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印尼亞齊大學短期華語課 之教學設計與實驗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印尼亞齊大學短期華語課 之教學設計與實驗"

Copied!
18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東大學華語文學系碩士班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許秀霞 博士 舒兆民 博士

印尼亞齊大學短期華語課 之教學設計與實驗

研究生:陳信豪 撰

中華民國一○三年九月

(2)
(3)
(4)
(5)

謝 辭

兩年 的 短期 教 學實 驗 計 畫, 希 望能 為 印尼 亞 齊帶 來 更好 的 華 語教 學 品質,此 篇碩 士 論文 的 結束,只是 當 地未 來 教學 發 展 的開 端。

非常 感 謝許 秀 霞老 師 、 舒兆 民 老師 一 路的 引 導與 指 導, 不 僅 在論 文 研究,從 短期 班 的籌 備、執 行 到改 進 的循 環 過程,無 時無 刻提 醒 與協 助 著學 生,讓學 生 在教 學 設計 與 領導 教 學團 隊 的 實務 中持 續 成長 、 熟練 。

九月 中 旬, 由 於個 人 因 素使 得 老師 們 在口 試 與離 校 時程 安 排 顯得 為 難且 匆 促,感 謝 兩位 老 師與 校 外委 員 宋如 瑜 老師 為 學 生排 除萬 難,並指 正 論文 研 究的 改 進之 處,時 程 安 排確 實 給您 們 添麻 煩了 , 除了 感 謝還 是 感 謝。

一路 寫 來, 太 太春 霞 總 是在 我 身旁 , 一起 討 論研 究 內容 和 寫 作、 討 論短 期 班的 種 種 安排 , 一起 分 享生 活 和工 作 的酸 甜 苦 辣、

一起 成 長...這 是我 們 擁有 的 ,幸 福 的畫 面 ,縱 有 多少 聚 散 的故 事重 演 ,你 , 一直 都 在 身邊 。

深深 感 謝背 後 默默 支 持 我的 家 人、 我 的岳 家 ,以 及 參與 過 短 期班 的 各位 教 師與 助 教、在 幕 後支 援 一切 的 臺東 大 學華 語 系 系辦 人員、臺 南大 學 的教 官 與課 外 組人 員、聯 合 大 學華 語 系系 辦 和華 語中 心、成 功 大 學華 語 中心 的 滕老 師、亞 齊 大學、伊 斯蘭 大 學和 當地 的 多位 人 士...等 太多 太 多必 須 感謝 的 人們 , 兩次 , 同 時也 經歷 了 兩年 的 短期 班,真的 是 無法 一 個人 完 成的,這 真的 是 集眾 人之 力 所產 生 的結 晶 ! 委屈 各 位一 起 走過 草 創的 艱 辛與 飄 搖,感 謝各 位 的付 出 與體 諒,能與 各 位共 享 至目 前 為止 亞 齊短 期 班 豐碩 的成 果 ,是 我 莫大 的 榮 幸。

冀以 本 論文 向 各位 致 謝 ,感 謝 您們 !

陳信 豪 謹誌

2014 年 9 月

(6)

印尼亞齊大學短期華語課 之教學設計與實驗

作者 : 陳 信豪

國立臺東 大學華 語文 學系碩 士班

摘要

本論 文 旨在 針 對參 與 亞 齊短 期 華語 課 程的 零 起點 學 習者 , 設 計符 合 短期 特 性的 華 語 課程,透過 教 學實 驗 與修 正,提高 當 地華 語學 習 的品 質 。研 究 設 計主 要 採用 質 性的 方 式, 短 期班 開 始 之 前,研 究 者訪 談 當地 具 代表 性 的二 位 華語 教 師,得 知 並歸 納 參與 學生 的 需求,並 據此 編 輯教 材 和擬 定 適合 的 教學 策 略。第 一 次短 期班 主 要以 個 人的 觀 察 記錄、各班 教 師日 誌 與行 政 人員 所 調 查的 問卷 回 饋,改 良 教材 與 教學 的 缺失。第二 次 短期 班 除了 實 施 前後 測與 更 詳盡 的 問卷 蒐 集 以外,尚以 觀 察者 的 角色 記 錄五 個 班 級的 教學 情 況。

根據 兩 次短 期 班的 結 果 ,研 究 者發 現 :

1. 教師 的教 學 安排 須 有一 定 的架 構 與系 統 性,且 須時 刻 注意 發音 和 語速 快 慢。由 於 語言 溝 通的 影 響,適 合 用於 短 期班 的 教學 方法 主 要有「 直 觀 」 、 「示 範 」 、 「 歸納 演繹 」等,屬 於直 接 的 策 略 。 具備 以 上要 點 ,可 有 理 想的 教 學效 果 。

2. 受到 認知 連 結的 影 響,教材 的 在 地化 內 容容 易 為學 生 所 接 受, 亦 可提 升 學習 興 趣 ,有 正 面的 效 果。 但 部分 內 容尚 須 調 整,

是為 更 貼近 學 習者 的 需 求。且 為提 升 教學 品 質,須 透 過編 輯 教師 手冊 與 培訓 使 參與 教 師 能充 分 理解 教 材。

3. 華語 聲調 與 發音 為 短期 班 參與 者 的首 要 難點,但能 透 過聽 辨與 正 音練 習 有效 避 免 難點 的 影響。漢字 認 讀雖 尚 非短 期 班 教學 的重 點 ,但 能 先以 貼 近 學生 的 內容 逐 步融 入 。

4. 亞齊 的學 生 以溝 通 導向 為 主要 目 的,聽說 技 能 為教 學 的核

心, 再 逐步 過 渡至 培 養 讀寫 技 能。 而 參與 者 對於 華 語多 抱 持 好

奇、 感 興趣 的 心態 參 與 ,但 教 師若 以 全華 語 授課 則 將降 低 其 興

趣。 教 師可 有 限度 搭 配 學生 能 理解 的 英語 或 印尼 語 做為 課 堂 輔

(7)

助, 降 低學 習 焦慮 感 與 提升 成 效。

關鍵詞 : 亞齊 、 華 語文教 學 、 短期課 程 、 教學設 計 、 零 起點

(8)

The Instructional Design and Experiment for the Short-term Chinese language Course at the Syiah Kuala

University Indonesia

CHEN, HSIN-HAO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for beginners who participate in Aceh short-term Chinese course, the researchers designed the Chinese language courses which suit short-term characteristics, and through the teaching experiment and correction, expect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earning Chinese language in Aceh. The design of the study mainly used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before the short-term courses begin, the researcher interviewed two local representative Chinese teachers, and then got also summed up the demand of the students involved the short-term course, then

according these information to edit materials and develop appropriate teaching strategies. The major sources of first

short-term courses are: the researcher’s observation and recorded;

every teacher's journals; questionnaire survey feedback by

administrative staff. And then, the researcher based on these data to improve the disadvantages of materials and teaching. The second short-term courses in addition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pretest and posttest with collect more detailed questionnaire, the researcher also in the role of observer recorded the teaching of the five classe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wo short-term courses, the researcher found:

1. Teacher's teaching arrangements must have a certain structure and systematic, and must constant attention to own pronunciation and speed of speech rate. Due to influence of language of

communication, the suitable teaching methods for short-term

courses are mainly "intuitive", "demonstration", "induction and

deduction", etc., these are direct strategy. With the above points, we

will have an ideal teaching effectiveness.

(9)

2. By influence of cognitive links, the local content in materials is easily accepted by the students, and also enhances interest in

learning, these have a positive effect. But materials content also need to adjust in order to closer to the demand of learners. And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instruction, we must edit manual and teachers training to make the teachers can fully understand this materials.

3. Chinese tone and pronunciation are the first difficulties of students of short-term course. But it can effectively avoid through distinguish and pronunciation practice. Recognize and read Chinese characters, although not yet a focus on short-term teaching courses, we can use the content close to students gradually integrate.

4. The main learning purpose of Acehnese students are

communication, so the teaching core are listening and speaking skills, and then gradually transition to cultivate literacy skills. The students are curious about Chinese, and involved with mentality of interest, but they would be reduced interest of learning if teachers taught in whole Chinese. So teachers with limited English or Bahasa Indonesia as aid in class, reduced anxiety of students and enhance learning effectiveness.

Keywords Aceh,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Foreign

Language, Short-term Course, Instructional Design, Beginners

(10)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 1

一 、 研究背 景與 動機 ... 1

二 、 研究問 題與 目的 ... 4

三 、 名詞解 釋 ... 5

(一 ) 華語文 教學 ... 5

(二 ) 短期華 語課 ... 6

(三 ) 在地化 ... 6

(四 ) 系統化 教學 設計 ... 6

第二章 文獻 探討 ... 7

一 、 系統化 教學 設計 ... 7

( 一 ) 系統 化教 學設計 之定義 ... 8

( 二 ) Dick and Carey 模式之探 討 ... 8

二 、 短期 華語文 課型 的內容 特點 ... 13

三 、 在地化 的內 涵探討 與學習 影響 ... 17

( 一 ) 為何 使用 「 在地 化 」 一 詞 ... 17

( 二 ) 在地 化的 意義與 內涵 ... 20

( 三 ) 在地 化與 對外華 語文教 學 ... 21

第三章 研究 方法 ... 23

一 、 研究方 法的 選擇 ... 23

( 一 ) 行動 研究 法 ... 23

( 二 ) 觀察 研究 法 ... 24

( 三 ) 內容 分析 法 ... 25

二 、 研究對 象與 研究時 程 ... 25

( 一 ) 前導 研究 ... 26

( 二 ) 第二 輪教 學實驗 ... 26

三 、 研究流 程與 架構 ... 27

( 一 ) 現況 調查 與分析 ... 29

( 二 ) 設計 與發 展教學 所需資 源 ... 29

( 三 ) 第一 輪教 學 : 前 導實驗 ... 29

( 四 ) 檢討 與分 析前導 實驗之 要點 ... 30

( 五 ) 依前 導實 驗結果 修正與 發展課 程 教學 ... 30

(11)

