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楊家太極拳與鄭子太極拳 比較分析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楊家太極拳與鄭子太極拳 比較分析之研究"

Copied!
15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東大學

健康促進與休閒管理碩士班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劉美珠 博士

楊家太極拳與鄭子太極拳 比較分析之研究

研 究 生:張漢成

中華民國 100 年 6 月

(2)
(3)
(4)

謝 辭

又是一個鳳凰花閞黃鸝鳥囀的季節,不一樣的是這一次畢業的竟是自己。在 知命之年完成碩士階段的學習,真的是人生一大樂事。

回想闊別二十多年後,又重回大學就讀研究所,對未來確實充滿著既期待又 有點恐懼的感覺。轉眼間,這階段已成為休止符。短短兩年的研究生生涯中,感 謝所有師長們與親朋好友的協助和支持,讓我安然且充實地渡過這段學習時光。

首先要感謝的是指導教授劉美珠老師對我的諸多教誨與指導,每次修改論文 時都給予極大的鼓勵與肯定的笑容,讓我對太極拳的研究有更多的自信。

其次是陳瓊華老師和林大豐老師,兩位老師細心審閱本論文,不論在架構上、

用字遣詞上,皆提出諸多的指正與建議,使得本論文能更臻完善。

謝謝鄧時海老師的啟蒙;楊庭維主任在楊家太極拳上之教導;王錦士老師在 鄭子太極拳上嚴格的鞭策與鼓勵,才能讓我對太極拳有更多的認識,也才能讓論 文的內容更具專業。

謝謝偲潔學姐與金昌學長幫忙校稿和整理,以及太極拳好夥伴強生學長的協 助;也感謝一起努力奮鬥的同學們、親愛的鹿野國中的老師們,在工作上、課業 上都一路相挺相伴。

最後,感謝始終在身旁為我加油打氣的賢內助靚妹美玲,因為有她的關心與 支持,讓我在工作上安心,也毫無罣礙地學習。

在論文完成的此刻,謹將這份喜悅與大家一同分享,並獻上最誠摯的謝意與 祝福,謝謝您們!

張漢成 謹誌 2011.07.02 於台東

(5)

楊家太極拳與鄭子太極拳 比較分析之研究

研 究 生:張漢成 指導教授:劉美珠 日期:2011.06

摘 要

本研究目的是探討太極拳歷史淵源之發展及現況之應用,並比較楊家太極拳 與鄭子太極拳之拳架特色拳論基礎。期望在這多元文化發展的社會中,能給予後 進作為衡量一己之需求,於學習前作為選擇參考之用。研究結果發現:

一、明代後陳家的太極拳經論,陰陽開合的理論確實影響到往後太極拳發展。王 宗岳所創的太極拳經論,確實是太極拳承先啟後之宗師。而目前研究的文獻 指出太極拳以強調回歸自然為主,可應用在提昇體適能與身體覺察能力的開 發上,且對於改善心血管疾病、提昇平衡能力都有顯著的功能。

二、鄭子37 式太極拳是由楊家 108 式太極拳去蕪存菁之結果。

三、楊家太極拳在拳架上手是以舒掌、採手和合攏拳為著;眼神較有威勢、目光 如電;身型以沉穩安舒、立身正直、支撐八方為著;步型以開展沉穩為主;

法則以節節放鬆、上下一條線,全憑兩手轉、不動手、摺疊手為主。鄭子太 極拳則以美人手著稱;眼神以沉靜的神氣為主;身型以鬆沉、磨轉心不轉著 稱;步型以小巧靈活為著;法則以「不動手,動手非太極」和摺疊手為兩大 要領為主。

四、楊家所留傳下來的大量拳論,有六篇受到兩家的推崇,鄭子太極簡其要,內 容重覆予以刪除,從六篇基本經論延伸,去蕪存菁後,產生出體用歌、行功 語錄和宗師說三篇;不重要的不予採納,因而有別於楊家的大量經論,形成 鄭子與楊家在拳架上產生出不同的風格。

關鍵字:楊家太極拳、鄭子太極拳

(6)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between Yang Style Tai Chi Chuan and Cheng Style Tai Chi Chuan

Graduate: Hon-Sing Cheung Advisor: Mei-Chu Liu, Ph. D.

M. Ed. Thesis, 2011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of Tai Chi history and current status of the application, and to compa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Yang Style Tai Chi Chuan and Cheng Style Tai Chi Chuan. Under the expectation of the multicultural society, this study could provide people, who wanted to study Tai Chi Chuan, with more information as references for their learning. The results showed:

1. After Ming Dynasty, the theory of yin and yang, opening and closing from Chen's Tai Chi, really affecte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ai Chi Chuan. Especially, the theory of tai chi created by Wang Zong yue was indeed the master of the heritage.

Also current researches showed that the main essence of Tai Chi Chuan stresses return to nature, and the practice of Tai Chi Chuan could enhance physical fitness and body awareness capabilities, and to prevent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hav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balance function.

2. 37 forms of Cheng Style Tai Chi Chuan was derived from 108 Yang Style Tai Chi Chuan for sure.

3. The main hand gestures of Yang Style Tai Chi Chuan were comfortable palm, mining fist, and close up boxing. It emphasized eyes more powerful; body shape to be calm, upright and supported by a stable condition; step forms to be open and grounded as the main points. The movement rules were to relax steadily up and down in a line, and turn depending on both hands, not palms, with spring hands.

However, the main hand gestures of Cheng Style Tai Chi placed known beauty hand;

eyes with an air of quiet atmosphere; body shape to be rooted and relaxing, and moving on a certain center during practice; step forms to be compact and agility.

The movement rules were moving without hands but spring hands as the main essential.

4. There are six main theories accepted by both Yang Style Tai Chi Chuan and Cheng Style Tai Chi. However, Cheng Style Tai Chi extended 7 more regimes based on the basic six theories and movement experiences, which were very different from lots of regimes of Yang Style practices. This led to form the different styles of Cheng Style Tai Chi and Yang Style Tai Chi Chuan.

(7)

目 次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 II 目 次 ...III 表 次 ... V 圖 次 ...V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3

第三節 名詞解釋...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五節 研究之重要性... 6

第六節 研究方法... 8

第七節 研究流程、架構與各章節之分析...11

第二章 太極拳之歷史淵源與發展...14

第一節 宋元以前之太極拳源流... 14

第二節 明代以後至清代之太極拳源流... 19

第三節 太極拳之先驅者王宗岳... 26

第四節 太極拳應用之現況分析... 28

第五節 本章結論... 37

第三章 楊家太極拳拳架之探討...39

第一節 楊家太極拳拳架之名稱... 39

第二節 楊家太極拳拳架之特色... 42

第三節 楊家太極拳行拳之要領... 57

第四節 本章結論... 64

(8)

第四章 鄭子太極拳拳架之探討...68

第一節 鄭子太極拳拳架之名稱... 68

第二節 鄭子太極拳拳架之特色... 70

第三節 鄭子太極拳行拳之要領... 80

第四節 本章結論... 85

第五章 楊家太極拳與鄭子太極拳拳論基礎之特色...88

第一節 太極拳拳論... 88

第二節 楊家太極拳拳論... 93

第三節 鄭子太極拳拳論... 102

第四節 本章結論... 105

第六章 楊家太極拳與鄭子太極拳之異同...106

第一節 楊家太極拳與鄭子太極拳拳架之異同... 106

第二節 楊家太極拳與鄭子太極拳經論基礎之異同... 131

第三節 本章結論... 134

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136

第一節 結 論... 136

第二節 建 議... 139

文獻參考 ...140

中文部分... 140

(9)

表 次

表1-1 陳家太極拳傳承表... 21

表2-1 太極拳應用於哲學思想上之現況一覽表... 29

表2-2 太極拳應用於健康與養生上之現況一覽表... 30

表2-3 太極拳應用於醫療衛生上之現況一覽表... 33

表6-1 楊家太極拳與鄭子太極拳異同表... 108

表6-2 手型異同表...111

表6-3 掌之異同表...113

表6-4 拳型之異同表...114

表6-5 拳型與拳之異同表...116

表6-6 鉤手與採手之異同表...117

表6-7 眼神之異同表...118

表6-8 身型之異同表...119

表6-9 步眼之異同表... 121

表6-10 步寬與步長之異同表... 122

表6-11 步樁之異同表 ... 124

表6-12 手法之異同表... 126

表6-13 眼法之異同表... 127

表6-14 身法之異同表... 128

表6-15 步法之異同表... 129

表6-16 楊家太極拳與鄭子太極拳經論相異表... 132

(10)

圖 次

圖1-1 研究流程圖...11

圖1-2 楊家太極拳與鄭子太極拳比較分析之架構圖... 12

圖6-1 手型之差異圖...112

圖6-2 拳型之差異圖...115

圖6-3 栽捶之差異圖...116

圖6-4 步寬之差異圖... 123

圖6-5 步長之差異圖... 123

圖6-6 平立步樁之差異圖... 125

(11)

