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Copied!
2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三章 研究設計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本研究旨在瞭解成人在志願服務過程中的學習歷程,從個人發展 的觀點,以學習理論為基礎,探討成人在志願服務的經驗中,其學習 歷程的內涵、反思與實踐。Jarvis 認為成人學習的核心概念:「學習始 於經驗」,「個人的既有生活經驗」與「其對新經驗情境的理解」構成 經驗學習兩個基本的要素。此一核心概念即為本研究的思維主軸。透 過有效方法蒐集成人服務學習的經驗,進一步分析其學習歷程是本研 究方法與設計的目標。本章說明研究方法與設計,第一節研究架構,

作為研究設計夠念架構的邏輯引導;第二節研究對象,對本研究對象 的場域、個案條件、背景加以陳述;第三節研究方法,對採用研究取 向與與方法提出說明;第四節實施程序,擬對實施階段和研究工具的 發展予以詳述;第五節資料處理,將對資料管理分析與程序加以說明,

作為下一章的分析基礎;第六節嚴謹度考量、研究倫理與限制,對本 研究的效度、信度、研究倫理加以說明,並陳述研究實務的限制。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採質性研究取向,以深度訪談的方法,蒐集本研究所需的 資料,並於每次訪談時輔以錄音記錄,訪談結束後即製作訪談日誌,

記載每次的訪談過程與內容,與訪談資料交叉比對,供研究者進行資 料的彙整與分析,最後再就資料的信度與效度加以檢驗,並說明研究 倫理考量的層面。

壹、研究邏輯思維與基礎架構

根據第二章文獻探討瞭解,家長參與學校服務學習的歷程就是成

(2)

成人參與學校志願服務學習歷程之研究

人經驗學習的歷程,Kolb 的經典「經驗學習圈」是本研究「成人服務 學習」的基礎邏輯思維。

另外,反思是服務學習的核心概念。Jarvis 的「經驗學習循環模式」

(圖 2-4-1),強調學習過程中評鑑、批判、推理、與實務實驗的反思,

簡化其經驗學習的流程(圖 3-1-1),提供研究者對家長志工服務學習 反思與實踐歷程的進一步探討。至於行動則更是志工服務學習的具體 實踐。

說明:1:個體、2:情境、3:經驗、4:個體增強但無改變、5:實務與實 驗、6:記憶、7:推理與反思、8:評鑑、9:個體改變且更具經驗

圖 3-1-1:Jarvis 經驗學習流程簡圖 資料來源:作者整理自 Jarvis,1992:71

整合前述兩個思維基礎,本研究提出以下的研究架構,如圖 3-1-2 所示,架構圖顯示個體(A)、情境(B)、反思(C)及實踐(D)四 個學習元素的循環圈,以及各學習元素之間的關係,另外,學習核心 的反思歷程,是由推理(C1)、評鑑(C2)、以及實務實驗(C3)三者 所構成。

1

3 2

5

6 8 7

9 4

(3)

第三章 研究設計

圖 3-1-2:成人參與學校志願服務學習歷程研究架構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一、個體(要素 A)

要素 A 代表家長志工個體條件特質,包括個人家庭社經背景、成 長經驗、社會歷練、服務動機與期待等。

二、情境(要素 B)

要素 B 指志工服務的情境因素,計有社區資源、學校服務計畫與 策略、學校教育人員的志願服務信念、資訊傳播、硬體設備等。

三、反思(要素 C)

要素 C 是服務學習的核心,包括同儕互動交流、研習計畫與實施、

障礙 評鑑 推理 批判 實驗

記憶 增強 改變 內化

動機 家庭

經歷 A

個體

D 實踐

B 情境 C

反思 C1 C3

C2

社區 計畫 同儕 資源 資訊 教師

(4)

成人參與學校志願服務學習歷程之研究

心得分享、評鑑活動、批判與推理、實務與實驗等過程。

四、實踐(要素 D)

志願服務是入世的活動,貴在實踐力行,要素 D 包括反思後的記 憶、內化、改變與增強等行動。

五、研究架構的圖形與箭頭

架構圖中的箭頭共分兩類,單向與雙向。前者代表經驗學習歷程的 循環圈;後者則是反思推理階段,個人(A)、情境(B)、實踐(D)與 反思(C)之間的往返互動,即至反思本身,亦包含推理(C1)、評鑑

