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人文及社會科導論課程」錄音整理(一)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人文及社會科導論課程」錄音整理(一)"

Copied!
1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九十三年建國中學人文及社會科學資優班「人文及社會科學導論」錄音整理】

「人文及社會科導論課程」錄音整理(一)

主題 文學 時間 2004/ 9/ 13

地點 建中自強樓 124 教室 講師 楊儒賓 老師

(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 整理 邱永全 同學 講題 文學研究的困惑 潤稿 黃春木 老師

吳昌政 實習老師

一.進入「人文及社會科學」的準備

回想我高中的時候,那時是民國六十年,而現在已經九十三年了,經過了三 十年,環境應當會有很大的轉變,而事實上,臺灣社會的進化比想像中的更大。

我們可以看出台灣現在基本上是一個多元的社會,父母對孩子的寬容度,以及職 業的多樣性等等,跟以前非常不一樣。可是我和這門導論課程的設計者(陳東升 教授)討論的時候,他卻認為目前研究人文學科在男生裡面還算是非常弱勢,這 使我非常訝異,因為我覺得怎麼整個社會情況變化的那麼多,可是對於人文學科 的忽視,竟然還是照樣!我後來之所以會答應來授課,其實是有點惺惺相惜,因 為我想到你們所面臨到的困惑或者壓力,也許和我一模一樣;這是我來這裡演講 的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素。

我想各位會面臨到的重大問題,就是「人文學科的出入比較差」?至少你的 父母、鄰居會這樣想;這樣的印象我不敢說沒有道理,但假如你對人文學科那麼 有興趣,最好的情況就是你把它當成人生的志願,一生的志業,如此你也會有很 高的報酬率。壓力固然是有壓力,但是反過來講,事實上欽佩你的人也很多,羨 慕你的人也很多。所謂的壓力大部分來自於自己心理的一種感覺,我承認壓力是 存在的,但是其中有一大半來自於心理的感受,主要是你自己的一念之轉。社會 本來就需要每一個領域的研究人才,比如你看在越先進的國家裡頭,人文社會學 科幾乎可以確定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最明顯的在法國和德國,我們可以列出 一大堆的重要哲學家或文學家,他們在社會裡面扮演非常核心的角色。臺灣社會 在這方面可一說是非常不正常,非常需要改善的。所以,假如你自己覺得因為性 向傾向於人文社會學科而有壓力的話,我想我不太能夠給各位什麼具體的保證,

但是,最主要的還是你自己能夠撐起來。

況且,就某方面而言你應該感到很驕傲。我曉得教聯會的老師們私底下在

(2)

【九十三年建國中學人文及社會科學資優班「人文及社會科學導論」錄音整理】

談,大概都認為所有工作當中最容易的就是像醫生一類的技術人員;至於人文、

物理這種理論性的學科,那是最難的,而且應該是期待這個社會裡的精英投入。

我覺得這說法很有道理。雖然容易、困難之間永遠沒有固定的標準,但是一個社 會最重要的是他在理論上和一個文化創造上必須要有一批菁英份子投入進去,我 覺得這是完全合理的事情。所以,讀這門學科至少自己要認定我們這工作事實上 是非常重要的,這不是說大話;反過來講,對於社會上流行的要求或者一般風氣,

我們要保持清醒,不需要接受他人的判斷;要給自己打氣唷!

人生有那麼多的不確定,不只是在選擇科系而已。剛好我這兩天讀到侯文詠 的一篇文章,他說:「有一天,我在電視上看到綜藝節目裡玩著『恐怖箱』遊戲(來 賓在看不見的情況下,伸手進箱子摸索,猜測裡面的東西。)有趣的是,不管是 什麼東西,那些歌星、演員全都顯現了程度不一的驚恐反應。其實,我們恐懼的,

是捉摸不定的未知。」就跟歌星們在黑箱子摸東西一樣,你不知道未來會是怎麼 樣的;其實人生有很多事情真的是這樣,你真的不知道未來會是如何。我當初選 了文組,你說我會怎麼樣?我也不知道。相形之下,也許理工科的比較能夠確定 未來,但是他們真的就一定比較好嗎?我非常懷疑,我真的是極度的懷疑。並不 是說那樣一定就不好,但我實在找不出一個判斷標準,為什麼那樣工作就比其他 人好?好與不好要怎麼評估,很難講。其實人生的發展真的非常難測,每一個人 在做決定的時候,就像是把手伸進那個黑暗的箱子裡面,會摸到什麼東西我們不 知道,會有什麼結果我們也不知道。

