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大專校院開放水域潛水課程方案 發展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大專校院開放水域潛水課程方案 發展之研究"

Copied!
22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東大學體育學系 碩士論文

大專校院開放水域潛水課程方案 發展之研究

研 究 生: 林暉旻 撰 指導教授: 溫卓謀 博士

中 華 民 國 一 〇 一 年 七 月

(2)
(3)
(4)

謝 誌

時光荏苒,兩年碩士班的旅程,隨著論文完成之時,已達尾聲;此趟旅途中 許多酸甜苦辣的深刻回憶,並非幾段文字即可輕易描述,提筆的此刻,心中百感 交集。

碩班求學過程中,感謝班導范春源老師,讓大家在忙於課業之時,不忘透過 召集班上同學一同聚餐來聯絡感情,同時亦時常關心大家的課業與論文進度。感 謝系助清祥學長,不論在生活、課業與行政程序上,給予適時的關心與協助。感 謝教育系熊同鑫老師,在百忙之中為我解答於撰寫論文上的困惑,亦於課堂中不 忘關切我的論文進度。

碩士論文得以順利完成,首先要感謝溫卓謀老師的細心指導,使我能夠在專 長領域裡有所發揮,同時耐心解決我在撰寫論文時所遭遇到的難題,並適時的給 予鼓勵,且提供許多相關資源來協助,使我不需擔心許多瑣碎的事情,能夠更加 專心在於論文上。感謝口試委員蔡鋒樺老師,在撰寫論文過程中不斷給予支持與 鼓勵,以及提供寶貴的建議與實務經驗,令我添增不少信心。特別感謝口試委員 莊鑫裕老師,於大學求學階段中,不僅授予學術知識,更帶領我進入潛水的領域,

使我在學術與技術兩者皆有所成長;進而就讀碩士班持續鑽研學術研究與潛水技 術兩者之相關知識。

接著謝謝 101 級體碩班的各位夥伴們郁傑、昱傑、川詠、冠儒、新兒、漪涵、

政欣、佳黛、文瀞與慧欣,以及師出同門的方蔚、藝文,於修課與撰寫論文時不 斷的給予勉勵與扶持,讓我在遭遇困惑時接能迎刃而解。當然研究過程中鼎力相 助的學弟妹們恆均、建位、采峰、詩譯、冠凱、瑞煌、佩蓁、佩茹、羽甄、鈞普 與誠恩,與你們相處時的歡笑已烙印於我的回憶裡。

當然「家」是我永遠的依靠,我最親愛的爸爸、媽媽與哥哥,謝謝你們的全 力支持,讓我無後顧之憂的完成學業,以及拼下去的動力,謝謝你們。

停筆之際代表碩士生涯即將劃下句號,亦代表著即將展開人生另一趟新的旅 程;感謝諸位在碩士旅程中帶給我的喜怒哀樂,讓我擁有滿滿的回憶與收穫來結 束這趟旅程。

林暉旻 謹誌

(5)

大專校院開放水域潛水課程方案發展之研究

林暉旻

國立臺東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專院校開放水域潛水員課程教學面臨的問題、課程如何規 劃及其實施歷程與結果。以體育學系大學部具備基本游泳技能且未曾接受過開放 水域潛水員訓練之學生男、女各 5 名為研究對象,針對訓練課程方案之研究歷 程,蒐集訪談記錄、教學日誌、學習日誌以及觀察記錄等資料,再透過觀察員、

教學者及教學助理,以不同角度之觀察者進行資料的分析與檢核。本研究結果如 下:一、目前大專院校開設潛水課程,教師會依照性質來訂定修課門檻,開始進 行課程前會以浮潛先導入。學生常犯的錯誤為蛙鞋穿反、不會踢動蛙鞋、浮力控 制不佳、對面鏡排水恐懼等。二、本研究發展之課程方案共九節課程,平靜水域 課程四個單元共 24 小時,分別為浮潛技能、潛水重裝技能;開放水域課程五個 單元共 10 小時,分別為開放水域適應、進出碎浪區、基礎技能練習及海洋探索。

擬定出課程後,即針對重點技能來擬定出技能檢核表,其中浮潛技能檢核項目分 別為蛙鞋穿脫、水面仰泳、水面俯泳、躬身下潛與抽筋解脫等五項,潛水重裝技 能檢核項目分別為裝備組裝、裝備拆卸、調節器尋回、面鏡排水、水底中性浮力、

控制式下潛、控制式上升與共生呼吸(備用氣源)等八項。三、平靜水域課程於 游泳池執行,人員編配包含授課教練 1 人、助教 2 人、觀察員兼攝影 1 人、學員 10 人,學員編組為兩人一組方式來編排,每次課程結束後,由教學者與兩位助 教針對所分配之學員來填寫技能檢核表。開放水域課程於綠島公館港與石朗潛水 區執行,人員編配包含領隊教練 1 人、授課教練 1 人、助教 5 人、觀察員兼攝影 1 人、學員 10 人。四、課程執行結束後,學員整體達成率約 80%。建議未來欲 開設水肺潛水課程之大專校院其每週授課時數應至少 3 小時,同時應於開課前先 進行培訓教學助理為前提,培訓結束後即可於水肺潛水課程中進行協助教學與安 全戒護,將風險性降至最低。

關 鍵 詞 : 潛 水 教 學 、 潛 水 課 程 、 課 程 方 案 、 行 動 研 究

(6)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Curriculum Program for Open Water Diving Course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uei-min Lin Abstract

This research is intended to examine the issues confronted b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ir teaching of open water diving courses, design of the course and course implementation and results. Five male students and five female students with basic swimming skills from the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of the university were the research subjects who had never received open water diving training.

Interview records, teaching logs, learning logs and observation records of the training curriculum program were collected during the research. The collected data were subsequently analyzed and evaluat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observer, coaches and teaching assistants. The research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At present, whe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fer diving courses, teachers will set up the enrollment threshold based on the nature of the course. Skin diving will be first introduced before the course begins. The common mistakes of students are putting diving fins on the wrong foot, inability to use fins, poor buoyancy control and fear of mask clearing; 2.

The curriculum program developed by this research is composed of nine units. Four course units with a total of 24 hours are devoted to confined water, i.e. skin diving skills and scuba equipment diving skills. Five course units are devoted to open water with a total of 10 hours, namely open water adaptation, entering and exiting surf zone, basic skill practice and ocean exploration. After the curriculum program is developed, the skill evaluation form is produced in response to key skills. The five evaluation items for skin diving skills are putting on and taking off diving fins, surface back stroke, surface fore stroke, twist body descension and cramp removal. The eight evaluation items for scuba equipment diving skills are assembly of equipment, disassembly of equipment, search and recovery of regulator, mask clearing, bottom neutral buoyancy, controlled descension, controlled ascension and buddy breathing

(7)

with one instructing coach, two assisting coaches and one observer and concurrent photographer as well as 10 students. Students were paired with two students in one group. After the completion of each course, the coach and two assistant coaches filled out skill evaluation forms for their designated students. Open water course was conducted in Green Island Gong-Guan Port and Shihlang Diving Area with one principal coach, one instructing coach, five assistant coaches, one observer and concurrent photographer as well as 10 students; 4. After the courses were completed, the students’ overall passing rate was about 80%. It is recommended tha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tending to offer scuba diving courses should allocate at least three course hours per week. Moreover, seed teachers should be trained before the course begins so these teachers will be able to assist with teaching and safety in scuba diving courses after such training is concluded in order to minimize the risk.

Key words: Diving instruction, Diving course, Curriculum program, Action research

(8)

目 次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目 次... IV 圖 次... VI 表 次... IX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前言 ... 1

第二節 問題背景與重要性 ... 2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5

第五節 名詞操作型定義 ...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7

第一節 理論基礎 ... 7

第二節 水肺潛水之相關文獻 ... 15

第三節 課程方案設計之相關文獻 ... 23

第四節 開放水域潛水員訓練課程內容分析 ... 28

第五節 文獻總結 ... 3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33

第一節 研究取向 ... 33

第二節 研究對象 ... 35

第三節 研究工具 ... 36

第四節 研究流程 ... 36

第五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 39

第四章 研究歷程

... 43

第一節 潛水教學現況分析 ... 43

第二節 擬定教學課程方案 ... 51

(9)

第五章 課程方案實施歷程

... 59

第一節 浮潛技能 ... 59

第二節 潛水重裝技能(一) ... 69

第三節 潛水重裝技能(二) ... 82

第四節 潛水重裝技能(三) ... 92

第五節 開放水域適應 ... 98

第六節 進出碎浪區 ... 102

第七節 基礎技能練習 ... 105

第八節 海洋探索(一) ... 108

第九節 海洋探索(二) ... 112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 117

第一節 結論 ... 117

第二節 建議 ... 119

參考文獻

... 121

一、中文部分 ... 121

二、外文部分 ... 125

附 錄... 126

附錄一 訪談同意書 ... 126

附錄二 教師訪談大綱 ... 127

附錄三 學生訪談大綱 ... 128

附錄四 訪談逐字稿 ... 129

附錄五 修正後技能檢核表 ... 169

附錄六 修正後課程方案 ... 172

(10)

