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理解式球類教學應用於國小帶式橄欖球 教學之行動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理解式球類教學應用於國小帶式橄欖球 教學之行動研究"

Copied!
12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碩士學位論文

指導教授:陳玉枝 博士

理解式球類教學應用於國小帶式橄欖球 教學之行動研究

研究生:陳朝揚 撰

中華民國一O七年七月

(2)

碩士學位論文

理解式球類教學應用於國小帶式橄欖球 教學之行動研究

研究生:陳朝揚 撰

指導教授:陳玉枝 博士

中華民國一O七年七月

(3)
(4)
(5)

終於等待已久,完成論文可以寫「謝誌」了,心中的感覺既興奮又很複雜!

在這兩年的日子裡今過風吹雨打的過程,即將要告一段落了研究的時間過得很快 也成長了很多,對我這個專長生來說真的是一個很大的挑戰,然而還是很努力的 完成,在這篇論文得以完整呈現,首先要感謝指導教授陳玉枝教授的指導與協助,

如果沒有您對我的支持,如果沒有您不厭其煩地隨時賜教,我想這篇論文不知何 時才能完成,可以身為您的學生是我這一輩子最值得驕傲的事,在一次的非常感 謝老師您的教導。

感謝口試委員闕月清教授和周建智教授在研究計畫與論文口試時所給予的 許多寶貴意見,讓論文在最後的修正能有好的呈現,也看這我的成長與改變謝謝。

接下來,要感謝的是我的同學呈祿、原豪、紀朋,在這一年論文撰寫過程中,給 了我相當多的寶貴建議與協助一起打拼的日子裡面有你們真好。還有要感謝宇晴 及筱郡兩位一起口試的同學協助我口試的準備工作。由於你們的鼎力相助和鼓勵,

讓我終於從研究所畢業了,真的非常感謝你們!還有很多的朋友在這謝謝大家。

再來,要感謝我的爸爸媽媽,在我研究所期間一直陪伴我給我很多自由的時 間,給了我相當多愛的支持與鼓勵,讓我有動力完成最後的論文寫作。還有我的 弟弟在這段期間幫忙了我不再家裡所需要做的工作,感謝你們對我的叮嚀與關懷,

因為你們的支持與鼓勵,我才能完成這份碩士學位,再次向你們說聲謝謝!

陳朝揚 謹誌

2018 年 8 月

(6)

i

研究生:陳朝揚 指導教授:陳玉枝 日期:2018 年 7 月 摘要

本研究目探討理解式球類教學法應用於帶式橄欖球之教學後,學生在認知與比賽表 現的學習情形,以及教師對於理解式球類教學法進行方式與過程的省思。本研究之參與 對象為臺東縣某國小五年級的學生,計 1 班,共 12 位學生,進行 10 節課的理解式帶式 橄欖球教學,以行動研究方法搜集質性和量化資料。在量化資料蒐集方面,以帶式橄欖 球認知測驗與比賽表現評量工具進行教學前、後測驗,質性資料則是透過錄影、教學日 誌等方式蒐集。量化資料的處理是以相依樣本 t 考驗對學生前後測驗成績進行統計分 析,而質性資料是採持續比較分析。研究結果發現(一)經過理解式帶式橄欖球教學法後,

參與研究學生的認知學習效果學習上是有進步的,但則無顯著差異(p>.05)。(二)經過理 解式帶式橄欖球教學後,參與研究學生在做決定、技能執行、支援接應的比賽表現學習 效果上是有進步,(三)參與研究教師發現理解式教學能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動機,對 於學習的進步與戰術策略的理解有助益,同時也能得到比賽知識,提升學生在體育課的 運動參與時間。結論:在教學過程當中實施理解式球類教學法,可以促進學生認知與比賽 表現的學習效果,也能促進教師在體育教學方面的知能與專業成長。針對本研究中發現,

提供後續研究之建議與未來國民小學體育教學運動之參考。

關鍵詞:行動研究、帶式橄欖球、理解式球類教學

(7)

ii

Graduate:Chao-yang Chen Advisor:Yuh-Chih Chen,Ph.D.

Date:July,2018

Abstract

The research was based on motion study to examine students’ cognition and games performance after Teaching Games for Understanding (TGfU) is applied to tag rugby, and also to probe into instructors’ teaching methods and process on Teaching Games for Understanding.

The target was a group of fifth graders in an elementary school in Taitung. There would be one class, fourteen students in total, attending ten class periods of TGfU tag rugby lesson. For quantitative data research, pretest and posttest were administered to participants using cognitive test of tag rugby and Games Performance Assessment Instrument (GPAI). As for qualitative data research, videos and diary for instruction were how the data been collected.

Quantitative data were analyzed by paired sample t test of pretest and posttest by students. On the other hand, qualitative data is a continued comparative analysis.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1) Teaching Games for Understanding can elevate students’ learning in tag rugby.(p>.05) (2) After accepting Teaching Games for Understanding, there is an improvement in games performance. (3) During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Games for Understanding, instructors will reflect on themselves and solve problems when designing or conducting a lesson. Conclusion: Teaching Games for Understanding has effectively enhanced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overall cognition and games performance.

Keywords:Action Research, tag rugby,Teaching Games for Understanding

(8)

iii

英文摘要

………ii

目次

……….………iii

表次

………v

圖次

……….………vi

第壹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問題……….…………..…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五節 名詞解釋..………..………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行動研究理論與相關研究………..……….……… 8

第二節 理解式球類教學法理論與相關研究……….… 19

第三節 學習效果相關研究………..…….………..……… 33

第四節 橄欖球運動相關研究…………..………37

第參章 研究方法

………...………39

第一節 研究架構…………..………39

第二節 研究對象…..………40

第三節 研究工具…………...………41

第四節 研究流程…………..………51

第五節 資料處理……..………52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

………..54

第一節 探討理解式球類教學後國小學生認知效果之差異………..54

第二節 探討理解式球類教學後國小學生比賽表現效果之差異………..63

第三節 探討教師實施理解式球類教學法進行方式與教學省思………..68

(9)

iv

第二節 建議……….74

參考文獻

………76

中文部分………76

英文部分………79

附錄

附錄一 參與學生同意書………81

附錄二 參與教師同意書………82

附錄三 理 解 式 球 類 教 學 教 案 ………83

附錄四 理 解 式 球 類 教 學 教 師 行 為 檢 核 表 ………103

附錄五 帶式橄欖球認知評量試卷(預試)………104

附錄六 教 師 日 誌 ………108

附錄七 帶式橄欖球運動表現評量紀錄………109

附錄八 帶式橄欖球認知評量(正式)………110

(10)

v

表 2-2-1 球類運動分類表………26

表 2-2-2 理解式球類教學相關研究表………27

表 2-3-1 學習效果相關研究表………33

表 2-4-1 橄欖球相關研究表………36

表 3-3-1 理解式帶式橄欖球教學進度表………41

表 3-3-2 教師行為檢核信度摘要表………43

表 3-3-3 帶式橄欖球認知測驗雙向細目表………44

表 3-3-4 題目鑑別能力指標表………46

表 3-3-5

帶式橄欖球認知評量試卷難易鑑別度指數表……….47

表 3-3-6 球類運動比賽表現評量標準說明表………48

表 3-4-1 質性資料編碼範例說明表………51

表 4-1-1 學生在規則與安全知識的學習效果t 考驗摘要表………52

表 4-1-2 規則與安全知識學習前測學生答題表………53

表 4-1-3 規則與安全知識學習後測學生答題表………54

表 4-1-4 學生在教學前後技能原理學習效果t 考驗摘要表………54

表 4-1-5 技能原理學習前測學生答題表………55

表 4-1-6 技能原理學習後測學生答題表………56

表 4-1-7 學生在教學前後戰術策略學習效果t 考驗摘要表………57

表 4-1-8 戰術策略學習前測學生答題表………57

表 4-1-9 戰術策略學習後測學生答題表………58

表 4-1-10 學生在教學前後認知整體表現學習效果t 考驗摘要表……….58

表 4-2-1 學生在教學前後做決定表現學習效果t 考驗摘要表………60

表 4-2-2 學生在教學前後技能執行表現學習效果t 考驗摘要表………61

表 4-2-3 學生在教學前後支援接應表現學習效果t 考驗摘要表………62

表 4-2-4 學生在教學前後整體比賽表現學習效果t 考驗摘要表………63

(11)

vi

圖 2-2-1 理解式球類教學模式圖………23

圖 2-2-2 理解式球類教學課程模式概念圖………25

圖 3-1-1 研究架構圖………38

圖 3-4-1 研究流程圖………48

(12)

