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人文及社會科導論課程」錄音整理(三)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人文及社會科導論課程」錄音整理(三)"

Copied!
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九十三年建國中學人文及社會科學資優班「人文及社會科學導論」錄音整理】

「人文及社會科導論課程」錄音整理(三)

主題 社會學 時間 2004/ 9/ 27

地點 建中科學館一樓視聽教室 講師 吳嘉苓 老師

(台灣大學社會系教授) 整理 劉世群 同學 講題 社會學的想像(?) 潤稿 黃春木 老師

吳昌政 實習老師

一.什麼是社會學?從「起立、立正、敬禮」的課堂儀式談起

各位老師、各位同學好,今天我要和各位談談社會學。剛剛我進來貴校時,

三位同學表演了花式敬禮的方式,非常隆重,讓我受寵若驚。

大家都拿到了我給各位的講義吧!?我把他分成三頁,我今天只講第一個主 題--「社會學的想像」。課程大綱總共分兩個單元:文化結構和社會結構,今天 我會把這份大綱講完,下次上課的時候,才可以和各位好好來談什麼是社會學。

今天我們要談的是:社會學是什麼?以及他的重要性。那我們就開始囉!你們並 沒有「起立、立正、敬禮」是不是?真不錯!我到中山女中上課時,有很大的震 撼,因為我一進門班長就喊起立,害我緊張了一下子,不過「起立、立正、敬禮」

在建中已經沒有了,對吧!經由這個我已經忘記的課堂儀式,使我想起我該如何 開場,就是說,在高中上課的形式還是和大學不太一樣的,以準時上課來講好了,

在高中就是固定時間上課,對不對?上課如果遲到的話,通常會有嚴格的紀錄,

紀錄幾次之後就要記警告或是小過。可是在大學,比如說在台大,並沒有點名制 度,當然校規裡面會希望學生準時出席,但大部份老師都沒有嚴格執行;我也沒 有每堂課點名,如果是早上上課的話,九點鐘能來三分之一的學生就很了不起 了,對於來的人我都予以褒獎,讓他一邊吃早餐,一邊聽課。我以前唸小學的時 候,每天都要很早就起來,上學才不會遲到;我媽媽就鼓勵我說:要努力唸書,

考上大學,那就不必那麼早起了。這時我想先問大家一個問題,這也是社會學會 探索的問題:為什麼有些規定在小學和中學要求的那麼嚴格,在大學卻沒有,這 是什麼道理?

(同學發言:「是不是大學老師的問題?」)老師的問題很重要,但其實我們 臺大並沒有這樣要求,然而有些大學是這樣要求的,比如說他們的座位必須按照 座位表來坐,誰到誰沒到因此一目了然。不過老師的要求不是最重要的理由,因

(2)

【九十三年建國中學人文及社會科學資優班「人文及社會科學導論」錄音整理】

為老師們也沒把沒上課或遲到當成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舉一個比較誇張的例子好 了,有一個老師對他的學生說,他覺得台大學生有一種能力是在大學四年培養出 來的,就是可以不用上課,成績也維持在很穩定的狀態;這才是台大學生該具備 的能力,也就是處理問題的能力。他覺得台大的學生不是讀書記誦的特別多,或 是懂的特別多,而是具有這種能力。這當然是一個很極端的例子,因為還有另外 一些課是你必須出席的,唯有如此你才能掌握這門課的基本概念。我的問題就 是:為什麼你們在小學、國中和高中時準時上課、每天到校這麼重要,到了大學 卻不然?(同學發言:「是不是因為希望學生養成守時這個習慣?」)這是一種可 能。學校這個教育場所要幫助大家養成好的習慣,有些人認為:學校是介於家庭 和職場之間,想要準時守紀律就要在學校養好習慣。(同學發言:「是不是在國小 和國中,學習是被動的,到了高中以後學習是主動的?」)這可能是跟義務教育 有關,但高中已不是義務教育了,這可能與階級有關,大部分只讀到高中的人,

