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明代以後至清代之太極拳源流

第二章 太極拳之歷史淵源與發展

第二節 明代以後至清代之太極拳源流

陳家一族都認為太極拳是陳家始祖陳卜全家定居在清風嶺上的常陽村後,勤 勞耕作,興家立業,為了保衛桑梓不受地方匪盜危害,精通拳械的陳卜在村中設 立武學社,來傳授子孫習拳練武。當時除了陳家之外,流傳到清代中業楊家、吳 家、武家和孫家相繼出現,其流傳如何?以下作簡單介紹。

一、陳王廷與太極拳

陳家太極拳創始於明末清初時期,至今已有 300 多年歷史之久,相傳為河南 陳家溝陳氏九世陳王庭所創。自陳王庭以後,練拳之風開始盛行,歷代相傳,名 家輩出。由陳氏支派先後繁衍出武家、楊家、吳家、孫家等不同風格的太極拳種。

發展到近代陳家太極拳的傳承中,陳家第十七代宗師陳發科及其姪陳照丕,其兒 子陳照奎起了積極的作用。1928 年陳發科由陳照丕的推薦到北京教拳,對北京陳 家太極拳的發展起了極大的作用。

陳發科為人忠厚,平時沉默寡言。在京城教拳近30 年之久,在原來的基礎上 不斷地提昇,在拳架上增加了螺旋纏繞的動作,並創造一些新的招式,如:三換 拳、背折靠、退步壓肘、中盤、雙震腳等動作,從而豐富了陳家太極拳的內容。

現在所傳承的陳家太極拳就是陳發科晚年的套路。1953 年陳發科與胡躍貞共同創 辦武術社,並積極推動陳家太極拳的發展,並培養一批武術人才。

陳家太極拳可分為老架和新架兩種。老架是清初陳王庭所創,原有五個套路,

又名十三式;另外還有長拳一百零八勢,炮捶一套。在不斷地發展中,形成了現 在流行的陳家太極拳第一路和第二路之套路。陳家第一路原有八十三式,主要特 色如:一、大腦支配下的意氣運動。二、身肢放長的彈性活動。三、順逆纏絲的 螺旋運動。四、立身中正、上下相隨的虛實運動。五、腰脊帶頭、內外相合的節

節貫串運動。六、相連不斷、滔滔不絕的一氣呵成運動。七、從柔到剛、從剛到 柔的剛柔相濟運動。八、從慢到快、從快到慢的快慢相間運動(蘇焜明,1996)。

陳家太極拳第二路原名為炮捶。主要的特色如:一、震腳發勁的動作較多。二、

動作比第一路快、剛、爆發力強。三、竄蹦跳躍的動作較多,適於青壯年練習。

陳家的新架套路也有兩種,一種是陳有本創編的,順序與老架相同,架式較小,

轉圈也較小,稱之為小圈拳。把老架稱之為大圈拳。由陳青萍創編的,另一種新 架套路,特點是小巧緊湊,動作緩慢。因為是在河南溫縣趙堡鎮首先傳開的,故 人們稱為趙堡架。

表1-1 陳家太極拳傳承表

資料來源:太極魂 http://www.taijihun.com

二、楊露禪與楊家太極拳

楊福魁字露禪(1799-1872),河北省廣平府永年縣人,幼時從師河南陳家溝陳 長興學習太極拳。陳長興是陳家老架之繼承人,他平常都立身中正,不倚不靠,

狀如木雞,人稱「牌位先生」。楊露禪與李伯魁二人,因為不是陳氏家族的人,久 居陳家數年但所學無幾,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聽見隔壁院子有哼哈之聲,乃偷偷 破牆壁窺視。見其老師陳長興教授徒弟拿發的技術,於是便與李伯魁每夜必定窺 視,然後兩人再作研究,不久兩人之功夫突飛猛進。有一次陳長興命楊露禪與其 他的師兄弟對決,楊露禪都一一勝出,陳長興那時才開始傳授他較高深之武術。

