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小籃球隊選手期望價值信念與 運動家精神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國小籃球隊選手期望價值信念與 運動家精神之研究"

Copied!
11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東大學體育學系 體育教學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湯慧娟 教授

國小籃球隊選手期望價值信念與 運動家精神之研究

研究生:陳長忠 撰

中華民國一 ○ 二 年八月

(2)

國立臺東大學體育學系 體育教學碩士論文

國小籃球隊選手期望價值信念與 運動家精神之研究

研究生:陳長忠 撰 指導教授:湯慧娟 教授

中華民國一 ○ 二 年八月

(3)
(4)
(5)

誌謝辭

時光飛逝,充實的碩班生活即將劃下句點。回想三年來生活的點 滴,從一開始的忐忑不安,到後來經過師長與同學的協助與鼓勵才能 順利畢業,都將成為我人生旅程中最美好的回憶。來到東大,獻出了 許多我人生中的第一次:第一次與老婆小孩分開這麼久、第一次滑雪、

第一次潛水、第一次衝浪…等,感謝這一路上給予我協助的所有人,讓 我在學術的研究上能更上一層樓。

在研究學術的道路上,非常感謝指導教授湯慧娟老師與師丈宋一 夫老師悉心的指導,在工作忙碌之餘仍不厭其煩的指導我寫作的方 向,使我在研究的這條路上獲益良多。感謝論文口試委員聶喬齡教授 及黃國恩教授,對於本論文細心的指導與鼓勵,提供了許多寶貴的建 議,使其更加精闢入理。

同窗好友的鼓勵,彷彿是在研究的路上注入了一股活力的泉源,感 謝 100 級東大體碩班的同學,尤其是榮男、孟杰、穎真、雄哥及東安,

因為你們一路上的陪伴及鼎力相助,讓我在研究的路上備感溫馨。

家人無怨無悔的付出與支持,讓我無後顧之憂,感謝父母辛苦的栽 培,感謝老婆育如以及寶貝意勳和郁鎧,你們的支持與鼓勵,是我在 研究路上最大的精神支柱。

最後,感謝一路走來曾經幫助我、鼓勵我及扶持我的所有貴人,謹 在此獻上我最誠摯的謝意。

陳長忠 瑾誌

2013.08

(6)

I

國小籃球隊選手期望價值信念與運 動家精神之研究

作 者 : 陳 長 忠

國 立 臺 東 大 學 體 育 學 系 體 育 教 學 碩 士 班

摘 要

本 研 究 目 的 在 探 討 不 同 背 景 變 項 國 小 籃 球 隊 選 手 在 自 我 期 望 價 值 、 知 覺 教 練 期 望 價 值 及 運 動 家 精 神 的 差 異 ;分 析 自 我 期 望 價 值 與 知 覺 教 練 期 望 價 值 等 變 項 間 的 關 聯 性 , 進 一 步 對 國 小 籃 球 隊 選 手 運 動 家 精 神 進 行 預 測。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以參加桃園縣102年國小籃球錦標賽227 位男、女籃球選手為對象,再以「國小籃球選手期望價值信念與運動家精神取向 問卷」為研究工具進行調查。將所得資料整理進行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 考驗、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與多元迴歸分析等方法進行檢 定 。 本 研 究 結 果 發 現,不同性別的選手在「能力期望」、「知覺教練能力期望」及運動家精神 行為的「尊敬比賽規則與裁判」、「尊敬關心對手」及「社會禮節」三個構面上達 顯著差異;不同教育階段的選手在自我期望價值、知覺教練期望價值及運動家精 神行為個構面皆無顯著差異;不同每週練習時間的選手在「重要他人期望代價」、

「知覺教練重要他人期望代價」構面上達顯著差異,在運動家精神個構面無顯著 差異;選手自我期望價值、知覺教練期望價值及運動家精神之間具有顯著的相關;

「知覺教練工作價值」、「需求努力」及「工作價值」等構面為預測國小籃球隊選 手運動家精神的主要因子。

關鍵詞:國小籃球隊、期望價值信念、運動家精神

(7)

II

The Research of the Elementary Basketball Players’

Expectancy-Value Belief and Sportsmanship

Chang–Chung Chen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e research is to study the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basketball players on the difference of self-value, awareness in coaches’ expectancy-value and sportsmanship; to analyze the variables connection of self-value and awareness in coaches’

expectancy-value and, process to forecast the elementary school players’

sportsmanship behavior. The research is adopted by the questionnaire, the elementary school basketball players’ expectancy-value beliefs and sportsmanship, to collect data which is based on 241 boys and girls basketball players, who joined Taoyuan county elementary school basketball tournament 2013. Data search methods include; Descriptive statistic, T- test, one way ANOVA Analysis, Pearson's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and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three obvious difference indicates on the ability expectation, awareness in coaches’ expectancy, and sportsmanship behavior within respecting rules and judges, respecting opponents, and social courtesy;

there are no difference within self-value, awareness in coaches’ expectancy value, and sportsmanship on different education levels. The players who practice on different time in a week have obvious differences on the important others’ expectancy value and the awareness in coaches’ others’

expectancy value, but have no obvious differences on the sportsmanship.

There are obvious correlations among the players’ self-expectancy value, awareness in coaches’ expectancy value and sportsmanship; awareness in coaches’ career value, necessary endeavor, and career value are all the main factors to predict the elementary school basketball players’

sportsmanship.

Keywords: Elementary basketball player , Expectancy-value belief ,

Sportsmanship

(8)

III

目次

中文摘要 ... I 英文摘要 ... II 目次 ... III 表次 ... V 圖次 ... VI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4

第三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 ...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5

第五節 名詞操作型定義 ... 6

第六節 研究的重要性 ...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10

第一節 籃球運動的起源與發展 ... 10

第二節 團隊與運動團隊 ... 13

第三節 期望價值理論與相關研究 ... 16

第四節 運動家精神理論與相關研究 ... 2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34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34

第二節 研究對象 ... 35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工具 ... 36

第四節 研究步驟 ... 48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方法 ... 49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 51

第一節 背景變項特質描述 ... 51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國小籃球隊選手自我期望價值之差異情形 ... 52

(9)

IV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籃球隊選手知覺教練期望價值之差異情形 ... 58

第四節 不同背景變項國小籃球隊選手運動家精神之差異情形 ... 64

第五節 國小籃球隊選手自我期望價值、知覺教練期望價值及運動家精神 之相關 ... 70

第六節 國小籃球隊選手自我期望價值、知覺教練期望價值對運動家精神 之預測情形 ... 7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82

第一節 結論 ... 82

第二節 建議 ... 84

參考文獻 ... 86

一、中文部分 ... 86

二、英文部分 ... 89

附錄 ... 96

附錄一運動期望與價值量表使用同意書 ... 96

附錄二多向度運動員精神取向量表使用同意書 ... 97

附錄三國小籃球選手期望價值信念與運動家精神問卷 ... 98

(10)

V

表次

表 2-1-1 籃球運動簡史表 ... 12

表 2-2-1 團隊的定義 ... 14

表 2-4-1 符合運動家精神行為規範表 ... 26

表 3-2-1 研究對象人數分配情形摘要表 ... 35

表 3-3-1 自我期望價值量表項目分析表摘要表 ... 37

表 3-3-2 知覺教練期望價值量表項目分析摘要表 ... 39

表 3-3-3 多向度運動家精神取向量表項目分析摘要表 ... 40

表 3-3-4 自我期望價值量表因素分析摘要表 ... 42

表 3-3-5 知覺教練期望價值量表因素分析摘要表 ... 44

表 3-3-6 多向度運動家精神取向量表因素分析摘要表 ... 45

表 3-3-7 自我期望價值量表信度分析結果摘要表 ... 47

表 3-3-8 知覺教練期望價值量表信度分析結果摘要表 ... 47

表 3-3-9 多向度運動家精神取向量表信度分析結果摘要表 ... 48

表 4-1-1 國小籃球隊選手背景變項特質分析摘要表 ... 51

表 4-2-1 國小籃球隊選手自我期望價值各構面之平均數及標準差摘要表 ... 53

表 4-2-2 不同性別國小籃球隊選手自我期望價值 t 考驗分析摘要表 ... 53

表 4-2-3 不同教育階段國小籃球隊選手自我期望價值 t 考驗分析摘要表 ... 54

表 4-2-4 不同球隊每週練習時間國小籃球隊選手自我期望價值各層面之描述性統 計摘要表 ... 55

表 4-2-5 不同球隊練習時間國小籃球隊選手自我期望價值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 要表 ... 56