1

第一章 緒論

本章共計有五部分:第一節研究背景;第二節研究目的;第三節 研究問題;第四節研究範圍與限制;第五節名詞解釋。茲依各節分述 如下:

第一節 研究背景

在現今的體育課程中,以傳統式教學占多數,教師在課程實施的 過程裡引導學生學習體育技能方面比較屬於單一性的運動技能,導致 學生比較無法將所學習之技能有效遷移到別的體育運動項目中,造成 學生在變換體育課程項目後,都必須重新學習並適應新的課程技能之 現象。綜觀十二年國民義務教育(以下簡稱十二年國教),其中領域/

科目核心素養可透過「學習表現」與「學習內容」為經緯之二維向度 雙向細目表交織出多樣化的單元主題,並配合教學加以實踐。然而,

核心素養導向的教材當應包含哪些內容?以及應如何檢視課程是否合 乎核心素養之指標,並具備十二年國教的精神是值得探究的。因此,

教材設計者必須跳脫以往九年一貫能力指標的框架,從「知識導向」

到「能力導向」再到「核心素養導向」 ,教科書的編撰的形式將從「知 識導向」模式轉變為「探究式」或「問題解決」模式,以俾利使學科 知識更能貼近現實所需,幫助學生適應外部生活情境,並呼應各種社 會場域之複雜需求,嘗試進行解構與轉化,改以「學習表現」與「學 習內容」來進行課程發展,現實高度相關之核心素養,以利達成十二 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目標 (鄭任君、蔡清田、楊俊鴻,2017)。

理解式教學 (Teaching Games for Understanding) 是英國學者

Bunker 和 Thorpe (1982) 提出的一種球類運動教學方法,相關研究

認為理解式球類教學優於一般傳統式體育教學。其一改傳統式教學的

模式,將教學過程從簡單的遊戲或競賽開始,學生在教師建構的運動

情境中學習攻擊與防守等概念,進而認識運動的特點和規則,並對戰

術的運用有所瞭解。學生經由教師引導,培養做適當決定的能力,教

(13)

2

師再根據學生的個別差異進行技能指導與練習,學生藉由反覆練習和 比賽來培養具有效果、質量且運用自如的動作技能,並能在比賽中表 現適當決定,進而提昇比賽的表現。理解式教學是以學生為教學的中 心,重視學生的自主學習與個別差異,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有助於 培養學生思考與應變的能力。國內學者郭世德 (2000) 譯為「理解式 教學法」 ,但探究其精神闕月清和蔡宗達 (2003) 則將其譯為「理解式 球類教學法」 。強調促進學生學習比賽中的技能與戰術,培養學生在各 種 球 類 運 動 比 賽 中 解 決 問 題 的 能 力 (Butler,Griffin,Lombardo,

&Nastasi,2003),理解式球類課程模式主要實施於各項球類的體育教 學上,以遊戲與比賽的形式為主,並在學生建立球類概念後,在理解的 基礎上學習相對應的動作技能。闕月清(2008)指出,此教學法主要特點 在於適應學生的能力及促進學生思考,讓每位學生都有機會體驗比賽 或遊戲,並從中增進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動機,且使學生在教學中不只是 單調地聽從教師刻板的技能輸入,而是使學生能從遊戲或比賽中思考 遊戲比賽如何進行即及該發展哪一種技能。在理解式教學方面臺灣在 國小體育課程裡實施理解式教學者占少部分,大部分還是以技能教學 為主,但是這樣的教學成效有限,亦無法讓學生刺激思考致使學生臨場 比賽時不知變通且缺乏做適當決定的能力,便無法發揮所學的戰術與 技能。因此張思敏、黃英哲 (1995) 對體育課程暨教學改進的建議是,

教師應於上課帶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並增進體育教學的親和力,因此 引導學生學習的動機,在體育課程安排與教學設計上特別顯得重要。

進一步言之,大部分有關理解式球類教學的研究皆採用行動研究作 為研究方法,其原因在於,行動研究能夠有效且清晰地觀察學生在理解 式球類教學的歷程當中,學生運動表現的轉變,且對於教學上所發現的 問題能予以有效的解決。行動研究是「為行動而研究」 (research for action)、 「在行動中研究」 (research in action)、同時「由行動者 研究」 (research by action)。換言之,行動研究係以教師為研究者、

以教學的相關活動為研究題材、日常的教學情境為研究情境,而以教學

(14)

3

活動的改進為研究目的 (吳明清,1991)。謝金青 (2001) 表示,行動 研究的歷程不僅改善了教師在教學上的各項專業知能,同時也提昇了 語言溝通的藝術,且在國外學者的研究中顯示,教師在行動研究的歷 程中,是獲取支持和專業知能成長的起步,也是教師由生手蛻變為專 家的開始。

帶式橄欖球 (tag rugby) 在 1992 年由澳洲人從非撞式橄欖球發 展而來,目前亞洲地區盛行於日本及香港,近年國內亦積極將帶式橄 欖球運動推廣至國小校園,希望透過安全性、趣味性及團隊合作的帶 式橄欖球運動,培養孩童強健的體能、靈敏反應力和合作無間的團隊 精神。帶式橄欖球比賽每場需要 7 人,所以在這種侵入性運動項目引 入學校體育教學後,其在其他體育課程項目的學習效果跟比賽表現上 是否有所影響,十分具有探討價值。

本研究將運用行動研究的方式,記錄師生轉變的過程,並發現在應 用理解式球類教學法的過程中所遭遇之困境及問題,最後提出具體可 因應之方法,以作為精進自身專業知能且可提供他人參考的教學研究。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藉由理解式球類教學法應用於帶式橄欖球教學後,學生在 各項學習效果上是否有明顯的成效,本研究主要目的如下:

一、探討理解式球類教學前後國小學生認知表現表現學習效果之差異。

二、探討理解式球類教學前後國小學生比賽表現效果之差異。

三、探討教師實施理解式球類教學法進行方式與教學省思。

(15)

4

第三節 研究問題

本研究基於上述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擬探討的問題如下:

一、全體學生在實施理解式帶式橄欖球教學前後,在認知表現學習效 果上的差異為何?

(一)學生在實施理解式帶式橄欖球教學前後,在規則與安全知 識學習效果上的差異性為何?

(二)學生在實施理解式帶式橄欖球教學前後,在學生技能原理 認知表現的學習效果差異性為何?

(三)學生在實施理解式帶式橄欖球教學前後,在學生戰術策略 的學習效果差異性為何?

(四)學生在實施理解式帶式橄欖球教學前後,在學生在認知表 現的學習效果差異為何?

二、全體學生在實施理解式帶式橄欖球教學前後,在比賽表現學習上 的差異為何?

(一)學生在實施理解式帶式橄欖球教學前後,在做決定上的學 習效果差異性為何?

(二)學生在實施理解式帶式橄欖球教學前後,在技能執行上的 學習效果差異性為何?

(三)學生在實施理解式帶式橄欖球教學前後,在支援接應上的 學習效果差異性為何?

(四)學生在實施理解式帶式橄欖球教學前後,在整體表現的學 習效果的差異性為何?

三、國小教師在實施理解式球類教學法,進行方式與教學省思為何?

(一)教師對於理解式球類教學法進行教學方式的看法為何?

(二)教師教學的教學省思為何?

