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兩岸高等技術及職業教育學校制度比較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兩岸高等技術及職業教育學校制度比較研究"

Copied!
21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莊謙本. 博士. 陳聰勝. 博士. 兩岸高等技術及職業教育學校制度比較研究 A Comparative Study of Higher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School Systems between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研究生:紀寰緯 撰 中華民國一百零一年六月.

(2) 謝誌 時光飛逝,兩年碩士班的求學生涯即將隨著本篇論文的完成而結束,在 此論文完成之際,心中有著無限的感激。首先,我要以感恩的心向我最敬愛 的指導教授莊謙本博士以及陳聰勝博士,致上十二萬分的感謝。在我撰寫碩 士論文的這段期間,對我細心與耐心的指導以及協助支持與鼓勵,讓我學習 如何思考、組織及寫作真正屬於自己的論文。其次,在論文口試更要感謝張 國保所長以及李景峰教授的詳細、精闢論點及不吝指正,使本論文獲益良多 且更為嚴謹。饒達欽副校長在論文計畫口試也給予非常多的想法與方向,雖 然於論文口試時,臨時另有要公無法給予學生指導,但學生仍非常感謝。 大陸華東師範大學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研究所石偉平所長以及匡瑛副 教授,給予我在上海調研期間的協助,使我在撰寫大陸職業教育的部分有很 大助益;工業教育學系大學部學弟妹竺君、俊佑與俊榮,若無學弟妹在論文 口試場合的協助,我將無法順利完成論文口試。另外,很感謝本實驗室的應 用電子科技學系碩士班昆燁、政宏與冠憲,隔壁實驗室信彰、健平、鉅凱、 育碩與佑軒,以及工業教育學系碩士班同學其瑞、秀敏、聖明、俊鴻、宗駿 與建成,在我撰寫碩士論文期間相互勉勵,才能順利完成碩士班的學業。 最後,感謝工業教育學系校友、永達技術學院電子工程系李耀松教授,當初 在我準備推甄碩士班期間給予我很大的協助與提攜,使我能夠有機會進入本 系碩士班就讀。機會謹以此碩士論文,獻給愛我的人與我愛的家人,以及在 我求學生涯提攜並栽培過我的恩師們,使我能夠在技職體系習得一技之長, 讓我體會到技職教育的天空無限寬廣,才使我能夠擁有今日成就。. 紀寰緯. 謹誌於. 數位學習創新教材教法實驗室 2012 年 6 月 29 日 I.

(3) 摘要. 本研究旨在比較兩岸高等技職教育學校制度的異同,特別針對培育目標 與學設計進行分析比較。研究方法主要採用貝瑞岱比較教育研究法,將兩岸 技職教育歷史文獻與現行學制作並列比較,以提供教育主管部門與技專校院 規劃兩岸交流與招生的參考。 本研究經比較分析後,歸納出下列三項主要結論,分述如下: 一、臺灣高等技職教育僅有《專科學校法》規範出培育目標,然而技術學院 與科技大學,迄今尚無專法規範,大陸則以《職業教育法》涵蓋各級技職教 育培育目標。 二、臺灣的技專校院,專科學校僅包括二專與五專,技術學院與科技大學則 可開設二技與四技,並得附設二專或五專。大陸則分為高等專科學校、職業 大學與職業技術學院,均為培育專科層次的學制,修業期以三年制為主,五 年制次之,並未授予學士學位。目前僅遼寧省試行四年制本科學制,可授予 學士學位。 三、臺灣技專校院主要招收技職體系的高職、附設職業類科之高中與綜合高 中專業學程畢業生為主,普通高中生次之,已形成專業學習的一貫體系;而 大陸高等職業院校皆以招收高中生為主,中等專業學校、職業高中與技工學 校等畢業生次之。其中後三者之報考人數不得超過當年度 5%的畢業人數, 造成中等技職學校畢業生被迫就業,而高等技職校院學生缺乏專業基礎。. 關鍵詞:兩岸、高等技職教育、學校制度 關鍵詞. II.

(4)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compare the school system of higher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TVE) between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in terms of the goal and system structure. The Bereday's comparative method was used to describ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wo sides of Taiwan Strait after reviewing historical document and present education system. Some main points were concluded as the followings: 1.Only “Junior College Act” has been set for Junior colleges in Taiwan, no other Act was set for other higher TVE institutions. But in Mainland China, "Vocational Education Act" has been promulgated for all kinds of TVE including their goals and conduction. 2.In Taiwan, the higher-level TVE includes junior colleges, colleges of technology, and universities of science & technology. Later two categories are 4-year school system, they offer opportunities for 2-year and 5-year junior college graduates and TVE high school graduate. But in Mainland China, both higher junior college, vocational university (or institute) and vocational technology institute (or polytechnic) are of junior college level school system. No bachelor degree is offered for 3-year or 5-year graduate. Recently, only Liaoning province inaugurated a pilot study for 4-year undergraduate level TVE school systems with bachelor degree. 3. The TVE system of Taiwan consists of middle-level TVE and higher-level TVE. The middle-level TVE includes the Technical Skills programs in junior high school, senior vocational schools, Professional Programs in general high schools and/or the vocational programs in comprehensive high schools; the higher-level TVE includes Junior colleges, colleges of technology, and universities of science & technology. It has been formed a complete school system. But in Mainland China, most higher TVE III.

(5) institutes enroll general high school students, only 5% from secondary specialized schools, vocational senior high school and mechanic schools. It forced most TVE high school graduate to work right after their graduation and the students in higher TVE institute lack of expertise background.. Key words: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s, Higher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School Systems.. IV.

(6)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 10 研究範圍與限制 ........................................................................... 12 名詞釋義 ....................................................................................... 1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20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兩岸現有博碩士論文之綜合評析 ................................................ 20 學校制度的沿革與定義................................................................ 29 兩岸技職體系學校制度之歷史沿革 ............................................ 37.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 95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第五節 第六節. 研究方法 ....................................................................................... 95 研究信實度 ................................................................................... 99 研究架構 ..................................................................................... 101 研究流程與步驟 ......................................................................... 102 研究工具 ..................................................................................... 105 研究倫理 ..................................................................................... 106.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108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臺灣高等技職教育學校制度-描述與詮釋................................112 大陸高等技職教育學校制度-描述與詮釋............................... 120 兩岸高等技職教育學校制度-並列與比較............................... 14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52 第一節 第二節. 結論 ............................................................................................ 152 建議 ............................................................................................ 158. 參考文獻 .........................................................................................................163 附錄一 1995 學年度至 2024 學年度各項重要出生人口 、學生人數與預估 人數彙整 .........................................................................................................178 附錄一 《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 (摘錄 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 (摘錄) 摘錄) .........................182 附錄二 《中共黨政軍機關企業學術機構團體旗歌及人員職銜統一稱謂實施 要點》 要點》(摘錄 (摘錄) 摘錄) ...............................................................................................183 V.

(7) 附錄三 2011 學年度產學攜手招生院校與專班一覽表( 學年度產學攜手招生院校與專班一覽表(摘錄) 摘錄) ...............185 附錄四 2011 學年度設有雙軌旗艦訓練計畫之合作學校與招生職類一覽表 (摘錄) 摘錄) .........................................................................................................186 附錄五 2012 學年度學士後第二專長學位學程招生院校與學程名稱一覽表 (摘錄) 摘錄) .........................................................................................................187 附錄六 深圳職業技術學院電子與資訊工程學院- 深圳職業技術學院電子與資訊工程學院-2009 年電子信息工程技 術人才方案教學計畫進度表 ..........................................................................188 附錄七 臺灣立法的基本程序 ......................................................................191 附錄八 大陸立法的基本程序 ......................................................................193 附錄九 尚未施行之最新教育部組織圖 ......................................................203 附錄十 紀寰緯簡歷 .....................................................................................204. VI.

(8) 圖次. 圖 1-1 癸卯學制圖………………………………………………………………6 圖 2-1 學校制度的兩種類型圖 ………………………………………………30 圖 2-2 壬子學制圖 ……………………………………………………………39 圖 2-3 壬子癸丑學制圖 ………………………………………………………42 圖 2-4 壬戌學制圖 ……………………………………………………………47 圖 2-5 戊辰學制圖 ……………………………………………………………51 圖 2-6 1948 年中華民國學制圖 ………………………………………………53 圖 2-7 1981 年臺灣學制圖 ……………………………………………………63 圖 2-8 臺灣現行學制圖 ………………………………………………………72 圖 2-9 大陸現行學制圖 ………………………………………………………88 圖 3-1 研究架構圖……………………………………………………………101 圖 3-2 研究流程圖……………………………………………………………102 圖 4-1 2012 年臺灣教育部組織編制圖………………………………………109 圖 4-2 立法院立法程序流程圖………………………………………………111 圖 4-3 現行臺灣技職教育多元學制圖………………………………………115 圖 4-4 2012 年大陸教育部組織編制圖………………………………………121 圖 4-5 大陸立法程序流程圖…………………………………………………123 圖 4-6 大陸現行學制概況示意圖……………………………………………140. VII.

