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小高年級學童對電視卡通節目 中性別角色之解讀及其性別差異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國小高年級學童對電視卡通節目 中性別角色之解讀及其性別差異"

Copied!
19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台東大學教育學系(所)

課程與教學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張如慧 博士

國小高年級學童對電視卡通節目 中性別角色之解讀及其性別差異

研究生:林依品 撰

中華民國九十八年七月

(2)
(3)
(4)

謝辭

在論文付梓之際,回頭看看進修的這兩年,內心要感謝的人非常多。首先,

感謝指導教授張如慧博士在我撰寫論文過程中,不厭其煩的為我指點迷津,並支 持、鼓勵我繼續深造;同時,感謝熊同鑫博士與林昱瑄博士給予研究方法上精闢 的見解與指正,以及爭美老師、詩昀老師在訪談和調查時的協助,使論文更臻嚴 謹完整。

重拾書本充實自己的七百多個日子裡,因為教育系上所有老師的無私教導,

讓我在學識上有所成長;因為課程所同學的照顧、幫忙,讓我在求知路上不孤單;

因為家人全力的支持和鼓勵,為我加油打氣,替我分憂解勞,讓我專心讀書得以 順利完成論文,藉此機會再次向各位表達我內心最深的謝意。

林依品

謹誌 2009.07

(5)

i

國小高年級學童對電視卡通節目中 性別角色之解讀及其性別差異

摘 要

本 研 究 旨 在 了 解 學 童 對 電 視 卡 通 節 目 中 性 別 角 色 的 解 讀 觀 點 , 以 台 東 縣 立 樂 樂 國 小 一 班 六 年 級 學 童 為 研 究 對 象 , 採 團 體 訪 談 、 半 結 構 式 個 別 訪 談 和 非 參 與 式 觀 察 等 質 化 研 究 方 法 , 探 討 學 童 對 卡 通 中 呈 現 的 性 別 角 色 訊 息 如 何 解 釋 , 並 且 分 析 男 、 女 學 童 觀 點 的 差 異 處 。 茲 將 研 究 結 果 歸 納 整 理 如 下 :

一 、 兒 童 收 看 卡 通 的 動 機 與 類 型

男 、 女 學 童 一 致 認 同 卡 通 中 的 「 趣 味 」 能 滿 足 他 們 欲 跳 脫 現 實 、 放 鬆 心 情 的 需 求 。 並 且 主 動 依 據 卡 通 中 的 角 色 職 業 、 劇 情 元 素 、 片 名 和 歌 曲 , 以 及 個 人 收 視 習 慣 將 卡 通 分 成 男 女 兩 大 類 型 。

二 、 兒 童 解 讀 卡 通 中 性 別 角 色 的 觀 點 及 其 性 別 差 異

學 童 並 非 一 味 接 受 卡 通 中 傳 遞 的 性 別 角 色 刻 板 印 象 , 詮 釋 過 程 中 會 帶 入 個 人 喜 好 、 價 值 觀 和 生 活 經 驗 , 加 上 同 儕 的 想 法 , 以 協 商 解 讀 立 場 賦 予 卡 通 文 本 個 人 的 意 義 。 研 究 結 果 從 三 個 面 向 進 行 討 論 :

( 一 ) 性 別 特 性 面 向 : 男 、 女 學 童 認 同 對 象 皆 以 富 有 陽 剛 特 質 的 男 性 角 色 為 主 , 且 強 調 男 性 應 該 具 備 男 子 氣 概 , 女 性 應 該 擁 有 溫 柔 氣 質 、 不 粗 魯 的 舉 止 , 具 有 非 主 流 特 質 的 男 、 女 角 色 會 被 嘲 諷 是 娘 娘 腔

(6)

ii

或 男 人 婆。男、女 學 童 雖 然 都 受 到 當 中 性 別 角 色 刻 板 印 象 的 訊 息 影 響 , 但 解 讀 觀 點 仍 有 明 顯 差 異 , 男 童 重 視 男 性 角 色 的 能 力 和 肌 肉 發 達 的 身 材 ; 女 童 比 較 能 欣 賞 不 同 性 格 特 質 的 男 性 角 色 , 並 留 心 女 性 角 色 豐 胸 細 腰 的 體 態 , 另 外 , 在 角 色 變 性 的 議 題 上 , 男 童 在 意 角 色 有 無 保 留 性 器 官 ; 女 童 則 注 重 角 色 的 外 貌 漂 不 漂 亮 。

( 二 ) 性 別 互 動 面 向:男、女 學 童 一 致 認 同 男 性 有 責 任 保 護 女 性 、 男 性 應 該 主 動 追 求 女 性,以 及 性 騷 擾 是 陌 生 人 的 傷 害 行 為。除 此 之 外 , 對 於 卡 通 中 物 化 女 性 的 情 節 , 男 童 注 意 到 男 性 的 權 力 取 決 於 能 力 , 女 童 意 識 到 占 為 己 有 的 愛 出 於 男 性 自 私 的 心 態 ; 男 童 將 性 騷 擾 合 理 化 成 開 玩 笑 、 惡 作 劇 的 行 徑 , 女 童 對 性 騷 擾 行 為 的 敏 感 度 高 於 男 童 , 但 存 有 漂 亮 的 女 性 才 會 被 性 騷 擾 , 以 及 穿 著 暴 露 會 導 致 性 侵 害 的 迷 思 。

( 三 ) 性 別 分 工 面 向 : 男 、 女 學 童 多 將 注 意 力 都 放 在 兩 性 的 特 質 與 互 動 層 面 上,所 以 對 於 兩 性 的 分 工 模 式 少 有 深 入 的 解 釋 觀 點。另 外 , 兩 性 都 從 家 庭 生 活 中 的 女 性 成 人 投 入 職 場 , 以 及 全 家 人 共 同 分 擔 家 事 的 情 形 , 認 定 兩 性 的 地 位 已 經 平 等 。 但 是 言 談 間 , 男 童 透 露 出 貶 抑 女 性 工 作 能 力 的 心 態 , 女 童 則 是 跳 脫 不 出 女 性 特 質 適 合 負 擔 家 務 的 刻 板 印 象 。

最 後 , 本 研 究 根 據 研 究 結 果 , 提 出 對 性 別 平 等 教 育 和 未 來 研 究 的 相 關 建 議 。

關 鍵 詞 : 卡 通 、 性 別 角 色 、 性 別 角 色 刻 板 印 象 、 解 讀 、 性 別 差 異 。

(7)

iii

Elementary Students’ Interpretation on Gender Roles in Cartoons and the Gender Differences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attempts to understand school students’

perspective on interpretation associated with gender role in cartoons. The subjects applied in this survey were based on a class of the sixth grade students at “LELE” elementary school in Tai-tung County. The adopted research methods are group interviews, semi-structured individual interviews, and non-participant observation to discuss how the 6th grade students perceive the messages of gender roles portrayed in such cartoons and analyze how males and females differ in terms of their views.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1.) The motivation of watching cartoons and their categories:

generally concur that the amusement of cartoons can satisfy their desires of being laid back and staying away from reality. In addition, students seem to distinguish the difference between genders through the occupation of

characters in cartoons, the elements of a story, the name of a film and the songs in addition to individual preference.

2.) Interpretational viewpoints about gender roles and differences in cartoons by the 6th grade students: The pupils don’t always take the

stereotypes in association with gender role as they are, but are constantly influenced by individual preferences, personal values, life experience as well as thoughts of other peer students in the formation of a unique

compromised standpoint about the cartoons. The result of this research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o discuss.

a.) The aspect of a character’s characteristic: Both the males and females identify themselves more with male characters with sufficient masculinity. They also agree that either sex should demonstrate its own

(8)

iv

unique temperament; that is, men should act as tough and manly as possible and women should just stay delicate and ladylike. Those who do not

display such stereotypes are often mocked as a “sissy” for an effeminate man or a “tomboy” for a butch woman. While students are influenced by the messages of sex role stereotype considerably, the interpretation is slightly different. The boys are generally obsessed with masculinity and muscular physical appearance on men, while the girls are able to more broadly appreciat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men and they also attend to women’s body shape with thin waist and outstanding breasts. On the subject matter of transgender, the boys care more about whether the sex organ still exists and the girls simply want to find out if the character is gorgeous or not.

b.) The aspect of gender interaction: Both the boys and the girls

consider it mandatory for men to protect women and that men should take a dominant and active control of a relationship with women and that sexual harassment is an assaulting behavior from strangers. In terms of sexual objectification of women exhibited in the cartoons, the boys think that the dominant power of men is determined by capabilities, while the girls

realize the egoistical mindset of men in occupying women’s body. The boys are habituated to take sexual harassment as only jokes or pranks; and to the contrary, the girls are more susceptible to such harassment than boys but are often trapped in a myth of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chance of being harassed and physical attractiveness and/or little clothing in public.

c.) The aspect of sexual division of labor: Both the boys and the girls focus their attention more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d interactions between both sexes. The pattern of labor division on the basis of gender is largely neglected as a result. And both sexes of the pupils are convinced that the status of gender equity has been achieved in observation of grown females involved in their own careers and the share in household chores by all members of the family. However, it seems subtly inevitable that the boys still display various degree of contempt towards women’s capability and the girls cannot free themselves from the stereotypes of performing household chores.