既然人生不能確定,我想我們就遵守最古老的《易經》的話。我們知道《易 經》這本書,本來是一本占卜的書,為什麼需要一本占卜的書呢?因為人生就是 很不確定,做任何一個重大決定的時候,其實都要冒各種風險。易經翻成英文是

"The Book of Change ",講究變易的道理。可是《易經》之所以能成為一本重要的

典籍,固然與占卜有關係,可是他也可以當做是一本哲理的書,不只是拿來算命 的而已,他也可以解釋很多的道理。我們以前有一種說法就,認為《易經》的「易」

呢,有三個意義,可以分為「變易」、「不易」還有「簡易」。第一個,「變易」, 就是說人生不斷的變化,但若沒有任何的準則也不對,他一定會有準則讓你去遵 行,一定會有一個規範。《易經》講「變易」,可是在「變易」當中找出一個不變 的準則,就是「不易」,這是必要的。

二.人文學科及社會科學的性質

人文學科與社會科學的性質有何異同呢?就學科的性質而言,人文學科跟社 會科學當然是有關聯的,但是基本上還是不一樣。社會科學是屬於社會現象的部 分,不管是社會學、經濟學還是法律學,他是屬於一個在人群之間的互動的研究;

人文學科的情況是不一樣的,他比較注重的是文學藝術的一種感受,或是像哲學 在某一件事上的思考,還有歷史的解釋等等,所以我想他跟社會科學的性質是不

(3)

【九十三年建國中學人文及社會科學資優班「人文及社會科學導論」錄音整理】

太一樣的。當然也不是完全沒有相關,你可以看得到,大概最偉大的社會學家,

像是韋伯或是馬克思,這些你說到一個偉大層次的學者,他都會有一個很哲學的 觀點,幾乎可以打包票,因為他一定會探處到這個學科一些較為必要性的問題,

一些普遍性的價值問題。你看像韋伯,他在談論社會學的一些變異,最後裡面就 會探處到說人的命運、人的這由意志,人在這個社會裡面還有多少活動的空間,

因此就會觸碰到所謂自由、必然、命運這些問題;所以人文和社會很自然而然的 還是有相當的關聯性。

對於人文社會學科最好的學習方法,就是你對待生命有一種力量、有一種衝 動,逼得你會很想念。假如有一種很強烈的意願的話,我覺得是最幸運的事情,

但通常也是最痛苦的事情。可是假如說你個性比較古怪,會有一種很強烈的性 質,他會帶給你很大的動能。有很多重要的著作可以去閱讀,像是杜斯托也夫斯 基的小說、蘭姆的散文,單篇作品像《白鯨記》 (美國最偉大的小說)、《浮士德》

(假如你能讀德文更好),但是重要的作品在不恰當的時機閱讀並不會有效果,剛 好你的生命發展到某一個階段,譬如說你對杜甫的詩歌非常地喜歡,在那種情況 底下你就大量地去讀,那你的收穫就很大,你對他會有所呼應,他的那種精華不 知不覺中就會進入到你的身體裡面。最好的一個情況就是你自己有一個很強烈的 傾向,然後你就順著你的傾向去加強那個傾向。

你說這麼一來會不會太偏呢?當然是會太偏,可是會成長呀!我到一個階 段,假如十五、十六歲這階段,我對愛情感覺特別濃厚,就讀有關愛情的詩、小 說。像是李義山的詩、李賀的詩、張愛玲的小說,這時候你讀了就特別有收穫,

特別感興趣。再比如說你進了大學,你突然發現到政治很灰暗,你覺得政治沒有 改變不行,那你就去大量讀跟政治有關的書,只有在這種情況下你讀政治會特別 有收穫。我並不是說這樣沒有風險,但是這樣的情況底下,你所閱讀的能夠配合 你的生命定義,而我們知道,知識一定要與整個人的生命能夠配合,才是好的知 識;重要的知識,他假如沒辦法跟你的生命配合的話,沒辦法被你的生命吸收的 話,其實在某種程度,都是一種傷害。這其實不是我說的啦!很多人都說過,像 是叔本華最喜歡批評那些讀很多書的人,因為讀到最後書把他們的整個腦袋裡面 都佔據了,害你沒有一個自由思想的空間。這句話我想是不錯的,假如說那些東 西,是部經典作品,可是經典作他能在你的生命裡面,與你的生命產生一種對話,

