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台北市公共住宅對周邊居住環境影響之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台北市公共住宅對周邊居住環境影響之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9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 私立中國地政研究所. 碩士論文. 政 治 大. 立 台北市公共住宅對周邊居住環境影響之研究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研 究 生 : 林貝珊 指導教授 : 賴宗裕 博士 中. 華. 民. 國. 一. 〇. 七. 年. 七. 月. DOI:10.6814/THE.NCCU.LE.006.2018.A05.

(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DOI:10.6814/THE.NCCU.LE.006.2018.A05.

(3) 謝誌 校園生活十八年,這一路上要感謝的人很多,特別是在政大讀碩士的這兩年, 所遇到的老師、同學、朋友都是我最珍貴的收穫。 感謝賴宗裕老師這兩年的教導,不僅在論文上悉心指導,在日常的處事態度 也教導我仔細、認真的對待每一件事。印象最深刻的是在論文進行發放問卷時我 遇到挫折,時間以及人力的限制讓我倍感壓力,但是老師仍然鼓勵我堅持下去, 並且在發放問卷期間每天關心進度,也給予我許多建議,最終順利完成。感謝賴 宗裕老師對學生論文的用心,使學生能順利完成研究,並在這段為期一年的研究 期間從老師身上學習到了研究應有的精神與態度,同時也對研究有了更深的體悟。 同時也感謝口試委員政治大學地政學系邊泰明教授,以及台北大學不動產與. 政 治 大 整。在此也感謝協助我發放問卷的台北市社新里張家瑜總幹事 、碩專班的學長姐, 立 城鄉環境學系彭建文教授,兩位口試委員對論文的提點與建議,使論文內容更完. 是你們的熱情幫忙才使問卷能順利發放並回收。. ‧ 國. 學. 綜合院館南棟研究室的朋友們,這兩年和你們的日常打鬧是我最珍貴的回憶, 感謝士捷、廷琳、巧芳、偉慈、靖儒、芳瑋、哲源、士傑、博宇、楊樺、懷萱、. ‧. 永恩、昀蓁、毓庭、家瑜、景崇,無論是快樂或是被論文壓力壟罩時你們都在,. y. Nat. 這兩年有你們真好!特別感謝北棟賴家研究室的小強學長,在碩二這一年我幾乎. n. al. er. io. 個可愛的學弟妹對我的幫忙與陪伴。. sit. 天天拿著問題煩你,謝謝學長不厭其煩地為我解答,也謝謝顯恩、可兒、于荷三. i n U. v. 感謝親愛的家人,謝謝這一路上你們對我的支持與陪伴。謝謝爸爸媽媽提供. Ch. engchi. 如此好的環境,讓我在無後顧之憂下可以好好享受學生生活,你們辛苦了!謝謝 哥哥、姊姊、妹妹在我每次回家時都給予我家人的溫暖與陪伴,雖然我們嘴上不 說,但是能感受到大家對彼此的關愛。 最後,謝謝盧蘇,沒有你就沒有現在的我。大學裡每一次的實習課程你都陪 著我、鼓勵我;升大四那年暑期實習是你帶著我去參與彰化市的都市計畫通盤檢 討;2015 年的冬天是你在清晨開著車載我到政大面試研究所;上研究所第一篇 英文文章導讀是你陪著我讀。謝謝你。 珍惜一路走來我遇到的你們,畢業不是結束,而是代表了另一段旅程的開始, 新的旅程我會繼續努力。 貝珊 謹誌於 苗栗.晴園 2018.07. DOI:10.6814/THE.NCCU.LE.006.2018.A05.

(4)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DOI:10.6814/THE.NCCU.LE.006.2018.A05.

(5) 摘要 民國 38 年政府遷台之際,台灣人口急遽增加面臨住宅短缺之居住問題,政 府開始推動住宅相關政策。隨著都市化的腳步,鄉村人口湧入都市,居住問題逐 漸凸顯,政府加速公共住宅相關法規訂定、政策擬定。台北市為台灣首善之都, 同時也是對公共住宅需求最大之都市,近年台北市政府積極興建公共住宅,以紓 緩租屋者居住問題,但台北市民仍對公共住宅存有疑慮,且市民之疑慮成為政府 執行政策的阻礙。因此,本研究欲探討興建公共住宅對其周邊居住環境產生之影 響,以及釐清環境影響因素,以利減緩未來興建公共住宅對周邊居住環境之負面 影響,使公共住宅對周邊居住環境品質有正向提升作用,並提高公共住宅接受度。. 政 治 大. 首先,本研究透過文獻回顧瞭解居住環境之組成,並以居住環境品質四大觀 點「空間」、「人與社會」、「機能」、「環境本質」進行評估,配合「密度-強化理. 立. 論」為基礎,探討台北市公共住宅外部居住環境相關課題,包括「公共住宅選址. ‧ 國. 學. 原則缺乏對外部居住環境考量」、「公共住宅建築物設計缺乏對周邊居住環境考 量」 、 「公共住宅提供之內部公共空間欠缺凝聚社區意識效果」 、 「公共住宅之興建 提升周邊居住環境密度同時強化負面感受」、「缺乏對公共住宅管理評估機制」、. ‧. 「大眾仍對公共住宅存有疑慮」。其次,以評估觀點、理論、現況課題為基礎進. y. Nat. 行問卷設計,對台北市整棟出租使用之大龍峒公營住宅與永平公營住宅周邊 300. er. io. sit. 公尺內居民進行調查。. 問卷發放期間為 107 年 3 月 26 日至 4 月 15 日,大龍峒公營住宅回收 105 份. n. al. i n U. v. 有效問卷,永平公營住宅回收 111 份有效問卷。問卷回收後利用因素分析法進行. Ch. engchi. 居住環境之因素萃取,結果得知:興建公共住宅對周邊居住環境造成影響之主要 環境因素為「居住環境密度」 、 「環境認同」 、 「生活機能」等三因素。透過調查分 析結果瞭解興建公共住宅對周邊居住環境產生影響,並以此為基礎擬定公共住宅 居住環境改善策略,策略包含:1.人本居住環境規劃設計:以新都市主義規劃理 念為基礎,反思都市化帶來的問題,結合現代生活要素,將公共住宅規劃設計配 合周邊居住環境的需求,健全生活機能與完善公共設施,並落實人本交通理念; 2.社區意識凝聚提升:透過公共住宅內部與周邊居民社會資本的累積推動社區營 造,使居民自發關心居住環境,並考量居住環境特性與需求,透過科技整合資源, 創造永續的居住環境;3.相關配套措施研擬:提出制度面、規劃面、執行面配套 措施,促使前述公共住宅居住環境改善策略得以具體落實,減緩興建公共住宅帶 來之居住環境衝擊,進而提升公共住宅之接受程度。 關鍵字:公共住宅、居住環境、密度、因素分析. DOI:10.6814/THE.NCCU.LE.006.2018.A05.

(6)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DOI:10.6814/THE.NCCU.LE.006.2018.A05.