圖 次

圖 2-1-1 FITTS和 POSNER三階段學習理論 ... 8

圖 2-1-2 ADAMS閉鎖環理論 ... 9

圖 2-1-3 SCHMIDT基模理論 ... 10

圖 2-1-4 回饋種類 ... 12

圖 3-1-1 行動研究動態循環歷程圖 ... 34

圖 3-1-2 開放水域潛水員訓練課程方案架構圖 ... 35

圖 3-4-1 課程方案流程圖 ... 37

圖 4-1-1 水肺潛水教學現況架構圖 ... 43

圖 5-1-1-1 面鏡穿戴動作要領 ... 60

圖 5-1-1-2 面鏡穿戴動作要領 ... 60

圖 5-1-1-3 面鏡穿戴動作要領 ... 60

圖 5-1-1-4 面鏡穿戴動作要領 ... 60

圖 5-1-1-5 面鏡穿戴動作要領 ... 60

圖 5-1-1-6 面鏡穿戴動作要領 ... 60

圖 5-1-1-7 呼吸管使用動作要領 ... 61

圖 5-1-1-8 呼吸管使用動作要領 ... 61

圖 5-1-2-1 蛙鞋穿脫動作要領 ... 62

圖 5-1-2-2 蛙鞋穿脫動作要領 ... 62

圖 5-1-3-1 水面仰泳動作要領 ... 63

圖 5-1-3-2 水面仰泳動作要領 ... 63

圖 5-1-3-3 水面俯泳動作要領 ... 63

圖 5-1-3-4 水面俯泳動作要領 ... 63

圖 5-1-4-1 躬身下潛動作要領 ... 64

圖 5-1-4-2 躬身下潛動作要領 ... 64

圖 5-1-5-1 面鏡排水(水面)動作要領 ... 65

圖 5-1-5-2 面鏡排水(水面)動作要領 ... 65

圖 5-1-6-1 抽筋解脫動作要領 ... 66

圖 5-1-6-2 抽筋解脫動作要領 ... 66

圖 5-2-1-1 水肺裝備組裝動作要領 ... 69

圖 5-2-1-2 水肺裝備組裝動作要領 ... 69

圖 5-2-1-3 水肺裝備組裝動作要領 ... 70

圖 5-2-1-4 水肺裝備組裝動作要領 ... 70

圖 5-2-1-5 水肺裝備組裝動作要領 ... 70

圖 5-2-1-6 水肺裝備組裝動作要領 ... 70

(11)

圖 5-2-1-7 水肺裝備組裝動作要領 ... 70

圖 5-2-1-8 水肺裝備組裝動作要領 ... 70

圖 5-2-1-9 水肺裝備組裝動作要領 ... 70

圖 5-2-1-10 水肺裝備組裝動作要領 ... 70

圖 5-2-2-1 水肺裝備基本操作動作要領 ... 72

圖 5-2-2-2 水肺裝備基本操作動作要領 ... 72

圖 5-2-2-3 水肺裝備基本操作動作要領 ... 72

圖 5-2-2-4 水肺裝備基本操作動作要領 ... 72

圖 5-2-2-5 水肺裝備基本操作動作要領 ... 73

圖 5-2-2-6 水肺裝備基本操作動作要領 ... 73

圖 5-2-2-7 裝備上裝動作要領 ... 73

圖 5-2-2-8 裝備上裝動作要領 ... 73

圖 5-2-2-9 裝備上裝動作要領 ... 73

圖 5-2-2-10 裝備上裝動作要領 ... 73

圖 5-2-3-1 重裝水面仰泳動作要領 ... 74

圖 5-2-3-2 重裝水面仰泳動作要領 ... 74

圖 5-2-3-3 重裝水面俯泳動作要領 ... 75

圖 5-2-3-4 重裝水面俯泳動作要領 ... 75

圖 5-2-4-1 二級頭尋回動作要領 ... 76

圖 5-2-4-2 二級頭尋回動作要領 ... 76

圖 5-2-4-3 二級頭尋回動作要領 ... 76

圖 5-2-4-4 二級頭尋回動作要領 ... 76

圖 5-2-4-5 二級頭尋回動作要領 ... 76

圖 5-2-4-6 二級頭尋回動作要領 ... 76

圖 5-2-5-1 面鏡排水動作要領 ... 77

圖 5-2-5-2 面鏡排水動作要領 ... 77

圖 5-2-6-1 裝備拆卸動作要領 ... 78

圖 5-2-6-2 裝備拆卸動作要領 ... 78

圖 5-2-6-3 裝備拆卸動作要領 ... 78

圖 5-2-6-4 裝備拆卸動作要領 ... 78

圖 5-2-6-5 裝備拆卸動作要領 ... 78

圖 5-2-6-6 裝備拆卸動作要領 ... 78

圖 5-3-1-1 共生呼吸(備用氣源)動作要領 ... 83

圖 5-3-1-2 共生呼吸(備用氣源)動作要領 ... 83

圖 5-3-1-3 共生呼吸(備用氣源)動作要領 ... 83

圖 5-3-1-4 共生呼吸(備用氣源)動作要領 ... 83

圖 5-3-1-5 共生呼吸(備用氣源)動作要領 ... 84

圖 5-3-1-6 共生呼吸(備用氣源)動作要領 ... 84

(12)

圖 5-3-2-1 水底中性浮力動作要領 ... 85

圖 5-3-2-2 水底中性浮力動作要領 ... 85

圖 5-3-2-3 水底中性浮力動作要領 ... 85

圖 5-3-2-4 水底中性浮力動作要領 ... 85

圖 5-3-2-5 水底中性浮力巡航潛游動作要領 ... 85

圖 5-3-2-6 水底中性浮力巡航潛游動作要領 ... 85

圖 5-3-3-1 入水法動作要領 ... 86

圖 5-3-3-2 入水法動作要領 ... 86

圖 5-3-4-1 控制式下潛動作要領 ... 87

圖 5-3-4-2 控制式下潛動作要領 ... 87

圖 5-3-4-3 控制式下潛動作要領 ... 87

圖 5-3-4-4 控制式下潛動作要領 ... 87

圖 5-3-4-5 控制式上升動作要領 ... 88

圖 5-3-4-6 控制式上升動作要領 ... 88

圖 5-3-4-7 控制式上升動作要領 ... 88

圖 5-3-4-8 控制式上升動作要領 ... 88

圖 5-4-1-1 面鏡脫著動作要領 ... 93

圖 5-4-1-2 面鏡脫著動作要領 ... 93

圖 5-4-1-3 面鏡脫著動作要領 ... 93

圖 5-4-1-4 面鏡脫著動作要領 ... 93

圖 5-4-1-5 面鏡脫著動作要領 ... 93

圖 5-4-1-6 面鏡脫著動作要領 ... 93

圖 5-4-1-7 裝備脫著動作要領 ... 94

圖 5-4-1-8 裝備脫著動作要領 ... 94

圖 5-4-1-9 裝備脫著動作要領 ... 94

圖 5-4-1-10 裝備脫著動作要領 ... 94

圖 5-4-1-11 裝備脫著動作要領... 94

圖 5-4-1-12 裝備脫著動作要領 ... 94

圖 5-4-1-13 裝備脫著動作要領 ... 95

圖 5-4-1-14 裝備脫著動作要領 ... 95

圖 5-4-1-15 裝備脫著動作要領 ... 95

圖 5-4-1-16 裝備脫著動作要領 ... 95

圖 5-5-1 公館港平面圖 ... 99

圖 5-6-1 石朗潛水區平面圖 ... 102

(13)

表 次

表 2-4-1 SSI 開放水域潛水員課程內容 ... 28

表 2-4-2 CMAS 開放水域潛水員課程內容 ... 29

表 2-4-3 PADI 開放水域潛水員課程內容 ... 30

表 3-2-1 基本資料表 ... 35

表 3-5-1 資料編碼代號表 ... 40

表 4-2-1 開放水域潛水員訓練課程表 ... 52

表 4-2-2 浮潛技能檢核表 ... 54

表 4-2-3 潛水重裝技能檢核表 ... 55

表 5-1-1 浮潛技能檢核表 ... 67

表 5-2-1 潛水重裝技能(一)檢核表 ... 79

表 5-3-1 潛水重裝技能(二)檢核表 ... 89

(14)

第一章 緒論

本章旨在探討國家的海洋政策計畫、海洋教育與大專院校推廣水域運動之現 況,同時瞭解目前國內大專院校開設水肺潛水課程之概況,藉由相關文獻分析顯 示出本研究之重要性,根據本研究之背景提出研究目的與問題,再針對本研究範 圍與限制進行說明,最後則針對本研究之相關名詞進行操作型定義說明。