(9) 表次. 表 2-1 臺灣高等技職教育學校制度相關之學位論文彙整表 ………………21 表 2-2 大陸高等職業教育學校制度相關之碩士論文彙整表 ………………26 表 2-3 臺灣光復前後專科學制的調整彙整表 ………………………………59 表 4-1 2011 學年度五專菁英班招生院校與科別一覽表……………………118 表 4-2 制定四年制高職本科教育人才培育方案的院校及專業一覽表……135 表 4-3 兩岸高等技職教育學校制度並列比較表……………………………143. VIII.

(10) 第一章 緒論 本章闡述本研究之研究背景與動機,並依據研究背景與動機,說明本研 究之研究目的,隨著研究目的之確立,產生待答問題,最後說明本研究之限 制範圍與研究方法,以及重要名詞定義,使本研究之執行得以嚴謹周延。基 於此,本章依序分別為研究背景與動機、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研究範圍與 限制及重要名詞釋義。.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臺灣1與大陸2的兩岸人民,皆源自中國3大陸這塊土地上的中華民族,基 於歷史與政治等因素,兩岸分治已經長達一甲子之久。2008 年 5 月,臺灣 歷經第二次政黨輪替之後,兩岸緊張情勢逐漸趨緩且邁向新的里程碑,教育 學術之交流日益頻繁。2010 年 8 月 19 日,立法院正式三讀通過大陸學生(以. 1. 。 本研究為行文清晰之目的,全文所稱之臺灣,係指 1911 年成立之中華民國(有時亦簡稱民國) 該一指稱無關研究者之政治立場。1949 年中華民國尚未播遷臺灣以前,國內外社會皆將其視為 中國,1971 年 10 月 25 日,中華民國被迫先行宣佈退出聯合國以後,國內外社會則改口稱臺灣、 臺北或中華臺北居多。目前有效管轄領土為臺灣、澎湖、金門、馬祖與其他主權範圍所及的外離 島。臺灣位於亞洲中國大陸東南方,太平洋西側,菲律賓北方,琉球群島西南方。臺灣島位於西 太平洋上,形狀似番薯地瓜。東岸為太平洋。西岸隔臺灣海峽與大陸相望。南濱巴士海峽。北接 東中國海。全島面積為 36,188 平方公里,南北長 394 公里,南北狹長,東西窄。地勢東高西低, 地形主要以山地、丘陵、盆地、臺地、平原為主體。山地、丘陵約佔全島總面積的 2/3。地殼被 擠壓抬升而形成的山脈,南北縱貫全臺,其中以中央山脈為主體,地勢高峻陡峭。2011 年 2 月 25 日,取自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F%B0%E7%81%A3%E5%9C%B0%E7%90%86 2 本研究為行文清晰之目的,全文所稱之大陸,係指 1949 年成立之「中華人民共和國」 (有時亦 簡稱中國) 。該一指稱無關研究者之政治立場。中國共產黨及大陸政府,經常使用「舊中國」一 詞,來稱呼自大陸地區播遷臺灣以前的中華民國。 3 中國,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陸地面積約 960 萬平方公里,僅次於俄羅斯和加拿大位居 世界第 3 位或第 4 位。其中陸地面積為世界第二,僅次於俄羅斯。中國疆域東西跨越 60 多度、 五個時區,約 5,200 公里;南北跨越近 50 度,約 5,500 公里。從北到南瀕臨的海洋依次為渤海、 黃海、東海和南海;島嶼約有 5,000 多個,絕大部分分佈在長江口以南的海域;最大的臺灣島及 第二大的海南島;最南端的為南海南部的曾母暗沙;最大的群島為舟山群島;山東半島為最大的 半島,其次為遼東半島;渤海為中國的內海;大陸海岸線長 18,000 多公里。2011 年 2 月 25 日, http://zh.wikipedia.org/zh-tw/%E4%B8%AD%E5%9C%8B 1.

(11) 下簡稱陸生)來臺就讀及大陸地區學歷採認機制之法源依據,簡稱「陸生三 法4」之重要法案,目前大陸教育部對於臺灣學生(以下簡稱臺生)登陸就 讀之各方面限制較為寬鬆,而臺灣教育部對於陸生來臺就讀的態度,則有「三 限六不5 」之諸多限制。即使這項措施仍然不能讓所有人都能接受,但仍開 創兩岸高等教育與技術及職業教育(以下簡稱技職教育,乃是臺灣慣用語; 大陸慣用語則稱職業技術教育或職業教育)學術交流的新契機,大陸目前有 6 個直轄市與省份的學生,具備來臺就讀大學部與研究所正式學歷的機會。 當前臺灣的技專校院正面臨少子女化的危機,多數校院皆有招生不足甚 至面臨倒閉之困境。以教育部統計處(2012)的調查數據為例,2011 學年 度報考技專校院各類日間部招生管道之招生名額與錄取人數,二技分別為 8,722 人與 6,611 人,四技二專分別為 138,772 人與 117,248 人,五專分別為 24,955 人與 23,418 人,總計招生名額為 172,449 人,錄取人數為 147,277 人。 由此觀之,目前技專校院的招生缺口,尚有將近 2 萬 5 千人左右的缺額是收 不到學生的。 根據教育部統計處(2009)於 2009 年出版的《國民教育階段學生人數 預測分析報告》 ,研究指出國小新生數自 2004 學年度起,產生大幅度負成長, 國中新生數劇減現象則遞移至 2010 學年度,高中職則在 2013 學年度呈現。 依已出生人口數推計,2015 學年國小新生將減為 18 萬 9 千人,較 2008 學年度少 5 萬 4 千人,平均年減 8 千人;較 2008 學年度減少 38 萬人,平均. 4. 「陸生三法」係指 2010 年 8 月 19 日,於臺灣立法院第 7 屆第 5 會期第 2 次臨時會第 1 次會議審 議通過《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 、《大學法》與《專科學校法》部分修正草案。2011 年 10 月 10 日,取自 http://www.edu.tw/news.aspx?news_sn=3794 5 「三限六不」 ,係指對於大陸學生來臺就讀之規範,「三限」係指:1.限校:僅採認大陸優良高等 學校學歷;2.限量:係指招收大陸學生設有總額限量,上限應為當年招生總額的 1%,目前考量採 0.5%,同時每校會設上限,不讓陸生集中在少數學校;3.限域:係指限制領域,中西醫、醫檢、藥 「六不」係指:1. 不涉及加分,陸生來臺 學等暫不考慮採認,涉及國安及高科技等領域也會限制。 是申請制,不涉及考試;2. 不會影響本地學生招生名額,陸生採外加名額;3. 不會編預算提供獎 助學金給陸生;4. 不允許校外打工,但陸生可在校內打工或當研究助理;5.不會有考證照問題,已 與考選部達成共識;6. 不會有就業問題,要考選公務員須具備臺灣人民身分。2011 年 10 月 10 日, 取自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8/new/nov/11/today-t1.htm 2.

