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歷史概念構圖教學模式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四章 歷史概念構圖教學模式 "

Copied!
6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四章 歷史概念構圖教學模式

本章擬探討如何將概念構圖運用於歷史教學活動中,由研 究者以教學實驗的方式,設計一套台灣史教學課程,透過班級 教學的活動,呈現歷史概念構圖教學之過程與結果,進而評析 其中的問題、情境、限制與優點等,期能發展出適合歷史概念 構圖教學的模式。

本章第一節先陳述此次研究的教學實驗設計,以及單元課 程之實施順序。第二節以蓋聶及訊息處理理論二學派的教學模 式來發展歷史概念構圖的單元教學設計。第三節則討論歷史概 念構圖教學的各種教學技術及進行方式,可以隨著單元目標不 同或是學生起點行為有異而靈活運用。只要能熟悉並了解歷史 概念構圖教學的進行,每位歷史教師均能自由建構一套完整的 教學模式。

第一節 教學實驗課程計劃的擬定

在課程進行之前,需針對教學目標完成一套教學策略。其 中包含教學前的組織策略準備、教學中的教學策略運用,以及 教學後的評量策略作用。

1

而教學組織策略則包含了教學及評量 策略的規劃在內。因此,本教學實驗研究的組織策略,考慮的 項目包括計劃、教材設計、時間使用和隨堂與課後作業等,用 以形成一個課程教學活動的藍圖,俾能在進行教學活動時有所 依循。

1

沈 翠 蓮 , 《 教 學原 理 與設 計 》( 台 北: 五 南出 版 社 ,民 國 90), 頁 16。

(2)

本教學實驗為了觀察並比較不同教學概念及方式對學生學 習所產生的影響,因此選定兩個八年級班級做為實驗組及控制 組。實驗組以本次研究主題歷史概念構圖教學方式進行教學,

控制組則是以教師講述方式為主,以教科書的大綱為輔助的教 學方式。其餘的課堂活動、課後學習單、單元評量等,二組的 設計皆相同。實驗組和控制組二班皆為三十四人,學生素質為 常態編班,學生的活動和學習能力都很有活力,在學習態度上 並無太大差異。只是實驗組的班級學生特質為學習成果呈現兩 極化現象,中等程度的學生較少;而控制組的學生則較為集中 於中等程度,極優與極差的學生較少(參見第五章第一節之七 年級 的前 測 成績 , 可以 看出 二 班之 分 別)。此 外, 由 於導 師營 造班級氣氛的差異,使得實驗組的學生,對課業的重視及穩定 性,要高於控制組。此是兩組學生在進行實驗前,研究者針對 學生班級特質的分析比較,且由於二個班級在七年級時皆由研 究者負責社會領域教學,是以研究者較能掌握學生的特質,並 在評估研究結果時,將之列入變動因素考量。

此次選擇八年級學生做為實驗研究對象,起因在於此屆學 生在七年級時已接受中國史的歷史課程,對於歷史學有一定的 認識,不需再從頭教導歷史觀念。且對臺灣在亞洲及中國歷史 的地位,巳有較佳的整體性概念,符合本研究對歷史教學應建 構宽廣的視野及思維的目標。再加上學生對歷史課程的進行,

已有一年的熟悉度,師生關係有基本的默契存在,使教師在教 學活動的掌控上,可避免非教學因素的干擾。

本研究的目的,不僅在評量學生接受概念構圖教學後,在

認 知 結 構 上 的 改 變 及 情 況 。 更 期 望 能 藉 由 概 念 構 圖 教 學 的 實

施,觀察教學成效,並發掘學生在不同教學階段的學習狀態及

(3)

反應,由研究者的觀察紀錄、分析評論其意義,增加歷史教師 運用此歷史教學方法的可信度與效果。所以僅有一個單元的教 學研究或許可以分析學生在認知學習上的改變,卻無法觀察其 學習態度、方法及觀念的變化。因此研究者才會以一整學年的 台灣史課程,來進行教學實驗活動,就是希望能達到上述的研 究目的,建構適合歷史學科的概念構圖教學模式,使歷史教師 能依照歷史教材主題的特色,從中選擇使用適合的教學活動,

使教師能更靈活運用不同的教學方式。

此外,概念圖的繪製與熟練需要一段時間,有鑑於學生對 概念構圖的熟悉程度,會影響到教學實驗的進行及效果。故不 以單一的單元課程為研究範圍,而是拉長教學研究時間,以減 少學生因為對構圖的不了解而產生的學習障礙。

本研究進行的時間是國中八年級一整年的台灣史課程,分 為上下二學期,自九十四年十月十七日起至九十五年四月四日 止。由於本校社會科的課程安排為集中上課方式,是以上、下 學期各以一次段考教學時間為期限,每學期有一個半月,共六 星期的歷史科上課時間,每星期有四節課,共計為二十四小時 的課程時數;兩學期共計有四十八小時教學時數進行本研究的 台灣史教學。課程內容共分為七個單元,起於史前時代,終於 臺灣現代的發展,以編年的次序進行教學。教材主要採用康軒 九十三年版國中七年級社會教科書,輔以其它的補充內容。

教學實驗課程的實施進行,依照學生對概念構圖教學的熟

練度可分為三個階段:探索期、訓練期、成熟期。在探索期階

段,由於學生對概念圖及概念構圖的方式,處於不明瞭及不熟

悉的狀態,因此以二個單元先讓學生熟悉上課的方式、進行的

重點、以及教學活動的精神。此階段的教學課程內容為:單元

(4)

一「古早的台灣住民」,包含三個命題:「史前時代」、「臺灣原 住民 的原 始社 會組 織」、「 台 灣原 住民 的宗 教文 化」, 課 後 學習 單「 天神 與 原住 民 的經 濟生 活」, 共有 四個 概念 構 圖。 單 元二

「國際競逐的時代」 ,包含四個命題: 「無主之地──臺灣」 、 「臺 灣、澎湖與大陸在歷史上的關係」 、 「大航海時代的歐人來臺」、

「荷據時期的臺灣」,計有四個概念構圖。

透過探索階段的教學活動實際運作,主要使學生了解概念 圖的形式、練習概念構圖、組織歷史概念與史實、被強迫發表 意見及實作。在研究者部份則是撰寫教學日誌,將實施的情況 與心得做成紀錄,並去檢視、反省教學活動,依此來修正後續 單元的教案及教學策略。研究者亦可由教學過程去開拓研究的 角度,並精熟如何將歷史教材轉化為概念構圖的形式,解讀分 析教學及學生表現的資料,使後續的教學實驗研究能更有效率 地進行。

進入到訓練期起,教師逐漸將教學活動中的主體轉移到學 生身上,學生必需分組或自行構圖,而學習重點也由熟練概念 圖轉到歷史事實知識與概念的分類、組織、整合,並搭配實作 評量活動,以培養歷史的理性思維及方法。本階段的教學活動 較多 ,共 有 三個 單 元: 單元 三 「鄭 氏 時期 的經 營」, 包含 二個 命題:「臺灣第一個漢人政權」、「海上武力政權集團」,課後學 習單 「鄭 氏 政權 的 興衰 」, 有三 個 歷史 概念 構圖 活 動。 單 元四

「清領前期的發展」,包含四個命題:「臺灣棄留論爭議」、「清 廷治台方針-消極治台」、「清初的經濟活動」、「移民社會的凝 聚力 與分 裂 現象 」, 課後 學習 單 「清 領 前期 民變 與 械鬥 的 背景 及發展」,有五個構圖活動。單元五「清領後期的積極建設」,

包 含 二 個 命 題 :「 外 國 勢 力 入 侵 台 灣 」、「 清 領 後 期 的 積 極 治

(5)

台」 ,課後學習單「清代台灣近代化的建設」 ,有三個構圖活動。

此階段共進行十一個構圖活動,經由教室觀察、學生分組 構圖的互動及回饋、以及學生的個人課後作業內容,可以了解 學生對概念構圖教學的實際學習成果,並發現其對歷史事實知 識與概念聯結的困難點、思考體系中的迷思概念。而在此階段 完成後,進行第一次的認知測驗,是以學校行事的段考做為教 學的評量,以此來評估概念構圖教學是否能對學生的歷史認知 有 正 面 的 影 響 ? 其 影 響 之 處 為 何 ? 做 為 改 進 教 學 的 依 據 。 另 外, 讓實 驗 組學 生 填寫 「歷 史 概念 構 圖教 學反 應 調查 問 卷」、

