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國語文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中國語文"

Copied!
14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定稿)

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

中國語文

課程及評估指引 (中四至中六 )

課程發展議會與香港考試及評核局聯合編訂

(2)
(3)

目 錄

引 言 i

第 一 章 概 論 1

1.1 背景 1

1.2 課程理念 1

1.3 課程宗旨 2

1.4 與基礎教育及高等教育的銜接 2

第 二 章 課 程 架 構 5

2.1 課程設計原則 5

2.2 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架構 7

2.2.1 課程架構 7

2.2.2 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架構 7 2.2.3 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中的高中中國語文科學習 9

2.3 學習目標 9

2.3.1 高中教育階段學習目標 9

2.3.2 學習成果 10

2.3.3 各學習範疇的學習目標 10

2.4 課程結構及組織 28

2.4.1 必修部分 28

2.4.2 選修部分 29

2.4.3 高中學習時間的安排 32

第 三 章 課 程 規 畫 33

3.1 主導原則 33

3.2 學習進程 37

3.3 規畫課程 37

3.3.1 整體規畫的考慮 37 3.3.2 開設選修單元的考慮 38

3.3.3 學習時間 38

3.4 課程統籌 39

3.4.1 全面考慮 39

3.4.2 各司其職 41

第 四 章 學 與 教 43

4.1 知識與學習 43

4.2 學生與教師的角色 43

4.2.1 學生的角色 43

4.2.2 教師的角色 44

4.3 主導原則 45

4.4 取向與策略 47

4.4.1 教學取向 47

4.4.2 學與教策略 49

4.5 優質的互動學習 51

(4)

4.7 照顧學生的多樣性 53 4.7.1 照顧學習差異的原則 53 4.7.2 適當的課程設置 54 4.7.3 有效的教學策略 55

4.8 日常課業 57

4.8.1 日常課業的類型 57 4.8.2 布置日常課業的原則 57

第 五 章 評 估 59

5.1 評估的角色 59

5.2 進展性和總結性評估 59

5.3 評估目標 62

5.4 校內評估 62

5.4.1 主導原則 62

5.4.2 校內評估活動 64

5.5 公開評核 66

5.5.1 主導原則 66

5.5.2 評核設計 67

5.5.3 公開考試 68

5.5.4 校本評核 68

5.5.5 成績水平與匯報 69

第 六 章 學 與 教 資 源 71

6.1 學與教資源的作用 71

6.2 學與教資源的選取 71

6.2.1 主導原則 71

6.2.2 資源類別 72

6.3 學與教資源的運用 75

6.4 學與教資源的發展和管理 76

附 錄

一 在中國語文教育中發展共通能力的教學示例舉隅 79

二 在中國語文教育中的價值觀和態度的學習重點 93

三 選修單元綱要 97

四 選修單元與必修部分的關係 121

五 必修與選修單元安排構思示例 125

詞 彙 釋 義 127

參 考 文 獻 131

課 程 發 展 議 會 — 香 港 考 試 及 評 核 局 中 國 語 文 教 育 委 員 會

( 高 中 ) 委 員 名 錄

(5)

引 言

教育統籌局(教統局)於2005年發表報告書1,公布三年高中學制將 於2009年9月在中四級實施,並提出以一個富彈性、連貫及多元化的高中 課程配合,俾便照顧學生的不同興趣、需要和能力。作為高中課程文件 系列之一,本課程及評估指引建基於高中教育目標,以及2000年以來有 關課程和評估改革的其他官方文件,包括《基礎教育課程指引》(2002) 和《高中課程指引》(2007)。請一併閱覽所有相關文件,以便了解高中與 基礎教育的連繫,並掌握有效的學習、教學與評估。

本課程及評估指引闡明本科課程的理念和宗旨,並在各章節論述課 程架構、課程規畫、學與教、評估,以及學與教資源的運用。課程、教 學與評估必須互相配合,這是高中課程的一項重要概念。學習與施教策 略是課程不可分割的部分,能促進學會學習及全人發展;評估亦不僅是 判斷學生表現的工具,而且能發揮改善學習的效用。讀者宜通觀全局,

閱覽整本課程及評估指引,以便了解上述三個重要元素之間相互影響的 關係。

課程及評估指引由課程發展議會與香港考試及評核局(考評局)聯 合編訂。課程發展議會是一個諮詢組織,就幼稚園至高中階段的學校課 程發展事宜,向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提供意見。議會成員包括校長、在 職教師、家長、僱主、大專院校學者、相關界別或團體的專業人士、考 評局的代表、職業訓練局的代表,以及教統局的人員。考評局則是一個 獨立的法定機構,負責舉辦公開評核,包括香港中學文憑考試,委員會 成員分別來自中學、高等院校、政府部門及工商專業界。

教統局建議中學採用本課程及評估指引。考評局會根據學科課程而 設計及進行各項評核工作,並將印發手冊,提供香港中學文憑考試的考 試規則及有關學科公開評核的架構和模式。

課程發展議會及考評局亦會就實施情況、學生在公開評核的表現,

以及學生與社會不斷轉變的需求,對學科課程作出定期檢視。若對本課 程及評估指引有任何意見和建議,請致函:

香港灣仔皇后大道東 213 號胡忠大廈 12 樓 教育統籌局課程發展處

總課程發展主任(中國語文教育)收 傳真:2834 7810

電郵:secchinese@emb.gov.hk

(6)

(空白頁)

(7)

第 一 章 概 論

本章旨在說明中國語文科作為三年制高中課程核心科目的背景、理 念和宗旨,並闡述本科與初中課程、高等教育,以及就業出路等方面如 何銜接。

1.1 背 景

2004 年 10 月,教育統籌局發表《改革高中及高等教育學制



對 未來的投資》文件,蒐集各界對設計藍圖、實施時間及財政安排等問題 的意見;2005 年 5 月,發表「334 報告書」,為三年高中學制的實施,策 畫未來的路向。

《中國語文課程及評估指引(中四至中六)》(2007)是根據以上兩 份文件的主要建議而編訂,並配合和落實教育統籌局《高中課程指引》、

課程發展議會《基礎教育課程指引— — 各盡所能•發揮所長》(2002)、《學 會學習— — 課程發展路向》(2001)及教育統籌委員會教育改革報告書

《終身學習•全人發展》(2000)所提出的各項建議。

《中國語文課程及評估指引(中四至中六)》(2007)銜接《中國語 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指引(小一至中三)》(2002)所訂定的課程發展方 向,說明三年制高中中國語文的課程理念和宗旨,並就課程規畫、學與 教、評估及學與教資源等方面提出建議。

1.2 課 程 理 念

中國語文科作為所有學生修讀的核心科目,設立的基本理念是:

• 中文是香港大多數學生的母語,他們自小已從日常生活的語言環 境中,積累了一定的語匯和語感。母語是最重要的溝通工具,是 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學習母語的科目,本科課程要均 衡兼顧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學 習內容包括閱讀、寫作、聆聽、說話、文學、中華文化、品德情 意、思維和語文自學九個學習範疇,讓學生通過學習祖國語文,

提升語文應用、審美、探究、創新的能力,養成良好的國民素質,

認同國民身份,承傳民族文化。

(8)

• 語文運用是建構知識必須具備的能力。中國語文科為學生學習各 門學問打好語文基礎,使他們學會學習,具備終身學習的能力。

• 香港是國際都會,也是連接內地與世界的重要通道。為提高香港 的競爭力,同時促進香港與內地的交流和聯繫,我們需要培養善 用「兩文三語」溝通的人才。為達到高中教育的學習宗旨,中國 語文科提供書面語和口語(包括粵語和普通話)的學習,幫助學 生提升語文水平。

• 本課程因應香港的社會、經濟及文化情況而設計,照顧學生不同 的學習興趣、需要和能力,提高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發掘他們 的潛能,為他們的未來發展作好準備。

1.3 課 程 宗 旨

中國語文教育配合整體的教育發展方向,為學生終身學習、生活和日 後工作打好基礎。

本課程讓所有學生在初中中國語文課程的基礎上,進一步:

(1) 提高讀寫聽說能力、思維能力、審美能力和自學能力;

(2) 培養語文學習的興趣、良好的學習態度和習慣;

(3) 培養審美情趣,陶冶性情;

(4) 培養品德,加強對社群的責任感;

(5) 體認中華文化,培養對國家、民族的感情。

我們期望透過本課程,培育出善於溝通、有獨立思想、具批判精神、

富創意、能解決問題、有審美情趣、有道德操守、體認中華文化、樂於 終身學習的新一代。

1 . 4 與 基 礎 教 育 及 高 等 教 育 的 銜 接

本課程以基礎教育階段,從小學到初中九年中國語文的學習為基 礎,銜接高等教育階段更專門的中國語文學習,為所有學生提供均衡、

全面而多元化的語文學習經歷,在初中中國語文學習的基礎上,進一步 提高學生的中國語文素養,為終身學習和未來發展作好準備。三年制高 中與基礎及高等教育的銜接,主要體現於以下幾方面:

• 在語文能力的發展方面,基礎教育階段著重培養讀寫聽說的基本

(9)

能力;高中著重培養綜合的讀寫聽說能力,重視學生學習多元 化,以配合高中學生的不同發展傾向,為學生提供更大的學習空 間,為日後在高等教育的進修作好準備。

• 在課程的組織方面,根據學習目標、學習重點及學習成果組織學 習單元,透過適切的學習材料,促進學生在不同學習階段的學 習。至於學習重點的發展方面,中學階段的學習重點是在小學階 段的基礎上擬設;九個學習範疇的學習重點由小學貫串至高中,

層層遞進,讓學生在不同學習階段的學習,可以螺旋式地向上遞 升,並能達到預期的學習成果。

• 在思想情意教育方面,初中語文的學習材料有不少是文質兼美的 作品,讓學生感受語言文字和思想內容之美,培養審美情趣和品 德情意;三年制高中課程在學生已有的思想情意的基礎上,進一 步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廣泛閱讀古今中外不同類型的文學作 品,體會豐富的人文內涵,感受深摯的文學情懷,從而啟迪人生,

開拓生命。

• 在學習的方式方面,基礎教育已著重培養各項共通能力,學會不 同的學習策略。高中課程在這基礎上,創設多元化的學習空間,

進一步提升他們的自主探究和獨立思考的能力。例如本課程閱讀 範疇的學習,讓學生能靈活運用各種學習方法和策略,探究作品 的深層意義,並對作品產生新的觀點和作出評價。又如本課程的 必修部分和選修部分的學習,可以利用專題研習的方式進行,讓 學生從實踐中建構知識和能力,透過各種學習活動,讓學生對特 定的課題作思考和研究,從而培養主動學習的態度和提升自學能 力,奠定他們終身學習的基礎,為日後的工作或進修作好準備。

• 在課程設計方面,務求照顧學生全面和個性化的學習發展。本課 程的必修和選修部分,提供多元化的學習內容,讓學生透過閱讀 不同的學習材料,參與不同的學習活動,全面發展語文能力、思 維能力、審美能力,以及共通能力等,為他們將來在各大專院校 學習不同學科,奠下良好的語文基礎。

(10)

(空白頁)

(11)

第 二 章 課 程 架 構

中國語文課程架構設定學生在高中階段須掌握的重要知識、技能、

價值觀和態度。學校和教師在規畫校本課程和設計適切的學、教、評活 動時,須以課程架構作依據。

2.1 課 程 設 計 原 則

建 基 課 程 優 勢

本課程建基於 2002 年實施的中學中國語文課程而設計。該課程自 2005 年起推行至高中階段,2007 年舉行中學會考。本課程的學習、教學 和評估,例如課程組織、能力導向教學,以至公開評核的模式,均因承 自該課程。

配 合 學 制 發 展

本課程配合 2009 年高中學制的改變,參照整體課程發展而設計;在 必修部分的基礎之上,透過選修部分,提供多元的選擇,讓學生獲得開 闊、深化的學習,以發展他們的特長。本課程依以下原則設計:

建基於基礎教育階段已掌握的知識

為確保不同學習階段的課程能緊密配合和互相銜接,本課程的設 計建基於學生在基礎教育階段中國語文課程所掌握的知識、技 能、價值觀和態度,以及學習經歷。

求取廣度和深度之間的平衡

課程針對本科的發展進程,因應學生的能力水平,設計必修部分 與選修部分,讓學生透過九個學習範疇的學習,全面提高個人的 語文素養;同時亦提供選修單元,讓學生通過對個人有興趣的專 門課題作較深入研習,發展個性,發揮所長。

求取理論和應用學習之間的平衡

本課程包括理論和應用的學習,以助學生建構知識和掌握能力,

例如選修部分單元的學習,或從理論入手,或從實踐入手,讓有 不同學習取向的學生,可以從不同途徑建構知識和掌握能力。

求取基要學習和靈活多元化課程之間的平衡

本課程包括必修部分與選修部分,提供選擇空間。在必修部分讓 學生掌握一定的基礎知識和能力;而選修部分則提供多樣化的學

(12)

習內容,以照顧學生的需要、能力、興趣、性向和特長。

讓學生學會學習和探究

教學重視啟發學生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學與教的觀念須由教師 中心轉為學生為本。在課程設計中,提供足夠的空間和設計多元 化的學習方式,使學生能掌握有效的學習技巧和探究方法。

規畫學習進程

本課程的三年學習進程,務須能幫助學生在中四級透過課程必修 部分的學習打好基礎,做好準備,進而探索自己的語文學習興趣 和學習性向,然後在中五、中六年級透過課程必修和選修部分的 學習發揮特長。

順利銜接不同出路和途徑

本課程要為學生奠定紮實的語文根基,提供多元化的學習經驗,

如文化專題研習,翻譯、科普作品閱讀,新聞、多媒體寫作,採 訪、口語才藝等等,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語文的能力,並能學以致 用,為他們接受專上教育,或投身社會工作做好準備。

加強連貫性

語文是建構知識必須具備的能力基礎,語文學習有助促進其他學 習領域的學習,而其他學習領域,往往又為語文學習開拓更大的 空間。本科的設計引入跨學科元素,如科學、多元文化、表演藝 術、多媒體的應用等,以加強本科與其他學科(包括應用學習課 程)之間的連繫,幫助學生貫通不同領域的學習。

與評估緊密配合,同步發展

「學、教、評」是課程實施的完整循環過程,課程與評估須同步 發展。三年制高中中國語文課程與評估的設計,須體現課程宗 旨、學習目標及學習成果。「香港中學文憑」中國語文科公開考 試和校本評核的設計,亦應與課程緊密配合。

(13)

2.2 中 國 語 文 教 育 學 習 領 域 課 程 架 構

2.2.1 課 程 架 構

課程架構是幫助學校自行規畫和發展課程的組織框架,設定學生在 不同教育階段須學習的知識內容、掌握的能力、培養的價值觀和態度。

這個課程架構給予學校和教師充分的彈性和自主,配合學生的需要,設 計不同的課程模式。課程架構由以下三個互有關連的部分組成:

• 知識

• 共通能力

• 價值觀和態度

知識、共通能力、價值觀和態度三者的關係圖示如下:

2.2.2 中 國 語 文 教 育 學 習 領 域 課 程 架 構

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架構由以下三個互有關連的部分組成:

(1) 本 領 域 的 學 習

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學習的內容,包括閱讀、寫作、聆聽、說話、

文學、中華文化、品德情意、思維、語文自學等九個學習範疇的知識、能 力、興趣、態度和習慣。

(2) 共 通 能 力

共通能力是中央課程八個學習領域共同培養的基本能力,主要是幫 助學生學會掌握知識、建構知識和應用所學知識解決新問題。在九種共 通能力中,學校可先以培養學生溝通、創造和批判性思考這三種能力為 起步點,但也不應忽略其他共通能力的培養。同時,由於各學習領域的