變成你所知的一部分,怎麼樣都應該看的;然而假如說你吃了很多營養的食物,

結果你的身體沒辦法消化,那反而成為新的問題了。所以最好的情況,恰巧是你 最了解自己,知道你自己生命的傾向,知道你自己個人特別的感受,你就順著這 條路。

我舉個實際例子來說,「要充實自己還是貢獻社會」這問題主要是出在五四 運動時期,就是一名知識份子會問:到底要做我自己喜歡的呢,還是要對社會國 家有幫助?那時候的人,從清末到五四運動有一種想法,就是所謂讀書報國。新

(4)

【九十三年建國中學人文及社會科學資優班「人文及社會科學導論」錄音整理】

生南路的紫藤廬不曉得大家有沒有去過?那裡現在是台北市的市立古蹟。紫藤廬 主人周瑜的爸爸受到清末民初像張之洞、梁啟超等人的影響,認為讀書最重要的 目的在於救國,因此遠赴英國學習經濟學,這就是當時他們的想法。我認為最好 的情況是這樣,最幸福的情況也是這樣,就是你所讀的、你喜歡的,剛好是社會 需要的。

我想我現在大概可以這麼講,在這個時代考慮出路問題,應該與社會的需要 或者說與市場機制有關。像我們人文社會學科,如果社會上非常需要這方面的人 才的話,理論上他應該會提供一個不錯的環境及待遇,所以自然而然會有很多人 去學習。若社會非常地需要這方面的人才,而你其實並不喜歡,倘若要你壓抑著 個人的興趣去配合社會上的需要,這是大可不必的;假如你真的很不喜歡,而且 社會又非常的需要,自然而然會有人去遞補那個位子,而且他去補的話應該也不 會比你來得差。重點是,不管社會一開始需不需要,假如你讀出頭、讀出一個成 就的話,社會自然就需要你了。

三.文學研究的性質與範圍

其實面對任何的學科都一樣,往往第一堂課最難講。就像有人問你說什麼是 哲學?很難定義;什麼是政治?很難定義;或者是問,什麼是文學?同樣很難定 義。可是好像不談一下又不好。照一般學術的談法,文學當然有他的範圍,但是 文學很特別,你要研究得好,卻不能限定他的範圍。為什麼呢?這是因為文學和 其他的領域是相通的、互通的,在其他的領域裡面,你若是有很好的感受,很奇 怪地,他自然而然會回饋到文學上。反而一開始完全專研在文學上的人,不見得 文學就做的好。這是件非常奇怪的事情。我聽過非常多這類有趣的例子。清大有 一位同事跟我說,美國有一位研究科學史的大家,Thomas Kuhn(孔恩),他很多 科學上的想法是來自於打棒球。我到現在還是想不出來,到底打棒球和科學上的 解釋之間到底有什麼關聯。我還聽有人說過做數學方程式可以看出還有個人風格 的差異,大師們解數學問題,雖然答案都一樣,不過不同的大師有他們個人不同 的風格,而且他還有不同的美感。

人類的創造性最有趣的地方,就是假使你的生命力夠的話,他會怎麼產生影 響,你難以預料。我知道有一個很有趣的例子。亞洲第一個諾貝爾獎的得主,日 本人湯川秀樹,他發現一個物理的定律,靈感卻是來自於《莊子》。這個世界不 是我們所看到的一個靜態的世界,莊子的世界觀覺得所有的東西都不斷地在流動 一般,很像梵谷的畫,房子、樹木全都歪歪扭扭,他就從這裡得到一個靈感。所 以莊子的感受就轉換成為他的一個物理學上的創造。這怎麼產生的?很奇怪!我 想這是創造上的一個奧秘。從一個意象轉換成為另一個意象,並且撞擊出火花,

產生一個結果,這真是一件非常神秘的事。雖然文學他有一個獨立的領域,但不 要把自己限定得太死,因為你從其他學科裡面所得到的養分會對你在文學上有幫

(5)

