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安徒生童話故事中的死亡意涵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安徒生童話故事中的死亡意涵"

Copied!
13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東大學

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指導教授:楊茂秀先生

安徒生童話故事中的死亡意涵

研究生:陳瑋玲 撰

中華民國九十九年一月

(2)
(3)
(4)
(5)

感謝和祝福

從報考兒文所到寫完論文,中間遇到大大小小的挫折,每次想放棄時,就想 起彥芬學姐來,一雙大眼綻放出堅定向前的光芒,做出拍落膝蓋上灰塵的動作,

語帶豪情的說:「跌倒了,灰塵拍一拍,爬起來,繼續向前走。」因此學著堅持 下去。感謝彥芬學姐的鼓勵和協助,若不是彥芬學姐的鼓勵,我不會從一個只想 享受聽故事、說故事的故事媽媽嚐試去研究故事。

一路支持我的外子,真正功不可沒;也要感謝三個可愛的兒子,高三的忻恩 說:「媽媽,別擔心我,搞定妳自己就好!」昊恩是最有耐心的電腦小老師;沁 恩帶給媽媽寫論文的靈感。

感謝指導教授楊茂秀老師多年的啟迪,杜明城老師和陳昭珍老師的指導,溫 宏悅老師的協助;更要感謝研究所同學秋霞、珮瑩陪跑最後一段,給予最適時的 幫助,這篇論文才得以完成。

滿懷的感動無以表達,只有默默祈求我的天父上帝,使可敬、可愛的家人、

良師益友們個個福杯滿溢!

瑋玲致謝 2010 年 1 月

(6)

安徒生童話故事中的死亡意涵

陳瑋玲

國立台東大學 兒童文學研究所

摘要

安徒生童話故事充份反映安徒生個人處理死亡的態度,死亡概念形成的生命 歷程。安徒生從恐懼死亡,消極地逃避死亡,逐漸地轉為積極地藉著思索死亡、

正視死亡 、面對死亡、想像死亡、描述死亡、建構死亡、預習死亡來克服對「死 亡」的恐懼焦慮。

安徒生童話故事從生理層面、心理層面、社會層面、道德層面、宗教層面、

歷史文化層面多角度細寫死亡;以遷居、移民、出國旅行、植物的移植、串珠的 藝術、烈愛之吻比喻死亡;以飄忽的老人、守法的公務員、追愛的女人、嚴肅的 青年、頑皮的兒童不同的人物角色塑造死神神秘、幽默、公平、執著的形象。安 徒生童話故事以幽默、美麗、莊嚴、夢、愛、永恆、快樂、幸福、圓滿等質素建 構死亡美學。

安徒生童話故事追求永恆的生命情境,以死亡為快樂結局的意涵,迥異於現 代流行文化以盛大婚宴及親人大團圓式的快樂結局。安徒生童話故事構築的死後 世界天堂、地獄根源於基督教思想;死亡後靈魂變成天使或是變成幽靈、鬼的思 想,則深受民間宗教泛靈論影響。

關鍵字:安徒生、童話、死亡、快樂結局、基督教、靈魂

(7)

The Meanings of Death in Anderson’s Fairy Tales

Chen Wei Ling

Abstract

Anderson’s fairy tales fully reflect his personal attitude in handling death and experiencing life to conceptualize death. From fearing death and negatively escaping from death, the tales gradually turn and become positively thinking death, facing death, imagining death, describing death, constructing death, previewing death to overcome the fear and anxiety of death.

Anderson’s tales describe death in multiple perspectives—physiological, psychological, cultural, moral, religious, and sociocultural. Anderson employs moving, migration, traveling abroad, plant transplants, art of stringing beads, and passionate kiss to imagine death. He also applies different characters such as wandering old men, law obeyed civil servants, love pursuing women, serious young men, mischievous children to build up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ystery, humor, fairness, and persistence of the god of death. Anderson’s tales construct death through the elements of humor, beauty, solemnity, dream, love, eternity, joy, happiness, and perfection.

Pursuing eternal life and having death as the happy ending, Anderson’s tales are totally different from modern popular culture having the happy ending of grand wedding banquet and family reunion. The heaven and hell after death structured in Anderson’s tales are rooted upon Christianity. The idea that souls after death transform into angels or spirits or ghosts is deeply affected by the animism from folk beliefs.

Key Words: Anderson, tale, death, happy ending, Christianity, soul

(8)

目錄

第壹章 緒論

………....1

第貳章 安徒生書寫死亡的動機和目的

....….………6

第一節 創作動機………....6

第二節 創作目的………....16

第参章 安徒生童話故事構築的死後世界

………36

第一節 上帝和魔鬼………36

第二節 上帝的使者………49

第三節 靈魂的真相………58

第肆章 安徒生童話故事與基督教生死觀異

…………...…………69

第一節 人類靈魂的問題………69

第二節 動物靈魂的問題………73

第三節 天堂和地獄之間………75

第伍章 安徒生童話故事死亡的定義

………...…78

第一節 死亡的層面………78

第二節 死亡的比喻………86

第陸章 結論

……….…91

參考文獻

………...………..92

附錄:基督教生死觀

………..96

(9)

第壹章 緖論

人類是一種動物,但人類不同於其他的動物,只需要足夠的食物就可以存 活,人類還需要精神的糧食。耶穌曾說過一段話:「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 靠 神口裏所出的一切話。」1對兒童而言,這句話可以這麼說:「人活著不是單 靠食物,還需要動人的故事。」有些故事可以跨越時空的限制、種族的差異、文 化的隔閡,代代相傳而經久不衰,滿足人心的饑渴。這些動人的故事是人類心靈 珠寶盒裡共同的寶藏,安徒生童話故事就是其中一顆閃耀著永恆光芒的寶石。

安徒生童話故事2是筆者童年時最早接觸到的童話故事。四十年前,年輕的 代課老師所述說的安徒生童話故事「野天鵝」,深深地感動著後山農村裡的學童。

短短一星期的時間,雖然沒有留下太多記憶,但安徒生的童話故事「野天鵝」卻 像小小的一根火柴點燃筆者對文學的熱情。歷經數十寒暑,當年的兒童已經步入 中年,文學的火苗輾轉傳遞到自己的下一代。

進入兒童文學研究的領域後,隨著學習領域的拓展,接觸各種不同的文類,

愈顯地安徒生童話的歷久彌新。翻譯家任溶溶認為世界上有一些書,可以從小讀 到老,不同的年齡會有不同的領會,安徒生童話故事就是屬於這種老少咸宜又意 蘊深長的書。因此,在決定研究文本時安徒生童話故事就成為筆者研究的首選。

安徒生童話故事以單篇,散篇、合集、繪本、節譯、改寫……各種不同的方 式流傳,迪士尼公司更耗費鉅資將「海的女兒」改編成卡通「小美人魚」,故事 的結局與原著大異其趣,「小美人魚」最後以人魚公主得償所願和王子結婚,「海

1不著撰者。《聖經(和合本神版)》。台北市:台灣聖經公會。2005 年 3 月。82 頁。路加福音第 四章第四節。

2安徒生(H.C.Andersen)著。葉君健翻譯 評註。《安徒生童話全集(四之一)、(四之二)、(四 之三)、(四之四)》。台北市: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 年。2 月。6 頁。本文採用葉 君健「童話故事」的用詞。葉君健序文提到:安徒生把他用四十年心血所精心編織的一百六十 四篇童話故事,用一個以丹麥字 Eventyr 加以概括。它的意義要比我們所理解的童話廣泛得多。

它不僅包括「故事」,還涉及以「浪漫主義幻想」手法所寫兒童「散文」、「散文詩」和以現實 主義所寫的兒童「小說」。

(10)

的女兒」中人魚公主化為泡沫。「死」與「不死」的結局使兩個文本的意趣相差 甚遠。人魚公主犧牲自己選擇「死亡」小美人魚最終化為泡沫進入無形無體的精 靈世界,還得經過三百年的考驗才能擁有靈魂,「死亡」反襯小美人魚的愛純潔 無瑕,突顯它品格的崇高,去除「死亡」的「小美人魚」卡通多了歡樂氣氛,少 了深沉的況味。如果卡通忠於原著呈現,還能這樣賣座嗎?如果不能?主要原因 是什麼?難道「死亡」如此令人難以面對?還是認為死亡是老年人的問題,孩童 不需要這麼早面對「死亡」?這個疑問一直縈繞於心。

最後促成研究主題定位在「死亡」的原因,緣於一次親子間的對話。唸小學 的孩子放學回家一直追問:「媽媽,你和爸爸什麼時候會死?」我笑著回答:「我 不知道我們什麼時候會死。」他認真地問:「等我小學畢業時,你們就會死了嗎?」