Key words: cartoon, gender role, sex role stereotype, interpretation, gender difference.

(9)

v

國小高年級學童對電視卡通節目性中別角色之解讀與其性別差異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重要名詞釋義……… 5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兒童對電視媒體的解讀……… 7

第二節 卡通中的性別角色……… 18

第三章 研究設計………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流程……… 31

第二節 資料的蒐集與處理……… 36

第三節 研究信實度……… 41

第四節 研究者角色與研究倫理……… 42

第五節 訪談設計……… 45

第六節 研究對象……… 57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65

第一節 走進卡通世界……… 66

第二節 卡通世界的性別特性……… 74

第三節 卡通世界的性別互動……… 112

第四節 卡通世界的性別分工……… 127

(10)

vi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果……… 147

第二節 建議……… 153

參考書目 中文部分……… 159

西文部分……… 164

附錄 附錄一 卡通中性別角色之相關研究……… 166

附錄二 收視習慣調查問卷……… 附錄三 性別角色概念量表……… 170 173 附錄四 學習單……… 175

附錄五 課室觀察軼事記錄表及分析範例……… 176

附錄六 訪談分析範例……… 177

附錄七 學童喜愛的卡通節目排序……… 180

附錄八 電視卡通節目播映頻道與時段……… 附錄九 收看習慣統計結果……… 附錄十 卡通中性別角色之檢核表……… 附錄十一團體訪談正式題目……… 附錄十二性別角色概念量表描述性統計量……… 181 183 185 187 188 表圖目次 表 3-1 團體訪談進程表……… 56

表 3-2 學童每日收看電視卡通節目的時間量……… 60

表 3-3「性別角色態度」組別描述性統計量……… 60

表 3-4「性別角色特質」組別描述性統計量……… 表 3-5 半結構式個別訪談的學童資料……… 61 62 表 4-1 學童對卡通文本中男性角色的特質與專長之描述……… 76

表 4-2 學童對卡通文本中女性角色的特質與專長之描述……… 90

圖 3-1 研究流程……… 35

(11)

1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壹、 研究動機

在資訊發達的社會,我們大多數的訊息來自視聽媒體,令人擔憂的是,國內 電視媒體的各種類型節目都有再現父權社會中性別角色意識型態的現象(羅燦 英,2000),尤其媒體在追求高收視率的競爭壓力之下,很容易迎合原本社會文化 中的主流價值。根據兒童收視行為的調查研究顯示,兒童將觀看電視當成打發時 間的首要選項,在他們享受娛樂、獲取新知的同時,無意間也產生了連帶的學習

(incidental learning)(陳世敏,1993),或者加強既有的刻板印象,限制了個人的 生活方式與未來發展,因此,激起研究者想要探討電視媒體中與性別角色有關的 議題。

之後,研究者基於以下的三個理由,逐步將研究的焦點放在學童對電視卡通 節目中性別角色的詮釋。

一、 電視卡通節目中潛藏性別角色刻板印象

透過媒體傳播的通俗文化中,就屬卡通最能展現製作者的創意。以誇張的手 法與簡潔的線條捕捉人物最重要、最鮮明的性格及情緒,讓連續的靜態影像能夠 展現出動感的生命力(王永洪,1999),結合圖像與聲音的特點,炫目的聲光效果 及幽默的題材,比文字更容易被人接受,且能滿足兒童暫時跳脫現實的想像,難

(12)

2

怪在吳翠珍(1998)研究中高達 35%的兒童表達「非常喜歡」卡通。另外,兒童 用了與在教室學習等量的時間看電視,其中有高達 71%的學童,週一到週五平均 每天花二到三小時看電視,到了例假日更長達五個小時之久,當中收看的節目類 型又以卡通為主,比例達67.4%(男孩約佔 71.5%、女孩約佔 64%)(廖鳳瑞,1995), 無庸置疑,卡通是兒童最喜愛的節目。

近年來,隨著雙薪、單親和隔代家庭型態俱增,家長無暇照顧兒童的課後生 活,因而默許電視扮演兒童保母的角色,尤其是有線電視頻道普及後,兒童可以 接觸到的電視卡通節目數量倍增,其中的劇情內容更成為日常生活經驗的一部份

(Real, 1996:133)。在吳知賢(1997)、陳君雅(2008)與 Basow(1992)的研究 中提及兒童和同儕間互動的話題與遊戲的模式深受卡通影響,加上新聞報導高年 級學童中近七成有過模仿、學習劇情內容的經驗,在研究者的班上也察覺到類似 的問題,這才深刻意識到卡通中也可能潛藏危機。

研究發現卡通內容呈現許多性別角色固著的現象,當中隱含有不平等、性騷 擾、性暴力等問題(李美枝、鐘秋玉,1996),以及女性形象過少和錯誤再現的情 形(張錦華、劉容玫譯,2001)。電視的鏡頭窄化了兩性都能有多元發展的可能,

藉由卡通中角色人物的行為舉止、穿著打扮、處事風格等,複製社會文化的刻板 印象與強化父權的主流價值,鞏固男性的優勢權力,成為強化學生性別角色刻板 信念的主要來源之一。

另外,許多研究證實,隨著收看電視節目頻率的增加,兒童越容易和劇情內 容有同質的看法,表現出更多的性別角色刻板印象(李宗薇,2007;陳君雅,2008;

McGhee & Freuh, 1980;Meyer, 1980; Morgan, 1982;Witt, 2000)。突顯偏頗內 容對於正值發展期而價值判斷能力未臻成熟的學童影響甚鉅,所以,研究者認為 探討卡通中的性別角色有其必要性與急迫性。

(13)

3

二、與卡通中性別角色相關的研究忽視兒童的觀點

媒體對兒童的影響力已是無庸置疑,然而,相關研究從七0年代至今仍不斷 在發展,尤其當傳播效果的研究典範幾經更迭,從單向討論媒體的功能,轉而逐 漸加入閱聽人複雜的社會心理因素,越來越多研究注意到閱聽人本身對訊息的選 擇與反應。研究者在帶班的經驗中看到高年級學童常會質疑教材本身的意義,對 相同的文本產生不同的想法,所以研究者認為研究不應該忽視兒童的觀點。但是,

過去國內研究著重在分析文本中潛藏的意識型態,缺乏以兒童詮釋卡通文本中性 別角色為主的研究資料。即使國外針對兒童與文本中性別角色互動的研究相當豐 富,但性別角色意識型態深受文化的影響有明顯差異,不能完全概括適用於台灣 兒童的身上,因此,研究者認為探討兒童解釋卡通中性別角色訊息的觀點可以更 豐富媒體與兒童互動領域的研究。

三、研究者為實施性別平等教育做準備

一直以來,從家人、周遭朋友的生命歷程中,看到因為性別分化所造成「可 預期」、「不公平」的遺憾事件,總覺得這是整個社會文化難以鬆動的主流價值觀,

個人無能為力改變。直到研究者讀到《解放校園行動筆記》1中一文,老師帶著國 小學童一起檢視教科書中的性別角色意識型態,挑戰文化規範中性別不平等的現 象,讓學生看見自己成長環境中潛藏的性別角色訊息,激發研究者從教學現場著 手推展性別平等教育的動力與信心。

電視媒體中潛藏了許多性別角色的負面訊息,有必要儘早培養兒童識讀媒體 的能力,在教導兒童主動探索媒體中的性別角色偏見,學會批判與分析資訊媒體 中的性別迷思之前,教育者應該引導學童認識性別角色意識型態,這一點有賴教

1 陳俐雯(2007)。帶著學生抗議教科書的性別偏見。載於蕭昭君、林昱瑄(主編),解放校園行動 筆記(頁121-127)。台北市:女書文化。

(14)

4

師將性別平等教育能力指標轉化成相關知識融入課程。誠如陳伯璋(1998)所言:

「教育研究若只停留在客觀事實的認識,不去瞭解和詮釋其背後的意義,那麼對 教育事實的瞭解或批判,則無法深入。」兒童既然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應該要先 了解他們接收了媒體中哪些性別角色訊息?以及存有哪些既定的性別角色刻板印 象?才能對症下藥,設計符合兒童需求的課程活動。

學童並不會自己敞開心胸等你認識,教師要了解學童真正的想法必須要採取 主動,加上研究者想繼續在教學現場利用卡通獨特、豐富、絢麗的特殊效果融入 性別平等教育課程中,不管在教學設計或教學方法上的突破都需要實際的發展和 研究(張如慧,1998)。因此,研究者想將媒體當成與學童對話的媒介,了解他們 詮釋卡通中性別角色訊息的觀點,彌補現有量化資料中無法深入學童的生活情境 的缺失,作為實施性別平等教育的參考資料。

貳、 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的研究動機,研究者希望將卡通當作與學童溝通的媒介,傾聽他們 的想法。本研究欲達成之研究目的如下:

一、 學童對卡通中性別特性的解讀及其性別差異 二、 學童對卡通中性別互動的解讀及其性別差異 三、 學童對卡通中性別分工的解讀及其性別差異

(15)

5

第二節 重要名詞釋義

本節將本研究所提及的重要名詞做概念性定義與操作性定義,使研究範圍有 明確的界定。

一、 國小高年級學童

本研究之「國小高年級學童」係指九十七學年度台東縣立樂樂國小(化名)

一班六年級的學童為研究對象,該班有15 名男童與 18 名女童。

二、 電視卡通節目(TV Cartoon)

本研究所使用的電視卡通節目文本,專指目前電視頻道播映的帶狀形式卡 通,不包含電影版、劇場版。本研究依預設標準選定「烏龍派出所」、「我們這 一家」、「哆啦A夢」、「航海王」等四部卡通作為討論文本。本文後續僅以「卡 通」代表本研究「電視卡通節目」的範疇。

三、 性別角色(Sex role)

本研究所界定的「性別角色」,是指因生理性別的差異,對不同性別的角色 行為模組有不同的標準,包括角色的個人和社會屬性、活動與興趣、社會關係與 性別化象徵特性等。

根據相關文獻將性別角色分成以下三個面向:

(一) 性別特性:包括男女角色比例、(非)性別類型化、人物負面行為、

兩性用語、兩性關注話題、兩性身體意象、休閒活動和興趣與性取 向等類目。

(二) 性別互動:包含主動優勢、物化女生、性騷擾、性別暴力等類目。

(16)

6

(三) 性別分工:含有職業分工、親職分工和家務分工等類目。

研究設計利用上述三個面向來檢核研究文本的內容,但訪談學童的研究結果 則視學童注意到的性別角色訊息調整類目。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旨在了解學童詮釋卡通中性別角色的觀點與性別差異,研究結果從性 別特性、性別互動和性別分工三個面向進行討論。本研究雖企求周延,礙於人力、

時間等因素的考量,需界定明確研究範圍,且無可避免有其限制,分述如下:

一、 研究對象

國小高年級學童進入收視高量的第二高峰期(第一高峰期是學齡前兒童)(伍 至亮,2001),又正值青少年前期(early adolescence),能精確掌握語言、文字與 抽象概念(吳知賢,1998),說明與動機及情感有關的問題,理解和記憶電視節目 內容的能力較佳(陳怡親,1997),加上社會化時間較長,而且相對於中、低年 級學童,媒體在高年級同儕團體的互動上扮演十分重要角色,故選擇樂樂國小一 班六年級的學生為研究對象,33 名學生中有 15 名男生和 18 名女生。

二、 研究結果的推論性受限

本研究欲探究學童如何看待卡通中性別角色,然而受限於研究時間,僅就問 卷調查結果中四部卡通文本進行討論,使本研究的主題具體化,但可能錯失其它 部卡通中值得探討之性別角色議題。同時,本研究關注在學童本身的解讀觀點,

卡通中性別角色的影響「程度」、「層面」非本研究目的,未能深入分析追究,希 冀在日後進行相關研究,以補不足。

(17)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分成兩節說明:第一節為「兒童對電視媒體的解讀」,主要目的在了解 電視媒體的影響效果,以及由社會學習理論說明兒童如何習得性別角色的概念,

緊接著討論影響兒童解讀的各項因素;第二節為「卡通中的性別角色」,說明性別 角色的內涵與研究面向,最後,論述與卡通中性別角色相關的研究。

第一節 兒童對電視媒體的解讀

相較於其他傳統媒體,電視具有影像、聲效並現的特質,加上各式各類的節 目提供閱聽人自由選擇,因此成為最具影響力的視訊媒體。本節就先從電視媒體 的影響效果談起。

壹、 電視媒體的影響效果

大部分的傳播模式都是透過結構性(structural)及功能性(functional)二方面 解釋其效力、影響力及各部關係(陳芸芸、劉慧雯譯,2003)。不同研究領域關注 的目標和方式有異,認定媒體訊息影響兒童的態度與行為程度也不一,由於本研 究探觸的焦點放在兒童對文本的反應,因此,以閱聽人面對電視媒體訊息的「主 動性」或「被動性」角度討論以下四種影響效果:

(18)

8

一、 子彈理論

子彈理論(bullet theory)又稱為皮下注射針(hypodermic needle),形容媒體 訊息好像直接注射到閱聽人的血管中,帶來立即又有力的刺激,足以使接收者改 變態度與行為,產生可預測的反應(楊志宏譯,1996;鄭貞銘、賴國洲、許佳正、

鄧萬成,1989)。此理論假定兒童都是同質性的被動接收者,而且容易受到電視 媒體的傷害,對文本的解釋皆受限於文本的框架(周芊、吳知賢、沈文英,2004)。

子彈理論認為電視媒體是傳遞訊息最有力的工具之一,忽視兒童的自主性與 本身文化背景的差異,將兒童去人性化,視為消極的接收訊息者(吳知賢,1998),

且相關研究多在實驗室中進行,直線式的因果推論沒有考量其他外在環境干擾因 素,逐漸不受重視。

二、 Maletzke 基本模式

Maletzke(楊志宏譯,1996:37-38)提出,在傳統的基本元素—傳播者、訊 息、媒介和接收者的基礎下,還要加入媒體的壓力(pressure)和限制(constraint),

以及接收者對於媒體的觀感。此一模式開始重視接收者的理解形式、生活環境,

以及依賴媒體的程度。進一步細分為兩部分:一是接收者的自我印象(self image),

也就是個人態度和價值觀的認知決定影響程度,如果和自己價值不一致的訊息就 會拒絕接受;其次,接收者的人格架構(personality structure),例如自信心不足的 人較易受到媒體訊息的影響。

廖鳳瑞(1995)的研究顯示,不同自我概念程度的兒童都最喜歡卡通;且蔡 州宙(1998)和張寶蓮(1993)的研究皆發現,兒童對卡通人物的認同程度達「堅 信」階段的比例近半數。這些結果從 Maletzke 的基本模式觀點來看,兒童的認知 發展未臻成熟,經過包裝的情節在無形中影響了兒童正在形成的思考和語言系 統,若沒有正確的判斷能力,容易將負面訊息放入自己的價值體系中,影響判斷

(19)

9

的能力。不過,此模式在強調兒童主動建構意義的風潮下,也逐漸受冷落。

三、 主動建構效果模式

吳知賢(1998)提到主動建構效果模式依賴Piaget的認知發展分期概念,專注 研究兒童對電視內容的心智運作和觀後理解,強調認知的「中介歷程」,所以媒 體訊息不能成為影響閱聽人觀感的充分原因。該模式比較偏重探討影響閱聽人解 讀的因素,企圖了解兒童收看電視時的解讀歷程,不過,由於該模式強調個體內 在的心智運作,切割了兒童看電視的情感與認知層面,同時忽略了媒體與外在環 境的關係,以及兒童本位的思考模式。

四、 閱聽人中心模式

早期社會學派的研究利用問卷與訪談方式,探討社會人口學層面(性別、年 齡等)與收視習慣的關連性,關切社會秩序再製的情況,認為兒童受到外在環境 作用逐漸社會化,否定自主力量(蘇蘅譯,1993)。後來有學者開始關注在兒童 如何「使用」媒體,整個研究焦點轉向閱聽人的需求,將閱聽人視為獨立的、有 個人意識的個體,受到社會、文化與自身經驗而有不同的解讀,至此,相關研究 將閱聽人視為主動的意義生產者(吳知賢,1998;蘇蘅譯,1993)。

