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驗 組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 驗 組"

Copied!
2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69

第四章 資料分析與討論

第一節 學前評量資料分析

學前評量分為學前認知評量及學前棋力評量。學前認知評量採用筆 試 20 題在於瞭解學生的對「圍棋的基本概念」的認知程度,學前棋力 評量採用網路棋力認定在於瞭解兩組學生的學前棋力。

壹、 學前認知評量(筆試 20 題)

學前認知評量(筆試 20 題)的成績統計表如表 4-1 所示,參考附錄 C,是非題 20 題,表格中之數字為學生(筆試 20 題)的答對分數。

表 4-1 學前認知評量(筆試 20 題)成績統計表

組別 編號 得分 組別 編號 得分

E1 70 C1 75

E2 50 C2 100

E3 55 C3 70

E4 45 C4 40

E5 45 C5 50

E6 55 C6 65

E7 45 C7 50

E8 40 C8 45

E9 65 C9 60

E10 100 C10 50 E11 50 C11 45 E12 45 C12 55 E13 75 C13 60 E14 35 C14 40 E15 55 C15 40 E16 50 C16 35

驗 組

E17 55

制 組

C17 80

(2)

70

E18 35 C18 40

根據表 4-1 學前認知評量(筆試 20 題)成績統計表來進行獨立樣本 t 考驗(α=0.05),以考驗實驗組及控制組學生在「圍棋的基本概念」的學 前能力是否有差異。如表 4-2,為兩組學生在學前認知評量(筆試 20 題) 成績的平均數、標準差及 t 考驗之結果。發現兩組學生的(筆試 20 題) 前 測成績均未呈現顯著差異(t=-0.304,p>0.05),表示兩組學生在「圍棋 的基本概念」的學前能力無顯著差異存在。

表 4-2 實驗組與控制組(筆試 20 題)前測成績平均數之 t 考驗 組別 人數 平均數 標準差 t 值

實驗組 18 53.89 15.77 -0.304 控制組 18 55.56 17.14

貳、 學前棋力評量(網路棋力認定)

網路棋力認定部份為方便資料分析,將網路認定棋力轉換為百分數如 表 4-3 所示,其中未達到網路棋力認定 30 級者轉換成百分數為零分,達 到網路棋力認定 6 級以上者轉換成百分數為 100 分。

表 4-3 網路認定棋力轉換為百分數

網路認定棋力=轉換成百分數 網路認定棋力=轉換成百分數 未達到 30 級=0 分 18 級=52 分

30 級=4 分 17 級=56 分 29 級=8 分 16 級=60 分 28 級=12 分 15 級=64 分 27 級=16 分 14 級=68 分 26 級=20 分 13 級=72 分 25 級=24 分 12 級=76 分 24 級=28 分 11 級=80 分 23 級=32 分 10 級=84 分 22 級=36 分 9 級=88 分 21 級=40 分 8 級=92 分 20 級=44 分 7 級=96 分

19 級=48 分 達到 6 級以上=100 分

(3)

71

表 4-4 學前棋力評量(網路棋力認定)成績統計表

組別 編 號

棋力

百分數

組別 編號 棋力

百分數

E1 未達 30 級 0 C1 未達 30 級 0 E2 未達 30 級 0 C2 19 級 48 E3 未達 30 級 0 C3 未達 30 級 0 E4 未達 30 級 0 C4 未達 30 級 0 E5 未達 30 級 0 C5 未達 30 級 0 E6 未達 30 級 0 C6 未達 30 級 0 E7 未達 30 級 0 C7 未達 30 級 0 E8 未達 30 級 0 C8 未達 30 級 0 E9 未達 30 級 0 C9 未達 30 級 0 E10 13 級 72 C10 未達 30 級 0 E11 未達 30 級 0 C11 未達 30 級 0 E12 未達 30 級 0 C12 未達 30 級 0 E13 未達 30 級 0 C13 未達 30 級 0 E14 未達 30 級 0 C14 未達 30 級 0 E15 未達 30 級 0 C15 未達 30 級 0 E16 未達 30 級 0 C16 未達 30 級 0 E17 未達 30 級 0 C17 未達 30 級 0