楊露禪學成歸鄉開始授徒,從學者甚多,當時稱他所教的拳為「化拳」,或稱之為

「棉拳」。他後來又到北京傳技,宮中王公貝勒從學者也頗多,大多為旗營中之武 術教練。當時因為他的武藝高強,世稱「楊無敵」,從此開創了楊家太極拳獨綻的 鼎盛時期。

楊露禪的長子名楊鈺,字班侯(1837-1892),次子楊鑒,字健侯(1839-1917),

號鏡湖,兩人自幼就跟隨父親練功,各有特色。楊班侯長於「粘術」。楊健侯大中 小三種架子皆備,尤善於槍竿,有傳其三子楊兆清字澄甫(1883-1936)。楊澄甫幼 時不善習拳,年將弱冠,始隨父學習,其父逝後,才日夜苦練,工夫為之大進。

他身材魁梧,動作架勢大開大展,逐步形成勻緩、柔和、舒展的楊家大架的風格。

楊家太極拳之拳架比較舒展簡潔,結構嚴謹,身法中正,動作和順,剛柔內含,

輕鬆自然,輕靈沉著兼而有之;再加上姿勢開展,平正樸實,練法簡易,由鬆而 入柔,積柔而成剛,形成剛柔相濟。正如楊澄甫所說:「太極拳是柔中寓剛,棉裡 藏針的藝術」。其拳架的架勢有高、中、低三種型式之分。

楊家太極拳的特色可以歸納為「鬆」、「沉」兩個字。「鬆」是指身體放鬆,讓

「氣」流通無阻。「沉」是指下沉,意念集中在腹部。楊家太極拳的戰術有十三勢,

即掤、捋、擠、按、採、挒、肘、靠、進、退、顧、盼、定。定是指中心平衡。

前進後退是指步法。左顧右盼是指眼法。此外還有招架、擊退、按、推拉、劈、

肘、肩等。楊家的套路可分為108 式、128 式、148 式、88 式、24 式等。

三、吳鑑泉與吳家太極拳

吳鑑泉(1870-1942 年),又名愛紳,滿族,河北省大興縣人,自幼從其父親 吳全佑學習太極拳。吳全佑(1834-1902 年)在北京從楊露禪學習楊家太極拳。後 又拜楊露禪次兒子楊班候為師,學習楊家小架太極拳。全佑善於柔化,自成一格,

成為太極拳高手。吳鑑泉自幼就跟著父親學習小架太極拳,並改漢姓為吳。許禹 生(2009)在《太極拳勢圖解》裡提到:「當露禪先生充旗營教師時,得其真傳蓋 三人:萬春、淩山、全佑是也;一勁剛、一善發人、一善柔化;或謂三人各得先 生之一體,有筋骨皮之分。」

吳鑑泉還對太極拳推手作了一番的改進,他的推手可算是別具一格,在練習 時務必立身中正安靜、細膩棉柔、寧靜而不妄動。他的推手不僅手法嚴密,而且 招數特別多。因此,吳鑑泉的太極武藝也非常高超。吳鑒泉演練的太極拳,除了 慢架子外,還有快架子。快架子是一種剛柔相濟、快慢相間的太極拳術,演練起 來既輕快又柔和。吳鑑泉不僅精於太極拳,對各種兵器,如:太極劍、太極對劍、

太極刀、太極十三槍等也非常精熟。

1927 年,吳鑑泉由北京遷居上海,1928 年被上海精武體育會和國術館聘為教 授。1933 年起,他創設了鑑泉太極拳社,從此吳家太極拳廣為傳播,他的門人遍 佈海內外。鑑泉太極拳社自創設以來已有幾十年的歷史,它的分社目前已發展到 香港,以及新加坡、菲律賓、加拿大、美國等地區和國家。

