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小 皓:了解以前的歷史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 小 皓:了解以前的歷史"

Copied!
5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四章 結果分析與討論

本研究已於第二章探討學習歷史之目的、當前英美歷史教學之趨 勢,以及對學童歷史理解之相關研究作一回顧。本章即以參酌英美學 者之研究方法,以台灣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實地的研究,以探究身 處於台灣歷史教學脈絡之下的學童,其歷史理解圖像。本章內容共分 三節,第一節為分析學生對於學習歷史之目的之觀念;第二節為探究 學生對於歷史重要性之觀念;第三節為深究學生對於歷史記述本質之 觀念。

第一節 學習歷史之目的

本節旨在探究國中生認為學習歷史的目的為何,訪談過程中,以

「你覺得學習歷史的目的是什麼?」問題與學生展開訪談。

壹、學生回應之分析

所有接受訪談的學生對於為什麼在學校要學習歷史,普遍都能提 出自己的看法(所有學生的回應整理如表 4-1);有的學生侃侃而談,

提供了各種回答,但也有少部分的學生(五位)完全不知道為什麼要

(2)

學習歷史。學生的回應主要可分為七項:「知曉過去」、「避免重蹈覆 轍」、「瞭解自己國家的歷史」、「增廣見聞」、「應付考試」、「其它」、

以及「不知道」。以下進一步分析學生的回答:

表 4-1 受訪學生對於「為什麼要學習歷史」之回應

回答的類別 男 合計

知曉過去 6 10 16

避免重蹈覆轍 3 3 6

瞭解自己國家的歷史 1 3 4

增加知識 2 1 3

應付考試 2 1 3

不知道 3 1 4

其它 1 3 4

總計 18 22 40

註:部分學生給的回答不只一個。

一、知曉過去

三十名接受訪談的學生中,五成以上(十六位)被問到學習歷史 科的目的為何,會立即地給予「了解以前的歷史」「了解過去的文化」

(3)

或是「了解古時候」這類概略的答案。

小 皓:了解以前的歷史。

小 煌:讓我們了解古時候吧,讓我了解以前的歷史。

小 毓:了解以前的文化或人吧。

小 亭:了解過去的歷史。

從學生回答時堅定的態度,可知對他們而言:「學習歷史的目的 就是為了學習過去的文化,這是理所當然的。」顯而易見地,在他們 的認知中,「歷史」可說是與「過去」劃上了等號;「歷史」就等於「過 去發生的所有事」

不過,有的學生也僅能作出這樣的解釋,當被進一步詢問是否還 有其它的目的時即沒有回應。這顯示大多數的學生普遍認為學習歷史 的目的在於瞭解過去,但不一定明白為什麼要學習有關過去的知識,

也沒想過過去的知識何以重要。

(4)

二、避免重蹈覆轍

排名第二的解釋就是避免重蹈覆轍。自古以來,中國史學界對於 歷史「垂訓鑒戒」之功用是極為肯定的,諸如:「鑑古知今」及「前 事之不忘,後事之師也」等觀念在台灣的歷史課堂上也被傳遞下來。

比方說,師長在學生談及學習歷史的目的時,時常徵引的就是唐太宗 的名言:「以古為鑑,可以知興替」。從學生的回應,可以發現他們的 確存有「歷史可以作為借鑑」的觀念。

小 明:把古人做的事情當作現在的借鑑。

小 鴻:可以知道以前的人做了什麼事情,這些事情可以 作為借鏡之類的。

小 蓮:讓我們了解這個國家是如何形成,然後為什麼會 演變成這樣,然後有些錯誤,我們可以改正,不 要再錯。

小 舫:錯誤才不會重蹈覆轍。

(5)

只是當研究者再進一步追問:「那你覺得學習歷史真的有幫助你 避免重蹈覆轍嗎?」學生的回應就不若先前篤定地而迅速地發表意 見,而是陷入思考;有的學生思考後,雖然沒有覺得歷史有幫助他們 避免重蹈覆轍,但還是很肯定歷史是具有這樣的功用。由此可知,在 學校歷史課堂的薰陶之下,「以史為鑑」的觀念是根深蒂固在學生心 中。

研究者:你覺得學習歷史的目的是什麼?

小 萱:不要重蹈覆轍。

研究者:那你覺得學習歷史對你在生活中有什麼幫助嗎?

小 萱:好像沒有。

研究者:那你說目的是不要重蹈覆轍,那沒有幫助?

小 萱:好吧,如果以後當政治家的話,可能會有些幫助。

三、瞭解自己國家的歷史

四名學生指出學習歷史科的目的在於瞭解自己國家的歷史。

研究者:你覺得學習歷史的目的是什麼?

小 亭:了解過去的歷史。

(6)

研究者:什麼的歷史?

小 亭:台灣啊。

學生持有這樣的觀念是不令人意外的,歷史科在維繫民族精神和 國家認同的功用,不但廣為社會大眾所認知,並且普遍肯定這項功用 的重要性。絕大多數的國家在學校設立歷史科,主要的目的之一也會 是讓學生瞭解自己國家的歷史,台灣也不例外。王仲孚(2004:28)

在評述九年一貫課程之前的歷史課程時,曾謂:「最近四十多年,台 灣各級學校設置的歷史課程,被認為是民族精神的教育科目。」只是,

近幾年來,隨著課程的鬆綁與調整:歷史教科書內容漸漸從大中國意 識解放、國民中學歷史課程的節數也由兩節刪減為一節、由單獨設科 到與地理、公民合併為「社會科」。從學生的言論可以發現,這些接 受九年一貫課程的學生對歷史科觀念在兩方面的轉變:一是「國家」

的意義、二是「瞭解自己國家的歷史之重要性」

就第一點來說,他們所謂的「自己國家」意義不盡相同,有的包 括「台灣」與「中國」,有的則單指「台灣」,把中國的歷史當成外國 史。這樣的觀念反映出學生在國家認同方面由認同「中國」到認同「台 灣」。例如:

研究者:那你覺得作為一個人一定要知道的是哪一種歷史?

(7)

小 雅:中國歷史。

研究者:那你覺得為什麼學校裡面要有歷史課?

小 雅:讓我們了解一下台灣的歷史…自己的歷史、還有其 它國家世界的歷史。

研究者:(略)那你覺得中國歷史與台灣歷史是什麼關係?

小 雅:有中國才有台灣。

研究者:你們覺得作為一個人一定要知道哪一種歷史?

小 豪:自己國家的歷史。

研究者:那你的自己國家有包括中國嗎?

小 豪:沒有吧。

研究者:那你的答案是不是台灣的歷史?

小 豪:對啊。

研究者:那你覺得中國的歷史跟台灣的歷史是什麼關係?