(12) 年減 6 萬 7 千人。預測 2015 至 2024 學年度,國小新生將續減少 1 萬 8 千人, 平均年減 2 千人。推計 2009 學年度至 2016 學年度期間,國中新生將大幅減 少近 10 萬人,平均年減逾 1 萬 4 千人;全體在校學生總數大幅減少亦將持 續延後 3 年,至 108 學年累計減少 34 萬 2 千人左右,平均年減逾 3 萬 4 千 人(教育部統計處,2009) 。 國民中學部分,依前所述新生入學數,將自 2010 學年度開始減幅加劇, 推估 2009 學年度 1 年級新生將減為 31 萬 3,407 人,較 2008 學年減少 4,832 人;2009 學年度至 105 學年期間,7 年間新生入學數將減至 21 萬 3,811 人, 平均年減 1 萬 4,228 人,減幅為 5.3%;預測至 2024 學年度新生入學數將減 為 18 萬 5 千人左右(教育部統計處,2009) 。 推估 2011 學年至 2024 學年度期間,國中畢業生數將由每年 31 萬人降 至 18 萬 5 千人左右,亦即高中、職,五專 1 年級之學生來源若不考慮重考 等相關因素,每年平均將減少近 1 萬人(教育部統計處,2009) 。針對 1995 學年度至 2024 學年度各項重要出生人口、學生人數與預估人數的部分,如 附錄一所示。 基於上述,當前臺灣技專校院已經有招生名額缺口,加上少子女化的因 素,影響到了國小與國中學生持續減少。此次大陸學生來臺就讀法案,終於 在立法院通過三讀的立法程序,但對於擁有大陸專科學歷之陸生來臺問題仍 未解套,後續臺灣教育部要是能夠對其承認大專學歷,陸生便可來臺就讀二 年制技術系(以下簡稱二技)或其他專案配套制度,對於臺灣技職體系的技 專校院將是最大受惠者。 2011 年 2 月 9 日,教育部正式核定 2011 學年度大專校院可招收名額, 包括一般大學體系 67 校與技職體系 65 校,這 132 所學校總計可以招收 2,000 名陸生(一般大學體系 1,123 名,技職校院體系計 877 名) ;以公私立學校 作為區分,公立學校 477 名,私立學校 1,523 名;以學制作為區分,學士班 3.

(13) 1,361 名、碩士班 557 名、博士班 82 名。至於離島專案申請部分,國立金門 大學可招收陸生 73 名(學士班 64 名、碩士班 9 名) 、國立澎湖科技大學可 招收陸生 68 名(學士班 63 名、碩士班 5 名) 。總計 134 所可招生學校,占 了臺灣目前現有大專校院總數的 82%(王正旭,2011) 。 李大偉、馮丹白(2009)於第 5 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的場合指出,目前 兩岸高等技職教育供需狀況,存有明顯之差異,大陸職業教育現階段僅延續 至專科階段(大學專科、高專、高職院校),學士學位(大學本科)層級的 就學機會則處於短缺狀態;目前臺灣的技職教育在二技學制的部分,可銜接 大陸的專科畢業生來臺就讀,建議兩岸可規劃推動此類學制之合作,增進大 陸職業教育體系學生之技藝技能。有鑑於此,便衍生研究者對於本研究的動 機之一。 當前,大陸的高等職業教育(或稱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以下簡稱高職或 高職教育,此為大陸的慣稱;臺灣則慣稱高等技術及職業教育或高等技職教 育)主要為專科層次(多數為臺灣早期的三專學制),絕大多數之專科生若 往後想要繼續升學,一是參加「專轉本6 」全省統一考試,二是參加高等教 ,倘若臺灣教育部對於陸生來臺相 育自學考試7(類似我國空中大學的型態) 關配套與技專校院招生得宜的話,將有機會吸引大量具備專科學歷之陸生來. 6. 「專轉本」 ,係指大陸普通高等學校專科學生轉入普通高等本科院校的選拔考試,而「專轉本」、 ,都是入學選拔考 「專升本」與「專接本」是完全不同的考試。 「專轉本」又被視為「第二次高考」 試,入學後是普通高等院校本科生,統招類別。而後兩者考試所取得的學歷資格是非普通高等教育 學生。目前大陸教育部沒有全部在各省(直轄市與自治區)範圍內實施「轉本」這條管道,「專轉 本」只有在目前專科教育水準較高的江蘇、山東與安徽等省舉行,一般只限報考轉省內本科。以江 蘇省為例,江蘇的「專轉本」學生經考試錄取讀完本科,獲取的畢業證書是普通高等教育本科畢業 證書,「專升本」的價值對大陸學生而言,遠比成人高等教育的畢業證書高出許多。2011 年 10 月 25 日,取自 http://www.51zzb.cn/kaoshizhengce/2011/0914/93.html 7 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簡稱自考、高自考或高教自考。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是大陸政府對自學者進行 的以學歷考試爲主的高等教育「國家」考試,是個人自學、社會助學和「國家」考試相結合的高等 教育形式。其任務是通過「國家」考試促進廣泛的個人自學和社會助學活動,推進在職專業教育和 大學後繼續教育,造就和選拔德才兼備的專門人才,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科學文化素質,適應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在通過教學計劃規定的全部理論和實踐課程的考試後,即可取得大陸 教育部認可的大學專科或本科的畢業證書。本科畢業生還可以申請學士學位。2012 年 2 月 25 日, 取自 http://baike.baidu.com/view/137118.htm 4.

(14) 臺就讀,除能減緩臺灣少子女化產生的學生來源不足危機外,並能促進兩岸 技職體系學生的知識文化與專業技能等各種不同層次交流,以及拓展宏寬之 新視野。基於此,研究者認為當前有必要針對兩岸目前高等技職教育的學校 制度(以下簡稱學制)來做研究,此為本研究的動機之二。 目前臺灣的技職教育早已建立一貫體系(國中技藝教育班→高職→專科 學校→技術學院→科技大學) ,並且臺灣發展技職教育之相關經驗也遙遙領 先大陸,並持續不斷的精進推動技職教育。 ,共計提出 2009 年 5 月,教育部提出為期 3 年的「技職教育再造方案」 10 項具體策略,以及其他多項技職教育的政策,例如最近 1 項政策利多, 即為 2009 年 10 月 12 日發布的《教育部補助技專校院學生出國參加國際性 技藝能競賽及發明展作業要點》 ,顯見當前教育部對技職教育的重視。 臺灣的技職教育體系建構也遠比大陸早許多年發展,自 1950 年代起, 逐步推動高職、五專、技術學院與科技大學;大陸則遲至改革開放 8之後, 約莫從 1990 年代開始,才有了職業教育體制的大規模改革,相距達 40 年之 久,尤其是高等技職教育的部分,早於清朝9 末年至民國初年就已建立(李 建興,2008) 。 清光緒 29 年(1903 年),由張百熙、張之洞、榮慶等人上疏奏擬《奏 定學堂章程》 ,後由光緒皇帝諭令公佈於 1904 年實施,史稱《癸卯學制》 , 如圖 1-1 所示。. 8. 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產黨於 1978 年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 11 屆三中全會上提出的「對內改革、對 外開放」戰略決策,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第一個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這項決策使得 「中國」改變了長期以來對外封閉的情況,令其走向世界,同時大幅度提高了「中國」人民的生活 水平,極大提高了「中國」在國際上的形象,並進入了經濟高速發展時期。2011 年 9 月 26 日,取 自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4%B9%E9%9D%A9%E9%96%8B%E6%94%BE 9 清朝(1616 年、1636 年或 1644 年-1912 年),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君主制王朝,也是最後一 個征服王朝。統治者為建州女真的愛新覺羅氏。2011 年 4 月 15 日,取自 http://zh.wikipedia.org/wiki /%E6%B8%85%E6%9C%9D#cite_note-4 5.

(15) 圖 1-1 癸卯學制圖 資料來源:王延靜(2010) 。 《癸卯學制》 癸卯學制》之工藝教育研究。山東工藝美術學 之工藝教育研究 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山東省濟南市。 6.

