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目 次 第 一 章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目 次 第 一 章"

Copied!
20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目 次

第 一 章 緒 論 ... 1

第 一 節 研 究 動 機 與 目 的 ... 1

第 二 節 現 代 研 究 概 況 ... 4

第 三 節 研 究 範 圍 與 方 法 ... 9

第 四 節 全 文 結 構 大 要 ... 11

第 二 章 智 者 大 師 覺 意 三 昧 淵 源 之 考 察 ... 13

第 一 節 智 者 大 師 的 生 平 與 著 作 ... 13

一 、 時 代 背 景 ... 13

二 、 生 平 事 蹟 ... 17

三 、 生 平 著 作 ... 19

第 二 節 從 中 國 早 期 傳 譯 小 乘 禪 經 考 察 覺 意 三 昧 ... 24

一 、 從 早 期 《 阿 含 經 》 考 察 覺 意 三 昧 ... 26

二 、 從 《 安 般 守 意 經 》 考 察 七 覺 意 ... 28

( 一 ) 安 般 守 意 與 覺 意 三 昧 覺 觀 心 意 之 同 處 點 ... 28

( 二 ) 安 般 守 意 之 七 覺 意 法 ... 31

第 三 節 從 中 國 早 期 傳 譯 大 乘 禪 經 考 察 覺 意 三 昧 ... 33

一 、 從 鳩 摩 羅 什 傳 譯 的 大 乘 禪 法 「 實 相 禪 觀 」 而 考 察 ... 34

二 、 從 《 大 智 度 論 》 考 察 覺 意 三 昧 ... 35

三 、 從 《 首 楞 嚴 三 昧 經 》 探 討 其 關 係 ... 39

( 一 )《 首 楞 嚴 三 昧 經 》 與 《 隨 自 意 三 昧 》 的 關 係 ... 41

( 二 )《 首 楞 嚴 三 昧 經 》 與 覺 意 三 昧 的 關 係 ... 42

第 四 節 從 慧 思 三 部 著 作 考 察 ... 43

一 、 覺 意 三 昧 與 《 隨 自 意 三 昧 》 的 關 係 ... 44

二 、 覺 意 三 昧 與 《 諸 法 無 諍 三 昧 法 門 》 的 關 係 ... 46

三 、 覺 意 三 昧 與 《 法 華 經 安 樂 行 義 》 的 關 係 ... 48

第 五 結 語 ... 50

(2)

第 三 章 天 台 早 期 禪 觀 與 《 覺 意 三 昧 》 之 關 係 比 較 ... 52

第 一 節 《 覺 意 三 昧 》 與 《 釋 禪 波 羅 蜜 法 門 》 之 關 係 與 比 較 ... 53

一 、 漸 次 止 觀 ... 53

二 、 與 覺 意 三 昧 的 關 連 性 及 其 特 色 ... 55

第 二 節 《 覺 意 三 昧 》 與 《 六 妙 門 》 之 關 係 與 比 較 ... 59

一 、 不 定 止 觀 ... 59

二 、 與 覺 意 三 昧 的 關 連 性 及 其 比 較 ... 62

( 一 ) 六 妙 門 與 次 第 禪 門 的 關 連 ... 62

( 二 ) 覺 意 三 昧 與 六 妙 門 的 關 連 與 特 色 ... 64

第 三 節 《 覺 意 三 昧 》 與 《 小 止 觀 》 之 同 處 點 ………67

一 、 小 止 觀 ………67

二 、《 小 止 觀 》 之 「 正 修 」 章 與 《 覺 意 三 昧 》 之 「 觀 門 」 的 同 處 點 ………72

( 一 ) 坐 中 修 之 法 要 ………..73

( 二 ) 歷 緣 對 境 之 法 要 ………..75

第 四 章 智 者 大 師 對 覺 意 三 昧 之 新 發 展 ... 80

第 一 節 覺 意 三 昧 的 理 論 與 實 踐 ... 81

一 、 覺 意 三 昧 實 相 觀 之 理 論 ... 81

二 、 覺 意 三 昧 的 實 踐 ... 85

第 二 節 覺 意 三 昧 的 要 旨 ... 86

一 、 覺 照 心 源 為 正 、 了 二 因 佛 性 ... 86

二 、 心 性 與 智 慧 性 修 不 二 ... 91

第 三 節 覺 意 三 昧 的 名 義 與 修 學 要 法 ... 93

一 、 覺 意 三 昧 的 名 義 ... 93

( 一 )、 覺 意 三 昧 在 經 論 中 的 詮 釋 ... 93

( 二 )、 智 者 大 師 的 詮 釋 ... 94

二 、 覺 意 三 昧 在 天 台 宗 的 概 念 ... 96

( 一 ) 隨 自 意 、 覺 意 、 非 行 非 坐 之 三 名 ... 97

( 二 ) 隨 自 意 、 覺 意 、 非 行 非 坐 三 昧 之 別 同 ... 99

(3)

三 、 覺 意 三 昧 的 修 學 要 法 ... 100

( 一 ) 明 一 念 心 、 意 、 識 ... 100

( 二 ) 覺 觀 意 念 為 要 法 ... 103

( 三 ) 七 覺 支 所 轉 化 的 六 種 七 覺 意 法 ... 106

1、 何 謂 七 覺 支 ... 106

2、 六 種 七 覺 意 法 ... 107

第 四 節 覺 意 三 昧 的 方 便 行 ... 109

第 五 節 覺 意 三 昧 的 心 相 門 ... 112

第 六 節 覺 意 三 昧 的 入 觀 門 ... 115

一 、 以 生 滅 四 句 推 檢 一 念 四 運 心 相 ... 116

( 一 ) 依 生 滅 四 句 推 檢 四 運 心 ... 116

( 二 ) 破 四 因 生 之 過 ... 117

( 三 ) 四 句 轉 觀 ... 118

( 四 ) 入 中 道 正 慧 ... 119

二 、 正 觀 一 念 心 修 十 二 事 ... 121

( 一 ) 總 觀 - 坐 中 修 ... 121

( 二 )、 別 觀 - 歷 別 修 止 觀 ... 123

三 、 觀 治 三 種 心 ... 127

四 、 修 三 觀 證 三 三 昧 ... 128

五 、 三 觀 之 圓 教 義 ... 130

第 七 節 、 覺 意 三 昧 的 證 相 門 ( 行 位 論 ) ... 133

一 、 證 外 凡 位 ... 133

二 、 進 趣 內 凡 位 及 圓 極 之 果 ... 136

第 五 章 覺 意 三 昧 在 《 摩 訶 止 觀 》 的 開 展 ... 140

第 一 節 覺 意 三 昧 的 後 續 發 展 : 論 《 摩 訶 止 觀 》 非 行 非 坐 三 昧 .. 141

一 、 觀 善 、 惡 、 無 記 心 ... 142

二 、 十 法 界 四 運 心 ... 145

三 、 三 諦 圓 融 思 想 ... 147

四 、 六 即 思 想 ... 149

(4)

第 二 節 論 《 覺 意 三 昧 》 之 三 觀 在 《 摩 訶 止 觀 》 的 開 展 ... 152

一 、 止 觀 的 概 念 與 詞 義 ... 153

二 、 智 者 大 師 的 吸 收 與 改 造 ... 155

三 、 巧 度 止 觀 ... 160

四 、 天 台 三 觀 的 開 展 ... 160

第 三 節 論 《 摩 訶 止 觀 》「 次 第 三 觀 破 法 遍 」 與 覺 意 三 昧 之 關 係 .. 164

一 、 天 台 三 觀 破 法 遍 ... 164

( 一 )、 從 假 入 空 破 法 遍 ... 166

( 二 )、 從 空 入 假 破 法 遍 ... 168

( 三 )、 中 道 止 觀 破 法 遍 ... 170

二 、 破 法 遍 與 覺 意 三 昧 之 關 係 ... 172

第 四 節 圓 頓 止 觀 與 覺 意 三 昧 的 關 係 ... 174

一 、 何 謂 圓 頓 止 觀 ... 174

二 、 圓 頓 止 觀 與 《 覺 意 三 昧 》 之 關 係 ... 176

第 六 章 結 論 ... 179

附 錄 ………189

參 考 書 目 ... 190

(5)

第 一 章 緒 論

第 一 節 研 究 動 機 與 目 的

「 禪 觀 」 是 佛 教 修 持 的 實 踐 法 門 之 一 , 因 隨 著 世 尊 入 道 修 學 的 過 程,禪 觀 的 修 持 也 就 緊 密 的 結 合 在 佛 法 中,成 為 佛 弟 子 修 學 證 道 之 門,

做 為 開 發 智 慧 斷 除 煩 惱 的 方 便 法 門 。 例 如 : 僧 叡 的 < 關 中 出 禪 經 序 > 有 言 :「 禪 法 者 , 向 道 之 初 門 , 泥 洹 之 津 徑 也 」, 1由 此 而 知 禪 法 乃 是 佛 教 的 解 脫 實 踐 之 行 門 , 為 菩 提 道 入 門 之 學 , 取 證 成 佛 之 津 路 , 在 佛 教 中 立 足 於 核 心 的 角 色 和 地 位 。

於 是 論 及 禪 法 在 中 國 的 禪 學 中 , 有 天 台 智 者 大 師 所 展 開 的 教 觀 之 完 備 的 止 觀 學 說 與 實 踐 之 行 門 , 為 中 國 禪 學 之 一 。 故 天 台 的 傳 承 乃 以 止 觀 相 傳 , 禪 觀 的 實 修 在 天 台 中 的 地 位 與 重 要 , 也 如 元 照 在 < 修 習 止 觀 坐 禪 法 要 序 > 文 中 所 說 , 天 台 智 者 大 師 親 承 於 南 嶽 慧 思 , 所 悟 所 修 皆 止 觀 , 縱 辯 而 說 也 是 止 觀 , 教 部 雖 繁 , 不 出 止 觀 , 若 捨 止 觀 不 足 以 論 議 天 台 。 2因 此 , 禪 觀 的 實 修 在 中 國 佛 教 史 上 不 只 是 菩 提 達 磨 所 傳 的 禪 法 , 還 有 天 台 宗 的 止 觀 學 說 的 教 觀 , 可 以 說 也 是 中 國 禪 學 中 重 要 學 派 。 只 是 這 二 支 禪 法 在 中 國 佛 教 上 是 某 些 不 同 的 風 格 , 如 達 磨 所 傳 的 禪 法 為 後 來 所 成 立 的 禪 宗 , 其 為 泯 絕 思 慮 對 待 分 別 的 心 境 , 揚 棄 思 惟 語 言 概 念 , 不 建 立 經 教 言 說 方 式 , 最 後 演 化 為 直 指 人 心 、 見 性 成 佛 的 中 國 化 的 祖 師 禪 。 而 天 台 的 禪 觀 , 與 此 有 所 不 同 , 智 者 大 師 反 而 網 羅 經 教 中 的 大 小 乘 禪 法 , 加 以 嚴 密 組 織 , 且 立 於 菩 薩 道 的 菩 提 心 精 神 上 , 整 合 經 論 中 的 理 論 思 想 , 並 付 予 細 膩 緊 密 的 詮 釋 學 說 , 依 序 說 明 三 種 止 觀 , 即 漸 次 、 不 定 、 圓 頓 止 觀 , 並 提 昇 為 天 台 圓 教 思 想 , 做 為 概 括 整 個 大 乘 禪 觀 的 修 習 方 針 。 可 以 說 天 台 的 止 觀 學 是 依 據 傳 統 的 經 教 所 修 持 的 禪 法 , 是 一 種 與 義 理 結 合 的 禪 觀 , 尤 其 到 晚 期 的 《 摩 訶 止 觀 》 的 四 種 三 昧 , 系 統 嚴 密 , 頗 有 創 見 , 儼 然 已 形 成 符 合 印 度 禪 學 傳

1 僧 佑 《 出 三 藏 記 集 》 卷 九 , 大 正 五 五 ‧ 6 5 上 。

2 釋 元 照 < 修 習 止 觀 坐 禪 法 要 序 文 > 大 正 四 六 ‧ 4 6 2 上 。

(6)

