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外部環境對輪調式建教合作教育制度之影響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五章 外部環境對輪調式建教合作教育制度之影響"

Copied!
3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五章 外部環境對輪調式建教合作教育制度之影響

輪調式建教合作教育制度之建立 ,有其當時環境背景孕育而成 ,在運作 過程中,亦配合著外部環境的交互作用而不斷地修正與檢討 ,使其維持穩定 與平衡。輪調式建教合作制度必須有企業願意參與合作提供工作崗位予學生 實習,同時其與學校合作所培育之人才將成為產業的重要人力資源 ,經濟環 境的變化亦牽動著計畫的推展 ,故該制度與經濟與產業關係密切 。教育制度 為社會制度中諸多結構之一 ,社會環境的變化在在影響著教育制度之發展 ; 輪調式建教合作制度為教育制度內職業教育的一種教學方式 ,學生來源、學 生背景、社會價值觀等均將影響學生的參與 ,故其制度運作難免受到社會環 境的影響。輪調式建教合作制度既在教育制度下運作 ,對相關之教育政策與 教育發展亦將左右該制度之發展 。故本章第一節至第三節將分別探討 輪調式 建教合作教育制度有關經濟面、社會面與教育面之外部環境;第四節探討輪 調式建教合作教育制度外部環境的變化 ;最後再總結當前外部環境對輪調式 建教合作教育制度發展的影響 。

第一節 經濟環境

國內的經濟發展一如先進國家的發展軌跡 ,先由農業經濟過渡到工業經 濟,再邁入知識經濟。自從資訊科技在近二十多年來迅速發展 ,整個經濟與 產業的發展莫不受其影響 ;相對地亦牽動著輪調式建教合作 教育制度運作,

影響輪調式建教合作制度發展的因素雖有很多 ,但經濟因素卻是最重要的,

關鍵到經濟環境、經濟結構、產業人才需求與產業人力供給等 。

壹、經濟環境

一、產業結構的調整

民國 50 年至 94 年間,台灣產業結構調整歷經勞力密集型輕工業 ,重

(2)

化工業及高科技工業三個階段 。以 76 年製造業占實質 GDP 比率之歷史高 峰 36.0%為界。台灣工業化歷程大體可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 50 年至 76 年為工業化加速成長期;第二階段 77 年至今,工業化程度降低期,製造 業內部結構的調整轉型相當顯著 。隨著製造業的逐漸降低,服務業取而代 之急起直追,以 77 年至今,服務業實質生產毛額平均成長率高達 8.5%,

服務業占實質 GDP 比率快速提高,至 88 年增達 62.8%。民國 94 年占實質 GDP 之比率,農業降為 1.83%;工業降為 24.97%;服務業則提高為 73.33%,

95 年第二季更高達 75.43%,達到歷史新高(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2007)。 可見未來台灣之經濟發展將以服務業為重心 ,輪調式建教合作教育在社科 方面必須隨時調整因應。

二、職業結構的調整

台灣隨著經濟結構的調整,造成就業者行業的變化,以 94 年度就業者 之行業,農林漁牧業者降為 5.95%;工業為 35.79;服務業則高達 58.27%。

另外以 94 年就業者職業之結構,專業人員民代及主管人員為 4.51%;專業 人員 8%;技術人員 18.45%;事務工作人員 11.39%;服務工作人員 18.77%;

農事工作人員 5.81%;生產操作人員為 33.08%(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 , 2007)。上述七個職業結構,其中專業人員、技術人員、事務工作人員及服 務工作人員等四種均呈現成長的趨勢 ,而農事工作人員及生產操 作人員則 是呈現下降的趨勢。建教合作教育對人才之培育,必須因應環境的變遷,

生產自動化,改變學習內涵,強化學生基礎能力,以預備當前產業所需的 職業結構及能力需求。

三、全球化經濟環境

全球化在近二十年來在國際經濟上顯得特別重要 。所謂全球化,依照 Gibson-Graham 認為全球化是「世界透過不對增加國際貿易、生產與金融市 場的相互國際化,由持續增加的網路化全球電傳系統所促進之商品文化的 相互國際化等,而迅速地整合為一個經濟空間過程 」。至經濟全球化,依世

(3)

界銀行之定義「是指個人或廠商可自由地從事跨國經濟活動 」。在科技進步 一日千里與各國紛紛採取自由化措施的潮流下 ,阻礙金融、貨物、人員、

資訊流通的籓籬逐漸消失 ,貿易與金融商品於國際間流動的數量因而快速 增加。全球化使市場範圍變寬,隨著各種貿易的解除,也使得更多人可街 處到更多的物品與服務;許多國外公司及小公司的出現 ,使全球市場競爭 更為激烈。迫使傳統產業為求生存 ,必須改變生產方法或提高生產技術 , 以適應競爭的市場環境。

在面臨全球化的趨勢下,國內現有產業之發展,必須由政府積極輔導,

協助傳統產業升級,以朝向大而彈性的方向轉型 ,並鼓勵產業加強全球佈 局,建立全球分工的體系(黃鎮台等,2002)。台灣為因應全球化的趨勢,

於民國九十五年七月二十七日召開 「台灣經濟永續發展會議」,揭櫫 2015 年台灣經濟發展願景,以「建立全球品牌」、「運用全球人才」及「形成全 球連結」來發展台灣成為綠色加值島,創造「全球福祉」。訂定之目標為(1)

年平均經濟成長率為 4-5%(2)每人 GDP 達 3-3.2 萬美元(3)失業率維持 在 4%以下。並以農業、製造業、服務業同為未來推動我國經濟成長 、提升 生活品質三引擎為推動策略 ,整合運用全球資源、增加在地關聯投資、加 強產業服務內涵、全面提升附加價值、營造優質生活環境。國際知名的經 濟學大師萊斯特梭羅(Lester Thurow)認為台灣為確定全球化的地位 ,應 該在企業家精神的本質上 ,強化人才培育,彰顯創新在產業的效益上 (工 商時報,2002)。

四、知識經濟來臨

經濟發展組織(OECD)於 1995 年 10 月的報告中指出,凡是直接以知 識的生產、分配和使用為本的經濟 ,稱為知識經濟。人類的經濟活動從生 產要素的內涵不同,大抵可分為農業經濟時期 、工業經濟時期、以及知識 經濟時期。各國經濟發展是否已步上知識經濟之坦 ,依據估計,OECD 主 要成員國的知識產業產值佔國內生產毛額均在百分之五十以上 (伍忠賢,

(4)

2003)。

根據統計,OECD 國家經濟中有 50%以上係建立在知識經濟的基礎 上,其具體特性包括:製造業中的高科技工業,如電腦、電子、航太、生 物等產業成長迅速,企業自行負擔研發經費在過去十五年來增加 30%,對 於科技人才及高級技術人力需求增加(今日經濟季刊,1999)。因此,知識 及創新也成為當前企業生存及發展的重要競爭力 。

我國行政院亦在 2000 年 8 月核定經建會所提「知識經濟發展方案」,

希望十年內能達到先進知識經濟國家的水準 ,其重點包括:全國研發經費 占 GDP 的 3%(其中 30% 來自於政府,70% 來自於民間);技術進步 對經濟成長貢獻達 75% 以上;政府及民間投入教育經費總和占 GDP 的 7% 以上;知識密集型產業產值占 GDP 的 60% 以上;寬頻網路配置率 及使用費與美國相當(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0a)。依據 OECD 的定 義,政府稱台灣 1996 年知識產業產值佔國內生產毛額的比率是 40.6﹪,跟 工業國家的 50﹪相差不遠,到 2005 年即可趕上工業國家水準 (伍忠賢,

2004)。

貳、全球化對經濟結構與經濟模式影響

國內經濟環境在全球化及知識經濟的推波助瀾下 ,促使經濟結構迅速的 調整,亦影響產業發展及人力需求 。

一、全球化改變傳統的經濟模式

過去生產者根據自己有什麼技術生產什麼產品 ,顧客只有接受,現在 為滿足消費者,改變以往大量多批連續生產方式與技術 ,改為小批或單批 的生產方式,以更細緻地滿足顧客的需求;另服務業也在強調「量身訂製」

及多種技術層次的服務,以滿足顧客真正的需求,造成產品異質化的大量 增加,使產品生命週期縮短,不斷推陳出新,使得設計、發展技術、行銷 技術及製造系統的適應能力之需求 ,也相對增加(Mansfiled,2001)。

另方面藉由資訊科技的發展 ,網際網路克服了時間、空間與國界的障

(5)

礙,使全球的交易市場可以串聯起 來,打破過去產銷分立的經濟模式此除 使產銷距離縮短,在全球化的經濟模式透過跨國企業引領全球產業 ,並應 用策略聯盟,使從原料供應到銷售代理連成一條直線;運用資訊化的管理,