第一節 前言

台灣四面環海,屬於海島型國家,與周遭離島海岸線長度約 1,500 餘公里,

海洋資源相當豐富,具備發展海域休閒運動之條件與優勢。2001 年政府首次發 布「海洋白皮書」,宣示我國為「海洋國家」、以「海洋立國」,然而為落實「海 洋之保護與保全」,在 2004 年提出「國家海洋政策綱領」做為我國海洋政策指導 方針,同時為貫徹綱領精神與目標策略,更於 2006 年公布「海洋政策白皮書」,

透過各項政策,全面推動海洋發展(海洋教育政策白皮書,2007)。

2001 年政府首度提出「海洋白皮書」後,教育部即積極推動海事人才培育,

2004 年則將海洋教育納入「四年教育施政主軸」,並依據「國家海洋政策綱領」

與「國家海洋政策白皮書」於 2007 年訂定出「海洋教育政策白皮書」,確立海洋 教育未來發展之策略、目標與方向,再藉由海洋教育政策之推展,以培育產業界 之優質人才投入海洋產業,進而提升國家海洋產業之競爭力,同時亦促使全民認 識海洋、熱愛海洋、善用海洋與珍惜海洋(海洋教育政策白皮書,2007)。

隨著我國海洋政策之推展與實施,如何永續經營海洋資源,關懷海洋人文與 發展,現今已成為當前重要施政理念之一(李昱叡,2004)。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則在 2002 年提出並推動「海洋運動發展計畫」,其主要目標在於建構優質海洋運 動之環境,提升海洋休閒遊憩活動之品質,落實海洋運動推展,倍增海洋運動之

(15)

人口(行政院新聞局,2002)。教育部緊接著於 2003 年推動學生水域運動方案,

其旨在善用台灣海島水域自然資源,推動校園水域運動,培養國中小至大專院校 學生參與或從事水域運動之休閒能力(李昱叡,2005)。然而,大專院校至今,

在通識教育中有開設海洋教育相關課程之學校甚少,且在海洋體驗活動部分更是 少見,除了社會既有的海洋禁忌風氣外,同時學校規劃海洋體驗相關活動能力有 限與安全考量,並不鼓勵海洋體驗之相關課程與活動(海洋教育政策白皮書,

2007)。自政府推動海洋政策至今,民眾已從早期畏懼海洋的心態,逐漸轉變為 開放與接納,而在海洋運動部分,亦有許多民間組織陸續成立與推廣,如游泳、

風浪板、浮潛、潛水、獨木舟等,已備受許多民眾所喜愛。

第二節 問題背景與重要性

由於政府實施周休二日政策後,使的民眾空閒時間越來越多,對休閒運動也 越來越重視,對生活品質亦隨之提升。當民眾的遊憩活動從陸地拓展至水域或海 岸活動時,民眾的活動形式不再侷限於以往的游泳戲水、沙灘活動(沙板、沙灘 排球...)等休閒型態,水域活動對民眾來說已有多樣性選擇,如浮潛、衝浪、潛 水、海洋獨木舟、風浪板、水上摩托車…等水上運動(鄭憲成,2009)。其中以 潛水項目在許多水域活動當中尚屬新興休閒活動項目,雖然潛水休閒活動為政府 推廣水域運動政策其中之一,但民眾之參與率卻不如其他國家熱烈,其主要原因 為民眾對於水域運動尚存有「風險性高」之觀念,同時再加上近年來水域休閒活 動意外事故頻傳,潛水活動亦是被歸類為環境風險較高的項目當中(戴基福、張 淑如,2001)。Greve(2010)指出潛水就像是旅行至另一個世界,且亦沒有其他 的戶外活動可以像潛水一樣,可以讓人體驗另一個不同的世界,然而潛水卻與任 何的體育項目一樣,皆需要重複的練習,才能使技能達到熟練。蔡瓊姿與謝立文

(2009)認為從事水肺潛水者,若能瞭解與學習到如何避免風險發生,則會將潛 水風險將會降至最低,且潛水經驗與過程將會是愉快的。

(16)

鄒桂禎與陳鏡清(2003)指出根據非正式統計,國內每年取得合格之開放水 域潛水員初級證照者(open water diver),每年超過一萬人,也讓過去一直不被視 為主流的體育教學之休閒運動項目如今卻廣受大眾所重視,如潛水、浮潛、保齡 球、高爾夫、直排輪、獨木舟等,逐漸受到各大專院校體育室的青睞,成為選修 體育之熱門項目。現今因應社會趨勢,國內許多大專院校面臨轉型,紛紛成立海 洋休閒相關科系,如海洋科技大學、真理大學、樹德科技大學、美和科技大學等,

並積極推廣水域休閒運動之相關活動,水肺潛水亦是其中一項,其中部分學校甚 至將水肺潛水技術課程納入專業選修課程當中,成為一門極具發展潛力之體育課 程。宋一夫、湯慧娟與宋壬夫(2008)針對義守大學初次參與潛水活動學生作調 查,其結果顯示出學生藉由潛水活動能夠解除現實環境帶來的緊張與壓力,亦可 以讓心靈感到舒適與放鬆,同時達到獲取許多海洋科學與潛水技能之相關知識,

表示水肺潛水課程在大專院校裡是備受學生所喜愛的。

目前雖然有許多大專院校相繼開設水肺潛水課程,但因部分學校缺乏擁有潛 水教練證,並可獨立授證之相關專任師資,導致許多學校外聘業界教練來授課,

且必須配合業界教練所訂定之規範,如上課時間、上課地點。在業界,水肺潛水 課程已有業界教練多年的教學經驗與各個潛水系統的監督下,發展出一套既有的 教學規範與流程,然而如何將這些業界教練多年的教學經驗與大專院校專任教師 的專業領域作結合,融入大專院校之課程,並且兼顧教學品質、人力資源與經費,

相信對未來發展水肺潛水課程有其重要性。

國內潛水相關文獻大致可分為生理(高紹源、張鳳儀,2008)、休閒遊憩(蔡 巧玲,2005;彭宗弘,2005;鄭憲成,2009)、技術報告(林高正,2004)、風 險管理(王瑛,2006;方景翰,2010)、專業能力(陳正國,2007)、裝備器材

(張忠峰,2005)與其他(方景翰、陳其昌,2010)等七類,國內潛水相關文獻 大多趨向休閒遊憩,其次則為風險管理,而休閒遊憩類別中可再細分成休閒涉 入、參與動機與滿意度。目前國內課程方案研究之相關文獻,大致可分為學校相

(17)

2007;廖文華,2010),另一類別則針對戶外活動課程(呂至晏,2010;薛銘卿、

林育正,2009;江玉群,2009;林淑芬,2011;田羚玉,2010;莊子賢,2008;

康淑惠,2007),根據以上所述,國內潛水文獻似乎較少針對潛水課程進行相關 研究,而在課程方案研究部分,國內尚未針對水域活動技能進行相關研究,因此 本研究將潛水技能與課程方案作結合,探討大專院校開放水域潛水員之訓練課 程。根據 Ryback(2005)表示,擁有水肺潛水之技能不代表是一位潛水員,必須在 上完水肺潛水課後取得 C 卡,C 卡代表你是經過認證的潛水員,這就像是一張潛 水證照。因此本研究參與之受試者,在接受本研究之潛水課程方案後,經教練檢 核後,將授予開放水域潛水員之證照,希望藉由其研究過程與結果,以提供未來 大專院校欲開設開放水域潛水員相關課程之參考。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本研究目的主要是透過行動研究的方式,深入探討大專校院學生水肺潛水開 放水域潛水員教學的課程方案,一方面藉由情境分析來了解開放水域潛水員教學 目前所面臨的問題,規劃開放水域潛水員的行動方案,探討學員接受此方案訓練 的學習歷程、評估此方案的實施成效,並提出實施開放水域潛水員教學課程方案 的建議。

根據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研究問題有以下四項:

一、水肺潛水開放水域潛水員教學面臨的問題為何?

二、水肺潛水開放水域潛水員教學課程行動方案內容規劃如何?

三、水肺潛水開放水域潛水員教學課程行動方案實施的歷程為何?

四、水肺潛水開放水域潛水員教學課程行動方案實施的結果為何?

