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普羅高菲夫《第三號鋼琴奏鳴曲》: 詮釋與探討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普羅高菲夫《第三號鋼琴奏鳴曲》: 詮釋與探討"

Copied!
8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東大學音樂學系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謝綉莉 博士

普羅高菲夫《第三號鋼琴奏鳴曲》:

詮釋與探討

研 究 生: 陳柏君 撰

中 華 民 國 一 ○ 五 年 七 月

(2)
(3)

國立臺東大學音樂學系 碩士論文

普羅高菲夫 《第三號鋼琴奏鳴曲 》:

詮釋與探討

研 究 生: 陳柏君 撰 指導教授: 謝綉莉 博士

中 華 民 國 一 ○ 五 年 七 月

(4)
(5)
(6)

誌謝

從台中到台東來念書,從不熟悉環境到熟悉,在這片土地竟也待上好些日子

了。在求學過程中很幸運地遇上許多幫助我的老師及同學,使我遇到困難能夠順

利的解決,並留下許多深刻的回憶。

在學期間,非常感謝我的指導教授謝綉莉博士,從大學時期開始指導我直到

研究所。無論是在鋼琴演奏的指導或論文撰寫甚至做人處事都給我許多意見,使

我在琴藝上能更精進,論文寫作條理分明、增進邏輯思考之能力,這些都使我獲

益良多,由衷感謝老師細心的指導。

同時感謝國立台東大學楊景蘭教授及國立屏東大學黃勤恩教授在忙碌之餘撥

空審閱我的論文,並給予我許多寶貴意見、指導,使得我的論文能更加豐富、完

整;並且於碩士學位音樂會給予鋼琴演奏上之詮釋見解,使我在鋼琴展演能力能

更進一步的了解與深刻體悟。

最後非常感謝我的父母親,從小一路栽培我、支持我學習音樂,包容我忙碌

時無法常常回家、時時惦記著我的健康,並且給予我許多的鼓勵、加油打氣,讓

我增添許多學習的動力。

感謝這一路走來給我許多支持的師長、朋友們,有你們的鼓勵、支持,是我

完成學業最大的動力。在此,將這份喜悅分享給你們。

(7)

普羅高菲夫 《第三號鋼琴奏鳴曲 》:

詮釋與探討

作 者 : 陳 柏 君

國 立 臺 東 大 學 音 樂 學 系

摘 要

普羅高菲夫鋼琴奏鳴曲在現代樂派佔有重要之地位,其曲式上多數依循古典 樂派之創作手法,在音樂語彙卻擁有自己獨特之風格。普羅高菲夫一生共出版九 首鋼琴奏鳴曲,深受大眾所喜愛,為音樂會、考試及比賽之常見曲目。

本論文將探討普羅高菲夫《第三號鋼琴奏鳴曲》之風格詮釋,共分成五章。

第一章為緒論,闡述研究動機及方法;第二章為探究普羅高菲夫生平及其鋼琴奏 鳴曲簡介;第三章為介紹樂曲創作背景特色及樂曲分析,第四章為樂曲詮釋,針 對演奏所需之詮釋技巧逐一提出探討;第五章結論。期盼藉此研究能更加深了解 普羅高菲夫之作品,並運用在實際演奏上,貼近其音樂之風格。

關 鍵 詞 : 普 羅 高 菲 夫 、 鋼 琴 奏 鳴 曲 、 第 三 號 鋼 琴 奏 鳴 曲 、 鋼 琴 作 品 二 十 八

(8)

Prokofiev’s Piano Sonata No. 3: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Po-Chun Chen

Abstract

Prokofiev’s nine piano sonatas constitute an important body of the 20

th

century piano repertoire. His compositional style shows the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 and innovation. The nine published sonatas are so deeply loved by the pianists and public, that they are frequently heard in concerts and competitions.

This thesis is aimed at exploring Prokofiev’s Piano Sonata No. 3, focusing in its style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The thesis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s an overview, describing the motivation and composition of this thesis. The second chapter includes a short biography of the composer, and a brief examination of his nine piano sonatas. The third chapter provides the compositional background and an analysis of the Piano Sonata No. 3. The forth chapter focuses in details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is sonata, with performance problems and possible solutions provided. The last chapter concludes the thesis, with a hope that it may serve as a reference guide to future performers of Prokofiev’s Piano Sonata No. 3.

Keywords: Prokofiev, Piano sonata, Sonata No. 3, Piano Sonata Op. 28

(9)

目次

摘 要 ………i

Abstract ………...i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二章 普羅高菲夫生平及鋼琴奏鳴曲簡介 ... 4

第一節 普羅高菲夫生平簡介... 4

第二節 普羅高菲夫鋼琴奏鳴曲簡介... 11

第三章 《第三號鋼琴奏鳴曲》樂曲解析 ... 30

第一節 創作背景及特色... 30

第二節 樂曲分析... 31

第四章 《第三號鋼琴奏鳴曲》樂曲詮釋 ... 51

第五章 結論 ... 66

參考文獻 ……….71

(10)

表次

表 1 年少時期之六首鋼琴奏鳴曲一覽表 ... 6

表 2 普羅高菲夫鋼琴作品一覽表 ... 12

表 3 普羅高菲夫九首鋼琴奏鳴曲速度記號一覽表 ... 16

表 4 普羅高菲夫鋼琴奏鳴曲一覽表 ... 19

表 5 普羅高菲夫《第三號鋼琴奏鳴曲》曲式架構一覽表 ... 32

(11)

譜例目次

譜例 1 第一號奏鳴曲,第 1~6 小節 ... 20

譜例 2 第二號奏鳴曲第一樂章,第 1~8 小節 ... 21

譜例 3 第三號奏鳴曲,第 1~6 小節 ... 22

譜例 4 第四號奏鳴曲第一樂章,第 1~9 小節 ... 23

譜例 5 第五號奏鳴曲第一樂章,第 1~5 小節 ... 24

譜例 6 第六號奏鳴曲第一樂章,第 1~5 小節 ... 25

譜例 7 第七號奏鳴曲第一樂章,第 1~10 小節 ... 26

譜例 8 第八號奏鳴曲第一樂章,第 1~8 小節 ... 27

譜例 9 第九號奏鳴曲第一樂章,第 1~6 小節 ... 28

譜例 10 導奏,第 1~2 小節 ... 33

譜例 11 導奏,第 3~6 小節 ... 33

譜例 12 呈示部第一主題 1a,第 16~19 小節 ... 34

譜例 13 呈示部第一主題 1b ... 35

譜例 14 呈示部,第 27~30 小節 ... 36

譜例 15 呈示部,第 54~57 小節 ... 36

譜例 16 呈示部,第 58~65 小節 ... 37

(12)

譜例 17 呈示部,第 78~85 小節 ... 38

譜例 18 呈示部,第 86~93 小節 ... 39

譜例 19 過渡樂段,第 94~96 小節 ... 40

譜例 20 發展部,第 96~102 小節 ... 40

譜例 21 發展部,第 103~106 小節 ... 41

譜例 22 發展部,第 114~117 小節 ... 42

譜例 23 發展部,第 118~122 小節 ... 42

譜例 24 發展部,第 123~131 小節 ... 43

譜例 25 發展部,第 132~140 小節 ... 44

譜例 26 發展部,第 140~145 小節 ... 45

譜例 27 發展部,第 146~151 小節 ... 46

譜例 28 過渡樂段,第 154~159 小節 ... 46

譜例 29 再現部,第 161~169 小節 ... 48

譜例 30 再現部,第 189~192 小節 ... 48

譜例 31 尾奏,第 205~212 小節 ... 49

譜例 32 尾奏,第 221~234 小節 ... 50

譜例 33 導奏,第 1~2 小節 ... 51

譜例 34 呈式部,第 25~27 小節 ... 52

(13)

譜例 35 呈示部,第 27~28 小節 ... 53

譜例 36 發展部,第 100~102 小節 ... 53

譜例 37 發展部,第 110~113 小節 ... 54

譜例 38 發展部,第 116~120 小節 ... 54

譜例 39 發展部,第 146~151 小節 ... 55

譜例 40 再現部,第 189~192 小節 ... 56

譜例 41 呈示部,第 16~21 小節 ... 56

譜例 42 呈示部,第 82~85 小節 ... 57

譜例 43 呈示部,第 86~93 小節 ... 58

譜例 44 發展部,第 114~117 小節 ... 58

譜例 45 發展部,第 140~145 小節 ... 59

譜例 46 發展部,第 146~150 小節 ... 60

譜例 47 尾奏,第 213~216 小節 ... 60

譜例 48 尾奏,第 224~226 小節 ... 61

譜例 49 導奏,第 1~6 小節 ... 62

譜例 50 呈示部,第 27~29 小節 ... 62

譜例 51 發展部,第 103~104 小節 ... 63

譜例 52 呈示部,第 34~35 小節 ... 63

(14)

譜例 53 呈示部,第 52~53 小節 ... 64

譜例 54 發展部,第 107~108 小節 ... 65

譜例 55 再現部,第 196~197 小節 ... 65

譜例 56 2a 動機及其運用 ... 68

(15)

第一章 緒論

瑟各.普羅高菲夫(Sergey Prokofiev, 1891–1953)1為俄國現代樂派重要作曲

家。其創作範圍極為廣泛,作品囊括多部歌劇、交響曲、協奏曲、器樂曲、鋼琴

獨奏曲、電影配樂、芭蕾舞劇…等。重要作品有:《第三號鋼琴協奏曲》2、九首鋼

琴奏鳴曲、《第一號交響曲》、歌劇《三橘之戀》(The Love for Three Oranges, Op.