進行學生訪談,具體了解學生對於教學實況的看法。研究者以 上 述 資 料 來 分 析 學 生 在 進 行 一 學 期 的 歷 史 概 念 構 圖 教 學 後 的 學習成果、對課程的反應與對歷史學習的態度。

進入到下學期後,臺灣史的教學尚有二個單元,單元六「日 治時期」,包含五個命題:「日本據有台灣」、「台人對日本統治 的反應」、「殖民統治體制」、「日本在台的統治政策」、「日本在 台的統治成果」,課後學習單「『民族自決』與台灣」、「中日八 年戰爭中無所適從的台灣人」 ,共有七個構圖活動。單元七「中 華民國在台灣時期」 ,包含五個命題: 「台灣光復初期的劇變」、

「二二八事件」、「中華民國在台灣的對外關係」、「中華民國在 台 灣 的 政 治 發 展 」、「 中 華 民 國 在 台 灣 的 經 濟 、 社 會 及 教 育 發 展」,課後學習單「中華民國在台灣建設的成果」,共有六個構 圖活動。

由於本階段教師和學生對構圖活動都已進入成熟期,為免

學生因為熟悉教學方式而致使上課態度輕忽與怠惰。因此研究

者在教學方法上加入電腦構圖,以刺激學生能對課程保持新鮮

感,增加課程的趣味性。較之之前使用的紙筆作業,電腦構圖

(6)

也具有容易修改及儲存的優點,在全班共同討論時,可以直接 投影,無需再以手畫方式於黑板上,確實是有其便利性。並為 使學生能更具有獨立學習歷史的能力,研究者又加入了閱讀史 料、文章的歷史教學方式,培養學生自行學習、解讀歷史的能 力。之後再進行第二次的段考認知測驗、學習問卷調查,評估 與前階段的概念構圖教學在結果與態度上有何差異性。

茲將整個歷史概念構圖教學的單元課程簡化表 4-1,以清 楚呈現教學實驗的進程。

表 4-1 歷史概念構圖教學實驗單元課程一覽表 研

究 分 期

單元名稱 構 圖 責

任模式

概 念 圖 模式

實作評量活動

單 元 一 : 古 早 的 臺 灣 住民

我的族人 探

期 單 元 二 : 國 際 競 逐 的 時代

教 師 構 圖、

師 生 合 作構圖

填 空 型 概 念 圖

( 部 份 和全部)

1.慶祝荷蘭治台二 十週年記者會;

2.沈有容與韋麻郎 會面劇本

單 元 三 : 鄭 氏 時 期 的 經營

鄭氏家族圖像

單 元 四 : 清 領 前 期 的 發展

御 前 會 議 - 台 灣 棄 留爭議

訓 練 期

單 元 五 : 清 領 後 期 的 積極建設

分 組 構 圖 、 個 人構圖

輔助性 概念圖

滬尾耆老話當年

(7)

第一次認知測驗;填寫「歷史概念構圖教學反應調查問卷」

單元六:日治時期 日 治 時 期 的 廣 播 新

聞播報 單 元 七 : 中 華 民 國 在

台灣時期

電 腦 構 圖 、 分 組構圖

輔助性 概念圖 創造性 概念圖

朱 高 正 委 員 跳 上 立 法 院 主 席 台 的 那 一 天

成 熟 期

第二次認知測驗;填寫「歷史電腦構圖教學反應調查問卷」

(8)

第二節 單元教學活動的設計

「單元」是教材組織的一種方式,是指一個完整的學習材 料;也是一種教學方法,是一個完整的學習活動。

2

而「單元教 學計畫」是教師根據學生需求所設計一組有意義和有關聯的教 學活動,亦即在學習領域課程中的各個單元,進行教學目標、

活動、程序、教具和評量等系統安排。

3

歷史概念構圖教學的單元教學活動設計,是依據教育心理 學 者 的 學 習 理 論 所 發 展 的 教 學 理 論 , 搭 配 概 念 構 圖 的 活 動 模 式,以及研究者本身的歷史教學經驗,歸納綜合而成的教學情 境、方法及活動。

一、單元教學流程

學者歐利奇(Orlich)有一個單元教學計畫的基本模式,可做 為教師撰寫計畫時的參考依據,其模式如圖 4-1 所示:

圖 4-1 每課計畫循環圖

2

孫 邦 正 , 《 普 通教 學 法 》(台 北 :正 中 書局 , 民 國 71 年 ), 頁 34。

3

沈 翠 蓮 , 《 教 學原 理 與設 計 》, 頁 85。

學習者

步驟 一 :課 前 準備 1.目 標 2.內 容 3 學 生 起 點 行 為

步驟 二 :單 元 計畫 和 實 施

1.單 元 主 題 2.教 學 目 標 3.行 為 目 標 4.教 學 依 據 5.教 材 內 容 6.教 學 程 序 步驟 三:課後 活 動

評量 和 修訂

(9)

資料 來 源:轉引 自 沈 翠蓮,《 教 學原 理 與設 計 》 ( 台 北:五 南 出 版 社,民 國 90),

頁 88。

在本實驗教學活動的單元教學設計中,依照上述的理論及 實 際 教 學 活 動 的 需 求 , 將 教 學 活 動 流 程 分 為 三 大 階 段 , 依 序 為:教學準備階段、教學活動階段、教學評量階段。根據教學 活動的過程情況及評量所反映的教學成果,再回去修正活動進 程及進行補救教學。以下就單元教學活動流程分階段討論其形 成原由及內容。

(一) 教學準備

教學準備活動主角是在教師身上,教師為進行課堂的教學 活動,需事前準備相關教學事宜,包括訂定教學目標、評估學 生的起點行為,並以此為依據,選擇設計合適的教材及方法,

備妥所需的教學環境設備,完成教學準備工作。

評估學生的起點行為即是蓋聶所稱的「學習內在條件」 ,是 根據學生長期記憶中的先備知識與技能,足以影響新事務的學 習情形。不同的學習條件會導致不同類型的學習結果,教師必 需配合不同的教學活動,才能達成教學目標。而奧斯貝論點中 的「 學習 準 備度 」, 除了 認為 與 學生 現 有的 認知 結 構相 關 外,

還認為與學生的認知發展有相關連。亦即不同發展期的學生需 配合相關的教學活動,不能只就認知結構內的先備知識而決定 教學活動內容。換言之,奧斯貝認為國中階段的學習自有其應 具有的特質,不能因學生的先備知識不足,就降低以國小程度 的學習方式教導。

為探知學生的起點行為,教師除了從學生過往的學習內容 進行了解,可做為教師的評估基準外。在教學前可透過「前測」

或是非正式的「口頭問答」來確認學生所擁有的舊經驗是否足

(10)

以了解新的學習,必需明確確定學生的認知情形,才不致於錯 誤評 估學 生 的起 點 行為 ,而 折 損教 學 成效 。「 前測 」 可普 遍性 地了解班級的學生學習準備度,並清楚發現個別學生的發展情 形。而「口頭問答」實施可以很簡便快速,讓教師可以掌控到 一個班級大約的先備知識情況,相對的,對個別學生的差異性 則很難在此方式下展現。此為教師在偵測學生起點行為使用方 法時,應考量方法的限制,謹慎運用所得的偵測成果。

掌控學生的起點行為後,根據單元教學目標,設計歷史教 材。為避免有所疏漏,最好能以教案的方式寫下對教學活動的 計劃,亦可使用於教學過後的檢討。而後,設計上課所需的教 材,因歷史概念圖教材設計的原則已於上一章討論過了,在此 不多加贅述。再依照教案內容,繪製上課所需的歷史概念圖,

不管是由教師構圖或學生構圖,教師都應事前將概念圖繪製完 善,以做為上課教材,或是修改學生概念圖的依據。

在教學環境的準備工作上,由於有使用電腦做為繪製概念 圖的工具,於授課前需先將學生所使用的電腦,準備好繪圖的 軟體。並教導學生學習使用電腦繪圖的方式。而相關的視訊設 備亦要準備齊全,供給學生或教師將成果於課堂上發表。

確認學生的起點行為、設計單元教案、準備教學硬體及軟 體設備,完成以上程序後,便可進入教學的主體活動了。

(二) 教學活動

教學活動是整個單元教學設計的主要階段,於此時呈現 主體教材,用以解決相關問題,學生由教學活動進行學習,教 師則由此實踐教學的目標。

因研究者對於歷史概念構圖教學最主要的教學目標為:聯

結歷史事實知識與概念成為面狀,而非學習單獨零碎的歷史事

(11)