(16)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節就研究範圍及研究限制說明如下:

一、研究範圍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的實驗對象是以臺東縣某國民小學五年級學生,全 部共 12 位,授課教師為研究者本人。

(二)研究項目

本研究是以理解式球類教學應用於國小帶式橄欖球教學項 目,進行教學並對於學習效果實施評量。

(三)研究時間

本研究實施時間為 6 週,每週 2 節,每節 40 分鐘,共 12 節,其中包含實際教學 10 節,前後測驗 2 節。

(四)研究內容

本研究係以 Bunker 與 Thorpe(1982)提出之理解式球類 教學法為基礎,進行 10 節(5 週)之帶式橄欖球教學設計,並 實施教學。以認知表現與比賽表現來評量學生學習成效,並以 錄影、教學日誌、教學觀察單與訪談的方式,來瞭解教師在對 於實施理解式球類教學的看法。同時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進 行修正外,並藉由省思與檢討來的過程以促進教師的專業成 長。

二、研究限制

(一)本研究參與者係針對研究者服務學校高年級學生,僅就研 究者於教學現場所見 與 體 會 之 感 受 進 行 陳 述,因 此 在 研 究 結 果 的 上 ,適 宜 至 其 他 縣市或同年級學生及其他球類 項目。

(二)本研究利用教學時間實施理解式球類教學法進行教學,而學

生在課餘時間的自我練習則無法控制,將可能影響學習成效。

(17)

6

第五節 名詞解釋

本節的名詞解釋為理解式球類教學、認知表現學習效果、比賽 表現學習效果、球類比賽表現評量工具 (GPAI)、帶式橄欖球,

說明如下:

一、理解式球類教學

理解式球類教學法是英國學者 Bunker 與 Thorpe (1982) 提出 的一種體育教學方法,透過遊戲及比賽進行教學,以學生為教學中心,

強調戰術、戰略的認知思考切入教學,引發學生學習興趣,其教學 包含六個流程:遊戲、比賽 (games)、比賽賞識 (game appreciation)、

戰術意識 (tactical awareness)、做適當決定 (making appropriate decisions) 、 技 能 執 行 (skill execution) 、 比 賽 表 現 (game performance)。本研究所指的理解式球類教學為:教師所設計並進行 之帶式橄欖球教學,針對學生的能力和條件調整場地大小、器材、

規則與比賽內容,使學生大部分的時間都在比賽情境中,透過教師 的引導與提問比賽中的戰術的問題讓學生分組討論,藉由分組討論 的過程及討論結果的執行,讓學生理解戰術及與該運動項目的相關 知識,並在學習過程中習得技能,共實施 10 節理解式球類教學教案。

二、認知表現學習效果

認知表現是體育教師根據平時教學講授體育知識之內容,以筆

試、口試測驗之評量結果,也可利用資料授課整理、剪貼有關體育

運動文章及書寫體育筆記方式來做評量(教育部,1997) 。本研究中係

指研究參與學生對於帶式橄欖球運動的基本概念、規則與戰術的瞭

解和認識,並透過「帶式橄欖球認知表現評量試卷 23 題」在教學前

後所測得的結果差異,差異越大表示認知表現學習效果越佳。

(18)

7

三、比賽表現學習效果

比賽表現學習效果使用球類比賽表現評量工具(Game

Performance Assessment Instrument, GPAI) 進行評量, 此 評 量 工 具 是一 套用來 評量各 項球類運 動比賽 表現的系 統觀察 工 具 ,係由 Griffin, Mitchell, and Oslin (1997) 與專家們彙 整七項評量項目,讓觀察者可以很完整的觀察與記錄到受測者 比賽表現的情形,共有「回位還原」、「位置調整」、「做決 定」、「技能執行」、「支援接應」、「補位配合」與「盯人防守」

七項觀察類目,可以完整觀察球員的比賽表現。本研究考量帶 式橄欖球的特殊性,因此使用七項中的「做決定」、「技能執 行」、「支援接應」,來作為教學前後觀察學生進行比賽表現評 量的依據。

四、帶式橄欖球

帶式橄欖球發明於 1992 年的澳洲,是一項適合任何年齡男女老 少咸宜,具有橄欖球傳接球、閃跑、跑動走位、控球等特性。比賽時 使用之帶子必須緊貼及掛於兩側腰間。防守一方,只要扯下持球者掛 於腰間的帶子,便可終止進攻一方的攻勢,攔截次數達 6 次時,控球 權將交換。特點為較少身體接觸,沒有激烈的肢體碰撞,所以比較安 全。帶式欖橄球比賽策略為向前進攻、互相支援、保持連續性的進攻、

施加壓力。防守一方,只要扯下持球者掛於腰間的帶子 (tag game),

便可終止進攻一方的攻勢 (香港專業教育學院,2011)。本研究係指

研究參與學生以 5 週共 10 節帶式橄欖球課程為行動研究教學項目。

(19)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節主要從文獻回顧中,探討與本研究有關之主題。本章內容 包含四部份:第一節是行動研究理論與相關研究;第二節是理解式球 類教學法理論與相關研究;第三節是學習效果之相關研究;第四節是橄 欖球運動相關之研究,望能從文獻回顧的歷程,中對學習動機、動作技 能學習與發展的影響更為瞭解,並找出適合策略運用於教學內容的設 計。

第一節 行動研究理論與相關研究

行動研究是「行動」和「研究」結合的一種研究,夏林清 (1999) 則 認為「行動研究」的研究兩個字可以刪除,它就是一種行動。透過行動 與研究的結合,發揮「理論用來引導實務,實務用來驗證理論」的 精神,來縮短實務與理論的差距 (蔡清田,2003)。本研究以行動研究 的方式來進行,藉由理解式球類教學法的理論為基礎,以解決教學 的實務問題,提昇教學的專業知能。本節內容包含:一、行動研究 起源二;行動研究定義;三、行動研究的特性;四、行動研究的歷 程。分別說明如下:

一、行動研究的起源

行動研究 (action research) 的概念最早受到 1900 年代早 期二位學者 Buckinghan 和 Dewey 的思想影響 (林素卿,2002)。

到 1930 年代末,受到教育學者及社會心理學者重視。經由美國的柯立 爾 (J.Collier)、李溫 (K.Lewin) 與科雷 (S.M. Corey) 的介紹,

以及英國課程學者史點豪思 (L. Stenhouse)、艾略特 (J. Elliott)

與卡爾 (W. F. Carr) 等人的倡導,再經澳洲的葛蘭迪 (S. Grundy)

與甘美思 (S. Kemmis) 兩個學者的推廣,使得行動研究的趨勢在美

國、英國與澳洲等地區相當盛行 (蔡清田,1997)。林清山、吳天祐

(1998) 指出「行動研究」係指實際工作者結合專家學者的力量,在工

(20)

9

作情境中面臨困難時,針對實務問題進行研究,以謀求解決實際所遭 遇的問題,進而提昇工作效能,並以解決問題為導向。故就此基礎上,

教師是教育場域的第一線,能最直接地對自己的教學環境進行研究,

親自「看到」並「體驗」改變的歷程,再重組並建構自己在教學上的 專業,進而達到改革的目標,整體而言,這就是行動研究的意義與精 神。

二、行動研究的定義

Ebbutt (1985) 認為行動研究是一群參與者為了改善教學實務,

藉著對自己實際行動的反省所做的系統研究。

Carr 與 Kemmis (1986) 認為行動研究就是在社會情境中 (包 括教育情境)、教師、學生、校長等實務工作者,進行自我反省探索的 一種形式。其目的在於促進社會或教育實務的合理性與正義性,幫 助研究者對工作的瞭解、以及對組織之實務工作能夠有效施行。

Cohen and Manion(1985)提出行動研究五項主要目的

(一)它是一種手段,以治療在特定情境中診斷出問題,或改善某一 組特定環境。

(二)它是在職訓練的方式,提供教師新的技術和方法,增強其分心 的能力,提高其自覺。

(三)它是一種工具,將變通的、革新的方法介入現行制度中,試圖 加以改革。

(四)實際工作的教師和學術研究者間的溝通一向很少,行動研究法 是改善這種關係的工具,並矯正傳統研究不能提出明確之治療 處方的缺點。

(五)行動研究雖缺少真正科學研究的活力,但能提供與傳統主觀的、

印象主義的問題解決方法。

歐用生 (1999) 認為行動研究是實際工作者採取質疑、研究和

批判的態度,在行動中反省、以改進實際、增進對實際的瞭解,並

(21)