(C2)與實務實驗(C3)三元素的往返互動。

貳、研究架構元素與研究目的之關係

至於各學習元素與研究目的之關係說明如下(表 3-1-1):

表 3-1-1:研究架構元素與研究目的對照表

目的一 志工志願服 務的動機與

態度

目的二 志願服務 與學校效 能的關係

目的三 服務學習 障礙及其

反思

目的四 個案志工 服務學習

模式

目的五 家長參與 服務學習 的建議

元素 A ◎ ◎ ◎

元素 B ◎ ◎ ◎ ◎

元素 C ◎ ◎ ◎ ◎ ◎

元素 D ◎ ◎ ◎ ◎

箭頭 ◎ ◎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5)

第三章 研究設計

第二節 研究對象

質性研究者認為生活是動態的、進行的,而且非靜止的(劉仲冬,

1996)。本研究主軸為瞭解成人參與志願服務的學習過程,志願服務 是動態的生活,學習歷程本身又是一非靜止的連續,唯有在真實的情 境中才有具體的研究對象。因此,研究由實際參與志願服務者著手,

從其工作經驗中來瞭解服務學習的歷程。

壹、研究場域介紹

本次研究的物件為台北縣立 AA 國民中學九十三學年度所實施親 師合作方案參與志願服務之家長為主。本人四年前遴選就任該校校 長,對學校的基本狀況較為熟悉,校務經營亦逐次步上軌道。三年的 共事也拉近了研究者與家長的關係,更合適營造「亦師亦友」的氣氛。

我認爲影響本次研究活動的關鍵在於被研究者是否樂意分享個人的服 務經驗與學習心得,以及其本人在服務學習的過程中,否具備反思的 能力。

本研究物件「AA 國中」學區相較於縣內其他地區,文教氣息相 對濃厚,家長關心教育,支持學校教學。家長會的運握也十分理性,

頗能迎合教改民主參與的脈絡,從以往捐款、背書的消極性功能轉型 危機及參與、討會協商。「AA 國中」家長會組織健全,會長以下分 工,計公關、財務、服務、諮詢、教育、活動等六組,另轄志工大隊,

更由會長出面領導,提供資源,規劃支持。學校志工團業務則由輔導 處親職教育承辦同仁負責對口聯繫,志工人數逐年增加,服務領域也 陸續開展。

研究計畫配合該校「九十三學年度親職教育親師合作實施要點」、

以及「台北縣志工服務辦法」等計畫同步進行。

(6)

成人參與學校志願服務學習歷程之研究

貳、個案選取

在質性研究中,尋找適合的研究對象是非常重要的。好的研究主 題絕對需要適合且豐富性的研究對象搭配,也是研究是否可以繼續完 成的關鍵點。研究者就便在校內相關行政會議以及家長會例行月會上 陸續說明本次研究的相關議題,並開始著手組織人員,成立行動研究 小組。根據研究問題及資訊的豐富性原則,研究者採取「立意取樣」,

以能夠呈現不同志願服務學習經驗作為選擇的考量。選取的條件如下:

1.志願服務工作領域的差異性。

2.志願服務工作具相當年資,累積豐富經驗者。

3.有意願接受訪談,並樂於表達意見以提供資訊者。

本研究在研究者初步文獻搜尋彙整及構思研究架構時,即積極觀 察學校年度親師合作計畫各項方案的執行情形,漸次聚焦於較具學習 性的方案,並瞭解參與服務家長的工作情形,考量上述個案選取的條 件,開始進行訪談邀約。首批詢問十名樣本,並表明自己的研究身份 及研究目的。根據初訪資料情況,再將重點集中到六名樣本進行二次 訪談,以確定參與研究計畫。這些被研究者均為該志願服務領域內重 要幹部或積極活躍的成員,且具有樂於交流、語言能力豐富,以及善 於思辨的特點。六名接受邀約參與研究訪問的志工,分屬交通導護、

資源分類、輔導諮商、親子讀書會、學校家長會、以及班親會各個服 務領域。其中,親子讀書會家長志工因事遷居,無法繼續參與研究。

最後,共五位家長志工完整參與整個研究過程。

參、個案描述

立意取樣的個案分屬不同的志願服務與親師合作方案,用意在探

(7)

