解與分析三大層面,分別是:(1)分析臺北縣校務評鑑實施之現況;(2) 了解臺北縣校務評鑑實施之變革;(3)探究臺北縣校務評鑑實施之成效與改進之道。並 藉研究結論,進而作為未來臺北縣規劃與實施中小學校務評鑑之參照。

二、研究對象選取的原則與基本資料

(一)個別訪談

1.專家學者:受訪者曾參與多次校務評鑑工作,對活動歷程有深入之瞭解,以鑽 研校務評鑑議題之大學教授乃最佳的選擇;本研究邀請之受訪者,不但對校務評鑑有獨 到的論述著作,並主導宜蘭縣校務評鑑的規劃工作,且多次受聘擔任各縣市校務評鑑的 訪評工作,所以是學者專家的不二人選。

2.教育主管機構人員:校務評鑑為教育局學管課之業務,為了讓所蒐集之訪談資

(3)

料,能確實掌握行政單位對校務評鑑之原始立意而免於偏頗;又本研究以臺北縣為研究 對象,是故,以曾經擔任臺北縣教育局長現任教育部國教司長,及北縣教育局學管課課 長的觀點連結執行面的意見,以做為臺北縣校務評鑑發展脈絡之驗證。

3.學校人員:從具有校務評鑑受訪與參訪雙重經驗的學校人員名冊中,選定臺北 縣國中、小之校長、主任、教師為代表,徵詢其在參訪、受訪中的覺知,為顧及周延性 與代表性,成員涵蓋都會與偏遠大中小型學校,如此,讓資料的蒐尋與結果分析具推論 性。 4.家長:從具有校務評鑑受訪與參訪雙重經驗的家長名冊中,選定曾擔任臺北縣 國中、小之家長代表,徵詢其在參訪、受訪中,對校務評鑑原本的期待與看法,與實施 現況的運作有否落差,將有助於更多元另類的資料蒐集。

表 3-1 深度訪談對象簡歷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編號說明:大學教授 University(U)教育主管機構人員 Government(G)

學校成員 School(S)教師會代表 Education(E)家長會代表 Parent(P)

(二)焦點團體訪談

焦點團體訪談乃研究者口述問題,向一群特定之受訪者發問,並紀錄受訪者所回答 的問題,其優點為回收率高、避免漏答、訪員能適時提供相關指引,幫助受訪者回答(李 美華等譯,1998)。研究者將以訪談方式取得本研究所需之相關資料,再根據這些資料 編號 服務單位 職稱 學歷 性別 座談時間 U 1 國立大學 教授兼所長 博士 2007.01.15

G1 教育部 國教司長 博士 男 2007.02.15 G2 臺北縣教育局 學管課長 博士候選人 女 2007.02.15

SP1 縣立國小 校長 碩士 男 2007.02.28 SE1 縣立國中 教師會理事長 碩士 2007.03.10

PP1 縣立國中 家長會長 碩士 2007.01.30

(4)

與文獻分析所得之資料加以對照分析組織整理,以瞭解學校接受校務評鑑之運作歷程。

訪談團體數量、時間及人數的選擇上,高博銓(2002)在參閱 Krueger & Casey(2000) 的資料後,認為團體通常由 5-10 人所組成,但亦可視目的彈性調整,少至 4 人,多至 12 人。而每次訪談花費的時間大約是 1.5 至 2 小時(王文科、王智弘譯,1999),本 研究所進行之焦點團體訪談採效標參照取樣,下列原則作為選取訪談者之依據:

1.決策層級:教育局主管、學校校長 2.規劃層級:學校行政人員主任

3.執行層級:學校行政人員組長、學校教師、家長

本研究主旨為臺北縣國中小校務評鑑實施歷程之研究,涉及教育行政單位與學校行 政之範疇,以曾經參與之參訪者或受訪者為對象進行訪談,藉此勾勒出規劃者、執行者、

參訪者、受訪者之間實務面向的交集。由於經費及時間的緣故,本研究設定每場人數為 4-6 人,為使設定的問題能得到廣泛不同的觀點及建議,儘量邀請校務評鑑之專家學者 與教育行政代表為參加成員。例如邀請具有參訪或受訪經驗豐富之學校校長、主任、教 師會代表、家長會長等。惟,為使訪談過程順利進行並使討論題綱得到充分討論,僅以 二十位關鍵的供給資料者,設定邀請為訪談成員,分四次座談,將其討論的結果推估出 大部份人的意見。

表 3-2 第一場座談會訪談對象簡歷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編號說明:大學教授 University(U)School 學校成員(S)

教師會代表 Education(E)家長會代表 Parent(P)

編號 服務單位 職稱 學歷 性別 座談時間 S1 縣立國小 主任 碩士 男 2007.01.06 S2 縣立國小 主任 碩士 女 2007.01.06 S3 縣立國小 主任 碩士 女 2007.01.06 S4 縣立國小 主任 學士 女 2007.01.06 S5 縣立國小 主任 碩士 男 2007.01.06

(5)

表 3-3 第二場座談會訪談對象簡歷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表 3-4 第三場座談會訪談對象簡歷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表 3-5 第四場座談會訪談對象簡歷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編號 服務單位 職稱 學歷 性別 座談時間 SP2 縣立國小 校長 博士 男 2007.01.13 SP3 縣立國小 校長 碩士 女 2007.01.13 SP4 縣立國小 校長 碩士 男 2007.01.13 SP5 縣立國小 校長 碩士 男 2007.01.13 SP6 縣立國小 校長 碩士 男 2007.01.13 SP7 縣立國中 校長 碩士 女 2007.01.13

編號 服務單位 職稱 學歷 性別 座談時間 U2 國立大學 教授兼所長 博士 2007.01.15 U3 國立大學 教授 博士 男 2007.01.15 U4 國立大學 助理教授 博士 2007.01.15 U5 國立大學 專員 博士候選人 2007.01.15

編號 服務單位 職稱 學歷 性別 座談時間 P1 服務業 家長會長 大學 男 2007.01.30 P2 服務業 家長會長 大學 女 2007.01.30 P3 服務業 家長會長 專科 女 2007.01.30 P4 自由業 家長會長 專科 女 2007.01.30 P5 自由業 家長會長 專科 女 2007.01.30

(6)

第二節 研究工具與設計

本研究之研究設計如前所述,採質性研究進行,運用個別深度訪談、焦點團體訪 談進行研究資料之蒐集工作,首先研究者口述問題發問,並紀錄受訪者所回答的問題,

其優點為回收率高、避免漏答、訪員能適時提供相關指引,幫助受訪者回答。運用個別 深度訪談時,研究者必須花相當多的時間在自然情境中與受訪對象相處,讓受訪對象可 以利用自己的思考架構自然地回答研究者的問題,研究者也可在個別訪談中發展出訪談 指引,讓受訪對象就特定的主題表達其想法和做法。

因此,本研究在整個研究過程中運用個別深度訪談法蒐集資料時,要隨時考慮符 合質性研究法的精神與實施原則,也就是在進行個別訪談時應盡量在自然情境中進行,

以確定所獲得資料的真實性,並可使用開放式的訪談,使受訪者能就特定主題盡情表 達。利用本方法,研究者可以從每位受訪者言語中得到毫無掩飾的第一手資料。現將個 別深度訪談與焦點團體訪談的流程說明如下:

一、 個別深度訪談

(一)進行方式:為符合質性研究法之個別深度訪談方式的要求,本研究的個別深度 訪談可分成以下兩種方式交互進行。

1.非正式的個別訪談:研究者善加利用非正式時間,與非特定對象做無結構性的 談話,從中了解學校基層人員對校務評鑑的看法。談話經常沒有預設立場或目標,通常 是即興式的,若談話內容對於研究資料有意義,研究者會在談話後速記,並於回家後隨 即做整理並建檔,同時進行反省日誌的撰寫。

2.正式的個別深度訪談:研究者針對 6 名人員(附錄十二),進行正式的個別深度 訪談,採取半結構式的訪談指引法進行,每次個別深度訪談時間,以 1 小時為原則,並 在徵求訪談對象的配合與同意下進行,同時也告知訪談資料的處理方式與保障隱私的原 則。本研究進行個別深度訪談期間,配合受訪者時間,採較為密集式訪談,大約 3 至 7 天進行一次,在正式的個別深度訪談時,均採取現場錄音與筆記方式進行訪談記錄工

(7)

作,研究者於個別訪談結束後當日,依據錄音帶訪談內容轉錄成訪談逐字稿並同步進行 反省日誌之撰寫工作,然後再送交給受訪者進行審閱其訪談文字內容部分的正確程度,

以確保訪談文字資料的效度,然後再進行資料初步編碼與分析歸納的工作。

(二)研究工具設計:在質性研究中,研究者本身就是主要的研究工具。研究者根據 文獻探討和專家的建議,設計訪談說明函和訪談大綱。訪談大綱以半結構式的問題對受 訪者進行訪談,透過受訪者的經驗和觀點,來了解校務評鑑實施歷程的理論與實際。為 達成研究目的,訪談內容全程錄音,以確保資料蒐集的正確性。同時撰寫受訪者檢核函,

以提高訪談內容的信度和效度。本研究主要使用到的研究工具包含有:研究者本身、訪 談說明函(見附錄六)、訪談同意函(見附錄七)、訪談札記(見附錄八)、訪談大綱(見附 錄九)、效度檢核函(見附錄十)、錄音工具。

1.研究者本身:(1)角色隨研究歷程改變:在資料蒐集的過程,具有訪談者、轉 譯者、詮釋者的角色;另外,在資料處理的過程,則扮演將參與者的口語敘述轉成文字 陳述之轉譯者角色;在資料分析時,研究者又需對於訪談稿進行詮釋與理解的工作。(2)

強化質性研究能力降低主觀與偏見:研究者為增加質性研究的能力,除廣泛研讀質性研 究理論與方法外,並請教論文以質性研究法研究的學長,以充實研究者本身的質性研究 能力。而在研究進行中,研究者也應隨時反省自己在質的研究過程中是否能夠降低個人 的主觀與偏見。(3)對校務評鑑經驗豐富:研究者本身具有多次參訪與受訪的經驗(連 續 92-93 兩年接受聘請擔任臺北市校務評鑑委員,92.94 接受聘請擔任臺北縣校務評鑑 委員,89.90.93 因校長遴選、任期屆滿接受訪評)前後共有 7 次參與校務評鑑之經驗;

對校務評鑑的理論與實際有較為深刻的體悟與了解;除此之外,研究者也連續 94-95 兩年受邀擔任,臺北縣校長協會所主導的「校長辦學績效評鑑」之評鑑委員。(4)與研 究對象互動良好:因研究者具豐富的實務經驗,對受訪者的經驗感同身受,使參與本研 究的受訪者,對研究者的邀請與訪問,具有高度的信任,此種因素使受訪者展現於訪談 過程中,皆能盡其所能的暢談所見所聞,無形中增加研究資料的廣度,使研究者對所提 供資料可以深度探討和分析。

2.訪談說明函:為顧及研究倫理,在邀請參與者接受訪談的同時,向其解釋本研

(8)

究之目的及進行方式,並在參與者同意後填寫接受訪談同意函。

3.訪談同意函:訪談同意函中載明研究參與者同意接受訪談時錄音,作為學術研 究之用,以便事後資料分析。並在訪談研究進行中,若參與者想終止其參與時,研究者 亦同意其中止參與。

4.訪談札記:訪談札記主要記載受訪者之基本資料,亦記錄訪談過程中之重要事 件,及研究者訪談後心得感想,在資料分析時參考用。此外,並協助研究者記錄在晤談 過程中受訪者所呈現的非口語訊息、受訪者陳述內容之深層含意。

5.訪談大綱:深度訪談與焦點團體訪談,每次訪談時間約為 1-2 個小時,並隨訪 談當時情境做彈性調整。訪談大綱大底相同,所不同者,在於當對象不同時,訪問之重 點會有所不同與強化:

(1)針對專家學者,則從其學術的研究與參訪的經驗中獲知對校務評鑑實施的適當性、

實用性、可行性、準確性提出見解與看法。(2)對教育主管機關在校務評鑑歷程中所扮 演的角色及作為,藉此瞭解其在校務評鑑各項決策的背景因素與影響層面。(3)對規劃 層級的學校行政人員主任,旨在獲知規劃實施推動的過程中,所面臨的壓力、困境與問 題,與解決之因應策略。(4)對執行層級的學校行政人員、學校教師、家長,旨在了解 學校成員協助及配合校務評鑑實施歷程中,角色扮演的覺知及作為上的協助與配合。

6.效度檢核函:為使訪談的分析更加周延,撰寫效度檢核函,目的在請受訪者瀏 覽研究者整理的訪談內容,受訪者可以直接在稿子上做增減修刪,以避免研究者可能有 遺漏重要字眼,甚至誤解的情形,以增加本研究的信度和效度。

7.錄音工具:錄音機是採用質性研究之研究者不可或缺的一項裝備。本研究訪談 部分將準備 120 分鐘的錄音帶和備用錄音帶,足夠電力的電池和備用電池,再利用測 試良好、外接麥克風的錄音機作為研究工具,以便完整紀錄訪談內容,再加以轉譯分析。

(三)個別深度訪談之優點 1.目標明確

可以對受訪者(教育主管機構人員、校長、主任、教師、家長)明確說明本研究 目的,並解釋清楚想要獲得的資訊,藉由對問題的經驗與關心,去探討、去釐清、去

(9)

理論去質疑長久以來被視為理所當然的事實。

1. 研究協同:因本研究採『效標參照選樣』,直接與實際具有參訪、受訪經驗 的人員進行訪談調查,將可獲得較務實的看法與意見,並彙整這些實際參與 者所提供的寶貴意見增進本研究的價值,受訪對象不僅是資料的提供者更是 協同研究者。

2. 過程彈性:在訪談過程中如果受訪者不了解或誤解問題的原義,訪談者具有 較大的彈性解說或引導。由於本研究涉及教育現實面專業理論或概念的探 討,需要解釋與說明,一般問卷調查法並不合適,故採用訪談調查法。

3. 情境控制:研究場所並非刻意安排德的實驗室情境,因面對較具同質性的群 體,擁有共同的經驗背景,較有面對面的交互作用(歐用生,1989),採用 半結構式的訪談模式,在較隱密沒有干擾的情境下進行訪談。

4. 內容掌握:資料內容的豐富性與多元性,透過訪談確保受訪者不致脫離問題 次序回答或以其他方式破壞問題的結構;現場觀察所發生的疑問,以及團體 所產生的問題,有時候不便在團體內提出,所以私下的訪談,對研究目的更 可以做深入了解。

