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 星雲大師《佛法真義》讀後 當代人間佛教視域下的佛法再思考與再詮釋 ―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 星雲大師《佛法真義》讀後 當代人間佛教視域下的佛法再思考與再詮釋 ―"

Copied!
1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當代人間佛教視域下的佛法再思考與 再詮釋─星雲大師《佛法真義》讀後

唐忠毛

華東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教授

前言

《佛法真義》是星雲大師在出家80 年歲月之際,立足於佛陀的 本懷,探求佛法的真精神,以糾正長期以來人們對佛法的種種誤解、

曲解與偏見而作出的契理契機的再思考與再詮釋。《佛法真義》3 冊共收集了星雲大師307 篇開示主題,涉及內容非常廣泛,涵蓋佛 教義理、佛學思想、佛教常識、佛門行事,以及大師對當代日常生 活中種種問題與困惑的佛法洞見。這些開示都是大師平時的所思所 感,可以說既是來自大師遙契佛陀本懷的本心流露,也是大師將佛 陀教法融入到當下現實生活中的深刻理解、領會與詮釋。因此每一 篇讀來都讓人覺得新意別出,耳目一新,眼前一亮。

從詮釋學的角度來看,釋迦牟尼佛涅槃之後,佛法在本質上就 進入到一個詮釋發展的階段,這就如同儒學一樣,在孔子之後就進 入到儒學的詮釋發展階段。人們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生存境遇中,

都會以其身處的特殊背景與問題來領會、詮解久遠時代的佛陀教法,

在此意義上,也可以說所有的佛法詮釋都有一個時代性的問題。那 麼,在星雲大師《佛法真義》這麼一部重要的開示集中,大師對於 佛法的詮解,究竟是在什麼樣的時代背景與思想視域下展開的?又 是依照什麼原則對佛法的真精神進行再思考與價值重估呢?我想,

(2)

對於這些問題的把握,也是我們閱讀、理解大師《佛法真義》的重 要契入點。為此,我想談一點關於《佛法真義》的讀後感。

一、糾正傳統佛教的錯誤認知,恢復佛法的真精神

首先,關於結集《佛法真義》一書的出發點,或者說初衷,大 師在該書的自序中已有交代,他說:「在中國的佛教裡,只有歷代 的禪師們還有一些正見、還有一些佛法,其他像三論宗等真正佛法 的『緣起中道』,反而少人去研究、宣說了。所謂『正道不昌,邪 教橫行』,所以不得不用這本小書,來提供大家作一點另類思考。」1 同時,大師還虛心地說:「《佛法真義》中有些或者說得不完全,

只有慚愧、懺悔,惟願契合佛心,希望大家對佛法的真義要重新估 定價值。」2這也是大師自己闡發的對這本書的願望。可見,大師結 集《佛法真義》的一個主要目的,就是要有意識地糾正長期以來人 們對傳統佛教的種種不正確的認知與理解,從而恢復佛法的真精神,

讓佛法的智慧光芒真正能夠照進我們當下的現實生活之中,真正發 揮佛法關照人間、增進人類幸福的本懷與本來面目。

大師所謂的要對佛法做一些「另類的思考」,某種意義上就是 要作出不同於傳統認知的再思考。正因如此,每每讀罷《佛法真義》

中的開示,我們總會從心裡感嘆:哦,原來真正的佛法是這樣的!

這種感受的潛台詞就是:這和我們以前理解的佛法是不太一樣的啊!

這和我以前看到的、感知到的佛教也是不太一樣啊!這就是大師「再 思考」的價值所在、魅力所在,因為這種再思考與價值重估,在一 定意義上糾正了我們之前對佛法或多或少的錯誤認知與偏見。

1. 星雲大師:〈自序〉,《佛法真義 1》,高雄:佛光文化,2018 年 9 月,頁 30。

(3)

自明清以來,傳統佛教由於過於強調出世、過於注重死後的 世界,而對活生生的人間缺少足夠的關照,因此失去了佛教本應 具足的「人間性」本懷,同時也導致佛法和人們的現實生活相脫 節。正因如此,傳統佛教往往給人的一般印象與觀感是:比較厭 離此世,比較消極地看待人間現實生活與人們生活中的訴求,因 而呈現出一種了無生氣的氛圍,民國佛教甚至像太虛大師所說幾 乎成了「死人的佛教」。由於長期以來我們對佛教的這種消極感 知與印象極為深刻,甚至以為理所當然,所以近現代以來,佛教 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糾正中國傳統佛教太過強調出世與死後世 界的偏差。正是在這一背景下,近代由太虛大師倡導的「人間佛 教思想運動」,其一以貫之的主線就是要糾正傳統佛教過於出世 的傾向。