∗九種共通能力是:協作能力、溝通能力、創造力、批判性思考能力、運用資訊科技能力、運算能力、

價 值 觀 和 態 度 知 識

共 通 能 力

(14)

知識性質有所不同,各項共通能力在不同學習領域所佔的比重也有所不 同。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主要透過讀寫聽說和語文自學培養學生的溝 通、協作和研習能力,透過發展思維培養學生的創造、批判性思考、解 決問題等能力。

(在中國語文教育中發展共通能力的教學示例舉隅見附錄一)

(3) 價 值 觀 和 態 度

價值觀是學生應發展的素質,是個人行為和判斷的準則;態度則是 把工作做好所需的個人特質。二者是互相影響的。中國語文教育重視學 生價值觀和態度的培養,透過品德情意的培養、文學和中華文化的學習,

幫助學生建立正面的價值觀和培養積極的態度。

(在中國語文教育中的價值觀和態度的學習重點見附錄二)

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架構圖示如下:

(15)

2.2.3 中 國 語 文 教 育 學 習 領 域 中 的 高 中 中 國 語 文 科 學 習

高中中國語文科學習的內容包括閱讀、寫作、聆聽、說話、文學、

中華文化、品德情意、思維和語文自學九個學習範疇的學習,涵蓋中國 語文教育學習領域學習的主要內容。高中中國語文科全面提升學生讀寫 聽說能力及思維能力,同時配合學習材料的內容,進行文學、文化及品 德情意方面的教育,讓學生掌握語文自學能力,同時持續培養、發展他 們的共通能力、價值觀和態度。

本科與中國文學科同是中國語文學習領域中的科目,二者關係密 切。中國語文科中,文學範疇的學習讓學生具備一定的文學素養,為學 生修讀中國文學科奠下基礎。部分對中國文學有濃厚興趣的學生,可同 時選修中國文學科,拓寬學習空間,進一步提高個人的文學修養和藝術 品味。

2.3 學 習 目 標

2.3.1 高 中 教 育 階 段 學 習 目 標

配合中國語文教育的課程宗旨,在高中教育階段要讓學生通過語文 學習以

(1) 提高讀寫聽說的能力及獨立思考、批判、創造的能力;

(2) 培養審美情趣和能力;建立品德,了解個人能力、性向、特長,

以籌畫未來的學習、生活和工作;加強對家庭、國家及世界的 責任感;

(3) 培養好學精神、積極的態度及正面價值觀;拓寬國際視野。

--- --

附 : 基 礎 教 育 階 段 學 習 目 標

(1) 培養讀寫聽說的能力,增進語文知識及一般生活知識;培養思維和自學語 文的能力,在這基礎上追求卓越;

(2) 培養審美情趣,陶冶性情;引發創造力;提高文化素養;培養品德,加強 對社群的責任感;

( 3 ) 培養主動學習和積極的態度,建立正面的價值觀;加強對國民身份的認同。

(16)

2.3.2 學 習 成 果

(1) 能聯繫知識和經驗,理解、分析、欣賞、評價作品、話語、視聽 資訊的內容和表達手法,並有個人的感受和見解;

(2) 能運用合適的表達方式和技巧,表達思想感情,與人溝通;

(3) 積極投入語文學習,享受閱讀、愛好寫作、樂於與人溝通;

(4) 能領會語言文字和思想內容之美,具備審美情趣;

(5) 養成個人道德情操,對家庭、國家及世界的責任感;

(6) 認識中華文化,能對中華文化有所反思,認同優秀的中華文化,

以及欣賞和廣納多元文化;

(7) 能自主探究、獨立思考、與人協作,以解決問題和建構知識。

2.3.3 各 學 習 範 疇 的 學 習 目 標

中國語文教育的學習內容,可概括為閱讀、寫作、聆聽、說話、文 學、中華文化、品德情意、思維和語文自學九個學習範疇。中國語文教 育,以促進學生這九方面的學習為主要任務。這些學習範疇,是語文學 習的一體多面,彼此相互依存。中國語文的學習,應以讀寫聽說為主導,

有機地結合其他學習範疇,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在學習過程中,

各學習範疇的學習,是相連互通,而不是孤立割裂的。要達到各學習範 疇的學習目標,必須透過不同的學習活動,讓學生掌握有關的學習重點。

為方便教師了解各學習範疇,以下分別說明各學習範疇的學習目 標、學習內容和教學原則:

一 、 閱 讀 、 寫 作 、 聆 聽 、 說 話 學 習 目 標

語文是生活中最主要的傳意溝通工具,包括口語和書面語。語文運 用須能讀能寫,也能聽能說。讀寫聽說要求準確、流暢、得體,滿足學 習、生活和日後工作上的需要。在學習過程中,要注意知識的積累,以 及培養語文學習的興趣、良好的學習態度和習慣。閱讀、寫作、聆聽、

說話範疇的學習目標是:

(1) 培養閱讀、寫作、聆聽、說話的能力;

(2) 掌握語文運用的策略;

(3) 培養學習語文的興趣,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態度和習慣。

(17)

學 習 要 點

1. 語 文 學 習 基 礎 知 識

掌握語文學習基礎知識,培養和發展讀寫聽說能力。

2. 能 力

讀寫聽說能力是本課程的學習重心,各種學習活動都應以提高讀寫聽 說能力為主要目的,並均衡及有機地培養學生的共通能力;至於文 學、中華文化、品德情意等學習,則主要透過接觸有關題材的學習材 料,在潛移默化中進行。

3. 策 略

培養學生掌握讀寫聽說策略和能力,藉以增進學生語文學習的廣度和 深度,並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

4. 興 趣 、 態 度 、 習 慣

興趣、態度和習慣是促進語文學習成功的關鍵。學習語文時,要培養 學習語文的興趣,體會學習和運用語文的樂趣,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 態度和習慣。

為方便教師教學,除概述九個學習範疇外,本課程指引並提供建議 學習重點,包括語文學習基礎知識和讀、寫、聽、說(詳見另冊《中學 中國語文建議學習重點(試用)》(2007)),以備課程設計和教學參考之用。

教師宜因應學生的能力和學習需要,配合採用和靈活組織校本課程。

教 學 原 則

(1) 均 衡 培 養 讀 、 寫 、 聽 、 說 能 力

聽說讀寫能力互有關連,在學習上可以互相促進,相輔相成。因此,教師 要使他們的讀寫聽說能力得到全面而均衡的發展。高中階段,應側重培養 學生的綜合讀寫聽說能力,並發展他們的多元化語文能力。在教學上,教 師宜綜合培養學生的讀寫聽說能力,以提高學與教的效果,例如讀聽說的 綜合活動,讓學生閱讀同一題材的不同作品,然後分組討論,分析和比較 作品的內容思想和寫作手法,並作口頭匯報,期間須回答同學的提問,綜 合培養學生的閱讀、聆聽和說話能力。

(2) 了 解 讀 、 寫 、 聽 、 說 的 過 程

在培養學生語文能力時,要適當引導學生了解讀、寫、聽、說的過程,使 學生一方面掌握學習過程中不同環節的要求,另一方面在學習上遇到問題 時,懂得如何解決,例如讓學生了解寫作的過程──「了解要求」、「提取

(18)

意念」、「形成觀念」、「語言轉換」、「回顧修訂」,也就是先弄清楚寫作目的;

根據題目選擇題材,確定寫作策略,組織文章結構;通過想像、聯想,把 材料作分析、比較、綜合;把意念轉化成文字;完成寫作後,還要評估內 容是否達成寫作目標,然後修改潤色。學生認識了寫作的過程,有助解決 每個環節所遇到的困難,提高寫作水平。

(3) 促 進 閱 讀 , 積 累 語 匯 , 培 養 語 感

學習語文必須積累。語文能力,是在對語文材料大量反復感受、領悟、積 累、運用的過程中形成的。學生必須透過廣泛閱讀,儲積語匯、句型,培 養語感,豐富知識,開拓思想。課堂上閱讀的學習材料只佔學生所需閱讀 量的極小部分,教師須善用校內和公共圖書館的資源,確保所有學生大量 而廣泛地閱讀,以此積澱語感。教師宜設計活潑而多樣化的學習活動,如 閱讀報告、口頭匯報、以讀者身份寫信給作者、為作品中角色撰寫日記等,