於高素質人力國家進行產品研發設計 ,在低成本產地採購原物料 ,於低人 力成本國家量產,再配送到需求高的地區銷售 ,以獲得最大的比較利益。

二、全球化對經濟結構的影響

張靜云(2001)認為全球化的升高,將使開發中國家藉由外人投資取 得豐沃資金及先進技術,再挾其低廉勞動成本的競爭優勢,大幅削弱已開發 國家勞力密集利基,促使已開發國家朝向技術密集 產業發展;另方面已開發 國家基於擴大產品利基,以選擇生產高品質及功能精密之產品,以便與開發 中國家的低技術層次產品作市場區隔,因而造成人力運用偏向高技術層次 , 使得低技術勞動力就業機會相對縮減。我國已步入開發中國家,因應全球化 與知識經濟需要,近二十年來經濟發展有重大轉折,高技術層次的產業逐漸 增加,尤以資訊科技更列為國內經濟發展之重要產業,相較勞力密集產業則 移往低勞工成本國家發展。

三、因應全球化開放大陸投資

由於大陸擁有廣大市場及廉價的勞動人力,致使國內產業為提升競爭力 紛紛外移或到大陸投資。依據我國官方統計,2005 年兩岸雙邊貿易總額超 過 764 億美元,佔我國對外貿易總額的 20%,其中我國對大陸出口金額達 到 563 億美元,佔出口總額的 28.4%,中國大陸已成為我國大外投資及出口 的首要市場。在投資方面,截至 2006 年 4 月止,經濟部投審會統計台商赴 中國投資金額高達 494 億美元,超過我國整體對外投資總額的一半以上

(54%);製造業所佔的比重更超過八成(吳釗燮,2006)。而製造業台商集 中的產業大都屬於勞力密集型下游加工業,而且產品結構技術層次並不高 。 兩岸貿易頻密的發展,對我國已衍生負面的影響,包括(1)對大陸經濟的 依賴日漸升高,導致兩岸經濟連動效果的增強,因而增加我方的經濟風險 。

(6)

(2)經濟向中國傾斜,導致資金、人才及技術外移,形成我國經濟發展及 國內產業空洞化等(吳釗燮,2006)。

四、全球化對就業人力需要的影響

Mansfield & Schmidt(2001)對於國際競爭、生產及服務品質、價格 和顧客服務的變化,提出五點工作環境的變化與因應 。

(一)需要更多多能工,能快速回應對於新技能需要及工作組織改變方法 。

(二)在工業上低技能操作人力有需要,在技術層級上需要更高技術勞工 。

(三)傳統操作技能者已不能適任當前的 工作,需要更多的知識與概念內 容,以管理自動化及電腦控制系統 ,服務部門也同樣受此影響 。

(四)需要依賴半技術和大量較低技術層級之傳統產業 ,大都移往低成本 國家;相對地,高度發展的產業愈需要具備高技術與高適應力之勞 工。

(五)企業為保證品質,參與工作活動的員工需要增加直接的責任 。

(六)有更多直接接觸顧客或委託人 ,且顧客服務品質持續在提高 。

(七)當經濟系統變成更複雜,必須增加每一職業層級工作活動的協調 , 以提供有效率的團隊合作。

五、產業發展的變化

科技快速的發展,對產業的生產因素與環境的改變 ,除可提高產品產 力及創新的速度、促進企業間之內部整合,亦造成生產過程中分工細密 , 使得勞力資源與就業環境改變 。產業生產型態的改變,機械自動化取代了 大量的人力,知識成為創新的機能,也成為產業提昇競爭力的重要泉源 。 隨著資訊科技的快速發展 ,當前已成為一個變化快速的產業環境 ,產 品生命週期逐漸縮短,新的產品、新的技術、新的行銷方式與新的經營模 式不斷地誕生。尤其網際網路的普及,虛擬商店也隨著資訊的傳輸便利 , 改變傳統由製造-中盤商-零售商-消費者的產銷模式,透過資訊的快速傳輸 即可連接製造與消費的型態 。此種產銷模式的改變,使產品週期縮短、存

(7)

貨降低,使產品成本下降;龔明鑫及楊家彥(2004 年)進行研究「我國新 興產業之發展與未來 」,從出口競爭力、企業營運表現及未來發展潛力推 測,台灣資訊通訊產業仍是未來的主流新興產業 。另推測產業經濟方面,

在全球化與知識經濟發展趨勢對個人生活的影響包括 :工作地點的遷移、

夜間工作、出國洽公、行動辦公需求、不定時飲食、國際交通需求、終身 學習、外語學習/教育、外國資訊需求、國外旅遊、夜間娛樂等。這些個人 生活方面的影響亦牽動著國內服務業的發展 。

在全球化與知識經濟發展下 ,對企業營運的影響包括:海外據點、人 員駐外、全天候營運、國際化商務、電子商務、國際化專業人才需求、翻 譯服務需求、委外服務、智財管理交易等。我國新興產業之發展與未來之 研究,顯示我國目前的專業及技術服務業只有佔 GDP 及全體就業比重的 3%,低於先進國家達到一成之比重,未來十至十五年將成為台灣重要的新 興產業。

科技的進步加速全球化的趨勢 ,國內經濟發展正朝向之知識經濟與全球 化邁進,為提升全球的競爭力,高技術層次的產業逐漸增加 ,傳統產業也積 極地由政府輔導升級,需要大量基層技術人力之產業 ,開放大陸投資,往低 工資成本國家量產,國內則必須提升人力素質 ,朝知識密集產業發展,造成 人力需求結構的變化。此對於輪調式建教合作教育以培養基礎技術人力之制 度,受到甚大的衝擊。

參、產業人才需求

謝宗穎(2003)年提到:未來國內人力供需將呈現中級人力過剩 ,高及 專業及管理與基層人力不足現象 ,預計民國 94-100 平均國內不足人力為 158000 人,其中高級及專業管理人力短缺 39000 人,基層人力不足 192000 人,中級人力過剩 73000 人。職業教育為培育基層技術人力 ,在基層技術人 力不足下,應負起此人才培育之責任 。

(8)

教育部中部辦公室於 2004 年委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進行「台灣地區高職 培育人才與技術人力供需現況調查研究 」,顯示服務業及銷售人員缺工情形呈 現上揚趨勢,未來供給面及需求面將加大 。同時發現服務業、製造業、批發 零售及餐飲業為就業市場未來技術人力需求之主流 。周春美等(2004)分析 商業教育與缺工需求,發現批發零售業及社會個人服務業 ,對人才需求以高 中職為主,其次才是專科。顯示高職對培育批發零售業及社會個人服務業有 需求空間。台灣目前的經濟結構已呈現服務業導向的型態 ,職業學校無論在 設科方面或建教合作的實施都必須配合此一潮流來培育服務業所需人才 。

由於科技進步、知識累積、擴散所衍生的連鎖效果,知識密集型產業已 成為主導新世紀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石 。值得注意的是,知識經濟的內涵首重

「創新」,密集的創新活動,提高了企業價值鏈中創造價值的能力 ,關鍵技術 的開發及商品化,使得科技型產業逐漸成為產業發展的原動力。資訊科技化,

也促使勞力密集之製造業面臨自動化 ,原所依賴之技術逐步在改變中 ;而服 務業則因自動化屬非 know-how 之人力將逐漸被取代,因此無論是高職教育 或建教合作教育都必須思考未來產業的人力需求變化 ,培養學生有超智能的 能力,才能適應變化快速的產業環境 。

肆、產業勞動人力之供給

一、外勞政策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為解決國內產業缺乏基層勞工的窘境 ,於民國七十 九年底公佈「十四項重要工程人力需求因應實施方案 」,隔年二月,同意六 年國建工程廠商引進首批外勞 ,同年十月公佈六大行業十五職種可引進外 勞,為外勞政策之執行揭開序幕 。由於勞力密集產業缺工殷切 ,促使政府 訂定「就業服務法」,於八十一年五月公佈,提供引進外勞的法源基礎。在 執行政策上採取「限業限量」漸近式開放,其網協助業主解決暫時性人力 不足的權益補充性措施(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06b)。

依據我國官方統計,95 年 10 月底外籍勞工在台人數為 336,985 人,依

(9)

照行業別項目分析,外籍船員為 3,145 人;製造業有 169,065 人;營造業為 12,049 人;家庭幫傭為 2,400 人;外籍看護工為 150,326 人。外籍勞工分別 來自泰國、菲律賓、越南及印尼為主(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06)。外勞政 策開放對輪調式建教合作較有影響的為製造業 ,因外勞勞動力彈性大,較 能配合生產線延長工時。此對廠商提供學生工作崗位