早期的研究發現,媒體的訊息以一種快速又持續的方式,潛移默化閱聽人的 行為與態度(周芊等,2004)。近期,相關研究逐漸轉變立場,關注的焦點從「what the media do to people」轉向「what people do with the media」,將閱聽人的地位從 傳統「傳播者─訊息─接受者」之線性、單向和被動模式,轉向「閱聽人─文本」

的雙向互動關係(吳知賢,1998;鄭貞銘等,1989;盧嵐蘭,2005),認為閱聽 人會主動選擇節目以滿足個人需要。「閱聽人中心模式」並未否定先前的研究成 果,而是更重視閱聽人解釋訊息的能力,這也就是本研究持「閱聽人中心模式」

的理由,一方面承認媒體本身的影響力,另一方面,兒童根據自己以往使用媒體

(20)

10

的經驗和動機去做選擇卡通,相信兒童會對接收到的訊息主動建構意義。基於研 究者持有閱聽人的主動性和文本意義互動的立場,以下從 Hall 提出接收分析

(reception analysis)進一步說明閱聽人思考文本內容後賦予意義的三種解讀立場。

Hall認為文本具有多重意義的本質,加上閱聽人讀取訊息的自發性行為,使得 閱聽人在解讀媒體訊息時,不單是面對媒體論述的原始意義,還會受到各種解讀 因素影響而有不同的觀點(林東泰,2004;馮建三,1995)。由此,Hall將閱聽人 解讀文本的立場區分成三種型態:(一)優勢解讀(dominant reading)即閱聽人 完全接收或取得媒體中隱含的意識型態;(二)協商解讀(negotiated reading)即 閱聽人根據自身的背景或經驗下判斷,接受大部分訊息的意識型態,但也會將部 分的訊息與當下處境相互結合,修正局部的優勢意義;(三)對立解讀(oppositional reading)即閱聽人能掌握媒體欲傳達的訊息意義,但自行找另一個參考架構來詮 釋文本的意義,導致解讀的結果與媒體的優勢意義完全不同。三種解讀立場都是 從閱聽人接收所產生的文本意義,而非媒體訊息製作者的意義。

過去的研究歸納出閱聽人使用媒體的動機,包含消遣、逃避問題、情緒釋放、

替代伴侶與社會化效果,可以看出媒體內容與閱聽人需求之間的關係相當複雜,

如果只針對兒童使用媒體的動機,那就簡單的多,主要有逃避現實、提供英雄形 象與提供真實世界資訊的三個功能(周芊等,2004:48-49)。

電視媒體的影響效果走到閱聽人中心模式的階段,不單強調傳播媒體的影響 力,同時也重視閱聽人有主動建構意義的能力,研究電視媒體和閱聽人的雙向互 動關係,應該要考慮閱聽人的社會經驗和認知能力這兩個中介變項。接著先討論 電視媒體影響兒童的理論中,最為教育學者重視的社會學習理論,並根據本研究 的目的將探討層面放在性別角色上。

(21)

11

貳、 社會學習理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

社會學習理論重視模仿、增強及類化等作用,認為性別角色發展是社會化的 結果。透過家庭、學校、同儕團體與大眾媒體等管道,兒童模仿文化中的「角色 典範」,直接或間接習得性別角色的概念,學習最重要的方式就是透過模仿行為與 觀察學習,前者是直接或間接地觀察到他人行為表現而學會某種行為(張春興,

1998);後者是觀察楷模習得某種價值、態度、行為、權力、義務等,並且根據社 會常模,發展符合該社會文化中男性或女性的人格特質,內化成個人的一部份(李 美枝,1995;張春興,1996;劉泗翰譯,2004;蘇千惠,2005)。

在社會學習理論觀點中,楷模是學習性別角色的重要關鍵。楷模可以是真實 人物,也可以是一個象徵對象,圖像、口語甚至虛擬人物都能是兒童仿效的對象,

其影響力不下真實楷模。不過,兒童對於楷模的表現不會全盤接受,個體與環境 互動過程中,會設定一些篩選的標準,擷取符合社會規範的行為加以仿效,以獲 得自我滿足和肯定。

近年來,電視儼然成為和家庭、學校足以分庭抗禮的勢力,是兒童日常生活 中重要的學習管道,當中性別角色的描述提供了兒童一個可以參考的架構(楊志 宏譯,1996)。具有模仿能力的兒童經由節目中角色人物遭遇的對待和獎懲來學 習性別角色的內涵,尤其在兒童認為訊息非常有用的時候會更容易記憶,此時更 增強其學習的效果。即便兒童不是為了獲取資訊而看電視,無形中還是會從娛樂 中獲得學習,而且媒體中訊息符號的示範作用往往比他人行為的示範效果更加顯 著(陳靜音,2002)。若媒體製作的內容包裝了社會傳統性別角色意識型態,例如,

管理、領導的職務皆由男性擔任,或者照顧家庭是女性的責任,兒童長時間接受 到這樣的訊息,可能會加深性別角色刻板印象。Witt(2000)研究兒童接收卡通中 性別角色刻板印象的程度時發現,兒童很早就意識到世界充滿男性特質為尚的性

(22)

12

別行為模式,隨著看電視的經驗增加越難扭轉他們的性別角色偏見。因此,我們 必須要謹慎面對電視媒體中的性別角色訊息。除了環境中的訊息會影響兒童的解 讀,兒童本身的認知能力也是必須考量的變項,以下接著說明兒童解讀訊息的認 知運作。

參、 兒童解讀電視媒體的認知運作

一、 兒童主動解讀電視媒體的歷程

閱聽人接收訊息的心理狀態表現在外,共分為認知(belief)、態度(attitude)、

行為(behavior)三種層次。認知會影響態度的形成,態度又引導行為的方向,但 這過程中也可能因外在的其他強制因素,導致與原本認知不一致的舉動,而且,

閱聽人還需要考量訊息對自己的吸引力與難易度,以及表現出與訊息中相同行為 的後果(鄭貞銘等,1989:144-148),如此看來「解讀」是相當複雜的認知運作活 動。

Scott 與 Michael(1994)指出「觀看」是一種牽涉到認知活動的學習行為,

閱聽人的過去經驗、動機需求、情緒和態度都可能產生影響,因為個體會選擇性 暴露(selective exposure)在與自己興趣或生活背景相似的訊息中,同時選擇性注 意(selective attention)與個人的信仰、行為一致的部分。卡通屬於圖像訊息,這 種透過圖像符號快速、強勢的傳遞訊息,更是立即刺激感官增強個體的注意力。

另外,若個體有求新求變的需要,則會注意到新鮮、醒目、有趣,但不一定和個 人經驗協調的訊息。閱聽人經由選擇性記憶、參與、解釋、以及保留訊息,對接 收的訊息加以建構意義。

(23)

13

在兒童的認知運作過程牽涉到三個層面:

(一) 知識處理(information process)

兒童收看卡通時需要專注力(attention)接收訊息,經過譯碼(decode),再將 選擇性的資訊送入大腦製碼(encode),並隨時可以提取(retrieve)相關訊息(吳 知賢,1998)。因此,研究者能在學童觀看卡通後,經過一段時間再進行訪談。

(二) 解讀(interpretation)

兒童在詮釋訊息時,能將所看的內容合理解釋。進一步分為歸因、推論與統 合三個活動(吳知賢,1993;陳靜音,2002)。「歸因」能夠說明兒童對卡通理解 的程度;「推論」則是兒童利用舊經驗將訊息不完整的部分加以解釋;「統合」則 是指兒童能了解整件事情的前因後果。例如,在哆啦 A 夢中大雄聽到媽媽的呼叫 嚇得躲起來,兒童可以透過當天發考卷的線索,解釋大雄因為考了零分害怕被媽 媽罵。透過這一層面的認知運作,研究者可以詢問兒童關於卡通中角色人物的行 為、特質和故事發展的因果等問題。

(三) 評鑑(evaluation)

兒童依據某種標準對事物所做的價值性判斷或取捨。多項探討兒童對卡通人 物認同情形的研究顯示:不同年齡與不同性別兒童的認同對象略有差異,但皆能 根據卡通人物的行為作評價,說明自己認同的看法(林秀芬,2000;張寶蓮,1993;

郭秀玲,2000;陳筑筠,2002)。是故,研究者能從兒童的反應瞭解他們對角色人 物的性格特質、互動方式和分工模式的想法和感受。

上述複雜的認知歷程,必須透過兒童對電視符號形成的基模來組織訊息,以 下說明兒童解讀電視媒體的基模。

(24)

