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 讀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 讀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

Copied!
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星雲大師是中國當代佛教文化界的一面旗幟,其人生經歷、弘 法歷程,以及在全球弘揚佛教所取得的輝煌成就,每每讓佛教信徒 及佛教文化研究者心生欽敬,歡喜讚歎。

賢者識其大,不賢者識其小。在閱讀《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

本書的過程中,筆者印象最深的即是大師從不同角度對「人間佛 教」理念的多角度闡發,諸如佛陀的人間生活、佛教的基本教義、

佛教在中國的發展、近百年來人間佛教的發展過程,以及大師踐行 人間佛教理念的種種經歷與感受等,使筆者對佛教與人間的關係,

尤其是佛教的人間性有了新的認識。今就筆者思慮所及,略陳人間 性與佛教之關係如下。

(一)人間性符合佛陀本懷與原始佛教的基本教義

誠如星雲大師在〈第一章總說〉提要中所言:「『佛教』是佛 陀對『人間』的教化,佛陀所開示的一切教法,都是為了增進人間 的幸福與安樂,所以,『佛教』就是『人間佛教』。」事實也確實 如此。喬達摩.悉達多之所以出家修行,就是為了探求對治「生老 病死」的法門,為了解決人生的根本問題與找到人生歸宿。經過一 番探求,他悟到了緣起法、四聖諦、八正道、十二因緣。也就是說,

佛陀的本懷與他所傳布的教法,都是為了對治現實人生的「大限」,

人間性是佛教的生命力—

讀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

周廣榮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

(2)

即此可見,佛教是以人為本而非以神為本的宗教。既然是以人為 本,就要圍繞人而展開。

按馬克思的定義,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人的社會 性、群體性或人間性,就成為判斷人之所以為人的本質特徵。在這 種思路下,再來看佛教的出家與在家、佛教對僧眾的強調,都成為 佛教具有顯著人間性的體現。出家(pravrajyā)也好,在家(gṛha- stha/gṛhevasin)也好,佛教的信徒都還是處於社會性或群體性的生 活狀態,只不過出家是離開具有血緣關係的家,進入具有法緣關係 的家。作為佛、法、僧三寶之一的「僧伽」(saṃgha),字面意即 是「和合眾」、「僧眾」的意思。除此之外,原始佛教對人間性的 強調,還體現在佛陀對怪力亂神、奇技淫巧的反對,這一點在早期 的佛教經典,如北傳的阿含類、南傳的尼柯耶經典中都有較多的記 載與陳述,此不贅述。

(二)人間性是對印度宗教文化精髓的繼承

印度是一個宗教色彩非常濃厚的國家,宗教種類眾多,宗教在 其社會生活中發揮的作用與影響頗為顯著。生命的無休止輪迴,幾 乎是印度所有宗教共同的理念,因而在一般人看來,印度宗教文化 具有非常突出的出世特徵,比如正統婆羅門教的「四行期」,即人 生的四個階段,後兩個階段分別是林棲期(vānaprastha)、遁世期

(sannyāsin)。不過,印度教內容廣博、篇幅宏大的經典中,卻又 透露出非常顯著的人間性特徵。一方面,印度教在不同時期會有不 同類型的代表性經典,諸如吠陀、史詩、往世事、經、怛特羅等,

每一種形式的經典都是百科全書式的經典,人世間的種種事項,諸 如宗教、哲學、政治、經濟、軍事、交通、天文、地理、語言、藝 術等都被納入。另一方面,這些百科全書式的經典所闡發的核心義

(3)

旨,都具有特別突出的人間性特徵。

在印度古代經典中,影響最大的當屬《摩訶婆羅多》,這是最 典型的百科全書式著作,其中最精華的內容是在第六篇〈毗濕摩 篇〉的〈薄伽梵歌〉,它是印度家喻戶曉的根本經典。其中講到實 現人生的最高目的、獲得解脫的途徑有三種,即業瑜伽、智瑜伽與 信瑜伽。業瑜伽或稱行動瑜伽,是指以一種超然的態度履行個人的 社會義務和職責,不抱有個人的欲望和利益,不計較行動的成敗得 失。因此,在書中屢屢出現關於行動的論述,如第2 章第 47 頌:「你 的職責就是行動,永遠不必考慮結果;不要為結果而行動,也不固 執地不行動。」再如第3 章第 19 頌:「你永遠無所執著,做應該 做的事吧!無所執著地做事,這樣的人達到至福。」對業或行動的 強調,其實是對印度世俗社會倫理與秩序的強調,各安其位,各司 其責,正是印度傳統社會種姓制度的反映,其入世特徵或人間性可 見一斑。佛教不管是作為印度教的對立面而興起,還是作為印度教 的分支而發展,都在很大程度上承接、延續了印度宗教文化傳統中 濃厚的人間性特徵。

