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融合式適應體育之直排輪教學對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兒童之成效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融合式適應體育之直排輪教學對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兒童之成效"

Copied!
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2)
(3)

較多的專業支持,以確保活動的安全 有效,但不能因此而將適應體育排除 在融合之外。

參、相關法令

1973 年 美 國 復 健 法 案 (Rehabilitation Act)-P.L.93-112, 規定身心障礙者不應被排除在以中央 預算所支付的所有活動或方案之外, 1975 年 身 心 障 礙 者 教 育 法 案 P.L.94-142 以及其後的 IDEA 均提到 將體育教育界定為是對有需要的身障 者所提供的直接服務;1990 年美國殘 障 法 案 (American with Disabilities Act,ADA)要求體育教育應朝向提供 個 別 身 心 障 礙 者 參 加 功 能 性 (functional)休閒活動的必要的技 能,並能從中獲益以及能在社區環境 中落實,此外 ADA 強調回歸主流 (mainstream)的觀念,認為即使學 校已提供適應體育課程,但身障者仍 有權參與一般的體育課程(Americans with Disabilities Act,Coordinators H andbook,1990 edition)。由此可知美國 對適應體育之規定大多強調人權和實 用性,而我國對適應體育之規定,除 「特殊教育法」、「特殊教育法施行細 則」外,教育部所擬定之「增進適應 體育發展方案」亦為發展適應體育之 方針,相較於美國尚顯不足。由相關 法令看出對融合(或回歸主流)以及 身 心 障 礙 者 自 我 決 策 ( self determination)的重視,這也是我們 在實施融合式適應體育教學所強調的 重要原則。

肆、融合式直排輪教學之特色

(一)合作式的團隊運動: 本教學活動採用融合式教學,在 教學活動中強調「合作式的遊戲活 動」,具有四個要項:(1)所有參與者 必須相互幫忙以達共同的學習目標。 (2)肯定活動中每一個人的努力。(3) 鼓勵每個人參與活動。(4)讓每個人 都 覺 得 新 鮮 有 趣 ( Mender,Kerr, &Orlick,1982)。而合作遊戲以小團體 進 行 為 主 的 原 則 ( Sherrill,1997, 2001),也常見於直排輪教學活動中。 Block(2000)對融合式的團隊運動提 出四項活動或課程的調整標準:挑戰 (challenge)、安全(safty)、統整(integrity) 與 可 實 行 性 (implementation) , Ohtake(2004)則在 Block 的基礎上提 出四加一原則,除了上述四點,他還 加入「基本動作(essential)」的標準。 (二)專業團隊的運作

(4)

(1999)對「融合教育」所提之工作定 義中,第五點即強調由教育團隊提供 合作統整的服務。這些定義反應出統 整的團隊服務對融合實施之重要性; 在另一個針對學前融合實施的調查研 究,家長和教育夥伴都共同關心適當 的專業準備以因應學生複雜的特殊需 求(Seery, Davis, & Johnson, 2000)。 由此可知,在融合教育的實際執行 上,專業團隊的有效運作將左右融合 的效率。 本教學活動除家長外,尚有醫療 院所之職能治療師、物理治療師、國 小特教老師等共同參與,在組織上是 典型的專業團隊。而在運作上,以教 練(特教老師)為中心,統整協調治 療師、家長等意見,治療師等人員在 協調過程中提示訓練要領,並於需要 時提供諮詢服務,具有 Orelove 與 Sobsey (1996) 所 描 繪 貫 專 業 (transdisciplinary)團隊的兩種特徵:角 色釋放(role release)與間接服務。 (三)體制外 在多數有關適應體育活動大多是 在學校內或機構內規劃及進行,本教 學活動則由身心障礙學生家長與民間 治療師發起,自聘教師並邀集相關人 員加入,未接受任何教育體制的資 源,此舉利弊互見;例如課程在人、 時、地、物等方面皆具有相當的彈性, 只要家長或學生需要隨時都可調整。 但也因未受限於教育體系的相關規 定,在評估和運作上仍欠缺結構性, 責任歸屬與任務分派容易混淆,若於 學校中進行,可透過IEP 規劃分派各 種角色在適應體育中的任務與責任 (Shapiro & Sayers , 2003)。

伍、實施適應體育之注意事項

(一)安全防護

(5)
(6)
(7)
(8)