鼓勵學生分享閱讀的心得和感受,但不宜千篇一律要求學生寫作閱讀報 告,以免打擊閱讀興趣,加重功課負擔。

(4) 適 量 背 誦 優 秀 的 學 習 材 料

記憶是運用語文能力的先決條件,有利於理解和培養語感,有助於把知識 轉化為能力。對優秀學習材料反復誦讀,以至背誦,是提高語文能力的有 效方法。背誦有不同形式,如全篇背誦、片段背誦、名言警句背誦等。教 師宜因應學生的學習需要和效益,選擇適量的優秀作品,鼓勵學生背誦。

(5) 適 當 地 學 習 語 文 知 識

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目的在於增加對語言規律的認識,以幫助提高語文能 力,重點並非語文知識本身;例如學生學習「襯托法」,不必糾纏於正襯、

反襯等術語,而應與閱讀教學結合,如以劉鶚《明湖居聽書》為例,讓學 生指出哪些地方運用了襯托法,並說明其在篇章中的作用,使學生明白運 用「襯托」這種修辭手法的好處。簡單術語有助師生之間溝通,例如「名 詞」、「動詞」、「句號」、「逗號」,無須刻意迴避;但一般而言,術語本身的 學習無助學生掌握有關概念,如果教師只灌輸術語的定義,例如何謂「動 補結構」、「動補結構」的分類等等,不但對提高語文運用能力幫助不大,

而且會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使他們的學習索然無味。

(6) 創 設 情 境 , 促 使 知 識 轉 化 為 能 力

知識是能力的基礎。學習知識的目的在於把知識轉化為能力。學生學習語 文知識,目的在增加對語文的了解,增強語文運用的能力,並非探究語言 學定義和術語。語文知識的教學,要結合適當的學習材料,讓學生在一定 語境中學習知識,不宜孤立地處理。教師宜創設情境,讓學生嘗試應用所 學的知識,並把知識轉化為能力。

(7) 教 學 結 合 生 活

語文與生活息息相關。有效的語文學習不應只限於課堂,而要延展到日常 生活中。語文學習必須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並配合社會的大語文環

(19)

境,使課堂內的學習和課外、校外的學習相結合,讓學生從實際生活、社 會環境中學習,以拓寬學生的語文接觸面,增加他們使用語文的機會,最 終取得全方位學習的效果。

(8) 教 學 要 多 向 互 動

聽說讀寫是溝通的方式。溝通包括信息的輸入和輸出,因此,教師應採取 多向互動的教學方式,創設情境,設計靈活多變的學習活動,多作師生之 間、學生之間的對話、討論和溝通,促使學生在互動中學習。

(9) 引 導 學 生 自 學

語文學習是終身的。學生必須養成自學的能力,才可應付生活上語文運用 的需要。語文學習須培養學生掌握各種學習策略,並具有發現問題、分析 問題和解決問題等能力,例如在閱讀活動中,學生通過蒐集作品的背景資 料、作家生平事蹟和翻查工具書等,以理解作品。學生自學需要教師的促 導,教師可安排聯課語文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例如觀賞話劇,然 後參加觀後座談會,讓學生在積極參與中提升語文自學能力。

(10) 結 合 思 維 訓 練

思維是語文的泉源。在理解語言(聽、讀)和語言表達(說、寫)的過程 中,思維是必要成分。因此,語文能力必須結合思維能力加以培養。在處 理學習材料、設計學習活動時,要做到一材多用,一舉數得,在培養讀寫 聽說能力的同時,又要訓練思維,例如在辯論中既要注意口語的表達,也 要注意論證是否合乎邏輯;在閱讀文學作品的時候,聯繫個人的生活經驗,

運用形象思維,再現作品的藝術形象,對作品產生個人的感悟。

(11) 形 式 和 內 容 並 重

語文學習須文質兼重。學習語文,既要著重作品的文字表達,也要著重作 品的思想感情,讓學生認識、領會和思考,例如學習議論文,除了要掌握 作者的遣詞用字、布局謀篇、論證手法,也要明白作品表達的思想;學習 詩詞,除了要欣賞作品的藝術技巧,也要體會作者的情思。

二 、 文 學 學 習 目 標

文學學習是語文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透過文學的學習,可以感受 語文的美感,從作品的情意中感應人與人,以至人與物之間的真、善、

美。文學範疇的學習目標是:

(1) 感受文學閱讀的愉快經驗,欣賞文學之美;

(2) 培養審美的情趣、態度和能力;

(3) 透過閱讀文學作品的愉悅感受,提高學習語文的興趣和語文能 力;

(20)

(4) 分享作品中獨特而共通的思想和感情,增強人與人之間的溝 通、同感和同情,引起對生活和生命的體悟。

學 習 層 面

文學學習可以有不同的層面,而學習的重心在於整體感受文學作 品,領會文學之美;在感受之餘再玩味欣賞,進而創作。

1. 感 受

感受是接觸文學作品時,對作品產生一種發自內心的情緒反應。閱讀 文學作品須先從直觀入手,感受作品的內容美和形式美。內容美來自 作品的思想、情意;形式美來自作品的音節韻律、色彩意象、結構鋪 排等。引導學生感受作品,讓學生多朗讀作品,在感受過程中,可以 享受美感經驗和積澱語感。

2. 鑒 賞

鑒賞是在感受、欣賞之後,對作品的內容與藝術形式的分析以及評價 過程。閱讀文學作品,學生先得到真切的感受,再由感性轉向知性,

然後二者結合,以分析、判斷、發掘該作品動人的原因,從修辭鍊字、

韻律處理、布局編排等角度著眼,在另一個層面上欣賞作品表情達意 的精妙之處。由知其然而至知其所以然,可以加深感受。鑒賞文學作 品的過程,可以提升個人對生活的感受、認知和反思,誘發出生活的 情味和意趣。

3. 創 作

學生把所思所感表達出來,可以引發創作的興趣,體味創作的樂趣。

有了創作經驗,學生可以更容易分辨所讀作品的優劣,對感受、欣賞 有所幫助。對個人修養而言,文學創作可以培養學生對生活有敏銳的 觸覺和有進一步的反思,更可形成獨特的個性。

教 學 原 則

(1) 靈 活 施 教

文學以語文為媒介,文學的學習和語文學習的關係十分密切。至於教學方 式,可以靈活多變。語文的學習材料不少都是文學作品,教師可以就近取 材,通過聽說讀寫的活動,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審美情趣。教師也可以 就學習重點,選取合適的文學作品,組織學習單元,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文 學感受、欣賞以至創作能力。

(2) 整 體 感 性 認 識 為 先

文學作品是內容和形式緊密結合的整體,要整篇學習,整體感受,才能體

(21)

會作品的情感、精神和韻律、結構之美。教學時宜引導學生結合知識和經 驗,運用聯想和想像,透過反復吟詠,體味作品的情韻,進而體會作品的 意境,然後才就內容、作法與學生討論、分析,進而鑒賞。文學教育必須 以感性認識為先,理性分析為後。如教授古典詩文,要讓學生多誦讀,首 先感受韻律節奏,充分享受閱讀優秀作品的愉悅和樂趣,或選取適當份量 加以背誦,以收聲入心通的語文學習效益。

(3) 領 略 情 意 , 體 會 意 境

文學作品是作者透過作品傳達的思想感情,出色的文學作品大都能融情於 景、融情於物。教師宜藉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發他們對作品產生共鳴,

讓他們深入生活,陶冶性情;或就作品中具體形象化的描述,展開聯想和 想像,探索作品背後的意念、情思,體會作品的意境。

(4) 著 重 學 生 個 人 體 悟

閱讀文學作品,可以從作者的角度去理解,更可以從讀者的角度去體會和 發揮。閱讀文學作品是對內容、文字的理解過程,也是藝術的再創造過程。

讀者可以根據自己的生活、審美經驗等,補充、豐富作者的創作。不同年 齡、不同閱歷的人,對同一作品會有不同的體悟,這正是文學的吸引力和 藝術價值所在。因此,教師須讓學生自由享受創造性閱讀的樂趣,並以開 放的態度,讓學生自由說出自己的體悟。