表 4-2-6 不同背景變項與自我期望價值差異分析摘要表 ... 56

表 4-3-1 國小籃球隊選手知覺教練期望價值各構面之平均數及標準差摘要表 .... 58

表 4-3-2 不同性別國小籃球隊選手知覺教練期望價值 t 考驗分析摘要表 ... 59

表 4-3-3 不同教育階段國小籃球隊選手知覺教練期望價值 t 考驗分析摘要表 ... 60

表 4-3-4 不同球隊每週練習時間國小籃球隊選手知覺教練期望價值各層面之描述 性統計摘要表 ... 61

(11)

VI

表 4-3-5 不同球隊練習時間國小籃球隊選手知覺教練期望價值之單因子變異數分

析摘要表 ... 62

表 4-3-6 不同背景變項與知覺教練期望價值差異分析摘要表 ... 63

表 4-4-1 國小籃球隊選手運動家精神各構面之平均數及標準差摘要表 ... 65

表 4-4-2 不同性別國小籃球隊選手運動家精神 t 考驗分析摘要表 ... 65

表 4-4-3 不同教育階段國小籃球隊選手運動家精神 t 考驗分析摘要表 ... 66

表 4-4-4 不同球隊每週練習時間國小籃球隊選手運動家精神各構面之描述性統計 摘要表 ... 67

表 4-4-5 不同球隊每週練習時間國小籃球隊選手運動家精神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 要表 ... 68

表 4-4-6 不同背景變項與運動家精神差異分析摘要表 ... 69

表 4-5-1 國小籃球隊選手自我期望價值與知覺教練期望價值之相關分析摘要表 72 表 4-5-2 國小籃球隊選手自我期望價值與運動家精神之相關分析摘要表 ... 74

表 4-5-3 國小籃球隊選手知覺教練期望價值與運動家精神之相關分析摘要表 .... 75

表 4-6-1 國小籃球隊選手自我期望價值及知覺教練期望價值對整體運動家精神之 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 76

表 4-6-2 國小籃球隊選手自我期望價值及知覺教練期望價值對尊敬比賽與規則之 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 77

表 4-6-3 國小籃球隊選手自我期望價值及知覺教練期望價值對運動參與完全承諾 之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 78

表 4-6-4 國小籃球隊選手自我期望價值及知覺教練期望價值對運動參與負面手段 之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 79

表 4-6-5 國小籃球隊選手自我期望價值及知覺教練期望價值對尊敬關心對手之多 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 79

表 4-6-6 國小籃球隊選手自我期望價值及知覺教練期望價值對社會禮節之多元迴 歸分析摘要表 ... 80

表 4-6-7 主要預測變項與國小籃隊選手運動家精神行為之逐步多元迴歸分析摘要 表 ... 80

(12)

VII

圖次

圖 3-1-1 研究架構圖 ... 34 圖 3-4-1 研究流程圖 ... 49

(13)

1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

多年來,我們一直被教導-參與運動可以培養健全的品格與道德發展的良好 價值觀;透過運動及體育活動的參與,來培養運動家精神及增進品格的發展是很 重要的-在現今的競技運動中,常可見將運動家精神發揮得淋漓盡致的事件,例 如:2008年北京奧運跆拳道項目,中華隊女子選手蘇麗文因膝蓋嚴重受傷,在銅 牌戰十一次倒下再起的奮戰精神感動全場,贏得眾人歡呼。他帶傷上陣堅持到最 後一刻,其努力奮鬥、永不放棄的精神,感動了許多人,更讓社會大眾瞭解到運 動家精神的可敬與可貴。華裔美籍籃球選手林書豪在加入美國職籃NBA之初,一 直屬於板凳球員,甚至連續遭兩個球隊釋出,但他並未因此而自暴自棄,仍然不 斷的努力鍛鍊自己,終於在今年球季發光發熱,在NBA刮起「Linsanity」旋風;成 名之後,他仍保持一貫謙虛的態度,更是令人敬佩。

運動本身存有相當多的優點,強調運動功能論的學者認為運動可以帶給我們 許多的益處。在生理方面,經由運動可以使個人的身體健康,並且可以增進我們 的體能與獲得良好的體格(方進隆,1992;許義雄,1993;葉憲清,1991),在 心理方面,Weiss(1995)和Wiggins(1996)的研究指出兒童與青少年參與運動不 但可以表現他們的運動能力,並且可以提升其自尊心、培養運動家精神,更可以 促進人際關係的發展。此外,提倡「運動塑造品格」的學者認為透過運動的參與,

可以學習如何與隊友合作,增進道德判斷力,展現勇氣,學習美德,例如:公平 競爭、誠實、團隊合作、責任感、服從規則的態度等(Kleiber & Roberts, 1981)。

運動家精神一向被視為一種美德,也是運動發展重要的價值,但運動員精神 為何,眾說紛紜。教育部體育大辭典(1984)指出,運動家精神是一種經由體育 活動與運動競技的陶冶,培育出來的光明正大的精神情操,其表現於外的行為是 公平競爭、遵守規則、服從裁判、互助合作、有禮節及勝不驕敗不餒的精神內涵。

許義雄(1998)指出所謂運動家精神是在運動行為中規範的培養,法紀與民主間,服 從與領導、群性與個體之間應有明智的選擇。黃崇儒(1998)認為運動家精神包 含品格與道德兩個意涵,品格係指經過道德判斷之後的人格,是一種對人格價值 的評定,例如誠實、仁慈等。道德指的是由情、理、法所合成的行為規範。因此,

運動家精神也就是具有符合道德標準的人格與合情、理、法行為規範兩個概念上

(14)

2

的意義。

Shields and Bredemeier(1995)提出「道德行為整合模式」與運動家精神有相 當重要的連結。此模式包含四個過程:詮釋情境、形成正確的道德判斷、選擇道 德的價值觀與表現道德行為。Shields and Bredemeier認為,此模式的第三個過程—

選擇道德的價值觀-與運動家精神最為一致。在此過程,運動員從環境中知覺許 多的範疇線索,如:社會習俗的範疇線索(制度、規則)、道德的範疇線索(同 情、公平)或是競賽結果的利益(獲勝的獎金),這些範疇線索可作為運動員在 練習或參與競賽表現行為的參考依據。而許多存在於運動中的範疇線索,常引發 運動員產生不同甚至相衝突的價值觀;除了環境的道德範疇線索之外,是否有其 他的因素促使運動員選擇道德的價值觀呢?針對此點,我們必須把焦點從外在環 境轉移到運動員本身的「自我建構」(Shields & Bredemeier,1995)。運動員進行 自我建構時會參照個人的動機心態與認同的價值,當運動員發展出工作取向的動 機心態與道德自我的認同價值時,運動員著重於能力的進步、精熟、順從規則、

合作與公平競爭(Duda, Olson, & Templin, 1991),同時將自我界定在道德範疇內,

認同道德的精神而不逾矩,此與運動家精神是一致的。因此,運動員自我建構的 概念若是符合道德的價值觀,表示運動員選擇道德的價值觀,進而表現運動家精 神;相反地,當運動員選擇的是非道德的價值觀,則行為表現將容易違反運動家 精神。

近年來,由於資訊科技、影視媒體的發達及功利主義的抬頭,進而影響了運 動員的道德價值觀,運動場上也出現了許多非運動家精神的行為,如2009年中華 職業棒球大聯盟部份球員因受利益誘惑,進而放水打假球,嚴重影響國內運動員 形象;在棒球最高殿堂美國職棒大聯盟(Major League Baseball,MLB)中,選手 們為了自身利益和優秀成績而服用禁藥;美國職籃NBA洛杉磯湖人隊球員Metta World Peace在今年球季對雷霆隊的比賽中,以手肘攻擊對手的脖子,造成對手嚴 重受傷,引起譁然。非運動家精神行為扭曲了運動所強調公平競爭的美德,抑制 了參與運動所培養的「勝不驕、敗不餒、君子之爭」等良好風範。當運動加入「競 技」的意味時,似乎使得運動家精神有了不確定性。運動的競技性突顯出比賽勝 負的結果,而運動員過度重視比賽的輸贏,忽略了比賽過程中所應持有的運動家 精神,做出攻擊、作弊、與裁判爭吵、輕蔑對手等行為。