第三章 研究設計

討不同的服務領域是否連結不同的學習模式。相關個案基本資料整理如 下頁表 3-2-1,另個案受訪時間紀錄如表 3-2-2。

表 3-2-1:受訪個案基本資料一覽表 個

案 性 別

志願服務 類別

學歷 職業 志願服務年資

(本校/他校)

A 女 垃圾分類 資源回收

國中 家管 6(2/4)年

B 女 交通導護 特教服務

師專幼教專班 幼教教師 11(5/11)年

C 女 輔導諮商 美國知見大學進修心理諮商師 8(8/3)年 D 男 班級親師會 五專土木科 餐飲服務業 8(2/6)年 E 男 學校家長會 EMBA 碩士專班 媒體業 8(4/4)年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表 3-2-2:個案受訪時間記錄一覽表

個案 志願服務類別 第一次訪談 第二次訪談 A 垃圾分類

資源回收

2005.11.29(二)

09:00-10:05

2006.01.09(一)

09:00-09:58 B 交通導護

特教服務

2005.11.08(二)

09:00-10:18

2005.12.09(五)

09:31-11:04 C 輔導諮商 2005.11.10(四)

13:00-14:35

2005.12.15(四)

13:14-14:20 D 班級親師會 2005.11.12(六)

18:32-20:35

2005.12.17(六)

09:00-11:30 E 學校家長會 2005.11.19(六)

10:21-11:15

2005.12.10(六)

10:28-11:54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8)

成人參與學校志願服務學習歷程之研究

第三節 研究方法

在質性研究的資料蒐集過程中,研究者是主要的資料蒐集工具,

研究者必須能自研究的情境裡抽離出來、能批判性的分析情境、能注 意到並且避免個人的偏見、能蒐集到真實並可靠的資料,以及能抽象 的思考。因此,一位質性研究者需具備對理論以及對社會人際關係的 敏感度,一方面能汲取過去的經驗以及理論上的知識來解釋所見所 聞,而在另一方面又能對所知的事物保持一種分析上的距離,且具有 敏銳的洞察能力以及優秀的人際關係技巧(徐宗國譯,1997)。

為達研究目的及回答研究問題,研究者將本研究定位在「質性研 究」取向。研究方法層次採文獻探討,以建構「成人參與學校志願服 務學習歷程研究架構」。再以個案研究的深入訪談法進行個案資料蒐 集,以瞭解家長志工的服務經歷實務,並在研究架構引導下分析所得 資料。

本研究的資料蒐集程序包括擬定訪談大綱、邀請受訪者、進行訪 談、資料整理與分析,最後形成研究結論。以下分就研究者、研究工 具及研究方法三部分說明:

壹、研究者

研究者早年接受師範教育,先後畢業於普通師範科、大學教育學 系、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同時長年執教於國民中小學教育現場,

經歷教師、組長、主任等職務,現任國民中學校長,並帶職進修博士 班課程。對於國民教育、回流教育、成人學習、社區教育等實務具有 基礎理論背景與親身體驗的工作經歷。此外,研究所就學階段也修習

「知識論」、「方法論」等課程,並經常參與成人教育學會、社區教 育學會等本土學術研討,熟諳成人教育與學習的理論與實務知識潮流

(9)

第三章 研究設計

外,更關心本土社區教育與成人學習的推展。

貳、研究工具

進行訪談之前,研究者先擬定半結構式訪談大綱作為進行訪談的 依據。本研究訪談大綱的設計主要是根據 Kolb 及 Jarvis 成人經驗學習 模式中學習過程的相關因素,配合研究待答問題,分別歸結出成人志 工個體情境背景、服務學習歷程、以及學習結果效能三個面向,並進 一步探究各面向的內涵,完成初步訪談大綱,包括:1.個體情境:志 工學經歷、家庭社經背景、參與服務動機期待、生命體驗與社會認知;

2.服務歷程:服務領域、同儕互動、挑戰衝擊、反思推理、喜悅挫折;

3.學習效能:具體收穫、經驗分享、預期發展。然後,與學校家長會 幹部進行試訪,根據試訪結果,將問題作進一步修正,再經與指導教 授討論後定稿,計訪談大綱與問題 A、B 兩份(附錄 4)。

