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六章 大學生與教師網路資訊品質判斷比較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六章 大學生與教師網路資訊品質判斷比較 "

Copied!
1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六章 大學生與教師網路資訊品質判斷比較

此章綜合討論大學生與教師判斷網路資訊品質之標準、線索與方式以及重視 的品質內涵與判斷能力,由此了解大學生與教師對網路資訊品質判斷之同與異以 及判斷能力培養等議題。

第一節 網路資訊品質判斷準則之使用比較

根據第四章與第五章的分析,大學教師使用頻率較高的前三項為權威性、正 確性與新穎性,大學生為權威性、正確性與可用性。權威性與正確性均為大學教 師與大學生使用頻率較高之判斷準則。問卷統計最重視的網路資訊品質判斷準則 排序如表 6-1。

表 6- 1 問卷統計網路資訊品質判斷準則排序

大學生 大學教師

資訊品質判斷準 則重視程度排序

1.正確性 2.完整性 3.可用性 4.相關性 5.權威性

1.正確性 2.權威性 3.完整性 4.新穎性 5.取用性

根據訪談分析則可以瞭解大學教師與學生使用判斷準則的情形。大學教師針 對判斷的議題能夠提供深度夠且精準的判斷方式與標準。以權威性的準則為例,

由訪談語料中明顯可細分為來源權威、推薦方式及內容可信的標準。來源權威由

作者、網站維護者與機構單位判斷;推薦方式則是注重專家、審查的出版過程以

及引用情形;內容可信則是根據資源連結、內容組織編排與宴整資訊等判斷。大

學教師與大學生的受訪對象人數相同,但是大學教師提供的意見與看法卻可以深

(2)

149

術性需求除了研究之外,尚有教學需求。大學教師判斷網路資訊內容是否有趣味 性主要是為了尋求可以吸引學生的教學資訊;再現性與時效性則與教師的學科領 域知識或資訊有關。以醫學及科學領域而言,他們注重資訊產生的嚴謹度,例如 實驗的流程、實驗的影響變項甚至是時間對實驗結果的影響等。而再現性與時效 性便是考慮到若干時間過後,隨著時間改變的影響變項反應之下,原本資訊內容 所產生的變化。大學教師已對領域學科專精,了解領域知識的生產的週期與模 式,因此判斷品質的標準較深入與周詳,也貼近領域資訊的本質。

大學生判斷資訊品質標準以課業需求為主要考量,包括正確性、權威性、新 穎性、清晰性、可用性、相關性、完整性與取用性均與問卷選項無異,未因領域 不同或是身份(研究生或是大學生)不同而產生新的判斷標準。大學生與研究生提 及判斷標準時,多從資訊的表徵判斷,可分為資訊的來源、內容以及呈現方式等,

判斷經驗不如大學教師深入及仔細;唯研究生判斷標準有涉及驗證及多元角度評

比之行為,與大學教師判斷品質標準考量到時效性及深度思考相似,但研究生的

知識架構仍舊不如大學教師來得有系統與脈絡,因此所談及的判斷標準仍不出課

業需求之範圍,也以資訊內容、來源及呈現方式之表徵為主。

(3)

第二節 網路資訊品質判斷之線索與方式

此節分析大學生與教師判斷準則時使用的線索與方式的情形,由問卷選項統 計以及訪談分析結果討論之。

一、 大學生與教師判斷線索之使用比較

由 806 份大學生問卷與 32 份大學教師問卷所統計出的判斷資訊品質方式的 問卷次數分配結果產生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即兩個群體的看法與選擇大部分相 同,除了在判斷「權威性:第三者推薦」的部份,大學教師主要相信『專家推薦』,

大學生則相信『師長推薦』。究其內涵一樣是相信領域中的權威,對大學生而言 最容易接觸的領域權威即為師長。

排除問卷設計以及樣本抽樣所造成的誤差,大學教師與學生產生相似的問卷 統計結果可提供以下幾項推論:大學生的判斷能力有其一定的程度,並不如大學 教師所認知的差異,可能的原因在於大學生網路能力與網路經驗都相當豐富,相 對增進其判斷能力。只是大學生判斷線索看法雖與大學教師相同,但是判斷的技 巧與方法仍因知識與能力略顯不足,此待後續探討之。