(7) 台北市公共住宅對周邊居住環境影響之研究.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 1-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內容................................................................................ 1-6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1-9 第二章 文獻回顧與理論基礎 ............................................................................... 2-1 第一節 文獻回顧.............................................................................................. 2-1 第二節 理論基礎............................................................................................ 2-25 第三章 國內外公共住宅發展經驗及現況分析 ................................................... 3-1 第一節 國外公共住宅發展相關經驗.............................................................. 3-1 第二節 台灣公共住宅發展沿革與現況........................................................ 3-16. 政 治 大 第四章 研究設計與調查分析 ............................................................................. 4-1 立 第一節 研究設計............................................................................................ 4-1. ‧ 國. 學. 敘述性統計分析................................................................................ 4-8 公共住宅對外部居住環境影響因素分析...................................... 4-15 公共住宅相關政策及配套敘述性統計分析.................................. 4-46. 第五節. 綜合分析.......................................................................................... 4-53. ‧.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er. io. sit. y. Nat. 第五章 公共住宅居住環境改善策略 ................................................................. 5-1 第一節 公共住宅居住環境改善策略架構.................................................... 5-1 第二節 公共住宅居外部住環境改善策略研析............................................ 5-6 第三節 相關配套措施研擬.......................................................................... 5-14. al. n. v i n Ch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 6-1 U i e h n c g 第一節 結論.................................................................................................... 6-2 第二節 建議.................................................................................................... 6-6. 參考文獻 ............................................................................................................... 參-1 附錄一 ................................................................................................................ 附 1-1. I. DOI:10.6814/THE.NCCU.LE.006.2018.A05.

(8) 目錄. 圖目錄 圖 1-1:研究流程圖 ............................................................................................... 1-10 圖 2-1:WHO 優良居住環境四大原則示意圖 ....................................................... 2-5 圖 2-2:居住環境空間層次分類圖 ......................................................................... 2-7 圖 2-3:台北市公共住宅選址原則與現況課題關係示意圖 ............................... 2-21 圖 2-4:公共住宅外部居住環境評估架構圖 ....................................................... 2-24 圖 2-5:行為模式中高密度環境對行為的影響 ................................................... 2-28 圖 2-6:公共住宅外部居住環境「密度-強化理論」概念圖 .............................. 2-29 圖 3-1:1960 年至 2016 年新加坡組屋覆蓋人口占全國人口比例折線圖 ........ 3-10 圖 3-2:1990 年至 2016 年新加坡住宅自有率 .................................................... 3-10 圖 3-3:新加坡家庭住宅構成長條圖 ....................................................................3-11 圖 3-4:台灣住宅政策發展與演進示意圖 ........................................................... 3-23 圖 3-5:大龍峒公營住宅居住環境示意圖 ........................................................... 3-29 圖 3-6:永平公營住宅居住環境示意圖 ............................................................... 3-30 圖 3-7:現況出租公營出租住宅相對位置圖 ....................................................... 3-35 圖 3-8:台北士林區永平公營住宅 ....................................................................... 3-36 圖 3-9:台北大同區大龍峒公營住宅 ................................................................... 3-36 圖 3-10:荷蘭 WoZoCo 老人公寓......................................................................... 3-37 圖 3-11:荷蘭 Parkland 集合住宅 ......................................................................... 3-37 圖 3-12:大龍峒公營住宅室內公共空間現況圖 ................................................. 3-38 圖 3-13:大龍峒公營住宅周邊騎樓現況 ............................................................. 3-39 圖 3-14:大龍峒公營住宅一樓花圃 ..................................................................... 3-39 圖 4-1:研究設計架構圖 ......................................................................................... 4-2 圖 4-2:大龍峒公營住宅問卷調查空間範圍示意圖 ............................................. 4-3 圖 4-3:永平公營住宅問卷調查空間範圍示意圖 ................................................. 4-3 圖 4-4:因素分析步驟圖 ....................................................................................... 4-17 圖 5-1:公共住宅外部居住環境改善策略架構圖 ................................................. 5-2 圖 5-2:高品質居住空間形塑規劃手法 ................................................................. 5-8 圖 5-3:人本交通規劃理念 ................................................................................... 5-10 圖 5-4:以空間資本與社會資本推動社區營造 ....................................................5-11 圖 5-5:公共住宅智慧社區架構 ........................................................................... 5-12 圖 5-6:透過公共住宅興辦達到居住環境品質提升 ........................................... 5-13.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II. DOI:10.6814/THE.NCCU.LE.006.2018.A05.

(9) 台北市公共住宅對周邊居住環境影響之研究. 表目錄 表 2-1:居住環境構成分類文獻歸納表 ................................................................. 2-6 表 2-2:居住環境品質評估指標建構方法分析表 ................................................. 2-8 表 2-3:居住環境品質評估指標建構系統表 ....................................................... 2-12 表 2-4:各都市居民的居住環境品質認知與評估因子歸納表 ........................... 2-13 表 2-5:高密度對人類產生之影響面向相關研究整理表 ................................... 2-17 表 2-6:擁擠因素相關理論觀點 ........................................................................... 2-27 表 2-7:擁擠的情況、情感影響以及典型反應歸納表 ....................................... 2-27 表 3-1:荷蘭社會住宅發展歷程表 ......................................................................... 3-4 表 3-2:新加坡公共住宅政策發展歷程表 ............................................................. 3-9 表 3-3:中央公積金歷年創設重要計畫名稱表 ................................................... 3-12 表 3-4:荷蘭與新加坡住宅政策相關配套措施可供台灣參考面向表 ............... 3-14 表 3-5:國民住宅、社會住宅與公共住宅之比較表 ........................................... 3-24 表 3-6:2007-2017 年房價所得比與貸款負擔率變化表 ..................................... 3-27 表 3-7:台北市供申租之公營出租住宅列表 ....................................................... 3-33 表 4-1:問卷分類、影響面向、題目代號、題項表 ............................................. 4-5 表 4-2:問卷分類、問項內容、題號表 ................................................................. 4-6 表 4-3:樣本變項分析 ............................................................................................. 4-8 表 4-4:受訪者對居住環境空間感受一覽表 ....................................................... 4-10 表 4-5:受訪者對居住環境人文與社會感受一覽表 ............................................4-11 表 4-6:受訪者對居住環境生活機能感受一覽表 ............................................... 4-12 表 4-7:受訪者對居住環境品質感受一覽表 ....................................................... 4-13 表 4-8:KMO 統計量判定標準 ............................................................................. 4-15 表 4-9:因素負荷解釋變異量百分比表 ............................................................... 4-16 表 4-10:大龍峒公營住宅 KMO 與 Bartlett 檢定結果(第一次) .................... 4-17 表 4-11:大龍峒公營住宅因素分析變異比例解釋表(第一次) ..................... 4-18 表 4-12:大龍峒公營住宅因素負荷表(第一次) ............................................. 4-18 表 4-13:大龍峒公營住宅 KMO 與 Bartlett 檢定結果(第二次) .................... 4-19 表 4-14:大龍峒公營住宅因素分析變異比例解釋表(第二次) ..................... 4-19 表 4-15:大龍峒公營住宅因素負荷表(第二次) ............................................. 4-20 表 4-16:大龍峒公營住宅 KMO 與 Bartlett 檢定結果(第三次) .................... 4-20 表 4-17:大龍峒公營住宅因素分析變異比例解釋表(第三次) ..................... 4-21 表 4-18:大龍峒公營住宅因素負荷表(第三次) ............................................. 4-21 表 4-19:大龍峒公營住宅 KMO 與 Bartlett 檢定結果(第四次) .................... 4-22 表 4-20:大龍峒公營住宅因素分析變異比例解釋表(第四次) ..................... 4-22 表 4-21:大龍峒公營住宅因素負荷表(第四次) ............................................. 4-23 表 4-22:大龍峒公營住宅 KMO 與 Bartlett 檢定結果(第五次) .................... 4-23 表 4-23:大龍峒公營住宅因素分析變異比例解釋表(第五次) ..................... 4-24 表 4-24:大龍峒公營住宅因素負荷表(第五次) ............................................. 4-24 表 4-25:大龍峒公營住宅 KMO 與 Bartlett 檢定結果(第六次) .................... 4-25 表 4-26:大龍峒公營住宅因素分析變異比例解釋表(第六次) ..................... 4-25.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III. DOI:10.6814/THE.NCCU.LE.006.2018.A05.