( 六 ) 第二 輪教 學 ... 31

四 、 資料蒐 集的 方法 ... 31

( 一 ) 訪談 法 ... 31

( 二 ) 觀察 法 ... 32

( 三 ) 教師 日誌 ... 32

( 四 ) 問卷 調查 ... 33

( 五 ) 學生 測驗 分析 ... 33

( 六 ) 專家 審核 ... 34

( 七 ) 掌握 研究 信效度 的方法 ... 34

第四章 需求 分析 與前導 性 教學 實驗 ... 36

一 、 亞齊華 語文 教學發 展探討 ... 36

(一 ) 發展歷 史 ... 36

(二 ) 當前亞 齊華 語教學 之現況 ... 38

(三 ) 亞齊華 語文 教學待 解決之 問題 ... 40

二 、 亞齊短 期華 語課學 習需求 分析 ... 41

(一 ) 溝通為 主的 學習目 的 ... 42

(二 ) 具有在 地特 性的華 語文教 材 ... 43

三 、 短期華 語課 之教材 編製 ... 44

(一 ) 分析階 段 ... 44

(二 ) 設計階 段 ... 45

(三 ) 發展階 段 ... 45

(四 ) 實施階 段 ... 45

(五 ) 總評階 段 ... 45

四 、 短期華 語課 教學大 綱之建 置 ... 50

五 、 前導性 實驗 教學之 檢討與 修正 ... 52

(一 ) 教 材方 面 ... 52

(二 ) 教學方 法 ... 53

(三 ) 學習難 點 ... 56

(四 ) 學習需 求 ... 60

第五章 第二 輪短 期華語 課教學 實驗 ... 62

一 、 教學策 略的 選擇與 實施 ... 62

(一 ) 直接教 學策 略 ... 62

(12)

(二 ) 間接教 學策 略 ... 63

二 、 短期華 語課 之教材 重建 ... 65

(一 ) 教材內 容 ... 65

(二 ) 教材版 面 ... 66

(三 ) 專家評 估的 修正建 議 ... 69

(四 ) 第二版 教材 大綱 ... 72

三 、 短期華 語課 之教學 評量規 準化 ... 74

(一 ) 前測目 標 ... 74

(二 ) 前測設 計與 結果 ... 75

(三 ) 後測目 標 ... 78

(四 ) 後測設 計與 結果分 析 ... 79

四 、 第二輪 短期 華語課 教學實 驗之總 結 評鑑 ... 96

(一 ) 評鑑機 制與 項目意 義 ... 96

(二 ) 評鑑項 目分 析 ... 97

第六章 結論 與建 議 ... 116

一 、 研究結 論 ... 116

(一 ) 教學方 法 ... 116

(二 ) 教材的 使用 與修正 ... 117

(三 ) 共通的 學習 難點 ... 117

(四 ) 共通的 學習 需求 ... 118

二 、 研究限 制 ... 119

(一 ) 短期班 課時 的問題 ... 119

(二 ) 較無法 掌握 漢字教 學的情 況 ... 119

(三 ) 無法同 時進 行觀課 記錄 ... 119

(四 ) 不同教 師對 於教材 的詮釋 與呈現 ... 119

三 、 未來研 究之 建議 ... 120

(一 ) 建立短 期班 教師培 訓制度 ... 120

(二 ) 持續發 展短 期班教 材與附 屬資源 ... 120

(三 ) 制定更 詳盡 的短期 班測驗 標準 ... 121

參考文獻 ... 122

中文部份 ... 122

西文部份 ... 123

(13)

網路資料 ... 124

附錄 ... 125

附錄一 初版 教材 示例 ─ 第三課 ... 125

附錄二 第二 版教 材示例 ─ 第三 課 ... 132

附錄三 2012 亞齊華 語短期 班學生 意見 回 饋單 ... 149

附錄四 2013 印尼文 前測內 容 ... 150

附錄五 2013 零起點 後測試 卷 (施測 時標題 為印尼文 ) ... 151

附錄六 2013 基礎班 後測試 卷 (施測 時標題 為印尼文 ) ... 153

附錄七 2013 短期班 教師評 鑑表與 學生 回 饋 (印尼文版 ) ... 156

附錄八 2013 短期班 教師參 與回饋 單 ... 162

附錄九 短期 班觀 課記錄 表範例 (改 編自臺 中市北區 省三國 小入 班觀課 記錄表 ) ... 163

圖目 錄

圖 1 本研究 文獻 探討範 圍 ... 7

圖 2 Dick & Carey 系統化 教學設 計模式 ... 9

圖 3 應用勒 溫之 行動研 究架構 於本研 究 示意 ...24

圖 4 本研 究 流程 架構 ...28

圖 5 本研究 前導 設計之 系統化 教學設 計 流程 ...30

圖 6 初版短 期班 教材發 展模式 ...46

圖 7 初版教 材版 面範 例 ...67

圖 8 第二版 教材 版面範 例 ...68

圖 9 2013 中文版前 測內容 ...76

圖 10 2013 零起點班中 文版後 測內 容 ...80

圖 11 2013 基礎班中文 版後測 內容 ...91

表目 錄

表 1 中國大陸界 定短期 教學與 速成 教學之 比較 ...13

表 2 2012 年研究者 任教班 級的學 生資 料 表 ...26

表 3 短期華 語課 的整體 目標和 具體學 習 目標 ...47

表 4 初版教 材大 綱 ...49

表 5 2012 年短期班 教學大 綱 ...51

(14)

表 6 短期班 二類 教師教 學策略 比較 ...64

表 7 初版教 材內 容課文 、 生詞 和例句 與 專家修正 建議的 對照 表 ...69

表 8 初版教 材內 容中語 法點與 專家修 正 建議的對 照表 ...71

表 9 第二版 的教 材大綱 ...72

表 10 2013 前測口語應 答統計 表 ...77

表 11 零起點學 生聲 韻母聽 寫測驗 結果統 計 ...81

表 12 零起點學 生聲 調測驗 結果統 計 ...83

表 13 零起點學 生唸 讀句子 測驗結 果統計 ...84

表 14 零起點全 體學 生口語 問答測 驗結果 統計 ...84

表 15 零起點各 班口 語問答 對比情 況 ─ 3 分 ...85

表 16 零起點各 班口 語問答 對比情 況 ─ 2 分 ...85

表 17 零起點各 班口 語問答 對比情 況 ─ 1 分 ...86

表 18 基礎班學 生聽 力與閱 讀理解 測驗結 果統計 ...92

表 19 基礎班全 體口 語問答 結果統 計 ...94

表 20 基礎各班 口語 問答對 比情況 ─ 3 分 ...94

表 21 基礎各班 口語 問答對 比情況 ─ 2 分 ...95

表 22 基礎各班 口語 問答對 比情況 ─ 1 分 ...95

表 23 零起點 A 班教 師評鑑 表統計 ...98

表 24 零起點 A 班學 生意見 回饋彙 整 ...100

表 25 零起點 B 班教 師評鑑 表統計 ...101

表 26 零起點 B 班學 生意見 回饋彙 整 ...103

表 27 零起點 C 班教 師評鑑 表統計 ...104

表 28 零起點 C 班學 生意見 回饋彙 整 ...106

表 29 基礎 A 班教師 評鑑表 統計 ...107

表 30 基礎 A 班學生 意見回 饋彙整 ... 110

表 31 基礎 B 班教師 評鑑表 統計 ... 111

表 32 基礎 B 班學生 意見回 饋彙整 ... 113

(15)

第一章 緒論

一、 研 究背 景 與動 機

印尼是目 前海外 華人 人口最 多的一 個國家 , 據臺灣 僑委會 估計 , 2011 年印尼華人 約有 801 萬左右。但 在印 尼人口本 身是多 民族 多語言 的國家 , 華人所 佔比 例卻不 高 , 大 約只有 3.3% 1

雖然華人 在印尼 比例 不高 , 在當地 的經濟 地位與經 濟實力 卻有 舉 足輕重的 影響力 。 照 理而言 , 隨著 當前國 際學習華 語的趨 勢 , 加上華 人移居印 尼已數 個世 紀 , 印 尼的華 語傳播 應當有一 定基礎 。 然 而 , 當 前的情況 卻是 「 浴火 重生 」2的華語 文教育 。

之所以產 生印尼 華語 文學習 中途間 斷的情 況,導因於 1960 年代全 印尼大規 模的排 華事 件 , 當 局政府 便以此 展開禁止 華語文 在印 尼傳播 的政策,直 至 1997 年因政府 政策 的改變 與 經濟情勢 的影響,而重新 開 放華語文 的流傳 。

重新開放 華語文 的印 尼 , 各 省 、 各 城市幾 乎看得到 私人華 語文 補 習班林立 , 以及 華文 學校再 度復校 的盛況 。 近年中 國大陸 亦陸 續在印 尼各地大 學開設 了七 所孔子 學院3,以提高、推廣華語 文在印 尼的 傳播。

但 30 餘年的 華語 文學習 中斷, 造成目 前印 尼在華語 文師資、教學 與教材等 方面的 嚴重 落差 。 上述情 況反映 在許多老 一輩的 印尼 華語文 教師身上,普遍年 紀約在 55 歲以 上。由於 老一輩的 華語文 教師 所受的 華文教育 尚屬母 語或 正規教 育的系 統 , 與 當前年輕 的印尼 華人 將華語 文做為第 二語言 或外 語的情 況相差 甚遠 , 但老一輩 的教師 仍以 母語教 學的概念 進行華 語文 教學 , 造成品 質明顯 的落差 。 根據 研 究者 訪談當 地華人的 結果 , 華人 與印尼 人之間 的隔閡 尚未全部 泯除 , 當地 華人不 一定都願 意教印 尼人 華語文 。 綜上 所述 , 乃為目前 印尼華 語文 傳播 須