(5) 以 誦 讀 加 深 體 會

誦讀是目視、耳聽、口誦、心惟的綜合心理過程,是感受作品音節、韻律 以至文氣的主要途徑。優美的文學作品,大多聲情並茂,教師宜引導學生,

誦讀吟詠,使能聲入心通,藉作品的音樂性、節奏感、勻稱美,體會其中 的意境情韻,並增強語感。

(6) 適 量 背 誦 , 豐 富 積 儲

背誦有助於熟習語文節奏、加強感受、提高學習效能和積儲語言材料。對 於典範性的文學作品,特別是詩歌或某些琅琅上口的散文,教師可因應學 生的能力和作品的特點,選取片段或全篇讓學生作適量背誦,以幫助深入 領會,豐富積儲。

(7) 引 發 文 學 閱 讀 樂 趣

文學閱讀過程是一種享受。學生必須從中得到樂趣,才會自發地持續不斷 閱讀。教師應向學生推介作品,以引發他們的文學閱讀樂趣。鼓勵學生閱 讀文學作品,可以由淺易經典作品入手,也可以由通俗作品入手。教師宜 設計饒富意趣的閱讀活動,引發學生文學閱讀的樂趣;如果要求學生做作 業,份量要適當,以免學生視閱讀為負擔。

(8) 鼓 勵 文 學 創 作

文學創作可以激發藝術創造力,引發創意,又可提升對作品鑒賞的能力,

加深對文學的熱愛。教師應鼓勵學生用文字捕捉對生活的所思所感,體驗

(22)

創作的滋味,領略創作的樂趣。每個人在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有創造的潛能,

因此,學生在不同的學習階段,都可以不拘形式地從事文學創作。一般來 說,在初中階段,可以從寫短詩、小品文入手;到了高中階段,可嘗試更 多不同文學體裁的創作。創作可以由模仿、借鑒開始,逐漸便懂得變化求 新,追求獨特的藝術創造。

三 、 中 華 文 化 學 習 目 標

文化是語文的重要構成部分,認識文化有利溝通,也有利於文化承 傳。語文學習材料蘊含豐富文化元素,文化學習和語文學習可以同時進 行。中華文化範疇的學習目標是:

(1) 增進對中華文化的認識,提高學習語文的興趣和語文能力;

(2) 對中華文化進行反思,並了解其對世界的意義;

(3) 認同優秀的中華文化,培養對國家、民族的感情;

(4) 在生活中體現優秀的中華文化。

學 習 內 容

文化素材俯拾即是,例如生活習慣、語言文字、思維方式、價值觀 念,以至日常生活見聞和體驗等,都可以是文化學習的材料。

文化的內容大致可透過以下三方面去了解:

1. 物 質 方 面

指人類創造的種種文明,例如飲食、器物、服飾、建築、科學技術、

名勝古蹟等。

2. 制 度 方 面

指人類社會中的各種制度、規範,例如民俗、禮儀、宗法、姓氏、

名號、交通、經濟、政治、軍事等。

3. 精 神 方 面

指物質和制度文化形成時產生的精神活動和結果,例如哲學、宗教、

倫理道德、教育、文學、藝術等。

學生應透過學習材料與生活接觸,均衡學習以上三方面的內容。教 師編選文化學習內容,必須衡量深度和廣度,並考慮與聽說讀寫學習活 動的關係是否密切、學生的學習需要、教學時間的多少等因素。

(23)

學 習 層 面

中華文化的學習有三個層面:

1. 認 識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饒富意趣。認識中華文化,對民族 認同有極重要的作用,而且又可提高語文學習的興趣,有助於增強 語文溝通能力。在理解字詞、語句、篇章的意義之外,還須對文化 背景有一定的認識,否則不能了解其中所傳達的意義。例如知道林 黛玉是中華文化中「多愁善感」的象徵,當聽到「他的太太是個林 黛玉」這句話,就會明白句中「林黛玉」的象徵意義。

2. 反 思

文化反思,指的是對中華文化進行反省和思考,體察中華文化的優 秀面和不足之處,從而產生榮辱與共的民族感情。透過反思,可以 讓學生更深入認識中華文化,更樂於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歷久彌新 的優秀傳統;至於傳統文化中的不足之處,也敢於承認,勇於改進。

在反思的過程中,同時也要讓學生了解世界各民族的文化,比較異 同,取長補短。例如反思傳統文化中某種忌諱在今日是否還要遵循、

某些文化習俗的存在價值等。

3. 認 同

文化認同,指的是對優秀的中華文化產生欣賞和思慕之情,例如欣 賞國家的風俗習慣、傳統美德、河山風貌、科技成就,為古今文明 而感到自豪。

認識是認同和反思的先決條件。學生學習中華文化,宜首先豐富對 中華文化的認識,然後培養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和反思。閱讀與中華文化 有關的篇章、典籍,觀看有關介紹中華文化的節目和紀錄片等,是豐富 學生對中華文化認識的有效途徑。

教 學 原 則

(1) 鼓 勵 自 學 , 重 視 啟 導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涵蓋面廣,文化學習項目眾多,實難在課堂內逐一處 理,故教師須啟導學生自學,善用文字、音像等不同的媒體,幫助學生學 習中華文化。鼓勵學生自學時,要著重激發學習興趣,並因應學習需要安 排靈活多采的學習活動,例如討論、辯論、角色扮演、專題研習、藝術欣 賞、文化問答比賽、文化專題講座、參觀、文化考察等,以調動學生學習

(24)

的積極性。同時,教師要適當地啟導學生思考文化問題,這樣既可學習文 化,也可培養思維能力。

(2) 與 語 文 學 習 結 合

語文是文化的重要載體,在培養聆聽、說話、閱讀、寫作等語文能力時,

教師宜多選用有豐富文化內涵的語文學習材料,寓文化學習於語文學習,

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同時認識中華文化。

(3) 與 品 德 情 意 的 培 養 結 合

文化學習不止於知識的掌握,還須感知、體驗,而價值觀念和倫理道德,

既是中華文化的要義,又是品德情意的要素;因此,文化學習可與品德情 意培養同時進行。

(4) 與 思 維 能 力 的 培 養 結 合

學生對中華文化有一定認識後,還必須有所思考、反省,以了解中華文化 的優秀面和不足之處;亦可與世界其他國族文化比較,思考探究,加深認 識;因此,文化學習可與思維能力培養同時進行。

(5) 連 繫 其 他 學 習 領 域 或 學 科 學 習

除了中國語文外,學生也可從其他學習領域(如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或學 科(如中國歷史、地理等)學習中華文化,教師宜靈活地設計跨學習領域或跨 學科的學習活動,例如專題研習,讓學生對某文化專題進行分析和探究。

在探究過程中,學生能運用語文知識和能力處理信息,解決問題,從不同 的角度認識中華文化,以提高學習效能。

(6) 在 生 活 中 學 習 並 體 現 優 秀 的 中 華 文 化

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認識並體現優秀的中華文化,例如在個人方面,既 要自愛自律、積極進取,亦須虛心開放;在家庭方面,要孝順父母、兄友 弟恭;在學校方面,要尊師重道、友愛同學、愛護公物、遵守秩序;在群 體方面,要對人和氣、尊重別人等。又例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老 吾老以及人之老」,此等傳統美德,均須身體力行,以體現、繼承及發揚優 秀的中華文化。

四 、 品 德 情 意 學 習 目 標

語文是思想感情的載體,而思想感情是語文的內容。中國語文的學 習除了培養聽說讀寫的語文能力和思維能力外,也包括性情的陶冶、品 德的培養。品德情意教育可由感情激發到理性反思,以情引趣,以情促 知,進而自我反省,並在道德上自覺實踐。品德情意範疇的學習目標是:

(1) 培養道德認知、意識和判斷力,從而促進自省,培養道德情操;

(25)

(2) 陶冶性情,培養積極的人生態度;

(3) 加強對家庭、國家及世界的責任感。

學 習 要 點

品德情意的學習重點大約可分成「個人」、「親屬•師友」及「團體•

國家•世界」三個層面,體現了傳統人倫關係由親及疏、推己及人的觀 念。建議的學習重點包括以下項目:

1. 個 人

(1) 自我尊重:愛惜生命、知恥、自愛、自重、不自欺

(2) 自我節制:不沉溺物慾、情緒有節

(3) 實事求是:承認事實、重視證據、勇於探索

(4) 認真負責:重視責任、不敷衍苟且、知所補過

(5) 勤奮堅毅:努力不懈、貫徹始終

(6) 專心致志

(7) 積極進取:取法乎上,盡其在我

(8) 虛心開放:了解自己不足,欣賞別人長處

(9) 曠達坦蕩:了解客觀限制、知所調處挫折失敗

(10) 美化心靈:欣賞自然、藝術,享受閒適、寧靜、淡泊

2. 親 屬 • 師 友

(1) 尊重別人:尊重對方權利、感受

(2) 寬大包容:接納多元觀點、容忍不同意見、體諒寬恕

(3) 知恩感戴:知所回饋

(4) 關懷顧念:尊敬長輩、友愛同儕、愛護幼小

(5) 謙厚辭讓 (6) 重視信諾

3. 團 體 • 國 家 • 世 界 (1) 心繫祖國

(2) 守法循禮:遵守法律、有公德心、尊重社會規範

(3) 勇於承擔:履行義務、盡忠職守、有使命感、具道德勇氣

(4) 公正廉潔

(5) 和平共享:團結合作、和平共處

(6) 仁民愛物:尊重生命、珍惜資源、愛護環境

在「個人」層面主要的要求是人格的優化;在「親屬•師友」層面 則是自親及疏,由親愛家人做起,以至於關心日常生活所接觸的其他人;

在「團體•國家•世界」層面則再推己及人,及於整個社會群體,發揮 民胞物與的精神。

(26)

教 學 原 則

(1) 與 語 文 能 力 的 培 養 結 合

品德情意教育不宜孤立進行,教師可利用語文學習材料中與品德情意相關 的素材引導學生討論、反省,讓學生在培養語文能力的過程中,自然而然 地得到品德情意的培育。

(2) 與 文 學 學 習 結 合

品德情意教育可以結合文學的學習進行,因為文學作品往往反映作者的價 值取向和人生追求。透過閱讀、欣賞文學作品,可以培養情意和品德,而 透過創作則可以抒發真摯的情感,提煉出美的意念,甚或昇華到善的境界。

因此,文學學習是品德情意教育的有效途徑。

(3) 與 文 化 學 習 結 合

價值觀念和倫理道德,既是中華文化的要義,又是品德情意的要素。學習 優良的傳統文化,對學生品德情意的培養起積極的作用。因此,品德情意 的培養可結合文化學習進行。

(4) 連 繫 其 他 學 習 領 域 或 學 科 學 習

除了中國語文外,學生從其他學習領域(如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或學科(如 倫理與宗教、歷史、健康管理與社會關懷等)也可得到品德情意的培養,教 師宜靈活地設計跨學習領域或跨學科的綜合性學習活動,以收事半功倍之 效。

(5) 學 習 材 料 的 組 織 和 學 習 活 動 靈 活 多 變

教師可因應學習材料的特點,在日常教學中,用隨機或滲透的方式,靈活 施教,也可把若干品德情意的項目配合某些語文學習重點有機地組織起 來,成為以品德情意為主題的增潤單元,進行教學。品德情意教育的學習 活動要靈活多變,讓學生積極參與,例如角色扮演、兩難困境討論等活動,

既可使上課氣氛生動活潑,也可培養學生思維及聽說能力。

(6) 重 視 思 辨 過 程 和 道 德 實 踐

品德情意教育重視思辨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避免說教,而要營 造開放、互相尊重和接納的氣氛,讓學生能自由發表意見、抒發感受。透 過師生之間及學生之間的多向、互動的學習方式,可擴展學生的思考空間,

從而培養學生明辨是非、推理判斷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透過討 論和思考的刺激,學生可自我反省,從而建立正面的價值觀,並提高道德 實踐的意願和能力。教師可多組織課外活動、社區服務等,讓學生把道德 認知付諸實踐。

(7) 以 身 作 則

教師的身教重於言教。品德情意教育重視薰陶;教師平日的言行對學生的 品德情意有潛移默化的作用,教師可以透過日常與學生的接觸,讓學生在 情意上有所感染,培育品德。

(27)

五 、 思 維 學 習 目 標

語文運用以思維能力為基礎。要提高語文能力,便要培養學生在學 習語文方面必需的思維能力及思維素質,使他們能夠獨立分析問題和解 決問題。思維範疇的學習目標是:

(1) 培養批判性、創造性思考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 培養良好的思維素質;

(3) 掌握一般應用於聽說讀寫的思維方法。

學 習 要 點

1. 培 養 思 維 能 力

思維培養與語文學習要互相配合;而在中國語文科中又要以語文學習 為主導:在聽說讀寫訓練中,培養學生在學習語文方面必需的批判性 思考能力、創造性思考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1) 批 判 性 思 考 能 力

批判性思考是指分析、歸納、比較、推論等思維過程。在語文學習的 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考能力,可以提高他們理解及運用語言文 字的能力,例如:閱讀報章、雜誌,收聽電台和收看電視節目,比較 不同媒體對同一事件的不同報道,找出其中的異同,判斷資料的可信 性;聆聽演講,分辨事實、意見和合理的判斷;參與辯論,考慮提出 論據時,預計和評量對方的反駁,並即時作出決定等。

(2) 創 造 性 思 考 能 力

創造性思考是指運用掌握的信息,產生出新穎、獨特意念的思維過 程。通過一些語文學習活動,可以刺激學生根據已有的資料或想法去 構想新的意念,令語言文字的表達更加新穎、獨特,例如:通過續寫 故事、改編寓言等語文活動,使學生敢於突破固有的觀念,懂得運用 想像,作多角度的思考,構思出人意表的結局,令語文的表達更有創 意,學習更有趣味;通過講述故事,使學生發揮創意,或補充情節,

或擴展心理活動、語言、動作等的描述,提高表達的藝術效果。

(3) 解 決 問 題 的 能 力

解決問題是指在問題情境中,運用已學過的知識和技能求得答案、對 策的思維過程。通過運用語文的情境,學生可以學習分析、綜合有關

(28)

的資料,找出多個可解決問題的方法,然後決定採取最適合的行動,

例如:做不同類型的語文專題研習,要選用適當的蒐集資料的方式;

在規定的時間內閱讀大量的文字材料,要運用略讀、速讀的策略;在 演講時,要一邊講述,一邊觀察場合、氣氛的變化,預計可能出現的 反應,構思應變策略等。

2. 培 養 良 好 的 思 維 素 質

思維素質是學生在思維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智能特徵;良好的思維素 質主要包括深入、靈活、敏捷、創新、明辨,而五者是互相關連的。

(1) 深 入

能深入思考問題,對所面對的問題作多角度、多方向的思考,例如聽 出說話人的潛在目的和言外之意,了解某種意見或論點所隱含的預設 和所衍生的結論;說話能掌握要點,有邏輯性,表達意見時,能充分 考慮各種因素;能準確理解所讀內容的要點,把握作者的意圖,全面 了解閱讀材料的結構組織;寫作論說文,論證精確、深入、周密。

(2) 靈 活

能在思維過程中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靈活多變地處理材料,把知識 轉化為能力,並善於作出靈活、合理的選擇,例如善於從聽話中得出 多種合理而靈活的結論;在談話過程中因人、因事、因地制宜,善於 隨時變換方式、語氣來適應聽者的接受心理,增強說話的效果;在閱 讀中善於運用聯想、想像等,以提高閱讀效果;寫作時能靈活運用表 達方式和修辭手法等,以提高表達效果。

