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也要還國民教育一個公道,以新視窗打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也要還國民教育一個公道,以新視窗打開"

Copied!
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香港教師中心學報》,第十二卷 © 香港教師中心,2013

也要還國民教育一個公道

倪紹強

香港教育學院

摘要

香港因推行國民教育科而引起爭議。有反對者結合着中國大陸與香港之間的矛盾, 認為這是洗腦科目。儘管在推行國民教育科上有些保留和限制,支持者相信課程既 有助學生認識中國國情,也可免於洗腦之嫌。中國幅員廣大,歷史文化深厚,更與 香港緊密相連。不再政治冷感的香港人不能因追求民主而「去中國化」,也要還國 民教育一個公道。

關鍵詞

國民教育,洗腦教育,香港的政治生態,去中國化

導言

香港因推行國民教育科而掀起的風暴,計有於 2012 年 7 月中旬數萬人聚集,在街 頭示威,以及 9 月佔領特區政府的總部等。期間特區政府一再作出讓步,最後擱置課程 指引。這場風暴可說是暫告一段落,但這並不意味問題已經解決。本文期望對一些現象 稍作分析和討論,並且對一些根本的概念予以較深入的考量。遺憾的是,國民教育彷彿 被妖魔化了,與洗腦教育差不多劃成等號,也是時候需要還國民教育一個公道了。

論爭與民意爆發的背景

在應否推行國民教育科的問題上,部分人反對設立國民教育科,認為這是洗腦科

(2)

議的理據在輿論的平台上,從未得到清晰的疏理,這是十分可惜的。取而代之的是情緒 化的反應,又刺激着不少香港人對共產政權恐懼的潛意識(陳立諾,2012)。 香港回歸至今,在一國兩制政策之下,中國大陸與香港漸次融合,香港人的焦慮感 卻不斷累積。在陸港融合的大策略中,似乎不能夠有效改善香港人生活質素之餘,更加 間接地推高了生活成本。再加上不少人相信普遍存在的所謂地產霸權、貧富懸殊等等因 素,進一步開放自由行只令到香港人更加擔憂。就在這背景之下開展國民教育科,使到 不少香港人憂慮自身的價值觀和自由會隨之而消失。這些深層次矛盾一直未得以恰當處 理,就是這段日子以來民意爆發的背景(馬家豪,2012)。

對推行國民教育的保留和限制

有學者和前線教育工作者早已指出,要國民教育科獨立成科委實有一定的困難。因 為學校的上課日程早已排得滿滿,要騰出空間迎接國民教育科,殊不容易。況且,國民 教育科大抵與常識科、通識科、中史科和中文科等的一些內容互相重疊,這是不爭的事 實。有學者認為,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在學理上根本就不行,推行國民教育也只應該在公 民教育的框架內進行。特區政府仍然堅持以國民教育命名,不單與國際教育主流的趨勢 脫軌,也令人擔心此科目只會聚焦在國家的層面,收窄了學生的視野(梁恩榮、盧恩臨, 2012.7.18)。課程指引其中一個缺失就是假設香港是一個同質的華人社會,對於非華裔 人士來說,國民教育根本不能培養他們對中國人身份的認同和歸屬感,似乎他們更需要 的是世界公民的視野(梁恩榮、鄧秀貞,2012.7.18)。這些都是成立的。

贊同國民教育的聲音

有學者認為香港人的公民身份是一個客觀事實,應該予以肯定。如果否定這一身份 則是逃避現實。反對國民教育科的人大抵是一種情緒化的反應。香港人有責任了解中國, 這樣才能推動中國的進步。根據《亞洲週刊》的報道,曾公開表示支持國民教育科的學 者,包括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院長李焯芬、香港大學歷史學者陸人龍、嶺南大學教授

(3)