統 而 又 中 國 化 的 禪 觀 特 色 。

探 究

檢 無 生 門 一 念 不 生 , 和 修 道 之 果 位 分 判 的 六 即 位 這 些 圓 教 的 思

要 言 之,天 台 禪 學 是 相 當 宏 偉,而 且 建 立 在 大 乘 菩 薩 道 的 精 神 上 , 闡 釋 法 華 圓 教 義 理 , 甚 至 可 以 說 他 是 融 合 大 乘 佛 學 三 系 ( 中 觀 、 如 來 藏 、 唯 識 ) 思 想 , 採 取 依 據 《 法 華 經 》 的 中 道 實 相 思 想 而 「 顯 示 法 法 皆 是 中 道 實 相 」 3的 一 實 相 義 , 提 出 「 即 空 、 即 假 、 即 中 」 的 三 諦 圓 融 思 想 , 以 此 做 為 闡 釋 菩 薩 道 的 修 持 , 而 建 構 出 一 套 具 有 整 體 性 的 大 乘 止 觀 禪 法 。 因 此 , 天 台 智 者 大 師 的 止 觀 禪 法 的 特 色 , 思 想 的 理 論 是 融 貫 大 乘 三 系 的 宏 觀 和 精 華 , 而 修 持 上 的 方 法 在 《 次 第 禪 門 》 上 是 以

「 色 、 心 」 二 門 做 為 止 觀 修 持 法 門 ,4而 在 《 覺 意 三 昧 》 和 《 小 止 觀 》

《 摩 訶 止 觀 》 上 則 以 「 天 台 三 觀 」 為 旨 歸 。 故 內 容 上 則 周 全 的 概 括 戒 定 慧 三 學 , 兼 具 理 論 與 實 踐 之 教 觀 雙 美 的 修 持 法 門 , 所 建 構 出 來 的 一 套 具 有 整 體 性 的 大 乘 菩 薩 道 之 止 觀 禪 法 。 由 是 到 後 期 《 摩 訶 止 觀 》 展 現 天 台 的 中 心 修 行 根 據 , 則 是 「 三 觀 、 三 止 、 破 三 惑 、 證 三 智 、 成 三 德 」,故 筆 者 認 為 天 台 禪 學 是 一 個 重 要 的 課 題,實 是 值 得 吾 人 加 以 深 入

至 於 天 台 的 禪 法 主 要 以 「 次 第 、 不 定 、 圓 頓 」 三 種 止 觀 為 開 展 , 而 筆 者 發 覺 智 者 大 師 在 開 展 這 三 種 禪 法 的 過 程 中 , 其 中 , 圓 頓 止 觀 有 其 發 展 的 循 序 漸 進 之 道 , 而 非 只 端 賴 於 智 者 大 師 於 天 台 華 頂 峰 體 悟 法 華 中 道 實 相 後 , 所 講 述 的 《 摩 訶 止 觀 》 才 有 此 圓 教 之 思 想 的 說 法 。 其 實,在 隱 棲 前 稍 早 的 時 候,所 闡 釋 的《 釋 摩 訶 般 若 波 羅 蜜 經 覺 意 三 昧 》

( 以 下 簡 稱《 覺 意 三 昧 》)這 部 三 昧 法 門 , 即 已 透 顯 出 對 後 期《 摩 訶 止 觀 》 內 在 開 展 的 一 些 重 要 的 理 論 與 思 想 , 諸 如 : 三 觀 義 與 破 法 遍 , 及 四 句 生 滅 推

想 。

於 是 , 本 文 探 尋 《 摩 訶 止 觀 》 之 所 說 的 這 些 理 論 與 之 前 早 期 講 述 的 禪 法《 覺 意 三 昧 》的 理 論 與 內 涵 上,就 二 者 而 觀 呈 顯 極 有 相 通 之 處 。 其 次 ,《 覺 意 三 昧 》的「 覺 意 三 昧 」與《 摩 訶 止 觀 》中 之「 非 行 非 坐 三

3 參 見 陳 英 善 < 大 乘 菩 薩 道 與 儒 家 倫 理 > 收 錄 於 《 中 華 佛 學 學 報 》 第 十 二 期 , 台 北 , 1 9 9 9 , 頁 3 2 6 。

4 智 顗 《 釋 禪 波 羅 蜜 次 第 法 門 》 卷 一 上 , 大 正 四 六 ‧ 4 7 9 上 。

(7)

昧 」有 共 通 的 特 質 之 密 切 關 連。可 以 說 從 這 些 種 種 因 素 觀 察,《 覺 意 三 昧 》 極 有 可 能 代 表 天 台 智 者 大 師 早 期 圓 教 止 觀 的 思 想 , 甚 至 比 對 《 覺 意 三 昧 》, 與 慧 思 大 師 的 《 隨 自 意 三 昧 》, 和 智 者 大 師 《 摩 訶 止 觀 》 的

「 非 行 非 坐 三 昧 」, 三 部 禪 法 著 作 , 我 們 從 中 發 覺 這 是 形 成 「 三 部 曲 」 的 意 味 。 如 此 ,《 覺 意 三 昧 》與《 摩 訶 止 觀 》四 種 三 昧 之「 非 行 非 坐 三 昧 」,內 在 所 開 展 的 圓 頓 止 觀 應 存 在 著 密 切 關 係。本 文 基 於 此,試 圖 透 過 探

與 龍 樹 菩 薩 在 《 大 智 度 論 》 所 詮 釋 的 覺 意

和「 六 即 說 」, 這 之 中 與 覺 意 三 昧 形 成 如 何 前 後 發

討 而 釐 清 其 內 在 的 共 通 點 與 前 後 進 展 之 關 係 。

再 者 , 從 覺 意 三 昧 的 立 場 而 言 , 覺 意 三 昧 原 是 《 阿 含 經 》 主 述 的

「 七 覺 支 」 法 , 但 是 隨 著 大 乘 思 想 的 出 現 而 為 《 般 若 經 》 中 所 述 的 百 八 三 昧 之 覺 意 三 昧 。 以 諦 觀 諸 法 , 覺 諸 法 性 為 內 行 要 素 。 就 這 些 諸 種 意 涵 , 被 智 者 大 師 逐 一 消 化 後 立 足 於 天 台 的 圓 教 立 場 予 以 重 新 的 闡 釋 , 而 且 融 合 《 中 觀 》 的 四 句 原 理 , 以 推 演 四 句 無 生 的 哲 學 邏 輯 , 而 更 張 新 意 , 做 為 闡 釋 覺 意 三 昧 覺 觀 一 念 心 之 禪 法 , 呈 顯 自 家 圓 教 思 想

「 四 句 說 無 生 」 義 的 特 色 , 展 現 三 昧 的 說 法 也 有 所 不 同 。

基 於 這 些 課 題 , 本 文 試 圖 透 過 《 覺 意 三 昧 》 文 本 , 來 探 索 智 者 大 師 早 期 的 覺 意 三 昧 , 及 對 後 期 《 摩 訶 止 觀 》 之 發 展 的 影 響 。 約 朝 以 下 三 點 做 為 主 要 探 討 的 動 向 。 首 先 , 討 論 智 者 大 師 如 何 闡 釋 覺 意 三 昧 , 展 現 天 台 的 「 法 華 」 實 相 的 思 想 , 而 且 如 何 使 《 般 若 經 》 所 說 的 百 八 三 昧 , 這 種 大 乘 菩 薩 禪 法 予 以 適 用 在 日 常 生 活 中 起 修 。 第 二 、 從 覺 意 三 昧 的 立 場 , 探 討 與 《 摩 訶 止 觀 》 中 , 所 列 的 四 種 三 昧 之 「 非 行 非 坐 三 昧 」前 後 進 展 的 關 係。第 三、從 覺 意 三 昧 與《 摩 訶 止 觀 》的 關 係 中 , 進 一 步 的 探 索 圓 頓 止 觀 , 以 及 從 中 所 發 展 的 出 的 重 要 思 想 ,「 三 諦 圓 融 」、「 天 台 三 觀 破 法 遍 」

展 之 影 響 與 關 連 。

簡 言 之 , 本 論 文 並 不 是 限 定 在 《 釋 摩 訶 般 若 波 羅 蜜 經 覺 意 三 昧 》 之 卷 著 , 而 是 對 智 者 大 師 「 覺 意 三 昧 」 思 想 全 盤 的 研 究 。 故 本 文 約 擬 以 上 這 三 點 問 題 做 為 主 要 的 討 論 內 容 與 方 向 , 而 研 究 的 目 的 想 藉 此 探 討 , 透 過 對 覺 意 三 昧 的 內 容 整 理 與 爬 梳 以 及 背 景 的 考 察 , 透 顯 智 者 大 師 將 覺 意 三 昧 消 融 在 六 種 七 覺 意 來 闡 釋 , 呈 顯 智 者 大 師 之 覺 意 三 昧 禪

(8)

法 的 特 色 。 其 次 , 釐 清 早 期 覺 意 三 昧 對 後 期 《 摩 訶 止 觀 》 所 開 展 的 圓 頓 止 觀 之 影 響 力 , 以 及 重 新 釐 清 智 者 大 師 所 闡 釋 的 《 覺 意 三 昧 》 的 定 位 暨 其 重 要 性 。

研 究 。

專 題 、 專 人 」 三 個 面 向 的 研 究 情 況

亦 有 賴 賢 宗 所 關 注 的 天 台 圓 教 基 本 思 想 結 構,對 天 台 佛 學 的 三 諦、三

第 二 節 現 代 研 究 概 況

由 於 智 者 大 師 廣 涉 大 小 諸 經 論 , 對 天 台 的 理 論 與 實 修 建 構 完 備,體 系 組 織 嚴 密,而 被 譽 為 教 觀 雙 美。也 由 於 智 者 大 師 的 義 學 豐 富,

故 天 台 佛 學 在 中 國 佛 教 中 被 廣 受 研 究。然 而,這 樣 豐 富 的 義 理 哲 學 思 想,雖 引 起 國 內 或 國 外 不 少 學 者 努 力 研 究,並 且 對 各 層 面 均 加 以 研 究 討 論, 但 大 體 上 研 究 的 方 向 ,因 受 日 本 學 風 影 響 較 多, 著 重 在 哲 學 思 辯 與 特 色 方 面 。 而 就 天 台 實 踐 方 面 的 禪 法 教 學 , 較 少 有 人 做 專 題

雖 然 近 來 已 漸 漸 受 到 研 究 者 的 關 注 , 但 是 仍 然 還 是 不 多 見 。 就 目 前 學 界 研 究 情 況 , 本 文 是 無 法 一 一 列 舉 詳 盡 , 只 能 大 略 從 台 灣 、 大 陸 、 日 本 三 方 面 , 就 「 通 史 、

, 來 概 述 目 前 學 界 研 究 的 情 形 。

1 台 灣 研 究 情 形 : 就 目 前 台 灣 研 究 者 , 通 史 方 面 比 較 少 有 人 研 究 , 就 所 知 的 除 了 慧 嶽 法 師 的《 天 台 教 學 史 》,5及 張 曼 濤 編 集 的《 天 台 宗 之 判 教 與 發 展 》6之 外 , 似 乎 極 少 有 在 通 史 方 面 的 研 究 。 可 以 說 目 前 台 灣 還 是 比 較 著 重 在 思 想 專 題 方 面。 如: 陳 英 善 的《 天 台 性 具 思 想 》7 以 及 《 天 台 緣 起 中 道 實 相 論 》 的 哲 學 討 論 。 8尤 惠 貞 的 《 天 台 宗 性 具 圓 教 之 研 究 》 9哲 學 思 想 與 《 天 台 哲 學 與 佛 教 實 踐 》 1 0的 實 踐 哲 學 之 研 究 。 聖 嚴 法 師 的《 天 台 心 鑰 - 教 觀 綱 宗 貫 註 》1 1, 及 李 志 夫 的 天 台 圓 教 思 想 之 研 究 , 1 2和 楊 惠 南 的 教 相 、 三 諦 思 想 之 討 論 。 1 3