第一章 緒論

太極拳自清代中葉楊露禪,至民國初年其孫子楊澄甫,可算是太極拳的蓬勃 發展期、堪稱為極勝一時。從原來只有陳家太極拳一系之局勢,計而發展出楊、

吳、郝、孫四家。到現代還發展出13 式、18 式、24 式、鄭子 37 式、亞運套路 42 式、太極拳教材64 式。在眾多的太極拳拳種當中,楊家太極拳和鄭子太極拳兩家 算是當今台灣的主流拳種。自1980 年鄧時海的楊家老架式太極拳教本,為國內第 一本太極拳相關之學術論文誕生之後,到2011 年 6 月為止二十餘年間,太極拳相 關的研究論文計有68 篇,與每年全國之論文總數量相比較之下的確屬小眾而已,

這顯示這方面之研究人口極少、量的呈現也算不多,可供發展的空間亦相對增加。

再深究其中的課題,其研究之面向則呈顯出多樣化,可概分為身體觀研究、

運動力學之研究、與易理之關係、休閒、運動生理學、運動心理學、體適能之研 究、教練研究、社區關係、運動醫學、長壽學、資訊設計、運動行銷、運動哲學、

武術太極拳、太極拳推手與身心學結合太極拳課程設計等十餘種面向。至於以兩 家太極拳作為分析比較的論文則未見一篇,以現代之多元文化發展之觀念而言,

確實有開發的可能性,無形中可讓研究者朝著此方向來思考。

第一節 研究背景

近代太極拳術的發展,從清朝中葉楊露禪在河南陳家溝從陳長興學拳開始,

大約一百餘年的時間內,經過三代的傳人的傳授,太極拳從一家世襲的拳種,發 展為全國最流行的健身運動(丁景雲,1984)。往後又歷經1949 年局勢之大變局,

兩百萬大陸各省軍民入台,帶入了多姿多采的各省人文景象,中國薈萃於臺灣,

(12)

太極拳只不過其中之一。…而臺灣地小人稠,加以半世紀和平發展,對太極拳的 創造發展也提供了良好條件(郭應哲,2005)。

楊家太極拳創於楊露禪祖師,形成「露禪學派」。於 1949 年以後,楊澄甫之 長子楊守中及弟子董英傑執教於香港、美國,而其他的徒弟如崔一士、李雅軒等,

都散居於北平、成都、西安各地。台灣一地則有王子和。自楊露禪以後,一脈相 承,代代薪傳,謹守教法,所傳的正功正法,不曾或易。由於講究師承,尊師重 道為不易的原則,發揚藝道三極為歷來的使命,所以在修煉的進程中,不敢輕易 變更拳法套路。楊露禪,釐定了太極武藝的拳、刀、劍、槍四科教材教法,王子 和東傳於此土,始終保持其最完整的原貌。鄧時海得王教授最嚴謹傳授,所以鄧 闡揚太極武藝,必遵循露禪學派正傳道統(楊太極武藝,1995)。

鄭曼青在民國1938 年,任湖南省國術館館長時,為普及全民運動,汲取楊家 太極拳之骨幹,並由眾多派別之中保留精髓,精簡為37 式,簡稱為「鄭子太極拳」。 在政府遷台後更是在台灣蓬勃發展。其第一代弟子中鞠鴻賓,50 年來南北奔走推 動,鄭子絕學有了薪火相傳的開展。1993 年鞠鴻賓榮獲國家頒給武術薪傳獎章,

眾多弟子感念恩師的貢獻,紛紛在各地成立「薪傳鄭子太極拳協會」(高雄薪傳鄭 子太極拳協會,2004)。

政府於1949 年遷台之後所發展的太極拳都是以楊家太極拳為主,而在台灣楊 家太極拳當中則以王子和和鄭曼青兩系傳承最有代表性。兩人同為楊露禪、楊健 侯、楊澄甫法脈正傳,為何會發展出兩支風格截然不同之太極拳架?本研究試著 從多方蒐集之文本、書籍和文獻資料,就其兩家創拳之歷史淵流、思想、拳論基 礎、外顯之拳架架構、內在要求之特性,以及兩者在應用上之價值作一比較分析。

期望給予後進以此作為衡量一己能力與需求,於學習前作為選擇參考之用。

(13)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一、研究目的

基於前述的研究背景與動機,本研究的目的如下:

(一)探討太極拳歷史淵源之發展與應用。

(二)探討與比較楊家太極拳與鄭子太極拳之拳架特色。

(三)探討與比較楊家太極拳與鄭子太極拳拳論基礎之異同。

二、待答問題

為達到前述之研究目的,本研究之待答問題為:

(一)探討太極拳歷史淵源發展與運用之現況為何?

(二)探討與比較楊家太極拳與鄭子太極拳拳架之特色為何?

(三)探討與比較楊家太極拳與鄭子太極拳之拳論基礎異同何在?

(14)

第三節 名詞解釋

一、楊家太極拳

本研究所謂之楊家太極拳是楊露禪先生所編,楊家第三代嫡傳,楊澄甫先生 定型架,第四代嫡傳楊守中先生親自示範錄影的式子套路,以及楊澄甫先生再傳,

呂殿臣先生的弟子王子和先生所傳授,門生鄧時海先生之式子。

二、鄭子太極拳

本研究所謂之鄭子太極拳是鄭曼青於1977 年 7 月再版之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 一書中所演示之拳架為主要拳架,以及再傳弟子鞠鴻賓、王錦士之式子。

(1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研究範圍

本研究探討的範圍:

(一)太極拳之歷史淵源與發展。

(二)本研究僅針對太極拳拳法本身之哲學思想作深入分析,其他則不在本究 範圍。

(三)楊家太極拳與鄭子太極拳拳架之特色

本研究中楊家太極拳以王子和、鄧時海法脈正傳之楊家太極拳之拳架與 拳論來進行研究;而鄭子太極拳則以鞠鴻賓、王錦士法脈傳承之拳架與 拳論來進行研究。

(四)本研究僅針對楊家太極拳與鄭子太極拳之拳論基礎與其應用於哲學思 想、健康與養生與醫療衛生價值上之探討。

二、研究限制

(一)太極拳之創拳者是誰?從古至今都有不少專家學者在研究,答案卻眾說 紛紜,而張三豐一說皆為一般人所接受。陳家太極拳則傾向陳王廷,至 於還有其他人之說嗎?最妥當的方式是訴諸文獻資料,一般人能否接 受,本研究則難以控制。

(二)本研究是使用文獻分析法,所以大部份的資料來源都是從書籍、別人的 文本資料或文獻而來。參考引用的資料難以考據,將影響研究之判斷,

這是本研究難以控制的地方。

(16)

第五節 研究之重要性

太極拳從清代蓬勃發展至今已有兩百多年之的歷史,儘管已出現多位的太極 拳宗師,但是在學術領域上以太極拳為研究對象作研究的卻屬少數;又以兩家太 極拳作比較的相關研究更是空白一片,因此觸發研究者蒙生研究的念頭,希望能 在此領域能拋磚引玉作出微薄的供獻。

一、開拓學術研究之價值

太極拳在民間研究的風氣非常盛行,而研究的成果也非常豐碩。於眾多從事 太極拳研究之研究者當中,大部份都較著重研究一家之太極拳術為主。至於研究 兩家或以上之研究者,確實少之又少。陳志雄於1994 年以傳統楊家老架太極拳與 亞運太極拳套路之比較分析,在期刊中刊登之外,到現在為止都沒有其他類似之 研究論述。至於以論文方式來研究兩家太極拳之比較,至今尚未有人研究,所以 本研究試圖以拋磚引玉之方式,希冀往後會有更多之研究者會朝此方向作出研究。

二、提供太極拳學習多元選擇之面向

太極拳在東西方社會造成風潮,不但在華人社會生根,外國人也心羨著迷,

全球每天有數以億計的人口,在世界各個角落練太極拳,學拳的人口大量而持續 的增加著(杜素月,2004)。況且楊家太極拳,經三代研習而定型,今已遍及世界。

然而由於楊家早期傳授過程的演變,各地流傳拳勢不一。也有某些學者,未得正 體而擅自妄改,遂以訛傳訛(趙斌、趙幼斌、路迪民,1991)。至於鄭曼青精心集 結的太極拳法-鄭子太極拳,自1960 年代初期由中國傳入西方世界後,逐漸在北 美洲及歐洲地區立穩根基,受到重視(法雲明,2002)。

(17)

目光呢?不過學習太極拳也會受到個人之先天條件不同而引起取向的不同。何以 見得?假如身體健壯、或是體格較好者會選擇楊家太極拳。因為其拳架為大開大 合,架式舒展,步樁蹲低,練習起來的確會有挑戰性,所以身體較強者都會愛不 釋手。至於鄭子太極拳之拳架,相形之下則顯得步樁較高,因此一般人看起來有 點不像運動似的,像是老人在做健身操般,反而身體虛弱、生病者或是較安靜之 文人所喜愛。因此本研究試著以楊澄甫和鄭曼青兩人晚年定型之拳架為標準,作 一鋪陳,讓往後之學習者可依個人之條件或是喜好來選擇,希望能達到多元選擇 之面向。