(16) 《癸卯學制》是清朝首次由政府頒布並實行中國全境實施的學制,它代表 著中國教育由傳統走向現代,對於學校教育的課程設置、教育行政與學校管 理等,皆作了明確規範。而《癸卯学制》的主要規劃者為張之洞10,其參考 日本學制並融合了張百熙11所提出的《壬寅學制12》 ,架構起三段 7 級且重視 實業教育的教育體系(徐韶君,2009) 。 美國學者 William Ayers(1971)在其著作《Chang Chih-tung and Educ ational Reform in China》一書中,評論張之洞當時對於中國的教育改革, 作出的貢獻給予了很高的正面評價:「張之洞的一生中,中國教育的形態發 生了根本性變化,對此,他的努力具有決定性意義。」 大陸則自鄧小平13(1904-1997)掌權開始改革開放以後,就不斷的積極 推動職業教育諸多改革政策,諸如大陸「國務院」於 1999 年公布《關於深 10. 張之洞(1837-1909) ,直隸南皮(今河北南皮)人。他是清代最通曉學務的大臣之一,有別於一 般大臣,張之洞推廣教育著力最多,由地方性的「湖北學制」開始並成功,促使他有機會著手規劃 全國性的學制。張之洞平生所為最為後人稱道的是其在中國教育由封建傳統向現代化邁進過程中所 作出的歷史性貢獻。其弟子張繼熙曾說:「公常謂中國不貧於財,而貧于人才,故以興學為求才治 國之首務。」臺灣學者蘇雲峰更是高度評價張之洞對中國教育改革作出的歷史性貢獻:「湖北教育 改革的成功,最主要的因素是由於張之洞的領導,而張之洞,對教育改革的貢獻,並不限於湖北一 地,而是具有全國性意義。」正是由於張之洞的貢獻,而使中國教育始走向近代化道路。2012 年 5 月 15 日,取自 http://baike.baidu.com/view/21608.htm 11 張百熙(1847-1907) ,湖南長沙人,張百熙以進士出身入仕,在京為官多年,歷任吏部、戶部等 部尚書及管學大臣等職,官至郵傳部尚書。他思想開明,主張施行新政,是中國教育改革的先驅者, ,[2]時有「大學之父」之譽。2012 年 5 制定了中國近代第一個由國家頒布的學制《欽定學堂章程》 月 15 日,取自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C%A0%E7%99%BE%E7%86%99 12 ,清光緒 28 年(1902 年) ,亦稱《壬寅學制》 ,是 《壬寅學制》 ,清朝政府頒佈《欽定學堂章程》 ,由管學大臣張百熙擬訂。這是中 中國教育史上正式頒佈但未實行的第一個學制。 《欽定學堂章程》 國近代教育史上首次法定的學校系統。「壬寅學制」因制訂過於急促,及本身若幹不足和局限,加 上清廷內部的權力競逐,未能付諸實行。惟張百熙的開創之功,不容抹滅,《癸卯学制》即在《壬 寅學制》的基礎之上,發展的更完備,更嚴謹。後續更促成了科舉制度之廢除,中國學制漸趨規範 統一,新式教育得以迅速推展,奠定中華民國初期學制改革與教育發展的基礎,實為清朝末年教育 改革重大成就之一。2012 年 5 月 15 日,取自 http://baike.baidu.com/view/1046186.htm 13 鄧小平(1904-1997) ,出生於中國四川省廣安縣協興鄉牌坊村(今廣安區協興鎮牌坊村)的一個 客家家庭,他是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領導人之一。他被 中共「中央」稱為「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中國共產黨第二 代中央領導集體核心」。鄧小平一生從來沒有擔任過中國共產黨或「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最高領導 人職務,但他被普遍認為是「中國」大陸在 1978 年至 1992 年間的實際最高領導人,直到去世時他 仍保持著影響力。他是「改革開放」及「一國兩制」的提議者,中國共產黨將他的政治理念為核心 ,也在相當程度上改變 的理論,稱之為「鄧小平理論」 。他經常被稱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 了世界。他曾分別於 1978 年和 1985 年兩次當選《時代》周刊「年度風雲人物」。2011 年 9 月 26 日,取自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84%A7%E5%B0%8F%E5%B9%B3 7.

(17) 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14》 ,提到高等職業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 要組成部分,為積極發展高等職業教育,培育一批具有必要的理論知識和較 強實踐能力,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和農村急需的專門人才。 2002 年 8 月,大陸「國務院」公布《關於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 展的決定15》 ,提到擴大高等職業教育的規模,擴大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進入 高等學校尤其是進入高等職業學校繼續學習的比例,適當增加高等職業教育 專科畢業生接受本科教育的比例;適度發展初中後五年制高等職業教育。 2005 年,大陸「國務院」公布《關於積極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16》 ,把 發展職業教育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和教育工作的戰略重點,並且到 「十 2010 年,高等職業教育招生規模,要超過高等教育招生規模的一半以上; 一五17」期間,要為大陸社會培育 1,100 多萬名高等職業院校畢業生,在重 點專業領域設置 2,000 個專業類科齊全、設備品質較高、優質資源分享的職 業教育實務訓練場所。 2006 年 11 月,大陸教育部與財政部聯合推動被稱為「高職 211 工程」 的《 「國家」示範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畫18》 ,大陸教育部將支援 100 所高 水準的高職示範院校建設。包括優先安排招生錄取梯次、鼓勵展開單獨招生 試點等項目。高職示範院校可以根據社會發展需要來彈性設置專業類科,逐 步擴大跨省招生規模;高職示範院校跨省招生比例不低於 30%,大陸中部 和東部地區的高職示範院校,對於西部地區的招生比例不低於 10%。 2010 年 8 月,大陸教育部與財政部共同提出《「國家」示範性高等職 業院校建設計畫實施工作的通知19》,2010 年將遴選 40 所左右高職院校做. 14. 1999 年 6 月 13 日發布。 2002 年 8 月 24 日發布。 16 2005 年 10 月 28 日發布。 17 「十一五」,全稱為第 11 個 5 年規劃,自 2006 年起至 2010 年止,主要發展方向是人民經濟和 社會發展。 18 2006 年 11 月 13 日發布。 19 2010 年 7 月 26 日發布。 8 15.

(18) 為示範性高職,2011 年、2012 年再分別遴選 30 所左右,預定 2015 年完成 全部項目驗收工作。 綜合分析上述政策,可以看出大陸近幾年積極致力於發展技職教育,加 上兩岸目前學術交流頻繁、政治氛圍融洽。兩岸自 1949 年以來,已經分治 長達 60 年以上,如今兩岸在教育方面,不僅僅是體制不同,同時教育政策 與執行措施方面也有所差異。 無獨有偶,當前臺灣與大陸對於技職教育的共通特點,就是都致力於發 展技職教育,尤其自 1990 年代以後,非常重視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有鑑 於此,研究者認為,當前針對兩岸高等技職教育學校制度來做研究,甚為最 佳時機。經研究者搜尋「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的結果顯示,目前臺灣 幾乎沒有博士或碩士的學位論文題目,係針對大陸高等技職教育(職業教育) 或兩岸高等技職教育(職業教育)的單一性研究或比較性研究。 基於此,研究者便開始思考,擬以兩岸高等技職教育學校制度的比較, 作為碩士學位論文的研究題目,經由比較分析異同之處後,提出對臺灣教育 主管部門與技專校院等機構,在未來開放大陸高等技職教育層次的專科生, 來臺就讀技專校院之大學層次的二技學制時,能夠很清楚的瞭解大陸高等技 職教育體系,並對這些來臺就讀二技的大陸專科畢業生,能夠有完善的安置 配套以及學歷採認。 目前教育部正在研擬方案,讓大陸五專畢業生,能來臺就讀二技學士班 (曾增勳,2012) ,藉由招收一定數量之大陸專科層次的畢業生,可以緩解 當前臺灣社會少子女化所帶來的學生來源減少之趨勢,技專校院招生不足造 成財務困難之情形將有所解套,此為本研究的動機之三。. 9.

(19)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本節主要是說明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壹、研究目的 臺灣過去對大陸職業教育研究僅針對中等職業教育為主,博碩士論文對 於兩岸技職教育研究著墨不多,僅有少數幾篇的博碩士論文,研究題目是針 對大陸中等職業教育。經研究者查證,目前臺灣尚無人發表針對大陸高等職 業教育或兩岸高等技職教育的單一性或比較性研究的的博碩士論文。 由於學校制度是牽動高等技職教育制度健全發展的重要層面,當前我國 雖然已經開始逐步開放大陸學生來臺就讀大專校院,但仍未開放具備大陸專 科學歷的大陸學生,來臺就讀二技學士班。後續仍有待我國教育主管部門的 官員以及技專校院的學者,共同研議開放與採認時機,努力突破障礙與研擬 配套後,於適當時機來開放大陸學生來臺求學。 基於此,研究者認為有必要針對當前兩岸高等技職教育學校制度,來做 深入的比較性研究。綜合上述的研究背景與動機,本研究之目的如下: 一、探討分析兩岸高等技職教育學校制度的發展沿革與當前困境; 二、比較兩岸高等技職教育學校制度的異同之處; 三、具備大陸專科學歷的大陸學生,來台就讀高等技職教育二技或其他學 制銜接的策略。. 貳、待答問題 依據上述研究目的與相關文獻之參考,本研究之待答問題,如下所述: 一、兩岸高等技職教育學校制度培育目標的異同為何? 10.

(20) 二、兩岸高等技職教育學校制度學制性質的異同為何? 三、具備大陸專科學歷的大陸學生,來台就讀高等技職教育二技或其他 學制銜接的策略為何?. 11.