驗 組

E18 未達 30 級 0

制 組

C18 未達 30 級 0

實驗組及控制組學前棋力評量(網路棋力認定)的成績統計表如表 4-4 所示,根據表 4-4 學前棋力評量(網路棋力認定)成績統計表來進行獨立 樣本 t 考驗(α=0.05),以考驗實驗組及控制組學生在「圍棋的基本概念」

的學前能力是否有差異。如表 4-5,為兩組學生在學前棋力評量(網路棋力 認定)成績的平均數、標準差及 t 考驗之結果。發現兩組學生的(網路棋力 認定) 前測成績均未呈現顯著差異(t=0.277,p>0.05),表示兩組學生的 學前能力無顯著差異存在。

(4)

72

表 4-5 實驗組與控制組學前棋力平均數之 t 考驗

組別 人數 平均數 標準差 t 值

實驗組 18 4 16.97 0.277

控制組 18 2.67 11.31

(5)

73

第二節 學後棋力評量資料分析

學後棋力評量的目的,在於瞭解實驗組及控制組學生在「圍棋的基本 概念」的學習成就。學後棋力評量採網路棋力認定在於瞭解兩組學生在「圍 棋的基本概念」實驗教學後的棋力表現是否有差異。

學後棋力評量的資料分析,乃考驗兩組學生在「圍棋的基本概念」實 驗教學後的棋力是否有顯著差異。學後棋力評量(網路棋力認定)成績統計 表如表 4-6 所示。表格中棋力與百分數兩欄是參照表 4-3 網路認定棋力轉 換為百分數得到的。

表 4-6 學後棋力評量(網路棋力認定)成績統計表

組別 編 號

棋力

百分數

組別 編 號

棋力

百分數

E1 30 級 4 C1 29 級 8 E2 未達 30 級 0 C2 14 級 68 E3 未達 30 級 0 C3 30 級 4 E4 未達 30 級 0 C4 未達 30 級 0 E5 未達 30 級 0 C5 未達 30 級 0 E6 未達 30 級 0 C6 30 級 4 E7 未達 30 級 0 C7 未達 30 級 0 E8 未達 30 級 0 C8 未達 30 級 0 E9 29 級 8 C9 未達 30 級 0 E10 9 級 88 C10 未達 30 級 0 E11 未達 30 級 0 C11 未達 30 級 0 E12 未達 30 級 0 C12 未達 30 級 0 E13 29 級 8 C13 未達 30 級 0 E14 未達 30 級 0 C14 未達 30 級 0 E15 20 級 44 C15 未達 30 級 0 E16 未達 30 級 0 C16 未達 30 級 0

驗 組

E17 未達 30 級 0

制 組

C17 22 級 36

(6)

74

E18 未達 30 級 0 C18 未達 30 級 0 學後棋力評量的資料分析,為考驗實驗組及控制組學生在學後棋力評 量的差異性,在進行檢驗時,需先檢驗資料是否符合同質性假定。然後進 行變異數分析(ANOVA),以考驗下列虛無假設:

研究假設一:假設實驗組及控制組學生在學後網路棋力認定無顯著 差異。

實驗組及控制組在學後棋力評量的平均數及標準差如表 4-7 所示,實驗 組及控制組在學後棋力評量的同質性統計量 F=0.226,P 值 0.638>0.05,

所以接受虛無假設,代表兩組之間變異數無顯著差異(兩組之間變異數具 同質性)。

然後進行變異數分析,4-8 為變異數分析摘要表,實驗組及控制組學 生在學後棋力評量的成績並無顯著差異存在(F=0.070,P>0.05)。因此 可知,在學後棋力評量方面,表示採用「多媒體式圍棋教學」實驗組的學 生成績,並無顯著高於採用「傳統講述圍棋教學」控制組的學生。

表 4-7 實驗組及控制組在學後棋力評量的平均數及標準差

組別 人數 平均數 標準差 F 值

實驗組 18 8.44 22.41 0.226

控制組 18 6.67 17.51

表 4-8 實驗組及控制組在學後棋力評量的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變異來源 SS DF MS F 值