我仍笑著說:「我不知道。」「那等我國中畢業,你死了嗎?」我哈哈大笑:「我 真的不知道,只有上帝知道。」他依然一臉嚴肅地問:「等我大學畢業,你死了 嗎?」我回答:「嗯,比較有可能,不過我不知道,只有上帝知道。」孩子之所 以會追問這些問題,是因班上同學的父親猝死,讓他想到自己的父母不知道會不 會突然死亡。「媽媽,有同學說人死後會變成鬼,還有老師說他們看過鬼……」

孩子們想知道人從哪裡來?想知道人為什麼會死?死了以後會到哪裡?不只孩 子們想知道,這是每個人心中都有過的疑問。

1948 年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著名的詩人與文學批評家艾略特(T.S.Eliot, 1888-1965)於 1955 年倡導:「Death Education」(死亡教育)與性教育是同等地重要 與必要。迄今性教育已經在國內普及化,但是對於「死亡」的研究和教育還有待 開展。有關死亡的研究,起於二十世紀七 O 年代前後,在歐美名為「死亡學」,

在臺灣由傅偉勳倡導、發展為「生死學」。呂應鐘對「生死學」的研究方法和目 的提出以下的看法:

「總之,生死學的現代價值就是在提供國人以科學的精神與方法,加上哲 學與宗教思維,用社會學與心理學的角度,共同打破死亡的禁忌言說,讓

(11)

現代人能積極地探索生命與死亡的學問,提昇國人面對疾病、臨終及死亡 時的理性思維層次,化解對死亡的不安,能自在地面對生死的歷程。3

「生死學」是一門需要整合科學、哲學、宗教、社會學、心理學……等學科 的新學問,研究「死亡」的困難和複雜可想而知。

要定義「死亡」就要先定義「生命」,要定義「生命」又得先定義「人是什 麼?」這又得折返到宗教、哲學來。李安德在《超個人心理學:心理學的新典範》

提到現代心理學多年來想擺脫哲學的影響,至今發現不可能,連科學也無法避開 哲學理念,價值觀可說是科學工作的靈魂:「一般人都相信,科學家是不受價值 觀的影響,教科書也常以「價值中立」來推崇科學,這種迷思頗受今人的駁斥,

承認科學研究普受價值觀的影響,它甚至被視為科學工作的靈魂。」4各學科或 隱或顯都受到價值觀的影響,價值觀是從個人的宗教信仰、哲學理念而來。

這一、兩年來好幾位親友在中壯年猝然離世,要不就是罹患重症在生死邊緣 徘徊。身為第一線醫療人員的家屬,在 二 ○ ○ 三 年 三 月 到 七 月 間 的 S A R S 防 疫 大 作 戰 , 二 ○ ○ 九 年 的 H 1 N 1 新 型 流 感 中 , 「 死 亡 」 成 為 每 天 必 須 面 對 的 事 情 。在一場一場的告別式、追思禮拜裡,或是在往返醫院的途 中,深感一切有關「生命」、「死亡」的學術研究,最終都要回歸到個人的信仰和 理念。因為宗教信仰、哲學理念影響著人的價值觀,影 響 著 人 面 對 生 命 、 死 亡 時 所 採 取 的 一 切 行 為 、 態 度 。曾煥棠在《認識生死學》 一 書 提 到「生 命中存在許多事實,例如,一個人的出生、成長、生病、衰老、死亡等,這些事 實發生在每個人的生活中,會因著每個人不同的追求和堅持而具有不同的意義。」

5即使在個人的身體死亡後,隨之而來的各種儀式仍然在延續這種影響。因此,

研究「死亡」得從研究宗教信仰、哲學理念這個「根本」問題著手。

3呂應鐘 著。《現代生死學》。台北市:新文京開發出版社。2001 年 9 月。17 頁。

4李安德(Andre Lefebvre)著。若水 譯。超個人心理學:心理學的新典範。。台北市;桂冠圖 書股份有限公司。2002 年 10 月。7 頁

5曾煥棠 著。《認識生死學-生死有涯》。台北市: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 年 8 月。

頁 116。

(12)

生死學在台灣漸漸被重視以後,兒童文學的文本在死亡教育中被廣泛運用,

其中以繪本最多。在兒童文學的研究範疇裡,與「死亡」相關的論文也陸續出現,

大部份著重於生命教育的研究,直接探討「死亡」意涵的在少年小說有幾篇,童 話部份僅「王爾德」入列,影響深遠的安徒生童話故事尚未著力。

歷來研究安徒生童話的學者不乏其人,研究的面向有從人物角色、敘寫技巧 出發的,有從翻譯改編部份著力,在安徒生童話的思想意涵方面也有部份開拓 者,至於安徒生童話故事中的「死亡」意涵還未見專論。

要研究安徒生童話故事中「死亡」的意涵,安徒生的思想和信仰就有探討的 必要,文中將藉助基督教的生死觀來做一個對照,試圖了解安徒生如何面對死 亡?安徒生如何定義死亡?安徒生童話故事中死後世界的情景?期許這樣的研 究,能夠提供給喜愛安徒生童話故事的讀者,另一個了解的面向。

這份研究以葉君健的譯本為主。目前,將安徒生童話故事以全集的方式翻譯 成華文的,最受矚目的有葉君健、林樺和任溶溶三大名家,三者各有專擅。三者 翻譯的來源不盡相同,任溶溶的翻譯是透過英文版本,葉君健和林樺則是直接從 丹麥文翻譯過來,兩人都曾親履丹麥,對當地的風土人情有深入的接觸與了解,

譯文的註解部份很具有參考價值。

哥本哈根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漢學家埃格羅教授在「丹麥、挪威、瑞典東 方學會」出版的《東方世界》上評論葉君健的譯本,認為這個譯本可以與美國的 珍.赫叔爾特女士的譯本併列為「當今世界上兩個最好的譯本。」各譯本載入的 篇目多寡,任溶溶的譯本有 159 篇,林樺的譯本有 157 篇,葉君健的譯本篇目最 多有 166 篇。葉君健說到:

八十年代我曾再度多次去哥本哈根,並多次訪問了那裡的丹麥皇家圖書 館。在安徒生的一些手稿和信件中我發現了兩個小故事,迄今世界各國 的《安徒生童話全集》都不曾收進去過。我現在把它們譯出來,加入這 個新編的全集。因為它們過去沒有發表過,所以也就沒有發表年代。它

(13)

們是:<窮女人和她的小金絲鳥>、<烏蘭紐斯>。6

葉君健的譯本不只篇目最多,<窮女人和她的小金絲鳥>、<烏蘭紐斯>這 兩個篇目的內容也與本研究主題有相關。

近來發表的論文如《安徒生童話的人物形象研究-陳景聰撰》、《安徒童話的 基督教意涵-林姿君撰》多以《安徒生故事全集(四之一)(四之二)(四之三)

(四之四)》這個由葉君健翻譯自丹麥原文,經蔡尚志校定,在 1999 年 2 月遠流 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所出版的版本為主。經過上述各因素考量後,本研究使用 的文本也擇定該版。

6 《安徒生童話全集(四之一)》35 頁

(14)

第貳章 安徒生書寫死亡的動機和目的

第一節 創作動機

安徒生創作大量與死亡相關的童話故事,書寫死亡的層次豐富, 書寫的對 象廣及各年齡層(兒童 、青年、 少女 中年婦女、老年人);身份有平民百姓(家 庭主婦、水手、演員、商人伙計、、)、皇帝、公主;人類的死亡、動物的死亡

(青蛙、蜉蝣、人魚)、植物的死亡(樅樹、亞麻、蕎麥)。死亡的方式、瀕死現 象、哀傷歷程、死後世界、《沒有畫的畫冊》裡反映的殯葬文化及《好心境》裡 的殯葬業。

在安徒生的童話中最為著名的幾篇《海的女兒》、《賣火柴的女孩》、《堅定的 錫兵》、《她不是一個廢物》、《冰姑娘》、、、的作品中都可以見到「死亡」的影 子。安徒生為何創作大量與死亡相關的童話故事?安徒生的一生籠罩在死亡的陰 影中,這和他童年的生活經驗、個人的特質、人生閱歷、迷信傳說和基督教信仰 有關。

一、童年經驗

雖然安徒生從小家庭貧困,但在祖父時代曾經富裕過,擁有農場和牛隻,「我 的爺爺曾經是鄉下家境寬裕的人家,後來,牛死了,農場燒了,最後爺爺瘋了。」

7安徒生的父親是個鞋匠,為了改善家庭經濟他自願從軍去,追隨心目中的英雄 拿破倫,希望回家時是個中尉,結果得不償失,回來以後沒多久就病逝,當時安 徒生十一歲。

安徒生在他的自傳裡回憶父親去世前後的情景,他第一次與死亡面對面、內 心恐懼不安的深刻經驗。「他的身體已經垮了;行軍和軍營生活使他不堪重負,

他不習慣這樣。一天早上,他在幻覺狀態中醒來,談起了戰爭和拿破倫。他幻想

7 Andersen,Hans 著。黃聯金、陳學凰譯。《我生命的故事》。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2002 年 5 月。2 頁

(15)