二、焦點團體訪談

(一)選擇焦點團體訪談的意義與依據

焦點團體訪談是指訪談者與經由選擇所組成的小團體,針對某一特定主題所做的 討論。參與者被要求對訪談者所提出的問題作反應,訪談者可觀察到大量的語言對話與 互動,並從此對話與互動中獲取資料與洞識(insight)。此方法適用於對關注現象瞭解 較少的探索性(exploratory)研究,因為此法可使研究者在研究過程中擴大討論範圍,

探觸到具體層面及多元向度,並且可以深入感情、認知與評價意義,引發出以往經驗和 現有意義之間的關連(胡幼慧,1996)。同時,焦點團體訪談也適合應用於政策的發展 與規劃,在新方案或實務倡行之前,運用此團體來瞭解關鍵的意見。

1.為避免問卷模式之缺失及傳統訪談的限制,讓受訪者能在自由開放、輕鬆自然、

(10)

不受拘束的氣氛下,對於研究者所提問的主題進行討論,使研究者可以在短時間內,取 得受訪者對該議題的認知、評價、態度與想法等資料,在此主題的探究上,焦點團體訪 談較為合宜。

2.本研究目的在於探究教育現場中,教育主管機關在規劃校務評鑑所預期的理想 面,與各校在實施上結果的判讀與應用之執行面,是否有所落差,進而瞭解可能遭遇的 困難與瓶頸,對此「初探性研究」採用焦點團體訪談為主要的研究方式乃十分恰當。

3.針對文獻提供之國內教育情境與類似作法,藉由互動進行討論,獲邀之參與者歷 經參訪、受訪的豐富經驗,讓參與者彼此腦力激盪,從不同立場與角度引發獨特的觀點,

進而尋求相互理解並形成共識,引發積極性的對話,焦點團體訪談乃為最佳的方式。

(二)研究工具設計

焦點團體訪談部分,本研究主要使用到的研究工具包含:研究者本身、焦點團體 座談會流程表(見附錄十一)、焦點團體訪談權益說明函(見附錄十四)、焦點團體訪談同 意函(見附錄七)、訪談札記(見附錄八)、訪談大綱(見附錄九)、效度檢核函(見附錄十)、

錄音工具。

1.研究者本身:如同上述,在個別深度訪談時,研究者應扮演訪談者、轉譯者、

詮釋者的角色;研究者在焦點團體座談時,更應具備觀察者、參與者、歸納者的角色。

2.焦點團體座談會流程表:其中載明組別、時間、地點、主持人、出席人員、座 談動機、活動流程與注意事項。

3.焦點團體訪談權益說明書:為顧及研究倫理,在邀請參與者接受訪談的同時,

向其解釋本次焦點團體座談之主要目的及進行方式,並請在參與者同意後填寫接受訪談 同意函。

4.焦點團體訪談同意書:除請受訪者填寫個人基本資料外,同意書中載明研究參 與者同意接受訪談時錄音,以便日後整理成書面資料分析。並告知受訪者研究者絕對會 對訪談內容保密,除非經過受訪者同意,不在任何書面資料或口頭報告中,揭露姓名或 可辨識身份的資料。並請受訪者選擇訪談內容提到受訪者時的做法(1)同意,公開身 分(2)不同意公開身分,以匿名方式處理。

(11)

5.訪談大綱:每一場焦點團體訪談的時間約為 1-1.5 小時,並隨座談當時情境做 彈性調整。訪談座談大綱要旨在於:藉由獲邀的專家學者、校長 主任、老師、家長不 同的次級團體,在訪評或受評的歷程中,難得的體驗與發現,針對臺北縣八十八年實施 至今已步入第八個年頭的北縣校務評鑑,在『評鑑目的、評鑑對象、評鑑期程、評鑑委 員、評鑑項目、評鑑指標、評鑑方式、結果應用、獎勵輔導』各層面,在主管機關教育 局不斷的微調與修正下,其實施成效是否符應各界的要求與期待,譬如與校長遴選的掛 鉤與脫鉤、評鑑項目的整合、評鑑指標的精簡、結果應用的改變,以及今後能否與校長 專業發展評鑑的連結等各層面提出探究。

6.效度檢核函:為使焦點團體座談的分析更加周延,撰寫效度檢核函,目的在請 受訪者確認研究者整理的會議訪談內容,受訪者可以直接在稿子上做修改,以避免研究 者可能有遺漏重要字眼,甚至誤解的情形,以增加本研究的效度。

7.錄音工具:錄音機是採用質性研究之研究者不可或缺的一項裝備。研究者主要 準備 120 分鐘的錄音帶和備用錄音帶,足夠電力的電池和備用電池,再利用測試良好、

外接麥克風的錄音機作為研究工具,但為避免有任何問題又同時以錄音筆與 PDA 當作備 份。會後將錄音筆內容轉存電腦,以便完整紀錄訪談內容,再加以轉譯分析之。

(三)焦點團體訪談之優點與限制

1.焦點團體訪談的優點:學者認為焦點團體法主要有四項優點:

(1)高度效率:焦點團體訪談透過開放問答方式,使研究者能在短時間內,針 對焦點議題得到大量而豐富的資料與互動,相對於個別訪談而言,效率較高。

(2)互動的效果:焦點團體訪談的集體互動模式,可引發個別訪談中未發現的 創新想法與資料,藉此檢驗與平衡彼此的看法,避免極端與不切實際的看法,可確保所 蒐集的資料能符合研究的目的。同時,團體成員的回答與他人的回應,可以形成團體動 力的效果,經由參與成員之間的意見補充和修正,使所得資料更具深度與廣度,對具有 爭議性的議題,也較易激發參與者不同反應和進一步的討論與反應。

(3)資料的多元與豐富:焦點團體訪談係用開放的問答方式,可獲得受訪者自 主性表達的豐富資料。研究者可以藉此獲得較深層的意涵,區辨受訪者表達的信念意義

(12)

上之不同。

(4)自主反應、真實呈現觀點:焦點團體訪談藉由團體互動來探索受訪者的觀 點,受訪者可以自由選擇是否要對問題作出回答。由於受訪者的回答是出於自願性的,

所以可較精確地反應個人的觀點,而非虛擬故事來迎合訪談者。

綜合上述,焦點團體與深入訪談,重要的差別在於可觀察團體期間討論主題的互 動。研究者可以在團體中觀察成員對探討主題彼此討論、自然的對話、分享看法與經驗、

也可以發現相關議題。且焦點團體所激發的互動,讓成員有某種程度的參與,並產生即 興式的反應效果,使成員們使用自然的語彙相互回應,無形中,提供研究者洞察的機會。

除此之外,研究者認為在時間的消耗上,焦點團體也比深入訪談要來得經濟。可以引導 出大多數的想法,卻節省了大量的時間。

2.焦點團體訪談的限制:雖然焦點團體有許多優點,但其在使用上也有部分限制:

(1)推論的限制:經驗顯示,便利抽樣是焦點團體訪談選擇參與者最常用的方 法,且訪談人數控制在 6 到 12 人是最恰當的討論情境,但如此的招募便利性與少數的 受訪者數量,都將顯著的限制焦點團體結果概推到較大的人口群,造成概述焦點團體研 究結果的困難。

(2)可提問的問題數有限:因為在許多人做反應的情況下,對任何問題的反應 時間量將明顯的增加,以致於可提問的問題數相對的有所限制。

(3)團體情境的影響:成員互動與自然社會情境有異,其結果會受到團體情境 的影響,其負面影響有:*為團體成員的反應並非獨立,限制言辭的可信度與推斷力;