10

改革實際所在的環境。

陳美玉 (2000) 認為行動研究是屬於一種過程性的研究,其資 料之蒐集、分析與詮釋,必須在行動過程不斷進行,作為研擬行動的 參考。

蔡清田 (2000) 認為行動研究是將行動過程公開化、系統化的 研究,是以一種新觀點去看新世界的互動循環歷程,重視理論與實 務之間的對話與回饋。行動研究是透過「行動」與「研究」合而為 一,企圖縮短理論與實務的差距。

蔡清田 (2003) 就行動研究的意義提出四個觀點來加以說明:

(一)從實務觀點: 「行動研究是由實務工作者本身發動進行,努力 完成與專業工作有關的實務改進,並促成專業發展。」

(二)從實務反思觀點: 「行動研究是實務工作者行動思考和系統性 的研究態度,探討實務工作情境所發生的實際問題,執行經 過規劃的行動方案,並且持續改進實務行動,監控並評鑑行 動的實施歷程與結果,以改進實際工作情境或實務行動。

(三)從專業觀點: 「行動研究是一種有意圖的研究與付諸實際行動 的研究,並且是一種具有專業價值的研究。」

(四)從專業團體觀點: 「行動研究企圖支持實務工作者及其所屬的 專業團體,能夠有效的因應實務工作當中的挑戰,並且以一 種反省思考的方式,創新改革的方式因應實際工作情境。

本研究者認為行動研究是可讓教師在教學方面更加了解在教學 時的效果,並且可在教師發現問題後,來改善發現的問題,並在深入 了解問題的所在後加以解決。

三、行動研究的特性

Chein,Cook 與 Harding (1948) 將行動研究取向的研究類型加 以區分成為四類:

(一)診斷式行動研究 (diagonostic action research):指實務

(22)

11

工作者在面臨工作困境時,簡單及典型的解決問題策略之一。

(二)參與式行動研究 (participant action research):研究歷 程中,提供機會與位置給問題有關的人員,以協助其投入研究 歷程,終能協同行動,獲致良好的結果。

(三)實證式行動研究 (empirical action research):針對問題 提供某些特定行事的處理,並對研究者所作所為籍情境中發 生的任何變化,作成正確紀錄的研究方法。

(四)實驗式行動研究 (experimental action research):唯一與 實驗室相近的研究形式,在實際情境中解決實務問題。

本研究採用實證性行動研究來針對在教學上所發現的問題,進 行實證並解決,然而教學的問題與實證研究上並不一定會有差異,

但學習效果上會有進步的現象。

蔡清田 (2000) 認為行動研究的主要特徵,歸納出以下十項:

(一)以實務問題為主要導向。

(二)重視實務工作者的研究參與。

(三)從事行動研究者的人就是應用研究結果的人。

(四)行動研究情境就是實務工作情境。

(五)行動研究過程重視協同合作。

(六)強調問題解決的立即性。

(七)行動研究的問題具有情境特定性。

(八)行動研究的計畫是屬於發展性的反省彈性計畫。

(九)行動研究所獲得的結論,只適用於特定實務工作情境的解放,

其目的不在於作理論上一般的推論。

(十)行動研究的結果,除了可改進工作情境之外,同時也可以使實 際工作人員獲得解決問題的經驗,促進專業成長。

本研究以蔡清田 (2000) 所歸納的十項特徵進行應用,針對實

際上遇到的問題加以分析,再利用行動研究方式去推斷問題所發生

的因子並解決現在發生的問題。

(23)

12

四、行動研究的歷程

張美慧 (2004) 認為:行動研究的歷程就是形成問題與解決問 題的歷程,每個歷程都是一個持續不斷反省的循環,每個循環包括 問題形成、擬訂計畫、尋找研究夥伴、實施計畫、評鑑與修正的階 段。林素卿 (2002) 亦指出應針對行動研究的問題、目的,斟酌而採 取個別、協同與全校性的三種不同的途徑進行研究,對於四個階段 歷程,解釋說明如下 (如圖 2-1-1):

(一)尋得起始點:教師從過去與現在實際經驗以及教學日誌當中,

尋找教學情境中發生的問題,以致於造成教學或學習上的困 難,是什麼因素造成?以及如何造成的?以幫助問題的釐清。

(二)釐清情境:包含釐清研究的起點、蒐集資料與分析資料三部 份。在釐清研究的起點部份,可透過朋友及不同團體的對話 中,一方面研究者的朋友儘可能的提問,另一方面研究者儘 可能詳加說明,但儘可能不將個人價值判斷來主導研究的方 法與方向;蒐集資料的方式有許多,諸如:日誌、學生的作業 簿、上課情境的札記、照片、錄音、錄影、觀察、訪談、會議 記錄、以及考試測驗或報告等等;至於分析資料方面,將資 料加以分類,並根據類別登錄資料,最後將資料作量化的處 理。至於批判性方法方面的分析,應找出任何支持與反對理 由的證據。

(三)發展行動策略與付諸實踐:在分析教學情境、從資料的蒐集 當中、以及對教育目標與價值的探討、經由同僚的討論,觀 察與尋求相似情境的經驗,參考相關文獻的過程中發展行動 策略。研究者從行動中,觀察、反省與批判,檢視行動的結 果是否改進或解決問題,否則即必須再回至前一階段釐清情 境。

(四)公開知識與其他教師分享研究的成果:避免知識被遺忘,強

化自我專業的自信與專業成長,同時增加反省教學的品質。

(24)

13

圖2-1-1行動研究四階段歷程圖

資料來源:

Altricher, H., Posch, P., & Somekh, B. (1993). Teachers investigate their

work-An introduction to the methods of action research, p7.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本研究發現在過去體育課程教學的過程中,以傳統式的教學方式 還是多過理解式教學法,但在教學的過程中學生所習得的單一技能只 能應用在單一的課程上面,比較無法作遷移到另一項課程,所以在行 動研究裡,我們可以考探最初想的研究目的,然後去釐清此目的所發 生的問題,藉由分析、收集資料、觀察、教學等方式進行反思批判,

再從中找出其餘問題並加以解決,同時增加自己在專業領域中的自信 與提高教學品質。

蔡清田 (2003) 認為教育行動研究的過程包括關注問題領域焦 點、規劃行動方案、尋求合作夥伴、實施行動方案、進行反省評鑑等,

茲說明如下:

(一)陳述所關注問題

教育行動研究須先說明相關背景與主要問題情境,例如:

1. 說明所遭遇的問題情境背景。

2. 說明問題的領域。

1.尋得研究的

起點 2.釐清情境

3.發展、觀察、

反省行動的策

略並付儲實

4.公開知識

(25)

14

3. 說明問題的焦點。

4. 說明您為何關係此問題與問題的重要性。

5. 說明您對於上述問題能做些什麼貢獻與預期到達的目標。

(二)研擬解決問的行動方案

確定研究問題與焦點後,必須進行規劃擬定發展計畫,研擬可能 解決的問題的行動方案。運用下列步驟將有助釐清行動方我案:

1. 說明解決問題遠程行動計畫。

2. 說明解決問題中程行動計畫。

3. 說明解決問題進程行動計畫。

4. 說明可過何種方法蒐集料數據。

(三)尋求可能合作的研究夥伴

可以向學生、家長、學校同仁、指導教授徵詢意見,請他們從 批判觀點討論所提出解決問題的行動方案之可行性,並協同研擬可 行的解決問題行動方案;說明合作夥伴是誰與其在行動研究過程中 扮演的角色,合作夥伴對行動研究的影響與貢獻。

(四)採取行動實施方案

採取具體實際行動,實施上述的解決問題行動方案,並開此蒐集 各種可能的資料數據。

1. 指出收集的資料證據。

2. 說明證據內容。

3. 指出如何進行資料證據的蒐集。

4. 說明利用何種工具進行資料與證據蒐集。

5. 這些證據可以證明達成何種目的或解決何種實際問題。

(五)進行評鑑與批判反省

教育行動研究的目的即在改進教育實務問題,必須針對教育行 動方案實施的結果加以批判反省並進行評鑑,重複修正行動方案再 實施以求解決問題。

1. 教育行動方案結束後,所提出的行動方案或宣稱,是否真的

(26)

15

解決教育實務問題,改善實務工作情境,並增進研究者的專 業理解。

2. 根據何種教育專業規準半段主張宣稱的有效性?舉出那些 充份的證據?