自己在聽取拿破倫的命令,並且親自指揮。」8

目賭爺爺瘋狂、父親瀕死前陷入意識混亂的現象,在安徒生的心中投下巨大 的陰影,成年後的他常擔心自己發瘋。父親瀕死前反常的舉止讓安徒生的母親急 於尋找幫助,安徒生照著母親的吩咐,去尋找一個類似靈媒的女人,靈媒對安徒 生所做的、所說的有關「死亡」的解答,應是流傳於當時的民間傳說。

母親立即讓我去找人幫忙,不過不是找醫生,不,我是去找所謂“智慧 的女人",她住在離歐登塞幾英里的地方。我到她家之後,她問了幾個 問題,然後拿一根羊毛線量我的胳膊,在我身上做了些奇怪的記號,最 後在我胸前放了一枝綠色的樹枝;她說這和上帝殉難的那顆樹是一樣種 類的樹,又說“現在沿著河岸回家。如果你父親即將去世的話,你會遇 到他的鬼魂。9

父親是否將死的不安,加上女人奇怪的舉止,將死的人靈魂會離開身體,和 人面對面相遇的說法,讓安徒生更加驚懼。安徒生並沒有如靈媒所說的在路上遇 見父親的靈魂,然而父親卻在第三天晚上死了。

你可以想像我有多害怕,那時我滿腦子都是迷信的東西,滿腦子都在胡 思亂想。“但你沒有遇到什麼東西吧?"我回到家的時候母親問道,“沒 呢。"我安撫她,心卻撲騰撲騰亂跳。第三天晚上,父親謝世而去。他 的屍體放放在床上。我和母親睡在地板上,一隻蟋蟀唧唧而歌,通宵達 旦。“他已經死了,"母親對著它喊道,“你不必叫喚他,冰女已經把

8《我生命的故事》12 頁

9同上註

(16)

他帶走了。"我理解她說的話。10

和父親的屍體共渡的那一晚,蟋蟀充滿活力的喧囂歌唱和父親死亡後的靜 謐、母親含著憤怒的哀傷形成強烈的對比,死亡在自然界和個人心中隱含著什麼 意義? 安徒生的母親解讀父親的死亡是「被冰女帶走了」,這個說法本是安徒生 父親的想像和玩笑:

我記得去年冬天,家裡的窗戶都封凍了,父親讓我們看窗玻璃上凍成一 個伸展雙臂的女人形象的冰花。“她一定是來帶我走的。"父親開玩笑 說。現在,他躺在床上死了。母親記起了這些。他說過的話佔據了我的 整個思想。11

父親說過的話不只佔據了安徒生的整個思想,而且為他埋下創作的種籽。這 個童年的經驗,發展到後來情節就更豐富、形象更具體鮮明,當安徒生旅遊瑞士 時寫下《冰姑娘》:「死神的一個冰吻奪去了凡人的生命」在巴貝德婚禮的前一天 奪走了洛狄。這個故事的種籽已然萌芽、成長、開出了美麗的文學之花。安徒生 為「死亡」創造橫刀奪愛的死神形象《冰姑娘》,「死亡」是冰姑娘鍥而不捨的示 愛行為,「愛」與「美」給「死亡」增添浪漫的色彩,大大改變「死亡」原來「恐 怖」的形象。

二、個人特質

安徒生的性格敏感、憂鬱,經常出現負面思想和低落的情緒。安徒生的祖父 就是一名精神病患,在安徒生的父親病故之前出現了幻覺,父親異常的言行,使 他記憶深刻。來自安徒生的內省及對家族遺傳的觀察,都直接、間接堆疊成他心

10同上註

11同上註

(17)

底揮之不去陰影。

他常擔心自己會精神崩潰:「1860 年 9 月 2 日星期日 我知道我的敏感近乎 病態,可是我真的有一種不尋常的憂心,擔心自己那一天真的會發瘋。」12然而 他也明白這種熱烈的想像、熾熱的情緒雖然不斷折磨著他,同時也可能送給他一 頂文學的桂冠。

1825 年 9 月 20 日星期二

我該會是怎樣的人?我會成什麼樣的人?熱烈的想像快將我送進瘋人 院,熾熱的情緒逼迫我要自裁,結合兩者本可造就我成為偉大的詩人。13

對自己的敏感憂鬱安徒生深感痛苦,不只白日為死亡恐懼的意念困擾,在夜 間的夢境中也常出現各種死亡相關的人、事、物。惡夢折磨他的心靈,讓他飽受 驚嚇,來自內心莫明所以的自我毀滅衝動和思想更令他驚駭,在童年就曾出現過 企圖溺斃自己的衝動。

在一個採收啤酒花的季節,安徒生和母親到鄉間去。安徒生從母親出生地波 根斯的老農口中,得知上帝是無所不知的「這些人中有一個老農民說上帝知曉一 切,包括已經發生的和未發生的事兒。這些話在我的心裡烙下很深的印記。它們 一直佔據我的整個思想。」14對於好奇又深思的安徒生而言,「無所不知」到底是 什麼意思?是否連人的死亡都可以掌握 ?連人心中流轉的意念都可以洞察?他 決定做一個大膽的實驗,來驗證上帝是否如傳說中的無所不知、掌握未來。有天 傍晚他獨自到外散步,來到一個離住處稍遠的深水塘邊:

12 Andersen,Han 著。姬健梅、邱慈貞、歐陽斐斐、高玉美譯。《安徒生日記》。台北縣:左岸文 化出版社。2005 年。4 月。318 頁

13 《安徒生日記》。33 頁

14 《我生命的故事》16-17 頁

(18)

我爬到水裡的一塊大石頭上,心裡闖進了一個奇怪的想法:上帝是否真 的知道要發生的一切。“嗯,現在他決定我應該活得很老,"我想,“但 是,如果我現在跳到水裡讓我自己溺死,那麼,結果就不會是他所希望 的。"一閃念之間,我堅定而義無反顧地決心溺死自己。我轉向水最深 的地方──這時一個新的念頭掠過我心頭:“這是魔鬼想把我控制在他 手心。"我發出一聲驚叫,飛也似的跑回家,投入母親的懷抱,痛苦地 哭了起來。然而,母親也好,其他人也好,沒有人能夠從我嘴裡問出到 底出了什麼事兒。“他肯定看到了什麼鬼魂。"一個女人說。我自己幾 乎也這樣認為。15

對於危險的覺知,自我保護的本能,使安徒生中止這次的實驗。此處可以看 出安徒生對未知的事物存有強烈的好奇心、冒險探索的欲望、勇於嘗試的衝動,

這也是他日後敢於突破命運的安排,創造出童話人生的一個重要特質。這種想縱 身入河的衝動不只在童年出現,在安徒生成年之後的生活仍然可以看見:

1860 年 9 月 3 日星期一

到波濤滾滾的隆河邊去散步,突然有種想縱身躍入河裡的可怕想法,嚇得 我趕緊離開河邊。16

這次不只是倏忽來去的想法,一直延續到第二天,緊張、沮喪的情緒仍然沒 有緩和下來,死亡的衝動反復翻攪安徒生的內心。

1860 年 9 月 4 日星期二

清晨時我覺得很熱, 感到莫名的緊張 ,心理非常沮喪 ,想要立刻死去

15同上

16《安徒生日記》318 頁-319 頁

(19)

的念頭一直反覆出現。17(日記 319 頁)

除了死亡的衝動意念一直從童年到成年不停地纏擾他,一些偏執的意念也常 折磨他。他自覺敏感、焦慮的程度已經超乎正常,近乎病態的程度,因為一個不 經意的輕觸就足以引發他瘋狂的想像。在這種痛苦不安的情緒中,安徒生萌生過 求醫的意願,只是不知道該找誰才好?

1871 年 3 月 12 日

離開劇院時, 我的手杖不小心輕輕碰了一個男子一下 ,因為碰得很輕,

所以我沒向那人道歉, 然而當我走到外頭時, 想像攫住了我, 又一個 瘋狂的念頭向我襲來, 我覺得自己在往瘋人院的路上, 這種恐怖的痛 苦再度衝擊著我!我一定得找位醫師談一談 ,可是該找哪一位醫師呢?