四、武禹襄與武家太極拳

武禹襄(1812-1880)河北永年人,出身官紳人家。當楊露禪從陳家溝學成返 鄉,武氏兄弟愛其術,從楊露禪學習十三勢大架,得其梗概。後武禹襄兄長於1852 年中進士,任河南舞陽知縣。武禹襄赴兄長之任所,順道過溫縣陳家溝,擬求益 於陳長興(1771-1853)。經陳長興介紹,遂從趙堡鎮陳青萍學小架,學拳月餘,備 悉理法之要義。又於舞陽鹽店得王宗岳(乾隆年間人)《太極拳論》更有啟悟,以 練拳心得著有《打手要言》;又衍生為《十三勢行工心解》。並歸納鍛煉要領為《身 法八要》。其著作簡單精要,無一虛浮。後人稱其拳術為武家太極拳。

武禹襄研究太極拳,創試驗之法,招致鄉勇自驗其技,並反復筆錄修訂,故拳式 中每式每勢可使用,無一空架。武氏一身雖然研究太極拳術最為精深,但終以教 讀自任,故此拳傳人甚少,只傳其甥李經綸字亦畬(1832-1892)技藝最精。再傳 郝為真(1849-1920)。

李亦畬研究太極拳,仿禹襄實驗之法,招致鄉勇以自驗其技,再筆錄修訂。亦 畬之孫槐蔭於 1935 年在「太極拳譜序」中提到:「此譜系先祖晚年所著,中經多 次修改,方克完成。每得一勢巧妙,一著竅要,即書一貼於座右,比試揣摩,不 斷實驗,逾數日覺有不妥應修改,即撕下,另易他條,往復撕貼必至完善而始止,

久之遂集成書。」李亦畬的太極拳論文有:「五字訣」一篇、「撒放密訣」擎引鬆 放七言四句、「走架打手行功要言」一篇主要是闡述走架即是打手、打手即是走架,

練拳和推手相輔相成之理。近代太極拳的傳播,以楊家祖孫三代對教材教法不斷 地創新之力為多,而於拳理的鑽研總結,首推武、李,較之王宗岳「太極拳論」

之抽象性的概括,亦不同於楊家大架和小架,學而化之,自成一派,其特點是:

姿勢緊湊,動作舒緩,步法嚴格分清虛實,胸部、腹部的進退旋轉始保持中正,

完全是用內勁的虛實轉換和「內氣潛轉」來支配外形;左右手各管半個身體,不 相逾越,出手不過足尖。原來也有跳躍動作,到四傳的郝月如(1877-1935)才改

為不縱不跳;雙擺蓮也改為不拍打腳面,這是為適應老年體弱者的需要而做的改 革。

武家太極拳推手的步法,僅為進三步半、退三步半一種。禹襄教讀自娛,亦 畬行醫為業,均以儒生自居,在鄉授徒極少。李所傳以同鄉郝和(字為真,1849-1920)

的技術最精。武定太極拳於民國初傳入北京時,有些人把它稱做李架,待為真之 子月如和其孫少如於1928 年間去南京、上海教拳時,也有人稱為郝架。月如遺有 太極拳著作多篇。武、李後輩多不專研太極拳,武術遂由郝家傳習。

五、孫祿堂與孫家太極

拳孫祿堂諱福全(1860-1933),晚號涵齋。河北省完縣東任家疃村人,享年七 十三歲。祿堂公師經多門,集形意、八卦、太極精華,創孫式太極拳,並著拳學 五部。為清末民初蜚聲海內外的武學大家(孫祿堂,2002)。自幼酷愛武術,從師 李魁垣學形意拳,繼而學於李魁垣的老師郭雲深,得其真傳;又從師於程廷華學 八卦掌,經數年研究,功夫深厚;後又從師於郝為真學太極拳。孫祿堂畢生研究 武術,精形意拳、八卦拳和太極拳術,並聚三家拳術之精義,融會一體而創孫家 太極拳。

孫家太極拳的特點是進退相隨,邁步必跟,退步必撤。動作舒展圓活,敏捷 自然。練時雙足虛實分明。整套拳練起來如行雲流水,綿綿不斷。每轉身時以

孫家太極拳的特點是進退相隨,邁步必跟,退步必撤。動作舒展圓活,敏捷 自然。練時雙足虛實分明。整套拳練起來如行雲流水,綿綿不斷。每轉身時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