實習之機會將受影響。

二、青少年及國高中教育程度參與勞動率及失業情形

由於國內社會環境的改變 ,家長及學生對升學需求提高 ,使得青少年

(15 至 19 歲)參與勞動年齡往後延伸,致勞動力參與率從民國八十二年的 19.44,到民國九十二年下降到 10.46,而失業率也從民國八十二年的 4.78,

持續升高,民國八十七年高達 16.13,這幾年政府投入大量經費在改善失業 情形,失業率稍有緩和,但仍高達 10.46,高於平均失業率 4.10 的二倍以上,

可見青少年的人力除生學以外 ,未充分導入職場,除了產業欠缺技術人力 外,也衍生若干的社會問題。

從表 5-1 顯示,教育程度別之勞動力參與率 ,無論國中、高中或高職 之教育程度者,在勞動力的參與率尚稱穩定。但從失業率來看,國中教育程 度者之失業率在八十五年以 前,均低於高中職教育程度者;在八十九年以後 卻高於高中職教育程度者;另值得注意的是:高職之失業率一直高於高中教 育程度者,此是否意味著有可能為學生所學之職業類科 ,未在該領域內發 展,要適應非所學之職業更為不易,而易造成失業。以近幾年的失業率的趨 勢,可看出國中的失業率高於高職教育程度者;而高職的失業率高於高中教 育程程度者,此顯示出,國內近年來積極發展知識經濟,基礎能力對進入職 場的發展較為重要。

(10)

表 5-1 國內青少年及國高中教育程度參與勞動率及失業率情形表 教 育 程 度 別

15-19 歲

國 中 高 中 高 職

年 度

勞 動 力

參與率 失業率 勞動力

參與率 失業率 勞動力

參與率 失業率 勞動力

參與率 失業率 82 19.44 4.78 66.39 1.38 51.9 1.82 64.74 1.95 83 20.21 4.96 67.03 1.53 52.54 1.80 64.74 2.04 84 19.46 5.59 66.66 1.80 52.23 2.12 64.64 2.29 85 18.71 7.47 65.52 2.77 52.80 2.82 64.58 3.06 86 17.94 7.35 64.55 3.25 52.30 2.89 64.88 3.06 87 16.13 8.26 64.97 2.97 52.36 2.85 64.91 3.18 88 16.09 9.03 64.71 3.28 52.69 2.92 65.19 3.35 89 15.14 9.04 64.62 3.50 51.75 2.96 65.67 3.48 90 13.73 13.64 65.08 5.75 50.45 4.86 66.27 5.21 91 13.03 14.56 65.36 6.28 49.72 5.55 67.38 6.04 92 11.71 13.84 64.83 6.11 50.14 5.28 67.92 5.71 93 11.00 13.00 64.48 5.13 50.34 4.52 69.09 4.98 94 10.46 11.97 64.00 4.61 50.34 4.44 69.20 4.57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2006.11.25 自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蒐集 )

勞委會於 2007 年 10 月 16 日公布 2006 年各國勞動情勢分析,其中台 灣整體勞動率只有 57.9%,在 20 個比較國家中明顯偏低。在失業率方面,

台灣整體失業率為 3.9%,相對歐美各國為低,但 15-24 歲青少年的失業率 高達 11.5%,與 25-64 歲成年失業率差距高達 3.2 倍,顯示青少年失業比率 偏重(聯合晚報,2007)。

三、產業對人力培育意願薄弱

項目

(11)

依據經濟部中小企業處 2004 年「中小企業白皮書」指出,2003 年台灣 全部企業家數共 1,171780 家,其中大企業危 25,428 家,中小企業為 1,146,352 家,中小企業所佔之比例高達 97.83%。大企業就業人數為 116 萬人,中小 企業就業人數為 742 萬 5 千人。中小企業訓練經費平均佔營運成本 0.21%,

大企業佔 0.01% ; 就相對於營業費用觀察 ,中小企業訓練經費平均佔 1.13%,大企業佔 2.03%。大企業平均投入訓練經費約 74 萬餘元,中小企 業平均投入之訓練經費約 15,755 元(經濟部,2004)。由於我國企業以中小 型為主,平均壽命並不長,再加上員工流動率高,使得大多數企業自行提 供職業訓練的意願低落(陳武雄、黃敏雄,2005)。國內建教合作在此種產 業生態下,因多數合作廠商欠缺對人才培育的責任感 ,而不易落實工作崗 位訓練,而使建教合作的實施成效打折 。

伍、當前經濟發展政策

九十五年「台灣經濟永續發展會議」對於勞動市場及人力資源規劃方面 , 提出了(1)勞動法令鬆綁,促進就業,排除人力資源運用障礙。(2)提升整 體勞動力參與率(3)解決人力資源不足之現象 (4)建立高齡化社會所需之 長期照顧人力及體系(5)全面提昇勞動力素質(6)充裕產業所需人才。其 中有關教育方面必須配合推動的方向有兩大項 ,一為調整高等及技職教育人 力培育政策,培育高級專業人才,強化產學合作之人才培育機制 ;輔導國、

高中職畢業生就業等,二為重新檢討高等及技職教育的評鑑制度 ,促進大學 教育品質提昇及國際化。

當前國內的經濟發展配合全球化與知識經濟 ,以朝向知識密集產業發 展,協助傳統產業升級,配合挑戰 2008 觀光倍增計畫,提升服務業品質;以 高技術及高附加價值的產業來提升國家競爭力 。相對地,在人才培育方面,

也要提升人力素質,增加研發能量,以促進產業經濟的發展。面對全球化而 來的國際競爭,生產及服務品質,價格與顧客服務的改變 ,必須在職業教育

(12)

與訓練方案上積極的因應,以迎合勞工市場的需要(Mansfield,2001)。輪調 式建教合作教育在於培養基礎技術人力 ,在面臨需要大量技術人力之產業外 移,科技帶領生產與服務的自動化 ,及國內亟需提升人力素質等 ,均會衝擊 基層技術人力的需求,對輪調式建教合作教育的發展受到限制 ,必須思考如 何利用此一人才培育制度以配合國家經濟發展提升人力素質 。但另方面,當 前產業的變遷速度快,職場能力需求亦在不斷的改變 ,職校學生所學必須學 貼近產業界之需求,以利畢業順利銜接就業市場 ,達成充分就業。在此前提 下,輪調式建教合作教育必須思考 ,未來應學習內涵如何調整 ,才能符合未 來經濟發展之所需。

(13)

第二節 社會環境

隨著經濟的發展、科技的進步、社會的變遷,影響所及的國內當前社會 環境已出現少子化與老年化的社會 ,新移民文化的出現及貧富差距加大 ,使 社會問題更形複雜。資訊社會的來臨,知識的爆炸,社會變化快速,促使每 個人必須懂得應用資訊,並不斷學習以適應變化的社會環境 。

壹、人口結構的變化,形成少子化及老年化的社會

依照內政部人口統計資料,截至 2005 年底止,台灣地區老人人口佔總人 口的 9.7%,預計到了 2014 年,隨著嬰兒潮世代人口進入老人期 ,老人人口 比將從 11.6%,快速爬升到 2025 年的 20%。近年來更受少子化之影響,未來 人口推估將成為負成長。依據經建會 85 年 6 月出版「中華民國台灣地區 84 年至 125 年人口推計」之推計,國內 25 歲至 44 歲各年齡之青壯人力佔總人 口之百分比,從 85 年 34.3%,95 年 32.4%,降至 105 年 28.6%,對國內勞動 力供給問題將成為我國經濟發展之 ㄧ大隱憂(經濟部,2006)。國內人口結構 已逐漸老化,老年人日漸增加﹔年輕人口逐年減少。以出生人口數而言,民 國九十二年的出生登記人數為 22 萬 7000 人,較民國九十一年的出生登記人 數減少了 8.3%。與民國八十六年比較,則減少將近 10 萬人,名列世界低生 育率之國家。以國民中學應屆畢業生總人數,於八十七年度約為三十九萬人 : 八十八年度約為三十六萬人 ﹔八十九年度約為三十三萬人 ﹔九十年度約為三 十萬人,三年當中減少約九萬餘人。

近年來辦理輪調式建教合作教育來自私立職校的學生約為 95%(教育部 中部辦公室,2005),學生大多數因無法就讀公立學校,又私立職校學雜費負 擔較重而選讀。未來面臨就學人口的減少 ,在當今文憑主義掛帥的時代 ,優 先受影響的將是職業學校 的學生,又在公私立懸殊的學費差距下 ,尤以私立 職校影響更大,對未來輪調式建教合作的學生來源不無影響 。

貳、新移民文化的社會的問題

(14)

外籍配偶是 1980 年代墨我國展開南向政策及後續的西進政策的社會效 應。到 2006 年 7 月止,我國總計移入外籍配偶 37 萬 6 千人,其中東南亞及 配偶約 12 萬 1 千人、中國大陸及港澳地區配偶約 24 萬 3 千人,其他國籍約 1 萬 2 千人,從 1998 年到 2006 年 7 月底止,已生育 21 萬 2,340 個跨國婚姻子 女。外籍配偶的引入,雖解決了中高齡、身心弱勢者的婚姻及家庭照顧問題 , 但也引發人口販賣,子女教育等問題(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6)。新移 民文化雖彌補了多數的低社會階層男性的婚姻問題 ,但也衍生了家庭教育的 功能的不足。這些所謂的「新台灣之子」,隨即將進入高中職就讀,其在學習 過程相對弱勢,社經背景亦低,其特質也許適合就讀建教合作教育 ,但將會 成為特殊需要照顧的教育團體 。