*為團體的結果可能來自較強勢或意見多的成員,較保守的成員不太願意開口。

(4)主持人的技巧:主持人主導團體討論的方向與內容,有賴於相當的團體歷 程技巧,以使其訪談不會受制於少數一兩人而形成少數人影響整個團體對話的結果,忽 略非高度語言傾向者之想法。同時,主持人也可能有意或無意的提供線索或暗示,促使 結果有所偏誤。

(5)結果的呈現:由於焦點團體訪談所得資料,具有開放性的本質,常使得結 果的概述和解釋較困難。

(13)

基於以上之方法限制,研究者為克服限制,著重於訪談過程主持者的中介角色,

並重視訪談大綱問題之學理效度和訪談資料之描述效度及解釋效度(王文科,2000) 對於問題之擬定以焦點團體擬定問題之原則和國內外文獻探討內容來設計,並於訪談過 程中安排研究生擔任觀察者,幫忙記錄和描述參與者之行為和所掌握之脈絡,且進行成 員查核,以釐清彼此溝通不良的領域或是對問題表達感受。又由於焦點團體內的成員應 以高度同質性、相容性為佳。然而,這種情形將會窄化資料來源的廣度,無法兼顧其全 面性,如此的資料可能只是少數團體的意見,而導致研究結果有所偏頗造成推論上的限 制。在團體情境的影響下,團體中的成員通常有社會從眾心理,團體內部的動力會創造 出一種集體性的思維,對成員之間的交談方式和內容產生導向作用,以致於個人觀點無 法真實呈現。且受限於受訪者之間彼此的互動及與主持者之關係,有時主持者會有意或 無意的提供線索,會使結果有所偏誤。另外,資料的開放性本質使得結果的解釋和概述 需要更多努力。因此,研究者與中介者在焦點團體訪談會議前均需花費較多的時間溝通 與協調。

2.訪談資料的紀錄與分析:在焦點團體法實施期間,許多團體是由

一對訪談者來進行,其中一人專注於做札記,另一人專注於促進討論。其中負責札記的 訪談者,需要將與發現有關但不太容易出現在紀錄中的口語的和非口語的訊息做成札 記。良好的札記也有助於當錄音帶於稍後謄寫成逐字稿時,能夠整理分辨出誰說了什 麼。這些札記與逐字稿能將參與者的意見與帶有情緒的敘述,忠實的紀錄,有助於日後 的解釋發現(王文科,1999)。資料的內容分析可以做(1)質化結語式(summary)直 接分析。(2)系統登錄(coding)分析。內容分析時,可以直接引用參與者之言辭。而 在選取引用句時,最好能呈現出對話的動態(胡幼慧,1996)

第三節 實施過程與步驟

完善的事前準備工作往往是研究成功的關鍵所在,本研究的主題是臺北縣校務評鑑 實施狀況進行調查研究,首先要確立目標做問題的澄清、經由文獻探討、選樣做焦點訪

(14)

談、最後做論文的撰寫;本研究的實施過程乃根據研究計畫,有一定的流程、時間 與過程,以「論文研究、深度訪談、焦點團體座談的」為主要內涵。陳述如下:

一、論文研究流程 (一)問題澄清

本研究所進行為個案分析,針對臺北縣校務評鑑實施狀況進行調查研究,研究者 從蒐尋有關中小學校務評鑑之碩士論文中,統整研究之發現、結論與建議彙整評析,在 既有的文獻基礎上,掌握教育現場的「現實」,期使本研究的結果能更加完備與深入。

(二)文獻探討

為進行臺北縣校務評鑑實施歷程現況之了解,研究者先針對相關文獻及研究做探 討,蒐集的文獻範圍涵蓋:現有論文整理、臺北縣相關文件整理、各縣市的辦理模式、

教育人員的對應模式、實施現況的困境與發現,運用文件分析法,分析歸納;也希望藉 由他山之石,可以引為借鏡

(三)樣本選取。

採『效標參照選樣』,以對台北縣八年來,參與校務評鑑學有專精之專家學者、

主導校務評鑑之教育主管機關之決策者、參與校務評鑑或接受訪評之教育同仁為訪談對 象,藉以蒐集彙整實際參與者的意見與看法。

(四)焦點訪談

直接與實際具有參訪、受訪經驗的人員進行焦點訪談,將所有訪談內容以文字稿 的方式謄寫,針對文字稿作分析。其間研究者來回檢視文獻及訪談內容的資料中,找出 共同點及差異處,作為綜合討論的依據。

(五)研究撰寫

訪談調查後,彙整較為務實的看法與意見,增進本研究的價值,資料分析後,依 據分析結果及訪談結果作綜合討論,並提出結論及建議;根據研究流程的步驟及研究者 工作時間訂定研究流程。

(15)

表 3-6 研究流程表

步驟 流程 主要工作內容

步驟一 問題澄清 蒐集、閱讀相關文獻,對問題及研究方向作一瞭解,並確定研 究主題。

步驟二 文獻探討 以文獻回顧的方式,對校務評鑑實施的現況作一分析,界定初 步問題,擬定研究計畫。

步驟三 樣本選取 以研究者所服務的臺北縣作為研究之樣本,並依據原則選出訪 談對象進行研究。

步驟四 焦點訪談 透過蒐集的相關資料與訪談對象進行深度訪談與焦點團體訪 談,進行資料收集。

步驟五 研究撰寫 資料蒐集和分析整理同時且持續進行,將訪談資料做整理、分 析,完成論文。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二、深度訪談的步驟

(一)訪談大綱的編製與修訂

以國內文獻資料為基礎,藉由國內外資訊系統搜尋相關論文、期刊及網路上相關 實務報告,加以研讀、整理與歸納以瞭解「校務評鑑」的意涵,並聯結國內外之相關研 究,瞭解此研究領域中,本研究主題及對象可著力的部份,以引出本研究欲探究的目的 與內容,而構成本研究最主要的部份;訪談過程中的工具:「訪談大綱」,並為訪談大綱 提供學理上的根據。完成訪談大綱後,與指導教授討論後,針對不妥適的地方加以修改,

待第二次修改完訪談大綱後,進行訪談。本研究的訪談大綱乃提供了一個訪談的架構,

使訪談進行不致偏離研究主題,並保留適度的彈性,讓研究者在訪談的過程中視情境有 所調整,以保有會話的流暢性。

(16)

(二)訪談前的訓練與準備工作

一般來說,訪談的事前工作為確立訪談的目的與研究目的相結合,亦即在一般 目的之外,還要將所預期的目標具體化,以利於引導訪談的進行;在場所的選擇上則以 參與者方便且舒服的地點為原則。因此,基於上述,研究者在此階段也大致依此原則來 進行準備工作。

訪談的成功與否,訪談員者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故訪談員需有適當的訓練,

始可順利地完成訪談的工作。本研究訪談員由研究者本人擔任,除了事前詳細檢閱相關 文獻以對研究主題有深入的理解外,在方法論方面,研讀有關質性研究的相關書籍及以 深度訪談為主要方法的研究,瞭解訪談的原則、策略與技巧,並與指導教授討論於訪談 過程中應注意之事項。

在質的研究中,通常是根據預定的特徵來選擇參與者。因此,本研究的抽樣方式 是合立意抽樣,研究者透過各種管道分別與學者專家、教育局人員、學校校長、主任、

教師、家長等人聯繫,簡要自我介紹並說明研究動機、研究主題及訪談目的,徵詢訪談 對象的意願或推薦適合的人選願意參與本研究之受訪者,若訪談對象同意,則約定訪談 的時間及場所。