33)、兒童劇《彼得與狼》(Peter and the Wolf , Op. 67)、芭蕾舞劇《羅密歐與茱麗 葉》(Romeo and Juliet, Op. 64)…等,皆為音樂會常見之曲目;普羅高菲夫鋼琴奏

鳴曲並被列入《你不可不知道的 100 首鋼琴曲與器樂曲》一書中3

普羅高菲夫一生中共出版九首鋼琴奏鳴曲,《第十號鋼琴奏鳴曲》未完成,《第

十一號鋼琴奏鳴曲》已給予編號,但並未開始創作。普羅高菲夫自西元 1904 年即

開始嘗試創作鋼琴奏鳴曲4,直至 1953 年去世前仍持續修訂《第五號鋼琴奏鳴曲》,

共持續近 50 年之久。而其出版作品編號中共有 135 首,第一首為《第一號鋼琴奏

鳴曲》,而最後一首為《第五號鋼琴奏鳴曲》第二次修改出版,可見普羅高菲夫對

1 Dorothea Redepenning, “Prokofiev, Sergey,” Grove Music Online, Oxford Music Onli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ccessed Mon. 14 Dec. 2015,

http://erms.lib.nttu.edu.tw:2187/subscriber/article/grove/music/22402;大衛‧古特曼,偉大作曲家群像 -普羅高菲夫,白裕承等譯(台北:智庫出版社,1996);本論文中,地名、人名之中文翻譯以「偉 大作曲家群像-普羅高菲夫」一書為例。

2 為避免過多括弧註釋引起閱讀困難,於本論文中曲種類之曲名(如奏鳴曲、協奏曲等)皆不 標示原文。

3 許麗雯總編(台北市:高談文化音樂館,2005),229-233。

4 普羅高菲夫於 1904 年即開始創作鋼琴奏鳴曲,但並未出版。

(16)

鋼琴奏鳴曲之重視。此九首鋼琴奏鳴曲深受國人喜愛,常於獨奏會、音樂比賽及

考試演出,尤其是第一、第三、第六、第七及第八號鋼琴奏鳴曲。

普羅高菲夫在其作品中,曲式上大多依循古典樂派之創作手法,在音樂語彙

卻發展出自己獨特之見解,例如:強烈節奏、多變之和聲色彩、將鋼琴視為敲擊

樂器創作…等。從這些特徵可見普羅高菲夫雖保留傳統亦追求變革,例如:《第三

號鋼琴奏鳴曲》只有單一樂章,在樂曲架構上仍然保有傳統奏鳴曲式之呈示部、

發展部、再現部主要樂段。曲式架構與古典時期雖差異不大,但在和聲、調性運

用及節奏變化…等,多有創新做法,創作規模不大但戲劇張力十足,在樂曲詮釋

上富有挑戰。因此筆者將之列為學位音樂會曲目之一,並以普羅高菲夫《第三號

鋼琴奏鳴曲》:詮釋與探討為論文主題,期許在研究過程中,加深了解普羅高菲夫

之作品,能使實際演奏方面獲得更大助益。

本論文將針對普羅高菲夫《第三號鋼琴奏鳴曲》做詮釋探討,而普羅高菲夫

紀念中心已成立近 22 年5,相關文獻資料皆陸續出版,因此能使本論文資料蒐集較

完整。筆者蒐集相關中英文書籍、國內外論文期刊、文獻、工具書及相關樂譜,

做為參考來源。由於眾多音樂書籍裡皆有介紹奏鳴曲發展歷史,於本論文中將不

再贅述。

本論文內容共分為五個章節:第一章為緒論,主要闡述研究方法、研究動機

5 Noëlle Mann, “The Serge Prokofiev Archive in London–A Complex Story,” Fontes Artis Musicae 55, no. 3 (2008): 543-547;有關普羅高菲夫紀念中心之成立細節,詳見本論文第二章第一節 普羅高菲夫生平簡介。

(17)

及方向;第二章分為兩節,第一節為普羅高菲夫生平簡介,第二節則以普羅高菲

夫鋼琴奏鳴曲作品特色做介紹;第三章分為兩節,第一節為《第三號鋼琴奏鳴曲》

創作背景介紹,第二節為此首樂曲之簡扼樂曲分析;第四章探討此首奏鳴曲演奏

詮釋,將針對節奏與速度變化、多聲部織度之變化、踏板運用及手型較小之建議

彈奏方式等四項進行探討;第五章為結論。

普羅高菲夫樂譜則參考以下四種版本:

1. “Sonata No. 3.” In The Boosey & Hawkes Piano Sonata Collection:

Six Sonatas by Bartók, Bernstein, Copland, Ginastera, Prokofiev, and Stravinsky. [New York]: Boosey & Hawkes,

2012.

2. “Sonata No. 3.” In Prokofiev Selected Works for the Piano. Edited by Murray Baylor. Van Nuys, CA: Alfred, 1990.

3. Sonata No. 3 in A Minor, Opus 28, for the Piano. Edited by Isidor Philipp. New York: International, 1958.

4. 普羅高菲夫鋼琴奏鳴曲集。台北市:全音出版社,1900。

本論文中,重要樂段皆有譜例隨文。第二章第二節內,鋼琴奏鳴曲譜例出自

全音出版社版本,其他章節有關《第三號鋼琴奏鳴曲》譜例則來自 2012 年 Boosey

& Hawkes 最新版本;若有引用其他版本做比較將另外註明。期盼透過此作品探討 與研究及實際彈奏經驗…等,能更加深了解普羅高菲夫鋼琴作品之特色及其重要

之演奏技巧,以提升演奏能力。

(18)

第二章 普羅高菲夫生平及鋼琴奏鳴曲簡介

第一節 普羅高菲夫生平簡介

普羅高菲夫為俄國作曲家,出生於 1891 年 4 月 11 日在伊卡特瑞諾斯拉夫

(Ekaterinoslav)地區裡的桑佐夫卡(Sontsovka)小鎮(今烏克蘭境內)6。父親

瑟各(Sergey Alekseyevich Prokofiev)為農業工程師,母親瑪莉亞(Mariya Zitkova)

出生於農民階層但受過良好教育,對音樂非常熱愛,尤其是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鋼琴奏鳴曲、蕭邦(Frédéric François Chopin, 1810–1849)

練習曲、圓舞曲、馬祖卡…等。普羅高菲夫出生前,即有兩位姊姊皆因病夭折,

因此普羅高菲夫成為獨子,備受父母寵愛。普羅高菲夫四歲開始由母親指導學習

鋼琴,其創作天份自五歲起即開始嶄露,兒時創作作品有些賦予標題,例如:鋼

琴曲《印度快步舞曲》(Indian Galop)為 1896 年創作,同年並創作鋼琴曲《華爾

滋》(Waltz),而 1900–1901 年創作歌劇《巨人》(The Giant),這些作品並未出版。

普羅高菲夫母親每年固定前往莫斯科一趟,於 1902 年普羅高菲夫與母親一同

前往時遇見塔納耶夫(Sergei Taneyev, 1856–1915)7,經由後者引薦,於 1902–

6 Redepenning, “Prokofiev, Sergey,” Grove Music Online;大衛‧古特曼;本節生平紀事以此兩 文獻為參考。

7 塔納耶夫為俄國人,是作曲家、鋼琴家、音樂理論家,亦有多種樂曲創作如:交響曲、三重 奏、鋼琴五重奏、弦樂四重奏等,指導過史克里亞賓、拉赫曼尼諾夫…等著名作曲家。

(19)

1903 年與同是作曲家及鋼琴家之萊茵霍爾德(Glière Reinhold, 1875–1956)8學習 和聲學、作曲及鋼琴;這段時間普羅高菲夫創作數首鋼琴曲,可惜皆未出版。於

1904 年普羅高菲夫前往聖彼得堡,認識聖彼得堡音樂院教授葛拉祖諾夫(Alexander

Glazunov, 1865–1936)9,並經由葛拉祖諾夫之建議,申請進入聖彼得堡音樂院接 受正規音樂教育。在學期間師承高沙可夫(Rimsky Korsakov, 1844–1908)10學習

管弦樂編曲及歌劇,並與齊爾品(Nikolay Tcherepnin, 1873–1945)11學習指揮,

齊爾品亦特別指導普羅高菲夫學習海頓(Joseph Haydn, 1732–1809)、莫札特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791)之管弦樂作品。普羅高菲夫亦跟隨當時