大概屬於受雇者的職位,他所要做的就是服從主管的命令行事,因此他必須守紀 律;如果把教育當作從家庭到職場的跳板的話,在學校守紀律就變的非常重要 了。但到了大學之後,大概未來的職位是屬於一個小團體的領導人。他可以決定 自己的工作內容,如果太守紀律的話,很有可能扼殺了未來工作上所需要的創意。

倘若對生活中的一些小事,用一種並非理所當然的眼光來看,就會發現,背 後其實是有一些的原因的,它可能反映了社會的邏輯,社會對年齡的看法,或者 是我們對於不同階級、不同職業身分的人有著不同的要求。例如當兩個人在狹窄 道路上相遇時,你看是誰讓路?這不是我向左,你向右的問題,而是有關階級的 問題。如果我們注意觀察這個社會所發生的事情,會發現經常有令我們痛心的事 件發生,而社會學想處理這些事情,這可能就會出現一些政策或法令。社會學自 以為他提供了好的分析工具和好的方法解決這些事情,盡力解讀,對症下藥,所 以他批評別的學門從別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

二.社會學的觀點:從比個人「更大一點的世界」出發

我們先來思考一個問題:社會上是否有令你痛心的事呢?(同學回答:「父母 虐兒」、「領導人不負責」、「中共打壓我國」、「加入聯合國失敗」、「媒體任意詮釋 新聞」、「自殺率上升」、「孤獨老人被遺棄」。)同學們的回答中都有一些值得探討 的問題。例如自殺,當事人往往是逼不得已才出此下策,為了不再讓自己親人因 為自己而受到拖累;二戰時日本的神風特攻隊就是一個例子。自殺的人遇到困 境,逃避現實,而他的抗壓力不夠強,才會選擇自殺,因此我們必須要改善社會 福利達到一個共善的結果。有沒有解決方法呢?或許可以從禁賣安眠藥或是類似 的自殺工具,加強情緒管理等等方向著手,這些方法是使得個人能夠得到更多資 源,或是個人能夠從情緒調適上得到紓解。從以上來看,我們發現很多社會上的 問題是從個人角度出發的。

(3)

【九十三年建國中學人文及社會科學資優班「人文及社會科學導論」錄音整理】

從社會學的角度看問題,能夠讓我們對社會上的現象提出什麼解釋?我們現 在來看《見樹又見林》,這是一本爲美國高中生所寫的有關社會學的書,本書作 者,美國的社會學家帕克(R. E. Park),認為:社會學是研究社會行為的科學。

社會行為包括了我們和日常生活中的一切。或許有人會疑惑我們的一舉一動與這 個社會真有什麼廣大的關連嗎?我們在解釋所面臨的事件時,多半分析隱含其間 的動機,而社會學家則鼓勵我們跳脫個人的心理,而著重一再重現的態度和行動 之模式,以及這些模式在不同時間、文化、及社會團體中如何變異。心理學中部 分分支如變態心理學、認知心理學、生理心理學等多著重於研究個體本身,但是,

只有在本質上把人類行為當作社會的行為來考慮,即把它當成是直接或間接受到 別人行為影響的,才能較完整地理解人類的行為,與心理學息息相關的社會學引 領我們瞭解這些不同層面的各種社會生活,並對於我們身處的世界,以及我們與 世界的關連,提出了探索的方法。書中提到韋伯認為社會學應抱持的問題意識 為:「我們所生存的時代,到底是什麼樣的時代?我們所生活的社會,就其全體 結構(全體像)而言,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社會?其特徵是什麼?它將往那裡 去?」

C. W. Mills 提出了「社會學的想像力」這一概念:社會學想像讓我們能夠掌 握歷史和傳記,以及兩者在社會中的關聯性。這是社會學想像的任務與前景。各 種社會研究,如果沒能回歸到傳記問題、歷史問題以及兩者在社會之中的交集,

就不可能完成它的學術之旅。社會學想像力莫不提出以下三類社會學問題:這個 獨特的社會的整體的結構為何?由那一些基本的成分組成?又是如何互相串連 在一起的?又,這個結構和其他社會秩序有何差別?在這個社會裡,任一特徵對 於社會的延續和社會的變遷有何意義?這個社會站在人類歷史中的那一個位置 上?它變遷的機制是什麼?對人類全體的發展來說,它有何地位與意義?