(三)人間性是佛教在中國得以發展的基石

佛教傳入中國近二千年,長期與中國文化交流融合,與儒家、

道家鼎足而三,成為傳統文化的核心要義,因之近世以來談國學 時,不少學人也把佛學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佛教早已從一 種外來宗教變成本土信仰。不過,反觀佛教在中國傳播與發展的歷 史,我們很容易發現,佛教在中國的命運也是曲折蜿蜒、跌宕起伏 的。歷代僧人為了使佛教在中國立足生根、發展壯大,始終要不斷 在佛教所代表的印度文化傳統與中國文化傳統之間尋找其契合點,

規避、調適佛教思想文化與中國思想文化的齟齬甚或對立之處。魏

(4)

晉南北朝時期,漢傳佛教與漢地固有儒、道教之間出現的夷夏之 辨、禮儀之爭、形神之論,即是佛教在中土傳播過程中所面對的種 種抉擇與挑戰。

佛教發展到這一時期,早已在 南亞與西域地區有了廣泛的傳播 與深厚的根基,不管是在教義上,

還是傳播方式,都已具備非常顯著 的積極入世特徵,即所謂人間性。

緣於這種人間屬性,使其能夠超越 地 域、 種 族、 國 家、 文 化 等 種 種 因素,同時又能適應不同的地域、

種族、國家與文化。於是,佛教在 漢地傳播過程中,便能從印度佛教 所主張的「沙門不敬王者」,轉 變為「不依國主,則法事難立」,

乃至後來政教相輔相成的「帝道遐昌,佛日增輝」之說。正是佛教 的這種人間性,隨順人間又能超越世間,才使其在中國傳播過程中 獲得強大的自我調適能力,完全融入中國固有的文化傳統之中。

(四)人間性是佛光山新佛教運動的生機所在

在普通大眾心目中,「佛門清淨地」與「人間煙火色」總是矛 盾對立的,一旦佛教的世俗意味增強,比如出現一些商業化、政治 化、城市化,乃至現代化,總會引來一些爭議,星雲大師及其領導 下的佛光山即時常處於此類輿論的中心。但星雲大師不畏不懼,帶 領佛光山僧眾,高舉人間佛教的大旗,致力推動佛教文化、教育、

慈善、弘法事業,經過60 餘年的努力,先後在世界各地創建 300

佛教的教義與僧侶的行儀可以影響帝 王的政治理念,帝王的權勢則能幫助 佛教普遍弘傳,佛教與政治的關係可 說唇齒相依。(高爾泰、蒲小雨/ 繪)

(5)

多所道場,又創辦多所美術館、圖書館、出版社、書局、雲水醫院、

佛教學院,又興辦西來、佛光、南華、南天及光明大學等,如是等 等不勝枚舉,種種殊勝成就令人驚歎不已。

伴隨著佛光山人間佛教事業的發展壯大,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 理論也愈來愈深入、清晰、透澈,星雲大師在《人間佛教回歸佛陀 本懷》的〈序二.我對人間佛教的體認〉中,即對人間佛教的內容 與意義作了非常全面的總結。有學者曾就佛光山人間佛教的實踐與 理念作過系統研究,指出人間佛教其實包含相輔相成、相向而行的 兩個方面,即佛教的人間化與人間的佛教化,當二者能夠融會貫通 之時,人間佛教的宏偉藍圖也就實現了。

筆者近年來對七世紀以後的印度佛教歷史關注較多,在漢傳佛 教傳統中,這一段歷史是被有意屏蔽掉的,近現代佛教史大家如呂 澂、印順法師,在敘述七世紀以後的印度佛教史時,通常以極少的 篇幅略作介紹,他們認為此期的印度佛教史是衰敗、沒落的佛教,