1僑 委 會 統 計 室 ( 2012), 印 尼 2011 年 華 人 人 口 推 估 。

2林 友 順 、 余 歌 滄 ( 2010)。 印 尼 中 文 浴 火 重 生 華 文 教 育 飛 躍 。 載 於 亞 洲 週 刊 , 24: 30。

3參 自 http://www.hanban.edu.cn/con fuciousin stitutes/node_10961.htm , 檢 索 日 期 : 2013 年 7 月 9 日。此 七 所 孔 子 學 院 為:雅 加 達 漢 語 教 學 中 心 孔 子 學 院、阿 拉 扎 大 學 孔 子 學 院、

瑪 拉 拿 達 基 督 教 大 學 孔 子 學 院、丹 戎 布 拉 大 學 孔 子 學 院、瑪 琅 國 立 大 學 孔 子 學 院、哈 山 努 丁 大 學 孔 子 學 院 、 泗 水 國 立 大 學 孔 子 學 院 。

(16)

極力突破 的問題 。

本研究所 述的亞 齊 ( Aceh) 為該國 其中一 個特別行 政區 , 首都 為 班達亞齊 ( Banda Aceh)。亞齊 位於蘇 門 答臘島 ( Sumatra) 最西 北端 處 , 地處 馬六甲 海峽 的要口 , 自古 掌控來 往於印度 洋及東 亞的 海洋事 業 , 為近 代以前 重要 的海上 貿易重 鎮 。 約 於西元 8 世紀 , 伊斯 蘭教自 班達亞齊 傳入 , 而後 擴展至 整個東 南亞 。 亞齊自古 即虔誠 信奉 伊斯蘭 教 , 擁有 「 通往 麥加 的門戶 」 的別 名 。

雖然地處 偏遠,但 亞齊自 古即有 華人 陸續 移入。根據 陳欣慧( 2007)

對於亞齊 華人移 民史 所做的 調查,亞齊從 19 世紀末開始 逐漸有 華人移 入,至 20 世 紀前半葉 為亞齊 華人 移入最 主 要的時期,而家族 世代的 方 面 , 一般 不會超 過四 代 。 亞 齊當地 以客家 人為華人 主體 , 含有 部分福 建或中國 其他地 方的 族群 。 在華人 社群之 間流行的 語言則 多以 中國方 言如客家 話、福建 話為主。亞齊當 地的華 語文使用 者僅有 當前 50 歲以 上的華人 較有能 力 , 此情況 如同前 述排華 時代所造 成的影 響 。 因而亞 齊的華語 學習自 華人 移入開 始 , 主 要僅做 為華人社 群的傳 承語 言

( Heritage language),經 歷過排 華時代 , 其地位 甚至已 變成 第二語 言或外語,50 歲以下的 華人對 於其方 言和 印尼語的 掌握較 華語 來得高 出許多 , 而當地 亦未 有正式 、 對外 性質的 華語教學 。 此部 分是 亞齊與 其他大城 市如雅 加達 ( Jakarta)、 泗水 ( Surabaya)、 棉蘭 ( Medan)

等最不同 之處 。

研究者 於 2012 年 2 月赴亞齊並 拜訪兩 所 大學 : 亞 齊大學 秘書 系

( Universitas Syiah Kuala, ProgramDiploma 3 Sekretaris) 與伊 斯蘭大學 ( Universitas Agama Islam Negeri Ar-Raniry) 時 , 從訪 談中了解 造成亞 齊華 語文較 其他地 區發展 遲緩的主 要原因 是受 到亞齊 獨立運動 ( Gerakan Aceh Merdeka ; GAM) 的影響 , 除了 排華 時代的 斷層 , 亞 獨運動 使得 亞齊刻 意地被 中央政 府邊緣化 , 即使 是首 都班達 亞齊 , 所 分配到 的預 算與資 源也不 如上述 提及的大 城市 。 據此 進一步 調查 , 這 個有著 輝煌 歷史的 地區因 為中央 政府的資 源分配 不均 、 對於 政府的領 導失去 信心 以及期 望建立 純粹伊 斯蘭教政 權的種 種情 況下 , 在 1976 年選擇了 為獨立 而戰爭 的路途。直 至 2004 年南亞大 海嘯以 前,

亞齊是外 國人士 難以 進入的 地方。亞齊,較 多人對它 的印象 源自於 2004 年底的南 亞大海 嘯 , 在該次 劫難中 , 亞齊 的罹難者 人數要 多於 其他國

(17)

家和地區 。 然而 , 也 因為歷 經浩劫 , 使該 地區 由原 先因獨 立戰 爭而封 閉的狀態 轉為開 放,開放 以後,這 個在 2004 年以前外國 人不得 進入的 管制地區,在許 多國家 的救援 下,至 今短 短 8 年中,有了 極大的 改 變 。 包含外國 人可自 由進 出 、 經 濟及市 容的改 善等 , 其 中最重 要的 , 是在 受到臺灣 、 中國 等官 民方支 援以後 所興起 的華語文 學習熱 潮 。

華語文學 習熱潮 在亞 齊卻反 映出相 關教學 資源的嚴 重缺乏 , 根 據 研究者 從 2011 年初次拜 訪當地 至今的 觀 察 , 歸納 如下 :

(1) 教師與教學 觀念 方面 : 當地目 前所謂 的華語文 教師可 分為 兩 個種類 , 第一是 排華 時代以 前即學 習或華 語文並以 之為母 語或 二語的 教學者 , 教學對 象為 華 人群 體 , 不 涉及亞 齊當地人 。 此類 教師 於現階 段的教學 對象仍 為華 人 , 但 由於排 華的影 響 , 許多 年輕 、 年幼 的華人 學生早已 不會說 華語 , 教師 還是以 母語讀 寫的觀念 教學 , 造成 學生雖 想學習 , 但抱有 恐懼 的情況 。 談起 教亞齊 當地人華 語文 , 教師 還是持 有隔閡的 心態 , 不願 教授 ; 第二種 則是來 自臺灣或 中國大 陸的 華語文 教師,此類教 師觀念 以外語 或二語 為主,教 授對象並 不限定 華人 而已,

而是擴及 亞齊當 地人 之中 , 可惜的 是此類 教師在當 地仍非 常缺 乏 。 (2) 教材方面 : 對當 地目前 第一線 的華語 文教師而 言 , 為 了選 擇 一套可用 的教材 必須 遠赴 400 公里以外的 棉蘭才找 得到 。 又或 是以母 語教學的 概念進 行華 語文課 堂教學 在當地 已是常態 , 再者 能實 際執行 華語文教 學的教 師人 數嚴重 不足 … 等 。

(3) 課程方面: 從 1997 年華語 文學習 解禁 後,亞齊 的華人 學校逐 漸開設華 語文課 程;自 2004 海嘯 過後,部 份屬於亞 齊當地 人的 學校才 逐漸設有 華語文 課程 。 但課 程受到 學校定 位 、 教師 等許多 因素 影響 , 學校的華 語文課 程目 前仍是 點滴餵 養式( drip-feed,以 下簡 稱「 點滴 式 」) 為主 , 較為 可惜 。

(4) 當地政府的 華語 文政策 : 當地 政府自 海嘯過後 , 對於 華語 文 的政策逐 漸轉向 積極 , 並與 大學院 校合作 向臺灣或 中國大 陸徵 聘教 師 , 但官 方送派 教師 的管道 一直受 到印尼 中央政府 的阻攔 而不 順利 。 雖然官方 管道不 順利 , 民間 的合作 交流卻 持續著 。 近幾年 從亞 齊到臺 灣或中國 大陸留 學者 人數亦 逐漸增 加 。

研究者 曾 於 2011 年 8 月首度拜 訪班達 亞 齊 , 透過 熟識教 師的 引 介,與 當地重 要的學 術機構 如亞齊 大學、伊 斯蘭大學 的部分 科系 交流,

(18)

並了解到 目前亞 齊地 區對於 華語文 的學習 確實有其 熱忱與 需求 , 兩所 大學的相 關負責 人亦 即鼓勵 研究者 以短期 華語課的 形式於 當地 推廣華 語文學習 。 即便 如此 , 首要 之務仍 必須解 決前述當 地在教 學相 關資源 缺乏的問 題 。

因此本研 究即以 短期 華語課 之設置 與實施 的面向著 手 , 教 學對 象 為班達亞 齊兩所 大學 的學生 , 期許 能為當 地提供一 套具實 用性 的華語 文教材 , 研究動 機如 下 :

1. 為穩定亞 齊華 語文學 習之潮 流,研 究者 欲透過短 期華語 課的 方 式使當地 學習者 了解 華語文 的面貌 。

2. 有鑒於亞 齊當 地未有 系統性 的華語 文 課程,研 究者 欲 以教學 設 計的角度 進行短 期 、 系統化 的華語 文課程 建置 。

3. 有鑒於亞 齊並 無常規 使用之 華語文 教 材,為做 短期華 語課教 學 之用 , 筆 者欲開 發專 為亞齊 短期華 語課所 設計之教 材 。

二、 研 究問 題 與目 的

本研究分 有前導 性實 驗及第 二次實 驗兩個 部分 。 在 前導性 實驗 的 部分 , 教 學設計 的分 析 、 設 計與發 展等階 段採以整 體層面 進行 , 而教 學實施及 評鑑階 段則 以 研究 者 與所 負責的 班級為主 , 輔以 其他 教師及 班級之回 饋資訊 做為 前導性 實驗的 評鑑分 析 。 第二 次的實 驗則 以 研究 者 做為整 體教學 設計 者的角 度 , 以 參與觀 察的方式 檢視經 過前 導修正 後第二次 短期華 語課 的運作 與成效 。

本研究將 涉及的 研究 問題如 下 :

1. 編輯在地 特色 的短期 班教材 應從何 著 手 ?

2. 分別於 2012、 2013 參與兩次 亞 齊短期 華語課的 學 習者 , 其 共 同 學習需 求 與學 習難 點 為何 ?

3. 針對 亞齊 短期 華語課 的學習 者 , 是 否 有適合的 教學方 法 ?