在社會學想像所運用的區分當中,最具成效的當屬「情境中的個人煩惱」和

「社會結構中的公共議題」之間的區分。在美國高中生接觸到社會學的機會較台 灣學生來得多,在台灣由於接觸社會學的機會較少,因此這本書來給大學生來用 是綽綽有餘;不過聽說你們程度較好,我以給大學生上課的方式來介紹這本書。

我個人認為,這是一本可以在睡前和上廁所時讀的書,因為他的內容並不枯燥,

蠻有趣的,未來如果想有更有系統地了解社會學,最好先讀一讀這本書。有些人 面對社會事件時,常從很遠的地方來看,事實上,社會學都是從眼前的角度來看,

例如:許多家庭會發生爭吵的原因,只是為了家務分工不公平和家裡資源分配不 均所造成的,只是一件小事而已,稍微溝通一下就可解決了。

社會學會處理許多像人類學裡的家庭,經濟等問題,也會處理經濟體制,社 會學感覺上是「包山包海」,然而他會強調一個概念:我們每個人都活在苦難中,

如果我們有一個很好的解決問題的方式,能讓我們生活的更好,為何不利用呢?

下禮拜我們會從社會結構和社會運動的概念來探討這個「大一點的世界」;所謂

(4)

【九十三年建國中學人文及社會科學資優班「人文及社會科學導論」錄音整理】

大一點的世界,就像森林之於一顆樹一樣,可是作者用一個很好的比喻:你把一 千棵樹像電線桿整齊的排排站,你會覺得他像樹林嗎?那樣只是防風林而已,樹 有樹他自己的排列排列組合方式;同樣的,社會不也是由一群『不同階層』的人 所組成的?在這裡,人與人相處有特定的模式,這就是所謂的「大一點的世界」。

社會學常常太強調社會由上而下地牽動我們的生活,然而他並不是那麼精密 地牽動我們的生活,由於我們參與這個體系,這個體系才會運轉。舉例來說,我 們班上目前的秩序很好,對吧?班上同學非常安靜,專心的聽我說話,然而,要 破壞這個體系太容易了,假設現在有個同學為了某種原因搶走我的麥克風,開始 介紹自己的故鄉。(天真的同學真的就開始介紹自己故鄉了……)他如果硬要拿 著麥克風自己講自己的話,那我們先前維持的那種默契、那種秩序就被破壞了。

因此要維持原本的秩序和體系,必須靠每個人的參與,同時利用課堂上的種種規 範。我們可以說因為有我們的參與,這個學校才能正常運作,這個教室才能運作;

在建中要使大家坐著聽講是很容易的事,但在一百年前日治時期的台灣幾乎是不 可能。馬偕先生為了傳道來到台灣,他要大家聽他講道的時候,沒有人專心坐在 位子上聽講,因為當時並沒有這個習慣,他只好在替大家拔牙的時候講一點福 音,因為只有在這個時候大家才會乖乖地排隊注意聽他說話,他也因此讓許多人 選擇基督教做為信仰。

我要說的是,這些規範並不是理所當然的,而是慢慢培養而成的,社會學在 探討的是一個更大一點、更遙遠一點的世界,他可能牽涉到非常非常廣,影響到 我們生活的許多層次。這個體系必須要我們的參與才能運作,比如說你一有問題 就搶走老師麥克風來發問,如此一來,這個體系因為你改變了參與的方式而產生 了小小的改變。