作為二十世紀下半葉人間佛教的偉大引領者與實踐者的星雲大 師,他對當代佛法的詮釋,當然也是一以貫之地要彰顯佛法的「人 間性」關懷,使得佛法真正照進現實人間、使得現實人生的意義變 得熠熠生輝。我們常說「佛光普照,法水長流」,但關鍵是如何使 得佛陀的光芒、佛法的甘露,能夠真實地、此時此地的光照在當下 的現實生活之中。因此,佛教不能背離「人間性」的原則,正如大 師曾經所說「不依世俗諦,不得第一義諦」,佛法太偏世俗,顯不 出其可貴;太過出世,也不容易為人接受。而世法雖不究竟,卻是 體會出世法的主要因緣,因此佛法的弘揚,首先應該落實在生活 中,能可以給人利益、讓人受用,這樣的佛教才有讓人信仰的意義 與價值。

(4)

三、以「中道」的立場,詮釋佛法積極陽光的面向

正是立足於「人間性」的關懷,大師對佛法的詮釋總是充滿積 極的、樂觀的、向上的正見與正能量,我想這也正是《佛法真義》

給人耳目一新的一個重要原因。大師正是感悟到過去佛教界多從消 極面詮釋佛學,世人遂以佛教為老人的宗教、死人的宗教,更有些 誤解與訛傳已久的說法。因此大師要啟發我們「另類」思考,對於

星雲大師以積極陽光的面向詮釋佛法,吸引年輕人親近佛門。圖為2014 中華佛 光青年團在佛光山大雄寶殿前大合照。(陳弼群/ 攝)

(5)

中,看見佛陀「示教利喜」的本懷。

這樣的開示,也是「契理契機」地針對當代眾生的習性,宣揚 樂觀、喜悅的佛教,來增進人們的幸福,增進人們的道德、慈悲,

使我們生活得更美滿,然後再以佛法引導大家進一步充實心靈的生 活、擴大精神的世界,大師認為這才是佛陀示教利喜的真正本懷。

這樣的佛法詮釋立場與態度,事實上也就是大師一再倡導的「四 給」―即「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其中,

「給人信心」,最大的「信心」莫過於信仰的信心了。

事實上,所謂消極與積極、虛無與增上,就如同生與死一樣絕 非是對立的存在,而是彼此依存的兩面。只是我們常常只看到一面,

而遮蔽了另一面,不能覺察兩者不一不二的關係而已。比如說生與 死,本來同為人之所共具,但過於偏重死亡,就會遮蔽了生的面向,

就會陷入陰暗的虛無之中,而不能彰顯陽光的一面。再譬如,關於 佛法的「無常」義詮釋,既可以讓人因無常而敏感想到死亡的恐懼,

但卻也可因「無常」而覺察到死亡背面的積極面向。因此,星雲大 師在《佛法真義》這樣詮釋佛法的「無常」觀:

無常使生滅相續,如花開花謝、日出日落、月圓月缺,四 季冷暖的變化,白天黑夜的輪轉,這些都是無常帶給世間 不同的美景。因為無常,大自然顯得多彩多姿,人間也充 滿了奮鬥的力量。3

在此,大師所詮解的「無常」,並不是消極的、讓人覺得生無 可念的「無常」,而是能帶來美好與生機的「無常」。

3. 星雲大師:〈無常〉,《佛法真義 1》,頁 72-73。

(6)

再比如,大師一再強調:娑婆不是牢獄,是我們日日感恩的 美好淨土;名利不是糞土,是我們見賢思齊的增上助緣;夫妻也 不是冤家,是人生相互扶持的精神伴侶;兒女更不是討債鬼,是 我們悉心灌溉的菩提幼苗;黃金也不是毒蛇,能擁有更多的淨財,

事業就會愈做愈大,利益更多的人……諸如此類,大師在《佛法 真義》中,總是能將傳統佛教消極認知相反的積極面向揭示出來,

這是《佛法真義》的一大詮釋特點,同時這也是佛法「中道」的 力量―我們不僅要看到事相陰性的一面,更要看到事相的陽光 的一面。

四、倡導勇於「當下承擔」的行動精神

在《佛法真義》中,除了積極、向上的詮釋特點外,大師還著 力詮釋、倡導出一種勇於「當下承擔」的行動精神。大師在《佛法 真義》之〈行佛〉篇中詮釋說:

過去一般佛教徒都說「我信佛」,若問他「佛是什麼」?