(21)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節將說明本研究的範圍與限制條件。研究範圍的部分,分為時間的研 究範圍與內容的研究範圍。研究限制的部分,細分為兩岸用詞、研究方法與 信實度與研究文獻資料。. 壹、研究範圍 一、時間的研究範圍 國內與國外相關之博碩士論文、研討會及期刊論文、線上電子資料庫與 書籍蒐集至2012年5月底止。 二、內容的研究範圍 本研究的研究範圍,僅針對兩岸高等技職教育學校制度的培育目標與學 制性質兩部分,其他學校制度的部分,則不列入研究。 本研究探討的高等技職教育學校類型為全日制(日間部),臺灣的高等 技職教育學校機構,分為科技大學、技術學院與專科學校;大陸的高等職業 教育學校機構,分為高等專科學校、職業大學與職業技術學院。 其餘高等技職教育體系內的各學校類型(如成人教育、進修教育、補習 教育等)與大陸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原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體系下的高 級技工學校與技師學院等,雖然屬於高等技職教育的範疇內,但目前大陸教 育部尚不承認其頒發之學歷(僅適用同等學力)。 本研究目的之一,即是為了讓具備大陸專科學歷的大陸學生,提供來臺 就讀二技的策略。由於高級技工學校與技師學院,無法頒授大陸教育部承認 的專科學歷,故不列入研究。. 12.

(22) 貳、研究限制 一、兩岸用詞 本研究的所有章節及附註之用字遣詞,將依照《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 民關係條例20》與《中共黨政軍機關企業學術機構團體旗歌及人員職銜統一 稱謂實施要點21》等兩部法規作為基準,摘錄於附件一與附件二所示。本論 文凡涉及上述兩部法規內的規範用詞,皆按照法規的用詞規範處理。 二、研究方法與信實度 本研究主要為兩岸高等技職教育學校制度的比較研究,首先透過歷史研 究法(historical research)與文件分析法(documental analysis) ,整理出兩岸 高等技職教育學校制度的發展沿革與當前困境。其次,透過貝瑞岱比較教育 研究法(research methods in comparative education),經由描述、詮釋、並列 與比較的階段後,綜合分析得到本研究的結果後,提出最終的結論與建議。 三、研究文獻資料 目前國內對於大陸技職教育相關之文獻,資料不甚充足或過於陳舊,即 使目前兩岸交流學術頻繁加上網路資料庫之便利性,但許多第一手資料的蒐 集仍相當不易,故當前高等技職教育學校制度相關的參考資料,多來自大陸 出版書籍、博碩士論文、期刊、官方資料與相關網站資揭露。但受限於大陸 官方濃厚的社會主義政治因素影響,許多資料過於偏頗或官方主導過於美化 或遮掩,致使目前許多相關資料之信實度,可說是備受考驗。 寇健文(2005)指出,大陸的官方檔案原本應為原始資料的重要來源, 但研究者實際上很難取得這些資料。由於大陸官方政權的封閉性程度較高, 保密範圍遠較民主國家來得大,外界更不易獲得完整的資訊。不僅是距今較 近的檔案無法取得,就連數 10 年以前的歷史檔案也很難取得。. 20 21. 2010 年 9 月 1 日修訂。 1992 年 11 月 19 日,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八一)陸法字第五二七七二號函。 13.

(23) 舉例來說,《 「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22、 《 「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 《各級「國家」檔案館館藏檔案解密和劃分控制使用範圍的 法實施辦法》23、 暫行規定》 24等法令,都明文限制大陸官方檔案的公開使用。不只是這些機 密文獻必須保密,某些公布後會損及黨與「國家」利益的非機密文獻也要保 密,如文獻資料與現行路線、政策不符合,或者與黨和「國家」的歷史結論 不同調等(周一平,2002) 。 高華(2010)指出,大路有時候公佈一些檔案的原因,乃是為了配合大 陸官方的政治措施或重要政策。在人為挑選公佈某些檔案,卻不公佈其他檔 案的情形下,可能造成研究者誤解事實。 楊奎松(1999)也提到,大陸的部分檔案在編纂時,經常會無意或有意 更動時間與內容,甚至是在文件形成之初就已經出現問題,並非是整理人的 錯誤。這些都是研究者利用大陸已出版或公開的檔案資料時,必須要留意的 地方。基於此,本研究所有取得的大陸官方資料,以及大錄學者所發表之學 術論文與專書,研究者皆會透過多方面管道的資料交叉比對後,篩選出較為 適宜的資料,作為本論文之參考選用。 四、論文格式說明 本論文的 撰寫方式 ,係採用美 國心 理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APA)最新第六版 APA 學術論文的寫作格式,以(作者、編譯 者或出版者,西元紀元:頁數)直接於引文處顯示其「來源性註釋」,並於. 22. 《「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第 19 條規定: 「涉及國家安全或者重大利益,以及其他到期不宜 開放的檔案,國家檔案管保管時間可長於 30 年。」 23 《「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實施辦法》第 20 條規定: 「涉及國防、外交、公安、國家安全等國 家重大利益的檔案,以及其他雖自形成之日起已滿 30 年,但檔案館認爲仍不宜開放的檔案,經上 一級檔案行政管理部門批准,可以延期對外開放。」 24 《各級「國家」檔案館館藏檔案解密和劃分控制使用範圍的暫行規定》第 7 條規定: 「各級國家 檔案館保存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形成的歷史檔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形成滿 30 年並以已 解密的檔案、未定密級的其他檔案,凡涉及我黨和國家重大問題、重大政治事件尚未作出結論的、 不宜公開的,對社會開放會影響黨內團結、黨和國家機關工作正常開展的檔案、涉及各級黨和政府 領導人及社會各界著名愛國進步人士的政治歷史評價及工作與生活中不宜公開的,對社會開放有損 個人形象、人格尊嚴和聲譽的檔案等 20 種內容的檔案,應當限制使用。」 14.

(24) 文末參考文獻中,依照 APA 規定之模式分類註記。另外有關「補充性說明 性註釋」的部分,則直接以「註腳」模式,逕記於頁下,以利讀者查閱。國 立臺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曾瀚賢(2002)撰寫的《臺灣技術及職業教 育制度研究》 ,即採用 APA 及頁下註的撰寫格式,完成其碩士學位論文。目 前本校其他系所已有此先例,故本論文將比照採上述格式撰寫,並獲得本系 所主管、指導教授與口試委員的同意。. 15.

(25) 第四節 名詞釋義. 本節主要是有關本研究相關之重要名詞,界定釋義如下:. 壹、兩岸 係指臺灣與大陸之間的兩岸,亦可稱為臺海兩岸或兩岸。此稱呼之由來, 乃是源於地域概念的政治名詞,通常是指臺海兩岸的臺灣與大陸(維基百科, 2010)。. 貳、高等技術及職業教育 談到高等技職教育以前,首先要先界定技職教育的定義。根據聯合國教 育、科學及文化組織(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UNSCO)於 1962 年界定技職教育為未來職業活動準備教育, 包含技術工人(skilled worker)的教育、技術員(technician)的教育與技師 (technologist) 、工程師(engineer)的教育。 根據 UNESCO 於 1974 年當時對於技職教育所下的定義,技術及職業教 育(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TVE)係為一個綜合性的名詞,重 新界定了技職技術及職業教育的內涵(簡明忠,2005) 。 饒達欽(1990)則認為,技職教育應該具有三項使命: 一、賦予個人謀生的技能,豁達個人的生活與職業適應力; 二、.透過技術訓練人才,以人才改造技術,經由技術暢流各行各業的有 無,活絡產業的契機與生息; 三、直接促進企業的生產力,間接帶動社會的經濟力與文化性。 本研究所指的高等技職教育係指兩岸,臺灣經常慣稱為高等技術及職業 16.

(26) 教育,大陸則慣稱為高等職業教育或高等職業技術教育。 針對臺灣高等技職教育之定義,主要涉及到專科學校、技術學院及科技 大學等三種學校類型,黃政傑(2000)指出,臺灣的專科學校,主要係為培 育中級技術人才,技術學院與科技大學的部分,則是培育高級技術人才為目 標為其宗旨。 針對大陸高等技職教育的定義,石偉平(2001)的觀點,認為實際上就 是一種高等專業技術教育,旨在培育士(技術員)與師(工程師)級高級職 業人才的教育與訓練。 賀賢土(2002)的見解認為大陸高等職業教育係為高等教育重要組成, 目的是培育經濟社會發展所需的高級技術應用性人才,特別是能夠在生產第 一線的工作過程中,解決技術性問題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參、學校制度 伍振鷟(1971)認為,學校制度也可稱學校系統,乃指各級學校的系統 組織,但若僅有學校但缺乏系統,上下不能相承,左右無法溝通,則不能構 成學制。學校制度不但規範了學校教學的組織,同時也說明學校的間銜接與 聯繫關係。目前臺灣的學制系統,係為 1921 年模仿美國 6-3-3-4 學制所形成 的。目前臺灣的學制系統,可區分為學前教育、國民教育、高級中等教育、 高等教育與成人教育(教育部,2010) 。. 肆、科技大學 科技大學為我國最高學制層級(專科至博士階段)的技職教育機構,係 由技術學院改名而來。 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2011)表示,技術學院改名科技大學作業, 17.