三.社會體系:社會角色的定位與彼此間的互動關係

我們現在講一下《見樹又見林》第一章的基本概念。社會體系是什麼?他裡 面做了一個很好的比喻,整個社會就像是一輛車子,裡頭包括了許多個社會體 系,比如說家庭、班級也是一個社會體系,每個人在社會體系中有屬於自己的位 置,例如家庭,你們未來在家中的地位可能是父親、兒子、哥哥、孫子,各有自 己的位置;這個體系不只是位子而已,每個位子和其他位子之間也有互相的關聯 性。比如說你們在家庭中的位子是兒子,和你們最有關係的是父母,在社會上大 致就有一套兒子對父母的腳本,這套腳本雖然每家上演方式都不太一樣,但我們 大致上知道上演的腳本是如何進行,社會體系就像是車中的零件,有自己固定的 位置。換一個社會體系來說明好了,像一間公司,裡面有老闆,秘書,經理,職 員,清潔工等各種位置;他們在公司裡有一定的位置,有一定的關係,是這個社 會給予的,你必須遵照這個依照社會體系中的位置所訂出來的規範而行,這才是 一個阻力最小的路。

(5)

【九十三年建國中學人文及社會科學資優班「人文及社會科學導論」錄音整理】

角色為我們鋪了一條阻力最小的路,並以無數的方式影響了我們的外表和言 談舉止。舉例來說,在學校和企業裡,一個人會因為對某個問題提出答案而得到 獎勵;因為沒有答案而不被獎勵或受到懲罰。這種經驗會使人處在各種位置上都 無論如何也要提出個答案來,不管他是不是知道他在說什麼,因為這是一條最好 走的路。

當電影、電視,以及其他形式的大眾文化不斷地將控制與暴力當作「真正的 男子漢」的根本標記,將這種男性特質光榮化,並且醜化那些不符合這種標準的

「軟趴趴的」男性。即使身為總統,都要擔心被人認為太「軟弱」。在這樣的處 境下,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對其親密伴侶和子女施加暴力,是一點也不值得奇怪 的。家庭暴力特別可能發生在那些比妻子更有家庭決策權力的男性,以及那些因 為失業而無法符合社會文化中對於男性負責「養家」角色期望的男性身上。在已 經有家庭暴力情況的家庭中,如果妻子經濟上必須倚賴丈夫,自己無法搬出去、

無法負擔獨立撫養小孩的生活的話:家庭暴力的受害女性經常被威脅如果敢離開 的話,會遭到更嚴重的暴力對待,因而使得她們不得不繼續待在一個有暴力威脅 的家庭裡。把這些全部加在一起時,我們會看到一個一致的文化價值體系和家庭 權力結構如何共同創造出一條條最小阻力的路,使得家庭暴力如此容易發生。這 表示如果我們生活在一個支持女性獨立和性別平等的社會裡,如果這個社會比美 國更在意女性和兒童的健康與安全,而且這個社會不把掌控、宰制和暴力當作檢 驗一個男人具有男性氣概的標準、不鼓吹這些特質的話,這社會的家庭暴力,就 不會像在美國這樣,有如流行傳染病般地普遍。這不是說所有的錯都是社會的問 題,而那些家庭暴力的施暴者不需要負任何的責任,但是,如果我們要根本改變 這種家庭暴力行為模式的話,我們必須瞭解這些家庭暴力的模式與其阻力最小的 路之間的關連,才能探討人們如何決定是否走上這些阻力最小的路。

四.社會角色:個人在社會體系中扮演的身分與被賦予的特定期待

人生就像一場戲,有人演戲,有人看戲,有時演戲變看戲,有時看戲變演戲。

在現代社會中,每一個人都有多個不同的角色。角色愈多,面對的矛盾與衝突便 愈多。每一個角色背後,都包含著責任與承擔。而責任感與承擔,都是我們所重 視的。在時間上、在精神上,甚至是在忠誠上,我們都要作出平衡與抉擇。或許 這些都是無可避免的,或許人生的藝術便是從矛盾中尋找平衡。在社會學上,「角 色」一詞有二種意義,其一係指:個人在社會團體中被賦予的身份及該身份應發 揮的功能。此一定義表示,每人在社會團體中都有一定的角色。如科工館裡館長、