著名俄國鋼琴家依西波娃(Annette Essipova, 1851–1914)12學習鋼琴,特別是彈

奏莫札特、舒伯特(Franz Schubert, 1797–1828)、蕭邦之鋼琴作品。就讀音樂院

期間,普羅高菲夫認識年長十歲之米雅斯科夫斯基(Nikolai Myaskovsky, 1881–

1950)13並成為忘年之交,兩人時常一起聽音樂會、互相鼓勵、探討音樂,當普羅 高菲夫有新創作時,亦與米雅斯科夫斯基分享討論並請他給予意見。

8 萊茵霍爾德為俄國人,曾師事塔納耶夫。於莫斯科音樂院任教,創作樂曲種類繁多,如管絃 樂、協奏曲、室內樂、獨奏曲等。

9 葛拉祖諾夫為俄國人,曾師事林姆斯基.高沙可夫,是作曲家、老師。曾於聖彼得堡音樂院 任教,創作種類囊括室內樂、交響曲、鋼琴作品、協奏曲等。

10 林姆斯基.高沙可夫為俄國作曲家,是俄國國民樂派「五人組」成員之一。

11 齊爾品為俄國作曲家、指揮家及鋼琴家。曾於聖彼得堡音樂任教,創作種類包括歌劇、芭 雷、合唱曲、管弦樂曲等。

12 依西波娃為俄國人,是著名鋼琴家。欽佩柴可夫斯基及李斯特作品,於聖彼得堡音樂院教 授鋼琴。

13 米雅斯科夫斯基為俄國作曲家,和普羅高菲夫為同學,有「蘇聯交響曲之父」之稱。著有 多首交響曲、合唱曲、室內樂、獨奏曲等。

(20)

普羅高菲夫自 1904 年開始創作鋼琴奏鳴曲,至 1909 年間共創作六首鋼琴奏

鳴曲,部分作品已遺失、部分作品未出版,而部分經過修改後出版,以下為此年

少時期六首鋼琴奏鳴曲一覽表(見表 1)14

表 1 年少時期之六首鋼琴奏鳴曲一覽表

序號 創作年代 調性 修訂後出版

1 1904 Bb 大調

2 1907 F 小調 No. 1 Op. 1

3 1907 A 小調 No. 3 Op. 28

4 1907–1908 不詳(遺失)

5 1908 C 小調 No. 4 Op. 29

6 1908–1909 不詳(遺失)

普羅高菲夫就讀聖彼得堡音樂院期間亦創作多首小規模之鋼琴作品,如:1908

年創作《C 小調行板》15、《兩首小品》…等作品,上述作品並未出版;1909 年間

創作《四首練習曲》(Four Etudes, Op. 2)及《四首個性小品》(Four Pieces, Op. 3)

皆有出版。父親平日居於桑佐夫卡,而普羅高菲夫因就讀聖彼得堡音樂院,平時

與母親居住於聖彼得堡,暑假及聖誕假期期間才返回桑佐夫卡。父親於 1910 年去

世後,母子兩人即不再前往桑佐夫卡。普羅高菲夫於 1911–1912 年間創作《第一

14 Redepenning, “Prokofiev, Sergey,” Grove Music Online.

15 未出版之作品,皆不列出原文。

(21)

號鋼琴協奏曲》;其與依西波娃學習鋼琴時,接觸到舒曼(Robert Schumann, 1810–

1856)之《觸技曲》,引起創作此曲種之興趣,因而於 1912 年完成《觸技曲》(Toccata,

Op. 11),並於同年間完成《第二號鋼琴奏鳴曲》。

普羅高菲夫之母親於 1913 年夏天為了慶祝普羅高菲夫即將畢業,因此給予首

次拜訪法國、英國及瑞士之機會。這趟旅程中觀賞數場俄國芭雷舞團表演,包括:

史特拉文斯基(Igor Stravinsky, 1882–1971)之作品《火鳥》(The Firebird)、《彼

得洛西卡》(Petrushka)…等,對普羅高菲夫之音樂創作具有深刻影響力。普羅高

菲夫於 1913 年完成《第二號鋼琴協奏曲》,而 1914 年,普羅高菲夫彈奏自己創作

之《第一號鋼琴協奏曲》,以優異成績畢業於聖彼得堡音樂院,並且得到安東魯賓

斯坦大獎16(Arthur Rubinstein Prize)。

普羅高菲夫之《第二號鋼琴協奏曲》於 1915 年在羅馬首演頗受好評,因而提

升知名度。於 1915–1917 年,亦創作多首著名鋼琴作品,如《瞬間幻影》(Visions

Fugitives, Op. 22)、《第三號鋼琴奏鳴曲》、《第四號鋼琴奏鳴曲》。由於 1917 年俄 國發生二月革命及十月革命,社會處於動盪不安,普羅高菲夫無法安心創作,因

此於 1918 年春天決定前往美國發展。

在 1918 年抵達美國紐約後,隨即安排多場音樂會巡演,普羅高菲夫演奏自己

所創作之《第二號鋼琴奏鳴曲》、《四首練習曲》(Four Etudes, Op. 2)、《十首小品》

16 Thomas Schipperges, J. M. Q. Davies, and Nicholas Kenyon, Prokofiev (London: Haus, 2003), 162.

(22)

(Ten Pieces, Op. 12)之選曲17…等。由於當時美國聽眾處於較保守狀態,因此對

普羅高菲夫之作品接受度較低,但是對其鋼琴演奏能力給予肯定。普羅高菲夫居

住美國期間較少有創作,但仍有兩首鋼琴曲目之創作,分別為《老祖母的故事》(Old

Grandmother’s Tales, Op. 31)及四首小品(Four Pieces, Op. 32),並完成《第三號 鋼琴協奏曲》及歌劇《三橘之戀》之創作。由於普羅高菲夫認為其在美國發展空

間有限,因此於 1922 年決定移居,前往歐洲發展。

普羅高菲夫於 1922 年抵達德國南部居住,隔年與西班牙歌手麗娜.盧貝拉18

(Lina Llubera, 1897–1989)於德國巴伐利亞州埃塔爾鎮(Ettal)結婚,隨後遷居

巴黎居住十二年。普羅高菲夫於 1923 年創作《第五號鋼琴奏鳴曲》,此首作品於

1952–1953 年重新改編過,原編號為 38,改編後編號修訂為 135。婚後於 1924 年 喜獲麟兒,同年創作《第二號交響曲》。於 1925 年起,普羅高菲夫之音樂創作受

到蘇聯19關注,因此蘇俄官方政府於 1927 年邀請普羅高菲夫回到莫斯科,舉行為

期兩個月共八場巡演,演出獲得廣大回響。於 1929 年普羅高菲夫再次返回莫斯科,

但因車禍導致手受傷而未演出,此次行程聆聽多場音樂會。普羅高菲夫於 1931–

1932 年創作完成第四號及第五號鋼琴協奏曲,距離前一號鋼琴協奏曲已隔十年之 久。第三次訪問蘇聯於 1932 年,同年於美國演出為期三個月,這幾年仍居住巴黎。

17 Walden Hughes, “Prokofiev and the Piano,” Clavíer 30, no. 4 (Apr. 1991), 16.

18 麗娜為普羅高菲夫居住美國期間而認識。

19 原為俄羅斯蘇維埃共和國,1922–1991 年改稱蘇聯,全名為「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邦」。

(23)

普羅高菲夫於歐洲居住期間較少創作鋼琴作品,大多著重在歌劇、交響曲之創作

及演出,例如:《第三號交響曲》、《第四號交響曲》、《六首鋼琴小品》(Six Pieces, Op.

52)。

離開祖國 22 年後,普羅高菲夫於 1936 年正式返回蘇聯定居莫斯科。當年為

史達林(Stalin Iosif Vissarionovich, 1879–1953)執政,旅外學人須由政府評估方

得回國。蘇聯政府成立蘇維埃作曲家聯盟(Union of Soviet Composers)後,音樂

之相關事務由中央政府所控制,官方鼓勵作曲家運用傳統民歌作為素材,並將社

會內涵隱藏於作品中。「社會主義寫實論」(Socialist Realism)為史達林與作家會

面時,要求為藝術所需追求之理想,並以此為標準20。凡此期間所創作之藝術作品,

均需接受當局政府嚴格之審核,若未符合當局要求,作品將禁止演出、發表。普

羅高菲夫返回蘇聯後陸續創作許多著名作品如:鋼琴作品《給兒童的音樂》(Music

for Children, Op. 65)於 1935 年創作,隔年創作兒童劇《彼得與狼》(Peter and the

Wolf , Op. 67),鋼琴作品《羅密歐與茱麗葉》(Ten Pieces from Romeo and Juliet, Op.