【九十三年建國中學人文及社會科學資優班「人文及社會科學導論」錄音整理】

助。

「文學」這個領域是中國古早就有的,然而雖然有這個詞彙,他的內涵卻與 現代理解的意義不同。像是「經濟」這詞,雖然以前中國就有了,但是與現在的 字義卻不一樣。中國古代的「經濟」是「經世濟民」之意,而現在這個「經濟」

也如同「人文學科」一般,是由日本那邊翻譯過來的。不只是這些而已,中國一 大堆的學科都類似如此,像是「物理學」等等,都是從外國翻譯進來的名稱。但 是文學就例外,文學和歷史不管是在東方或是西方都是一個很古老的學科。我知 道有很多學科是新的,像「經濟學」、「社會學」、「人類學」、「心理學」,它們成 形的年代了不起二三百年,都是非常新新的學科。大家讀過《論語》就知道,「孔 門四科」裡面,特別擅長「文學」這科的兩位稱做子游和子夏,當時所說的「文 學」就是文章和博學,這樣的概念一直到六朝,你看到《文心雕龍》,他還包括 諸子百家,所以在以前「文學」這個詞語一直具有比較廣的定義。事實上你看最 早的中國文學史裡面所論到的文學都是廣泛的,包含了《禮記》、《莊子》等等,

到了後來才慢慢地把一些排斥出去。像這樣子的把文學確定下來,是說進步呢?

還是說有一個排擠的空間呢?

文學是一個相對獨立的領域,他跟神學、宗教、藝術,確實是不一樣,所以 我們現在的文學史把這些問題都排除掉,排斥出去,是有相當的道理。可是話說 回來,既然是相對獨立的領域,他就不是一個絕對獨立的領域,這就是說,文學 在很多的層面事實上和其他的領域有著高度重疊的關係。最明顯的例子,就像是 你在讀《詩經》,或者是《楚辭》我們現在當然知道它是文學作品,但你讀《詩 經》的「雅」跟「頌」,你讀〈九歌〉,他們雖然也是文學作品,可是這些詩歌在 當時是還有宗教的功能,所以,假如你沒辦法了解某種意義的宗教,我們對於《楚 辭》和《詩經》的了解就會有很大的限制。所以,這裡你怎麼把文學和神話宗教 徹底的分別開來?又像是杜甫所做的詩歌,可以使我們了解唐玄宗開元天寶年間 大唐帝國的興衰,這就是文學作品當中的一個很有趣的情況,杜甫是不是故意 地、有意地要反應當時的社會?其實不一定。我知道有些人是有意識地將社會現 實反映於文學創作之中,像白居易,或者像台灣現在有些小說家,他們是有這樣 一種自覺,就是要他的作品建立對社會的批判,但有些作家卻不見得如此,他不 見得有意要反應這個社會、這個時代的歷史。話說回來,假如他是一個重要作家 的話,很奇怪的,他反而在無意識中也可以反應社會面貌,這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林毓生教授說他在芝加哥大學唸書時,有位老師教歐洲思想史,他用來授課 的書完全是談古希臘一直到十九世紀這段時間之內一系列的文學作品;這些文學 作品都是大家之作。這等於是說,只要大家的文學作品,都會呈現那個時代的面 貌,不管他自覺與否。本來不是為了描寫時代,而是描寫自己的悲憤,可是他的 感受很自然的把作品的意義就超出了他個人的層面,因此本來沒有企圖要這樣 寫,但是作品裡面自然就會呈現出來,而且是更具體的含意,不是只是像史書那

(6)

【九十三年建國中學人文及社會科學資優班「人文及社會科學導論」錄音整理】

樣的記載,而可能是透過了意象、聲音或是韻律,如此還可能讓很多人感同身受 地痛哭流涕。就像你讀杜甫的「三吏三別」,你讀了會很感動,會和當時天寶年 間那些百姓的流離失所產生出一種共鳴,反而你去讀新舊唐書卻得不到;文學作 品就是有這種作用。

懷海德是二十一世紀,英美最偉大的哲學家,他先前是一位專攻機械的教 授,但他轉換學術跑道後做得比任何人都還要好。他有一本有趣的書:《科學與 近代世界》,其中他談科學從古希臘開始談起,他又說像過去的但丁、歌德等等,