3. 關注與下個行動研究的準備與暖身運動:根據評鑑的結果判 斷是否解決原先所關注的問題。

在行動研究的歷程中發現,在行動研究是不斷進行反省的循環,

發現問題→尋找原因、澄清原因↹擬定解決方法→公開知識依循四 大原則循環反覆,本研究依行動研究的歷程循環來實行行動研究,

分為四個步驟:一、問題的形成→二、採取解決問題的方法↹三、

進行研究的評鑑與批判→四、公開知識,並且在第二、三階段反覆 循環(行動→反省→修正)。

五、相關研究

搜尋國內有關體育教學及行動研究的相關文獻研究,共有十一 篇,蒐集相關文獻後加以整理分為,研究者、研究主題、研究對 象、研究方法、研究結果,歸納整理如表2-1-1:

表 2-1-1 行動研究相關研究

研究者 研究主題 研究對象 研究方法 研究結果

林 威 龍 (2017)

合 作 學 習 法 對 國 軍 武裝 200 公 尺 蛙 式 游 泳 學 習 成 效 之 行 動 研 究 - 以 海 軍 陸 戰 隊 兩 棲 偵 搜 專 長班為例

海軍陸戰隊 兩棲偵搜專 長班

訓練日誌、

訪談紀錄、

課 後 檢 討 會。

一、運用合作學習策略後, 確實提升了武裝 200 公尺蛙式游泳學習成效。

二、運用合作學習策略後,學生對國軍武裝 200 公尺蛙式游泳學習之參與積極而札陎;都持 肯定及期待之感受。

三、運用合作學習策略於武裝游泳教學後,共遭 遇了學生不了解合作學習技巧及運用方式、

學生在實施夥伴制度後忽略對其他組的觀 察、課後討論與分享狀況不佳等三項問題。

(27)

16

表 2-1-1 行動研究相關研究 (續)

研究者 研究主題 研究對象 研究方法 研究結果

林 品 軒 (2017)

行 動 反 思 學 習 策 略 融 入 運 動 教 育 模 式 對 國 小 生 飛 盤 課 比 賽 表 現 及 專 注 力 之 行動研究

國小三年級 28 位學童

一、全體學生在比賽表現及專注力測驗前、後測 有顯著差異。

二、學生學習知覺呈現突破式成長,在專注力及 運動技能有明顯的進步。

三、教師教學經驗與專業成長情形,在運動教育 模式的課程設計、GPAI 的觀察、教學能力 與教學內容皆有所改善與提升。

楊 幸 鈞 (2014)

問 題 導 向 學 習 應 用 於 高 中 體 育 課 之 行 動研究

高中二年級 41 位學生

錄 影 、 訪 談、問題討 論單、學習 心得、反省 札記

學生在 PBL 課程中思考能力獲得提升,對體 育課的感受也明顯受到改善。課程阻礙實施困境 有小組討論情形、問題情境設計、小組比賽情形、

小組分享情形與身體活動量問題,透過不斷的調 整教師觀念與課程設計,亦能逐一列舉出解決策 略。

葉 珮 鈺 (2013)

遊 戲 團 體 做 為 國 小 特 殊 教 育 取 徑 的 行 動 研 究 ~ 一 位 資 源 教 師 與 其 情 緒 行 為 問 題 學 生 的故事

對象為一名 亞斯伯格症 和一名注意 力缺陷過動 症的四年級 學童

訪談紀錄、

觀察紀錄、

錄影、研究 日誌、反思 札記、討論 紀錄

遊戲團體確能增進情緒行為問題學生的人 際互動能力,現場的特教老師在執行時,建議和 導師、家長建立良好的關係、在帶領遊戲團體時 目標要清楚、可隨時引導同儕給予情緒行為問題 學童協助。

(28)

17

表 2-1-1 行動研究相關研究 (續)

研究者 研究主題 研究對象 研究方法 研究結果

林 士 傑 (2013)

合 作 學 習 應 用 於 體 育 教 學 之 行動研究

國 小 二 年 級,共 23 位 學童

學習單、開 放式問卷、

上 課 錄 影 觀察、晤談 等資料

一、學生學習方面對小組討論、小組成績計算及 分組方式會有反對意見,但透過教學策略修 正後能有改善;學生在學習方面能獲得成 長,特別是原本學習能力與學習動力較低的 學生更有正面影響。

二、教師在實施合作學習之行動研究可強化教 學自省與問題解決之能力,在教學單元原設 計能因應學生之學習反應提出修正策略。

三、教師省思藉由行動研究發現問題、提出策 略、解決問題、檢視成果的歷程,可以讓教 師檢視合作學習教學設計之適切性,並自我 省思與成長。

姜筱屏 (2010)

偏 遠 地 區 國 中 體 育 班 應 用 合 作 學 習 於 英 語 教 學 之 行 動 研 究

國中九年級 學生

教 案 與 學 習單、評分 紀錄表、課 室 觀 察 及 省思表、影 像 紀 錄 及 分析。

一、小組長的個性與領導風格有關鍵性的影響。

二、互助合作與指導都隨之增進。

三、上台發言有「能者多勞」的趨勢,多集中英 語能力強的學生。

四、整體學習表現呈現向上提升,討論主題的生 活化、趣味化、難易度等因素具影響力。

蕭明芳 (2009)

小 組 檔 案 評 量 運 用 於 國 小 體 育 教 學 之 行 動 研 究

— 以 運 動 教 育 模 式 為例

國小學童

小組檔案評量確實發揮讓學生反省思考的 功能,能深入且從多元的面向去瞭解學生的學習 成效,在認知方面,透過學習過程反省,增加對 動作概念、規則、戰術的理解;在動作技能方面,

有助樂樂棒球動作技能的提升;在情意方面,促 進團隊合作、感受運動樂趣;在實踐方面,能增 進學生參與運動。

陳 慧 如 (2007)

融 合 式 體 育 教 學 策 略 運 用 於 中 度 智 能 障 礙 學 生 之 行 動 研 究

國 小 三 年 級。

觀察紀錄、

訪談、教學 日誌、省思 札記。

一、教師運用獎勵策略、轉移情境策略、轉換課 程策略提升中度智能障礙學生參與動機。

二、教師運用簡化課程難度策略、同儕指導策略 提升中度智能障礙學生籃球運球、傳球與樂 樂棒球打擊、傳接球動作能力。

三、在行動研究過程中,教師不斷地省思,改進 教學品質,有助於研究者將教學理念落實於 教學實務當中,獲得教學專業的成長。

(29)

18

表 2-1-1 行動研究相關研究 (續)

研究者 研究主題 研究對象 研究方法 研究結果

陳怜潔 (2006)

動 作 分 析 模 式 應 用 於 國 小 二 年 級 體 育 教 學 之 行 動研究

國小二年級 26 位學生。

訪 談 、 觀 察 、 學 習 單、教學日 誌、接受度 調查表

一、體育課實施動作分析模式教學時,學生的接 受程度是高的

二、.動作分析模式的教學,有助於學生身體動 作概念的建構

三、行動研究的過程可促進教師省思及提昇體 育教學能力

卓子文 (2001)

舞 者 身 體 覺 察 能 力 的 開 發 : 一 項 針 對 舞 者 實 施 身 心 教 育 課 程 的 行 動研究

七位藝術大 學第十四屆 畢業生

半 結 構 式 的 問 卷 及 深 度 訪 談 法、學習日 誌 、 回 饋 表、錄影。

於研究初期,即能清楚的覺察到肌肉張力及 鬆緊的感覺,隨著研究時程的增加,進而體會到 身體上的疲勞趨勢,並且明顯發現身體在舞蹈術 科時的使用方式,特別是呼吸和動作之間的關 係,種種舊習慣的察覺,皆是透過課程中,呼吸、

意象與放鬆方法的學習,讓舞者有這樣一個共同 的改變:即是「覺察」並瞭解到自己以往的身體 現象後,清楚的發現,原來可以有另一種「選擇」

來「改變」它們,這也影響了舞者對身體的看法 及對待身體的態度﹔然而,在因人而異及時間有 限的情形之下,舞者對其舞蹈傷害的改善情形,

較不顯著

綜合上述之行動研究相關文獻,可以發現:

(一)研究的主題以合作學習應用於體育教學佔較多數,其中也有 研究者選擇身心動作與智能障礙的課程作為研究議題,以行 動研究方式進行探討。

(二)研究方法上,以問卷方式作為量化的資料蒐集,同時以訪 談、觀察記錄、教師日誌、反思札記的方式做為質性資料的 蒐集方式。

(三)研究對象有國小到大學都有,其中以國小學生為最多,大學 與教師最少,然而國小學生占多數為三年級的學生居多。

(四)研究結果顯示,行動研究有助於提升學習效果、增進教學品

質。

(30)

19

第二節 理解式球類教學法理論與相關研究

「 理 解 式 教 學 」 起 源 於 英 國 , 原 稱 : Teaching Game for Understanding (TGfU)。本節依理解式球類教學法理論與相關研究為 主題,內容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為理解式球類教學的起源;第二部 分理解式球類教學法教學模式與內涵;第三部分;理解式球類教學法課 程模式;第四部份國內外之關研究,內容分述如下:

一、理解式球類教學的起源

1960 年 代 初 期 , 由 英 國 Loughborough 大 學 的 Wade 、 Worthington 與 Wingmore 等人,透過課堂與師資生相互討論,尋求 適合年齡較小的學生或初學者學習的球類運動教學策略。當時對教 學策略仍著重於技能學習的探討,同時也注意到運動技能教學的其 他應用部分,即「透過遊戲或比賽的方式來進行教學」 。啟發了 Bunker 與 Thorpe 日後在教學反省中,有了嶄新的教學理念 (Bunker & Thorpe, 1986)。

Bunker 與 Thorpe (1986) 發現在傳統以技能為主的體育教學中,

所產生的幾項現象: (一)體育技能教學常與真實情境的運動比賽未 能結合,使得學生缺乏學習動機,並失去成就感。 (二)以技能教學 為主的學習,學生技能的進步有限。 (三)學生擁有運動技能後,在 實際比賽中卻不知變通,缺乏做決定的能力及獨立創造性,而需教師 的從旁協助指導。 (四)以運動技能取向的傳統教學,對於學生的學 習能力高低,難以兼顧其個別差異的問題。 (五)學生對於運動知識、

戰術與技巧的瞭解非常有限。

故此,Allen Wede, Eric Worthington, 與 StanWigmore 等人

在體育教學中開始思考,如何改善缺失?並針對年齡較小的學生學習

球類遊戲或比賽時安排小型運動競賽,將所需的教學方法加以思索改

進,讓學生在彼此互動過程中討論更適合的策略,以探討運動情境在體

(31)

20

育教學上的價值。他們思考後認為運動技能的學習,如能透過遊戲或 比賽的方式進行教學,所產生的學習效果較傳統的教學方法更好,即 傳統教學方法必須做調整與改變 (Bunker & Thorpe,1986)。Rod Thorpe 等人在網球運動中開始進行教學研究,依據 EricWorthington 的概念,思考其中的優點,並為了顧及到技能較低學生的學習能力及 提高學習興趣,嘗試簡化教材內容,將網球的器材、設備及規則依照學 生的能力做適當的修正,以空間、攻擊及防守等基本概念的戰術運用為 重點。經研究中顯示,所有學生皆能在這種教學方法中得到益處,而且 這種方法可以讓教師幫助學生個人或小組發現並學習他們在技能上不 足的部份。在 1972 年,Rod Thorpe 執教羅浮堡科技大學之後,更進 一步將類似教學方式擴及至其它運動上。而 1975 年,David Bunker 也加入該項研究,此時又獲得資深教授 Len Almond 的認同與支持,

終於在 1982 年,Bunker 與 Thorpe 首先倡導在球類教學中採用「理 解式教學法」代替傳統的「技巧式教學法」的概念,其指導理念是針 對球類運動的特性及戰術意識,而非動作技巧本身,作為球類的教學 重點。然而以 教 導戰 術 戰 略為 主的教 學模式,在 全球不 同地 區 有 不 同 的 標 題 。 例 如 : 英 國 學 者 提 出 TGfU (Teaching Games for Understanding),在臺灣稱為「理解式球類教學法」 ;澳洲和紐西 蘭則將其理念應用於 訓 練 上 , 名 稱 為 Game Sense, 臺 灣 翻 譯 為

「 理 解 式 球 類 訓 練 法 」 。可以見得,以比賽、遊戲及教導戰術戰 略為主的教學模式,已逐漸受到教師的肯 定與認同。

二、理解式球類教學法教學模式

Bunker and Thorpe (1986) 針對理解式球類教學法的流程以六個 階段:球類比賽、比賽賞識、戰術意識、做適當決定、技能執行與比賽 表現等,希望以學生為中心,透過遊戲或比賽的情境結合戰術與技能,

提出了理解式球類教學法的教學模式圖 2-2-1,並分述如下:

(32)

21

(一)球類遊戲/比賽

Thorpe(1986)強調將學生置於修改的器材、設備與規則的遊戲或 比賽情境中,另 Mitchell, Griffin, and Oslin (2003) 提出適當的 修正比賽藉由一個小型的遊戲或比賽的環境,將運動的情境與問題呈 現出來,由學生主動探索與思考問題解決的策略 (Werner 等 , 1996)。

依學生的條件修改比賽規則、場地大小、運動器材,創造一個與真實情 境相結合的遊戲或比賽,使學生從競爭性的遊戲或比賽中獲得樂趣與 繼續玩(學)的動機,並進而產生學習所缺運動技能的需求。

闕月清 (2008) 提出教師依據學生的先備經驗,設計簡易性的球 類遊戲,讓學生主動探索運動的概念,並思考解決的策略與技能。比 賽規則、運動器材、場地大小等因素是依照學生的條件而修改的,將 所要教的技巧融合於遊戲或比賽中,讓學生在競爭性、樂趣性與多元 性的教學活動中,提高學習的興趣與享受運動的樂趣。

(二)比賽賞識

在比賽賞識這個階段,學生認識比賽的規則與瞭解如何進行比賽,

學生在上述的球 類 比 賽 情 境 中 與 週 遭 環 境 互 動,開 始 建 構 他 們 的 體 育 知 識 ( Holt,Strean,&Bengoechea, 2002)。學生於簡化修 改的遊戲或比賽中,理解正規或完整遊戲或比賽相仿的形式與規則,在 遊戲與比賽的過程當中,得到遊戲的樂趣、比賽的刺激、興起參與球類 運動的興趣,同時分享比賽的流暢與同伴互動分享喜悅,對於比賽架構 能有進一步了解,以奠定日後比賽的基礎 (蔡宗達,2003)。

(三)戰術意識

學生在修改與簡化的遊戲/比賽中,除了獲得可遷移的學習技能 外,同時可從與對手或同伴的互動中,產生比賽相關戰術的認知,而教 師則據以觀察理解學生「做決定」的需求與所需應用的能力 (闕月清、

蔡宗達、黃志成,2008)。在比賽表現中戰術意識是指學生學習在未持 有球的情況下移動,以創造執行一個持有球的適當技能 (Hopper,

2003)。蔡宗達 (2003) 指出,學生在修改與簡化的比賽或遊戲裡,除

(33)

22

了可從中獲得技能之外,同時可藉由複雜比賽中與對手及隊友互動的 訊息,進一步產生對比賽進行中戰術戰略的認知理解思考到「該執行什 麼樣的策略?」的需求與應用的能力。

(四)做適當決定

學生對戰術有基本瞭解後,在下一個遊戲與比賽中,引導學生綜合 戰術以應付臨場複雜的情況,訓練學生觀察、應變的能力 (廖玉光,

2002)。這個階段包含了兩個決定:

1. 要做什麼?即在戰術戰略中要選擇應用什麼策略或技能,決 定該做什麼。

2. 要如何做?即決定好策略或技能之後,思考如何來操作?由 學生評估自己的能力與專長,選擇適合的技能與表現,以達到 最佳的效果。

(五)技能執行

Mitchell 等(2003)提出應盡可能在類似運動比賽情境中練習解決 問題的技能。這一階段乃延續前一階段「做適當決定」而來。若技能於 表現中配合得當,則視為個人技能的獲得;若技能執行失敗,即需反思 前一階段的決定哪裡出錯,繼續尋求最正確的執行。在這階段中「做適 當決定」與「技能執行」是雙向檢討的過程 (蔡宗達,2003)。