14

二、 兒童解讀電視媒體的基模

基模在此代表兒童接收媒體的訊息時,引導個體注意重要刺激,然後運用自 己的知識、經驗去建構訊息的意義(吳知賢,1998),幫助兒童排除卡通中無關情 節的干擾,分析事件發生的前因後果。因此,不同生長背景、年齡、經驗、認知 的兒童,就會組織不同的基模類型來處理接收的訊息,也就是說,相同的訊息內 容因人產生不同的解釋。

(一) 電視基模

電視有其特殊的語言規則和符號,包含三個面向:第一,敘事的內涵、情境 的模擬屬於真實和虛幻面向;其次,刻板印象、社會規範再現的意識型態面向;

第三是視覺、聽覺、結構符號組成的形式表現面向(朱則剛、吳翠珍,1994;周 芊等,2004:81-82;楊志宏譯,1996)。閱聽人必須懂得這些規則和符號,才能瞭 解電視傳遞出來的內涵意義(connotation)與外延意義(denotation)。

兒童透過舊有的經驗知曉劇情發展、主要角色、故事地點、情節走向、事件 發生的前因後果等,就可以獲取媒體傳遞的外延意義—即訊息的表面意義;但想 要了解內涵意義,必須透過「偶發學習」(incidental learning),知覺劇中人物隱諱 的情感、動機、歸因等,才能掌握蘊含當中的隱晦意義(吳知賢,1993;楊志宏 譯,1996)。一旦掌握住外延意義和內涵意義,就能藉此區隔節目的類型,並對 不同類型的節目投入不等的關注,建立不同的期待,不同的收看態度自然會影響 對內容的理解。例如,兒童認為卡通中虛假的成分比較高,若抱持消遣和放鬆心 情的態度觀賞,少用批評的眼光看待內容訊息,相對地防衛心就比較低。另外,

兒童隨著年齡的增長,盡可能應用過去的經驗來解釋電視內容,幫助自己熟悉與 理解電視的敘述形式,除非經過其他特別的指導,否則兒童會以他們原先所預期 的結果去解釋所看到的電視訊息。

(25)

15

研究發現,六年級兒童的電視基模能力優於其他年級的學童,表示認知越成 熟對電視形式語言越熟悉(楊志宏譯,1996)。所以,研究者以六年級學童為研究 對象進行訪談。另外,考量兒童對形式表現面向的理解能力優於意識型態面向(楊 幸真,1992),在訪談過程中,必要時研究者會提供卡通角色人物圖卡和劇情簡介,

輔助學童回想與連結相關線索。

(二) 故事基模(story schema)

兒童從小閱讀故事長大,熟悉故事有一定的模式,例如壞人欺負弱者,正義 使者便會挺身而出打擊犯罪,將壞人繩之以法,最後獲得大家的讚賞,這種使兒 童可以預期故事的大致發展即為「故事基模」。根據故事基模,兒童才能掌握劇情 中人物性格、行為、動機與事件的前因後果等,方便進一步解讀。隨著年齡的增 長,兒童的故事基模也會擴展,逐步將媒體特質和劇情內容結合在一起(李秀美,

1993),幫助自己理解媒體的訊息。Fitch、Huston 與 Wright(1993)研究發現,

兒童對於快節奏和高度連續性的故事型態節目最感興趣,卡通正好符合這些特 點,因此,運用故事基模解讀卡通中訊息對兒童應該不算難事。

本研究將兒童放在主動閱聽人的立場,除了討論認知層面的運作,還要了解 其他影響兒童解讀的因素,對兒童詮釋文本的複雜原因才能有全面的認識。

肆、 兒童解讀電視媒體的其他影響因素

在社會人口學層面上,性別、年齡的不同都會影響詮釋的差異,年齡因素可 以從兒童的解讀基模來解釋,以下就不再說明。若從心理學層面來看,生活經驗、

喜好、先前知識、依賴媒體的程度、價值觀與同儕壓力等皆會影響兒童的詮釋觀 點(吳知賢,1998;李秀美,1993;周芊等,2004)。接下來,針對上述幾點影響

(26)

16

因素作簡要說明:

一、 性別

不同性別受到不同的環境刺激與社會規範,導致他們的興趣、行為不同,會 以既有的刻板印象來解讀資訊(吳知賢,1997;林秀芬,2000)。王敏如(2000)

的研究發現,女童對於連續劇中的性別角色刻板印象比男童更具有批判性的想 法,可能是感受到社會文化對女性的約束比較嚴苛,因此反應比較強烈。

二、 兒童直接經驗與訊息的相似程度

劇情與兒童的實際生活經驗相同或相似時,訊息就容易被兒童接受,同時,

兒童可以運用本身熟悉的知識去解釋劇情,加強學習的效果,若其他的消息管道、

實際經驗、預存信念和訊息有某種程度的印證(confirmation)(陳靜音,2002),

也可能加強電視的影響力。

三、 兒童的興趣、需要與滿足

兒童的興趣與需要會引導他們尋求喜歡的節目。許多調查兒童收視行為的研 究證實,兒童收看卡通的主要動機來自好看、有趣和增進友誼(王澤藍,1997;

李淑汝,2000;林妤芳,2005;陳靜音,2002;劉麗雪,2005)。除此之外,周芊 等(2004)提到十到十二歲的兒童已建立起一套觀看電視的個人模式,兒童抱持 著輕鬆愉快的態度觀看電視,預期得到放鬆心情、打發時間、得到快樂,增加談 話資料等滿足,使得卡通成為休閒生活中最主要的活動,兒童收看卡通的時數高 於其他型態節目,無形中也就吸收較多的訊息。

四、 兒童的價值觀

兒童自己的主觀想法、既有的價值印象,都會導致對卡通中角色人物的行為、

特質有不同的看法。在 Pingree(1978)的研究中,將學童分成兩組,其中一組被

(27)

17

告知卡通中的女性角色是依據真實存在的女性形象改編,結果顯示學童皆改由傳 統的性別角色刻板印象評斷卡通中的女性角色。

五、 兒童對劇中角色的觀感

兒童對卡通中角色的認同會直接影響接受內容的程度,甚至成為模仿的原 因。陳玉滿(2004)調查學童欣賞卡通的角度,研究發現兒童詮釋人物時傾向二 分法,角色人物的個人特質是影響兒童喜惡的重要原因,一旦認同角色人物就能 接受其同時具有正面和負面的性格。

六、 兒童對媒體的依賴程度

兒童一開始可能因為某種動機而觀看特定節目,隨著收看電視的時間增加,

無形中越來越依賴電視的陪伴,對於內容訊息不設防,學台詞的頻率、模仿主角 行為的次數也就相對增加(陳式瑩,2004;陳靜音,2002;Ahmed, 1998;Kelley, 2003),導致兒童解讀的意義與接收到的訊息越趨於一致。

七、 同儕的影響與壓力

正值青少年前期的學童對朋友的依賴逐漸增加,雖然父母、師長的影響力尚 未消除,但為了追求獨立而將注意力轉向參與的同儕團體,同儕活動成為一種社 會交際模式或榜樣影響兒童行為的發展,團體內的社會支持也會強化兒童的思想 和行為,使其言行舉止會越來越接近團體內的成員。在這個時期,卡通是同儕互 動的重要話題,卡通的內容自然也會間接影響同儕的活動與個人的言行(王慧鈴,

2001;田俊龍,1997;Shaffer,1994)。其他研究發現,兒童處於個別和團體的不 同收視情境下,對電視訊息所注意的細節和面向不同,甚至聯想與解讀觀點也會 不同(王敏如,2000),當團體中有主導性較強的兒童,其他成員的想法就很容 易被左右(林妤芳,2005;陳君雅,2008;陳筑筠,2002),可見同儕的影響和 壓力不容忽視。

(28)

18

兒童的確會受到外在環境與電視傳播形式等因素的影響,但是,兒童在觀看 過程仍保有其自主意識,本研究目的就是透過訪談,進一步瞭解兒童對卡通中性 別角色的個人詮釋與評價。

第二節 卡通中的性別角色

探討卡通中的性別角色之前,必須先掌握性別角色的內涵,再從相關研究的 研究面向發展出本研究使用的性別角色類目面向,最後論述與卡通中性別角色有 關的研究。

壹、 性別角色的意涵

一、 性別角色的定義

性別(sex)是根據先天生理事實不同的客觀區分,與性別(gender)不同。

王雅各(1999)使用「社會性別」一詞來說明性別(gender)的意義就很貼切,指 個體受到社會文化中性別分化的影響,對自己或他人所顯露的男性或女性特質的 一種主觀感受與評價。