從他們的作品裡面就可以看出當時一個時代的思維;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說法。

西方向來對邏輯、數學都很鼓勵,所以後來會有一個根深蒂固的信仰,這是受到 古人的影響,受到希臘悲劇的影響。因為希臘悲劇傳達一個消息,就是命運的必 然性。我們認為命運是偶然的,不是我們能控制的,所以想到命運就會跟偶然連 結在一起。可是希臘對於命運的部分抱持一種必然的想法,像是耳聾、啞巴、眼 睛瞎等等都是逃不掉的。後來這必然性的想法和因果及數學的概念結合在一起。

因此你可以了解,一部偉大的作品,它會產生什麼影響,不是自己能夠決定 的。這種例子很多,像是以前在臺大教社會學的一位教授,令我們非常的好奇,

他要討論社會學,卻是用白先勇的《臺北人》、李昂的《殺夫》。他說讀這些書可 以看出臺灣五十年代初期,那一批從大陸到台灣來的人。所以剛剛那個解釋是有 道理的,這個意思就是說一個文學家,一部文學作品,他所反映的,絕對不只是 個人,不只是我們所想像到的;而且文學和其他領域之間的界線,不是可以清楚 劃分的。

四.閱讀文學作品的態度:聆聽自己內在的聲音,與個人生命結合

假如你的生命力夠強,你在哪裡都可以找得出切入文學的管道,而且可能更 加豐富。我們知道歌德有非常了不起創作,他是一個非常有趣的人。他是一個偉 大的哲學家,沒有人懷疑,可是歌德最喜歡別人稱他偉大的自然科學家,他其實 對生物非常的喜歡,而且非常討厭機械論證式的或者分類式的思考,尤其是對於 林奈那種生物的分類,他非常不喜歡;他另外有一套有趣的想法,認為任何生物 應該像是一個有機體,不可以用整個數學的探究方式來研究生物的現象。他這種 想法和他所作的詩歌有非常密切的關係,所以他的生物學跟他的文學有所聯繫。

其實你還可以找出非常多的例子,像是柏拉圖的詩歌和他的政治學有所聯繫等 等。中國也有很多類似的例子,許多人會把文學和政治結合在一起,古代也有人 把文學和哲學、社會學等等連結在一塊。

讀文學作品,固然可以接受,但要決定走這條路,最好相信自己的生命。當 你讀藝術、音樂、舞蹈,有非常大的興趣,就去欣賞,哪一天藝術的東西和對命 運的感受,很可能轉移到你對文學的詩歌、創作上的能力。他是怎麼轉移的?你

(7)

【九十三年建國中學人文及社會科學資優班「人文及社會科學導論」錄音整理】

不知道,可是當你感覺到非常喜歡的話,表示你的生命非常需要,那就好好的享 受他吧。或者是你喜歡文學、詩歌,又喜歡政治,這裡可能有衝突,但又不見得。

這種例子也有,你會發現到以後你的作品裡面,寫出來的會比較有血有肉,你發 現到你的意像,不只是只有你可以了解,這個意象還會跟許多人有所關係。當中 可能會個危險,對你的作品造成損傷,那就是文學可能會變成政治思想的附庸;

可是也有可能反過來,他會轉化成一個好的作品。這種例子算是不少,譬如說杜 甫的詩,很多都是對歷史和政治的觀點。

千言萬語,我要強調的是:你要相信你自己的生命。「了解自己」非常重要,

任何知識最前提的條件,就是要讓自己有感受。只要是有感受,我想你不用擔心,

儘管在這個階段尚未連上關係,但下個階段就會連上關係。反過來說,你沒有感 受的作品,不管他是詩歌或是藝術,你既然沒有辦法有感受,那種東西在你的身 上會起什麼作用?不太可能。所以「感動」很重要,你真的要聆聽你自己的聲音,

當你感受的時候所吸收到的就能成為糧食了。

(同學舉手發問:「中國文學」與「國學」有什麼差別呢?)