組間(迴歸係數) 28.444 1 28.444 0.070 組內(誤差) 13756.444 34 404.601

(7)

75

第三節 圍棋創新能力評量資料分析

圍棋創新能力評量的目的,在於瞭解兩組學生在「圍棋的基本概念」

實驗教學後,進行棋力評量(網路棋力認定) ,以檢知實驗組的圍棋創新 能力是否有進步。

圍棋創新能力評量採用筆試進行,圍棋創新能力評量(筆試 20 題)成 績統計表如表 4-9 所示。百分數欄是學生筆試 20 題實得分數,滿分為 100 分。

表 4-9 圍棋創新能力評量(筆試 20 題)成績統計表

組別 編號 得分 組別 編號 得分

E1 20 C1 25

E2 0 C2 85

E3 0 C3 10

E4 0 C4 0

E5 5 C5 0

E6 0 C6 15

E7 0 C7 0

E8 0 C8 5

E9 15 C9 0

E10 95 C10 0

E11 0 C11 5

E12 5 C12 0

E13 15 C13 0

E14 0 C14 5

E15 45 C15 0

E16 0 C16 0

E17 0 C17 35

驗 組

E18 5

制 組

C18 0

(8)

76

圍棋創新能力評量的資料分析,要探討的是自變項(教學方法)與依 變項(圍棋創新能力評量)之間的因果關係。為考驗實驗組及控制組學生 在圍棋創新能力的差異性,在進行檢驗時,需先檢驗資料是否符合變異數 同質性假定。然後進行變異數分析(ANOVA),以考驗下列虛無假設:

研究假設二:假設實驗組及控制組學生在學後圍棋創新能力之表現無 顯著差異。

實驗組及控制組在圍棋創新能力評量的平均數及標準差如表 4-10 所 示,實驗組及控制組在圍棋創新能力評量的同質性統計量,F=0.075,P 值 0.786>0.05,所以接受虛無假設,代表兩組之間變異數無顯著差異(兩 組之間變異數具同質性)

然後進行變異數分析,4-11 為變異數分析摘要表,實驗組及控制組學 生在圍棋創新能力評量的成績並無顯著差異存在(F=0.022,P>0.05)。

因此可知,在評量方面,表示採用「多媒體式圍棋教學」實驗組學生的圍 棋創新能力成績,並無顯著高於採用「傳統講述圍棋教學」控制組學生的 圍棋創新能力成績。

表 4-10 實驗組及控制組的圍棋創新能力平均數及標準差

組別 人數 平均數 標準差 F 值

實驗組 18 11.39 23.87 0.075

控制組 18 10.27 21.10

表 4-11 實驗組與控制組學生的圍棋創新能力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變異來源 SS DF MS F 值

組間(迴歸係數) 11.111 1 11.111 0.022 組內(誤差) 1723.889 34 506.291

(9)

77

第四節 學習滿意度問卷調查資料分析

本研究在教學實驗之後,向受試者實施問卷調查,目的在瞭解受試者 對於「多媒體式圍棋教學」實驗組的學生與「傳統講述圍棋教學」控制組 的學生,所使用的教具、教材、教法及教學環境的學習意見,比較實驗組 與控制組學生的滿意程度。本實驗使用 SPSS for WINDOWS 10.0 版統計 軟體進行獨立樣本 t 考驗(α=0.10),用以考驗實驗假設 3-1 至 3-11 等;十 一個虛無假設,結果如下:

壹、 研究假設 3-1:在教具的設計及使用方面,實驗組與控制組之滿意 程度無顯著差異。

由表 4-12 示為 t 考驗的統計結果,發現兩組學生之滿意程度未呈現顯 著差異(t=0.184,p>0.10),表是兩組學生在教具的設計方面之滿意程度無顯 著差異。但實驗組的平均數為 3.50,控制組為 3.44,可見實驗組的滿意程 度較高。