(18)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 研究範圍

開放水域潛水員之訓練課程,其中包含學科課程與術科課程,根據 SSI 國際 水肺潛水學校之訓練標準,必須接受學科與術科課程達 16 至 32 小時以上,即有 資格擁有開放水域潛水員之證照。本研究所擬定之訓練課程方案,僅針對訓練課 程中的術科課程來作討論,因此學科相關課程並未在此討論中。

二、 研究限制

因潛水活動會受到如天氣、風向、浪況、海流、水溫等自然因素所影響,導 致潛水活動取消或造成潛水員表現失常,本研究於術科課程執行過程中,受到部 分自然因素影響,受試者其表現之真實程度較難掌控。

第五節 名詞操作型定義

一、 開放水域潛水(open water diving)

休閒潛水係指潛水員在以輕鬆愉快之心情,以水肺裝備進行非職業性之海洋 遊憩活動,深度不超過 40 公尺,且不需執行任何減壓停留之程序(李明儒、陳 元陽、陳宏斌,2003)。開放水域潛水員之標準,必須進行至少 4 次開放水域潛 水以及浮潛技巧訓練,且一天之潛水次數不超過三次,第一次與第二次之潛水訓 練需於水深範圍 12 公尺以內,其餘訓練之最大深度不得超過 18 公尺(SSI 國際 水肺潛水學校,2010)。本研究指遵守潛水前所預定之潛水計畫,在身心理皆具 備安全無慮的狀況下使用水肺裝備,於水深範圍 18 公尺內進行潛水活動。

二、 潛水教學(diving teaching)

本研究係指由擁有潛水教練資格之專業教練,在授予初學者基本潛水學科、

術科之訓練課程,其中包含潛水動作技術、相關風險管理以及注意事項等。

(19)

三、 課程方案(curriculum program)

方案定義為「教學計畫」、「一系列規劃好的教育課程」,於傳播領域中則以

「一套企畫案」與「教育節目」來表示(林淑芬,2011)。本研究之課程方案係 指為研究者自行設計之教學方案,方案之課程共 34 小時,其中包含學科課程、

術科課程,於學科課程中包含潛水物理學、潛水醫學、潛水環境與減壓表;術科 課程包含浮潛相關技能、重裝潛水相關技能與海洋實習等。

(2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旨在探討技能學習之理論基礎、水肺潛水之相關研究、課程方案設計之 相關研究與開放水域潛水員訓練課程之分析,藉此可瞭解國內目前針對水肺潛水 相關研究與課程方案相關研究之趨勢。

第一節 理論基礎

一、 學習階段理論

Fitts 和 Posner 提出的學習階段理論主要分為三階段(如圖 2-1-1)。第一階 段為認知階段(cognitive stage),學習者於學習新技能時,透過教學者的口語指導 或是基本規範,以對新技能有基礎的瞭解,此階段學習者在學習新技能時所表現 出的錯誤會很明顯。例如:潛水的裝備如何組裝?該項潛水動作技能用於那個時 機?如何估計上升速率?潛水的相關風險等,學員在透過教練簡單的口語解釋 後,可促使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能夠更謹慎且對潛水技能有初步的瞭解。第二階 段為聯結階段(associative stage),當學習者透過口語指導解決相關的基本問題後 則進入聯結階段,此一階段主要的重點是要以更有效的運動模式來完成技能表現

(林清和,2006)。例如:學員在組裝裝備的過程,已經可以正確的完成裝備組 裝,但在完成組裝後的裝備檢查,還是會有疏忽的情況發生,抑或是教練安排相 關模擬情境,促使學生能更有效的完成動作技能。第三階段則為自動化階段 (autonomous stage),當學習者進入自動化階段後,學習者在某項技能表現不需任 何思考即可表現出來。例如:學員在結束潛水目的後返航時準備上升,執行上升 動作的過程中則會自動性的將 B.C.裡的氣適當的排掉。

Adams 於 1971 年提出兩階段之學習模式,第一階段為口語-運動階段 (verbal-motor stage),該階段與 Fitts 和 Posner 所提出三階段理論中的認知階段

(21)

動階段,在此階段要減少反覆無常之練習現象,Adams 認為第二階段之反應,幾 乎為自動化,而此種反應亦有認知的成分(林清和,2006)。

圖 2-1-1 Fitts 和 Posner 三階段學習理論

資料來源:林清和(2006)。運動學習程式學(二版)。台北縣:泰宇出版股份有 限公司。50。

二、 訊息處理理論 (一) 閉鎖環理論

1971 年 Adams 提出之閉鎖環理論(closed loop theory),認為運動技能學習是 受到閉鎖環系統所控制(如圖 2-1-2)。每當動作開始時,便出現一種用於啟動動 作之記憶痕跡(memory trace),此記憶痕跡藉由以往的動作訊息來產生動作,當 動作執行之後,即出現另一種稱為知覺痕跡(perceptual trace)開始作用,作為其參 考值,透過訊息的回饋不斷與正確之參考值相比較,並修正動作之正確性,透過 反覆的動作練習下與回饋後,以達到完成動作之目標。而 Adams 所提的閉鎖環 理論只能運用在慢動作之技能上,針對較快動作的技能當中,如還需要經過回饋 之歷程,選擇動作參數而產生技能,於時間上是來不及的。

練習時間

認知階段 聯結階段(想) 自動化階段(獨立)

(22)

圖 2-1-2 Adams 閉鎖環理論

資料來源:林清和(2006)。運動學習程式學(二版)。台北縣:泰宇出版股份有 限公司。330。

(二) 基模理論

1975 年 Schmidt 提出基模理論(schema theory),改進 Adams 閉鎖環理論的 不足之處。基模理論提到在動作學習過程中的運動基模有兩種,第一種是回憶基 模(recall schema),第二種則為再認基模(recognition schema),回憶基模主要功能 在於引導個體如何產生動作,再認基模則負責動作之控制,學習者在動作過程中 藉由感覺結果與最後動作之結果相互比較,假使學習者建立穩固之再認基模,即 能藉由感覺回饋與動作結果來修正回憶基模(如圖 2-1-3)。

動作練習

知覺痕跡

執行動作 記憶痕跡 不 斷 修 正 外界回饋

外界回饋

(23)

圖 2-1-3 Schmidt 基模理論

資料來源:林清和(2006)。運動學習程式學(二版)。台北縣:泰宇出版股份有 限公司。332。

(三) 鷹架理論 1.鷹架的意義

鷹架理論起源自蘇聯心理學家 Vygotsky 的學習理論(劉國雄,2010)。 該理論主張學生於學習過程中藉由教師提供學生一個暫時性的學習策略(鷹 架),且該暫時性之鷹架是隨時都可以拆除的,只要學生在藉由鷹架輔助的 學習過程中,明確的瞭解學習技巧,且可獨立學習後,該鷹架則必須拆除。

例如:學員在組裝潛水裝備時,透過教練從旁協助與提醒,促使學員在學習 裝備組裝過程中,能夠瞭解過程的要領。而在學習潛水技能時,教練需先安 排好學習進度與技能學習順序,例如先從浮潛技能開始進行教學,使學員先 學會相關基礎,進而運用至學習重裝潛水技能。

修正

練習數組同一類別動作後

初期狀態的訊息 產生動作的特定參數 動作結果的感覺結果 動作反應結果的訊息

建立運動基模

再認基模 回憶基模

控制動作 執行動作

獲 得

抽 取

(24)

2.近側發展區

進側發展區指的是學習者擁有獨立完成的能力範圍以外,或是經由別人 的幫助下完成的範圍以內。例如:在學習蛙鞋踢法之技能時,藉由教練從旁 調整踢動之幅度與姿勢或其他的協助下學會,學員自己在內化使期能運用自 如。

三、 技能學習的回饋與遷移 (一) 回饋理論

回饋是指學習者於動作執行中或是結束後,接收到有關於動作表現之相關修 正訊息,其中可分為內在(intrinsic)回饋與外在(extrinsic)回饋(如圖 2-1-4)。內在 回饋指的是學習者在學習技能過程中,藉由感官來獲得,包含聽覺、視覺、觸覺 與本體感受器等。例如:學員在執行面鏡排水的動作後,可藉由眼睛觀看面鏡裡 的水是否已經排出,透過視覺方式來得知動作執行是否成功。外在回饋則是指透 過人為因素來增強的,不是技能表現的直接結果,是體育教師所關心的技能表現 獲知(Knowledge of Performance, KP)與動作結果獲知(Knowledge of Result, KR)

(林清和,2006)。KP 是指關於技能品質之訊息,例如:學員在陸上學習面鏡排 水時,教練告訴學員在鼻子吐氣的同時,頭須微微的往上仰。KR 則是指動作結 果之訊息,是以口語的方式來表達,例如:學員在水裡執行完面鏡排水的動作,

上岸後教練告訴學員動作是否成功、缺點為何。

(25)

圖 2-1-4 回饋種類

資料來源:黃子軒(2010)。不同回饋型態對盲人從事休閒運動的動作技能穩定 性、準確度及錯誤估計之效應-以保齡球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 文系統。15。

(二) 遷移理論

遷移是指先前的學習對於後繼學習的影響(邵孟瓊,2002)。林清和(2006)

認為學習遷移應該具備兩個條件,第一條件為存在至少一個以上的學習經驗做為 新學習的背景,第二條件則為學習遷移當中可能發生正遷移、負遷移以及零遷移 的現象。學習遷移理論,已有許多學者嘗試以系統的理論來解釋學習遷移之現 象,而最具代表性的有形式訓練論、同元素論、類化論、轉換論。