找一個理智的, 能看透我病態的心緒。18

安徒生的敏感是成為一個詩人不可或缺的特質,這個特質使他對人生的喜、

怒、哀、樂有著深刻的體察,使他對社會中各階層的願望充份瞭解,也激發他對 普遍存在的現象:「生命」、「死亡」、「善良」、「邪惡」、「愛」、「美」、、有不同凡 響的詮釋。

三、人生閱歷

追尋自我實現的安徒生,拒絕家人謀求生計所作的安排,獨自到外地求學,

展現安徒生敏感之外,追求理想、勇於冒險、堅忍、大膽、奮進的性格特質。求 學期間校長嚴苛的教育方式,令他心生恐懼。當安徒生獨自面對學業挫折、人際 障礙時,興起的逃避念意就是躺在棺材裡享受「寧靜怡人」的死亡。

17 《安徒生日記》319 頁

18 《安徒生日記》473 頁

(20)

1825 年 11 月 15 日

學校功課變得愈來愈糟,但我還是繼續學習;這真叫人鬱悶,我的心神 薄弱,極易聽任旁人的擺弄,為粗暴所驚擾,對親切友好則報以感謝與 真情。哦,但願我躺在棺材裡,死亡如此寧靜怡人,而這裡只有較勁與 不滿。19

成年後不斷旅行,讓他增長不少見聞,然而在旅途中有不少與死亡擦身而過 的經歷:如日記所寫「1847 年 8 月 9 日星期一、、一路航行中海浪波濤洶湧,

感覺自己即將面臨死亡。」20

1864 年第二次什勒斯維希戰爭爆發,丹麥和奧地利和普魯士組成的德意志 邦聯因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問題引起第二場軍事衝突。跟第一次的衝突(1848

-1851)原因相同,雙方都希望控制勒斯維希-霍爾斯坦公國。第二次什勒斯維 希戰爭衝突的導火線,是因丹麥國王去世,但沒有德意志邦聯樂意接受的繼承 人,於是造成兩地的傳承問題。結果,德軍勝利,丹麥放棄對兩地的主權。21

戰況不利丹麥,一八六四年四月十八日安徒生寫下他的心情:「幾個小時後 傳來消息,杜培爾壕溝陣地上的戰火已經展開;兩小時後的消息證實該陣地已被 佔領,我方許多軍官陣亡。這些消息讓我受到極大驚嚇……」22之後接二連三的 傷亡消息傳來,親眼目睹從杜培爾運回來的傷亡士兵,安徒生的情緒大受打擊。

丹麥戰敗的消息讓他覺得大難臨頭,頭頂上那顆幸運之星已經殞落,厄運和死亡 正等著他。

1853 年在哥本哈根爆發霍亂,奪去安徒生喜歡的詩人巴斯特‧波依和數位

19《安徒生日記》35 頁

20《安徒生日記》247 頁

21 維基百科:第二次什勒斯維希戰爭

22《安徒生日記》378 頁

(21)

好友,讓安徒生悲慟不已23。1863 年到 1875 年間,又爆發史上第四次霍亂大流行,

傳播整個歐洲,24即將出門旅行的安徒生,對霍亂的流行範圍和致死率深感威脅,

唯恐這次自己會在旅途中死亡,他預期不出幾日人生就要到了終點。

1867 年 8 月 31 日星期六

(…)出門旅行前的最後一晚 ,我在舒適的家中, 說不定這真是最後一 夜了; 霍亂極可能替我的人生畫上句點 ,九月在我的生命中別具意義 , 尤其是前面的四 、五 、六日 ,我相信自己的死期就將落在這幾天, 如 果我將死於疾病, 會是那一種病 ?、、主啊,讓我能堅強面對死亡,在 死亡時眷顧我,就像我活著時一樣。25

但他的預測明顯失準了,直到八年後,也就是一八七五年八月四日安徒生的 死期才真正來。誠如他自己所言:死亡是個偉大的搬家日,但「遷居的日子在日 曆上是找不到的。」

四、民間傳說

民間有關死亡、鬼魂的傳說、毀滅的預言,透過口耳相傳,渲染成的死亡迫 近的恐怖氛圍,在安徒生的童年投下巨大的陰影。如前面所述靈媒對將死之人靈 魂會游離體外的說法,或是魔鬼為了證明自己存在,於是在人身上留下爪痕作為 證據:「一天早晨,父親在他的胳膊上發現了三道划痕,可能是被床上的釘子划 的 ,但我完全同意母親和鄰居的意見 ,相信那是魔鬼夜間降臨以證明自己確實 存在。」26

還有,因當時民間科學知識不足,對天文現象產生誤解,視彗星的出現是為

23 《我生命的故事》333、334 頁

24維基百科:霍亂

25 《安徒生日記》431 頁

26 《我生命的故事》10 頁

(22)

了毀滅地球而來。安徒生細寫當時的情境如下:

「還有一件事我至今仍記憶猶新。我六歲時,也就是 1811 年的大彗星事 件。母親告訴我,彗星的來到意味著它將毀滅地球,或者就是我們在《西 比拉預言》中讀到的那些可怕的天靈即將降臨。當時的我一直把這些迷 信傳言看成和深奧的宗教真理一樣令人敬畏。我和母親以及一些鄰居站 在聖克努特教堂前的廣場上,看到了我們極害怕的東西,那顆碩大的火 球拖著耀眼的尾巴。人人都在談論邪惡的預言和最後審判日。父親和我 們站一起,他並不茍同其他人的觀點,而是給了我們一個可能是正確的、

很有道理的解釋。然而母親搖頭嘆息,鄰居們也對他搖頭。父親放聲大 笑而去。我卻被嚇得半死,因為他和我們有不同的信仰。到了晚上,我 時刻提防著彗星破空而降和最後審判日的到來」27

年幼的安徒生接受這樣的說法,深深體驗這些傳說對人造成的恐懼,當時的 情景成為他日後創作時豐富的題材,《彗星》這篇故事就是其中一個例子。

五、基督信仰

安徒生對死亡的認知主要受到兩方面的影響,一方面是民間的傳說,另一方 面是基督信仰。安徒生自述長大以後,變得虔誠而又迷信。安徒生從民間傳說感 受到的死亡色彩,偏向「恐怖」、「神祕」、「黑暗」,基督信仰使安徒生將「愛」、

「美」、「希望」、「光明」與死亡做了連結。「我們走進上帝的時候,所有的痛苦 和艱辛都將消失,留下的是美麗的東西。我們把她視為衝破烏雲的一道彩虹。」

28基督信仰在安徒生的人生中扮演很重要的影響,是他遭遇危難時求助的對象、

挫折沮喪時得到安慰的地方,協助他實現夢想的力量來源,為他的人生滴下幸福

27 《我生命的故事》4-5 頁

28 《我生命的故事》341 頁

(23)

蜜汁的寶庫。

1874 年 2 月 26 日

五點時, 梅希歐家的馬車來接我去吃午飯, 那些年輕小姐談起宗教, 並 告訴我小布朗德先生對我的看法: 說我在童年及少年時期曾像基督徒一 般信仰上帝 之後落入懷疑的掙扎, 如今的我則盼望能重回童年的信 仰;多麼正確啊 !(在童年的信仰中)我比較快樂29

雖然安徒生一生擺盪在懷疑和相信之間,歡喜時不忘感激上帝的賜福,痛苦 時也抱怨過上帝的,與基督信仰的關係或遠或近,對上帝的感情或親或疏,他始 終沒有脫離基督信仰的影響。

小結:

父親的早逝讓安徒生童年就見識到死亡,加上他個人敏感、善感、好奇的特 質,人生中諸多死亡的閱歷,民間傳說和基督教信仰有關「死亡」的說法,促使 他經常去思考死亡的各種可能性,表達內心對「死亡」的各種看法。安徒生作品 中會出現這麼多與「死亡」相關的篇目就不足為奇了。

29 《安徒生日記》520 頁

(24)

第二節 創作目的

一、克服死亡的恐懼

對「死亡」的恐懼不安是人之常情,如何處理「死亡」帶來的恐懼不安就人 人殊異。安徒生在日記多處流露出對死亡的恐懼,不管是在清醒活動狀態,還是 夜間的夢境中;即使健康愉快時他也會想到「死亡」,身體有病痛時更易觸動與

「死亡」相關的揣測。

一八三三年十二月十六日安徒生在羅馬旅遊時收到母親的死訊,他的反應是

「神呀,我向你致謝!那是我第一次逃脫,而今她的苦難──我無法消解的苦難

──終於結束。」30「死亡」於他是一個無法消解的苦難,童年時他親眼目睹父 親的死亡歷程,與父親的屍體共處一室,那是難以抹滅的記憶。這次,遠在異國 的安徒生不必直接面對母親的「死亡」,讓他有種僥倖逃脫的快感。

在愉快的心境中,「死亡」的意念冷不防地出現安徒生的腦海:「一八四七年 六月十六日星期三(萊登)、、第一次帶著愉快的心情搭火車,我輕鬆得幾乎可 歌唱、、、我非常滿意這家旅館,未收到任何信件。希望沒有人死亡。(噢,上 帝,我真不願想起這種事)!」31

死亡的恐懼折磨著安徒生,他不只是消極地逃避死亡,逐漸地轉為積極地藉 著思索死亡、正視死亡 、面對死亡、描述死亡、想像死亡、建構死亡、預習死 亡來克服對「死亡」的恐懼焦慮。1870 年 6 月 6 日的日記裡記錄著這樣一段話:

「我的胳臂下還在灼痛, 揣想著死亡 以各種不同的形體」32。死亡既然時常以 不同的方式吸引安徒生的注意力,安徒生也就順勢仔細端詳起死亡來了。

記住 死就是一個偉大的搬家日 !