三、自我知能與技能學習之提昇

為了要準備此研究題目,研究者必須於短時間之內蒐集大量的文本資料和翻 查大量的書籍;甚至於網際網路這個大資料庫中尋查大批的資料,並且進行大量 的閱讀與思考。於不知不覺之間,已反覆地閱讀了不少有關於太極拳淵源之論述 文章,以及各派太極拳之源流何在?甚至不少人也為了拳架之不像而論戰一番。

於眾多之資料當中也有很多拳論的新詮釋,至於各路同好與各路明師之心得也鋪 在網路上與君分享;以及練拳時該注意之事項何在等都一覽無遺,研究者於練習 太極拳時把已獲得之知能加以融會貫通於拳架中,無形中連自己的技能也一併提 昇。

(18)

第六節 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用「文獻分析」和「內容分析」兩種研究方法。太極拳本身就是一 種歷史悠久的民間體育運動,能把一己之心得記錄下來而成書者,必定是少數。

本研究仍蒐集前人留下之書籍文本,或是文獻資料,透過彙集整理、分析來處理,

因此採取文獻分析法。本研究的重點,主要的是比較楊家太極拳和鄭子太極拳異 同之處,所以在處理資料當中會採取分析與比較的部份,因此會使用到內容分析 法。本節先就本研究所採用之文獻分析法及內容分析法作一說明,最後會呈現研 究流程、架構與各章節之分析。

一、文獻分析法

以下針對文獻分析法之意義及進行文獻分析該注意的事項作一整理,並說明 本研究各章節文獻分析所採用之策略。

(一)文獻分析法之意義

文獻分析法是尋求歷史資料、檢視歷史紀錄並客觀地分析、評鑑這些資料 的研究方法,由於常需要大量的歷史資料與文獻,因此亦稱歷史文獻法。當研 究者對歷史資料進行蒐集、檢驗與分析後,便可以從了解、重建過去所獲致的 結論中,解釋社會現象的現況,甚至預測將來之發展(葉至誠,2000)。

(二)文獻分析之注意事項

1. 採取文獻分析法進行資料的分析時,必須先對文獻進行檢閱,不論是第一 手或是次級資料,均應確定其可靠性和可信度(葉至誠,2000)。

2. 不同的文獻,對於研究會有不同的助益或侷限。例如正規記錄,包括了官 方資料和年報等,是文獻研究時最大宗的來源,其多半從正面、應然的角 度立論存據;若觀察角度與概念適合,是一種質量俱備的資料形式;然而,

(19)

正規文件亦可能誇大了應然面的成效,卻可能忽略、歪曲了某些有利益牴 觸或自行判斷「不重要」的部分(鍾倫納,1992:153)。

3. 當符合研究主旨與可供解答的文獻蒐集、檢證完畢後,接下來便是重要的 分析工作。文獻資料分析法的應用具有幾項特點,包括:其研究的事件與 使用的資料是過去的紀錄與遺跡、是種間接而非直接的觀察、分析的結果 可用以解釋現況、預測未來等(葉至誠,2000:102)。

本研究第一章緒論主要為說明本研究之背景與目的,引用之文獻資料完全都 是以前人研究之成果;第二章是介紹太極拳歷史淵源之發展與目前應用之現況;

也都是以文獻分析法為主軸。尤其在第二章太極拳之源流部分歷史相當悠久,所 留下來之文獻資料、書籍、甚至口口相傳之口訣等紀錄,數量也算龐大。研究者 必須對這些資料進行蒐集、透過檢驗與分析,才能從中了解其歷史背景與發展,

方可判定其結論。

二、內容分析法

內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亦稱為資訊分析(informational analysis)或文 獻分析(documentary analysis),是一種具有量化色彩的研究方法(王文科,2007)。

內容分析法的初創時期(1921-1938),主要是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魏理教授

(Malcolm Willey)以鄉村報紙(The Country Newspaper)作為研究對象(吳紹群,

2002)。而接下來發展及推廣時期(1939-1951)開始被廣泛地應用在宣傳上的分析,

並大量應用在分析美國政治選舉文化中發生的優缺點。最後在1952 年之後,內容 分析法漸趨完備。

研究資料的蒐集有直接與間接兩個途徑,直接的如觀察法(observation)、訪 問法(interview)、問卷(questionnaire)等;間接的是從現成的資料著手,如從現 有的相關文件(document)及檔案(archives)中蒐集所需資料。內容分析法,是

(20)

屬於間接途徑的一種,由大眾傳播研究中發展出來,最開始是美國學者對報紙的 分析,接下來擴充為電視、電影、廣播、演講、書籍、日記等對語言的傳播,之 後再擴及非語言的傳播(閻沁恒,1972)。

我們可以分析許多文件式的溝通資料,例如:教科書、報紙、雜誌、小說、

食譜等,但並非侷限於文件分析,舉凡歌曲、演說、電視廣告、信念、態度、價 值觀等亦可是內容分析的對象。事實上,幾乎任何型態的溝通內容都可以分析。

而內容分析的資料來源如(高明,2006)所提出(一)正式文件如:雜誌、檔案、

教科書、印刷品等;(二)私人文件如:日記、遺囑、個人信函等;(三)數量紀 錄如:統計調查資料、學校預算、成績、入學率、出生率等;(四)口頭證詞與口 述歷史(oral history)如:目擊事件說出證詞經錄音訪談,逐字抄錄而得等。

如上所述,溝通方式的型態非常多樣化,我們可以藉由分析這些溝通的內容 了解一些人類行為。為了分析這些訊息,就需要一種方法去將大量的材料加以組 織。研究者可以藉由適當的類目(categories)、等級(ratings)、分數(scores)等,

來做一些後續的比較,以說明其研究的內容。

本研究第三章主要是介紹楊家太極拳拳架之特色與第四章鄭子太極拳拳架之 特色,因為光是兩套拳架下來,兩家之特色也很多,所以必須要選擇具代表性之 部份,如:手、眼、身、步、法等。至於行拳要領之部份則選擇太極拳十要與要 與行拳之要領。第五章則介紹兩家太極拳拳論基礎之異同。一般而言,太極拳拳 論多以歌訣為主,因此這二章會以內容分析法為主、文獻分析法為輔。

第六章主要是將前面需要比較之項目整理、歸類、編排,並以表列之方式來 呈示,此章會以內容分析法為主要的呈現方式。

(21)

第七節 研究流程、架構與各章節之分析

以下將分別呈現出本研究之流程、架構及各章節之分析:

一、研究流程

本研究將從準備階段開始,陸續會從浩瀚之文獻資料裡蒐集,然後會從所蒐 集到的資料中,來確定研究計畫。計畫確定後,會從相關之文獻來進行探討,再 從所蒐集到的資料當中進行資料分析與比較,得出結果之後還會進行最後的討論,

而產生結論與建議。本研究之流程如下圖:

研究準備

←→ 資料蒐集

↓ 確定研究計畫

↓ 相關文獻探討

←→ 資料分析比較

↓ 撰寫文本

↓ 資

料 蒐 集 與 分 析

結論與建議 圖1-1 研究流程圖

(22)

二、研究架構

本研究會藉由文獻分析,先從太極拳歷史發展作一探究;然後會探究楊家太 極拳和鄭子太極拳之哲學思想;再者會藉由內容分析來比較兩家太極拳之行拳特 色;如:套拳中之手、眼、身、步、法等部分;之後會就兩家太極拳之拳論基礎 特色作一比較;接著會就兩家太極拳於應用上之價值進行探討,最後將兩家太極 拳之異同比較分析以表列方式呈現出來。以下為本研究之研究架構圖:

太極拳歷史淵源與發展

↙ ↘ 楊家太極拳拳架之特色

(手、眼、身、步、法) 鄭子太極拳架之特色

(手、眼、身、步、法)

↓ ↓

楊家太極拳拳論基礎 鄭子太極拳拳論基礎

↘ ↙

異同比較分析

圖1-2 楊家太極拳與鄭子太極拳比較分析之架構圖

(23)

三、各章節之分析

本研究最主要的目的是比較分析楊家太極拳和鄭子太極拳,而太極拳本身的 歷史悠久,以一般之傳說可追朔到宋代之張三丰、甚至可追朔到唐代以前也說不 定,因此歷史資料蒐集的確更顯得格外困難。另外太極拳發展至今已應用到其他 的領域上,藉由資料蒐集加以整理及比較分析後,再分別呈現至各章節。

第一章為緒論,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名詞解釋、研究範圍 與限制、研究之重要性、研究方法與研究流程、架構與各章節之分析。自第二章 開始則針對太極拳之歷史淵源發展作深一層之探討,尤其是太極拳之創始者為誰,

自古已是眾說紛紜。研究者希望能從眾多的資料當中,尋求一個較合理之答案。

因此,本章之太極拳歷史淵源發展與現況之探討,包括以宋元以前之太極拳源流、

內容可分太極拳衍生於煉氣之導引術、宋靈洗之小九天法式三、李道子之先天拳、

許宣平之三十七式、殷利亨之後天法式、張三丰(豐)與太極拳。從明代以後至 清代之太極拳源流則可分陳王廷與陳家太極拳、楊露禪與楊家太極拳、吳鑑泉與 吳家太極拳、武禹襄與武家太極拳、孫祿堂與孫家太極拳與太極拳之先驅者王宗 岳。最後,從哲學思想、健康養生和醫療衛生三方面來探討現況之應用與發展。