實知識。綜觀教育學者對課程設計的理論,或是教育心理學在 學習與教學的看法,研究者認同訊息處理論的教學模式能與本 研究的目的相合,因此以訊息處理理論的教學模式為主體,再 加以修改成為適合本研究的單元教學活動模式。從教學活動與 個體認知層面的互動關係來看,訊息處理理論發展出的教學模 式著重在認知部份:

教學階段 訊息處理階段 重要的教學活動

準備階段 注意階段 1. 廣泛閱讀相關資料

2. 協助學生找出重點

發展階段 編碼階段 1. 發展知識圖(組織)

2. 比較和對照(組織)

3. 類推或比喻(意義化)

綜合階段 提取階段 1. 解釋給別人聽

2. 擬題與解題 圖 4-2 訊息處理論取向的教學模式

資料 來 源: 張 新仁 主 編,《 學習 與 教學 新 趨勢 》, 頁 303。

在「注意階段」要留意二個面向,一為注意力的持續,一 為學生選擇性注意力,主動分辨重要與否的訊息,並且分配較 多的資源於重要的訊息上。是以教師在教學活動時要提供廣泛 的閱讀機會,發展學生的背景知識,使其能累積更多有用的訊 息。並且為維持學生的注意力,需在教學情境上加強,並提供 適當的工作及教材。

編碼階段的學習策略可分為複述、組織及意義化。複述可

(12)

適用於缺乏背景知識以及學習序列材料時,可有效訓練記憶。

組織則可分為分類、記憶塊法等學習方式,運用到教學時,可 以 大 綱 或 知 識 圖 對 學 習 內 容 進 行 分 類 重 組 成 適 合 的 學 習 形 式。而對新材料也可透過比較、對照和引出聯結來學習。而意 義化則是能使學習內容附著於認知架構中,使之儲存於腦中,

完成學習過程。

經過編碼後,如何透過適當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將訊息從 長期記憶中提取出來,使之能加強訊息的存取,不致因提取路 徑不明而遺忘。其所使用的教學策略有二,一為解釋給其它人 聽;一是由學生根據學習內容自行擬題與解題。如此可增強訊 息在長期記憶中的提取與重整,鞏固學生知識結構中的各種聯 結。

以訊息處理理論的教學模式為基準,結合其對教學活動的

編排,研究者所發展的單元教學活動為:

(13)

訊息處理階段 歷史概念構圖教學單元教學活動

注意階段 1.引起動機:告知學習目標,教師講述

2.呈現前導組體:促使回憶先備知識或技能、

提供背景知識

編碼階段 1.教材分類

2.排序 3.構圖

提取階段 1.發表:學生針對自己的概念圖,講解其繪製

理念

2.提問:由其它學生對概念圖提出質疑並進行 討論

3.修改概念圖:根據討論內容由繪製者修改其 概念圖

圖 4-3 歷史概念構圖單元教學主體活動模式

教學活動的第一步驟,是由教師清楚告知學生教學活動的

學習目標、學生所需達成的學習結果。如此可使學生建立對課

程的 「期 望」, 建立 自我 的目 標 ,亦 即 引發 其學 習 動機 。 告知

的方式可以是「舉例說明學習結果可應用的活動或情境」、「口

頭敘述學習內容」、「實際示範」等,教師可採取不同的講述教

學技巧來誘發學習興趣。以本教學實驗的第一單元「古早的臺

灣住民」為例,在第一堂課開始時,教師先講述本單元的主要

內容有:台灣的史前時代、原住民生活兩類;再要求學生在單

元結束後要能知道:史前時代的分期、台灣史前時代各階段的

(14)

代表文化及特色、原住民各族的分類與生活特色;理解人類文 明進展的步調、文明的累積性、多元文化的價值。最後則是提 示實作評量活動「我的族人」的表現方式與要求內容,請學生 在教學活動進行時要同時準備。以約五分鐘的時間,建立學生 對本單元的基本認識與學生被期望的學習結果,使學生能做好 學習準備。

為使學生對新的學習內容能與舊有的認知結構連結,在引 起動機後與進入教學主題前,先由教師呈現講述前導組體,作 為新舊學習經驗間的連結橋樑。當學習內容對學生是全然陌生 體驗 時, 使 用「 說 明式 組體 」, 為 學生 提供 先備 知 識。 在 教學 的方法有:為新的概念下定義、陳述一個原則、或是提供一段 相關背景知識、閱讀相關主題的文章,在歷史教學上亦可使用 照片、實物、剪接一小段影片等方式。再以第一單元的第一個 命題「史前時代」為例,學生的先備知識並不充份,研究者因 此以史前時代的工具做為主軸,具體呈現石頭、陶器及鐵器來 說明史前時代的內涵,如圖 4-4 所示。可以引起學生的興趣,

並實際討論其使用的方法,進而聯想到其生活的情景。

圖 4-4 史前時代工具實物

(15)

方 式

食 物 來 源

火 的 控 制 度

居 住

此外,當學習內容是與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有關時,可 使用 「比 較 式組 體」,使 新舊 知 識發 生 關聯 。實 際 教學 上 可用 的方法有:類推和比較兩個相關的概念,並可使用T形概念圖 來表現比較內容。如主題為新石器時代的生活方式,則可與舊 石器時代作類推比較,由舊石器生活衍生出新石器生活,與既 有知識產生關聯性。藉由前導組體形成一個基模,成為是新學 習內容的含攝體,使之成為是有意義的學習。以圖 4-5 為例,

教師先將舊石器時代的特色畫於T形圖的左邊,再引導學生討 論相對的新石器時代的生活方式,藉由此種方法,不僅可以做 出二者之間的比較,亦能以類推的方式學得新的概念。

舊石器時代 新石器時代

1. 打製石器 1.磨製石器

2.漁獵、採集食物 2.畜養牲畜、農耕

3.用火、熟食 3.陶器

4.山洞、岩蔭 4.房屋

新 石 器 革 命

圖 4-5 「新石器革命」T形圖

歷史概念構圖教學活動中,是以構圖為教學主體,使學生

能 有 效 將 歷 史 史 實 分 類 、 組 織 , 內 化 為 學 生 認 知 結 構 的 一 部

份。因而構圖是學生認知活動的運作歷程,最後以圖形的形式

展現,讓教師得以明瞭學生的學習歷程及結果。針對以上的目

的 , 除 了 教 科 書 內 容 為 基 本 教 材 外 , 尚 需 由 教 師 提 供 學 習 輔

(16)

祖 靈 分 為 善 靈 和 惡 靈

助,如提供多樣化的各種例子,協助學生針對概念舉出事實例 子;或是提供主題相關的文章,補充教科書的不足;與學生共 同討論如何將概念或事實精簡為節點用語;教導學生使用正確 的聯結語,將兩個概念形成有意義的命題等。以單元一的第二 個命題「台灣原住民的宗教文化」為例,研究者在上課時先放 映一段各族原住民生命禮俗的介紹影片,影片時間約 10 分鐘,

放映時間不宜太久,否則學生的注意力便會不集中。在開始構 圖活動時,學生不太會將所得到的訊息轉為一個個關鍵詞,其 與研究者的對話為:

教師:大家要盡量把一句話簡化為一個關鍵詞,就是一個名詞 或形容詞。例如祖靈由於是自然死亡或意外死亡的,就受到不 同的 對待 , 自 然 死 亡 者可 以葬 於屋 內 , 意 外死 亡被 認為 是凶 死,要葬在屋外。

學生 2

4

:為什麼要這樣分?

教師:凶死的祖靈會有怨氣,可能會不利於活人,所以要避開。

那現在怎麼把剛剛的東西以圖形表示?