5 釋 慧 嶽 《 天 台 教 學 史 》, 台 北 : 中 華 佛 教 文 獻 , 1 9 9 5 。

6 張 曼 濤 編《 天 台 宗 之 判 教 與 發 展 》,《 現 代 佛 教 學 術 叢 刊 》5 8, 台 北 : 大 乘 文 化 , 1 9 7 9 。

7 陳 英 善 《 天 台 性 具 思 想 》, 台 北 : 東 大 出 版 , 1 9 9 7 。

8 陳 英 善 《 天 台 緣 起 中 道 實 相 論 》, 台 北 : 東 初 出 版 , 1 9 9 5 。

9 尤 惠 貞 《 天 台 性 具 圓 教 之 研 究 》, 台 北 : 文 津 出 版 , 1 9 9 3 。

1 0 尤 惠 貞 《 天 台 哲 學 與 佛 教 實 踐 》, 嘉 義 : 南 華 出 版 , 1 9 9 3 。

1 1 釋 聖 嚴 《 天 台 心 鑰 - 教 觀 綱 宗 貫 註 》, 台 北 : 法 鼓 文 化 , 2 0 0 3 。

1 2 李 志 夫 < 智 者 圓 教 義 及 其 形 成 之 探 討 > , 台 北 : 中 華 學 報 , 1 9 9 9 。

1 3 楊 惠 南 < 智 顗 的 二 諦 思 想 > , 台 北 : 佛 學 研 究 中 心 學 報 , 1 9 9 9 。

(9)

觀 、 三 智 、 三 因 佛 性 、 三 軌 、 三 德 的 問 題 進 行 哲 學 詮 釋1 4。 郭 朝 順 的 圓 教 思 想 研 究 。1 5而 天 台 教 觀 研 究 方 面 , 有 林 志 欽《 智 者 大 師 教 觀 思 想 之 研 究 》。 1 6要 言 之 , 從 以 上 所 研 究 的 方 向 而 觀 , 大 致 上 還 是 朝 向 天 台 教 義 思 想 的 關 懷 比 較 多,屬 於 智 者 大 師 禪 教 方 面 的 止 觀 實 踐 之 專 題 探 討 似 乎 比 較 少,雖 然 近 來 陸 續 稍 有 較 多 的 發 表 文 章。如 法 藏 法 師 的 圓 教 止 觀 方 面 的 實 踐 和 惠 空 法 師 對 天 台《 摩 訶 止 觀 》的 修 道 關 懷 ;

1 7但 是 , 仍 然 還 是 不 多 見 , 尤 其 專 人 方 面 的 研 究 也 是 極 少 。

至 於 天 台 實 踐 法 門 的 三 昧 禪 觀 , 如 覺 意 三 昧 、 六 妙 門 及 《 摩 訶 止 觀 》的 四 種 三 昧 常 行 三 昧 、 常 坐 三 昧 、 半 行 半 坐 三 昧 、 非 行 非 坐 三 昧 等 禪 法 則 較 少 有 人 以 專 門 主 題 來 加 以 深 入 討 論。也 有 慧 開 法 師 的 < 早 期 天 台 禪 法 的 修 持 > 一 文 的 探 索 四 種 三 昧,1 8與 韓 子 峰 的《 天 台 法 華 三 昧 之 研 究 》 博 士 論 文 , 及 近 來 大 睿 法 師 《 天 台 懺 法 之 研 究 》。 1 9 還 有 賴 賢 宗 所 指 導 的 碩 士 論 文 : 仁 惟 法 師《 天 台 智 顗 法 華 三 昧 懺 儀 之 研 究 》和2 0吳 彥 隆 的《 一 行 三 昧 之 研 究 》等 兩 篇 ,2 1和 賴 賢 宗 近 來 所 關 注 的 天 台 禪 觀 及 與 禪 宗 的 會 通 外,就 目 前 國 內 而 觀 天 台 實 踐 法 門 這 方 面 的 研 究 還 是 少 有,大 致 上 研 究 的 面 相 以 篇 章 中 的 附 屬 小 單 元 性 質 為 多 , 而 專 題 深 入 確 實 是 較 少 。

那 麼 , 以 上 只 是 大 略 的 列 提 。 總 之 , 就 國 內 而 言 研 究 天 台 學 的 學 者 是 不 少, 但 大 多 重 視 智 者 大 師 的 義 理 哲 學 思 辯, 或 判 教 思 想 , 以 及 思 想 特 色 為 著 眼 點 的 討 論,關 於 禪 法 方 面 的 教 學 之 實 踐 做 深 入 研 討 的 目 前 還 是 尚 未 多 見 , 有 待 國 人 加 以 關 注 研 究 。

2 大 陸 方 面 研 究 : 大 陸 的 天 台 學 目 前 也 一 直 陸 續 有 學 者 在 探 討 ,

1 4 賴 賢 宗 < 論 吳 汝 鈞 《 天 台 佛 學 與 早 期 中 觀 》 所 論 的 中 觀 學 及 佛 性 取 向 的 詮 釋

> , 台 北 : 東 吳 學 報 , 1 9 9 8 。

賴 賢 宗 < 曹 洞 五 位 與 天 台 三 諦 > , 東 吳 學 報 , 2 0 0 0 。

賴 賢 宗 < 從 如 來 藏 三 義 到 天 台 佛 性 論 > 台 北 : 華 梵 大 學 , 2 0 0 2 。

1 5 郭 朝 順 < 智 者 的 圓 頓 思 想 > , 台 北 : 中 華 學 報 , 1 9 9 2 。

1 6 林 志 欽 《 智 者 大 師 教 觀 思 想 之 研 究 》 台 北 : 文 化 哲 研 所 博 士 論 文 , 1 9 9 9 。

1 7 見 《 圓 頓 與 次 第 》 第 三 屆 兩 岸 禪 學 研 討 會 論 文 集 , 2 0 0 1 。

1 8 釋 慧 開 < 早 期 天 台 禪 法 之 修 持 > , 收 於 藍 吉 富 編 《 中 印 佛 學 泛 論 》, 台 北 : 東 大 出 版 , 1 9 9 3 。

1 9 釋 大 睿 《 天 台 懺 法 之 研 究 》, 台 北 : 法 鼓 文 化 , 2 0 0 0 。

2 0 釋 仁 惟《 天 台 智 顗 法 華 三 昧 懺 儀 之 研 究 》, 台 北 : 華 梵 大 學 , 碩 士 論 文 , 2 0 0 1 。

2 1 吳 彥 隆 《 一 行 三 昧 之 研 究 》, 台 北 : 華 梵 大 學 , 碩 士 論 文 , 2 0 0 2 。

(10)

而 研 究 的 方 向 則 以「 通 史 、 專 題 、 專 人 」進 行 。 如 通 史 方 面 有 董 平 的

《 天 台 宗 研 究 》 2 2和 潘 桂 明 、 吳 忠 偉 的 《 中 國 天 台 宗 通 史 》, 2 3這 是 對 天 台 宗 做 全 面 性 的 討 論,從 天 台 宗 的 傳 承 創 建,及 智 者 大 師 的 思 想 發 展,到 天 台 宗 在 歷 史 的 流 傳 做 詳 細 的 討 論,以 及 李 四 龍 的 < 智 顗 思 想 與 宗 派 的 興 起 > 之 探 討。2 4而 專 題 方 面,有 懷 進 法 師 < 次 第 與 圓 頓 止 觀 法 門 初 棎 >、2 5也 有 戈 國 龍 對 <《 摩 訶 止 觀 》之 圓 頓 義 > 的 研 究,

2 6及 張 風 雷 的《 智 顗 佛 教 哲 學 述 評 》2 7與 < 從 天 台「 六 即 」行 位 之 開 立 看 頓 悟 與 漸 修 的 關 係 > , 2 8俞 學 明 的 < 智 顗 觀 論 思 想 述 評 > , 2 9 及 李 四 龍 < 智 顗 三 諦 思 想 研 究 > 的 分 析 等 等。3 0而 以 專 人 立 場 深 入 的 則 有 潘 桂 明 的《 智 顗 評 傳 》一 書 的 探 討 ,3 1是 綜 貫 智 者 大 師 一 生 的 思 想 與 教 觀 , 屬 於 全 面 性 的 探 討 。

雖 然 以 上 有 不 少 篇 章 的 研 究 , 不 過 大 體 上 還 是 一 樣 朝 思 想 或 哲 學 方 面 研 究 較 多 , 尤 其 是 圓 頓 的 思 想 , 也 是 比 較 受 到 大 陸 這 方 面 的 重 視。但 是 同 樣 的 對 於 智 者 大 師 所 開 展 的 圓 頓 止 觀 之 三 昧 禪 觀,如 四 種 三 昧 的「 常 行 、 常 坐 、 半 行 半 坐 、 非 行 非 坐 」及 其 他 的 六 妙 門 等 止 觀 教 學 , 仍 然 少 有 人 做 深 入 的 專 題 研 究 。

至 於 香 港 方 面 吳 汝 鈞 近 來 所 關 心 的 天 台 宗 心 靈 哲 學 ,3 2雖 然 討 論 到「 觀 心 」之 實 踐 的 核 心 問 題,但 仍 然 侷 限 於 以 哲 學 思 想 為 研 究 對 象。

3 日 本 方 面 研 究:可 說 研 究 學 風 也 一 直 相 當 熱 絡,但 是 屬 於 天 台 通

2 2 董 平 《 天 台 宗 研 究 》,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 新 華 書 房 , 2 0 0 2 。

2 3 潘 桂 明 、 吳 忠 偉 《 中 國 天 台 宗 通 史 》, 江 蘇 古 籍 出 版 , 2 0 0 1 。

2 4 李 四 龍 < 智 顗 思 想 與 宗 派 的 興 起 >,《 中 國 佛 教 學 術 論 典 》4,高 雄:佛 光 文 化 , 2 0 0 1 。

2 5 釋 懷 進 < 次 第 與 圓 頓 止 觀 法 門 初 棎 > ,《 圓 頓 與 次 第 》 第 三 屆 兩 岸 禪 學 研 討 會 論 文 集 , 2 0 0 1 。

2 6 戈 國 龍 <《 摩 訶 止 觀 》之 圓 頓 義 >《 中 國 佛 教 學 術 論 典 》4, 高 雄 : 佛 光 文 化 , 2 0 0 1 。

2 7 張 風 雷 的 < 智 顗 佛 教 哲 學 述 評 > ,《 中 國 佛 教 學 術 論 典 》 5, 高 雄 : 佛 光 文 化 , 2 0 0 1 。

2 8 張 風 雷 < 從 天 台 「 六 即 」 行 位 之 開 立 看 頓 悟 與 漸 修 的 關 係 > ,《 圓 頓 與 次 第 》 第 三 屆 兩 岸 禪 學 研 討 會 論 文 集 , 2 0 0 1 。

2 9 俞 學 明 < 智 顗 觀 論 思 想 述 評 > ,《 中 國 佛 教 學 術 論 典 》 1 4 , 高 雄 : 佛 光 文 化 , 2 0 0 1 。

3 0 李 四 龍 < 智 顗 三 諦 思 想 研 究 > ,《 中 國 佛 教 學 術 論 典 》 1 4 , 高 雄 : 佛 光 文 化 , 2 0 0 1 。

3 1 潘 桂 明 《 智 顗 評 傳 》, 南 京 大 學 , 1 9 9 6 。

3 2 吳 汝 鈞 《 天 台 智 顗 的 心 靈 哲 學 》, 台 北 : 商 務 出 版 , 1 9 9 9 。

(11)