小 瑋:沒有關係。

就第二點來說,從三十名學生中只有四名提到學習歷史的目的 在於「瞭解國家的歷史」,比例偏低。這顯示在部分學生心目中,歷 史科的重要性下降—他們不覺得瞭解國家過去的歷史很重要的;似乎

(8)

隨著歷史課程的比重縮減,學生對歷史的重視程度也呈現下降的現 象。

研究者:你覺得學校為什麼要放歷史課程?

小 蓮:讓我們多瞭解我們的國家吧。

(略)

研究者:那你覺得國中有必要放歷史課嗎?如果你是教育 部的人士,覺得有必要抽掉歷史課嗎?

小 蓮:抽掉(笑) 研究者:為什麼?

小 蓮:因為日常生活中不太會用到。

四、增廣見聞

三名學生指出學習歷史科的目的在於增進自己的知識,包括對世 界及對各地的知識。然而,這三名學生的說法雖雷同,其看待歷史的 態度卻是呈現兩極化的對比。一是認為學習歷史能幫助他們增進對世 界各地的瞭解,是以,他們是採取欣欣然的態度來面對歷史科,享受 歷史所帶給他們的知識。

(9)

研究者:你覺得學習歷史的目的是什麼?

小 堯:對各地多了解一點。

研究者:你覺得學歷史對於生活方面有任何幫助嗎?

小 堯:沒有。

研究者:你覺得學習歷史愉快嗎?

小 堯:愉快。

研究者:就是雖然沒有幫助,但是學得很愉快?

小 堯:對。

(略)

研究者:你覺得最重要的,一定要學跟什麼有關的歷史?

小 堯:就是跟當地有關的歷史。

研究者:你說的「當地」,是說現在住在這個社會,要學跟 自己有關的?還是不只?

小 堯:不只,要跟整個世界有關的。

不過,對另一名學生來說,他雖亦認為學習歷史的目的在於幫助 他增加知識;但是,他是消極被動地面對歷史科。就這名學生來說,

歷史課是無聊的,而且要背誦大量的名詞。他也談到:雖然學習歷史 可以增加知識,但是這對於生活沒有任何幫助,不知學習歷史的重要 性究竟何在。

(10)

小 亭:增加知識而已。

研究者:你們覺得學這些歷史知識在生活方面有任何幫助 嗎?

小 亭:沒有。

(略)

研究者:你覺得它對學生有什麼幫助?重要在哪裡?

小 亭:不知道。

五、應付考試

三名學生認為學習歷史的目的在於為了應付學校考試,其中兩名 甚至認為除了這個原因之外,沒有其它的原因。這三名學生成績均屬 中上程度,歷史成績也相當優異,沒有學習上的障礙或困難。對其中 一位來說,歷史科可說是「拉分」的科目,有助於學業總成績。

小 淵:分數,為了要考試啊。

研究者:那除了分數,那有沒有其它的?

小 淵:沒有。

(11)

小 雅:讓考試成績能夠及格。

研究者:那你覺得學習歷史對你有幫助嗎?學校以外?

小 雅:沒有幫助。

研究者:那你覺得歷史課有什麼幫助?有什麼感覺?

小 勳:可以拉分。

從上述三位同學直言不諱的言論,多少可以發現,現行教育體制 下國中學生重視學業成績的心態;再者,也令人遺憾歷史科的學習被 學生輕忽為徒有考試價值。

六、其它

另外有三名學生提出的解釋較特別,他們的回答是歷史科能提供 給他們的幫助,例如:有助於未來所選擇的職業,像是考古學家或是 政治家。

小 綺:看有沒有興趣,以後再當考古學家……效法古人好 的作為。

(12)

小 萱:好吧,如果以後當政治家的話,可能會有些幫助。

相當特別地,有一名學生提到,擁有豐富的歷史的知識,能讓他 對同學誇耀。

小 豪:讓我可以向同學誇耀。

研究者:可是別的同學也有學。

小 豪:不會比我多。

研究者:你自己會看課外書?

小 豪:會啊,我天天看。(略)從國小開始天天看。

(略)

研究者:學習歷史對你有什麼幫助?除了可以跟同學誇耀以 外?

小 豪:不知道…當成消遺。

由上述的對話可以瞭解到這名學生對於歷史充滿了興趣,縱使他 不覺得歷史科有何實質的幫助。在訪談過程中,像他一樣喜愛歷史的 學生其實不是絕無僅有,藉由他們的談話,可知他們雖然喜歡歷史,

也時常閱讀歷史課外讀物。但是,他們歷史課外讀物的閱讀量似乎沒 有與對歷史學科的認知成正比;也就是說,他們雖然比起其它的同學

(13)

瞭解更多的歷史故事,可是在回答學習歷史的目的時,不一定有比較 整全的認知。

七、不知道

有三名學生不曉得為何要學習歷史科,即使一再地被追問,也無 法提供一個解釋。有的是立即答以:「不知道。」,其它則是在用心思 索後,茫然以對,說不出具體的理由。這類的學生通常也是認為歷史 很難、歷史科成績不佳者。

小 瑋:我也不知道。

研究者:那你覺得歷史是怎麼樣的科目?

小 瑋:不知道,就覺得很難。

研究者:哪方面?

小 瑋:全部。

貳、綜合討論

歷史科被納入台灣中小學的學科由來已久,而其學習的目的也隨 著時代的變遷有所調整,但它的存在性是無庸置疑的。台灣自九十學

(14)

年度起,國民中學逐年實施「九年一貫課程」,此新課程中歷史不若 以往是單獨設科,而是與地理、公民併為「社會科」;而就教育部所 公布的社會科課程大綱,其中「人與時間」的能力指標內容,可算是 歷史方面的學習目的:

一、認識臺灣歷史(如思想、文化、社會制度、經濟活動與政治 興革等)的發展過程;

二、認識中國歷史(如思想、文化、社會制度、經濟活動與政治 興革等)的發展過程,及其與臺灣關係的流變;

三、認識世界歷史(如思想、文化、社會制度、經濟活動與政治 興革等)的發展過程;

四、了解今昔臺灣、中國、亞洲、世界的互動關係;

五、比較人們因時代、處境、角色的不同,所做的歷史解釋的多 元性;

六、了解並描述歷史演變的多重因果關係

(http://teach.eje.edu.tw/9CC/fields/2003/society-source.php)

1

從以上的能力指標來看,目前台灣國民中學歷史教育之目的在於

1 有關九年一貫課程資訊,請至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相關文獻資料庫查詢

(http://teach.eje.edu.tw/9CC/index.php)。

(15)

讓學生認識臺灣、中國及世界的歷史發展過程、能瞭解歷史解釋之多 元性、以及歷史演變的多重因果關係。然而,這是學者專家及官方的 看法,學習的主體—國中生,他們的看法又是如何?他們在接受了依 此準則所編寫的歷史教科書、與所進行的歷史教學後,對於學習歷史 的目的抱持何種認知呢?