副館長、主任、技正、分析師、專員、管理師、設計師、組員、技士、辦事員、

雇員、約聘解說員、約聘服務員、約僱美工設計員、約僱護士、約聘技術師、約 僱技術員、技工、工友、研究員、副研究員、助理研究員、研究助理、約聘研究 佐理員、約聘助理、兼任顧問、義工……等,都是角色。每種角色各有其權利與

(6)

【九十三年建國中學人文及社會科學資優班「人文及社會科學導論」錄音整理】

義務。此種角色是指個人與團體的相對關係。每人在社會上的角色常不限於一 個,比如一個人可以為人父母、子女、媳婦、老師、學生、朋友等。

角色的另一個意義是指;個人角色所具有的行為組型。社會上對每種角色,

都會賦予某些期待性的行為特徵;例如:為人父者應該作什麼,為人母者應該作 什麼,領薪水的館員同仁應該作什麼,義工應該作什麼。換言之,此種角色是指:

社會期待下個人學到的角色行為。個人如果有心、用心,都將會逐漸學到合於社 會期待的角色行為。

五.角色衝突: 「角色間衝突」與「角色內衝突」

個人在生活中扮演角色難免會遇到顧此失彼的「角色衝突」情況。何謂角色 衝突?人在各種體系所扮演的角色,社會所賦予的期待,每一個角色所導演的腳 本,按照所期待的腳本來演,而產生壓力.角色衝突就是一個人同時代表多種社 會體系中各種不同的位置,所在位置間的關係不同,而無法同時讓每一個位置的 角色做好。舉例來說,出征戰場的軍官,在工作體系中他必須服從長官,但在家 庭中他要平安回家,於是衝突產生煩惱。家庭體系有親密的關係與無條件的愛,

不同於公民與政治人物之間的關係。在家庭體系的關係有一假設:在家庭的位置 有一個無條件的愛,家庭位置的成員不會因為賺錢多少來分紅利,或每月結算每 人工作所付出分擔。

一個人可能經歷多重體系,每一個體系有其位置的相對關係;在教室中,教 育體系有教師與學生的關係,同學與同學的關係。連排隊等公車也會成為一個體 系,補習班、打工皆可成為一個社會體系,人不斷的學會參與各種社會體系,於 是產生愈來愈複雜雜的社會關係,,而在其中產中角色衝突,而角色衝突成為人 煩惱的來源。在角色衝突中解決方式之一是得到他人同意以改變角色扮演內容,

重新調整他的位置,但不太可能是個人意願,去由高的地位重新調整,有特權的 人不會輕易的釋放他的權力出去。例如各種社會運動,勞工運動不會是雇主推 動,婦女運動不是男性所推動,環保運動、教育改革運動都是因著社會文化力量 的要求。在角色衝突的例子,我們都知道子女需要花時間陪伴家庭,但工作場所 中也需要花時間去經營,這成了大部份社會體系位置的困境。尤其在工作中所得 到的成就感,在現今社會對從事何種工作的身份認同,在自我介紹時可能介紹自 己是從事某工作、某職業會更樂於介紹自己是某人的爸爸或某人的媽媽。有許多 教導婦女的書本,更是強調如何讓自己擁有省時、省力便成為兼顧家庭與職業婦 女的能力。社會並不檢討為什麼一份好的工作必需花大部份的時間在工作場所體 系而忽略了家庭體系,公司幾乎買下了雇員的時間,而忽略了照顧其家庭的空間。

角色衝突因情境不同可分為「角色間衝突」與「角色內衝突」兩種。角色間 衝突是指:個人身兼數個角色而形成顧此失彼無法兩全的情形。例如:擔任每週

(7)