為什麼會有這些違反運動家精神的現象呢?運動中存在何種因素導致選手容 易做出違反運動家精神的行為呢?也許我們可以回歸到「人們從事運動的『動機』

(15)

3

是什麼」來回答這類問題。近年來,認知心理學、運動心理學學者嘗試從人們從 事的活動中,由各個層面深入探討其決定因素及動機過程,因而發展多種理論來 解釋人的行為以及選擇活動的動機,其中期望價值理論是動機心理學最有影響的 理論之一。Eccles, Adler, Futternan, Goff, Kaczala, Meece and Midgley (1983)所提 出 之 期 望 價 值 理 論 中,認 為 個 體 活 動 的 選 擇 及 表 現 主 要 受 到 知 覺 成 功 期 望

(expectations for success)及工作價值(task value)兩個變項的影響,或稱為期望 信念(expectancy belief)與價值信念(value belief)。期望信念指的是個體知覺自 己能在某一活動獲得成功的程度,受能力自我概念(self-concept of ability)及工作 困難度(perceived task difficulty)影響。能力自我概念與實際行動呈正相關,個人 覺得自己具備特定活動所需要的能力時,就會去選擇或持續該活動(林章榜,

2004;Xiang, Ron, Guan & Melinda, 2003);工作困難度與實際行動呈負相關,工作 愈簡單個體愈可能行動,因成功的機會較高(劉又仁,2006)。Eccles的期望價值 理論的另一個核心是價值信念,指的是個體知覺參與某一活動的重要性的程度,

包含四個要素:內在或樂趣價值、實用價值、成就價值、代價。Eccles等人(1983)

嘗試解釋與分析影響個體成就行為的動機,認為成就行為的選擇受到文化環境、

先前成功或失敗的經驗、成長經驗、個人目標、動機取向、知覺社會化者的信念、

性別角色對特定活動刻板印象、期望以及個人的需要和價值等因素的影響,有系 統的幫助人們瞭解影響成就行為各因素間的交互關係。這些因素影響個人對某特 定活動的成功期望與工作價值,進而影響成就工作的選擇和表現。也就是說,Eccles 等人假定任何會影響期望與價值的因素,都會影響動機。

運動員參與運動的主要影響源包括父母、兄弟姐妹、老師、教練、同儕等,

而在運動團隊中互動最密切的關係應屬教練與運動員,運動員與教練相處的時間 甚至比父母還多(張思敏,2006)。籃球運動是屬於團隊的比賽項目,需要教練的 指導與隊友間的相互支持和協助。教練是運動團隊的領導者,漫長的訓練過程中,

教練與選手朝夕相處,教練的想法與行為會影響選手的認知、情緒甚至於表現

(Westre & Weiss,1991)。運動員與學生的知覺能力會受到指導者行為的影響

(Spinath & Sponath, 2005 ; Wigfield & Eccled, 2000)。盧俊宏(2003)指出教練是 運動團隊的領導者,教練的領導行為即是有效地引導群體的力量完成某一既定的 目標。當教練的行為傾向於非運動家精神,透過領導行為讓運動員感受到教練所 傳達非運動家精神的訊息後,運動員將受到教練行為的引導與指示而表現出非運 動家精神行為。

(16)

4

運動家精神對於國小運動員是相當重要的,競技運動在國小階段便開始發展

,應避免國小階段養成非運動家精神的心態,使其在青少年甚至於成年時受到國 小不良習慣影響而難以改正。另一方面,教導國小運動員發展運動家精神,使他 們在日後表現好的運動行為亦是相當重要,而此正是本研究以國小籃球隊選手為 研究對象的動機之一。國小運動選手的身體或心理,皆處於不穩定發展的階段,

因此在運動技能的學習、戰術技巧的運用、心理發展的調適、同儕團體的相處,

皆有賴教練的指導與協助(許閔毓,2007)。因此,探討國小籃球隊選手的運動 家精神是否會受到教練期望價值的影響是本研究動機之二。綜合以上論述,本研 究擬採用Eccles等人(1983)的期望價值理論,探討與國小籃球隊運動選手運動家 精神的關係。

第二節 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的問題背景,鑒於期望價值信念對於運動員運動家精神有相當重要 的影響力,本研究擬以國小籃球隊選手為施測對象,探討期望價值信念對運動家 精神的相關情形,本研究的目的包括:

一、比較不同背景變項之國小籃球隊選手自我期望價值之差異情形。

二、比較不同背景變項之國小籃球隊選手知覺教練期望價值之差異情形。

三、比較不同背景變項之國小籃球隊選手運動家精神之差異情形。

四、探討國小籃球隊選手自我期望價值、知覺教練期望價值與運動家精神之間的 相關。

五、探討國小籃球隊選手自我期望價值、知覺教練期望價值對運動家精神預測情 形。

第三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

一、研究問題

基於上述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欲探討的問題如下:

(一)不同背景變項之國小籃球隊選手自我期望價值之差異情形為何?

(二)不同背景變項之國小籃球隊選手知覺教練期望價值之差異情形為何?

(三)不同背景變項之國小籃球隊選手運動家精神行為之差異情形為何?

(四)國小籃球隊選手自我期望價值與知覺教練期望價值相關為何?

(17)

5

(五)國小籃球隊選手自我期望價值、知覺教練期望價值對運動家精神預測情形 為何?

二、研究假設

根據研究問題,本研究所擬之研究假設如下:

(一)不同背景變項國小籃球隊選手自我期望價值的差異達顯著水準。

假設 1-1 不同性別國小籃球隊選手自我期望價值的差異達顯著水準。

假設 1-2 不同教育階段國小籃球隊選手自我期望價值的差異達顯著水準。

假設 1-3 不同球隊訓練時間國小籃球隊選手自我期望價值的差異達顯著水準。

(二)不同背景變項國小籃球隊選手知覺教練期望價值的差異達顯著水準。

假設 2-1 不同性別國小籃球隊選手知覺教練期望價值的差異達顯著水準。

假設 2-2 不同教育階段國小籃球隊選手知覺教練期望價值的差異達顯著水準。

假設 2-3 不同球隊訓練時間國小籃球隊選手知覺教練期望價值的差異達顯著水準。

(三)不同背景變項國小籃球隊選手運動家精神的差異達顯著水準。

假設 3-1 不同性別國小籃球隊選手運動家精神行為的差異達顯著水準。

假設 3-2 不同教育階段國小籃球隊選手運動家精神的差異達顯著水準。

假設 3-3 不同球隊訓練時間國小籃球隊選手運動家精神的差異達顯著水準。

(四)國小籃球隊選手自我期望價值、知覺教練期望價值與運動家精神之間的相 關達顯著水準。

假設 4-1 國小籃球隊選手自我期望價值與知覺教練期望價值之間相關達顯著水準。

假設 4-2 國小籃球隊選手自我期望價值與運動家精神之間相關達顯著水準。

假設 4-1 國小籃球隊選手知覺教練期望價值與運動家精神之間之間相關達顯著水 準。

(五)國小籃球隊選手自我期望價值與知覺教練期望價值能有效預測運動家精神。

假設 5-1 國小籃球隊選手自我期望價值與知覺教練期望價值對運動家精神有顯著 預測力。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研究範圍

(一)本研究以參加桃園縣 102 年國小籃球錦標賽,共 17 隊 227 位男、女籃 球隊選手為研究對象。

(18)

6

(二)研究期程從 101 年 8 月至 102 年 5 月為止。

二、研究限制

(一)本研究對象以桃園縣國小籃球校隊選手為主,結果之推論有其地區性 及年齡層上之限制。

(二)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方式進行,所得資料均來自問卷結果,故僅能假設 所有的籃球隊選手都是依照自己的感受與看法據實作答。

(三)本研究內容僅針對桃園縣國小籃球隊選手期望價值與運動家精神為本 研究主題,因此,其他可能與本研究變項產生關係或影響的因素,皆不 在本研究探討範圍內。

第五節 名詞操作型定義

一、國小籃球隊

本研究對於國小籃球隊的操作性定義為桃園縣101學年度公私立國民小學其 經由組織後,代表學校對外參加籃球運動競賽之運動團隊。它有一定的訓練課程 與計畫,並且有專任教練或體育教師做長期指導和訓練之運動團隊。

