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高等数学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高等数学"

Copied!
5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中南大学开放式精品示范课堂高等数学建设组

第5章 空间解析几何

高等数学A

5.4 平面与空间直线

5.4.6 两直线的夹角

5.4.7 直线与平面的夹角 5.4.8 平面束

(2)

5.4 平面与空间直线

两直线的夹角

空间直线及其方程

习例1-2 直线与平面的夹角及习例3 补充内容1---点到直线的距离 补充内容2---异面直线的距离

补充内容3---平面束方程 习例4-5

小结与思考题1-2

平 面 与 空 间 直 线

习题课

内容小结 题型小结 典型习例

(3)

定义

直线

L

1

: ,

1 1 1

1 1

1

p z z

n y y

m x

x     

直线

L

2

: ,

2 2 2

2 2

2

p z z

n y y

m x

x     

2 2 2

2 2

2 2

1 2

1 2

1

2 1 2

1 2

1 2

1

| ) |

, cos(

p n

m p

n m

p p n

n m

L m

L     

 

^

两直线的方向向量的夹角(锐角

称之为两直线的夹角.

两直线的夹角公式 一、两直线的夹角

(4)

两直线的位置关系:

2

)

1

1

( LL  m

1

m

2

n

1

n

2

p

1

p

2

0 ,

2

)

1

2

( L // L ,

2 1 2

1 2

1

p p n

n m

m  



直线

L

1

:

直线

L

2

:

}, 0 , 4 , 1

1

{

s

}, 1 , 0 , 0

2

{ s

2

,

1

s

s   

例如,

2

.

1

L

L

(5)

习例

例 1 求过点 (3 , 2 , 5 ) 且与两平面 x4 z3 1

5

2 xyz的交线平行的直线方程.

例 2 求过点

M ( 2 , 1 , 3 )

且与直线

1 2

1 3

1

 

 

y z

x

垂直相交的直线方程.

(6)

例 1 求过点 (3 , 2 , 5 ) 且与两平面 x4 z3 1

5

2 xyz的交线平行的直线方程.

设所求直线的方向向量为

s   { m , n , p },

根据题意知

s   n

1

, s   n

2

,

s   n

1

n

2

{ 4 , 3 , 1 },

1 . 5 3

2 4

3

 

  y z

所求直线的方程

x

(7)

例 2 求过点

M ( 2 , 1 , 3 )

且与直线

1 2

1 3

1

 

 

y z

x

垂直相交的直线方程.

先作一过点M且与已知直线垂直的平面

0

) 3 (

) 1 (

2 )

2 (

3 x   y   z  

再求已知直线与该平面的交点N,

x y zt

 

 

1 2

1 3

1

2 1.

1 3





t z

t y

t x

(8)

代入平面方程得 ,

7

3

t

交点

)

7 , 3 7 , 13 7

( 2

N

取所求直线的方向向量为

MN

MN 3 }

7 , 3 7 1

, 13 7 2

{ 2    

},

7 , 24 7 ,6 7

{12

所求直线方程为 .

4 3 1

1 2

2  

 

y z

x

(9)

定义 直线和它在平面上的投影直线的夹 角 称为直线与平面的夹角.

,

:

0 0 0

p z z

n y y

m x

L x

 

 

, 0

:    

Ax By Cz D

}, ,

,

{ m n p s  

}, ,

,

{ A B C n  

2 )

, ( s  ^ n

2 )

, ( s  ^ n

二、直线与平面的夹角

0 .

2

(10)

2 2

2 2

2 2

| sin |

p n

m C

B A

Cp Bn

Am

 

直线与平面的夹角公式 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L )

1

( .

p C n

B m

A  



L

) 2

( //  AmBnCp0 .

 

.

cos

2

  

cos

sin 2

(11)

例 3 设直线

L :

2 1 1

2

1

 

  y z

x

,平面

: xy2 z3

,求直线与平面的夹角.

n   { 1 ,1 , 2 },

}, 2 , 1 , 2 {

s

2 2

2 2

2 2

| sin |

p n

m C

B A

Cp Bn

Am

 

9 6

| 2 2

) 1 ( ) 1 ( 2

1

|

  .

6 3

7

6 3 arcsin 7

为所求夹角.