(六)比賽表現

學生在學習動作技能後,在反覆練習與比賽中,培養運用自如的動 作技能,綜合應用戰術觀念與做適當之決定以提升比賽的表現(黃志成,

2004)。最後再將之前單一、簡單的遊戲或比賽的經驗與觀念,修正應

用於另一複雜及具新變化的遊戲或比賽當中,而進入另一個新的循環。

(34)

23

圖2-2-1 理解式球類教學模式圖

資料來源:Bunker,D,&Thorpe,R.(1986).The curriculum model.In R.Thorp,D.Bunker,&L.Almond(Eds.),Rethinking games teaching(pp.8).Loughborough,England:Univresity of Technology

理解式教學是以學生為教學的中心,重視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個別 差異,能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有助於培養學生思考與應變能力,對於 學習的主動性、認知性、創造性及參與性有顯著的提昇 (廖玉光,2002)。

Bunker 與 Thorpe (1982) 提出之理解式教學以比賽戰術為基礎指導 運動,使學生理解各項運動的本質。教學從一個簡單的遊戲或比賽來 開始,教師依學生的能力來設計或修改教學內容、器材、場地及比賽 規則來符合學生需求,學生在此運動情境中,能以自身能力來積極參 與運動,學習如何達成目標與得分,並思考如何進攻與防守。教師只 須在適當時機介入,教導學生在運動中必要的技能。基於此,每當學生 瞭解利用某些技能的必要性時,他們將會為熟練這些技能而努力練習 (邱弈銓,2005)。

Hopper (2002) 指出,以技巧為取向的傳統教學,常產生下

學習者 球類比賽

比賽表現 技能執行

做適當決定 做什麼?如

何做?

比賽賞識 理解戰術

(35)

24

列幾種狀況:

(一)大多數的學生在學習成就上很少獲得成功的經驗。

(二)技巧熟練之球員,只擁有呆板的技巧,缺乏在比賽中做決 定的能力。

(三)過度依賴教師或教練為其做決定。

(四)大多數的學生在離開學校之後,對比賽仍一知半解。

曾文培 (2005) 指出,TGfU 的教學模式,在本質上和傳統教 學法是相反的。傳統的教學法注重的是「動作技巧傳授」,技能 和戰術理解是採取分開教學的方式,強調比賽方法的獲得,必須 先取得基本的技術能力,學生對技巧缺乏「理解」,導 致學習信 心 匱 乏 。 反 觀 理解 式 教 學法以比賽及戰術理解為核心的教學模 式,比起傳統教學方式,更能達到教學成效。因此,強調球類運 動特性及戰術覺醒的理解式球類教學 新 觀 念一 提 出, 立 即 獲得 了教師的青睞,且經過多年的改良與推展,至今已被廣泛地運用 在歐、美、亞、澳等地,成為當前最熱門的體育教學主流。

三、理解式球類教學法課程模式

Mitchell, Osling 與 Griffin (2003) 依據理解式球類教學模 式理論提出了「理解式球類課程模式」(Tactical Gamese Curriculum Model),課程模式強調遊戲與比賽的重要性與價值,學生透過修正過 的遊戲與比賽,能遭遇到不同的戰術問題,學生在比賽的情境中學習 解決問題的基本能力。

(一)概念架構

理解式球類課程模式的中心是戰術問題,其課程希望學生在比賽

中遇到問題時,能應用相關技能,做出適當決定,解決問題 (黃志

成、闕月清,2008)。Almond (1986) 依球類運動的屬性及特性將球類

運動分為網牆性、標的性、打擊守備性、侵入性等四種運動類型,並

指出各種球類比賽的戰術問題是相類似的。因此理解式球類課程模式

(36)

25

希望透過教師引導,讓學生理解球類運動的戰術架構,能主動解決自 己在比賽中遇到的各式問題,並藉此在比賽表現上發揮學習遷移的效 果 (Mitchell et al, 2003)。(圖 2-2-2)

圖2-2-2理解式球類教學法課程模式概念圖

資料來源:

Mitchell, S. A., Oslin, J. L., & Griffin, L. L. (2003). Sport foundations for elementary physical education: A tactical games approach, p107.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二)分類項目內容

「遷移」是教育界普遍應用的原則,是學習一系列技能或概念 的基礎 (Magill, 1993)。當學習一項技能或概念來促成其他技能或概 念的學習時,學習遷移是令人肯定的。理解式球類課程以戰術概念 作 為分類 的依據,強 調不同 球類之間 戰術問 題 解決的學習遷移,

依據球類項目屬性與特性,將球類運動分類系統分成四大類型。如表

2-2-1 所示

(37)

26

表 2-2-1 球類運動分類表

種類 主要規則與目標 戰術與原理 實例

侵入性

設法進入對方的 場域內擊中目標 而得分的運動。

阻止對方得分。

‧瞄準目標

‧判斷目標與障礙物的位

‧揮桿和改變方向

籃球、足球、手球、

橄欖球、合球、巧 固球、曲棍球。

網/牆性

在互不清入對方 領域,將球擊回 對方的場域內使 對方無法有效回 擊 而 得 分 的 運 動。

‧選擇攻擊與防守的位置。

‧一致性的瞄準。

‧強而有力的殺球或技巧性 的小球。

‧交換變化的回擊長短球。

羽球、網球、排球、

桌球、壁球。

守備/跑 分性

擊中球能安全上 壘 與 得 分 的 運 動,或是防守者 將球接住不讓對 方 上 壘 或 是 得 分。

‧攻擊方:有效的擊出球跑 壘得分,避免三振出局。

‧防守方:設法讓對手無法 擊中球,防止對手上壘,

打者出局。

棒球、壘球、板球。

標的性

將球擊中置對手 更接近目標位子 且 能 避 開 障 礙 物,然後得分。

‧判斷目標及障礙物的位 置。

‧瞄準目標。

‧揮動器材並調整適當方 向。

木球、保齡球、高 爾夫球、撞球、法 式滾球。

四、相關研究

搜尋國內有關教育及行動研究的相關文獻研究,計有二十 篇,蒐集相關文獻後加以整理分為,研究者、研究主題、研究對 象、研究方法、研究結果,歸納整理如表2-2-2所示,

表2-2-2理解式球類教學相關研究表

(38)

27

研究者 研究主題 研究對象 研究方法 研究結果 認知

學習 比賽 表現

王怜奕 (2017)

理 解 式 球 類 教 學 法 應 用 於 國 小 學 童 排 球 教 學 之 行動研究

國 小 六 年 級

學 習 單 、 開 放 式 問 卷 、 上 課 錄影觀察

一、理解式球類教學法對於學生排球 比賽表現有明顯的進步。

二、國小學童在接受理解式球類教學 法應用於排球教學過程後,在認 知、情意與技能方面皆有所學習 成長。

V

張琬筑 (2017)

理 解 式 教 學 法 應 用 於 國 小 學 童 飛 盤 教 學 之 行 動 研究

國 小 三 年 級 28 位學 生

GPAI 、 訪 談 、 教 師 日誌

一、理解式教學法可提升學生飛盤比 賽表現的學習成效。

二、學生在接受理解式教學法之後,

在情意與比賽 表先方 面有所成 長。

三、教師在理解式教學過程中,對教 學現場的發現與因應策略、課程 內容設計的規劃與執行現況、飛 盤戰術目標執行情況方面有所省 思並解決問題

V

田慧雯 (2017)

理 解 式 球 類 教 學 法 融 入 運 動 教 育 模 式 對 國 中 生 籃 球 認 知 及 動 作 技 能之影響

國 中 二 年 級 , 對 照 組 28 人、

實現組 27 人

GPAI 、 教 學日誌

一、理解式球類教學法融入運動教育 模式及理解式球類教學法在籃球 知識認知上實驗組顯著優於對照 組;在比賽表現則無顯著差異。

V

黃堃哲 (2017)

理 解 式 球 類 教 學 法 應 用 於 國 小 學 童 樂 樂 棒 球 教 學 之 行 動 研究

國 小 四 年 級 學 生 共 26 名

訪 談 、 學 生 學 習 回 饋 單 及 教 師日誌

一、理解式球類教學法可提升學生樂 樂棒球比賽表現的學習成效。

二、 學生接受理解式球類教學法後,

在情意態度表現方面有所學習成 長。

V

(39)