第四章與第五章中已說明大學生與教師判斷線索特性,主要有根據來源或是

內容判斷,注重學術研究內容或是相信具有學術性特徵之資訊以及判斷中的驗證

行為,根據這三項特性分別討論大學生與教師判斷特性之異同。詳見表 6-2。

(4)

151 表 6- 2 大學教師與學生判斷線索使用之比較

層面 品質面向 判斷線索 大學教師與大學生之比較

正確性 (Accuracy)

內容來自可信的資料 庫或電子期刊

新穎性 (Currency)

內容經常更新

權威性:

來源權威性 (Authority)

來源為學術性刊物或 重要會議

權威性:

內容可信 (Authority)

提供參考書目或其他 相關資源連結

來源

權威性:

第三者推薦 (Authority)

大學教師:專家推薦 大學生:師長推薦

— 大學教師相信來源深度權威與學術引用情形,學 生根據來源與內容特徵判斷

大學教師與學生都是根據資訊的來源與內容判斷 品質,最大的不同在於大學教師對來源特性是否可信 與權威的要求較為嚴謹。來源必須是專業學術單位、

政府組織等以及具有專業與權威知識者外,大學教師 對於「權威」形成的過程也提供深度的見解。學術中 的權威是經由多次傑出資訊的產出而累積的。成為眾 人推崇的權威之後,仍應不斷進步以保持每次資訊的 產出具有領導地位。因此大學教師仍會質疑這些權威 的來源,經由多方驗證以證明資訊的正確性。大學教 師在注重來源方面也相當注重學術引用的情形,包括 資訊引用的型式、引用者為何、引用次數多寡所產生 的影響以及如何引用等,較大學生重視此方面情形所 代表的品質意義。

完整性 (Coverage)

內容結構完整,如包含 摘要、研究方法、研究 結果、與參考書目等

內容

清晰性 (Clearness)

內容具有邏輯性,如依 主題層次呈現

— 大學教師注重學術研究內容,大學學生相信具學 術性表徵之資訊

大學教師與學生在判斷具有品質的網路學術性資 訊時都受到實體學術文獻架構、流程、內容或是特徵 的影響。他們一樣注重網路資訊是否符合學術文章應 有的架構、論述方式、編排與組織等特性。大學教師 更進一步的由研究或是實驗內容判斷,他們注重此主 題的研究方法,並檢視研究設計、研究問題與研究結 果間的關聯性與正確性。此應與學術社群注重研究的 合理性與嚴謹度有關,且大學教師已具有專業的知識 架構可以透徹瞭解研究方法、實驗流程所代表的品質 意涵。

(5)

相關性 (Relevancy)

內容主題與需求相符

知識

可用性 (Usefulness)

內容具有深度,參考價 值高

— 大學教師以本身知識為基礎驗證資訊,大學學生 多方尋求相關資訊加以驗證

大學教師與學生不只是靜態單一的判斷資訊品 質,判斷過程也有驗證的動態行為。大學教師因已具 備專業知識,能全盤掌握領域知識資訊週期與特性,

瞭解各種因素對資訊內容的影響。以時間的因素為 例,教師瞭解時間對資訊所產生的變化,會以新近的 資訊與較早的資訊相比較,以確保資訊的時效性。

大學生因專業知識仍不足,會多方檢索相關資訊 比較之,以求過濾出正確的資訊。也從多元角度、論 述判斷資訊內容,並深入思考論述者或是來源單位的 立場是否客觀。

其他 取用性 (Accessibility)

檔案格式方便儲存與 再利用,如 pdf、doc、

ppt 等

大學教師與學生希望獲取容易利用的檔案格式,

是否可免費下載反不如容易使用重要。

二、大學生與教師判斷技巧之使用特性

大學生與教師使用的判斷線索有許多相似之處,但深入探討仍可以區分出些 許差異。大學教師判斷方式整體具架構,大學生傾向使用表面線索判斷資訊品 質,即使知識背景不足,仍盡力使用多方資訊確認。進一步比較兩者間的判斷技 巧、內涵,其相同與相異之處如下列所述。

