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1) 也許那時的我還*沒有成熟。→也許那時的我還不成熟。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1) 也許那時的我還*沒有成熟。→也許那時的我還不成熟。 "

Copied!
14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1章 緒論

1.1 研究動機

我們認為,由於漢語否定詞「不」與「沒(有)」跟韓語否定詞之間存 在著語義

(semantics)

與句法

(syntax)

上的不同,因此韓籍漢語學習者在學習漢 語否定詞「不」跟「沒(有)」的過程中會遇到難點。

(1) 也許那時的我還*沒有成熟。→也許那時的我還不成熟。

아마 그 때의 나는 아직 성숙하지 않았다 . ama geu ttae-ui naneun ajig seongsughaji anh-assda 也許 那 時 我 還 成熟 沒 past tense (2) 你把書*還沒還給我。→你還沒把書還給我。

너 아직 책을 나에게 돌려주지 않았다 . neo ajig chaeg-eul na-ege dollyeojuji anh-assda 你 還 書 我 給 還 沒 past tense

本文透過偏誤分析

(error analysis)

與對比分析

(contrastive analysis)

,探討 韓籍學習者習得漢語否定詞「不」跟「沒(有)」的過程中所產生偏誤的原 因,進而了解其習得過程,並將研究結果應用在對韓華語教學上。

1.2 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假設為韓籍學習者習得漢語否定詞的最大難點在於漢韓之間 時間概念上的差異,即漢語是以時態

(aspect)

為主的語言;韓語是以時制

(tense)

為主的語言,而影響韓籍學習者漢語否定詞的習得。

本文首先從語義、句法的觀點著手分析漢語否定詞「不」跟「沒 (有)」的特徵,接著從時間概念分析漢韓語言系統之間的差異,同時探究 這些差異對否定詞習得上所產生的影響。

(2)

1.3 研究範圍

現代漢語裡有好幾個否定詞,如:不、沒、無、未、勿、別、甭。本 文的研究只限於現代漢語裡出現頻率最高的兩個否定詞「不」跟「沒 (有)」。在北京大學現代漢語語料庫裡,上述現代漢語否定詞出現次數如 下:

1-3-1

北京大學現代漢語語料庫─否定詞出現次數與排序

排序 否定詞 出現筆數 出現比率

1

1,987,084 64.13%

2

沒(有)

426,267 13.76%

3

335,670 10.83%

4

233,322 7.53%

5

112,214 3.62%

6

2,439 0.08%

7

1,631 0.05%

除此之外,表達「領屬關係」的動詞「沒有」也不在本文研究範圍之 內。

(3)

2章 文獻探討

本章從語言、句法的角度來探討漢語否定詞的特徵,並探究漢語時間 概念與否定詞的關係,最後介紹韓泰語的時間概念與否定詞。

2.1 漢語否定詞「不」與「沒(有)」之語義功能

根據呂叔湘

(1980)

,「沒(有)」用於客觀敘述,限於指過去和現在,不 能指將來;「不」用於主觀意願,可指過去、現在和將來。

對於呂叔湘的解釋,鄭恩

(2004)

提出了反論。即,按照時間的異同來 區分的分析法並不正確,因為漢語裡不存在以過去、現在和將來區分的時 制概念,只存在著把漢語的時態誤解為時制,對於「不」和「沒(有)」的 用法產生混淆。

我們亦認為呂叔湘的理論是不完整的,但對鄭恩的看法也稍有不同的 意見。即,雖然漢語是以時態為表達時間概念的語言,但並不能說漢語系 統裡時制概念並不存在。只不過時制的表現方式跟韓語系統不同而已,譬 如,時間副詞、語境

(context)等

亦屬於表達時制的用法。

劉月華等

(1996)

提出,「不」表示否定的判斷,是對行為動作、性狀

進行否定。多用於現在、將來、也可用於過去;「沒(有)」主要用於否定 行為動作的發生或完成,即表示行為動作尚未發生或尚未完成。有些動詞 或形容詞既可以用「不」否定,也可以用「沒(有)」否定。但是這兩種否 定的意義是有差別的。一般來說,用「不」表示否定意願或判斷,而用

「沒(有)」表示否定發生或變化。

從上述我們可以發現,劉月華等對否定詞的研究已考慮到動詞的語義 與功能。但,仍以時制為據說明否定詞與時間概念之聯關。換言之,雖然 該研究提到事件

(event)

是否發生在時間軸上的問題,即以行為動作之未完 成或未發生來說明「沒(有)」之特徵,但並沒有清晰地揭示否定詞與時間 概念的關聯性。

(4)

不是根據現有的語法規則,而是根據語言義搭配是否通順這一原理。具體 而言,「不」表示說話者的主觀否定;「不」表示句中主語的主動否定。

凡語義中含有主觀因素的詞能夠被「不」直接否定,那些表示不受主觀因 素影響的客觀性行為、事物的語詞不能用「不」否定,「不」本身是一個 表示主觀否定或主動否定的副詞。客觀性動詞用在假設複句的偏句中就能 用「不」否定了(聶仁發,

2001

)。

(3) 如果城市不淪陷,鄉村就沒有危險。

(4) 老張的病情不加重,醫生就不會給他用這種藥。

例句

(3)

(4)

並不表示主語的真實狀況,它們只表示一種假想,這些假 想可能是對已經發生的事情作相反的虛構,也可能是對未來情形的預測。

故,客觀性動詞用在表假設的句子中可以用「不」否定。

此外,李瑛主張,否定詞內涵著本身的否定意義,即「弄懂」與「懂 得」內容相近,「弄懂」只能用「沒(有)」否定;「懂得」只能用「不」

否定,故不同的否定詞具有不同的否定意義。

我們也同意李瑛對否定詞所牽涉到的語義屬性。但,光從語義的角度 來分析否定詞特徵的話,有些否定詞的屬性便無法解釋。具體而言,該文 裡所舉的例子「受傷」、「碰見」、「接到」、「變成」、「弄懂」的否 定便屬於結構上的問題,即「結果補語句」只能以「沒(有)」來否定,故 並不是否定詞本身語義的問題,而是結構所導致的結果。此外,我們認為 否 定 詞 屬 於 情 態

(modality)

的 範 疇 , 故 不 能 具 有 否 定 詞 本 身 的 命 題

(proposition)

意義。

鄧守信

(1974)

將現代漢語動詞分成三類,即動作動詞、狀態動詞以及

變化動詞。

(5)

2-1-1 Teng(1974)的

現代漢語動詞三類與否定詞搭配

類別 動作動詞

(action verb)

狀態動詞

(state verb)

變化動詞

(process verb)

定義

表 示 行 為 或 動 作 的 動 詞 。 施 事 者 能 自 主 地 控 制 身 體 和 心 理的活動。

表示性質或狀態的 動詞。受試者不能 掌控性質或狀態。

表 示 狀 態 變 化 的 動 詞。

例如 打、賣、跑、寫等 高、貴、白、喜歡

病、破、沉、死等

O O X

沒(有)