也要還國民教育一個公道 何 生、中文大學教授郭少棠等(陳立諾,2012)。其他公開贊成國民教育的學者不多, 就筆者在報章上所見,計有香港大學的程介明教授和李輝博士兩位、香港教育學院的甘 國臻教授等。大抵有不少學者和其他社會人士是表支持的,但礙於敏感的政治形勢,也 不願高調的表態。 有人指出政府不能讓步,如果讓步,就只會變得寸步難行了,以後簡單如要建造一 座橋或修築一條路,也可能會遭遇到絕食抗議,政府只能每次讓步,結果就什麼都做不 了(陳立諾,2012)。這也解釋到政府遲遲才作出讓步的原因。 有學者指出,不少政治領袖都以提升公民對國家效忠的意識為己任(Dawson, Prewitt & Dawson, 1977; Ngai, 2005)。學者又相信,不少國家每當觸及自身歷史的時候, 都會加以美化、光榮化、甚或神話化。學者李輝(2012.9.16)指出,嚴格來說任何國家 的國民教育都是某程度的「洗腦」。然而,在傳媒發達和言論自由的香港,若要進行沉 悶而死板的學校教育,大抵難以達到洗腦的效果。學者甘國臻(2012.10.30)認為,當 局提出的課程指引,已凸顯出討論爭議性課題的重要性,並且告誡老師,不應在課堂上 迴避討論這些具爭議的問題。因為這才可於課堂上引發出一個生動及熱烈的討論,這樣 又怎算得是「洗腦」呢? 若仔細和持平地分析新科目提出的具體課程,新學科着重個人發展,以及建立心繫 國家、關懷中國歷史和成就的文化身份,內容亦可結合與《基本法》、民主、人權、法治、 國家象徵等有關內容的政治議題。這都與國際一貫做法相符,也不具爭議性。時至今日, 很難想像會有一個社會還可以不以積極裝備年輕人為己任,以配合未來社會的發展。學 校本身就是培育學生成為良好公民最適合的地方,社會也需要為他們提供這個學習機會 (甘國臻,2012.10.30)。 對於「會否身為一位中國人而自豪?」這個問題,是主觀和個人化的。然而,中國 有五千多年的歷史文化,乃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在九百六十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共 有五十六個民族,豐富多姿。這個國家曾經有過光輝燦爛的文明、輝煌的歷史,乃是很 難在地球上其他的角落找到的。當然也有被列強欺凌、軍閥割據、抗戰和內戰等等的苦 難歲月。在中國歷史科早已不再是中學階段的必修科之後,我們很難期望年青人對中國 悠久的歷史有深入的了解。另一方面,一般香港人對中國的地理實在是一無所知的。在

(4)

老一輩的香港人每當講述國家民族苦難之時,仍會眼泛淚光。新儒家的幾位大師如 錢穆、唐君毅、徐復觀等都曾在香港生活及講學,他們對近代中國的苦難有深刻的認識 與感受,對中華民族命運有一種強大的使命感,要肩負中華民族復興的重任,使中華文 化不至於花果飄零。香港從來都是中國人認識自己國家民族最有利的地方,因為有言論 自由,也不受制於國共兩黨鬥爭導致的扭曲(《亞洲週刊》,2012)。 具體來說,香港與中國大陸的關係越來越密切。而正在崛起的中國,其一舉一動時 刻影響着全世界,也影響着香港。而香港卻是中國的一部分,既是屬於「兩制」,也屬 於「一國」(程介明,2012.9.28)。

香港現在的政治生態

在九七回歸之前,香港人從來都是政治冷感的。又有人形容香港人是經濟動物 (Ngai, 2005;梁恩榮、倪紹強,2011)。由於是殖民地,國民身份模糊,有人形容香 港為「借來的地方、借來的時間」。然而,時移世易,香港的政治生態出現了結構性的 轉變,香港人很着意尋找和塑造自己的身份,果敢地為着不同的訴求和議題發聲,香港 人不再政治冷感了。某程度而言,這是一種進步。然而,不少香港人在尋找自己身份的 同時,漸漸對發生於中國的種種現象不滿或質疑起來。兩地的情況不同,價值觀是很有 差距的。其實,香港人在回歸前後,在文化上一直是認同中國的;但對不少人而言,回 歸後要與由共產黨主領的政權認同,確是有困難的。這當然與已習慣了中共管治的內地 人和新來港的同胞,有頗大的落差有關。筆者也對國內不少現象感到失望和憂心。近年 來,香港興起一些諸如「來生不做中國人」的論調,更有人認同殖民主義的崇拜,或者 在群眾集會時高舉英國的米字旗、殖民地的龍獅旗等。近年似乎有一種奇異的潛臺詞: 香港要民主,就要與中國大陸切割開來。將香港和中國大陸對立起來,認為香港的一切 都比中國大陸優越(《亞洲週刊》,2012)。這並不是理想的趨勢。

(5)