第三、四章分為別整理楊家與鄭子兩家太極拳之拳架之特色,內容可分兩家 太極拳拳架之名稱,並從手型、眼神、身型、步型、法則來探討其特色;而兩家 太極拳行拳之要領則可分太極拳十要、兩家太極拳行拳之基本論述與兩家太極拳 行拳之要訣。第五章則進一步整理楊家太極拳與鄭子太極拳拳論基礎之特色,包 括太極拳拳論、楊家太極拳拳論、鄭子太極拳拳論。第六章為比較楊家太極拳與 鄭子太極拳之異同,包括楊家太極拳與鄭子太極拳拳架與手、眼、身、步、法特 色、楊家太極拳與鄭子太極拳拳論基礎之異同。第七章則為結論與建議。

(24)

第二章 太極拳之歷史淵源與發展

太極拳在源流發展探討這塊領域,自古至今就很少人來研究,一般之傳說都 指稱武當張三丰(豐)所創,而張三丰(豐)出現之年代卻橫跨宋、元、明三代 之久,所以本研究第一節以宋元以前之太極拳源流作為分野,第二節則以明代以 後至清代之太極拳源流,本研究試著蒐集前人之現成資料,歸納整理而成。第三 節則介紹太極拳之先驅者王宗岳。第四節則為本章結論。

第一節 宋元以前之太極拳源流

太極拳之源流傳說自古以來就存在,現代的研究祇是缺乏歷代遺留下來的書 面資料作為考證而已。現就近代多位太極拳研究者之研究,來論述宋元以前太極 拳之源流。

一、太極拳衍生於煉氣之導引術

太極拳除了形體修煉之外,更著重鍊氣。如氣沉丹田、氣宜鼓盪、以氣運身 等,許多太極拳法都有練氣的指導。再加上太極拳的架式著法,尤其在退符(鬆 柔)之層次都是圓順相隨的,與練氣的動作非常相似,所以有人說太極拳是衍生 於最古老的伏羲氏之鍊氣或黃帝的導引術(鄧時海,1997)。

二、宋靈洗之小九天法式

程靈洗字元滌,是南北朝梁武帝時江南徽州府休寧人,其太極拳是受業於韓

(25)

拱月。侯景之亂,惟歙縣能保全者,皆靈洗之力也。梁元帝授以本郡太守,卒後 諡忠壯。傳至程珌,為宋紹興中進士,授為昌化主簿,累官至吏部尚書,拜翰林 院學士。為人立朝剛正,風節凜然,晉封新安郡侯,以端明殿學士致仕卒。程珌 將太極功改名為小九天,追流溯源,為韓拱月所傳也,共十四式。其中提手、單 鞭、穿梭、大小襠捶、攬雀尾等數式,與太極拳十三式名稱相同。此外如葉裹花,

即肘底捶、猴頂雲類似倒攆猴,其餘亦大同小異。宋遠橋所說的:「無論何等名目 拳法,惟太極不能有兩說。」由此可知太極拳種類名稱雖不一,要皆出於一源而 變化各異者也(宋志堅,2001;李璉,2002;馬有清,1988;曾昭然,1979;趙 斌,2005;鄧時海,1997)。

三、李道子之先天拳

李道子是唐末大和間(西元827-835 年前後)江北懷寧人。童年學道於九華山,

名字早已忘記,人以方士而稱為道子。當時隱潛山林築觀修煉,避火食,日啖麥 麩數合,鄉村頑劣者稱麩子李,欣然應之。嘗雲遊武當,久居南岩宮。擅長太極 功,又名先天長拳,亦曰長拳。其拳法至宋代時傳於江南寧國府涇縣人俞清慧、

俞一誠、俞蓮舟等人。先天拳亦如三十七式,而為太極拳之別名。至明代時宋遠 橋、俞蓮舟、俞代岩、張松溪、張翠山、殷利亨等得其傳承。其鍛鍊主旨在於盡 性立命,而進功之階,始於無形無象,繼之全身透空,終於應物自然。名為先天,

洵非虛語。蓋已失傳久矣(宋志堅,2001;李璉,2002;趙斌,2005;陳泮嶺,

1974;鄧時海,1997)。

四、許宣平之三十七式

許宣平是唐代歙州(今安徽省歙縣)城北許村人。隱居於新安城陽山,結茅 庵作棲息,避食煙火。身長七尺六寸,髯長至臍,髮長至足,行及奔馬。每負薪

(26)

入市販賣,獨吟曰:「負薪朝出賣,沽酒日夕歸。借問家何處,穿雲入翠微。」識 者知為有道之士,專程訪之。所傳之太極功又名三十七勢長拳,其拳勢運動如大 江流水,滔滔不絕無間,勢名大抵與十三式太極拳相若。其不同之名稱,為彎弓 射雁、簸箕式、雁起尾、彈指、泰山生氣、掛樹蹬腳數式;尚有四正、四隅、九 宮步、七星八步、雙鞭、雙擺蓮等六手外,以鍛鍊腰腿,舒展血脈。其鍛鍊之法 為單式練習,一手練成再練另一手。而所練之手亦不固定次序,惟在練者自擇,

至三十七式逐一練成,則自然貫串,能一氣呵成,故又名長拳。其所傳心法要訣 計有八字歌、心會論、周身大用論、十六關要論、功用歌等,後傳至宋遠橋(宋 志堅,2001;李璉,2002;馬有清,1988;董英傑,1989;曾昭然,1979;陳泮 嶺,1974;趙斌,2005;鄧時海,1997)。

五、殷利亨之後天法式

殷利亨所傳的拳,許禹生(2009)在他的太極拳勢圖解中,稱之為後天法,

後來傳到揚州胡鏡子,胡氏再傳安州宋仲殊,後天法共十七式,雖然名目不相同,

但是其功用卻是一樣。宋仲殊學太極拳於胡鏡子,而胡鏡子不知其姓氏,此都是 在揚州自稱之名。仲殊是安州人,嘗遊姑蘇台,柱上倒書一絕云:「天長地久任悠 悠,你既無心我亦休。浪跡天涯人不管,春風吹笛酒家樓。」所傳之人有殷利亨,

其拳法名後天法,亦以掤、捋、擠、按、採、挒、肘、靠為主,與太極拳十三勢 功用相同,根本則一。殷利亨之後,其法尚在,而其承傳則不詳(鄧時海,1997)。

六、張三丰(豐)與太極拳

從前人研究的文獻當中,都會重覆出現張三丰與太極拳的關係,以下用羅列 的方式來呈現各研究者之論述:

(27)

(一)張三丰為宋代技擊家,也作張三峯,武當丹士,精拳法。另一說為明代 道,遼東懿州人,…曾居武當山…明史有傳(辭源,1994)。

(二)《寧波府志》張松溪所載:「三豐為武當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前,夜夢 玄帝授之拳法」(李英昂,1974)。

(三)「太極拳傳自張真人,…道號三豐…一日在屋誦經,有喜雀在院,其嗚如 爭論,真入由窗視之,雀在柏樹,如鷹下觀,地上有一長蛇蟠結仰視。

少頃,二物相爭,雀鳴聲飛下,展翅扇打。長蛇搖首彼微閃,躲過雀翅,

雀自下隨飛樹上,少時性燥。又飛下翅打,長蛇又蜿蜒輕身閃過,仍作 盤形。如是多次,並未打著。後真人出,雀末蛇走,真人由此而悟,蟠 如太極,以柔克剛之理。由太極變化而組成太極拳。」(楊澄甫,1975;

董英傑,1989)。

(四)黃黎洲先生為王征南作墓誌銘,其銘述及內家拳法,均言張三丰為內家,

固之將太極拳與內家拳扯上關係。另外還提及三丰之術,百年以後,流 傳於陜西,而王宗為最著(曾昭然,1979)。

(五)吳國忠(1991)整理太極拳之傳承道統時指出近世太極拳術相傳為宋朝 年丹士張三丰所創,百餘年之後到明代,漸漸流傳於陜西、浙江等地,

其間最著名為山右王宗岳。

(六)宋朝武當道士張三豐,加以研究整理,創造了十三勢長拳。太極拳手法 為八法,它的名稱是掤、捋、擠、按、採、挒、肘、靠,步法為進、退、

左顧、右盼、中定。總其名稱曰「太極拳十三式」(趙芳仁,1991)。

(七)太極拳祖師為宋朝武當道士張三豐,生於1247 年,他創造了十三勢長拳 ,後來傳給沈萬山,再傳到王宗岳,最後傳給楊露禪創編楊家太極拳(薛

乃印,1999)。

(八)顏紫元(2000)提及:「元張三丰祖師創太極拳後,其術便在武當及寶雞 金台觀道人中秘傳,百餘年後其中一支由明雲遊道人傳山西王宗岳,由

(28)