表 4-12 實驗組與控制組對教具設計及使用之滿意度意見的平均數 t 考驗

組別 人數 平均數 標準差 t 值

實驗組 18 3.50 0.82 0.184

控制組 18 3.44 0.98

貳、 研究假設 3-2:在教材的興趣方面,實驗組與控制組學生之滿意度 無顯著差異。

由表 4-13 示為 t 考驗的統計結果,發現兩組學生之滿意程度成顯著差 異(t=2.110,p<0.10) ,表示兩組學生在教學內容的興趣之滿意程度有顯著

(10)

78

差異,並且實驗組較控制組的平均數為高。

表 4-13 實驗組與控制組對教材興趣之滿意度意見的平均數 t 考驗

組別 人數 平均數 標準差 t 值

實驗組 18 3.28 0.96 2.110

控制組 18 2.72 0.58

參、 研究假設 3-3 :在教材的內容份量方面,實驗組與控制組之滿意度無 顯著差異。

由表 4-14 所示為 t 考驗的統計結果,發現兩組學生之滿意程度未呈現 顯著差異(t=-0.515,p>0.10),表示兩組學生在教材的內容份量多寡方面之 滿意程度無顯著差異。但實驗組的平均數為 3.28,控制組為 3.44,可見控 制組的滿意度較高。

表 4-14 實驗組與控制組對教材的內容份量之滿意度意見的平均數 t 考驗

組別 人數 平均數 標準差 t 值

實驗組 18 3.28 0.96 -0.515

控制組 18 3.44 0.98

肆、 研究假設 3-4:在教材的難易度方面,實驗組與控制組之滿意度無顯 著差異。

由表 4-15 示為 t 考驗的統計結果,發現兩組學生之滿意程度呈現顯著 差異(t=0.210,p<0.10),表示兩組學生在教材的難易度方面之滿意程度有顯 著差異。並且實驗組較控制組的平均數為高。

(11)

79

表 4-15 實驗組與控制組對教材難易度之滿意度意見的平均數 t 考驗

組別 人數 平均數 標準差 t 值

實驗組 18 3.53 0.61 0.210

控制組 18 3.47 0.95

伍、 研究假設 3-5:在教材的編輯呈現方面,實驗組與控制組之滿意度無 顯著差異。

由表 4-16 示為 t 考驗的統計結果,發現兩組學生之滿意程度呈現顯著 差異(t=1.327,p<0.10),表示兩組學生在教材的滿意程度度方面之滿意程度 有顯著差異。並且實驗組較控制組的平均數為高。

表 4-16 實驗組與控制組對教材的編輯呈現之滿意度意見的平均數 t 考驗

組別 人數 平均數 標準差 t 值

實驗組 18 3.5 1.04 1.327

控制組 18 3.11 0.68

陸、 研究假設 3-6:在學習目標達成方面,實驗組與控制組之滿意度無顯 著差異。

由表 4-17 所示 t 考驗的統計結果,發現兩組學生之滿意程度未呈現 顯著差異(t=0.589,p>0.10),表示兩組學生在學習目標達成方面之滿意程度 無顯著差異。 但實驗組的平均數為 3.67,控制組為 3.5,可見實驗組的滿 意度較高。

(12)

80

表 4-17 實驗組與控制組對學習目標達成之滿意程度意見的平均數 t 考驗

組別 人數 平均數 標準差 T 值

實驗組 18 3.67 0.77 0.589

控制組 18 3.5 0.92

柒、 研究假設 3-7:在終點行為達成方面,實驗組與控制組之滿意程度無 顯著差異。

由表 4-18 示 t 考驗的統計結果,發現兩組學生之滿意程度未呈現顯 著差異(t=1.004,p>0.10),表示兩組學生在終點行為達成方面之滿意程度無 顯著差異。 但實驗組的平均數為 3.53,控制組為 3.22,可見實驗組的滿 意度較高。

表 4-18 實驗組與控制組對終點行為達成之滿意程度意見的平均數 t 考驗

組別 人數 平均數 標準差 T 值

實驗組 18 3.53 0.81 1.004

控制組 18 3.22 1.00

捌、 研究假設 3-8:在注重個別差異學習方面,實驗組與控制組之滿意度 無顯著差異。

由表 4-19 示為 t 考驗的統計結果,發現兩組學生之滿意程度未呈現 顯著差異(t=0.682,p>0.10),表示兩組學生在注重個別差異學習方面之滿意 程度無顯著差異。 但實驗組的平均數為 3.43,控制組為 3.24,可見實驗 組的滿意度較高。