(10) 目錄. 表 4-27:大龍峒公營住宅因素負荷表(第六次) ............................................. 4-26 表 4-28:大龍峒公營住宅 KMO 與 Bartlett 檢定結果(第七次) .................... 4-26 表 4-29:大龍峒公營住宅因素分析變異比例解釋表(第七次) ..................... 4-26 表 4-30:大龍峒公營住宅因素負荷表(第七次) ............................................. 4-27 表 4-31:大龍峒公營住宅 KMO 與 Bartlett 檢定結果(第八次) .................... 4-27 表 4-32:大龍峒公營住宅因素分析變異比例解釋表(第八次) ..................... 4-28 表 4-33:大龍峒公營住宅因素負荷表(第八次) ............................................. 4-28 表 4-34:永平公營住宅 KMO 與 Bartlett 檢定結果(第一次) ........................ 4-29 表 4-35:永平公營住宅因素分析變異比例解釋表(第一次) ......................... 4-29 表 4-36:永平公營住宅因素負荷表(第一次) ................................................. 4-30 表 4-37:永平公營住宅 KMO 與 Bartlett 檢定結果(第二次) ........................ 4-31 表 4-38:永平公營住宅因素分析變異比例解釋表(第二次) ......................... 4-31 表 4-39:永平公營住宅因素負荷表(第二次) ................................................. 4-32 表 4-40:永平公營住宅 KMO 與 Bartlett 檢定結果(第三次) ........................ 4-32 表 4-41:永平公營住宅因素分析變異比例解釋表(第三次) ......................... 4-33 表 4-42:永平公營住宅因素負荷表(第三次) ................................................. 4-33 表 4-43:永平公營住宅 KMO 與 Bartlett 檢定結果(第四次) ........................ 4-34 表 4-44:永平公營住宅因素分析變異比例解釋表(第四次) ......................... 4-34 表 4-45:永平公營住宅因素負荷表(第四次) ................................................. 4-35 表 4-46:永平公營住宅 KMO 與 Bartlett 檢定結果(第五次) ........................ 4-35 表 4-47:永平公營住宅因素分析變異比例解釋表(第五次) ......................... 4-36 表 4-48:永平公營住宅因素負荷表(第五次) ................................................. 4-36 表 4-49:永平公營住宅 KMO 與 Bartlett 檢定結果(第六次) ........................ 4-37 表 4-50:永平公營住宅因素分析變異比例解釋表(第六次) ......................... 4-37 表 4-51:永平公營住宅因素負荷表(第六次) ................................................. 4-38 表 4-52:永平公營住宅 KMO 與 Bartlett 檢定結果(第七次) ........................ 4-38 表 4-53:永平公營住宅因素分析變異比例解釋表(第七次) ......................... 4-39 表 4-54:永平公營住宅因素負荷表(第七次) ................................................. 4-39 表 4-55:永平公營住宅 KMO 與 Bartlett 檢定結果(第八次)........................ 4-40 表 4-56:永平公營住宅因素分析變異比例解釋表(第八次) ......................... 4-40 表 4-57:永平公營住宅因素負荷表(第八次) ................................................. 4-40 表 4-58:永平公營住宅 KMO 與 Bartlett 檢定結果(第九次) ........................ 4-41 表 4-59:永平公營住宅因素分析變異比例解釋表(第九次) ......................... 4-41 表 4-60:永平公營住宅因素負荷表(第九次) ................................................. 4-41 表 4-61:大龍峒公營住宅對外部居住環境影響因素命名與其內含變數表 ..... 4-44 表 4-62:永平公營住宅對外部居住環境影響因素命名與其內含變數表 ......... 4-45 表 4-63:公共住宅周邊居民對居住環境滿意與否調查表 ................................. 4-46 表 4-64:公共住宅周邊居民對居住環境不滿意原因調查表 ............................. 4-46 表 4-65:公共住宅周邊居民對居住環境公共設施是否充足調查表 ................. 4-47 表 4-66:公共住宅周邊居民對居住環境公共設施不足原因調查表 ................. 4-47 表 4-67:公共住宅規劃時應該配合檢討周邊居住環境哪些公共設施調查表 . 4-47 表 4-68:公共住宅的基地內可以提供哪些設施調查表 ..................................... 4-49 表 4-69:公共住宅內部所提供的公共空間應具備哪些功能調查表 ................. 4-49.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IV. DOI:10.6814/THE.NCCU.LE.006.2018.A05.

(11) 台北市公共住宅對周邊居住環境影響之研究. 表 4-70:公共住宅周邊居民是否使用過公共住宅內部所提供的公 共空間調查表 ......................................................................................... 4-50 表 4-71:公共住宅的內部公共空間所提供的設備是否符合使用需求調查表 . 4-50 表 4-72:使用公共住宅內部所提供的公共空間後感受調查表 ......................... 4-50 表 4-73:對目前公共住宅內部提供公共空間的申請流程看法調查表 ............. 4-50 表 4-74:政府是否需要定期追蹤公共住宅的管理狀況調查表 ......................... 4-51 表 4-75:是否參加過公共住宅公聽會調查表 ..................................................... 4-51 表 4-76:參加公共住宅公聽會感受調查表 ......................................................... 4-52 表 4-77:沒參加公共住宅公聽會原因調查表 ..................................................... 4-52 表 4-78:來是否會願意選擇在公共住宅周邊購/租屋調查表 ............................ 4-5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V. DOI:10.6814/THE.NCCU.LE.006.2018.A05.

(12) 目錄.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VI. DOI:10.6814/THE.NCCU.LE.006.2018.A05.

(13) 台北市公共住宅對周邊居住環境影響之研究.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壹、研究動機 依據我國憲法第 10 條規定,人民有居住及遷徙之自由。因此,居住權可視 為人民基本權利且為我國憲法所保障。於 1966 年聯合國第 21 屆常會決議通過的 《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國際公約》及 1984 年聯合國通過《世界人權宣言》 ,兩 者均肯定了適當住房權(right to adequate housing)為人民基本權利。台灣社會統 計指標年報表示,居住是人類的基本需求,人人都需要有棲身之所,而居住條件 不僅是物質生活的主要元素,對滿足個人需求、提供安全感及隱私不可或缺,對. 政 治 大. 個人健康及家中孩童的身心發展亦有重要影響。. 立. 隨著都市化程度上升,都市地區人口密度升高開始面臨居住問題,居住消費. ‧ 國. 學. 成為人民生活重擔,失去其為基本權利的本質。世界各國對於保障居住權與提升 居住水準之相關立法與制度自 1890 年英國通過住宅法以來,多數國家開始陸續. ‧. 重視人民居住權益,如荷蘭 1901 年、美國 1949 年、日本 1955 年、新加坡於 1959 年均完成住宅相關立法,並發展適合各自國情之住宅推動與居住權保障之方式,. sit. y. Nat. 將「提供適當之住所」視為人民基本權利與住宅政策首要目標及責任,並透過積. io. al. er. 極制定住宅相關法規與行動,進而落實居住權保障。. n. 2004 年行政院修正社會福利綱領,台灣首次出現「社會住宅」一詞,並與. Ch. i n U. v. 「社區營造」同時列為社會福利六大項目之一。2005 年行政院核定「整體住宅政. engchi. 策」,期待達到健全住宅市場、提升居住品質及兼具公平效率之住宅補貼之政策 目標。2011 年 12 月《住宅法》三讀通過,將只租不售的社會住宅 1-1法制化,並 高舉居住正義 1-2旗幟,標榜未來社會住宅之供給。 《住宅法》通過後,台北市當 時為了達到住者適其屋,滿足安居問題並照顧青年與中、低所得者之居住權利推 動的「公營住宅」1-3有了確切的法源依據,2014 年台北市政府配合中央社會住宅 台灣《住宅法》第三條對社會住宅之定義: 指由政府興辦或獎勵民間興辦,專供出租之用之住 宅及其必要附屬設施。 1-2 「居住正義」應該合乎「居住公平」與「居住正義」二個原則,前者是指在現代社會中,每個 人不論其所得、身心機能、性別、年齡、家戶特性、族群文化為何,都應該獲得平等對待,而 且能住得有尊嚴; 後者則是指由於所得分配不均,當所得較低的族羣獲得居住環境的改善之 後,社會上才容許有所得較高的族群之「富人住豪宅」的存在。亦即若窮人的居住環境未獲改 善之前,則社會若存在著「富人住豪宅,窮人住陋室,甚或無家可歸」等現象,則不符合居住 正義的社會,也不是一個合乎公理正義的社會。 1-3 台北市 2010 年 10 月公布「台北市住宅政策」,其政策表示台北市未來將在「住宅租賃市場」 領域內,透過政策工具或手段提供市民「合適的住宅」 ,協助解決現況台北居住不易的問題。 1-1. 1-1. DOI:10.6814/THE.NCCU.LE.006.2018.A05.