75)於 1937 年創作…等。

普羅高菲夫於 1941 年第一次心臟病發,健康因此受影響。蘇聯於 1947 年頒

布法令,取消蘇聯人與外國人通婚之法令,因此普羅高菲夫與麗娜之婚姻關係失 效,隔年與米拉.孟德爾頌(Mira Mendel’ son, 1915–1968)再婚。於此時期,普

羅高菲夫創作三首鋼琴奏鳴曲,分別為《第六號鋼琴奏鳴曲》、《第七號鋼琴奏鳴

20 大衛‧古特曼,176-177。

(24)

曲》、《第八號鋼琴奏鳴曲》。

普羅高菲夫於 1947 年開始健康再度惡化,但仍然創作不輟,於 1947 年完成

《第六號交響曲》,亦完成《第九號鋼琴奏鳴曲》。普羅高菲夫於 1953 年 3 月 5 日

腦溢血去世,享年六十二歲。蘇聯領導人史達林也於同一日去世,因而媒體新聞

大多都關注領導人逝世之消息,直到隔幾天後世人才得知普羅高菲夫逝世消息。

普羅高菲夫去世後,第一任妻子麗娜21為了紀念及推廣普羅高菲夫之音樂,於

1983 年在倫敦創設「普羅高菲夫基金會」(The Serge Prokofiev Foundation)。麗娜 死後,1994 年由 Noëlle Mann22於倫敦大學金史密斯學院(Goldsmiths College,

University of London)成立「普羅高菲夫紀念中心」 (The Serge Prokofiev Archive)。 此紀念中心收藏許多普羅高菲夫旅居美國、德國及法國時之相關資料與作品,囊

括約 500 份樂譜、400 本書、500 份音樂節目單、期刊及文章等,有聲資料包含約

800 片 CD 唱片、65 片 DVD 光碟,亦包含多份手稿,如歌劇、鋼琴協奏曲、交響 曲等,以及普羅高菲夫與友人、出版商之書信。此紀念中心並於 2013 年底搬遷至

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內之「稀有圖書及手稿圖書館」(Rare Book & Manuscript

Library, Columbia University)23

俄國政府為了紀念普羅高菲夫誕辰 100 週年,於 1991 年開始成立「普羅高菲

21 麗娜於 1974 年離開蘇聯,前往倫敦與兒子同住,1989 年死於倫敦,享年 91 歲。

22 為避免翻譯造成不必要之混淆,針對沒有統一譯名之專有名詞將直接引用原文,不予翻譯。

23 “Serge Prokofiev Foundation,” accessed Mon. 14 Dec. 2015,

http://www.sprkfv.net/foundation/foundhome.html; “Serge Prokofiev Foundation Archive,” accessed Mon.

14 Dec. 2015, http://library.columbia.edu/locations/rbml/units/performing_arts/prokofiev.html; Mann, 543-547.

(25)

夫音樂大賽」24,每四年於聖彼得堡舉辦比賽,並分為指揮組、鋼琴組及作曲組。

於 2011 年普羅高菲夫出生地桑佐夫卡為了紀念普羅高菲夫,將當地機場更名為「普

羅高菲夫機場」(Donetsk Sergey Prokofiev International Airport)25,此機場於 1973

年開始運作,但因 2014 年俄國與烏克蘭發生戰爭,機場受到損壞,目前處於暫停

營運狀態。

第二節 普羅高菲夫鋼琴奏鳴曲簡介

在二十世紀裡,普羅高菲夫鋼琴作品深受重視並佔有重要地位,其作品特色

充滿戲劇性變化、傳統創作手法卻嘗試創新、樂曲中擅長將鋼琴當作敲擊樂器創

作、運用許多困難技巧…等,其創作風格兼具古典風格及現代風格,因而有學者

將其作品定義為「新古典主義」作品26。普羅高菲夫曾提及自身音樂作品有幾項特

色:第一為古典形式之風格(the classical line),此特色深受母親之影響,由於母

親喜愛彈奏鋼琴,亦常彈奏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因此引起普羅高菲夫嘗試模仿十

八世紀古典音樂創作之興趣。第二為創新風格(the modern trend),此特色源自於

1902 年普羅高菲夫遇到塔納耶夫,其建議普羅高菲夫建立自己之和聲語彙27。第三

24 “Prokofiev-Competition,” accessed Mon. 14 Dec. 2015, http://english.prokofiev-competition.com.

25 “Donetsk Sergey Prokofiev International Airport,” accessed Mon. 14 Dec. 2015, https://www.flightradar24.com/60,15/6.

26 林明慧,力‧美‧浦羅科菲夫(桃園:原笙國際有限公司,2009),19。

27 Stephen. C. E Fiess, The Piano Works of Serge Prokofiev (Metuchen, NJ: Scarecrow Press, 1994), 14.

(26)

為觸技曲或運動風格(the toccata or motor line),此風格源於學習舒曼之觸技曲、

練習曲等作品,因而引起普羅高菲夫於樂曲中嘗試加入此特色。第四為抒情風格

(the lyrical line),此為深思、冥想之心情,而此風格較晚引起注意。第五為詼諧

特質(the scherzo-ish line),有文獻將此風格稱為「怪異荒誕」(grotesque)之特質,

如其鋼琴作品《魔鬼的暗示》(Suggestion Diabolique, Op. 4, No. 4)。普羅高菲夫本

人卻非常不以為然,認為此風格特質應為詼諧、戲謔之風格,並非為怪異之特徵28

普羅高菲夫一生中,創作多首鋼琴作品,作品種類多元,包括奏鳴曲、觸技

曲、個性小品…等。以下依創作年代、作品及編號整理普羅高菲夫所有出版之鋼

琴作品一覽表(見表 2)29

表 2 普羅高菲夫鋼琴作品一覽表

創作年代 作品 作品編號

1909 Sonata No. 1 1

1909 Four Etudes 2

1911 Four Pieces 3

1910–12 Four Pieces 4

1912 Toccata 11

1906–13 Ten Pieces 12

1912 Sonata No. 2 14

1912–14 Sarkazmï 17

1915–17 Visions Fugitives 22

1917 Sonata No. 3(from Old Notebooks) 28 1917 Sonata No. 4(from Old Notebooks) 29

28 Fiess, 6; Boris Berman, Prokofiev's Piano Sonatas: A Guide for the Listener and the Performer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8), 10-12; John Gillespie, Five Centuries of Keyboard Music: An Historical Survey of Music for Harpsichord and Piano (Belmont, CA: Wadsworth, 1972), 359.

29 Redepenning, “Prokofiev, Sergey,” Grove Music Online;為了增加閱讀容易,表格中奏鳴曲以 網底標示。

(27)

創作年代 作品 作品編號

1918 Skazki staroy babushki 31

1918 Four Pieces 32

1922 March and Scherzo from The Love for Three Oranges 33

1923 Sonata No. 5 38

1938 Divertissement 43

1928 Veshchi vsebe 45

1930–31 Six Pieces 52

1931–32 Two Sonatinas 54

1933–44 Three Pieces 59

1933–44 Mïsli 62

1935 Music for Children 65

1937 Ten Pieces from Romeo and Juliet 75

1938 Gavotte 77

1939–40 Sonata No. 6 82

1939–42 Sonata No. 7 83

1939–44 Sonata No. 8 84

1942 Three Pieces from Cinderella 95

1941–42 Three Pieces 96

1943 Ten Pieces from Cinderella 97 1944 Six Pieces from Cinderella 102

1947 Sonata No. 9 103

1952–53 Sonata No. 5 135

奏鳴曲(Sonata)30一詞起源為拉丁文 Sonare,十七世紀將此字用於旋律樂器

或為數字低音(Figured Bass)聲部所寫之器樂作品。巴洛克時期將奏鳴曲一詞運

用於「獨奏奏鳴曲」(Solo Sonata)或「三重奏鳴曲」(Trio Sonata),直至古典樂

派確立曲式結構。古典樂派創作鋼琴奏鳴曲代表人物為海頓、莫札特及貝多芬,

三人皆創作多首重要鋼琴奏鳴曲,尤其貝多芬 32 首鋼琴奏鳴曲被稱為鍵盤樂之「新

30 Sandra Mangsen, et al. “Sonata,” Grove Music Online, Oxford Music Onli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ccessed Mon. 14 Dec. 2015,

http://erms.lib.nttu.edu.tw:2187/subscriber/article/grove/music/26191.

(28)

約聖經」。進入浪漫樂派,作曲家仍持續創作鋼琴奏鳴曲,但逐漸被個性小品

(Character piece)取代。此時期鋼琴奏鳴曲之創作以舒伯特為最多,共有 24 首31

其他作曲家如蕭邦、舒曼、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1833–1897)各創作三首,

李斯特(Franz Liszt, 1811–1886)僅創作一首鋼琴奏鳴曲。

現代樂派之作曲家創作鋼琴奏鳴曲數量較少,如:貝爾格(Alban Berg, 1885–

1935)一首、巴拉基列夫(Mily Alekseyevich Balakirev, 1837–1910)兩首、柴可 夫斯基(Pyotr Il′yich Tchaikovsky, 1840–1893)兩首、拉赫曼尼諾夫(Sergei

Vasilievich Rachmaninov, 1873–1943)兩首、柯普蘭(Aaron Copland, 1900–1990)

兩首,史特拉文斯基三首,皆為數不多。創作較有規模者為史克里亞賓(Alexander

Nikolayevich Scriabin, 1872–1915)的十首及普羅高菲夫的九首鋼琴奏鳴曲。

普羅高菲夫九首鋼琴奏鳴曲之特色如下:

一、 曲式架構:

普羅高菲夫創作鋼琴奏鳴曲時,曲式多依循傳統古典時期作曲家之創作

模式。九首鋼琴奏鳴曲中,以多樂章架構創作為主,三樂章分別為第四、第

五、第七及第八號鋼琴奏鳴曲;四樂章分別為第二、第六及第九號鋼琴奏鳴

曲,第一號及第三號鋼琴奏鳴曲則為單一樂章。而多樂章架構之鋼琴奏鳴曲

中,第一樂章多為奏鳴曲式,中間樂章多為三段式、輪旋曲或輪旋奏鳴曲式,

31 Robert Winter, et al, “Schubert, Franz,” Grove Music Online, Oxford Music Onli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ccessed Mon. 14 Dec. 2015

<http://erms.lib.nttu.edu.tw:2187/subscriber/article/grove/music/25109pg2>.