(12)

k j

i

的距离 为

) ,

,

(

0 0 0

0

x y z

M

到直线

补充1点

2 2

2

1

p n

m  

x

1

x

0

y

1

y

0

z

1

z

0

p n

m

d

s

s M

d M

0 1

s  ( m , n , p )

) ,

,

( 1 1 1

1 x y z M

) ,

,

( 0 0 0

0 x y z M

(13)

补充2 空间两异面直线的距离

n

l1

l2 '

l1

C

D

设 为两异面直线,其公共法向量为l1, l2 n, C、D分别是 上任一点,则 间的距离 可转化为向量 在n上的射影长,

2 1, l

l l1,l2

CD

即两异面直线间的距离等于两异面直线上分别任取两 点的向量和公垂线方向向量的数量积的绝对值与公垂 线的方向向量模的比值.

1 2

1 2

1 2

1 2

( )

( , , )

CD n CD s s d

n s s

s s CD s s

(14)

补充3 过直线L的平面束方程

设直线L : A1x+B1y+C1z+D1=L1(x, y, z)=0,

1

A2x+B2y+C2z+D2=L2(x, y, z)=0,

2

A1x+B1y+C1z+D1+

(A2x+B2y+C2z+D2)=0, 称为过直线L的平面束方程.

A1 ,B1 ,C1与A2 ,B2 ,C2不成比例,所以对于任意一个 实数

 ,

方程

(15)

习例

例4. 求直线 在平面 上的投影直线方程.

例5. 求过直线L:

 

       0 4

0 5

z x

z y

x

且与平面

x  4 y  8 z

夹成 角的平面方程.

0 12 

(16)

例4. 求直线 在平面 上的投影直线方程.

提示:过已知直线的平面束方程

从中选择

 

       0 0 1

z y

x

z

y

这是投影平面

0 )

1 (

1     

y z x y z

x

使其与已知平面垂直:

从而得投影直线方程

,

 1

 

(17)

例5. 求过直线L:

 

       0 4

0 5

z x

z y

x

且与平面

x  4 y  8 z

夹成 角的平面方程.

提示: 过直线 L 的平面束方程

其法向量为

题中所给平面的法向量为

选择 使

4

 3

 

. 0 12

7

20   

y z

从而得所求平面方程

x

nn

1

4

0 12 

1 1

cos 4

n n

n n

 

}.

1 , 5 , 1

1

 {     n

} 8 ,

4 ,

1

{  

n

(18)

平面的方程

(熟记平面的几种特殊位置的方程)

两平面的夹角.

点到平面的距离公式.

点法式方程.

一般方程.

截距式方程.



 

(注意两平面的位置特征)

三、小结

(19)

空间直线的一般方程.

空间直线的对称式方程与参数方程.

两直线的夹角.

直线与平面的夹角.

(注意两直线的位置关系)

(注意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20)

思考题1

若平面 xky2 z0 与平面 0

3

2 xyz的夹角为 4

 ,求 k?

,

1 )

3 ( 2

) 2 ( 1

1 2

) 3 ( 2

1 cos 4

2 2

2 2

2

2       

 

k

k

14 , 5

3 2

1

2

 

k

k .

2

70

k

(21)

思考题2 在直线方程

p z

n y m

x

 

 

6

2 2

4

中,

m

n

p

各怎样取值时,直线与坐标面

xoy

yoz

都平行.

s   { 2 m , n , 6p },

且有

s   0. ,

0

k s  

s   i   0 ,

 

 

0 2

0 6

m

pp   6 , m0 ,

, 0

s    n0 ,

故当 时结论成立.

m0 , n0 , p   6

(22)
(23)
(24)
(25)
(26)

1.5 空间直线及其方程

(27)
(28)
(29)
(30)
(31)
(32)

一、内容小结

1. 向量 代数





混合积 向量积

数量积

向量的表示法 向量的线性运算 向量的概念

2. 空间解 析几何









直 及方程 平面及方程

直 方程的 化 距离

平面直 的 系 投影及公垂

线

线 转

线 关 线

(33)

二、题型及方法

1. 向量的运算及应用 2. 求空间直线方程 3. 求平面方程

4. 求距离 5. 求投影

(34)

三、典型习例

:

(1) ( ) ( ) ( )( ) (2) (2 ) ( ) ( ) (

1

) a b a b a b a b

a b c a b c a b

     

       下列各

化 式

例 简

1 1 2 2 3 3

1 1

2 2

3 3

( , ), ( , ), ( , ), 1 1

2

2 1 .