總結本節訪談對象的描述,學生認為學習歷史的目的,回答可分 為七項:「知曉過去」「避免重蹈覆轍」「瞭解自己國家的歷史」「增 廣見聞」「應付考試」「其它」、以及「不知道」;其中,「知曉過去」

與「避免重蹈覆轍」是最常見的回答。

從學生的訪談中,可發現除了少部分學生喜愛學習歷史,且肯定 歷史的功用以外,大多數學生對歷史學習抱持著消極與否定的態度。

此外,訪談對象在這兩方面的回應時常是彼此互相關連的,並呈現出 兩種極端的類型。第一個類型就是學生非但喜歡學習歷史,並肯定歷 史的功用,因而樂於學習歷史。這些學生有一些共同的特性:首先,

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即不斷地接觸歷史,例如:從小就閱讀歷史課外 書、或是家中長輩與之討論或教授歷史,潛移默化與耳濡目染之下,

形成他們對於學習歷史的認同;其次,對他們而言,記憶與背誦歷史 並不難,反而認為這是門好拿分的科目。

研究者:你覺得學習歷史的目的?

(16)

小 強:嗯…了解以前的事。(略)因為這樣才可以了解這 個事情的…就是「始末」

研究者:那你覺得學習歷史對你在生活裡有幫助嗎?

小 強:有。(非常肯定的語氣)

研究者:你在家會討論歷史嗎?

小 強:會,一定會。

研究者:那討論什麼?

小 強:我想一下,講得滿多的。……很多…像秦始皇也 會討論。

這樣的學生對於歷史發展的解釋、或是史學概念的掌握均有較 為正確的認知。只不過,在整個訪談樣本中,他們算是少數。

第二個類型就是學生覺得歷史課無聊且過度偏重記憶與背誦,

不曉得學習歷史的目的是為何,且不認為歷史科對於實際生活有何助 益,致使他們對歷史科心生厭惡,甚至覺得歷史科可以廢除。

研究者:你平常喜歡學習歷史嗎?

小 綾:不喜歡。

研究者:為什麼?你對歷史科的印象是什麼?

小 綾:就一直背啊。

(17)

研究者:你覺得學習歷史可以幫助你學到教訓來解決現在的 問題嗎?

小 綾:不可以,應該沒有用吧。

研究者:歷史知識的主要來源?

小 綾:課本。

研究者:會自己去看課外讀物嗎?

小 綾:不會。

此類型的學生回應反映出,由於目前歷史教學的特色—偏重死記 死背—造成學生對於歷史科產生反感,不是覺得厭惡學習歷史,就是 覺得可有可無。另外,由於課堂上不一定有實際教導他們學習歷史的 目的與功用,使得他們抱持著「歷史無用論」的想法。在這雙重因素 之下,覺得歷史科「無聊又無用」,以致於對歷史沒什麼好感,且無 奈以對。

在這兩種類型之外,其它的學生普遍認為歷史偏重記憶,有的基 於好拿分、或有故事聽而覺得不錯,有的則認為難記、難懂而不甚喜 歡;但他們均不一定清楚學習歷史的目的、也不會全然否定掉歷史科 存在的必要性。

再者,學生的言論透露出他們在對「歷史」及「學習歷史的目的」

等觀念方面是社會大眾的看法類似。首先,就對「歷史」的觀點來看,

(18)

可以發現學生對於「歷史」的定義是屬於 Peter Lee 所謂的「過去」

(past),也就是「過往的人事物」;在他們的認知中,歷史就是「過 去發生的所有事」。學生持有這樣的觀念是不令人意外的,畢竟歷史 學科之性質及研究方法並不是台灣中小學歷史教學的重點,在他們的 經驗中,歷史課教授的就是過去的人、事、物,其中穿插著很多故事。

於是乎,沒有學生在談到「歷史」時,立即認為它是對過去客觀的、

中立的探究;換言之,歷史學科的特性很少被學生所清楚認知。

接著,就「學習歷史的目的」來進一步論述,學生在回答此一問 題時,除了極少數能立即地提供回答以外,大部分會先陷入沈思,而 後經由引導才能慢慢敘述出學習歷史的目的為何,只有極少數完全不 清楚為什麼要學習歷史。學生在回答這個問題時,可顯現他們在歷史 課堂上似乎沒有被教授這個主題,因此在被詢問時,普遍無法馬上提 出解釋,也沒有宛如背誦課文般的制式化言語陳述。

而總結學生最常見的回應,可發現與我們社會上傳統對學習歷史 之目的,諸如:「知曉過去」與「避免重蹈覆轍」相符應,可見經由 學校、家庭或社會教育的潛移默化,這些思想也在國中學生的腦海中 生根。巧合的是,這樣的結果恰好與 VanSledright(1997)的研究結 果不謀而合,其研究指出:美國學生在解釋學習美國歷史的目的時,

最常見的回答是「從過去學習到教訓」,也就是訪談學生所述的「避 免重蹈覆轍」。這顯示出對他們而言,歷史科是載負著道德任務的學

(19)

科,歷史是帝王將相、朝代興替的故事,而他們的工作就是把這些故 事與史實精熟。

再者,雖然學生普遍能陳述出學習歷史的目的為何,但對於「歷 史對於生活的幫助」之觀感則又是另一回事。換言之,學生普遍知悉 學習歷史可以幫助我們了解過去、從過去發生的事學到教訓,但瞭解 與持有這種觀念是一回事,他們親身的感受又是另一回事。無論是否 喜愛學習歷史,大多數學生感覺不到歷史對實際生活有什麼助益,也 就認為沒有存在的必要。

除此之外,有的學生消極地認為學習歷史只是為了學業與考試,

沒有其它的目的。這樣的思想是相當值得歷史教研工作者省思的,究 竟我們現行的歷史教學方式隱而未顯地灌輸給學生什麼樣謬誤的觀 念,使得在學生的認知中,學習歷史的美意盡失。

(20)

第二節 歷史重要性

本節旨在於藉由瞭解學生認為歷史是由哪些重要事件所構成,以 探究他們對於歷史重要性之理解。由於接受訪談的國中二年級學生已 學完國中課程中完整的台灣史教材,中國歷史與西洋歷史則分別是正 在學習或尚未接觸;是以,訪談時係以台灣史為主題,以「在台灣歷 史上,你覺得發生過的哪些事件對台灣影響很大?」問題與學生展開 訪談。