1.形式訓練論

形式訓練論主要是根據官能心裡學(faculty psychology),官能心理學認 為人的心是以記憶、思維、推理以及意志等許多不同的官能所組成。其認為 遷移是需要經歷形式訓練之過程才會產生的,以形式訓練來看,針對組成心 的各個官能給予有效的訓練,如記憶力、想像力、注意力等,因此自然而然 就具備一種遷移的能力。然而此種理論於十九世紀末,即被許多心理學家否

回饋

內在回饋 外在回饋

結 果 告 知

表 現 告 知 聽

覺 視

本 體 覺

觸 覺

(26)

定。

2.同元素論

同元素論為桑代克(Thorndike)所提出,其認為產生學習的遷移現象是因 為舊有技能與新技能兩者之間是有相同元素存在,而這些相同元素包含學習 內容或方法、學習歷程,只要兩個技能之間所存在的相同元素越多,遷移的 現象也越大,如存在的相同元素越少,遷移的現象越小,然而如果沒有相同 元素存在,則不會有遷移的現象發生。

3.類化論

美國心理學家賈德(C.H.Judd)所提出之類化論,是指學習者將學會某項 技能後,將相同模式運用於學習新技能當中,他認為之所以會產生學習遷移 是因為學習者將所學會之技能原則類化到可運用該原則之相似情境中,因此 根據該理論,學習者必須擁有類化兩種不同技能當中的相似成分,以助於產 生學習遷移。

4.轉換論

格式塔心理學家所提倡之轉換論,是指技能與技能之間會產生遷移現象 是因為兩者間擁有相似的特徵或型態。他們認為遷移並不是因為兩個學習情 境當中具有共同成分、規則或原理(林清和,2006)。學習者需以整體面向 來看,發現兩者之間的關係,產生頓悟,才會產生遷移的情形(魏子婷,2010)。

技能學習的遷移現象,會因方向與成效好壞而有所差異,因此學習遷移主要 可分為兩個類別,遷移的效果、遷移的方向。

1.遷移的效果

技能學習遷移可分為正遷移、負遷移與零遷移三類:

正遷移是指在學習一項新技能時,舊技能的保留量較多,如兩項技能的 學習歷程、學習內容月相似的話亦可能產生正遷移,根據林清和(2006)指

(27)

相似時。2.動作者對舊有技能有充分之熟練的經驗時。3.動作者可自行分辨 出技能與技能之間其相似性與差異性。4.教學者可提供多樣性之技能模式來 指導動作者。

負遷移指的是在學習一項新技能時,促使舊有技能保留量較少,如兩項 技能之間其反應越相異時,越能產生負遷移。如學習游泳之專長選手,在學 習潛水技能時,因為原有專長會習慣性的撥動手臂以增加推進速度,因此游 泳之選手在學習潛水時,並非能學好潛水之技巧。

零遷移是指學習新的技能對舊有之技能並沒有產生抑制與促進作用,如 學習衝浪與潛水休閒運動兩者之動作技能就無遷移效果存在。

2.遷移的方向

不同運動技能皆有難易之分別,且不同技能學習其遷移方向,就有相同 與不相同難易度的遷移,因此技能學習遷移可分為水平遷移與垂直遷移兩個 類別:水平遷移指的是兩種不同的技能其難易度相同時於學習時的相互影 響,如自由式打水的動作要領,對未來學習潛水的蛙鞋踢動是有幫助的。垂 直遷移是指兩種技能難易度不相同時於學習上的相互影響,可分為由上而下 的垂直遷移,係指高層次之技能對低層次技能產生遷移作用,如學會游泳蝶 式的蝶腰技巧,則能勝任潛水蛙鞋海豚踢法的技巧,另一個則為由下而上的 垂直遷移,指低層次之技能對高層次技能於學習上能產生學習遷移效果,如 學會浮潛之相關技能時,對於高層次的水肺潛水的學習有幫助。

根據以上所述之相關理論可得知,學習一個新技能必須經過學習的三階段,

即是認知階段、聯結階段與自動化階段,再透過教學者在執行教學過程中,適時 的提供相關重點提示或是提供學習上的相關教學策略,同時初階入門課程之基礎 動作建立亦是相當重要的,促使學習者能夠在學習過程中能夠藉由相關回饋來不 斷修正學習者本身的動作技能,進而達到能夠獨立完成相關動作或技能,然而如

(28)

性,必能使學習者能夠更快速的學會新的技能或動作。

第二節 水肺潛水之相關文獻

國內針對水肺潛水之相關文獻,本研究將其分為七類,分別以休閒遊憩、風 險管理、生理、技術報告、專業能力、裝備器材與其他等類別進行探討。

一、 休閒遊憩

休閒遊憩是目前國內水肺潛水相關文獻之趨勢,其中可在細分為休閒涉入、

參與動機與滿意度以及遊憩等三類,然而藉由研究結果,可瞭解水肺潛水參與者 其態度、動機與活動結束後的滿意度。

(一) 休閒涉入

蔡巧玲(2005)探討休閒潛水者性別角色與休閒涉入之研究,針對台灣地區 具備合格潛水證照之休閒潛水者進行問卷調查,回收有效問卷 301 份,其中男性 178 人;女性 123 人,結果顯示出男性潛水者於休閒涉入程度上高於女性。吳武 忠、葉時碩與黃宗成(2010)針對休閒潛水者持久性涉入、環境知識與環境行為 進行探討,以至澎湖參與休閒潛水者實施問卷發放並同時訪談,回收有效問卷 209 份,受訪之 209 人當中學生人數佔 126 人,研究結果中發現持久性涉入對環 境知識與環境行為兩者之間有顯著影響。郭正德(2009)探討休閒潛水者加入海 洋環保活動志工自我涉入與意願,以便利抽樣於東北角與墾丁地區進行問卷調 查,回收有效問卷為 177 份,其中男性有 131 人;女性 46 人,研究結果發現加 入海洋環保志工自我涉入對海洋環保的觀念很在意,且認為提升優質環境為潛水 志工應盡的責任與義務,並認為政府單位與民間潛水團體,針對志工實施專業訓 練課程,進一步培養人才且輔導與管理。

(二) 參與動機與滿意度

彭宗弘(2005)探討臺灣地區水肺潛水參與動機與休閒阻礙,以問卷調查方

(29)

式分析北、中、南、東四區二十個水肺潛水俱樂部之水肺潛水員,共發出 500 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 476 份,其中男性 290 人、女性 186 人,結果顯示出潛水 者之參與動機較傾向於休閒樂趣、刺激需求與技術發展三個因素,且男性平均高 於女性,顯示出臺灣於早期受軍事戒嚴再加上畏水與男女有別之傳統觀念影響,

導致男性接觸水肺潛水活動的機會高於女性;潛水者之休閒阻礙部分則較傾向於 缺乏資訊與環境與經濟兩個因素,同時女性高於男性,表示水肺潛水活動本身擁 有難度與危險性,同時需具有一定的游泳基礎與適水能力,再加上傳統觀念的影 響下,女性於阻礙比男性提高許多。畢璐鑾、郭正德與劉觀正(2007)探討休閒 潛水人員參與海洋環保志工動機與意願之研究,以問卷調查方式針對東北角與墾 丁地區從事休閒潛水者進行調查,共發放 200 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 177 份,其 中男性有 131 人;女性 46 人,研究結果表示參與海洋環保志工者在參與動機前 五項最高分別為提升潛水優質環境、為保育任務開啟先鋒、提升潛水員環保觀 念、為海洋環境近一份心力、海洋環保為潛水員的責任與義務;而在參與意願部 分前五項分別為政府單位需培育潛水專業人才、潛水志工需教育訓練、潛水志工 需管理、潛水志工需輔導、淨灘淨海需由潛水團體主導。

陳偉仁(2005)探討水肺潛水之遊憩動機、持久性涉入及專門化關係,以問 卷調查方式針對野柳、龍洞、墾丁、綠島等四處參與水肺潛水之參與者進行調查,

共發出 1100 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 810 份,其中男性佔 566 人;女性 240 人,

研究結果顯示出參與者希望藉由參與潛水活動來逃離現實生活瑣碎問題並從中 獲得自信與成就感;同時藉由參與潛水活動能達到學習相關知識與增進人際關 係,更能達到本身的冒險感受。羅力(2010)探討東北角龍洞灣休閒水肺潛水者 動機及行為研究,以東北角龍洞灣海域之休閒水肺潛水員進行問卷調查並加以訪 談,回收有效問卷共 346 份,其中男性有 234 人,女性 108 人,4 人未寫性別,

結果顯示初估每年至東北角潛水人數達兩萬多人,且密集集中於五至九月份,其 認為東北角風景管理處應針對生態與社會承載量作評估並針對該區進行管理與

(30)

為主要因素,其中女性潛水者佔大多數選擇於安全且方便有導潛的情況下進行潛 水活動。呂榮晉(2009)探討臺灣與韓國國際認證休閒潛水教練參與技術潛水動 機與阻礙因素,針對臺灣與韓國曾參與技術潛水之合格潛水教練進行問卷調查,