每個人在社會化的過程中,透過對自我特性的認識來扮演各種角色,在自我 特性中最易受影響的自我概念就是「性別」,因此,人與人的互動,我們往往會先 用「性別」將人區分成不同團體,然後希望自己或他人能表現出該團體成員「應 該的」、「適合的」行為,也就是社會環境對不同性別的個體所界定應有的態度與 表現。不同性別的自我觀、社會互動都承襲該社會環境的性別角色意識型態影響

(陳皎眉、王叢桂、孫蒨如,2003),發展出一套以「性別」規範角色的社會秩序。

「性別角色」此一概念的內涵豐富,但一直沒有一致性的標準,過去主要探

(29)

19

討個人的心理層面,近期研究則重視社會建構的觀點。在社會建構的論點上,歸 納性別角色的自我層次包含:個人性別角色特質(包含男性化、女性化、兩性化 或未分化),以及性別角色行為模組(內在態度、觀念,以及外顯的舉止和身體 意象等)(陳皎眉、江漢聲、陳惠馨,1996)。社會對兩性的期望與規範從個體 的行為表現,延伸到性別的互動關係與模式。

二、 性別角色刻板印象(sex role stereotype)

個體在先天的生理性別基礎上,受到後天社會與文化的影響,被要求表現出 符合自己性別的特質,以及學習符合自己性別的行為。從個體特質到行為皆被概 括分成男性與女性兩類,就產生了性別角色刻板印象。

性別角色刻板印象意指多數人以生理性別作為分類的基礎,將某些概括性的 特徵加諸於兩性的性格特質與行為模式上,因而過度簡化或類推,忽略了個別的 差異,也就是對男性與女性有著固定的、刻板的信念與期待(李美枝,1995;張 春興,1998;陳皎眉等,1996;溫明麗,2003)。在同一個社會文化中,性別角色 刻板印象往往一致,而且不見得與事實相符合。

Basow(1992)進一步將性別角色刻板印象分成兩個層次:

(一) 文化層面

指個體在社會化過程中習得對性別角色的概括想法,直接類推到各種範疇 上,像是身體意象、角色行為、職業分工、兩性關係等,不重視個別差異,同時 也接受社會對不同性別各有一套制式的規範,又進一步鞏固了原本對性別角色的 認知。

(二) 個人層面

指要求個體應該表現出符合自己性別的性格特質。一般認為男性應該有陽剛

(30)

20

特質(masculinity),或是工具性特質(instrumental characteristics),例如勇敢、支 配、冒險、主動、有進取心、獨立、粗魯、嚴肅、不情緒化與具攻擊性等;女性 則應具備陰柔特質(femininity),或是情感表達性特質(expressive characteristics),

例如溫柔、順從、柔弱、細心、依賴、情感豐富與吸引人注意等。一般人對於男 性刻板印象特質的評價高於女性,致使許多女性自我設限,抑制個人潛能的發揮

(陳皎眉等,2003)。在父權社會的男性優勢價值觀下,容易形成一種性別偏見,

表現出性別的差別待遇。

從性別化特質中可以看出社會文化對不同性別的約束,傳統男性被鼓勵追求 地位(功名利祿)、能力(力量)與反女性化活動(避免從事被歸於女性的活動);

對女性也有三種傳統的角色印象,包含家庭主婦(照顧家庭)、職業婦女(獨立有 企圖心)與玩伴女郎(發洩慾望對象)(莊敏琪,2003),三種傳統的女性角色雖 然看似截然不同的類型,事實上都有被要求屈於父權地位的共同問題。

性別角色刻板印象普遍存在我們的生活周遭,就好像我們戴上一副有過濾功 能的眼鏡,透過它檢視個體的言行舉止是否符合社會對不同性別的規範,同時也 反求諸己,在社會學習與互動中不斷地受到強化。不過,性別角色刻板印象並不 是固定不變的,它也會隨著文化的變遷而改變,因此性別角色刻板印象與社會、

文化可說是相互影響。

貳、 性別角色的研究面向

不同研究所持的理論不同,對性別角色的內涵也有不同的界定。例如:陳玉 珍(2003)研究國小教師對電視媒體中性別意識型態的解讀,分成「性別角色刻 板印象」、「性別分工」、「性別階層化」、「性別歧視」、「性別互動迷思」等五個面 向做討論。蔡佳倩(2007)探討國小兒童對卡通中性別意識型態的解讀,將性別

(31)

21

意識型態分成「性別刻板印象」、「性別階層」、「性別歧視」和「性別互動迷思」

四大類。

從父權社會主流價值觀點對性別角色作內容分析的研究,例如:魏惠娟(1994)

分析國中國文教科書的兩性形象與角色研究中,將性別角色分成「兩性形象」、「角 色地位」、「兩性關係」三個層面。黃婉君(1998)分析國語科教科書中性別角色,

以「兩性比例」、「兩性職業角色」、「人格特質」、「外表特徵」與「兩性關係」等 作為分析類目。陳珮琦(2000)分析兒童圖畫書中性別角色,以「主要角色比例」、

「從事的活動」、「角色身份與職業」、「角色的行為」、「角色的家務分工」、「偏見 語言的使用」等為分析的類目。粟慧文(2002)針對國小教科書中性別角色作內 容分析,以「兩性出現比例」、「兩性職業」、「兩性角色特質」為分析類目。黃瑞 禛(2007)針對家電廣告中的性別角色作內容分析,以「職業分工」、「家務分工」、

「兩性特質」、「兩性外貌」為分析類目。辛宜家(2007)探討宮崎駿動畫中性別 角色,從「性別分工」、「性別特質」、「身體形象」與「職業類別與職場位階」等 面向分析。本研究歸納上述等人的研究,將性別角色的研究面向區分為:「性別特 性」、「性別互動」與「性別分工」等三類,並加入相關研究成果分點說明如下:

一、 角色性別特性:

(一)男女角色比例:主要指卡通中每集固定出現的核心人物,以及因應主 題出現的主要配角。

過去的研究顯示,男性角色出現頻率大約是女性四倍,近二十年來女性角色 的比例由四分之一逐漸提高到三分之一(吳知賢,1997;陳世敏,1993)。台灣目 前所播出卡通以日本、美國為主要來源,兩大片源卡通中的主要角色多為男性擔 綱,尤其運動競賽類型卡通的角色幾乎都是男性天下(吳知賢,1997;陳琇芳,

2006;陳筑筠,2002)。

(二)男性特質:根據李美枝(1995)、蔡文輝(2007)和 Real(1996)的研

(32)

22

究定義,一般認為男性應該有陽剛的特質,包含獨立、支配不易受影響、有競爭 性、表達直接、有野心、直爽、粗魯、冷靜、積極解決問題、攻擊性舉動、自誇、

膽大、好鬥、主動、愛運動、追求地位或權力等性格。

針對卡通文本進行分析的研究中,男性角色形象大多是身強體壯、打扮帥氣,

喜歡參加體育或競賽活動,經常搞笑或惡作劇,時有誇大、粗魯的舉動,表達坦 率直接,呈現出專業、積極又獨立的特質,為了維護自己的信念而奮鬥,被要求 不能表現恐懼與軟弱,如果不夠男子氣概會被描寫成負面角色(陳琇芳,2006;

劉泗翰譯,2004;James, 2005;Middleton & Vanterpool, 1999)。

(三)女性特質:依據李美枝(1995)、蔡文輝(2007)和 Real(1996)的研 究定義,所謂的女性特質包含缺乏獨立、服從、易受影響、被動、無競爭性、拐 彎抹角、無野心、情緒化、溫和、易哭、非理性解決問題、矜持、膽小、端莊、

依賴、愛美、喜逛街、長舌、以愛情為重心等。

針對卡通文本的分析研究,卡通中的女性角色經常呈現出小心眼、迷信、貪 小便宜、愛發脾氣、互相嘲諷,追求浪漫、講求外表,尋求愛情為生活重心等形 象,從事較不需要專業的事務性工作,且性格沒有太大差別,以及常刻畫出女體 曲線及性徵,成為男性窺伺與慾望投射的對象(吳知賢,1993;李稚存,2004;