學生 16:祖靈分為好死和凶死。

教師:不叫好死啦,稱為善靈。凶死稱為惡靈。

學生 21:那麼就可以畫成 教師:你沒有把關鍵詞縮為一 個名詞。

學生 2:分為是聯結詞,它是動詞。應該畫成 :

4

學 生 2 指 的 是 學 生 之 座 號 為 2 號 。

(17)

藉由教師與學生在構圖過程中的問答,使學生能逐漸熟練關鍵 詞與聯結語的使用。至於構圖模式的建構,由構圖任務的責任 者安排、到概念圖的變式訓練,或修改概念圖方式,可視主題 及學生精熟度,自行交叉結合運用,不必拘泥於一定的模式,

此部份在下一節內再予以討論。

在概念圖完成後,學生已完成初步對歷史知識的分類、組 織及內化,但概念圖的內容聯結是否正確,仍有待驗證。且學 習內容雖巳內化至長期記憶中,但仍然會因提取訊息的路徑不 明或被干擾,致使學生無法再想起。因此,在教學活動的最後 一個步驟,必需讓學生藉由發表其個人或小組的概念圖,以及 對他人的概念圖提出問題,做為知識在認知結構中的重整及加 深提取路徑的明確性,此即所謂的「後設認知」

5

。學生在提問 或是陳述其構圖理念時,認知結構會自動將其之前構圖活動時 的思考重新運作一遍,並以合理及適當的口語表達讓其他人理 解,而在此認知運作過程,學生會發現自主或被其他人指正其 思考上的缺陷,因而可重新調整其認知結構,再據此來修改其 所完成的概念圖,達到最有效及無誤的學習。

由於本校學生特質並不擅長在團體前發表其意見,是以在 後設認知的教學運作上,有其困難處。以在此次教學實驗活動 中,教師以長時間的方式要求學生做到每個人提問的工作,初 期 並 無 成 效 , 往 往 要 由 教 師 以 強 迫 的 方 式 點 名 , 要 求 學 生 提 問,但日久讓學生知道必需要能隨時去發現問題,不能在課堂

5

「 後 設 認 知 」 一 般 認 為 是 對 認 知 的 認 知 , 是 監 控 、 計 畫 與 評 估 認 知 過 程 , 與

一般 認 知的 直 接接 觸 或運 用資 訊 與經 驗 有所 不 同。 意即 在 監控 意 義的 形 成過

程,並對 認 知加 以 指導、校正 與 調整,是 個 體對 於 如何 思 考 與 學 習 的 覺 察 力 。

整理 自 魏麗 敏, 〈後 設 認 知學 習 理論 與 策略 〉 , 《學 生輔 導 通訊 》 ,38 期( 台 北 ,

1995) ,頁 66-67。

(18)

上打混,提問次數已大有改善。且要讓學生漸漸習慣針對主題 發問,而不是亂問即可,在初期訓練時,學生被點到要發問時,

往往隨便湊出一個亂七八糟的問題,例如最常講的就是「他們 畫的很完整,沒有問題」 、 「那個圖太亂了,看不太懂,要改進」 、

「關鍵詞太長了,要分開」等,不太能針對內容提問。此時便 必需由教師加以改正,並要求其個人或其他同學複誦,以達到 能專注並改進提問內容的效果。

而在報告發表個人概念圖時,也往往缺乏重點,或是辭不 達意。為達到此項教學要求,需由教師提供各種回饋,讓學生 知道正確的言語表達方式及內容。而後,學生會自動模仿,經 由數次的練習後,全班同學便多能掌握報告的重點,達到後設 認知所要的重整思考的目的。在課堂上提供學生正確行為的回 饋方式,可以是:在口語報告進行時,教師以點頭或重複稱讚 的方式來加強正確行為;教師在學生結束後,針對最佳及最有 問題處提出建議;要求同學指出其它同學的優缺點;累積發問 次數,製作榮譽榜(見圖 4-6)及頒獎。藉由教師的要求以及 正面的回饋,使學生逐漸習慣發問及思考,最後即可順利進行。

圖 4-6 「誰是找碴王」榮譽榜

(19)

(三)教學評量

教學評量是主體教學的延伸活動,不僅僅只是紙筆的認知 測驗,尚是完整的單元教學活動的一部份。由於本研究希望能 觀察到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認知改變,對於國中歷史教育目標 中的歷史的同情、歷史的思維等非歷史認知的部份,顯得無法 顧及,成為是歷史概念構圖教學的一大漏失。因此,為補足此 缺 失 , 特 地 以 實 作 評 量 活 動 的 方 式 來 補 強 培 養 學 生 神 入 的 能 力、理性的歷史思維、多元的歷史解釋觀點。在每一主題單元 都有一個實作評量活動,以模擬角色扮演、閱讀文字史料、觀 賞影音史料、學習單等方式,使此教學模式成為是一個完整的 歷史學科教學方式,不僅只是限於認知教學的部份。而每一個 教學活動的影響自是不會僅在知識的建構而已,藉由所設計的 實作評量活動,可深入觀察學生是否能活用其所習得的歷史觀 念,且能顯現其缺漏之處,作為教師補救教學的依據。

教學評量可反應教學活動的缺失及優點,使教師可據之去 修改教學活動的進行,增進教學的效能。在評量完成後,如何 針對學習落差或不足之處進行補救教學,也是單元活動教學不 可遺漏的部份,唯有如此,評量才能有實際的意義,而不只是 為學生貼上標籤而已。

在討論完歷史概念構圖單元教學活動的設計內容後,將其

整理歸納為一個完整的教學流程圖:

(20)

圖 4-7 歷史概念構圖單元教學流程圖

本 教 學 實 驗 活 動 課 程 的 七 個 主 題 單 元 即 依 此 流 程 圖 進 行 教 學,在進行完一個主題單元後,藉由檢討反省教學活動內容,

再加以修改下一個單元的內容及進行方式,使教學活動能臻於

完善。

(21)

二、歷史概念構圖的教學方法

「教學是指導學生學習的一種活動,也就是教師依據學習 原理,運用適當的方法來刺激、指導和鼓勵學生自動學習,以 達到教育目的的活動」

6

。而所謂適當的方法就是被稱為教學方 法,是一種引導的手段、有系統的程序,包含教學策略和教學 技術,與整個教學活動的進行有著密切的關聯。從事教育的人 一直在尋找是否有一套理想的教學方法,可以適用於所有教學 目標。但沒有任何一種教學方法,能夠自始至終滿足一個教學 單元或一個科目在教學上的需要,必需視實際需求隨時改變或 選用不同的教學方法。

由於構念構圖的發展,主要是來自奧斯貝的學習理論,包 括「認知結構」、「有意義的學習」、「前導架構」以及「接受式 學習 」。 因此 , 本教 學實 驗的 過 程即 主 要運 用奧 斯 貝的 教 學理 論觀點,輔以其它的教學法貫穿各個主題單元。依據各單元的 教 學 目 標 及 教 材 特 色 , 本 教 學 實 驗 研 究 採 用 了 下 列 的 教 學 方 法:

(一) 奧斯貝的教學理論:講解式教學(expository teaching)

奧斯貝不贊同布魯納的「發現式學習」 ,是認為學生在自行 操作、探究的過程中,並不一定知道什是重要的或相關的,也 未必 能自 行 組織 學 習材 料。 因 而主 張 「接 受式 學 習」,由 教師 將學習內容組織成最後的形式,並有系統地呈現給學生,從教 學觀點而言,即稱之為講解式教學法。

在 講 解 式 教 學 法 中 , 教 師 的 工 作 在 於 選 擇 適 合 學 生 的 教 材,再加以組織、呈現和解說教材,使學生的舊經驗與新學習

6

歐 用 生, 《 課 程與 教 學 - 概念、理論 與 實際 》 ( 台北:文 景 出版 社,民國 76 年 ),

頁 299。

(22)

能取得銜接。而學生則扮演知識的接受者,要精熟教師所教授 的內容。照敘述看來學生似乎是被動的學習,但奧斯貝卻認為 學生具有「認知上主動」

7

,即學生要能專心聽講、了解教材的 意義,並設法將之內化於自己的認知架構中,這些都是要學生 自己主動而積極的參與學習。因此,這種接受式學習未必是被 動的,而有意義的學習就發生在教師講解的教學過程中。

但上述中學生的主動性,並非由學生自動產生,而是有賴 教師的教學引導。因此,在教學活動中除了教師講解外,奧斯 貝亦鼓勵以分組討論、發問、舉例等其它方法,使學生透過自 己的經驗來了解學習內容。是以學習並非是單向的、亦非被動 的,學生往往被要求回答問題、自行舉例、進行比較等學習行 為,與教師的教學行為進行互動。

傳統的歷史課教學方法即是講述法,其優點可以發揮教師 的主導功用,將知識以教師的觀念和態度傳授給學生,並能感 染、影響學生的思維及認知

8

。學生也因此學得較多的內容,以 學習的量而論是具有較高的效率。且其具有方便性、不受時地 限制,也是最為經濟、省時的教學方法,在面對教學進度壓力 時,無疑是最切合教師實際需求的方法。相對的,卻難以照顧 學生的個別差異,讓學生主動學習、培養能力與智慧,缺乏教 學的反饋。形成是一種單向式教學,在教學過程中缺少刺激與 變化,學生容易失去注意力集中度。也由於教師的講述是一種 說明式或演說式的陳述,使得歷史課亦成為學生最喜歡的故事 課,反而忽略了歷史學習的本質。