28

表2-2-2理解式球類教學相關研究表 (續)

研究者 研究主題 研究對象 研究方法 研究結果 認知

學習 比賽 表現

黃建智 (2016)

理 解 式 球 類 教 學 法 對 國 小 學 童 桌 球 學 習 動 機 與 比 賽 表 現 之影響

國 小 六 年 級學生 26 位

訪 談 紀 錄 、 觀 察 紀 錄 、 錄 影 、 研 究 日誌。

一、在比賽表現方面,比賽表現達顯 著差異,學童的比賽表現在教學 後有顯著的進步;大多數學童對 於理解式球類教學法的桌球課程 感興趣,能更加專注的學習,也能 在學習過程中,增加自己的自信 心與滿足感,而在比賽表現上,則 有良好的發揮。

V

黃耀霆 (2014)

理 解 式 球 類 教 學 法 之 行 動 研 究 - 以 籃 球 教 學 為 例

國 小 五 年 級 10 位學 生

教 師 教 學 日 誌 、 協 同 教 師 回 饋 單 、 學 生 訪 談 大 綱 、 學 生 學習單

一、理解式球類教學法應用在國小五 年級的體育課中,全班的學習動 機皆有提昇,對學生學習上有正 面的效果。

二、 理解式球類教學法應用在國小五 年級的體育課中,全班、男生、女 生的認知學習 成效達 到顯著水 準;全班、男生的客觀技能學習與 比賽表現成效達到顯著水準。

V V

謝炎良 (2013)

理 解 式 球 類 教 學 法 應 用 於 高 雄 市 國 小 六 年 級 籃 球 學 習 成 效 之 行 動 研究。

國 小 六 年 級 32 位學 生

教 學 日 誌 、 學 生 訪 談 、 課 後學習單

一、TGfU 應用於國小班級籃球教學 後,全班、男生、女生的認知與比 賽表現的學習成效達到顯著差異

V V

翁春琴 (2013)

理 解 式 球 類 教 學 法 對 高 職 女 學 生 排 球 之 學 習 效 果

高 中 女 生 24 位學生

GPAI 、 教 學日誌、

一、在理解式排球教學後,學生的排 球認知有明顯的進步(t= -6.86, p < .05)。

二、在理解式排球教學後,學生的排 球比賽表現有明顯的進步(t= - 4.39, p <.05)。

V V

(40)

29

表2-2-2理解式球類教學相關研究表 (續)

研究者 研究主題 研究對象 研究方法 研究結果 認知

學習 比賽 表現

龔政旭 (2013)

理 解 式 球 類 訓 練 法 應 用 在 高 職 乙 組 籃 球 校 隊 之 行動研究

高 職 乙 組 籃 球 隊 員 18 名

一、球員經過理解式球類訓練法後,

技能及比賽表現的前後測驗成績 達顯著水準,顯示高職乙組籃球 校隊球員經過理解式球類訓練法 後,籃球的技能及比賽表現成效 上有顯著的進步。

V

鄧貴安 (2012)

理 解 式 籃 球 教 學 法 應 用 於 個 人 與 社 會 責 任 模 式 之 行 動 研 究

國 中 八 年 級學生 15 位。

教 師 日 誌 、 訪 談 紀 錄 、 學 生 學 習 日 誌。

一、學生比賽表現(t=3.9, p<.05) 有顯著差異。

二、學 生 個 人 與 社 會 責 任 表 現 (t=

0.291, p<.05)未達顯著差異。

V

韓欣諺 (2011)

理 解 式 球 類 教 學 法 對 國 中 生 軟 式 高 爾 夫 學 習 效 果之研究

國 中 生 七 年級 30 位 學生。

訪 談 、 訓 練 日 誌 、 觀察紀錄

一、學生的認知與比賽表現皆有顯著 的進步,達顯著差異。

二、訪談資料顯示學生一致認為在軟 式高爾夫學習效果上有明顯的進 步,學生喜歡且能認同這項屬於 迷你型的高爾夫運動,同時也覺 得 以 理解式 球 類教學 法上體育 課,對他們在軟式高爾夫學習上 有很大的幫助,在認知與比賽表 現上達到提升學習的效果。

V V

夏文龍 (2011)

理 解 式 球 類 教 學 法 應 用 於 國 中 學 生 羽 球 學 習 之 行動研究

國 中 生 九 年級 22 位 學生。

認 知 測 驗 、 比 賽 表 現 評 量 工 具 、 錄 影 、 教 學 日 誌 、 教 學 觀 察 單 、 課 後 學 習 單 及 訪談

一、九年級學生經過理解式球類教學 後,在羽球認知表現的學習上有 顯著進步。

二、九年級學生經過理解式球類教學 後,在羽球比賽表現的學習上有 顯著進步。

V V

(41)

30

表2-2-2理解式球類教學相關研究表 (續)

研究者 研究主題 研究對象 研究方法 研究結果 認知

學習 比賽 表現

許如億 (2011)

理 解 式 球 類 訓 練 法 在 國 小 桌 球 校 隊 訓 練 成 效 之 研究。

國 小 桌 球 校 隊 13 人。

訪 談 、 訓 練 日 誌 、 觀察紀錄

一、實施理解式桌球訓練後,球員在 桌球比賽表現訓練成效上有明顯 的進步。

二、透過本研究得知球員及教練對理 解 式球 類訓練 法表示 肯定及支 持,能促進球員對桌球運動的訓 練成效。

V

曹弘源 (2011)

概 念 構 圖 融 入 理 解 式 球 類 教 學 法 對 學 童 籃 球 學 習 效 果 及 其 實 施 歷 程之研究

學生 32 位

學 生 訪 談 、 教 學 日 誌 、 教 師 專 業 對 話 、 概 念 構圖

一、全 體 學 生 在 認 知 (t=-13.06, p

<.05)及比賽表現(t=-15.57, p

<.05)前後測有顯著差異;另外,

學生認為教學方式有助於運動技 能養成,學習充滿樂趣與期待。

二、學生學習歷程呈現漸進式成長,

在團隊認同及戰術思考有明顯的 進步;規律運動的態度養成獲得 改善。

V V

曾彥博 (2011)

國 小 體 育 班 應 用 理 解 式 羽 球 訓 練 法 之 行 動 研 究。

體 育 班 五 年 級 學 生 25 位

GPAI 、 觀 察 法 、 訪 談法。

一、理解式羽球訓練法對國小體育班 學童在認知與情意方面有進步的 現象。

二、經過理解式羽球訓練後,多數學 童 表示喜歡 理 解式 羽 球訓練方 式,對羽球比賽有更深刻的體認。

V V

陳建宏 (2009)

理 解 式 球 類 教 學 應 用 於 國 小 四 年 級 羽 球 教 學 之 行動研究

國 小 四 年 級 21 位學 生

認 知 測 驗 與 比 賽 表 現 評 量 工 具 進 行 教 學 前 、 後 測驗

一、經過理解式羽球教學法之後,參 與研究學生的認知與比賽表現都 有顯著進步;男生與女生的認知 與比賽表現亦有顯著進步。

V V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探究式學習 教學類型 (四種類型).. 探究式學習教學 常見模式及實施 Stripling Model of Inquiry.. Connect, wonder, investigate, express

Therefore, this study is focusing on designing the bicycle traffic safety Lesson Plan to enhance the bicycle riding safety of students.. Through the pre-teaching test and the

運用 Zuvio IRS 與台日比較文化觀點於日本文化相關課程之教學研究 Applying Zuvio IRS and Perspective on Cultural comparison between Taiwan and Japan to Teaching

This study hopes to confirm the training effect of training courses, raise the understanding and cognition of people on local environment, achieve the result of declaring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need of walking to school for middle-grades students and designs related teaching plans.This study firstly conducts a questionnaire

The study derives five parameters as background factors, personality trait, community trait, and aggression behavior for the research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studies to

Therefor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hospitality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 based on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and also determine the moderating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analyze the status of the emerging fraudulent crime and to conduct a survey research through empirical questionnaires, based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