參、研究方法

本研究「成人參與學校志願服務學習歷程」採立意取樣的個案研 究,資料的蒐集主要以研究者與個案的深度訪談方式進行。

本研究的訪談的工作,事先就與受訪者溝通本研究之目的、訪談 進行的方式、訪談內容、訪談所需的時間、以及訪談資料的處理等規 劃。訪談的進行採開放的方式,訪談前,研究者先將訪談邀請函及自 編之訪談綱要,以 e-mail 或文本致送的方式遞交給受訪個案,讓其事 先在心中先有所準備,對所要面對的問題能有預備的腹案。本研究,

研究者同時也是訪談者,在訪談的過程中,盡量做到積極傾聽、保持

(10)

成人參與學校志願服務學習歷程之研究

親切、開放、尊重以及同理心的態度,對於前後出現不一致的說法或 是問題概念呈現模糊狀態時,隨時提出,以獲得澄清。

訪談地點在清靜的校園,由研究者與被訪者二人間進行,通過錄 音、筆記等方式記錄,再以交叉比對檢證法整合資料,彙整結論。

(11)

第三章 研究設計

第四節 實施程序

關於研究步驟,根據 Yin(1994)的看法,最初的步驟為研究本身 的動機與意義的確認。研究者經過持續的文獻蒐集與分析,逐漸歸納 出研究目的與方向,而後開始進行相關資料的蒐集、整理與分析,最 後撰寫研究報告。

壹、 研究流程

茲將本研究每個步驟的工作流程說明如下:

圖 3-4-1:「成人參與學校志願服務學習歷程之研究」研究流程圖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文獻蒐集與閱讀

呈現研究發現並提出結論與建議 資料整理與分析

界定研究目的與方向

聯絡個案並進行多重個案觀察與訪談 擬定論文計畫並進行計畫審定

發展訪談問題並進行預訪修正

論文撰寫並進行論文審查 研

究 理 論 建 構

資 料 蒐 集 分 析

結 論 彙 整

(12)

成人參與學校志願服務學習歷程之研究

本研究之實施分三階段,研究進行之時亦同步撰寫研究初步分析 結果。

第一階段:研究理論建構(約需 4-6 個月)

此階段著眼於文獻資料的搜集、研究理論架構的建立、觀察記錄 表件設計及訪談大綱的撰擬等。亦即透過文獻、文件與資料的蒐集,

瞭解成人志願服務、經驗學習以及學習歷程的相關理論。因此,本階 段將完成研究之文獻探討、研究方法與設計,即研究之第一、二及三 章初稿。

第二階段:資料蒐集與分析(約需 9 個月)

此階段分觀察與訪談二部分:

觀察部分就研究取樣個案志願服務的領域職場,委請直屬學校同 仁(包括導師或行政同仁),從旁觀察記載。

深度訪談是本研究設計中,資料蒐集的最重要途徑。對取樣研究 對象安排訪談,探討其學習動機、學習歷程與深層反思的意涵,並歸納 整理後與觀察記錄做交叉檢證比對。

1.聯絡個案並進行多重個案觀察與訪談。

2.就訪談大綱進一步完成訪談問題,並進行預訪修正。

3.觀察與訪談所得資料隨時進行整理與分析。

4.交叉比對觀察與訪談資料,分析及撰寫研究發現與結果。

第三階段:結論彙整(約需 3 個月)

本階段將完成研究報告撰寫、及打印,並將研究報告定稿。

本研究實施的流程如前述三階段,論文研究的進展如下圖 3-4-2,

(13)

第三章 研究設計

詳細資料則見表 3-4-1。

圖 3-4-2:「成人參與學校志願服務學習歷程之研究」論文進展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研究目的

焦點 素材

逐字稿整理 待答問題

分析討論

訪談大綱問題與檢核問卷

結論建議

深度訪談與觀察檢核

(14)

成人參與學校志願服務學習歷程之研究

(15)

第三章 研究設計

(16)

成人參與學校志願服務學習歷程之研究

貳、 研究進度追蹤

本研究期程約為一年半,實施的月進度追蹤圖如下(圖 3-4-3)