從上所述,奧斯貝的講解式教學法與傳統的講述法(或稱

7

張 新 仁 主 編 ,《 學 習 與 教 學 新 趨 勢 》 , 頁 230。

8

寧 裕 先 、 熊 守 清 、 胡 任 敏 主 編 ,《 歷 史 教 育 方 法 論 》 , 頁 96。

(23)

注入法)有著基本觀點及作法上的不同。首先教材要符合學生 的認知結構、適當的組織方式。此外,要求以有意義的方式對 學習內容進行徹底的分析和比較,以期能辨別異同,並釐清各 種概念、原則之間的相互關係,使學生能在確實理解後將知識 內化為己有

9

。而非只是聽講-背誦的灌輸式學習,更能配合不 同的教學資源與教學法,讓單向式的教學方式,調整為雙向式 教學,

10

使之融合成為對學生有意義學習的教學策略。

本教學實驗研究以講解式教學法為基礎,除了上述原因之 外,尚著眼於此教學法中教師所占的主導地位。有鑒於現實環 境中學生的特質,能主動發問、思考、學習的學生在一個班級 內實為少數,多半是被動、敷衍、表面學習的學習態度。是以 若教師的主導性不夠,則教學活動易流於散漫而無效率。而此 教學法由教師呈現組織符合學生認知的教材,並能以直接而明 確的方式,指導學生如何進行學習、學習什麼,較能符合實際 上課狀況與需求。

又由於教學時數有限,而現實上又有基本學力測驗的學習 範圍限制,如何能讓學生在短時間內能完成歷史知識的學習、

建構歷史學的基本概念是一大難題。而講解式教學有助於學生 在較少時間內獲得大量的知識,無疑能減輕教師在課堂永無止 境趕課的壓力。

9

魏 世 台 , 《 奧 素柏 認 知教 學理 論 之分 析 研究 》, 台 灣國 立 師範 大 學教 育 研究 所 碩士 論 文, 民 70 年 。

10

單 向 式 教 學 系 統 為 :

教師 → 教師 表 現 → 學生 → 學生 表 現 雙 向 式教 學 系統 為

教師 → 教師 表 現 → 學生 → 學生 表 現 ↑ ↓ ←─ ─ ── ── ─ ── ─ ── ─ ── ── ─

引 自 黃光 雄 主編 ,《 教 學原 理 》(台 北 :師 大 書 苑, 民 77 年 ),頁 123。

(24)

(二) 分組學習法

有鑑於概念構圖學習法對學生在接觸初期時,以個人的力 量獨立完成構圖是一件困難的事,尤其本研究的歷史概念圖教 材設計又是以綜合及宏觀歷史的角度來組織教材,因而每個要 由學生完成的概念圖都包含龐雜的內容及階層。因此研究者對 學生初期的構圖學習,就以小組任務的方式來安排,避免學生 因構圖過於困難而產生懼怕或抗拒的心結,反而會影響歷史教 學的進行。

分組學習法即是由學生以合作的型態,進行討論學習。在 教學上採用分組教學法是基於二種需求:一為訓練學生追蹤問 題、 分析 問 題, 然 進行 研究 的 「分 組 探索 教學 」; 二 為決 定問 題、分配工作、進行討論的「小組討論教學」

11

,本研究屬於 後者之分組學習方式,學習流程為:教師設定問題與任務→小 組進行討論→小組報告→全班評鑑→教師總評。

本研究的分組方式採異質性分組,以學業成績為基準,將 全班分為五組,每組六∼七人,同時平衡組內的男女人數,以 及將學習態度較不佳的同學均分至五組內。以小組成員積極參 與互動過程中所獲得的獎勵來完成有效的學習,這種獎勵結構 使得學生被指派於一個小組內與其他成員合作時,因其表現評 量與獎勵是根據團體的表現標準,個別學生會嘗試去影響或幫 助其他同學盡其所能,藉團體互動的結果來增強個人的行為,

12

帶 動 學 習 態 度 及 狀 況 不 佳 的 學 生 有 進 一 步 的 學 習 興 趣 或 成 效。而實際教學活動進行時,各組同儕之間也都會互相砥勵、

11

線 上 查 詢 : 歐 哲 華 ,〈 教 師 常 用 之 教 學 方 法 〉,

http://www,tpcpa,org,tw/board/index.php?s=f184fbdb4488cf66eca9916d410d3c4&s howtopic=257

12

李 咏 吟 , 《 認 知教 學 》( 台北 : 心理 出 版社 , 民 國 87),頁 278。

(25)

照應或是監管,連帶使不用心的學生能參與學習活動。

由於研究者的研究設計是學生能藉由概念構圖的方式來增 強對歷史認知的學習,並不著重於合作學習或是情意的部份,

因此並不採用學者所建構的各種合作學習方法模式。而是自由 讓學生發展小組運作方式,以學生為中心的溝通型態,教師盡 量 不 介 入 小 組 的 討 論 或 指 派 任 務 。 只 有 在 學 生 討 論 過 程 有 疑 義,或是討論方向有明顯的偏差時,才加以指導。另外,尚負 責維持全班各組的討論秩序,控制小組完成任務的時間,最後 對 各 組 的 構 圖 進 行 優 缺 點 總 評 。 其 餘 小 組 內 的 討 論 、 進 行 方 式、如何完成構圖、工作分派等,皆由學生自行決定發展。

在教學實驗進行過程中,研究者也觀察到各組皆可自行發 展出不同的運作模式,有的為分工構圖:由領導的同學將命題 分為數個子題,分給不同的同學負責,各自去尋找資料並構思 完成,最後再由領導者將之統整為一個完整的概念圖。有的組 是集體討論,一同進行構圖活動,但此種模式對於學業成績不 佳或反應較慢的同學,往往會插不上話,無法參與討論或參與 度低。有的則為各自為政,每兩人為一組,先各自完成自己的 概念圖,最後大家再一起增修刪減,完成最後的定稿。由於各 組的運作模式不同,但皆能完成問題任務。研究者認為此種自 發式的運作方式,符合在教學目標上對學生自主能力、態度培 養的冀望。也驗證學習心理學的理論「最有意義的學習經驗是 發生在學習者和他人一起討論、爭議或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而 不是在靜靜的聽課或個別閱讀之中。」

13

是以在教學實驗過程 中,都是以此種的小組學習方式來進行分組構圖教學。

(三) 問答法

13

李 咏 吟 , 《 認 知教 學 》, 頁 277。

(26)

「問答」從認知心理學來看,是引發他人產生心智活動並 作回答反應的語言刺激

14

,運用在教學上就是在學生已有的經 驗或知識基礎上,透過教師的提問,啟發學生回答問題,從而 使學生獲得新的知識。其教學形式為師生間的對話,教師可用 單一或系列的問題,來啟發學生進行思考判斷,或是回憶舊經 驗,使之成為新學習的內容的先備知識,及塑造新舊經驗的聯 結。

在使用時機上,可用於教學初始,引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喚起其舊經驗,做為新學習的基礎。或是在教學進行中,教師 隨時進行提問可使學生專注於教學活動,認真學習,以免無法 回答出問題。亦或可用來檢測學生的學習狀態,發現學生的學 習盲點或是否進展得宜,具有評鑑的功能。

在歷 史 教學 的 提 問 問題 類 型, 約 可 歸 類為 四 種

15

:第一為 記憶型知識,如年代、人名、事件名稱等,只須簡單的答案即 可回答。第二為集中型問題,只有一個正確答案的思考題。第 三為啟發型問題,答案不限一個,因此能刺激學生思考,最適 合運用於歷史教材多重因果關係及現象的探討。第四為綜合評 價 型 問 題 , 依 照 歷 史 學 的 方 法 論 , 去 評 論 歷 史 事 件 的 各 個 面 向,並無標準答案,可為訓練歷史思維最佳的問題型式。但在 引導學生作答時,因其易流於不夠嚴謹,或是立論不明確,缺 乏事實背景支持,因而需要教師以專業的方法論去協助學生修 改 其 回 答 。 前 二 類 問 題 為 聚 歛 性 問 題 , 只 有 簡 單 或 有 限 的 答 案,學生可以其所記憶的資料去分析、整理,因其有一定的思

14

黃 光 雄 主 編 ,《 教 學 原 理 》, 頁 298。

15

李 佳 玲 , 《 中 學歷 史 教學 設計 與 教學 法 探討 》, 臺 灣國 立 師範 大 學歷 史 研究 所

碩士 論 文, 民 國 91 年 , 頁 14。

(27)