也要還國民教育一個公道

總結

有論者堅持只可以在公民教育的架構下推行國民教育,其實兩者也有相互重叠之 處,而兩者也不可偏廢。再者,切實推介國民教育的力度不足,語焉不詳,而整個討論 又受到過度政治化的氛圍所騎劫、傾向民粹的傳媒所誘導,實屬不幸。而整個論爭卻凸 顯了一系列的問題:香港人對自己身份的矛盾──既有濃厚的本土身份意識,卻要漸次 更牢固的體現國民身份的認同。而反對國民教育者要知道,許多沉默而不表態者,大抵 與他們對此課題是有不同見解的,更遑論身在國內的人士了。 不少人對反對國民教育的抗爭是表示支持的,也相信他們是出於良好意願(李展 華,2012.9.28)。但有學者卻認為,為了一本粗劣的國教手冊便抗拒國民教育科,進而 踏上疏離國家民族的道路,乃是純真的失誤(楊志剛,2012)。筆者很同意這個觀點: 香港要推動民主,但不能夠陷入「去中國化」的窠臼之中,香港不能贏得了民主,卻失 去了中國(邱立本,2012)。筆者不會執着定要設立獨立的國民教育科,也認同重振中 國歷史教育也可以是可行之法。然而,對中國國情如此陌生的莘莘學子,也實在需要更 多和更好的國民教育。其實政黨不等於政府,政府不等於國家。政黨和政府都可以更換, 國家卻是永存的。然而,不知怎的,反共輾轉變成了反華,複雜的議題却被簡單化;國 民教育就是不好;中國就是落後而腐敗的化身(《亞洲週刊》,2012)。但是,香港不 能像倒洗澡水的,把珍貴的祖國丟棄。也需要還國民教育一個公道。

參考文獻

《亞洲週刊》(2012)。〈香港人要尋回民間中國論述〉。第 26 卷 37 期,5。 甘國臻(2012.10.30)。〈我們應否摒棄國民教育?〉。《明報》,A32 版。 李展華(2012.9.28)。〈放下敵我以港為家〉。《信報》,A24 版。 李輝(2012.9.16)。〈不要把孩子和髒水一起潑掉!─ 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的三方困局 及出路〉。《明報》,A29 版。 邱立本(2012)。〈香港民主拒絕「綠營化」〉。《亞洲週刊》,第 26 卷 42 期,4。 馬家豪(2012)。〈香港國民教育風暴背後〉。《亞洲週刊》,第 26 卷 37 期,20-21。

(6)

梁恩榮、盧恩臨(2012.7.18)。〈在「公民教育」框架內的「國民教育」〉。《明報》, A30 版。 陳立諾(2012)。〈反對廢除國民教育的學界聲音〉。《亞洲週刊》,第 26 卷 37 期, 22-23。 程介明(2012.9.28)。〈國民教育:宣傳與教育〉。《信報》,A17 版。 楊志剛(2012)。〈香港人純真的失誤〉。《亞洲週刊》,第 26 卷 37 期,18。

Dawson, R. E., Prewitt, K., & Dawson, K. S. (1977).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2nd Ed.).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Ngai, S. K. G. (2005). What kind of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in secondary schools is needed in

Hong Kong in the 21st century? (Doctoral Thesis). Hull: The University of Hull.

Be fair to national education

NGAI Siu Keung George

The Hong Ko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Abstract

There has been a great debate concern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ational education. Given there are gaps between the mainland and Hong Kong, the opponents claim that it is a kind of brainwashing education. Albeit that there are constraints and reservations for implementing national education, the supporters think that it is good to know more about China, and without being indoctrinated. China is such a great country, with rich historic cultures and being so closely related to Hong Kong. Hong Kong people, who are no longer apolitical now, should never abandon China, when striving for democracy. We should be fair to national education.

Keywords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美國哲學家和教育家,與 皮爾士、詹姆士一起被認為 是美國實用主義哲學的重要 代表人物。. •

國外實施教師評鑑,已行之有年,而對教師專業發展的提升,成效益相當 顯著。國內對於教師評鑑的主張直到 1996

30 高雄市立國民中學兼行政職務教師減課標準表 國中教育科 31 高雄市國民中學教師及兼任行政職務人員每週授課節數編排要點 國中教育科 32 高雄市立國民中小學教師甄選暨介聘作業要點

民國 57 年, 九年國民義務教育正式實施, 教科書改由國立編譯館主編, 數學教科書之編製 成立有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 課程綱要總綱已於103 年11月28日由教育部

數學是科學研究的基本工具,科技發展是臺灣保持國際競爭力的命脈。因此 當今年 2 月,教育部公佈《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

一、 主辦單位: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二、 承辦單位:臺北市新民國中 三、 協辦單位:臺北海洋科技大學 四、

2.預估缺額係依據教育部國民教育署補 助各地方政府 109 學年度推動國小合理 教師員額計畫辦理,俟臺中市政府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