二、期望價值信念

期望價值理論認為個體活動的選擇及表現主要受到知覺成功期望及工作價值 兩個變項的影響,或稱為期望信念與價值信念,任何會影響期望與價值的因素,

都會影響個體對於活動的選擇與努力(Eccles et al., 1983)。本研究以廖主民(2007)

依Eccles的期望-價值理論(Eccles et al., 1983; Eccles & Wigfield, 1995; Wigfield &

Eccles, 2002)為基礎所發展而來的工具「運動期望與價值量表」為藍本,發展「國 小籃球隊選手期望價值量表」。將「國小籃球隊選手期望價值量表」區分為「國小 籃球隊選手自我期望價值量表」及「國小籃球隊選手知覺教練期望價值量表」兩 部分,以李克特式五點量表(Likert–type scale)填答方式予以計分,得分愈高,表示 期望價值信念愈高;反之,表示期望價值信念愈低。其中「國小籃球隊選手自我 期望價值量表」指的是選手本身對於自己運動表現的評斷,包含:能力期望、需 求努力、失敗的心理代價、重要他人的期望代價、工作價值等五個層面;「國小 籃球隊選手知覺教練期望價值量表」指的是選手知覺到教練傳遞給選手有關籃球 表現的相關訊息,包含:知覺教練能力期望、知覺教練需求努力、知覺教練失敗 的心理代價、知覺教練重要他人的期望代價、知覺教練工作價值等五個層面。

(19)

7

(一)自我期望價值 1.能力期望

在本研究中,能力期望是指國小籃球隊選手從事籃球運動時,對於自己 能力及表現的評估情形。得分愈高,表示選手對籃球運動有較高的能力知覺;

反之,得分愈低,表示選手有較低的能力知覺。

2.需求努力

在本研究中,需求努力是指國小籃球隊選手需要付出多少努力,才能夠 把籃球運動做好或成功的知覺。得分愈高,表示選手認為要把籃球運動做好,

需要付出的努力愈多;反之,得分愈低,表示選手認為需要付出的努力愈少。

3.失敗的心理代價

在本研究中,失敗的心理代價是指國小籃球隊選手評估在籃球活動中,

失敗所帶來的負面情緒。得分愈高,表示選手在參與籃球活動時,面對失敗 所需付出的代價較高;反之,得分愈低,表示選手所需付出的代價較低。

4.重要他人的期望代價

在本研究中,重要他人的期望代價是指當國小籃球隊選手從事籃球活動 時,重要他人(如:父母、老師、同儕)對選手所表現出的期望。得分愈高,

表示選手在參與籃球活動時,感受到重要他人的期望較高;反之,得分愈低,

表示選手感受到重要他人的期望較低。

5.工作價值

在本研究中,工作價值是指國小籃球隊選手在從事籃球活動時,所獲得 的樂趣、成就和實用價值。得分愈高,表示選手對於籃球運動賦予較高的價 值;反之,得分愈低,表示選手對籃球運動賦予較低的價值。

(二)知覺教練期望價值 1.知覺教練能力期望

在本研究中,知覺教練能力期望是指國小籃球隊選手從事籃球運動時,

知覺到教練對於自己的籃球能力及表現所做的評估。得分愈高,表示選手知 覺到教練對於自己有較高的能力期望;反之,得分愈低,表示選手知覺到教 練對於自己的能力期望較低。

2.知覺教練需求努力

在本研究中,知覺教練需求努力是指國小籃球隊選手知覺到教練希望選 手在參與籃球活動時,需要付出努力的情形。得分愈高,表示選手知覺到教

(20)

8

練覺得自己需要付出愈多的努力;反之,得分愈低,表示選手知覺到教練覺 得自己需要付出的努力較少。

3.知覺教練失敗的心理代價

在本研究中,知覺教練失敗的心理代價是指國小籃球隊選手在參與籃球 活動時,知覺到教練對於自己在面臨失敗時,所表現出來的情緒。得分愈高,

表示選手知覺到教練對於自己在面臨失敗時,所要付出的代價愈高;反之,

得分愈低,表示選手知覺到教練對於自己在面臨失敗時,所要付出的代價愈 低。

4.知覺教練重要他人的期望代價

在本研究中,知覺教練重要他人的期望代價是指當國小籃球隊選手從事 籃球運動時,知覺到教練希望自己的重要他人如:父母、老師、同儕等,對 於自己在籃球運動上的期望。得分愈高,表示選手知覺到教練希望重要他人 對於自己的期望較高;反之,得分愈低,表示選手知覺到教練希望重要他人 對於自己的期望較低。

5.知覺教練工作價值

在本研究中,知覺教練工作價值是指國小籃球隊選手在從事籃球活動 時,知覺到教練對於自己在參與籃球運動的過程,所獲得的樂趣、成就和實 用價值。得分愈高,表示選手知覺到教練對於自己在活動中獲得的價值較高;

反之,得分愈低,表示選手知覺到教練對於自己在活動中獲得的價值較低。

三、運動家精神

我國體育學者吳萬福(1995)指出:運動家精神是一種在運動競賽中所要求 的技能、知識,甚至包括做人的精神素質或禮儀、態度、進退等行為規範的概念。

它也是一種道德規範、倫理、習慣,不僅止於一種遊戲精神,也象徵一般市民的 人性道德與倫理。本研究中的運動家精神是以李安忠(2001)根據Vallerand, R. J., Deshaies, P., Cuerrier, J. P., Briere, N. M., & Pelletier, L. G.(1996)所編製的中文版 運動家精神取向量表為研究工具,受試者在分量表的分數越高,表示該分量表的 特質越高;各分量表分數相加總後,其值代表整體的運動員精神,其中,運動參 與的負面手段為反向計分。內容包含了五個向度,分別為:

(一)運動參與的完全承諾。例如:我會盡全力去參與我所從事的運動。

(二)尊敬比賽規則與裁判。例如:我會遵守所有比賽的規則。

(三)運動參與的負面手段。例如:我會不惜一切代價去贏得勝利。

(21)

9

(四)尊敬與關心對手。例如:對手忘記帶裝備時,我會將多餘的裝備借給他。

(五)社會禮節。例如:我會在比賽結束後,和對手握手。

第六節 研究的重要性

長久以來,籃球一直是我國最受歡迎的運動項目之一,籃球運動是屬於團隊 的比賽項目,需要教練的指導與隊友間的相互支持和協助。教練是運動團隊的領 導者,漫長的訓練過程中,教練與選手朝夕相處,教練的想法與行為會影響選手 的認知、情緒甚至於表現(Westre & Weiss,1991)。盧俊宏(2003)指出教練是運 動團隊的領導者,教練的領導行為即是有效地引導群體的力量完成某一既定的目 標。許閔毓(2007)指出國小運動選手的身體或心理,皆處於不穩定發展的階段,

因此在運動技能的學習、戰術技巧的運用、心理發展的調適、同儕團體的相處,

皆有賴教練的指導與協助。運動家精神對於國小運動員是相當重要的,競技運動 在國小階段便開始發展,應避免國小階段養成非運動家精神的心態,使其在青少 年甚至於成年時受到國小不良習慣影響而難以改正。因此,教導國小運動員發展 運動家精神,使他們在日後表現好的運動行為是相當重要。

目前國內關於期望價值的研究中,大部分都是在探討期望價值與運動行為改 變或退出意圖的相關研究;關於運動家精神的研究中,大部份也都是探討與成就 目標取向之間的相關研究,尚無有關於期望價值與運動家精神之相關的研究,因 此本研究有進一步研究的價值,同時突顯出本研究的重要性。

(22)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主要目的在探討期望價值與運動家精神有關之理論分析及相關文獻探 討,全章共分為四節,第一節為籃球運動的起源與發展;第二節為團隊與運動團 隊;第三節為期望價值之理論分析與相關研究;第四節為運動家精神之理論分析 與相關研究。

第一節 籃球運動的起源與發展

一、籃球運動的起源

籃球運動是由美國麻州春田國際青年會訓練學校體育教師—奈史密斯(James Naismith)博士於 1891 年所發明的。奈史密斯博士是加拿大安大略人,先在麥克 吉爾大學攻讀牧師學準備作牧師,但讀了三年卻發現所學根本不適合他,他的興 趣是體育。由於麥克吉爾大學並沒有體育科系,因此奈史密斯博士忍耐到畢業,