本研究擬 由了解 短期 華語課 入手 , 經由籌 畫 、 設計 、 實踐 至評 估 等一系列 的過程 , 建 構因地 制宜的 短期華 語課之雛 型 , 並 從中 分析在 地化教材 的編修 方向 、 適合 的教學 方法以 及短期班 學習者 的共 同需求 與難點 , 做為印 尼亞 齊短期 華語課 日後發 展的參考 依據 。 而本 研究目

(19)

的可分為 下列三 方面 :

1. 蒐集並分 析 亞 齊當地 短期班 華語課 程 之特性 :

( 1) 透過分 析短 期外語 課的特 點 , 挑 選 符合印尼 亞齊短 期華 語課發展 的要素 , 並 期許能 依此類 要素持 續發展短 期華 語課 。

( 2) 透過收 集當 地華語 教師與 短期華 語 課學習者 的資訊 , 從 中歸納出 短期華 語課 重要的 需求要 點 , 期 許能做為 短期 華語課設 計與發 展相 關項目 的共同 參考依 據 。

( 3) 對於短 期華 語課執 行之成 效 , 發 展 常態且統 一之評 鑑機 制 。

2. 調查亞齊 地區 短期華 語 課程 的學習 者 特性 :

( 1) 透過實 際教學,瞭 解適 合用於 短期 班學 生 的 教 學 方 法 。

( 2) 透過 記錄、測驗 等資料 蒐集,瞭 解 當地學習 者共同 的需 求與難點 。

3. 提出 亞齊 地區 短期華 語 課程 的教材 編 寫方向 與 教學方 向 :

( 1) 根據當地 需求 編輯 印 尼亞齊 在地化 的華語文 教材 。

( 2) 根據兩次 短期華 語課 的實際 教學和 記錄,歸 納出可 行的 教學方向 。

三、 名 詞解 釋

(一) 華 語 文 教 學

華語文教 學在實 施的 對象可 分為非 華裔的 外籍人士、華裔 及新 住民等三 類 , 實 施的 場域則 有華語 做為第 二語言教 學的目 的語 地 區與華語 做為外 語教 學的海 外地區 等兩類 。 本研究 所指稱 的華 語 文教學乃 是針對 海外 非華裔 的外籍 人士所 進行的外 語教學 。

(20)

(二) 短 期 華 語 課

本研究所 指稱的 短期 華語課 是總課 時在八 周以內,無論是 否在 目的語地 區專為 外籍 人士所 開設非 學歷、無學分的 短期華 語課 程。

(三) 在 地 化

當前兩岸 研究針 對學 習者的 國家、使用語 言及文化 背景等 要素 編輯的華 語文教 材,較 多學 者使用「 國別 化( nation / country)」

教材以稱 呼 。 但 研究 者 認為 世界上 的國家 僅少數是 單一民 族與 單 一語言 , 若以 「 國別 化 」 稱 呼則對 多民族 多語言的 國家不 公平 , 因此本研 究以 「 在地 化 」 稱 呼此類 教材 。 關於兩者 名詞內 涵探 究 於文獻探 討中詳 述 。

在地化( localization)這個 概念是 相對 於全球化 而說的,指 的是在全 球化之 下,地方 發展自 己的 區域 特色。這個 區 域、在 地 , 可能指一 個社區 、 行 政區或 國家 。 商學領 域中亦將 在地化 視為 相 對於全球 化而來 的另 一種趨 勢和潮 流 , 是 指一個地 區或國 家 , 任 何一種經 濟或商 品流 動,必須 適應地 方需 求,才有可 能加 速發 展 。 在地化可 視為一 種產 品或服 務的應 用 , 能 夠為某一 特定文 化或 語 言地區所 接受的 情況 。

(四) 系 統 化 教 學 設 計

系統化教 學設計 可以 定義為:以系 統化的 分析與合 理安排 影響 教學成效 的相關 因素 , 用以 增進學 習活動 的資源 ( 教材 、 媒體 ) 及歷程( 流程 ),從 歷程中 不斷 找出教 學的 需求及問 題,並 予以解 決的方法 及評鑑 。

(2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的 文獻與 立論 基礎主 要為 「 系統化 教學設計 」、「短 期華 語文課 型的內容 特點 」 與 「 在地化 與學習 認知 」 三個方面 , 如下 圖 1 所示 :

圖 1 本 研 究 文 獻 探 討 範 圍

本章第一 節主要 為系 統化教 學設計 的探討 , 並呈現 本研究 應用 之教學 設 計內容 。 第二 節針 對短期 外語課 進行探 討 , 並對 於短期 華語 課型歸 納特 性 , 說明 本研究 設計 短期華 語課型 時的要 點 。 第三 節為在 地化 與對外 華語 文教學 , 從在地 化的 角度切 入 , 了 解在地 化內涵為 何 , 並 以奧 蘇貝爾 「 有 意義的學 習 」 的 觀點 說明為 何本研 究著重 在地化的 教學內 容 。

一、 系 統化 教 學設 計

由於亞齊 當地華 語文 資源缺 乏 , 欲 設計適 合當地的 課程勢 必得 先了解 學習者對 此的需 求 , 以及外 語在該 背景文 化的地位 等環境 因素 , 並運 用前 述再設計 、 安排 適當 的教材 。 從需 求探索 至後續規 劃的種 種因 素 , 運 用系 統化教學 設計將 之適 當安排,才能有 效發 揮這些要 素對學 習的 影 響。因 此,

面對一個 新開設 的教 學項目 , 其所 要考慮 、 涉及的 因素 、 遵循 的過程 等大 方向及細 部內容 是教 學設計 所要探 究的問 題( 崔永 華,2008)。教學設 計的 重要性在 於透過 系統 化的過 程 , 合 理安排 、 運用教 學資源 , 並 提高教 學質 量與效果 ( R. M. Gagne, 1992;盛群力 、 李志強 , 2003; 崔永 華 , 2008)。

系統化教 學設計

短期華語 文課型 的內 容特點 在地化與 學習認 知

(22)

( 一 ) 系統 化教 學設計 之定義

教學的系 統化可 以定 義為:安排 增進學 習 活動的資 源( 教 材 、 媒體 )及歷 程( 流程 )。而教 學設計 又可稱 其為教學 系統設 計 ,其 意義就是 指「 系 統化的 策劃 過程 」。其 中, 教學活動 則是實 施這 些 計畫的過 程 。 從 這些 過程中 , 能夠 不斷找 出教學的 需求及 問題 , 並予以解 決的方 法及 評量 。 教學設 計視教 學活動為 一個循 環過 程 , 在循 環過程 中的 各個階 段組成 一個完 整的教學 設計模 式 。

系統化的 方法屬 於科 學的方 法,涉及其 主 要的目標、如何分 析 歸納 、 實 踐並根 據實 際情形 收集相 關資訊 的實證科 學 。 而 系統 化 教學設計 ( Systematic Design of Instruction) 的理論 基礎 , 崔永華( 2008)彙 整了六 項基礎 為主要 來 源,分 別是:學 習 理 論 、 傳播理論 、 教學 理論 、 系統 理論 、 設計理 論 、 視聽 理論 、 認識 論 及教育哲 學 。 但 其中 最重要 的是學 習理論 及 系統理 論兩項 , 並 考 慮與整體 教學歷 程相 關的諸 多因素 , 如 : 教師 、 學 生 、 課 程 、 教 學方法 、 教材 … 等 , 並了解 各環節 及內容 因素的相 互關係 , 若 要 使一個課 程有其 效用 , 則必 須建築 在系統 化的設計 理念上 ( 舒 兆 民 , 2010)。

( 二 ) Dick and Carey 模式之探 討

本研究在 安排各 教學 要素與 環節的 部份貼 近系統化 教學模 式 中的「 Dick and Carey 模式 」,因 而以此 模式 為基礎,如 下圖 2( Dick and Carey, 19901):

1本 圖 轉 引 自 陳 正 昌 等( 譯 ):《 教 學 設 計 原 理 》,臺 北 市:五 南,1996 年 初 版。( Robert M.

Gagn e, Leslie J. Br iggs, Walter W. Wager, 1992)

(23)

圖 2 Dick & Carey 系 統 化 教 學 設 計 模 式

根據 Dick and Carey 模式 , 在 教學設 計 中可分析 出以下 要素

( Gagne, R. M., Briggs, L. J., Wager, W., 1992, 崔永華 , 2008):

1. 確定教學 目標 :

教學目標 可謂教 學活 動的預 期結果,是課 程和教學 進行後 所要達到 的標準 , 亦 是學習 者所能 展現的 能力 ,

教學 目標 有不同 的層 次 , 由 上到下 大致可 分有教育 目的 、 培養目標、課程教 學目的、課 程教 學目標 與更細節 的各教 學目 標 等 數項 , 可以 是設 計者就 整體需 求進行 設定 。

教育目的、培養 目標主 要和國 家教育 發展 關係密切,前者 是教育的 方針 , 後者 是教育 目的的 具體化 。

短期班並 非亞齊 整體 教育的 其中一 環,課 程目的、教學目 標較適合 作為短 期華 語課發 展的標 準和整 體方向 。

Bloom( 1956)、Krathwohl( 1964)、Simpson( 1972) 根 據以上所 設立的 目標 概括分 為認知 、 情意 及技能三 大領域2

2轉 引 自 王 淑 慧 :〈 教 學 目 標 ( 學 習 目 標 ) 概 述 〉, 網 址 :

〈http://dlweb01.tzuchi.com.tw/dl/edu/aboutus/affair_edu/lessons/%E6%95%99%E5%AD

(24)

因此確立 目標與 分析 對象的 現況以 後,便 可訂立教 學目標。通 常,以 學習者 為例,學習 者學 習以後 他們 要做什麼、達 到什麼 目標 、 學 習什麼 ...之類 的問題 即是設 計 者的教學 目標 。 2. 教學內容 分析 :