O X O

所謂的動作動詞指物理上或精神上的各種行為。施事者

(agent)

能主動 地控制這些行為。受事者

(patient)

無法控制這些狀態或情況。變化動詞指從 一種狀態到另外一種狀態的變化。值得注意的是,可以發生狀態動詞與變 化動詞之間屬性的轉換

(Teng, 1975)

,譬如,狀態動詞「紅」可以轉換為變 化動詞「紅」。

(5) A:他的臉很紅。(狀態動詞)

B:他的臉不紅。(對狀態動詞之否定)

(6) A:他的臉紅了。(變化動詞)

B:他的臉沒紅。(對變化動詞之否定)

例句

(5)

(6)

呈現出狀態動詞「紅」轉換到變化動詞「紅」的實例。關 於動詞屬性的轉換,鄭恩指出,「沒(有)」否定事物的一種性質狀態時,

隱含有事物的這一性質狀態是逐漸變化形成的,其中有一個發展過程。

「沒(有)」只是指事物的性質狀態尚未發展到某一階段,強調的則是性質 變化所達到的程度。

我們以鄧守信能明確地了解否定詞與狀態動詞或變化動詞之間的關 係。但,至於對動作動詞的否定,我們還得考慮另外一個辨別因素,即時 間概念。

(6)

2.2 漢語否定詞「不」與「沒(有)」之句法結構

呂叔湘「不」和「沒(有)」的句法結構做比較如下:

2-2-1

呂叔湘的現代漢語「不」和「沒(有)」句法結構比較

結構 例句

不 + 形容詞 這帽子大了吧?不大。

不 + 動詞 不會說英語。

不 + 副詞 他去不去?不一定。

他去了,我沒去。

沒 收 到 回 信 , 可 能 他 出 差 沒(有) + 動詞 了。

我沒看見你的鋼筆。

衣服沒乾。

天氣還沒暖和。

沒(有)

沒(有) + 形容詞

:限於表示狀態變化的形容詞

我沒著急,只是有點擔心。

我們認為,呂的對否定詞句法結構分析稍微簡單,且不能以詞類,

如:形容詞、副詞來分析句法上的問題。

接著,劉月華等對現代漢語「不」和「沒(有)」的句法結構分析如 下:

(7)

2-2-2

劉等

(1996)

的現代漢語否定詞的句法結構

句類 結構 例句

結果補語句

S+Neg+V+Comp1

這個故事我沒聽懂。

趨向補語句

S+Neg+V+Comp2

地裡沒走出幾個人來。

可能補語句

S+V+Neg+Comp3

一直到半夜,他還合不上眼。

情態補語句

S+V+得+Neg+Comp4

這個字寫得不對。

數量補語句

S+Neg+V+Comp5

上海這個地方我只去過一次,沒去過兩 次。

S+Neg+Aux+V

他這樣說話很不應該。

S+Aux+Neg+V

你可以不理他。

能願動詞句

S+Neg+Aux+Neg+V

他不應該不來。

根據劉等

(1996)

的現代漢語否定詞句法結構,通常否定詞擺在主語

後、動詞前的位置。只有特殊結構下,如:可能補語句、情態補語句,否 定詞擺在動詞後、補語前的位置。若在句子裡有能願動詞,否定詞基本上 擺在能願動詞前面,但能願動詞的賓語亦可以是否定的結構,且否定形式 的能願動詞亦可以帶否定的賓語。就介詞而言,劉將「從」、「對」、

「把」、「被」、「比」均歸類於介詞,而介詞分成六類,即表示空間、

時間、對象、依據、緣由以及其他方面。例如,將「從」分為表示時間的 介詞;將「對」、「把」、「被」、「比」分為表示對象的介詞。

但,並沒有探討介詞與否定詞之關係。

(7) 我的房間比你的*不小→我的房間不比你的小。

李瑛

(1992)

按照介詞表述的內容是否有支配者,將介詞分為兩類如

下:

(8)

2-2-3

李瑛

(1992)

的現代漢語介詞分類

能動性介詞 從、在、到、往、對、把、給、為、用等 客觀性介詞 當、對於、關於、由於、除了、被、隨著等

內容中蘊含著有支配者的介詞是能動性介詞;反之是客觀性介詞。接 著,能動性介詞都能與「不」組合,非能動性介詞則不能。因為非能動性 介詞的內容是介紹以往發生的事,就無人能支配能主宰了,因此不能以

「不」或「沒(有)」否定。但,若客觀性介詞中「被」字短語表達說話者 對現狀的看法,而不是側重敘述被動的事實,便可以成立否定句,如:

「不被重視」、「不被理解」、「沒被吃掉」以及「沒被清除」。除此客 觀性介詞之外,大部分的介詞都能以「不」或「沒(有)」否定,但是兩個 否定詞之間尚存在著語義上的不同。

從上述我們發現,劉月華等與李瑛都沒有詳細地探討否定詞範疇

(scope)

的問題。具體而言,對劉月華等所提的表示對象的介詞與李瑛所提

的能動性介詞與相關否定詞之位置並不一致,容易造成學習者的困擾。

(8) A:*我把電腦不弄壞。

B:我不把電腦弄壞。

(9) A:*我從這兒不走。

B:我不從這兒走。

(10) A:我小時侯,對游泳不感興趣。

B:*我小時侯,不對游泳感興趣。

從例句

(8)

(10)

可知,針對同一類介詞,其關聯否定詞的位置並不一 致,即在「對」字句裡否定詞只能擺在動詞前面,而不能擺在介詞「對」

的前面。與此相比,對於其他表示對象的介詞或能動性介詞的否定,否定 詞必須置於介詞前面,而不能置於動詞前面。並且,這些分析都侷限於句

(9)

法結構上,而不包括句法結構與語義功能之間的關係。換言之,如果在這 些句法結構上添加語義功能或篇章

(discourse)

的話,否定詞的位置可以改 變。

(11) 在老師的面前,怎麼能不回答呢?

(12) A:小王的皮膚不白。

B:小李的皮膚也不白。

C:小王的皮膚比小李還不白。

關於否定詞之範疇,

Li&Thompson(2003)

1從語義角度來探討否定詞之 範疇,即置於主語後動詞短語

(verb phrase)

前的否定詞便將動詞短語歸屬於 否定詞所否定的範疇之內。換言之,置於否定詞後面的動詞短語便被否定 詞所否定。但,句中有副詞時,否定詞與副詞之間的位置便取決於兩者之 間的語義範疇。若副詞的範疇擴及否定詞,則副詞置於否定詞之前;反 之,則否定詞置於副詞前面

(13) A:他一定不來。(副詞的範疇涵蓋了否定詞) B:他不一定來。(否定詞的範疇涵蓋了副詞) (14) A:他天天不洗澡。(副詞的範疇涵蓋了否定詞)

B:他不天天洗澡。(否定詞的範疇涵蓋了副詞)