30 《安徒生日記》88 頁

31 《安徒生日記》88 頁

32 《安徒生日記》462 頁

(25)

「這是一句值得深思的話 ,但是聽起來卻不愉快。」33

安徒生坦率地說出「死亡」給人的真實感受。在《遷居的日子》裡,正視人 人必有一死的事實,這個事實不會因為人們感到不愉快、不樂意面對就有改變的 可能。安徒生以馬車旅行比喻死亡「誰也逃避不了這樣的一次馬車旅行、、裡面 各種各樣的人都有!皇帝和乞丐 ,天才和白痴,都是肩並肩坐在一起。他們不 得不一起旅行,既不帶財產,也不帶金錢。」34

不分年齡、不分地位,在「死亡」之前人人平等。人人都得上這部「死亡」

的馬車,誰也沒有拒絕的權利,不管樂意或不樂意只能接受安排。死亡必定來到,

這是「死亡」可預知的部份;「死亡」將會於什麼時間、什麼地點、以什麼方式 降臨?這是「死亡」無法預知的部份。對於確知必有一死,但又不能確知何時何 地會如何死,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方式都有可能發生,是「死亡」最令安 徒生恐懼焦慮的原因。

「是的,在偉大的遷居的日子裡所做的這次馬車旅行, 是一個莊嚴的旅 行!這次旅行會在什麼時候到來呢?「這倒是一個嚴肅的問題。隨便哪 一天,隨便哪一個時刻,隨便哪一分鐘,你都可能坐上這輛馬車。死神 會把我們的哪一件事情從儲蓄銀行拿出來交給我們呢?是的,我們自己 想想吧!遷居的日子在日曆上是找不到的。」35

「死亡」不可預知的部份除當下的時間、地點、形式外,死後靈魂還存不存 在?若靈魂依然存在,將以什麼樣態存在?若死後另有一個世界,這個世界又是 如何?「永恆不朽」是否只是一個夢?安徒生在日記中表達他的疑惑:1870 年 11 月 19 日「主啊,主啊!不朽莫非只是個虛榮的夢,而我們不過是全能的你的

33 《安徒生童話全集(四之一)》22 頁

34 《安徒生童話全集(四之二)》23 頁

35 《安徒生童話全集(四之二)》25 頁

(26)

玩具?主啊,造物者,天父,不要捨棄我們。(…)」36在《賣火柴的女孩》、《天 使》、《墓裡的孩子》裡,他則肯定靈魂的不朽、死後世界的存在。

安徒生「以各種不同的形體」去揣想「死亡」,生與死之間的過渡──瀕死 狀態當然也是安徒生揣測的重要內容之一。在《夜鶯》、《單身漢的睡帽》、《柳樹 下的夢》都可以看到他對瀕死狀態充滿美感的想像。

二、表達理想中的死亡方式-

安徒生性敏感、體質虛弱,在他的日記中可以經常看到他為牙痛、腹痛、喉 嚨痛、、所苦,直到晚年他才真正生了致死的重病。 1872 年 11 月 21 日他在日 記裡寫道:「對生活感到厭倦,但仍舊害怕死亡!」371873 年 9 月 1 日記:「認為 自己染了霍亂,至少是輕度霍亂。願上帝保佑我不受太多痛苦,讓我能迅速死去。」

38必定來臨但又不可預料的死亡,安徒生彷彿不斷被延期的死刑犯,最後期待速 戰速決。「我像個被判處死刑的囚犯一樣坐在那兒, 每天等著被帶去刑場, 對 死刑的痛苦懷恐懼 ,但又希望這一切很快成為過去 。」39

安徒生希望能夠在最少痛苦情況下迅速的死亡,《幸運的貝兒》清楚表達安 徒生心目中理想的死亡方式。

安徒生一生追求藝術的成就,突破人生各種艱難,終於在事業上得到肯定,

但在愛情婚姻方面就一事無成了。怕死又常為病痛所累的安徒生,當然明白人生 不免一死,倘若能在完成人生的夢想,事業和愛情兼得,最歡樂、最登峰造極的 時刻,絲毫沒有痛苦、迅速地死亡,那將是最幸運不過的事了。

年輕又美麗的愛慕者為他歡呼,向他拋擲月桂花編成的花環,突然一把

36《安徒生日記》469 頁

37《安徒生日記》500 頁

38《安徒生日記》516 頁

39同上

(27)

火透過了他的全身;他的心在膨脹、、、「死了!」這是一個回音。在勝 利的快樂中死了,像索福克勒斯在奧林匹亞競技的時候一樣 ,像多瓦爾 生在劇院裡聽貝多分的交響樂的時候一樣 。他心裡的一根動脈血管爆炸 了:像閃電似地,他在這兒的日子結束了──在人間的歡樂中,在完成 他對人間的任務以後,沒有絲毫苦痛地結束了。他比成千上萬的人都幸 運!」40

安徒生以死做為快樂結局的突破性寫法,招致當代文評家抨擊,認為以死亡 的結局做為「幸運」為題的故事結局是個錯誤。批評家昧於成見,視「死亡」為 悲慘、不幸的同義詞,無法理解安徒生創作的動機和目的。

1870 年 11 月 27 日

昨晚第一篇有關《幸運兒皮爾》的書評出現在《祖國日報》, 是溫克洪 恩寫的;他認為這本書屬於我較差的作品, 主題錯誤, 因為幸運兒皮 爾不該在他剛獲得其地位時死去41

然而批評家的看法自有其意義,這種以快樂結局為童話故事結局的公式,所 代表的其實就是芸芸眾生的訴願。直到二十一世紀的現代,這種大團圓式的快樂 結局仍深植人心,現代流行文化的指標之一的迪士尼電影,就切實掌握到這種心 理,在票房上創下佳績,雪登‧凱許登這樣分析說:

童話故事中旅程的最後一步就是快樂的結局。有些故事的快樂結局是親 人歡樂團聚 ,有些故事則是盛大隆重的婚禮喜宴。快樂結局是這些戲劇 的重要元素, 有些人甚至認為如果沒有快樂的結局,就不配稱為童話故

40 《安徒生童話全集(四之四)》463 頁

41 《安徒生日記》470 頁

(28)

事。例如有些安徒生(Hans Christian Anderson)童話故事的結局就 很悲慘,令人沮喪; 【賣火柴的小女孩】中的小女孩最後凍死,【小美 人魚】的小美人魚最後也化為海裡的泡沫。迪士尼的片場廠很聰明地預 料到,如果忠於原著地重述安徒生的【小美人魚】, 電影觀眾一定很失 望,要有亮麗的票房,就非有快樂結局不可,因此,電影版的結局是愛 麗兒嫁給艾瑞克王子,並舉行了盛大的婚宴。」42

大眾的心理總是希望幸運能不斷地延續下去,死亡卻以極專斷的氣勢終止幸 福繼續延伸。死亡如針尖一般,總是刺破圓滿的人生汽球,讓一切美好的事物消 失殆盡。死亡幾乎成為邪惡、不幸的代名詞。

安徒生所要表達的就是:各種困難可以克服,強大的女巫可以殺死,但有一 件事所有的人都必須認清楚,那就是死亡是無法征服的。白馬王子、白雪公主再 幸福、再美滿的生活也有結束的一天,白馬王子、白雪公主終歸一死,這是沒有 人可改變的事實。正視死亡的存在,以及死亡不可抗拒的力量,與其迴避他,倒 不如希望死亡出現在最恰當的時機,以推昇生命的境界,讓死亡為人生畫下最完 美的句點。

三、抒發不平之氣-

在安徒生一生奮鬥的過程中,遭遇到各種不同的艱難,以批評家的言語最令 他痛苦難當。批評家不只對他的作品進行批評,對他接受批評的耐受度也做出評 比。這些批評左右著他的心情,成為他真實的夢魘,影響他的睡眠品質。