壹、學生回應之分析

學生對於「台灣歷史上影響重大的事件」之回應,可析分出十七 項回答(所有學生回答的事件整理在下表)。其中,最多學生提到的 事件是「日本人統治台灣」(七位),其次是「二二八事件」(四位),

然後是「光復」(三位)

(21)

表 4-2 受訪學生對於「台灣上歷史影響重大的事件」之回應

事件 男 合計

日本人統治台灣 2 5 7

二二八事件 2 2 4

光復 1 2 3

國父革命 2 1 3

戰爭 1 1 2

甲午戰爭 2 0 2

開港 1 0 1

解嚴 0 1 1

制定憲法 0 1 1

興建鐵路 0 1 1

牡丹社事件 1 0 1

美麗島事件 1 0 1

劉永福率領黑旗軍抗日 0 1 1

沒有 1 0 1

不知道 1 2 3

總計 15 17 32

註:有兩名學生給予兩個回答。

(22)

幾乎所有的回答都是與政治方面相關,很少有學生提及社會文化 方面的事件,也完全沒有人談到與自己族群、或是原住民有關的事 件。不過,雖然在學生心中,台灣史上重要的事件幾乎都偏向政治方 面;但在解釋這些事件何以重要時,原因則不盡相同,主要可分為三 類:敘事性、類推、與個人興趣。譬如說:有些學生同樣主張「日本 人統治台灣」在台灣歷史上是重要的,但所提出的解釋並不一定相 同;也有學生答以不同的事件,所作的解釋卻來自一致的思維。茲分 析如下:

一、敘事性的解釋:沒有它就沒有今日台灣

多數學生對於自己的回答所提供的解釋是偏向敘事性的,也就是 說,學生認為這件事是對於現今的台灣具有很重大的影響,沒有它,

就沒有今日的台灣。例如:兩位學生分別認為「國父」與「國父革命」

非常重要,因為沒有它就沒現在的台灣。

小 雅:國父十一次革命就算影響最大啊,不然怎麼會有台 灣呢。

(23)

小 鴻:國父,因為沒有國父,今天哪來的台灣啊。

如上所述,學生所敘述的重要事件幾乎都與政治相關,而在解釋 其之所以重要時,就是認為它在政治上造成重大的影響,尤其是涉及 政權的轉移。不過,學生認為某件事之所以重要,是源於它為台灣帶 來良性的影響,像是使得台灣社會更加進步。譬如:三名學生在解釋

「光復」何以重要時,即是認為因為「光復」,台灣人才有自己的政 府。

小 凡:那個什麼光榮歸隊…

研究者:光復?

小 凡:對對。(略)這樣台灣就有自己的執政者啊。(略)

台灣的人民也比較自由、不會生活在別的國家。

研究者:你說一件在台灣史影響很大的事。

小 芷:光復!

研究者:那為什麼它影響很大?

小 芷:因為光復了啊!

(略)

研究者:那你覺得光復讓台灣變得比較好還是比較不好?

(24)

小 芷:變得好啊!

此外,學生在解釋「制定憲法」何以重要時,亦是抱持同樣的想 法;認為「制定憲法」讓台灣社會更加民主,因此它是重要的。

研究者:你之前學台灣史,你覺得台灣史發生過什麼事對台 灣的影響很大?

小 蓮:制定憲法。

研究者:那你覺得為什麼制定憲法影響會很大?

小 蓮:因為這樣比較民主的感覺啊。

雖然大部分的學生認為台灣史上重要的事件多是與政治相關 的,但也有學生在解釋這些政治事件之所以重要時,是把它歸結為其 對人民的思想影響甚大,譬如:「日本人統治台灣」與「美麗島事件」

研究者:你覺得這對台灣的影響很大,哪方面的影響?

小 綺:老一輩的想法。

研究者:你覺得台灣史影響很大的事?

小 明:美麗島事件!

(25)

研究者:為什麼?

小 明:影響很多人的那個…很多人民啊…那個什麼什麼…

自治的那個什麼…自我意識。

除了政治與思想的影響以外,也有學生回答的重要事件是與經濟 相關的,諸如:「興建鐵路」與「開港」

研究者:你覺得台灣史上發生過什麼事對台灣影響很大?

小 皓:造鐵路。

研究者:造鐵路是對台灣哪方面影響很大?

小 皓:經濟、運動。

小 明:國際競爭時代不是就有建幾個大港嗎?可能那時 就跟國際對外交流更頻繁。

不過,列舉與經濟有關的事件為重要的學生仍屬少數,而這些事 件也不一定是他們在回答「台灣史上重要的事件」時的第一選擇。至 於,文化等方面更不用說,在訪談的過程中,沒有學生徵舉任何一項 與社會文化相關的事件是重要的。

(26)

二、類推的解釋:此事件可作為今日的借鏡

在所有訪談的學生當中,只有少部分以類推的方式來衡量事件 是否重要。類推是指學生認為這件事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在台灣歷 史上具有重大的意義,值得後人記取教訓,以免重蹈覆轍。而作如是 想的學生,他們所認為台灣歷史上重要的事件幾乎都是與造成人民重 大傷亡的事件有關,諸如:「二二八事件」與「牡丹社事件」

研究者:你認為台灣歷史上發生過什麼事是非常重要…

小 萱:二二八!(未待題目問完即迅速回答)

研究者:為什麼?

小 萱:因為死很多人。

研究者:有哪幾個事件,對現在台灣影響很大?

小 鴻:二二八、牡丹社。

研究者:那你有學過台灣史,可不可以講幾件對台灣影響 很大的事?

小 淑:牡丹社事件。

研究者:為什麼?

(27)

(略)

小 淑:嗯,死很多人。

這些事件所造成的大屠殺令學生印象深刻,也讓他們覺得該事件 影響程度深遠;甚至會有學生認為只要涉及是「戰爭」,影響就非常 大。

小 菱:只要有戰爭,我就覺得影響很大。

另外,除了有主張帶來重大傷亡的戰爭事件影響重大以外,亦有 學生認為其它事件所代表的意涵值得重視,例如:小堯敘述「甲午戰 爭」是很重要的,因為它是台灣史上「交換種族的統治」

小 堯:應該是甲午戰爭吧。

研究者:為什麼?

小 堯:因為這是交換種族的統治。

三、個人興趣

也有學生在判斷台灣歷史上哪些事件具有重大影響時,是以個人

(28)

的興趣為標準。譬如:小皓因為本身對於科技方面有興趣,而認為「興 建鐵路」是台灣史上重要的事;小蓉因為從小聆聽祖父母回憶「日治 時期」的生活,使得她對「日本人統治台灣」的歷史感到熟悉,進而 主張日治時期是台灣史上很重要的時期。

研究者:你覺得台灣歷史上發生過什麼事影響很大?