(29)

最後樂章多為奏鳴曲式或輪旋奏鳴曲式。如《第九號鋼琴奏鳴曲》,第一樂章

為奏鳴曲式、第二樂章為三段式、第三樂章為輪旋曲、第四樂章為輪旋奏鳴

曲式32

二、 速度記號:

普羅高菲夫於鋼琴奏鳴曲中,三個樂章速度之編排大多為快–慢–快之

速度變化。四個樂章速度之編排多為快–快–慢–快,而在四個樂章之編排

中,第二樂章皆為詼諧曲33,與傳統鋼琴奏鳴曲中,第二樂章多為慢板之作法

不同。在《第八號鋼琴奏鳴曲》中,第一及第二樂章皆為慢板樂章,為普羅

高菲夫九首奏鳴曲中唯一使用此做法之樂曲(見表 3)。在樂章中,普羅高菲

夫有時亦給予速度轉換,如《第三號鋼琴奏鳴曲》使用六次速度轉換,原為

Allegro tempestoso,在第一個過渡樂段開始即轉入 Moderato,進入發展部再 轉回 Allegro tempestoso。另外,在主要速度後普羅高菲夫常會多加形容詞來

描述樂曲,如《第三號鋼琴奏鳴曲》為 Allegro tempestoso,《第七號鋼琴奏鳴

曲》第一樂章為 Allegro inquieto。

32 蔡佳憓,普羅高菲夫鋼琴奏鳴曲:奏鳴曲式的傳承與創新(台北:全音樂譜出版社,2014),

ii;詳細列表請見此書前言,內有普羅高菲夫鋼琴奏鳴曲各樂章曲式一覽表。

33 Stewart Gordon, A History of Keyboard Literature: Music for the Piano and Its Forerunners (New York: Schirmer Press, 1996), 441.

(30)

表 3 普羅高菲夫九首鋼琴奏鳴曲速度記號一覽表

三、 和聲色彩:

普羅高菲夫鋼琴奏鳴曲中,可發現常使用和弦變換、和弦式旋律、或運

用多聲部旋律,使聲響效果變化豐富,如《第一號鋼琴奏鳴曲》中,使用許

奏鳴曲序號 各樂章速度記號 1 I. Allegro

2

I. Allegro, ma non troppo II. Allegro marcato III. Andante IV. Vivace

3 I. Allegro tempestoso

4

I. Allegro molto sostenuto II. Andante assai

III. Allegro con brio, ma non leggiero

5

I. Allegro tranquillo II. Andantino

III. Un poco allegretto

6

I. Allegro moderato II. Allegretto

III. Tempo di valzer lentissimo IV. Vivace

7

I. Allegro inquieto II. Andante caloroso III. Precipitato

8

I. Andante dolce II. Andante sognando III. Vivace

9

I. Allegretto

II. Allegro strepitoso III. Andante tranquillo

IV. Allegro con brio, ma non troppo presto

(31)

多和弦式旋律,使得織度較為厚重,並豐富聲響色彩。另外,普羅高菲夫在

樂曲中,常將動機於不同聲部或使用卡農方式呈現,如《第三號鋼琴奏鳴曲》

有許多樂段運用此方式呈現。有時普羅高菲夫會將曲調移到內聲部,如《第

七號鋼琴奏鳴曲》第二樂章曲調即是在內聲部進行。另外,普羅高菲夫也常

運用增減音程、大跳音程、半音階、變化和弦、平行音程、平行和弦、替代

和弦…等創作手法來製造不同的聲響效果。如《第六號鋼琴奏鳴曲》第二樂

章使用和聲重疊來彈奏,《第八號鋼琴奏鳴曲》第二樂章則使用平行和弦上行

之方式進行。在調性上,除了運用傳統之大小調,普羅高菲夫亦使用教會調

式作變化,如《第五號鋼琴奏鳴曲》第一樂章第一主題使用教會調式創作34

《第三號鋼琴奏鳴曲》之第二主題 2b 動機亦使用教會調式。

四、 拍號運用:

普羅高菲夫在拍號運用上常使用特別拍號,如《第一號鋼琴奏鳴曲》運

用 12/8,《第七號鋼琴奏鳴曲》第三樂章運用 7/8。普羅高菲夫鋼琴奏鳴曲亦

可發現,幾乎每首樂曲皆有變換拍號,例如:《第二號鋼琴奏鳴曲》第三樂章

由原來 4/4 轉為 7/8 再回到 4/4。有時變換拍號一小節後隨節轉回原拍號,如

《第三號鋼琴奏鳴曲》原拍號為 4/4(12/8)進入到第 26 小節轉為 3/2,第 27

小節隨即轉回 4/4(12/8)。在普羅高菲夫鋼琴奏鳴曲中,有時亦可看到雙手使

34 Fiess, 75–81.

(32)

用不同拍號,如《第一號鋼琴奏鳴曲》原雙手為 12/8,進入到第 37 小節右手

為 12/8 左手則改為 4/4;在《第三號鋼琴奏鳴曲》則以 4/4(12/8)雙拍號標示。

五、 節奏律動:

普羅高菲夫稱其音樂作品中有觸技曲或運動風格,於其鋼琴奏鳴曲中不

難發現,如《第四號鋼琴奏鳴曲》最後樂章中,即有使用到觸技曲之風格35

在普羅高菲夫作品中有時出現雙手使用不同拍號,此作法相較於古典時期奏

鳴曲為較特別之創作手法,而雙手使用不同拍號亦造成節奏律動改變,如《第

二號鋼琴奏鳴曲》第四樂章第 97 小節由原來雙手 2/4 改為右手 6/8 左手 2/4,

此節奏律動由原本一拍以兩個八分音符為單位轉成以三對二為一拍。

六、 樂曲難易度:

著名鋼琴音樂學家 Mauric Hinson(1931–2015)於 Guide to the Pianist's

Repertoire 一書36中將普羅高菲夫所有作品列出難易度;在第一號、第二號、

第五號及第九號歸納為中等到難之難易度,而第三、第四、第六、第七及第

八號歸納為難。技巧難度包括快速音群、快速連續跳音或連續斷奏和弦、具

高能量敲擊樂器般之節奏律動、快速連續八度彈奏、大跳技巧及豐富之度之

35 David Burge, Twentieth-Century Piano Music (New York: Schirmer Books, 1990), 108.

36 Maurice Hinson, “Serge Prokofieff (1891–1953) Russia,” in Guide to the Pianist's Repertoire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00), 616–618;此書將鋼琴曲目難易度分為四種,分別為:

easy, intermediate, moderately difficult, difficult.

(33)

多聲部彈奏等等。

以下根據普羅高菲夫出版之九首鋼琴奏鳴曲,以作品編號、調性、創作年代、

樂章數、題獻列表(見表 4)37,並且針對每首鋼琴奏鳴曲作簡短介紹。

表 4 普羅高菲夫鋼琴奏鳴曲一覽表

序號 作品

編號 調性 創作

年代 樂章數 題獻 附註

1 1 F 小調 1909 1 Vassily Morolyov 1907 年初稿

2 14 D 小調 1912 4 Maximilian Schmidthof

3 28 A 小調 1917 1 Boris Verin 1907 年初稿

4 29 C 小調 1917 3 Maximilian Schmidthof 1908 年初稿

5

38 C 大調 1923 3 Piotr Petrovich 第一版

135 C 大調 1952 3 無 第二版

6 82 A 大調 1939-

1940 4 無

7 83 Bb大調 1939- 1942

3 無

8 84 Bb大調 1939- 1944

3 Mira Mendel’ son

9 103 C 大調 1947 4 Sviatoslav Richter

37 Redepenning, “Prokofiev, Sergey,” Grove Music Online; Berman, 48–193.

(34)

一、 《第一號鋼琴奏鳴曲》,F 小調,作品 1

此作品為普羅高菲夫於 1907 年就讀聖彼得堡音樂院時所創作,原為年少時期

所創作六首奏鳴曲之第二首,初版為三個樂章。普羅高菲夫於 1909 年將此作品再

度修改,將慢板及最後樂章刪除成為現今之單一樂章。隔年由作曲家於莫斯科親

自首演,並於 1911 年出版。此作品為奏鳴曲式,樂曲風格近似浪漫樂派,調性運

用三度關係調作轉調。整首樂曲受舒曼、拉赫曼尼諾夫、及史克里亞賓影響38,運

用許多和弦、八度音程及二對三之節奏,和聲多運用傳統創作手法,較少使用不

協和之聲響,因而較無明顯之個人特色(譜例 1)。

譜例 1 第一號奏鳴曲,第 1~6 小節

二、 《第二號鋼琴奏鳴曲》,D 小調,作品 14

此作品為普羅高菲夫於 1912 年就讀聖彼得堡音樂院期間所創作,於 1913 年

38 Hughes, 15.

(35)