【九十三年建國中學人文及社會科學資優班「人文及社會科學導論」錄音整理】

出勤常態義工因另一半要求陪同長期出國;擔任假日出勤常態義工因子女要求假 日陪同作功課或休閒等所導致「義工與配偶」、「義工與父母」角色間的衝突。角 色內的衝突是指:擔任同一角色而無法同時滿足二方面以上需求時所引起的心理 困境。例如:承辦義工業務同仁無法在須遵守義工相關規定下滿足義工逾越義工 相關法規之要求時所引起的心理困境。角色衝突不宜長期存在,它需要「大家」

一起設法解決。 所謂的角色,指的是一個人在某一個特定職位所該有的一套行 為模式,有些角色是個人努力去獲取的,如老師、醫師、經理等;有些角色是被 賊予的,如性別、年齡,也就是那些我們自己無法掌握的角色。

角色就像其他的社會行為一樣,是必須要經過學習的;通常一個人同時都具 有好幾種不同的角色,例如,又是爸爸,又是老師,又是社團的幹部等。另外,

在人生不同的階段,所扮演的角色自然也不盡相同,如,女兒、妻子、 媽媽、

祖母等。 角色通常均是對等或互補出現的,如:老師與學生、父母與子女、上 司與下屬等等。可見,所謂的角色行為,自然就包括了成對角色雙方的互動關係。

由此點而言,所謂的角色又可以說是一套互動的規則,如中國的五倫,規定了做 為中國文化主幹的各種角色應有的行為模式。 當一個人發覺他自己的所做所為 無法符合他的角色時,他的壓力就來了,由角色扮演而來的壓力,常是角色間衝 突所致,一個人雖然有好幾個角色,但通常都在不同的時刻扮演不同的角色。然 而,有時候會面臨同時必須扮演兩種角色的狀況,例如,一位大學教授發現他的 女兒也選修他所開的課時,他在決定如何對他的這位女兒學生時,便面臨兩種不 同角色要求的壓力了。有些是角色內衝突所致,通常一個角色的「互補角色」不 止一個,譬如,一個老師的互補角色至少有學生及校長兩者。當校長與學生對一 個老師提出不同的要求時,這位老師便遭遇到角色內衝突了。 另一種的角色內 衝突,則如,一個鋼琴酒吧的樂師,同時要應付不同顧客的點奏,有的堅持要他 彈輕快、熱鬧的曲子,有的堅持要他彈奏柔和、抒情的曲子,他一定要費勁才能 擺平這樣的糾紛。 還有一種是角色與性格衝突所致:當個性與角色要求不一致 時,如要一個十分內向的人去當推銷員,或要一個粗枝大葉的人去做校對的工 作,均會引起很大的衝突與壓力感。 因此,當你感到來自人際關係之間的壓力,

不妨考慮是否有上述三種衝突而來的壓力。瞭解之後,相信處理起來會更容易一 些。

我再舉一些例子來說明:大多數的連續劇都是在描述一個對妻子極盡愛護的 男主角,雖然他愛他的妻子,但他同是也是一個兒子,必須要孝順並且聽從母親 的命令,那這就是一個典型的角色衝突。另外有一個我們系裡一位老師常舉的例 子:媽媽就是自己的老師,那這是很痛苦的,因為老師就是要公正的對待每個同 學,媽媽就是要愛護自己的小孩;如果自己的小孩在班上的話,他對自己的小孩 必須更嚴厲,因為大家都在看老師有沒有對自己的子女偏心。還有一個例子是大 學裡每個班上都有助教,如果助教和班上某個同學是男女朋友關係,助教對班上 每個同學要一視同仁才對,而男女朋友之間就是要互相關心對方;這些例子讓我

(8)

【九十三年建國中學人文及社會科學資優班「人文及社會科學導論」錄音整理】

們知道需多煩惱是來自我們在社會上一人扮演太多角色所致,而扮演太多角色的 後果就是會造成「角色衝突」,因為這些角色大致上有一個腳本,在哪個位置就 有哪個腳本,雖然每個地方腳本都不盡相同,但我們大概知道這個位子要做什麼 事情,對此有了一些共同的看法,而這些看法也影響了我們,必須要大略地按照 腳本行事,所以許多角色的扮演會有完全矛盾的重複性;社會學可以了解我們自 身的處境,而了解我們自身的處境可以讓我們在社會上找到自己的定位。