才赴美國麻省的春田學院,謀得體育指導員的職位。

麻省的冬天十分寒冷,十一月就開始下雪了,室外運動都需暫停。當時的室 內運動只有體操與器械操,對學員們而言,那是非常無聊的活動,因而個個顯得 無精打采。有一天,春田大學體育系主任高力克博士找奈史密斯談,認為學員們 是因為沒有適當的運動才意興闌珊,希望奈史密斯動動腦筋,創造一種能引起同 學活動興趣的室內團體運動,讓大家快活起來。他想起小時候曾玩過一種「趕鴨 子上架」的遊戲-兩組人使用一個卵石,看誰先把卵石丟進一個凹洞裡就算嬴。

他以足球代替卵石,並從市場工人裝梨子的動作中獲得靈感,將梨桶釘在室內運 動場兩端。二樓凸出懸空的走廊外緣有十尺高,因此他決定將梨桶釘在十尺高的 地方;再以美式足球、歐式足球與冰上曲棍球的規則,擬定了十三條遊戲規則。

那時是聖誕節假期前夕,也就是說籃球運動是在一八九一年聖誕節假期前夕發明 的。

在聖誕節假期收假後的體育課上,奈史密斯將十八位學生分成兩隊,每隊九 人。奈史密斯原本的構想是每隊不拘人數,主要是希望全部學生都能參與活動,

所以每隊上場球員最多允許四十名,最少三名。主要規則是,把球丟進桶裡算得 二分,防守者第二次犯規要下場禁足,直到對方進球後方可解禁再上場;如果一 隊犯規到第三次,則算對方得一分。值得注意的是,在最原始的規則中並不允許 球員運球或拍球,只允許傳球或擲球到某一點,然後擲球員跑過去接球;同時,

也沒有罰球的規定,罰球在 1894 年才納入規則。

(23)

11

幾天後,有位名叫弗蘭克.馬洪的學生詢問奈史密斯說那是什麼運動,奈史 密斯一時之間不知如何回答,這位學生便建議叫 Naismith 球,奈史密斯不認同;

學生再建議改叫籃球(BasketBall),奈史密斯即刻贊成。初期的十三條規則,是 用打字機打字的,而且只有標題;而手寫的「籃球」兩個字,是後來才加上去的。

「 籃球」這兩個字一直使用到 1921 年,才轉化成一個字「Basketball」。

1892 年一月,奈史密斯博士的十三條籃球規則正式刊登在春田學校的校刊(三 邊報)上。當年三月十一日,有史以來第一場正式公開比賽上場,比賽的兩隊是春 田學校的老師聯隊與學生隊,現場有兩百多名聞風而至的觀眾,終場結果學生隊 以五比一獲勝。

二、籃球運動的發展

籃球運動在美國發明不久以後,即迅速的傳播到世界各地。美國人伯登於1894 年從春田學院畢業後就前往印度,也將籃球運動介紹到這個地方;法國人洗斯,

從春田學院畢業後,也將籃球運動帶回法國;1900年,菲律賓聘請了美國教練前 往當地指導籃球;1904年,德國的舒密特博士在美國聖路易城舉辦第三屆奧運會 後,也將籃球運動帶回德國。我國早在1895年即由美國人萊會里把籃球運動帶到 天津,天津青年會在醫學堂成立時表演籃球;在1910 年南京第一屆全國運動會 中,將籃球列為表演賽(徐武雄,民85)

政府遷台以後,初期籃球運動主要由軍方推動,當時籃委會主委由軍方高級 將領擔任,經吳文忠博士、牛炳鑑等人推展籃球運動、香港華僑與國內籃球界的 結合。早期克難、七虎、虎鋒等隊伍,中期的飛駝、裕隆、六福村、泰瑞等隊伍,

國內籃球運動目前在各級學校及社會工商各界均有球隊。中華民國籃球協會每年 舉行各項比賽、選拔各級代表隊,代表國家參加國際競賽。自民國 66 年起,固定 每年七、八月舉辦威廉瓊斯盃國際邀請賽,更是國內籃壇一大盛事。民國 76 年,

前教育部長毛高文大力推展聯賽後,國內籃球運動蓬勃發展,我國籃球運動邁入 新紀元。教育部體育司在 99 年度各級學校學生運動參與情形調查報告中指出:國 小、國中、高中及大專等四階段學生參加學校運動社團項目之比率,籃球所佔的 比率在國小為 3.9%、國中為 3.9%、高中為 6.8%、大專為 4.8%。除了國小階段 排名第二外,其他階段皆排名第一,由此可知籃球是我國各級學校普遍且受歡迎 的運動。

三、少年籃球的發展

1951年少年籃球由詹亞吉創始之後,經由詹亞吉大力的奔走,獲得美國政府的

(24)

12

贊助,很快的自美國東部的斯克倫頓城傳遍了美國各州,而全美國少年籃球錦標 賽於1951年至1952年的籃球季開始,即有計劃的每年舉行,籃球季的劃分與成人 籃球一樣,由每年十月至次年二月,訂定籃球管理辦法及競賽制度, 並舉辦最佳 球員及全美少年籃球明星隊的選拔。更在每年暑假,各地有名的教練們,紛紛利 用學校體育館,舉辦少年籃球暑期訓練營,從事科學化的籃球基本訓練,家長們 亦樂意支持他們的子女在漫長的暑假中,去參加有益於身心的籃球活動,類似這 種的籃球夏令營,在全美國非常的普遍,對於籃球運動的普遍發展及技術的提昇,

貢獻非常的大。

由於美國政府對少年籃球發展的大力支持,從1957年開始,詹亞吉先生先後 訪問了中華民國、緬甸、1959年到了南美洲的智利、烏拉圭、祕魯、委內瑞拉及 薩爾瓦多等國家,積極從事少年籃球的推展工作。1962年前往西班牙,1964年又 到了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等十一個國家。1968年,國際籃球總會在第十九 屆墨西哥奧運會之會員大會中通過成立國際迷你(MINI)「少年」籃球委員會,

出版國際少年籃球規則,推廣世界各國少年籃球活動。

政府遷台以後,民國46年六月十九日,在美國國務院文化交流計劃安排下, 派 遣美國少年籃球創始人詹亞吉來台灣訪問,介紹並推廣少年籃球運動。於民國46 年六月二十六日晚上,在三軍球場六千餘觀眾前舉行兩場正式的公開示範表演,

其中一場為女師附小對北師附小,廣泛的介紹少年籃球運動,當時博得全國一致 好評,奠定了我國少年籃球運動的基礎。第一屆全國少年籃球賽於民國57年舉行,

一直到民國87年第30屆全國少年籃球賽後就中止了全國少年籃球賽。教育部於民 國88年實施國民小學籃球聯賽,民國89年更名為國民小學樂趣話籃球聯賽至今。

下表是籃球與少年籃球運動中的一些重要歷史記載:

表 2-1-1

籃球運動簡史表

年 代 重要史實

1891 奈史密斯(James Naismith),在美國麻薩諸塞州春田城的春田學 院, 發明籃球運動。

1892 當年 1 月,13 條籃球規則正式刊登在春田學院的校刊上(三邊報)。 1892 3 月 11 日,籃球史上第一場正式公開比賽,由春田學院教師聯隊

對學生隊,結果學生隊以 5 比 1 獲勝。

1894 將罰球納入規則中。

(25)

13

1896 發明籃板。

1896 美國新澤西州首府 Trenton 成立第一支職業籃球隊。

1898 美國第一個職業籃球組織,「國家聯盟」成立,但營運了五年便 結束了。

1904 第 3 屆奧運在美國聖路易城舉行,籃球首次列為表演項目。

1912 正式公認開底的籃圈及籃網為標準設備。

1915 美國籃球規則聯合會成立,籃球相關規則統一。

1926 美國哈林籃球隊成立。

1929 開始由兩位裁判執法。

1936 第 11 屆柏林奧運,籃球列為正式競賽項目。

1940 正式承認扇型籃板為合乎規定的器材設備。

1942 籃板上漆上長方形靶,便於球員瞄準。

1944 正式採用電動計時器。

1949 美國 NBA 職業籃球聯盟成立。

1950 第一屆男子世界盃籃球賽,在阿根廷布理諾艾利斯舉行。

1951 美國賓州斯克倫頓城的詹亞吉,創始少年籃球。

1953 第一屆女子世界盃籃球賽,在智利聖地牙哥舉行。

1957 創設中華民國少年籃球委員會。

1957 第一次正式少年籃球錦標賽,在三軍球場舉行。

1967 美國賓州斯克倫頓城舉辦第一屆世界盃少年籃球賽。

1968 國際籃球委員會成立國際迷你(MINI)少年籃球委員會。

1968 第一屆全國少年籃球賽。

1976 第 21 屆蒙特婁奧運,女子籃球列為正式競賽項目。

1992 第 25 屆西班牙巴塞隆納奧運,允許職業選手參加比賽。

1998 第 30 屆全國少年籃球賽舉行完後,中止少年籃球全國性比賽。

1999 國民小學籃球聯賽開始舉行。

2000 國民小學籃球聯賽更名為國民小學樂趣化籃球聯賽。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第二節 團隊與運動團隊