出版,作曲家於 1914 年在莫斯科首演。此樂曲共四個樂章,第一樂章為奏鳴曲式,

大量運用三連音及二對三節奏,亦使用變換拍號之創作手法(譜例 2)。第二樂章

為詼諧曲有別於古典時期創作之曲式架構39,樂曲織度較簡單,旋律線條於左右手

交替出現,並運用許多斷奏之三度音程或和弦彈奏。第三樂章為反覆兩段式,樂

曲中力度記號變化大,和聲進行中常使用大跳,樂曲拍號於 4/4 與 7/8 做轉換。第

四樂章為奏鳴曲式,此樂章之發展部運用第一樂章第二主題40,樂章運用三個不同

拍號做轉換,左手多處以頑固伴奏進行,曲風較簡潔明快,並有觸技曲之風格41

譜例 2 第二號奏鳴曲第一樂章,第 1~8 小節

三、 《第三號鋼琴奏鳴曲》,A 小調,作品 28

此作品初稿於 1907 年普羅高菲夫就讀聖彼得堡音樂院期間所創作,原為年少

時期所創作六首奏鳴曲之第三首,1917 年普羅高菲夫將此作品再度修改。作曲家

39 Fiess, 143.

40 Fiess, 144.

41 Burge, 108.

(36)

於 1918 年在彼德格勒(Petrograd,今聖彼得堡)首演,於同年出版。此樂曲為奏

鳴曲式,常使用半音階、三連音…等音型呈現(譜例 3),詳細曲式見本論文第三章。

譜例 3 第三號奏鳴曲,第 1~6 小節

四、 《第四號鋼琴奏鳴曲》,C 小調,作品 29

此作品初稿於 1908 年普羅高菲夫就讀聖彼得堡音樂院期間所創作,原為年少

時期所創作六首奏鳴曲之第五首,1917 年普羅高菲夫將此樂曲再度修改,共三個

樂章。1918 年由作曲家於彼德格勒親自首演,並於同年出版。第一樂章為奏鳴曲

式,樂曲風格較內斂、近似冥想之風格42,開頭雙手以 pp 之力度於低音域呈現(譜

例 4)。第二樂章為行板三段曲式,此樂章與第一樂章相同兩手以低音域開場,左

手並以三度音程持續反覆進行。第三樂章為輪旋奏鳴曲式,此樂章多處運用二度

音程、半音階、臨時升降記號以製造不協和之聲響,且運用許多大跳音型來改變

42 蔡佳憓,51。

(37)

音樂色彩。

譜例 4 第四號奏鳴曲第一樂章,第 1~9 小節

五、 《第五號鋼琴奏鳴曲》,C 大調,作品 38

此作品為普羅高菲夫於 1923 年移居歐洲時創作。作曲家於 1924 年在巴黎首

演,隔年出版。1952 年普羅高菲夫將此曲再作修改,並予以新編號 135,於 1955

年出版。此樂曲共三個樂章,為普羅高菲夫鋼琴奏鳴曲中第一首以大調創作,有

別於前四首以小調進行。第一樂章為奏鳴曲式,旋律簡單,於樂曲中多採用半音

階創作手法,織度較單薄(譜例 5)。第二樂章為慢板,旋律多於右手彈奏,左手

多以重複三和弦進行,樂曲多處使用裝飾音來增添音樂色彩。第三樂章為輪旋奏

鳴曲式,開頭以柔和旋律進行,接著以不協和音程改變聲響,製造出對比效果,

並於樂曲中使用八度音程或分解八度彈奏。

(38)

譜例 5 第五號奏鳴曲第一樂章,第 1~5 小節

六、 《第六號鋼琴奏鳴曲》,A 大調,作品 82

此作品為普羅高菲夫返回蘇維埃居住時於 1939–1940 年完成。並於 1940 年

由作曲家於莫斯科親自首演,同年出版。此首奏鳴曲與第七、第八號奏鳴曲為同

時間創作,而這三首奏鳴曲諸多學者統稱為「戰爭奏鳴曲」(War Sonatas)43。本

樂曲共四個樂章,第一樂章為奏鳴曲式,此樂章充滿不協和聲響、擊樂之效果(譜

例 6),普羅高菲夫於發展部中註明運用拳頭於鍵盤上敲擊(col pugno),製造特

殊音效。第二樂章為三段曲式,具有詼諧之風格、採用半音進行及大跳音型,於

樂曲開頭多以斷奏之方式彈奏,接著左手以五連音之方式進行,再以調性及拍號

變化進入下一樂段。第三樂章為三段曲式,速度緩慢之圓舞曲,具有抒情風格,

樂曲以 9/8 拍為開頭再做拍號轉換,並做三種調號轉換。第四樂章為輪旋曲式,多

使用不協和之聲響,運用快速而連續之十六分音符分解和弦彈奏,並與三連音交

43 Burge, 106。

(39)

替進行。

譜例 6 第六號奏鳴曲第一樂章,第 1~5 小節

七、 《第七號鋼琴奏鳴曲》,降 B 大調,作品 83

此作品為 1939–1942 年普羅高菲夫居住於蘇維埃時所創作,並由鋼琴家李希

特(Sviatoslav Richter, 1915–1997)於 1943 年在莫斯科首演,同年出版。此作品

於史達林大賽(Stalin Prize Competition)獲得第二名44。樂曲共三個樂章,第一樂

章為奏鳴曲式,開頭織度較單薄,第一主題以平行八度開場,藉由音型變化而突

顯音樂之節奏感與張力,第二主題運用對位及無調性之創作方式45,並運用速度與

表情之改變,使得兩個主題形成對比(譜例 7)。第二樂章為抒情行板之風格,與

第一樂章風格差異極大,樂章之主題以中、低聲部進行,而上聲部則為伴奏音型,

44 林明慧,69;史達林大賽為蘇聯國家每年頒發給在科學、數學、文學、藝術、建築等領域 有貢獻之作品。

45 Fiess, 152.

(40)

以切分節奏進行。第三樂章為拱型曲式(arch from)46,此樂章具有強烈節奏感,

使用罕見 7/8 拍之混和拍子,整首樂曲中,左手多以八度音型持續進行,製造出不

協和之聲響,右手則以和弦式旋律、八度之音型輪流出現,與左手形成對比。

譜例 7 第七號奏鳴曲第一樂章,第 1~10 小節

八、 《第八號鋼琴奏鳴曲》,降 B 大調,作品 84

此作品為 1939–1944 年普羅高菲夫居住於蘇維埃時所創作,並由鋼琴家吉利

爾斯(Emil Gilels, 1916–1985)於 1944 年在莫斯科首演。第八號及第九號鋼琴奏

鳴曲與前七首鋼琴奏鳴曲較不相同,不再充滿不協和、衝突之風格47。第八號鋼琴

奏鳴曲共三個樂章,第一樂章為行板,亦是普羅高菲夫九首鋼琴奏鳴曲中唯一第

一樂章非以快板呈現之樂曲,而第二樂章亦為行板樂章。第一樂章為奏鳴曲式,

46 蔡佳憓,ii。

47 Gillespie, 361.

(41)

於樂曲中只有發展部進入較快之速度,而其他部分較為寧靜、平和48(譜例 8)。

第二樂章為三段曲式,具有圓舞曲之風格,此樂章開頭以和弦進行,有別於第一

樂章以多聲部之方式進行,且以半音進行轉調。第三樂章為輪旋曲式,為整首奏

鳴曲中篇幅最長之樂章,此樂章以 12/8 拍號進行,亦是較少見之拍號運用方式。

樂曲以半音和聲連續運用,而部分樂段使人產生捉摸不定之感覺49

譜例 8 第八號奏鳴曲第一樂章,第 1~8 小節

九、 《第九號鋼琴奏鳴曲》,C 大調,作品 103

此作品為 1947 年普羅高菲夫於蘇維埃居住時所創作。由鋼琴家李希特於 1951

年在莫斯科首演,至 1955 年才出版。此樂曲共四個樂章,第一樂章為奏鳴曲式,

以自然音階構成寧靜之感覺,樂章中以多聲部織度之創作手法,整首力度之變化

48 Fiess, 154;Gordon, 442.

49 林明慧,102。

(42)

並無強烈轉換之樂段,但以速度及節拍之轉換來改變聲響(譜例 9)。第二樂章為

三段曲式,開頭力度以 ff 呈現,有別於第一樂章以 p 開始,形成對比。樂曲中,

頻繁採用三連音與不諧和音程,並具有強烈節奏感之效果,此樂章多以音程做變

化,較少運用和弦做聲響改變。第三樂章為行板輪旋曲式,此樂章可分為兩種不

同音樂風格,第一種為寧靜風格 Andante tranquillo,第二種具有激動之風格 Allergo

sostenuto,並以此輪流轉換;在樂曲中亦常使用拍號轉換。第四樂章為輪旋曲式,

充滿躍動之節奏。開頭以 f 之力度呈現,與第三樂章以 p 開頭出現形成對比。

譜例 9 第九號奏鳴曲第一樂章,第 1~6 小節

普羅高菲夫於去世前已開始創作《第十號鋼琴奏鳴曲》,為 C 小調,作品編號

13750,但是只有創作 44 小節,尚未完成且未出版。而《第十一號鋼琴奏鳴曲》,

50 Berman, 212-214.

(43)