1857 年 6 月 28 日

昨晚睡得很不安穩, 夢見《文藝協會》雜誌的書評像個吸血鬼一樣壓在

42雪登‧凱許登 著 。 李淑琚 譯。巫婆一定得死-童話如何形塑我們的性格。台北市:張老師 出版社。 2001 年 7 月 。64 頁

(29)

我的胸口 ,直到今天早上──現在 ,我的心裡還是很不舒服。 ──收 到史卡維尼斯夫人的來信;包括今天的《檢查者》週刊對《生存或毀滅》

也沒有什麼好話, 好像根本沒有人了解我的書。 覺得很不滿 ,這種情 形應該不會發生才對呀!43

作品遭到否定讓他感到相當憤懣,另一方面他也覺得十分困惑,為何國外給 他相當的肯定,國內評論家竟無法賞識他的作品?過了幾年,丹麥評論界對安徒 生的作品好感度仍然沒有提高,當他從南歐、慕尼黑、馬克森、德勒斯登等地旅 遊回到丹麥時,安徒生讀到《每月文學》1861 年六月號的書評,裡面竟把他新 出版的童話評為最差,使他的情緒非常惡劣。他認為自己面對批評的態度一向良 好,容忍且沉默。作品不被賞識已經讓他覺得相當受委屈,還有評論家批評他修 養不足,更加激動他的心情。

1869 年 7 月 12 日

布朗德來信, 他那本書的導論若非玩笑 ,就是個大謬誤;我一直耿耿 於懷──說在所有作家中我最不能接受披評;其實我一向忍受批評而保 持沉默。情緒不平靜。44

當《幸運的貝兒》的首篇書評出現在《祖國日報》時,他形容批評家對待他 的方式如同「挨揍的俄國神父」:「首先別人吻了他的手,隨後脫下他的袍子,揍 了他一頓,之後再讓他穿上袍子,然後再吻他的手──但他終究還是挨了揍。」

45在他看來,批評家給的一點甜頭抵不過一頓拳頭。有的作品先在國外出版,而 且得到國外肯定的他,滿心期待獲得國內批評家的認同,沒料想到丹麥國內的情 況會讓他傷心失望:

43 《安徒生日記》298 頁

44 《安徒生日記》447 頁

45 《安徒生日記》471 頁

(30)

如果丹麥人發現我成了一個詩人, 那絕不是源於我在丹麥這片土地上得 到的鼓舞和力量。 通常為人父母者總是悉心呵護每一株幼苗 ,相信這 棵幼苗也許就是天才的萌芽, 然而 ,丹麥的大多數人卻或多或少都盡 了他們得全力要掐死我這棵幼苗。46

在黯然神傷之餘,安徒生轉而自我安慰,認為痛苦是出於上帝的好意,因為 這樣這有利於他的成長。即使到了晚年,作品在國內外都已奠定不可動搖的地 位,安徒生仍然無法跳脫這樣的困擾。

1870 年 11 月 27 日記:

昨晚第一篇有關《幸運兒皮爾》的書評出現在《祖國日報》,是溫克洪恩 寫的;他認為這本書屬於我較差的作品,主題錯誤,因為幸運兒皮爾不 該在他剛獲得其地位時死去;、、見鬼去吧!47

過了兩天,安徒生不只餘怒未消,而且陷入嚴重的沮喪,甚至使他想要放棄 寫作。「為了《祖國日報》上對《幸運兒皮爾》的批評而惱怒 。我真想就此放棄 寫作、、」48《一點成績》文末,批評家死後進不了天堂,就算別人代他向天使 求情,也改變不了被擋在門外,進退不得的窘境,因為他的一生找不出一點貢獻 來。安徒生以此譏諷批評家的尖刻無情,抒發個人的不平之氣,安排批評家死後 進不了天堂,坦率地報了一箭之仇 。

四、抗議不公義現象

安徒生出身於社會底層, 對社會上的不公義現象 、造化的弄人有直接的體

46《我生命的故事》131 頁

47《安徒生日記》470 頁

48 同上

(31)

悟。 社會上許多卑微、弱勢者在無人看見的角落無聲無息的受苦,也無人可以 為他們討回任何公道 ,他們的一生在苦難中度過 《單身漢的睡帽》、《她不是一 個廢物》、《賣火柴的女孩》對上帝安排的不公發出悲鳴,對社會不當制度、階級 的歧視提出抗議。

《她不是一個廢物》發表於 1853 年的丹麥大眾曆書,作為新年的展望,著 實意味深長,提醒身在快樂中的人們別忘了受苦、不幸的人。這篇也突顯社會上 貧富差距的顯著、階級歧視的錯誤、小人物的高貴精神。 以洗衣婦物質貧窮但 人格高貴, 對比物質豐裕但人格卑劣的市長,兩者在人格、身份地位上形成的 強烈對比和反差,既達到反諷的效果也強烈表達「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 沉痛抗議。

自尊心強烈而又命運乖違的洗衣婦,喪夫之後獨力扶養孩子:「我要苦下去,

我要拼命的工作 ,工作得直到手指流出血來 。不過, 我親愛的孩子 只要我能 憑誠實的勞動把你養大 我吃什麼苦也願意。」49憑著堅強的母愛,她以雙手拼命 工作,甘願在冷水中站六個鐘頭替人清洗衣服。寒冷的河水加上消耗體力的勞 動,為了繼續工作她不得不喝酒取暖。

缺乏同情心市長鄙視低階層的人,在洗衣婦的兒子面前羞辱她的人格說:「她 真是一個廢物!你們這個階級的人說來也真糟糕!告訴你媽媽, 她應該覺得羞 恥。 你自己切記不要變成一個酒徒──不過你會的!可憐的孩子, 你去吧!」

50市長在自家中舉行盛大的宴會,以烈酒饕客,但是他們卻不認為是這在喝酒。

洗衣婦死後,市長一面擺出施惠的姿態,答應照顧孤兒,一面以言語重創孤兒的 心靈,說他的母親是一個廢物!死了是一樁好事。

「我親愛的媽媽!」他哭起來, 眼淚不停地流著 。「人們說她是一個廢

49 《安徒生童話全集(四之三)》143 頁

50 《安徒生童話全集(四之三)》142 頁

(32)

物, 這是真的嗎?」「不 ,她是一個非常有用的人!」那個老傭人說, 同 時生氣地向天上望著。「我在許多年以前就知道她是一個好人; 從昨天晚 上起我更知道她是一個好人。 我告訴你她是一個有用的人!老天爺知道 這是真的。 讓人說『她是一個廢物』吧!」51

安徒生藉著孤兒和老傭人的對話鄭重聲明:洗衣婦雖然身份卑微,但她的人 格很偉大;以社會地位的尊卑來看斷定一個人的人格、未來的發展是何等地不恰 當。

階級歧視是一種社會不公義現象,《單身漢的睡帽》指出社會上另一種不公 義,僱主為自己的利益定下違反人性的規定,剝奪員工結婚的自由 ,以致他們 到了晚年成了孤獨的單身漢,老安東就是其中之一,缺乏人照料的老安東,在暴 風雪天凍死在屋內沒有人知道。

「老安東有整整兩天沒有離開過他的床, 因為他沒有力氣起來。 天氣 的寒冷已經把他凍僵了 。這個被世人遺忘了單身漢, 簡直沒有辦法照 料自己了。、、壓倒他的東西倒不是發燒,也不是疾病, 而是衰老 。」

52

三天以後,暴風雪停止了,鄰居前來關心老安東,才發現老安東躺上床上,

雙手緊抓著他的那頂睡帽,早已死亡多時。老安東原是富商之子,為了維生受雇 當店員,默默承受所有不公平的待遇。面對家道中落、愛情創傷,他仍然持守對 上帝的敬虔和信心,善良的安東認為這是上帝出於智慧的安排。

「上帝的意志總是最好的!」他不免要這樣說。「這倒也是對的:上帝不

51 《安徒生童話全集(四之三)》150 頁

52 《安徒生童話全集(四之三)》114 頁

(33)

讓我保留住茉莉的心 。好運既然離開了我, 我們的關係發展下去又會 有什麼結果呢?在她還不知道我家破產以前, 在她還想不到我的遭遇以 前, 她就放棄了我-這是上天給我的一種恩惠。 一切都是為一個最好 的目的而安排的。 這不能怪她──而我卻一直在恨她, 對她起了那麼 大的惡感!」53

溫柔敦厚的老安東和澆薄的僱主形成強烈的對比。有錢的僱主自私自利,不 只直接剝削善良、弱勢者的勞力,還剝奪他們享受天倫的機會,間接造成他們晚 年時孤獨無依,因乏人照料而導致死亡,這篇故事強烈地控訴社會制度的不公義 足以奪人性命。