訪談時間、地點皆是配合受訪者的便利性,並以安靜、不受干擾為原則。實際訪 談地點是以學校會議室、臺師大教育大樓綜合教室、教授研究室或咖啡廳為訪談地點,

這是因為有些受訪者很忙,不好意思利用上班時間受訪,為使時間較好安排,舒緩討論 的氣氛以及提高參與的誘因,因此,其中有 2 場訪談的時間在週六上午進行;有 1 場利 用下午教授沒課的時段,在臺師大教育大樓綜合教室進行;有 1 場利用中午時間在咖啡 廳邊用餐邊進行討論。此方式對於記錄比較困擾,但因研究者準備數位錄音機錄音後再 整理,所以也解決了用餐不方便記錄的問題,在取得聯繫後,所有受訪者都欣然接受訪 談。

(三)進行正式訪談

在正式訪談時,研究者先自我介紹,並與訪談對象有一番的互動後,研究者再次

(17)

說明本研究的目的與訪談的主題,並強調對受訪者的尊重與保護,所有訪談的書面紀錄 與錄音帶純為學術研究之用,決不外流。訪談進行時,大致依照研究者先前所擬的訪談 大綱,研究者適時地控制討論主題,鎖定與本研究欲探究之向度相關之話題,並非照本 宣科,而是依據隨機就受訪者回應內容適時調整訪談問題的內容與順序,以期獲得更深 入、更真實的資料。

在訪談過程中,研究者會不斷的重複受訪者對校務評鑑實施歷程中參訪、受訪的經 驗與實際困難點之理解和詮釋,以檢核是否有誤解或需要補充的部分,若是察覺受訪者 敘述內容有先後呈現不一致的語句時,則進一步澄清,以確定其表達之真意。

每次訪談約為 1 個小時,訪談結束後表示感謝之意,並告知如有疑問,希望能繼續 給予協助。在訪談受訪者後,撰寫訪談日誌,包括訪談日期、時間、場景描述、訪談過 程中所發生的特殊事件及遭遇的問題,訪談後的檢討與省思,藉以做為下次訪談改善的 參考。

(四)訪談後工作

1.訪談札記和逐字稿整理:在面對面的訪談結束後,研究者隨即對受訪者進行 背景整理並以訪談札記、訪談後立即之摘要整理,配合錄音之內容打印成逐字稿,並在 印象最鮮明之際,撰寫訪談紀錄以及研究日誌,以免日後遺忘或印象模糊扭曲,此反省 紀錄,可作為下次訪談的經驗借鏡,同時則可增加日後資料分析之參考。

2.逐字稿內容的確認:研究者會針對需要補充、增強或不清楚的部分,再與受訪 者進行電話訪談。並將逐字稿以電子郵件方式寄予受訪者,以校對轉譯過程中之失誤,

或就逐字稿內容進行確認與補充,以提高訪談內容的真實度。在回收受訪者對逐字稿內 容確認或補充後,即著手進行資料整理分析,在資料處理與分析上,研究者首先將受訪 者予以編碼,並詳細閱讀和整理逐字稿,以訪談大綱的主題歸類,輔以彩色筆做為區隔,

將訪談資料和訪談過程中之衍生討論議題做綜合整理,成為研究結果,最後根據研究結 果與過去文獻做整合討論後,提出本研究之結論與建議及研究者在研究過程中的省思。

(18)

三、焦點團體座談的步驟

一個成功的焦點團體座談所必要的行動順序,依 Sharon V.et al.(1996;轉引自 王文科,1999)所提出之訪談的發展和實施步驟有九項依說明如下:

(一)確立目標

研究者必須清楚界定待討論的主題、目標、範圍和欲探究的問題。以確立目的。本 焦點團體訪談的目的,在瞭解受訪者在訪評與受評的歷程中難得的體驗與發現,針對從 八十八年實施至今已步入第八個年頭的北縣校務評鑑,在「評鑑目的、評鑑對象、評鑑 期程、評鑑委員、評鑑項目、評鑑指標、評鑑方式、結果應用、獎勵輔導」各層面,經 由教育局所做的微調與修正,其實施成效是否符應各界的要求與期待。

(二)決定主持者

主持者的角色是成功的焦點團體訪談的中心。這是基於主持者展現的功能與焦點團 體的每一層面有解不開的聯結關係而言(王文科、王智弘譯,1999)。因此主持者 必須具備有效能的訪談技巧、團體過程技巧、以及透徹了解研究目標。主持者提升 參與者的互動,以及確保焦點團體討論不致偏離主題並以最佳的方式來引導團體成 員討論,進而獲取最大量的有效資訊。由於主持人是焦點團體能否蒐集豐富資料與 有效洞察的關鍵因素之一(歐素汝譯,2000),為了確保主持人順利引導團體針對 主題進行討論與互動,以達到研究目的,由於主持者要避免對參與者可能造成干 擾,以維持一種支持性與非評價的情境。 研究者本身具備多次校務評鑑參訪與受 訪的經驗,因此主持工作不假手他人,決定由研究者本身上場擔任。決定主持人後,

研究者與指導教授研商焦點團體訪談的研究問題及預期達成的目標。並在焦點團體 訪談流程中,特別加入了討論順序:從較易(不具威脅性)再討論較難(較個人問 題)。以利訪談的進行。(游貞華,2003)

(三)掌握研究目的

將「想要」與「不想要」的資訊,均予以列表,並建立研究目標,了解研究的層面 與特定的問題。研究者對研究目的有更透徹的了解。那些是想要的資訊,那些是不想知 道的資訊加以確認。本研究有關其他縣市的問題,則屬「不想要」的資訊,並非本次座

(19)

談欲討論的議題。

(四)選擇參與者

焦點團體成員的選擇,必須注重成員是否能夠且願意提供研究者想要的資料,同時 也必須能夠代表整體研究所關心的人口群。為了解決概述焦點團體研究結果的困難,本 研究盡可能尋找最能提供有意義資料的人來參與。且由於焦點團體訪談是藉由參與成員 的互動來獲取資料,因此團體的成員應該以符合研究目的,且具有相同社會背景特質者 為佳,也就是採同質性原則來組成焦點團體(周雅容,1997)。焦點訪談成員篩選程序,

考量的範疇應包括:可引發具表達潛能的參與者、與研究方案有關的參與者、參與者的 同質性與否、參與者熟悉焦點團體主題的程度、參與者的知覺範圍等領域。

本研究焦點團體的參與者是採『效標參照選樣』取得。為考量研究主題的性質,

預定進行四次的焦點團體訪談,為方便於訪談的進行,分錦和國小室會議室(中和市圓 通路)及臺師大教育大樓綜合教室(北市和平東路)二區進行。參與者的篩選方面首先 決定以和本研究關係密切的學者專家、教育部司長(原臺北縣局長)教育局課長、國小 校長、主任、教師會代表、家長會長等組成。四次訪談參與人員預定為校務評鑑的學者 專家 4 位及校長 6 位、主任 5 位、家長 5 位,合計 20 名,先從合適人選中預定二倍人 員,進行電話邀請之後確定名單,詳如焦點團體訪談參與者名單(附錄十三)。除專業 知能外也考慮參與者的代表性。參與者皆非常踴躍參與並且都提供寶貴卓見,四次焦點 團體訪談整體討論已獲得充分資訊。在鼓勵出席方面則以電話邀請參與者,有關訪談內 容、地點等都事先說明並以電子郵件傳送座談會草案,獲得同意參加後,再安排參與場 次;本研究訪談討論題綱內容非常實務,因此互相熟識的參與者不致於造成壓力。本次 參與者對參與訪談也都有高度的意願。