普羅高菲夫已給予作品編號 138,但並未開始創作51

普羅高菲夫鋼琴奏鳴曲涵蓋其人生大半階段,從年少時期所創作六首中再做

修改出版,之後並接續創作多首奏鳴曲。歷經學生時期、遷居國外、返回故鄉定

居之人生歷程,亦加深其作品內容深度。

51 Redepenning, “Prokofiev, Sergey,” Grove Music Online.

(44)

第三章 《第三號鋼琴奏鳴曲》樂曲解析

第一節 創作背景及特色

普羅高菲夫《第三號鋼琴奏鳴曲》為年少時期創作六首奏鳴曲中之第三首,

於 1907 年就讀聖彼得堡音樂院期間完成初稿,至 1917 年修改完成創作,並題獻

給好友 Boris Verin52,距離前一首鋼琴奏鳴曲完成已隔五年之久。普羅高菲夫於

1918 年在彼德格勒(Petrograd, 今聖彼得堡)親自首演;同年由 Gutheil 出版社出 版。普羅高菲夫《第三號鋼琴奏鳴曲》與《第四號鋼琴奏鳴曲》有些相似之處,

如:同為 1917 年修訂完成、皆取自舊筆記本,因此文獻資料及樂譜上可看到取自

「舊筆記本」做為副標題53。在 1915–1917 年間,普羅高菲夫亦創作多首樂曲,

如:鋼琴曲《瞬間幻影》、《第四號鋼琴奏鳴曲》、《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第一

號交響曲》…等。

《第三號鋼琴奏鳴曲》於 1907 年初時即為單一樂章,有別於《第一號鋼琴奏

鳴曲》原先為三個樂章,修訂後刪減為現今之單一樂章。《第三號鋼琴奏鳴曲》之

曲式架構大致上遵循傳統之奏鳴曲式,包括:導奏、呈示部、發展部、再現部及

尾奏;而呈示部亦包含兩個對比之主題。呈示部、發展部及再現部各有 78、67 及

52 Boris Verin 為業餘詩人 Boris Bashkirov 之筆名;Pamela Davidson, ed., trans., “Look After Your Son’s Talents’: The Literary Notebook of Mariya Prokofieva,” in Sergey Prokofiev and His World, ed.

Simon Morrison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8), 13.

53 蔡佳憓,43。

(45)

44 小節,相較之下再現部極為精簡;此精簡之架構為普羅高菲夫於 1907 年完成初 稿時即刻意安排54。發展部大多運用第二主題之動機做變化,第一主題則較少運用

到,此作法亦見於尾奏,與傳統奏鳴曲中發展部多使用呈示部之兩主題平衡發展

大異其趣。另外,呈示部之第二主題動機 E–C–B–E 音實為普羅高菲夫就讀聖

彼得堡音樂院時一位女同學之姓 Eche;普羅高菲夫與好友米雅斯科夫斯基於 1907

年書信中曾自豪地提及此連結,並自認運用得很成功55。整首樂曲共有 234 小節,

全曲演奏時間約長七分半鐘。

第二節 樂曲分析

普羅高菲夫《第三號鋼琴奏鳴曲》為單一樂章,曲式為奏鳴曲式(Soanta–

Allegro Form),A 小調,4/4(12/8)拍,為激烈的快板(Allegro tempestoso)。樂 章 可 分 成 五 大 部 分 : 導 奏 ( Introduction )、 呈 示 部 ( Exposition )、 發 展 部

(Development)、再現部(Recapitulation)及尾奏(Coda)。以下為本樂曲曲式架

構(見表 5) 56

54 Sergey Prokofiev, Prokofiev by Prokofiev: A Composer's Memoir (Garden City, NY: Doubleday, 1979), 193.

55 Prokofiev, Prokofiev by Prokofiev: A Composer's Memoir, 191-192;於音名系統中,德系音名 H 音等於英系音名之 B 音。

56 Shu-Fen Juang, “Variants of Sonata Form as Seen in Alban Berg's Piano Sonata, Op. 1, and Sergei Prokofiev's Piano Sonata No. 3 in A Minor, Op. 28” (DMA diss., University of Miami, 2006);

David Charles Westfall, “Three One-Movement Sonatas of the Russian Silver Age: A Comparative Study” (DMA diss., University of Hartford, 2008).

(46)

表 5 普羅高菲夫《第三號鋼琴奏鳴曲》曲式架構一覽表

一、導奏

本樂曲自第 1–15 小節為導奏,以 ff 揭開序幕,運用諸多屬音(E 音)來貫

穿;節奏上運用許多三連音,因此使用兩種拍號並存,分別為 4/4 或 12/8,也預示

整首樂曲以此節奏貫穿。此 15 小節導奏之力度以 ff 出現五次,持續至第 14 小節,

架構 段落 小節數

導奏 Allegro tempestoso 1~15

呈示部

第一主題

1a 16~19 1b 20~26 1c 27~53 過渡

Moderato

54~57

第二主題

2a 58~77 2b 78~85 2c 86~93

發展部

過渡 Allegro tempestoso

94~95

Allegro tempestoso

1b 96~102 2a+1b 103~113

2b 114~117 1a 118~122

Moderato 2a 123~131

Più animato

2c+2a 132~139 2a 140~145 2c 146~153

過渡 154~160

再現部 Allegro tempestoso

1c 161~188 2a 189~204 尾奏 Poco più mosso

2b 205~220 1c 221~234

(47)

才慢慢漸弱(dim.),以預示即將進入第一主題;圓滑線於此 15 小節中並不常出現,

而多以短節奏呈現。

樂曲開頭左手以單音呈現,右手則以屬和弦之原位及第一轉位出現,並於左

右手以單音、屬和弦交替彈奏,營造出敲擊般的聲響,並在導奏中穿插出現三次,

讓聆聽者於樂曲一開始即有快速奔跑的感覺(譜例 10)。

譜例 10 導奏,第 1~2 小節

第 3 小節起,右手以長音為樂句並做變化,第一次為第 3–4 小節以單音轉至

和聲音程唱出,第二次為第 9–10 小節以音程轉至三和弦,運用相同節奏型態製

造出兩次不同的變化;左手則以兩拍為動機,以三連音半音階方式呈現,一小節

出現兩次,有別於右手長音旋律之進行(譜例 11)。

譜例 11 導奏,第 3~6 小節

(48)

二、呈示部

自第 16 小節開始為呈示部。先前導奏多以屬音或屬和弦呈現,經過第 15 小

節之屬七和弦後,第 16 小節終於解決至主調 A 小調進入呈示部,調性亦開始較為

明確。呈示部可分為兩個主題及一個過渡樂段,第一主題節奏感較為明確;第二

主題較為抒情,旋律線條較長,兩個主題形成對比。第一主題為第 16–53 小節,

第 54–57 小節為過渡樂段,第二主題為第 58–93 小節,於兩個主題皆不進行反

覆,呈示部共為 78 小節。

第一主題可分為三個樂段,第一樂段 1a,為第 16–19 小節。此四小節中,可

分為兩句,以每兩小節為一樂句。兩句中之節奏型態皆相同,使用較多圓滑線,

內聲部以半音行進,力度皆以 p 開始進行,有別於導奏之 ff(譜例 12)。

譜例 12 呈示部第一主題 1a,第 16~19 小節

第二樂段 1b,為第 20–26 小節,仍以兩小節組成一樂句共有三句,而第 22–

25 小節為兩句完全相同之重複樂句(譜例 13)。普羅高菲夫已於導奏中暗示 1b 之 節奏與曲調型態,右手節奏為導奏第 3 小節右手節奏之減值,而左手節奏與導奏

第 11 小節之左手節奏相同。此樂段強調力度變化,第 20 小節以 p 開始,接著連

(49)

續出現五次 fp 之力度記號,進入第 26 小節後轉為 pp,並且變換拍號為 3/2 拍,第

27 小節立即恢復 4/4(12/8)拍,此為整首作品唯一變換拍號之處。

(a)導奏,第 3~4 小節

(b)呈示部,第 20~26 小節

譜例 13 呈示部第一主題 1b

第一主題第三樂段 1c,為第 27–53 小節。有研究者認為此樂段因調性不穩定

及旋律線條不明顯,因此劃分為過渡樂段57。筆者認為此樂段於呈示部中因使用相

同動機持續轉調,並且佔有極大篇幅,而再現部亦以相同動機再次出現,因此認

為可形成一個樂段,因而劃分為 1c 樂段。此樂段包含兩個不同節奏動機:(一)

為右手三連音第三音休息及左手三連音第一音休息之節奏動機 x。(二)為圓滑線

57 Juang, 55.

(50)