王宗岳傳河南溫縣陳家…」。

(九)楊澄甫(2001)《太極拳體用全書》自序中提到:「先大父更詔之日,太 極拳創自宋末張三豐,傳之者為王宗岳、陳州同、張松溪、蔣發諸人相 承不絕。陳長興師,乃蔣先生發惟一之弟子。」

(十)孫祿堂(2002)於太極拳學自序中記載:「元順帝時,張三豐修道於武當

,見修丹之士兼拳術者,後天之力用之過當,不能得其中和之氣,以致 傷丹,而損元氣,故遵前二 經之義,用周子太極圖之形,取河洛之理,

先後易之數,順其理之自然,作太極拳術,闡明養身之妙。」

(十一)陳微明(2002)於太極拳術一書自序中提出:「吾不秘惜,於是從學七 年,以澄甫先生口授之太極拳及大小履諸式,筆之於書以傳於世。太 極拳術,宋張三丰祖師所傳也。…」

(十二)許禹生(2009)於太極拳勢圖解一書當中曾記載張三丰為元朝儒者,

洪武初召之入朝,路阻武當,夜夢玄天大帝授以拳法,旦以破賊,故 名其拳為武當派,或謂內家拳。書內還簡單地介紹內家拳之意與其傳 承。內家拳者, 儒家之意,以別於方外(道家)也,又因八門五步,

為此拳之要訣,故名十三式。傳七人:宋遠橋、俞連舟、俞岱岩、張 松溪、張翠山、殷利亨、莫谷聲,而張松溪、張翠山再傳者稱拳名叫 十三式。在王宗岳太極拳論篇後有:「此論係三丰先生入室弟子王君宗 岳所作」。之添註,遂有太極拳創自張三丰之說。

從前面多位太極拳研究者之研究發現,在殷利亨以前之傳承較為分歧,沒有 一位固定的傳人。不過自張三丰之出現後,幾乎所有傳承太極拳之傳人,或是研 究者都傾向張三丰。尤以楊家太極拳的傳承,都直指張三丰是太極拳的創始人,

究竟張三丰是否為太極拳的創拳者,這必須具備更有力的證據來證明才行。

(29)

第二節 明代以後至清代之太極拳源流

陳家一族都認為太極拳是陳家始祖陳卜全家定居在清風嶺上的常陽村後,勤 勞耕作,興家立業,為了保衛桑梓不受地方匪盜危害,精通拳械的陳卜在村中設 立武學社,來傳授子孫習拳練武。當時除了陳家之外,流傳到清代中業楊家、吳 家、武家和孫家相繼出現,其流傳如何?以下作簡單介紹。

一、陳王廷與太極拳

陳家太極拳創始於明末清初時期,至今已有 300 多年歷史之久,相傳為河南 陳家溝陳氏九世陳王庭所創。自陳王庭以後,練拳之風開始盛行,歷代相傳,名 家輩出。由陳氏支派先後繁衍出武家、楊家、吳家、孫家等不同風格的太極拳種。

發展到近代陳家太極拳的傳承中,陳家第十七代宗師陳發科及其姪陳照丕,其兒 子陳照奎起了積極的作用。1928 年陳發科由陳照丕的推薦到北京教拳,對北京陳 家太極拳的發展起了極大的作用。

陳發科為人忠厚,平時沉默寡言。在京城教拳近30 年之久,在原來的基礎上 不斷地提昇,在拳架上增加了螺旋纏繞的動作,並創造一些新的招式,如:三換 拳、背折靠、退步壓肘、中盤、雙震腳等動作,從而豐富了陳家太極拳的內容。

現在所傳承的陳家太極拳就是陳發科晚年的套路。1953 年陳發科與胡躍貞共同創 辦武術社,並積極推動陳家太極拳的發展,並培養一批武術人才。

陳家太極拳可分為老架和新架兩種。老架是清初陳王庭所創,原有五個套路,

又名十三式;另外還有長拳一百零八勢,炮捶一套。在不斷地發展中,形成了現 在流行的陳家太極拳第一路和第二路之套路。陳家第一路原有八十三式,主要特 色如:一、大腦支配下的意氣運動。二、身肢放長的彈性活動。三、順逆纏絲的 螺旋運動。四、立身中正、上下相隨的虛實運動。五、腰脊帶頭、內外相合的節

(30)

節貫串運動。六、相連不斷、滔滔不絕的一氣呵成運動。七、從柔到剛、從剛到 柔的剛柔相濟運動。八、從慢到快、從快到慢的快慢相間運動(蘇焜明,1996)。

陳家太極拳第二路原名為炮捶。主要的特色如:一、震腳發勁的動作較多。二、

動作比第一路快、剛、爆發力強。三、竄蹦跳躍的動作較多,適於青壯年練習。

陳家的新架套路也有兩種,一種是陳有本創編的,順序與老架相同,架式較小,

轉圈也較小,稱之為小圈拳。把老架稱之為大圈拳。由陳青萍創編的,另一種新 架套路,特點是小巧緊湊,動作緩慢。因為是在河南溫縣趙堡鎮首先傳開的,故 人們稱為趙堡架。

(31)

表1-1 陳家太極拳傳承表

資料來源:太極魂 http://www.taijihun.com

(32)

二、楊露禪與楊家太極拳

楊福魁字露禪(1799-1872),河北省廣平府永年縣人,幼時從師河南陳家溝陳 長興學習太極拳。陳長興是陳家老架之繼承人,他平常都立身中正,不倚不靠,

狀如木雞,人稱「牌位先生」。楊露禪與李伯魁二人,因為不是陳氏家族的人,久 居陳家數年但所學無幾,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聽見隔壁院子有哼哈之聲,乃偷偷 破牆壁窺視。見其老師陳長興教授徒弟拿發的技術,於是便與李伯魁每夜必定窺 視,然後兩人再作研究,不久兩人之功夫突飛猛進。有一次陳長興命楊露禪與其 他的師兄弟對決,楊露禪都一一勝出,陳長興那時才開始傳授他較高深之武術。

楊露禪學成歸鄉開始授徒,從學者甚多,當時稱他所教的拳為「化拳」,或稱之為

「棉拳」。他後來又到北京傳技,宮中王公貝勒從學者也頗多,大多為旗營中之武 術教練。當時因為他的武藝高強,世稱「楊無敵」,從此開創了楊家太極拳獨綻的 鼎盛時期。

楊露禪的長子名楊鈺,字班侯(1837-1892),次子楊鑒,字健侯(1839-1917),

號鏡湖,兩人自幼就跟隨父親練功,各有特色。楊班侯長於「粘術」。楊健侯大中 小三種架子皆備,尤善於槍竿,有傳其三子楊兆清字澄甫(1883-1936)。楊澄甫幼 時不善習拳,年將弱冠,始隨父學習,其父逝後,才日夜苦練,工夫為之大進。

他身材魁梧,動作架勢大開大展,逐步形成勻緩、柔和、舒展的楊家大架的風格。

楊家太極拳之拳架比較舒展簡潔,結構嚴謹,身法中正,動作和順,剛柔內含,

輕鬆自然,輕靈沉著兼而有之;再加上姿勢開展,平正樸實,練法簡易,由鬆而 入柔,積柔而成剛,形成剛柔相濟。正如楊澄甫所說:「太極拳是柔中寓剛,棉裡 藏針的藝術」。其拳架的架勢有高、中、低三種型式之分。

楊家太極拳的特色可以歸納為「鬆」、「沉」兩個字。「鬆」是指身體放鬆,讓

「氣」流通無阻。「沉」是指下沉,意念集中在腹部。楊家太極拳的戰術有十三勢,

即掤、捋、擠、按、採、挒、肘、靠、進、退、顧、盼、定。定是指中心平衡。

(33)

前進後退是指步法。左顧右盼是指眼法。此外還有招架、擊退、按、推拉、劈、

肘、肩等。楊家的套路可分為108 式、128 式、148 式、88 式、24 式等。

三、吳鑑泉與吳家太極拳

吳鑑泉(1870-1942 年),又名愛紳,滿族,河北省大興縣人,自幼從其父親 吳全佑學習太極拳。吳全佑(1834-1902 年)在北京從楊露禪學習楊家太極拳。後 又拜楊露禪次兒子楊班候為師,學習楊家小架太極拳。全佑善於柔化,自成一格,

成為太極拳高手。吳鑑泉自幼就跟著父親學習小架太極拳,並改漢姓為吳。許禹 生(2009)在《太極拳勢圖解》裡提到:「當露禪先生充旗營教師時,得其真傳蓋 三人:萬春、淩山、全佑是也;一勁剛、一善發人、一善柔化;或謂三人各得先 生之一體,有筋骨皮之分。」

吳鑑泉還對太極拳推手作了一番的改進,他的推手可算是別具一格,在練習 時務必立身中正安靜、細膩棉柔、寧靜而不妄動。他的推手不僅手法嚴密,而且 招數特別多。因此,吳鑑泉的太極武藝也非常高超。吳鑒泉演練的太極拳,除了 慢架子外,還有快架子。快架子是一種剛柔相濟、快慢相間的太極拳術,演練起 來既輕快又柔和。吳鑑泉不僅精於太極拳,對各種兵器,如:太極劍、太極對劍、