中國文學和國學有差別嗎?看個人是怎麼樣的定義,若是在早期,把中國文 學廣義的定義的話,孔子講「文學:子游、子夏」那個傳統下來,國學就屬於中 國文學,內容大致上是一樣的。這樣的文學當然也是包含了一些史學作品還有哲 學作品,但是現在我們比較不是這種廣義的說法。比方說《禮記》,你當然可以 當成文學作品來唸,但是我們主要把它放入歷史學當中;像是《莊子》,你當然 可以把他當做文學來唸,不過我們將他放入哲學。這種說法不一定有道理,可是 基本上我們如此來分類。現在就文學的狹義的意義來講,從文字所想起的作品,

我們稱作中國文學,其他的就分別出去了。

我記得以前讀懷海德的東西,他有一本書叫做《教育的目的》,讓我印象非 常深刻。他這本書從頭到尾只談一個核心問題,也是所有教育唯一的理念,就是:

你所要得到的知識,不能是「惰性的知識」,也就是沒有生產性的知識,一種沒 有再生能力的知識。他千言萬語就是要教育避免如此。所有的知識一定要和自己 的價值觀念能夠互相連結,產生一種維繫。教育最糟糕的就是灌輸了一些惰性的 想法。什麼叫惰性?很難說。有時候一個作品,他不見得是偉大的作品,可是在 恰當的時機念,對你而言就會是很棒的作品,能夠給你不錯的東西;但反過來說,

有時候一些偉大的知識、偉大的作品,你不得其時、不得其法的時候,這種作品 不見得可以幫助你什麼。

這裡我就想到以前台大的葉嘉瑩老師,不曉得你們有沒有讀過他的作品?他 是當代談中國古典詩詞的大家,對文學的感受性極強,我都很佩服他怎麼能夠感 受得那麼細緻,而且背的那麼多。他說他當時唸書的時候,從小就開始背,但你

(8)

【九十三年建國中學人文及社會科學資優班「人文及社會科學導論」錄音整理】

想一想,七八歲的小孩,你要訓練他背那些深奧的詩,他會懂嗎?你要他背蘇東 坡的詞,它能體會嗎?當然那是好詩、好詞,但在這個階段背,其實它就沒有效 果,所以他說其實更不好,因為從小背,他沒有辦法感受到,等到哪一天他知道 那是好詩好詞的時候,很可惜,他的感受性已經沒有了。已經先知道答案,他說 這個有壞處;可是反過來,因為他從小背,所以不容易忘掉,那意義就可以慢慢 再醞釀,因此不能說完全沒有效果。哪一種作法好?這種事情很難判斷。

回到剛才的主題,我們現在讀書最好是要能夠與你這時候的感受性能相互配 合的,因為他馬上能夠進入你的生命當中,拓張你的人生經驗,它能帶來新的消 息,讓你能夠知道不同角度的看法。這些知識,很可能能夠幫你出入各種不同的 領域,一下從歷史這個領域,又由政治這個領域,由父母的部分得到,或許又由 師長那兒得到。這裡頭的關係可能是清楚,或是七零八落,可是當你有一個好的 訓練,有好的東西進來之後,也許有一天突然貫穿起來。這是最幸福的事情。我 們當然希望最好是這樣,可是我們知道人生不是那麼的好,像是你上國文課或許 就是沒有感覺,就是沒有感受,比如說你讀《史記》的〈伯夷列傳〉,大部分人 說好,可是現在讀就是沒有感覺,再跟你說得深入一些,還是沒有感覺。你說:

我覺得老天爺很公平呀!那我要反駁:什麼很公平?你現在讀不出來,但是現在 讀有沒有用?有時候真的是沒有用。可是話說回來,假如說你沒有這時候唸,有 時候你不見得以後有機會唸到,而且或許你這時候唸你的記憶力是比較好的。所 以雖然說你沒有辦法感受得到,但是這樣的醞釀很難說是不必要的。

五.閱讀經典:尋求感動與共振的經驗

就是因為有這種困難,在閱讀上一個最安全、最好的方法,大概是如此:閱 讀經典。但是經典有許多種類;如果你喜歡詩歌,那你就讀詩歌。詩歌裡面有一 些經典的作品,像假如你喜歡新詩這種詩歌,那就大量去讀。這樣大量讀,它可 以一舉兩得。一方面它跟生命能夠配合,另一方面假如他是經典作品的話,不只 是現在會碰到,之後也能碰到。至少它是能夠跟你的生命有密切的接觸。而且以 這為基礎,去搜尋周圍的知識,而這個部分就看你的生命成長到哪個階段,它自 然會讓你得知。