小 蓉:日本統治台灣。

(略)

研究者:你們在家裡的時候,會跟家裡的長輩討論歷史嗎?

小 蓉:爺爺奶奶會說。

研究者:哪種歷史?

小 蓉:日本統治台灣。

這些出於個人興趣而所認為某事件重要的學生,通常是很立即地 陳述出他的答案,在解釋該事件何以重要時,也顯得相當主觀。當被 研究者反問其它事件也有如此的影響,何以不是選擇別的事件時,他 們雖不一定回答得出來,但仍是會堅定自己的選擇;這顯示出學校以 外的管道仍是會去影響學生對歷史的理解,例如:家庭、社會等方面。

研究者:你覺得台灣歷史上發生過什麼事影響很大?

(29)

小 蓉:日本統治台灣。

(略)

研究者:那你覺得為什麼這件事情對台灣的影響很大?

小 蓉:因為影響當地居民(口氣不是很肯定) (略)

研究者:然後呢?可是別的事件也有影響台灣,荷蘭人統 也有影響台灣嗎?

小 蓉:可是日本人影響比較大。

此外,有時學生對於歷史重要性的陳述並非單一向度,而是個人 興趣與敘事相間雜的。換言之,他們出於自身的興趣而特別注意某些 事件,但就他們而言,這些事件也對今日台灣有重大的影響。

小 雅:那個那個…之前不是有…劉什麼…之前一個旗子 上不是有七顆星嗎?(略)日本統治時期的時候,

他們就很想要趕日本人出去,就把希望放在那個七 顆星旗子將軍上面。

研究者:劉永福?

小 雅:對啊,好像姓劉,對吧。旗子比較帥。(略)台 灣民主國的那隻老虎好難看。

(30)

研究者:那像你剛剛講的那些事,你覺得為什麼這些事是 重要的?

小 雅:因為讓人民的心可以得到支柱。

如上所述,可知小雅之所以會認為「劉永福率領黑旗軍抗日」重 要,有部分是因為她覺得黑旗軍的旗子很帥;另外,她覺得這在當時

「讓人民的心得到支柱」

四、其它

在這個方面的訪談中,比較特別是有一名學生認為完全沒有一件 是重要的。這名學生並非對歷史毫無興趣、或是歷史知識貧乏;相反 地,他從小就對歷史感到興趣,廣泛地閱讀歷史故事書,甚至認為自 己對歷史相當瞭解,也為此感到自豪。

研究者:你自己會看(歷史)課外書?

小 豪:對啊,我天天看。(略)我從國小開始就天天看。

研究者:你覺得台灣史上面事件,你覺得影響很大的?

小 豪:沒有吧。

研究者:沒有嗎?那你講幾件令你印象深刻的事,台灣史的。

(31)

小 豪:好像都沒有。

另外,有兩位學生則是雖然有陳述出他們認為台灣歷史上重要的 事件,但是無法對該事件何以重要作出解釋;還有,四位學生完全不 知道什麼事件算是對台灣歷史影響重大的。

貳、綜合討論

不論古今中外,打從史書的編纂問世以來,歷史重要性的概念即 存在。每位歷史學者心中都潛藏的一套標準,幫助他們從浩瀚的史事 中,搜羅出重要的事件,然後以有意義的方式詮釋並書寫之。如同 Lomas(1990:41)所述:「一個人不可能擺脫歷史重要性的觀念,

賦予意義是透過你的選擇,以及,藉由建立選擇更有關、與刪去更不 相干之重要性標準。」

但,不唯歷史的生產者運用這項標準,其它廣大的歷史消費者,

亦選擇與建構對他有意義的歷史;每個人存有的歷史重要性標準反映 出他對所習得之歷史的解讀及認同。然而,歷史重要性的概念是與各 個族群的文化發展相關連的,也藉由正式或非正式的教育而在群體中 代代相傳。例如:學校的歷史教科書、電影、或是電視廣告等等,無 形中都指引了我們對於歷史重要性標準的採用。職是此故,歷史重要

(32)

性成為我們探究學童歷史理解的一個重要面向。透過此問題的訪談,

讓我們瞭解他們如何思考自己國家的歷史,並探求在這當中學校與社 會的脈絡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在「台灣歷史上影響重大的事件」之訪談中,可發現學生的回答 偏重政治層面,所提供的答案幾乎都是政治事件,例如:「二二八事 件」「光復」「甲午戰爭」等等,社會文化方面的事件則完全沒有被 提及。這樣的情況其實是有跡可尋的,因為在現行的國中社會科教科 書中,由於教學時數縮減,以致於課文也趨向精簡;精簡後的台灣史 不但文字變少,主題也跟著縮減,首當其衝的就是社會文化方面的歷 史大幅消失在教科書之中,使得學生對於台灣歷史的學習與記憶偏重 政權的更迭與轉移。在瞭解學生在學校所學習的台灣史是如此後,也 就不難理解何以學生認為台灣歷史上重要的事件時常是與政治相關 的。

而就學生所提及的歷史事件來看,可發現他們認為重要的事件,

通常是為台灣社會帶來進步者。就政治方面而言,諸如學生提到「光 復」「制定憲法」「美麗島事件」「解嚴」與「總統輪替」是重要的,

這顯示學生是以今日民主社會的立場去看待過去的歷史,他們認為為 台灣的政治狀況帶來進展的事件是非常重要的,對台灣人民影響甚 鉅;這也表示,某些學生的歷史觀是直線進展的—他們覺得歷史發展 是越來越進步的。相同的進展觀念,也展現在經濟方面,譬如:學生

(33)

提到「開港」與「興建鐵路」是台灣歷史上的重要事件,兩件事均是 對於台灣經濟發展有促進之功。

不過,現行的歷史教學其實是限制了學生的歷史思維;也就是 說,教科書中精簡的台灣史造成學生對台灣的歷史認知有限,甚至出 現偏頗的看法。舉例來說,由於現行的社會科課本中敘述社會與文化 的篇幅較少,政權的更迭又不免涉及戰爭與動亂,這就讓學生認為「台 灣史就是一堆戰爭」,甚至直陳「台灣沒有文化」;更令人遺憾的是,

學生輕視自己國家的歷史,覺得「台灣史沒有什麼好學的」

研究者:那國一是(上)台灣史,你學完台灣史有什麼感覺?

小 亭:還滿亂的…(略)戰爭啊、什麼啊的。

(略)

研究者:你們覺得台灣史怎麼樣?

小 亭:就比較別的文化…比較無聊。

(略)

研究者:那會覺得台灣史很少東西嗎?