(14) 第一章 緒論. 政策推動只租不售的「公共住宅」1-4,其性質為出租公營住宅,依行政院核定之 「整體住宅政策」及「健全房屋市場方案」之精神,不直接干預住宅市場供需, 且符合《住宅法》社會住宅的定義。台北市之「公共住宅」並非是我國法定之專 有名詞,而是我國住宅政策當中,以政府為供給面直接興辦或間接提供獎勵與補 助,供應給國民居住之政策內容,其目的以提供高品質住宅為主,並提供多元對 象融合多元社區成員,更包括創業者、上班族、大學生、兒童、老人、弱勢族群, 期望形塑新的社會關係,達致對弱勢友善、鄰里互動、生態節能,使公共住宅成 為未來居住模式新典範,改變以往國民住宅興建品質粗糙建築、提供對象僅針對 弱勢族群、缺乏妥善管理,造成自身居住品質差且連帶影響周邊居住環境的負面 印象 1-5。 依據社會住宅推動聯盟截至 2018 年 2 月底統計 1-6,台北市共提供 7,656 戶. 政 治 大 %(5 萬戶)之目標仍然有一段距離,因此政府持續積極尋找土地興建公共住宅, 立 但是在努力朝向 5 萬戶公共住宅存量的目標邁進同時,台北市為全台灣人口密度 1-7. ,占台北市住宅總量 0.806%,距離達成提供以全台北市住宅存量 5. 學. ‧ 國. 社會住宅. 最高之都市 9,951 人/平方公里;公園綠地面積為六都中排行第五 4.85 平方公尺/ 人,低於世界衛生組織標準 9 平方公尺/人;2017 年城市交通擁擠程度位居全球. ‧. 第 24 名 1-8等居住環境背景和潛在問題,加上現有已出租之公共住宅存在著於規 劃階段未考量區位與其周邊公共設施服務水準、道路容量、綠覆率等環境因素,. y. Nat. io. 、交通衝擊,進而影響到公共住宅與周邊鄰里生活品質等居住環境之課題,而. n. al. er. -9. sit. 導致公共住宅引入人口使得周圍公共設施服務水準下降,產生公共設施擁擠性 1. Ch. i n U. v. 「合適的住宅」謂指台北市當時積極推廣的住宅政策下所興建之住宅,即「公營住宅」(Public Housing)。台北市政府將「公營住宅」作為政策名稱,主要是因為市政府認為一般大眾對於「社 會住宅」存有刻板印象,當前社會中常用及住宅法上所定義的「社會住宅」一詞,容易給人住 戶及住宅品質不佳之觀感(周瑛梅,2014:4)。 1-4 「公共住宅」又稱公營住宅、公營房屋,簡稱公宅、公屋,其性質與公營住宅相似。 1-5 李永展, 「迎毗 vs.鄰避:住宅政策的兩極化難題」 ,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255/arti cle/3279,取用日期:2017.12.13。 1-6 社會住宅推動聯盟,2018.02.06, 「台灣社會住宅數量統計」 ,http://socialhousingtw.blogspot.com /2010/08/blog-post_3164.html#more,取用日期:2018.05.31。 1-7 社會住宅推動聯盟統計之台北市社會住宅包含公共住宅、捷運聯合開發住宅、出租國宅住宅、 中繼住宅、平價住宅、婦女中途之家、老人住宅公寓等,前述之社會住宅皆包含在本研究所定 義之公共住宅內。 1-8 荷蘭導航設備製造商 TomTom 公司於 2017 年 3 月 28 日公布全球城市交通擁擠程度,此項指 數係根據過去 9 年在全球 390 個城市所收集的 19 兆比數據製作而成。城市的擁擠程度是以交 通所需的時間與完成自由流動所需時間兩者的比率來計算,得出全球城市最擁擠指數為 66%, 最不擁擠為 9%(中時電子報,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70328005017-260408, 取用日期:2017.07.31)。 1-9 隨著消費者人數的增加而產生擁擠,從而會減少每個消費者可以從中獲得的效益。公共設施雖 然為整個社會成員所共用,但在消費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競爭性。也就是說,在消費者的人數達 到擁擠點之後,消費者人數若再增加,其邊際擁擠成本不為零。. engchi. 1-2. DOI:10.6814/THE.NCCU.LE.006.2018.A05.