一、團體與團隊的差別

一般而言,團體是指同一群人參與某種事件或活動所組成的單元,如一群參 與游泳課程的會員,或是共同參與某俱樂部活動的會員。它有可能是為了共同的

(26)

14

興趣或共同的目標而聚集在一起。因此,團體之中的份子顯然有接觸互動的過程,

以及團體為了維持成員之間良好的互動和持續維繫團體的完整性,所以會制定某 些規則以約束團體的行為。因此,團體必備的特性是:(一)兩個人以上。(二)

彼此產生交互作用。(三)某些意識形態相同。(四)認同他們是一個團體。雖然 團體與團隊有某些共通的特徵,但是兩者之間仍存在些許差異。其中,主要的差 別在於所構成的成員之間其互動關係。換句話說,一個團隊中的成員必須具有相 互依賴與彼此支持,以共同去追求團隊所設定的目標。所以,團隊成員間的互動 顯然會比團體成員間的互動來得密切。

二、團隊的意義

個體所組成的團體不一定會形成一個團隊,但是所有的團隊都是團體。所謂 團隊就是指一些人必須彼此互動去完成共同的目標。Shonk(1982)指出,團隊包 括兩人或兩人以上,彼此協調一致,以完成共同的任務。Jessup(1990)亦提及團 隊擁有共同的目標,成員間互相依賴、彼此承諾以達成目標。以下將過去學者對 團隊的定義彙整如下:

表 2-2-1 團隊的定義

學者(年代) 團隊的定義

Shonk (1982) 團隊包含為兩人或兩人以上,成員彼此相互協調,以完成共 同的任務。

Jessup(1990) 團隊必須符合三個條件:兩人以上的成員,成員之間互相依 賴、彼此協調,方能完成工作且團隊成員必須是為了共同的 目標而工作。

Hackman(1990) 團隊成員能認同共同的目標,且擁有工作自主性、進度安排 及任務分派等決策權,並以團隊的整體表現來決定報酬與績 效等回饋。

Quick(1992) 團隊中個別成員擁有專業技術及能力,將團隊目標視為首要 之物,彼此相互支援、合作,且能很清楚公開地與其他團隊 成員溝通。

Katzenback &

Smith(1993)

團隊為一群個別的組合,團隊成員間擁有互補的才能,認同 共同的目標、績效標準,致力於共同的方向,彼此信任以完 成工作目標。

Mohrman,Cohen,

&

團隊由一群一起工作的個人所組成,成員相互賴,分享共同 目標,透過彼此間的互動與整合以完成任務,並共同為工作

(27)

15

Mohrman(1995) 的成敗負責。

鄭瓊芳(1998) 團隊是一群具有共同目標、相互扶持、彼此信任與信賴的人 所組成,為著共同的遠景奉獻己能。

王建忠(2001) 團隊是由一群具有互補性的個人所組成的工作單位, 成員 間相互依賴、彼此合作, 透過協調與溝通完成共同的目標,

並一同承擔成敗責。

資料來源:本研究者整理

綜合以上學者對團隊的定義,本研究認為團隊有以下特性:

(一)兩個或兩個人以上組成之集合。

(二)成員間相互信任與依賴,彼此合作且相互影響。

(三)透過協調與溝通完成共同的目標,並且一同承擔成敗的責任。

三、團隊形成的過程

Tuckman(1965)曾表示一個團體必須經歷過四個階段的發展過程,才有可能 從一些個體的集合演進到形成一個團隊。這四個階段分別是形成期、風暴期、規 範期和表現期。(一)形成期:是團隊發展的最初階段,此一時期的特徵是團隊 中的成員透過互動而與其他成員熟識,並且在成員之間會形成社會比較,藉以評 估他人的優點和缺點。(二)風暴期:緊接在形成期之後,它是團隊形成的第二 個階段,此一階段最明顯的特徵是團隊之中會產生對立、衝突和對抗。所以此一 時期又經常被稱做為混亂期。(三)規範期:第三個階段為規範期,此一時期會 發現成員彼此間的對抗和敵意狀態逐漸會被團結與合作所取代,團隊中的成員會 想要一起工作以達成團隊的目標和增加團隊成員的滿意度。(四)表現期:最後 的階段是表現期,此一時期的特徵是團隊成員之間會發展出一種親密的關係,為 了達到團隊的目標,會緊密合作並貢獻出自己的能力。團隊成員會感受到愉快以 及尊重每位成員的成就,如有需要,他們也會自動自發去協助團隊中的其他成員。

雖然團隊的形成過程有以上四個階段,然而 Tuckman(1965)表示每個團隊 所經歷的過程並非都是一樣的,有些可能會略過某一階段,或是某一階段的延續 時間會相當短暫,所以 Francis and Young(1979)表示,一位團隊的領導者如果會 針對不同的時期採取適當的方法,將會有助於團隊順利的形成。

四、運動團隊

根據教育部 1999 年頒布之「各級學校體育實施辦法修正條文」第十六條:「各 校應選擇具有特色之運動種類,加強培訓優秀運動人才,並得組成運動代表隊。」

(28)

16

學校得依學生運動專長、興趣,分別加以組織、訓練,發揮出具有整體一致性且 組織系統化、紀律化的團體力量,以便達成既定理想目標的運動團隊。此團隊在 組織的名稱,依運動項目命名,如:籃球隊、排球隊、足球隊等。本研究運動團 隊的操作性定義為桃園縣 101 學年度公私立國民小學其經由組織後代表學校對外 參加籃球運動競賽之運動團隊而言,它有一定的訓練課程與計畫,並且有專任教 練或體育教師做長期指導和訓練。

第三節 期望價值理論與相關研究

一、期望價值理論

近年來認知心理學、運動心理學學者對人們從事的活動,嘗試從各個層面深 入探討決定因素及動機過程,因而發展多種理論來解釋人的行為以及選擇活動的 動機,例如:Bandura(1986)的自我效能理論(self-efficacy theory)、Nicholls(1984)

的成就目標理論(achievement goal theory)以及 Atkinson(1957)的期望價值理論。

Nicholls(1984,1989)提出之成就目標理論,主張在成就情境裡,行動的目 標在於展現高能力或避免展現低能力。當人們成長約至十二歲之後,因能力概念 的分化成熟,使得人們在特質傾向上,習慣以兩種不同的方式來解釋成敗與判斷 能力的高低,第一種方式稱為「工作取向」(task orientation),另一種方式稱為

「自我取向」(ego orientation),而這兩種目標取向影響人們成就認知、情意與 行為的重要動機性機制。

工作取向的人,主要是專注於學習、改進或精熟工作要求來展現高能力,個 人的能力知覺主要是透過和自己比較而得,對成功的評斷端賴自己是否盡最大努 力、習得、改進或精熟工作要求而定。自我取向的人,主要是專注於超越他人的 表現來展現優越的能力或是逃避不利的社會比較來避免展現低能力,個人的能力 知覺主要是透過社會比較而得,對成功的評斷端賴自己是否能展現優於他人的表 現或是能以相對較少的努力達到相同表現而定。Nicholls(1989)指出自我取向者 將活動參與視為達成某些目的的手段,也就是透過參加成就活動來展現優越的自 我,因此可能比較不關心公平與正義,較可能為了勝利而不計代價。相對而言,

工作取向者主要強調自己技能的學習、改進與精熟,嘗試從活動本身獲得樂趣。

Bandura(1986)提出之自我效能理論著重於成功期望,自我效能分別受到結 果期望(outcome expectations)和效能期望(efficacy expectations)的影響。結果

(29)

17

期望指的是個人對特定行為是否導致特定結果的判斷;效能期望指的是在特定情 境要求下,個人對自己執行能力的判斷。例如:一位籃球選手認為每天練習籃球 基本動作能增進籃球技術(結果期望),可是卻無法做到每天練習的要求(效能 期望)。