月 次 工作項目

一 月

二 月

三 月

四 月

五 月

六 月

七 月

八 月

九 月

十 月

十 一 月

十 二 月

一 月

二 月

三 月

四 月

五 月

六 月

七 月

備 註 文獻蒐集與閱讀

界定研究目的與 方向

擬定論文計畫 論文計畫審定 發展訪談問題並

進行預訪修正 多重個案觀察與 訪談

資料整理與分析 呈現研究發現並

提出結論與建議 論文審查

研究報告撰寫

工作項目 一 月

二 月

三 月

四 月

五 月

六 月

七 月

八 月

九 月

十 月

十 一 月

十 二 月

一 月

二 月

三 月

四 月

五 月

六 月

七 月

備 註

圖 3-4-3:預定進度甘梯圖(Gantt Chart)--月進度追蹤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17)

第三章 研究設計

第五節 資料處理

資料整理與分析是一體的兩面,在質性研究的過程中,資料的蒐 集與分析是同時且不斷反覆進行的。本研究採行質性探討,透過深度 訪談與參與觀察方法,所蒐集資料具有非數字性、內容複雜、多面向、

以及跨時空等特性,需要進一步加以耙梳與整理,才能找出資料的脈 絡與尋求其深處隱含的意義。這種「資料的整理及分析」,正反映出 研究者對研究對象發掘意義、理解資料及契合研究目的之方式及能 力。茲將整個研究過程中資料的處理步驟,分述如下:

壹、資料管理

資料管理是指把資料轉移成概念的過程。此一步驟,研究者必須 將所蒐集的資料加以整理建檔。本研究主要的資料來源是深度訪談,

研究者每訪問完一位受訪者之後,即將訪談內容謄錄為逐字稿,並註 明訪談基本資訊,包括受訪者代碼、訪談時間及地點。其次,研究者 閱讀逐字稿,形成受訪者談話內容的整體概念,並將有意義的敘述句 註記編碼,思考其指涉的學習歷程相關元素,並與研究四大主題與研 究目的相連結。同一現象或同一觀點敘述句歸類,形成一個類別,給 予這個類別一個概念性的命名,亦即「範疇」。初步整理的訪談書面 資料,提供下一階段資料分析之用。

貳、 資料分析

質性資料分析的程序,包括資料蒐集、資料化約、資料展現、結論 等四個互動程序(如圖 3-5-1),四個步驟中各個部分相互關聯、相互結 合與照應,直到資料飽和、結論充實為止。另外,資料化約是資料分析

(18)

成人參與學校志願服務學習歷程之研究

的實質,其目的勢將具體、零散的資料提煉為具有一定意義關聯的資 料,其主要步驟是將資料中重要的核心概念或主題提升出來,然後將這 些概念或主題放回資料之中,使他們在具體的事物中表現出來(陳向 明,2002:潘淑滿,2003)。

圖 3-5-1:質性資料分析之要素

資料來源:Huberman & Miles, 1994:429;潘淑滿,2003:324

另外,為使研究在眾多冗散資料中得以化約,進而概念化分析,研 究者採取 Yin,R.K.提出的檢視(examining)、分類(categorizing)、列表

(tabulating)三大資料分析步驟加以進行資料化約。Yin(1994)認為:

個案的資料分析包括檢視、分類、列表以探詢研究初始的命題(問題),

並運用一般性分析策略,以瞭解要分析什麼及分析的優先順序。茲將此 三步驟說明如下:

一、檢視

研究者將訪談的個案資料轉譯成逐字稿,經逐一校對後,以電子郵 件傳送或信封交付個案在校子弟代為轉致,請受訪者確認逐字稿的適切 與正確性,作為修正訪談記錄的依據;另外配合學校教師同仁的參與觀 察記錄與問卷資料,在有意義文字處進行逐段標記與編碼,並賦予「核 心概念」,作為初步資料分析的分類依據。

資料蒐集 資料展現

資料化約 結論

(19)

第三章 研究設計

二、分類

研究者將檢視後的核心概念,依照研究目的及訪談綱要問卷設計予 以編碼分類;最終分成「志願服務歷程」、「服務學習意涵與效能」、「服 務學習障礙與反思」、「學校推展服務學習」四大主題,並進行列表。