太極刀、太極十三槍等也非常精熟。

1927 年,吳鑑泉由北京遷居上海,1928 年被上海精武體育會和國術館聘為教 授。1933 年起,他創設了鑑泉太極拳社,從此吳家太極拳廣為傳播,他的門人遍 佈海內外。鑑泉太極拳社自創設以來已有幾十年的歷史,它的分社目前已發展到 香港,以及新加坡、菲律賓、加拿大、美國等地區和國家。

(34)

四、武禹襄與武家太極拳

武禹襄(1812-1880)河北永年人,出身官紳人家。當楊露禪從陳家溝學成返 鄉,武氏兄弟愛其術,從楊露禪學習十三勢大架,得其梗概。後武禹襄兄長於1852 年中進士,任河南舞陽知縣。武禹襄赴兄長之任所,順道過溫縣陳家溝,擬求益 於陳長興(1771-1853)。經陳長興介紹,遂從趙堡鎮陳青萍學小架,學拳月餘,備 悉理法之要義。又於舞陽鹽店得王宗岳(乾隆年間人)《太極拳論》更有啟悟,以 練拳心得著有《打手要言》;又衍生為《十三勢行工心解》。並歸納鍛煉要領為《身 法八要》。其著作簡單精要,無一虛浮。後人稱其拳術為武家太極拳。

武禹襄研究太極拳,創試驗之法,招致鄉勇自驗其技,並反復筆錄修訂,故拳式 中每式每勢可使用,無一空架。武氏一身雖然研究太極拳術最為精深,但終以教 讀自任,故此拳傳人甚少,只傳其甥李經綸字亦畬(1832-1892)技藝最精。再傳 郝為真(1849-1920)。

李亦畬研究太極拳,仿禹襄實驗之法,招致鄉勇以自驗其技,再筆錄修訂。亦 畬之孫槐蔭於 1935 年在「太極拳譜序」中提到:「此譜系先祖晚年所著,中經多 次修改,方克完成。每得一勢巧妙,一著竅要,即書一貼於座右,比試揣摩,不 斷實驗,逾數日覺有不妥應修改,即撕下,另易他條,往復撕貼必至完善而始止,

久之遂集成書。」李亦畬的太極拳論文有:「五字訣」一篇、「撒放密訣」擎引鬆 放七言四句、「走架打手行功要言」一篇主要是闡述走架即是打手、打手即是走架,

練拳和推手相輔相成之理。近代太極拳的傳播,以楊家祖孫三代對教材教法不斷 地創新之力為多,而於拳理的鑽研總結,首推武、李,較之王宗岳「太極拳論」

之抽象性的概括,亦不同於楊家大架和小架,學而化之,自成一派,其特點是:

姿勢緊湊,動作舒緩,步法嚴格分清虛實,胸部、腹部的進退旋轉始保持中正,

完全是用內勁的虛實轉換和「內氣潛轉」來支配外形;左右手各管半個身體,不 相逾越,出手不過足尖。原來也有跳躍動作,到四傳的郝月如(1877-1935)才改

(35)

為不縱不跳;雙擺蓮也改為不拍打腳面,這是為適應老年體弱者的需要而做的改 革。

武家太極拳推手的步法,僅為進三步半、退三步半一種。禹襄教讀自娛,亦 畬行醫為業,均以儒生自居,在鄉授徒極少。李所傳以同鄉郝和(字為真,1849-1920)

的技術最精。武定太極拳於民國初傳入北京時,有些人把它稱做李架,待為真之 子月如和其孫少如於1928 年間去南京、上海教拳時,也有人稱為郝架。月如遺有 太極拳著作多篇。武、李後輩多不專研太極拳,武術遂由郝家傳習。

五、孫祿堂與孫家太極

拳孫祿堂諱福全(1860-1933),晚號涵齋。河北省完縣東任家疃村人,享年七 十三歲。祿堂公師經多門,集形意、八卦、太極精華,創孫式太極拳,並著拳學 五部。為清末民初蜚聲海內外的武學大家(孫祿堂,2002)。自幼酷愛武術,從師 李魁垣學形意拳,繼而學於李魁垣的老師郭雲深,得其真傳;又從師於程廷華學 八卦掌,經數年研究,功夫深厚;後又從師於郝為真學太極拳。孫祿堂畢生研究 武術,精形意拳、八卦拳和太極拳術,並聚三家拳術之精義,融會一體而創孫家 太極拳。

孫家太極拳的特點是進退相隨,邁步必跟,退步必撤。動作舒展圓活,敏捷 自然。練時雙足虛實分明。整套拳練起來如行雲流水,綿綿不斷。每轉身時以

「開」、「合」相接,故又稱之為開合活步太極拳。適宜任何年齡、各種體質的人 習練。

關於孫太極拳的練法,孫祿堂(2002)提到郝為真談練太極拳有三層意境,

初練時,如身在水中,兩足踏地,動作如有水之阻力;第二層則如身在水中,兩 足浮起,如泅者浮游水中,能自如運動;第三層則身體輕靈,兩足如在水面上行 走,臨淵履冰,神氣內斂,不敢有絲毫散亂,此則拳成矣。

(36)

第三節 太極拳之先驅者王宗岳

太極拳之名,首見於王宗岳之太極拳論而來,據太極拳譜一書記載為清乾隆 56 年至 60 年(1791-1795)(王宗岳,1996)至今已有兩百多年之光景。於溯源上 而言,實在是難以考究。然而從眾多之資料中顯示,最早的時候不是以太極拳為 名稱的;創始人也不見得是同一人。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太極拳為我國文化經過 數千年錘鍊而來的國粹,也是我國養生文化之寶貴資產。直至清代王宗岳之太極 拳論出現,影響之鉅不止是陳、楊兩家之拳術而已,繼而發展出吳家、武家、孫 家、鄭子、國定 64 式太極拳之出現;甚至中國大陸之 24 式簡化太極拳、抑或是 64 式亞運比賽套路等不同的拳架,實歸功於王宗岳先賢所遺留下來之拳經拳論,

才能發展出如此多采多姿之拳術。以下就趙斌、楊澄甫、李亦畬、陳鑫、吳圖南、

唐豪和許禹生等人之論述來佐證。

一、張三豐以後的太極拳史,難於得到連續系統的記載。而近代太極拳的傳播,

卻是由王宗岳傳蔣發而連續繼承下來的。蔣發傳給溫縣陳家溝的陳長興及趙 堡鎮的邢喜懷,陳長興傳楊露禪,此後發展為陳、楊、吳、武、李、孫、趙 堡架及國家套路等太極流派(趙斌,2005)。

二、楊澄甫(2001)於《太極拳體用全書》自序提到先大父更詔之日,太極拳創 自宋末張三豐,傳之者為王宗岳、陳州同、張松溪、蔣發諸人相承不絕。陳 長興師,乃蔣先生發惟一之弟子。

三、李亦畬(1867)於《太極拳小序》提到:太極拳始自宋張三豐,其精微巧妙,

王宗岳論詳且盡矣。後傳至河南陳家溝陳姓,神而明者,代不數人。我郡南 關楊某,愛而往學焉。專心致志,十有餘年,備極精巧。旋歸後,傳諸同好,

母舅武禹襄見而好之,常與比較,伊不肯輕以授人。僅能得其大概(郝少如,

(37)

1994)。

四、陳鑫(1986)於《陳氏太極拳圖說》中,載有《杜育萬述蔣發受山西師傳歌 訣》一首。杜育萬為趙堡傳人。可見陳鑫當時也承認太極拳得傳於王宗岳、

蔣發。山西師傳者,乃王宗岳無疑。

五、吳圖南於1917 年訪問過陳家溝,親自聽到正撰寫《陳氏太極拳圖說》的陳鑫 作介紹。陳鑫樸實地說,他們陳家世傳炮捶,屬少林拳,己有幾百年歷史。

村人稱他們為炮捶陳家。太極拳是一個在西安開豆腐坊的河南開封人蔣發傳 給陳長興的。陳氏族人甚至認為這是炮捶陳家的恥辱,從此不准陳長興再教 炮捶。陳鑫還向吳圖南引見了杜育萬,讓杜育萬演了一遍太極拳(見吳圖南

《太極拳之研究》)。可見上述歷史當時在陳家溝也是被公認的(吳圖南,

1988)。

六、唐豪於《王宗岳考》中,證明了王宗岳為山西人,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

在洛陽,後至開封,乾隆六十年(1795)尚健在。蔣發亦為乾隆時人,陳鑫 筆記中有記載,陳長興生於 1771 年,卒於 1853 年,王宗岳逝世時,長興最 少25 歲。此與王傳蔣發,蔣傳陳長興,在時間上正相符合(鄧時海,1980)。

七、1921 年,許禹生(2009)所著《太極拳勢圖解》中提到張三丰係宋徽宗時人,

傳拳術至元世袓時山西王宗岳(嶽)。王宗岳傳河南蔣發,蔣發傳陳長興之說 於民國初年以後,楊家和武家太極拳門人所認同。

綜合前論可以確定,王宗岳以後之近代太極拳史,為當今太極拳界所公認的;