他卻說不出來。有些人遇到苦難時,就說「我求佛」、「我 拜佛」;有的人平時覺得,自己的有些行為需要規範,所 以要「我念佛」、「我學佛」,用以克制妄念、行為。但 比起拜佛、求佛、信佛更上一層的,那就是「行佛」。行 佛,就是依照佛陀的教法去實踐奉行,在日常的行住坐臥 中,任何時候都能自動自發,覺照現前所行是否清淨,並 藉由佛心把自己本具的寶藏開發出來。4

(7)

進而還倡導我們要敢於宣稱「我 是佛」,要敢於大膽地體認與擔 當。大師在〈我是佛〉篇中說:

「『我是佛』這句話不是傲慢的 話,也不是夜郎自大的話,這是 佛陀開示的言教。佛陀成道時說

『人人都有佛性』,這句話是要 我 們 直 下 承 擔, 要 肯 定 自 我,

要 我 們 相 信 自 己 也 有 成 佛 的 性 能……」。我們不僅要「念佛」

「拜佛」,更要「行佛」,要有「我 是佛」的大膽「作佛」的勇於擔 當的精神。這一大膽的詮釋方式,

看似超出傳統的認知,但細想起 來確與佛陀精神本懷深相契合。

記得有一次在佛光祖庭大覺寺,大師在講解《阿彌陀經》時,

也帶領聽眾喊「我是佛」。當時我心裡事實上是很矛盾的。我心裡想:

我這個樣子,怎麼可能是佛呢?因為沒有自信嘛!我身邊的一位教 授也有些疑惑,他拉著我的衣服小聲問:「大師這樣的說法對嗎?」

可是接著大師又說:既然你都是佛了,那你在家裡還會罵人嗎?既 然你都是佛了,那你還會抽菸、喝酒嗎?講到這裡,我恍然明白:

其實大師讓我們心裡宣稱「我是佛」,這不僅是將佛作為一種目標 與仰望的榜樣,更要將「行佛」作為我們日常生活中行事的實踐指 引與自我警策的力量之源。

南陽慧忠國師呼喊侍者「佛」,要侍 者直下承擔自己是佛。佛陀紀念館「禪 畫禪話」―慧忠示侍者。

(高爾泰、蒲小雨/ 繪)

(8)

五、重建現代人的精神信仰

《佛法真義》不僅為我們是提供了一種顛覆傳統佛教認知的啟 發,同時它也與時俱進地融入了現代文明的核心價值觀,如人性化 原則、公平原則、平等原則、同體共生、寬容的原則等等。能夠將 佛法的基本精神與現代文明的核心價值觀結合起來,有當代關懷地 詮釋佛教,這也是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寶貴之處。在《佛法真義》

中,大師論及「平等的重要性」、「男女平等」,以及「地球人」、

「同體共生」、「人的價值」等等開示,均顯示了大師將佛法思想 與現代文明的核心價值觀融合起來的深刻見解。

「人間性」不僅體現為大師對佛陀教化的人間性、佛法關照 的人間性的深刻把握,也深刻體現為大師對當代眾生深深的愛護 與慈悲,以及對當代眾生困苦與迷惑的敏銳把握。《佛法真義》

中的佛法詮釋,不僅是要回歸佛法教化的精神本懷,更要回到現 實之中療救眾生的疾苦。因此,《佛法真義》中的每一篇開示都 充滿了智慧與慈悲的雙重魅力,既讓人耳目一新,也讓人受用無 窮。我們今天的時代,從人類歷史的長河來看,確實是有其自身 的特點:它既有屬這個時代的幸福,也有面臨這個時代的困苦與 迷茫。