我們認為一個時代,經典作品最大的範圍便是我們說的「文化」。比方說中 國文化裡面,哪幾本書的貢獻是最大的,而且是經歷過時代的考驗的,認為是存 在著某種價值的,我們會把他認為是經典。清末胡適、梁任公、張之洞,他們皆 有列出「國學必讀書目」,就是你是在中國作為學人的人,至少要閱讀這些書。

梁任公說張之洞開出的書目太多了,一般人怎麼可能讀得完?但胡適說,梁任公 說別人出那麼多,結果自己還不是出那麼多讓人讀不完!最後連胡適自己所開出 的依然多到不行,所以屈萬里先生才說:「我一定可以開出最低的書目!」我們 先來看看梁啟超所說的「最低書目」,假如說你是在中國受教育、有點知識的人,

(9)

【九十三年建國中學人文及社會科學資優班「人文及社會科學導論」錄音整理】

最起碼的、最低限度的,你一定要讀的書目是哪些呢?梁啟超說至少應該要讀這 一些:《四書》、《易經》、《書經》、《詩經》、《禮記》、《老子》、《墨子》、《莊子》、

《韓非子》、《荀子》、《戰國策》、《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誌》、《資治 通鑑》……。他說不管你是讀礦產的還是學什麼的,都應該讀。假如你沒有讀的 話,你就不該被認為是一位中國的學人。如果照這樣的一個說法的話,中國的學 人大概不多。西方也是有列出這樣的經典作。在哈佛大學他們編了一百本西方的 經典,代表著西方文化裡面最重要的部分。

從整體的觀念來看,中國文學的經典,我們就不會把《老子》、《論語》放進 去。我們知道中國的經典從《四書》、《詩經》、《楚辭》……,一直到《紅樓夢》,

這當然沒問題。但至於《紅樓夢》之後,哪些可以被列為經典?像《阿 Q 正傳》

這類的作品,若是以之前的觀點很難判斷,但自現代文學的觀點來看,這當然是 部經典。所以經典的概念重要的是說,在那個領域裡面是非常重要的書種,且影 響力是很大的,並很可能具有永恆的價值,這樣就能被列為經典。經典很多,但 總會有一個自己比較喜歡的領域。比方說你現在對中國文學很感興趣,但是讀《詩 經》讀不下,只讀得下陶淵明。那這種情況底下,我會勸你就大量去讀陶淵明,

然後把跟他相關的也拿來閱讀。如此你會特別有感受,所以你吸收也會特別地 快,特別地讀出效果;相反的,如果你去讀《楚辭》,同樣是經典作,但效果恐 怕就沒有那麼好。所以我說要挑選出一個跟你的個性相近的經典作,因為這經典 作與個性貼近,會是一個能產生意義與共振的作品。我覺得這個經驗很重要。要 能夠找出感動及個人的喜好。只要是有吸引力的,即使是不太了解的情況底下,

它都能對你產生作用。

六.大量閱讀是欣賞與研究的基礎

要進入文學的領域,第一步當然是要學會欣賞,第二,假若你要研讀的話,

就繼續地作高深的研究。文學作品這麼多,假如說你對文學研究,甚至於文學創 作很感興趣的話,我會強調大量閱讀是最重要的基礎。當然不是說浪蕩地、毫無 方向的閱讀,還是要和你的興趣、所關心的範圍結合在一起。為什麼大量閱讀很 重要呢?我認為一個最淺顯的道理,就是我們人的「生命有限」。文學既然是人 生的展現,甚至於是一個時代的反映、人民的聲音,換言之,既然它所涵蓋的範 圍那麼地廣闊,事實上我們所能經歷的都相當地有限,你不可能到處都跑遍,你 也不可能從事所有的工作、職位,那你要怎麼來了解一般庶民的心聲呢?你要怎 麼去了解一個因為愛情而得到憂鬱症的,甚至去跳樓的情人的情感呢?總不會說 自己也去實驗一次好了,如果是是皆要求直接經驗,這是不可能做到的事。這樣 的話,大量閱讀,去感受各種情境與感動,是最好的途徑。不管你是要欣賞或是 做研究,它都會有一個方向,而這個方向是建立在一個非常廣闊的基礎上,所以 去大量閱讀是必要的功夫。