(15) 台北市公共住宅對周邊居住環境影響之研究. 現存的課題應如何解決才不會使未來興建的公共住宅重蹈覆轍是值得探討的。 從居住需求觀點分析,保障居住權益可分為絕對性與相對性,前者指居有所 定,中低收入階層對該需求尤為急迫,屬「量」的問題;後者則指住宅環境,使 居住者可以滿足其生理、心理、社會、文化與經濟需求,屬於「質」的問題(內 政部營建署,1985:102-103)。目前台灣公共住宅仍以政府興辦為主的階段,於 有限的財政預算內以公有土地使用為主,因此公共住宅的區位選擇被限縮。台北 市政府公共住宅基地選址原則強調以符合 TOD(大眾運輸導向發展)原則為主, 期望配合完善捷運系統解決公共住宅住戶的交通需求,但對於其他生活資源條件 的供給,以及人民的生活習慣政府卻無納入選址考慮,才會導致已完工入住的公 共住宅生活條件無法配合需求者,甚至影響到公共住宅周邊居民的生活環境。此 外,因受限於僅能在公有土地上興辦公共住宅之因素,原都市計畫指定為公共設. 政 治 大,且無相關配套措施維持當 地居住環境品質,如此做法不僅違背當初都市規劃之理念,更無考慮到地區人口 立 之增加需要更多公共設施以維持或提升生活品質,而是僅將達成公共住宅存量數 施之用地也可能在政策執行上用於興辦公共住宅. 1-10. ‧ 國. 學. 作為政策目標,無兼顧市民生活品質與過去都市計畫之規劃考量,在未來政策持 續執行同時可能對都市整體居住環境造成影響。換言之,政府保障居住權益時應. ‧. 同時兼顧「質」與「量」,並研擬長期與全面性之住宅政策。目前台北市公共住 宅已訂定達到全市住宅存量 5%(5 萬戶)之目標,對於公共住宅建築的品質也相較. y. Nat. sit. 於過去的國宅政策有所提高與保障,但公共住宅與其周邊居民和居住環境之關係. er. io. 是現在政策面與執行面較少觸及的,因而至今仍然有許多民眾反對公共住宅於自 身居住地周邊興建,民眾認為公共住宅會引進人口進而產生公共設施擁擠性,使. n. al. Ch. i n U. v. 得公共設施服務水準下降,政府也無相關配套措施進行改善,導致公共住宅遭受 偏見與排斥等問題。. engchi. 公共住宅所希望達成的公共性與公益性,不僅是讓社會保有活力與包容性所 應提供的基本支持,更關乎居住正義與社會流動的城市生機. 1-11. 。因此,政府在. 規劃公共住宅時應該考慮「居住、雇用、醫療、福祉、多文化共生」等五層面, 使公共住宅不僅是提供居住之處所,更要考量到居住環境與其周邊居民鄰里關係, 成為一個社會整合之工具(趙榮琳,2015:92)。公共住宅的資源分配需要公部. 〈文山區木柵段基地公共住宅第二場公聽會會議紀錄〉,2016 年 8 月 10 日,市民發言與陳情 部分:市民期望台北市政府能夠透過公共住宅的建設重視地方,而不是將公共住宅規劃建設完 畢之後就任由其發展,應該考慮到公共住宅與周邊鄰里的公共空間、設施之規劃。且政府僅將 公共住宅存量視為目標,卻無考慮公共住宅所引入之人口需要更多的公共設施去維持與提升 地方居住環境品質,如此僅將公共住宅提供數量視為政策目標,卻無考量整體都市環境品質。 1-11 李永展, 「公共住宅,不只是居住空間」 ,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255/article/4059, 取用日期:2017.12.13。. 1-10. 1-3. DOI:10.6814/THE.NCCU.LE.006.2018.A05.

(16) 第一章 緒論. 門建立完善之機構及擬定合宜之政策,並結合居民參與社區住宅之管理維護,在 都市合作社. 1-12. 的概念之下,資源的共享機制應建構在四個不同尺度(都市、社. 區、鄰里、單元)的「共空間」1-13,「共空間」的使用除了提供不同族群交流、 提供就業知識、資訊外,更在根本上提供弱勢族群自力更生的機會(林紫瀅,20 14:6-2) 。又,為了符合現代都市發展以及人民權益,協助公共住宅需求者與一 般市民居住於適宜且有品質之環境成為國內外共同追求之目標,然而對於公共住 宅居住者與周邊鄰里之居住滿意度會受到居住環境的變化及居民的社經背景所 影響,居住滿意度不僅是個人生活的一個重要因子,也是人們對居住環境的一種 回應方式,其評值的好壞更有助於相關政策的決定(Lu, 1999: 264-287)。承上所 述,公共住宅的規劃不應該只考慮「量」的提供,應該同時兼顧「質」的提升與 維持,滿足公共住宅居住者與周邊居民之生理、心理、社會、文化等層面,使公. 政 治 大. 共住宅不僅解決需求者之居住問題,更成為提升都市整體居住環境與加強人際間 互動之工具。. 立. 職是之故,台北市從過去國民住宅政策應急式的住宅興建以滿足大量需求,. ‧ 國. 學. 至今日的公共住宅政策倡導實踐居住正義、創造公共住宅新模式、建立多元融合 創造台北都會居住模式新典範,雖然兩者為不同時空下之政策,但是其共同之目. ‧. 標均是為了解決在都市化過程中都市內部產生的居住問題,不同的是配合社會、 人口與經濟結構的轉變,將政策調整以回應現代社會問題。公共住宅政策執行至. y. Nat. sit. 今仍然存在著居住環境的問題,市民關注公共住宅對於其周邊環境所帶來的開放. er. io. 空間擁擠、交通擁擠及導致公共設施不足等影響問題,而在這些問題還沒有解決 之下政府卻急於興建更多的公共住宅,如此有可能會重蹈過去國宅政策急於解決. n. al. Ch. i n U. v. 居住問題,興建大量住宅卻無檢討其居住環境而導致失敗之經驗,上述提及之問. engchi. 題面向引發本研究之思考。因此,從「密度-強化理論」1-14觀點出發,基於公共 住宅的興建增加地區活動人口,若在規劃階段缺乏對居住環境品質之考量,可能 會強化周邊居民對居住環境負面之感受,進而導致對公共住宅相關政策反彈,故 本研究欲透過分析現況台北市公共住宅外部居住環境之課題及其對周邊居住環 境的影響因素,研擬相關改善建議,以改善公共住宅所產生的居住環境問題並提 升市民之接受度。 合作社是指勞動者在互助基礎上,自籌資金,共同經營、共同勞動並分享收益的經濟組織。根 據 2002 年 6 月 20 日第 90 屆國際勞工大會通過的〈合作社促進建議書〉的規定,合作社是自 願聯合起來的人們通過聯合所有與民主控制的企業來滿足他們共同的經濟、社會與文化的需 求與抱負的自治聯合體。隨著合作社的發展,合作社不僅從事經營活動,還包括從事教育和文 化產業等方面的活動,其特質類似於特別敏感和有文化敏感性的微型社會體系。 1-13 共空間是提供群眾相互交流、社區居民與都市居民共同活動之空間。 1-14 「密度-強化理論」強調「密度」是中性的客觀物理狀態,但是會強化環境中愉快或是不愉快 的感受,詳細的理論說明見本研究第二章第二節。 1-12. 1-4. DOI:10.6814/THE.NCCU.LE.006.2018.A05.

(17) 台北市公共住宅對周邊居住環境影響之研究. 貳、研究目的 本研究針對目前台北市公共住宅問題進行思考,公共住宅之興建未謹慎考量 區位、開放空間、公共設施等居住環境影響因素,導致開放空間擁擠、交通衝擊、 公共設施缺乏等影響公共住宅與其周邊鄰里居住環境之問題產生。本研究欲探討 台北市公共住宅居住環境之問題,回饋至相關政策之執行以影響公共住宅周邊居 民對公共住宅之觀點。本研究目的可分為以下三項: (一)瞭解公共住宅周邊居民對於居住環境之看法,並釐清公共住宅與周邊居住環 境兩者間存在哪些衝突面向,作為本研究後續問卷設計之參考。 (二)基於興建公共住宅會提高周邊居住環境密度,透過問卷調查與因素分析法釐 清周邊居住環境影響因素,以及瞭解周邊居民之感受,藉此提供相關改善策. 政 治 大. 略,以減緩興建公共住宅對周邊居住環境的衝擊,提高公共住宅之接受度。. 立.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1-5. DOI:10.6814/THE.NCCU.LE.006.2018.A05.