史 為 主 的 專 書 著 作 , 似 乎 也 是 很 少 , 比 較 上 是 朝 思 想 理 路 成 份 較 濃 , 目 前 可 知 道 的 是 有 安 藤 俊 雄 的《 天 台 學 - 根 本 思 想 之 展 開 》,3 3這 是 對 天 台 根 本 思 想 深 入 研 究 , 針 對 思 想 發 展 與 延 續 做 為 探 討 , 其 實 可 以 說 這 是 一 部 天 台 思 想 通 史 。 此 外 , 大 致 上 還 是 以 智 者 大 師 的 思 想 特 色 為 專 題 研 究 對 象 。 又 如 安 藤 俊 雄 所 著 作 的《 天 台 性 具 思 想 論 》,3 4這 也 是 從 思 想 特 色 為 起 點 , 論 天 台 實 相 及 緣 起 觀 的 分 析 。 而 玉 城 康 四 郎 的 特 色 則 是 重 視 心 的 問 題,即 著 有《 心 把 捉 之 展 開 - 以 天 台 實 相 觀 為 中 心 》 一 書 ,3 5這 是 從 心 靈 的 形 態 開 始 解 析 一 念 心 。 若 比 較 強 調 止 觀 方 面 的 課 題 則 有 關 口 真 大 3 6、 大 野 榮 人 3 7、 安 藤 俊 雄 等 人 , 其 中 , 關 口 真 大 對 教 相 也 有 做 深 入 的 鑽 研 。 至 於 新 田 雅 章 3 8、 石 津 照 璽 3 9則 著 重 對 實 相 問 題 的 探 究 。 而 佐 藤 哲 英 的 《 天 台 大 師 之 研 究 》 一 書 , 4 0雖 然 是 從 專 人 的 角 度 切 入 , 但 是 對 智 顗 大 師 的 著 作 及 思 想 做 全 面 性 而 深 刻 的 探 討 。 至 於 , 鹽 入 良 道 的 追 悼 論 文 集《 天 台 思 想 與 東 亞 佛 教 文 化 研 究 》,

4 1這 是 以 專 題 的 討 論 編 集 成 書 的 篇 章 論 文 式 文 集 。

以 上 , 日 本 方 面 要 屬 安 藤 俊 雄 、 關 口 真 大 、 佐 藤 哲 英 等 人 的 研 究 比 較 深 廣 。 不 過 , 通 史 和 專 人 的 研 究 , 相 對 來 說 也 是 比 較 少 , 大 體 上 都 是 從 天 台 學 的 思 想 哲 學 思 辯 角 度 為 著 眼 點 , 而 做 深 入 細 膩 比 對 分 析 。 由 此 可 見 , 以 思 想 做 專 題 的 論 說 還 是 比 較 多 , 相 對 於 三 昧 禪 觀 , 實 踐 的 教 學 專 題 深 入 的 仍 然 還 是 較 少 。

而 針 對 覺 意 三 昧 進 行 研 究 者,雖 有 佐 藤 哲 英 的《 天 台 大 師 之 研 究 》 一 書 中 討 論 到,但 是 內 文 涉 及 是 屬 重 點 式 概 要 探 討,而 不 是 專 題 研 究,

故 於 有 限 篇 幅 中 討 論 得 顯 得 不 過 深 廣 , 屬 於 周 邊 相 關 的 要 點 尚 未 深

3 3 安 藤 俊 雄 《 天 台 學 - 根 本 思 想 と そ の 展 開 》, 京 都 : 平 樂 寺 書 店 , 1 9 8 2 。

3 4 安 藤 俊 雄 《 天 台 性 具 思 想 論 》, 台 北 : 天 華 , 1 9 9 2 。

3 5 玉 城 康 四 郎 《 心 把 の 展 開 - 天 台 實 相 觀 中 心 と し て 》, 東 京 : 山 喜 房 佛 書 林 , 1 9 8 8 。

3 6 關 口 真 大 《 天 台 止 觀 の 研 究 》, 東 京 : 岩 波 書 店 , 1 9 8 5 。

關 口 真 大 《 天 台 小 止 觀 の 研 究 》, 東 京 : 山 喜 房 佛 書 林 , 1 9 7 9 。

3 7 大 野 榮 人 《 天 台 止 觀 成 立 史 の 研 究 》, 京 都 : 法 藏 館 , 1 9 9 4 。

3 8 新 田 雅 章 《 天 台 實 相 論 の 研 究 》, 京 都 : 平 樂 寺 書 店 , 1 9 8 7 。

3 9 石 津 照 璽《 天 台 實 相 論 の 研 究 - 存 在 の 極 相 を 索 》, 東 京 : 弘 文 堂 書 房 , 1 9 4 7 。

4 0 佐 藤 哲 英 《 天 台 大 師 の 研 究 》, 京 都 : 百 華 苑 刊 , 1 9 6 7 。

4 1 鹽 入 良 道 先 生 追 悼 論 文 集 《 天 台 思 想 と 東 ア ジ ア 文 化 研 究 》 東 京 : 山 喜 房 佛 書 林 , 1 9 9 7 。

(12)

談。雖 又 有 新 田 雅 章 從 實 相 的 觀 點 出 發 而 探 討《 覺 意 三 昧 》,所 探 討 的 問 題 雖 然 比 較 上 是 精 要 多 了 , 但 卻 侷 限 於 實 相 觀 點 , 著 重 在 天 台 全 面 性 的 實 相 課 題 上 , 對 於 實 踐 面 的 修 持 顯 得 論 述 較 少 , 所 以 新 田 雅 章 所 探 討 的 覺 意 三 昧 是 實 相 方 面 的 特 色 , 同 樣 的 也 不 是 專 題 討 論 。

總 之 , 關 於 以 覺 意 三 昧 專 題 探 討 的 尚 屬 不 多 見 , 目 前 知 道 的 是 有 智 軍 的 < 天 台 覺 意 三 昧 的 特 色 > 。4 2不 過 這 還 是 短 篇 的 發 表 性 文 章 , 只 是 扼 要 的 介 紹 內 容 和 方 法 。 另 外 , 雖 然 也 有 日 本 學 者 松 居 恭 示 的 < 天 台 大 師 智 顗 「 覺 意 三 昧 」 佛 性 說 之 考 察 > 4 3的 討 論 , 而 觀 其 內 容 所 討 論 的 範 圍 部 份 是 就 覺 意 三 昧 的 佛 性 思 想 為 考 察 研 究 , 所 研 究 的 部 份 是 覺 意 三 昧 中 的 「 三 因 佛 性 」, 主 要 是 探 討 「 慧 思 之 如 來 藏 、 佛 性 說 」 和 「 智 顗 之 佛 性 說 」 的 佛 性 思 想 問 題 , 這 還 是 不 離 於 覺 意 三 昧 的 某 一 個 思 想 面 相 研 究 的 路 線 , 故 屬 於 實 踐 面 的 禪 觀 和 內 在 理 論 而 也 就 尚 未 涉 及。其 次,今 年 亦 有 楊 麗 莉 新 完 成 的 碩 士 論 文《 覺 意 三 昧 》之 研 究 ,

4 4 雖 然 做 了 細 膩 的 分 析 , 不 過 對 於 覺 意 三 昧 的 後 續 發 展 顯 得 不 夠 深 入,內 在 核 心 思 想 所 進 一 步 的 哲 學 反 思,似 乎 也 並 沒 有 充 分 加 以 展 開,

筆 者 以 為 仍 有 待 進 一 步 探 討 的 可 能 性 。

總 之 , 就 以 上 對 於 天 台 方 面 確 實 有 不 少 學 者 研 究 , 但 大 體 上 著 重 在 思 想 與 哲 學 較 多 。 如 專 書 部 份 的 研 究 , 仍 然 著 重 注 意 思 想 特 色 與 哲 學 學 說 部 份 , 即 使 論 文 或 期 刊 方 面 , 不 管 是 國 內 或 國 外 早 年 來 也 都 是 偏 向 義 理 學 說 的 探 討 較 多 , 雖 然 近 來 的 趨 勢 已 開 始 轉 向 著 重 智 者 大 師 實 踐 面 的 課 題 , 但 是 就 禪 法 的 專 題 研 究 目 前 還 未 多 見 ; 因 此 , 尚 有 值 得 研 究 的 空 間 。

第 三 節 研 究 範 圍 與 方 法

天 台 的 觀 門 , 向 來 研 究 圓 頓 止 觀 者 , 大 致 上 是 以 《 摩 訶 止 觀 》 為

4 2 智 軍 < 天 台 覺 意 三 昧 的 特 色 > 《 法 光 雜 誌 》, 台 北 : 第 6 8 期 , 1 9 9 5 。

4 3 松 居 恭 示 < 天 台 大 師 智 顗 の 「 覺 意 三 昧 」 に 於 け る 佛 性 說 に 關 す る 一 考 察 > , 鹽 入 良 道 先 生 追 悼 論 文 集 《 天 台 思 想 と 東 ア ジ ア 文 化 研 究 》, 東 京 : 山 喜 房 佛 書 林 , 1 9 9 7 。

4 4 楊 麗 莉 《 釋 摩 訶 般 若 波 羅 蜜 經 覺 意 三 昧 之 研 究 》 嘉 義 : 南 華 大 學 , 碩 士 論 文 , 2 0 0 2 。

(13)

主 , 少 有 人 注 意 到 與 其 相 關 的 「 覺 意 三 昧 」 禪 法 。 然 而 , 覺 意 三 昧 經 由 筆 者 比 對 慧 思 大 師 的 《 隨 自 意 三 昧 》 與 《 摩 訶 止 觀 》 中 的 「 非 行 非 坐 三 昧 」,發 現 這 三 部 存 在 著 前 後 相 續 進 展 的 關 係,如 前 面 所 說。基 於 此 , 頗 覺 覺 意 三 昧 有 承 先 啟 後 的 關 鍵 性 。

就「 承 先 」的 傳 法 立 場 而 言,覺 意 三 昧 象 徵 慧 思 大 師 與 智 者 大 師 之 間 禪 法 相 傳 的 重 要 代 表 性 , 意 味 著 他 們 二 者 有 共 通 的 目 標 , 將 禪 法 活 用 在 日 常 行 事 中 隨 境 觀 照 自 心 而 修 持 , 以 此 法 門 教 授 學 人 , 做 為 證 得 生 死 解 脫 之 道 。 如 慧 思 大 師 的 《 隨 自 意 三 昧 》 內 涵 , 乃 是 反 觀 心 源 , 觀 察 心 識 的 動 態,由 中 徹 見 諸 法 因 緣 本 空 之 道 理,體 證 一 切 生 滅 法 相。

而 智 者 大 師 的「 覺 意 三 昧 」也 說 :「 反 觀 行 心 不 見 住 處 , 無 有 一 切 生 滅 相 貌,當 知 行 者 畢 竟 空 寂 」。4 5可 以 說 這 二 者 同 樣 是 藉 由 日 常 生 活 的 一 切 行 、 住 、 坐 、 臥 而 隨 時 觀 根 、 塵 、 境 , 從 一 念 心 當 下 息 滅 貪 瞋 癡 煩 惱 , 而 頓 破 無 明 , 契 入 法 性 空 寂 。 這 就 是 慧 思 大 師 與 智 者 大 師 同 一 意 趣 重 視 此 一 觀 心 法 門 之 所 在 。

其 次 , 從「 啟 後 」的 觀 點 而 說 , 透 過 圓 頓 止 觀 的 思 想 來 考 察 覺 意 三 昧,發 現 覺 意 三 昧 的 修 持 法 門 觀 一 念 心 本 性 空 寂,不 生 不 滅,「 不 得 二 邊 , 不 取 二 邊 」,「 雙 照 二 諦 」,「 心 心 寂 滅 」 的 思 想 , 與 圓 頓 止 觀 的 當 體 即 空 、 即 假 、 即 中 的 中 道 實 相 觀 亦 有 相 契 之 處 。

又,覺 意 三 昧 的 修 持 法 智 者 大 師 乃 立「 反 觀 心 源 」 為 法 要 之 闡 述 , 將 經 論 所 詮 釋 不 詳 之 處 加 以 引 申 出 來 外 , 亦 融 會 天 台 法 華 實 相 思 想 之 特 色 。 可 以 說 覺 意 三 昧 對 後 期 存 有 影 響 性 , 也 是 天 台 一 門 重 要 的 禪 觀 之 法 門;所 以 基 於 以 上 這 些 課 題,做 為 本 論 文 所 欲 探 討 之 範 圍 與 目 標。

