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2)實際教學中,生物類科的教師較重視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 (2)實際教學中,生物類科的教師較重視"

Copied!
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五章 綜合討論與建議

第一節 綜合討論

此節以下列五大方面來討論,分別為概念知識、過程技能、情意態度、就 學就業、理想及實際教學的差距。

一、概念知識

(一)A.學生具備基本的地球科學概念 1.量的分析

(1)理想和實際教學的重要性都名列第一,平均分別為 3.89 和 2.93,表示 此為地球科學教師的首要目標。

(2)理想情況下,男性、41~65 歲、年資 11-21 年者較重視。

(3)實際教學過程,學、碩士和四十學分的教師較重視。

2.質的分析

(1)丙教師:把正確的基本概念正確地傳達給學生,避免錯誤的觀念導致將 來錯誤的決定,是教師首要之務。

(2)丁教師:那是教師最基本的責任,學生有了基礎才有繼續發展各種能力。

(3)戊教師:基本的概念應該國中階段就要建立,而不是等到高中才達成。

(4)己教師:現在是一個必須重視地球環境,保護地球環境的時代,所以地 球科學的基本概念對一個學生來說是相當重要的。

(二)H.學生能了解科學的歷史、本質、重要性及其與科技的關係 1.量的分析

(1)理想和實際教學的重要性都排在 11、12 名,平均分別為 9.14 和 9.36

,表示此目標很不受重視,和目標 A 成強烈對比。

(2)實際教學中,生物類科的教師較重視。

2.質的分析

(2)

(1)甲教師:學生要從各學科得到背景知識,其牽扯層面廣且成效無從評估,

不易受重視。

(2)戊教師:對本校學生的意義不大,不如和生活相關會較有幫助,學生也 較會有興趣。

(3)己教師:實際教學過程中,首先是地球科學所佔的時間不多,基於進度 的壓力和中學生的程度,所以大概對於比較學術性的議題無法去做 探討。

(三)L.學生能了解日常生活中與科學相關的議題與報導 1.量的分析

(1)理想和實際教學的重要性都排在 6、5 名,平均分別為 6.04 和 6.03,

表示此目標重視程度普通。

(2)無論理想和實際過程,女性、年資 10 年以下和碩士較重視。

2.質的分析

(1)丙教師:年輕教師處在多元資訊的世界,較會導入相關流行的議題,使 學生能將所學知識與生活相結合。

(四)總結

無論理想和實際教學,地科教師都首重目標 A.基本概念,認為這是最基本 的責任,此和「自然與生活科技」的課程目標中的「學習科學與技術的探究方法 及其基本知能」及 2004 高中基礎地球科學課程目標中的「使學生具備地球科學 的重要基本知識」相呼應。而目標 H.歷史本質則放最後,訪談教師多半認為對 學生幫助不大,且授課時間有限,難有成效且不易評估,加上又有升學壓力,這 和黃佩貞(2003)的研究結果相似。但在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科學本質」

為科學與科技素養的八大分項之一,美國科學教育標準(NSES)亦規定 K-12 年 級的不同階段學生應具備的八個面向,「個人及社會觀的科學」和「科學的歷史 和本質」就占的兩個,可見其重要性,而我國中學科學教育卻長期忽視,值得教 育主管機關正視此問題。目標 L.生活議題和 2004 高中基礎地球科學課程目標中

(3)

的「了解或關心日常生活中有關地球科學的報導」相呼應,相當於 Shamos(1995)

的文化性科學素養,但地球科學教師重視程度普通。

二、過程技能

(一)B.學生能運用地球科學的知識或技能,解決日常生活的問題 1.量的分析

(1)理想和實際教學的重要性都排在 3、4 名,平均分別為 4.54 和 5.82,

表示此目標受到地球科學教師的重視。

(2)不同個人背景間沒有明顯差異。

2.質的分析

(1)戊教師:學生能察覺地科生活上的應用,並善加運用是最重要的,這樣 至少對將來都有幫助。

(二)D.學生能成為隨時吸取新知的公民 1.量的分析

(1)理想和實際教學的重要性排在 8、10 名,平均分別為 6.84 和 8.4,

表示此目標不受重視,且理想和現實的落差大。

(2)理想狀況下,男性教師較重視。

2.質的分析

(1)甲教師:此目標本身的文字太過理想化。實際教學難以施行。

(2)乙教師:學生應付課業時間已不夠,故國中階段難以達成。

(3)戊教師:地球科學的知識不斷推陳出新,學生能隨時吸取新知才能跟上 時代的腳步,但本校以文科為主,故較不會要求此目標。

(三)E.學生能知道探究自然世界的思考模式和科學的方法 1.量的分析

(1)理想和實際教學的重要性排在 7、9 名,平均分別為 6.13 和 7.32,

表示此目標重視程度普通。

(4)

(2)理想和實際教學,任教高中的教師較重視,而五年內有參與學術或教育 相關活動的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較重視。