(27) 係依照「專科以上學校及其分校分部專科部高職部設立變更停辦辦法」暨「技 術學院改名科技大學審核作業規定」等相關規定辦理。 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進一步提到,改名科技大學審查作業分為初審、 實地訪視及複審三個階段,初審階段依各校所提書面申請資料,初步審議各 項改名科技大學之基本條件,經初審符合之學校,由審議委員赴學校實地訪 視,了解學校資源、實際辦學成效及改名之規劃構想等,最後由專科以上學 校設立變更及停辦審議會根據實地訪視結果,審議是否通過改名科技大學。 科技大學乃是以培育高級技術人才為目標。科技大學招收的學制部分, 大學層次的學士學位班,係為四年制技術系(簡稱四技)與二年制技術系(簡 ;亦招收專科層次之副學士學位班, 稱二技) ,以及七年一貫制(簡稱七技25) 主要學制為五年制專科學校(簡稱五專)及兩年制專科學校(簡稱二專)。 目前科技大學亦可設置研究所,主要招收學制為碩士班與博士班,培育 高階研究的專業人才。. 伍、高職高專 高等職業學校(包含職業大學與職業技術學院)一般簡稱為「高職」。 有時「高職」一詞,亦作為大陸高等職業教育或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簡稱, 但兩者概念不同。高等專科學校一般簡稱為「高專」,主要培育的是技術型 或技能型人才,如技術員、高級技師等。高職高專作為培育專科層次應用技 術型專業人才的教育機構,目前主要招收學制為三年制專科及五年制專科。 (International Standard 根據聯合國 1997 年制定的《國際教育標準分類》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ISCED),其中 ISCED 6 的部分,係為高級研究 資格,相當於博士生。 25. 七技,係為臺灣特殊的藝術類科教育學制,學習領域包含美術、音樂及舞蹈;修業年限 7 年, 修業期滿成績及格,將由學校授予藝術學士學位。以 100 學年度為例,目前僅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臺南應用科技大學與東方設計學院等,設有七技學制。 18.

(28) ISCED 5A 的部分,係為理論學術型,相當於我國的碩士生與學術研究 型大學的大學生,側重於理論基礎。ISCED 5B 的部分,係為實用技術型的, 相當於我國的專科學校、科技大學、技術學院等,注重實用技術或職業技能 (教育部,2011a) ,並且以準備進入勞動力市場為主,學習年限通常為 2 年 至 6 年。 目前大陸的高等職業教育,係以三年制專科為主,五年制專科為輔。基 於此,在國際教育標準分類的定位上,大陸現階段的高等職業學校與高等專 科學校,培育的專科層次人才,係屬於 ISCED 5B 的範疇 (UNESCO-UIS, 2006; 劉偉民、王沛民,2007) 。. 19.

(2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旨在比較兩岸高等技職教育的學校制度。據此,本章共分為三節: 第一節針對臺灣與大陸現有高等技職教育學校制度相關的博碩士論文,經歸 納分析後提出客觀之評析;第二節是針對學校制度的意義來作探究,藉以尋 求學理之依據,作為本研究之立論基礎;第三節是深入探究臺灣與大陸高等 技職教育學校制度的發展脈絡,從歷史沿革來深入瞭解兩岸經過分治一甲子 以來,各自所發展出的高等技職教育學校制度。. 第一節 兩岸現有博碩士論文之綜合評析. 本節主要是探討兩岸現有之博碩士論文,最後並提出綜合評述。基於博 士與碩士學位論文的完整性,相較於期刊與研討會論文而言,學位論文的篇 幅與內容,皆較為完整且鉅細靡遺。 大陸目前的期刊與研討會論文,絕大多數皆為短篇約 2,000 字至 5,000 字左右的文章,論文品質參疵不齊,參考價值並不高。 基於此,研究者便選擇較嚴謹之學位論文,進行文獻探討之綜合評析。. 壹、臺灣現有之博碩士論文 目前臺灣對大陸各級教育相關之研究文獻仍然有限,尤其對於高等技職 教育相關部分更是寥寥可數。研究者透過「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蒐集分析歷年來兩岸技職教育相關之博碩士論文,搜尋範圍設定最早發表的 1996 年至 2011 年有關高等職業教育相關的學位論文,搜尋關鍵字設定「技 職教育」、 「技術及職業教育」 、「學制」與「學校制度」,計有 5 篇符合上述 20.

(30) 相關條件,博士論文計有 2 篇以及碩士論文計有 3 篇,整理如表 2-1 所示. 表 2-1 臺灣高等 臺灣高等技職教育學校制度相關之學位 高等技職教育學校制度相關之學位論文彙整表 技職教育學校制度相關之學位論文彙整表 研究者. 論文題目. 年份. 畢業學校. 2011. 國立臺北大學. 許曼慧 台灣技術及職業教育制度變遷:反應 序列觀點 曾瀚賢. 臺灣技術及職業教育制度研究. 2002.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簡明忠. 我國技職教育學制變革之探討. 2001.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1996.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1992.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林騰蛟 臺灣地區高等技術及職業教育政策發 展之研究 廖素芳 近四十年來中國大陸職業教育之研究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臺灣技職教育的部分,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博士班簡明忠 (2001)於 2001 年撰寫發表的《我國技職教育學制變革之探討》博士論文, 係為我國迄今為止對於國內各級技職教育學制研究最為徹底且詳盡的學位 論文,具有高度參考之價值。 簡明忠(2001)的論文研究方法採用採歷史研究法及文獻分析法,研究 目的係為探討我國百年來技職教育學制變革,並以社經及產業特色將學制變 革分為: 一、工業社會萌芽時期(1862-1948) ; 二、日本殖民時期(1895-1944) ; 三、勞力密集工業社會形成時期(1945-1960) ; 四、勞力密集工業社會時期(1961-1980) ; 21.

(31) 五、技術密集工業社會時期(1981-2001) 。 簡明忠針對每個時期,首先探討政經社會發展及教育發展之趨勢,其次 依高等技術教育學制、中等職業教育學制、技職進修教育學制、普通教育中 技職教育學制等順序,探討其變革,並予以評析。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博士班林騰蛟(1997)於 1997 年發表 的《臺灣地區高等技術及職業教育政策發展之研究》博士論文,研究方法採 用文獻分析法、比較教育法、專家座談與訪問調查等質化方法。該論文首先 借鑑主要國家高等技職教育制度與發展經驗,接著闡述國內高等技職教育制 度的發展沿革與現況,最後透過專家座談與訪問調查,歸納評析出我國高等 技職教育當時的問題與檢討。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班曾瀚賢(2003)於 2003 年撰 寫發表的《臺灣技術及職業教育制度研究》碩士論文,研究方法採用採文獻 分析法與歷史研究法,研究目的區分為三個部分: 一、技職教育在台灣經濟發展歷程中的政策與制度變遷; 二、探討高職教育、與專科教育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上的實質就業能力降 低的問題; 三、從教育程度與職業的分配與升學篩選制度的探討,提出對技職教育 制度改革的建議。 曾瀚賢的論文研究結果,共有三點重要結論: 一、台灣技職教育制度的演進過程,充滿著計畫經濟的色彩; 二、政府對於民間在教育的需求上,採取了鼓勵私人興學、發展職業教 育的政策,一方面減少在財政上的負擔,也回應當時對於教育數量上的 需求及符合經建計畫的規畫; 三、技職體系學生在就業市場的競爭上,學生的薪資、職業、與失業的 表現均不如普通教育,此與篩選學生的升學制度、學校教育學用的落差, 22.