陳玉珍,2003;葉惠鳳,2003)。近期卡通在描述女性特質上有些許改變,少數打 鬥類也有女性主角出現,反映形式上的改變,但多聽命於位居更高的男性首領,

或是以助手的身份登場(吳知賢,1997)。

部分將卡通中一些具有非傳統男、女特質的角色被定位成丑角,如男性表現 陰柔舉止被認為是娘娘腔,或被譏笑為人妖,具有剛強個性的女性角色則被認為 男人婆,或是貼上帶有負面意味的女強人稱呼,如卡通中的花木蘭有非傳統溫順 的個性,勇於追求自我的形象在影片中受到社會質疑(張玉芬,2001)。

(四)兩性用語:表達對事物的感受程度,例如男性形容事情常以「太」、

(33)

23

「很」、「好極了」或用不雅詞彙來加強語氣;女性則常用「好」表達感受,或者 語帶附加問句(黃齡慧,2000)。

(五)兩性關注話題:兩性關注的議題不同,例如男性常注意和「女人」、

「性」、「工作」、「職業」等有關事物;女生則多討論與「日常生活議題」、「家庭」、

「小孩」、「男人」及「愛」相關的事物(蔡佳倩,2007)。

(六)身體意象:指對身體的覺知和感受,包含身材、外貌、表情、衣著顏 色和樣式等(陳君雅,2008)。

一般卡通中男女角色的身材、樣貌呈現制式的形態,沿襲西洋俊男美女的標 準,男性角色的體型高大壯碩,有肌肉;女性角色強調胸部豐滿、細腰的體態。

兩性服裝的顏色也有明顯的差異,男性多穿著寒色調衣服,女性多穿暖色調衣服 (Alexandra, 2002)。

(七)休閒活動與興趣:描繪兩性不同的活動型態,例如,男生常出現在戶 外,多從事動態活動;女生則以室內、靜態活動為主。

張志明(2003)和蔡雯卿(2004)的研究發現,從空間上的分配可以了解兩 性的活動型態不同,例如:遊戲或競賽場景多以男性佔據中心場地,女性則在角 落進行個人遊戲或是為男性加油。

(八)性取向:在傳統社會中異性戀是唯一被認可的性取向,其他如同性戀、

雙性戀受到社會否定、扭曲或醜化。

二、 性別互動:

(一) 主動優勢:傳達男性主動、女性被動,或者男性保護女性的互動模式。

如:男性應主動追求感情,女性被動回應,或是男性應請客、付帳,幫女性開門、

提重物,女性應以男伴的生活圈為主(陳玉珍,2003)。

陳友芳(1998)解讀台灣國語流行音樂錄影帶中的性別論述,發現劇情呈現

(34)

24

男主動、女被動的互動模式,女性被塑造成溫柔、犧牲、等待、忠貞、無我的象 徵,言行表現都附和男性的意見或行動,女性的價值操控在男性的手裡。

(二) 物化女生:將女生角色當商品一樣評價、觀賞,或者隱喻為利益交換 的條件。

林淑貞(2001)分析綜藝節目中遊戲單元的內容發現,主持人透過對女性身 材、容貌的貶抑和嘲弄,以及女性藝人穿著暴露讓眾人欣賞來製造節目效果,使 得閱聽人對性別角色產生扭曲的觀念。

(三) 性騷擾:指違反他人的意願,做出任何和性或性別有關的行為,例如 言語的歧視或辱罵、有性意味的碰觸、用權勢威脅或用性來交換利益、視覺騷擾 等(張錦華、劉容玫譯,2001)。

劉秀娟、林明寬(1996)指出,對性別角色看法越傳統的人,越容易接受性 騷擾的行為,相對地,對性別角色觀點越有彈性的人,越不能忍受性騷擾的行為。

(四) 性別暴力:最嚴重的性別互動迷思當屬「性別暴力」,指性別優勢一方 採取戕害他人人身安全、限制行動自由的行為,同時貶低受暴者的人格和社會價 值(劉秀娟、林明寬,1996)。

三、 性別分工:

(一) 職業分工:指在職場上,男性主要從事具有專業性的工作;女性則是 負責低度勞動的工作,由於男性掌握多數的社會資源,形成男性階層高於女性階 層的現象(陳玉珍,2003)。

賴國洲(1997)分析國內兒童節目的內容發現,卡通中的男性角色多擔任領 導地位,女性則擔任部屬、助手,傳達男性掌握行動權、主導權的專業形象。吳 知賢(1997)分析暑期卡通中的職業類別,男性的職業類別有四十二種,而女性 則只有九種,且女性從事較卑賤工作是男性兩倍之多,也較少有發揮的空間。近

(35)

25

期出版的卡通情形已有所改善,但婦女的職業不如男性的職等高又擁有權力,相 較之下還有加強的空間。

(二) 親職分工:指依照生理性別來決定家庭中的分工模式,傳達出「男主 外、女主內」的價值觀。男性主要在公領域活動,扮演家庭經濟生產者的角色;

女性主要在私領域活動,扮演照顧家庭、處理家務、教育小孩的角色(陳皎眉等,

2003)。

王宣燕(1990)研究發現,廣告中經常呈現「男主外、女主內」的模式,男 性角色在職場上取得成就表現;女性角色在家中整理環境、照顧小孩。賴國洲

(1997)分析卡通中兩性的家務分工模式,卡通中男性角色上街採購家用、照顧 兒童的劇情有逐漸增加的趨勢,但多半呈現出「幫忙」女性角色的立場。Hawkins

(引自吳知賢,1997)探討電視媒體中兩性分化的研究發現,男女角色的職業類 別有明顯差異,女性集中在較低階的職業群內,且擔任較低職位的訊息。

(三) 家務分工:傳統的家事分工形式,如:女性應負責一般家事(處理餐 飲、整理環境、照料老弱、小額經濟消費、打掃、買菜、倒垃圾、清洗衣物等;

男性角色則是負責維修屋內用品,其他家事僅限「幫忙」(吳知賢,1997)。

陳世敏(1993)的研究統計結果,電視媒體中無法獲知男性角色是否已婚的 比率有 46%,女性角色的僅有 11%;無法得知男性角色是否有小孩的比例達 53

%,女性角色的則是 19%,顯示節目中呈現出婚姻對兩性的約束力不同,間接反 應在家務分工的描述上。

參、 卡通中性別角色的相關研究

研究者將探討卡通中性別角色的相關研究分為:「兒童收看卡通行為的研 究」、「兒童對卡通人物認同的研究」、「卡通中性別角色內容分析的研究」和「兒

(36)

26

童解讀卡通中性別角色的研究」四部份進行討論(見附錄一)。 一、 兒童收看卡通行為的研究

許多研究認為隨著收看卡通的時間增加,兒童的性別角色刻板印象也就越嚴 重。例如:McGhee 和 Freuh(1980)分別研究學前幼兒和二、四、六年級的學童 收看電視時間與接收性別角色刻板印象的相關性,發現較常看電視的兒童接受比 較多的性別角色刻板印象訊息。Caplan(1981)研究四年級學童收看電視時間量和 接收性別角色刻板印象的關連性發現,看電視時間越長的兒童,對兩性特質越具 有性別角色刻板印象。Kimball(1986)調查裝置電視前後學童的性別角色刻板印 象程度,發現裝置電視後,兒童的性別角色刻板印象分數明顯提高,顯示電視中 的性別角色會加強兒童既有的刻板印象。Middleton 與 Vanterpool (1999)的研究 發現,兒童能察覺到卡通裡不夠陽剛的男性角色會被描繪成負面的形象,所以男 性被迫不能表達自己的情感,因此,學習到男生要表現出勇敢、獨立的形象。

McGhee 和 Freuh(1980)、Caplan(1981)及 Kimball(1986)的研究,都是從收 看電視的時間量來看影響兒童性別角色的程度,且不管研究對象的年齡皆得到正 相關的結論。

二、 兒童對卡通人物認同的研究

針對兒童對卡通人物認同的研究,主要是了解兒童認同對象的特質,以及認 同的程度。蔡州宙(1998)針對中高年級的學童進行問卷調查,了解學童對漫畫 人物的認同程度,發現學童對漫畫人物的認同程度相當高,認同角色人物是受到 本身性別意識型態的影響,且男、女學童都認同男性角色,由於卡通皆改編自漫 畫,因此該研究對本研究有其參考價值。陳筑筠(2002)調查中高年級學童認同 的卡通人物,最受兒童歡迎的十五名卡通人物中僅四名女性角色,且兒童多認同 被塑造成英勇救人形象的男主角心,女性角色大多是陪襯的角色。雖然上述兩者

(37)