2.質的分析

(1)甲教師:對國中生門檻太高,要有基礎並會觸類旁通,才能進一步探索 思考。

(2)戊教師:高中生各方面比較成熟,對於探究思考和科學方法都較能夠理 解,知道其意義之所在。

(四)總結

無論理想和實際教學,地科教師都蠻重視目標 B.運用解決,此和「自然與 生活科技」課程目標中的「應用所學於當前和未來的生活」及 2004 高中基礎地 球科學課程目標中的「在日常生活中能夠活用地球科學的知識和方法,並發展解 決問題的能力」相呼應,陳玫良(1995)指出,工藝教師肯定運用解決問題教學 策略,但設備和師資要再加強;周岱學(2003)提供了將 STS 融入教學,對解決 問題能力很有幫助。而教師認為目標 D.吸取新知,對課業繁重的學生是難以達 成。高中地科教師對目標 E.探究思考較重視,受訪教師認為高中較適合訓練探 究思考和科學方法,這和 Hunter & Spohr(1969)發現高中較強調反省思考相 符。另外目標 E 很類似 Bybee(1997)所講的概念與過程科學素養,也因為此目 標較具深度,積極參與學術和教育活動的教師,可能會對探究教學較瞭解,也較 知道其對學生能力培養的重要性。

三、情意態度

(一)C.學生能感受或察覺到地球科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1.量的分析

(1)理想和實際教學的重要性都排在 2、3 名,平均分別為 4.49 和 5.03,

表示此目標很受到重視。

(2)不同個人背景間沒有明顯差異,表示普遍受到教師重視。

(5)

(二)G.學生對科學產生正向的態度、觀感和興趣 1.量的分析

(1)理想和實際教學的重要性排在 5、8 名,平均分別為 5.3 和 6.95,

表示此目標重視程度普通,且理想和現實的落差大。

(2)不同個人背景間沒有明顯差異。

2.質的分析

(1)甲教師:學生對科學產生興趣,且未來想走科學方面,這時老師應該會 很欣慰。

(2)丙教師:國內是考試來領導教學,過於理想化的教學可能遇到多方面的 阻力。

(3)丁教師:實際上為未來的升學考試作好準備,似乎對學生是較迫切的需 求。

(三)J.學生能欣賞並珍惜大自然之美 1.量的分析

(1)理想和實際教學的重要性排在 4、6 名,平均分別為 4.57 和 6.59,

表示此目標重視程度普通,且理想和現實的落差大。

(2)理想情況下,女性較重視;實際教學中,以地球科學類系畢業、五年內 無參與學術相關活動的教師較重視。

2.質的分析

(1)甲教師:學生受教育的過程,成為專家並不是最重要的事,但是能夠欣 賞才能夠重視。

(2)乙教師:女性較感性,且地球科學類系畢業會對地球有份使命,

希望學生能多珍惜自然。

(3)丙教師:地科類教師了解自然形成歷經千錘百鍊,且是獨一無二,會比 較強調此一觀念。但地科常被安排在國中三年級,這使此理想在實際 教學所花時間不多。

(6)

(4)丁教師:大自然就像是無窮的寶藏,學生能以「自然」為師並心存感恩。

(5)己教師:地球科學的教師知道自然界形成的奧妙和偉大,自然會更加去 珍惜和欣賞,同時也會教導學生如何去珍惜和欣賞大自然之美。

(四)總結

無論理想和實際教學,地科教師都很重視目標 C.感受應用,比起和日常生 活相關的目標 B.運用解決、L.生活議題,在實際教學中要容易達到多了,從文 獻中發現,教師都很主張科學教育要結合日常生活(張自立、辛懷梓,2003;鄭 淑妃、劉聖忠、段曉林,2005)。目標 G.正向態度和「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目 標中的「培養探索科學興趣與熱忱」及 2004 高中基礎地球科學課程目標中的「對 地球科學及環境等相關議題產生興趣與學習意願」相符,但地科教師重視程度普 通。目標 J.欣賞自然可說是最具地球科學的精神,是地球系統教育(ESE)的四 大目標之一,分析結果也顯示,此最受地球科系類畢業教師的青睞;而女性教師 也對此較看重,和李明和(2002)的研究結果:「女性科學教師之環境態度比男 性科學教師正向積極」相應。

四、就學就業

(一)F.為學生未來的工作所應具備的知識和能力做好準備 1.量的分析

(1)理想和實際教學的重要性排在 9、11 名,平均分別為 8.7 和 8.94,

表示此目標不受重視。

(2)不同個人背景間沒有明顯差異。

(二)I.為下一個階段的科學課程(高中或大學)做好準備 1.量的分析

(1)理想和實際教學的重要性排在 12、7 名,平均分別為 9.56 和 6.71,

表示由理想的最不重要,在現實提升到普通重視,落差很大。

(2)不同個人背景間沒有明顯差異。

(7)