經歷過貧窮辛酸的安徒生,對同樣受苦的人充滿悲憫之情。1846 年發表於

《丹麥大眾曆書》上的《賣火柴的女孩》與《她不是一個廢物》具有同樣的用意,

提醒身在快樂中的人們別忘了受苦、不幸的人。

本該是全家團圓的除夕夜,賣火柴的女孩得赤足在下雪的街頭為生計奔波。

她不能選擇環境不能選擇父母,沒有可供成長的安全環境,缺乏社會支持系統,

生命被逼至毫無退路,只有死亡一途。女孩短暫的一生,承載著命運的不公,死 亡壓縮出來的微笑比大聲疾呼的控訴還撼動人心。

《舊約聖經》著名的人物──約伯,他正直敬虔、子女眾多、家產豐厚。災 禍突然接踵而來,財物遭到劫掠、僕人被殺,三個女兒和七個兒子全都慘死,約 伯從頭到腳長滿毒瘡,約伯不禁興起疑問:

「從至上的神所得之分、從至高全能者所得之業是甚麼呢。豈不是禍患臨到 不義的呢。 神豈不是察看我的道路、數點我的腳呢。」54作孽的人亨通享福,敬 虔的人反遭災害。若說上帝有所不知,那豈不背離上帝之所以為上帝,全能全知

53 《安徒生童話全集(四之三)》112 頁

54 《聖經(和合本神版)》約伯記三十一章二、三節。648 頁

(34)

者的屬性,若說上帝是公平公義的,那上帝理當賞善罰惡,何以如此「不可理喻」?

讓無辜者遭殃,約伯無法在兩者之間找到平衡點,以致在信心中強烈地質疑上 帝,高聲質疑上帝的作為。約伯的朋友來安慰約伯,並且展開一場對苦難的精彩 辯論。

雖說約伯的朋友謬解上帝心意,讓約伯更加愁苦難當,至少約伯仍有朋友相 陪;賣火柴的女孩卻孤伶伶一人面對生命中的各種苦難,默默地凍死在雪夜,命 運的對待何等的不公啊!

1825 年 9 月 19 日

「神呀!絕望者的生殺大權皆在你手中。──為何奪走某些一家之主,

才幹的男子與摯愛的少年,而我卻存活著,既然我的未來不該是黯然無 光,就將死亡賜給我這求死之人吧,沒有願景的生命無疑是煉獄。當我 下沉的時候,卻眼見同伴步步高升,而我卻由才識之士的圈子被逐出,

這太殘酷了啦!」55

安徒生在公開的作品中以委婉曲折的手法,表達對上帝的不滿; 在日記中 則直抒胸中塊壘,對上帝的作為充滿質疑,同伴可以亨通如意,他卻屢遭排擠之 苦,忍不住埋怨起上帝的殘酷不公。

五、爭取死後的權益

安徒生為生前無辜受苦的生命抱屈,期待向上帝爭取他們死後的權益,讓受 苦者死後擁有尊嚴、幸福、永恆的生活。很多人在活著時,沒有得到做為一個人 所當得的合理待遇,能免於恐懼、免於饑寒、享有生命的尊嚴。因此,安徒生衷 心的希望他們在死後能得到報償,如安排《賣火柴的女孩》死後到上帝那裡去,

55 《安徒生日記》33 頁

(35)

和深愛她的祖母團聚,享受永遠的幸福快樂。

安徒生根據上帝大公無私的屬性,很肯定此生以後還有另一個全新的、永恆 的生命。他不只衷心希望像《賣火柴的女孩》這樣可憐的人死後得享安慰,他還 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事,因為上帝既是全知全能者,就沒有祂做不到的事,而且 上帝理所當然會做這樣的安排。安徒生曾和丹麥詩人奧倫施拉格討論到「永生」

的問題,他既嚴肅又幽默地表示,「這是人的要求」:

我們談到『永恆』的問題,奧倫施拉格問:『你為什麼那樣有把握,認為 此生以後還有另一個生命?』我向他表示肯定,我完全相信這一點,根 據是上帝的大公無私。不過我對他講的時候,我使用了不恰當的字眼:『這 是人的要求。』56

奧倫施拉格對安徒生大膽的措詞很不以為然,人怎能「要求」上帝,在活著 時已經蒙受上帝慷慨的施恩了,理當滿足和感恩了,再要求一個全新的、永恆的 生命就超越了人的本份:

於是他繼續說:『你敢要求永恆的生命,不覺得僭越麼?上帝不是在此生 已經給了你無限的恩惠?我知道上帝已經給了我深厚的恩惠。當我死時 閉上眼睛的當兒,我將懷著感激的心情向他祈禱,感謝他。如果他還要 給我一個新的、永恆的生命,我將視為一項新的無限深廣的恩典來接收 它。』57

安徒生認為人有「永生」的需求 ,因為很多人在活著時並沒有得到上帝的 眷顧,他們沒有做錯任何事,為什麼總是在受苦?上帝的恩福為何向他們隱藏,

56 《安徒生童話全集(四之一)》417 頁

57 《安徒生童話全集(四之一)》417、418 頁

(36)

如果有「上帝」,上帝就應該有公平的處理,那被延擱、隱藏的恩福自然該當在 人死後通通顯明出來。

我說:『你很容易說這樣的話,在這個世界上,上帝給你的賜予已經不少 了,我也可以這樣說。不過想想看,在這個世上活著的許多人,卻不能 這樣說──許多人身體有病,神智不健全,在最悲痛的情況下過日子,

憂傷和貧困一直伴隨著他們。為什麼他們要這樣受難呢?為什麼我們的 分配是如此不平等呢?這是非常錯誤的,而上帝不應該做錯誤的事!因 此上帝得做出補償。他將做出我們做不到的事:他將給我們永恆的生 命!』這番談話使我產生了寫<沙丘的故事>的動機。」58(四之一 417、

418 頁)

這段重要的對話不只寫明他創作《沙丘的故事》的動機,其他與死亡相關的 篇章都植基於同樣的想法。這一類作品可說是安徒生為飽經憂患的平民百姓,向 上帝與世人發出一封又一封的陳情抗議書。

六、建立生命功業

東方紀元前的司馬遷感於王道不公、天道不明,仁人志士生不逢時、死不得 其所的大有人在。「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司馬遷以歷史的褒貶代替天道的賞 罰,為立德、立功、立言的人著書立說,好讓他們的事蹟流傳後世。生於西方十 九世紀的安徒生創作童話,與司馬遷寫史記有異曲同工之妙,司馬遷為成人世界 發聲,安徒生則為沒有能力立德、立功、立言,在生存邊緣掙扎的廣大的平凡人、

一生受苦的弱勢者、為需要呵護的兒童顯聲揚名。

《老墓碑》中的卜列本和瑪爾塔,是一對仁慈、可愛的夫婦,本於他們的善

58同上

(37)

意和基督精神,他們善待窮人,供應衣食給缺乏的人。卜列本夫婦相繼死後,一 同葬在修道院裡的墓地,後來整個修道院被拆除,裡面的宣講台、紀念牌、墓碑 被賣給人。曾經埋葬著卜列本夫婦的墓地變成了街道,他們墓碑被打碎當做鋪路 的石材,只剩一塊石頭廢棄在院子裡。這塊石頭緊靠著廚房門旁邊,大家都不知 道它原來的用途,女傭在上面晾曬廚房用具,孩子在上面玩耍。終於有一個老人 認出這塊石頭原是卜列本夫婦的墓碑,向大家講述卜列本夫婦生前的故事。講這 故事的老人悲哀地認為:「誰也不再記起他們了」「被遺忘了!一切東西都會被遺 忘了!」死亡奪去卜列本夫婦,死亡也吞噬所有美好的回憶,老人哀悼卜列本夫 婦,懷想他們生前所有的美德和善行,死後竟然連一塊完好的墓碑都無法擁有。

「死亡」果真如巨浪般捲走沙灘上的一切嗎?事實不然,「美的和善的東西 是永遠不會給遺忘的」。當老人在講述卜列本夫婦的故事時,他不知道自己正在 聽他說故事的孩童心田裡,播撒下生命的種籽。聽到故事以後,孩子對籠罩在月 光下的石頭產生新的感受,那不再只是一塊空洞和單調的石頭:

「被遺忘了,一切東西都會被遺忘了!」這是房間裡的人所說的一句話。

這時候, 有一個看不見的天使飛進來,吻了這孩子的前額,同時低聲地 對他說:「好好地保管著這顆藏在你身體內的種子吧, 一直到它成熟的 時候!透過你, 我的孩子, 那塊老墓石上模糊的碑文,它的每個字,

將會射出金光,傳到後代!、、從這時開始,這顆種子,到了適當的時 候, 將會成熟, 開出花來 ,成為一首詩。 美的和善的東西是永遠不 會給遺忘的;它在傳說和歌謠中將會獲得永恆的生命。 」59