三連音左右手反向進行之動機 y(譜例 14)。1c 以動機 x 及動機 y 運用轉調手法

呈現,自 A 小調–E 小調–B 小調–F#小調再轉至 G#小調,共持續 25 小節;力度

由 pp 開始一直漸強至 f,最後以速度漸慢(poco rit.)與左手八度半音行進作為情

緒之轉折,隨即進入過渡樂段。

譜例 14 呈示部,第 27~30 小節

第 54 小節起為過渡樂段,至第 58 小節才進入第二主題,在過渡樂段中,速

度改變為中板(Moderato),力度轉為 pp 預示著即將進入第二主題,右手以半音階

方式進行,左手則以低音域之八度長音沉穩進行,並以 C 大調之屬和弦結束以預

示將進入 C 大調。此樂段彈奏方式普羅高菲夫標示以平靜(tranquillo)及圓滑

(legato),區別於第一主題及第二主題之情緒轉換(譜例 15)。

譜例 15 呈示部,第 54~57 小節

(51)

樂曲進入第 58 小節後即為第二主題,持續至第 93 小節。第二主題調性轉為

第一主題之關係調 C 大調,而力度記號則以 p、pp 或 mp 輪流變化,直至第 86 小

節轉為 mf。第二主題有別於第一主題,採用多聲部和聲為主,較第一主題柔和、

且多長旋律線條,並以柔美(dolce)之彈奏方式呈現。第二主題可再分成三個不

同樂段,分別為第 58–77 小節為第一樂段 2a,第 78–85 小節為第二樂段 2b,第

三樂段為第 86–93 小節為 2c。

第二主題第一樂段 2a 以長旋律線條為主,每四小節為一樂句,並連續出現五

句。樂句重複時,藉由力度、音域及調性變化讓聲響產生不同的改變。力度由 p

轉至 pp 又轉回 p 再度轉至 pp;調性從 C 大調–G#小調又回到 C 大調,動機於右

手出現,而左手內聲部以八分音符音階方式進行,營造出柔和持續前進之感覺(譜

例 16)。

譜例 16 呈示部,第 58~65 小節

(52)

第二主題第二樂段 2b,為第 78–85 小節。此樂段以較輕巧之節奏為開頭(譜

例 17),於第 78 小節以裝飾音來增添俏皮之感覺。力度變化較無明顯之落差,自

p 轉變為 mp。右手上聲部旋律自第 78–81 小節,混和大調、小調、Mixolydian 及

Lydian 音階58,並以和弦方式行進。持續四小節後轉變為兩聲部型態,上聲部為旋 律,內聲部為類似頑固伴奏之方式進行;左手以八度切分節奏開始,持續四小節

後轉變為分解五、六、七度音程來回躍動。

譜例 17 呈示部,第 78~85 小節

第二主題第三樂段 2c,為第 86–93 小節。於此樂段力度記號為 mf,兩小節

後於第 88 小節開始漸弱(dim.),第 91 小節開始漸慢(rit. assai),至第 93 小節到

達寂靜之 pp,以預示將進行過渡樂段邁入發展部。自第 86 小節開始,左右手各有

旋律線條;右手分為兩聲部,上聲部為主要旋律線條而內聲部為分解和弦之旋律,

58 Westfall, 87.

(53)

進入第 90 小節後以 C 音進行和弦擴充結束此樂段;左手亦分為兩聲部,內聲部為

長音音階方式上行,外聲部則以分解和弦及分解八度音程大跳(譜例 18)。

譜例 18 呈示部,第 86~93 小節

三、發展部

第二主題結束,第 94–95 小節為新的過渡樂段,此過渡樂段持續兩小節後進

入發展部,樂段恢復至樂曲導奏之速度(Allegro tempestoso)。力度亦與第二主題

有偌大之轉變,為 ff 之力度,至第 95 小節最末音以 sff 預示即將進入發展部。此

過渡樂段剛開始雙手休息一拍後,運用三連音、左右手反向進行至下屬調 D 小調

之主和弦,接著以呈示部第一主題 1c 樂段之 y 動機進行,以此方式表示發展部將

以下屬調為主要調性(譜例 19)。

(54)

譜例 19 過渡樂段,第 94~96 小節

第 96 小節即進入發展部,至第 153 小節結束,共 58 小節。發展部之樂段,

力度對比較呈示部大,且運用連續橫跨四個八度之十六分音符、以音程及和弦變

化來製造不同的音響效果、採用大跳方式及左右手交替呈現呈式部之動機,織度

亦較呈示部厚重。

第 96–102 小節,此樂段使用呈示部第一主題中 1b 之動機,並以卡農之方式

輪流於左右手出現,力度變化多以 ff 呈現不同於呈式部以 p 進行,此外發展部除

了使用其動機,亦增加多處重音之記號(譜例 20)。

譜例 20 發展部,第 96~102 小節

(55)

第 103–113 小節亦使用呈示部之不同樂段來呈現,右手分為兩聲部,上聲部

合併呈式部之 1b 節奏與 2a 動機之音型重複一次後,以十六分音符橫跨四個八度

做上下行呈現,運用 103 小節之動機作減值及倒影;左手以三度音程之半音階於

低音域持續進行。至第 111 小節起右手加入三連音、第 113 小節加入五連音做變化;

左手以三和弦級進做變化,使樂曲有持續轉動無間歇之感覺;此樂段力度以 f 或 ff

做些微變化(譜例 21)。

譜例 21 發展部,第 103~106 小節

進入第 114 小節,此樂段以多聲部之方式進行。右手上聲部取材自呈示部第

二主題 2b 上聲部之節奏動機,而內聲部以連續十六分音符貫穿進行;左手下聲部

為每兩拍出現一次四分音符半音上行,自第 114 小節低音 D 音一直進行至第 118

小節 Ab音結束。而左手第 115 小節及第 117 小節第一、第二拍節奏與同小節之右

手上聲部節奏相同。在此樂段之力度稍微減弱,標示以 mf 之力度記號與激動

(agitato)之情緒(譜例 22)。

(56)

譜例 22 發展部,第 114~117 小節

第 118–122 小節,以第一主題 1a 之動機於左右手使用八度彈奏方式,交替以

f 呈現,普羅高菲夫於此連續標示四次 f 記號。中聲部則以三連音重複和弦級進方

式進行。此段落與前樂段第 114–117 小節之和聲型態有所差異,前樂段為較多之

旋律線條,而此樂段多為三和弦及八度來彈奏。力度記號自第 118 小節以 f 呈現持

續至第 122 小節漸弱且漸慢,緩和至中板(Moderato)(譜例 23)。

譜例 23 發展部,第 118~122 小節

(57)

進入第 123 小節,以中板(Moderato)之速度,並營造甜美(dolce)之氣氛。

此樂段右手為兩聲部,上聲部以第二主題 2a 之動機呈現,內聲部則以半音階方式

進行之。左手亦為兩聲部,外聲部以長音之方式進行,內聲部則以三度音程重複、

切分節奏級進進行至第 131 小節結束。此樂段以四小節為一樂句,第一樂句於第

127 小節結束後以漸慢之方式稍作緩和,至第 128 小節以 pp 之力度呈現,並且標 示表情術語更為柔和(dolcissimo)與速度記號更緩慢(Più lento),以此回應第一

樂句(譜例 24)。

譜例 24 發展部,第 123~131 小節

自第 132 小節,普羅高菲夫寫下以更活躍、更快(Più animato)之彈奏方式行

進。第 132 小節起,右手運用呈示部第二主題 2c 之右手動機作為上聲部旋律進行,

內聲部以三和弦與半音輪替彈奏,此樂段與樂曲開頭以三和弦及單音輪流彈奏之

數據

表 3    普羅高菲夫九首鋼琴奏鳴曲速度記號一覽表  三、 和聲色彩:  普羅高菲夫鋼琴奏鳴曲中,可發現常使用和弦變換、和弦式旋律、或運 用多聲部旋律,使聲響效果變化豐富,如《第一號鋼琴奏鳴曲》中,使用許奏鳴曲序號  各樂章速度記號 1 I
表 5    普羅高菲夫《第三號鋼琴奏鳴曲》曲式架構一覽表  一、導奏  本樂曲自第 1–15 小節為導奏,以 ff  揭開序幕,運用諸多屬音(E 音)來貫 穿;節奏上運用許多三連音,因此使用兩種拍號並存,分別為 4/4 或 12/8,也預示 整首樂曲以此節奏貫穿。此 15 小節導奏之力度以 ff 出現五次,持續至第 14 小節,架構 段落 小節數 導奏 Allegro tempestoso 1~15 呈示部 第一主題 1a 16~19 1b 20~26 1c 27~53 過渡 Moderato 54~5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Christopher Clapham, A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Mathematic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New York, 1990.. Nelson, The Penguin Dictionary of Mathematics, Penguin Books

Rhys Davids, A Buddhist Manual of Psychological Ethics, Oxford: The Pali Text Society, 1900, 1 st Ed.. ・ Kathāvatthu translated by Shwe Zan

Department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Arts,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Technology and music education in a digitized, disembodied,

Department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Arts,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Technology and music education in a digitized, disembodied,

Oxford Learner’s Dictionary 最潮的英⽂7. Urban

http://www.polyu.edu.hk/~htm/sustain/index.html 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 Sustainable Tourism http://www.cotsa.com/cotsa/ China Online Tourism Studies.. Association-

Yuen Shi-chun ( 阮 仕 春 ) ,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ficer (Musical Instrument) of the Hong Kong Chinese Orchestra, is the foremost innovator in the construction

p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