2.質的分析

(1)乙教師:上課內容和未來就學有關係,學生才會想要聽。

(三)K.為未來升學考試(國中基本學力測驗或大學學科能力測驗)作好準備 1.量的分析

(1)理想和實際教學的重要性排在 10、2 名,平均分別為 8.79 和 3.92,

表示由理想的不重要,在現實躍升到很重視,其落差之大居其它目標 之冠。

(2)實際過程下,物理類系畢業、無參與教育活動的教師較重視。

(3)理想情況下,四十學分學位的教師較重視。

2.質的分析

(1)甲教師:現實的重視表示老師會認真教學,也替執政當局有效執行了教 育國民的任務。

(2)乙教師:若成績不好,學校、家長會懷疑教師專業及教學方法。

(3)戊教師:本校學生將來以出國為目標,因此升學考試對本校就沒有那麼 重要。

(四)總結

這三個目標都是和學生未來生涯相關,教師在實際教學很重視的乃是近程的 K.考試準備,再來是中程的 I.課程準備,最後才是遠程的 F.工作準備,這和台 灣社會重視文憑主義有關(侯怡如,2003)。尤其「少子化」的現象,讓學校及 教師要努力提高升學率,因為這會影響招生的多寡,除非是自有特色的私立學校 則另當別論。

五、理想及現實的差距

(一)資料分析 1.量的分析

(1)教師各目標的平均在理想及現實多達顯著差異(p<.01),只有 L.生活

(8)

議題 例外

(2)理想狀況的重要性大於實際教學的前三名目標為:J.欣賞自然、G.正向 態度、D.吸取新知,均屬於中至高的效果量。

(3)實際教學中的重要性大於理想狀況的前兩名目標為:K.考試準備、I.

課程準備,屬於高顯著程度的效果量。

(4)不同教師背景變項中,理想和現實的平均差距達顯著者(p<.05)有三 項:近五年有參與教育活動、年齡為 51-65 歲、年資在 21 年以上者 差距最小。其中教師年紀越大,理想和現實的平均差距明顯越小。

2.質的分析

(1)甲教師:教育受到假專家的主導,且淪為政治工具,使教師教學大受影 響,加大理想及現實的差距。

(2)丙教師:在現有的升學體制之下,加上學生程度差異大,真正理想的教 學很難實施。

(3)戊教師:高中地科授課少、學校不重理科,且隨年紀和年資的增加,就 越能調適自己理想和現實的落差。

(4)己教師:地球科學教學時數很少,加上課程內容多,所以幾乎都是照著 進度在教。教學經驗較豐富可以將內容更生活化,且用比較深入淺 出的方式去介紹,讓學生更容易了解。

(二)總結

實際教學中,教師對升學目標(K.考試準備、I.課程準備)的重要性大增,

而明顯忽略情意目標(J.欣賞自然、G.正向態度),可見升學主義對教師教學影 響之深。除此之外,受訪教師認為學生程度差異大、教育政策的變動,讓理想難 以實現,這和 2001 年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對「教師的教學困擾」調查,

其結果很相似,而且地球科學授課時數太少,難以施行情意態度的活動。教師年 紀越大、教學經驗也較豐富,一般都越能調適自己理想和實際教學的落差。

(9)

第二節 建議與展望 一、研究過程

(一)問卷調查中的十二項地球科學教育目標,可以先將其系統化和層次化,方 便教師容易排序其重要性。

(二)訪談和問卷的時間相隔三年,教師對當時填寫問卷時的情境、想法可能已 有所改變,且因人事的變動,使得具代表性的訪談對象不易尋求。

二、未來研究方向

(一)研究對象

訪談的對象可以再增加,以瞭解各不同背景地科教師的心聲。因國中已統整 為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未來可擴大到自然科領域的各科教師做問卷和訪談,如 此更能充分掌握科學教育的實施狀況,及教師良善的建議。

(二)研究內容

科學素養可分為「概念型定義」和「操作型定義」(Miller,1998),本研究 基本上以前者為主,探討的是地科教師認為學生應具備的地球科學之科學素養。

今後可調查不同背景教師的科學素養是否有差異,而學生真正具備的科學素養又 如何?教師素質對教學的影響有多少?如此能對師生及之間的互動有全盤之瞭 解,對於教師的培育和進修、課程的架構和編排、甚至科學教育政策的方向,都 深具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檢視教科書的 學習材料及活 動,拼音教學 與朗讀訓練同 步施行。. 透過試教及觀 課,觀察學生

戶外考察活動 是歷史 科教師於課堂教學 以 外評估學生的常見方法。教師 在外 出之前應為學 生提供 明確的學習目標和 評 估準則。教師可以從以

於 2016 年 12 月發布的《推動 STEM 教育-發揮創意潛能》報告,強調加強學生綜合和應用 不同科學、科技、工程和數學(STEM)

常識科的長遠目標是幫助學生成為終身學習者,勇於面對未來的新挑 戰。學校和教師將會繼續推展上述短期與中期發展階段的工作

 以課程為目標時,課程包含的是所欲達成的 一組目標,強調課程目標的重要性,所以也 著重於課程目標的選擇、組織、敘寫,並以

• 與資訊科技科、常識科、視藝科進行跨 科合作,提升學生資訊素養能力。圖書

在整個學與教過程中,教師按不同因素(如課程和學習目標、學生的興趣、能力和需要等)運 用適切的學與教策略 [

• 對探索科學和科技世界產生 興趣及懂得有創意地運用科 技,並能綜合和應用科學與 科技的知識與能力,以解決 日常生活中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