(3) 敏 捷

能在迫切的情況下冷靜、周密、積極地思考,並能因應要求迅速作出 正確的判斷或結論,例如在聽話時善於抓住對方說話的內容要點,迅 速作出反應;說話時,能把自己想說的話很快地組織好並說出來;閱 讀有一定的速度,並迅速抓住材料的要點;寫作時,能根據要求及所 掌握的資料迅速構思,快速寫作等。

(4) 創 新

學習最終是要推陳出新,故在學習過程中,要善於發現問題,能廣開 思路,作多角度思考,衝破成見去理解問題,尋找多個解難方法,例 如聽話時能提出不同的想法;在討論中能說出新穎、獨特的見解;閱 讀時,能產生超出篇章以外的新思想、新見解;在寫作中立意新穎,

構思和表達不落俗套等。

(29)

(5) 明 辨

在思維過程中,能嚴謹、全面和獨立地審視事物和自我反省,然後評 價、調整和改善學習活動,例如在聆聽時,能迅速鑑別所聽內容的對 錯、優劣;說話時,能發現缺點,並能及時改進;閱讀文章時能評價 和鑒賞;寫作時,能評價和自我修改。

3. 掌 握 一 般 應 用 於 聽 說 讀 寫 的 思 維 方 法

要有效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思維素質,可通過語文能力訓練,使他 們掌握一般應用於聽說讀寫的思維方法,如演繹、歸納、概括、類比、

分析、綜合、比較、聯想、想像、具象化等。

教 學 原 則

(1) 結 合 語 言 訓 練

語言和思維關係密切,思維訓練和語文訓練不能分開進行,兩者必須在聽 說讀寫活動中緊密結合,例如在聽說教學時,利用學習材料中的矛盾論點,

提出問題,引發學生分析、思考,一方面加深學生對語料內容的理解,另 一方面培養學生的思辨及口語表達能力;在寫作教學中,既要注意學生的 語文運用,也要注意他們的思維過程和方法。

(2) 結 合 知 識 學 習

在教學上,盡量做到思維訓練與知識學習緊密結合,以取得相得益彰的教 學效果,例如講解關聯詞語的用法,可以適當滲透有關邏輯概念方面的知 識;講解記敘文的要素,可以結合創造性思考中的回想等進行訓練;講解 說明的方法,可以結合批判性思考中的分析、綜合、比較、分類等進行訓 練。

(3) 思 維 方 法 和 態 度 並 重

思維教學除重視思維方法的訓練外,亦應重視培養學生思考的態度。教師 宜設計多元化活動,讓學生結合生活和經驗,積極發揮好奇心、想像力,

勇於探索、敢於接受挑戰,能從多角度思考問題和勇於提出獨特和創新的 見解。從分組討論活動中,培養學生善於傾聽和認真思考別人意見的態度,

並能尊重別人不同意見,不會盲目附和或排斥。

(4) 讓 學 生 從 實 踐 中 學 習

學習不應只局限於課室,教師要鼓勵學生多參加課外語文活動,使他們不 斷通過實踐,積累生活素材,學習和掌握觀察事物和認識事物的方法,從 而提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例如透過專題研習,讓學生自擬題目,

然後透過不同的途徑,如觀察、訪問、調查、查考文獻、搜尋網頁等,獲 取相關的資料,在實踐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對問題作多角度的分析和探 討,從而獲得獨特和創新的見解。

(30)

(5) 從 協 作 學 習 中 培 養 同 理 心

要鼓勵學生從協作學習中掌握溝通、協商的能力,在集思廣益之下,汲取 他人智慧,引發同理心。例如教師可透過專題研習、小組討論等活動,讓 學生接觸不同的觀點、意念,辨識他人的情緒、想法,使他們考慮問題時 能夠設身處地,將心比心,謀求共識,從而找出彼此皆可接受的方案。

(6) 重 視 啟 發 引 導

要鼓勵學生自覺地、積極地、獨立地思考問題,必須讓他們去親自經歷思 考問題的過程,積累思維經驗,教師只在適當的時候才給予啟發和引導。

教師要事先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預計他們在思維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困 難,從而適當地啟發和引導。提問要富啟發性,以刺激學生獨立思考的興 趣,並主動打開思路。在學生思維遇到阻力時,要善於誘導,例如設計幾 個由易到難、有助學生思考的問題,使他們的思維逐步受到啟發,達到預 期的訓練目的。另外,要營造開放的學習氣氛,使學生敢於質疑問難,這 樣才能及時從學生身上得到反饋,了解學生的疑難所在,務使每一條啟發 性的問題都具有針對性,使學生的思維能夠處於積極活躍的狀態,例如組 織討論會,請學生分組搜集資料,組織論點、論據。教師應盡量鼓勵學生 主動發言,提出質疑。當學生爭論不休的時候,教師才給予啟發和引導。

(7) 重 視 學 習 過 程

在思維訓練中,尋找答案的過程遠比答案本身重要。一個問題可能有多個 答案。為了培養學生多角度思考的習慣,啟動他們求新、求異的思想,在 教學中,應當允許學生對同一個問題的理解存在差異。學生在思考問題的 時候,有時會超越常規,提出某些不同尋常的看法。這時候,教師應首先 鼓勵學生闡明自己的見解,鼓勵發展求異求新的思想,適當時再引導學生 對所提看法自我評價,例如分析作品的主旨,每個學生都可以根據自己對 作品的理解和感受進行分析。由於各人對作品的理解和感受或有出入,教 師應先肯定他們的分析,引導他們說明理由,如果言之成理,即使與一般 說法不同,也應該接受他們的答案。

六 、 語 文 自 學 學 習 目 標

語文自學能突破課堂語文學習的限制,使學生透過全方位學習,增 進語文學習的深度與廣度,打好終身學習的基礎。語文自學範疇的學習 目標是:

(1) 培養獲取知識、建構知識、運用知識、自我監控的能力;

(2) 提高語文自學的興趣,養成良好的語文自學態度和習慣。

(31)

學 習 要 點

通過語文學習活動,培養獨立學習語文的能力、興趣、態度和習慣。

1. 能 力

語文自學的能力,包括獲取知識、建構知識、運用知識和自我監控的 能力。

獲 取 知 識 的 能 力 ,是指聆聽、閱讀、查找資料、觀察、提問、驗 證,以及推論的能力。

建 構 知識的能力,是指對所獲取的信息(思想、意義、知識)進行 分析綜合,經過篩選歸類,與已有知識互相連繫而產生新知識的能力。

運 用 知 識 的 能 力 ,是指學生把通過閱讀、多聞、多見、多問所貯 存起來的語文知識和各種知識,根據需要靈活提取出來加以運用的能 力。

自 我 監 控 的 能 力 ,是指在自學過程中對自己的自學成果、學習過 程以及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自覺地進行監控,及時地總結經驗、糾正 錯誤的能力。

2. 興 趣

語文自學的興趣建基於好奇心、求知欲,使學生孜孜不倦,樂於學習,

不斷加強對語文的認知和理解。

3. 態 度

語文自學要積極主動和持之以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應該養成積極 主動的自學態度,自訂計畫、自我調節,按既定的目標學習語文。

4. 習 慣

語文自學的習慣,包括隨時觀察、經常閱讀、勤於思考、勤於驗證、

質疑問難、摘錄筆記、經常使用工具書等。

隨時觀察,使學生時刻自覺地積累語文材料、發展思維。經常閱讀,

使學生拓寬視野、積累語文材料;質疑問難,使學生保持思路靈敏,

善於在理解過程中提出問題,形成心得,進而尋根究柢,觸類旁通,

發揮創意;摘錄筆記,使學生整理平日閱讀、聆聽和思考所得,隨時 學以致用;經常使用工具書,使學生熟習各類文獻資料和查檢資料的 方法,能迅速選取適當途徑,解決讀寫聽說的問題。

(32)