1

A x y B x y C x y

x y

ABC S x y

x y

xoy

  

例 在 平面上已知三 的面

试证 积

1

2

4 9 0

(3,1, 4) :

2 2 0

3

.

x y z

P l

x y z

P

   

    

例 求 于直

的 的坐

点 关 线

对称点 标

(35)

1

2

1 2 5

: 2 3 4

7 2 1

:

3 2 2

.

x y z

l

x y z

l

  

 

 

 

明直 与

- 位于同一平面

并求 平面方程以及 直 之 的 角 例4 证 线

内,

这 两 线 间 夹

1 2

1 2

1 2 1 2

1 2

1 0 1 2

: :

2 3 4 0

2 2

(1) (2)

(3) .

l l

x t

x y z

l l y t

x y z

z t

l l l l

l l

  

    

   

     

   

例 已知直 与 的方程分 和

明 与 是异面直 ; 求 与 的距 5

离;

求 与 的公垂 方程

线 别为

证 线 间

线

(36)

:

(1) ( ) ( ) ( )( ) (2) (2 ) ( ) ( ) (

1

) a b a b a b a b

a b c a b c a b

     

       下列各

化 式

例 简

解 (1) 原式  a b 2  (a b)2

2 2 2

sin ( , )

a b a b

  a b2 2 cos ( , )2 a ba b2 2 . (2) 原式  2a c    b c b a      b a c a c b

2a c b c a c b c

        .

 a c

(37)

1 1 2 2 3 3

1 1

2 2

3 3

( , ), ( , ), ( , ), 1 1

2

2 1 .

1

A x y B x y C x y

x y

ABC S x y

x y

xoy

  

例 在 平面上已知三 的面

试证 积

2 1 2 1

3 1 3 1

0 0

i j k

AB AC x x y y

x x y y

   

 

2 1 2 1

3 1 3 1

x x y y , x x y y k

 

  

1

S2 ABAC

2 1 2 1

3 1 3 1

1 2

x x y y

x x y y

 

   

(38)

1 1

2 1 2 1

3 1 3 1

1 1 2 0

0

x y

x x y y

x x y y

   

 

1 1

2 2

3 3

1 1 2 1 .

1

x y

x y

x y

 

(39)

1

2

4 9 0

(3,1, 4) :

2 2 0

3

.

x y z

P l

x y z

P

   

    

例 求 于直

的 的坐

点 关 线

对称点 标

1 1 4 6 6 3 ,

2 1 2

i j k

l s     ijk

 直线 的方向向量是

1(3,1, 4)

P  作垂直于直 l的平面 ,其方程

过点 线 为

6(x  3) 6( y  1) 3(z4)0, 2x2y  z 0.

(40)

P1在直线l上的垂足 即P 平面 与直线l的交

2 2 0

4 9 0,

2 2 0

x y z

x y z

x y z

  

    

   

 立方程

联 组 求得 的坐标为P (1, 2, 2).

1 2 2( 2, 2, 2),

P P P P x y z

因 是线段 的中点,设 由中 公式得点

2 2 2

3 1 4

1, 2, 2,

2 2 2

x y z

   

  

2 1, 2 3, 2 8,

x   yz  解得

1 2( 1, 3,8).

P l P

所以 关于直线 的对称点为

(41)

1

2

1 2 5

: 2 3 4

7 2 1

:

3 2 2

.

x y z

l

x y z

l

  

 

 

 

明直 与

- 位于同一平面

并求 平面方程以及 直 之 的 角 例4 证 线

内,

这 两 线 间 夹

M1(1, 2,5),M2(7, 2,1),s1{2, 3,4},s2{3, 2, 2}, 则

1 2 1 2

6 4 4

( , , ) 2 3 4 0,

3 2 2

M M s s

  

1 2, ,1 2 ,

M M s s

故 三向量共面

1 2

l l

而直 与 位于同一平面 . 从 线

(42)

1 2 2 3 4 2 16 13 ,

3 2 2

i j k

n s s i j k

        

 的法向量可取

:

平面 的方程

则 为 2(x  1) 16( y  2) 13(z5)0, 2x16y13z310.

1 2

1 2 1 2

1 2

cos( , ) s s

l l s s

s s

  直 与 的 角余弦

两 线 夹 8 8

29 17 493 ,

 

arccos 8 . 493 直 的 角

则两 线间 夹 为

(43)

1 2

1 2

1 2 1 2

1 2

1 0 1 2

: :

2 3 4 0

2 2

(1) (2)

(3) .

l l

x t

x y z

l l y t

x y z

z t

l l l l

l l

  

    

   

     

   

例 已知直 与 的方程分 和

明 与 是异面直 ; 求 与 的距 5

离;

求 与 的公垂 方程

线 别为

证 线 间

线 l1为标准方程,

: 1 ,

2 3 4

x y z

x y z

   

    

解联立方程组  得

(44)

4 5 2

, ,

3 3

z z

xy

  

1 1

1 ( 3,1,1) ,

zMl

令 得点 在 上

1

1 1 1 1 4 3

2 1 3

, i j k

s k

l   i  j

 的方向向量为

1

3 1 1

: .