所謂教學 內容是 要求 學習者 透過系 統性地 學習而得 的知 識 認知 、 技能與 情意 態度 , 其目的 是為了 實現教學 目標 。

教學設計 中,教 學內容 是以教 學整體 目標 為基礎,並分析 教學需求 所得知 的。內 容範圍 則是 根據學 習者現況 與教學 整體 目標的差 距而設 定 。

教學內容 分析將 體現 於教學 大綱、教學計 畫、教材、教學 媒介與教 案之中,它有一 定的層 次與結 構,教學 設計 通常將 教 學內容劃 分為課 程 、 單元與 項目三 個層次 。

教學內容 分析主 要為 保證達 到最理 想的教 學成效,它 的結 果是為了 彰顯:透過 學習,學生 必須知 道 什麼、能做什 麼;而 為了達到 設定的 目標,須 具備什 麼知識、技能和行 為規範;並 呈現該內 容的結 構和 合適的 教學順 序 。

3. 分析起始 行為 及學習 者特性 :

進行學習 者的分 析以 及起點 分析。目 的在 於決定學 習者在 學習事件 中要先 備哪 些技能。一 個班級 中,每位 學習 者具備 的 能力不盡 相同,分析學 習者特 點的 重要性 在於設計 者要決 定教 學應從何 著手。一 般而言,採 取口 試與測 驗乃是對 學習者 初步 的了解。學 習者的 特質與 能力會 直接或 間 接影響到 教學品 質 , 因此分析 學習者 的特 性並決 定教學 起點是 此階段的 主要內 容。

4. 具體學習 目標 :

具體學習 目標是 用來 引導教 學及評 量的,它代表了 一個過 程,在 教學 設計中 扮演著 檢視教 學成效 及 學習者表 現的角 色 。 因此它有「 觀 察 」、「測 量 」的特 性。突顯 了目標、教 學及評 量 間緊密的 關聯。Briggs( 1997)認 為這三 個觀點是 教學計 畫的 支撐點,需要 相輔相 成。而此 工作利 於系 統整體的 規劃,通常 是將整體 的目標 再以 非常明 確的各 項條列 呈現計畫 的進度 。

%B8%E7%9B%AE%E6%A8%99%E6%A6%82%E8%BF%B0.pdf〉, 檢 索 日 期 : 2013 年 3 月 15 日 。

(25)

5. 標準參照 測驗 題目 :

此階段設 計的目 的主 要為教 師檢測 學習者 在學習過 程中 的成效,確 定學習 者的個 別需求。通常用 於課文或 是單元 總結 時所做的 表現測 驗。依測 驗目的 與分數 評 量,尚 可分「 常模 參 照測驗 ( Norm-Referenced Test)」與 「 標準參照 測驗

( Criterion-Referenced Test)」兩 項。而 測驗僅 做為工 具以 評量學生,其本 身測驗 之設計 好壞 密切影 響評量的 結果是 否正 確 。

6. 發展教學 策略 :

所謂教學 策略是 指幫 助學習 者在每 個表現 目標上有 計畫 的學習。發展教 學策略 的目的 在於 指出教 學活動與 目的完 成間 的關聯。教 學策略 與方法 並無絕 對的好 壞 之分,必須 因地制 宜 所選擇,以及 考慮到 學科本 質、學習者 程 度、教 學目標、教 材 內容等重 要的要 素 。

7. 發展教材 :

教材顧名 思義是 指用 來傳達 教學事 件的 「 媒介 」,在教 學 設計中,教 材的選 擇或是 發展是 工作流 程 中重要的 部分。教 學 目標越清 楚 , 越 能精 準決定 教材內 容 。

8. 形成性評 鑑 ( Formative Evaluation) 與總結 性評鑑

( Summative Evaluation):

此二者皆 是評鑑 的重 要項目,差別在 於形 成性評鑑 是顧及 階段行程 的,於每 個階段 提供修 正及增 進 教材所需 的資料,修 正教學使 其更有 效地 適用於 學生。階段性 的系統性 回饋以 校正 整體流程 , 要求 對結 果進行 修正或 檢視是 教學設計 重要的 一 環。總 結性 評鑑則 用以檢 視整個 系統的 有 效性。而此 部分通 常 於形成性 評鑑之 後實 施,與其不 同的是,這時候不 再做系 統的 逐點修改。評鑑的 方式不 只限於 傳統的 紙 筆測驗,若 配以數 位 設備或其 他方式 , 則 為多元 性評鑑 。

研究者 根 據 上述 Dick and Carey 模式之 內容 , 以 線性化 教學 設計的五 項階段 相互 搭配 :

(26)

1. 分析階段 ( Analysis)

此階段主 要有學 習者 分析、確 定教學 目標 及教學內 容分析 三個項目 。

2. 設計階段 ( Design)

此階段主 要有編 寫學 習目標 以及設 計標準 參照測驗 兩項 。 3. 發展階段 ( Development)

此階段主 要有發 展教 學策略 以及發 展教材 兩項 。 4. 執行階段 ( Implementation)

此階段即 為實施 教學 與教學 媒材的 運用 。 5. 評鑑階段 ( Evaluation)

此階段根 據形成 性評 鑑與總 結性評 鑑的不 同目的有 其相 異的時間 點,形成 性評鑑 主要運 用於上 述 各階段之 間,以即 時 回饋與修 正為主 要目 的。而總 結性 評鑑則 實施上述 階段以 後最 後用以評 鑑整體 教學 設計 。

系統化教 學設計 中的 各個階 段雖然 看似獨 立分開,但各要 素彼 此間的關 係是相 互影 響的 , 以本研 究兩次 短期華語 課而言 , 研 究 者 設立短 期班的 整體 教學目 標著眼 於認識 華語文 、 使學習 者喜 歡 華語文以 及能夠 利用 所學來 簡易溝 通 , 此 為整體性 的教學 目標 , 範圍大 , 但對於 當地 學習者 而言卻 是具共 通性的 。 因此兩 次實 驗 整體教學 目標並 無太 大變動 , 但由 於評 鑑 (形成性 、 總 結性 )以 及 教材修訂 等影響 , 使 得各別 具體教 學目標 有些改變 , 且第 一次 實 驗的學習 者背景 全為 零起點 , 至第 二次實 驗增加了 參與過 第一 次 短期班的 初級班 , 在 學習者 背景的 分析亦 有所差異 。 系統 化教 學 設計的目 的在於 透過 不斷巡 迴的 、 如同螺 旋形一樣 地修訂 改正 , 從教學前 的規劃 至過 程至總 結,能夠 妥善、合理使用 所有 的資 源 , 使教學品 質能逐 步攀 升。此間 涉及到 學習 者分析、學 習內 容分 析 、 教材分析 、 教學 策略 安排等 眾多因 素 , 於 後續章節 詳述 。

(27)

二、 短 期華 語 文課 型 的 內容 特 點

關於華語 文的課 型 , 中國大 陸分有 四個基 本類型 : 專業教 育 、 進 修 教育 、 短期教 學 、 速成教 學等 。

在此四類 中 , 又 可區 分學歷 教育與 非學歷 教育兩類 , 前者 指的 是 結業後對 於自身 的學 歷有一 定的提 升或同 等證明 ; 後者則 是不 涉及自 身學歷 。

在學歷教 育中有 專業 教育一 類 , 而 非學歷 教育則有 進修 、 短期 與 速成等三 類 :

1. 專業教育 : 此 課型有 著某領 域專業 與 第二語言 教學雙 重特 性 。 由於涉及 專業領 域 , 其修業 年限和 要求有 一定的限 制 。

2. 進修教學:此課 型相對 而言 有較長 的教 學期限, 在教學 的特點 有綜合性 與系統 性 , 主要目 的是為 了提升 學生的華 語綜合 水準 。

3. 短期教學 顧名 思義時 限相對 較短, 但短 期內提供 高強度、強 化 與速成是 此類課 型特 點 , 目 的為在 短期內 提升學習 者在華 語的 特定領 域或技能 之水準 。

4. 速成教學 是擁 有既定 目標的 高成效 教 學,從明 確的教 學目標 出 發 , 以優 化教學 與管 理來達 成提升 成效的 目的 , 亦 盡可能 使學 習過程 縮短 。

由於專業 教育和 進修 教學不 屬於短 期課型 特點 , 下 表 1 就短期 教 學與速成 教學比 較彙 整 ( 馬 箭飛 , 2000; 趙金銘 , 2009):

表 1 中 國 大 陸 界 定 短 期 教 學 與 速 成 教 學 之 比 較

短期教學 速成教學

對象 1. 短期來華 學習 的外國 人 2. 海外華人 華僑

1. 具有強化 速成 學習 需求 、 母 語非華 語 文的學習 者 。 2. 對於教學 對象 有嚴

格的要求 , 如年 齡 限制 、 身 體情況 、 集體理解 程度的 一

(28)

致 、 文化 程度 、 學 習進度 、 學習希 望 與動機 、 華語文 能 力程度 、 文化背 景 等等諸多 因素 , 以 求保證教 學的順 利 實施 。

時程

1. 沒有嚴格 的教 學期限 限定 2. 根據海內 外實 際教學 經驗歸 納 , 一般 都在 十週以 內 。 3. 根據中國 大陸 教育部 《 高等

學校外國 留學生 漢語 教學大 綱 》 標準 週期設 定四 週或八 週 。

1. 尚未有明 確的 時程 界定 。

2. 盡可能在 短時 程 內 , 以特 別的教 學 方法使學 習者獲 得 最大成效 。

目的目標

1. 側種 某一 特定 範圍和 某項特 定的語言 技能 。

2. 在較短時 間內 讓學習 者盡可 能多掌握 華語文 知識 和技 能 。

1. 為了達成 某項 確定 的 、 較高 的教 學目

標 。

2. 參照其他 教學 形式 的教學目 標 ( 降 低 相應的時 間標 準 )。

3. 以語言水 準的 等第 標準為參 照 。 4. 按照特殊 學習 團體

或學習者 的要求 確 定專項教 學目標 。

內容

1. 高度針對 學習 者的需 求 。 2. 選擇學生 日常 生活 、 學習 、

溝通中最 常用 、 急需 的功能 和話題 。

1. 以通用性 內容 為 主 。

2. 以語言測 驗等 第為 主要內容 。 3. 以學習者 需求 為

(29)