確實是近代太極拳運動的先驅者。他的理論著述《太極拳論》一直都是太極拳運 動的靈魂,其論述極盡太極拳理論與實踐之真諦,難怪為各大太極流派尊為經典 之首。

(38)

第四節 太極拳應用之現況分析

太極拳發展至今,已從攻防的意圖逐漸演變成現在的養生運動,而且還應用 到不同的層面,以下將從哲學思想、健康養生和醫療衛生三個層面整理相關文獻 來呈現目前太極拳發展至今之應用現況。

一、應用於哲學思想上之現況

本研究於台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網上,以太極拳為研究對象的博碩士論文 計有68 篇之多,以哲學思想為題之研究,至 2011 年 5 月止,共有六篇研究論文,

有四篇論文研究純以哲學之角度論述,另外兩篇則於其他論述當中而涵概哲學的 部分。有三篇對象是與楊家太極拳與哲學思想是有相關的。現就其研究結果分別 整理如下:

(39)

表2-1 太極拳應用於哲學思想上之現況一覽表 研究者與

年 代 拳型 研究類別 研究結果 陳怡靜

(2001)

哲學思想 1.以太極思維中的陰陽辨證、五行生剋與八卦生化 學說中的思維內涵與特色,作為觀看身體內部變 化與外在環境關係之路徑。

2.透過對「太極拳」氣化身體論、動作原理、動作 分析與訓練方法之了解,來探討太極拳在身體上 的表現。

蘇清標

(2002)

楊家 哲學思想 1.為契合太極性理的理法掌握;

2.為立身中正的實拳結構建立;

3.為捨己從人的因應之道;

4.為德藝暢流的藝業修煉;

5.為藝道一體的太極人生。

吳榮輝

(2003)

楊家 哲學思想 拳法本義涵蓋人生修養哲學「捨己從人」固有道家

「無為」的哲學思想。

胡天玫

(2004)

哲學思想 以「觀」認識世界的方法,將太極拳作為一個觀察 的對象,由《易經》「天人合一」和「動靜」的「觀 點」來觀,顯現出太極拳中所蘊含的「太極」之理。

以上六篇文獻中有三篇的對象為楊家太極拳,內容大致可分為三部分,蘇清 標認為太極拳的立身中正是拳的基本結構,從而可以達到捨己從人、德業、藝業 的修煉,最後更能達到藝道一體的太極人生;吳榮輝認為太極拳的本義為道家無 為的哲學思想;蔡佳杕則發現透過太極拳的訓練可以使身體內外文融,是達成自 然與文化會通的關鍵。而鄭子太極拳則沒有出現哲學思想方面的研究。

(40)

二、應用於健康養生上之現況

本研究於台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網上,以太極拳為研究對象的博碩士論文 計有 68 篇之多,至 2011 年 5 月止,蒐集了十七篇太極拳與健康與養生有關之研 究,有七篇的對象是與楊家太極拳健康與養生相關的部分;僅有一篇的對象則是 與鄭子太極拳有關,現就其研究之結果分別整理如下:

表2-2 太極拳應用於健康與養生上之現況一覽表 研究者與

年 代 拳型 研究類別 研究結果 林旻君

(1999)

健康與養生 太極拳運動前後對心肺功能的效益,實驗組優於 控制組。

高藤曉子

(2005)

健康與養生 太極拳運動中等強度之運動當中能量代謝的變 化緩和,亦不會造成血乳酸的堆積,對免疫功能 又有提升的效果。

黃泰諭

(2005)

健康與養生 太極拳訓練後,對女性老年人在多面向平衡能力 及下肢肌力皆有顯著的改善。

蔡麗華

(2005)

楊家 健康與養生 太極拳訓練對高中男生健康體適能與平衡能力 之提有顯著效果,其中柔軟度、下肢爆發力、心 肺適能及平衡能力的提昇又優於一般體育課程 組。

戴芳台

(2005)

楊家 健康與養生 1.能顯著改善心肺適能、身體柔軟度及腰臀圍比。

2.有助於增進整體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以及健康 責任、運動、營養及人際支持層面的執行。

李承憲

(2006)

健康與養生 1.太極拳是中高齡者很好的休閒活動。

2.太極拳養「氣」又養「生」,對身體有很好的幫 助。

3.太極拳強調「精」、「氣」、「神」三合一,有助 於心理的調適。

(41)

續表2-2 太極拳應用於健康與養生上之現況一覽表 研究者與

年 代 拳型 研究類別 研究結果 田竣宇

(2007)

健康與養生 長期練習太極拳對於健康促進與提升生活品質 的影響效果,甚至可能影響腦部活動的情形。

李弦青

(2007)

十 三 式

健康與養生 太極拳訓練對國小學童健康體適能有幫助,尤其 是柔軟度和瞬發力部份最顯著。

金泰震

(2007)

楊家 健康與養生 透過太極拳訓練後,生活適應有顯著提昇,而健 康體適能與生活適應都有正面影響。

毛士文

(2008)

健康與養生 1.每週從事頻率不同的太極拳參與者在休閒效益 上的知覺有顯著差異。

2.每週從事頻率不同的太極拳參與者在休閒知覺 自由上有顯著差異。

何宗融

(2008)

健康與養生 中老年人常練習太極拳不僅可以改善生活品質,

並可增加活力及社交功能,而且練習時間越久,

其健康狀況也較對照組差距越大。

林峰民

(2008)

楊家 健康與養生 1.太極拳課程的實施對於國小男學童在柔軟度、

肌耐力、瞬發力、及協調能力的提升均達顯著 之效果。在動態平衡、靜態平衡能力及心肺耐 力也有顯著的提升 。

2.女學童在柔軟度、肌耐力、動態平衡能力及心 肺耐力的提升均達顯著之效果。在靜態平衡能 力及協調能力也有顯著的提升。

高鈺彥

(2008)

楊家 健康與養生 規律從事太極拳和健走運動之中老年婦女,顯著 擁有較佳的功能性體適能及較低的安靜心跳率。

規律健走者有較高的心率變異總量(TP)及低頻 比例(LF%)。規律從事太極拳者擁有較低的低 頻比例(LF%)。

張萬田

(2008)

楊家 健康與養生 太極拳訓練可讓全身放鬆不用力做伸展繞圈,對 於肌肉、關節放鬆軟有很好的幫助。

劉沅錦

(2008)

健康與養生 1.太極拳組在健康體適能檢測項目值均優於對照 組。

2.太極拳組在血壓、身體健康質量指數檢測項目 均優於對照組。

3.太極拳組在總人數平均體脂肪率未優於對照 組,但以男女性別來看,太極拳組優於對照組。

(42)

續表2-2 太極拳應用於健康與養生上之現況一覽表 研究者與

年 代 拳型 研究類別 研究結果 余強生

(2010)

鄭子 健康與養生 1.太極拳教學課程可提昇學習效益及開發學習者 的身體覺察能力。

2.學生對太極拳動作覺察、重心轉移、注意力集 中皆有改善。

3.太極拳課程對增進身體覺察能力有顯著效果,

尤其以身體使用與身體異常的覺察最具成效。

陳智誠

(2010)

楊家 健康與養生 結果發現太極拳對老年人具正向效益存在,包含 生理效益(平衡與跌倒、生理功能、心血管健康、

關節炎、免疫系統、與骨質密度)和心理社會效 益(憂鬱症狀、心理健康、自尊、自我效能、生 活品質、與社會效益)。

以上十七篇文獻中有七篇的對象為楊家太極拳,內容大致可分為以下的部 分,蔡麗華主要是研究體適能和平衡能力;戴芳台是著重在體適能和臀圍比;金 泰震認為體適能與生活適應都有正面影響;林峰民認為太極拳訓練可以提昇體適 能、協調、平衡、肌力等能力;高鈺彥認為太極拳訓練可以改善中老年人的心跳 率;張萬田認為太極拳訓練對於肌肉、關節放鬆軟有很好的幫助;陳智誠則發現 太極拳對老年人生理效益如:平衡與跌倒、生理功能、心血管健康、關節炎、免 疫系統、與骨質密度和心理社會效益如:憂鬱症狀、心理健康、自尊、自我效能、

生活品質、與社會效益,都有改善。至於鄭子太極拳則祇有余強生一篇,並發現 太極拳教學課程可提昇學習效益及開發學習者的身體覺察能力,尤其以身體使用 與身體異常的覺察最具成效。

(43)

三、應用於醫療衛生上之現況

本研究於台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網上,以太極拳為研究對象的博碩士論文 計有 68 篇之多,至 2011 年 5 月止,蒐集了二十五篇太極拳與醫療衛生有關之研 究,有九篇的對象是楊家太極拳與醫療衛生相關的部分;僅有三篇的對象則是與 鄭子太極拳有關,現就其研究之結果分別整理如下:

表2-3 太極拳應用於醫療衛生上之現況一覽表 研究者與

年 代 拳型 研究類別 研究結果 洪聰敏

(1988)

醫療衛生 太極拳運動具有減低狀態焦慮的作用。

張嚴仁

(1992)