(32) 及 企業的雇用行為在挑選學習能力高而非僅專業適用性有關。 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許曼慧(2011)於 2011 年撰寫發表的《台灣技術及職業教育制度變遷:反應序列觀點》碩士 論文,研究方法採用本研究運用質量並行的混合研究方法,意即先進行理 論探討與個案分析後,歸納出制度變遷的重要影響因素及反應序列模式。 許曼慧(2011)提到其論文運用歷史制度論(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路徑依賴(Path Dependence)之觀點,探討台灣技職教育制度的演變。理 論運用著重於路徑依賴觀點中的反應序列部分,對不同時期台灣技職教育 變遷特性進行分析。從變遷內涵、形成機制及反應序列模式等多角度進行 審視,整理歸納各期走向,深化瞭解整體因果脈絡關係,解析制度與行動 者的互動狀況,及行動者既有行動邏輯對後續行為所產生的影響,進而分 析其中因素。 該論文的研究結果顯示,透過理論探討與個案分析後,發現到政治、 經濟、文化與社會等各項因素,係為影響台灣技職教育制度變遷的因素。 許曼慧(2011)進一步推論,台灣技職教育制度變遷,除受到上述因素影 響外,其初始條件對於後續發展亦有影響力,政府在隨機狀態下作的關鍵 抉擇,深受歷史相關路徑之影響,以致未能全然發揮作用,導致未來路徑 發展同樣會受到先前選擇所牽制,因而產生路徑依賴現象。 大陸技職教育的部分,目前僅發現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 士班廖素芳(1992)於 1992 年撰寫發表的《近四十年來中國大陸職業教育 之研究》碩士論文。該論文的研究範圍設定在 1949 年至 1990 年,探討大陸 職業教育發展的各個階段及近年來職業教育之演變與現況,也涵蓋高等職業 教育的部分。接著闡述大陸職業教育之定義,大陸教育之體系與學制結構, 大陸職業教育體系中的結構、教學、行政管理、師資培訓四部分,以及大陸 初、中、高職業教育之概況。 23.

(33) 廖素芳(1992)分析當時大陸實施職業教育所遭遇到的問題與困難,主 要有三方面的問題: 一、全面行性的問題; 二、中等職業學校的問題; 三、職業大學的問題。 廖素芳(1992)最後在其論文提出大陸學者專家對大陸職業教育體系(結 構、教學、行政管理、師資培訓、與普遍教育交流等五方面)及實施方式評 估分析之意見與建議,並且提出研究者本身之看法。 此篇碩士論文,係為我國第 1 篇針對大陸職業教育全面性之總體分析, 研究範圍設定自 1949 年至 1990 年的初等、中等、高等職業教育之演變與現 況,研究當時大陸職業教育體系之學制、結構、教學、行政管理、師資培訓 等五大部分。此篇論文也是目前我國研究大陸職業教育最為完整且涵蓋到各 學制及教育行政等面向的學位論文。惟目前時隔 20 多年,許多制度現況已 有很大的變化。 綜合上述,由於兩岸之特殊政治情勢與敏感性,致使臺灣對於大陸職業 教育的學術論著非常稀少,相關研究資料與書籍文獻也屈指可數,對於本研 究而言,造成一定程度上的研究困難。但若從另一種角度思考,本篇碩士學 位論文完成後,將對我國以及大陸地區對於兩岸高等技職教育學制具有一定 程度上的參考價值。. 貳、大陸的博士論文( ) 大陸的博士論文(2008-2011) 、 《 「國家」中 當前,大陸正致力推動《面向 21 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畫》 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年) 》 、 《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 《「國務 進素質教育的決定》、 《關於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 院」關於積極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 、 《關於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品質 24.

(34) 的若干意見》與《關於實施「國家」示範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畫加快高等 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意見》等相關重大職業教育政策的規劃案,由此可見 大陸對於改革提升整體技職教育之決心是非常堅定的。 目前大陸方面針對高等職業教育研究的論文數量甚多,不過目前博士論 文數量討論學校制度議題的卻寥寥可數。 研究者透過「大陸知識資源總庫─CNKI 系列數據庫」內的「博士學位 論文全文數據庫」,搜尋範圍設定最早發表的 1999 年至 2011 年有關高等職 、 「技術及職業教育」 、 業教育相關的博士論文,搜尋關鍵字設定「技職教育」 、 ,計有 18 篇符合上述條件, 「職業教育」 、 「高職」 「學制」與「學校制度」 後續在設定近 3 年(2009-2011)有關學校制度方面的博士論文,計有 1 篇, 係由常小勇(2009)於 2009 年發表的《高等職業教育制度創新》博士論文。 常小勇發表的博士論文,係以大陸高技能人才短缺的背景為出發點,並 且針對高等職業教育制度創新研究的文獻進行分析,透過高技能人才培育的 角度,對於高等職業教育制度的創新,進行了深入之研究。 常小勇進一步針對大陸高等職業教育制度演變及其在高技能人才成長 的作用,分析大陸高等職業教育制度的演變過程與高等職業教育機構的功能 演化,並探討大陸高等職業教育在高技能人才培育中的作用;該論文並分析 目前大陸高等職業教育在培育高技能人才方面存在的不足,以及其發展所面 臨的制度困境。 最後,該研究提到了大陸高等職業教育制度創新的動力機制,分為宏觀 和微觀二個層面,從高技能人才培育的角度研究高等職業教育制度創新,並 對高等職業教育產學研合作教育制度創新進行嘗試索。. 參、大陸的優秀碩士論文( ) 大陸的優秀碩士論文(2008-2011) 目前大陸方面針對高等職業教育研究的碩士論文數量非常多達上百筆。 25.

(35) 研究者透過「大陸知識資源總庫─CNKI 系列數據庫」內的「優秀碩士學位 論文全文數據庫」,搜尋範圍設定 2008 年至 2011 年有關高等職業教育相關 、 「職業教育」 、 的碩士論文,搜尋關鍵字設定「技職教育」 、 「技術及職業教育」 ,共有 83 篇符合上述條件,後續在設定近 「高職」 、 「學制」與「學校制度」 3 年(2009-2011)有關學校制度方面的碩士論文卻僅剩 3 篇,歸納如表 2-2 所示。由此看出大陸目前針對學校制度相關議題的著墨並不熱絡。. 表 2-2 大陸高等職業教育學校制度相關之碩士論文彙整表 研究者. 論文題目. 馬濛濛 新世紀十年高等職業教育內涵發展研究. 年份. 畢業學校. 2011. 華東師範大學. 宇靖. 「建國」六十年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研究. 2010. 東北師範大學. 趙遠征. 山東省五年制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研究. 2010. 山東師範大學.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馬濛濛(2011)的論文重點,首先整理歸納出 1999 年至 2009 年以來, 大陸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變化,將「高等職業教育內涵發展」的歷程演變放 在動態的歷史脈絡中考察,同時結合「國家」重大政策文件,對當下高職發 展的瓶頸以及尋求改進之處來進行探索。 馬濛濛並整理出大陸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歷程,佐證高職內涵發展的基 本路徑;另一方面,突顯了高等職業教育所遵循的基本規律,即與經濟社會 發展密切結合以滿足區域人才培育結構的需要。最後是針對大陸高等職業教 育發展狀況和政策導向的分析。 宇靖(2010)的論文重點,提到高等職業教育為大陸社會培育了大批高 素質的技術應用型和技能型人才,而高等職業教育的蓬勃發展,也有利於經 26.

(36) 濟和社會的進步,滿足社會對高技術應用型人才的需求;有利於解決人才結 構不合理的問題,實現人才培育的多元化,也有助於減緩就業壓力,解決大 學生就業難的困境。 總結宇靖本篇碩士論文,是從中共建政 60 年以來,大陸高等職業教育 的發展過程切入並以史料為依據,歸納分析出大陸高等職業教育的特色、取 得成就與現存問題,最後提出對大陸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經驗的結論和建議。 趙遠征(2010)的論文重點,指出五年制高職作為大陸高等職業教育的 重要組成部分和一種有特色的學制形式,伴隨著大陸經濟的快速發展與社會 對於應用型高技能人才的旺盛需求,得到了快速發展。大陸高等職業教育招 生規模要繼續保持在普通高等教育的一半以上,這就為五年制高職的發展改 革提供了重要機遇。 趙遠征進一步指出,近幾年來,隨著大陸高等教育規模的迅速擴大,五 年制高職教育出現了諸多問題,這些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五年制高職教 育的優勢發揮,阻礙五年制高職教育辦學特色與穩健發展。 趙遠征透過對山東省五年制高職教育現狀的分析研究發現,教育行政部 門宏觀調控力度欠缺,五年制高職舉辦學校過多,規模結構、專業分佈不盡 合理、教學模式實施過程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學生來源整體品質較差、教學 資源等相關設備的品質亟待提高等問題,已成為阻礙山東省五年制高職教育 健康發展的主要因素。. 肆、綜合評析 基於上述針對兩岸高等職業教育學校制度發展相關之研究,本研究根據 以上的兩岸高等職業教育相關的研究而言,臺灣對於大陸高等職業教育的研 究甚為匱乏,僅有廖素珍(1992)所發表之「近四十年來大陸職業教育之研 究」一篇,且只將高等職業教育列入一小部分來做研究,距離現今已經有 27.