考方向,導致其回答較具結論性或可預期性。後二類為擴散性 問題,學生可就問題由不同的角度或答案加以詮釋說明,其答 案因而較具創造性或批判性。

16

問答法使用於本教學實驗活動的情形,除配合教師講解法 穿插運用,使教學活動更為有效率外,尚大量被用在以學生為 主體的問答中。上述的問答方式,皆是教師問、學生回答,學 生 是 被 迫 而 非 主 動 地 去 思 考 教 師 所 指 定 的 問 題 。 如 能 更 進 一 步,由學生主動發現問題、提問,再由教師或同學回答,更能 產生良好的學習成效,建立正確的聯結,進而培養主動思考的 習慣。是以在構圖活動中,由同儕提問,並由同學自行回應,

是研究者認為最重要構圖活動部份與學習活動。並可將講解式 的教學由單向式、雙向式教學,再轉為多向溝通的教學互動。

而在此教學法的運用時,教師由主導的地位退居輔助功能,協 助同學之間的問答溝通,使之能明確且有效率地進行。

以上論述的講解式教學、分組學習法以及問答法是此次教 學活動中主要的三種教學方法,其它只是個別運用於單一主題 的教學法,如:情境學習法、問題解決法、學習單學習法等,

由於只是因應主題需求所採用,故在此並不列入討論範圍。對 有經驗的教學者而言,運用各類教學法是可視課堂情形而隨時 更動替換,自由心證的彈性很大。但如要能切合教學目標,則 仍需事前先行準備妥當,避免只徒具問答之狀,卻無實質的內 涵。最常見的情形即是教師提問未先行準備及規範,是以問題 永遠是聚歛性的問題,其開放空間不大,對學生而言,刺激度 亦不足,只是徒具問答形式,並無法使學生做到深入思考,只 能做為評量記憶知識的方式。但可以是良好的課堂經營技巧,

16

黃光 雄 主編 ,《 教學 原 理》,頁 300-301。

(28)

能使學生集中注意力。教師必需要能自省教學活動的過程,評

估教學法是否使用得當,才能真正發揮各種教學法的特質與成

效。

(29)

第三節 教學實驗課程的實施

整個教學模式的設計,從最初的教學目標訂定、到歷史教 材的組織安排都只是教學活動的前置作業,尚未真正進入與學 生互動教學學習的情境。本節依第一節所擬定的課程計劃、第 二節所述的單元教學活動進行方式,實施本次的歷史概念構圖 實驗教學研究。將實際運作於教學中的實施步驟、教學方法的 運作情境、問題、學生反應等,一一記錄並分析其作用,整合 成可隨教學情境改變而因應的可變式教學模式。

一、歷史概念構圖教學實驗的實施

此次的教學實驗課程,是以台灣史為教學範圍,並全部使 用概念構圖的方式進行教學活動,利用行動研究的方式來探究 以歷史概念圖製作的技術,用於進行歷史學科教學的最優化策 略,並觀測概念構圖能否於教室現場達成歷史教學目標。但教 學過程是一個包含多種因素、多層次的複雜過程,在本實驗中 由於學生對於構圖的流程、理解之精熟度,於決定教學成效有 著絕對性的關連,故教學實驗的設計即是以熟悉概念構圖的內 涵為主軸,輔以運用構圖的三大要素:構圖責任、不同任務類 型的概念圖訓練、以及概念圖評鑑方法,將教學實驗活動分為 三期,而非一般以達成歷史教學具體目標做為課程流程依據。

(一)前置作業

在正式進入歷史概念構圖教學活動前,學生並未曾接觸過

歷史概念圖,為免因學生對概念圖形式不了解,而延誤教學實

驗的進行,或減低其學習成效,使實驗教學的評估會有不同的

結果。是以研究者在教學實驗前,先以公民科的教學活動,介

(30)

紹六種概念圖型式。使學生了解各種概念圖形之構造、構圖的 基本原理、繪圖方式、使用的限制等等,由教師示範構圖,帶 領實驗組學生認識有關概念圖的各種該具備的基本知識。

此時尚未正式進入教學實驗活動,先行讓學生對要進行的 歷史概念構圖教學方式有心理預備,了解教師對於教學的方式 及要求都會不同於以往的課堂模式,學生能預期自己將會承擔 大部份的學習責任,不再由教師全權包辦。學生的反應大都表 示很好玩,但不要太多作業,展現出懶散不願動腦筋的心態,

此 為 本 教 學 實 驗 活 動 中 研 究 者 必 需 面 臨 最 大 的 挑 戰 - 改 變 學 生的學習認知與態度。

(二)探索期

此階段以兩個單元七個命題為教學內容,教學活動的重點 就 學 生 部 份 為 : 讓 學 生 熟 悉 歷 史 概 念 構 圖 教 學 的 上 課 進 行 方 式、歷史概念圖的繪製方式、歷史史實知識與概念的認識、分 辨與聯結、使用課後學習單練習歷史概念圖的繪製。就老師的 部份,則是觀察學生的上課學習態度的反應,以及教學成果的 評估,藉此調整之後的教學活動設計,以更符合學生及教學的 實際需求。

由於學生尚未有過歷史構圖經驗,加以對歷史概念間之從

屬關聯或水平關聯並無類似的學習經驗,無法對歷史概念進行

分類或是排序。故在教學活動設計中,此階段第一單元的構圖

主角為教師,負起主要的構圖責任,到第二單元時,由於學生

對歷史概念構圖已有初步的理解,構圖責任則由此轉為師生合

作構圖。由於概念圖是由教師或師生共同建構,因此在評鑑概

念圖部份則可以省去此步驟,節省全班共同討論概念圖最後內

容的步驟。

(31)

單元一「古早的台灣住民」教學活動自命題「史前時代」

開始,研究者一邊以講解法講述其主要概念、次要概念以及具 體的歷史實例,一邊在黑板上以板書將歷史教材組織畫成概念 圖的教學方式。此時,概念圖的功能在於組織歷史教材,呈現 給學生閱讀及學習。在講解及繪製「史前時代」階層圖的歷程 中,教師夾雜以問答方式,讓學生去思考如何使用聯結語,並 舉出許多關鍵詞的例子讓學生去練習適當的聯結語,主要是要 使學生了解到聯結語的特質為聯結二個概念的動詞、形容詞或 介詞的形態,練習將兩個概念以聯結語串成命題。

觀察第一個命題教學在實驗組與控制組的區分,最大的差 異是在於教師本人的教學過程,由於學生尚未有構圖活動,是 以未有太大差別。據研究者的「教學日誌」記載:

「今天開始上八年級台灣史,控制組用傳統的講述法,配合板 書大綱的教學方 法(見附錄 四:控制組課堂教學大綱),進度 較慢,一節課只上到新石器的卑南文化,花了很多時間在描述 各個文化的內容及生活方式。實驗組以概念圖的方式來上課,

老師本人自覺會少講故事,將講解集中於主題上,著重在比較 歷 史 概 念 的 意 義 內 涵 , 集 中 在 完 成 一 個 概 念 圖 上 , 較 不 易 離 題,或是講說事件內容太多。是以速度因而會較快,一節課不 僅上完史前時代的相關概念,尚有餘裕可以做分組預備動作。」

17

由於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會引經據典,穿插一些歷史 故事典故來吸引學生注意力或增加上課趣味性,結果常常導致 偏離主題或本末倒置,成為說故事課了,而學生雖然有興趣,

但卻也常常是聽過即忘。研究者本身實際使用歷史概念圖的經

17

蕭 惠 心 , 「 歷 史概 念 構圖 教學 實 驗日 誌 」94 年 10 月 18 日 。

(32)

驗中,深刻體認到教師於教學時使用概念圖為教材呈現形式,

會使講解更為精簡與洗練,不會有多餘的旁枝贅節。亦能提醒 教師對焦於主題上,講述歷史事實重點,不致於天馬行空,自 然 也 就 能 縮 短 講 課 時 間 , 有 多 餘 的 時 間 去 進 行 其 他 的 教 學 活 動,使教學更具效率。

單元一另外二個命題:「台灣原住民的原始社會組織」(以 階層圖繪製)和「台灣原住民的宗教文化」 (以蜘蛛網圖) ,亦都 使用上述的教學模式。在此階段以歷史概念圖為組織並呈現教 材的工具,由教師講解為主,輔以問答學生的教學方式,可觀 察出一個現象:

「學生在上課學習過程中的表現態度,老師發現在基本上跟以 前用大綱講課的方式並無太大的差異。由於仍是教師講述,一 邊配合階層圖的繪製,而學生的工作則是專心聽講,並將老師 的圖畫在自己的筆記上,偶爾回答老師的問題。但有少數學習 成果不佳或專心度不夠的同學,則懶得畫,上課也就顯得無所 事事,較難專心。」