我們常常說,現代人物質與科技發達,但精神世界則沒有相應 的充實與飽滿;與此同時,由於現代人生活的高節奏與激烈競爭,

現代人生活的自然節奏被打破,現代人的欲望與自我常常迷失,這 就導致了一系列的心理與精神的疾苦。因此,現代人需要生活的智 慧。智慧的獲得一方面可以從現代的知識中獲取,但來自傳統智慧 的傳承也是必須的。

(9)

通。過去,這些智慧的傳承都是通過代際「交往經驗」來獲得,

或者師徒相傳,但現在這些傳播方式常常被隔斷,我們面對的是 海量的垃圾信息、被動地接受海量的互聯網垃圾信息。在此背景 下,我更加覺得現代人從佛教智慧中汲取營養,對治現代人精神 的重要性。

佛教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作為中國傳統智慧的重要來 源,其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有助於現代人自我欲望的警醒,以及重建 現代人的精神信仰、樹立正確的身心健康觀、對治現代人「擁占式」

的自我觀念―也是哲學上所說的對於建構人與世界、人與人、人 與自我的和諧關係,可以發揮重要的作用。

佛教在不同時代的詮釋基本上都會打上那個時代的烙印與語 境,都要契合那個時代眾生的問題與疾苦,因此我們需要尋求具有 權威性的時代性詮釋。星雲大師的《佛法真義》就是一個重要的詮 釋文本,大師的詮釋對於眾生與信眾重新生起對佛法的正確理解與 信仰的信心非常重要,因為它不僅消除了人們長期以來對佛教某些 根深柢固的偏見與謬見,也能夠引導人們將佛法融入到自己的日常 生活之中。

結語

星雲大師《佛法真義》對佛法的當代詮釋,可以說代表了當代 佛教理解的一個新高度,是令人耳目一新的糾偏力作,它在一定意 義上具有權威的價值,是現代人理解佛法的一個可靠的文本來源。

從《佛法真義》的言說方式來看,大師發揚了一以貫之的刪繁就簡、

深入淺出的語言風格。大師對佛法的詮釋都是簡潔明了、通俗易懂,

(10)

因此非常適合廣泛的閱讀,既可以放在床頭案邊,也可以放在圖書 館、賓館等一些公共閱讀場所。

佛教經典「三藏十二部」,浩如煙海,但今天真正能進入一般 民眾日常閱讀視野,並激發民眾閱讀興趣的還真不多。我們出國往 往都會在賓館宿舍裡看到提供閱讀的《聖經》與其他宗教讀本,但 卻沒有佛教讀本,我覺得三卷本的《佛法真義》就很適合這樣的公 共閱讀方式。從《佛法真義》的詮釋內容、理解方式、言說方式等 方面來看,《佛法真義》一定能夠深入一般大眾的信仰生活,成為 廣大信眾日常生活的重要智慧來源。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為宗;佛因教化眾生而說法,名為教。」 13 以釋迦牟尼佛陀對眾生的教授、教誡為「佛 教」 ,此乃狹義的佛教,不共宗教學上廣義的佛教。要明白、把握「佛法」

星雲大師指出:「人間佛教既要符合『佛說的』,還要順應『人 要的』。」 10 佛陀最初開示的苦、空、無常、無我等根本教義,卻

佛陀一生說法就是為關懷、溫暖人間而來,所以人間佛教的真 正意義就在於契理契機、事理圓融,才能深入人間。《華嚴經》裡

佛教是佛陀在人間的教化,它本來就是人間的。佛陀以一大事 因緣出現於世,這一大事因緣是什麼?就是眾生啊。佛陀自稱一生

佛陀觀是理解佛教教義及修行的關鍵。星雲大 師早在 1953 年的著作《釋迦牟尼佛傳》中,就提 出「知道佛陀,才能認識佛教!」 1 在推動人間佛

我們一般所探究的不僅是科學及其經驗 方式的問題―我們所探究的是人的世

通過以上內在和外在兩重共六種要素的深入觀察,可以強烈地感 受到佛光山人間佛教所具有的新氣象。星雲大師在人間佛教的創意與

人 間佛教是佛教歷史與現實中的 重要現象,也很有可能成為人 類未來佛教的重要現象。人間佛教已 經創造性地詮釋了深刻而新鮮的佛教 的理念、思想、學術、文化,已經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