故 本 論 文 研 究 名 為「 智 者 大 師 覺 意 三 昧 之 研 究 」,擬 以 智 者 大 師 所 註 釋 的 《 覺 意 三 昧 》 為 主 要 討 論 文 本 , 分 析 覺 意 三 昧 法 門 內 行 具 備 所 修 之 條 件 與 法 要 。 其 次 再 探 討 後 續 發 展 《 摩 訶 止 觀 》 的 相 關 課 題 , 依 於 這 二 者 為 主 要 研 究 文 本 。 主 要 是 這 二 種 文 本 前 後 關 係 密 切 , 本 文 就 合 並 參 考 進 行 探 討 , 以 便 將 覺 意 三 昧 禪 法 前 後 成 立 的 關 係 做 較 為 周 詳 的 討 論,至 於 慧 思 大 師 的《 隨 自 意 三 昧 》吾 人 將 它 列 為 前 驅 部 份 討 論 。

研 究 的 面 向 大 約 先 溯 源 覺 意 三 昧 此 一 概 念 在 早 期 漢 譯 大 小 乘 經 典

(14)

中 的 解 釋 , 以 及 與 慧 思 大 師 三 部 著 之 淵 源 。 其 次 , 探 討 覺 意 三 昧 整 個 修 持 的 梗 概 。 再 來 , 研 討 覺 意 三 昧 法 門 對 《 摩 訶 止 觀 》 之 後 續 發 展 有 那 些 相 關 重 要 思 想 。 最 後 , 討 論 與 漸 次 止 觀 、 不 定 止 觀 之 相 通 與 特 色 之 比 較 。 擬 以 上 述 幾 個 面 相 做 為 整 個 本 文 之 進 行 討 論 的 範 圍 。

而 研 究 的 方 法 則 採 用 四 點 :

1、 佛 學 文 獻 考 察 : 凡 《 大 正 藏 》 相 關 經 、 論 典 籍 、 傳 記 、 章 疏 等 與 覺 意 三 昧 關 連 之 涉 及 , 皆 列 為 考 察 。

2、 佛 典 文 獻 比 較 : 諸 如 參 照 比 對 於 早 期 相 關 的 經 譯 等 及 論 述 , 比 較 於 早 期 天 台 的 禪 觀 《 次 第 禪 門 》、《 六 妙 門 》 等 , 做 一 整 理 比 較 。

3、佛 學 思 想 史 的 研 究:從 早 期 漢 譯 經 典 至 天 台 慧 思 大 師 的 相 關 論 題 , 到 智 者 大 師 著 作 論 題 討 論 , 釐 清 《 覺 意 三 昧 》 禪 觀 的 思 想 流 變 , 其 繼 承 與 發 揮 。

4、 佛 學 義 理 分 析 研 究 : 包 括 相 關 佛 教 哲 學 詮 釋 研 究 , 剖 析《 覺 意 三 昧 》 的 內 涵 , 融 通 參 照 各 釋 , 重 新 詮 定 其 意 義 。

以 上 這 是 從 原 典 的 文 獻 資 料 中 考 察 思 想 及 背 景 , 而 義 理 分 析 與 比 對 , 是 對 禪 法 的 實 踐 內 容 進 行 研 討 , 希 望 藉 由 此 深 入 智 者 大 師 教 示 此 覺 意 三 昧 禪 觀 的 因 緣 及 思 想 , 了 解 其 特 質 、 理 念 、 意 涵 與 時 代 意 義 。 就 於 文 獻 資 料 方 面 , 是 以 原 始 經 、 論 、 章 疏 、 傳 記 、 及 天 台 重 要 相 關 典 籍 , 以 及 慧 思 大 師 的 著 作 和 智 者 大 師 的 著 作 與 灌 頂 、 湛 然 章 疏 以 其 他 相 關 的 著 作 做 考 察 比 對 參 考 。 所 以 就 目 前 漢 文 的 典 籍 、 史 料 、 學 界 成 果 , 以 及 日 本 的 相 關 研 究 和 大 陸 學 者 研 究 三 方 面 進 行 論 述 探 索 , 藉 以 客 觀 的 方 式 來 考 察 智 者 大 師 的 時 代 背 景 因 緣 和 義 理 學 說 與 觀 行 思 想 , 亦 即 了 解 止 觀 思 想 與 實 踐 精 神 的 需 求 , 俾 以 掌 握 覺 意 三 昧 的 禪 觀 的 特 質 與 意 義 。

其 次,進 行 義 理 分 析 包 含 相 關 佛 教 哲 學 詮 釋,對 其 實 踐 內 容 詮 釋 、 推 理 、 探 索 其 內 部 問 題 , 即 是 依 據 覺 意 三 昧 的 內 部 禪 法 體 系 與 組 織 , 分 析 理 論 與 實 踐 , 從 「 所 觀 對 象 - 起 行 - 證 果 」 ( 境 、 行 、 果 ) 的 脈 絡

4 5 智 顗 《 釋 摩 訶 般 若 波 羅 蜜 經 覺 意 三 昧 》 大 正 四 六 ‧ 頁 6 2 4 下 。

(15)

來 論 述 。

以 上 簡 言 之 , 是 分 二 大 部 份 進 行 , 即 內 外 二 部 。 外 部 即 考 察 時 代 背 景 , 思 想 關 涉 , 周 邊 因 緣 。 內 部 即 對 覺 意 三 昧 整 個 禪 觀 的 組 織 做 說 明 ; 亦 即 從 覺 意 三 昧 的 淵 源 探 討 這 個 禪 法 的 背 景 , 再 深 入 此 覺 意 三 昧 整 個 主 要 的 核 心 , 故 擬 以 此 以 縱 橫 方 式 交 集 進 行 探 索 。

第 四 節 全 文 結 構 大 要

本 文 主 要 是 針 對 智 者 大 師 的 覺 意 三 昧 進 行 研 究 , 論 文 內 容 結 構 大 要 共 分 為 六 章 , 除 第 一 章 緒 論 與 第 六 章 結 論 外 , 正 文 論 述 部 份 共 為 四 章 , 內 文 概 要 如 下 :

第 一 章 < 緒 論 > , 說 明 研 究 動 機 與 目 的 , 並 簡 介 現 代 學 界 研 究 概 況 , 及 本 文 研 究 範 圍 與 方 法 和 全 文 的 結 構 大 要 。

第 二 章 < 智 者 大 師 覺 意 三 昧 淵 源 之 考 察 >,第 一 節 依 據 歷 史 資 料 先 概 括 的 敘 述 智 者 大 師 的 生 平 事 蹟 , 南 北 朝 時 代 背 景 的 佛 教 概 況 , 以 及 生 平 著 作。其 次,第 二 節 從 中 國 早 期 傳 譯 的 小 乘 禪 法 考 察 覺 意 三 昧,

緊 接 著 第 三 節 則 探 討 中 國 早 期 傳 譯 的 大 乘 禪 法 。 這 是 試 圖 透 過 背 景 的 考 察 , 而 了 解 智 者 大 師 是 參 考 哪 些 相 關 的 文 獻 而 成 立 此 覺 意 三 昧 禪 觀 ? 又 從 早 期 傳 譯 的 《 安 般 守 意 經 》 和 鳩 摩 羅 什 所 譯 的 幾 種 禪 經 為 線 索 , 考 察 相 關 經 論 對 覺 意 三 昧 內 涵 的 構 成 。 此 外 , 除 了 相 關 經 論 的 流 傳 外 , 進 一 步 的 探 索 智 者 大 師 學 思 背 景 師 承 方 面 的 影 響 。 故 第 四 節 從 師 承 的 角 度 探 索 覺 意 三 昧 禪 法 之 密 切 關 係 , 由 慧 思 大 師 三 部 著 作 探 察 對 覺 意 三 昧 禪 觀 之 影 響 。

第 三 章 < 《 覺 意 三 昧 》 與 智 者 大 師 其 他 禪 觀 之 關 係 與 比 較 > , 這 是 比 對 智 者 大 師 其 他 早 期 三 昧 禪 觀 的 著 作 , 試 圖 釐 清 出 覺 意 三 昧 的 相 關 論 據 與 流 變 , 藉 此 了 解 智 者 大 師 對 覺 意 三 昧 在 禪 法 上 前 後 進 展 的 足 跡 , 從 中 得 知 覺 意 三 昧 與 早 期 天 台 其 他 禪 法 的 關 係 。 基 於 此 , 第 一 節 說 明《 覺 意 三 昧 》與《 釋 禪 波 羅 蜜 法 門 》之 關 係 與 比 較;第 二 節 是《 覺

(16)

意 三 昧 》 與 六 妙 門 之 關 係 與 比 較 , 第 三 節 則 是 討 論 與 《 小 止 觀 》 的 同 處 點 , 依 此 三 節 做 為 面 相 加 以 探 究 。

第 四 章 < 智 者 大 師 對《 覺 意 三 昧 》的 新 發 展 > , 本 章 依 照 智 者 大 師 所 立 的 六 門 脈 絡 一 一 進 行 討 論 , 呈 顯 出 覺 意 三 昧 整 個 禪 法 的 內 涵 與 思 想 。 故 本 章 的 第 一 節 , 首 先 釐 清 覺 意 三 昧 的 焦 點 , 即 理 論 根 據 與 如 何 實 踐 問 題 , 主 要 是 從 智 者 大 師 所 融 合 大 乘 三 系 思 想 及 如 何 會 通 實 踐 。 繼 之 介 紹 覺 意 三 昧 的 主 旨 , 故 第 二 節 為 呈 顯 覺 意 三 昧 的 要 旨 , 乃 依 智 慧 門 覺 觀 本 性 空 寂 , 故 談 心 體 與 三 昧 之 出 道 要 旨 。 緊 接 著 進 入 正 修 的 部 份 , 即 修 學 的 內 容 與 方 法 , 是 本 章 整 個 覺 意 三 昧 的 核 心 , 由 概 念 的 了 解 到 如 何 實 際 運 作 ; 所 以 , 第 三 節 是 先 做 名 義 解 釋 , 之 後 , 第 四 節 即 覺 意 三 昧 的 方 便 門 , 說 明 以 六 波 羅 做 為 前 方 便 。 第 五 節 是 心 相 門 , 論 以 心 為 行 相 之 門 的 修 持 法 。 第 六 節 是 正 觀 門 , 說 明 如 何 入 觀 起 修 。 第 七 節 是 證 相 門 之 行 位 , 說 明 修 持 覺 意 三 昧 所 證 得 之 位 次 , 及 最 終 可 進 趣 之 佛 果 。

第 五 章 < 覺 意 三 昧 在 《 摩 訶 止 觀 》 的 發 展 > , 這 是 討 論 覺 意 三 昧 的 後 續 發 展 。 首 先 , 第 一 節 從 《 摩 訶 止 觀 》 之 「 非 行 非 坐 三 昧 」 論 與 覺 意 三 昧 之 相 關 性 。 如 非 行 非 坐 三 昧 之「 十 法 界 四 運 」與「 圓 融 三 諦 」 和 「 六 即 思 想 」 與 覺 意 三 昧 之 關 連 。 第 二 節 則 是 依 智 者 大 師 的 脈 絡 分 析 , 考 察 覺 意 三 昧 所 說 的 三 觀 與 《 摩 訶 止 觀 》 天 台 三 觀 的 關 連 。 順 此 第 三 節 由 次 第 三 觀 破 法 遍 進 一 步 探 討 《 摩 訶 止 觀 》 之 次 第 三 觀 破 法 遍 的 後 續 發 展 之 影 響 。 第 四 節 則 經 由 次 第 三 觀 引 出 覺 意 三 昧 與 《 摩 訶 止 觀 》 之 關 係 , 同 時 亦 說 明 與 圓 頓 止 觀 之 密 切 關 連 。

第 六 章 < 結 論 > , 略 要 說 明 本 文 研 究 成 果 。

(17)