小 亭:沒有什麼東西好學的。

此外,這也使得學生對於「原住民歷史」的看法不一,有的學生 抱以同情的觀感;但不少學生主張「原住民」的歷史沒有必要學、很

(34)

無聊。

研究者:那你在學台灣史時,有學到原住民,學到原住民那 一段有什麼感覺?

小 芷:嗯…被歧視。

小 強:覺得原住民很可憐。

小 雅:原住民同胞好可憐。

小 威:就很無聊。

小 綺:原住民還要背那個什麼臉?…(略)原住民不知道 為什麼了解(一臉困惑)

小 堯:我覺得一樣無聊。

還有,學生在判斷事件是否為歷史上重要的,時常是以對台灣漢 人社會的影響為標準,職是此故,答案是「甲午戰爭」「光復」「二 二八事件」、與「總統輪替」等事件也就不令人意外。沒有學生是以

(35)

「族群」的範疇來衡量事件的重要與否;也就是說,他們不是以對「閩 南人」「客家人」或「原住民」有重大影響的事件來。另外,學生也 沒有以「階級」或是「性別」為標準。

至於在影響學生歷史重要性之管道方面,可知學校的社會教科書 雖然是學生最主要獲得歷史知識之處,但其實也是有少數的學生亦經 由家人或課外讀物來接觸歷史。於是乎,這些學生對於歷史重要性的 解釋也就受到學校以外資訊的影響,例如:有學生因為從小就聆聽家 中長輩懷念日治時代的美好,使得他對日治時期印象深刻且認為日本 人統治台灣是台灣史上的重要事件。

不過,雖然大部分的學生能陳述出他認為台灣歷史上重要的事件 並作出解釋,但是,仍是有四位學生完全無法提供看法。另外,也有 學生指出「二二八」是重要的,但卻無法解釋原因;更有學生堅定地 認為沒有一件是重要的。這些表現其實都顯現出:現行的台灣歷史教 學是使得學童掌握了事實知識的記憶,但在歷史思維方面的能力較為 不足,也就是說,不一定能對所學習的歷史有所反思與批判。

(36)

第三節 歷史記述之本質

本節旨在藉由學生對歷史教科書正確性的訪談,來探究他們對於 歷史記述之本質持有何種觀念,以「你認為歷史課本是否完全正確」

此一題目與學生展開訪談。

壹、學生回應之分析

根據訪談逐字稿的分析,學生的回答可分為三大項:一是認為歷 史課本是完全正確、二是認為歷史課本有錯誤存在、三是不知道歷史 課本有沒有錯誤。從學生對於自己答案的解釋可以發現有些學生是比 較了解歷史記述的本質,他們會援引「歷史考證」與「歷史解釋」概 念來判斷歷史課本是否正確;但也是有學生絲毫不清楚這些概念,而 認為歷史課本是官方所編寫的不會有錯、或者是主張歷史課本的錯誤 是要讀很多書才會知道的,所以他不知道。

在接受訪談的三十名學生中,絕大多數的學生均認為歷史課本不 完全正確(二十四名);只有四名學生主張歷史課本完全正確;另外,

有兩名學生無法判斷歷史課本有沒有錯誤。以下針對「歷史證據」及

「歷史解釋」等方面來對於學生的解釋進行分析:

(37)

一、歷史證據

有十二名學生運用「歷史證據」之概念來為解釋歷史課本是否正 確。這些學生中幾乎都是認為歷史課本應該是有錯誤存在,而其缺失 之處在於「資料」,例如:有名學生認為因為某些歷史地點尚未考證 出正確的。

小 堯:應該也是會有錯的,可能就是在研究的時候,地點 以前沒有考查清楚。

別的學生則是認為有些歷史事蹟年代過於久遠,以致於線索不 足,只能依照最有可能的撰寫,錯誤難免。

研究者:你覺得歷史課本都是對的嗎?

小 淵:沒有吧。

研究者:那為什麼會有錯在課本裡面?

小 淵:沒有人去修正它……以前的人都死光了,沒有辦 法考證。

研究者:你們覺得歷史課本都是對的嗎?

(38)

小 蓮:有些可能不是正確的吧?

研究者:那為什麼不正確的會放到課本裡面?

小 蓮:現在就只有這些可以知道的啊,有些可能只有一 點點線索,可是就把它編上去。

研究者:為什麼錯的會被寫進課本裡面?

小 強:因為他的證據不足,然後依照最有可能的寫進去。

根據以上幾位學生的訪談,可以瞭解到他們知悉到歷史記述是植 基於考古證據、或史料而來;而就他們而言,歷史課本之所以會有錯,

是由於史料之故。但是他們似乎未能洞悉「歷史」是人為建構過去的 成果,歷史記述是會受到史家處理資料的方式與觀點而異。

也有學生理解到如果作者所引用的史料不同,會造成不同的歷史 記述,所以歷史課本的錯誤在於所徵引的史料不同。

研究者:你覺得課本會有錯誤的地方嗎?

小 豪:有啊,難免都會有。

研究者:那你覺得錯誤的地方是編者、歷史課本的作者問 題?還是他引用的資料的問題?還是有別的因 素?

(39)

小 豪:(思索一下才回答)作者引用的資料的問題吧。(略)

因為每一份歷史都不會相同啊。

但也是有學生基於歷史證據的觀點,認為歷史課本的內容是經由 考證得來,因此是正確的。

研究者:你們覺得歷史課本裡面寫得都是正確的嗎?

小 蓉:是。

研究者:為什麼都是正確的?你認為?

小 蓉:因為有歷史考證。

從上述的言論來看,這些學生知悉歷史學門中「歷史考證」的概 念,瞭解到歷史的撰寫是植基於經過考證的史料而來。就他們看來,

歷史記述會出現錯誤是在於資料考證的環節出了問題,例如:某些地 點未考證明確、及某些史事年代久遠無法考證;也有學生理解到運用 不同的史料,即會產生不同的歷史書寫。但也有學生基於歷史是經由 考證而來的,而判斷歷史教科書不會有錯誤。

二、歷史解釋

(40)

有七名學生是以運用「歷史解釋」之概念來說明歷史課本是否正 確;這些學生全都認為歷史課本的敘述不完全是正確的,而錯誤的造 成是在於「作者」。譬如:學生普遍提及歷史撰寫是涉及作者或編者 的個人想法,因此造成歷史知識不盡真確。

研究者:你們覺得歷史課本上寫得歷史都是正確的嗎?

小 鴻:不一定。

研究者:為什麼?

小 鴻:因為有一些編者個人的想法。

研究者:你覺得呢?課本有錯嗎?

小 綸:稍微。

研究者:那為什麼會有呢?

小 綸:應該是寫的人的關係。(略)他覺得…(歷史是)

這樣,大概是那樣子。

有兩名學生甚至認為歷史記述的內容是很有可能遭作者基於個 人立場而有所捏造的,或者是進行篡改。

研究者:為什麼不正確的會放到課本中讓你們學?