三、列表

當所有資料經「檢視」、「分類」完成後必須進行「列表」的工作,

研究者採「主題類別」列表以利研究目的之達成。

最後,經檢視、分類、列表三大步驟的處理以達成「資料濃縮」的 目的,並根據「資料濃縮」與「資料展示」進行撰寫研究結果,在撰寫 過程中,不斷往返思考,融入整體質性寫作文脈語意中,以形成最後的 研究結論。

本研究訪談資料概念化分析的實例,如下表 3-5-1、表 3-5-2

(20)

成人參與學校志願服務學習歷程之研究

(21)

第三章 研究設計

(22)

成人參與學校志願服務學習歷程之研究

第六節 嚴謹度考量、研究倫理與限制

壹、嚴謹度考量

依據 Lincoln 和 Guba(1989)對質性研究中相對於量化研究之信度 與效度所提出的見解,認為信度指的是可重複性(replication),效度指 的是可靠性(dependability)、穩定性(stability)、一致性(consistency)、

可預測性(predictability)與正確性(accuracy)。Lincoln(1995)進一步 提出修正,認為判定研究嚴謹度的標準為確實性(credibility)、可轉換 性(transferability)、可靠性(dependability)與確認性(confirmability)

(引自胡幼慧、姚美華,1996)。本研究的嚴謹度考量即以此說明。

一、 確實性

即本研究的內在效度,亦即研究資料真實的程度。為增加資料的確 實性,運用相關的技巧,如對研究情境的掌控、資料來源多元化、資料 的再驗證、多元個案資料的蒐集等。

研究者長年在國民中學服務,從教學工作到行政業務,與家長、教 師的互動經驗豐富。因此,對學校教學情境的掌握瞭解,與學生家長、

社區民眾的聯繫互動,志工社群運作的策劃觀察,在在有助於取得相關 研究資料。唯研究者仍須提醒自己在研究的過程中,隨時探索、澄清自 己的價值觀在研究中涉入的程度,避免不當的影響。研究者盡可能採多 樣方法蒐集資料,可以不同的題目訪談相同的主題、另外經由參與觀察 來佐證訪談所得資料。

二、 可轉換性

即外在效度,指能有效的將受訪者所陳述的感受與經驗作資料性的

(23)

第三章 研究設計

描述與轉換成文字敘述。對於受訪者在原始資料所陳述的經驗,研究者 要能謹慎地將資料的脈絡、意圖、意義、行動等轉換成文字資料。

研究者將盡可能地闡明受訪者的環境脈絡、意向與行動等,使讀者 能藉描述獲得清楚的景象。若遇到研究者不清楚受訪者所表達的部分,

請受訪者再做說明,或將自己所解讀的資料向受訪訪求證,以防資料轉 換的過程產生錯誤。

三、 可靠性

即內在信度,指個人經驗的重要性和唯一性,因此,取得可靠的資 料是研究過程中,運用資料蒐集策略的重點。為增加研究的可靠性,研 究者在訪談的過程中,盡可能採用客觀、中立的詞彙,態度保持客觀,

避免影響受訪者的回答。此外,還要說明研究過程與決策,以提供判斷 資料的可靠性。

在訪談的過程中,特別需注意尊重受訪者所言,態度和問題均需客 觀、中立,才能獲得可靠性的資料。

四、 確認性

確認性所強調的是,研究者需確保研究資料與結果是建立在研究對 象的情境脈絡上,而非研究者的想像。因此,研究者應盡量客觀、中立、

不介入,並隨時檢視自己是否會不經意的以主觀的看法和預設立場解釋 受訪者的經驗。

研究者和部分受訪者原已認識,對於增加受訪者的信賴感有所幫 助,但因對受訪者的生活情境事先已有部分的瞭解,因此,容易以主觀 的看法和預設的立場來解釋受者的經驗。研究者除將訪談逐字稿整理完 竣後,傳致給受訪個案志工,請其閱覽、訂正、或修改訪談所陳述意見,

(24)

成人參與學校志願服務學習歷程之研究

並於確定認可後簽名。就訪談資料的分析解釋,透過研究過程的全面觀 察,根據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加以闡釋,並時時提醒自己不加入個人主 觀的看法與經驗,以確保研究資料與結果是建立在研究對象的情境脈絡 上。