(13)

81

表 4-19 實驗組與控制組在注重個別差異之滿意度意見的平均數 t 考驗

組別 人數 平均數 標準差 t 值

實驗組 18 3.43 0.72 0.682

控制組 18 3.24 0.89

玖、 研究假設 3-9:在促進主動學習方面,實驗組與控制組之滿意度無顯 著差異。

由表 4-20 所示為 t 考驗的統計結果,發現兩組學生之滿意程度未呈 現顯著差異(t=-0.861,p>0.10),表示兩組學生在促進主動學習方面之滿意 程度無顯著差異。 但實驗組的平均數為 3.28,控制組為 3.61,可見控制 組的滿意度較高。

表 4-20 實驗組與控制組在促進主動學習之滿意度意見的平均數 t 考驗

組別 人數 平均數 標準差 t 值

實驗組 18 3.28 1.13 -0.861

控制組 18 3.61 1.19

拾、 研究假設 3-10:在依自己的學習速度學習方面,實驗組與控制組之滿 意度無顯著差異。

由表 4-21 所示為 t 考驗的統計結果,發現兩組學生之滿意程度未呈現顯 著差異(t=0.379,p>0.10),表示兩組學生在依自己的學習速度學習方面之滿 意程度無顯著差異。 但實驗組的平均數為 3.53,控制組為 3.41,可見實

(14)

82

驗組的滿意度較高。

表 4-21 實驗組與控制組在依自己學習速度學習之滿意度意見的平均數 t 考驗

組別 人數 平均數 標準差 t 值

實驗組 18 3.53 0.76 0.379

控制組 18 3.41 0.99

拾壹、 研究假設 3-11:在學習回饋方面,實驗組與控制組之滿意度無顯著 差異。

由表 4-22 所示為 t 考驗的統計結果,發現兩組學生之滿意程度未呈 現顯著差異(t=0.233,p>0.10),表示兩組學生在學習回饋方面之滿意程度無 顯著差異。 但實驗組的平均數為 3.5,控制組為 3.44,可見實驗組的滿意 度較高。

表 4-22 實驗組與控制組在學習回饋之滿意度意見的平均數 t 考驗

組別 人數 平均數 標準差 t 值

實驗組 18 3.5 0.80 0.233

控制組 18 3.44 0.62

(15)

83

第五節 個案訪談

經過八週對兩組(共 36 位)受試學生進行筆試前測、網路前測、「圍 棋的基本概念」實驗教學、網路後測與筆試後測後。為觀察學習成效顯著 的個別學生所以進行個案訪談。

壹、 個別學生學習成效分析

為觀察學習成效顯著的個別學生以便進行個案訪談,將筆試前測、網 路前測、網路後測與筆試後測所得的數據,列表整理如下:表 4-23 實驗 組個別學生學習成效表,表 4-24 控制組個別學生學習成效表。

觀察表 4-23 實驗組個別學生學習成效表,表 4-24 控制組個別學生學 習成效表。在學習成效欄有標示的 10 位學生中,從他們四種成績的共同 現象,再分成顯著 A、顯著 B、顯著 C,三種類型。

在學習成效欄標示有顯著 A 的學生,共有 E1、E9、E13、C1、C3 與 C6,此 6 位學生的筆試前測、網路前測、網路後測與筆試後測四種成積,

他們有一些共同現象。就是他們的筆試前測並非滿分,網路前測都是未達 30 級,網路後測皆能達到 29 級或 30 級的網路棋力認定,筆試後測皆能 答對 2 題至 5 題。我們對此六位學習成效顯著 A 的學生,抽取實驗組編號 E9 與控制組編號 C6,此兩位學生進行個案訪談。

在學習成效欄標示有顯著 B 的學生,共有 E15 與 C17 兩位學生,他們 的筆試前測、網路前測、網路後測與筆試後測四種成積,有一些共同現象。

就是他們的筆試前測並非滿分,網路前測都是未達 30 級,網路後測皆能 達到 20 級與 22 級的網路棋力認定,筆試後測皆能答對 7 題至 9 題。我們 對此兩位學生學習成效顯著 B 的學生進行個案訪談。