主 。

教學特性

1. 教學呈現 單 一 特點 。 2. 教學有明 顯的 實用性 。 3. 教學具有 突出 的針對 性和靈

活性 。

4. 要求強化 以提 升成效 。 5. 能充分反 映第 二語言 或外語

教學的本 質 。

1. 高目標 、 高強 度 、 高效率 。

2. 激發學習 者 、 教學 者 、 教學 過程 、 管

理與環境 等因素 的 潛能 。

3. 優化教學 目標 、 內 容 、 方法 、 時 間 、

開發與利 用學習 者 潛能等策 略 。 4. 營造沉浸 式學 習環 境 。

5. 教學管理 多採 取淘 汰激勵制 。

教學模式 類 型

1. 以某種語 言技 能為主 的教 學 。

2. 以情景 ─ 話題 為中心 的教 學 。

3. 以意念 ─ 功能 為中心 的教 學 。

4. 以常用句 型和 詞彙為 主的教 學 。

5. 語言學習 和文 化遊覽 相結合 的教學 。

1. 高強度 、 大數 量 、 多操練 。

2. 沉浸式學 習和 封閉 管理 。

3. 大多教學 模式 仍在 實驗階段 。 4. 當前多侷 限於 語言

學習的初 、 中級 階 段 , 以初 級為主 。

從上述內 容來看 , 短 期教學 與速成 教學同 樣有著 「 在短時 內以 強 化 、 增強 等方法 提高 學習者 的學習 成效 」 的特性 , 但 研究 者 並 不認同 短期教學 此類對 象僅 以 「 來 華 」 的 外國人 為主 , 而 不涉及 「 海 外 」 的 外國人( 海外華 人華僑 不在討 論之內 );同 樣地,以 現實而 言,並非 只 有強化速 成學習 需求 、 母語 非華語 文的學 習者 才能 算是速 成教 學的對 象 , 而速 成教學 對象 條件的 嚴格選 擇亦可 用於短期 教學的 對象 標準 。

(30)

若是為了 區分課 型而 劃分對 象則上 述顯得 瑣碎 、 重 複 , 應 可將 短期教 學與速成 教學合 併言 之 , 反 應出共 同 「 短 時 、 強化 與高強 度 、 提升學 習成效 」的特色,是為 短期速 成教學 課型。受到短期 時程因 素的 影 響 , 在短期速 成班教 材的 設計上 , 亦體 現短期 速成教學 所呈現 的各 類特 性 、 教學 模式 , 進一 步地將 高針對 性 、 高 實用性與 多樣教 學變 化表現 在教材的 具體化 。

此類課程 在臺灣 則稱 為短期 密集班 , 其教 學對象不 像前述 短期 教 學 、 速成 教學瑣 碎分 類 , 而 是以短 期學習 華語者 , 其母語 為非 華語 的 外國人和 海外華 人華 僑等綜 述( 蔡雅薰,2010)。時程長 度最 長至一 個 學期 , 約 十八週 , 但 大部分 還是集 中於一 個月 , 或 是一期 三個 月 , 或 是更短的 一至二 週 。 惟短期 或密集 有時分 開論述 , 主要原 因是 短期課 程不一定 是密集 式的 , 且內 容安排 較密集 課程稍微 彈性 , 但密 集課程 一定是短 期時程 的 , 內容安 排變動 較低 , 在時間強 度上有 所區 別 ( 舒 兆民 , 2010)。

密集課程 一詞最 早見 於 Rassias, John A.在 1970 年所提 出的 DILM(Dartmouth Intensive Language Program), 譯為密 集課 程 。 教 學時著重 文法解 釋 、 了解 、 詞彙 、 熟練度 和發音等 項目 , 採以 模擬 、 戲劇等方 式為教 學策 略,其 目標是 在短期 內增強各 種語言 技能 (轉 引自 陳品 , 2006)。

Walker, Galal(1996)提到在外語 的環 境所 執行的密 集課程 和當 地 定期語言 課程有 所不 同 , 例 如在非 華語地 區的大學 或相關 機構 開設的 定期華語 課 , 沉 浸特 色是較 難實現 的 , 這 是外在語 言環境 的影 響 ; 但 參與密集 課程的 學習 者在短 期內必 須讓自 己沉浸於 華語學 習中 。 意即 管理最大 的語言 學習 成校和 課程中 的限制 要求是密 集和定 期課 程之間 最大的差 別 。

陳淑玲 (2012)將密集 、 速成 、 強化 等多種 課程歸 類 於短期 課程 中 的分支 , 這些分 支皆 具有教 學週期 短 、 著 重短時間 內滿足 學習 者的需 求 。 名稱 的差異 在於 為達不 同目的 所應用 不同的教 學策略 、 課 程型態 和內容安 排等 。

本研究所 探討 、 設計 與教學 實驗的 課程兼 具短期 、 速成與 部份 密 集的特性 , 教學 對象 有年齡 、 母語 及文化 程度的一 致性 , 時程 則為三 周或六周 , 每日 課時 除了因 應當地 習俗而 調整為四 小時之 外 , 主要為

(31)

三小時 , 教學目 的與 目標則 是側重 提升學 習者華語 文的聽 說技 能 , 內 容與教材 為達到 高針 對性與 實用性 , 參考 了學習者 需求以 設 計 。 短期 且密集課 程的教 學目 標之所 以極具 針對性 與實用性 , 是由 於以 學習者 的目的 和 實際需 求為 考量 , 因而整 體教學 過程著重 於實用 價值 (盧 曉 逸、朱子儀,1993)。綜合上述,本 研究之 課 程教學型 態 是為 兼具 短期、

速成與部 份密集 的特 性 , 於 文中以 短期班 稱之 。

三、 在 地化 的 內涵 探 討與 學 習影 響

( 一 ) 為何 使用 「在地 化」一 詞:

面對自大 陸經濟 崛起 後,華語文 學習者 日 漸眾多,要 編輯符 合 各類學習 者的教 材 , 必須以 學習者 為中心 針對性地 編製 。 本研 究 所探討的 即是此 類針 對性華 語文教 材 。

楊慶華 ( 1995: 4) 提到 較早以 前華語 文 教材的流 通情形 即有 難以符合 學習需 求的 情形:「我 們現有 的教 材,幾乎 都是通 用性教 材 , 這種 情況 難 以滿 足不同 的要求 。」 王 虹等 ( 2009) 亦提到 基 於本體語 言的理 念 、 方式 、 方法編 寫而成 的通用型 漢語教 材 , 難 以滿足不 同國家、不同 母語、不 同學習 環 境的學習 者的不 同 需 求 。

對應於當 前兩岸 研究 針對華 語文學 習者的 國家、使 用語言 與文 化背景等 要素所 編輯 的教材 , 多數 學者以 「 國別化 」 教材 稱之 。 研究者 歸 納此類 教材 的要素 主要有 二( 劉 珣,2000;劉樂寧,2010;

方麗娜 , 2010; 何寶 璋 、 羅 雲 , 2010、 2012; 何山 燕 , 2010; 馬 杜娟 , 2010; 徐昌火 , 2010; 李泉 , 2011; 陳姿靜 , 2012):

( 1) 教材 使用地 區的語 言 是否 以華語 為 目標語,抑 或是外 語

( 2) 以學習 者為中 心的內 容設 計,包 含 其國 家、所 處 地 區 、 使用語言 、 風俗 習慣 、 學習 需求等 文化要 素

然而 , 以 「 國別 化 」 稱之是 否適合 ?

何寶璋 、 羅雲 ( 2010) 對於 國別化 教材的 定義為 :「漢 語國 別 化教材就 是針對 某一 國家的 學生或 針對使 用某一母 語的學 生編 寫 的華語學 習教材 」。劉樂 寧 ( 2010) 界定 國別化教 材有三 個層 面 :

(32)

區分漢語 為二語 或外 語教學 、 區分 母語為 不同語種 的學習 者 、 區 分學習背 景和學 習目 標不同 的學習 者 。 馬 杜娟 ( 2010) 認為國 別 化教材應 涵括該 國政 治經濟 、 語言 文化 、 風俗習慣 、 生活 環境 、 教 育體制 、學習 需求等 綜合 情況。 大陸世 界漢語教 學學會( 2010)

所定義的 國別化 教材 是只根 據不同 國家 、 地區的經 驗 、 文 化 、 歷 史 、 觀點 、 種族 與宗 教特點 編寫漢 語教材 , 在教材 中體現 不同 民 族的文化 特徵 、 教育 制度與 規範等 社會 、 文化特徵 。 內容 分有 因 地制宜與 因材施 教兩 者 。 前 者注重 區域針 對性 , 考 慮使用 環境 、 文化背景 與學習 者特 性 , 應 先理解 該區域 的語言與 文化特 點 , 做 為教材編 寫的切 入點 。 後者 則是考 慮教材 區域針對 性時 , 亦應 當 將教材使 用對象 ( 學 習者 ) 分類 , 了解其 實際需要 。

綜合上述 ,「 國別 化 」 的 範圍有 時為國 家 整體 , 有 時縮小 為該 國家的某 個區域 ; 其 內涵有 時以國 家整體 文化背景 為主 , 有時 以 該國家某 區域的 文化 特性為 主。此即「 國 別化 」一詞 不 合 理 之 處 。

根據教育 部國語 辭典 對於 「 國別 」 的定義 有二 :

( 1) 以國為基 準來 區分

( 2) 所屬的國 籍

意即以國 家為主 體區 分教材 的屬性。本研 究以印尼 為教學 實驗 的國家 , 印尼人 口近 2.4 億 , 主要 分布於 加里曼丹 、 蘇門 答臘 、 蘇拉威西 、 巴布 亞與 爪哇等 大型島 嶼 , 擁 有 300 多個民族 , 雖 以 印尼語為 國語, 但仍有 700 多種方 言存在 於境內。 若以「 國別化 」 稱呼針對 印尼華 語文 學習者 所編製 的教材 , 其針對 性不足 , 過 於 廣泛,且內 容可能 龐雜,一 個國家 的不 同 民族、地區 與 文 化 表 現 , 無法以國 別概括 。

既然「 國別化 」一 詞範圍 甚廣,面對 多民 族多語言 的國家,應 當如何稱 呼較為 適合 ?