其中受測之 90 位教練當中,臺灣皆為男性教練佔 40 人;韓國男性教練則佔 49 人,女性教練僅 1 人,結果顯示臺灣尚受男女有別之傳統觀念之影響,因此受訪 之臺灣皆為男性教練;臺灣地區在動機方面以知識需求最高,社會需求次之;韓 國地區亦是知識需求最高,而工作需求次之。

葉為谷與劉志鈺(2010)探討休閒水肺潛水運動觀光遊客旅遊動機、滿意度 與阻礙因素,以問卷調查方式進行分析,問卷共發放 478 份,回收有效問卷 409 份,其中男性 271 人;女性 138 人,其結果顯示共有 138 位女性遊客受測,表示 女性遊客亦是重要的潛在市場,而在「服務品質」因素上女性高於男性,女性遊 客之阻礙因素以個人阻礙因素高於男性,其因潛水活動之技能比起一般水域活動 稍有難度,導致女性民眾不敢嘗試,如業者設計一套易學之教學法來引導女性解 除其個人內在阻礙,來提升女性從事潛水活動之人口。鄭勵君、李海清與邱金松

(2007)以墾丁海域休閒潛水者對地方依附重要性與環境屬性滿意度進行探討,

針對到訪墾丁進行休閒潛水者進行問卷調查,問卷共發放 310 份,回收有效問卷 222 份,其中男性有 186 人;女性 36 人,研究結果受測者以 21-30 歲之年輕人佔 大多數,表示國民價值觀的改變與政府對海洋運動的推廣,以及許多大專院校將 潛水列入課程當中且深受學生喜愛,而在滿意度結果中前六名為當地導潛教練熟 悉海域、潛水店提供清水以利沖洗設備、潛水店提供之氣瓶空氣品質佳、潛水店 人員服務態度佳、潛水店具備故障裝備之修護力、潛水店提供相關潛點資訊,皆 為經營管理層面。宋一夫、湯慧娟與宋壬夫(2008)探討初級潛水員水肺潛水活 動的參與動機與滿意度,針對義守大學初次參與潛水活動之學生進行問卷調查,

問卷共發放 200 份,回收有效問卷 184 份,研究結果參與動機以知識需求最高,

其次為刺激避免,表示參與者主要以增加對水域活動之認識與增進;而滿意度部

(31)

嘗試潛水活動後,除達到增加相關知識外同時亦可結交良好的人際關係。

鄭憲成(2009)探討潛水參與體驗與滿意度,以墾丁後壁湖潛水參與者進行 問卷調查,共發放 300 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 289 份,其中男性 141 人;女性 148 人,研究結果顯示出,潛水參與者在潛水活動整體滿意度與體驗上不會因為 性別、年齡、職業、教育程度、婚姻狀況與收入狀況而有所不同,表示消費者對 於潛水業者所提供之服務並無特別意見。李海清、戴有德與巫昌陽(2010)探討 臺灣休閒潛水運動環境屬性重要性,利用問卷調查野柳、龍洞、墾丁、澎湖、綠 島各潛水地區不同潛水類型之分部情形,共發放問卷 1320 份,回收有效問卷 979 份,其中男性 694 人;女性 283 人,結果表示不同類型的潛水活動在不同潛水地 區達顯著差異,海底攝影與觀光多集中於綠島,潛水訓練課程則集中於北海岸地 區,澎湖則以漁獵採補。而在實質環境屬性、社會環境屬性、經營管理環境屬性、

活動設施屬性之滿意度,皆以綠島與澎湖兩地區為最高。

(三) 遊憩

林彥廷(2009)針對休閒水肺潛水者認真性休閒與遊憩專門化之因果關係進 行探討,以休閒水肺潛水者進行問卷調查,回收有效問卷 243 份當中,男性佔 161 人;女性 82 人,研究結果發現出認真性休閒正向影響遊憩專門化,表示越 認真看待與從事之活動參與者,越會去投入情感、增進遊憩知能與對活動的熱 衷。陳文喜、葉時碩與曾冠暾(2010)探討專門化對水肺潛水者的環境知識與行 為之影響,以北、中、南地區之潛水店家進行問卷發放,共發放 450 份問卷,回 收有效問卷 364 份,其中性別以男性為最高,職業以學生為最多,研究結果顯示 潛水者的專業化程度越高與投資資金越多的潛水者,其環境知識與環境行動意願 之瞭解程度亦越高。王憲珍(2006)探討水肺潛水活動刺激尋求與幸福感關聯性,

以前往東北角、墾丁、花東海岸、綠島、蘭嶼與澎湖等地區進行休閒遊憩之潛水 者為對象施予問卷調查,問卷分為紙本問卷與網路問卷兩種,紙本問卷共發放 150 份,回收有效紙本問卷 108 份,網路問卷 102 份,研究結果顯示國內潛水業 者於國內仍以發展休閒潛水為主,導致國內潛水模式較於保守,因此國內潛水者 之刺激尋求程度低於國外潛水者,而整體對潛水幸福感體驗方面相當高,建議相

(32)

關單位於行銷潛水活動時,應強調放鬆壓力、親友同樂與海洋觀光體驗之特性,

以達到潛水參與者之需求。

二、 風險管理

李明儒、陳元陽與陳宏斌(2003)探討休閒潛水者的風險管理,其中利用相 關文獻探討出休閒潛水的風險分別有潛在風險、環境風險、自我管理與外在管 理,以臺灣地區休閒潛水者為研究對象,再實施問卷調查,共發放 1,500 份問卷,

回收有效問卷 359 份,其中男性有 295 人;女性 64 人,研究結果顯示出休閒潛 水者在潛在風險瞭解程度最高為嗆水,其次則為氮醉與減壓病;發生潛在風險嚴 重程度以外傷、生物螫傷最高,其次為嗆水;國內休閒潛水參與者對風險管理瞭 解程度越高,其遵守程度亦越高,發生傷害的機會則越低,而瞭解程度越高之潛 水者,其發生事故之頻率越高,顯示出越瞭解風險,越容易疏忽相關安全管理的 措施。蔡瓊姿與謝立文(2009)針對水肺潛水安全管理進行探討,藉由國內外相 關安全管理文獻分析後,整理出安全知識方面有三點,1.清楚瞭解本身從事水肺 潛水時該具備基本水中能力與本身的健康狀況、2.具備認識潛水裝備其挑選、功 能與使用之基礎概念、3.瞭解水肺潛水之風險以及發生意外的可能因素。

方景翰(2010)探討水肺潛水員知覺風險與教練領導效能對自發性表現行為 之影響,以本身具有國際認證之休閒水肺潛水員為對象實施問卷調查,於臺灣及 外島之潛水中心俱樂部進行問卷發放,共發放 400 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 383 份,其中男性有 273 人;女性 110 人,研究結果顯示在知覺風險中女性在財務風 險、傷病風險、裝備風險、心理風險上接高於男性,且潛水等級中初級潛水員在 心理風險上平均高於領導級以上,而在潛水員其知覺風險與教練領導效能有相 關。王瑛(2006)探討潛水教練對遊憩水肺潛水之風險管理,以四位具有教練訓 練官之資深教練資格進行訪談,四位教練皆為男性,且主要職業為專任遊憩潛水 教練,透過以訪談為主,再以文獻分析為輔,研究結果發現四位教練皆認為只要 透過完整的潛水計畫,可保留甚至規避掉自然風險因素,而人為風險發生最多則 是隱瞞生理缺陷與過度自信之潛水員,並強調自我風險管理、外在風險管理(人、

(33)

裝備、潛水船)與裝備管理(出發前自我再次檢查),再者要求參與活動之潛水 員簽署醫療聲明書與風險免責書。

三、 生理

高紹源、鍾潤華與鄭憲成(2009)探討心跳減緩對潛水者潛在冰冷水中生存 的影響,以 25 位海洋運動遊憩相關科系之大專生為對象進行實驗,以兩個測試 進行實驗,第一個為受試者憋氣並把臉浸入冰水中,第二個為受試者咬著呼吸管 浸入冰水中,實驗結果表示,憋氣後把臉浸在 15℃與憋氣後全身浸在 15℃冰冷 水中的生理反應其結果是相似的,而咬呼吸管浸在冰冷水中與休息狀態時的生理 反應責有顯著的不同,透過簡單的實驗能瞭解身體機能在冰水中的反應可以決定 是否適合潛水活動。高紹源與張鳳儀(2008)探討心跳減緩對潛水者安全的影響,

透過相關文獻探討,瞭解到在冰水中憋氣時的心跳,比在冰水中呼吸時的心跳還 要低,而血壓亦比在冰水中呼吸還要高,藉由相關文獻結果得知,把臉浸在冰水 中且憋氣時的生理反應,與全身浸於冰水中之生理反應是相同的,因此可藉由簡 單的實驗,瞭解本身之機能是否適合潛水。