彰投 B02 版 林宜靜(民94 年 12 月 5 日)台北唐 寶寶游出世界金牌。聯合報 ,北 基宜C01 版 曾增勳(民92 年 7 月 6 日)特殊奧運 葉金忠 馬到成功。聯合報 ,桃 竹苗B01 版 陳志平,李翠玲(2003)以感覺統合 觀點談特殊兒童之直排輪溜冰訓 練。國教世紀。207 期 41-48 滕政德(2004)適應體育教學。台北: 師大書苑 英文部份: Barkley,R,A.,&Murphy,K,R. ( 2001 ) 注意力缺陷過動症臨床工作手冊 (黃惠玲,趙家琛譯)。台北:心 理。(原著出版於1998) Bekiari,A.,&Sakelariou,K.(2004)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opinions toward inclusion of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Italian

journal of sport sciences.11(1-2).

Bloomquist,M,L.(1999)行為障礙症 兒童的技巧訓練-父母與治療者 指導手冊(陳信昭,陳碧玲譯)。 台北:心理。(原著出版於1996) Cook,R.,Swain,J.,&French,S. (2001).

Voices from Segregated Schooling:

towards an inclusive education system, Disability and Society, 308-309.

French,R.,Kinnison,L.,&Babcock,G,J.( 2000)General considerations for including students with Down syndrome in physical education activities.National forum of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andsupervision journal.

Electronic. 17(E).

Hegarty,S.(2001)Inclusive education-a case to answer. 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30(3)

Huber,J,H.(1999)The new political agenda and reauthorization of IDEA:Implications and strategies for action. Retrieved Junuary 4, 2006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ebhost.bridgew.edu/jhuber /readings/the_new_political_agen da.html

Michael N. J., Chantal R. T., Peter C. , Isabelle S. T.,& Corrine W.(2000). Equifinality:parents’ and

(9)

624-632

Ohtake,Y.(2004)Meaningful inclusion of all student in team sports.

Teaching exceptional children.

37(2).22-27

Orelove,F,P.,&Sobsey,D.(1996) Educating children with multiple disabilities:A transdisciplinary approach. Baltimore: Paul H. Brookers. p1-34

Ryndak,D,L., Jackson,L., Billingsley,F. (1999-2000)Defining school inclusion for students with

moderate to severe disabilities:

what do experts say.Exceptionality, 8(2),101-116

Seery,M,E.,Davis,P,M.,&Johnson,L,J. (2000)Seeing eye-to-eye:Are parents and professionals in agreement about the benefits of preschool inclusion?Remedial

and special education , vol .21, no.

5, 268-278

Shapiro,D,R.,&Sayers,L,K.(2003)Who does what on the interdisciplinary team regarding physical education for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Teaching exceptional children.

35(6).32-38

Sherker,S.,&Cassell,E.(2002)In-line skating injury: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Monash university accident research center.

Sherrill,C.(2001)適應體育(陳素勤, 尚憶薇,蔡育佑譯)。台北:藝軒。 (原著出版於1997)

Van Dyke,R,S.,&Martha,A.(1995).How to build an inclusive school

community. Phi delta kappan.vol 76,no 6.

White,M.(1999)The physics of in-line skating. Journal of how things

work. Vol1.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世界衞生組織的建議, 5-17 歲兒童及青少年應在一星期內,累 積平均每天最少 60

現時,STEM 教育已融入了在小學課程當中;不少學校在規劃及組織 STEM 相關學習活 動時,更融入藝術教育/人文精神的學習元素,以

年青的學生如能把體育活動融入日常生活,便可提高自己的體育活動能

衞生署指出,由童年開始至成年階段,恆常參與體能活動

衞生署指出,由童年開始至成年階段,恆常參與體能活動對健康

品德培育、知 識增潤及體藝 培訓 5個培育 範疇編制,以 檢視學生自我 效能感及全校 生涯規劃教育

這種免疫力的保護時間長短仍未有定論。以現有證據 顯示,對 2019 冠狀病毒的天然免疫力可能不會持續 很長時間。因此,即使曾患過

現時,STEM 教育已融入了在小學課程當中;不少學校在規劃及組織 STEM 相關學習活 動時,更融入藝術教育/人文精神的學習元素,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