深究本研 究教學 實驗 的地點,在印 尼亞齊 特別行政 區的首 都班 達亞齊 , 這個特 別行 政區是 全印尼 唯一行 使伊斯蘭 法律的 地方 , 當地人民 虔誠信 奉伊 斯蘭教 , 法律 對於當 地人民的 服飾有 嚴格 的 限制 , 且 清真寺 的密 度為印 尼之冠 , 信仰 之程度明 顯高於 印尼 其 他地區 。 當地主 要民 族為亞 齊族 , 另有人 數較少的 華族 、 爪哇 族 與巴達克 族等 , 擁有 不同於 其他地 區的文 化背景 、 景觀與 生活 經

(33)

驗 。 以齋 戒月為 例 , 全亞齊 的餐飲 店在齋 戒時間是 不得開 放與 對 外販 售的 , 必須 統一 等到晚間 7 點 開齋鐘 響 ; 但相 鄰亞齊 省的 蘇 北省省會 棉蘭則 非如 此 , 即 使齋戒 月在路 上亦時常 看見營 業中 的 餐飲店。再 以其 他地區 為例,印 尼只有 日 惹特別行 政區仍 保有「 蘇 丹 」(該 地區最 高行政 首長 )一 職; 在伊斯 蘭教為大 眾的印 尼 ,只 有峇里島 保有完 善的 印度教 體制 。 上述種 種為 「 在 地 ( local)」

特色 , 而 非 「 國 別 ( nation / country)」的整體 概念 。

「 國別化 」矛 盾的概 念呈現 於部分 學者論 述中常與「 在 地化 」、

「 本土化 」 交替 使用 , 甚至 可見於 附於名 詞後的英 文翻譯 。 如 李 如龍( 2012:5)的論 述中提 到「 漢語 國際 教育 提倡 "國 別化 "( 在 地化 ) 是 十分必 要的 。(Localization is necessary in

inter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此篇論 述的 四 個關鍵詞 中並無 「 國 別化 」,但 卻有 「 在 地化 」。徐昌 火 ( 2010)

以課程改 革切入 , 提 到 「 所 謂國別 化漢語 教材 , 實 質上是 課程 多 樣化趨勢 和鄉土 化趨 勢在對 外漢語 教學領 域的體現 ...今日 的對 外漢語教 材國別 化( 嚴格 意義上 說,是漢 語教材的 鄉土化 )...」。

而方麗娜 ( 2010) 亦 將本土 化 、 國 別化等 詞彙交替 使用 , 甚至 在 其引用李 雪梅的 論述 中出現 「 本土 化教材 就是要貼 近鎖在 國家 人 們的思維 、文化 和語言 表達 習慣 」(李 雪梅《 編寫義 大利本 土化漢 語教材的 思考 》),若 「 國別 化 」 代 表使用 地教材於 華語非 目的 語 地區,「本土 化 」代 表使用 地教 材於華 語為 目的語地 區,則 何以此 篇論文題 目為《 國別化 教材的 設計與 編寫 》?而不使 用「 本 土化 」?

由上述可 知「 國別化 」尚 未有 通則性 的定 義,且 時常游 離於在 地概念與 國家整 體概 念之中,雖明白 其內 涵,但多與 現行 社會 學 、 商學領域 中的 「 在地 化 」 重 疊 , 相 較於定 義未熟的 國別化 而言 , 在地化一 詞使用 穩定 、 定義 明確 , 為 研究 者 使用在 地化以 稱呼 此 類教材的 原因 。 本研 究以印 尼亞齊 為背景 , 設計符 合在地 特性 與 需求的華 語文教 材 , 並以此 實踐教 學 , 屬 於在地化 的華語 文教 學 研究 。

(34)

( 二 ) 在地 化的 意義與 內涵 :

在地 ( local) 又 可稱為 本土 , 它的概 念 與地理範 圍相關 , 多 指涉一種 空間的 概念 , 可能 是一個 城市或 是鄉鎮 , 相對而 言 , 它 不是一個 大且寬 闊的 區域 。 在地化 一詞常 用於對應 全球化 的反 面 用詞 , 主 要強調 打破 彼此疆 界的全 球化過 程中 , 各 地既有 的文 化 模式與其 因應方 式 。 在地化 內容彰 顯本土 文化與重 建 , 以 及強 調 地方認同 與歸屬 感 , 從具體 地理空 間的保 存延伸至 抽象歷 史文 化 長期的發 展傳承 。 在 地的內 涵包含 有當地 民族與地 方等兩 個因 素 , 具有 地域上 獨特 的特色 , 如 : 自然 、 歷史與文 化等要 素 , 再 加上該地 區特有 的風 俗人文 與族群 認同等 融合而成 。

洪輝煌 ( 2011) 將在 地的意 涵歸納 有以下 五點 : 1. 在地屬於 人 :

如當地的 族群部 落,有 著極為 緊密的 親屬 與社會關 係。此 範疇尚包 含人文 情懷 、 風俗 信仰 、 文化歷 史等 。

2. 在地屬於 地 :

此空間存 在有當 地地 方特質。包含了 當地 自然景觀、動植 物生態 、 環境與 建築 等 。

3. 在地是植 基於 生活的 動態過 程 :

當地族群 得適應 當地 生態環 境以求 在該地 的生存發 展。在 這生存發 展的過 程中 , 其實 就是紮 跟當地 的現象 。

4. 在地具有 當地 特質 :

在適應當 地環境 的過 程中 , 自然地 產生了 屬於當地 的文 化、知 識、技能及 族群關 係,這類 屬於人 文的產物 在不同 地區 呈現了不 同面貌 , 具 有異質 的獨特 性 。

5. 在地意指 自我 發展 、 延續管 理與自 我 反省能力 :

在適應當 地的過 程中,一 方面 在外部 要抵 抗惡劣環 境與人 為的壓迫,一 方面在 內部 要管理 自我,以 求團結發 展。在內外 交迫的情 況 , 必 須具有 反省檢 討 、 共 謀 對策的能 力 , 其 中發 明創新的 能力尤 為重 要 。

在地化所 考量的 地方 因素,包含 地方傳 統 或特殊形 式的建 構 ,

(35)

類似文化 創意 、 傳統 改造 、 社區動 能等概 念 。( 陳伯璋 、 薛 曉華 , 2001; 徐偉傑 , 2003)

之所以有 在地化( localization)的現象 是因為地 理條件 或社 會因素所 導致,其根 源於文 化與傳 統( Jean Pierre Warnier, 2003)

3。 以印尼 而言 , 它是 全球最 大的群 島國家 , 擁有 300 多種種族4、 742 種語言及 方言5,在幅 員遼闊 的國土 中,並非各地 的種族 母 語 、 習俗與生 活方式 皆相 同 , 其 中存在 許多的 差異 。

對於在地 化與相 關概 念,社會學 領域有 較 多的探討,其中多 涉 及在地化 對族群 認同 的研究 , 而在 地內涵 , 通常指 一種穩 定 、 同 質、整 合且持 續發 展而獨 特的文 化認同,如 Featherstone( 1996)

提出在地 性 ( locality) 與在地主 義 ( localism) 以及特 定地 域 的空間概 念相關 的觀 點 , 在 地者由 於強烈 的家族所 屬和長 期居 住 的情誼 , 產生緊 密的 社會聯 繫 。 武 文英 ( 2004) 認為在地 化的 概 念是多元 且相對 的 , 其中包 含社區 、 區域 甚至國家 。 而在 地化 又 著重情感 涉入 , 主要 的精神 透過社 區行動 與族群主 體來呈 現 。 吳 聖中 ( 2005) 認為在 地化的 概念強 調地區 特色與鄉 土地方 感 , 重 視地方文 化及地 區認 同 , 並 且為地 方民眾 所熟悉等 多重意 義 。 此 種在地化 概念並 非完 全堅持 復古或 傳統 , 亦非封閉 自我與 外界 隔 絕 , 而是 透過尋 找在 地精 神 反省自 我的過 程 , 突顯 在地主 體性 , 促進地方 省思與 再發 展 。 由 此可知 在地的 相關概念 通常論 及一 個 群體 、 地 區的文 化認 同 。

( 三 ) 在地 化與 對外華 語文教 學

但在地化 若應用 於對 外華語 文教學 , 其側 重點將有 些許的 差 異 。 華語 教學的 場域 在華語 為外語 的環境 時 ( CFL),教學 與教 材 內容不應 使用非 在地 的元素 , 增加 學習者 與目標語 的距離 感 , 在 地化的意 義在於 縮短 學習者 和目標 語之間 的陌生感 , 藉由 熟悉 的 在地背景 與認同 , 提 高學習 華語文 的興致 及效率 。

3吳 錫 德 譯 。

4參 自 http://www.expat.or.id/info/overview.html, 檢 索 日 期 : 2013 年 7 月 11 日 。

5參 自 http://www.unibz.it/en/public/research/languagestudies/default.html,檢 索 日 期:2013 年 7 月 11 日 。

(36)

有關在地 背景所 激起 的認同 感,Jean Pierre Warnier( 2003:

22)提到認 同感 的產生 是來自 於文化 傳統 的產生。認 同可 定義 為 : 行動、語言 與文化 的總 和。對於 將此認 同融 入課程,歐 用生( 1990)