第 二 章 智 者 大 師 覺 意 三 昧 淵 源 之 考 察

第 一 節 智 者 大 師 的 生 平 與 著 作

佛 教 傳 入 中 國 後 , 在 南 北 朝 形 成 一 種 南 北 佛 教 文 化 相 異 的 現 象 , 產 生 南 方 偏 重 於 經 論 義 學 研 究 , 北 方 則 偏 重 於 宗 教 實 踐 的 禪 修 , 但 是 二 者 相 異 現 象 隨 著 朝 代 政 權 的 嬗 遞 , 佛 教 學 界 人 事 遷 移 , 終 究 還 是 在

(18)

隋 朝 交 流 融 合 。4 6就 智 者 大 師 而 言 , 乃 逢 於 此 時 期 的 佛 教 大 師 , 大 師 早 年 熏 習 於 南 方 義 學 佛 教 , 後 遇 由 北 方 而 南 遷 的 慧 思 大 師 相 授 禪 法 , 於 精 勤 中 遂 證 悟 「 法 華 三 昧 」 前 方 便 , 開 啟 理 論 與 實 踐 會 通 , 融 合 教 相 與 行 門 , 為 隋 代 南 北 朝 佛 教 義 學 與 實 修 的 重 要 大 師 。

基 於 此,教 相 二 門 乃 為 天 台 主 要 的 宗 旨,由 所 講 述 的《 次 第 禪 門 》、

《 方 等 三 昧 行 法 》、《 覺 意 三 昧 》、《 六 妙 法 》、《 法 界 次 第 初 門 》、《 小 止 觀 》 等 等 這 些 禪 法 , 從 這 些 實 修 的 觀 門 所 知 , 大 體 上 是 不 出 以 教 相 之 理 論 為 基 礎 的 禪 門 所 開 展 出 的 大 乘 菩 薩 思 想 之 禪 觀 。 因 此 , 內 容 上 有 完 整 的 修 行 哲 學 體 系 理 論 , 如 :「 一 心 三 觀 」、「 三 諦 圓 融 」及「 中 道 實 相 」 等 豐 富 的 佛 教 義 理 哲 學 , 可 說 這 些 都 是 融 合 濃 厚 的 大 乘 圓 教 思 想 在 內 。 例 如 :《 法 華 經 》的 一 實 相 義 , 及《 中 論 》的 中 道 實 相 和《 涅 槃 經 》 的 佛 性 說 之 如 來 秘 密 藏 義 , 還 有 般 若 經 系 的 二 諦 說 與 《 瓔 珞 經 》 的 三 觀 思 想 等 等 諸 多 義 理 。 皆 為 智 者 大 師 融 合 運 用 , 堪 稱 是 理 論 與 實 修 相 結 合 所 構 成 的 哲 學 體 系 , 成 為 概 括 了 他 的 宗 教 實 踐 學 說 之 理 論 ,

4 7也 代 表 了 他 整 個 禪 學 思 想 的 學 說 體 系 , 基 於 此 , 覺 意 三 昧 也 亦 是 在 這 種 體 系 與 理 念 之 下 所 構 思 的 一 種 禪 觀 。

一 、 時 代 背 景

若 據 中 村 元 對 中 國 佛 教 史 的 區 分 , 以 劃 分 幾 個 時 期 做 說 明 ( 本 文 取 其 相 關 的 部 份 引 以 說 明 )。即 第 一 期:從 羅 什 東 來 譯 出 大 乘 經 典 成 為 漢 文 及 普 及 化 開 始,此 謂 傳 承、傳 譯 時 代,或 格 義 佛 教 時 代。第 二 期 : 指 南 北 朝 時 代 ( 401-573), 稱 為 研 究 、 學 派 時 代 。 第 三 期 : 由 隋 朝 統 一 南 北 朝 後 ( 581-750 ), 是 建 設 時 代 。 而 隋 之 後 ( 751-1120 ) 又 分 實 行 時 代 、 繼 承 時 代( 隋 至 清 末 )。4 8若 依 照 此 種 說 法 , 以 智 者 大 師 所 處 的 時 代 是 南 北 朝 , 即 這 裡 所 說 的 屬 於 研 究 、 學 派 的 時 代 , 是 經 論 研 究 相 當 盛 行 的 時 期 , 也 是 各 家 學 派 的 形 成 時 期 , 可 謂 這 是 佛 教 史 上 具 有

4 6 參 見 藍 吉 富 《 隋 代 佛 教 史 述 評 論 》, 台 北 : 商 務 印 書 館 , 1 9 9 3 , 頁 1 4 9 - 1 5 6 。

4 7 參 見 潘 桂 明 《 智 顗 評 傳 》, 南 京 大 學 出 版 社 , 1 9 9 6 年 , 頁 3 11 。

4 8 參 見 中 村.元 等 著,余 萬 居 譯《 中 國 佛 教 發 展 史 》上 冊,台 北:天 華 出 版,1 9 8 4,

頁 2 3 7 。

(19)

意 義 的 時 代 。

以 南 北 朝 年 代 各 所 歷 經 的 朝 政 而 言 , 南 朝 是 從 420 年 至 588 年 , 歷 經 宋 、 齊 、 梁 、 陳 朝 代 , 北 朝 是 420 至 581 年 , 有 北 魏 、 東 魏 、 西 魏 、 北 齊 、 北 周 諸 代 。4 9由 於 南 北 朝 的 國 事 政 治 分 裂 使 得 陸 地 交 通 不 便 , 佛 教 遂 乃 在 中 國 形 成 兩 地 不 同 的 佛 教 學 派 風 格 ,5 0即 是 南 方 重 學 輕 禪 , 北 方 重 禪 輕 學 的 情 形 。 雖 然 如 此 , 佛 教 受 到 諸 帝 的 崇 信 , 亦 形 成 佛 教 自 東 漢 傳 入 後 至 此 發 達 為 全 盛 時 期 。

而 這 個 時 代 的 佛 教 興 盛 乃 由 於 傳 譯 時 代 的 開 創 而 來 , 從 東 晉 末 年 時 陸 續 傳 譯 了《 法 華 經 》、《 阿 彌 陀 經 》、《 中 觀 》、《 華 嚴 經 》、《 涅 槃 經 》 等 大 乘 經 論 , 於 此 奠 定 南 北 朝 研 究 時 代 的 基 礎 。 又 此 時 亦 有 勒 那 摩 提

( ? -508)、 菩 提 流 支 ( 508-535)、 佛 陀 扇 多 ( 510-539), 及 毘 目 智 仙 等 相 繼 到 洛 陽 , 譯 出 屬 於 如 來 藏 說 和 唯 識 思 想 的 經 典 。 菩 提 流 支 於 如 來 藏 說 方 面 譯 有《 不 增 不 減 經 》、《 究 竟 一 乘 寶 性 論 》, 唯 識 方 面 有《 入 楞 伽 經 》、《 解 脫 深 密 經 》、《 唯 識 論 》, 又 與 勒 那 摩 提 合 譯 的 有《 十 地 經 論 》。 佛 陀 扇 多 譯 有 《 攝 大 乘 論 》。 而 關 於 世 親 的 著 作 , 菩 提 流 支 和 毘 目 智 仙 相 繼 譯 有 《 金 剛 般 若 經 論 》、《 無 量 壽 經 論 》、《 成 業 論 》 等 等 。 這 與 之 前 的 鳩 摩 羅 什 傳 譯 的 龍 樹 中 觀 系 的 經 論 , 5 1在 大 乘 經 典 方 面 , 形 成 較 完 整 的 三 系 學 說 。

另 外,根 據 學 者 研 究 還 有《 勝 鬘 經 》、《 楞 伽 經 》、《 攝 大 乘 論 》、《 十 地 經 論 》、《 無 量 壽 經 論 》 等 。5 2及 智 者 大 師 當 時 所 修 持 的 《 觀 普 賢 菩 薩 行 法 經 》 即 於 宋 的 時 代 譯 出 。5 3以 上 說 明 「 中 觀 」 和 「 唯 識 」 以 及

「 如 來 藏 」 思 想 的 相 關 經 論 於 此 相 繼 譯 出 而 完 備 , 帶 給 南 北 朝 佛 教 豐 富 的 資 源 , 形 成 南 北 朝 時 代 研 究 的 風 氣 , 尤 其 是 促 成 南 朝 競 相 研 究 的 義 學 學 風 。

就 南 方 佛 教 情 形 , 主 要 以 講 學 、 譯 經 和 對 義 理 的 鑽 研 , 這 樣 的 風 氣 帶 動 許 多 義 學 沙 門 和 居 土,從 事 專 研 弘 傳,分 別 就 有 對「 毗 曇 」、「 成

4 9 參 見 黃 懺 華 《 佛 教 史 略 與 宗 派 》, 台 北 : 木 鐸 出 版 , 1 9 8 8 , 頁 2 9 - 4 1 。

5 0 參 見 橫 超 慧 日 《 中 國 の 佛 教 》, 大 藏 出 版 , 1 9 8 1 , 頁 3 5 。

5 1 參 見 中 村 . 元 等 著 , 余 萬 居 譯 《 中 國 佛 教 發 展 史 》 上 冊 , 頁 1 7 2 - 1 7 3 。

5 2 參 見 鎌 田 茂 雄 著 , 關 世 謙 譯 《 中 國 佛 教 史 - 南 北 朝 佛 教 》 第 四 卷 , 台 北 : 獅 子 吼 雜 誌 , 1 9 9 1 , 頁 1 - 2 7 。

5 3 中 村 元 著 , 余 萬 居 譯 《 中 國 佛 教 發 展 史 》 上 冊 , 頁 1 6 8 。

(20)

實 」、 諸 律 、「 三 論 」、「 涅 槃 」、「 攝 論 」 等 等 的 這 些 對 經 論 典 籍 做 專 門 研 究 的 學 風 , 而 奠 下 往 後 隋 唐 時 代 各 宗 學 派 的 成 立 。 尤 其 , 南 方 佛 教 自 宋 以 來 即 受 到 高 門 貴 族 和 名 流 之 士 的 崇 信 和 重 視 , 到 梁 武 帝 時 更 是 不 遺 餘 力 的 篤 信 和 擁 護 , 著 有「《 涅 槃 》、《 大 品 》、《 淨 名 》、《 大 集 》疏 記 及 《 問 答 》 等 數 百 卷 , 亦 講 說 《 涅 槃 》、《 般 若 》 及 命 僧 編 纂 要 鈔 、 經 律 等 , 而 且 除 了 極 力 倡 導 涅 槃 等 大 乘 經 典 外 。 還 推 行 因 果 報 應 的 神 不 滅 論 、 禁 斷 肉 食 、 立 懺 悔 法 」 5 4等 等 極 力 宏 揚 的 推 動 。 使 得 南 方 的 佛 教 事 業 更 活 躍 和 盛 行 , 而 走 向 快 速 的 成 長 和 傳 揚 。 如 寺 院 僧 尼 比 之 前 的 宋 、 齊 也 遽 增 很 多 , 經 典 相 繼 的 譯 出 以 及 義 學 沙 門 講 學 風 氣 也 達 到 盛 行 , 雖 然 經 候 景 之 亂 , 佛 教 受 到 毀 壞 而 有 趨 於 衰 微 的 現 象 , 但 這 些 功 不 可 沒 的 事 蹟 , 勢 力 卻 深 深 的 影 響 陳 代 諸 帝 很 深 而 使 其 效 法 。 而 北 朝 所 流 行 的 佛 教 風 氣,比 較 趨 向 戒、定 學 風,尤 其 偏 重 禪 觀 , 但 也 融 有 義 學 的 學 風 在 內。如 有 小 乘 的《 毗 曇 》、《 成 實 》,大 乘 的 有《 攝 論 》、《 涅 槃 》、《 法 華 》, 及 《 地 論 》、《 三 論 》、《 四 分 律 》 等 , 但 主 要 還 是 以 實 修 的 禪 法 和 淨 土 教 為 主 。5 5而 北 朝 所 側 重 的 禪 觀 在 流 傳 中 概 括 有 個 二 方 向 , 一 是 楞 伽 師 所 傳 的 心 要 禪 法 , 另 一 個 是 毗 曇 禪 數 。 流 傳 中 則 有 後 漢 安 世 高 所 譯 的 有 《 安 般 守 意 經 》、《 陰 持 入 經 》、《 禪 行 法 想 經 》、《 四 諦 經 》 等 , 及 之 後 有 支 婁 迦 讖 譯 出 《 般 舟 三 昧 經 》、《 首 楞 嚴 三 昧 經 》等 , 亦 相 繼 有 鳩 摩 羅 什 編 譯 的《 禪 法 要 解 》、《 坐 禪 三 昧 經 》、