能願動詞的情形也一樣,有時否定詞在能願動詞的範疇之內,有時則 不然。

(15) A:我不能去。(否定詞的範疇涵蓋了能願動詞) B:我能不去。(能願動詞的範疇涵蓋了否定詞)

C:我不能不去。(否定詞否定了能願動詞,加上動詞)

漢語的介詞本身無句法功能,但跟其他詞組結合之後,可作為句法上

(10)

的修飾功能(王楚蓁,

2008

)。關於介詞句裡否定詞的位置,本文的研究結 果發現韓籍學習者在此產生的偏誤多。

Teng(1974b)

提出與否定範疇有關的 看法,即由否定之範疇來決定,介詞句中否定詞的位置在於介詞之前或介 詞之後。

(16) A:他不在家吃午飯。(否定範疇限於「在家」)

B:他在家不吃午飯。(否定範疇限於「吃午飯」)

根據

Teng(1974b)

,例句

(16)

將方位詞組

(locative phrase)

作為句中的主要 謂語

(main predicate)

,且發生否定詞下移

(NEG-lowering)

與謂語下移

(predicate- lowering)

現象。

S

S S NP VP NEG S

他 在家 不 NP VP

他 吃午飯 S

他 在家

不 NP VP 他 吃午飯 S S

NEG S NP VP

2-2-1 Teng(1974b)

的否定範疇a 圖

2-2-2 Teng(1974b)

的否定範疇b 上圖

2-2-1

與圖

2-2-2

個別為我們把

Teng(1974b)

修改的對例

(13)A

、例

(13)B

之樹型圖。換言之,例

(13)A

、例

(13)B為複句結構,並兩個獨立的句子由並列

形式來連接的。

兩個樹型圖顯示否定詞「不」個別下移到謂語之左邊,即

2-2-1

「在」之左邊;圖

2-2-2

「吃」之左邊。接著,根據語言經濟原則,

兩次重複

(redundancy)

的後句主語「他」被刪除

(deletion)

李瑛

(2006)

針對學習者在習得否定結構的過程中所運用的策略,進行

了分析。透過這次研究發現,不同層次的被試在使用「沒(有)」時會將

「還」作為一個形式標記,而語言事實是「不」或「沒(有)」的使用跟

「還」沒有任何關係,可以說「還沒」結構會干擾學習者正確使用否定詞

「不」跟「沒(有)」。換言之,不同層次的學習者在習得「不」跟「沒

(11)

(有)」的過程中,受到了意義相對獨立的套語

(formulaic speech)

或者記憶語

(memorized chunks)

的影響,即一看到「還」,就對用「不」來否定發生 動搖,在無法進行正確的語法分析的時候,就會簡單地用「沒」來否定。

因此在教學中,不宜突出這一結構,專門進行講和練。而越是經常使用的 語塊,學習者的記憶就越準確。

2-2-4

李瑛

(2006)

的各層次受試者在有「還」無「還」的情況下使用「沒

(有)」的人數

初級一 初級二 中級一 中級二

「還」

知道

7 0 2 0 2 2 0 0

12 1 10 0 9 5 2 0

回家

22 12 25 22 21 20 13 10

認識到

15 8 18 7 20 8 19 20

11 0 8 0 1 0 3 0

2-2-4

顯示,記憶語塊是影響學習者習得「不」和「沒(有)」的因素

之一,隨著學習者漢語水平的提高,這種影響會逐漸減弱。總之,可以說 出現錯誤的根源並不是語法規則而是沒能記住那些不常用的語塊。

李瑛的研究結果對否定詞研究方面給了認知

(cognition)

上的啟示。但,

我們認為在否定詞習得研究上還是不能完全排除句法結構或時間概念對否 定詞習得的影響。譬如,表

2-2-4

中的「認識到」屬於結果補語句,所以必 須以「沒(有)」來否定。這便是句法結構上的問題。除了這句之外,其他 項目皆牽涉到動詞語義屬性。但,表

2-2-4

裡將句法層次與語義層次攙在一 起談論而造成層次上的混淆。

(12)

2.3 從時間概念上分析漢語否定詞「不」與

「沒(有)」

2.3.1 漢語系統的時間概念

根據

Li&Thompson(2003)

,漢語沒有時制標記

(markers of tense)

。換言 之,漢語不以動詞詞綴

(verb affix)

來表示情況發生時間與說話時間之相互關 係。接著,時制為情況發生的時間與說話時間的相對關係。與此相比,時 態為情況本身如何從其內在結構加以了解。

(17) 我吃完了你吃。

從例句

(17)

可知,時態是獨立於時制的概念,因為句中的兩個動作也 許都發生在說話之後的未來。換言之,若以時制的概念解釋漢語的時間結 構,便無法說明「了」之屬性。但,即使「了」並不表示過去時制,可是 談話中所表達的大部分是已經發生的事件且在說話時間之前就發生了。這 便代表,過去的事件與「了」有關聯;一般而言,除非語境清楚地表示所 關聯的是另一個時間,否則含「了」的完成句都理解為過去時制。但,這 並不等於發生在過去的事件一定完成;只有受限的過去事件才能與「了」

連用。

漢語的時態結構如下:

2-3-1-1 Li&Thompson(2003)

的現代漢語之時態

(aspect)

完成態

(perfective)

表示以整體的受限事件 進行態

(on-going)

表示進行的行動

持續態

(durative)

表示進行的姿勢或由行動所產生的結果

經驗態

(experiential)

表示曾經至少發生過一次的事件 重複 暫時態

(delimitative)

表示在短時間內發生的事件

(13)

現代漢語有兩個表示事件持續性質的時態標記,即「在」與「著」。

持續標記在句中的用法是由動詞語義而決定的。

(18) A:他在穿皮鞋。

B:他穿著皮鞋。

在例句

(18)

中,動作動詞「穿」前接「在」表示進行;動作動詞

「穿」後接「著」表示持續。

時態後綴

(aspect suffix)

「過」表示針對參照時間已經驗過的事件。在此 參照時間未明確時,「過」便指此事件在某一時間至少被經驗過一次,且 這個時間通常是過去。換言之,含「過」句子的焦點不在於事件已經發 生,而在於此事件至少發生過一次。「了」表示受限事件之發生;「過」

則表示事件至少被經驗過一次。

(19) A:他在日本住了四個月。

B:他在日本住過四個月。

從例句

(19)

可知,含有「了」的句子焦點在於將事件當作整體,且此 焦點導出事件已經發生的推斷。與此相比,含有「過」的句子中,焦點則 在於事件是否曾經被經驗。

暫時時態指某種動作只做的短暫的一段時間。值得注意的是,「一」

加上重複音節實在語法上當作表量狀語之功能,即完成時態標記「了」可 以出現在含有「一」的重複結構中的第一個動詞後面,而不可以出現在沒 有「一」的重複結構中,例如:

(20) A:他睡了一睡。

B:*他睡了睡。

例句

(20) A

(20) B

之間的差距是因為完成時態標記「了」可以與數量 詞組所限定的動詞一起出現,而不可以與不受限的動詞一起出現。

根據陳平

(1988)