(41)

小 威:可能內容經過捏造吧。

研究者:為什麼不正確的會出現在歷史課本裡面?

小 羨:作者篡改,作者篡改。可能他比較討厭這個部分,

可能他比較討厭某個歷史人物,就把他寫得很爛,

或怎麼樣。

研究者:你覺得是寫得人有問題?還是用錯資料?

小 勳:應該也是作者的解釋。

研究者:還有別的原因?

小 勳:皇帝愛寫什麼就寫什麼。

另外,也有學生在解釋歷史課本何以是有錯誤存在時,思考的層 面比較完整,歷史證據與歷史解釋雙方面的觀念兼有之。不過,這樣 的學生並不多,只有兩位。

研究者:你覺得你所學到的歷史都是正確的嗎?比如課本 上寫得都是對的嗎?

小 樺:應該會有錯的吧。

研究者:為什麼?

(42)

小 樺:因為歷史是從很久很久以前,可能會有些資料疏失,

有時候可能是編的人的想法。

小 明:應該是會有些錯誤的東西,可能編者特別把某個 人塑造成壞的印象。

研究者:你覺得為什麼有些錯誤的東西會被寫到歷史課本 裡面來?

小 明:有些沒辦法查證,就還是寫進來。

在歷史著作的敘寫中,很難避免歷史解釋的存在。尤其是各個國 家的歷史教科書中,時常為了塑造學生對於自己國家的認同,而以有 利於統治者的立場來編寫歷史教科書,美國如此,台灣亦然;這樣的 概念對成年人而言,是相當耳熟能詳的。不過,在所有接受訪談的三 十名學生中,認知到歷史記述會受到作者與編者左右,相對於「歷史 證據」的觀念,是比較少的。

三、其它

還有一些學生提出不同的解釋,例如:學生認為歷史課本是官方 認可的教科書,提供眾多人學習,所以不會有錯誤;縱使有錯,也只

(43)

是打字方面的錯誤。

小 燁:我覺得它應該會給學生真的…嗯…比較正確的。

小 煌:應該是他(編者或作者)抄錯了,我是說那種打字 錯誤那種,不是說歷史的錯誤。

從這些訪談者的言論可知他們服膺於官方版本的知識且深信不 移,此顯現出在我們的教學模式之下,學生習於被動思考,鮮少具有 批判性思維。

也是有學生提及歷史課本應該是不完全正確,但他們不知道是哪 方面的錯誤;另外,則是有二名學生對此問題感到茫然,即使一再追 問,也未能敘述出可能的答案。

小 菱:因為有時候又不一定是真正的。

研究者:那原因是什麼?

小 菱:不會講。

研究者:你覺得歷史課本內容寫得都是正確的嗎?對的嗎?

小 瑋:有些正確、有些不正確。

(44)

研究者:那你覺得為什麼會有不正確的?

小 瑋:感覺。

(略)

研究者:那你覺得為什麼不正確會放到課本讓你們學?

小 瑋:(笑)這該怎麼回答?(略)想不到。

這些學生顯然認為歷史教科書不盡然真確,但是他們不知道何以 如此,歷史課堂上沒有教授過,學校以外的管道也未曾提供這些資 訊;於是,他們縱使試圖想回答這個問題,但也了無頭緒。然而,作 出此回應的不但有對歷史學習興趣缺缺、與認為歷史科很難的學生,

還包含了喜愛歷史且廣泛閱讀歷史課外讀物的學生。不過,學生所接 觸的歷史課外讀物多是歷史故事書或是偉人傳記,接觸這類的書籍不 一定能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研究者:你們大部分是從什麼管道學到歷史?電視?網路?

還有你們家裡的人告訴你們?還是自己看書?

小 雅:看書。(略)自己想要看的書。

研究者:(略)那你從小學就這樣看?

小 雅:對啊。(借)去圖書館借。

(45)

研究者:那你覺得歷史課本內容寫得都是正確的嗎?

小 雅:喔,這個應該要讀過很多歷史書才會知道啦。(略)

不知道啦。

研究者:那你覺得為什麼不正確的會放到課本讓你們學?

小 雅:這好像白老鼠教學一樣。(略)還不是錯的教學,

還在寫。

上述的學生也是長期閱讀歷史課外書,在整個訪談過程中,可發 現他能清楚表達自己的想法也能侃侃而談;但是,在歷史記述的本質 與其它歷史學概念方面,可發現他的觀念不甚清楚。從這個學生的例 子可知,歷史課外讀物閱讀的量與學校歷史成績高低不一定與歷史學 概念的掌握程度成正比;畢竟,歷史故事書與學校歷史課堂並不常教 授學生予史學概念。

貳、綜合討論

史學方法上有幾個重要的階段,一為蒐集史料的階段,二為考證 史料的階段,三為消化史料的階段。所謂消化史料,換言之,就是撰 寫歷史,撰寫歷史,不能不將史料融會貫通,而使其以新面貌呈現,

因此不能不藉助於文章與思想。史料經融會貫通後以何種新面貌呈

(46)

現?文章與思想在此所發揮的功能如何?是癥結所在。這就涉及歷史 敘事與歷史解釋的問題了(杜維運,1999:225)。職是此故,歷史記 述的本質就是存在著歷史敘事與歷史解釋的中介,中外史家所敘寫的 史書如此,學校的歷史教科書亦然。

正由於歷史記述是如此而來的,史學界皆多體認:歷史記述不論 採用的是哪一種形式表現,都不可能只是單純事實的堆砌或事件的按 年排序而已。史學家精心描述下,讀者或許以為「事情也就是那樣一 步步地發生了」,但,那些事實仍然是經過選擇、組織而來。史學家 在歷史知識的建構過程中從不可能缺席。從證據的評斷、事實的認 定、到因果的詮釋,他(她)的身影無不穿梭其間(林慈淑,2001b:

173-174)

上述歷史知識的特質,從事歷史研究的學者當不陌生,成年人也 或多或少有所認識,但對於習史未久的青少年而言,他們能理解嗎?