Atkinson(1957)將 Murray 和 McClleand 的成就動機加以修正擴充後提出了

「期望價值」成就動機理論,認為成就動機取決於追求成功動機(motive to achieve success,簡稱 Mas)和避免失敗動機(motive to avoid failure,簡稱 Maf)的交互 作用,成就行為取決於成就驅力、成功預期以及誘因價值三個因素。Atkinson 對特 定任務上成功可能性預期(Ps)與失敗可能性預期(Pf)來定義預期,並且假定 Ps+Pf=l。Atkinson 還把誘因價值定義為在特定任務成功的相對吸引力,在他的模 型中,包括了成功誘因(Is)與失敗誘因(If)。

Atkinson 運用這些概念的數學關係來表示成就動機:Math=( Mas × Ps × Is )-

( Maf × Pf × If )。Atkinson 在其模型中包含了誘因價值,同時他又假定 Is = l-Ps,

If = I-Pf,可解釋為:如果任務難度大或成功的可能性小,則成功的誘因價值就 高;反之,任務的難度小或成功的可能性大,則成功的誘因價值就低。我們發現 成功可能性預期(Ps)是這個模型中最重要的認知部分。

人類在從事一些成就性行為(achievement behavior)受到個體的認知心理影響 很大,而這些認知大都指個體對事物的評價而定。Atkinson 的期望價值理論在成就 動機研究中地位顯著,但是,Atkinson 認為誘因價值與成功可能性的作用是反向 的,這也就限制了任務價值理論與實踐上的研究。所以,此後有許多研究者分別 對 Atkinson 的期望價值理論進行了修正、發展,以 Atkinson 的期望價值模型為基 礎,將成就、堅持及選擇與個體的相關期望,並與任務價值信念聯結起來。其中 較有影響的是 Eccles 等人(1983)的期望價值理論。

Eccles 的期望價值理論與 Atkinson 的期望價值理論相同之處在於都是以期望 與價值的信念,探討個體成就行為的選擇、表現和持續,不同之處在於 Atkinson 雖 然以期望與價值的概念探討成就行為,但是仍然是以能力的概念分析一件工作的 價值,Eccles 的期望價值理論則以一系列的心理及社會文化因素,用更廣泛的觀點 探討個體的成就行為。Eccles 的期望價值理論最早是應用在探討數學、英文、閱讀、

音樂等主題,近年來才逐漸受到運動領域學者的注意(廖主民,2004;Cox & Whaey, 2004;Xiang et al., 2003)。

Eccles 的期望價值理論重要概念如下:

(30)

18

(一)期望的信念

在期望價值理論的核心要素中,期望是指一件事物或工作未做之前,自己心 理預先勾劃出該項事物或工作未來可能形成的模樣。這個知覺類似 Bandura 所提出 的自我效能的概念(Wigfield & Eccles, 2000)。自我效能指的是個人對於完成工作 或解決問題的能力信念,Bandura(1986)指出,自我效能分別受到結果期望和效能 期望的影響。自我效能理論中的結果期望與效能期望變項,可能說明了一個人能 夠做到某一特定工作的能力知覺,但並沒有考慮能力與努力的差異,雖然成功期 望的測量方式與效能期望類似,但不同於自我效能理論重視行為表現的結果(結果 期望)。Eccles 的成功期望的概念強調過程、預期表現及與他人比較,牽涉到知覺 自我能力和工作困難度兩項成分。

1.能力的自我概念

係指個體對於自己完成某項活動的能力評估,自我能力知覺愈高,則個體覺得 完成該項工作的可能性愈高;反之,則否。當個體覺得自身具有良好的運動能力,

判斷成功的可能性較高,便有意願去參與該項運動。例如:個人選擇參與籃球運 動時,會先評估自己的資質是否適合學習籃球,若適合則會參與訓練。

2.知覺工作困難度

係指個體從事某項活動時,對於自身應該要付出多少努力,才能成功的知覺。

若知覺到成功的機率較高,則可能選擇該活動;若覺得必須付出較多的努力才能 成功,也就是活動困難度較高,則可能避免去參與活動。Atkinson(1957)認為當 個人知覺到工作較困難時才會去做,因為工作越困難表示成功的可能性低,意味 著工作的價值較高。但是 Eccles 等人(1983)認為工作困難度與個人實際付出行 動成負相關,當個體知覺從事某項工作必須付出很多努力才能成功,參與的意願 可能不高。

(二)價值信念

Eccles 的期望價值理論中有兩個核心,一個是期望信念,另一個即為價值信 念,這也是與其他以能力為核心的動機理論最不一樣的地方。價值(value)為個 體體認到某項事物的意義和重要性的信念。個體認為某項事物對自己或他人重要 且具有意義時,此項事物必定有很高的價值。Eccles 等人(1983)也認為事物本身 的特性、個體的需求及目標會影響價值。一般而言,一項事物愈能滿足個體的需 求和目標,該工作價值愈高,而個體也將積極從事該項事物活動;相反地,則會 因為個人知覺工作價值較低而逃避工作。Eccles 等人(1983)指出事物的價值包含

(31)

19

四項成分:1.內在或興趣價值(intrinsic or interest value)2.實用價值(ulitily value)

3.成就價值(attainment value)4.代價(cost)。其分述如下:

1.內在或興趣價值

指個人在從事活動的本身所獲得的樂趣(enjoyment)。活動或工作的樂趣越高,

個人也會賦予該活動較高的價值。而內在價值概念和 Deci 與 Ryan(1985)及 Vallerand 與 Losier(1999)所提出的內在動機理論概念相類似,都在闡述從事某 項工作時,工作如何帶給人自我決定感(self determination)或勝任感(comptence), 或者活動本身如何讓人獲得求知、成就或體驗刺激等興趣。自我決定感是指對於 工作自己能做決定的程度;勝任感是指個體認為自己能成功表現特定工作的能力 知覺。一件工作若能滿足自我決定感及勝任感,內在動機會比較高。也就是說,

個體參與某項活動,只要個體覺得自己具有從事該項工作的能力,並且能掌控該 項工作,則個體從事該項工作的內在動機就會提高;反之,則內在動機降低,這 些知覺都和內在興趣與價值有關。

2.實用價值

實用價值是外在的,和前述內在價值或興趣價值完全相反,是指個體參與活 動是因為個人需要或對個人有幫助。也就是說,某一項工作或活動對個人而言之 所以有價值,是因為這項工作或活動能協助個人達成目標。當個人認為活動對個 人的目標幫助愈大,就會賦予此活動較高的價值(Fredricks & Eccles, 2002);相反 的,當個人認為活動對個人的目標幫助越小,此活動對個人而言實用價值就比較 低。因此,實用價值高的工作,其興趣價值就會比較低(廖主民,2004)。例如:

籃球選手覺得體能訓練是乏味無趣的(內在價值低),但是他仍然很積極從事體 能訓練,因為他覺得進行體能訓練可以增強體力,有充沛的體力才能為比賽帶來 勝利(實用價值高)。

3.成就價值

個體在特定的成就領域或活動中,對於如何去做好一件事情的重要性。廣義 而言,個體會賦予某項工作高或低的成就價值,與個體的自我基模或自我認定有 關。一項特定的工作,若符合個體的自我基模,尤其若是有助於自我認定的發展,

該項工作則會被個體評價為有價值的(廖主民,2004)。

4.代價

價值信念的最後一個成分是代價,是價值的負面成份。代價愈高,價值愈低。

個人對於代價的評估主要受到三種變數的影響,第一項變數為參與其他活動機會

(32)

20

的損失,係指當個人評估不能從事其他活動的損失越大,代價就越高。第二項變 數為失敗的心理代價,即個人對活動失敗可能帶來的心理傷害,傷害愈大代價愈 高。第三項變數是重要他人的期望代價。重要他人的期望代價,係指重要他人(通 常是指父母、老師、同學)對個人表現行為的期望,如果重要他人希望個人參與某 特定活動的程度越高,對個人來說代價就比較低;反之,如果重要他人不希望個 人參與某特定活動,而個人依然去參與此活動,對個人來說代價就比較高。也就 是說,當個人在選擇活動時,會去評估所需付出的代價,如果代價高,價值就越 低;相反的,如果代價低,表示有較高的價值。