參、貧富差距加大,階級複製

知識經濟的發展也造成貧富差距的擴大 、失業率高升。依照行政院主計 處公布,2005 年全國家戶所得五分位差之最低所得家戶組可支配所得為 29 萬 7,694 元,與最高加護所得組 179 萬 6,884 元間的差距為 6.04 倍,高於 2004 年的 6.03 倍。貧富差距擴大,除了近貧者難以脫貧外,也有甚多是從中產階 級掉入新貧者。另外在公私立學校之發展上 ,國內由私部門興學的比例要比 提它國家高,在高職教育部分約有六成五的學生就讀私立學校 ,在所得效應 下,使得低所得家庭子弟就讀昂貴私立職校的機會增加 (廖年淼,2004)。據 楊塋(1995)在一個全國性的調察研究結果顯示 ,高中一年級學生家庭背景 優於高職一年級學生。研究者於 2005 年針對高職美容科輪調式建教合作學生 流失傾向研究,獲致就讀輪調式建教合作之學生有相當多比例來自較為弱勢 族群之家庭。由於貧富差距加大,造成就讀輪調式建教合作之學生 ,其就讀 動機出自於家境經濟負擔 ,使建教合作的執行功能朝向於社會功能面 ,學習 角色逐漸淡化。

肆、家庭教育功能衰退,青少年價值觀改變

兒童的生活係屬啞鈴式的 。一邊是家庭,一邊是學校,然後要跨進的是

(15)

社會,學校的地位是介於家庭與社會之間 。它的使命是把不能獨立的個體從 家庭接受過來,訓練成一個能夠自立的健全分子 ,然後讓它能順利進入社會

(伊蘊華,1976)。但此種工作非單靠學校一方來達成,必須學校與家庭密切 配合下,才能達成教育功能。過去傳統家庭的每個份子及角色功能較能扮演 初級社會系統的教育角色。但工業革命以後,社會經濟產業結構的變化 ,帶 動社會的變遷,迫使家庭型態也跟者改變 ;現代的家庭主婦大多已投入就業 市場,雙薪家庭改善了經濟狀況 ,但同時亦降低了家庭教育的功能 。另方面 社會急劇變化,亦使傳統的家庭結構產生新的變化 ,單親家庭與隔代教養家 庭日益增加,改變了傳統的教養方式(莊雪芳,2004)。

在後現代社會思潮,強調個別自由與多元價值的概念 ,使社會價值觀發 生改變。江金山等(2004)等研究 e 世代技職院校學生的價值觀取向與人生 目標,發現在目的性價值方面較偏向社會的價值 ,忽視他人的關懷與自我心 靈提升的價值;在工具性價值方面,重自我意識而輕品德;在人生目標方面,

普遍將「賺錢」列為最重要的人生目標,此反映出此事代之學生比上一代的 學生更重視金錢名利之追逐 ,較欠缺普世價值的宏觀目標 。此對於強調以學 習為目的建教合作,除學生參與職場學習的意願受影響 ,合作廠商對學生學 習與工作態度如未能認同 ,亦將影響往後合作的意願 ,對輪調式建教合作教 育的發展是不利的。

伍、職場專業能力的改變

科技的進步,帶來了經濟結構的改變,許多重複性操作或例行性的工作 已經完全被聰明的機器所取代 ,想要以傳統的一技之長一輩子安身立命的環 境也漸漸消失(李遠哲,2004)。當前整體產業與工作環境的趨勢,在專業技 術內容的變化上,可歸納出下列四點(康自立,2004):

一、產業技術的性質由單能專精轉移到多能彈性 。 二、工作性質由實際操作轉為模擬與監控的方式 。

(16)

三、產業環境由製造導向逐漸增加設計與行銷導向的比重 。 四、技能的汰換率提高,再學習能力更顯重要。

過去自動化替代了人力,使製造業多餘的人力轉入服務業,曾幾何時,

服務業未來亦將被自動化所取代,根據 2005 美國職業展望手冊(Occuaptional Outlook Handbook)預測,未來十年間許多服務業工作將會因自動化而消失 。 因此服務業人員需發展超智能技能 (Huper-Human Skill),如解決問題的創 見、想像力、直覺能力、照護、以及具有世界觀的專業技能等(劉榮主,2005)。 此外,依據 研究當前職場所重視的能力為人際關係、團隊合作、創造能力、

溝通協調等。未來是變化快速的社會 ,學校教育應緊密地與未來就業市場結 合,讓學生在變動的職場中學習當前所需的職業能力 ,才能適應社會變遷。

吳天方等(2004)指出二十一世紀高職學生能力指標 ,包括(1)適應職 場專業能力-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專業態度;(2)適應科技與社會的能力 - 資訊應用能力、創造思考能力、問題解決能力、終身學習能力;(3)精神層 面的能力-人文素養能力、情緒管理能力、建立正確價值觀能力;(4)融入企 業的能力-溝通表達能力、團隊合作能力;(5)強健體魄能力。在上述所需的 能力中,其中專業技能能力因產業自動化所需技術能力大多已轉為半技術 性,只要短期訓練即可操作。是以當前輪調式建教合作在職場學習技能的範 圍已有限,但上述之專業態度、創造思考能力、問題解決能力、情緒管理能 力、建立正確價值觀能力、溝通表達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等,均必須透過真 實的工作情境學習才能有效獲得未來職場發展所需的能力 。尤其國內當前經 濟發展服務業已佔 70%以上,上述能力除對個人未來職涯的發展需要 ,對國 家產業發展亦極為重要。

陸、文憑主義迷失

國內受到傳統士大夫關念根深蒂固的影響 ,當前世代的家庭教養子女的 觀念隨著改變,多子時代容許子女部分失敗部分成功 ,少子時代不能容許任 何失敗,否則全軍覆墨、滿盤皆輸(黃政傑,2007)。因此,對「望子成龍」

(17)

及「望女成鳳」的期望心態更加迫切,升學、文憑、學位被當成比工作經驗、

工作表現及技術能力重要 ,也因而牽動著小孩子對就學的選擇 ,致使當就讀 高中及大學之需求擴大。為滿足家長及學生之需要,增設高中及大學的結果,

也使得產業因技術人力的不足而迫使產業出走 。另方面,國內產業在用人方 面也著重於文憑,排名前面的大學系所畢業生往往成為企業青睞的對象 。社 會上瀰漫著文憑主義,難怪家長、孩子一路往上升學,認為只要讀好書即有 好前途。故當前就讀職校的學生數逐年遞減 ,輪調式建教合作的學生多因經 濟因素而選讀。

柒、資訊社會來臨

資訊化最大的特徵是電腦大量使用 ,使資訊的處理和傳輸加快 ,並且創 造大量的就業機會,也使得產業結構發生重大變化 ,勞動人口大量減少,知 識工作人口增加,白領人口多於藍領階級,而使社會更多元化。資訊社會的 特色:(一)生產力提高、休閒增加;(二)辦公室自動化;(三)多樣化的資 訊傳播及生活資訊化;(四)電子住宅與家庭自動化結合 ;(五)自助式服務 增加;(六)知識大連線(賴金男,1992)。資訊社會改變生產、生活、與學 習方式,學校教育需要培養的再學習能力與創新思維 ,來適應當前的社會。

知識社會係以知識為中心的社會 ,九十年代初期,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

(Drucker,1993)在「後資本主義的社會(Post-capitalist society)」一書中指 出,知識社會是一個以知識為核心的社會,知識資本已成為企業最重要的資 源。二十一世界的社會已成為一個以知識經濟為主導的知識社會 。在此一社 會中,財富的累積、經濟的成長、個人的發展,均以知識為基礎(黃富順,

日期不詳)。在知識爆炸的時代,學校所傳授的知識無法終身受用,為因應知 識社會的需要,每個人必須培養再學習與終身學習的能力 ,才能迎接及勝任 知識社會的挑戰。

檢視當前的社會環境,文憑主義的觀念及少子化更使升學主義瀰漫 ,知 識社會來臨及職場能力的改變 ,更需要奠定基礎教育及培養可轉移能力以應

(18)

未來社會。然無論家庭或學習弱勢者 ,仍需要透過建教合作教育以協助其往 上的社會流動。家庭功能不彰及青少年價值觀改變,應加強學校教育來強化。

因此,當前輪調式建教合作在社會面的功能上仍有一部分的學生是需要的 。

(19)

第三節 教育環境

過去幾十年來,我國的教育發展培育了社會各行各業所需的人才 ,帶動 經濟發展,增加國民所得,改善國民生活,被世人譽為台灣經濟奇蹟 。隨著 時代社會的變遷,教育自應配合調整與改革 ,國家的發展基礎才能夠厚實健 全,進而增進社會發展。世界各先進國家面對二十一世紀的挑戰 。首要之務 為努力進行教育改革,我國為順應此一世界趨勢 ,於民國八十五年十二月二 日提「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揭櫫教育改革的方向(教育部,1996)職業 教育在此波的改革聲浪中,也面臨了重大的變革。