(16)

84

表 4-23 實驗組個別學生學習成效表 編號 筆試前

測分數

網路前測 棋力

網路後 測棋力

創新能 力分數

學習成效

E1 70 未達 30 級 30 級 20 顯著 A

E2 50 未達 30 級 未達 30 級 0 E3 55 未達 30 級 未達 30 級 0 E4 45 未達 30 級 未達 30 級 0 E5 45 未達 30 級 未達 30 級 5 E6 55 未達 30 級 未達 30 級 0 E7 45 未達 30 級 未達 30 級 0 E8 40 未達 30 級 未達 30 級 0 E9 65 未達 30 級 29 級 15 顯著 A

E10 100 13 級 9 級 95 顯著 C

E11 50 未達 30 級 未達 30 級 0 E12 45 未達 30 級 未達 30 級 5 E13 75 未達 30 級 29 級 15 顯著 A

E14 35 未達 30 級 未達 30 級 0 E15 55 未達 30 級 20 級 45 顯著 B

E16 50 未達 30 級 未達 30 級 0 E17 55 未達 30 級 未達 30 級 0 E18 35 未達 30 級 未達 30 級 5

在學習成效欄標示有顯著 C 的學生,共有 E10 與 C2 此兩位學生,他 們的筆試前測、網路前測、網路後測與筆試後測四種成積,有一些共同現 象。就是他們的筆試前測是滿分,網路前測是 13 級與 19 級,網路後測皆 能達到 9 級與 14 級的網路棋力認定,筆試後測皆能答對 17 題至 19 題。

我們對此兩位學生學習成效顯著 C 的學生進行個案訪談。

(17)

85

表 4-24 控制組個別學生學習成效表

貳、 個案訪談逐字稿

受訪的學習成效顯著的學生共有 6 位,訪談內容如附錄 E,圍棋的基 本概念教學,學習成效顯著的學生訪談問卷。訪談逐字稿如下:

一、 學習動機與學前行為

1、 請問你為什麼要參加這個社團?

E9:因為我喜歡上網打電動,有時也上網找人下 5 子棋。

C6:我以為是西洋棋,所以才來。

E15:小學時我參加過圍棋班。

C17:我弟弟現在有學圍棋 E10:Because Love

編號 筆試前 測分數

網路前測 棋力

網路後 測棋力

創新能 力分數

學習成效

C1 75 未達 30 級 29 級 25 顯著 A C2 100 19 級 14 級 85 顯著 C C3 70 未達 30 級 30 級 10 顯著 A

C4 40 未達 30 級 未達 30 級 0 C5 50 未達 30 級 未達 30 級 0 C6 45 未達 30 級 30 級 15 顯著 A

C7 50 未達 30 級 未達 30 級 0 C8 45 未達 30 級 未達 30 級 5 C9 60 未達 30 級 未達 30 級 0 C10 50 未達 30 級 未達 30 級 0 C11 45 未達 30 級 未達 30 級 5 C12 55 未達 30 級 未達 30 級 0 C13 60 未達 30 級 未達 30 級 0 C14 40 未達 30 級 未達 30 級 5 C15 40 未達 30 級 未達 30 級 0 C16 35 未達 30 級 未達 30 級 0 C17 80 未達 30 級 22 級 35 顯著 B

C18 40 未達 30 級 未達 30 級 0

(18)

86

C2:因為我 圍棋。

2、 未加入這個社團前你學過圍棋嗎?在哪裡學?

在你幾歲的時候學? 學多久? 學到什麼棋力?

E9:沒學過。

C6:沒學過。

E15:學過,小學時在學校的圍棋班,10 歲,半年,不知道。

C17:有,跟父親學,15 歲,有空就教我,不知道。

E10:Yes,class,15,1 /2 year,12。

C2:有,家裡,15 歲,15 歲到現在,我老爸讓我 9 子。

3、 未加入這個社團前你下過圍棋嗎?在哪裡下?跟誰下?大約下幾 盤?參加過圍棋比賽嗎?