醫療衛生 1.在舒張壓差值方面,實驗組後測低於前測。

2.在皮膚溫度差值方面,實驗組後測小於前測且 小於控制組後測。

李惠蘭

(1998)

醫療衛生 1.太極拳運動教導介入後,舒張壓及呼吸都有顯 著降低;對照組運動生理則沒有改變。

2.身體平衡、身體柔軟度及功能性伸展的進步優 於對照組。

林旻君

(1999)

醫療衛生 1.太極拳運動前後對額葉 α 波具有非對稱性,其 中控制組產生較為負向的情緒和情感狀態。

2.太極拳意象前後對額葉 α 波具有非對稱性,其 中控制組產生較為正向的情緒和情感狀態;實 驗組產生較為負向的情緒和情感狀態。

賀天蕙

(1999)

醫療衛生 太極拳運動訓練能顯著改善患者活動及說話時 呼吸困難及降低負向情緒。

林麗蓉

(2001)

楊家 醫療衛生 運動組在研究計劃前後,其血壓、血脂肪濃度、

特質性及狀態性焦慮都有明顯下降。

張瓊丹

(2001)

楊家 醫療衛生 太極拳運動介入能有效地改善老年高血壓個案 之部分健康狀況與運動行為。

(44)

續表 2-3 太極拳應用於醫療衛生上之現況一覽表 研究者與

年 代 拳型 研究類別 研究結果 劉文禎

(2001)

鄭子 醫療衛生 太極拳運動確實可增加及預防老化所引起骨質 流失。

邱芳貞

(2002)

醫療衛生 長期從事太極拳運動可以增進白血球吞噬能力,

抵抗病毒的能力較高。

王夷暐

(2003)

楊家 醫療衛生 太極拳的社區介入對練習者的平衡能力與步態 是有益處的。

呂萬安

(2003)

楊家 醫療衛生 太極拳訓練短期效應都是使副交感神經的活性 上升,且使交感神經的活性下降;長期效應是使 交感神經的活性上升,且不影響副交感神經的活 性。

吳貴琍

(2003)

十 三 式

醫療衛生 從事太極拳運動對於提高中老年人的抗氧化能 力以及消除個體氧化壓力具有明顯功效。

廖承慶

(2003)

楊家 醫療衛生 太極拳運動有延緩老年人生物能量衰退與降低 心臟生理負擔度的作用;並對其生物能量與心臟 自律神經功能的提升或維持皆有所助益。

陳俊杰

(2004)

陳家 醫療衛生 太極拳規律訓練,可改善氣喘兒童休息狀態下的 肺功能, 對於運動後的部分肺功能有助益。

戴芳台

(2005)

楊家 醫療衛生 能顯著降低血壓。

張瑞月

(2006)

楊家 醫療衛生 1.太極拳運動訓練,降低運動中心肌氧氣需求,

提高運動中心肌缺血閥值。

2.中強度太極拳運動顯示自主神經恢復較快,心 率變異總能量上升,交感、副交感神經之調控 得到改善。

3.膽固醇與低密度蛋白膽固醇的下降比對照組顯 著。

陳盈蓁

(2006)

醫療衛生 太極拳訓練可改善慢性脊髓不完全損傷患者之 肌力與肌肉的耐力,其機轉可能與中樞神經興奮 性的增加有關。

林婷如

(2007)

醫療衛生 長 期 規 律 太 極 拳 運 動 可 以 減 緩 因 老 化 而 造 成 DHEAS 濃度下降的趨勢。

(45)

續表 2-3 太極拳應用於醫療衛生上之現況一覽表 研究者與

年 代 拳型 研究類別 研究結果 林如靜

(2008)

鄭子 醫療衛生 太極拳運動訓練後使高血壓患者之收縮壓、身體 質量指數、腰圍、血氧濃度及焦慮程度獲得改 善,而舒張壓、體脂值、腰圍、血氧濃度皆獲得 改善。

陳慧娟

(2008)

鄭子 醫療衛生 太極拳動作特性緩慢,適合老人從事,對於中老 年人有養生及降低跌倒機率之功效。

王翠宏

(2009)

楊家 醫療衛生 太極拳運動能改善睡眠品質及工作壓力,練拳年 資越久睡眠品質越好及工作壓力越輕。

林姿孜

(2009)

醫療衛生 單次的太極拳運動可以改善自律神經的調節,對 老化與疾病的預防有其效應,對中老年人是一種 養生運動。

何孟穎

(2009)

醫療衛生 單次太極拳運動,能顯著降低血糖濃度,並改善 胰島素阻抗,但對血脂的改善並無顯著性效果。

念裕祥

(2009)

楊家 醫療衛生 1.接受太極拳訓練,膝關節肌力和踝關節肌力有 顯著的進步。

2.平衡能力、步態及肌電有顯著進步。

王苓華

(2010)

醫療衛生 太極拳練習者在控制自身的姿勢與平衡時更能 保持持穩定性。

以上二十五篇文獻中有九篇的對象為楊家太極拳,內容大可分為以下的部 分,林麗蓉研究發現血壓、血脂肪濃度、特質性及狀態性焦慮都有明顯下降;張 瓊丹發現太極拳可以改善老年高血壓健康狀況與運動行為;王夷暐認為可改善練 習者的平衡能力與步態;呂萬安認為可以改善副交感神經的活性和交感神經的活 性;廖承慶認為可延緩老年人生物能量衰退與降低心臟生理負擔度的作用,另外 還可以提昇自律神經的功能;戴芳台認為可以降低血壓;張瑞月認為可提高運動 中心肌缺血閥值、主神經恢復較快、心率變異總能量上升,交感、副交感神經之 調控得到改善、膽固醇與低密度蛋白膽固醇的下降比對照組顯著;王翠宏認為可 改善睡眠品質及工作壓力;念裕祥則認為可改善膝關節肌力、踝關節肌力、平衡

(46)

能力、步態等能力。至於以鄭子太極拳為對象的,劉文禎認為可以預防老化所引 起的骨質流失;林靜如認為可以使高血壓患者之收縮壓、身體質量指數、腰圍、

血氧濃度及焦慮程度獲得改善,另外舒張壓、體脂值、腰圍、血氧濃度皆獲得改 善;陳慧娟則認為對於中老年人有養生及降低跌倒機率之功效。

數據

表 1-1  陳家太極拳傳承表
表 2-1  太極拳應用於哲學思想上之現況一覽表  研究者與 年        代  拳型 研究類別  研究結果  陳怡靜  (2001)      哲學思想 1.以太極思維中的陰陽辨證、五行生剋與八卦生化學說中的思維內涵與特色,作為觀看身體內部變 化與外在環境關係之路徑。  2.透過對「太極拳」氣化身體論、動作原理、動作 分析與訓練方法之了解,來探討太極拳在身體上 的表現。  蘇清標  (2002)  楊家  哲學思想 1.為契合太極性理的理法掌握; 2.為立身中正的實拳結構建立;  3.為捨己從人的因應
表 6-1  楊家太極拳與鄭子太極拳異同表  式    楊家太極拳  鄭子太極拳  式  楊家太極拳  鄭子太極拳  1  太極起式  起  式  21  右倒攆猴  倒攆猴  2  左右雲手   22 左倒攆猴  3  左斜飛掤  左  掤  23  右倒攆猴      4  攬雀尾  攬雀尾  24  斜  飛  斜  飛  5  單  鞭  單  鞭  25  提手上勢  6  提手上勢  提手上勢  26  白鶴亮翅      靠  27  左摟膝拗步  7  白鶴亮翅  白鶴亮翅  28  海底針
表 6-3  掌之異同表  楊家太極拳  鄭子太極拳  異同 坐 腕 立掌  坐腕是指手心向前,一般往前 推均使用此掌,如:雙按坐掌; 摟膝抝步的上手掌等。  沒有  異  不 坐 腕 的 立掌  手掌向前微俯。如:倒攆猴的前掌;另外還有手心向左、右 的立掌;如:肘底捶的上掌等。 手掌向前微俯。如:倒攆猴的前 掌、雙按、單鞭左手按;有手心向左右的立掌;如:肘底捶的上 掌、金雞獨立。  同  坡掌  手 背 成 斜 坡 形 , 手 心 斜 向 前 推。如:抱虎歸山的左推掌。  手背成斜坡形,手心斜向前推。如:
+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The difference resulted from the co- existence of two kinds of words in Buddhist scriptures a foreign words in which di- syllabic words are dominant, and most of them are the

(Another example of close harmony is the four-bar unaccompanied vocal introduction to “Paperback Writer”, a somewhat later Beatles song.) Overall, Lennon’s and McCartney’s

Microphone and 600 ohm line conduits shall be mechanically and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o receptacle boxes and electrically grounded to the audio system ground point.. Lines in

The Prajñāpāramitā-hṛdaya-sūtra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is not one of the Vijñānavāda's texts, but Kuei-chi (窺基) in his PPHV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幽賛) explains its

Based on the above concep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local residents’ perceptions and attitudes towards tourism development, whom have little or no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analyze the status of the emerging fraudulent crime and to conduct a survey research through empirical questionnaires, based on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learning organization culture on teachers’ study and teaching potency in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The research tool 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