4 1 3

l xyz

 

 

准方程 故 的标 为

2

1 2

: ,

2 1 2

x y z

l  

 

 

准方程 的标 为

2( 1,0, 2), 2 {2, 1, 2}.

Ms =  

(45)

1 2 1 2

2 1 1

(1) ( , , ) 4 1 3 6 0,

2 1 2

M M s s

    

 

因为 =

1 2, ,1 2 ,

M M s s

所以 不共面 l1与 是异面直线.l2

1 2

(2)l 与 的公垂l 线方向向量可取

1 2 4 1 3 2 2 .

2 1 2

i j k

s s i j k

s       

=

1 2

l l

下面求公垂线的长度,即 与 之间的距离.

(46)

方法一

1 2

1 2

Pr s M M s

d j M M

s

  

2 2 2

2 ( 1) 1 2 1 ( 2)

2.

( 1) 2 ( 2)

      

 

    方法二

1 2

l 作平行于 的平面 ,l  过

s 的法向量,于是 的方程

则 为 为

(x 3) 2( y 1) 2(z 1) 0,

       : x 2y 2z 3 0.

    即

(47)

d M2

所求距离 等于 到平面 的距离,于是

2 2 2

1 2 0 2 2 3

2.

1 ( 2) 2

d      

 

   (3)方法一

{ 1, 2, 2}, l的方向 s    公垂线 向量

1 1

l 与 的平面 的l法向量可

1

1 4 1 3 8 11 7 ,

1 2 2

i j k

s

ns    ijk

 

 =

(48)

1 8(x 3) 11( y 1) 7(z 1) 0,

 的方程      

则 为

8x11y7z  6 0.

2 2

l 与 的平面 的l法向量可

2

2 2 1 2 6 6 3 ,

1 2 2

i j k

s s i j

n       k

=

2 6(x 1) 6( y 0) 3(z 2) 0,

 的方程      

则 为

2x2y  z 0.

(49)

1 2 , l  

于是公垂线 为 与 的交线

8 11 7 6 0

2 2 0 .

x y z

x y z

   

    其方程为

方法二

要求公垂 方程 需求出公垂 上的线 , 线 两点,

1( 1, 1, ),1 2( 2 2 2 1, 2

( .

, )

, )

O x y z O x y z 是公垂 ll l 的 交 垂足

分 即

设 别 线

2 2 2

2 , 2 x x t

y y t

z z t

l

 

  

  

 公垂 的 方程

设 线 参数 为

(50)

1 1 1

1( , 1, ) , ,

O x y zl t

又因为 上 其对应的参数设为

1 2 1

1 2 1

1 2 1

2 , 2

x x t

y y t

z z t

 

  

  

 则

2( 2, 2, 2) 2 , 2,

O x y zl t

又因为 上 其对应的参数设为

2 2

2 2

2 2

1 2 , 2 2

x t

y t

z t

  

  

  

 则

(51)

1 2 1

1 2 1

1 2 1

1 2

2 ,

2 2 2

x t t

y t t

z t t

   

   

   

 而有 从

1 1

1 1

3 4

1 ,

1 3 l

x t

y t

z t

  

  

  

 入 程 代 的方

1 2

2 4

, .

3 3

tt  解得

1 2

5 4 2

(1,0, 2), ( , , ),

3 3 3

OO  

所以

1 2

1 2 2 .

x y z

l  

 

 

于是公垂线 方程为

1 2 2.

dO O  并且利用两点间的距离求得公垂 的线 长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第六节.

一、 曲线积分的计算法

以海平面為基準點,直升機飛到海拔 400 公尺的高度,可記為+400

( )如圖,有兩個一大一小的圓形鼓,鼓面直徑比為 3:5,現在想要把鼓面都漆上顏色,每 一平方公分需要

英國人,自我教育的學者。獨 立發現四元數可簡化為空間向 量,而仍然滿足電磁學的需求. Heaviside

如圖,空間中所有平行的直線,投影在 image 上面,必會相交於一點(圖中的 v 點),此點即為 Vanishing Point。由同一個平面上的兩組平行線會得到兩個

在点 不可导,则曲线 在点

所以这两条直线与第三条直线所成角都是 90°,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