在他們的心目中,歷史知識是如何產生?歷史知識的建構過程中,可 能是受到什麼因素的影響?歷史記述錯誤又會是因何而來?本節的 訪談即是在於探究國中學生對於歷史記述概念的理解程度。

藉由「你認為歷史課本是否完全正確」之訪談,可知學生在歷史 記述之本質的認知是不是相當整全。三十名學生中,有十二名以「歷 史證據」的角度出發,指出歷史記述會受到「資料」所左右;另有七 名,是以「歷史詮釋」的觀點來看,認為歷史記述是為「史家」所影

(47)

響;同時提出這兩種概念的學生只有兩名;另外,也是有學生完全不 清楚這些概念。

從訪談學生的言論可知,多數學生比較清楚「歷史證據」的概念,

對他們而言,歷史記述會出錯或有所出入是受到「史料」的限制;換 言之,他們沒有洞悉到「史家」在當中所扮演的角色。

在英國 Peter Lee 等學者所從事的 CHATA 計劃中,針對「同一段 歷史卻會有不同的故事」這個問題蒐集了許多兒童的反應,發現兒童 大抵會從五個方向去思考問題:講故事的方式,知識(資料)掌握有 問題,故事本身各自關於不同的事、時、地,作者因素,記述本身的 問題。同時,兒童年齡愈小,越會注意知識(資料)掌握的問題,而 年紀越長,從作者甚至記述性質考慮的比例就越高(周孟玲譯,1998:

230-239)

雖然本節訪談的問題與上述 CHATA 計劃的問題不完全相同,但 其研究結果仍是可供參考。參照之下,本研究的訪談對象對於歷史記 述的觀點,多是停留在知識(資料)掌握方面;一部分學生有考慮到 作者因素。另外,對照於台灣方面的相關研究也有類似的研究發現。

林慈淑(2001b:190)以十二名兒童為研究對象,(分別是小學四、

六年級及國中二年級)探究其歷史記述的概念時,歸結出學生四種思 考傾向:歷史學家用的資料錯了、歷史學家找到的資料不一樣、歷史 學家的感想不同、歷史學家觀看的角度不一樣;但前兩者思考占了最

(48)

大的比例,有十名學生。這或許顯示,許多兒童在面對多個歷史記述 時,他們最可能想到的是資料問題:若非讀的資料不對,就是資料不 同。資料有在兒童心中的份量如此之高,相對地,歷史學家的角色就 顯得消極。也就是說,兩項研究的結果均指出台灣學生在於歷史記述 概念的認知有限。

在現今台灣的歷史教學中,是偏重固定史實的背誦,甚少著重史 學概念的教導。除了在國一上學期社會課本中,有一小節的篇幅敘述 歷史是以文字有無區分為歷史時代與史前時代,並教導學生歷史是憑 藉著過去的文字記錄與遺跡建立而來的。此外,課文之中沒有提及其 它史學方法。換言之,史學概念並非台灣歷史課堂的教學重點,而「學 歷史」與「歷史學」之間是有斷層存在。

學者也指出:長久以來,在我們的社會中關於歷史教育與歷史研 究之間,始終有一種根深蒂固的想法,認為歷史教育與歷史研究大有 區別,兩者的目的並不相同。依此看法,研究歷史最終要完成的是一 篇正確並有意義的文章,或一部有價值的著作。至於歷史教育則必須 根據這些研究成果,進一步要對人群產生好的響,例如促使人反省取 鑑,或激發民族精神等等。所以歷史教育應該要有立場,有目標。反 之,純粹的歷史研究只需把資料中人類真實的一面呈現出來即可。歷 史教育工作者甚至可以視其需要,對歷史研究所得加以剪裁取捨,以 符合闡揚美善有益的原則(朱際鎰,1981:1-2)。

(49)

中學的歷史教育正是緣於此,而與歷史學門背道而馳,社會大眾 也習於用兩套標準來看待歷史教育及歷史研究:認為前者在求美善,

後者在求真實。於是乎,歷史教學的前提不在於求真,也背離史家的 技藝,著重的是符合民族或國家立場的歷史事實記誦。

在本節對於歷史記述的訪談,學生對於歷史教科書是否有錯的解 釋可分為歷史證據與歷史解釋兩方面,只有少數學生的回答是涵蓋了 雙方面的原因;另外,還是有幾位學生無法提供回答。這顯示礙於課 堂教學的限制,學生們雖然具備了部分的概念,例如:瞭解到歷史學 是基於歷史考證而來、以及歷史書寫是會受到作者個人立場與所獲得 的史料而左右,但他們並不是相當清楚,時常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或是懵懵懂懂。

另外,根據訪談結果顯示,歷史敘事知識的多寡與思考能力不一 定有直接相關。訪談過程中,幾位歷史成績不錯的學生,有的是長期 有閱讀歷史課外讀物的習慣,但是他們也不盡然比較能掌握歷史記述 的本質。

學生的回答一再顯現出他們較為缺乏獨立判斷與自主思考之能 力,相信這是與我們歷史課堂偏重背誦、忽略思考的教學模式相關。

國外學者曾指出,兒童被動思考習慣的養成,與課堂中兒童被教導去 絕對信服教科書與老師所言有莫大的關係(Voss & Carretero, 1998;

引自林慈淑,2001b:195)。

(50)

如今正在推行的九年一貫課程是訴諸「能力本位」,顯然在趨勢 上是符合了時代潮流,但若真的要將歷史教學從徒務背誦中解放出 來,教授學生帶著走的能力,那麼教師如能引導學生去認識歷史學科 的本質、歷史學家如何處理資料、建立合理的歷史詮釋,以及對於各 種資料與觀點具有批判思考的能力,如此將能讓學生以正確的態度去 面對不同的歷史記述,也有助於其獨立思考之形成。

數據

表 4-2  受訪學生對於「台灣上歷史影響重大的事件」之回應  事件 男  女  合計  日本人統治台灣 2  5  7  二二八事件 2  2  4  光復 1  2  3  國父革命 2  1  3  戰爭 1  1  2  甲午戰爭 2  0  2  開港 1  0  1  解嚴 0  1  1  制定憲法 0  1  1  興建鐵路 0  1  1  牡丹社事件 1  0  1  美麗島事件 1  0  1  劉永福率領黑旗軍抗日 0 1  1  沒有 1  0  1  不知道 1  2  3  總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新界 新界 鄉 議局議員 議局議員 議局議員 議局議員 廖書蘭博士 廖書蘭博士 廖書蘭博士 廖書蘭博士

戶外考察活動 是歷史 科教師於課堂教學 以 外評估學生的常見方法。教師 在外 出之前應為學 生提供 明確的學習目標和 評 估準則。教師可以從以

隨著經濟實力的衰退,基輔的 公王越來越沒有影響力,而羅斯人 的文化傳統中,沒有固定的家族繼

隨著經濟實力的衰退,基輔的 公王越來越沒有影響力,而羅斯人 的文化傳統中,沒有固定的家族繼

也是金帳汗國與立陶宛公國間的角力。然而,這個時

中國 歷史 歷史 地理 生活與 社會.

常生活的課題,增加學生對中國歷史、中 華民族和文化,以及國家發展的興趣;整

校內活動篇 --- 歷史學會活動 歷史就在我們身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