(18)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內容 壹、研究範圍 一、對象範圍 自 2011 年《住宅法》三讀通過後,保障人民居住權益、落實社會正義之公 共住宅有了確切之法源依據。台灣在不同時期,為了因應不同住宅問題而提出由 政府直接興建之不同類型的公共住宅,如平價住宅、國民住宅、合宜住宅、公營 住宅、社會住宅、老人住宅、中繼住宅、原住民住宅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此 類由政府興建為主,目的為保障人民居住權益之住宅皆為公共住宅所涵括。 台灣政府提供公共住宅已長達六十餘年,期間提供不同類型公共住宅因應不. 政 治 大 宅建築本身以及建築對周邊社區居住環境的影響,導致公共住宅成為社會大眾眼 立. 同居住問題,但過去政策執行期間缺乏對整體居住環境重視與考量,包含公共住 中居住環境品質不佳之住宅,更是現今政府興辦公共住宅的阻力。台北市為全台. ‧ 國. 學. 灣人口密度最高、公共住宅興建數量最多、需求最迫切之縣市,並且為台灣首善 之都,對於居住環境與權利之要求更為殷切,當所謂居住正義、居住環境等議題. ‧. 發酵,其於台北市影響很深,故本研究以台北市之公共住宅政策為基礎,以興辦. io. y. sit. 究對象。. Nat. 大宗公共住宅量體之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所主管已興建完工之公共住宅為研. er. 在公共住宅中本研究又以台北市自 2010 起興辦之「公營住宅」為主要研究. al. n. v i n Ch 度高,並且持續規劃興建當中。目前台北市公共住宅出租中的有 11 處(1,116 戶), engchi U 對象,因公營住宅為目前台灣公共住宅政策中受到執政者支持之政策、社會關注. 施工中的有 4 處(2,006 戶),預計在 2018 年底提供 19,590 戶公共住宅。其餘類型 之公共住宅會在研究當中回顧其政策、發展歷程與面臨課題之文獻,並與現今執 行之公共住宅政策作比較,使研究後續進行更細緻及完整之分析。 二、空間範圍 台北市為全台灣人口密度最高之都市,也是對公共住宅需求最迫切之城市,. 近年來興辦高品質、提供多元對象之公營出租住宅,並以中央政府指定之公共住 宅存量為目標,積極解決都市內部居住問題,擬定一系列計畫於台北市各區興辦 公共住宅。而在興辦公共住宅同時,政府卻未將居住環境考慮在內,導致許多居 民反對公共住宅之興辦,主要原因係認為公共住宅之興辦會影響居住環境,導致 居住環境品質下降。又,本研究認為政府目前興辦公共住宅所考量之區位選址原. 1-6. DOI:10.6814/THE.NCCU.LE.006.2018.A05.

(19) 台北市公共住宅對周邊居住環境影響之研究. 則不僅對原社區居住環境產生影響,在大量興辦公共住宅同時也可能對整體都市 居住環境產生影響,因而本研究以台北市已興建完工之公營住宅周邊居住環境為 主要探討範圍。 居住環境,依據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係指 對於保護身體安全的實質結構及周圍環境。本研究思考公共住宅興建對其外部居 住環境之影響,將整體居住環境依空間層次分為公共住宅建物室內環境、公共住 宅建築物外部之住宅環境、鄰里與社區環境、都市環境,並在針對公共住宅對於 外部居住環境影響探討前提下,研究中的居住環境空間範圍以台北市大同區大龍 峒公營住宅、士林區永平公營住宅兩者周邊 300 公尺之住宅環境、鄰里與社區環 境以及都市環境為主。300 公尺距離的步行時間約為三至五分鐘,係民眾步行可 達、最常活動的範圍。TOD 原則為台北市公共住宅政策中基地選址原則之依據,. 政 治 大 不動產說明書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中也以 300 公尺作為居住環境範圍,故本研 立 究以公共住宅為中心半徑 300 公尺之範圍作為研究居住環境之空間範圍。. 於 TOD 相關研究指出民眾願意步行至場站之距離約為五分鐘或 300 公尺,且於. ‧ 國. 學. 貳、研究內容. ‧. 依本研究欲探討台北市公共住宅外部居住環境問題、釐清造成外部居住環境. sit. y. Nat. 問題之因素,及其對都市整體居住環境產生之影響,進行公共住宅外部居住環境. io. al. er. 改善策略擬定之目的,茲將本研究之研究內容分述如下。. n. 一、文獻回顧與理論基礎 (一)文獻回顧. Ch. engchi. i n U. v. 首先,台灣公共住宅理念緣於歐洲之社會住宅,故本研究透過文獻回顧瞭解 公共住宅之內涵以及其功能,以此作為研究之基礎。再次,則回顧公共住宅與其 外部居住環境間整合關係,釐清公共住宅與其外部居住環境之關係,用以瞭解公 共住宅外部居住環境之組成。最後,根據探討公共住宅對外部居住環境和都市發 展所產生之影響因素相關文獻進行蒐集,藉此了解公共住宅興辦對外部居住環境 影響之要素。 (二)理論基礎 台北市以公共住宅存量達到全市住宅存量 5%(5 萬戶)為目標,擬定一系列的 興辦計畫,並檢討過去居住環境面向的政策缺失,現今強調高質量的建築、多元 房型提供以及適宜的管理模式,但公共住宅仍然受到社會大眾的反對,原因係認 1-7. DOI:10.6814/THE.NCCU.LE.006.2018.A05.

(20) 第一章 緒論. 為公共住宅的興建會使原本公共空間、交通的擁擠程度上升,影響原生社區居民 的居住環境。換言之,在政府一味的追求公共住宅存量,向世界先進國家看齊同 時,提高了居住環境的密度,影響了都市整體的居住環境品質。 於環境心理學領域,擁擠理論中的「密度-強化理論」最早由 Freedman 於 1975 年提出,其完全強調密度之重要性,認為密度僅是中性的概念,會強化人們 原本的情緒反應,加強原本已經存在愉快或不愉快的感受,高密度且不愉快的情 境導致擁擠的發生(黃聖茹、施瑋竺,2010:253)。台灣公共住宅相關政策已施行 六十餘年,台北市人口密度與交通擁擠程度都相當高,同時對公共住宅需求迫切, 而在都市高密度的現況之下,透過「密度-強化理論」觀察現階段政府為追求公 共住宅存量加強都市密度的同時,強化了都市居民對哪些居住環境面向的不愉快 感受,本研究將以「密度-強化理論」為基礎觀察公共住宅外部居住環境,並透過. 政 治 大. 問卷調查蒐集數據,再以因素分析法分析問卷數據,歸納出公共住宅對外部居住. 立. 環境的影響面向和因素。. ‧ 國. 學. 二、國內外公共住宅發展經驗及現況課題分析. 首先分析台灣公共住宅相關政策發展脈絡,瞭解台灣公共住宅之趨勢與演變;. ‧. 其次參考國外公共住宅相關案例,作為外部居住環境課題分析之基礎,並說明台 灣歷年來公共住宅相關政策,側重台北市目前政府積極推動之「公營出租住宅」 ;. Nat. sit. y. 最後藉由過去研究文獻累積及台北市公共住宅個案之分析,瞭解公共住宅影響外. io. n. al. er. 部居住環境之因素,歸納為本研究實證之影響因素與範疇。 三、研究設計與調查分析. Ch. engchi. i n U. v. 以文獻回顧內容為基礎,釐清公共住宅政策核心理念、發展歷程、公共住宅 外部居住環境之內涵,以及彙整公共住宅對其周邊居住環境產生之影響面向,並 歸納台北市公共住宅發展現況及外部居住環境相關課題,作為後續研究調查之基 礎,爾後,針對台北市公共住宅與其周邊社區居民進行問卷調查。 四、公共住宅外部居住環境改善策略 依據問卷調查結果,分析興辦公共住宅對其外部居住環境所造成之影響,以 及瞭解公共住宅居住者與周邊社區居民對於共同居住環境之觀點,和兩者與共同 居住環境間之關聯,進一步提出公共住宅外部居住環境改善策略以及相關配套措 施,作為政府未來在執行公共住宅相關政策之具體參考依據。. 1-8. DOI:10.6814/THE.NCCU.LE.006.2018.A05.