(一)大學教師判斷需深度思考,研究生具備相似特質

大學教師與學生在判斷資訊品質時,大學教師較有涉入深層的技巧方式以及 思考認知層面。除了研究生之外,大學生大部分仍是根據資訊表徵判斷的階段,

較少提到思考與認知層面。

(6)

153

的議題,而非單方面的相信專業學術機構或是政府組織。

(二)大學教師判斷具備深層內涵,過程完整而連貫

大學教師的判斷技巧則受需求以及對主題熟悉程度之影響,若大學教師對主 題知識熟悉可有效率的判別與過濾正確或是錯誤的資訊,從中篩選出相關度與可 用性高的資訊。除此之外,大學教師的判斷技巧有兩項特質是大學生所沒有的:

1. 判斷內涵在於批判思考與知識融會貫通,判斷是連貫且整體的動作與思 考。判斷資訊品質應是完整的「故事」 ,屬於一脈相承且完整的過程。

2. 判斷行為具有「預測判斷」到「評估判斷」過程之雛形。 「預測判斷」是 使用者在搜尋資訊之前心中的標準,當選擇了某資訊後,再以「評估判斷」

篩選,直到「預測判斷」等於「評估判斷」 。

(7)

第三節 大學生與教師判斷能力之探討

本研究判斷能力的指標為使用者遭遇判斷困難時的解決方式以及一般資訊 素養。依照 Witemier(2003, 2004)的研究結果,判斷能力愈高者其心智發展與反思 判斷階段愈高,會從多元角度、情境思考,會使用基礎知識判斷並辨認權威。對 照本研究結果,大學教師判斷能力可歸納入中高及高階段,大學生則未達高階 段。除此之外,大學教師普遍認為學生判斷能力不佳,但學生自評判斷能力為中 上程度;大學生與教師一樣認知到判斷的困難,一樣具備解決判斷困難的能力,

許多大方向都是相同的,但是其中細節卻有差異。此節先比較大學教師與學生判 斷能力,再分析其中的差異特性。

一、 大學生與教師判斷能力之比較

大學教師與學生都認為判斷能力對學術活動有相當的影響與重要性。學生認 為判斷力不佳會導致課業報告、成績不理想以及學習錯誤的情形;教師認為判斷 能力不足會造成研究與教學上的謬誤,影響教學品質與學術權威。具備判斷能力 除了上述情形不會發生外,也充實內心成就感與加強個人利用網路學術性資訊時 的自信。茲將他們判斷能力方面的素養整理為表 6-3 並分項論述之。

表 6- 3 大學生與教師網路資訊判斷能力與素養

學生層面 教師層面

解決判斷困難的方式

詢問他人、尋求其他管道查詢資 訊、持續驗證以及隨時充實與補 充知識

針對相同主題進行多重比較、使用多 種檢索工具檢索、使用不同檢索策略 與技巧查證資訊來源、不熟悉的主題 請教專家與專業人士、自行操作實驗 以所得結果比較之。

判斷資訊品質之能力 資訊檢索能力、組織整理能力與 知識背景不足

具備知識架構產生判斷品味與資訊 敏銳度

判斷能力的培養與達 成

學生觀點:經常詢問專業人士、

充 實 判斷 經驗 , 培養 資訊 敏 銳 度、充實背景知識

教師建議:藉由閱讀充實背景知 識、設計課程系統化訓練、訓練 邏輯與獨立思考之能力

充實背景知識與持續學習、累積相關 經驗與瞭解網路型態、保持邏輯清晰 與獨立思考、建立知識架構與培養資 訊敏銳度

(8)

155

(一) 解決判斷困難方式相似,教師具備多重技巧

大學生與教師碰到判斷困難時的解決方式不外乎自行驗證、詢問專家,教師 若了解主題內涵也會自行操作以所得研究結果與有疑慮的內容比較。雖然使用的 方式相同,但是教師懂得運用更多的技巧與資源來達成目的,也比較願意且容易 接觸到專家並請教之。學生與教師都知道解決問題的方式,教師比較可以適當的 運用。

(二) 學生判斷能力漸進,教師能力完備

根據教師的說法,他們認為學生的基礎網路能力不足,在這些相關能力完備 之後,判斷能力程度自然提升;學生也認知本身資訊檢索、組織整理等能力需再 加強。圖 6-1 表示教師認知中之判斷能力的形成。