18

以這樣的方式上課,學生在學習態度上,仍然只是被動地接受 教師所教授的內容,對於引發學生自主學習,或是建構對歷史 概念的聯結,似乎仍看不到有很大的改變。所不同者僅是教師 所使用的教材呈現方式有異於以往而已。如此無法達到本研究 所期盼的改變,研究者在檢討反省本單元教學活動後,在第二 單元的教學方式中對構圖負責人的部份進行修正。

課程進入到單元二「國際競逐的時代」 ,教學方法改變為師 生共同構圖,加入了不同任務的概念圖模型,由最容易入手的 填空型概念圖做為本單元的概念圖呈現形式。填空型概念圖又

18

蕭 惠 心 , 「 歷 史概 念 構圖 教學 實 驗日 誌 」94 年 10 月 20 日 。

(33)

可分為二種,一為部份填空任務型,教師從完整的概念圖中删 除某些節點與聯結語,要求學生填充完成概念圖(圖 4-8)。一 為 架 構 填 空 任 務 型 , 教 師 提 供 概 念 構 圖 所 需 要 的 節 點 、 聯 結 語、歷史概念圖的圖形模板,要求學生根據教師提供的提示去 完成歷史概念圖(圖 4-9) 。由於學生單獨完成概念圖能力仍未 達成熟,因此就由教師與學生共同合作完成構圖。由教師提供 提示,再由問答法的方式,讓學生練習完成一個部份的歷史概 念圖。

請各位同學使用下列的參考關鍵詞與聯結語,完成大航海 時代「歐人抵台」的階層式概念圖。

關鍵詞:荷蘭、雞籠、熱蘭遮城、天主教、日本 聯結語:前往、傳播、造成、地點。

圖 4-8 「歐人抵台」部份填空型概念圖示例

(34)

請各位同學使用下列的參考關鍵詞與聯結語,完成大航海時代

「歐人抵台」的階層式概念圖。

關鍵詞:荷蘭、西班牙、目的、雞籠、滬尾、蛤仔難、台灣北部、

台灣南部、赤崁、傳教、發展貿易、熱蘭遮城、天主教、

基督教、中國、日本。

聯結語:前往、傳播、造成、殖民、目的地、建立、發展。

圖 4-9 「歐人抵台」架構填空型概念圖示例

(圖中的綠色字體為教師的答案,在提供給學生時則為空白)

本單元除了改變歷史概念圖的構圖形式,並因應不同的歷

史命 題配 合 不同 的 歷史 概念 圖 類型 , 四個 命題 分 別為 :「 無主

之地 -台 灣 」- 蜘 蛛網 圖、「台 灣 、澎 湖與 大陸 在 歷史 上 的關

係」-演進圖、「大航海時代的歐人來台」-階層圖、「荷據時

期的台灣」-魚骨圖。針對如此多的歷史概念圖類型,學生反

(35)

應為 :「 魚骨 圖 比較 方便 觀看 、 較清 楚 ,但 在二 層 後就 很 難再 往後延伸。蜘蛛網圖同樣可以表現事件各個面向,而且可以一 直後延伸。但是比較亂,不容易一眼看清楚。

19

」、「演進圖可 以很清楚看到事情發展的先後順序,但是自己不會分出時間的 分期。

20

在完成由教師主導及主講二個單元的教學後,研究者在教 學上達到三項成果:第一、使學生了解歷史概念圖的含義。第 二、使學生掌握繪製歷史概念圖的一般性原則。第三、使學生 能分辨歷史概念與歷史事實之間的區分。完成歷史概念圖教學 的探索期,讓學生和老師都已熟悉並做好準備,進行下一階段 的教學與學習歷程。

(三)訓練期

有鑑於學生在探索期教學活動時課堂上的參與度不足,影 響到預定教學目標的達成,使得歷史概念構圖教學的功效無法 彰顯,與只使用教師講述法的成果差異性不大。是以在本階段 的教學活動就是要將構圖責任由教師轉移到學生,使學生成為 學習的主體,教師的角色轉為安排教學活動與協助學生執行活 動內容。讓學生實際動手將思考轉畫為圖形,藉由同儕彼此間 不同的認知,互相發現並糾正自我的錯誤,以達到主動學習的 成效。但考慮到學生對構圖的經驗並不充足,要其獨力完成構 圖 責 任 有 實 質 上 的 困 難 度 , 反 而 會 造 成 學 習 的 負 面 影 響 與 情 緒。因此,構圖責任的轉移雖是由教師轉至學生身上,但先由 同儕小組的方式來承接責任,以團體共同討論與合作來熟悉親 自動手製圖的過程,卻又無需由個人承擔完全的工作與責任,

19

蕭 惠 心 , 「 歷 史概 念 構圖 教學 實 驗日 誌 」94 年 10 月 28 日 。

20

蕭 惠 心 , 「 歷 史概 念 構圖 教學 實 驗日 誌 」94 年 10 月 24 日 。

(36)

在學習上的負擔會相對減輕。其後再以課後學習單或課堂發展 的方式,將構圖責任再次轉移到學生個人身上,期許其能達成 個人學習能力的培養,與在歷史學的獨特個人學養。

此階段課程進行單元三「鄭氏時期的經營」 、單元四「清領 前期的發展」、到單元五「清領後期的積極建設」,由研究者規 劃為八個小組合作構圖命題,以學生分組構圖來學習歷史概念 圖的教材。經過前置作業及準備期,學生對歷史概念圖的繪製 已有一定的完成度,是以在此三個單元中,研究者改採用輔助 性的概念圖,指定歷史概念圖的形式,給予學生命題、基本與 重要的關鍵詞與聯結語,其餘的構圖內容則由學生在閱讀完教 科書後,與同儕討論建構概念圖,將教科書內容精簡為節點與 聯結語的形式,再加以排列成互相關聯的圖形,見圖 4-10 示例:

請各位同學參考下列的關鍵詞與聯結語,及閱讀教科書內容 後,繪製一幅「台灣第一個漢人政權」的階層式概念圖。

關鍵詞:鄭氏家族、鄭成功、鄭經、鄭克臧、鄭克塽、政治制度、

東都明京、天興縣、萬年縣、承天府、安平鎮、文教設 施、孔廟、陳永華、考試任官制、沈從文、開墾土地、

軍屯、民墾、官墾、糧食不足。

聯結語:建立、組成、設立、原因、從、是、繼承、至。

圖 4-10 「台灣第一個漢人政權」輔助性概念圖示例

教師在此階段的角色如前所述,在於協助學生完成構圖,但不

是完全不用講解。在命題構圖開始進行前,教師先要以前導組

體 的 方 式 , 將 命 題 與 學 生 的 舊 經 驗 產 生 聯 結 。 對 於 命 題 的 意

義、重點及要求、提供構圖訊息仍要講解清楚,使學生能針對

命題的內涵進行構圖,而不致於因不了解命題的方向,導致構

(37)

圖活動偏離正道。當學生分組構圖活動進行時,教師除了維持 秩序確定活動順序進行外,學生往往因看不懂教科書中的一些 專有名詞而提問,此時教師會讓全班學生停止活動,就問題進 行說明解答,不用等到評鑑概念圖時才一起解釋。最後評鑑概 念圖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評鑑,針對圖中學生因不理解歷 史史實而錯誤聯結的部份,再加以講解史實。是以在學生為主 的構圖活動中,教師的講解功用除了一開始對命題的解釋外,

其餘都是因應學生所表現出來的錯誤或不懂的知識,如此才能 針對學生有需求之處進行教學,而非講了一大堆自己覺得該講 的內容,可大幅提升教學效率與成效。

單元三之第一個命題為「台灣第一個漢人政權」-階層圖,

其構圖方式就如上所述進行,由研究者先就命題分析成三個主 要概念:鄭氏家族的傳承、治台政治制度、文教設施成果,由 五 個 組 各 取 一 個 主 要 概 念 討 論 構 圖 。 最 後 各 組 再 描 繪 於 黑 板 上,合組成一個完整的階層圖。亦即讓各組只就一個子題進行 構圖,讓組員先適應彼此合作的形式,而不是在不熟悉合作模 式下就立即要進行一個完整而龐大的構圖工作,以此階層圖做 為分組合作構圖的暖身練習。

如上節所述,研究者並未指定分派組員任務,僅就全班分 組時,考慮其成員的異質組成,注意男女平均分配、成績亦為 平均結構、此外就是學習個性特質的調整,避免安靜沉默的成 員集中於同一組內,並為各組指定一個較具領導能力的組長,