認為課程 內容不 能存 在於時 空脈絡 之外 , 必須將課 程內容 嵌入 社 會 、 經濟 、 政治 和文 化脈絡 中 , 這 樣的課 程研究才 有意義 。 鄧 莉 莉 ( 2013) 以臺 灣國 民教育 在地化 的課程 為例 , 提 到在地 化課 程 的編選和 組織應 當從 學習者 的生活 周遭出 發 , 應用 其密切 的生 活 經驗,按照「 由近 及遠,從具 體到抽 象 」的課程 發 展 的 主 要 原 則 。

「 應用其 密切的 生活 經驗,按照 由近及 遠,從具 體到抽 象 」此 觀點為本 研究短 期華 語課的 在地內 容最重 要的註解 , 其來 源是 奧 蘇貝爾 ( D.P Ausubel) 所提出的 有意 義的 學習 。 他 強調影 響學 生 學習的首 要因素 是已 有的知 識 ( 張 靈芝 , 2006):

如果要我 只用一 句話 說明教 育心理 學的要 義,我認 為影響 學生 學習的首 要因素 , 是 他的先 備知識 ; 研究 並了解學 生學習 新知 識 之前具有 的先備 知識 , 進而 配合設 計教學 , 以產生 有效的 學習 , 就是教育 心理學 的任 務6

而貫串這 理論的 核心 思想即 是「 有 意義的 學習必須 以學習 者原 有的認知 結構為 基礎 」。

對於亞齊 華語文 學習 者而言,他 們熟悉 的 是自己所 處的地 區 , 包含了自 己的生 活習 慣 、 習 俗 、 經 驗 、 環 境等諸多 要素 , 組織 成 在地獨有 的背景 ─ 上 述 為當 地學習 者既有 的認知基 礎 。 以 此為 基 礎融入華 語文教 材與 教學 , 藉由要 素引起 學習者對 自身的 認同 , 進而轉化 為對陌 生華 語文的 親切感 。 這類 針對當地 學習者 特性 所 編製的教 材 , 主 要目 標指向 引起學 習者的 共鳴 , 提 高學習 成效 , 是為檢視 教材內 容的 實用性 。 對於 教材而 言 , 由於 在地化 教材 針 對性強 , 滿足了 當地 學習者 的特性 與需求 , 教材自 然有其 實用 價 值 。 對於 學習者 而言 , 能有 效利用 其既有 認知 , 提 高學習 效率 , 是為有意 義的學 習 。

6原 文:If I had to reduce al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to just one principle, I would sa y this:

The most important single factor in fluen cing learning is what th e learn er alread y kn ows.

Ascertain this and teach him accor dingl y.

(3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研究為 亞齊短 期華 語課的 教學設 計與實 驗 , 共經 歷兩次 的教 學實 施,透過首 輪前 導實驗( pilot study)的結 果做為第 二次教 學修 正的參 考。

前導實驗 的本質 屬於 行動研 究 , 第 二次教 學則偏重 觀察研 究 , 相關資 料與 文獻的蒐 集分析 則使 用內容 分析法 。 然而 本研究受 到教學 次數 與時程 的限 制 , 只能 進行兩 次教 學 , 與 行動研 究的反 覆螺旋進 行有著 頻率 及次數 的差 異 , 因此 以教學 實驗 稱之 。 本章共 分三個 章節 , 第 一節說 明研 究方法 的選 擇 , 第二 節為研 究流 程與架 構 , 第 三節為 研究對象 與蒐集 資料 方法 。

一、 研 究方 法 的選 擇

研究方法 的選擇 , 研 究者 近 可能 針 對不同 現象選擇 適合的 研究 方 法,力求 研究的 客觀( 潘 淑滿,2003)。研 究方法的 選擇除 了前 述因素 之外 , 亦 須考量 到 「 考慮研 究方法 的目的 性 」、「考 慮研究 方法 的可行 性 」 與 「 考慮 研 究者 本身的 研究能 力 」 三 個面向 ( 吳明清 , 2004)。

本論文的 研究目 標在 於亞齊 短期華 語課教 學內容的 發展 , 經由 兩 次的教學 以挑選 出共 同的內 容及需 求要素 , 研究者 希望完 成研 究後能 提供亞齊 短期華 語課 合適且 具共通 性的教 學內容 。

( 一 ) 行動 研究 法

本論文在 前導實 驗 欲 採以行 動研究 法,意 指透過實 際行動 找到 改進 、 解 決研究 問題 的方法 。 但 研 究者 因 為規劃能 執行的 次數 前 後共兩次 , 較無 法符 合行動 研究多 次循環 的過程 , 因此本 論文 以 實驗為名 , 佐以 行動 研究實 際參與 的精神 。

行動研究( action research)常被視為 應 用研究的 類型之 一 , 主要 參與 者 為教 師 、 行政人 員或其 他教育 專業人員 , 用以 解決 地 方特定的 問題 , 並且 提供為 做決定 的依據 , 亦稱為 實務工 作者 的 研究 、 教 師研究 、 局 內人的 研究或 自我學 習的研究 。 行動 研究 的 目的 , 在 於 研究 者 自 我反省 、 改善 問題及 尋找更好 的解決 之道 ,

(38)

最重要的 , 更有 利理 論與實 際教學 互相結 合 , 使之 成為以 理論 支 撐教學 , 以實驗 印證 理論的 機制 。

本研究透 過實際 行動,安 排前導 實驗,找 到改進、解決 短期班 問題的方 法 。 研 究者 於 2012 年首次進 行 短期華語 課的教 學實 驗 , 為持續發 展適合 用於 亞齊短 期華語 課的內 容 、 教材 以及標 準測 驗 , 遂根 據前導 實驗 的結果 做為第 二輪教 學修訂的 依據 。 行動 研 究需要數 次反覆 螺旋 地進行 , 本研 究因時 程影響僅 能進行 兩次 教 學 , 在此 稱為教 學實 驗 。

研究者 的 行動研 究過 程參考 勒溫 ( Lewin) 所提出 的行動 研究 基本架構 , 融入 本研 究後呈 現如下 圖 3:

圖 3 應 用 勒 溫 之 行 動 研 究 架 構 於 本 研 究 示 意

( 二 ) 觀察 研究 法

觀察研究 法可避 免訪 談或問 卷容易 產生的 偏見,以 及做為 此兩 種資料的 佐證 。 研究 者 若要 在 某個 特定的 情境或機 構深入 研究 其 中的現象 , 觀察 研究 法是較 為適當 的選擇 。

發現研究 問題

蒐集資料 與文獻 以檢 視研究 問題

教學實踐 與驗證 研究 方向

評鑑執行 結果 , 反省 與修正

資料蒐集

資料蒐集

(39)

本研究使 用觀察 法的 時機在 兩次的 教學實 驗有所不 同:在 前導 實驗中主 要為 研 究者 每日的 課室教 學 , 並 於課後記 錄學生 的學 習 情況 , 為 教師日 誌的 內容 , 性質上 屬於自 然情境中 的非結 構性 觀 察 , 身分 屬完全 參與 者的角 色 , 與 行動研 究同步進 行 。 而 第二 輪 的教學中 , 觀察 研究 為主要 核心 , 研究者 雖與授課 教師及 學生 有 部分的互 動 , 但 身分 屬於觀 察者的 參與

( observer-as-participant),而 觀察情 境可能因 為 研究 者 的 參 與 , 相較 於前導 實驗 的自然 行為而 言 , 將 有所刻意 地轉變 。

( 三 ) 內容 分析 法

內容分析 又可稱 為文 獻分析( documentary analysis)或 資訊 分析 ( informational analysis),由 名稱 可知是針 對文件 、 文 獻 或研究資 料深入 探討 的方法 , 此法 在許多 領域的研 究中是 不可 或 缺的 , 因 此內容 分析 有其價 值與採 用的必 要 。 而此 法主要 在闡 述 某特定時 空背景 下某 種現象 的狀態 、 內涵 與發展情 形 ( 王 文科 、 王智弘 , 2010: 459)。

在本研究 中,研 究者 首 先針對 透過 訪談關 於亞齊當 地資訊 與學 習者資訊 等所得 來的 資料進 行分析 , 再根 據分析後 所得當 地短 期 華語課發 展所需 的系 統化教 學設計 、 短期 語言課型 及在地 化教 學 內容對學 習的影 響三 部分 , 進行相 關文獻 的蒐集並 探討 , 再進 一 步就當地 學習需 求分 析當前 兩岸主 要的幾 套華語教 材 , 做 為教 學 資源發展 的依據 。 待 前導實 驗後 , 研究者 再根據教 學回饋 所得 的 資料進行 分析與 歸納 , 做為 第二輪 教學修 正 、 改良 的依據 。

二、 研 究對 象 與研 究 時程

本研究共 安排兩 次短 期班教 學 , 分 別為第 一輪教學 ─ 前導 實驗 及 第二輪教 學 。

數據

圖  2 Dick & Carey 系 統 化 教 學 設 計 模 式
圖  4 本 研 究 流 程 架 構
圖  6 初 版 短 期 班 教 材 發 展 模 式
圖  7 初 版 教 材 版 面 範 例
+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printing, engraved roller 刻花輥筒印花 printing, flatbed screen 平板絲網印花 printing, heat transfer 熱轉移印花. printing, ink-jet

After students have had ample practice with developing characters, describing a setting and writing realistic dialogue, they will need to go back to the Short Story Writing Task

2.8 The principles for short-term change are building on the strengths of teachers and schools to develop incremental change, and enhancing interactive collaboration to

However, dictation is a mind-boggling task to a lot of learners in primary schools, especially to those who have not developed any strategies (e.g. applying phonological

Teachers may consider the school’s aims and conditions or even the language environment to select the most appropriate approach according to students’ need and ability; or develop

Abstract In this paper, we consider the smoothing Newton method for solving a type of absolute value equations associated with second order cone (SOCAVE for short), which.. 1

Through a critical examination of some Chinese Christian intellectuals’ discussion on the indigenization of Christianity in China, this paper attempts to show that Chinese

 Replace the wall in observation room with the projected image of the remote ro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