,時相

(phase)

體現句子純命題意義內在的時間特徵,主

(14)

要由謂語動詞的詞彙意義所決定,其他句子成分的詞彙意義也起著重要的 選擇和制約作用,其中賓語和補語所起的作用尤為顯著。句子的時制結 構,指示情狀發生的時間,表現為該時間與說話時間或另一參照時間在時 軸上的相對位置。同英語等西方語言相比,漢語時制的語法特徵在表現方 法上顯得比較隱蔽,只有通過深入細緻的挖掘和分析才能夠逐步為人們所 知曉。

2-3-1-2

陳平

(1988)

Reichenbach(1947)

對時制的分析

時制名稱 時制結構 例句2 情狀時間 參照時間

先事過去時

(Anterior past) E-R-S

大家趕到車站時,

車已經開出了。

車開出 大家趕到車 簡單過去時

(Simple past) E,R-S

他學過幾年日文。 學日文

後事過去時

(Posterior past)

R-E-S R-S,E R-S-E

老王上個月來信說 要 調 到 深 圳 去 工 作。

調到深圳 去工作

來信說

先事現在時

(Anterior present) E-S,R

他洗了澡了。 洗澡 (說話時間) 簡單現在時

(Simple present) S,R,E

他現在正在那兒喝 酒呢。

(說話時間)

後事現在時

(Posterior present) S,R-E

你打算什麼時候交 稿?

你交稿 (說話時間)

先事將來時

(Anterior future) S-E-R

等到你下個月把書 借到的時候,我的 文章早就寫好了。

我的文章 寫好

你把書借到

簡單將來時

(Simple future) S-R,E

老王說明年要調到 深圳去工作。

明年調到深圳去工作

後事將來時

(Posterior future) S-R-E

等到父親回家,大 家一起慶祝生日。

慶祝生日 父親回家

(

S

指說話時間、

R

指參照時間、

E

指情狀時間)

2 關於「簡單將來時」與「後事將來時」,表2-3-1-2中的例句是我們自己造的。

(15)

根據

Reichenbach(1947)

的分析,「對於

S,R

E

在時軸上的相對位置,有 兩種觀察方法。一是以S為基點,確定它同

R

的相對位置。一共有三種可 能 :

R

在 時 軸 上 先 於

S

, 稱 為 過 去 時

(past)

; 兩 者 同 時 , 稱 為 現 在 時

(present)

R

後於

S

,稱為將來時

(future)

。二是以

E

為基點,確定它同

R

的相 對位置。也有三種可能,

E

在時軸上先於

R

,稱為先事時

(anterior)

;兩者同 時,稱為簡單時

(simple)

E

後於

R

,稱為後事時

(posterior)

。第一種觀察方法 所得結果,一般被看作為所謂初級時制

(primary tense)

。與此相比,第二種 觀察方法所得結果,一般被看作為所謂次級時制

(secondary tense)

。」(引自 陳平,

1988

)

句子的時態結構,表現情狀在某一時刻所處的特定狀態。

A B C D E

2-3-1-1

陳平(

1988

)的時態結構

時軸上的字母代表情狀的各個發展階段,其中

B

D

分別為該情狀的起 始點和終結點。說話人從該情狀的表現角度著眼,可以對其內部時間結構 不加分析而把它表現為一個整體性的情狀,也可以把它表現為一個正處於 持續情狀或進行過程之中的情狀。我們稱前者為完全態

(perfective)

,後者為 不完全態

(imperfective)

。說話人也可以從情狀的各個發展階段著眼,表現情 狀本身所呈現的存在方式,其中又可分為兩種主要的分類。一是以

B

界,

B

以前的狀態稱作為未然態,

B

以後稱作為已然態。二是以

D

為界,一 組表現情狀在到達

D

以前所處的各個階段,常用的時態助詞有「了」、

「起來」、「下去」、「著」等等;另一組則表現情狀到達

D

以後所呈現 的各種情狀,常用的助詞有「過」、「來著」、「了」等等。

接著,從句子的詞彙意義上來看,有的句子表現靜止的狀態,也有的

(16)

為情境類型

(situation type)

。時制指示情狀發生的時間,而時態則涉及對於 情狀內部時相結構的種種觀察方法和表現角度。一方面,句子自身的時相 結構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句子在時制和時態表現方面的選擇範圍。換言 之,句子的時相結構決定了哪些時態種類有出現的可能,哪些時態種類沒 有出現的可能。另一方面,句子的時相結構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時制和時 態語法標記在具體使用場合的功能和語義特點。總而言之,理解漢語句子 時間系統的關鍵,是把握句子的時相結構組織同句子的時制和時態三方面 的相互聯繫和相互制約,而要達到這個目的,前提件是詳細分解這三個子 系統的結構成分和組織原則。

句子 靜止的狀態

動態的行為 瞬間動作

延續時間 有內在終結點 無內在終結點

2-3-1-2

陳平(

1988

)的由句子的詞彙意義分析現代漢語時間系統 從句子的詞彙意義上來看,有的句子表現靜止的狀態,也有的句子表 現動態的行為。將動態行為進一步細分,有的行為表現一個瞬間動作,有 的行為則可以有一定的延續時間;再將可以有一定延續的行為進一步細 分,有的行為有其內在的終結點,不大可能無休無止地持續下去,而有的 行為則沒有內在的終結點。以自然時間的流逝為參照點,將所有這些動作 行為的發生或展開過程展現在一條時軸上。如果把所有情景的起始點在時 軸上定位零點,我們會發現,隨著時間的延伸,不同的情景在時軸的有關

時點圖

2-3-1-2

現出來的性質並不一致。句子在這方面的表現塑成了它的時

相結構。

鄧守信(

1985

)提出唯有在整句的範圍內,即語境

(situation)

,才能有系統 的將漢語的時間結構加以規範化,而只從動詞本身來研討時間結構是不夠 的。語境指人際語言交際的最小的完整情況,一般可由一個單句代表。不 同的語境基本上是句子謂語的分類,而非動詞本身的分類,雖然與動詞分

(17)

類有著相當程度的關係。接著,鄧探討了漢語的時間結構,即將漢語時間 結構分為「起點

(inception)

」,「終點

(termination)

」,這兩點之間的「過程

(duration)

」,以及這「過程」上的任何一點稱「分點

(subinterval)

」。而

「過程」為「時段

(period)

」,其他三種為「時點

(point)

」,重複出現的

「時段」或「時點」稱「時頻

(frequency)

」。漢語的時間詞可以分為如下三 大類:

2-3-1-3

鄧守信(

1985

)的漢語時間詞之分類

時段 一小時、三天、整年、一會兒、馬上、一下 時點 那個時候、剛才、五分鐘前、昨天

時頻 三次、很少、常、每月、老

時間分類並不限於詞或者複合詞,詞組甚或所謂的分句

(clause)

也有同 樣的性質。

(18)

2-3-1-4

鄧守信

(1985)