貳、研究倫理考量

本研究的倫理關係包括研究者與研究場域、研究者與研究對象、

及研究者與協助教師之間的關係。

本研究場域為研究者服務單位,研究者雖擔任該校主管,但盡可 能摒除官僚組織既有的權位設計,還原學術研究的中性立場。以行動 研究思維,透過家庭、學校與社區之伙伴協作,在此一氛圍下進行「成 人參與志願服務學習歷程之研究」,以獲得學校同仁、家長團體、以 及社區人士的認同與支持。

對研究對象邀約受訪,充分告知:研究目的、參與者需配合事項、

研究資料的蒐集如何處理、以及保密等措施。研究資料以匿名方式,

並由研究者親自處理,以保護個人隱私,取得參與者的信任。具體的 措施有研究邀約說明、參與研究同意書、訪談錄音逐字稿校對確認等,

使參與研究者能受到充分的尊重是本研究的倫理考量。

至於研究者與協助教師的關係,基本上研究計畫的執行,均透過 相關會議說明,並邀集熱心資深績優老師共商計畫執行的方案,形成 共識後以行動研究的模式分別執行親師伙伴協作方案之推動。就各教 師執行的該行動研究方案,邀請擔任協助本研究之進行,站在親師社 區伙伴協作的觀點,共襄盛舉。

(25)

第三章 研究設計

參、研究限制說明

關於研究限制方面,Merriam & Simpson(2000)認為個案研究有 如下的研究限制:1.較耗資與耗時;2.研究者需具備觀察、訪談和文件 分析的訓練與技能;3.個案研究的論述常較為冗長;4.個案研究所得的 發現和結論無法以相同方法加以推論到隨機的個案。

就本研究而言,首先在資源與時間消耗方面,研究者從研究動機 的醞釀、研究計畫的提出、審核、通過,到訪談進行與資料分析,大 約費時二年半。此一階段雖力求嚴謹並掌握時效,但亦有其人力與現 實公務的限制,無法全然依照原訂計畫進行,進度延誤堪稱嚴重。倒 是研究場域的接近性,時空的便利讓資源耗費達到最經濟程度。其次,

個案研究基本訓練與技能方面,研究者為師範教育背景出生,長年在 國民教育中小學服務,其間並數度回流教育,重回校園進修,包括教 育研究所碩士學分課程、二年成人及繼續教育碩士、四年社會教育博 士課程知識論與方法學的訓練。實務工作從教師、組長、主任以迄校 長,並兼任縣級國民教育輔導團輔導工作,與教師、學生家長、社區 人士的互動與研討,均累積相當的觀察、論辮、與分析的實務經驗。

再次,有關個案研究分析與論述常較為冗長,致令政策制訂者或閱讀 者沒能加以詳讀的限制,研究者將力求資料呈現的邏輯性與歸納性,

並盡量賦予所蒐集資料感性層面的分析,以吸引讀者的注意力,得以 較快接受並理解本研究的詮釋。最後,在個案研究發現和結論無法以 相同法加以推論到隨機個案的限制方面,Yin(1994)認為:個案研究雖 缺乏普遍性的推論,但可以藉由邏輯的詮釋分析加以彌補其不足,此 亦為本研究努力的方向。

(26)

成人參與學校志願服務學習歷程之研究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訪談時間: 2010 年 9 月 9 日(四)中午 12 點 30 分~13 點 訪談人員:一零四學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陳佳葉副理 訪談對象:編碼

事前事後比較((前測 前測 前測 前測 前測//後測 前測 前測 前測 後測 後測 後測 後測 後測 後測 後測))研究設計 研究設計 研究設計 研究設計 研究設計

Intel-臺大創新研究中心(Intel-NTU Connected Context Computing Center)成立於2011 年。這是英特爾實驗室( Intel Labs)與世界頂尖大學進行的「英特爾合作研究機構(Intel

首先,在前言對於為什麼要進行此項研究,動機為何?製程的選擇是基於

根據研究背景與動機的說明,本研究主要是探討 Facebook

本研究以大甲鎮瀾宮和三清總道院為對象,採用參與觀察法、歷史文獻分

本研究將針對 TFT-LCD 產業研發單位主管與研發人員進行 探討,並就主管於研發人員對職能重視程度作差異性分析。因此

在與 WINS 有關的研究之中,除了研發感測器硬體這個領域之外,其它的領域均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