(五)決定焦點團體訪談的數量

焦點團體的大小與數量多寡應視研究目的、研究者需要的研究背景資訊、焦點團 體性質,以及第一個焦點團體的成功情形。至少要有由不同參與者組成的兩個焦點團體 進行訪談,以確認起始團體的反應,且直到主持者能預測參與者的反應才停止。

團體人數包括 6 至 12 人,根據研究資料顯示,焦點團體訪談須一直進行至主持者

(20)

能夠預測參與者的反應才停止,因為這些反應是豐富的。一般而言,這就需要二至四次 焦點團體訪談(王文科,1999)。本研究依據研究主題需要及經費考量,初步預定進行 四次焦點團體,不足則輔以個別深度訪談,直到獲得足夠的資訊為止。

(六)安排焦點團體場地

盡量減輕參與者的壓力,使其能在輕鬆、自然的氣氛中進行討論,暢所欲言

(Greenbaum,1998)。每次焦點團體皆由 4-6 人組成,參與成員及地點請參閱焦點團體 訪談分區參與者一覽表。每次訪談時間預定 1.5 至 2 小時,其間休息 10 分鐘。訪談的 場地則是經過用心選擇決定,場地位置都很適中,搭乘捷運等公共交通工具很方便可抵 達。場地為會議室或討論室,輕鬆無拘不會受到外界干擾,使用錄音器材方便,座位舒 適並備有簡單水果及飲料服務,讓參與者能在輕鬆自在環境中參與訪談。座談採圍坐 式,在無位階高下及專注的情況下,達到主持人與受訪者有較佳之互動。在座談日期與 時間上亦經徵詢過受訪人員之意願後安排座談時段進行。

(七)發展訪談指引

根據第一個步驟所確立的研究目標與第三步驟掌握的研究目的與問題,發展本研 究座談大綱,由研究者自行研擬之,經教授指導後確立訪談大綱,說明如下:

1.研究者身兼主持者充分瞭解研究的目標:包括第一步驟的確立目標 和第三步驟的掌握研究目的。

2.介紹:主持者於參與者陸續到達時,給予招呼並作介紹,儘量不使用專業頭銜,

維持大家相等地位,介紹之後即引導入座,每位受訪者座位均有識別名牌,以示尊重。

3.開始討論:開始討論後,主持者與參與者在焦點團體訪談中的角色更清楚地加 以界定。主持者強調答案沒有對錯,也沒有較佳與否的反應,以及每個人的參與均受到 相同的重視。介紹時使用的語調、語氣,儘可讓參與者保持愉悅的心情。

4.塑造並維持舒適的環境:場景的選擇是一個合宜的空間,座位的安排也加以細 心考量,備妥適量的水果和飲料,由於不確定出席委員的飲食狀況,因此飲料同時準備 咖啡、茶與白開水,並將室內空調設定於 28℃的最佳溫度,讓參與者感受到在舒適氣 氛的環境中參與訪談。

(21)

5.控制主題:主持者必須在焦點團體訪談的時間內取得資訊。從較一般性的問題開 始。參 與者一旦開始互動,主持者要隨時注意下列問題:(1)是否已獲得需要的資訊?

(2)是否提出有興趣、有意義的問題?(3)是否維持團體成員舒適的進行互動?(4)

對於過度冗長的發言和較少發言的參與者要技巧性的處理引導。(5)應適時扮演時間控 制以及歸納與整理討論的角色,將討論結果做出結論並告知焦點團體後,尋得共同的看 法與結論,按照訪談指引的討論題綱,逐題進行結論說明。(6)盡量以中立的立場,不 引導討論朝向某一特定的結果,並盡可能針對相關主題,採用開放討論的方式進行。

6.結束焦點團體訪談:主持者應掌握好時間,討論應在排定結束的時間終止。主 持者最好能摘述焦點團體提出的要點,對特別問題徵求最後的意見。結束的陳述重點:

要求參與者對討論的資訊保密;主持者回答問題並感謝參與者的協助。以上是研究者經 文獻了解所獲致的訪談指引。

表 3-7 主持者開場白的內容要點

*致歡迎詞感謝大家撥冗參與協助

*介紹出席者及列席者。

*描述洗手間的位置。

*描述可用的錄音技術。

*焦點團體的定義與當前團體的目標。

*介紹本場次討論主題。包括界定和解釋名詞的術語和概念。

*表達守密的敘述。

*強調發言答案沒有對錯的以及傳遞每個人反應。

*表達想知道的資訊範圍。強調本次討論的範圍以臺北縣國民中小學為 主,其他類型學校不在本次座談中討論。

(列席者為市教大研究生,負責安排座位與提供資料及做會議記錄)

資料來源:(游貞華,2003)

(八)執行焦點團體訪談

訪談的進行以確保參與者所提供的資料能符合研究的目的為原則。為了激發參與

(22)

者有較多深入的反應,討論過程不宜過於僵化,應多鼓勵「即興式」的反應。且在訪談 過程中應以開放式的問題與問法為宜,如此才能使團體成員從各種不同的層面、角度來 進行思考,以獲取豐富的資料(Morgan, 1997;胡幼慧,1996)。會前備置錄音設備、

水果、飲料茶點、焦點團體訪談同意書(見附錄十五)、筆、便條紙、桌上名牌等,執 行時讓參與者感到舒適與重要,主持者須留意問題的類型、探詢的技術等。本研究執行 焦點團體訪談數量為四次,整個訪談過程進行很順利,參與者互動良好,並都踴躍提供 寶貴意見。四次訪談之後,研究者和主持者商討訪談結果,認為參與者已對討論主題充 分發表意見,整體而言已獲得需要的資訊,因此即依預定計畫結束焦點團體訪談。至於 個別性問題之釐清,由研究者以個別深度訪談,直到獲得足夠資訊為止。四次訪談的時 間、會議地點及與會人員。四次的訪談均由研究者擔任主持人,研究者本身具備多次校 務評鑑參訪與受訪的經驗,對校務評鑑業務很熟悉,對研究題綱也都有深入的瞭解,又 有豐富的行政和主持會議經驗,因此主持工作不假手他人。

1.第一次訪談是 96 年 1 月 6 日上午

在臺北縣錦和國小三樓會議室舉行,會前已備妥簡單飲料,空間、光線和座位都 讓人很舒適的感覺,當天因氣溫遽降又陰雨綿綿,以至於開會時間稍微延遲,參與者陸 續到達後,經主持者介紹之後引導入座,於 10 點 10 分正式進入訪談程序,因時間延誤,

所以中場未作休息,全部訪談於 12 點 10 結束。當天座談效果氣氛融洽,有條不紊,流 程清晰,發言有序,每位參與者皆充分表達意見未有任何離題情事,雖然參與者到達時 間不一致,但座談目的都能達成,因此此次訪談收集的內容成果頗為豐碩。其餘三次訪 談的進行過程大致相同。

2.第二次訪談在 96 年 1 月 13 日上午,在同一場地進行。

3.第三次訪談時間為 96 年 1 月 15 日下午

地點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位於和平東路的教育大樓九樓綜合教室,會議場所寬敞 安靜,備有茶水,是很舒適的座談場地。