《 思 惟 略 要 經 》 等 以 上 大 小 乘 禪 法 。5 6而 至 魏 末 隋 初 , 禪 法 所 盛 行 的 有 僧 稠( 480-560)的 涅 槃 四 聖 行 之 四 念 處 法 與 止 觀 、 十 六 特 勝 禪 法 , 其 中 他 和 僧 實 的 禪 法 影 響 最 大 。5 7若 論 天 台 的 慧 文 禪 師 與 慧 思 禪 師 的 禪 法 多 少 也 是 受 這 影 響 之 下 的 禪 觀,所 以 於 當 時 北 方 禪 法 勢 力 亦 不 小。

以 上 佛 教 的 豐 富 譯 經 事 業 , 經 由 義 學 沙 門 對 教 義 的 整 合 分 析 研 究 , 而 紛 紛 迸 發 出 對 教 義 的 新 意 闡 釋 。 例 如 有 《 涅 槃 經 》 的 佛 性 「 本 有 」 和 「 始 有 」5 8說 的 不 同 看 法 , 和 各 家 判 教 提 出 的 思 想 , 以 及 「 地

5 4 參 見 黃 懺 華 《 中 國 佛 教 》, 上 海 : 知 識 出 版 , 1 9 9 1 , 頁 3 0 。

5 5 參 見 黃 懺 華 《 佛 教 史 略 與 宗 派 》, 台 北 : 木 鐸 出 版 , 1 9 8 8 , 頁 3 2 - 4 7 。

5 6 道 宣 《 出 三 藏 記 集 》 大 正 藏 五 五 ‧ 5 中 - 11 上 。

5 7 參 見 湯 鍚 予 《 漢 魏 兩 晉 南 北 朝 佛 教 史 》, 台 北 : 鼎 文 書 局 1 9 8 5 , 頁 7 6 6 - 7 9 4 。

5 8 佛 性 論 的 「 始 有 」「 和 「 本 有 」 的 爭 議 , 據 呂 澂 所 研 究 的 看 法 , 道 生 主 張 以 當 果 為 佛 性 , 而 引 起 當 時 學 者 對 佛 性 究 竟 是 「 始 有 」 還 是 「 本 有 」 加 以 探 討 。 對 於

(21)

論 」與「 攝 論 」對 心 識 的 不 同 界 定, 還 有「 中 論 」的 二 諦 說 等 等 這 些 ,

5 9可 以 說 都 是 此 時 期 佛 教 義 學 的 產 物 。 總 之 , 不 管 是 南 方 重 學 或 北 方 重 禪,南 北 二 方 所 形 成 的 不 同 學 風,為 當 時 佛 教 流 傳 中 的 另 一 種 特 色。

這 個 特 色 後 來 在 隋 文 帝 統 一 中 國 後 , 也 隨 之 融 合 。 然 而 , 此 融 合 若 從 智 者 大 師 的 教 義 與 實 踐 並 駕 齊 驅 來 觀 , 即 有 力 圖 將 義 理 與 修 持 緊 密 結 合 而 展 現 融 合 風 格 的 意 味 了 。

總 而 言 之 , 南 北 朝 這 個 時 期 雖 然 相 當 動 盪 不 安 , 但 兩 地 諸 代 帝 王 也 都 相 當 的 擁 護 佛 教 。 另 一 方 面 也 因 為 帝 王 想 藉 助 結 合 宗 教 力 量 的 政 策 而 安 撫 人 心 , 於 是 佛 教 得 到 蓬 勃 發 展 ; 因 此 快 速 的 膨 脹 使 得 佛 教 隨 著 朝 代 的 遞 嬗 而 有 興 衰 的 局 面 。 雖 然 如 此 , 綜 觀 南 北 朝 佛 教 , 不 管 是 佛 教 事 業 或 繹 經 、 講 學 方 面 都 還 是 相 當 興 盛 活 躍 , 可 謂 經 由 義 學 的 興 盛 探 討 使 得 各 家 彼 此 互 相 激 盪 , 形 成 融 合 與 分 立 的 局 面 , 而 激 發 出 不 同 看 法 與 思 想 , 奠 定 下 往 後 隋 唐 各 宗 派 的 紛 紛 成 立 。 這 是 佛 教 傳 入 中 國 後 , 在 南 北 朝 時 代 呈 顯 繽 紛 異 彩 , 也 為 中 國 佛 教 創 造 佛 法 天 地 而 留 下 豐 富 的 貢 獻 。

二 、 生 平 事 蹟

關 於 智 者 大 師 的 生 平 及 其 行 歷 事 蹟 和 相 關 傳 記 文 獻 史 料 , 目 前 收 於 《 大 藏 經 》 的 大 約 有 灌 頂 所 撰 的 《 隋 天 台 智 者 大 師 別 傳 》 一 卷 , 道 宣 著 《 續 高 僧 傳 》 卷 十 七 < 智 顗 傳 > , 和 《 國 清 百 錄 》、《 佛 祖 統 紀 》 卷 六 , 以 及 南 宋 的 《 天 台 九 祖 傳 》 一 卷 。 本 節 就 以 上 這 些 文 獻 上 史 料 外,並 且 參 照 相 關 年 代 的 史 表 核 對,以 及 參 考 前 人 的 著 作 等 研 究 資 料,

做 為 敘 述 智 者 大 師 的 生 平 傳 記 , 並 且 主 要 是 採 取 其 一 生 中 重 要 事 蹟 為

「 當 果 佛 性 」 只 是 預 設 推 定 將 來 可 能 成 佛 , 但 就 於 佛 性 本 身 而 言 , 是 「 始 有 」,

或 是 「 本 有 」, 卻 是 仍 然 存 在 的 的 一 個 問 題 。 以 道 生 而 說 , 他 是 主 張 歸 結 於 「 始 有 」, 而 其 後 引 起 別 家 出 現 有 「 本 有 」 的 說 法 。 如 此 一 來 ,「 始 有 」 和 「 本 有 」 就 成 為 對 立 了 , 因 此 , 成 為 佛 性 議 論 中 一 個 突 出 的 爭 議 問 題 。 呂 澂 《 中 國 佛 學 思 想 概 論 》, 台 北 : 天 華 出 版 , 1 9 9 1 , 頁 1 3 6 。

5 9 據 周 顒 所 著 的 《 三 宗 論 》, 記 載 了 關 於 二 諦 學 說 有 三 家 主 張 。 三 家 都 是 以 空 為 真 諦 , 以 假 為 俗 諦 , 但 是 在 空 假 的 關 係 上 各 家 的 看 法 卻 有 所 不 同 : 第 一 家 說 「 不 空 假 名 」, 第 二 家 說 「 空 假 名 」, 第 三 家 「 假 名 ( 即 ) 空 」。 周 顒 以 第 三 家 意 見 為 正 確 , 認 為 前 二 家 是 「 成 實 師 」 的 主 張 。 呂 澂 《 中 國 佛 學 思 想 概 論 》, 頁 1 4 7 。

(22)

重 點 式 說 明 。 6 0

智 者 大 師 , 俗 姓 陳 , 字 德 安 , 生 於 荊 州 華 容 縣 ,6 1時 值 南 朝 梁 武 帝 大 同 四 年 。 6 2一 生 所 經 歷 時 代 是 538 年 至 597 年 , 為 時 六 十 年 , 屬 於 南 北 朝 到 隋 朝 時 代 。 而 由 於 此 時 期 的 朝 政 相 當 不 安 , 因 此 , 短 短 六 十 年 間 共 經 歷 十 帝 朝 政 ,6 3雖 然 如 此 , 仍 然 安 守 道 業 和 致 力 於 佛 教 的 宣 揚 , 以 下 本 文 就 略 述 其 生 平 :

梁 元 帝 承 聖 三 年( 554),由 於 江 陵 失 守 危 機 四 起,導 致 國 亂 親 亡 , 時 局 也 隨 之 動 亂 , 此 時 智 者 大 師 倍 感 世 間 的 無 常 , 於 是 隔 年 , 梁 敬 帝 紹 泰 元 年( 555)十 八 歲 , 禮 湘 州 果 願 寺 沙 門 法 緒 出 家 , 之 後 往 北 面 親 近 慧 矌 律 師( 534-613)。依 據《 續 高 僧 傳 》所 記 載 慧 曠 律 師 除 了 習 律 , 尚 依 於 真 諦 專 研 經 論 , 如 云 :「 俱 值 真 諦 受 攝 大 乘 、 唯 識 等 論 , 金 光 明 等 經 。 俄 而 真 諦 涅 槃 法 朋 彫 徒 , 乃 共 同 學 僧 宗 俱 栖 匡 岫 , 分 時 敷 說 法 化 彌 隆 。 」又 云 :「 曠 既 律 行 嚴 精 , 義 門 綜 博 」等 言 。6 4可 見 慧 矌 律 師 在 義 學 方 面 對 經 論 研 究 也 是 相 當 廣 博 和 致 力 宏 揚 。 另 外 , 還 精 研 當 時 被 廣 為 研 習 的 「《 成 實 論 》 和 毘 曇 等 三 藏 教 」, 6 5據 此 而 觀 慧 曠 律 師 精 嚴 習 律 與 博 通 經 論 , 也 是 一 位 飽 學 之 律 師 。 依 此 而 推 論 智 者 大 師 向 慧 曠 律 師 學 習 《 方 等 經 》 及 求 受 具 足 戒 外 , 也 學 習 大 小 經 論 , 此 時 應 是 奠 下 他 的 經 教 基 礎 , 以 至 後 來 到 大 賢 山 精 勤 讀 誦 《 法 華 經 》、《 無 量 義 經 》、《 普 賢 觀 經 》, 並 進 修 《 方 等 懺 》, 養 成 他 在 實 踐 上 的 大 乘 契 機 , 和 修 道 上 重 要 的 經 典 依 據 , 而 且 貫 徹 戒 、 定 、 慧 三 學 總 持 並 進 的 學 習 方 針 。

爾 後 , 至 陳 文 帝 天 嘉 元 年 ( 560), 智 者 大 師 二 十 三 歲 , 聞 說 慧 思 禪 師 力 行 禪 定 波 羅 密 , 頗 為 深 入 , 於 是 轉 往 光 州 大 蘇 山 禮 慧 思 禪 師

( 515-577) 為 業 師 , 求 受 教 導 禪 法 , 慧 思 大 師 即 教 示 普 賢 道 場 , 受

6 0 參 見 藍 吉 富 《 隋 代 佛 教 史 述 論 》, 頁 1 7 3 。

6 1 灌 頂 《 隋 天 台 智 者 大 師 別 傳 》 大 正 五 十 ‧ 1 9 1 上 。

6 2 參 閱 慈 怡 《 佛 教 史 年 表 》, 高 雄 : 佛 光 出 版 , 1 9 8 7 , 頁 6 2 。

6 3 所 謂 十 帝 :「 梁 . 武 帝 、 簡 文 帝 、 元 帝 、 敬 帝 , 陳 . 武 帝 、 文 帝 、 廢 帝 、 宣 帝 、 後 主,隋.文 帝 」。賈 虎 臣 編 著《 中 國 歷 代 帝 王 譜 系 彙 編 》,台 北:正 中 書 局,1 9 9 4,