六.社會學的想像:連結個人與社會的思考方式

我現在想知道你們現在這個年紀有何煩惱?不必說自己的,畢竟要在全班面 前述說自己的煩惱那樣太難為求情了,就講一些你們身邊朋友的煩惱吧。(同學 回答:「報告太多,課業壓力太大,沒有休閒時間」)這是這個時代所有學生的煩 惱,以前,我那個時代根本沒有什們報告,並沒有人會覺得沒有休閒時間,這可 能是現代才有的煩惱。還有呢?「畢業後要選讀什麼科系」、「記性變差」,這大 概是我們中年人的煩惱吧!「自己並不想對不起朋友但長官或上司要求自己當報 馬仔,因此進退兩難」、「沒有談戀愛的機會」等。上述的這些煩惱,有些可能在 年紀增長之後迎刃而解,有些煩惱可能是三十年前如此,現在如此,以後也如此 的問題。

到了最後我想和你們談一點『社會學的想像』,所謂社會學的想像,就是在 討論一些看似稀鬆平常,環繞在我們身邊的小事,如我們個人的煩惱,大到有關 公共的議題都屬於社會學。要言之,這是一種連結「個人」與「社會」(比我們 自身更廣大一點的世界)的思考方式。社會學層面廣泛,很多學科和他有做連結,

例如:法律,經濟,政治,歷史等;社會學有一個特色:你就處在你要研究的體 系或對象裡面,所以你要觀察時是不需要特定的時間、地點,因為我們觀察社會 是不需等待的,他一直在那裡,不斷的變動;社會學很有趣,和生活分不開,但 必須常常進行分析,因此,學習社會學的第一件事就是分析自己的處境:我目前 的生活是如何?爲什麼考上建中?爲什麼對人文有興趣?在分析的過程中我們 運用概念,作為分析的工具,使我們能對社會現象做出更精確的分析。此外,社 會學常會鼓勵大家養成一個大量攝取資料的習慣,他希望大家從一種浮誇腫脹,

咬文嚼字的文體跳脫出來,因為社會學是一種實用的學門,不像一些課目,是用 來裝飾的,專講一些很炫的概念,讓人覺得很有知識;這是我個人所不喜的。

今天的課程希望使各位對於社會學有些概念,下禮拜見。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我們看到, 在美國, 相當具有代表性的微 積分 (教學) 改進方案, 正由他們的國家科學 基金會支持, 以哈佛大學為中心 (連同七間學 校,) 要設計一套新微積分課程。 這套新課程 的指導原則是“三向” (Rule

經典,是一個前人智慧的累積,是一個永恆時代的象徵,經典能觸動我們對 生命中的共感,令往後的人都能體悟生命的共同的價值,如李後主一詞:

另外,哲學在討論問題時會先界定範疇的寬窄,透過這樣一個假設狀況,讓

林從一老師上課時不斷強調, 「哲學」的思考方式敎我們學會「質疑」 ,敎我 們學會問「為什麼」 。請你閱讀完大江健三郎的〈為什麼孩子要上學〉一文之 後,回答以下三項問題:!.

在性別教育的理論觀點中,哪個理論強調兩性在社會的差異是來自社會及政策及男性為主控

凡是對當前社會有關心、有觀察的人,大概都會說:我們的社會失序,我們的社會生病

程恭讓教授的新著《佛典漢譯、理解 與詮釋研究—以善巧方便一系概念思想 為中心》(以下簡稱《佛典漢譯、理解與 詮釋研究》)於 2017 年 12 月由中國社會 科學出版社出版,全書共 93

It argues that the main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media is to do justice to each party and stick to facts, and that the other responsibilities of media, such as supervi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