使各組在合作初期能有指揮者。因為成員間的工作任務並未由 研 究 者 指 定 , 而 是 希 望 各 組 能 自 行 發 展 出 適 合 的 分 組 運 作 型 態,因此才先以簡單的構圖任務來為各組成員間進行磨合。

單元三的部份是由教師就最後完成圖進行評鑑工作,帶領

(38)

全班同學來修正完成的階層圖。評鑑一個概念圖的完整與否,

主要針對五項內容:節點、連線、聯結語、層次性、實例。要 注意節點的寫法是否適當,不可將整個文句寫成節點,必須加 以精簡為名詞;在連線部份,則是要看是否有聯結錯誤;聯結 語使用的恰當與否,能否將二個節點概念連成一個命題;節點 之間的上下位階是否正確,概念的層次是否形成;各個概念有 否舉例驗證;最後,再檢視相關概念是否有缺少。根據以上項 目,對概念圖進行評鑑,且要針對要修正之處提出解釋說明,

經由全體同學的認可後,再對概念圖進行修改。

在「台灣第一個漢人政權」概念圖的評鑑工作仍先由教師 示範,之後再要求同學仿效,並未將此部份的任務交給同學負 責。但是在教師評鑑概念圖的過程中,觀察到教室情境為「同 學會比較不專心,有聽沒聽都沒差的學習態度會出現在部份同 學身上。而且仍只是片面接收老師觀點,無法達到刺激學生思 考的目的。」

21

初次由各組分工所共同完成的概念圖,在研究者看來其完 成度很高,從教學日誌中可見:

「各組的完成度都很高,其中有一組在概念的描述上,仍舊是由 文字的敘述為主,並未將其簡化為節點形式。表示其對於概念的 思考上,仍未進一步思考,而只是抄襲課文內容而已。由全班同 學幫這組想出適合的精簡後的關鍵詞,修改概念圖。」

22

21

蕭 惠 心 , 「 歷 史概 念 構圖 教學 實 驗日 誌 」94 年 11 月 8 日 。

22

蕭 惠 心 , 「 歷 史概 念 構圖 教學 實 驗日 誌 」94 年 10 月 31 日 。

(39)

圖 4-11 「台灣第一個漢人政權」學生分組概念圖

在圖 4-11 可見學生在第一大類興衰的部份,大部份都是以句子

的方式來組合,並未將其濃縮為關鍵詞。顯示在進行概念圖進

行時,對於如何將學習教材轉化為關鍵詞的形式,對學生而言

是較不熟悉且需要多練習的部份。但也由於這項步驟,可使學

(40)

生更能去思考教材內部的結構與意義,並進而將其掛勾於適當 的認知結構中,是學生在進行構圖時重要的關鍵。

單元三的第二個命題「海上武力政權集團」概念圖構圖,

則將全部的構圖工作交給各小組,教師不再協助其將概念圖解 構,而是要由各組獨力完成一個完整的輔助性概念圖。各組成 完的速度及內容,已較上一個概念圖有明顯進步。

「各小組所完成的構圖,在分類上都可自行翻閱教科書,找出 適合的關鍵詞,並做出正確的分類。如僅就單一的次要概念,

在排列次序上都沒有問題。但如果同時有數個主要概念,在排 序上及聯結上,會有觀念不清的狀況發生,容易出現無法妥善 安排恰當的情形,造成聯結錯誤。」

23

由此觀察到歷史概念的分類對學生而言是較為容易的部份,其 可 從 字 面 、 教 科 書 的 敘 述 、 以 及 過 去 歷 史 科 學 習 的 經 驗 去 判 斷,只要經由一至二次的練習,即可熟練。但在歷史概念的排 序及聯結部份,則是較易弄混亂,尤其是同時有愈多概念存在 時,無法分辨其為上下關聯或是水平關聯的狀態,是教學活動 所要加強的部份。以圖 4-12 為例,學生會將所有的概念並列在 一起,不太能區分其間的上下從屬關聯。

23

蕭 惠 心 , 「 歷 史概 念 構圖 教學 實 驗日 誌 」94 年 11 月 1 日 。

(41)

圖 4-12 「海上武力政權集團」學生分組概念圖

單元四「清領前期的發展」 ,共分為四個命題,教學活動進 行的重點在於概念圖的評鑑方式,由教師評鑑轉為由同學互評 模式。據上一單元的經驗回饋,若只是由教師修改概念圖,同 學的態度也只是被動地聽而已,無法藉由評鑑別人的概念圖,

去看到、思考與自己概念圖的差異,如此便無法達到改變重整

(42)

自己認知架構的目的。

命題一「台灣棄留論爭議」使用T形圖來構圖,以贙成和 反對意見的對比,來呈現歷史的多樣性與主觀性。在同學討論 的過程及結果中呈現一個有趣的現象,以主題對比的方式來表 達不同的意見,在分析對比主題項目時,仍以與學生的生活經 驗有關的才容易被想到。如:經濟的考量、國防安全等,尤其 是錢的因素是學生最容易考慮的因素。其餘較抽象的觀念如遷 移人民造成社會不安,因學生缺乏群體國家的整體概念,遠離 其生活情境,是以沒有人想到可將此做為對比項目。而歷史因 素的部份,亦無法做此概括推論性的聯想,仍需由教師提示才 會恍然大悟。是以命題內的要項如要由學生自行舉出,則仍需 與其生活經驗相結合,非實際生活層次的抽象性思考則有待教 師以專業教學法協助其建立。

在進行單元四命題二「清廷治台方針-消極治台」的蜘蛛 網構圖前,先由研究者以教師構圖的方式,講解「清廷消極治 台的原因及影響」的因果鏈圖。如此教學活動的設計,是考量 到消極治台包含的主要與次要概念,牽涉到許多歷史專有名詞 與特殊時空的所形成的事件,其前因後果的聯繫屬於較複雜的 狀態。對清廷治台前期的實際情形,有必要先建立一個時代的 輪廓印象,是以由研究者以因果鏈圖引導學生建構對清廷統治 台灣前期的整體概念。

在進行命題二「清廷治台方針-消極治台」的蜘蛛網構圖,

原先預定各組有十五分鐘的討論構圖時間,但明顯不夠,最後

約在二十五分鐘後,才有二組完成,先行畫到黑板上,由研究

者帶領全班進行互評的作業。在互評開始時,全班呈現一片靜

默,學生並不習慣主動發言,或是對自己沒有自信,不敢任意

數據

圖 4-7  歷史概念構圖單元教學流程圖
圖 4-11  「台灣第一個漢人政權」學生分組概念圖  在圖 4-11 可見學生在第一大類興衰的部份,大部份都是以句子 的方式來組合,並未將其濃縮為關鍵詞。顯示在進行概念圖進 行時,對於如何將學習教材轉化為關鍵詞的形式,對學生而言 是較不熟悉且需要多練習的部份。但也由於這項步驟,可使學
圖 4-12  「海上武力政權集團」學生分組概念圖  單元四「清領前期的發展」 ,共分為四個命題,教學活動進 行的重點在於概念圖的評鑑方式,由教師評鑑轉為由同學互評 模式。據上一單元的經驗回饋,若只是由教師修改概念圖,同 學的態度也只是被動地聽而已,無法藉由評鑑別人的概念圖, 去看到、思考與自己概念圖的差異,如此便無法達到改變重整
圖 4-13  「清廷治台方針-消極治台」學生分組概念圖
+4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第三種教學觀認為,教學的目的是改變學生對事物、現象 的理解。教學( Teaching )的焦點是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 和掌握。教師須瞭解學生想什麼

戶外考察活動 是歷史 科教師於課堂教學 以 外評估學生的常見方法。教師 在外 出之前應為學 生提供 明確的學習目標和 評 估準則。教師可以從以

制定校本的「就學政策」 ,以便教職員能按程序及早協助經常遲到/缺課 的學生。(詳情可參閱教育局通告第 1/2009

▸ 學校在收集學生的個人資料前,必須徵得學生的同意,並向所

學習範疇 主要學習成果 級別 級別描述 學習成果. 根據學生的認知發展、學習模式及科本

二、 學 與教: 第二語言學習理論、學習難點及學與教策略 三、 教材:.  運用第二語言學習架構的教學單元系列

在整個學與教過程中,教師按不同因素(如課程和學習目標、學生的興趣、能力和需要等)運 用適切的學與教策略 [

並以較淺易的方式進行評估,為學生建立學習成就感。整體而言,大多數政治演變的課題,會以概覽式課題的方法處理,即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