頁 1 6 0 - 1 8 9 。

6 4 道 宣 《 續 高 僧 傳 》 卷 十 , 大 正 五 十 ‧ 5 0 3 中 。

6 5 參 見 釋 大 常 < 智 者 大 師 三 藏 教 思 想 形 成 背 景 之 初 探 > 收 錄 於 《 現 代 佛 學 研 究 》, 2 0 0 1 , 第 十 二 屆 佛 學 論 文 發 表 , 頁 2 3 。

(23)

以 法 華 四 安 樂 行 及 觀 心 法 門 。 至 此 , 日 夜 精 勤 誦 習 法 華 , 而 悟 法 華 三 昧 前 方 便 , 由 此 開 啟 禪 教 之 門 。

於 是 , 隔 年 , 陳 廢 帝 光 大 元 年 ( 567 ), 智 者 大 師 三 十 歲 , 便 承 師 命 至 金 陵 瓦 官 寺 開 講《 法 華 經 》、《 大 智 度 論 》、《 次 第 禪 門 》, 而 創 弘 禪 法 , 是 時 為 奠 定 天 台 止 觀 的 初 端 。6 6歷 時 八 年 , 講 說《 大 智 度 論 》, 及 禪 法 , 感 召 當 時 陳 國 朝 政 官 員 和 名 流 之 士 以 及 佛 教 緇 素 皆 熱 中 習 禪 。 後 於 太 建 六 年( 574)因 北 方 武 帝 滅 佛 事 件,因 感 佛 法 漸 微 而 心 生 退 隱 潛 修 之 志 。 於 陳 宣 帝 太 建 七 年( 575)三 十 八 歲 , 入 天 台 山 棲 隱 , 於 華 頂 峰 上 , 親 歷 魔 境 而 體 悟 諸 法 實 相 , 本 性 空 寂 , 6 7於 是 「 證 悟 法 華 圓 頓 中 道 實 相 」。6 8

數 年 後 , 陳 後 主 至 德 三 年 ( 585), 智 者 大 師 四 十 八 歲 , 因 至 誠 懇 請,遂 再 次 出 天 台 山 至 金 陵 太 極 殿 開 講《 大 智 度 論 》及《 仁 王 般 若 經 》。

爾 後,亦 至 光 宅 寺 講 述《 仁 王 般 若 經 》、《 法 華 文 句 》,卻 於 禛 明 二 年( 588 年 , 五 十 一 歲 ), 因 陳 後 主 朝 政 呈 顯 危 機 , 有 感 於 國 政 世 局 漸 微 , 金 陵 之 危 機 已 非 久 留 之 地 , 因 此 退 辭 金 陵 , 率 眾 棲 住 於 廬 山 。 隔 年 , 於 禛 明 三 年 , 北 朝 隋 文 帝 開 皇 九 年 , 隋 文 帝 統 一 中 國 , 南 北 朝 代 就 此 終 告 結 束 。 而 隋 文 帝 開 皇 十 一 年 ( 591), 智 者 大 師 五 十 四 歲 時 , 受 晉 王 廣

( 煬 帝 ) 的 迎 請 , 傳 受 菩 薩 戒 及 供 千 僧 齋 , 而 被 賜 「 智 者 」 之 號 。 但 又 時 過 兩 年 , 隋 文 帝 開 皇 十 三 年 ( 593), 五 十 六 歲 時 感 覺 晚 年 已 近 , 於 是 便 回 故 鄉 荊 州 一 趟 , 於 此 地 興 建 玉 泉 寺 , 並 且 講 述 《 法 華 玄 義 》 和 《 摩 訶 止 觀 》, 至 此 天 台 三 大 部 於 此 講 述 圓 滿 完 成 。

最 後 , 於 隋 文 帝 開 皇 十 六 年( 596)五 十 九 歲 , 又 返 回 天 台 山 , 並 著 力 撰 寫《 淨 名 疏 》。 隔 年 , 隋 文 帝 開 皇 十 七 年( 597), 六 十 歲 , 晉 王

( 楊 廣 ) 再 次 召 請 入 京 , 行 至 天 台 山 石 城 寺 時 而 圓 寂 入 滅 , 於 入 滅 前 對 徒 眾 口 授 遺 教 《 觀 心 論 》。

縱 觀 他 一 生 的 生 涯 雖 然 短 短 六 十 年 , 但 因 政 權 紛 爭 , 世 局 更 替 不 迭,歷 經 梁、陳、隋 三 朝 十 帝 之 多( 梁 紀 四 帝,陳 紀 五 帝,隋 紀 一 帝 )。

6 6 參 見 潘 桂 明 《 智 顗 評 傳 》, 南 京 大 學 出 版 社 , 1 9 9 6 , 頁 3 3 。

6 7 志 磐 《 佛 祖 統 紀 》 卷 六 , 大 正 四 十 九 ‧ 1 8 2 上 。

6 8 釋 大 睿 《 天 台 懺 法 之 研 究 》, 台 北 : 法 鼓 文 化 , 2 0 0 0 , 頁 5 0 。

(24)

6 9然 而 , 雖 時 值 動 盪 不 安 的 世 局 , 仍 然 致 力 弘 揚 佛 法 不 餘 遺 力 , 因 此 德 高 望 重 備 受 諸 帝 禮 待 尊 崇 。

以 上 從 畢 生 所 力 行 的 事 蹟 而 觀 , 主 要 是 倡 導 解 行 並 重 , 即 教 義 和 禪 法 的 修 持 並 重 的 思 想 , 可 以 說 「 其 終 生 弘 法 , 義 學 與 禪 法 並 重 而 不 偏 廢 」。7 0如 他 最 後 所 咐 囑 強 調 的 以 戒 為 師,以 四 種 三 昧 為 明 導 等 言 , 即 知 , 智 者 大 師 注 重 實 踐 的 修 持 , 並 且 以 四 種 三 昧 為 諄 囑 , 可 見 禪 法 的 修 持 他 視 為 解 脫 道 上 一 個 根 本 的 重 要 課 題 。

三 、 生 平 著 作

天 台 宗 的 祖 承 依 序 是 龍 樹 、 慧 文 、 慧 思 、 智 顗 , 但 天 台 宗 的 成 立 首 推 智 者 大 師 , 於 是 關 於 他 的 教 典 也 就 成 為 天 台 宗 重 要 典 籍 。 而 關 於 他 的 著 作 有 親 撰 和 講 述 二 大 類 , 目 前 分 別 被 收 錄 在 《 大 正 藏 》 和 《 卍 續 藏 》 內 , 若 依 據 目 前 現 存 最 早 的 《 大 正 藏 》 第 五 十 冊 所 收 錄 灌 頂 撰 的 《 別 傳 》( 605) 記 載 , 統 計 共 有 九 部 八 十 五 卷 , 這 是 智 者 大 師 圓 寂 後 九 年 , 灌 頂 才 編 集 完 成 的 著 作 。7 1計 有 :

1 《 淨 名 經 疏 》 二 十 八 卷 2 《 覺 意 三 昧 》 一 卷 3 《 六 妙 門 》 一 卷

4 《 法 界 次 第 章 門 》 三 卷 5 《 小 止 觀 》 一 卷

6 《 法 華 三 昧 行 法 》 一 卷 7 《 次 第 禪 門 》 三 十 卷 8 《 法 華 玄 義 》 十 卷 9 《 圓 頓 止 觀 》 十 卷

此 後 , 至 唐 代 道 宣 律 師 整 理 經 典 目 錄 撰 《 大 唐 內 典 錄 》( 664) 之 ( 卷

6 9 賈 虎 臣 《 中 國 歷 代 帝 王 譜 系 彙 編 》, 台 北 : 正 中 書 局 , 1 9 9 4 , 頁 1 6 0 - 1 8 9 。

7 0 藍 吉 富 《 隋 代 佛 教 史 述 論 》, 頁 1 7 4 。

(25)

五 ) 中 , 則 收 錄 共 有 十 九 部 八 十 七 卷 , 比 灌 頂 的 《 別 傳 》 增 加 了 十 部 之 多 。 而 到 中 唐 最 澄 《 傳 教 大 師 將 來 台 州 錄 》 的 「 天 台 疏 點 經 目 錄 」

7 2( 805) 時 , 又 增 補 到 三 十 一 部 九 十 卷 , 若 合 併 在 《 別 傳 》 和 《 大 唐 內 典 錄 》 數 目 所 闕 本 的 卷 數 共 有 三 十 一 部 一 百 二 十 三 卷 。 如 下 以 圖 式 比 對 :

灌 頂 《 別 傳 》 卷

道 宣《 大 唐 內 典 錄 》

卷 數 最 澄《 傳 教 大 師 將 來 台 州 錄 》

卷 數 1 《 淨 名 經 疏 》 2 8 《 維 摩 經 疏 》 30 《 維 摩 經 玄 疏 》 6 2 《 覺 意 三 昧 》 1 《 覺 意 三 昧 》 1 《 覺 意 三 昧 》 1 3 《 六 妙 門 》 1 《 六 妙 門 》 1 《 修 禪 六 妙 門 》 1 4 《 法 界 次 第 章

門 》

3 《 法 界 次 第 章 門 》 3 《 法 界 次 第 》 6 卷 3 5 《 小 止 觀 》 1 《 小 止 觀 》 2 《 小 止 觀 》 1 6 《 法 華 三 昧 行

法 》

1 《 法 華 三 昧 行 法 》 1 《 法 華 懺 法 》 1 7 《 次 第 禪 門 》 3 0 《 禪 波 羅 蜜 門 》 10 《 禪 文 修 證 》 1 0 8 《 法 華 玄 義 》 1 0 《 法 華 玄 義 》 10 《 法 華 玄 義 》 1 0 9 《 圓 頓 止 觀 》 1 0 《 圓 頓 止 觀 》 10 《 摩 訶 止 觀 》 1 0 1 0 《 法 華 疏 》 10 《 法 華 文 句 疏 》 1 0

11 《 觀 心 論 》 1 《 觀 心 論 》 1

1 2 《 三 觀 義 》 1 《 雜 觀 行 》 1

1 3 《 四 教 義 》 1 《 四 教 儀 》 1 2

1 4 《 四 悉 檀 義 》 1 《 口 決 禪 法 》 1 1 5 《 如 來 壽 量 義 》 1 《 阿 彌 陀 經 疏 》 1 1 6 《 大 方 等 行 法 》 1 《 觀 音 品 義 疏 》 2 1 7 《 般 舟 證 相 行 法 經 》 1 《 觀 無 量 壽 經 疏 》 1 1 8 《 請 觀 音 行 法 》 1 《 請 觀 音 經 疏 》 1 1 9 《 南 岳 思 禪 師 傳 》 1 《 觀 音 品 義 》 1

2 0 《 禪 門 章 》 1

2 1 《 禪 門 要 略 》 1

2 2 《 金 光 明 懺 法 》 1

2 3 《 金 光 明 經 玄 義 》 1

2 4 《 金 光 明 經 疏 》 3

2 5 《 菩 薩 戒 經 義 記 》 2

2 6 《 五 方 便 義 》 1

27 《 圓 教 六 即 義 》 1

28 《 釋 十 如 是 義 》 1

7 1 參 見 潘 桂 明 《 智 顗 評 傳 》, 1 9 9 6 , 頁 6 0 。

7 2 最 澄 《 傳 教 大 師 將 來 台 州 錄 》 大 正 藏 五 五 ‧ 1 0 5 5 中 - 1 0 5 7 中 。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interface ITextBox : IControl// 繼承了介面 Icontrol 的方法 Paint() { void SetText(string text); }. interface IListBox : IControl// 繼承了介面 Icontrol 的方法 Paint() {

在第一章我們已瞭解一元一次方程式的意義與解法,而在本章當中,我們將介紹

第四章 直角座標與二元一次方程式.

第四章 直角座標與二元一次方程式.

前一章我們學過了一次函數,本章將繼續延伸到二次函數。二次函數的函數圖形為拋

前一章我們學過了一次函數,本章將繼續延伸到二次函數。二次函數的函數圖形為拋

[r]

第一篇 國際安全與軍事情勢 第一章 國際安全環境 第二章 全球軍事情勢 第三章 亞洲軍事情勢 第四章 中共軍事情勢.. 第二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