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楊家太極拳與鄭子太極拳經論基礎之異同

第五章 楊家太極拳與鄭子太極拳拳論基礎之特色

第二節 楊家太極拳與鄭子太極拳經論基礎之異同

太極拳經論自清代乾隆年間(1736-1795)山西王宗岳之太極拳譜出現(王宗 岳,1996),歷兩百多年之承傳。於流傳當中,又加上各家宗師之親身實踐與體驗,

更證明太極拳經論對於提高太極拳的技藝水準,依然具有重要的意義。尤其是為 了發揚太極拳的獨特風格,那是不得不認真地研究太極拳經論不可,以下就分別 呈現相同與相異之處。

一、楊家太極拳與鄭子太極拳經論相同之處

楊家太極拳於流傳當中,除了套路的傳承之外,最精要的部分莫過於經論之 傳承。於代代承傳當中,各宗師都會把個人實踐與體驗的心得,以詩歌或是歌訣 來呈現,因此楊家的拳論也隨之豐富起來。鄭子太極拳儘管是採取去蕪存菁之理 念,仍然保留著太極拳經論中較重要的部分。以下將最精要六篇之名稱列舉如下:

(一)張三丰遺著之太極拳論

(二)王宗岳之太極拳論

(三)王宗岳之十三勢行功心解

(四)王宗岳之十三勢行功歌訣

(五)王宗岳之打手歌

(六)李亦畬五字訣

二、楊家太極拳與鄭子太極拳經論相異之處

楊家太極拳於流傳當中,除了套路的傳承之外,最精要的部分莫過於拳經拳 論之傳承。於每一代之傳承當中,各自及又將個人的心得,以詩歌或是歌訣之形 式呈現,尤其是楊家的拳論不祇是保留自家的經論,連影響到別家的都包含在一

起,因而形成在經論上特別豐富的局面。鄭子太極拳以去蕪存精之理念,儘管是

續表6-16 楊家太極拳與鄭子太極拳經論相異表

楊家太極拳 鄭子太極拳

24. 武禹襄之打手撒放 25. 撒放密訣

26. 走架打手行工要言 27. 太極輕重浮沉解

整體而言,本節經整理與研讀這兩家眾多拳論後,發現鄭子太極拳是延續楊 家主要的精髓,並依循其六篇主要的拳論為主軸,再依照個人練習的體悟而產生 出體用歌、行功語錄和宗師說三篇經論;弟子羅邦禎、鞠鴻賓和徒孫陳修姚依循 這三篇經論,又從各自的練拳心得,整理出自己的拳論,而發展出有別於楊家眾 多的拳論。相較之下,鄭子太極確實是從楊家大量拳論精髓中體悟出來,而發展 出其獨特之拳論觀點,形成不同的拳路風格。

第三節 本章結論

楊家太極與鄭子太極在比較之後,可以發現到以下之異同:

第一節比較拳架上之異同,楊家 108 式去掉海底針、扇桶背、撇身捶、高探 馬、二起腳、打虎、雙風貫耳、野馬分鬃、白蛇吐信、指襠捶式子和重覆的式弓 子,保留下來的式子便是鄭子37 式太極拳。在動作風格上,因手、眼、身、步、

法之差異,而形成了不同的風格,尤其在手型的部分:楊家太極的採手和攏拳較 特別,鄭子太極以美人手著稱;眼神的部分:楊家太極的眼神較有威勢、目光如 電,鄭子太極以沉靜的神氣為主;身型的部分:楊家太極的沉身內外轉、進身、

回身、翻身、長身都具特色,鄭子太極則以鬆沉、虛靈頂勁、磨轉心不轉為主;

步型的部分:楊家太極的較開展而沉穩;鄭子太極的則較小而靈活;法則的部分:

楊家太極的手法中,節節放鬆、上下一條線,全憑兩手轉、不動手、摺疊手都是 有名的,鄭子太極卻抓住「不動手,動手非太極」和摺疊手兩大要領。至於運用 到全身上下楊家講求的是大開大合、舒展簡潔,動作和順,速度均勻,綿綿不斷,

整個架式結構嚴謹,中正圓滿,輕靈沈著,渾厚莊重;鄭子太極則講求鬆沉、虛 實要分清、虛靈頂勁、磨轉心不轉、四兩撥千金,甚至最好要達到不化自化走自 走,足欲向前先挫後,身似行雲打手安用手,渾身是手手非手,但須方寸隨時守 所守。

第二節經整理與研讀這兩家太極拳之眾多經論後,發現楊家太極與鄭子太極 有六篇拳論是相同的。楊家太極在長久歷史與個人體悟的發展下,出現大量的拳 論,而鄭子太極則從楊家大量的拳論當中,去蕪存菁,保留楊家六篇主要的拳論 為主軸,發展出其獨特性的觀點,不同於楊家其他的經論。並按照前面所提到六 篇基本的經論,依個人的體悟而產生出體用歌、行功語錄和宗師說三篇經論;後 來的弟子羅邦禎、鞠鴻賓和徒孫陳修姚依照這三篇經論,根據自己的練拳經驗與

心得,又各整理出自己的經論,確實是有別於楊家的大量經論,而形成鄭子與楊 家兩太極拳在拳架上產生出不同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