四、 技術報告

林高正(2004)休閒水肺潛水技術報告書中,除了敘述國內外潛水之歷史演 進,且分析國際潛水組織之簡介與潛水資格等級之定義,同時亦針對潛水環境、

潛水裝備、潛水技術、潛水生理學、潛水物理學、潛水的種類(岸潛、夜潛、深 潛、船潛、高海拔潛水、放流潛水與沈船潛水)與安全潛水須知七大類進行介紹,

其中潛水裝備部分針對浮潛與重裝潛水兩部分進行敘述,並將各項裝備之用途、

材質、如何選購與相關保養方式作完整介紹,而在潛水技術部分僅針對裝備組 裝、入水法與起岸法、下潛與上升、耳壓平衡、面鏡排水以及調節器排水法進行 動作步驟之敘述,最後則針對潛水安全手則、潛水計畫、危險生物與水中通訊方 式等作相關介紹。

(34)

五、 專業能力

陳正國(2007)探討水肺潛水教練對專業能力認知,以國內備有國際水肺潛 水教練證照為對象進行問卷調查,共發出 300 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 253 份,其 中男性 224 人;女性 29 人,研究結果顯示多數潛水教練皆為兼職性質,且教學 年資以 6-10 年與 1-3 年最多,而資歷較深的潛水教練認為專業態度最為重要,

反之資歷較淺的教練則認為指導操作技能最為重要,在專業能力具備程度之順序 為專業技能與態度、指導操作技能、專業知識、傷害預防與急救能力。

六、 裝備器材

張忠峰(2005)探討國內休閒水肺潛水運動常用蛙鞋之效率分析,以四位陸 軍官校二專之學生且已取得國際潛水助理教練資格為受試者,針對水肺潛水常用 蛙鞋效率進行分析,經由市場調查出國人較常使用的五雙蛙鞋進行實驗,實驗結 果顯示,傳統式蛙鞋必須踢動較大幅度才可產生推進力,但亦造成腳部負荷,同 時易攪起水底泥沙,進而影響潛水者之視線,此點與許多潛水教材所述說的蛙鞋 踢動幅度越大越好之觀點不同,因過大的幅度產生阻力造成肌肉疲勞,進而降低 蛙鞋推進效果。胡偉強(2008)探討潛水用呼吸調節器之分析與改良,利用數值 分析軟體來分析潛水用呼吸調節器,再藉由模擬結果作歸納,找出影響呼吸調節 器之參數設定,最後再進行改良實驗,確定分析結果,研究結果發現內噴射孔之 角度與大小為關鍵參數,將目前現有之產品之內部上噴射孔封住,並縮小下噴射 孔徑至 1.5mm,即能改善呼吸調節器之吸氣阻抗值。方景翰與陳其昌(2010)針 對潛水電腦錶對休閒潛水活動的重要性進行探討,透過整理相關文獻進行探討潛 水電腦錶對休閒潛水的重要性,其結果指出隨著潛水次數頻率增加,意外事件發 生亦明顯增加許多,潛水錶主要即是降低潛水之風險因子,但礙於目前在國內其 價格屬高價位,因此並未普及至每個潛水員身上,反之澳洲大堡礁當地政府規 定,每位執行潛水活動之潛水員皆必須配戴潛水電腦錶,才可執行潛水活動,可 見潛水電腦錶對潛水員的重要性與實用性。

(35)

七、 其他

王雲輝(2009)探討臺灣專業潛水人員相關法令認知與潛水教學內容規劃,

針對北、中、南部之潛水教練與休閒潛水員進行問卷調查,結果表示出,1.國內 潛水教練在「船潛人員管控」與「國內參與潛水活動時應具備證照」等相關法令 認知程度較高,而潛水員對「執行潛水活動時需具備相關證照」的認知程度較高;

2.學歷越高之潛水教練,法令認知程度亦越高,以不同系統比較之下,領取 ADS 系統之人員對法令認知程度則低於其他系統;3.在潛水學科部分,不同背景潛水 員以「潛水程序與安全程序」、「減壓病」兩項較重視,潛水術科部分,則以「輕 裝躬身下潛」、「需具備游泳 200 公尺能力」與「無面鏡潛游」等認知程度最低。

鄒桂禎與陳鏡清(2003)探討一項亟待開發的體育教學-潛水,文中介紹浮潛相 關技能與理論課程,提到目前國內部分大專院校將浮潛課程列入體育課中,且其 認為浮潛為潛水入門必經之課程,許多教練在學生初學潛水時,先以浮潛來使學 生熟悉裝備與水性,文中亦提及開放水域水肺潛水相關基礎,其認為水肺潛水活 動於國內可說是前景一片看好,相對的國內許多大學生一樣擁有愛海情結,如學 校能跳脫既有的體育教學模式,將海洋相關運動課程融入,相信參與之大學生一 定不在少數。李德仁(2009)探討休閒者之潛水休閒利益,訪談北部某醫院之潛 水社社員,男性、女性各 4 人,結果發現社員在個人方面主要為自我充實,並非 增進潛水技術,而是欣賞水底美麗的景觀,進而吸引伴侶或孩子一起參與,以增 進家庭情感,因此潛水社社員皆認為參與休閒潛水活動,提昇自己對海洋環境場 域的維護與關懷。

國內目前潛水相關研究,趨向探討休閒遊憩類別,大多研究參與者的參與動 機與阻礙、滿意度與休閒涉入等,僅少部分針對休閒潛水的風險管理、教練專業 能力以及裝備器材部分,且研究方法多以問卷調查法進行,少數則使用訪談法與 實驗研究法。然而在潛水教學部分較少探討,蔡瓊姿與謝立文(2009)認為有意 參與休閒潛水者需接受訓練班或向有經驗之合格教練學習,而所使用之裝備應先 請教教練,且需確實瞭解裝備之性能與使用方法。王瑛(2006)指出不正確的潛 水行為包含教育不足、技能不足、缺乏經驗、粗淺、無知、過渡自信等幾項。顯

(36)

潛水課程後,在訓練的過程中如何透過授課教師在有限的資源下執行潛水教學,

讓修課學生在潛水訓練過程中其基礎技能學習上能更快上手且更加熟悉,進而在 執行海洋實習過程中降低風險的發生,是目前重要的一項課題。

第三節 課程方案設計之相關文獻

本研究針對國內課程方案設計之相關研究,將其分為兩大類,分別以學校相 關課程類別與戶外活動課程類別進行探討。

一、 學校相關課程

許宗仁(2003)探討國小四年級藝術與人文課程統整設計與實施問題之解決 方案研究,以國小四年級三個班級之師生為對象,起初先在教學研討會中以訪談 調查來訪談老師,從中發現新課程實施後所產生之教學難題,並將教師問題作歸 納,進而開始進行相關文獻探討與相關資料蒐集,同時邀請四位老師成立研究小 組,進行課程方案擬定且實施方案,在每次課程結束後請研究小組成員填寫觀察 紀錄表,並針對教師教學過程之建議與學生反應等提出建議與相關意見。定期召 開教學研討會,作為教學前後的討論與檢討,最後則將學生評量、教師評量、教 學記錄與研究小組觀察之記錄等相關資料進行分析。結果顯示,課程設計實施 後,學生學習興趣高昂且學習成果達預期水準;利用協同教學行動研究,可解決 教師於課程綱要之認知與應用、課程統整、教學評量以及行政配合等方面所面臨 到的教學難題與困境。卓淑惠(2005)探討國小六年級藝術統整課程之行動研究,

利用相關文獻探討、藝文教材分析與教學,再與現職教師進行訪談中發現與確立 問題,確定問題後規劃課程方案教學計畫,以國小六年級學生為對象,規劃一套 為期十二週的音樂與視覺藝術之課程方案教學,藉由專家諮詢、教學觀察、自我 省思、修正教學策略,與評估教學之成效,藝文課程實施後,教師角色從教學者

(37)

整與教學是藝術與人文課程實施之癥結問題,其包含教材統整偏向主題統整、音 樂欣賞教學未經規劃、教學設備無法配合、教師專業能力不足;音樂與視覺藝術 是有共通性的,從美學概念中找出共通原理來統整藝術教學方案是可行的;音樂 與視覺藝術課程方案能培養學生藝文興趣與應用,同時解決教學情境並促進教師 專業成長之實施成效。杜品儀(2007)探討樂觀學習課程方案對國小六年級學童 樂觀解釋型態及正向情緒之影響,以準實驗研究方式進行,將國小六年級兩班學 生,一班為實驗組另一班則為控制組,實驗組實施共十週的樂觀學習課程方案,

控制組則接受一般綜合活動課程。以兒童解釋型態問卷與國小學童正向情緒量表 進行施測,同時蒐集實驗組在課堂上之討論單與回家作業進行分析。結果顯示 出,樂觀學習課程方案對國小六年級學童之正向情緒與樂觀解釋型態皆具有立即 效果與延宕效果。