(21) 台北市公共住宅對周邊居住環境影響之研究.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壹、研究方法 一、文獻分析法 本研究以「密度-強化理論」為研究基礎,並透過彙整公共住宅相關理念及 政策、公共住宅外部居住環境組成構面,以及興辦公共住宅對外部居住環境產生 影響面向與因素等相關文獻,藉以瞭解公共住宅對外部居住環境所產生之影響以 及其背後之影響因素,作為後續研究之基礎。 二、問卷調查法. 政 治 大 於公共住宅興建對外部居住環境產生影響之感受,以及對於目前公共住宅政策之 立 看法。. 研究針對公共住宅中之「公營住宅」周邊社區居民進行問卷調查,瞭解其對. ‧ 國. 學. 三、因素分析法. ‧. 因素分析法是用於發現一組測量題目背後所隱含的可能結構,其涉及一種多 樣性的統計技術,其目標是在於依據假設的各變項以一種較少的變項數目去代表. Nat. sit. y. 或呈現一個變項的組合(Kim and Mueller,1978: 9)。本研究欲探討政府興辦公共住. io. er. 宅對其周邊居住環境帶來之影響及其背後原因,於居住環境中有許多不可直接量 測的影響因素,因而本研究利用因素分析法找出資料的結構,以少數幾個居住環. n. al. i n U. v. 境影響變項解釋一群相互有關的居住環境變數,以達到居住環境變數減化與摘要. Ch. engchi. 的兩大目標,得出興辦公共住宅對其周邊居住環境產生影響之因素。 因素分析又分為探索性因素分析(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EFA)以及驗證 性因素分析(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CFA),兩者的主要差別在於其測量的理 論架構(或因素結果)在分析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與其檢測時機的差異,於探索性 因素分析而言理論架構是一個事實後概念的呈現,而驗證性因素分析的進行首先 必須持有一個特定的理論與概念架構為基礎,然後再透過數學的程序來檢證該理 論與概念架構所導出的計量模型是否正確、合乎邏輯,與經驗的驗證性(余桂霖, 2012:421)。本研究是透過問卷調查蒐集一手資料,利用因素分析法萃取出興辦 公共住宅對周邊居住環境產生影響之因素,故屬於探索性因素分析。. 1-9. DOI:10.6814/THE.NCCU.LE.006.2018.A05.

(22) 第一章 緒論. 貳、研究流程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一章 緒論. 研究範圍與內容 第二章 相關文獻與 理論回顧. 相關文獻與理論回顧. 1.公共住宅之內涵與功能 2.居住環境與其影響因素 3.公共住宅之興建對居住環境密度的影響 第三章 國內外公共住宅發展 經驗及現況課題分析. 政 治 大 國內外公共住宅發展經驗及現況課題分析. 學. ‧ 國. 立. 國內公共住宅 發展沿革與現況. 國外公共住宅 發展經驗. 台北市公共住宅外部居 住環境現況與課題分析. ‧. Nat. sit. y. 研究設計. n. al. 問卷調查. Ch. er. io. 第四章 研究設計與 調查分析. 理論基礎:密度-強化理論. i n U. v. e n g c調查結果分析 hi. 公共住宅居住環境改善策略架構 第五章 公共住宅居住環境 改善策略. 公共住宅外部居住環境改善策略研析. 相關配套措施研擬.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結論與建議. 圖 1-1:研究流程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繪製. 1-10. DOI:10.6814/THE.NCCU.LE.006.2018.A05.

(23) 台北市公共住宅對周邊居住環境影響之研究. 第二章 文獻回顧與理論基礎 第一節 文獻回顧 壹、公共住宅之內涵與功能 隨著人口快速集中,都市內部居住問題的產生,各國中央或地方政府為解決 居住問題,提出住宅相關政策干預住宅市場,提供低於市場租金或免費出租/售 住宅予以社會弱勢族群解決居住問題,而此種政府干預住宅市場之相關政策,於 不同國家、不同社會背景之下,實際執行所使用之名稱不盡相同,常見得有公共 住宅、社會住宅、可負擔住宅(affordable housing)2-1等名詞。本研究以「公共住 宅」一詞為代表,公部門直接或間接由供給面提供住宅予以社會弱勢者皆為其範. 政 治 大 住宅,以及近期經檢討以往國民住宅經驗後而推出的公營住宅、社會住宅,與國 立. 疇,然由政府直接興建供給之公共住宅包含台灣早期整建住宅、平價住宅、國民. 外可負擔住宅等。. ‧ 國. 學. 公共住宅可能以各種規模與類型存在,在台灣住宅政策中其係以政府為供給. ‧. 面直接興辦或間接提供獎勵與補助,供應給國民居住之政策內容。換言之,台灣 的公共住宅並非法定專有名詞,而是提供適當住所給特定對象的相關政策內容。. sit. y. Nat. 台灣過去的公共住宅政策發展歷程中,政府為了因應不同居住問題而提出各種政 策工具,包含整建住宅、國民住宅、合宜住宅、老人住宅、原住民住宅、勞工住. io. n. al. er. 宅、青年住宅、社會住宅等,皆屬於公共住宅政策之一環。因此,此部分文獻回. i n U. v. 顧將對公共住宅之內涵及其功能進行釐清,以瞭解研究對象台北市「公營住宅」 之核心理念。. Ch. engchi. 一、公共住宅之緣起 台灣公共住宅之概念源於歐洲社會住宅(social housing),又稱社會出租住宅 (social rental housing),係指公、私部門所擁有與經營之非營利性低租金出租住宅 (Forrest 著,黎德星譯,2012:92;Moskaly, 2008: 1)。換言之,社會住宅採只租 不售模式,由政府直接或補助興建、或民間擁有合於居住標準之房屋,以低於市 場租金出租予所得較低之家戶,或特殊弱勢對象等無力於市場中競爭的群體之住 宅,同時牽涉建造一適居並負擔得起的居住環境,屬於市場外之居住方案(江尚 書、彭揚凱,2012:90;江尚書,2011:31),將住宅去商品化(decommodification)2可負擔住宅被定義為有法律效力,與家戶收入階級相關的住宅。其並無針對特定對象提供,係 以提供對象的所得作為評估項目,因而社會或經濟弱勢也將包含在此範圍之下,產權方面與公 共住宅相同,於政策實施上可以租或售之產權方式進行(徐韻涵,2011:27)。. 2-1. 2-1. DOI:10.6814/THE.NCCU.LE.006.2018.A05.