教 學 原 則

(1) 源 於 生 活 、 用 於 生 活

語文來自生活實踐,要鼓勵學生從生活中學習語文。生活本身就是自學語 文的最佳時空環境。生活中的語文素材豐富多采,教師要啟導學生在取之 不竭的生活情境中多讀、多問、多見、多聞,以豐富閱歷,掌握語文工具,

並做到學以致用。

(2) 培 養 探 索 精 神 、 體 驗 成 功 感

語文蘊藏無窮知識,要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使他們體驗語文自學的過程,

明白其中的價值。教師要透過語文材料誘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平日 要與學生營造輕鬆、進取的學習氛圍,這才有利於師生共同探索。在探索 過程中,要多肯定學生的自學成果,讓他們多體驗語文自學的成功感。

(3) 激 發 情 趣 、 欣 賞 語 文

語文蘊藏無窮機趣,要充分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情趣,使他們切身體會語 文自學的愉悅。教師要透過語文學習材料創設趣味盎然的情境,例如詩詞 的意境和情韻,故事情節的引人入勝,小說人物的應對機鋒,散文文氣的 暢快淋漓,都可以引發學生浸淫其間,進而主動追尋、發掘自己喜歡的語 文學習材料,享受語文的妙趣,自得其樂。

(4) 規 畫 啟 動 、 適 時 指 導

要規畫、啟動學生的語文自學活動,並在過程中適時指導。語文自學包括 有計畫和隨機性的學習,可以是自讀學習材料,課外閱讀活動,或者專題 研習。教師要和學生一起計畫,商量訂出各階段的要求和期望,啟動學生 自學,並在過程中適時檢測,指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協助他們解決困難。

(5) 獨 立 思 考 、 勇 於 創 新

要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在語文自學中有自己的見解。學生透過自學繼承前 人知識,容易受前人思路牽引,不加思索全盤接受。教師要培養學生在語 文自學中不迷信權威,敢於建立自己的思想,敢於為自己的觀點辯護,才 能在前人的基礎上有所發明,有所創造。

(6) 讓 學 生 掌 握 方 法

要使學生掌握各種語文自學方法,以便主動探索。常見的語文自學方法包 括檢索工具書、訪問、調查、做紀錄、編目錄、閱讀、運用資訊科技等。

以下用閱讀、檢索工具書和運用資訊科技為例,加以說明:

甲 、 閱 讀

閱讀是獲取知識的最主要途徑。閱讀包括閱覽視像媒體的圖文,但 主要還是書刊文字。教師要先以富有趣味的作品培養學生的閱讀興 趣;有關作品只要文字通暢、無不良意識已可選用。然後,教師才 輔導學生鑒別讀物的優劣,選擇優質讀物。閱讀時不一定要精研細 讀;要掌握不同的閱讀方法,包括瀏覽、速讀、略讀、找關鍵語句、

(33)

主題閱讀等。

推廣閱讀風氣,可以養成學生「樂於學習」的態度。教師要提供可 引發閱讀興趣的環境,例如善用圖書館設施和社區語文活動,安排 學生廣泛閱讀各類讀物;提供適當輔導,包括尋找閱讀資源的途徑、

適當運用閱讀策略以及如何從閱讀中建構知識;要著重從閱讀中培 養能力和樂趣,例如為學生組織導賞活動,引領學生閱讀優秀的作 品,提高閱讀的質量,避免要求學生做過多的書面閱讀報告;要鼓 勵學生分享閱讀的心得和感受,例如組織讀書會、舉辦讀書報告會 等。

乙 、 檢 索 工 具 書

檢索工具書是尋找資料的常用途徑。工具書可以提供資料和線索,

釋疑解惑,指示進一步探究的門徑。工具書包括字典、辭典、書目、

百科全書、手冊等。教師要讓學生認識常見的工具書,掌握常用的 檢索方法,使學生能查會檢、選用得當。教師還要讓學生了解更新 工具書的重要,懂得挑選合適的版本,引用資料時懂得核實。

丙 、 運 用 資 訊 科 技

資訊科技可以帶動學生接觸大量知識,加強學習的互動性,促進溝 通,照顧學習差異,便於學生自我糾正,不受時空限制,而且趣味 性強。教師要培養學生掌握互聯網與電腦軟件的使用,指導學生尋 找網站,瀏覽、選用、下載各種資訊,廣泛交流。電腦軟件可以對 學習者作出即時回應,並且詳細記錄學習進程,進行多角度的分析。

教師要指導學生選用電腦軟件,以便按照自己的計畫、途徑、步伐 學習。教師尤須指導學生正確使用資訊科技,審慎判別電子資訊的 真偽對錯,了解並尊重私隱權和知識產權,遵守有關法規。

(7) 家 校 合 作

語文要在生活實踐中學習。學校生活時間有限,長時間的家庭生活,對學 生的語言學習十分重要。教師要建立和家長的連繫溝通途徑,充分利用家 庭生活,提高學生語言學習效能;輔助、促使家長在家庭生活中,為子女 營造語文自學的空間和機會。學生在家庭中廣泛接收各種語文資訊,包括 電台電視廣播、錄音錄像、網上資訊等。

大量的資訊可以增加學生的見識,也可能令學生無所適從,因此家長的引 導十分重要。家長可在家中提供學習的環境和適當的學習材料,與子女一 起閱讀書刊、觀賞節目、上網瀏覽、參加文娛活動,讓子女透過與家長的 愉快交往,激勵他們自學,然後交流分享,引導子女從閱讀中學習。

此外,家長對子女學習的期望和鼓勵,運用語文的態度和習慣,對他們的 語文自學都有很大的影響。

(34)

2.4 課 程 結 構 及 組 織

本課程建議分必修及選修兩部分。必修部分約佔本科課時的三分之 二至四分之三,選修部分約佔本科課時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建議必 修部分由中四貫串至中六;選修部分則由中五開始。

本科建議課程結構及組織圖示如下:

2 . 4 . 1 必 修 部 分

必修部分體現本課程的基礎性。學生通過必修部分的學習,培養必須 具備的語文素養,包括:更強的讀寫聽說能力,表達準確、流暢、得體,

能滿足學習、生活和日後工作的需要;具獨立思考、批判、創造和探究 的能力;具審美情趣、審美能力和文化修養。

必修部分的學習內容涵蓋閱讀、寫作、聆聽、說話、文學、中華文化、

品德情意、思維和語文自學九個學習範疇,在初中語文學習的基礎上,

中六

中五

中四

選修部分

中國語文

必修部分

必修部分

建議約佔本科課時的三分之二至四分之三 包括閱讀、寫作、聆聽、說話、文學、中華 文化、品德情意、思維和語文自學九個學習 範疇的學習

選修部分

建議約佔本科課時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 建議選修三至四個單元(其一可由學校自擬)

每個單元約佔 28 小時 建 議 選 修 單 元

名著及改編影視作品 戲劇工作坊

小說與文化 文化專題探討 新聞與報道 多媒體與應用寫作 翻譯作品選讀 科普作品選讀 普通話傳意和應用 普通話與表演藝術 自 擬 單 元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In the context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Education, STEM education provides impetus for the choice of learning and teaching materials and design of learning

• e‐Learning Series: Effective Use of Multimodal Materials in Language Arts to Enhance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English at the Junior Secondary Level. Language across

(2013) The ‘Art’ of Teaching Creative Story Writing In (Eds., Janice Bland and Christiane Lütge) Children’s Literature in Second Language Education. (2004) Language and

6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Bachelor of Arts with Honours in Primary Education Chinese major 3 years 7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Bachelor of Arts with Honours in Language

6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Bachelor of Arts with Honours in Primary Education Chinese major 三年 7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Bachelor of Arts with Honours in Language

• enhance teachers’ capacity to integrate language arts rich in cultural elements into the school- based English language curriculum to broaden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the

I would like to thank the Education Bureau and the Academy for Gifted Education for their professional support and for commissioning the Department of English Language and

• Information on learners’ performance in the learning task is collected throughout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process so as to help teachers design post-task activit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