(37) 20 年之久了,當初的研究結果距離現今已有極大變化,不符當前兩岸高等 職業教育之需要。 就大陸的博碩士論文而言,經由上述的文獻分析過後,研究者歸納出大 陸的學位論文,主要是圍繞在下列幾個層面: 一、發展背景研究 透過對社會發展與高等職業教育的互動關係研究,確立高等職業教育發 展的環境、方向、目標及其任務。 二、發展現狀研究 主要從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歷史回顧、辦學機構的實際考察與辦學實施 的現況分析等,盡可能客觀反映大陸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特色與現存問題。 三、發展定位研究 主要從認識定位、政策定位和發展定位等 3 個層面,來檢視高等職業教 育發展的過程中,舉凡相關理論面、政策面和現實面的相關問題。透過理論 研究、政策分析、國際比較和需求調查,探討高等職業教育的分類界定與發 展理念、政策缺失與政策改進,並提出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改革芻議。 四、辦學特色研究 主要圍繞高等職業院校的辦學現況,分別從課程模式、人才培育模式和 辦學模式等 3 個層面,來做切入分析。 五,發展策略研究 乃是針對高等職業教育快速持續穩健發展的相關措施,主要有培育與提 升高等職業教育的核心競爭力,透過積極發展、注重引導、規範管理與建構 高等職業教育的體系。. 28.

(38) 第二節 學校制度的沿革與定義. 本節主要分為兩大主題,首先是學校制度的沿革,此處從近代國內外學 校制度的發展演變至今的沿革探討,最後則是針對臺灣與大陸對於學校制度 的定義探討。. 壹、學校制度的發展沿革 近代世界各國的學校教育特徵,乃是以全民為教育對象,並有計畫的設 置與管理學校,於是世界各國遂產生有所謂的國家教育制度(National system of education)建立,這種國家教育制度的中心,便是學校制度(雷國鼎、徐 南號、劉焜輝,1972) 。 雷國鼎、徐南號、劉焜輝(1972)對於學校制度的觀點,認為學校制度 係為教育制度當中,有關學校教育的制度。此種解釋應該不會有人反對。但 是要明確敘述該制度概念而下一個定義,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雷國鼎等學者進一步提到,各國學校系統並無固定的型態,都是隨著歷 史的發展變化而來的,從近代學校史的趨勢而言,大多數是從階級的雙軌制 發展成民主的單軌制。雷國鼎等三位學者認為學校制度主要分為兩種類型, 即為「單軌制26(ladder system)」與「雙軌制27(dual system) 」 ,如圖 2-1 所 示。. 26. 。19 世紀後期,民主單軌制最早在美 此處所稱單軌制,雷國鼎等學者將其定義為「民主單軌制」 國確立。其特徵是所有學生在同樣的學校系統學習,可以由小學升入中學、大學,各級各類學校互 相銜接,而美國是新興資本主義國家,歷史羈絆較少,以民主、自由、平等作為立國理念,這一點 也反映在教育制度中。單軌制在形式上保證任何學生都可以由小學而中學直至升入大學。 27 此處所稱的雙軌制,係指雷國鼎等學者認為的階級雙軌制,認為任何一個國家或社會,自古以 來貴族階級皆設置學校當作維持及傳遞文化的機關。嗣後,此類學校逐漸演變程培育領導階級的學 校;至於庶民學校,直至 18 世紀左右才逐漸發展,尤其在十九世紀中葉以後更加速發展,貴族學 校系統與庶民學校系統便是分別發展的雙軌制。 29.

(39) 圖 2-1 學校制度的兩種類型圖28 資料來源:雷國鼎、徐南號、劉焜輝(1972) 。學校制度 學校制度。臺北市:臺灣中 學校制度 華書局。. 不過大陸學者黃濟、王策三(2006)則有不同見解,他們提出現代學制 是由兩種結構所構成的,一種是縱向劃分的學校系統,另一種是橫向劃分的 學校系統。前者叫做雙軌學制,後者叫做單軌學制。雙軌學制以西歐各國為 代表,單軌學制以美國為代表。介於上述兩種學制之間的學制結構,屬中間 型,叫做分支學制。分述下列三項要點所示(李忠康,2011) : 一、單軌學制 美國在獨立以前,多數地區都曾沿用歐洲雙軌學制。在 19 世紀後半葉 的教育發展過程中,美國學制的變化與歐洲不同。 原來雙軌學制中的學術性單軌制沒有得到充分的發展,卻被在短期內迅 速發展起來的群眾性小學和群眾性中學所淹沒,由此形成美國的單軌學制。 28. 本圖左方單軌制的部分,雷國鼎、徐南號與劉焜輝在其所著書中,將其分為高等、甲等與初等。 本研究認為「甲等」的用詞並不適切,本研究者認為單軌制應是高等、中等與初等,供讀者思考。 30.

(40) 該學制自下而上的結構是:小學→中學→大學,其特點是各級學校形成 一個系列、多種分段,即 6-3-3 制、8-4 制、6-6 制與 4-4-4 制等多種模式。 這種學制形式有利逐級普及教育,有更大適應能力,因此被世界多國採用。 二、雙軌學制 雙軌學制是以 18 至 19 世紀,特定歷史文化條件下,產生的學校系統為 基礎所形成的。該學制系統分為兩支,由中世紀學校演變而來,帶有特權痕 跡。雙軌學制的兩軌,一軌自上而下的結構是大學(後來也包括其他高等學 校)→中學(包括中學預備班);另一軌自下而上的結構是小學(後來是小 學和初中)→職業學校(先是與小學相連的初等職業教育,後來發展為與初 中相連接的中等職業教育) 。這兩軌既不相通,也不相接,最初甚至不對應。 三、分支型學制 又稱中間型學制或 Y 型學制,是一種介於雙軌制和單軌制之間的學制, 相對出現最晚,以二戰前的日本、前蘇聯以及中國為代表。它試圖融會單軌 制與雙軌制之長,兼顧公平與效益,在義務教育階段為單軌制,再往上則實 施學術教育與職業教育分軌,但保留適當的貫通性,允許職業學校畢業生在 一定條件下仍可報考大學。各國在施行中又根據情況有所偏倚,或傾向單軌, 或傾向雙軌。 以上 3 種類型的學制在不同時間、地點的條件下形成起來,各有其深刻 的原因。但同時,三類學制的產生和發展又是有一定的歷史順序的,即從系 統佔優勢向階段佔優勢發展,由雙軌學制向分支型學制、再通過高中綜合化 向單軌學制的方向發展。 黃濟等人(2006b)總結這 3 種類型的學制,指出美國最初普採用過雙 軌制,但還沒定型就被單軌學制壓倒,從而超越了分支型學制階段。前蘇聯 原來的學制是雙軌學制,十月革命29後形成了分支型學制,由於高中的普及 29. 十月革命(又稱布爾什維克革命)是 1917 年俄國革命經歷了二月革命後的第 2 個階段,推翻了 31.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Effective parental involvement in school affairs may be linked to parent educational programs which is central to high quality educational experiences of the children. The

Due to low birth rate and setting up many new senior high schools and senior vocational schools, now the rate of entering a higher school for junior high school graduates has

In studying habits, 72.2 percent of the subjects attended cram schools before senior high school, and they went to cram schools two to four times a week.. After entering senior

In different gender、time for study、time for cram、the parents education level and household income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 some aspects of the academic stress were

The objectiv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investigate the major factors for choose Vocational College from Taiwanese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to identify any differences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understand the latest situation between perception of principal‘s leading role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in junior high schools, and

There appears forms of senior high schools, ocational schools and comprehensive high schools in the educational system of higher education till now; on the other

回程順道到 Aloha Tower 一遊,塔邊臨港 的豪華郵輪在近距離接觸下更顯巨大,直覺那數 不清的樓層至少應該有十層吧!趕緊登上 Aloha Tower 的 最 高 層 樓 與 其 一 較 高 下, 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