的漢語時間結構

語境 結構 例句 說明

時段 罰你煮三天飯! 代表活動持續範圍。

時點 你什麼時候寫信? 表示活動的開始或進行。

活動

時頻 他們家很少做飯。 表示活動出現的頻率。

時段

他洗了半個小時才洗好衣 服。

* 他 洗 好 衣 服 洗 了 半 小 時 了。

只表示活動完成時的終點,不 能指明活動持續的時段。

時點 他六點半洗好衣服。 指明活動完結的終點。

完結

時頻 *他很少煮好飯。 一般不在完結句中出現。

時段 這塊玻璃破了好幾天了。 表明變化的起點或終點。

時點 他上星期六病的。 指出狀態變化的起點或終點。

達成

時頻

他病了三次。

*床單乾了三次。

表明狀態變化的頻率,但規則 較複雜。

時段

我認識他很久了。

*汽油貴很久了。

指狀態的持續時間。一般形容 詞的狀態動詞是不與時段同時 出現。

時點 *他八點半喜歡四川菜。 一般不出現在狀態句裡。

狀態

時頻 *他常喜歡湖南菜。 一般不出現在狀態句裡。

鄧從時間的結構探討了漢語四種語境,不同的時間結構方能了解各類

(19)

動詞本身的結構,也方能認識動詞與其賓語之間相互的影響。唯有正確認 識語境的時間結構,才能明確地掌握漢語的時態,語境與時態有著直接的 關係。換言之,時態的功能直接受制於語境,而不在動詞本身。時態的分 布與語境有著直接的關係,即是說時態能直接為語境分類。

郭銳(1993)提了動詞作為一個陳述性成分其所指有一個隨時間展開的 內部過程。這個過程由表

2-3-1-5

的三個要素構成。

2-3-1-5

郭銳

(1993)

的漢語動詞內部過程的三個要素 起點

(inception)

過程開始的時點(用

I

代表) 終點

(finish)

過程結束的時點(用

F

代表) 續段

(duration)

過程持續的階段(用

D

代表)

但並不是所有動詞都完整地具備這三個要素,有的過程結構可能有起 點但沒有終點,有的有終點但沒有起點,有的起點與終點重合。不同的過 程結構在語法和語義上都有不同表現。

根據過程結構三要素的有無,把動詞過程結構分為五個大類、十個小 類,如下:

(20)

2-3-1-6

郭銳(

1993

)的漢語動詞過程結構類型表

類型 時量 例詞

無限結構 - - - 是、等於、以為、作為 前限結構

I I

- - - 認識、知道、熟悉

1 I I

- - + 相信、喜歡、懂、姓

2 I I

+ - + 有、瞎、信任、愛

3 I,F I

+ - + 坐、住、病、醉

4 I,F I

+ + + 等、端、敲、工作

雙限結構

5 I,F I,F

+ + + 吃、燒、搬、看、修改

1 F F

+ + + 產生、提高、消失

後限結構

2 F F

- + + 離開、滅亡、消除

點結構

F F

- - + 來、忘、開始

2-3-1-6

是一個表現為狀態、動作和變化三個核心之間的過渡的連續

統。動詞的過程結構與某些語法現象有著密切的關係,可以說揭示動詞的 過程結構為分析這些語法現象提供了一個基礎。

至於漢語的時態,郭銳(

1997

)所提到時態實際上是外在時間性和內在 時間性共同作用的結果,具體一點說,就是應把時態首先看作過程時狀,

即時態是與外部時間的流逝過程相聯繫的;其次,時態與謂詞性成分的內 在時間性是相關的,即時態之所以有不同類型,是因為謂詞性成分的內部 過程相對於參照時刻有不同進展狀況。因此,過程時狀實際上可以看作帶 有時態算子

(aspectual operator)

的謂詞性成分,非過程可以看作不帶時態算 子的成分;而不同的時態又可看作由所帶時態算子的不同造成。

(21)

2.3.2 漢語否定詞與時間概念

李瑛(

2004

)運用第二語言習得研究中的「擴散理論」,得出了以下結 論:第一、在語法測試中,不同層次的學習者都會混合使用「不」和「沒 (有)」,但未出現「沒(有)」的泛化,相反「不」具有一定的強勢地位;

第二、習得過程中,至少有兩種因素影響學習者對「不」和「沒(有)」的 選用(1)時間詞,(2)語塊熟悉度;第三、學習者對「不/沒+V」否定結構的 掌握度與學習者的漢語水平并不完全呈現正相關。具體而言,對於第一個 結論,通過調查發現,「沒(有)」剛剛導入的時候,「沒(有)」代替

「不」的情況遠遠多於「不」代替「沒(有)」,這說明學習者一旦學習了

「沒(有)」,就大量使用「沒(有)」,用「沒(有)」代替「不」。但此種現 象很快就日益減少,而「不」代替「沒(有)」卻迅速上升。發展到一定階 段,「不」代替「沒(有)」的現象超過「沒(有)」代替「不」。而第二結 果發現學習者用「沒(有)」代替「不」的句子,都出現在表過去時。同時 調查也發現,有將來時間的句子,學習者都用「不」來否定動詞;時間詞 為「現在」的句子,如:現在還不/沒習慣,學習者便傾向於使用「不」。

此外,從語塊熟悉度高的「不願意」與熟悉度不高的「不想」之間的實驗 結果發現,「不願意」的錯誤率明顯低於「不想」。

根據

Li&Thompson(2003)

,「不」與「沒(有)」之主要差異在於功能 上,即「不」表示中性的否定

(neutral negation)

;「沒(有)」則否定某一種事 件的完成

(the completion of an event)

。換言之,「不」表示否定某一件事,

但不否認事件的完成,且這是由動詞語義如:狀態動詞、形容詞、能願動 詞決定的。「不」表示對狀態之否定,表示拒絕;其適用的時間是過去或 現在。接著,無論時間如何,「不」的功能基本上不涉及「完成」的概 念。與此相比,「沒(有)」否定時間的完成,且變化動詞─表示過程或狀 態 的 改 變 , 只 能 以 「 沒( 有 ) 」 來 否 定 。 要 注 意 的 是 , 「 未 完 成

(non- completion)

」語義上並不等於「過去時制的否定

(past-tense negation)

」。

(21) A:以前這個地方不窮。

B:*以前這個地方沒窮。

(22)

例句

(21)

證明了「不」可以否定過去時制的狀態。接著,「沒(有)」亦 可以表示未來動作的尚未完成,如下:

(22) 明年這個時候你還沒(有)畢業呢。

(23) 你想一想,到明年這個時候我還沒(有)吃過蘋果呢。

總之,由於完成的事件

(event time)

通常是指說話的時間

(speech time)

前已所發生的事情,因此「沒(有)」常常被翻譯成英文的過去式。但,因 為「不」亦可用於過去式的否定,且「沒(有)」亦可用於非過去的否定,

所以「不」與「沒(有)」之區別在於說話時,描述的事件完成與否。

接著,

Li&Thompson(2003)

探討了現代漢語否定詞與時態之關係,如 下:

2-3-2-1 Li&Thompson(2003)

的現代漢語否定詞與時態

(aspect)

肯定 例句 否定 例句

動詞 + 了1 我 寫 錯 了 那 個 字。

沒(有) + 動詞 我 沒( 有 ) 寫 錯 那 個 字。

動詞 + 過 我坐過飛機。 沒(有) + 動詞 + 過 我沒(有)坐過飛機。

動詞 + 著 他 還 留 著 鬍 子 呢。

沒(有) 他沒(有)留鬍子。

在 + 動詞 他在睡覺。 不 + 在 + 動詞 他不在睡覺。

首先,表示完成的時態標記

(perfective aspect marker)

「了13不能以

「不」或「沒(有)」否定。

(24) *他不吃了那塊蛋糕。

3 Chao(1968): 與此相比,「了2(inchoative le)」指表示「變化」的助詞,置於句末。

(引自Teng, 1973)

(23)

(25) *我沒寫錯了那個字。

由 於 「 沒( 有 ) 」 否 定 「 完 成 」 , 而 「 了1」 卻 又 表 示 「 受 限 事 件

(bounded event)

」,因此兩者之間存在著語義上之矛盾,不能同時出現。

但,在否定命令句裡,若命令句表示對於聽話者的警告,就必須要用「了

1」。

(26) A:別選那堂課。

B:別選了那堂課。

C:別選了那堂課,你又跟不上。

從例句

(26)

可知,由於說話者想要阻擋的是句中事件的發生,即「選 那堂課」,因而單獨出現在否定命令句的事件並不是「受限」或「完成」

事件。故,我們可以看出否定命令句裡不能出現表示受限事件的「了

1

(perfective le)

」。但,一旦「了1」出現在否定命令句,此事件必定受到其 後事件的限制,即「你又跟不上」。

其次,由於表示經驗的時態標記

(experiential aspect marker)

「過24與事 件之「受限」無關,所以可以與「沒(有)」連用。

再次,表示持續狀態的時態標記

(durative-state aspect marker)

「著」指某 種行為的持續狀態。否定狀態最簡易的方法就是否定其存在性,也就是用

「沒」來否定存現動詞

(existential verb)

「有」。

最後,表示進行動作的時態標記

(durative-action aspect marker)

「在」可 以與「不」連用;但不可用「沒(有)」。換言之,其原因也基於語義,若 某種動作在進行

(on-going)

的過程之中,就無法判斷其動作已完成與否,所 以不能以「沒(有)」來否定。否定進行動作的唯一方法便是用中性否定詞

「不」來否定。

針對

Li&Thompson

所提的有關「在」的主張,我們稍有不同的看法,

4 「過1」指時相(phase),取自莊舒文(2002)。莊舒文主張,時相是置於動詞之後,並揭 示動詞時間結構的語法標記。「過1」表動作完結;「過2」表曾經發生某一動作或存在

(24)

即表示動作進行時態的「在」亦在於時間軸上的命題,同時屬於動態

(dynamic)

的概念,故只能用「沒(有)」來否定,而不能用「不」來否定。

針對這個問題,我們在第五章第三節繼續探討,同時以具體的實驗結果來 驗證我們的看法。

郭銳

(1997)

主張,指稱

(designation)

和陳述

(assertion)

的對立是語言中最基 本的對立,最典型的就是名詞和動詞的對立。指稱性成分最重要的特徵是 其空間性,陳述性成分最重要的特徵是其時間性。而陳述性成分的時間性 體現在內在時間性

(intrinsic temporal feature)

和外在時間性(

extrinsic temporal feature

, 時狀)兩個方面。上述提過,內在時間性是指一個陳述成分所表示 的狀況有一個可以隨時間展開的可能的內部過程,這個內部過程包括起 點、終點和續段三個要素,三要素的有無和強弱不同就形成謂詞過程結構 的不同。探討漢語謂詞性成分的外在時間有過程和非過程的對立,過程指 謂詞性成分實現為外部時間流逝過程中的一個具體事件,這種謂詞性成分 一般帶有「了、著、過、在、正在、呢」等時間性成分;非過程指謂詞性 成分不與時間流逝發生關係,只是抽象地表示某種動作、狀態或關係。

2-3-2-2

郭銳

(1997)

的現代漢語謂詞性成分的時間概念

指稱 空間性

起點、續段、終點 內在時間性 陳述 時間性

外部世界的事件 外在時間性(時狀)

關於漢語否定詞與時間概念,郭銳主張,「不」是對非過程時狀的否 定,「沒(有)」是對過程時狀的否定。換句話說,過程性成分表示了事件 的存在,對過程性成分的否定也就是對事件存在的否定。即「沒(有)」是 對存在的否定,包括對事物存在和事件存在的否定。也就是說,過程指謂 詞性成分表示的狀況實現為外部時間流逝過程中的一個事件,這個事件也 許是已完成的,也許是經歷過的,也許是正在進行的,無論如何,都是已 經存在的。與此相比,「不」可看作對謂詞性成分的本身性質的否定,即 把一個概念或命題變成矛盾概念或命題。

(25)

2-3-2-3

郭銳(

1997

)的現代漢語「不」和「沒(有)」的時間概念比較

對非過程的否定 對謂詞本身的否定

抽象地表示某種動作、

狀態、關係 沒(有) 對過程的否定 對事件存在的否定 時間流逝過程的一部分

我們認為根據郭銳的區分,便可以比較清楚地說明否定詞「不」和

「沒(有)」的區別。因此,本文採郭銳的現代漢語時間概念與否定詞之關 係,藉此建立劃分漢語否定詞「不」與「沒(有)」之架構。

非過程時狀不帶外在時間性,因此可看作謂詞性成分的無標記用法。

過程時狀除了表示謂詞性成分本身的意義外,還加上了外在時間性意義。

現代漢語中助詞「了、著、過」,副詞「在、正在」可看作過程標記,因 為帶這些成分的謂詞性成分都是用「沒(有)」來否定。大部分表過程的謂 詞性成分都是帶標記的,但也有不少是零標記的。當一個過程成分是零標 記時,可能與一個非過程成分同形,而造成歧義,如下:

(27) A:他在家裡吃飯。

B:他沒在家裡吃飯。(他正在家裡吃飯。) C:他不在家裡吃飯。(他平時在家裡吃飯。)

(27)

歧義句具有兩種意思,帶零標記的過程成分的「他正在家裡吃 飯」;第二種意思是以非過程成分表示慣常行為的「他平時在家裡吃 飯」。過程時狀以「沒(有)」否定;非過程時狀以「不」否定。

接著,過程結構是從靜態角度對謂詞性成分進行分類,它根據的是謂 詞性成分固有的內在時間性特徵;而時狀則是從動態角度對謂詞性成分的 分類,它根據的是謂詞性成分在使用中體現出的與外部時間聯繫的特徵。

換句話說,時狀特徵不是謂詞性成分的固有特徵,而只是謂詞性成分的不 同用法。因此,同一個謂詞性成分可能在不同場合具有不同時狀特徵。此

(26)