把此期興起的祕密佛教稱為墮落或異化的佛教。這種論述顯然與包 括藏傳佛教在內的中國佛教整體情形不合拍,因為以祕密佛教為藏 傳佛教初傳,恰是從七世紀初才開始的,到九至十二世紀達到佛教 傳播的鼎盛時期。

如何理解、把握七世紀以後以祕密佛教為主要思潮的印度佛 教,成為佛教研究者面臨的重要議題。

祕密佛教與大乘顯教的主要區別,即在於祕密佛教主張即事而 真、理事不二。密教分其教法為教相、事相二門,教相探究其教法 之本源、緣起、深淺與差別;事相解釋其修行中的事儀與步驟,諸 如真言念誦、擇地設壇、本尊畫像、布字於身、印契、瑜伽觀想、

香花供養、護摩、藥法等。這諸多事項集合在一起,再加上其體系

(6)

繁雜的本尊崇拜,就使得祕密佛教事相繁雜,充斥著種種怪力亂 神、奇技淫巧。

不過,如果從其「人間性」視角考察,密教的種種事相與教相,

是以大乘中觀派和瑜伽行派的思想為基礎而展開的,同時吸收當時 印度宗教信仰中的虔信思潮與齋供禮儀,尤其是印度教濕婆派與毗 濕奴派的宗教儀軌而發展出來的。其事相是基於印度宗教的種種行 儀,在印度的現實生活中總能找到其源頭或影子,尤其是身形多 變、神通廣大的本尊,更是其宗教理念與訴求的形象化表達,都有 其現實依據,不失其人間煙火味。循著這種思路再來看七世紀以後 的印度佛教史,其現實感與人間化特徵就顯得頗有意趣了。

結語

略述如上,正是緣於佛教本身這種濃厚的人間性特徵,才使得 佛教能夠在人世間保持鮮活的生命力;也正是這種具有普遍意義的 人間屬性,才使得佛教能夠超越世間的種族、國家、地區與語言的 種種界限,不斷煥發出無限的生機與活力。

人間性是佛教契理契機,入境隨俗,卻又不失佛陀本懷的特質,

正為如此,佛教從印度傳播到各地,因應不同民情,而有了今天各 個地區、國家特色的佛教,如星雲大師在〈自序〉所言:「佛教還 有北傳的佛教、南傳的佛教、藏傳的佛教、日式的佛教、部派的佛 教、原始的佛教等,甚至還有好多名稱的佛教,為什麼現在要增加 一個『人間佛教』呢?」就是因為過去佛教派系分歧太多,名相複 雜,失去了佛教的本來面目。所以本諸佛陀出生、成道、說法、弘 化、涅槃在人間的史實,大師透過本書要回歸佛陀本懷,並以人間 佛教來統一各種不同名稱的佛教。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中國主流的佛教是大乘佛教。佛陀入滅五百年後,大乘 佛教經典紛紛結集問世,兩漢之際佛教傳入中國,其中大乘

Clark, Histo- ry, Theory, Text-Historians and the Linguistic Turn,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p133-135...

星雲大師指出:「人間佛教既要符合『佛說的』,還要順應『人 要的』。」 10 佛陀最初開示的苦、空、無常、無我等根本教義,卻

佛陀一生說法就是為關懷、溫暖人間而來,所以人間佛教的真 正意義就在於契理契機、事理圓融,才能深入人間。《華嚴經》裡

學院政治與法律學院任教。主持江 蘇省博士後課題《南朝佛學與文學》,和 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案《南 北朝帝王與佛教》。研究專長為中國佛

福建莆田是改革開放後,佛教重新得到春風化雨的新生之際最 主要的結緣印經之所,到現在還記得西元 2000 年前後,但凡有免

佛教是佛陀在人間的教化,它本來就是人間的。佛陀以一大事 因緣出現於世,這一大事因緣是什麼?就是眾生啊。佛陀自稱一生

究」、「早期大乘佛教」、「中國佛教倫 理」等主題。主要著作有《佛陀觀的演變 與發展》(英文版),《人間佛陀―歷史 佛陀觀》(中文版)。已經完成研究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