4.第四次訪談時間為 96 年 1 月 30 日

地點與第一次第二次相同(臺北縣錦和國小三樓會議室舉行),因討論熱烈又適逢

(23)

午餐時間後轉至永和 sogo 七樓道饗素菜館用餐,邊用餐邊分享剛才意猶未盡的話題,

因對話氣氛融洽,故討論毫無拘抳,場面輕鬆,互動十分良好且表達熱絡;唯,常有搶 話、插話或一齊表達的情況,致錄音效果聲音交錯呈現,稍有離題現象,致使在問題的 著墨上,比重不一,但也引出了一些深入的問題。

因此,事後在詮釋研究資料時,除結合理論外,配合研究者與人員的熟識度及個 人經驗進行分析與詮釋。研究者擬定的訪談的開場白和結束語如下:

1.開場白

歡迎並感謝各位接受我的邀請,參加「針對臺北縣校務評鑑實施現況議題」的座 談會(介紹出席者及列席者,並強調本次座談會根據大家提出的想法綜合整理分析後,

一部分用在研究者所撰述的論文中)。各位委員都是經過校標參照的選樣挑選來參與 的,您們的觀點將與本研究文獻分析的結果發現以及北縣實施現況分析連結,三者彙整 後,將提出具體可行之建議,供教育行政機關及未來研究之參考,非常感激您們對本研 究的貢獻。本次座談不是測驗,所以當然也沒有對或錯的問題,我們想知道的是您們在 參訪與受訪歷程中,對這些問題的看法與經驗,最終的目的,讓我們一起凝聚共識,提 供具體可行的想法與做法,以為教育行政機關政策運作參考的方向。在座談會進行期 間,有一些座談的規範想請各位遵循:

(1) 沒有安排發言順序,當有任何意見時,請立刻發言。參與者每個人都可以提 出自己的想法,大家的意見可以一直重覆提出討論;(2)當其他委員發言時,請保持肅 靜,尊重彼此;(3)每一位出席委員的觀點對本研究都很重要,我們會詳細加以記錄;

(4)當意見相左時,希望能在不做負面評論條件下,表達您的觀點;(5)由於時間有 限,我或許須請您停止發言,在此先表達歉意;(6)為了確保座談資料的正確性與客觀 性,便於整理記錄,請您們同意座談過程加以錄音,您們的意見,我們會加以保密,

將來在研究報告中將以代號呈現;(7)預定訪談時間為一-二個鐘頭,中間休息十分鐘,

桌上的飲料及點心請自由取用,化妝室在會議室右前方;以上是我的引言,請大家接 下來提出個人的看法並進行討論。

(24)

2.結束語

由於時間關係,我們不得不結束今天的座談。非常感謝各位參與這次的座談,各 位所表達的意見都非常寶貴,我們會將各位的意見仔細的整理記錄,所有資料會以代號 在研究報告中呈現,懇求各位對成員在座談中所表達的意見及內容予以尊重和保密。不 知道各位是否還有其他的問題?謝謝您們對本座談會的貢獻。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座 談,由於各位踴躍、毫無保留的發言,使我們研究工作如獲至寶,對於您們的投入,再 度表示無限的感激。

(九)分析焦點團體資料

焦點團體座談有多種用途,分析和報告得自焦點團體座談發現的方法也有數種,

最常使用的是加以記錄與編碼。所以,本研究依以上步驟與原則,確立目的與目標、主 持者、座談的數量、場地、座談大綱,兼顧年資與職位背景,但性別非考慮重點,以期 選擇符合上述重點之座談成員,並依步驟進行座談,其中第一場因天候關係參與者有遲 到現象,開始時間受延誤;第三場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因被邀請的學者專家臨時要擔任 論文發表的口試委員,因此原本的訪談人數有所減少,是為美中不足;綜觀四場焦點訪 談,雖有時間延誤、或恃人數臨時的短缺,但訪談過程、訪談內容、與整個訪談程序的 品質,並未因此而遜色。

事實上,焦點團體資料的分析,並沒有一個最好或正確的方法,和其他類型的資 料一樣,焦點團體座談資料的分析性質,應由蒐集資料的目的及研究問題來決定。就探 索性的研究來說,簡單描述的說明是相當適合的。而最常見的焦點團體資料結果分析涉 及討論的逐字稿及可下結論部份的討論,但在有些情況下,並不需要逐字稿,當需要很 快做成決定及研究結論是較直接的時候,一個簡短的摘要可能就夠了(歐素汝譯,

2000)

故分析量與詳細程度仍需視研究目的及研究層次而定。焦點團體研究往往發現可 能為其他研究忽略的重要見識,具有效率且易於瞭解是其優點,但需顧慮兩方面:(1)

外在效度,不適宜推論至母群體,需要特別謹慎。(2)分析程度,焦點團體的資料重要 的是字句而非數字,因資料的詮釋屬於質化的解析易於主觀,需留意分析之原則與重 點。(游貞華,2003)

(25)

第四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本研究的資料來源為焦點團體訪談的資訊,藉多元的訪談內容,進行臺北縣校務評 鑑實施現況之分析;本節將從研究者的角色定位角色省思與倫理、研究者對訪談資料的 信效度的強化、研究者對訪談資料的分析處理方式,都有詳細的陳述。

一、資料的信效度

質的研究者關心的是資料的正確性與完整性,他們強調信度是紀錄的資料和研究 情境中真正發生的事情的符合度,而非不同的觀察間的一致性。不同的研究者研究同一 情境,也可能因蒐集的資料不同而有不同的發現(歐用生,1995)。質的資料之效度與 信度,相當大程度取決於研究者的技巧、敏感度和誠實。質化研究者強調信度的問題,

在於如何讓他們所蒐集的資料成為實際情境中發生的現象,此外,他們也重視資料的精 確性綜合性,質化研究者重視的效度問題,在於蒐集到研究者所需的資料(黃正傑,

1998)。根據 Lincoln 和 Cuba 於 1984 年曾對質化研究的信度與效度提出見解,認為信 度是可重複性,效度是指可靠性、穩定性、一致性及正確性。因此在控制質化研究的效 度上,可從下列方式進行:研究情境的控制、資料來源多元、資料一致性的確定、研究 同儕討論、資料蒐集具足夠的輔助工具、資料再驗證等。(胡幼慧、姚美華,1996)。 其 說明如下:

(一)信度

本研究所指的信度是內在信度,也就是指個人經驗的重要性與唯一性。因此,如 何取得可靠的資料乃研究過程中運用資料收集策略的重點。因此在研究中,研究者會將 研究過程加以說明,以增加資料的可靠性。並透過面對面訪問實際經歷校務評鑑參訪與 受訪人員,以增加資料來源的真實性。另外訪談時進行錄音,以錄音內容核對訪談紀錄,

打印成逐字稿,連同題綱再寄回給受訪者進行訪談回朔核對的工作,以最後訪談者回寄 的核對稿為資料分析的原始依據。亦即運用蒐集資料的多種程序,建立質的研究之內在 信度。

(26)

(二)效度

質的研究中,研究者是工具。質的研究效度,大部分的關鍵在於進行實地工作者 之技巧、能力和嚴謹的執行其工作。本研究所指的效度分為內在效度與外在效度,現分 述如下:

1.內在效度

(1)為驗證資料真實性之技巧:增加資料確實性的機率、與研究同儕及指導教 授的討論、利用足夠的輔助工具進行資料收集、資料的再驗證、請受訪者確認研究結果 與發現。

(2)為達內在效度的實際作為:*在研究情境方面,於開始進行正式訪問前先 以面訪、電訪或書面資料方式,儘可能讓受訪者對有一定程度了解,才開始進行資料訊 息之收集。並建立良好的訪談關係以利於資料獲取的效度。*在資料一致性的確定方 面:對於每位受訪者,除面訪外並輔以電訪,以確認受訪者看法是否一致。*在資料來 源的多元化方面:除了對受訪者進行訪談外,並儘可能索取相關資料。

(3)研究同儕的參與討論:在資料收集及分析方法上與指導教授研討,有關校 務評鑑實施歷程的相關策略,並與同事討論依實務經驗權衡後修正。

(4)資料收集的輔助工具:主要在訪問過程中,藉由被訪者同意錄音來達成,

除口頭描述外,並儘可能收集相關的文獻資料,以彌補訪談之不足。

(5)資料的再驗證:對於提出較為極端看法之受訪者,進行較深入的分析,同 時在訪談過程中,藉假設性的問題再獲取不同的資料,與口述內容相互對照,了解其中 符合的程度,對於所獲取資料之不一致之處則進一步釐清,使之更接近真實。

(6)請受訪者確認研究結果:將訪談的內容謄寫成逐字稿後,再依照訪談大綱 中問題結構和順序完成初步的分類,整理成訪談稿,再以親自遞送或郵寄方式,寄發效 度檢核函以確認受訪者之原意並未被研究者所誤解。並請受訪者針對其內容檢視內容是 否符合當初陳述,對遺漏或誤解之處加以增刪修改或補充,以提高其研究效度。

2.外在效度:意旨即可轉換性,指經由受訪者所陳述的感受與經驗,

可有效的作資料性的描述與轉換成文字的陳述,增加資料可轉換性的技巧為深厚描述。

(27)

因此,研究者在進行資料蒐集時,會注意資料的脈絡、意圖、意義與行動轉換成文字資 料,以增加資料的可比較性與詮釋性。

(三)結論

由於質的研究深具個人色彩,在同一情境中,研究者由於切入的角度不同,也會 建構出不同面向的研究結果。有鑑於研究者在資料蒐集、整理與分析的過程中扮演重要 的角色,直接會影響到研究品質與結果。再加上質性方法因受研究環境複雜性、獨特性、

中介者所表現個別差異影響及少用標準化的程序等,因此內外在信度較低,研究者必須 再酌量;陳伯璋(2000)根據國外學者 Geotz(1984)的克服方法後,欲以審慎處理具 代表性的資料、盡量建立周延的分析概念和訪談前準備、少用推論性資料,盡量搜集第 一手資料、盡量與受訪者密切配合,獲得較具廣度和深度的資料及以錄音設備記錄訪談 資料等方式來增進內外在信度;因此,研究者在研究的過程中,藉由不斷界定研究問題、

蒐集資料、分析和解釋資料,以確認研究問題與資料的適切性。本研究另以「三角測量 校正」「協同檢核」「問題設計」等下列方法考量質性研究中的信效度問題。

1.資料的三角測量校正:訪談大綱與指導教授討論後,進行了兩次的修訂工作,

針對研究主題的焦點,掌握訪談時的方向,使訪談的範圍均在研究主題之內。並將整理 資料分析所得的暫時性結果,隨時和指導教授進行討論以及與過去的研究結果或相關文 獻做對照比較,以探究校務評鑑的實施對校務發展的影響。

2.協同研究人員的檢核:本研究請本縣具有相同經驗,對本研究有

興趣,且論文亦是使用質性研究之教育同仁,協同進行檢核工作,檢核工作的進行方式 如下:(1)將訪談資料轉為文字稿,在徵詢受訪者意見之後,以傳真、書信或電子郵件 的方式,交由受訪者確認,若有疏漏或敘述不完整之處,請受訪者修正或加以補充,並 e-mail 予研究者。(2)與研究者的同儕進行討論

3.在訪談問題的設計中以不同的方式、角度提問同一概念的問題,即以不同的問 題探詢相同的意涵,檢視受訪者對此概念的一致性。

數據

表 3-3 第二場座談會訪談對象簡歷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表 3-4 第三場座談會訪談對象簡歷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表 3-5 第四場座談會訪談對象簡歷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編號  服務單位 職稱  學歷 性別 座談時間 SP2 縣立國小  校長 博士  男  2007.01.13 SP3 縣立國小  校長 碩士  女 2007.01.13 SP4 縣立國小  校長 碩士  男 2007.01.13 SP5 縣立國小  校長 碩士  男 2007.01.13 SP6  縣立
表 3-6 研究流程表  步驟 流程  主要工作內容  步驟一 問題澄清 蒐集、閱讀相關文獻,對問題及研究方向作一瞭解,並確定研 究主題。  步驟二 文獻探討 以文獻回顧的方式,對校務評鑑實施的現況作一分析,界定初 步問題,擬定研究計畫。  步驟三 樣本選取 以研究者所服務的臺北縣作為研究之樣本,並依據原則選出訪 談對象進行研究。  步驟四 焦點訪談  透過蒐集的相關資料與訪談對象進行深度訪談與焦點團體訪 談,進行資料收集。  步驟五 研究撰寫 資料蒐集和分析整理同時且持續進行,將訪談資料做整理、分 析,完
表 3-9 各種屬性,研究資料初步編碼所屬之意義(續)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三、資料分析步驟  在訪談過程中,研究者先取得受訪者同意後,始對整個訪談過程進行錄音;所有錄 音紀錄則由研究者謄錄、轉譯為文字資料以利分析。訪談紀錄之整理以終於原味全部照 錄為原則,即將受訪者之訪談內容逐字謄錄。為便於資料的分析詮釋,研究者亦針對部 分訪談記錄加上文字註解:訪談紀錄中出現括弧[]者,表示研究者延續受訪者未說完的 語句而自行加入的文字。至於文中「…」符號,則代表研究者在引用訪談紀錄的內容時, 省略的部分文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1)建立有效之篩選機制進行篩選(不得低於 總校數之 2%) ,除能針對篩出學校之個別 情形提出改進辦法外,並需進行訪視工作 加強輔導,使各校確實依改進規劃落實執

{ 許多問題都是請受訪者以李克特尺度指出 其同意或不同意的程度,這些問題可以正

政府舉辦獎券中獎所得、告發 或檢舉獎金、受益人不特定或 尚未存在之信託受益權及信託 所得,無論居住者或非居住 者,一律按

分類法,以此分類法評價高中數學教師的數學教學知識,探討其所展現的 SOTO 認知層次及其 發展的主要特徵。本研究採用質為主、量為輔的個案研究法,並參照自 Learning

正誤題 清單 口頭提問 攝影作品 歌唱 日記及日誌 配對 問卷 口頭訪問 美工展品 舞蹈表演 學習紀錄 多項選擇題 閱讀 說故事 電腦圖像 樂器演奏 作品選輯. 填充題 書評

2-1 化學實驗操作程序的認識 探究能力-問題解決 計劃與執行 2-2 化學實驗數據的解釋 探究能力-問題解決 分析與發現 2-3 化學實驗結果的推論與分析

邀請企業雇主、業務承辦人及身心障礙者職業重 建服務人員實地參訪特例子公司,推動該縣設立

• 培養具問題解決 能力之進階幼托 專業實務、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