背景知識 資訊檢索、整理組 織與判斷等技巧 判斷資訊品質

能力

圖 6- 1 教師認知之判斷能力的形成

背景知識與基礎網路能力是判斷資訊品質能力的基礎,雖然部分教師對學生

能力感到憂心,認為他們知識閱讀能力與資訊檢索能力非最佳,更遑論資訊品質

判斷能力。學生知道本身網路能力與背景知識之不足,也認為這是需要時間與經

驗的累積;他們的基礎網路能力與知識雖未達頂峰卻逐漸進步中,若學生持續關

注此議題並身體力行,相信假以時日判斷能力也能完備,畢竟作為「學生」也是

成為「教師」的過程。

(9)

(三) 判斷能力之培養認知相同,教師了解問題核心並提出具體辦法

大學生與教師培養與達成判斷能力的方式包括向具備專長之他人學 習,如專家、師長;從專業書籍中學習,如閱讀以充實知識背景;由經驗 中學習,包括累積網路與判斷經驗,之後再行內化;而邏輯與批判的獨立 思考也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教師能力之達成重點在於「持續」學習,最終目的是建立判斷的架構 與對資訊的敏銳度。學生雖然知道增進能力的方式,但是無法提出具體實 行的辦法。已有豐富教學經驗的教師能夠瞭解學生問題的核心,由教學的 角度為學生能力培養提出建議。

二、 大學生與教師判斷能力差異之影響因素

大學教師與學生對資訊品質判斷能力的認知雖然大致相同,學生無法 透徹地分析出問題的重點,教師卻能點出核心且持續提升、學習以求能力 之精進。影響這些差異的因素與他們的態度有關,下列兩點討論之。

(一) 學生所知與行動不一致

學生認為值得相信的權威專家是師長,但是最常詢問的對象卻以同儕

為主;認為培養判斷能力的方式應該以閱讀來充實背景知識,身體力行者

卻是少數,多數獲取資訊的來源仍以網路資訊為主。部分大學生認為資訊

檢索能力比判斷能力重要,找不到相關或是正確的資訊,是因為不清楚檢

索的關鍵技巧而非缺乏判斷的能力。然而,判斷的行為在檢索過程中已出

(10)

157

他們無法身體力行的原因,也許與他們尋求資源的管道的可及性有關。以 詢問專家及師長為例,學生沒有充分的管道可以接觸到領域專家,或是不 習慣與教師溝通與交流。其他的因素則可能來自於個人差異與教育文化、

習俗之影響,如被動式的學習,不習慣向他人請教。

(二) 教師屬於領域專家,已具備專業知識架構

大學教師屬於廣義的學科領域專家,已具備專業的知識架構;他們對 於專業領域的知識發展隨時關注,並且持續學習新技術與資訊以充實背景 知識及相關判斷及檢索經驗。大學教師專精某項主題資訊且不斷學習,在 判斷網路上的學術性資訊過程中,自能串連這些相關知識與能力以過濾出 品質良好之資訊。大學教師能力之形成也是在求學時期中的累積與訓練,

在成為教師之後不斷的融入其他相關經驗與知識,且能夠持續學習不忘思

考,才具有完備之判斷能力。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本校為一科技大學,學生之來源大多屬技職體系之職業高中及專科學

戶外考察活動 是歷史 科教師於課堂教學 以 外評估學生的常見方法。教師 在外 出之前應為學 生提供 明確的學習目標和 評 估準則。教師可以從以

學校有策略及計劃地推動和發展教師團隊,建立學習型組織,為教 師營造積極學習的文化。學校成立了

-學校要有共同理念 -成為學校關注事項 -成立資優統籌小組 -提供教師的專業培訓 -推動教師參與計劃 -小步子嘗試.

在於是否在「知道」與「能做」之外,還 能「識」。而識的媒介與深度,仍然以實

學校如何善用 資源為教育工 作及學習過程 中製造成功與 快樂..

對外發行。 1 1995 年,星雲大師再次有感於編輯一套面向廣大佛教初

結合夥伴協作學校,與大專院校、出版社及電 子學習平台機構組成專業協作社群,以資訊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