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大學校園中的資本主義現象 / 11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大學校園中的資本主義現象 / 11"

Copied!
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臺 灣 教 育 評 論 月 刊 第 1 卷 第 2 期,頁 11-12 學術評比 主題評論

大學校園中的資本主義現象

吳靖國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教育研究所暨師資培育中心教授 臺灣教育評論學會會員 「SOP」、「KPI」是目前大學校園 中相當流行的用語,它們在表面上代 表著每個學校都在尋找自己的定位以 及進行自我標準化,但可以看到,各 校這種自我標準化的歷程或模式卻十 分相似,內涵也頗具一致性,例如透 過期刊分級計點來做為教師評鑑與升 等的基準、透過「I」(EI、SCI、SSCI、 TSSCI…)來做為獎勵與補助教師的依 據……,這些作為與現象背後似乎更 意味著大學已受到某種意識形態的侵 襲,而隱藏其後的真正操控機制是評 鑑,以及評鑑之後所帶來的進一步處 置。 大學評鑑機制,似乎帶出了一種 「由上而下」的行政運作方式,除了 上述的「標準化」之外,也逐漸促使 教學走向「計量化」與「績效化」,而 在這種競爭的氛圍之中,教師的「個 私化」情形也明顯地被導引出來了。 「計量化」與「績效化」反應出 來的,也就是強調「快速」。如果大學 是「做學問」的地方,那麼現在的大 學要如何「快速」做學問呢?我們可 以發現一個相當明顯的邏輯:首先要 將「學問」轉換為「知識」,再將「知 識」轉換為「學分」,進而將「學分」 轉換為「時數」。於是,上課滿 18 個 小時可以獲得 1 學分,修習 2 學分就 獲得某一科目的知識,修滿開設的科 目也就獲得了這個領域的學問。在這 個邏輯之下,暑期連續上課一週,只 要滿 36 小時就可以完成一個科目,只 要符合規定學分數就可以提早畢業, 於是縮短修業年限、三學期制甚至四 學期制、大學五年拿碩士……,相關 主張一直被提出,愈快愈好,而且皆 大歡喜! 當標準化、計量化、績效化的思 維成為一種意識形態之後,於是就開 始強調計算:計算學校的積分、計算 教師的積分、計算學生的積分,而這 一切積分的計算,其實為的也就是計 利:學校可以獲得更多補助、教師可 以 獲 得 晉 級 、 學 生 可 以 獲 得 獎 金……。而我們便隨之建構出一套計 分的機制,而且不斷地進行細部化與 客觀化,並為自己的工具理性行為進 行合理化! 在這樣的校園環境中,我們可以 看到所有的人都很忙碌,忙著為自己 打算。跟升等有關的教師才要做,教 師做研究是為了真理嗎?寫論文是為 了導進社會發展嗎?這樣的情懷已經 逐漸消逝了,教師的「個私化」夾雜 著一股計利的性質,而且幾乎每個人 都說:這是被環境逼出來的!「大」 學,真的還強調宏觀嗎?即使每校都 重視「國際觀」,但卻都與評鑑綁在一 起……。 在標準化、計量化、績效化、個 私化的作為中,資本主義的型態開始 出現在校園……。當學術評鑑「I 化」 之後,各校評鑑教師的機制也就必須 跟著「I 化」,迫使教師的寫作和論文 發表必須隨之「I 化」,因而也就逐漸 地形成兩種現象:其一、當教師「I 化」 成功之後,升等順利了,取得國科會 的研究案順利了,也就很自然地獲得 學校的重用,於是錢與權也就慢慢地 集中到身上了;其二、由於自然科學 領域容易「I 化」,各校對外競爭的學 術績效幾乎都來自於自然科學領域教 11

(2)

臺 灣 教 育 評 論 月 刊 第 1 卷 第 2 期,頁 11-12 學術評比 主題評論 師的努力「I 化」結果,理所當然也就 逐漸地成為校園中具有主導地位者。 於是,我們的大學校園中逐漸地產生 了強勢族群與弱勢族群,而在校園機 制的循環運作下,資源也就「自然而 然地」逐漸集中到強勢族群身上,資 本主義所稱的「貧者愈貧,富者愈富」 之現象,在現今大學學術發展中愈來 愈趨於明顯化了。 一個理想的大學校園應該擁有什 麼特質呢?我們是不是應該要誠懇地 再想一想? 1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一年級學生對於【校園美感小 旅行】的學習活動,充滿著期待與 興奮,尤其請小朋友藉著肢體動作

唯物主義 階級鬥爭 社會革命

 假如學校有特殊的校本需要,校董會/法團校董 會可考慮聘用現職或中斷服務不超逾一年 (過剩教 師不受此限

順德聯誼總會梁潔華幼稚園 吳少明校長 中華基督教會福幼第二幼稚園 謝秀貞校長 大埔循道衛理幼稚園 李心妹主任

每年撥款約9億元,向 公營學校及直資學校 發放恆常的全方位學 習津貼,以支援學校 在現有基礎上更大力

杏壇中學學生會擬發起「綠色生活 『無塑』校園」行動,此舉

中國佛教發展,在魏晉時期有一具有重大意義而又影響深遠的現象,就是觀

本《資助學校資助則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