27

研究的目的相似,但結果不同。蔡州宙(1998)研究結果顯示學童對認同的角色 達到「堅信」程度,與陳筑筠的研究發現僅達「接受」階段有明顯差異。

此外,Silvia、Coy、Annett 和 Dolf 等人(2006)的跨國研究發現,男童比較 喜歡刺激、有挑戰性的內容,女童則較喜歡和平及教養有關的內容。在學童認同 的角色人物上,男女生傾向於認同和自己同性別的角色,這一點與上述兩者的研 究結果不同。

三、 卡通中性別角色內容分析的研究

卡通中往往呈現父權社會的性別角色意識型態,包括僵化的兩性特質,男尊 女卑的主從關係,以及兩性互動的迷思。如:賴國洲(1995)分析《蠟筆小新》

中的性別角色,發現當中有大量貶抑女性地位的劇情,像是媽媽抱怨不願幫忙做 家事的兩父子,小新回應:「真是個愛計較又懶惰的女人,爸爸娶了一個糟女人,

可憐啊!」還有掀女生裙子、偷看女生內褲、摸女生屁股等性騷擾的情節,以及 強調男性地位優於女性的父權意識型態。李稚存(2004)分析卡通中女性角色形 象,發現卡通中多數女性角色多呈現虛弱、無能、陰柔的形象,總是等待男性的 救援,將有主見、有雄心的性格特質分配給反派女性角色,雖然近期卡通中的女 性角色職業和身份趨漸多元,但仍強調女性陰柔、順從的氣質。曾瑞君(2004)

分析公視《聽故事遊世界》的系列卡通,發現當中的兩性角色性格特質僵化,且 男性在婚姻和愛情上握有主導權,在職場上位居高階要職;女性角色主要被定位 在家庭主婦,等待男性的保護,將男性性騷擾的舉止當成示愛的表現。陳琇芳

(2006)分析卡通《火影忍者》發現,內容大量呈現男性勇於挑戰困境、追求成 功的訊息;女性的生命意義在於追求浪漫的愛情,呈現刻板的兩性生涯發展規劃。

辛宜家(2007)探討宮崎駿卡通中的性別角色,當中兩性的身體意象跳脫傳統的 思維,較少突顯兩性的身材比例,而且呈現出多元的性別特質和分工模式。

(38)

28

Kelly(1998)分析四部卡通的二十個性別角色情節,發現男性角色出現的比例 遠高於女性角色,與吳知賢(1998)研究國內的卡通節目結果相似,另外,卡通 中的男性角色被設定成英雄人物或問題解決者;女性角色則強調性感的打扮,也 與李稚存(2004)的研究結果雷同,至於男性打扮比女性打扮更制式這一點則和 其他的研究有所出入。除了辛宜家(2007)所分析的宮崎駿卡通能跳脫傳統對兩 性身體意象的描繪,其他研究分析的結果皆有刻意突顯女體曲線和男性優勢地位 的現象。

多數對卡通中性別角色作內容分析的研究,目的在突顯卡通文本的性別角色 意識型態,未考慮兒童具有主動選擇、注意、處理的能力,也未考量文本的多義 性。吳知賢(1997)從接收分析的觀點進行研究,不僅分析卡通中的兩性知識,

也探討兒童如何解讀卡通文本的認知歷程,呈現兒童與文本互動中產生的文本意 義,使得後續的研究開始探討兒童解讀卡通的立場與觀點。

四、 兒童解讀卡通中性別角色的研究

探討兒童解讀卡通中性別角色的研究分成三大類型,其一是研究兒童解讀的 認知運作,如:吳知賢(1997)研究兒童解讀卡通中兩性知識,發現兒童會因為 對卡通的興趣和個別差異,呈現不同的解讀方式。

第二種類型則是研究兒童解讀的立場,如:蔡佳倩(2007)探討中年級學童 對卡通中性別意識型態的解讀立場,發現兒童解讀觀點會受到「性別角色刻板印 象」、「個人生活經驗」、「性別平等認知」、「個人喜好」和「劇情結構」的影響,

而有優勢解讀、協商解讀和對抗解讀三種立場。

第三種類型是探討兒童在解讀卡通時所關注的訊息及反應,如:郭秀玲(2000)

研究自身和兒童解讀卡通的視域,發現即使是兒童同儕間也會因為個人生活經驗 而對卡通內容有不同的看法,像是受訪女童比較注意卡通人物的外表,男童則重

(39)

29

視男性權威者的行為,除此之外,學童一致認為女性追求男性是可恥的行為,顯 而易見兒童的性別平等意識有待教育。陳玉滿(2004)研究兒童欣賞卡通的角度,

在詮釋卡通的過程中,兒童多半會著重在刺激、溫馨或新奇情節上,然後才注意 到角色的行為和特質,有時也會注意到角色細微的變化,但很少注意主題、配樂 等視聽符號,如果是單調平順的劇情就會以自身的幻想填補,整體來看學童的解 讀觀點,對於角色的喜好傾向二分法,多半受到角色內在性格特質的影響。劉愛 真(2006)研究幼兒對卡通的認知、喜好和解讀情形,發現幼兒比較喜歡和自己 同性別的角色,容易忽視性別角色的議題,另外,成人講解對兒童的喜好沒有太 大影響。陳君雅(2008)透過性別概念量表調查兒童對卡通圖像中的性別概念,

發現除了外表特徵層面,女童在性別角色特質、動作、活動和兩性關係上,同意 反性別角色刻板印象的程度明顯高於男童。

在兒童解讀卡通中的性別角色研究中,蔡佳倩(2007)和陳君雅(2008)皆 認同兒童是主動閱聽人的立場,但不宜樂觀待之。另外,郭秀玲(2000)和陳君 雅的研究都顯示男、女學童收看卡通時關注的焦點不同。因此,本研究在研究結 果中先呈現男、女學童喜歡的卡通類型,作為了解本研究受訪學童注意卡通中訊 息的性別差異之基本背景介紹。

綜合上述的相關研究,媒體影響效果研究轉向兒童主動建構意義的時期,更 需要從兒童的角度來看文本對他們產生的意義。過去在探討兒童與文本互動關係 的研究多分析影響兒童解讀的因素,以及兒童解讀的立場類型,研究者認為在兒 童詮釋媒體中性別角色的想法與觀點的資料仍有不足,因此,本研究將重點放在 探討學童解讀卡通中性別角色的各種看法。

(40)

30

(41)

31

第三章 研究設計

本章一共分為六節,第一節為研究方法與研究流程,說明選擇質性研究的理 由與研究的步驟;第二節陳述蒐集、處理資料的步驟;第三節說明以三角校正提 高研究的信實度;第四節談到研究者角色與研究倫理;第五節是訪談設計,說明 選擇研究文本、分析文本中性別角色、擬定訪談大綱和進程的整個設計;最後,

在第六節中介紹研究對象的背景,茲分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流程

壹、 研究方法

本研究目的在深入了解學童對卡通中性別角色的解讀觀點,將他們收看卡通 的經驗理解、詮釋與歸納描述,用研究所獲取的事實來擴展研究者的經驗知識,

並將研究發現作為實施性別平等教育的參考,以彌補過去研究中僅用數據資料呈 現事件表徵的缺失,因此採取質化研究的訪談方法。質化研究的目的在「意義」

的關注與理解(潘淑滿,2003),非常重視研究的歷程,透過和研究對象不斷的 互動,研究者才能進一步探討其內心真正的想法,故在研究過程中以非參與式觀 察檢證研究對象真實的感受,同時為了能厚實的描述與詮釋研究對象的看法,再 現其解讀思考架構,使受訪學童對卡通中訊息的意義建構與情境脈絡連結密切,

故呈現問卷調查與量表等量化數據作為研究對象的背景參考資料。緊接,詳實說 明整個研究的流程。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Experiment code often includes messy scripts for various settings in the paper – useful for reviewers Software: for general users. One or a few reasonable settings with a

We are not aware of any existing methods for identifying constant parameters or covariates in the parametric component of a semiparametric model, although there exists an

• Oral interactions are often indivisible from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activities of an English task, and as such, speaking activities can be well integrated into any

• School-based curriculum is enriched to allow for value addedness in the reading and writing performance of the students. • Students have a positive attitude and are interested and

(a) The principal of a school shall nominate such number of teachers of the school for registration as teacher manager or alternate teacher manager of the school as may be provided

which can be used (i) to test specific assumptions about the distribution of speed and accuracy in a population of test takers and (ii) to iteratively build a structural

To improve the convergence of difference methods, one way is selected difference-equations in such that their local truncation errors are O(h p ) for as large a value of p as

n SCTP ensures that messages are delivered to the SCTP user in sequence within a given stream. n SCTP provides a mechanism for bypassing the sequenc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