壹、高職學生數遞減,升學人數遞增

職業學校過去配合國家經濟發展 、豐沛的學生來源,及教育政策對職 業教育人數比率的引導 ,學生數持續成長,職業學校學生數從 56 學年度 76,567 人,至八十三學年度學生數達 390,585 人,此一年度職校學生數達到 最高峰。在將近三十年之間,職業教育成長了 5.1 倍,高中職學生數比例從 民國五十七年實施九年國教的五比四 (林保民,1988),躍增為三比七。隨 著出生人口逐年降低,及升學機會擴增,職業學校學生數逐年遞減。到民國 86 年達到高峰,87 學年度高職畢業生人數將近十六萬人 。惟隨者經濟結構 的調整,國中畢業生逐年減少及高中職學生比率調整政策的影響 ,至今高職 學生數逐年下降。由表 5-2 顯示,高中學生數逐年在增加,高職學生數自八 十九學年度起開始低於高中學生數。綜合高中則在政策引導下,學生數逐年 遞增,以 94 學年度高職學生數僅佔 39.14%。另外在升學方面,教育部技職 司(2007)年統計民國 87 學年度高職畢業生升學率為 25%左右,至 94 學 年度高職畢業學生升學率高達 73%以上,就業比率不到 20%,顯示高職學 生升學比率逐年增加,此對高職學生參與輪調式建教合作教育之意願將會受 到影響。

(20)

表 5-2 近年來我國高中、高職及綜合高中發展情形比較表

高中 高職 綜合高中

學年度 人數 % 人數 % 人數 %

87 114,048 38.65 165,881 56.21 15,171 5.14 88 118,912 40.87 154,655 53.16 17,366 5.97 89 132,985 44.98 132,707 44.89 29,936 10.13 90 127,365 46.96 115,517 42.59 28,365 10.46 91 133,034 48.01 112,144 40.47 31,907 11.52 92 141,929 48.39 114,898 39.18 36,464 12.42 93 144,120 47.83 117,767 39.09 39,405 13.08 94 145,308 47.57 119,553 39.14 40,602 13.29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貳、高職課程改革與職場技能落差增大

職業學校自民國四十四年配合行業技術人力需業 ,實施單位行業課程,

於民國七十五年因應當時石油危機的影響,世界景氣低迷、新興國家的競爭,

以及歐、美、日職業教育思潮的衝擊等因素影響 ,為滿足當時社會的變遷及 行業需要,將部分課程改以群集式職業教育課程 ,使職業學校課程採用偏重 單位行業與偏重職業群集並存的方式 ,由各校考量自身的需要與條件 ,斟酌 選擇其一在學校全面實施(江文雄,1999)。

由於國內經濟結構的改變 、教育水準的提升、促進產業升級、及技專技 院升學管道的暢通,使得職業學校的教育目標跟隨著調整 。從原來的以職業 準備為目標,調整為升學與就業並重 ,加強繼續進修之能力。因此於民國八 十九學年度全面實施高職新課程,並採行學年學分制。新課程由原來 91 科合 併為 70 科,並縮減專業理論及實習課時數,增加一般課程,以增強人文素養 及通識課程(教育部,1999)。由專業課程及實習時數縮減,對於強調以就業 準備輪調式建教合作教育,將壓縮專業能力發展的空間;另課程朝廣度調整,

產業朝朝精細化發展,使兩者之間的切合度逐漸拉遠 ,不利於建教合作教育 的發展。

(21)

教育部為因應職場能力需求改變 ,使學生未來在職涯上順利發展 ,規劃 群科課程暫行綱要,自九十五學年度起實施。群科課程係配合後期中等教育 共同核心架構規劃一般科目課程 ;以群科為核心的專業必修科目 ,培養學生 專業核心能力,以應未來職場變化之所需 ;並兼顧學校因應區域環境及學生 發展之需要,提高學校本位課程比率,讓各校發展特色(教育部,2006)。本 次課程改革增加校本課程空間 ,有較大的彈性以適應各校發展的需求 ,此對 輪調式建教合作教育即可以校本課程配合產業需求規劃 。

參、學年學分制之實施,增加職場學習成效考核難度

目前的學制,無論高中、高職、綜合高中、進修學校均已實施學年學分 制,輪調式建教合作係採用高職新課程 ,八十九學年度即由國立秀水高工先 行試辦學年學分制,及至九十三年訂頒「高級職業學校建教合作實施辦法 」,

規定在職場學習可採計學分後 ,於九十三學年度高職輪調式建教合作即全面 實施學年學分制。學分制之實施應能發揮齊一學習水準之功效 ,但現行企業 大多僅能提供單能工技術 ,且學生分散在不同的事業單位 ,學習內涵有別,

造成學分採計的困難;另學分數未修通過者,有關重補修也不易安排時間(林 琴珠,2004),此均有賴主管機關研訂相關配套措施協助解決 。

肆、延後分化理念及高等教育擴充 ,影響輪調式建教合作之發展

因應教育政策希望後期中等教育達到適性學習與延後 分化的教育理想,

擴大推動綜合高中。另為使高中職學生人數的比例趨近 ,增設高中與完全中 學,使高中職學生人數比於九十學年度達五比五 (教育部,2001)。並計畫未 來高中、高職、綜合高中達 1:1:1 之目標。在高等教育方面,從民國 80 年 的 50 所學校,到九十三學年度高達 159 所,相對地學生人數確逐漸將低,以 九十四學年度高等教育的入學機會率高達 90﹪。在社會重視文憑、及少子化 的排擠下,職業學校就讀學生數逐年遞減 ,輪調式建教合作教育的發展亦受 其影響。

伍、當前有關高職發展政策有利建教合作之推展

(22)

一、十二年國教之宣布實施

我國實施九年國民教育迄今已三十九年 ,實施當時,全世界施行義務 教育超過九年者不到十個國家 ,我國名列前矛;但現在與先進國家相比,

九年義務教育之年數已屬後段班 。同時,審視國民教育現況,現存的城鄉 差距、良莠不齊、資源不均、升學壓力過重等問題,還有少子化代還的學 生數下降的隱憂,尤其近半數高中職校是私立 ,學費高出公立四倍以上,

且就讀私校的學生多數來自中下階層的家庭 。為了全面解決現階段教育困 境,並加強國家人力素質的提升 ,確有延長國門基本教育的需要 。行政院 蘇貞昌院長於 96 年 2 月 27 日宣布 2009 年全面實施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教 育部,2007a)。

教育部因應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能順利實施 ,規劃推動十二項子計 畫,二十二項方案(教育部,2007b),其中與職業教育及建教合作發展較 有影響之方案摘錄如下:

(一)加額補助經濟弱勢私立高中職學生學費方案

教育部為因應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實施家長最關切之學費政策 ,盱 衡國家財務情況並顧及就學機會平等及就學成本負擔考量 ,現階段宜先 以「差等階梯」及「定額補助」方式,逐步弭平公私立學校學費差距 , 乃於 96 年 5 月 9 日訂頒「加額補助經濟弱勢私立高中職學生學費方案 」, 並於 96 年 9 月 3 日再次修訂公布。該方案自九十六學年度入學高一開始 實施,逐年擴展至高三,即至九十八學年度以後全面實施 。補助額度,

以家庭年收入低於 30 萬元者,每學年補助學費三萬三千多元,使其負擔 學費與公立學校相同。家庭年收入 30 萬元以上至 60 萬元者,補助學費 二萬元,以降低家長學費負擔。家庭年收入 60 萬元以上者,依照現行補 助一萬元。期透過本方案之實施,以弭平公私立高中職之學費差距 ,導 進私立高中職優質化,營造公私立學校良性競爭環境 ;積極輔助經濟弱 勢私立高中職學生,保障國民受教基本權益,促進教育機會均等;加額

(23)

補助經濟弱勢私立高中職學生學費 ,實現教育機會均等與社會公平正 義,奠定推動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良好基礎 (教育部,2007c)。

(二)高職優質化輔助方案

教育部為使各區域高職在普遍均質均衡發展前提下 ,為我國相對學 習弱勢地區創造更多優質學校 ,使所有具備潛力的學生能欣然就近選擇 能培育一技之長的優質高職就學 ,減輕學生家長生活與經濟負擔 ,進而 健全家庭親子關係,並振興地方產業發展;爰就目前部分區域已設置之 高職加以提升強化,以期促進高職優質化發展 ,落實務實致用之技職教 育目標,使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之推動得以水到渠成 ,乃於九十六年五 月八日公布「高職優質化輔助方案」(教育部,2007d)。自 96 學年度起 分 3 期,每期預計核定 25-35 所高職,每校以辦理 3 個學年為原則,預 計 3 期辦理 90 所高職為原則。其辦理內涵必須涵蓋(一)學校行政效能 提升;(二)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三)教師教學專業發展;(四)學生多 元學習表現;(五)適性學習課程改進;(六)技藝教育方案推動;(七)