(24) 第二章 文獻回顧與理論基礎 2. ,以社會中經濟弱勢群體為對象,企圖達成全民居住品質的提升(張雅惠,2009:. 79)。 社會住宅起源於工業革命後,約莫於 19 世紀至 20 世紀初,都市化帶來的居 住困難使都市產生社會問題,政府和民間方興建或提供社會住宅以解決問題。自 18 世紀工業革命,隨著工業化而產生的都市化使農村人口大量往都市移動,過 於快速密集的人口集中使都市原有的土地無法負荷。而農業時代兼具生產資本與 居住之雙重用途的土地與房屋,也在工業化後分化為「居住」和「製造業或服務 業之資本財」兩種功能,此種使用功能上的排擠,使得都市中可供居住的土地面 積更為稀少,上述兩方面一齊作用下,都市居民的每人可居住面積更加縮減,當 居民無法獲得合理、適宜的居住空間時,便產生居住問題(馮俊,2009:24-33)。 伴隨居住問題出現的現象包括居住環境髒亂、空間狹小、擁擠 2-3等,不僅對人民. 政 治 大 自 19 世紀以來,工業化與都市化的歐洲各國如:英國、荷蘭、法國、瑞典、丹麥、 立 德國等均正視勞工家庭以及低所得家庭面臨的居住問題與其造成的社會問題,也. 的生理及心理產生負面影響,也成為都市發展與整體環境品質提升的阻礙。因此,. ‧ 國. 學. 逐漸開始由政府或私人機構對中低收入的住房困難者提供只租不售的住宅,使其 擁有合適的居所(曾意辰,2015:19)。. ‧. 雖然社會住宅在先進國家中是不可或缺的社會福利措施,然政府與整個社會. y. Nat. 所具有的意識形態,對社會住宅的實施、管理和發展皆深具意義。台灣的公共住. sit. 宅政策概念源於歐洲的社會住宅,在不同社會背景之下提出不同的公共住宅政策. er. io. 以解決當時的居住問題。2011 年《住宅法》通過後社會住宅於國內定義上有廣義. al. n. v i n Ch 會住宅則包含各類公有出租住宅,依據《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社會福利綱領》提 engchi U 及:「政府為保障國民有適居之住宅,對於有居住需求之家庭或個人,應提供適. 與狹義之分,狹義之社會住宅係指《住宅法》所定義之社會住宅 2-4,而廣義的社. 宜之協助,其方式包含提供補貼住宅之貸款利息、租金或修繕費用。政府應結合 民間,以各種優惠方式鼓勵民間參與興辦專供出租之社會住宅,除提供適當比例 租予具特殊情形或身分者外,並提供外地就業、就學青年等對象租住。」綜上所 述,公共住宅政策實則包含各類公有出租住宅、狹義社會住宅、住宅租金補貼及 各類購屋貸款利息補貼。. 去商品化是指把一些與人類生存相關的服務(如醫療、教育、養老等)看作基本人權而不是市 場交易目標的物品,其目的是讓人們可以不完全依賴市場而生存。 2-3 擁擠(crowding)為對於密度的主觀心理狀態,可能導致負面感受。 2-4 住宅法於 2017 年 1 月 11 日修正並公布施行後,將社會住宅重新定義為,由政府興辦或獎勵民 間興辦,專供出租之用之住宅及其必要附屬設施,並提供至少百分之三十以上比率出租予經濟 或社會弱勢者,另提供一定比率予未設籍於當地且在該地區就學、就業有居住需求者。 2-2. 2-2. DOI:10.6814/THE.NCCU.LE.006.2018.A05.

(25) 台北市公共住宅對周邊居住環境影響之研究. 二、公共住宅內涵及功能 公共住宅的內涵與功能往往會因不同國家住宅政策的差異而有所不同,台灣 之公共住宅包含國家支持、國家補貼、非市場租金以及提供予所得較低之家戶居 住,有別於一般住宅而具有準公共型態(quasi-public form),使政府需有所作為進 行干預(Collier, 2005: 930)。 我國住宅法中與公共住宅相關之住宅補貼、社會住宅等內容,是為回應整體 住宅政策之政策目標,其中使國民居住於適宜之住宅且享有尊嚴之居住環境,彰 顯了「居住權」為公民權的一環(張雅惠,2009:87)。換言之,公共住宅係基於 居住為基本權利之一的觀點,以「住者適其屋」為目標提供人民住屋以及完善的 居住環境。台灣之公共住宅政策背景主要在協助弱勢對象解決居住問題,因而透. 政 治 大. 過政府干預,以政府為供給面直接興辦或間接提供獎勵與補助,供應特定需求對 象適居之住所以達成居住正義。以公部門為經營主體的非營利導向公共住宅政策,. 立. 台灣不同於過去國民住宅政策之處係經營上除了政府部門主導之外,也鼓勵非營. ‧ 國. 學. 利組織參與,提供對象除了經濟弱勢群體之外,也擴及其他弱勢群體,其目的也 不僅達成人人適其屋,也顧及提升居住品質(林勝義,2008:60)。公共住宅的提 供包含居住環境的考量,居住環境為人類主要的生活場域,包含建築、構造、內. ‧. 部設備、公共設施、教育文化、商業購物、休閒遊憩、交通設施、鄰里關係、安. y. Nat. 全隱私及所有發生在居住環境的行為活動等軟體設施,而這些自然、實質與非實. sit. 質的環境對於人類的身體與心理健康都有一定之影響程度(林芫丞,2014:24) 。. er. io. 又,住宅是日常生活環境與條件之總合,其坐落區位將牽涉交通便利性與公共設. al. n. v i n Ch 態與安全有所影響,環境不佳將提高治安風險且造成社區文化低落 (李易駿,2013: engchi U 334) 。綜上所述,自《住宅法》公布施行後,政府所推行符合《住宅法》社會住 施之可及性,空間與設施則與生活品質密切相關,居住環境更對居住者之生活型. 宅定義之公共住宅相關政策彰顯了居住權,並以公部門主導、非營利導向、去商 品化為前提,提供社會與經濟弱勢族群適宜住所及良好居住環境為目標。 台北市政府於 2010 年 10 月公布「台北市住宅政策」,其政策表示台北市未 來將在「住宅租賃市場」領域內,透過政策工具或手段提供市民「適合的住宅」 , 協助解決現況台北市居住不易的問題。2014 年公布「多元增加公營出租住宅數 量」增加公共住宅之供給,並以多元方式達到健全住宅市場、滿足市民居住需求 及提升居住環境品質,由此可知台北市公共住宅政策的目標為提升公共住宅供給 量、促進房價與租金合理化、提升居住及環境品質以改善公共住宅照顧弱勢(廖 硃岑、周瑛梅、吳柏叡,2017:76) 。因此,台北市公共住宅中之「公營住宅」 , 係由政府公部門主導,以只租不售方式提供弱勢族群住宅,並且強調居住環境品 2-3. DOI:10.6814/THE.NCCU.LE.006.2018.A05.

(26) 第二章 文獻回顧與理論基礎. 質的提升與改善,達到居者適其屋之目的。. 貳、居住環境與其影響因素 居住環境一詞,係建立於滿足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於 1961 年基於「能滿足健康生活的居住環境與生活需求」之角度,所訂 定 之 四 項 基 準 為 最 主 要 之 目 標 : 安 全 性 (safety) 、 舒 適 性 (comfort) 、 便 利 性 (convenient)、健康性(health),如圖 2-1 所示。依據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 所定義之居住環境,乃指身體安全之庇護的實質結構以及周遭環境,換言之,所 有與居住生活有關的一切有形實質的設施或無形實質的各種條件及背景等影響 因素,均可歸為居住環境之範疇(林芫丞,2014:24)。而居住環境的品質會影 響居住者之居住滿意度 2-5,都市中居住地區居住環境的好與壞,則可藉由品質指. 政 治 大. 標判斷定之(溫怡玲、湯幸芬,2016:82) ,其中品質同時包含「量」與「質」的 觀念,兼顧物質生活之完善與心理、精神生活之滿足,以「質」的改變創造人們. 立. 新的住宅空間性能,並著重於健康的環境與舒適的品質提升居住效益,才是永續. ‧ 國. 學. 居住環境的模式(張桂鳳,2008:52)。台北市為了因應居住問題大量興辦公共 住宅,建築物有別於過去國民住宅,提升建物品質不以應急式提供住宅模式,而 是在人口老化、少子化、貧富差距拉大等社會經濟背景之下創造出多元融合新居. ‧. 住模式,本研究於此前提思考公共住宅興建對其外部居住環境所產生之影響及其. y. