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從美國專利法析論非顯而易知性之相關爭議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從美國專利法析論非顯而易知性之相關爭議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6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智慧財產研究所碩士論文.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從美國專利法析論非顯而易知性之相關爭議. ‧. n. al. er. io. sit. y. Nat. A STUDY ON NON-OBVIOUSNESS CONTROVERSIES IN VIEW OF AMERICAN PATENT LAW. Ch. engchi. i n U. v. 指導教授:馮震宇. 博士. 研 究 生:黃柏維. 撰. 中華民國一○一年 七 月.

(2)

(3) 謝辭 這不算是一個多雨的夏季,但我會記得這篇論文多半在落雨雷鳴聲中完成。 完成的道路上首先要感謝馮震宇教授,馮老師學養豐厚、治學嚴謹,總是不厭其 煩地解答學生的疑惑,在我的撰寫過程中也給予諸多寶貴的方向指引與修改建議, 沒有馮老師的指導就沒有這篇論文。感謝沈宗倫教授及黃銘傑教授百忙之中擔任 我的口試委員,沈老師及黃老師不但悉心為我指出論文裡的缺漏不足之處,點出 我思考上的盲點,更提供許多前瞻性的想法與論點,讓我有醍醐灌頂、茅塞頓開 的聞道欣喜。 我很幸運能夠進入智財所,感謝智財所提供的一切資源,所有老師合力建構. 政 治 大 我擔任智慧財產評論助理編輯,讓我鍛鍊論文撰寫與引註格式,並在這流火盛夏 立 保有一方小角落,得以聽雨寫稿嘯歌。感謝院秘書秀真姐從我任工讀生以來的信 的跨領域知識開闊我的視野;所上豐富的藏書與論文給我許多啟發;感謝所上讓. ‧ 國. 學. 任與無微不至的照顧,感謝所辦秋玲姊、瑞清、淑冠及雅婷無論在論文流程、學 生生活以及智財評論工作上所給予的多方面協助,感謝商學院院辦的每一位同仁. ‧. 與工讀生夥伴,讓我掙取些許生活費的同時也獲得無數樂趣。. sit. y. Nat. 感謝 98 級的大家,偉仲、書瑜、美慈、小樹、映如、成業、睿宏、季璇、曉. io. er. 玟、書帆、Lidia、義豪,我們一起上課作報告、聊天發呆出遊相處的時光是研究 所生涯最美好的回憶。感謝 97 級學長姐與 99 級學弟妹,在所上的日子共同抱怨. n. al. Ch. i n U. v. 共同打氣共同朝相同的目標努力,尤其要感謝均豪,從大學至今你幫了我無數的. engchi. 忙,我對你的感激難以言表,相信你可以瞭解。. 這段山城歲月對妳我而言都獨特難忘,我何其幸運有妳如此瞭解我而包容我 的任性與缺點,從過去到未來,感謝妳,縱使全世界的細雨永不止息地落在全世 界的草地上,我始終有妳陪在我身旁。 最後要感謝我親愛的家人,父母對我苦口婆心的叮嚀,弟弟對我無條件的支 持,感謝你們容忍我的眼高手低、桀驁自恃,我知道無論遭遇何種挫折,你們對 我的關愛永遠不會停歇。. 柏維. 立秋,台北城.

(4) 從美國專利法析論非顯而易知性之相關爭議 摘要 專利制度是知識經濟時代最為重要的一種智慧財產權形式,不但對於技術創 新居功厥偉,在國際商業活動中也占有極具份量的地位。而在取得專利的三大要 件中,以非顯而易知性(即我國進步性)最為棘手,蓋其本身屬於不確定之法律 概念,而容有裁量空間。 非顯而易知性發軔於美國判例法,其後由實務主導其發展。在指標性案例 KSR 判決中,最高法院揭示了非顯而易知性的審查架構,以 Graham 四要件法則. 政 治 大. 為根柢,並輔以顯可嘗試原則及彈性運用的 TSM 檢測法,整體而言 KSR 判決提. 立. 高了非顯而易知性的適格門檻。在後 KSR 時代,CAFC 在機械工業、醫藥品與生. ‧ 國. 學. 物科技等領域分別依不同程度適用 KSR 見解。2009 年 In re Kubin 案確認 KSR 見 解可適用於不可預測性較高之基因生技領域,近幾年來顯可嘗試原則也獲得高度. ‧. 重視。. 相較而言,我國進步性審查主要依據智慧財產局所制定的專利審查基準,但. y. Nat. sit. 行政審查常有過於直觀簡略之嫌;法院判決則在「發明所屬領域中具通常技術者. er. io. 之技術水準」與「該領域具通常技術者參酌先前技術所揭露之內容及申請時的通. al. v i n Ch 整體而言達成進步性結論之心證揭露程度不足,對於當事人有突襲性裁判之虞。 engchi U n. 常知識,是否能所能輕易完成系爭申請發明之整體」此兩步驟的論證上較為欠缺,. 本研究基於上述觀察所得,對美國與我國關於非顯而易知性概念之認知與實. 踐進行比對,並分別就審查實務面與產業因應面提出微薄建議,以期借鏡美國法 經驗使我國未來實務操作更趨完善。. 關鍵詞:非顯而易知性、進步性、KSR、TSM、In re Kubin、顯可嘗試. i.

(5) A STUDY ON NON-OBVIOUSNESS CONTROVERSIES IN VIEW OF AMERICAN PATENT LAW Abstract Patent system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orm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in the era of knowledge economy, not only indispensable for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lso of great influnce in the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ctivities.. Among the three. requirements of patentability, “Non-obviousness” (ie, “Inventive Step” in Taiwan) is the most difficult to fulfill, due to the uncertainty of its legal concept and the room for discretion. Non-obviousness was carved. 政 治 大 out in the U.S. case law. and continuously 立 developed by the court rulings. In the benchmark case KSR v. Teleflex, the Supreme. ‧ 國. 學. Court articulated that the examination framework of non-obviousness is based on Graham four factors, along with other principles like “Obvious to Try” and the TSM. ‧. test in a more flexible way.. It has been applied in different degrees by the Court of Appeals for. sit. y. Nat. non-obviousness.. In general, KSR lifted the eligibility threshold for. io. er. the Federal Circuit to various fields such as machinery industry, pharmaceuticals and biotechnology in the post-KSR era. Then it was recognized in 2009 In re Kubin case. n. al. Ch. i n U. v. that the KSR opinion is applicable to the unpredictable field, gene biotechnology, for instance.. engchi. Besides, the “Obvious to Try” principle has been gaining much attention in. recent years. In comparison, both administrative and juducial examinations of inventive step in Taiwan are mainly based on the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uidelines for invention patent” issued by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Office.. However, the administrative. review is often reckoned to be too intuitive and rough, and the court decisions are considered to be made with less expression on “the level of the PHOSITA” and “whether a PHOSITA with the reference to prior arts and common knowledge can complete the whole invention without difficulty.”. In all, the lack of revealing the. reasoning on the inventive step conclusion might expose the parties in danger of.

(6) surprise judgements. Based on the above observations, this study compared the cognition and practice of non-obviousness both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in Taiwan, and as a result, presented some primary suggestions in light of the United States’ experience toward both the practice and industries, so that our inventive step examination practice in the future could be improved.. Key Words: Non-obviousness、Inventive Step、KSR、TSM、In re Kubin、Obvious to Try.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7)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8) 目錄.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 7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7 壹、 研究動機 ................................................................................................ 7 貳、 研究目的 ................................................................................................ 9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限制 ...................................................................................... 10 壹、 研究方法 .............................................................................................. 10 一、 文獻分析 ...................................................................................... 10 二、 個案研究 ...................................................................................... 10 三、 比較法研究 .................................................................................. 10 貳、 研究限制 .............................................................................................. 10 第三節 研究架構 .................................................................................................. 1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第二章 專利制度與專利要件 ...................................................................................... 13 第一節 專利制度概說 .......................................................................................... 13 壹、 專利制度之源起 .................................................................................. 13 貳、 專利制度理論建構 .............................................................................. 15 一、 自然法的財產權說 ...................................................................... 15 二、 自然法的受益權說 ...................................................................... 16 三、 獎勵發明說 .................................................................................. 16. sit. y. Nat. n. al. er. io. 四、 公開發明說 .................................................................................. 17 五、 不當競爭防止說 .......................................................................... 17 六、 經濟分析學派 .............................................................................. 17 參、 專利制度之反思 .................................................................................. 18 第二節 美國法上專利要件 .................................................................................. 19 壹、 新穎性 .................................................................................................. 20 一、 新穎性規定 .................................................................................. 21 二、 法定禁止規定 .............................................................................. 22 貳、 實用性 .................................................................................................. 23 參、 非顯而易知性 ...................................................................................... 24. Ch. engchi. i n U. v. 肆、 美國發明法案(Leahy-Smith America Invents Act 2011) ........... 26 一、 專利實體法制之修法 .................................................................. 26 二、 其他部份之修法 .......................................................................... 28 第三章 美國專利法之非顯而易知性 .......................................................................... 29 第一節 非顯而易知性的歷史發展 ...................................................................... 29 壹、 濫觴-Hotchkiss 案 ............................................................................ 29 i.

(9) 從美國專利法析論非顯而易知性之相關爭議. 一、 Hotchkiss 案概說........................................................................ 29 二、 非顯而易知性概念的形塑 ......................................................... 30 貳、 實務判斷基準之發展進程 ................................................................. 31 一、 負面排除法則 ............................................................................. 31 二、 獨創性法則與相乘效果原則 ..................................................... 32 三、 天才閃現法則 ............................................................................. 34 四、 顯可嘗試原則 ............................................................................. 34 參、 103 條成文化規定 .............................................................................. 36 一、 103 條彰顯之審查原則 .............................................................. 36 二、 103 條之批評 .............................................................................. 37 第二節 Graham 法則與 TSM 檢測法 ............................................................... 39 壹、 Graham 案概說 .................................................................................. 39 一、 Graham v. John Deere:事實認定三步驟 ............................... 41. 政 治 大. 二、 Cook Chem. Co.合併訴訟:第二重考慮因素 ......................... 42 貳、 Graham 案建立的四要件分析架構 .................................................. 43 一、 Graham 分析架構概說 .............................................................. 43 二、 Graham 四要件之討論 .............................................................. 43 參、 CAFC 與 TSM 檢測法 ....................................................................... 51 一、 CAFC 之成立 ............................................................................. 51 二、 TSM 檢測法為 CAFC 所採用 ................................................... 53 肆、 Graham 法則與 TSM 檢測法之相互關係 ....................................... 55 第三節 小結-從 Hothchkiss 到 TSM 檢測法 .................................................. 55. 立. ‧. ‧ 國. 學. sit. y. Nat. al. er. io. 第四章 KSR 案對非顯而易知性判準之彈性調整 .................................................... 59. n. 第一節 KSR 案之經過 ........................................................................................ 59 壹、 背景事實 ............................................................................................. 59 貳、 法院判決 ............................................................................................. 60. Ch. engchi. i n U. v. 一、 KSR 案爭點 ................................................................................ 60 二、 地方法院判決 ............................................................................. 60 三、 聯邦巡迴上訴法院(CAFC)判決 .......................................... 60 四、 聯邦最高法院判決 ..................................................................... 61 第二節 KSR 案之評釋與論證 ............................................................................ 62 壹、 重新適用顯可嘗試原則 ..................................................................... 62 貳、 「非顯而易知性」的限縮認定 ......................................................... 63 參、 答辯策略的微調 ................................................................................. 66 一、 建立非顯而易知性之表面證據 ................................................. 66 二、 證明非顯而易知性的應對策略 ................................................. 67 肆、 TSM 檢測法的反思 ............................................................................ 69 伍、 美國專利商標局之因應 ..................................................................... 71 ii.

(10) 目錄. 一、 2007 年版審查指南 ..................................................................... 72 二、 2010 年版審查指南 ..................................................................... 75 第三節 小結 .......................................................................................................... 78 第五章 後 KSR 時代的非顯而易知性發展 ................................................................ 81 第一節 後 KSR 時代之序幕 ................................................................................ 81 第二節 後 KSR 時代對相關產業發展之影響 .................................................... 82 壹、 機械工業領域 ...................................................................................... 82 貳、 醫藥品領域 .......................................................................................... 83 參、 生物科技領域 ...................................................................................... 87 第三節 In re Kubin 案對顯可嘗試原則之重新適用 ......................................... 90 壹、 背景事實 .............................................................................................. 90 貳、 法院判決 .............................................................................................. 91 一、 In re Kubin 案爭點 ..................................................................... 91 二、 專利上訴暨衝突委員會之決定 .................................................. 91. 政 治 大 三、 聯邦巡迴上訴法院(CAFC)判決 ........................................... 92 立 參、 In re Kubin 案之影響 ......................................................................... 92. ‧ 國. 學. 一、 KSR 判決運用至不可預測性較高之技術領域 ......................... 92 二、 顯可嘗試原則的適用範圍 .......................................................... 94. ‧. 三、 緊縮基因專利之授予 .................................................................. 96 第四節 顯可嘗試原則近期發展 .......................................................................... 97. sit. y. Nat. 第五節 小結-In re Kubin 後的專利法 ........................................................... 100 第六章 我國進步性審查之實務發展 ........................................................................ 103. n. al. er. io. 第一節 前言 ........................................................................................................ 103 第二節 進步性實務操作分析 ............................................................................ 104 壹、 專利行政審查 .................................................................................... 104 貳、 行政法院 ............................................................................................ 106 一、 系爭專利與先前技術之比對 .................................................... 106 二、 組合發明之相乘功效 ................................................................ 107 三、 運用教示、啟發或動機之概念 ................................................ 109 參、 智慧財產法院 .................................................................................... 110 一、 當事人主張「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概念 ........ 110 二、 先前技術與系爭發明之領域異同 ............................................ 112. Ch. engchi. i n U. v. 三、 運用相乘功效概念 .................................................................... 112 四、 運用教示、啟發或動機之概念 ................................................ 113 肆、 我國進步性判決分析 ........................................................................ 114 一、 我國進步性判斷流程 ................................................................ 115 二、 其他議題 .................................................................................... 118 第三節 專利審查基準之修訂 ............................................................................ 121 iii.

(11) 從美國專利法析論非顯而易知性之相關爭議. 壹、 專利法修正 ....................................................................................... 121 貳、 專利審查基準草案有關進步性之探討 ........................................... 125 第四節 美國非顯而易知性發展對我國操作之借鏡 ....................................... 129 壹、 審查與判斷基準之形塑 ................................................................... 129 貳、 先前技術範圍界定之差異 ............................................................... 130 參、 發明領域具通常技術者之概念 ....................................................... 131 肆、 TSM 檢測法之適用 .......................................................................... 133 伍、 第二重考慮因素 ............................................................................... 134 第五節 小結 ....................................................................................................... 135 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 ................................................................................................... 137 第一節 研究結論 ............................................................................................... 137 壹、 美國法上非顯而易知性之發展 ....................................................... 137 貳、 我國實務對於進步性審查之現狀與不足之處 ............................... 139 參、 美國非顯而易知性發展與我國之比較 ........................................... 140 第二節 研究建議 ............................................................................................... 14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壹、 行政審查與法院實務之因應 ........................................................... 142 一、 程序架構面 ............................................................................... 142 二、 實體審查面 ............................................................................... 143 貳、 國內產業之因應 ............................................................................... 144 一、 程序面 ....................................................................................... 144 二、 實體面 ....................................................................................... 144 參考文獻...................................................................................................................... 145. sit. y. Nat. n. al. er. io. 附錄.............................................................................................................................. 157. Ch. engchi. iv. i n U. v.

(12) 目錄. 圖目錄 圖 1 圖 2 圖 3 圖 4 圖 5 圖 6. 顯可嘗試原則於顯而易知性認定之消長變化 .............................................. 96 現階段 KSR 判決於各技術領域影響程度 .................................................. 100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模式 ................................................................................ 110 非顯而易知性之發展脈絡 ............................................................................ 139. ‧. io. sit. y. Nat. n. al. er. 10 11 12 13 14 15. 政 治 大 565 號專利示意圖 ........................................................................................... 59 立 KSR 見解適用與技術領域之可預測性關係圖 ............................................. 94. 學. 圖 圖 圖 圖 圖. 7 CAFC 成立前,專利訟爭的雙軌架構 ............................................................. 52 8 CAFC 成立後的專利訟爭架構 ......................................................................... 52 9 非顯而易知性之實務見解發展進程 ................................................................ 56. ‧ 國. 圖 圖 圖 圖. USPTO 核准專利數量(依國別) .................................................................... 8 USPTO 專利核准率(依國別) ........................................................................ 8 研究架構示意圖 ................................................................................................ 12 Graham v. John Deere 案訴訟歷程 ................................................................... 40 Graham 法則之四要件分析架構 ...................................................................... 43 先前技術時之範圍與發明時點回溯 ................................................................ 45. Ch. engchi. v. i n U. v.

(13) 從美國專利法析論非顯而易知性之相關爭議. 表目錄 2010 年版顯而易知性審查指南:重要判例 24 則......................................... 75 2011 年 11 月 29 日專利法修正-發明專利進步性規定之修正對照 ......... 123 我國與美國關於第二重考慮因素適用之比較.............................................. 135 我國與美國法上非顯而易知性之差異.......................................................... 141 美國與我國非顯而易知性審查架構之產生方式.......................................... 142. 立. 政 治 大. 學 ‧. io. sit. y. Nat. n. al. er. 1 2 3 4 5. ‧ 國. 表 表 表 表 表. Ch. engchi. vi. i n U. v.

(14) 第一章緒論. 第一章 第一節. 緒論. 研究動機與目的. 壹、研究動機 21 世紀是知識經濟與智慧財產的時代,智慧財產業已成為國家經濟與商業競 爭之命脈,國家對其保護與運用是否得當,小則影響個人或企業的經濟利益,大 則攸關產業整體未來發展,以及國家在全球化浪潮下的競爭力。因此,世界各國 無不積極致力於智慧財產法制的完備與健全,並在全球化架構中與其他國家維持. 治 政 單就國際間最受矚目的智慧財產態樣──專利而論,對企業而言,將其研發成 大 立 果商品化並羅織嚴密的專利布局,已成了競爭激烈的全球商業攻防戰中進可攻退 既合作又競爭的微妙關係。. ‧ 國. 學. 可守的不二法門。以向來為兵家必爭之地的美國觀之,根據其專利商標局(United States Patent and Trademark Office, USPTO)之統計,截至 2011 年 12 月 31 日所核. ‧. 發之專利數高達 4,992,192 件,光是 2011 年就占了 224,505 件,其中美國國內所. y. Nat. 請占 108,626 件,美國以外地區共有 115,879 件1。而取得專利不過只是龐大專利. io. sit. 布局的起手式,後續靈活運用更是一門大學問,專利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n. al. er. 台灣在美國所獲專利數量位居全球第 7 名2(參照下圖 1),報章雜誌也常對. i n U. v. 於專利獲准數在各大主要專利局名列前茅一事引以為傲3,視之為科技發展表現亮. Ch. engchi. 眼之明證。然而過份關注數字遊戲之結果則是犧牲品質的追求,從下圖 2 可看出, 台灣在美申請專利之核准率大幅落後其他國家,甚至低於近 10 年來申請量突飛猛 進的中國大陸。此外,我國廠商長期面臨國外大廠專利侵權訴訟之威脅,空有大 把專利在手卻苦無反擊之能,最終往往只能以交付鉅額和解金收場,顯見國內廠. 1. See Number of Patents Granted as Distributed by Year of Patent Grant, Breakout by U.S. State and. Foreign Country of Origin, USPTO Statistics, http://www.uspto.gov/web/offices/ac/ido/oeip/taf/ cst_utl.htm, last visited July 5, 2012. 2. Id.. 3. 例如:謝艾莉、黃晶琳,鴻海美國專利案全球第九,經濟日報,A4 版,2012 年 1 月 13 日。經. 濟部智慧財產局,我國人向五大專利局專利申請統計,2010 年 2 月 8 日,轉引自:科技產業資訊 室,http://cdnet.stpi.org.tw/techroom/policy/2010/policy_10_016.htm(最後瀏覽日:2012/07/05) 。楊 瑪利、楊方儒,專利多 常得獎 台灣已是世界專利大國,遠見雜誌,237 期,2006 年 3 月, http://www.gvm.com.tw/Boardcontent_11883.html(最後瀏覽日:2012/07/05) 。 7.

(15) 從美國專利法析論非顯而易知性之相關爭議. 商的專利應戰能力並不如媒體所宣稱的那樣牢固。由此警訊可看出我國未來專利 布局的隱憂所在,即我國專利積弱不振之處在於專利品質欠佳,因此臨事往往不 堪一擊,不是被宣告無效,就是並非核心專利,對訟爭難有實質助益。 110,000 100,000 90,000 80,000. US Japan Germany UK France Canada Taiwan South Korea Switzerland Italy. 70,000 60,000 50,000 40,000 30,000. 立. 20,000. ‧ 國. -. 學. 10,000. 政 治 大.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Nat. n. al. er. io. sit. y. ‧. 圖 1 USPTO 核准專利數量(依國別) 資料來源:USPTO Statistics,本研究繪製。. Ch. engchi. i n U. v. 圖 2 USPTO 專利核准率(依國別) 資料來源:林佳燕譯,張杰夫,從台灣的美國專利表現看台灣競爭 力,北美智權報,47 期,2011 年 6 月 20 日, http://tw.naipo.com/portals/1/web_tw/Knowledge_Center/Application/p ublish-60.htm#1(最後瀏覽日:2012/07/05)。 8.

(16) 第一章緒論. 對於我國專利如斯缺陷,釜底抽薪之道是從研發階段開始強化專利內容與品 質,然同時不可偏廢者便是釐清專利制度的遊戲規則,才能將發明專利之運用效 益最大化。在專利審查與專利訴訟階段,最關鍵的問題之一便是系爭專利的有效 性4。而有效性之判斷需從專利要件下手,蓋發明要取得專利必須符合專利法上所 要求之實用性、新穎性與非顯而易知性(即我國法所稱之進步性)三項要件,其 中又以非顯而易知性最難滿足,也是專利最常被核駁之理由5,原因之一為審查人 員可同時旁徵博引諸多先前技術以拆解系爭發明特徵;原因之二為非顯而易知性 並非單純就事實判斷,而含有法律評價之不確定成分;原因之三,則是現有判斷 標準仍不夠明確,採取不同標準或不同審查密度可能獲致截然相反之結論,因此 爭議迭起。. 政 治 大. 另一方面,就國內專利制度發展觀之,則與美國形成有意思的對比。我國專. 立. 利申請數量逐年攀升,就專利進步性有無為爭執的案例也不在少數6,然而身為一. ‧ 國. 學. 法制繼受國,相較於美國非顯而易知性有 150 多年發展歷史與蓬勃發展的操作標 準,我國無論是智慧財產局或法院在進行審理時,則常見有論理過於簡略、心證. ‧. 揭露不夠清楚等缺失,因而常招致判斷過於恣意主觀、判斷結果欠缺可預測性、 影響當事人聽審權等批評。因此,本研究擬以非顯而易知性為研究對象,以美國. y. Nat. er. io. 貳、研究目的. sit. 法上實務與學說之發展為借鏡,期能對於我國進步性之審查有所助益。. al. n. v i n Ch 目前國內對於美國法上非顯而易知性之相關研究有不少文獻,原則上探究主 engchi U 題集中於:一、KSR 案及 KSR 之前的非顯而易知性發展,及二、非顯而易知性 的子概念,例如「所屬技術領域具通常知識者」此一概念之析辨。如許文獻對於 美國法非顯而易知性早期發展情況之引介大有裨益,惜就後 KSR 時代的非顯而易 知性案例發展介紹則較不足,以整體法制變遷過程而言有見樹不見林之感,殊為 4. 就我國情況而言,專利審查與行政爭訟之客體本就往往是專利有效性與否,至於專利民事侵權. 訴訟中,法官亦有機會處理專利有效性問題(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 16 條第 1 項之規定參照)。 根據學者統計,我國智慧財產法院訴訟中,當事人於專利侵權民事訴訟中抗辯專利有效性之案件 比例高達 77%。謝銘洋、劉孔中、李素華,智慧財產法院判決統計與分析,智慧財產案件審理總 體檢研討會,台灣法學會等主辦,2009 年 12 月 26 日。 5. DONALD S. CHISUM, CRAIG ALLEN NARD, HERBERT F. SCHWARTZ, PAULINE NEWMAN & F. SCOTT. KIEFF, PRINCIPLES OF PATENT LAW 514 (3rd ed., Foundation Press 2004). 6. 我國抗辯專利有效性的案件中,挑戰系爭專利進步性者高達 39%。參照謝銘洋、劉孔中、李素. 華,前揭註 4。 9.

(17) 從美國專利法析論非顯而易知性之相關爭議. 可惜。 有鑑於美國法上非顯而易知性判斷基準之演進極具指標性與爭議性,在 2007 年 KSR 案判決作出後又開啟了新一紀元,本研究擬在前賢的基礎上,通盤檢討非 顯而易知性的來龍去脈,藉以瞭解美國法上相關概念之流變,並透過比較法方式 對照我國進步性之審查實務,試圖整理歸納以下三項重點: 1.. 梳理美國法上非顯而易知性之發展脈絡。. 2.. 釐清我國實務對於進步性審查之現狀與不足之處。. 3.. 透過比較法借鏡美國經驗,試圖提供我國進步性審查未來運作之方向。. 本研究期望經由上揭論述勾勒美國法經驗與我國法銜接之藍圖,以為前人諸 作填縫補罅,並為來者深究非顯而易知性對我國法制之影響時,略盡微力。. 政 治 大 研究方法與限制. 第二節 立. ‧ 國. ‧. 一、文獻分析. 學. 壹、研究方法. 本研究所使用文獻主要涵括美國及我國相關書籍、法學期刊論文、網路上可. y. Nat. n. al. er. io. 二、個案研究. sit. 得之期刊論文、實證研究資料與法院判決等。. i n U. v. 美國非顯而易知性之歷史演進為本研究探討重點,其中 2007 年 KSR v.. Ch. engchi. Teleflex 案與 2009 年 In re Kubin 案對於實務上判斷基準之認定具有指標性意義, 故內文將對此二案件做較詳盡之探討。另外亦列舉我國進步性判決數則,以顯我 國實務發展脈絡。 三、比較法研究 美國專利制度之發展向來備受國際矚目,我國法制亦相當程度受其影響,復 以近年來非顯而易知性之見解有許多重大演進,在我國增修專利審查基準的此時, 美國法實為不可或缺的參考對象。. 貳、研究限制 囿於篇幅所限,本研究著重於美國專利法上非顯而易知性此一實體要件的演 10.

(18) 第一章緒論. 變與探討,對於新穎性與實用性等另外兩項要件,以及可專利標的、專利說明書、 審查與訴訟程序、各種配套制度與措施等其他專利法上重大議題,非本研究探討 範疇所能及。其中由於 2011 年美國發明法案改採先申請主義,連帶將非顯而易知 性的認定時點從發明時改為申請時,俟新法正式施行後,屆時歷來各項法則得否 繼續適用或是必須有所調整,以及法制運作的順暢與否等均是至關重要、但本研 究力有未逮之議題。再者,無論美國或我國對非顯而易知性之審理模式均尚待調 適,學界或實務上的後續發展仍有待密切觀察。.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11. i n U. v.

(19) 從美國專利法析論非顯而易知性之相關爭議. 第三節. 研究架構 緒論. 專利制度概說 專利要件. 美國專利法上非顯而易知性. 學. KSR v. Teleflex 案. ‧. io. n. al. In re Kubin 案. 生技. sit. Nat. 醫藥. 機械. y. 後 KSR 時代. er. 美國法. TSM 政 治 檢測法 大. Graham 法則. 立. ‧ 國. 歷史 發展. Ch. 我國法. engchi 我國進步性實務. 比較法. 美國法與我國之比較 結論與建議 圖 3. 研究架構示意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繪製。. 12. i n U. v.

(20) 第二章專利制度與專利要件. 第二章. 專利制度與專利要件. 在探討非顯而易知性相關爭議前,必須先就制度之所由設及專利要件之概念 定義談起。本章擬就「專利制度」及「專利要件」兩大子題先予敘明,第一節介 紹專利制度之起源,並整理學說上對於專利制度存在的理論建構,以及專利制度 目的與創新之關聯。第二節說明專利法上三大專利要件之概念,由於本研究主要 以美國法為切入點,故在此以美國專利法規定為說明對象,至於我國專利法上規 定則留待第六章再予以介紹。. 第一節. 專利制度概說. 政 治 大 並以之作為條件,要求發明人公開其發明內容之制度。人類的創新發明活動對於 立 生活品質之提升與生存條件之改善有絕大助益,然而往昔專利制度尚未形成前,. 專利制度係國家給與發明人一定期間獨占之製造、販賣、使用其發明之權利,. ‧ 國. 學. 一來由於發明在法律上欠缺保障,許多發明人乃將其研發成果隱為獨家秘方不願 透露,公眾無法知悉該發明已經問世,不免重複投資研發而造成資源浪擲;二來. ‧. 由於發明欠缺一套完善之公開與維護制度,難免因天災人禍或時移事往而湮滅不. sit. y. Nat. 彰,造成全體社會的無謂損失7。為了妥善保存既有發明,並進一步鼓勵發明人從. io. n. a. er. 事創新活動並揭露其技術內容,帶動整體社會發展,專利制度乃應運而生。. 壹、專利制度之源起 l. Ch. engchi. i n U. v. 一般認為專利制度之概念濫觴於 1474 年的威尼斯專利法8,透過賦予發明人 對其發明享有 10 年壟斷性權利,作為鼓勵創造之誘因。該法之所以設立,係因眾 多的發明人與當時位居公職、同時從事商業活動並掌握帆船運輸權限的奇塔迪尼 原住民聯手推動專利制度化,藉以獲壟斷性利益9,使發明人與負責執掌專利事務. 7. 楊崇森,專利法理論與應用,頁 1,2007 年 1 月修訂二版。. 8. 有論者指出,賦予發明創作獨占權之行為,最早可追溯至西元前 3 世紀的希臘,當時曾為獎勵. 新菜餚之創作而給予創作者 1 年獨占權。此外在 1412 年義大利佛羅倫斯也曾給予發明起重機的技 術家 Brunelleschi 為期 3 年之獨占期間。但若以專利概念制度化的時點而論,仍以 15 世紀文藝復 興時期的威尼斯為是。參照:陳智超,專利法理論與實務,頁 3,2004 年 4 月二版一刷。 9. 彼時威尼斯共和國(Venetian Republic)之社會結構分為三大階層:貴族階層(the patriciate) 、. 奇塔迪尼原住民(the cittadini originarrii)及波波羅(the popolo) 。奇塔迪尼原住民雖只占人口 5%, 且未實際從事發明活動,但因位居商業貿易要津,故具有推動獨占性專利權之誘因。詳請參照: 陳豐年,專利權之歷史溯源與利弊初探,智慧財產權月刊,156 期,頁 64-66,2011 年 12 月。 13.

(21) 從美國專利法析論非顯而易知性之相關爭議. 的奇塔迪尼原住民互蒙其利。雖然 1474 年威尼斯專利法之存在目的偏向私益,但 已具有要求新穎性、實用性與非顯著性等現代專利法概念的雛形10。 而後英國國會於 1623 年制定「防止壟斷條例」(Statute of Monopolies)11, 為最早之現存專利法。彼時英國商業活動受形形色色的公會團體所控制,其中以 基爾特同業公會(Guilds)為首,其得自行訂定規章管理旗下成員及成員生產之 產品,若人民未加入基爾特便難以從事特定行業。都鐸王朝君主為減輕基爾特的 商業活動掌控權,便透過專利證書(letter patent)12之授予來賦予特定人自由營業 之權利,同時也能引進國外嶄新技藝13,以便與鄰近荷、法匹敵。此舉主要出自 政治性考量,故該法亦未嚴格要求專利要件。此種壟斷性專利權之擴張在伊莉莎 白一世(Elizabeth I, 1533~1603)達到高峰,由於當時皇室浮濫授權收取高額權利. 政 治 大. 金,被授權人轉嫁成本予消費者,以致物價與民怨飛漲,伊莉莎白一世乃發表「黃. 立. 金演說」(Golden Speech)宣告追求國家整體利益之承諾,發表「壟斷宣言」. ‧ 國. 學. (Proclamation of Monopolies)撤銷數項先前授予之專利權,稍微減緩國會的反對 聲浪。直到詹姆士一世在位的 1623 年,國會制定防止壟斷條例,將英王的權限轉. ‧. 交普通法院來做授權與否之判斷14,終結君權授予獨占之情況。因防止壟斷條例 之目的為對抗無限制的專利獨占,乃被視為現代專利法之發展起點15。. y. Nat. sit. 美國專利制度的初期發展相當遲緩,雖然自 1641 年麻州頒給其居民 Samuel. er. io. Winslow 一製鹽專利後,各州偶有私自給予專利權之情形,但規模尚未達到影響. al. n. v i n Ch 核心,英國主宰一切製造規劃營運等商品加值流程,殖民地僅為大宗物資提供者 engchi U 當時殖民母國英國經濟活動之程度,蓋因美國殖民初期仍以英國為商業經濟體系. 兼終端消費者16,故專利制度在美國殖民時期並無多大發展空間與存在實益。直 10. 楊崇森,前揭註 7,頁 26。. 11. 多數將 Statute of Monopolies 翻成「專賣條例」 ,亦有稱「防止壟斷條例」者。在此基於呈現該. 法內容之考量,從後者之譯名。參閱:陳文吟,我國專利制度之研究,頁 3-4,2010 年 3 月五版。 12. 語源為拉丁文「literae patentes」 ,意指「公開信(證書) 」(open letters) ,即由象徵國家最高權. 力之君主所發出為賞賜之證明書信,賦予受文者(patentee,拉丁文 patent 為開啟之意)特定地位 或特權,便於公示。參照:邱詩茜,從專利獨占之制度目的設計角度定義公平交易法第四十五條 之專利權正當行使行為──以美國法制為借鏡,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頁 23,2006 年 6 月。 13. 因而有「importation patent」之稱。See ARTHUR R. MILLER & MICHAEL H. DAVIS, INTELLECTUAL. PROPERTY: PATENTS, TRADEMARKS, AND COPYRIGHT IN A NUTSHELL 4 (2nd ed., West Pub. Co.1990). 14. 陳豐年,前揭註 9,頁 66-71。. 15. 劉國讚,專利實務論,頁 5,2009 年 4 月初版。. 16. 陳豐年,前揭註 9,頁 73。 14.

(22) 第二章專利制度與專利要件. 到獨立戰爭過後,為了迅速提振美國整體國力,基於一、減輕各州獨立專利制度 形成的高額交易成本,與二、因應遽增的扶植內需需求17,才促使 1789 年制憲會 議將專利權成文化於憲法第 1 條第 8 項第 8 款,並於 1790 年制定出較為具體的專 利法條文。 初期美國專利法內容設計有兩大取向,一是避免重蹈英國壟斷經驗覆轍,二 是以財富最大化為考量18。之後美國專利法又經歷多次修法調整,逐漸形塑成今 日的樣貌。至於其他國家也陸續進行專利立法,如 1791 年法國大革命後制定專利 法、1877 年德國制定帝國專利法、日本明治維新後於 1871 年引入西方制度擬定 「專賣略規則」 、俄國於 1896 年頒布專利法,而中國大陸也於 1950 年頒布「保障 發明權與專利權暫行條例」,顯見專利制度已深植於世界經貿體系之中19。. 政 治 大. 整體而言,專利制度發軔時期,各國的初衷並不一致,有為促進私益創造、. 立. 有的側重避免壟斷,規範內容偏向政策性考量,直到英國 1623 年防止壟斷條例確. ‧ 國. 學. 立反壟斷之教條,暨以美國 1790 年專利法成文化後實務不斷增補發展,才奠定現 今以鼓勵創新帶動社會發展之方向。. ‧. 貳、專利制度理論建構. Nat. sit. y. 傳統上討論專利制度作為排他權之理論依據,有下述四種學說:自然法的財. er. io. 產權說、自然法的受益權說、獎勵發明說與公開發明說20。前兩說立基於個人私. al. 益的滿足,與其發軔於 18 世紀末法國大革命追求人權的時代氛圍有關21,而後兩. n. v i n Ch 說則從發展產業政策的角度出發,為現今較多數人所採納的看法。近來公平交易 engchi U 法與競爭法制蓬勃發展,也有論者從不當競爭防止的角度檢視專利制度。而有鑑 於專利制度與商業經貿發展的息息相關,主張透過經濟分析以探究專利權本質的 論點也已蔚為顯學。 一、自然法的財產權說. 17. John F. Kasson, Republican Values as a Dynamic Factor, in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IN. AMERICA 3 (Gary J. Kornblith ed., 1998). 18. Donald J. Boudreaux & A. C. Pritchard, Rewriting the Constitution: An Economic Analysis of the. Constitutional Amendment Process, 62 FORDHAM L. REV. 111 (1993). 19. 楊崇森,前揭註 7,頁 32-40。. 20. 以下各理論相關說明詳主要參閱:楊崇森,同前註,頁 11-14。. 21. 楊崇森,同前註,頁 13。 15.

(23) 從美國專利法析論非顯而易知性之相關爭議. 此說基於自然法思想,認為專利權具備天賦人權之財產權性質,而試圖正當 化專利權之排他獨占性,以 1791 年法國大革命後所設之專利法為代表。換言之, 自然法的財產權說將專利權視為賦予發明人對其發明享有所有權式的支配權,然 專利權身具無體財產特性,受屬地主義及先申請(first to file)/先發明(first to invent)主義22等原則的支配,因而數人同時獨立創作出相同內容之發明,僅有最 先申請人或最先發明人受專利制度之保護,且縱擁有發明,若不主動申請專利權, 發明人仍無法享有法律上的權益;凡此種種特性皆與一般財產權之絕對性有所扞 格,故此說現已無人採納。 二、自然法的受益權說. 治 政 受報酬之權利(即受益權) ,相對地社會亦有賦予報酬之道德義務,故亦稱「創新 大 立 報酬說」 。此說雖可解釋專利制度給予專利權人一定權益的機制,但有兩項缺陷難 此說基於自然法思想,認為人依照其貢獻有益於社會之程度,自有從社會收. ‧ 國. 學. 以克服:1. 同自然法的財產權說,難以說明若發明人依其貢獻程度而享有受益權, 為何給予專利權人的報酬並非絕對存在,而仍受屬地主義、先申請主義等原則之. ‧. 支配。2. 依此理論專利權人所受報酬多寡,應取決於其發明貢獻之價值;但實然. y. Nat. 面上,專利權人所獲得的一定期限排他權為固定,而其實施專利權所得之收益則. io. sit. 受設備、資金、環境條件、實施手法、消費者行為等諸多因素所影響,與其發明. n. al. er. 之貢獻價值可謂並無相當關連。若僅就發明之貢獻價值決定報酬多寡,而無視於. i n U. v. 發明人為了發明活動所投入的成本與辛勞,則專利制度的排他性難免被批判為虛. Ch. engchi. 假的形式報酬。因此,將專利權之授予比擬為發明人之受益權並不恰當,此說目 前也已遭摒棄。 三、獎勵發明說 此說認為專利制度係透過賦予專利權人排他獨占權,作為促進發明的誘因, 又稱為「發明激勵說」。此說可用美國前總統林肯之名言為代表:「專利是為天才 之火所添加的利益之油」23。此說著重專利制度的公益層面效果,但似乎未對專. 22. 目前世界多數國家採取先申請主義,但以往專利法制動見觀瞻的美國卻採取先發明主義,直到. 2011 年 9 月 8 日通過美國發明法案(Leahy-Smith Act)才順應潮流,改成先申請主義,並將於 2013 年 3 月 16 日施行。關於美國發明發案及修法內容,請參閱本章第二節、肆、美國發明法案 (Leahy-Smith America Invents Act 2011)之說明。 23. 原文出自林肯總統一篇演講稿:“The patent system changed this; secured to the inventor, for a 16.

(24) 第二章專利制度與專利要件. 利制度同時保護個人研發成果的私益面向加以著墨,對於私益與公益兩者間的調 和(公開發明內容與賦予一定程度排他權)也未觸及,是此說較為不足之處。 四、公開發明說 此說認為專利制度存在之理由,乃為避免發明人將其發明隱而不宣,透過賦 予發明人排他獨占權,獎勵其公開透露發明技術內容,進而達到公開散布資訊, 促進整體產業發展之目的。此說另一支派為「秘密公開說」 ,指稱專利權之授予乃 國家與發明人間所訂立的契約,國家給予排他權力,發明人的對價義務則是公開 其發明資訊24,但此說與「公開發明說」同樣是認為專利制度的目的是要讓發明 人公開其技術內容,避免社會大眾耗費資源投注於重複相同的發明,以求整體產. 治 政 選擇以營業秘密保護其發明而非申請專利;二來實務上發明人為了避免完全公開 大 立 技術資訊會導致他人在下一階段的研發捷足先登,在專利說明書上的揭露仍有不 業技術的進步。然而,一來縱使有專利制度賦予的排他權存在,仍有許多發明人. ‧ 國. 學. 充分之傾向;在此情況下,專利權究竟在何種程度上成為發明公開之誘因,實有 疑問。. ‧. 五、不當競爭防止說. Nat. sit. y. 此說認為專利制度授予發明人排他獨占權,目的係在防止第三人任意、擅自. er. io. 使用仿冒其研究成果,以創造並維持健全合理的產業競爭秩序25。此說偏重專利. al. 制度對不公平競爭的防範效果,然包括專利法在內的智慧財產權法制與競爭法間. n. v i n Ch 的交錯情況十分複雜,顯非此說的單純論點所能涵蓋;再者此說也未說明專利制 engchi U 度的私益面向,有所不足。 六、經濟分析學派. 經濟學者對專利制度的看法相當分歧,自由經濟學派始終堅信看不見的手最 能有效分配資源,但其認為研發成果或著作等心智產物係無形智慧財產權,具有. limited time, the exclusive use of his invention; and thereby added the fuel of interest to the fire of genius, in the discovery and production of new and useful things.” [emphisis added.] 後人取其精華而 摘錄成:“The Patent System added the fuel of interest to the fire of genius.” See Abraham Lincoln, Lecture on Discoveries and Inventions, available at Abraham Lincoln Online, http://showcase.netins.net/web/creative/lincoln/speeches/discoveries.htm, last visited June 12, 2012. 24. 陳智超,前揭註 8,頁 5。. 25. 同前註。 17.

(25) 從美國專利法析論非顯而易知性之相關爭議. 類似公共財性質,即生產成本極高、但邊際成本趨近於零,故會形成發明之最適 市場價格為零的市場失靈現象。因此許多經濟學者認為此時國家應當介入,賦予 發明人排他權,以救濟市場失靈問題。此派論點認為發明系本來不存在之物,故 專利制度並未剝奪大眾既有權益,反而給予其嶄新技術或知識26。. 參、專利制度之反思 專利制度之主要目的是鼓勵發明創新,而這也是論者支持專利制度存在的主 要理由。然而隨著專利制度深入生活與經濟體系的各個角落,如專利叢林(patent thicket) 、強制授權等問題叢生,也有愈來愈多的聲音開始反思專利制度的必要性。 其中兩大主流論點便是反競爭法與經濟考量。蓋專利制度身為智慧財產權法制之. 政 治 大 供善加使用財產的誘因,且此項權利受有限制,不可以用於妨害經濟效率(例如 立. 一環,其與一般財產權有許多本質上的不同27,例如: (一)相較於一般財產權提. ‧ 國. 學. 實施獨占) 、侵害他人權益。復以知識本應自由可得,但是專利權卻限制其使用, 無非希望能以此換來更多創新、更快的經濟成長,以平衡獨占力量所導致的無效. ‧. 率。 (二)智財權之界線難以界定,對專利盡可能從寬認定的結果,就是有將公共 領域私有化的風險。 (三)獨占不僅帶來靜態的無效率,同時也會減少創新。短期. Nat. sit. y. 而言,獨占力量導致較高的價格,經濟受損,福利減少;長期而言,創新也被減. er. io. 緩。更廣泛地說,專利阻礙知識的散布與使用,延緩後續研究。. al. 從這些專利制度之特性,可以看出專利制度雖秉持鼓勵創新之初衷,但同時. n. v i n Ch 也不可避免帶來靜態無效率以及動態成本提高之缺憾,而獨占之個人私益與創新 engchi U 之社會公益兩者間的拉鋸更往往涉及競爭法的複雜面向,故專利制度之調整一直 是爭議不斷的問題。對此,有論者認為智慧財產法制之擴張已造成反競爭現象, 因而必須從反競爭法的角度加以檢討,試著減緩智慧財產法制對市場競爭的干預 力;較激進之論者甚至主張應廢除專利制度,恢復自由市場機制。而從經濟角度 切入的反對專利制度論者則認為,創造發明不會產生市場失靈問題,沒有專利制 度亦不會導致研發資源投入不足,因為許多研究活動並非全然出於金錢考量,也 有基於公益或個人興趣者28。此外,縱使沒有專利制度,發明創新者也可以透過. 26. 鄭中人,淺論專利制度的經濟分析,律師雜誌,280 期,頁 27,2003 年 1 月。. 27. JOSEPH E. STIGLITZ, MAKING GLOBALIZATION WORK 107-110 (W. W. Norton & Company 2006).. 28. 鄭中人,前揭註 26。 18.

(26) 第二章專利制度與專利要件. 自然獨占期間獲得相應之激勵,發明人在此期間所獲得的獨占利潤,不但可以回 收投資,也享有一定的相當報酬。 就目前各國實踐情況而論,多半仍是維持專利制度的運作,主要著眼點之一 概為藉由賦予發明人一定期間獨占市場權力,達到促進創新、傳播資訊,進而帶 動整體社會發展之目的。雖然目前有許多聲音要求重新檢視專利制度的設計與內 容,但專利制度對於鼓勵發明人從事研發創新之貢獻良多,仍是不可抹滅的事實; 而「鼓勵發明創新」之制度目的也是規劃、調整專利制度時,所需遵循的一項絕 對原則。. 第二節. 美國法上專利要件. 政 治 大 其科技研發與經貿活動的活躍對全球都有極其深遠的影響,而其專利制度對於科 立. 專利制度發軔於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但伴隨近幾世紀來美國國力之強盛,. ‧ 國. 學. 技與經貿活動的推展自是相當關鍵的因素之一,故多數針對專利制度之研究莫不 以美國法上發展為觀察標的。美國專利制度的發展如今動見觀瞻,本研究探討非. ‧. 顯而易知性的發展亦以美國為取樣對象,緣在此先就美國法上專利要件──新穎性、 實用性及非顯而易知性──相關規範作概略性介紹,下一章則針對本研究主題非顯. Nat. sit. y. 而易知性進行較深入之說明。. er. io. 美國授予專利的記錄最早可追溯至 1641 年麻州法院所核發的製鹽新法專利29,. al. 但如同前文所述,由於當時主要經濟活動仍由英國所主導,身為殖民地的美國當. n. v i n Ch 時不過是扮演大宗物資提供者及商品終端消費者的角色 ,故美國本土對於專利 engchi U 制度的需求不大。直到獨立戰爭後美國為能早日自給自足而致力發展內需,終於 30. 在 1790 年 2 月 16 日通過專利法案,4 月 10 日經華盛頓總統簽署而成為美國最初 的專利法,奠下美國現代專利制度化的基礎。1793 年修法時曾以專利註冊制 (Registration System)取代審查制度(Examination System),但有鑑於此段期間 所授予的專利多屬價值低落,嚴重打擊專利制度精神,國會又在 1836 年修法回復 審查制,該年的修法大抵確立了今日專利法所遵循的諸般重要原則,可謂最為重 要的法案版本之一。其後又歷經多次修法,除了修定專利制度相關規定外,也逐 步建構起專責機關的行政體系,最後一次修改係 1952 年,此後一直到 2011 年 9. 29. 曾陳明汝、蔡明誠,兩岸暨歐美專利法,頁 282,2009 年 1 月修訂三版。. 30. 陳豐年,前揭註 9,頁 73。 19.

(27) 從美國專利法析論非顯而易知性之相關爭議. 月 16 日才又通過美國發明法案,對專利法上的一些重要原則與程序規定作出相當 大的改變。 由於本研究所探討之法理與相關案例均係基於 1952 年專利法而來,且美國發 明法案甫通過未久,許多條款之施行日期也尚未到來,故以下對於美國專利要件 的法條規定與說明,仍以修法前的版本為主;至於美國發明法案所作之修改,以 及其對於專利要件之影響,將留待本節、肆之段落再統一作說明。. 壹、新穎性 發明「invention」一詞語源為法文動詞「inventer」(拉丁文 inventus),即發 現、尋得之意,故所謂發明必須是前所未有之概念或技術,此即專利制度首要條. 政 治 大 發明人一定期間的排他權,若其發明早已為他人所知,則賦予此種發明專利權並 立 件「新穎性」 (novelty)之要求。蓋專利制度乃為鼓勵發明、促進產業發展而給予. ‧ 國. 學. 無助於產業技術之進步,反而受制於專利權的排他效力而阻礙產業發展。此外, 透過專利制度將發明公開,也可防止他人重複將資源投入已知技術的研發,而可. 基本之要件。. ‧. 將資源與時間投注於真正待研發的領域。故「新穎性」實為發明具可專利性最為. Nat. sit. y. 新穎性規定於專利法 102 條(35 U.S.C. 102) 「可專利性之條件;新穎性及專. al. v i n Ch 在專利申請人完成發明及申請之前,已在國內為他人習知或使用,或在國內外已獲准 U i e h n c g 專利、或在印刷刊物上已經公開發表者;或 n. 31. er. io. 利權之喪失」31,該條可分成兩大部分,其中(a)項、(e)項與(g)項係反面定義新穎 美國專利法第 102 條規定: 「無下列情形之一者,任何人有權可獲准專利: (a) (b). 在美國提出專利申請一年前,該發明已在國內外獲准專利或在印刷刊物上公開發表, 或在國內公開使用或銷售;或. (c). 已聲明放棄該發明者;或. (d). 發明提出申請前,由申請人或其法定代理人或受讓人,在他國已先取得專利,或即將 取得專利,或取得發明證書之標的;且該專利或發明證書之申請係在美國提出專利申 請十二個月前已提出者;或. (e). 該發明已被記述在:(1) 在發明人申請專利之前,他人在美國已提出並依本法第 122(b) 條規定公開之專利申請案;或(2) 在發明人申請專利之前,該發明已見於他人在美國申 請並經核准之專利。但若一國際申請案係依本法第 351(a)條定義的協定而提出,只有 在該國際申請案指定美國為指定國,且依該協定第 21(2)(a)規定以英文公開,始會對本 項之美國境內申請案造成影響;或. (f). 欲取得專利保護者並非真正的發明人;或. (g). (1) 依本法第 135 條或第 291 條規定進行衝突程序的審理期間內,他人之發明係屬本 法第 104 條規定所准許的發明且經證實,在專利申請人發明之前,該項發明已由他人 完成發明,且沒有放棄、禁止發行或隱瞞該項發明者;或(2) 在專利申請人發明之前, 20.

(28) 第二章專利制度與專利要件. 性之要件,規定若有該三款明定之情形,發明人將無法取得專利權。第二部分則 規定專利的權利喪失(loss of right),分別是(b)項、(c)項及(d)項,列出法所不許 專利的範圍,亦被稱為「法定禁止規定」 (statutory bar)。至於(f)項則非屬此兩項 範疇,而是「來源調查」(derivation)規定,其要求發明必須來自名義發明人本 身的創造,若名義發明人的專利申請範圍實際上係取自他人,則該申請案不得給 予專利。 一、新穎性規定 新穎性最主要的規定為 102 條(a)項,凡美國國內已為人習知或使用、或已刊 登於國內外印刷品的發明,即因已為先前技術所先占(anticipated),而不符合新. 治 政 認定「已為他人習知或使用」。 大 立 所謂「先前技術」 ,係指先於請求專利之發明已經存在之技術。而判斷申請專 穎性要件。本款較有爭議之處有二,一是先前技術(prior art)之概念,二是如何. ‧ 國. 學. 利之發明是否已被先前技術先占,則要看物質上是否具同一性(physical identity) , 在此非謂構造或裝置須完全一致,只要兩者間差異非屬於申請專利發明之技術特. ‧. 徵,亦即該差異性為該技術領域具通常技術者所可預見即可。且縱使發明人係獨. y. Nat. 立創作而不知悉該先前技術之存在,亦不影響此判斷結果。換言之,102 條(a)項. n. al. er. io. (first to invent)32。. sit. 要求取得專利權必須限於第一發明人始可,此即美國專利法所採取的先發明主義. i n U. v. 而關於「已為他人習知或使用」之認定,有論者認為只要是發明人以外的任. Ch. engchi. 何第三人在發明前已知悉或使用該發明即屬之;亦有認為先占技術必須可為公眾 所利用,方可使申請專利之發明喪失新穎性33。考量到 102 條(b)項所揭示的例外 不喪失新穎性事由,例如申請日期前一年內發表於國內外印刷刊物、實驗性之使 用(experimental use)等情形,雖然該發明實際上已為發明人以外的部分他人所 知悉,但仍例外視為未喪失新穎性,故 102 條(a)項的「已為他人習知或使用」應. 該項發明已由他人在美國境內完成發明,且他人在美國並沒有放棄、禁止發行或隱瞞 該項發明者。依本項規定,在決定發明優先性時,除需考慮該發明的構想日期及付諸 實施日期外,尚需顧及先於他人構想而較晚付諸實施的發明人,在該他人有相同構想 之前所付諸的合理努力。」 32. 除了美國以外,所有國家專利制度均採取先申請主義(first to file) 。為了與其他國家接軌,美. 國也在 2011 年的修法中改為先申請主義,參見後述。 33. JANICE M. MUELLER, AN INTRODUCTION TO PATENT LAW 101 (Aspen Law & Business 2003). 21.

(29) 從美國專利法析論非顯而易知性之相關爭議. 採後說較為限縮之解釋,限於該發明技術可為公眾所自由利用方使該當,而喪失 新穎性。 102 條(e)項則規定:1. 若他人在美國提出的申請案早於發明人之申請案,並 揭露發明人申請專利範圍之技術內容,則縱使發明人對此概不知情,仍不具備新 穎性。2.依照專利合作協定提出一項國際申請案,只要該國際申請案係於美國境 內設計,並依照專利法第 351 條(a)項之專利合作協定以英文發表,仍可視為符合 本項規定之先前技術參考文獻(prior art reference)。此項規定亦係基於先發明主 義而設。 102 條(g)項則為發明優先性之規範。通常而言,首位將發明從構想完成到實 施(reduction to practice)之人應為首位發明者,但有時候較晚實施者卻是首先完. 政 治 大. 成發明構想、且為完成發明實體而付出相當努力(diligence)之人,依據本項規. 立. 定判斷發明優先性時,應將此情形納入考量。本項規定為衝突程序(Interference. ‧ 國. 學. Proceeding)的基礎,當兩位發明申請專利範圍相同之人同時申請專利,且均未放 棄、禁止發行或隱瞞該項發明時,PTO 便會宣布進入衝突程序,亦即決定何人為. y. Nat. 二、法定禁止規定. ‧. 首位發明者之機制。. io. sit. 法定禁止規定基本上以專利申請日期來認定喪失取得專利權資格之行為,故. n. al. er. 在先申請主義的專利制度下較像是新穎性之規定34;但其在先發明主義的制度下. i n U. v. 的定位則是負責矯正先發明主義的固有缺失。蓋若無法定禁止規定所設的時限,. Ch. engchi. 首位發明者可任意公開使用其發明成果,直到有需要專利權保護時才進行申請, 如此恐將會導致他人不知該發明之存在、因而重複投入資源進行相同之研發,甚 而取得專利後卻又被駁回之情形,造成社會資源的浪費,故法定禁止規定限制發 明人在其發明公開後一定時間內必須申請專利,否則就喪失取專利之資格。 102 條(b)項列舉四種喪失專利權資格之情形:在專利申請日一年以前,發明 曾(一)在世界任何地方取得專利; (二)記載於世界上任何地方的印刷出版品; (三)在美國公開使用;或(四)在美國銷售。本項規定係給予發明人一年之優 惠期(grace period) ,以便其將發明完美化、準備申請專利或公開測試發明。反面. 34. MARTIN J. ADELMAN, RANDALL R. RADER, JOHN R. THOMAS & HAROLD C. WEGNER, CASES AND. MATERIALS ON PATENT LAW 180 (2nd ed. 2003). 22.

(30) 第二章專利制度與專利要件. 來說,一旦發明公開後超過一年仍未提出專利申請,則該發明便會因為喪失新穎 性而無法取得專利。從政策目的而言,此項一年優惠期規定乃為避免發明人鼓勵 迅速及廣泛地揭露發明,並提供發明人評估該發明是否有價值之時間35。 102 條(c)項則規定發明人自己放棄專利之行為。相較於同條(b)項的專利權喪 失可能由發明人以外第三人之行為所導致,本項規定的放棄行為只能由發明人自 己明示為之。另須注意者為,本項的放棄行為可於任何時點為之,縱使處於(b)項 規定的一年寬限期內亦不例外。 102 條(d)項則規定發明人已於美國境外提出專利申請,又在一年以後於美國 境內以相同發明申請專利,且申請前已/將取得外國專利權之情形。細究之,期 包含四種情況:(一)同一發明現正受外國專利之保護;(二)同一發明在申請美. 政 治 大. 國專利前曾獲的外國專利;(三)申請外國專利日期較申請美國專利日期早 12 個. 立. 月以上;或(四)在外國之申請係由美國專利之申請人、法定代理人或受讓人提. ‧ 國. 學. 出者。此項規定,目的乃在於鼓勵發明人儘先申請美國專利,以免因上述情形而 使發明喪失新穎性36。. ‧. 貳、實用性. Nat. sit. y. 專利制度所保障之發明,除了應具備新穎性外,尚須得對產業技術整體發展. al. er. io. 有所貢獻,此即所謂的「實用性」(utility),亦稱為「產業可利用性」。此要件之 要求可追溯至美國憲法第 1 條第 8 項第 8 款,其謂對「有用技術」(useful arts). n. v i n Ch 提供專利保護,一般認為有用技術即發明實用性之謂也。 engchi U 實用性規定在專利法 101 條(35 U.S.C. 101)「可專利之發明」. 37. ,從該條規. 定可知,只要申請案所揭露之內容能展現出某種功能或成果,即可該當實用性之 要件,既不須是完美的發明、也不需要是為達成特定效果最優異或唯一之方式, 甚至也不要求該發明須優於先前技術,只要確實能達成專利說明書所描述的目的 即可。然而所謂展現某種功能或成果,仍有其必須滿足的最低限度要求: (一)發 明須能經操作達到最小限度對社會有益之用途,亦即可實施之實用性(practical. 35. 胡閏祺,論美國專利法上非顯而易見性要件-以 KSR v. Teleflex 案為中心,國立中正大學財經. 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頁 24,2010 年 3 月。 36. 曾陳明汝、蔡明誠,前揭註 29,頁 311。. 37. 美國專利法第 101 條規定: 「任何人發明或發現新而有用之方法、機器、製品或物之組合,或. 新而有用之改良者,皆得依本法所定之規定及條件下獲得專利。」 23.

(31) 從美國專利法析論非顯而易知性之相關爭議. utility) ; (二)發明須可被操作及使用,同時展現出功能及獲得預計之結果,此為 可操作性(operability);及(三)發明所達成之效用不得違法、不道德或違反公 共政策38。 在可實施之實用性方面,乃要求發明必須具備某些實際的用途,但專利法對 此要求並不嚴格,因為不具可實施之實用性的發明必然無法在社會上廣泛流傳, 故發明人所取得的排他權對於社會所造成之負擔極微。而在可操作之實用性方面, 若一項發明申請案所使用的手段方法違反了公認的科學原理、或無法有效完成其 專利說明書所宣稱之功能,便不具備可實施之實用性,將被依專利法第 112 條規 定駁回。至於道德的實用性方面,美國專利法之規定並未明文提到,但早期法院 實務仍要求專利判斷須確認亦包含道德要素,亦即不得違法、不道德或違反公共. 政 治 大. 政策。然而此種道德要素判斷十分主觀且時常改變,故亦有論者認為道德議題不. 立. 應由專利商標局審查,而應轉交給相關單位加以管制39。. ‧ 國. 學. 就技術領域而言,機械設計與方法程序等普遍來說較容易符合實用性要件, 蓋此類發明可輕易透過圖表或流程圖表達出實用性。然而化學合成物及化學程序. ‧. 等領域則不然,因為化學合成物與藥物等發明很難利用圖表或方程式表達出實用 性之所在,且不像機械發明具有立即的效果,化學合成物與藥物發明往往需要一. y. Nat. n. al. er. io. 域而有所調整。. sit. 段時間才能展現實用性40。故實務上對於實用性的判斷標準,會隨著發明所屬領. 參、非顯而易知性. Ch. engchi. i n U. v. 非顯而易知性(nonobviousness)為美國專利法所規定可專利性的第三項要件, 係指發明有其獨到的技術創新,使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person having ordinary skill in the art, PHOSITA)無法自先前技術揭露之內容,輕易完成 欲申請專利之發明。蓋若發明可由所屬技術領域具通常知識者輕易完成,顯見其 對整體產業技術發展並無顯著之貢獻,則毋庸給予專利排他權之保護。 非顯而易知性之概念一般認為確立於 1850 年的判例法中,而其成文化規定則 是 1952 年專利法修法所增訂之第 103 條(35 U.S.C.103) 「可專利性之條件;非顯. 38. DONALD S. CHISUM, CHISUM ON PATENTS §4.01, at 4-2 (2003).. 39. MUELLER, supra note 33, at 165.. 40. CHISUM, supra note 38. 24.

(32) 第二章專利制度與專利要件. 而易知之標的」41。 顯而易知性之規範乍看之下與新穎性頗為相似,的確兩者關聯密不可分,蓋 依據 102 條新穎性條文所定義之先前技術為判斷 103 條非顯而易知性的基石42, 且兩者同是比較系爭發明與先前技術之差異。但其間仍有兩項重要區別:一是差 異之程度,新穎性只需要申請專利之發明技術為新的(new) ,原則上即已符合專 利法新穎性要求;然而非顯而易知性則須進一步判斷此等差異對於所屬技術領域 中具通常知識者而言,是否可參考先前技術而輕易完成43。. 41. 美國專利法第 103 條規定: (a). 發明雖無第 102 條規定之相同標的被揭露或被記載之情事,但請求專利保護之標的與 先前技術間之差異,以標的整體觀之,係屬該項發明技術領域中具通常知識者在該項. 政 治 大. 發明完成時能顯而易知者,不得准予專利。惟發明之可專利性,不得因創造該發明之 方式而遭否定。 (b). 立. (1)一項使用或製成組合物之生物科技方法(biotechnological process) ,而該組合物合於. 學. ‧ 國. 本法第 102 條規定係屬新穎,同時合於前(a)項規定為非顯而易知,且經由專利申請人 適時的選擇,該項生物科技方法合於下列情事,即不受前(a)項規定之限制,該項生物 科技方法應被認為是非顯而易知的: (A). 該項生物科技方法及組合物之申請專利範圍,應包含在同一專利申請案中、. ‧. 或是具有相同的有效申請日的不同專利申請案中;及. (B). 該生物科技方法及組合物的發明完成時,係屬於同一人所擁有或根據讓與. Nat. (2) 依前(1)款之規定,授與生物科技方法專利:. er. (B). 亦應包含藉由該項方法所使用或製造之組合物之申請專利範圍;或. io. (A). sit. y. 契約讓渡給同一人。. al. 如果該組合物在其他專利中被主張時,其專利權期限應與該生物科技方法. n. v i n Ch (3) 基於第(1)款之立法目的,所謂「生物科技方法」乃指: U i e h n c g (A) 用以改變單細胞有機體或多細胞有機體之基因工程方法、或用引導單細胞 專利於同一日屆滿,而不受本法第 154 條規定之限制。. 有機體或多細胞有機體改變之基因工程方法,而且: (i) 表現外成性的核苷酸序列(exogenous nucleotide sequence) ; (ii) 抑制、排除、增加或改變內生的核苷酸序列的表現;或 (iii) 表現非與該有機體自然關聯的生理特徵。 (B). 細胞融合的方法產生一細胞列,用以表現一種特定蛋白質,例如:單株抗 體之細胞株;以及. (C) (c). 一種使用上述(A)或(B)或其組合的生物科技方法所製成之產品的方法。. 有相同標的之發明早已由他人研發出來,原則上應視為已有先前技術,應排除該申請 專利之發明其可專利性;但有合於本法第 102 條第(e)項、第(f)項及第(g)項其中一項或 一項以上規定的情形,且在主張專利保護的發明完成之時,該相同標的之發明和主張 專利保護的發明,係由同一人所擁有或根據契約讓渡給同一人所擁有時,即不得主張 專利保護的發明已由他人研發為由,而排除其可專利性。. 42. 但美國專利法第 103 條與第 102 條所指稱之先前技術在概念上是否完全相同則迭有爭議,參照. 本文第三章、第二節、貳、二、 (一)之說明。 43. 胡閏祺,前揭註 35,頁 30。 25.

(33) 從美國專利法析論非顯而易知性之相關爭議. 二是比較之廣度:新穎性只能使用單一先前技術與申請專利之發明作比較, 亦即該發明的每一專利特徵皆須揭露於同一先前技術中,始為欠缺新穎性;而非 顯而易知性則無此數目限制,若發明之全部特徵被分別揭露於不同的先前技術文 獻中,仍可能欠缺非顯而易知性44。也就是可以複數先前技術編織為一寬廣的網 具,使眾多專利申請案紛紛喪失可專利性,乃成為美國專利法上最難以跨越的障 礙,甚有論者稱之為「專利制度最後守門員」 (final gatekeeper of the patent system) 45. 。故發明是否具有新穎性和非顯而易知性並非正相關,即便符合新穎性要件,. 如果與先前技術相較欠缺顯著之差異性,仍可能不具備非顯而易知性。. 肆、美國發明法案(Leahy-Smith America Invents Act 2011). 政 治 大 修正案,即 Leahy-Smith 美國發明法案(Leahy-Smith America Invents Act, AIA) 。 立 在 2011 年 9 月 8 日,美國參議院以 89:9 的票數通過歷時 6 年之久的專利法 46. ‧ 國. 學. 歐巴馬總統隨後在 9 月 16 日簽署該修正案,使得美國近 60 年來影響最大、修正 範圍最廣泛的修正案成為正式的法律。美國發明法案對於專利實體法制、申請與. ‧. 審查程序、專利訴訟等各個層面均有變革,其中實體法制的修改對於可專利性中 新穎性與非顯而易知性的審查有了劇烈的改變。由於本次修法修正幅度與影響範. Nat. sit. y. 圍均廣,礙於篇幅與內容關聯性考量,以下主要謹就與本研究較為相關的實體法. 1.. al. n. 一、專利實體法制之修法. er. io. 制修正部分作介紹47,其餘修正部分則僅略為述及。. Ch. 改採「發明人先申請主義」. engchi. i n U. v. 此次新法中放棄原來的「先發明主義(First-to-Invent)」 ,改採國際共通的「先 申請主義(First-to-File)」。美國原先所採用的「先發明主義」係以發明的真實日 期來決定專利應授予何人,專利法 102 條中各項規定也都是基於先發明主義而設. 44. 尹守信,淺析美國專利法上之非顯而易知性要件,智慧財產權月刊,84 期,頁 129,2005 年. 12 月。 45. ROBERT PATRICK MERGES & JOHN FITZGERALD DUFFY, PATENT LAW AND POLICY: CASES AND. MATERIALS 479 (2nd ed. 1997). 46. 此番修法由美國參議院司法委員會主席 Patrick Leahy 和眾議院司法委員會主席 Lamar Smith 聯. 手推動,自 2005 年起歷經各方提案與多次修改協商,終於在 6 年後完成修法。 47. 以下說明主要參考:Leahy-Smith 美國發明法案為美國專利體系帶來重大變革,三達智慧財產. 權事務所 News Letter,6 期,2011 年 10 月,http://www.sundial.twmail.net/service4file/ 201110vol601.pdf(最後瀏覽日:2012/07/05) 。 26.

數據

圖  4    Graham v. John Deere 案訴訟歷程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繪製。
圖  10    565 號專利示意圖  資料來源:USPTO。
圖  13    現階段 KSR 判決於各技術領域影響程度  資料來源:本研究繪製。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Finally, children are also ready to learn about special letter combinations that have silent letters like ‘lamb’, ‘know’ and ‘phone’, as well as words that have double

Union of green and round: garden hose grass peas ball pie grapes Intersection of green and round: peas grapes.

why he/she is doing it before even starting work Unwittingly working on a previously.

It has been well-known that, if △ABC is a plane triangle, then there exists a unique point P (known as the Fermat point of the triangle △ABC) in the same plane such that it

It is well known that second-order cone programming can be regarded as a special case of positive semidefinite programming by using the arrow matrix.. This paper further studies

For pedagogical purposes, let us start consideration from a simple one-dimensional (1D) system, where electrons are confined to a chain parallel to the x axis. As it is well known

• We have found a plausible model in AdS/CFT that captures some essential features of the quantum hall eect as well as a possible experimental prediction. • Even if this is the

It is well known that the Fréchet derivative of a Fréchet differentiable function, the Clarke generalized Jacobian of a locally Lipschitz continuous function,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