產學攜手建教合作;(八)獎勵學生就近入學。本方案預計透過三期輔導 九十所高職學校能提升高職辦學品質 ,輔助成為優質學校,彰顯技職教 育務實致用之精神;促進高職與地方特色產業進 行交流,落實技職教育 產學合作之理念;均衡高職教育發展及地區辦學資源 ,引導學生適性學 習;促成國中畢業生就近入學優質高職 ,提高學生學習成效;奠定十二 年國民基本教育之基礎,促進技職教育發展的目標 。

九十六學年度「高職優質化輔助方案」,經各職校提報經初審及複審 通過五十二所職校參與高職優質化輔助方案 (教育部,2007e),並能獲 得補助經費以改善教學與設施 。

(三)產學合作(攜手)方案

教育部為兼顧學生的升學與就業需求 ,扶助家庭經濟弱勢學生 ,落 實特殊類科人才培育,滿足產業人力需求,自 95 學年度開始試辦「產學

(24)

攜手計畫」,就近結合高級職業學校、技專校院與合作廠商的資源,建置 產業與學校緊密之教學實習合作平台 ,發揚技職教育「做中學、學中做」

務實致用之辦學特色,計有 7 所高職、8 所技專校院及約 50 家合作廠商 辦理;96 學年度起 3 年,將逐年擴大辦理,並增列產業發展套案之新興 產業(如:無線寬頻及相關服務產業 、數位生活、健康照護、綠色產業 等相關類科)及產業升級轉型重點產業 (如農業、製造業及服務業)等 領域之相關類科,目前約有 39 所高職、28 所技專校院及 100 家合作廠商 審查通過,各辦理學校應與技專校院及合作廠商成 立「產學攜手合作委 員會」,定期召開會議,研議課程規劃、學生遴選、升學銜接、資源共享、

權利義務、相互支援、工作輪調、學生輔導及企業人才培育等議題 ,落 實合作機制(教育部技職司,2007)。

當前教育政策宣布十二年國教的實施 ,對高職而言,在於強化學生的 實務能力,鼓勵學校與產業合作,照顧弱勢學習者,此對於輪調式建教合 作教育之實施均有助益。尤其產學攜手方案,讓辦理輪調式建教合作教育 之學校透過技專與產業界結盟 ,讓學生升學與就業兩者兼顧 ,鼓勵優秀學 子參與,亦可培育產業優秀人力,讓輪調式建教合作得以提升成效 。但其 合作從高職貫穿至技專階段,合作的範圍必須有較深的技術軸度 ,或者從 高職階段以技術養成,晉升到管理人才的培育,才能達成人才培育的理想 。 二、推動技優入學保送名額,引導職校重視技能教學

教育部為導引職校重視技能教學,自九十六學年度起將開辦技優入學 管道,恢復技藝競賽優異學生保送之措施,使參與全國高職技藝競賽及全 國技能競賽之前三名學生均能獲得保送就讀對應的科系,免再參加統一入 學測驗,並責請國立技專校院各系組得以外加 5%之核定招生名額,提供 技優之學生入學(教育部中部辦公室,2006)。此一政策開啟高職教育著 重實務教學,也鼓勵學校與產業合作,提升學生實務能力。

檢視當前教育環境,推動延後分化的綜合高中及高等教育擴充,雖是環 境發展的現實,但高職學生數降低,升學比率逐年提高,使得辦理輪調式建

(25)

教合作的公立學校意願降低 ,私立學校招收學生數高達 95%以上,且多數 學生在階層複製下就讀,學生素質較低。課程改革增加校本課程空間,對輪 調式建教合作運作將更有彈性。十二年國教的實施,是當前教育政策上對高 職實務能力的重視,及弱勢學習者的協助,此對於當前發展建教合作教育均 是有利的契機。

(26)

第四節 當前輪調式建教合作教育 制度外在環境的變化

輪調式建教合作教育於民國五十八年開始進行試辦 ,於三年試辦完成建 立制度實施,至今已三十餘年。在這三十多年當中,無論經濟的發展、國民 所得的提高、社會變遷與教育改革,整個外在環境均有重大的改變,如表 5-3 所示。這些改變對輪調式建教合作的發展亦將有重大的影響 。

、民國五、六十年代的環境背景有利於輪調式建教合作教育制度

輪調式建教合作在民國五 O 年代,經濟環境是以出口替代,工業就業人 口比重高,屬於勞力密集的製造業時代 ,產品製程多屬手工操作,基層技術 人力需求倍增。是時台灣處在戰後穩定發展階 段,出生人口數將近四十萬人,

人口出生率達 27.97%,屬於多子女時代,平均國民所得三百多美元(行政院 主計處,2007),生活普遍清苦;社會淳樸,傳統三代同堂的家庭生活,家庭 教育扮演重要角色,青少年大多能吃苦耐勞分擔家計 ,除家境好的才能繼續 升學,否則多以國小畢業即以學得一技之長投入職場 。民國五十七年實施九 年國民教育,才使教育年限往上延伸 ;是以在民國六十年左右 ,國中畢業生 升學高中職日校的就學機會率不到 60%,就讀高職輪調式建教合作的學生素 質較高。另方面政府為培育產業所需技術人力 ,政策上將高中職學生比例由 54:46,十年內提升到 3:7 之目標(江文雄,1996)。且當時高職課程正在 實施單位行業課程,透過輪調式建教合作的實施 ,利用工作場所養成技術,

培養各行業就業人才。

所以在當時的環境,工業產業人力欠缺,輪調式建教合作教育的實施 , 由公立學校率先開辦,學生素質高,青少年肯吃苦用心學習,可填補技術人 力不足之問題,深獲事業單位的肯定,也符合當時社會、家庭對青少年的期 待。並獲得高層(行政院)的高度重視,肯定輪調式建教合作是一個培育就 業人力實施極為成功的制度 ,政策裁示擴大辦理(姜吉甫,1989)。

(27)

貳、當前的外在環境變化迅速對 輪調式建教合作衝擊較大

依照前三節探討當前輪調式建教合作教育的外在環境 ,經濟面,社會面 與教育面的探討,在經濟面及社會面以不利因素居多 ,在教育面上,有若干 政策的推動,對輪調式建教合作教育的推展較有利 ,如表 5-2 所示。

一、經濟環境

(一)有利因素

當前經濟環境對輪調式建教合作制度發展有利之處 ,有當前基層技術 人力不足、青少年勞動參與率偏低 、服務業、批發零售業、餐飲業、銷售 人員等仍為高職技術人力發展的主流 ,產品生命週期縮短、新產品、新技 術、與新經營模式不斷誕生,必須透過與產業界緊密地結合以縮短學校與 產業間的距離,讓學生所學貼近產業需求 ,這些因素對發展輪調式建教合 作為有利的條件。

(二)不利因素

依照國內經濟發展的條件 ,高科技與知識產業為未來的發展重點 ,且 國內高級技術人力甚為不足 ,必須開放國際人士來台,是以高職必須強化 基礎能力與加強專業準備 ,壓縮專業能力養成;科技發展帶來自動化,及 資訊社會來臨,將衝擊未來人力需求改變;引進外勞紓解基層勞動力不足 , 衝擊建教合作的機會;產業自動化加深,職場提供技能學習層次簡化 ,三 年輪調建教合作學習層次降低;網路化與虛擬商店之發展,改變產銷方式,

輪調式建教合作必須思考因應 ;行動辦公與夜間工作將改變傳統的學習與 工作習慣,輪調式建教合作亦應調適等 。仍有很多不利條件衝擊輪調式建 教合作制度的發展。因此,在當前的產業環境變化快速 ,輪調式建教合作 制度必須有更彈性化的機制來因應 ,另在辦理類科必須隨著產業發展需求 做調整,對於學生未來在職場所需能力 ,亦應調整以強化可轉移能力 、適 應社會變遷之能力,才能適應未來瞬息萬變的產業環境 。

二、社會環境

(28)

當前社會環境在文憑主義的觀念及少子化趨勢下更使升學主義瀰漫 , 知識社會來臨及職場能力的改變 ,更需要奠定基礎能力及培養可轉移能力 以應未來社會,這些與過去學習一技之長可終身受用已相去甚遠 ,輪調式 以三年間交替實施學校教學與職場學習的方式或內涵 ,必須重新檢討與因 應。另方面在社會貧富差距加大下 ,屬社經背景較低者,因學習不利無法 考上學雜費較低廉之公立學校 ,昂貴的私立學校學雜費負擔 ,成為其進階 學習的負擔。因此無論家庭或學習弱勢者 ,仍需要透過建教合作教育以協 助其往上的社會流動。家庭功能不彰及青少年價值觀改變 ,對輪調式建教 合作之推展仍會受到影響 ,但面對外在環境的變遷,學校教育必須單起責 任來彌補。因此,當前輪調式建教合作在社會面的功能上仍有一部分的學 生是需要的。