(10)

【九十三年建國中學人文及社會科學資優班「人文及社會科學導論」錄音整理】

假如你要寫一首詩歌,你怎麼判斷一個詩歌的好壞?「我」寫的詩歌當然好,

怎麼可能差。但若除了「我」之外,所有人都覺得「我」寫得差。那「我」說其 他人的水準太低,但是怎麼去說服別人說只有「我」一個人的判斷是對的,其他 人都是錯的?文學不是民主政治,文學的判斷,即使只有一個人站在「對」的一 方,這個「對」依然成立。我們知道在學術和許多東西上都是這樣子。像是哥白 尼、伽利略,他們當時都是少數派,都認為是地球繞著太陽轉。就像評斷一個詩 歌的好壞,自己有自己的判斷,說「我」是對的你是錯的。假如你這樣說真的是 對的,那你怎麼證明?你判斷的基準從哪裡來?這答案很明顯的,好壞總是在一 個比較的系列裡面產生的,你假如有一個大量閱讀的經驗,你讀過從一個壞的 詩、好的詩,到一個不錯的詩,你怎麼知道你詩的位置在哪兒裏呢?你假如沒有 一個廣泛的閱讀經驗,你要怎麼分辨一首詩的好壞?你要讀你這個領域裡面的著 作,哪一個是不錯的著作?哪一個是大家?當你大量閱讀之後,你可以對所有的 作品,包括自己的作品,找到一個定位。先不要說這些作品在閱讀了之後會幫助 你,使你產生很大的感動。但判斷這一回事,你說別人的作品是好是壞,若沒有 大量閱讀的經驗,這樣的判斷基本上是不合格的。

欣賞是如此,研究也是這樣。要作為欣賞的材料也好,抑或要作為創造的材 料,仍然都是要大量閱讀。創造有一種神秘,就是你會作出什麼?你無法預先知 道。有一種文學理論認為作品都先在腦海中形成了,而我們把它寫下來只是拷貝 而已。但我們知道此種說法是完全不對的,不管是大師還是我們,都知道在寫的 當下,很多的意像是事先沒有完整地想出,但是等到真正操作的時候,內容卻隨 著筆尖跑出來,而這是從沒有意識到的潛意識的某一個角落裡竄出來的,你的生 命越豐富、聯想力越豐富、感受力越豐富,它跑出來的東西就愈多。很明顯的,

創作與生命的累積是很密切的,並且,在生命裏,最重要的感受能力來自於閱讀。

除此之外,一首詩的韻律還出自於個人的呼吸、情感的振動,所以它會塑造出你 個人的風格,把過去有所感動的連結在一塊就能創造了。沒有天才是坑坑洞洞的 卻能創造出很偉大的東西。所以我說大量閱讀,不管是以後要做研究,或者是要 創作,都是必要的。

很高興有機會到建中與你們談文學,也很謝謝你們的聽講。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人文及社會科學導論課程作業 12413 陳篆軒 11/15【歷史學】在台灣談歷史及歷史研究 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張隆志研究員

   美國華盛頓大學比較文學博士,現為中興大學特聘 教授兼台文所所長、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主任。香港 嶺南大學Honorary

   美國華盛頓大學比較文學博士,現為中興大學特聘 教授兼台文所所長、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主任。香港 嶺南大學Honorary

學院政治與法律學院任教。主持江 蘇省博士後課題《南朝佛學與文學》,和 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案《南 北朝帝王與佛教》。研究專長為中國佛

丁兆齡 教師 國文科 國文科教學 孫素貞 教師 國文科 國文科教學 吳德漢 教師 國文科 國文科教學 李勻秋 教師 國文科 國文科教學 黃傑欽 教師 國文科 國文科教學 簡秀雯

丁兆齡 教師 國文科 國文科教學 孫素貞 教師 國文科 國文科教學 吳德漢 教師 國文科 國文科教學 李勻秋 教師 國文科 國文科教學 黃傑欽 教師 國文科 國文科教學 簡秀雯

中 國文學博士,現任南華大學宗 教學所副教授兼所長,曾任法 鼓山講師、圓光佛研所教師、福嚴佛

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宗教學系教授、佛學 專業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 宗教學理論研究所研究員暨淨土文化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