現實狀況,即外部世界中實際發生的,而有些不是現實狀況,據此可把句 子分為兩種指涉類型(

denotational types

):現實句─指涉外部世界中實際發生 的事件;非現實句─指涉未在外部世界中實際發生的事件,但表示現實狀 況的可能性,即從意義上看,表示慣常行為或意願、規律、祈使等。再 來,郭銳(

1993

)把漢語的動詞按過程結構分為動態動詞,包括動作動詞和 變化動詞,與靜態動詞,包括狀態動詞。最後,郭發現句子的指涉類型與 謂語動詞的內在時間性和外在時間性之間的關係,如下:

2-3-2-4

郭銳(

1997

)的句子的指涉類型與動詞的過程結構、時狀的關係

過程 非過程

靜態動詞 現實句 現實句 動態動詞 現實句 非現實句

時 狀 類 型 句 子

指 涉

類 型 動 詞 過 程 結 構

第一、若謂語動詞是動態動詞,當其時狀是非過程時,句子表達非現 實狀況,如:「我看電視。」、「他抽煙。」;當其時狀是過程時,表達 現實狀況,如:「我看電視呢。」、「他在抽煙。」

第二、若謂語動詞是靜態動詞,無論其時狀是非過程還是過程,都表 達現實狀況,如:「我認識他。」、「他知道這事。」、「小王著急 了。」

第三、若句子的時狀是非過程,當謂語動詞是靜態動詞時,表達現實 狀況;當謂語動詞是動作動態動詞時,表達非現實狀況。

第四、若句子的時狀是過程,則無論謂語動詞是哪一類動詞,都表達 現實狀況。

2.4 韓語系統的時間概念與否定詞

韓語的時制通常跟說話裡所指的時點有關。

Lee(1993)

主張,韓語的時 制可以分為兩種,即實際時制

(actual tense)

與遠距時制

(remote tense)

。換句話

(27)

說,實際時制指在說話的時點上發生的事件,如:即將發生的事件、不變 的真理、自然現象、習慣或原則。遠距時制指不再發生的事件,即從現實 時間隔離,且不會牽涉到實際時制領域的事件。除此之外,遠距時制還包 括跟現實無關的領域,如:假設、條件、非現實世界、希望或過去。韓語 的時態可以分為兩種,即完成式

(perfective)

跟未完成式

(imperfective)

。完成 式不分起點、分點及終點,而指說話者從頭到尾看到的一個事件的進行過 程。未完成式指說話者看到的正在進行過程當中的一點,但無法看出其起 點與終點。

根 據

Lee(1983)

, 韓 語 系 統 裡 有 兩 個 否 定 標 記

(negation marker)

, 即

an

」跟「

mos

」。這兩種否定詞可以置於兩個不同的位置,即「謂語之

(the pre-verbal position)

」與「謂語之後

(the post-verbal position)

」。否定詞

an

」與「

mos

」指動作、狀態或過程的「缺乏

(absence)

」。這種「缺乏」

是「內部因素」或「外部因素」導致的。「

an

」稱為「內部否定標記

(internal negation marker)

,即由施事者的意志或受事者本身具有的特質等內 部因素導致動作、狀態或過程的「缺乏」。

(28) 나는 안 간다.

5

naneun an ganda

我 不 去 我不去。

(29) 그 꽃은 안 예쁘다.

geu kkoch-eun an yeppeuda 那朵 花 不 漂亮

那朵花不漂亮。

5 本文的韓語羅馬字是依照「우리말 배움터(ulimal bae-umteo)」的羅馬字轉換系統標

(28)

從例句

(28)

(29)

得知,以「

an

」表示說話者的意志導致動作上的「缺 乏」或者「那朵花」本身的性質導致狀態上的「缺乏」。

與此相比,「

mos

」稱為「外部否定標記

(external negation marker)

」,

即由外部因素引起「缺乏」。

(30) 나는 못 간다.

naneun mos ganda 我 不 去 我不能去。

(31) 그 꽃은 *못 예쁘다.

geu kkoch-eun mos yeppeuda 那朵 花 不 漂亮

那朵花不漂亮。

從例句

(30)

(31)

我們可知,以「

mos

」表示外部因素導致動作上的

「缺乏」。故,「

mos

」不能表示「那朵花」本身性質所引起的「缺 乏」。此外,我們看出韓語的兩個否定詞「

an

」與「

mos

」皆可以對應漢 語否定詞「不」,因為韓語否定詞之選用原則基於語義,而與時間概念無 關。

Lee(1983),

至於否定詞的位置而言,李注意到了否定句裡「

ji

」的功 能。具體而言,在包孕子句

(embedded sentence)

裡「

ji

」以語言行為標記

(speech act marker)

表示說話者對聽話者的推論

(assumption)

,即說話者認為聽 話者已知要傳達信息的內容,同時認為聽話者會接受傳達信息的真假值。

換言之,說話者用「

ji

」預設聽話者已經知道說話者要傳達的命題內容

(propositional content)

,同時預設聽話者相信命題的真假值。由此可知,

「謂語後否定句

(post-verbal negation)

」裡出現的「

ji

」用於說話者否定聽話 者 所 具 有 的 對 命 題 的 信 念 。 對 於 結 構 而 言 , 「

ji

」 具 有 句 補 標 記

(complementiser)

之功能。與此相比,「謂語前否定句

(pre-verbal negation)

(29)

不內涵說話者對聽話者知識與意識的任何推論。

(32) A:선생님, 글씨가 안 보입니다.

seonsaengnim geulssiga an bo-ibnida 老師 字 不 看

老師,看不到字。

B:선생님, 글씨가 보이지 않습니다.

seonsaengnim geulssiga bo-iji anhseubnida 老師 字 看「ji」不

老師,看不到字。

例句(32)

A

蘊含了,對聽話者而言「看不到字」的這件事是完全未知 的信息,所以說話者沒有加以任何預設,而直接以「謂語前否定」提醒聽 話者。與此相比,就例句(32)

B

而言,假如說老師在黑板上寫了一些字,然 後請坐在後面的學生念這些字。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可以看出「老師」所 做的預設,即「學生看得到字」,所以說話者以「謂語後否定」的方式來 反駁「老師」的預設。

總之,根據

Lee(1983),

韓語兩個否定詞「

an

」與「

mos

」以「內部否 定」或「外部否定」區別,同時「謂語前否定」結構與「謂語後否定」結 構之間的差距在於說話者對聽話者的預設有無。而漢語的時間概念裡「沒 (有)」跟時態有關,因此,相對而言,韓語的兩個否定詞皆能接受時態結 構。換言之,韓語時間概念裡兩個否定詞取決於句子的語義,跟時態和時 制並無關聯,且時態與時制可以同時出現在一個句子。這種特徵就是韓籍 學習者經常將漢語「沒(有)」跟時態助詞「了1」一起使用的主要原因。

動詞詞幹 + 否定詞「안(an)」或「못(mos)」+ 時態 + 時制

2-3-2-1

韓語否定詞的句法與時間結構

(30)

2.5 泰語系統的時間概念與否定詞

泰語是類似漢語以時態為主的語言。所謂的時制指參照時間或說話時

間與事件發生的時間之間的關係,通常分成過去、現在以及未來。根據

Shoichi

Preeya(2005)

,在泰語系統裡不存在表達時制的句法成分,但透過 一些時間副詞、語境或者從時態標記來推論表達時制。泰語的時態系統相 當豐富,且以很多不同詞彙表達不同時態。泰語的時態標記的位置分成

「謂語之前

(pre-verbal)

」與「謂語之後

(post-verbal)

」,有時「動詞前置時態 標記」與「動詞後置時態標記」可以同時使用。

泰語的否定詞為「

may

」、「

may-chay

」、「

yaa

」以及「

plaaw

」。最 常用的否定詞「

may

」置於動詞、形容詞以及有些助動詞的前面。

(33) khaw may maa.

他 不 來 他不來。

「may-chay」否定「名詞性謂語(nominal predicate)」。

(34) may-chay khon thai.

不 人 泰國 不是泰國人。

yaa

」置於動詞前面,表示「否定命令句

(negative imperative)

」。

(35) yaa pay.

別 走 別走。

最後,「

plaaw

」本義是「空白

(blank)

」,由此衍生出來「沒(有)(

no

)」

(31)

的語義,在問答句裡作為否定答覆

(negative answer)

的功能6

(36)

7

A: khun yung mak may?

你 忙 很 嗎 你很忙嗎?

B: plaaw.

沒有 沒有。

2.6 小結

本章從三個領域探討漢語否定詞相關的文獻與理論:一為漢語否定詞 於語義上的屬性,一為漢語否定詞於句法上的特徵,一為漢語時間概念與 否定詞的關係。漢語否定詞「不」與「沒(有)」以時間概念來區分,在時 間流逝過程上的命題以「沒(有)」否定;脫離時間軸上的命題以「不」否 定。接著,本文探究韓泰語時間系統與否定詞相關的文獻:韓語以時制表 達時間概念的語言;泰語與漢語相同以時態為表達時間概念的語言。本文 於第四、第五章驗證漢韓語表達時間方式的不同是否影響韓籍學習者對漢 語否定詞習得過程。

6 Teng(1974b): 在中文的篇章裡「沒(有)」否定某種事件的發生,並沒有否認前一句的 功能。“mei you does not refute a previous sentence but denies the existence of event s.”(此段為筆者中譯)

(32)
(33)

3章 研究方法

本章介紹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偏誤分析與對比分析。同時,具體地 說明實驗設計、實驗對象以及統計方法。

3.1 偏誤分析

「偏誤分析

(Error analysis)

」的倡導始於

Corder(1967)

,他指出學習者的 偏誤在第二語言學習過程中,乃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重要性為:第 一,學習者可從偏誤中獲得各類型的回饋,將有助於其語言發展。第二,

偏誤的產生可以提供研究者語言習得的證據,以發掘學習者在語言的發展 過程中使用了哪些策略。(引自陳俊光,

2007

)

3-1-1 James(1998)

的對錯誤的分類(引自陳俊光,

2007

)

疏失

(slip)

指當事人可以立即自我察覺並修正,而無需他人指出

的錯誤。

失誤

(mistake)

指當事人可以自我修正的錯誤,但必須先為他人所指

出。

偏誤

(error)

指在收到相關明確或隱含的輸入

(input)

,並將其轉換成 納入信息或吸收信息

(intake)

之前,並不能自我修正。

換言之,在達到自我修正之前,當事人還需要進一步 的學習。

語法錯誤

(solecism)

指違反某些純粹語法學家所指定的語法規則。通常是 學校所教的,可能與課堂外母語者的實際使用不同。

錯誤分類的標準在於學習者是否具備自我修正能力並產生錯誤的規律 性。換言之,學習者具備立即修正的能力的,同時亦沒有規律性的錯誤屬 於失誤。與此相反,就屬於偏誤。

數據

表 2-1-1 Teng(1974)的 現代漢語動詞三類與否定詞搭配
表 2-2-2   劉等 (1996) 的現代漢語否定詞的句法結構  句類  結構  例句  結果補語句  S+Neg+V+Comp1  這個故事我沒聽懂。  趨向補語句  S+Neg+V+Comp2  地裡沒走出幾個人來。  可能補語句  S+V+Neg+Comp3  一直到半夜,他還合不上眼。  情態補語句  S+V+得+Neg+Comp4  這個字寫得不對。  數量補語句  S+Neg+V+Comp5  上海這個地方我只去過一次,沒去過兩 次。  S+Neg+Aux+V  他這樣說話很不應該。  S+
圖 2-2-1 Teng(1974b) 的否定範疇a                  圖 2-2-2 Teng(1974b) 的否定範疇b  上圖 2-2-1 與圖 2-2-2 個別為我們把 Teng(1974b) 修改的對例 (13)A 、例 (13)B 之樹型圖。換言之,例 (13)A 、例 (13)B為複句結構,並兩個獨立的句子由並列 形式來連接的。 兩個樹型圖顯示否定詞「不」個別下移到謂語之左邊,即 圖 2-2-1 「在」之左邊;圖 2-2-2 「吃」之左邊。接著,根據語言經濟原則, 兩次重複 (
表 2-3-1-4   鄧守信 (1985) 的漢語時間結構  語境  結構  例句  說明  時段  罰你煮三天飯!  代表活動持續範圍。  時點  你什麼時候寫信?  表示活動的開始或進行。 活動  時頻  他們家很少做飯。  表示活動出現的頻率。  時段  他洗了半個小時才洗好衣服。  * 他 洗 好 衣 服 洗 了 半 小 時 了。  只表示活動完成時的終點,不能指明活動持續的時段。  時點  他六點半洗好衣服。  指明活動完結的終點。 完結  時頻  *他很少煮好飯。  一般不在完結句中出現。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三、口試、試教順序為:1號口試時,2號在休息室之預備區準備,其餘應試者請在休息室等候。每一試場

3.本專班所有考生一律參加面試(筆試缺考或 0 分者不得參與面試) 第二階段 面試:6/27 上午 10:30

開訓日後逾受訓總時數三分之一未逾三分之二者,退還三分之一之學 費新臺幣 4,966

同意委員意見,本試驗試驗期間為 3 個月治療期 及 9 個月追蹤期,因此不會有受試者進行到年滿二十

該試驗偏離第四次通報,通報 1 位受試者,1 件 試驗偏離,原因為受試者用藥順從性低於 protocol 閾值(80%), study nurse

{ 許多問題都是請受訪者以李克特尺度指出 其同意或不同意的程度,這些問題可以正

方法一: 採用 【Compare Means】分析選項 One- One -way ANOVA way ANOVA分析報表說明 分析報表說明

北韓,對我們來說是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國家。我們熟悉的是它的過去,陌生的是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