三、教育環境

當前教育環境,高職萎縮、延後分化及高等教育擴充等均是環境發展 的現實,可以朝精緻化發展。課程改革增加校本課程空間 ,對輪調式建教 合作運作將更有彈性。學年學分制改變長久以來的運作模式 ,必須研擬相 關配套措施以因應 。教育政策對輪調式建教合作教育的支持才是最重要 的,十二年國民教育的宣布實施 ,尤其產學攜手方案,讓辦理輪調式建教 合作教育之學校透過技專與產業界結盟 ,讓學生升學與就業兩者兼顧 ,鼓 勵優秀學子參與,亦可培育產業優秀人力 ,讓輪調式建教合作得以提升成 效。此為當前發展輪調式建教合作教育均是有利的契機 。

(29)

表 5-3 外部環境對輪調式建教合作教育制度之有利與不利因素彙整表

環境因素 有利因素 不利因素 環境調適

1.全球化改變傳統經 濟模式,國內以朝 向高技術人力發展

建教合作在提 升人力素質方 面,應調適為 專業準備與就 業準備並重。

2.經濟結構朝技術密 集產業發展

高 職 建 教 合 作 適 合 培 育 基 層 技 術 人 力 之需求會縮減 3.製造業廠商外移及

對外投資比例增加

提 供 建 教 合 作 機 會 減少

4. 產 品 生 命 週 期 縮 短、新產品、新技 術、與新經營模式 不斷誕生

產業變化快,更 需 透 過 建 教 合 作 縮 短 與 產 業 之間距離

建 教 合 作 計 畫 穩 定 性較低

產業變化快,

建教合作的實 施必須更有彈 性來因應,並 要培養學生具 有 可 轉 移 能 力。

5.高技術及管理基層 人力不足,中級人 力過剩

基 層 技 術 人 力 不足,表示高職 建 教 合 作 仍 有 發展空間

6.服務業、批發零售 業、餐飲業、銷售 人員等為未來就業 市場技術人力主流

可 朝 向 此 面 向 發展

當前與未來必 須盯住產業前 瞻發展之人才 需求作調適。

7.自動化程度加深 , 基層技術人力只要 半技術工即可上線

利 用 職 場 學 習 專 業 技能之空間縮小。

8.網路化興起之虛擬 店面、網路購物

縮 短 製 造 與 行 銷 流 程,銷售服務技術將 受衝擊,建教合作機 會減少

物流產業將成 為發展不可或 缺的產業。

9.夜間工作、行動辦 公、工作地點遷移

1. 國 際 化 後 工 作 地 點的遷移,也不利 建教合作之安排。

2. 夜 間 工 作 將 衝 擊 傳 統 在 日 間 工 作 與學習的習慣

輪調式建教合 作學習時段必 須配合產業發 展做調整。

10. 四 級 產 業 的 資 訊 流通與知識性產業 增加

資 訊 科 技 產 業 人 才 需求兩極化,高階技 術 層 次 高 職 無 法 勝 任;低技術層次學習 有限。

11.引進外勞 建教合作機會減少

12. 青 少 年 勞 動 參 與 率降低

學 校 與 產 業 落 差 大 就 業 困 難,透過建教合 作可改善。

(30)

表 5-3 外部環境對輪調式建教合作教育制度之有利與不利因素彙整表 (續)

環境因素 有利因素 不利因素 環境調適

13. 資 訊 科 技 及 自 動化結果 ,將 促使服務人才 驟減,有超智 能之工作才能 存在。

教育方向應以 啟發學習思考

,培育創新及 解 決 問 題 能 力,才能應付 未來職場。

經 濟 環 境

14. 產 業 對 人 力 培 育觀念薄弱

職 場 不 易 發 揮 教 育 功能

1.少子化與老人社 會來臨

少 子 要 負 擔 老 人 社會,更要有專業 能力以為因應,

少子化重升學,參與 職場學習意願低

2.貧富差距加大 弱 勢 家 庭 需 要 透 過 建 教 合 作 以 減 輕 家 庭 負 擔 並 完 成學業

3.知識社會與資訊 社會來臨

知識工作者增加,高 職 基 礎 能 力 培 養 更 形重要,相對壓縮職 場專業能力的養成

強調基礎能力 之培養,以奠 定再學習能力

4.文憑主義的迷失 多 數 產 業 以 文 憑 用 人,尤其一流大學的 標籤,牽動家長與學 生的選擇,認為建教 合 作 會 阻 礙 升 學 考 試之成績而受排斥。

5.家庭教育功能不 彰

選 讀 建 教 合 作 者 多 為經濟弱勢家庭,低 學習成就,往往使建 教 合 作 計 畫 推 展 更 為辛苦。

6.社會價值觀改變 青少年不願吃苦、抗

壓性低、喜歡挑輕鬆 的事做,不願參與辛 苦的技能學習,企業 認同度亦低,影響建 教合作的發展 社

會 環 境

7.職場能力需求改 變

過 去 只 求 技 術 精 良與職業道德,但 現 在 職 場 上 重 視 的是人際關係、溝 通 協 調 、 團 隊 合 作、創新發展等能 力,此均須在真實 的 工 作 現 場 才 能 有效地發展。

(31)

表 5-3 外部環境對輪調式建教合作教育制度之有利與不利因素彙整表 (續)

環境因素 有利因素 不利因素 環境調適

1.高職的發展 政 策 上 廣 設 高 中 及 綜合高中,高職發展 受到排擠,亦衝擊建 教合作發展。

2.高職課程改革 增 大 校 本 課 程 空 間,有利建教合作 職 場 學 習 與 學 校 課程的連結規劃

1.產業分工趨細,高 職 課 程 群 科 核 心 能力越廣,產業技 能 與 學 校 課 程 差 距加大。

2. 學 校 人 員 對 課 程 規 劃 能 力 不足,校本課程難 以發揮特色。

3.學年學分制實施 依 照 職 場 可 提 供 學 習 的 廣 度 認 定 學分,不足部分於 畢業前補足,使畢 業達一定水準。

不 同 職 場 間 學 習 落 差 大 , 學 分 採 計 困 難;另輪調式已充分 利用學習時間,另行 安排重補修較不易。

4.延後分化理念 延後分化理念,高職

期 間 需 要 專 精 的 課 程較少,無法實施三 年輪調式課程。

5.高等教育擴充 升學管道擴寬,致使

學校、學生及家長均 以升學為目標,忽略 職場學習的價值 6.家額補助私立高

中 職 學 生 學 雜 費 方案

可 以 讓 建 教 合 作 回 歸 到 利 用 真 實 工 作 情 境 學 習 的 本質面,有利正向 發展。

參 與 建 教 合 作 的 學 生 在 學 雜 費 負 擔 減 輕後,就讀意願將會 受影響。

7.高職優質化輔助 方案

鼓 勵 高 職 應 重 視 技 能 教 學 與 學 習,對建教合作的 推展有所助益。

8.產學攜手方案 該 本 案 之 本 質 即 以 建 教 合 作 的 方 式實施,鼓勵學校 重視建教合作。

教 育 環 境

9.技優入學保送 鼓 勵 學 校 重 視 技 能教學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32)

160

第五節 小結

輪調式建教合作教育制度於民國五十八年創立,當時的環境對制度的 建立與發展較有利。歷經將近四十年,外在環境已有重大改變,檢視當前 的環境對輪調式建教合作教育的衝擊面,也對輪調式建教合作制度的發展 也產生影響。輪調式建教合作教育制度建立與當前外部環境之比較與影 響,如表 5-4 所示,五、六十年代的環境於上節已有描述,當前環境在本 章第一至三節已探討,不再贅述,本節乃以當前環境對輪調式建教合作教 育制度做一歸納。

壹、經濟面

一、傳統製造業外移,可提供技術養成之行業縮減

國內經濟及投資環境自 80 年代中期以來,產生了相當重要的變化,

我國製造業一方面受到開發中國家積極吸引外資政策的影響,另一方面 則在既定自由化、國際化政策的推動下,以及國內產業在因應投資相對 優勢條件急劇轉動的方式下,加速對外進行投資,結果不論企業外移或 留在國內繼續升級,均對製造業產生重大的變化(經濟部 1998)。當前 的經濟環境農業就業人口持續萎縮,製造業緩和下降,屬勞力密集的製 造業多數已外移大陸,傳統產業比較粗重、危險性高的行業因國人生活 水準提高而不願從事,乃開放外勞填補。國內屬技術密集可提供三年技 術養成之輪調式建教合作行業逐漸減少;開放外勞相對也排擠廠商願意 提供輪調式建教合作的工作機會。

二、高科技為當前重要產業,其特性不符高職技能養成

隨著科技的發展,知識性產業的重要性與日俱增,國內發展高科技 為動點產業,乃因應知識經濟來臨的發展需要,然高科技所需的人力結 構主要在於研發人才與基層技術人力。輪調式建教合作之學生在職場中 所能擔任之工作為線上作業員之角色,能賺取一般勞工之生活津貼,但 對技術養成較無助益。

三、產業自動化加深,技能學習內涵從操作轉為監控

(33)

產業的自動化程度逐漸加深,技術層級隨著簡化;由過去以手工操 作為主的生產轉變為監控方式(教育部中部辦公室,2003)。監控的工 作,一部分僅能做簡單的操作,此對輪調式建教合作技術養成之學習價 值較低;另部分為主控機器運作,必須具有厚實的基礎能力才能勝任,

此對輪調式建教合作必須於一年級開始即安排職場學習,除其基礎能力 尚未養成,又如學生素質較低者在學習上亦會受到限制。

四、服務業的就業人口持續增加,必須透過建教合作教育增進職業適應 目前國內服務業已高達 70%以上,依據高職人力需求調查研究(田 振榮,2003;周春美,2004),顯示高職發展的人力需求類科以服務業、

餐飲、批發銷售、及社會服務等為主。服務業無實體、產品製造由經驗、

工作流程及個人表現構成的特性,且在於滿足人的需要(周中天,

2004),這些職業經驗對嗣後職業發展極為重要,透過建教合作教育的 養成,有助職業的適應與發展。

五、全球化與自由化促使產業間競爭加劇,合作計畫難穩定

全球化促使市場範圍擴大,產業間競爭加劇,為滿足消費者與市場 間的競爭,於是產品差異性變大;生命週期縮短,景氣波動大,此對輪 調式建教合作較無法提供穩定的合作機會,對長達三年的合作計畫易受 衝擊與影響。

六、面對產業環境快速變遷,透過建教合作貼近產業需要

面對全球化而來的國際競爭,生產及服務品質、價格與顧客服務的 改變,在職業教育與訓練方案上必須積極的回應,才能迎合勞工市場之 需要(Mansfield & Schmidt,2001),透過建教合作教育的實施,能使 學生所學貼近產業需求。

貳、社會面

一、學生數降低,文憑主義升高

隨著經濟發展與社會的變遷,雙薪家庭增加,照顧與養育子女的艱 困職責使得職業婦女的家庭與工作不易兼顧,又加上政府過去宣揚「一

(34)

162

個孩子不算少,兩個孩子剛剛好」的人口政策,由於家庭子女少,父母 望子成龍與望女成鳳的期望提高,於是想盡辦法讓孩子升學,延後就業 與婚姻,致使人口出生率降至 95 年為 8.96%,出生人口數降至 20 萬人 左右,與民國五十年相比只剩約五成人口數,已邁入少子化與老年社 會。由於多數家長與學生均以繼續升學為目標,對進入職場學習的輪調 式建教合作的就讀意願降低。

二、知識經濟形成 M 型社會,低社會階層就學不易

雖然國民所得已提高,但卻是形成了貧富差距加大的 M 型社會,有 錢家庭的小孩補習受良好教育;社會階層較低者,學習不利,不易考上 學費較低廉的公立學校;為完成普遍教育的高中職,以背負著家庭經濟 的困難就讀學費較昂貴的私立學校,於是輪調式建教合作提供就學與有 經濟收入的制度,成為協助他們完成就學的理想。

三、後現代社會思潮挑戰青少年價值觀,學生教育與輔導更困難

另方面在受到後現代思潮影響的社會,解構傳統三代同堂的生活哲 學,父母雙雙進入職場,挑戰家庭教育的功能,青少年在此種環境下成 長,欠缺行為模範的引導,改變了價值觀與生活習慣的社會標準,好逸 惡勞,重視立即享受,我行我是,進入職場之輪調式建教合作學生,事 業單位在教育訓練與輔導方面必須較費心。

參、教育面

一、順應經濟發展以升學提升人力素質,輪調式建教合作學生素質降低 教育政策尚為符應經濟發展、家長與學生升學需求,擴大高等教育 容量,為延後分化設立綜合高中,增設高中與完全中學,調降高職學生 比例,由原來 70%降為 35%。高職的萎縮,與升學機會的擴充,輪調式 建教合作就讀的學生與民國 60 年度相較素質已降低,影響產業對人才 培育之意願。

二、擴大校本課程空間,有利配合就業能力之規劃

在高職課程方面,為因應產業與社會環境的急劇變化,雖有九五群

(35)

科課程以強化基礎能力培養,並增加學校本位課程,讓學校可較大彈性 來因應產業的變化與就業能力之需求進行調整與規劃,以培育就業人 才。

三、推動產學攜手方案,吸引優秀學生參與

教育部為配合推動十二年國民教育,及因應產業培育人才需要,推 動產學攜手方案,結合產業界與技專學校透過策略聯盟,以培養產業界 優秀技術人力,讓學生升學與就業得以兼顧,以解決高職升學問題。且 透過高職與技專學校及產業結合下,可鼓勵優秀學生參與,增進企業的 參與意願,以培育高技術人力,讓輪調式建教合作展現生機。

四、加額補助弱勢家庭學雜費,對輪調式建教合作發展尚待評估

教育部為配合推動十二年國民教育,對弱勢家庭學生,年收入在 30 萬元以下者,每學年加額補助 2.4 萬元學雜費;30 萬元以上 60 萬元以 下者,每學年加額補助學雜費 1 萬元,減輕弱勢家庭學費負擔。此項加 額補助對輪調式建教合作之發展是一項危機,也是一個轉機。危機方 面,輪調式建教合作的學生有很高比例因經濟因素就讀,加額補助學生 學雜費,可能會降低就讀輪調式建教合作之學生,但政府將學生在職場 學習之生活津貼亦計入家庭所得,其影響為何值得後續研究。在轉機方 面,讓輪調式建教合作在消減經濟因素後,回歸到技能學習的目的上。

台灣經濟已邁入知識經濟之林,且在全球化的產業環境下競爭激烈;

在社會方面,國民所得的提高,家庭生育人口數降低,為順應經濟與社會 環境變化的需要,提升人力素質為教育改革的重要課題,於是促成升學導 向的大環境,使得願意投入職場學習技能者減低;就讀輪調式建教合作者 大都為 M 型社會所產生之低社經背景之學生就讀,但國內產業仍然需要由 教育管道培育實用的就業人力,輪調式建教合作必須先找出當前環境的核 心價值,再因應當前環境做調適,才能繼續擔任培育人才的重要角色。

數據

表 5-1 國內青少年及國高中教育程度參與勞動率及失業率情形表 教 育 程 度 別         15-19 歲 國 中 高 中 高 職 年 度 勞 動 力參與率 失業率 勞動力 參與率 失業率 勞動力參與率 失業率 勞動力參與率 失業率 82 19.44 4.78 66.39 1.38 51.9 1.82 64.74 1.95 83 20.21 4.96 67.03 1.53 52.54 1.80 64.74 2.04 84 19.46 5.59 66.66 1.80 52.23 2.12 64.64
表 5-2 近年來我國高中、高職及綜合高中發展情形比較表 高中 高職 綜合高中 學年度 人數 % 人數 % 人數 % 87 114,048 38.65 165,881 56.21 15,171 5.14 88 118,912 40.87 154,655 53.16 17,366 5.97 89 132,985 44.98 132,707 44.89 29,936 10.13 90 127,365 46.96 115,517 42.59 28,365 10.46 91 133,034 48.01 112,14
表 5-3 外部環境對輪調式建教合作教育制度之有利與不利因素彙整表 環 境 面 向 環境因素 有利因素 不利因素 環境調適 1.全球化改變傳統經 濟模式,國內以朝 向高技術人力發展 建教合作在提升人力素質方面,應調適為 專業準備與就 業準備並重。 2.經濟結構朝技術密 集產業發展 高 職 建 教 合 作 適 合培 育 基 層 技 術 人 力 之需求會縮減 3.製造業廠商外移及 對外投資比例增加 提 供 建 教 合 作 機 會減少 4
表 5-3 外部環境對輪調式建教合作教育制度之有利與不利因素彙整表 (續) 環 境 面 向 環境因素 有利因素 不利因素 環境調適 13. 資 訊 科 技 及 自 動化結果 ,將 促使服務人才 驟減,有超智 能之工作才能 存在。 教育方向應以啟發學習思考,培育創新及解 決 問 題 能力,才能應付未來職場。經濟環境 14
+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的課程內容整理,作品入選102學年度全國高中 學校本位特色選修課程教學計畫及實施(普通

依據教育部臺教師(二)字第 1070199256 號,辦理國小全英語教學之教師專業成長工作

依據教育部臺教師(二)字第 1070199256 號,辦理國小全英語教學之教師專業成長工作

今年因疫情影響,將實體拓銷活動改 為線上方式辦理,作法包括辦理線上

當時的我,因為行政業務之故,進行相關規畫與申請,在校內辦理相關 的研習、認證及專業社群、教輔任務等。 97

以就業為導向辦理相關課程與措施,培育技職學生專業知識與就業技能,並導 入工作實務訓練,訓練學員職場應用能力,以提供產業所需優質人才。本分署 於民國

1、學員高中(職)一年級由合作學校安排日間接受 學校教育課程,高中(職)二年級安排日間接受

「111學年度科技校院四年制及專科學校二年制甄選入學」、「111學年度科技校院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