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刻板印象的維持或改變:從內隱理論看違反刻板印象訊息的影響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刻板印象的維持或改變:從內隱理論看違反刻板印象訊息的影響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8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心 理 學 研 究 所 碩. 立. 士. 學. 位. 論. 文. 政 治 大. ‧ 國. 學 ‧. 刻板印象的維持或改變:從內隱理論看違反刻板印象訊息的影響.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指導教授:李 怡 青 研 究 生:許 人 禾.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九 年 七 月.

(2)  . 謝辭 時間過得飛快,論文能夠順利在畢業年限內完成,最要感謝的是我的指導教授李怡 青老師,總是很仔細地修改我的論文,給我許多架構與細節上的建議。老師對研究的認 真與熱情,讓我也不斷地激發潛能,努力踏穩自己的腳步。 接著我要感謝陳皎眉老師與朱瑞玲老師擔任我的口試委員,皎眉老師總是仔細地閱 讀我的論文,點出文獻推論、研究方法與結果可以改善的地方;瑞玲老師則提供更多研 究的想像空間,讓我能對自己的研究有更宏觀的思維與反省。 論文能夠進行實驗並取得研究資料,要感謝參加預試一、預試二網路問卷的受試 者,以及願意在炎炎夏日的暑假,來政大參加兩個階段正式研究的大學生與研究生們。. 治 政 由於你們的熱心參與,讓我的論文可以從文獻的推論落實到實際的研究資料來加以檢 大 立 驗,謝謝你們。 ‧ 國. 學. 在我撰寫論文遇到瓶頸與對能否畢業感到不安的時候,謝謝李美枝老師願意抽空與. ‧. 我討論論文的進展,讓我有明確的目標加緊腳步追尋。也要感謝書銘和貽照學長的關心. sit. y. Nat. 與建議,讓我處於撰寫論文的壓力下仍備感溫馨。在論文的發展過程中,感謝晉龍學長、. io. er. 一琦、津儷、旭博與其他社心實驗室的同伴給予許多寶貴的建議,讓我的實驗材料能順 利發展。感謝真瑜協助我完成預試一的資料編碼,也感謝正俊與家雯試寫我正式研究的. al. n. iv n C 測量工具。還要感謝實驗室輪調的大學學弟妹協助我問卷資料的收集與擔任論文簡報的 hengchi U. 聽眾,讓我的研究所生活有了大學生的活力而增色不少。在論文口試時,感謝睿杰與東 勝幫忙我佈置口試場地與準備餐點,讓我能無後顧之憂地專注在論文簡報上。另外也要 感謝研究所同學們彼此的打氣與鼓勵,讓我在寫論文時不會感到自己是一個人單打獨 鬥。 謝謝卲屏的陪伴,讓我在碩士生涯中的開心與難過總有人可以一同分享。因為有 你,我總能鼓起勇氣撰寫論文,繼續堅持下去。 最後要感謝我的父母。他們總是無怨無悔地支持我,即便在我最低潮時,仍能感受 到無條件的愛與包容,謝謝爸、媽!.

(3) 內隱理論與刻板印象. i. 摘要 以往違反刻板印象訊息的研究著重在訊息端變項而忽視知覺者特性,本研究以內隱理論 為知覺者變項。內隱理論可區分出本質論者(視他人特質是穩定不變的)與增益論者(視 他人特質是可改變的) ,過去研究發現本質論者較增益論者的刻板印象信念強。此外, 過去研究發現人們維持刻板印象需有認知資源,若無認知資源,接收違反刻板印象訊息 則改變刻板印象。由於人們處理違反刻板印象訊息可能受其內隱理論的影響,即使具有 認知資源,接收違反刻板印象訊息也可能改變刻板印象。本研究提出「刻板印象強度觀 點」與「內隱理論反應觀點」 ,探討不同內隱理論者有認知資源時接收違反刻板印象訊 息如何影響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強度觀點」認為,本質論者較增益論者的刻板印象強. 治 政 度強,因此本質論者有認知資源時接收違反刻板印象訊息會維持刻板印象,而增益論者 大 立 則改變刻板印象。 「內隱理論反應觀點」認為,有認知資源時本質論者較增益論者注意 ‧ 國. 學. 與詳加檢視違反刻板印象訊息,因此本質論者在有認知資源時接收違反刻板印象訊息則. ‧. 改變刻板印象,而增益論者則維持刻板印象。本研究進行預試一、二發展違反刻板印象. sit. y. Nat. 訊息,正式研究測量受試者的內隱理論並以認知負荷作業操弄其認知資源,檢驗相較於. io. er. 刻板印象前測,受試者接收違反刻板印象訊息對刻板印象後測的影響。結果發現,未接 收違反刻板印象訊息前,本質論者較增益論者的刻板印象信念強。有認知負荷作業組(即. al. n. iv n C 無認知資源)的受試者接收違反刻板印象訊息後改變刻板印象。無認知負荷作業組(即 hengchi U. 具認知資源)接收違反刻板印象訊息後,其中本質論者改變刻板印象,而增益論者維持 刻板印象,結果較支持「內隱理論反應觀點」。. 關鍵詞:違反刻板印象訊息、內隱理論、認知資源、老人、外籍勞工.

(4) 內隱理論與刻板印象. ii. 目次 緒論............................................................................................................................................ 1 壹、違反刻板印象訊息的相關研究................................................................................ 3 貳、內隱理論與刻板印象................................................................................................ 8 參、研究問題與假設...................................................................................................... 15 預試一:內隱理論與刻板印象知識...................................................................................... 18 壹、研究方法.................................................................................................................. 18 一、研究對象.......................................................................................................... 18 二、研究工具.......................................................................................................... 18 三、研究程序.......................................................................................................... 19 四、刻板印象知識測量的編碼方式...................................................................... 19 貳、研究結果.................................................................................................................. 20 一、內隱個人理論測量.......................................................................................... 20 二、內隱理論與刻板印象知識.............................................................................. 20 三、正式研究刻板印象團體的選擇...................................................................... 20 預試二:內隱理論與違反刻板印象人物描述...................................................................... 22 壹、研究方法.................................................................................................................. 22 一、研究對象.......................................................................................................... 22 二、研究工具.......................................................................................................... 22 三、研究程序.......................................................................................................... 23 貳、研究結果.................................................................................................................. 23 正式研究.................................................................................................................................. 25 壹、研究方法.................................................................................................................. 26 一、研究對象.......................................................................................................... 26 二、實驗設計.......................................................................................................... 26 三、研究材料.......................................................................................................... 26 四、研究程序.......................................................................................................... 28 貳、研究結果.................................................................................................................. 29 一、實驗操弄檢核與個人結構需求...................................................................... 29 二、內隱理論與刻板印象信念.............................................................................. 31 三、刻板印象改變:認知資源的有無 vs. 內隱理論 ......................................... 32 四、輔助分析.......................................................................................................... 35 綜合討論.................................................................................................................................. 40 參考文獻.................................................................................................................................. 51.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5) 內隱理論與刻板印象. iii. 表次與圖次 表1. 本研究假設與實驗結果一覽表................................................................................... 57. 表2. 五個群體的刻板印象知識百分比............................................................................... 59. 表3. 內隱個人理論量表題目之因素負荷量....................................................................... 61. 表4. 違反刻板印象訊息(人物描述)的平均數與標準差............................................... 62. 表5. 刻板印象特質程度、團體成員差異程度與刻板印象團體評價的內部一致性信度. .................................................................................................................................................. 63 表6. 不同內隱理論者的刻板印象信念平均數與信賴區間............................................... 64. 圖1. 在無認知負荷作業組接收老人違反刻板印象訊息,不同內隱理論者的刻板印象特. 治 政 質程度前、後測評估.............................................................................................................. 65 大 立 圖 2 在無認知負荷作業組接收外籍勞工違反刻板印象訊息,不同內隱理論者的刻板印 ‧ 國. 學. 象特質程度前、後測評估...................................................................................................... 66 不同認知負荷作業組接收外籍勞工違反刻板印象訊息的團體成員差異程度前、後. ‧. 圖3. n. al. er. io. sit. y. Nat. 測評估...................................................................................................................................... 67. Ch. engchi. i Un. v.

(6) 內隱理論與刻板印象. iv. 附錄目次 附錄 1. 內隱個人理論量表................................................................................................... 68. 附錄 2. 違反刻板印象訊息(人物描述)........................................................................... 69. 附錄 3. 違反刻板印象訊息(研究數據)........................................................................... 71. 附錄 4. 刻板印象測量與刻板印象團體評價測量............................................................... 73. 附錄 5. 違反刻板印象訊息檢核........................................................................................... 76. 附錄 6. 個人結構需求量表................................................................................................... 80.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7) 內隱理論與刻板印象. 1. 緒論 刻板印象是人們認為特定團體成員具有某些特徵、屬性、與行為的信念(J. L. Hilton & von Hippel, 1996)。人們運用固定的思考方式認為他人隸屬於某特定團體就具有某些 特性,忽略其個別差異而造就刻板印象(Franzoi, 2003) 。刻板印象對人們有其實用性, 它可以幫助人們面對生活世界中複雜的人事物時,快速且有效率地處理與應對訊息。但 刻板印象也可能成為偏見或歧視的基礎,例如高偏見者容易以刻板印象形成對行為者的 印象,而非以行為者的個人訊息形成印象(Sherman, Stroessner, Conrey, & Azam, 2005) 。 如果要正確地知覺他人,改變或修正刻板印象成為首要之務。當人們有時間且願意 審慎地思考刻板印象團體成員的表現,就能做出適當的評估而不受到其刻板印象信念的. 治 政 影響(Kruglanski & Freund, 1983)。換言之,人們有可能擺脫刻板印象的影響。但大多 大 立 數時候人們未必有充裕的時間和心力仔細地處理個人化訊息,若為了簡化訊息處理歷程 ‧ 國. 學. 或保留認知資源,就可能以刻板印象為判斷他人的基礎(Macrae, Milne, & Bodenhausen,. ‧. 1994)。如果人們在接觸刻板印象團體成員時運用不適當的刻板印象,形成編碼、記憶. sit. y. Nat. 與推論的偏差,就無法獲得適切的印象與判斷(陳慧娟,1993)。因此,為了讓人們對. io. er. 他人或團體形成的印象更加適切,有必要探討改變刻板印象的可能性。 接觸違反刻板印象訊息也許是最直觀的改變刻板印象方式。因為在日常生活中,我. al. n. iv n C 們常會遇到一些人表現的行為與特質與我們心中的刻板印象不一致(例如:女學生數學 hengchi U. 成績好、老年人身強體壯) 。這些違反刻板印象的事例似乎直接挑戰了我們的刻板印象。 如果我們能因為接觸這些與刻板印象不一致的人事物,將觀察到的現象與腦海中原有的 刻板印象加以整合,這可能進而改變或修正我們對特定團體成員的看法。但實際經驗與 文獻研究往往指出僅僅接觸違反刻板印象的訊息,不必然減少或改變刻板印象。當人們 接觸違反刻板印象的訊息後,會將此視為刻板印象的「例外」而繼續維持對刻板印象團 體的特質判斷(Johnston & Hewstone, 1992; Weber & Crocker, 1983) ;或者由於知覺者具 有強烈的刻板印象,接收訊息中的違反刻板印象特質過於極端,反而造成知覺者的刻板 印象更加穩固強烈(Kunda & Oleson, 1997)。 探討違反刻板印象訊息如何影響知覺者刻板印象的研究,大致上可分為兩種取向:.

(8) 內隱理論與刻板印象. 2. 「維持」或者「改變」 。持「維持」取向的研究者,強調刻板印象之所以難以改變,是 因為人們會維護自身擁有的刻板印象信念,這些研究者嘗試探討諸多會促成人們維持刻 板印象的原因或歷程(Kunda & Oleson, 1995, 1997; Moreno & Bodenhausen, 1999; Yzerbyt, Coull, & Rocher, 1999)。持「改變」取向的研究者,認為只有達到某些條件才 能引發人們的刻板印象改變,所以嘗試去探討這些引發刻板印象改變的原因 (Garcia-Marques & Mackie, 2001; Johnston & Hewstone, 1992; Weber & Crocker, 1983; Wilder, Simon, & Faith, 1996)。然而,無論是持「維持」或者「改變」的研究取向,如 果我們能了解維持或改變刻板印象的原因或歷程,避免「維持」因素的存在並且積極地 創造「改變」的契機,知覺者就有可能改變刻板印象。. 治 政 儘管已有許多運用違反刻板印象訊息探討刻板印象維持與改變的研究成果,卻仍有 大 立 些許缺憾。首先,這些研究假定人們皆用同樣的認知途徑處理訊息,忽略不同類型的人 ‧ 國. 學. 可能會有不同的訊息處理歷程。再者,過去研究也多著重在訊息端的變項,重視違反刻. sit. y. Nat. 人因素對於刻板印象的維持或改變也可能產生影響。. ‧. 板印象訊息特性與呈現方式如何使得知覺者維持或改變刻板印象,而忽略知覺者端的個. io. er. 知覺者端的個人因素中,最重要的來源之一也許是知覺者對於人類屬性(human attribute)的觀點不同。內隱理論(implicit theory)主張人們對於人類屬性有不同的內. al. n. iv n C 在假定,因此對於相同的社會訊息有不同的詮釋,進而導致不同的訊息處理歷程和判斷 hengchi U (Dweck, Chiu, & Hong, 1995) 。由於內隱理論的基本假定與刻板印象的內涵,皆與「特 質」概念緊緊相扣,提供探討刻板印象歷程一個新的觀點。近期研究開始探討內隱理論 與刻板印象歷程的關聯,的確發現不同內隱理論者,對刻板印象判斷或刻板印象相關訊 息處理有不同的結果(如 Levy, Stroessner, & Dweck, 1998; Plaks, Grant, & Dweck, 2005; Plaks, Stroessner, Dweck, & Sherman, 2001; Rydell, Hugenberg, Ray, & Mackie, 2007)。據 此,本研究者認為探討刻板印象的維持或改變,應包含知覺者特性。具體來說,本論文 關心人們的何種內隱理論傾向對接收違反刻板印象訊息後有較佳的刻板印象改變。 此外,本論文也納入認知資源(cognitive resource)以探討內隱理論與刻板印象維 持或改變的關係。人們身處在這世界上接收訊息時,未必能總是以認知資源豐沛的狀態.

(9) 內隱理論與刻板印象. 3. 來應對處理,所以人們可能受限於認知資源的充沛與否而影響其刻板印象。過去已有諸 多研究探討認知資源與刻板印象間的關係,如運用刻板印象判斷他人(Macrae, et al., 1994) ,與刻板印象維持(Moreno & Bodenhausen, 1999; Yzerbyt, et al., 1999) ;以及不同 內隱理論者處於認知資源充沛或缺乏時有不同的處理歷程,如歸因歷程與刻板印象相關 訊息處理歷程(Molden, Plaks, & Dweck, 2006; Plaks, et al., 2005; Plaks, et al., 2001)。因 此本研究試圖探討內隱理論、認知資源與刻板印象的關聯,以了解不同內隱理論者處於 不同認知資源狀態時,接收違反刻板印象訊息對其刻板印象的影響。 綜上所述,本研究探討不同內隱理論者在不同認知狀態下接收到違反刻板印象訊息 後,會如何影響其刻板印象。以下首先簡述違反刻板印象訊息的相關研究,其次介紹內. 學. ‧ 國. 治 政 隱理論相關研究。最後則細述不同的內隱理論者(本質論 大 vs. 增益論),在認知資源充 立 沛或缺乏時接收違反刻板印象訊息,是在何種狀況下會改變或維持其刻板印象。 壹、違反刻板印象訊息的相關研究. ‧. 運用違反刻板印象訊息的研究源起得相當早,大致上可分為兩種取向:探討刻板印. sit. y. Nat. 象的維持與探討刻板印象的改變,以下分述這兩種取向的主要研究發現。強調刻板印象. io. er. 維持的研究,主要認為個體有維持刻板印象的傾向,有諸多可能原因。首先,刻板印象 對於個體有應用價值或是一種適性反應,例如刻板印象可視為一種保留認知資源的工具. al. n. iv n C (Macrae, et al., 1994) ,或者在公眾場合時成為一種習慣性的反應來應對外界 (Lambert, hengchi U. et al., 2003) 。再則,人們具有維持自身原有信念的動機,因此他們會嘗試排除或重新詮 釋挑戰其信念的證據,以滿足此動機(Baumeister & Newman, 1994; Kunda, 1990)。此 外,具有高偏見者的訊息處理方式較易維持刻板印象。相較於低偏見者,高偏見者傾向 對違反刻板印象行為做出外在情境歸因,而對符合刻板印象的行為做出特質歸因 (Sherman, et al., 2005) 。由此可知,無論是上述何種因素,都有可能使個體在接觸違反 刻板印象成員或訊息後,仍維持刻板印象。 多數人接觸違反刻板印象團體成員後仍維持刻板印象,主要是因為他們將此成員視 為其刻板印象團體的例外。Allport(1954)提出「再設防(refencing)」的概念來形容 人有種強烈的傾向:當人們接觸到違反自身對團體既有預期或信念的案例或行為後,會.

(10) 內隱理論與刻板印象. 4. 將此視為該團體的例外狀況。也就是說,人們傾向判斷違反範例並非典型的團體成員, 或者認為其展現的行為不能代表該成員所屬的團體類別,以維持原先的信念。過去違反 刻板印象訊息的研究即發現,人們可以透過次類別化(subtyping)歷程以維持刻板印象, 亦即人們將違反刻板印象的成員視為刻板印象團體的例外而不影響到其自身的刻板印 象(Johnston & Hewstone, 1992; Weber & Crocker, 1983) 。 將違反刻板印象成員視為團體例外的方式有兩種,一為透過違反刻板印象成員的附 加屬性(additional attributes),二為違反刻板印象成員的極端程度。Kunda 與 Oleson (1995)認為次類別化歷程是知覺者推論違反印象成員為團體例外的過程,而違反刻板 印象成員和其他團體成員不同的附加屬性正好可做為推論的依據。附加屬性可以是違反. 治 政 成員的年齡、家族背景、宗教信仰、或者任何可以推論的資料。假使知覺者有接收到違 大 立 反刻板印象成員的附加屬性訊息,他們就得以推論違反刻板印象成員為團體的例外,這 ‧ 國. 學. 時接收違反刻板印象訊息就無法改變刻板印象。其研究發現,相較於閱讀違反刻板印象. ‧. 訊息內容中無附加屬性的受試者,若受試者閱讀到違反刻板印象訊息(例:甲律師很內. sit. y. Nat. 向)時,同時有接收到該成員的附加屬性(例:甲律師於小事務所上班),受試者就重. io. er. 新詮釋違反刻板印象成員的作為,將違反刻板印象成員次類別化而不影響自身的刻板印 象(例:因為甲律師在小事務所上班,少與人接觸,才會很內向,一般而言律師還是外. al. n. iv n C 向的)。即使沒有任何附加屬性,Kunda Oleson(1997)指出,過於極端的違反刻板 h e與 ngchi U. 印象成員會被知覺者視為次類別化歷程的充分理由,因為違反刻板印象成員是團體的極 端值,與人們對團體的預期或刻板印象不符,所以知覺者忽略該成員與刻板印象的關聯 而維持刻板印象。Kunda 與 Oleson(1997)的研究結果發現,相較於中度違反的刻板印 象成員,知覺者接收極端違反刻板印象成員的訊息較不易改變刻板印象。 前述 Kunda 與 Oleson(1995)以及 Kunda 與 Oleson(1997)的研究主要發現違反 刻板印象訊息中有可做為維持刻板印象的有利因素,但知覺者接收違反刻板印象時的認 知資源狀態,則是影響維持刻板印象與否的重要情境變項。Yzerbyt 等人(1999)指出, 知覺者接觸到違反刻板印象訊息時,需要認知資源以維持刻板印象。他們認為 Kunda 與 Oleson(1995)的研究說明人們為了維持刻板印象,必須透過一些訊息的推論歷程以.

(11) 內隱理論與刻板印象. 5. 達到自己所欲求的結論,也就是說知覺者為了要減少違反刻板印象訊息的影響並且保留 刻板印象信念,需要運用認知資源。因此他們假設當知覺者在分心狀態時接收違反刻板 印象訊息,就無法降低違反刻板印象訊息的影響;反之,當知覺者的認知資源充足時, 就有能力將違反範例視為刻板印象團體的非典型成員,因而維持刻板印象。Yzerbyt 等 人(1999)研究結果發現,相較於分心組,無分心組的受試者具有認知資源,在接收違 反刻板印象訊息後較不易改變刻板印象,且視違反範例為團體的非典型成員。Moreno 與 Bodenhausen(1999)的研究也得到同樣的研究結果。 由上述文獻可知, 「維持」取向的研究強調人們具有主動維持刻板印象的心理機制, 會耗費認知資源以維持刻板印象;或將違反刻板印象訊息某些特徵當作次類別化的依. 治 政 據,例如運用額外的個人訊息或違反刻板印象成員的極端程度詮釋違反刻板印象訊息而 大 立 不影響其刻板印象。本研究者認為,無論是知覺者內在的認知資源或是外在情境的訊息 ‧ 國. 學. 特性(如違反成員的附加屬性或訊息極端程度),都在強調知覺者需要耗費心思進行訊. ‧. 息處理歷程,重新解釋或推論以排除違反刻板印象訊息的影響。據此,為了直接對應知. sit. y. Nat. 覺者需耗費心思進行認知歷程以維持刻板印象的現象,本研究者將認知資源列入主要研. io. er. 究變項之一,檢視知覺者的認知資源與刻板印象維持的關係,推測知覺者接觸違反刻板 印象訊息時,傾向運用認知資源以維持刻板印象,若無認知資源,則受到違反刻板印象. n. al. Ch 訊息的影響而導致刻板印象改變。. engchi. i Un. v. 雖然人們在認知資源充足時有主動維持刻板印象的傾向,刻板印象也有被改變的可 能。強調刻板印象改變的研究,著重在如何讓訊息呈現的方式對知覺者的刻板印象改變 有最大效果。由於呈現違反刻板印象訊息是最直接衝擊知覺者信念的方式,為了對知覺 者的刻板印象有最大的改變效果,過去研究者以違反刻板印象訊息的呈現方式作為研究 主軸(Garcia-Marques & Mackie, 2001; Johnston & Hewstone, 1992; Weber & Crocker, 1983) 。其中一個經典研究為 Weber 與 Crocker(1983)探討違反刻板印象訊息如何造成 刻板印象改變。他們操弄違反刻板印象訊息的呈現方式(違反刻板印象特徵散佈於全樣 本成員或集中於少數成員)與樣本大小(6 人小樣本、30 人大樣本)來檢驗刻板印象改 變。他們發現只有在大樣本團體情境下,且違反刻板印象特徵散佈在多數的外團體成.

(12) 內隱理論與刻板印象. 6. 員,由於受試者不能輕易地將這些成員視為次類別,所以隨著違反刻板印象訊息數量的 增加而修正刻板印象,此種歷程稱為漸變模式(the bookkeeping model) 。然而在大樣本 團體情境下,當違反刻板印象訊息被集中在少數的外團體成員上時,受試者容易將這些 違反刻板印象的成員視為次類別,而不影響到既存的刻板印象,此為次類別模式(the subtyping model)。將刻板印象改變視為全有全無(all-or-none)的歷程,認為戲劇性的 事例可以撼動刻板印象,而輕微的違反刻板印象訊息則無法改變刻板印象的遽變模式 (the conversion model),並未獲得支持。 從 Weber 與 Crocker(1983)所提出的次類別模式延伸,Johnston 與 Hewstone(1992) 探討人們知覺違反刻板印象成員的典型性與刻板印象改變的關係,並指出違反成員的典. 治 政 型性中介刻板印象的改變。典型性意指團體成員符合該團體刻板印象的程度。他們認為 大 立 相較於違反特徵集中在少數成員的情境,違反特徵擴散在訊息中的每個成員較具有典型 ‧ 國. 學. 性,受試者因此可類化違反刻板印象訊息至刻板印象團體而改變刻板印象。延續 Weber. ‧. 與 Crocker(1983)的實驗程序,Johnston 與 Hewstone(1992)發現,與違反刻板印象. sit. y. Nat. 訊息集中於少數成員相比,受試者視違反訊息分散在多數刻板印象團體的成員有較高的. io. er. 典型性,也較高程度地改變刻板印象。然而典型性是否中介刻板印象改變則仍未有定 論。後續的研究中發現,典型性並不是中介了刻板印象改變的歷程,而是與刻板印象改. n. al. ni C h。 變共變(Richards & Hewstone, 2001) U engchi. v. 除了知覺違反刻板印象者為典型團體成員外,知覺者對其做的內在歸因也會促進刻. 板印象的改變。Hewstone(1989)提出一個刻板印象改變的歸因模式,當個體知覺到一 外團體成員的行為時,會先與該團體的刻板印象比對,如果相符則強化刻板印象,如果 不符合則開始尋找理由或進行歸因。若個體認為刻板印象成員的違反行為是受到外在環 境所影響(做外在歸因),或者認為其違反行為是由個人意願或當下情緒引發(做內在 且非穩定的歸因) ,無論表現出違反刻板印象行為的成員是否具備典型性皆不影響其刻 板印象。此外,若個體認為違反行為者不是該刻板印象團體的典型成員,對其行為做特 質歸因就無法類推至該團體,也不影響個體原有的刻板印象。只有當個體知覺到違反行 為者為刻板印象團體典型成員,且對其行為做出特質歸因,才能修正個體對外團體的刻.

(13) 內隱理論與刻板印象. 7. 板印象。Wilder 等人(1996)研究為 Hewstone 的歸因模式提供支持的證據,當典型成 員的違反刻板印象行為被歸因為穩定的內在特質時,受試者會改變其原有的刻板印象; 但受試者若認為違反刻板印象行為者為非典型團體成員,或是將該行為歸因到外在情境 或者非穩定的內在因素(情緒、動機),那違反刻板印象訊息就無法改變個體原有的刻 板印象。 近年來,研究者除了探討違反刻板印象訊息對人們知覺到刻板印象團體平均具備某 特質的影響,也就是刻板印象特質程度上的變化,也逐漸重視影響人們知覺刻板印象團 體成員間互不相似的程度,也就是刻板印象知覺變異性(perceived variability)的變化 (Garcia-Marques & Mackie, 1999; Garcia-Marques & Mackie, 2001; Paolini, Hewstone,. 體知覺刻板印象團體成員之間的差異程度。. 學. ‧ 國. 治 政 Rubin, & Pay, 2004)。據此,本研究所界定的刻板印象改變以刻板印象特質程度上的變 大 立 化為主軸,但納入知覺變異性做為額外的依變項,探索違反刻板印象訊息是否可影響個 ‧. 基於違反刻板印象訊息可能影響個體知覺到團體成員之間的差異程度(即知覺變異. sit. y. Nat. 性),Garcia-Marques 與 Mackie(2001)認為人們知覺到違反刻板印象團體成員間的歧. io. er. 異程度,是造成刻板印象改變或維持的可能因素。知覺者在尚未意識到團體層級的概念 (如刻板印象)時,違反刻板印象訊息可成為提取或產生相關範例的線索,進而影響刻. al. n. iv n C 板印象判斷。因此,當個體知覺到違反刻板印象訊息中的團體成員們越同質,凸顯違反 hengchi U 訊息與刻板印象中央趨勢(central tendency)的差異,成為提取相關範例的線索而引發. 刻板印象特質程度上的改變;反之,如果違反訊息成員間越異質,則被凸顯為提取線索 後引發個體知覺刻板印象團體成員間差異程度的改變。其研究發現,如果呈現的違反刻 板印象成員們彼此間互不相似(高歧異性),受試者進行刻板印象團體判斷時,知覺團 體成員間的差異程度上升,不影響其對刻板印象特質程度的判斷;但如果呈現的違反刻 板印象成員們有很高的同質性(低歧異性),就會影響受試者修正刻板印象特質程度的 判斷,不過知覺到該團體成員間的差異程度仍然相同。 整體而言, 「改變」取向的研究偏重於違反刻板印象訊息如何呈現,且致力尋找改 變刻板印象的特定訊息呈現方法。這類取向的研究多運用 Weber 與 Crocker(1983)的.

(14) 內隱理論與刻板印象. 8. 實驗派典,藉由數位團體成員共同呈現違反刻板印象的訊息,普遍發現相較於違反刻板 印象訊息集中少數成員,違反刻板印象訊息擴散在多數成員時引發知覺者改變較多刻板 印象。換句話說,違反刻板印象的團體成員間同質性若高有助於改變知覺者對刻板印象 特質程度的判斷。違反刻板印象者被視為團體的典型成員,並且知覺者對違反刻板印象 行為做出內在歸因,可更有效地改變其刻板印象。據此,本研究參考過去的研究成果, 在實驗中呈現數則具典型性且團體成員同質性高的違反刻板印象訊息。 貳、內隱理論與刻板印象 過往違反刻板印象訊息的研究著重在訊息內容或呈現方式如何影響刻板印象,較少 探討知覺者特性對違反刻板印象訊息處理的差異。即便人們接收到同樣的訊息內容,若. 治 政 考量到人們彼此之間具有個別差異,也許不同類型的人會用不同的方式處理接收到的訊 大 立 息。因此在探討違反刻板印象訊息能否影響知覺者改變刻板印象時,有必要納入知覺者 ‧ 國. 學. 特性做為考量。此外,探討知覺者特性對刻板印象改變的影響,研究者也可了解訊息端. y. Nat. 了解人們訊息處理的歷程與結果。. ‧. 呈現的方式能影響到何種類型的知覺者。所以在研究時探討知覺者特性,可以更細緻地. er. io. sit. 知覺者特性其重要的變項來源之一就是對人本質有不同的假定。Dweck 等人(1995) 提出了內隱理論(implicit theory) , 「內隱」意指著平常人們雖無法察覺一些自己對於人. al. n. iv n C attribute)的假定,例如對智力或道德等人類屬性,但這些假定卻會引 hengchi U. 類屬性(human. 導著人們的訊息處理歷程。根據 Dweck 等人(1995)的研究成果,他們發現大部分的 人對一些人類屬性都擁有清楚的基本假定,如對於「智力本質為何」的預設。他們區分 出兩個重要的內隱理論:本質論(entity theory)與增益論(incremental theory) 。本質論 者假定人類屬性是固定的(fixed)本體;增益論者則相信人類屬性是變動的(malleable) , 而且能夠透過後天發展形塑的。舉例來說,對於一個相信智力是固定不變的本質論者而 言,他們認為人可以學習新的事物,但潛在的智力仍然維持不變;相信智力是可以改變 的增益論者,則認為智力可以透過努力而逐漸增進。 內隱理論可視為一種俗民理論(lay theory)。當人們運用他們的俗民理論時,也就 創造了不同的意義系統(meaning system) ,詮釋特定刺激或事件,產生不同的心理意義。.

(15) 內隱理論與刻板印象. 9. 雖然沒有一種俗民理論提供了「正確」的社會現實,但這些理論卻透過意義建構,創造 了主觀世界,並影響人們處理社會訊息的方式,繼而影響人們對社會訊息賦予的意義 (Levy, Plaks, Hong, Chiu, & Dweck, 2001)。過去對內隱理論的研究發現,本質論者搜 尋訊息或解釋行為時傾向聚焦在特質因素,而增益論者搜尋訊息或解釋個體的行為,傾 向聚焦在個體心理歷程因素(動機、情緒)或外在情境的影響力(Chiu, Hong, & Dweck, 1997; Erdley & Dweck, 1993; Levy & Dweck, 1998)。例如,即便在訊息中的行為者有明 顯的情境訊息與個體心理歷程訊息可供解釋,相較於增益論者,本質論者仍依據行為訊 息作出較強的特質判斷(Erdley & Dweck, 1993)。 Dweck 等人將內隱理論拓展到不同的研究領域,有一般性領域,例如:人格(Dweck. 治 政 et al., 1995) 、世界觀(Dweck et al., 1995) ;也有在特定領域 大,例如:智力(Dweck & Leggett, 立 1988) 、道德(Chiu, Dweck, Tong, & Fu, 1997) 、團體(Rydell, et al., 2007) 。Dweck 等人 ‧ 國. 學. 主張個人可以在不同領域具有不同的內隱理論,舉例來說,某甲認為智力的成分是固定. ‧. 不變的(智力本質論) ,但卻相信人格是可以變動、改變的(人格增益論)。. sit. y. Nat. 本研究採用內隱個人理論(implicit person theory)來研究違反刻板印象訊息的影. io. er. 響,理由有二:一、刻板印象是種包含許多與人相關性質的信念,如特質、行為等等, 內隱個人理論屬於一般性的領域,才可以含括刻板印象中的諸多信念,而過去研究內隱. al. n. iv n C 理論與刻板印象之關係,也多採用內隱個人理論(Levy, h e n g c h i U et al., 1998; Plaks, et al., 2005; Plaks, et al., 2001)。二、知覺者接收違反刻板印象訊息形成刻板印象改變,是從違反刻. 板印象的團體成員來推論整個團體,為一種「由下而上」的歷程(bottom-up processing) , 所以不同內隱理論者對於團體成員性質的假定會先影響是否改變刻板印象。據此,本研 究採用對於「人格」的內隱理論(內隱個人理論),亦即本質論者相信「人的特質是固 定不變的」,增益論者相信「人的特質是可以變動的」 。 在一般人際知覺中,Chiu、Hong 等人(1997)認為內隱理論是影響俗民特質主義 (lay dispositionism)的可能因素之一。俗民特質主義是指在社會知覺中,一般人使用 特質做為分析基本單位的一種傾向(Ross & Nisbett, 1991)。他們認為由於本質論者相 信一個人的人格是由固定不變的特質所組成,所以會從可得的行為訊息中判斷其隱含的.

(16) 內隱理論與刻板印象. 10. 特質,進而以行為者的潛藏特質預期其未來的行為;而增益論者由於認為人的屬性在不 同時空中變動,他們視人際知覺為一種了解人們行為動態變化的過程,因此傾向以行為 者的狀態或其所屬的情境因素來解釋其行為,而非運用特質來推論其行為。所以本質論 者相較於增益論者會表現出更多俗民特質主義的特徵。他們研究發現,相較於增益論 者,本質論者在預測個體未來的行為時,更認為個體的特質或過去不同情境的同一行為 是良好的預測指標;此外,即使僅依個體的單一行為來判斷特質也極具信心。 Levy 等人(1998)從過去人際知覺研究的成果延伸到刻板印象領域,認為兩類內 隱理論者對刻板印象的知識雖無差異,但本質論者較增益論者更加支持刻板印象的信 念。他們認為本質論者接收訊息與理解他人行為時較注重其中的特質成分,而刻板印象. 治 政 是人們認為特定團體成員具有某些特質或特徵的信念,因此推測本質論者較增益論者仰 大 立 賴具有特質意涵的刻板印象來評判各個社會群體。刻板印象信念強度為人們相信刻板印 ‧ 國. 學. 象內容中描述該團體成員特徵的程度(Stephanie, 1997) ,或是人們評估刻板印象成員具. ‧. 有某特質的極端程度(Ryan, Judd, & Park, 1996)。Levy 等人(1998)發現,不同內隱. sit. y. Nat. 理論者對於各種刻板印象內容的知識雖然相近,但是本質論者比起增益論者,更加同意. io. er. 刻板印象的真實性,也較相信刻板印象是天生或本質的團體差異;若對陌生團體形成印 象時,也會對團體相關聯的刻板印象特質有較極端與快速的判斷,知覺到團體成員們的. al. n. iv n C 同質性較高。由此可推測,本質論者相較於增益論者持有的刻板印象信念強度較高。據 hengchi U. 此,本研究者認為對刻板印象團體做特質判斷時,相較於增益論者,本質論者在刻板印 象特質程度的判斷較為極端(假設一) ,且知覺到團體成員們的同質性較高(假設二)。 不同內隱理論者接收刻板印象相關訊息時偏好也不同,在其缺乏認知資源時展現。 Plaks 等人(2001)認為可以用訊息需求來解釋,由於本質論者相信他人的行為可由潛 在的特質來預測,為了符合他們對於刻板印象團體的預期,所以本質論者較偏好與刻板 印象一致的訊息。增益論者認為人本質是可以變動的,行為的歧異性是很普遍的、且具 有意義的,為了獲得更有價值的訊息,所以增益論者較偏好違反刻板印象的訊息。的確, 研究發現人們偏好刻板印象一致訊息或是違反刻板印象訊息,視他們所持的內隱理論為 本質論或增益論而定。Plaks 等人(2001)以注意力與再認作業做為知覺者偏好的指標.

(17) 內隱理論與刻板印象. 11. 進行實驗,並利用雙重作業派典(dual-task paradigm)將知覺者置於認知資源缺乏的狀 態。結果發現,與違反刻板印象訊息相比,本質論的人在認知資源缺乏時傾向注意刻板 印象一致訊息,並且對該類訊息的再認正確性較好;與刻板印象一致訊息相比,增益論 的人在認知資源缺乏時傾向注意違反刻板印象訊息,對該類訊息的再認正確性也比較 好。這說明本質論者與增益論者在缺乏認知資源時,展現對刻板印象一致訊息或違反訊 息的不同偏好。 延續 Plaks 等人(2001)的研究成果,Plaks 等人(2005)則從動機層面指出,本質 論者與增益論者選擇處理刻板印象一致訊息或是違反訊息的目的是為了維護自身的內 隱理論,且這種維護自身內隱理論的方式會因為處於認知資源缺乏或充沛的狀態有別。. 治 政 援引 Eagly 等人從說服領域文獻中歸結出被動與主動的兩種訊息的防衛策略(Eagly, 大 立 Chen, Chaiken, & Shaw-Barnes, 1999; Eagly, Kulesa, Brannon, Shaw, & Hutson-Comeaux, ‧ 國. 學. 2000) ,Plaks 等人(2005)認為在認知資源缺乏時,人們藉由被動的訊息防衛策略(例. ‧. 如選擇性注意)維持自身的內隱理論信念;在認知資源充足時則採取主動的訊息防衛策. sit. y. Nat. 略(例如詳加檢視)以維持自身的內隱理論。的確 Plaks 等人(2001)發現本質論者與. io. er. 增益論者在缺乏認知資源時選擇注意不同的刻板印象相關訊息:本質論者較注意刻板印 象一致訊息且再認較佳,而增益論者較注意違反刻板印象訊息且再認較佳。Plaks 等人. al. n. iv n C (2005)亦得到同樣的研究結果。而在主動的訊息防衛策略上,由於違反刻板印象訊息 hengchi U 暗示特質是會變動且無規律可言的,所以該類訊息會使本質論者對於特質的信念受到質 疑,因此與接收刻板印象一致訊息相比,在有認知資源時本質論者會更加詳細檢視違反 刻板印象訊息而再認較佳,進而可能排除違反刻板印象訊息;另一方面,不能改變的特 質(如刻板印象一致訊息)挑戰增益論者對人的信念,因此與接收違反刻板印象訊息相 比,在有認知資源時增益論者對於刻板印象一致訊息會更加詳細檢視而再認較佳(Plaks, et al., 2005) 。以上結果顯示本質論者與增益論者處理刻板印象相關訊息,會因為其認知 資源的充沛程度,採取被動或主動的方式來處理不同類型的刻板印象相關訊息。 小結過去內隱理論與刻板印象的關係,Levy 等人(1998)探討不同內隱理論者, 在刻板印象化歷程(stereotyping)的差異,主要著重在刻板印象內涵的不同,例如不同.

(18) 內隱理論與刻板印象. 12. 內隱理論者雖然具備有相近的刻板印象知識,但對於刻板印象目標成員進行判斷時,本 質論者較增益論者在刻板印象特質判斷上較極端,且知覺到刻板印象團體成員間的差異 程度較低。不同內隱理論者對於刻板印象相關訊息的偏好與認知歷程,有被動的訊息防 衛策略(例如選擇性注意)(如 Plaks et al., 2001)與主動的訊息防衛策略(例如對訊息 詳加檢視) (如 Plaks et al., 2005) ,強調的是不同內隱理論者接收刻板印象相關訊息時, 因其認知資源的狀態不同(認知資源缺乏或充裕),而有不同的訊息處理歷程。 雖然目前已知不同內隱理論者有不同程度的刻板印象信念,且在不同認知資源狀態 下會處理不同的刻板印象相關訊息,但卻未探討這些差異與刻板印象維持或改變的關 係。目前也未有探討內隱理論與刻板印象改變的研究證據。不過 Levy 等人(1998)依. 治 政 增益論者較不具刻板印象信念,假定增益論者的訊息處理方式較能改變刻板印象。他們 大 立 曾提到可藉由轉換人們的內隱理論信念來降低刻板印象的運用,例如透過長期的介入方 ‧ 國. 學. 案,將本質論信念「人的特質是固定不變的」轉化成增益論信念「人的特質是可以變動. ‧. 的」 。Plaks 等人(2005)發現本質論者於認知資源充足時較注意違反刻板印象訊息且再. sit. y. Nat. 認較佳,而增益論者在缺乏認知資源時較注意違反刻板印象訊息且再認較佳;然而他們. io. er. 並未實際探討不同內隱理論者對違反刻板印象訊息的處理差異,是否會影響本質論者與 增益論者的刻板印象維持或改變。所以本研究關注違反刻板印象訊息對不同內隱理論者. al. n. iv n C 刻板印象的影響,以彌補內隱理論與刻板印象相關研究領域的缺口。 hengchi U. 根據過去文獻指出維護刻板印象需要耗費認知資源(如 Yzerbyt, et al., 1999) ,本研. 究者假定在有認知資源時內隱理論者差異最大。過去研究發現,受試者接收違反刻板印 象成員訊息時若無認知資源以進行推論歷程,則會改變刻板印象;但在有認知資源時, 受試者若額外接收到可維持刻板印象的相關訊息(如違反刻板印象成員的附加屬性訊 息,Kunda & Oleson, 1995),則得以進行推論而維持刻板印象(Yzerbyt, et al., 1999)。 從上述研究推測,本研究者認為在無認知資源時,本質論者與增益論者雖因選擇性注意 刻板印象相關訊息而造成訊息處理差異,但缺乏認知資源對違反刻板印象訊息進行推論 與詮釋(Yzerbyt, et al., 1999) ,因此兩種內隱理論者在無認知資源時的訊息處理差異較 無法對原有的刻板印象造成影響;反之在有認知資源時,兩種內隱理論者對不同刻板印.

(19) 內隱理論與刻板印象. 13. 象相關訊息不僅注意程度不同,且有認知資源時得以詮釋或推論違反刻板印象訊息,因 此本質論者與增益論者在有認知資源時,因不同訊息處理以至於維持或改變其刻板印象 的差異最大。也就是說,在接收違反刻板印象訊息後,不同內隱理論者改變刻板印象若 有差異,應在有認知資源時展現,而在缺乏認知資源時因無後續推論歷程而無差別。 從前述違反刻板印象訊息的文獻探討可知,人基本上有維持刻板印象的傾向,然而 人在特定情境下也可能正確地處理違反刻板印象訊息而改變刻板印象,例如因實驗室情 境引發受試者的正確性動機。在心理學的實驗場域中,受試者並非被動地接收實驗訊 息,而是主動地理解並接受訊息,因為受試者認為任何實驗訊息的呈現都是有意義且充 分的,且重視自己參與實驗所需進行的任務,他們都會盡其所能地接收與理解實驗室中. 治 政 所提供或呈現的任何訊息(D. J. Hilton, 1995) 。人們若有試圖考量任何呈現的資訊並且 大 立 避免錯誤理解的行為反應,可能隱含了正確完成任務的目標(Baumeister & Newman, ‧ 國. 學. 1994),此時受試者即有可能引發正確性動機以詮釋所有在實驗室中所接收到的訊息。. ‧. 若受試者具有正確接收與詮釋違反刻板印象訊息的意圖,他們就得以察覺到違反刻板印. y. sit. io. er. 1999)。. Nat. 象訊息與刻板印象團體之關係,進而修正原有的刻板印象(Moreno & Bodenhausen,. 因此當一個受試者進入實驗室接收違反刻板印象訊息時,其維持自身刻板印象的傾. al. n. iv n C 向與實驗情境引發的正確性動機皆起作用。首先,從前述違反刻板印象訊息的文獻探討 hengchi U 可知,人在接觸違反刻板印象訊息時若有認知資源,則維持刻板印象是普遍的傾向,刻. 板印象改變只在知覺者無認知資源時發生(Moreno & Bodenhausen, 1999; Yzerbyt, et al., 1999)。綜上所述,本研究者認為受試者處於缺乏認知資源的狀態時,接收違反刻板印 象訊息將改變刻板印象(假設三) 。即使人有認知資源時傾向維持刻板印象,不過,若 考量到受試者在實驗室情境中具有正確性動機,會主動接收與理解任何在實驗中所呈現 的任何訊息(亦包含違反刻板印象訊息) ,受試者在有認知資源時亦有可能因正確處理 違反刻板印象訊息而改變自身的刻板印象。由於目前已有研究證據支持不同內隱理論者 在有認知資源時對刻板印象相關訊息有不同的注意力程度(如 Plaks et al., 2005) ,且不 同內隱理論者改變刻板印象的差異可能在有認知資源時顯現,以下將論述在有認知資源.

(20) 內隱理論與刻板印象. 14. 的情形下,不同內隱理論者在接收違反刻板印象的反應與結果。本研究者提出兩種可能 的觀點來進行推論:「刻板印象強度觀點」與「內隱理論傾向觀點」,分別闡述如下。 「刻板印象強度觀點」是指不同內隱理論者在接觸違反刻板印象訊息時,刻板印象 的維持或改變主要依據其自身刻板印象強度而定。本質論者比起增益論者,更加同意刻 板印象的真實性,也較相信刻板印象是天生或本質的團體差異;對於陌生團體形成印象 時,也會對於刻板印象相關的特質有較極端的判斷,知覺到團體成員的同質性較高(Levy et al., 1998),因此本質論者較增益論者所持有的刻板印象強度強。根據 Johnston、 Hewstone、Pendry 與 Frankish (1994)的研究結果,在接收違反刻板印象訊息時,如 果知覺者對於刻板印象的預期很強(即刻板印象強度較強),會比對於刻板印象預期弱. 治 政 (即刻板印象強度較弱)的知覺者更難以改變刻板印象。Kunda 大 與 Oleson(1997)也認 立 為知覺者若有較強烈的刻板印象信念,可能傾向將違反刻板印象訊息視為例外而維持刻 ‧ 國. 學. 板印象。由於本質論者通常刻板印象強度較增益論者強,可能的推測是:接收違反刻板. ‧. 印象訊息時,本質論者較增益論者傾向於維持刻板印象。雖然受試者於實驗室中有對訊. sit. y. Nat. 息正確理解的動機,但由於維持刻板印象需有認知資源,所以不同內隱理論者維持刻板. io. er. 印象傾向的差異在有認知資源時較大。本研究者認為在有認知資源時接收違反刻板印象 訊息,本質論者有較強的刻板印象強度,所以本質論者傾向於維持刻板印象(刻板印象. al. n. iv n C 強度假設一) ;增益論者有較弱的刻板印象強度,所以增益論者傾向於改變刻板印象 (刻 hengchi U. 板印象強度假設二)。. 另一方面,依據不同內隱理論者在有認知資源時處理不同類型的刻板相關訊息,可 能影響刻板印象維持或改變,提出「內隱理論反應觀點」 。在有認知資源時,人們採取 主動的訊息防衛策略以維持自身的內隱理論,因此本質論者在有認知資源時傾向注意並 詳加檢視違反刻板印象訊息而再認較佳;增益論者傾向注意並詳加檢視刻板印象一致訊 息而再認較佳(Plaks, et al., 2005) 。若不同內隱理論者在有認知資源時僅接收違反刻板 印象訊息,可能的推測是本質論者較增益論者注意並詳加檢核違反刻板印象訊息。此 外,實驗室情境可能引發受試者正確接收並處理違反刻板印象訊息的動機,也許就產生 改變刻板印象的契機。由於在有認知資源時本質論者較增益論者傾向主動檢視違反刻板.

(21) 內隱理論與刻板印象. 15. 印象訊息,造成後續處理與理解違反刻板印象訊息的深度不同,而影響兩種內隱理論者 刻板印象改變的差異。據此,本研究者認為在有認知資源時接收違反刻板印象訊息,本 質論者較注意與詳加檢視違反刻板印象訊息而傾向改變刻板印象(內隱理論反應假設 一);增益論者較不注意與詳加檢視違反刻板印象訊息而傾向維持刻板印象(內隱理論 反應假設二)。 上述「內隱理論反應觀點」的預期似乎違反過去研究發現本質論信念比增益論信念 較傾向運用刻板印象(Levy et al., 1998),然而誠如前述文獻回顧提及,過去研究並未 探討不同內隱理論者接收違反刻板印象訊息對刻板印象的影響為何。據此,本研究者認 為有必要探討此觀點的預期是否能符合實驗結果所呈現的現象,以釐清本質論者與增益. 治 政 論者在接收違反刻板印象訊息後,不同內隱理論傾向是否影響刻板印象的維持或改變。 大 立 過去在內隱理論與刻板印象的相關研究中,並無明確證據指出「刻板印象強度觀點」 ‧ 國. 學. 與「內隱理論反應觀點」何種觀點較為適當。舉例來說,過去提及內隱理論如何影響刻. ‧. 板印象的文獻,主要皆提倡如果要降低人們使用刻板印象來評判他人,相較於習得本質. sit. y. Nat. 論信念者,人們學習到增益論的內隱理論信念則刻板印象信念較低(Levy, et al., 1998) ,. io. er. 這似乎將本質論信念與刻板印象強度連結在一起,蘊含「刻板印象強度觀點」所導引出 來的結論。然而從不同內隱理論的訊息處理歷程來看,若本質論者於有認知資源時較傾. al. n. iv n C 向詳加檢視違反刻板印象訊息(Plaks, al., 2005),且實驗室情境引發正確理解違反刻 h eet n gchi U. 板印象訊息的動機就可能改變刻板印象,似乎「內隱理論反應觀點」的推論也有其可能 性。據此本研究者並陳兩種內隱理論者維持或改變刻板印象的不同觀點,並以此做出假 設與預期,以檢視何種觀點較符合實驗結果。 參、研究問題與假設 從上述文獻探討可知,過去違反刻板印象訊息的研究多著重在訊息相關的變項,本 研究考量人們有運用認知資源以維持刻板印象的傾向,與在實驗室情境中可能引發的正 確性動機,並將焦點擺在知覺者特性-內隱理論對於刻板印象維持或改變的影響。人們 由於自身內隱理論的不同(本質論 vs. 增益論),因此接收違反刻板印象訊息後,可能 就有維持或改變刻板印象不同的傾向,其中可區分成「刻板印象強度觀點」與「內隱理.

(22) 內隱理論與刻板印象. 16. 論反應觀點」兩種觀點做出不同的預測。據此,本研究者提出幾項假設以供檢驗(參見 表 1): 1、假設一:由於本質論者有較強的刻板印象信念,因此在未接受任何違反刻板印 象訊息前(前測),與增益論者相比,本質論者評估團體的刻板印象特質程度較極端。 2、假設二:由於本質論者有較強的刻板印象信念,因此在未接受任何違反刻板印 象訊息前(前測) ,與增益論者相比,本質論者知覺刻板印象團體成員間的差異程度較 低。 3、假設三:因為人們維持刻板印象需有認知資源,所以相較於前測,受試者在認 知資源缺乏時接收違反刻板印象訊息則減少後測的刻板印象特質程度。. 治 政 4、刻板印象強度假設一:根據「刻板印象強度觀點」 大,本質論者較增益論者有較強 立 的刻板印象強度,因此本質論者在有認知資源時接收違反刻板印象訊息,維持原有的刻 ‧ 國. 學. 板印象特質程度,亦即前、後測的刻板印象特質程度無明顯差異。. ‧. 5、刻板印象強度假設二:根據「刻板印象強度觀點」 ,增益論者較本質論者有較弱. sit. y. Nat. 的刻板印象強度,因此增益論者在有認知資源時接收違反刻板印象訊息,減少原有的刻. io. er. 板印象特質程度,亦即後測的刻板印象特質程度較前測低。. 6、內隱理論反應假設一:根據「內隱理論反應觀點」 ,有認知資源時本質論者較增. al. n. iv n C 益論者注意與詳加檢視違反刻板印象訊息,因此本質論者在有認知資源時接收違反刻板 hengchi U 印象訊息,減少原有的刻板印象特質程度,亦即後測的刻板印象特質程度較前測低。. 7、內隱理論反應假設二:根據「內隱理論反應觀點」 ,有認知資源時增益論者較本 質論者不注意與詳加檢視違反刻板印象訊息,因此增益論者在有認知資源時接收違反刻 板印象訊息,維持原有的刻板印象特質程度,亦即前、後測的刻板印象特質程度無明顯 差異。 除了上述主要研究問題之外,本研究還加入三個可能影響刻板印象維持或改變的控 制變項: 1、個人結構需求 個人結構需求(personal need for structure)意指個體對於抽象的認知結構有簡單化.

(23) 內隱理論與刻板印象. 17. 的需求,也就是人們希望這些認知結構是相當同質的、定義良好的、與其它認知結構具 有區辨性的(Neuberg & Newsom, 1993)。現有文獻指出運用刻板印象去評判他人可以 簡化環境的複雜程度,所以對於認知結構簡單化需求較高的知覺者,處於模糊情境中時 更容易使用刻板印象去評判他人(Neuberg & Newsom, 1993)。由於高個人結構需求者 會希望其認知結構是簡單且同質的,這與本質論者對人假定「人的本質是固定不變的」 意涵相近,為了避免研究結果是透過受試者的個人結構需求而非其內隱理論傾向的影 響,本研究在進行實驗操弄前加測此變項,以檢視個人結構需求是否影響受試者維持或 改變刻板印象。 2、刻板印象團體評價. 治 政 偏見是指對外團體成員的負向態度與評價(Franzoi, 大2003)。過去研究指出相較於低 立 偏見者,高偏見者在處理刻板印象相關訊息會採取維持刻板印象的策略(Sherman, et al., ‧ 國. 學. 2005)。由於本研究將調查人們對實際社會群體的刻板印象做為實驗材料,因此受試者. ‧. 可能在生活中曾接觸這些群體或接收相關訊息而有既存的評價。為避免受試者對這些群. sit. y. Nat. 體的評價會影響研究結果,本研究在進行實驗操弄前加測受試者對於刻板印象團體的評. io. 3、刻板印象團體熟悉程度. al. er. 價,以檢視刻板印象團體評價是否影響受試者維持或改變刻板印象。. n. iv n C 接觸假說(contact hypothesis)指出,個體若能持續、頻繁且密切地與外團體成員 hengchi U. 有所互動,可以有降低團體間的衝突,亦可減少知覺者對於外團體成員的偏見或刻板印. 象(Amir, 1969; Hewstone, 1996) 。由於本研究做為實驗材料的刻板印象是實際的社會群 體,因此受試者可能在生活中曾接觸過這些群體或接收相關訊息,而影響其對這些群體 的熟悉程度。為避免受試者對這些群體的熟悉程度會影響研究結果,本研究以受試者個 人經驗對團體的熟悉程度為其測量指標,並於進行實驗操弄前測量,以檢視刻板印象團 體熟悉程度是否影響受試者維持或改變刻板印象。.

(24) 內隱理論與刻板印象. 18. 預試一:內隱理論與刻板印象知識 預試一的主要目的有三:第一,選擇適當的台灣社會群體,調查關於五個台灣社會 群體(原住民、政治人物、老人、外籍勞工、大陸人)的刻板印象,從較具負面刻板印 象的社會群體中,依未來實際應用價值挑選正式研究的刻板印象團體。本研究以被 50% 以上受試者列出之特質項目整理成常見的刻板印象知識。第二,由於內隱理論可以應用 在各種不同的領域中(如:智力、道德、世界觀、刻板印象等),Dweck 等人發展出許 多相對應的量表,但在內隱理論相關的量表上,除了智力領域的內隱理論量表在國內有 研究者改編成中文版本外,其他領域的內隱理論量表目前仍無中文版本,因此預試一的 第二個目的即為翻譯內隱個人理論量表(Levy et al., 1998)成中文版本,並評估量表信、. 治 政 效度。第三,Levy 等人(1998)研究發現,以內隱個人理論區分本質論者與增益論者, 大 立 其刻板印象知識是相近的。如果不同內隱理論者的刻板印象知識相近,才能確保正式研 ‧ 國. 學. 究的違反刻板印象訊息實驗材料都違反本質論者與增益論者原有的刻板印象。在此重覆. al. sit. 壹、研究方法. er. io. 一、研究對象. y. Nat. 個在台灣的群體具有相近的刻板印象知識。. ‧. 檢驗 Levy 等人的研究發現,預期不同內隱個人理論者(本質論者與增益論者)對於五. n. iv n C 本預試於網路上招募台灣大學生與研究生共 U 位男性,40 位女性),年齡 h e n g c h60i 人(20. 區間在 19 歲至 32 歲之間,平均年齡為 23.1 歲。. 二、研究工具 1. 內隱個人理論量表. 本量表中譯自 Levy 等人(1998)的內隱個人理論量表. (implicit person theory measure) 。量表共 8 題(附錄 1) ,測量「本質論」與「增益論」 的題目各 4 題,其中「增益論」題目為反向計分,皆為六點量尺(1 分 = 非常不同意 ~6 分 = 非常同意) ,高分表示傾向本質論者,低分表示傾向增益論者。量表翻譯程序 簡述如下:首先,由研究者進行初次翻譯,將原始量表(英文版)翻譯成中文;接著, 進行回譯(back-translation)程序,請一位精通中英文者,將此中文版翻回英文;最後, 由研究者比較原始英文量表與回譯後之英文量表,檢視其語意之異同,不一致之處表示.

(25) 內隱理論與刻板印象. 19. 中文翻譯可能與原文有出入,進一步修改中文翻譯,並經由溝通獲得共識。本質論的例 題為「某人是哪種人,是因為一些基本的因素,此無法被大幅度地改變」;增益論的例 題為「無論是誰,每個人都可以顯著地改變他們的基本特徵」。內隱個人理論量表為測 量內隱個人理論常用的工具,具有一定的信效度(Dweck et al., 1995; Levy et al., 1998), 本預試內隱個人理論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α = .82。 2. 刻板印象知識測量. 參考陳慧娟(1993)的研究方法修改之。研究者選定五個. 團體作為台灣可見的刻板印象團體,分別為「原住民」 、 「政治人物」 、 「老人」 、 「外籍勞 工」、「大陸人」。由於受試者主要為 20 至 30 歲的青年學生,對於上述五個刻板印象團 體皆較少接觸,在回答刻板印象知識測量時較能以刻板印象知識為反應依據。每個團體. 治 政 有 10 題開放式問題,給予受試者的施測指導語是「用大 10 個句子或詞,寫下你覺得『一 立 般人』對於每個團體的看法」 ,並告知回答時不需考量自身的個人信念。此步驟除了可 ‧ 國. 學. 避免個人好惡的反應外,也可降低受試者可能的社會期許(social desirability)偏誤,過. y. sit. io. er. 三、研究程序. 問卷最後為人口變項,包括:性別、年齡、系所、年級。. Nat. 3. 人口學變項. ‧. 去也有研究採用類似的指導語(Devine, 1989; Lepore & Brown, 1997)。.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於電子佈告欄系統與網站招募台灣大學生與研究生填寫網. al. n. iv n C 路問卷(http://www.my3q.com/home2/224/hope39/28146.phtml) 。為了避免受試者先回答 hengchi U. 刻板印象知識測量會影響受試者自身的內隱理論,所以網路問卷中先請受試者回答內隱 個人理論量表,接著請受試者針對五個刻板印象團體(原住民、政治人物、老人、外籍 勞工、大陸人),以開放式問題回答他們認為「一般人」對這些團體的印象或特色為何 (即刻板印象知識測量),最後詢問一些人口學變項的資料。. 四、刻板印象知識測量的編碼方式 將所有受試者回答刻板印象知識測量得到的資料以內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 進行編碼歸類的動作。首先本研究者閱讀過所有受試者的刻板印象知識答案後,發展刻 板印象類別,並訓練評分者將意義相近的答案編碼成同一類別。例如受試者回答對老人 的看法有「多病痛的」 、「虛弱的」 ,皆同樣編碼為「體弱多病」類別。兩位評分者在不.

(26) 內隱理論與刻板印象. 20. 知道受試者自身的內隱理論傾向為何的情況下,對受試者答案編碼的評分者同意度為 86.93%。若兩位評分者於編碼有不一致處,透過第三人作為裁決者(本研究者),而第 三人也同樣不知道受試者自身的內隱理論。本研究以受試者回答五個群體的刻板印象頻 率佔所有受試者 50%以上反應的類別為常見的刻板印象知識(表 2)。 貳、研究結果. 一、內隱個人理論測量 將全體受試者在內隱個人理論量表各題項的作答分數,以探索性因素分析的方式來 檢驗內隱個人理論的效度,採主軸因素法(principal axis factoring)抽取因素,並以斜 交 轉 軸 法 ( promax ) 進 行 轉 軸 以 獲 得 較 清 楚 的 因 素 結 構 。 依 據 抽 取 因 素 特 徵 值. 治 政 (eigenvalue)大於一的原則,進行因素分析後抽取出一個因素(表 3)。檢視內隱個人 大 立 理論量表的因素負荷量發現,本質論題目皆為負的因素負荷量,增益論題目皆為正的因 ‧ 國. 學. 素負荷量,顯示了本質論題目與增益論題目互為反向題,此結果與過去研究一致(Dweck. ‧. et al., 1995; Levy et al., 1998)。. y. Nat. 依循先前內隱理論的研究(Chiu, Dweck, et al., 1997; Chiu & Hong, 1999),將受試. er. io. sit. 者回答內隱個人理論量表的平均分數超過 3.5 分區分為本質論者(n = 39),低於 3.5 分 區分為增益論者(n = 15) ,而排除量表平均分數落於 3.5 分(量尺中點)的受試者(n =. n. al. 6)。. Ch. 二、內隱理論與刻板印象知識. engchi. i Un. v. 預試一假設以內隱個人理論區分的本質論者與增益論者,對五個台灣社會群體具有 相近的刻板印象知識。以內隱個人理論(本質論者與增益論者)為獨變項,所有受試者 回答頻率達 50%以上的刻板印象知識(共有 21 項)為依變項,進行卡方考驗,因進行 多次卡方考驗而以 Bonferroni 法依比較次數(c)調整顯著水準(α/c = .05/21) 。結果顯 示,本質論者與增益論者在回答刻板印象類別上的百分比無顯著差異(參見表 2),亦 即兩種內隱個人理論者對五個台灣社會群體的刻板印象知識是相近的。. 三、正式研究刻板印象團體的選擇 由本預試調查可知,受試者對「老人」 、 「外籍勞工」 、 「政治人物」與「大陸人」社.

(27) 內隱理論與刻板印象. 21. 會群體較具有負面的刻板印象知識。本研究者考量到台灣已進入高齡化社會,且外籍勞 工為台灣重要的勞動力來源之一,因此從上述四個社會群體中,選擇未來人們在台灣地 區較有機會親自接觸的「老人」與「外籍勞工」做為後續研究所選定的刻板印象團體。 從所有受試者於刻板印象知識測量的反應經內容分析法編碼歸類後可知,他們認為一般 人對老人群體的刻板印象較具負面意涵的是「體弱多病」 (佔 90.00%) 、 「保守固執」 (佔 50.00%) ;對外籍勞工群體的刻板印象較具負面意涵的是「惹事生非」 (佔 51.67%) 、 「沒 水準」(佔 50.00%)。.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28) 內隱理論與刻板印象. 22. 預試二:內隱理論與違反刻板印象人物描述 預試二的目的有二:第一,本研究者從預試一選擇「老人」與「外籍勞工」兩個台 灣的社會群體來發展違反刻板印象人物描述。經由施測,依據篩選標準挑出可做為正式 實驗材料的違反刻板印象人物描述。第二,過去研究指出,個體知覺違反刻板印象成員 的典型性程度會影響是否改變刻板印象(Johnston & Hewstone, 1992) 。據此,須確認兩 種內隱理論者(本質論者與增益論者)評估違反刻板印象人物符合其刻板印象的程度(即 典型性)沒有差異,以排除正式研究結果的其他解釋因素。 壹、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治 政 本預試於網路上招募台灣大學生與研究生共 196 人(82 大 位男性,114 位女性),年 立 齡 18 歲至 33 歲之間,平均年齡為 21.7 歲。 ‧ 國. 學. 二、研究工具. 細節如預試一所述(題目參見附錄 1)。依據過去研究的分. ‧. 1. 內隱個人理論量表. y. Nat. 類方式(Chiu, Dweck, et al., 1997; Chiu & Hong, 1999),將受試者回答內隱個人理論量. er. io. sit. 表的平均分數超過 3.5 分區分為本質論者(n = 127),低於 3.5 分區分為增益論者(n = 58),而排除量表平均分數落於 3.5 分(量尺中點)的受試者(n = 11)。本預試內隱個. n. al. i n 人理論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α =C .83。 U hengchi 2. 違反刻板印象人物描述. v. 分為老人與外籍勞工兩類各 10 則,先呈現老人人物描. 述後呈現外籍勞工人物描述(參考附錄 2) 。本研究者針對預試一老人具有「體弱多病」 、 「保守固執」;外籍勞工具有「惹事生非」、「沒水準」的負面刻板印象發展違反刻板印 象人物描述,因此老人人物描述中呈現具有「身強體健」與「開放彈性」兩種特質的具 體行為,而外籍勞工人物描述中呈現具有「安份守法」與「文化教養」兩種特質的具體 行為。舉例來說,老人「身強體健」的具體行為描述為「每天早上都會去游泳池游泳, 練就了結實壯碩的好身材」;外籍勞工「安份守法」的具體行為描述為「最近工廠買進 一些貴重金屬,老闆因為他的品行良好,便派他看管」。最後發展成的違反刻板印象人 物描述中,老人訊息有「男性」 、 「女性」主角各 5 則,外籍勞工訊息有「產業勞工」 、 「看.

(29) 內隱理論與刻板印象. 23. 護或幫傭」主角各 5 則,字數相同,且同類違反刻板印象人物描述順序經過亂數排序。 3. 違反刻板印象人物描述評估. 受試者對每則違反刻板印象人物描述以六點量尺. (1 分 = 非常不同意~6 分 = 非常同意)評估老人人物描述是否具有「保守固執」與 「體弱多病」兩個特質;評估外籍勞工人物描述是否具有「惹事生非的」與「沒水準的」 兩個特質;以及評估老人與外籍勞工人物描述在下列題項的同意程度:「文中主角符合 我對該團體的印象」 、 「文中主角具有正面的形象」 、 「可以立即地透過人物描述想像文中 主角」。 4. 人口學變項. 包括以下人口學變項:性別、年齡、系所、年級。. 三、研究程序. 治 政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於電子佈告欄系統與網站招募台灣大學生與研究生填寫網 大 立 路問卷 (http://www.my3q.com/home2/224/hope39/hope39.phtml) 。為了避免受試者先評 ‧ 國. 學. 估違反刻板印象人物描述會影響受試者自身的內隱理論,所以網路問卷中先請受試者回. ‧. 答內隱個人理論量表,然後呈現老人與外籍勞工各十則違反刻板印象的人物描述,請受. io. al. 貳、研究結果. er. 述評估),最後回答人口學變項資料。. sit. y. Nat. 試者評估這些訊息的主角符合刻板印象的程度與其他相關問題(即違反刻板印象人物描. n. iv n C 首先確認不同內隱理論者在評估訊息主角的符合刻板印象程度沒有差別,分別以受 hengchi U. 試者回答老人與外籍勞工的「文中主角符合我對該團體的印象」題項為依變項,內隱個 人理論(本質論者與增益論者)為獨變項進行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果發現不同內隱理 論者在評估訊息主角的符合刻板印象程度並無顯著差異(老人 F(9, 186) = 1.22, p = .29; 外籍勞工 F(9, 186) = 0.49, p = .88) 。由此可知不同內隱理論者視違反刻板印象訊息主角 的典型性沒有差別,故可排除不同內隱理論者接收違反刻板印象訊息後,維持或改變刻 板印象的傾向是受到知覺違反刻板印象成員典型性不同的影響。 確認不同內隱理論者在評估訊息主角的符合刻板印象程度沒有差別後,預試二發展 之違反刻板印象人物描述選擇為正式實驗材料依據下列指標:首先,受試者需認為人物 描述中老人不具有「保守固執」與「體弱多病」兩個特質,且不符合一般老人的印象;.

(30) 內隱理論與刻板印象. 24. 外籍勞工不具有「惹事生非的」與「沒水準的」兩個特質訊息,且不符合一般外籍勞工 的印象。換言之,受試者評估違反刻板印象人物描述的特質程度與符合刻板印象程度皆 小於 3.5 分(量尺中點)。其次,受試者同意訊息主角具有正面的形象,且可以立即地 透過人物描述想像訊息主角。 依據上述篩選標準,分別選出老人與外籍勞工違反刻板印象人物描述各四則(附錄 2) 。在人物描述中的老人不具有老人刻板印象特質(體弱多病 Ms = 1.60 ~ 2.06;保守固 執 Ms = 1.73 ~ 2.25) ,並且不符合受試者的老人刻板印象(Ms = 2.88 ~ 3.37) 。所選人物 描述中的外籍勞工不具有外籍勞工刻板印象特質(惹事生非 Ms = 1.70 ~ 1.84;沒水準的 Ms = 1.73 ~ 1.84) ,並且不符合受試者的外籍勞工刻板印象(Ms = 3.01 ~ 3.24) (參見表 4)。.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生於一九一六年美國東北部的 Massachusetts 州,於一九三七年 完成 Yale University 學士學位,隨後進入 Brown University

人機之間靠著密切的訊息 交流來確保二者之間溝通 良好,此訊息之交流稱為 人機互動,而訊息交流之

相異處 不強調學校能導引社 會變遷 學校應主動的引導社 會改革..

近年,各地政府都不斷提出相同問題:究竟資訊科技教育的投資能否真正 改善學生的學習成果?這個問題引發很多研究,嘗試評估資訊科技對學習成果 的影響,歐盟執行委員會聘請顧問撰寫的

並藉由適當工具與資訊,去描述、模擬、解釋與 預測各種現象,發揮數學思維方式的特長,做出

若股票標的公司的財務體質不健全,或公 司管理階層刻意隱瞞經營危機事實,導致

行為 描述行為時不要有批判成分 影響 說明行為對團隊/其他人的影響 期望 說明預期會採取甚麼改進性行為 結果

互相交流是改善作品的好方 法。不同人對同一題材有不 同的處理,聽過別人的看法 (新輸入)後會豐富自己的想 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