E9:沒下過。

C6:沒下過。

E15:下過,學校,圍棋班,不知道幾盤,沒有 C17:下過,家中,跟父親下,下 3 盤,沒有。

E10:Yes,Home Net Or Class,Friend,20,Yes。

C2:Yes,網路,不認識,xyz 盤,沒有。

4、 未加入這個社團前你對圍棋規則了解多少?從何處得知?

E9:只看過人家下圍棋。

C6:不了解。

E15: 只會下,圍棋班。

C17:了解 20%,父親教我。

E10:Yes,Friend。

C2:了解,父親教我。

5、 未加入這個社團前你進入過圍棋網站嗎?在網站對奕過嗎?

E9:有,沒有。

C6:沒有,沒有。

E15:沒有,沒有。

C17:沒有,沒有。

E10:Yes,Yes。

C2:有,有。

6、 未加入這個社團前你看過人家下過圍棋嗎?在哪裡看過?

E9:有,電視。

C6:有,電視。

E15:有,圍棋班、電視、公園。

C17:有,在家中。

E10:Yes,Class 0r TV。

C2:有,在家中、電視。

(19)

87

二、 學習情況

1. 每週社團活動時間你在社團中你最喜歡什麼?

E9:上網下棋、看教學光碟。

C6:上網下棋。

E15:看教學光碟、上網下棋。

C17:跟社長下棋或副社長下棋。

E10:Net。

C2:下棋。

2. 每週社團活動後你是否有找老師學圍棋呢?是否看棋書?其他時 間是否有找時間下圍棋?在哪裡下?每週下多久?

E9:沒有,沒有,有,上網,1 小時。

C6:沒有,沒有,有,上網,有時候下 1 盤。

E15:沒有,沒有,有,上網,下 3 盤。

C17:沒有,有,跟弟弟下,在家,1 小時。

E10:Yes,Yes,Yes ,Net,。

C2:有,有,跟同學下,在學校,100 分鐘。

3. 本學期的社團課你缺席過嗎?你愛好圍棋嗎?你認為學到圍棋初 段的棋力很難嗎?

E9:沒有 C6:沒有 E15:沒有 C17:沒有

E10:1 times,Love,NO。

C2:沒有,沒有,愛,不難。

4. 在社團活動中,你是否和其他團員共同合作完成那些作品或比賽?

從活動中你觀察到同學有那些長處?

E9:沒有,社長有時會教我。

C6:沒有,電腦。

E15:沒有,上網。

C17:有,社長或副社長。

E10:Yes,Net。

C2:有,社長人不錯。

5.多認識一些喜歡下圍棋的朋友是你喜歡這個社團的原因之一嗎?

E9:是。

C6:是。

E15:是。

C17:是。

(20)

88

E10:Yes。

C2:是。

三、 建立認同

1.對你來說這個社團像什麼?大家在一起會吵架嗎? 為什麼?

E9:網咖,不可能。

C6:教室,不會。

E15:網咖,不會,站起來記警告。

C17:教室,不可能,在地上下棋。

E10:HOME,NO,NET。

C2:社團,好玩,朋友。

2.你自己覺得參加這個社團前和參加這個社團後,有何不同?

E9:上網下圍棋 C6:會圍棋 E15:交朋友 C17:上網下圍棋 E10:Teacher。

C2:有趣。

四、 生涯準備

1.將來高中畢業你還想參加相同性質的社團嗎?

E9:不知道 C6:會 E15:要 C17:是 E10:YES C2:想

2.長大後會想從事和文化藝術類有關的工作嗎?