但是,透過文學的功能,傳播的力量 ,卜列本夫婦很平凡但充滿美德和善 行的事蹟就會一直活在人心中,被更多的人認識和熟悉。只要還有說的人、聽的 人、寫的人、讀的人,他們的生命光輝就能一再閃耀動人。他們雖然肉身死了,

59 《安徒生童話全集(四之二)》247 頁

(38)

但他們不會就此消失不見,他們仍然能以另一種形式永活在人間。安徒生為平凡 人建立生命功業,在這個努力的過程中,他已然樹立自己永垂不朽的典範。

七、圓滿人生的缺憾

人生有許多不如意,怎樣平減輕內心的痛苦呢?安徒生將缺憾還諸天地,以 童話圓滿人生的願望。

雨爾根的雙親是西班牙尊貴富裕人家,他本來可以享受豐富幸福的人間生 活,海上暴風吹毀華麗的船隻,瓦解雨爾根的幸福,開始一生坎坷的歲月。海難 把雨爾根變成孤兒,貧窮的漁人夫婦收養了他 。西班牙血統的雨爾根,成了道 地的丹麥人,接受基督教的洗禮、說著丹麥西岸人的方言,體驗貧窮家庭的苦與 樂。不到十四歲時雨爾根離家成為船上侍役,見識到人間的醜惡,受盡被剝削的 痛苦,他感覺自己像鱔魚被剝了皮、切成片、 放在鍋裡炒的時候完全一樣。

雨爾根返回故鄉生活,養父死後他繼承了沙丘上的小屋。以君子成人之美 的胸襟成全愛爾茜的幸福,慷慷贈屋給愛爾茜的未婚夫莫爾登,不料莫爾登意外 兇死, 雨爾根被控謀殺,含冤入獄 。他沒有犯罪卻要受牢獄之災,為什麼他會 有這樣的遭遇呢?無從明瞭,只能期待『來生』從上帝那裡得到解答。 一年之 後他冤屈得雪,得到好心商人布洛涅的幫忙,雨爾根開始新生活 。

災難似乎緊追著雨爾根不放, 海難使雨爾根流落異國變成孤兒,從富貴之 家的苗裔變成貧賤階層,海難再度改變了他的人生,把他推向更不幸的境地。為 了營救所愛的克拉娜,雨爾根腦部受傷變成人口中的「白癡」,最後克拉娜還是 死了。雨爾根的思考只包括過去的一些片段,當別人悲憐雨爾根時,當事人雨爾 根卻對大家說:「他的心情很好, 並不覺得有什麼毛病。」沒有記憶意味著沒有 痛苦了,這種不幸也可以說是另一種幸運。

「上帝所給予他的考驗與遺棄,他全記不得了──而上帝 ,我們的造物主

──是聰明的、仁愛的 誰會對他懷疑呢?我們的心 ,我們的理智都承認這一點

(39)

《聖經》也證實這一點:「他的工作充滿了仁慈」。60善良卑微的人類對上帝存著 不移的信心,相信上帝的慈愛,但不明白何以善良的人,要被苦難一次又一次地 傾軋。這一連串的疑問,是身於苦難中的人痛苦的呻吟。

安徒生認為在重重的不幸中,上帝必在人死後給予圓滿的補償,給充滿缺憾 的人生圓滿的結局。 但安徒生迫不急待地要先給雨爾根一個公道,在故事之終 預先圓了雨爾根的願望,讓雨爾根生命臨終時進入美麗的夢幻,雨爾根了卻在世 的遺憾,與所愛的人在教堂完成婚禮,然後在幸福快樂的氛圍中被沙塵暴掩埋死 亡。

《柳樹下的夢》傳達同樣的渴望,克努得和約翰妮是童年的一對玩伴,分別 多年後兩人重逢, 克努得愛戀約翰妮, 約翰妮只希望和克努得保持兄妹之情。

約翰妮對克努得說:「我將永遠是你的一個好妹妹── 你可以相信我 。不過除 此以外, 我什麼也辦不到!」61傷心的克努得四處流浪,在國外巧遇成名後的約 翰妮, 得知約翰妮訂婚後,他決定返回故鄉 ,不幸凍死在路途中的一棵柳樹下。

現實生活中為戀慕的人拒絕,在瀕死的夢中愛戀的約翰妮卻願意他結婚,癡情的 克努得終於一償宿願 ,克努得在歡悅滿足的時刻凍死路旁 。

安徒生渴望愛情、婚姻,曾在日記中祈求上帝賜他伴侶,終其一生這個願望 始終沒有實現,總是與愛情失之交臂。 他雖然自我解嘲,若有妻子可能影響他 寫作事業,然而遺憾仍是遺憾,但安徒生巧妙地以童話來圓滿人生的願望,將缺 憾還諸天地。

八、尋找苦難的正面價值

為何世上有如此多悲哀、不幸的事件,上帝既然是仁慈的,為何不阻止苦難 的發生呢?或許上帝另有用意,如果是另有用意,上帝的旨意究竟是什麼?「我 們的心, 我們的理智都承認這一點《聖經》也證實這一點:「他的工作充滿了仁

60 《安徒生童話全集(四之一)》413 頁

61 《安徒生童話全集(四之四)》290 頁

(40)

慈」62固然理智上相信上帝是慈愛的,但當人類的願望與上帝旨意的衝突時,在 情感層面就不免有所懷疑。安徒生嘗試為死亡造成的苦難尋找正面價值,揣度上 帝容許苦難發生的深意。上帝的旨意是為了人好,也許上帝按人的想法去實現反 倒是人類的悲劇。

在 《墓裡的孩子》和《母親的故事》裡面,按照父母的期待孩子活下來才 是美好,但孩子活下來以後,在未來的日子也許得繼續承受疾病漫無止盡的折 磨。雖然延長了活著的時間,但相對地也可能延長了孩子的痛苦。

《天使》中不良於行的孩子,從很小的時候就一直躺在床上,身體狀況最好 的時候只能拄著拐杖在斗室徘徊,無法像一般的兒童享受在陽光下追逐的樂趣,

貧窮的家境、昏暗的房間、病弱的身體、孤寂的心靈,雖然活在人間,其實形同 活在煉獄,「死亡」反而使他脫離疾病的枷鎖,進入快樂的天堂,享受自由遨遊 地快樂,「死亡」對極為受苦的人反而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

巴貝德在《冰姑娘》裡婚禮前一天做的惡夢,夢境中暗示兩人結婚後數年巴 貝德將受誘惑出軌。在滿懷幸福完美的時刻畫下句點,生命嘎然而止和數年後在 婚姻裡的變質、背叛相比,哪一樣比較好呢?

九、生命價值的省思

佛洛依德認為「人有求生存的本能」,世上的一切生物都有求生的本能,候 鳥懂得因應氣候的變化南來北往遷徙,植物尋找溫度、濕度、光線合宜的方向生 長,為何《海的女兒》人魚公主要放棄海底皇宮舒服、愉快的生活、親愛的家人 和可以活上三百年的歲月呢?當人魚公主有機會殺死王子變回原貌,重返海底生 活,為何她放棄了機會?有什麼事物可以使人拋開恐懼奔赴死亡?「我要犧牲一 切來爭取他和一個不滅的靈魂。」63這是人魚公主偉大的宣言。

追求愛、追求活得像一個真正的人,有形有體有不滅的靈魂,過一個能夠愛

62 《安徒生童話全集(四之一)》413 頁

63 《安徒生童話全集(四之四)》17 頁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Óbitos, segundo o grupo etário, por causas antecedentes de morte (lista de 103 rubricas) e sexo Mortality by age group, underlying cause of death (103 listed rubrics) and gender.

Óbitos, segundo o grupo etário, por causas antecedentes de morte (lista de 103 rubricas) e sexo Mortality by Gender, Age Group and Underlying Cause of Death (103 Listed Rubrics).

[註 3] McRae 的看法不少是採用日本學界的意見,譬如他說: "The SKSC says very tersely that after Hui-neng's death Shen-hui 'wandered about to famous sites.' In 720 he took

To stimulate creativity, smart learning, critical thinking and logical reasoning in students, drama and arts play a pivotal role in the..

3.16 Career-oriented studies provide courses alongside other school subjects and learning experiences in the senior secondary curriculum. They have been included in the

1.4 For education of students with SEN, EMB has held a series of consultative meetings with schools, teachers, parents and professional bodies to solicit feedback on

•  Flux ratios and gravitational imaging can probe the subhalo mass function down to 1e7 solar masses. and thus help rule out (or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ang Lin’ s Ming Bao Ji (Retribution after Death), which is written in the Early Tang period, to examin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perception of animal si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