Eccles 等人(1983)提出期望價值理論,主要是以一個綜合性的觀點來解釋兒童 在不同的成就領域中,其成就行為及活動選擇的變化歷程,理論中的文化環境和 社會他人的價值、信念及行為,是影響並幫助孩子形塑自我知覺的重要因素。應 用上可以藉由能力自我概念與成功期望預測行為結果,並可藉由控制成就動機、

任務價值來預測個體選擇。

二、期望價值理論相關研究

許多研究均指出期望價值信念會影響人們從事活動的選擇,能力自我概念的 差異是造成不同性別在選擇活動時的主要原因(Eccles & Harold, 1991)。在社會化 的過程中,文化環境、重要他人(如:父母、老師、教練或同儕等)以及過去的 成就經驗,均是影響個體選擇活動的因素。Eccles等(1983)指出運動領域是屬於 自願性的領域,而期望價值理論模式主要是用於預測行為選擇的理論模式,可適 用於運動領域中(劉又仁,2006)。所以,以期望價值理論的概念探討運動領域的 成就行為,是可嘗試及努力的方向。有效提升個體運動期望與價值的信念是增加 運動人口比率重要的方式之一,如果能瞭解個體運動期望與價值信念的形成,將 能更進一步瞭解個體行為改變的機制。針對期望價值信念相關研究深入探討,以 性別、教育階段(年齡)與重要他人支持分別論述如下:

(一)性別與期望價值理論相關研究

由於生物和社會文化因素的影響,一般而言,男生的身體能力知覺、運動能 力知覺、身體形象知覺和整體自我價值皆比女生高。不論東西方世界,由於對兩 性的社會期望不同,而導致不同性別有明顯差異的發展方向。在運動方面,男生 的期望及價值信念比女生高,在自由時間中男生比女生更有可能選擇參與運動,

而這些差異主要是受到父母對性別角色刻板印象(gender stereotype)的影響(Eccles

& Harold, 1991)。Jacobs, Lanza, Osgood, Eccles 與 Wigfield(2002)以 761 位一至

(33)

21

十二年級學生進行縱貫性研究,研究結果顯示,男生比女生覺得運動有較高的價 值。Xiang 等人(2003)以 414 位國小二、四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探討學生在體 育與投擲運動課程之期望價值信念,以及未來參與體育活動之意圖,結果發現男 生在參與投擲運動課程的期望信念與未來參與意圖均高於女生。Xiang、McBride 與 Bruene(2006)以成就目標理論和期望價值結構探討國小四年級學生跑步活動 的改變,評估學生持續和努力的情形,以及未來繼續參與的動機,結果指出男女 生在成就目標、期望價值以及未來參與動機均沒有顯著差異。推測的原因可能是 男女生會有不一樣的動機信念和行為,通常發生在屬於性別刻板印象的活動上,

例如:男生喜歡從事具有勝任感,能表現男子氣概的活動(例如:足球或籃球),

女生喜歡從事具有女子氣質的活動(例如:芭蕾或體操)。根據研究結果,跑步 運動在性別上沒有差異的情形,可知此運動並不屬於性別刻板印象的活動,對孩 童而言跑步是男女生皆適合的活動。

尤為立(2005)以國中學生為研究對象,測量青少年對運動能力期望及運動 工作價值的程度。研究結果顯示,在期望信念方面:國中男生在能力期望上高於 國中女生,顯示相較於女生而言,國中男生知覺自己的運動能力強,而且在運動 情境中能夠有良好表現。在價值信念方面:國中女生害怕失敗的心理代價高於國 中男生,顯示相較於國中男生而言,國中女生更害怕自己在運動情境中表現不好 或被他人取笑,因此他們必須花費較高的代價去參與運動。

邱皖珍(2007)以體操選手為研究對象,測量體操選手的自我期望價值與知 覺教練期望價值。研究結果顯示不同性別體操選手自我期望價值未達顯著水準。

因體操不受性別刻板印象限制,是適合男女生參與的運動,因此不同性別選手對 於自我期望價值無明顯差異。

廖主民(2007)以 9 至 19 歲學生為研究對象,探討運動參與者期望價值對身 體活動量的預測效力。研究結果顯示男生在能力期望及工作價值得分高於女生,

女生則是在需求努力、失敗的心理代價、重要他人的期望代價分量表得分高於男 生。

詹宏基(2007)以國小學童為研究對象,探討國小學童參與運動期望與價值 信念的差異情形,其研究結果指出,男生在失敗的心理代價顯著高於女生,推測 可能原因為國小階段的男生從事田徑運動方面並沒有明顯的身體優勢,甚至部分 女生在運動表現上還強於男生,使得國小男生擔心自己的運動表現比女生差,進 而遭受同儕取笑,導致男生在「失敗的心理代價」層面大於女生。

(34)

22

翁旭昇(2007)以翁旭昇和林章榜 2007 年所發展的「排球運動期望與價值量 表」為測量工具,以 222 位大專各級男女排球運動選手為對象,研究不同性別排 球運動選手期望與價值信念的差異,研究結果顯示,不同性別排球運動選手的排 球期望與價值信念只有失敗的心理代價因素差異達顯著水準,而且是女生的失敗 心理代價高於男生,失敗的心理代價很可能是女生參與競技排球人口低於男生甚 多的原因之一。

汪立筠(2009)以 386 位國小三到六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探討兒童知覺教 師的運動行為涉入與兒童的運動期望價值信念,其研究結果指出,男生的運動期 望價值信念顯著高於女生。

廖桂珍(2011)以柔道選手為研究對象,探討期望價值信念、控制信念對退 出意圖之研究,研究結果顯示,不 同 性 別 柔 道 選 手 在 自我期望價值各層面中未 達顯著差異, 推測其原因,可能是運動項目的不同,受到性別的限制也不同。跑 步、體操與柔道是屬於個人的運動項目,個體從事這類運動時,不會侷限在某一 特定性別,是男女生皆適合參與的運動項目;而在 知覺教練期望價值中只有「知 覺教練他人期望代價」層面達顯著差異,其餘層面均無顯著差異。

(二)教育階段(年齡)與期望價值理論相關研究

學生的成長為一連續不斷的過程,每一個時期的價值觀都可能產生變動,因 此了解學生在不同學習階段中期望價值的存在情形乃是相當重要的議題(楊珮 妤,2005)。許多研究者都指出在青少年和兒童的期望信念具有年齡差異,而且 兒童對於他們的能力知覺和成功期望都過度樂觀,年紀小的孩童總是覺得自己能 力強,而且在即將面臨的工作上可以做得好(Nicholls, 1984 ; Stipek & MacIver, 1989 ; Wigfield, Eccles, MacIver, Reuman & Midgley, 1991)。

Jacobs 等(2002)研究發現,在數學、語言、運動等學業領域中,學生的自我 勝任感和工作價值隨年齡增長而有遞減的情形。Fredricks & Eccles(2002)以 514 位 7-13 歲的兒童為對象,採縱貫研究,測量兒童在數學和運動領域的期望與價值 信念。研究結果發現,不論男女生在數學和運動領域的自覺樂趣、能力概念和重 要性皆隨年齡增長而持續下降,特別是在七年級以後呈急速下降趨勢。Wigfield 等 人(1997)進行三年的縱貫研究,研究結果發現孩童學習音樂和閱讀的自我信念、

成就價值和實用價值,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逐漸下降,然而數學和運動領域卻沒 有下降的情形。

尤為立(2005)以國中一年級和三年級學生為對象探討自我期望價值,研究

數據

圖 3-1-1 研究架構圖 .............................................................................................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e‐Learning Series: Effective Use of Multimodal Materials in Language Arts to Enhance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English at the Junior Secondary Level. Language across

help students develop the reading skills and strategies necessary for understanding and analysing language use in English texts (e.g. text structures and

• e‐Learning Series: Effective Use of Multimodal Materials in Language Arts to Enhance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English at the Junior Secondary Level. Language across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

incapable to extract any quantities from QCD, nor to tackle the most interesting physics, namely, the spontaneously chiral symmetry breaking and the color confinement.. 

• Formation of massive primordial stars as origin of objects in the early universe. • Supernova explosions might be visible to the most

The difference resulted from the co- existence of two kinds of words in Buddhist scriptures a foreign words in which di- syllabic words are dominant, and most of them are the

• elearning pilot scheme (Four True Light Schools): WIFI construction, iPad procurement, elearning school visit and teacher training, English starts the elearning lesson.. 2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