E9:不知道。

C6:不知道。

E15:看情況。

C17:有可能 E10:Possible。

C2:想。

參、 個案訪談分析

(21)

89

從以上 6 位社團社員的訪談中,我們發現到:一、電腦圍棋社團會給 學生什麼?二、為什麼有些學生的圍棋學習成效顯著?三、圍棋創新能力 來自何方?根據以上個案訪談,就此三點歸納分析如下:

一、 電腦圍棋社團的目的

圍棋社團是藝術性的社團本身具有「藝術性」「創造性」「團體性」

與「情意性」,家長對學生加入藝術社團,有非常正面積極的態度,學生 也可以明白指出其學習到藝術專業技巧及與人相處、與人合作等能力。使 用電腦輔助學生學習圍棋,使電腦圍棋社團是具有「科技性」的藝術社團。

因此可以說電腦圍棋社團本身具有「科技性」「藝術性」「創造性」「團 體性」與「情意性」。

二、 學習成效顯著的原因

在顯著 A 類型的學生 E9 與 C6,我們發現到學習動機與學前行為的重 要性,E9 喜歡上網打電動,偶而下下五子棋,C6 喜歡西洋棋,明顯的看 出,因為有「科技性」結合「藝術性」的社團,方能吸引他們進入「創造 性」「團體性」「情意性」的環境,如果社團運作與社團經營正常的話,

他們也可以學習到藝術專業技巧及與人相處、與人合作等能力。

在顯著 B 類型的學生 E15 與 C17,我們發現到學前能力與家長認同 與主動學習是學習成效顯著的原因。E15 小時候有參加圍棋班半年,C17 的弟弟現在上圍棋課,因為有學前行為與家長認同等現象,方能吸引他們 更進一步的去學習藝術專業技巧。

在顯著 C 類型的學生 E10 與 C2,我們發現他們除了獲得如何學習圍 棋的方法。然而學前行為、家長認同、主動學習與社會學習資源也是他們 學習成效顯著的原因。

(22)

90

三、 圍棋創新能力來自何方

在顯著 C 類型的學生 E10 與 C2,E10 實驗教學前測網路認定棋力 13 級,後測圍棋創新能力分數 95 分,C2 實驗教學前測網路認定棋力 19 級,後測圍棋創新能力分數 85 分。本研究「圍棋的基本概念」課程對他 們而言是過於簡單,但也使他們的基本概念更紮實,並且獲得如何提高棋 力及發展圍棋創新能力的方法。

在顯著 B 類型的學生 E15 與 C17,學前網路認定棋力未達 30 級,他 們的學習成效與圍棋創新能力分數,除了來自社團上課的教學教材內容,

並能主動學習教學教材內容、上網欣賞、表現及看書。

經過學習顯著的個別學生訪談,顯著 A 類型的學生共 6 人,從初學經 過「圍棋的基本概念」教學後,使用網路圍棋對奕網站,得到網路認定棋 力 29 級至 30 級,得到圍棋創新能力評量分數是 10 分至 25 分,他們是本 研究「圍棋的基本概念」實驗教學,最能真實反應圍棋創新能力的一群。

觀察訪談逐字稿就學習情況方面,實驗組的學習顯著學生 E15 與 E9,對 教學光碟的學習內容及網路圍棋是非常有興趣的。

總而言之,本研究實驗組的學習顯著學生,對「圍棋的基本概念」這 種邏輯定義概念,能產生高度的學習興趣,他們是透過電腦輔助來學習光 碟教材內容並與網路圍棋網站配合應用,達成「學習、思考」配合「欣賞、

表現」的效果,從而發展他們的圍棋創新能力。

數據

表 4-5  實驗組與控制組學前棋力平均數之 t 考驗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學校在收集學生的個人資料前,必須徵得學生的同意,並向所

學習範疇 主要學習成果 級別 級別描述 學習成果. 根據學生的認知發展、學習模式及科本

• 在「心房」進行課堂或體驗 式學習活動後,學生能以表 情符號表達自己的情緒,令 學生能以多元化的途徑表達 情緒,以便老師深入了解學

• 學校可以組織不同的全方位學習活動(例如:內地

• 將已收集的 LPF 有效顯證,加入為校本的 學生表現 示例 ,以建立資源庫作為數學科同工日後的參照,成 為學校數學科組知識管理

全方位學習指學生在真實情境中的學習,以達至在課堂

通過蒐集學生在各方面(包 括學習 過程和結果 )的學習 顯證,然後詮釋資料,判斷 學生的表現,藉以向學生、.

三、學生學習評量,包括學業成績評量及德行評量。學業成績評量採百分制並以整數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