陸正威(2008)以海洋教育課程方案設計及其實施成效之研究進行探討,主 要先透過文獻探討來瞭解關於海洋教育以及生態保育之概念、研究取向與相關課 程的成效,進而規劃一套海洋教育課程方案,並實施於台南市某國小四年級共 135 名學生,以準實驗研究法進行,其中將學生分為實驗組與控制組,實驗組學 生則實施十次海洋教育課程方案之教學課程,控制組則不實施任何海洋教育相關 教學,結果顯示實驗組學生對於學習海洋教育之興趣皆優於控制組學生,表示海 洋教育課程方案有助於提升海洋教育認知表現、海洋教育學習興趣、心流經驗表 現、海洋生態保育態度;海洋教育課程方案之部落格學習歷程評量,有助於提升 學童學習過程中之知識分享的意願。葉靜瑜(2008)探討正向情緒課程方案對國 小四年級學童之正向情緒及挫折容忍力之影響,利用準實驗研究法針對台南市某 國小四年級進行實驗,抽樣兩個班級,兩班均為 35 人,一班為實驗組,另一班 則為控制組。實驗組進行九週,每次八十分鐘的正向情緒課程方案,控制組則為 接受任何正向情緒課程。實施課程方案過程中,蒐集實驗組之課堂回饋單、學習 單、錄音、錄影、學生週記與教學者的教學省思札記等,加上以挫折容忍力量表

(38)

四年級學生之正向情緒、學業挫折容忍力與人際挫折容忍力皆具有立即效果及延 後效果。廖文華(2010)以結合繪畫元素與注意力訓練的課程方案對 ADHD 學 童影響之個案研究進行探討,以一位國小四年級 ADHD 學童為個案研究對象,

透過收集研究對象歷年之輔導資料、智力測驗結果與醫師診斷證明,以及研究者 平常上課觀察與小朋友互動的心得與經驗等相關資料,採用引導式教學法針對其 研究對象設計一套生字結合繪畫元素教學方案,提供學童視覺刺激、協助學童自 我訓練、自主學習,以提升注意力與生字學習之效率。其中課程共有五個課程,

其中教學策略包含注意力訓練、自我教導策略、藝術治療、運用記憶策略、視覺 刺激等,最後則在課程方案實施過程中蒐集相關資料:1.紀錄研究者與研究對象 之間的互動、教學過程與省思,同時記錄研究對象於補救教學過程中所發生的情 緒或行為等問題。2.研究者與研究對象、科任老師的訪談與即時對話以及和家長 訪談紀錄,作資料收集同時具備三角檢測之功效。3.將傳統補救教學與課程方案 實施內容、流程、訪談、觀察發現與檢測結果。

二、 戶外活動課程

呂至晏(2010)探討冒險教育活動方案對大專運動員逆境反應能力之影響,

以 45 位大專運動員為對象,實施三天兩夜的冒險教育活動,在活動前、後均以 大專運動員逆境反應能力量表進行施測,透過分析後,大專運動員在參與冒險活 動後,明顯增進其整體逆境反應能力,以及面對生理逆境、心理逆境及社會與生 活逆境之反應能力;在實施冒險教育活動方案後,重大傷害經驗之大專運動員比 無傷害經驗之大專運動員更能增加其面對心理逆境之反應能力。薛銘卿與林育正

(2009)探討冒險教育活動方案對青少年問題解決能力影響之研究,利用相關文 獻之問題解決理論架構與冒險活動實施原則以及相關方案,規劃出一套冒險活動 教育課程,以臺北縣某高級中學國中部之童軍社 31 位社員為對象,實施冒險教 育活動課程方案,並於實施方案前、後,以青少年問題解決能力自量表進行施測,

(39)

以分析課程方案之成效,其結果顯示出,冒險教育活動方案對青少年問題解決能 力之自我評估上有提升效益,透過實際活動方案設計與實施,能適度彌補因體驗 不足下所缺乏之問題解決能力。江玉群(2009)探討實施探索教育方案對國小高 年級班級氣氛影響,在藉由參考相關文獻後,以行動研究方式針對某國小五年級 31 名學童規劃出一套共六週的探索教育課程方案並執行,其中方案包含二十個 子方案及十九節課。在課程方案實施過程中,蒐集現場觀察資料、錄影、訪談以 及相關文件等,再透過資料編碼、蒐集資料、詮釋與分析,結果顯示該探索教育 方案可透過教師帶領下促進班級氣氛與團體動力,同時亦增進學生之人際互動,

且實施方案後,該班同學之間變的更加團結,而教師與學生皆認為在實施探索教 育方案後,除增進班級氣氛與團體動力外,教師亦增進其本身之專業成長。

林淑芬(2011)針對奧萬大自然教育中心系統性課程方案規劃進行探討,首 先針對農委會特生中心方案系統建置進行質性訪談,在透過相關文獻資料蒐集、

瞭解其系統性之概念與其他領域之課程方案規劃理論與流程,再以理論步驟規劃 出奧萬大自然教育中心之課程系統,共規劃出三個方案,再透過曾任奧萬大專業 研究工作之相關專家、具有教學經驗之中小學教師、經營管理者與執行教學者進 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出受訪者選擇課程主軸之差異在於森林經營之過去與未 來、河床淤高、非法盜獵等課程主題軸,其看法皆以具有實務經驗之中小學老師 高於現場執行教學之專案教師。田羚玉(2010)探討冒險教育活動方案對大學生 逆境自我評估之影響,以臺北市立體育學院休閒運動管理系二年級 23 位學生為 對象,實施兩天的冒險教育活動方案,並在實施活動前、後皆以大學生逆境自評 量表進行施測,經分析結果顯示,大學生在接受冒險活動教育方案後,可提升大 部分之逆境自我察覺之能力與反應;有專長者因藉由冒險教育活動方案而增加許 多團隊合作之機會,使彼此更熟識與瞭解,進而於感情面向之察覺能力有所提 升;參與者對於人際與感情面向之平均數有較高的分數與察覺反應,而在課業與 家庭則較低。莊子賢(2008)以創造思考教學融入探索教育體驗學習活動之行動

數據

圖 2-1-2    Adams 閉鎖環理論
圖 2-1-3    Schmidt 基模理論  資料來源:林清和(2006) 。運動學習程式學(二版) 。台北縣:泰宇出版股份有 限公司。332。  (三)  鷹架理論  1.鷹架的意義          鷹架理論起源自蘇聯心理學家 Vygotsky 的學習理論(劉國雄,2010) 。 該理論主張學生於學習過程中藉由教師提供學生一個暫時性的學習策略(鷹 架) ,且該暫時性之鷹架是隨時都可以拆除的,只要學生在藉由鷹架輔助的 學習過程中,明確的瞭解學習技巧,且可獨立學習後,該鷹架則必須拆除。 例如:學員在組裝
圖 2-1-4    回饋種類  資料來源:黃子軒(2010)。不同回饋型態對盲人從事休閒運動的動作技能穩定 性、準確度及錯誤估計之效應-以保齡球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 文系統。15。  (二)  遷移理論  遷移是指先前的學習對於後繼學習的影響(邵孟瓊,2002) 。林清和(2006) 認為學習遷移應該具備兩個條件,第一條件為存在至少一個以上的學習經驗做為 新學習的背景,第二條件則為學習遷移當中可能發生正遷移、負遷移以及零遷移 的現象。學習遷移理論,已有許多學者嘗試以系統的理論來解釋學習遷移之
表 2-4-2  CMAS 開放水域潛水員課程內容  系統  課程  內容  備註  CMAS  世界水中運動聯盟  潛水物理學  1.物質的性質  2.空氣的成分與性質 3.壓力 4.氣體和壓力的關係 5.氣體與液體關係 6.浮力 7.光線、聲音、熱能 潛水生理學 1.神經系統 2.耳與鼻竇 3.循環系統 4.呼吸系統 5.空氣與呼吸 6.水溫對人體的作用 7.酒精的作用 8.抽煙與潛水 9.暈船  潛水醫學  1.潛水方式  2.引起潛水病症主要分類  3.各種潛水有關病症  浮潛技能  1.呼吸管使用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教育局課程發展處藝術教育組 Arts Education Section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stitute.

Seminar for Principals and Middle Managers: Curriculum Planning of Senior Secondary Mathematics Curriculum Dec 2017, Feb 2018. Seminar on Timetabling for the Extended Part of

• elearning pilot scheme (Four True Light Schools): WIFI construction, iPad procurement, elearning school visit and teacher training, English starts the elearning lesson.. 2012 •

 Schools can administer APASO-II scales/subscales at diff erent times of the school year to achieve different purpose s, e.g. to assess the effectiveness of an intervention progra m

 Schools can administer APASO-II scales/subscales at diff erent times of the school year to achieve different purpose s, e.g.. to assess the effectiveness of an intervention progra

Contact information of NGOs or school services that provide mental health support. News articles/video clips relating to this

Exhibition of Student Visual Arts Work 2020/21 初中 Junior Secondary 嘉許狀 Certificate of Merit.. 教育局課程發展處藝術教育組 Arts Education Section, Curriculum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the tough recruitment of students in the future,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in addition to passing the relevant assessment conducted by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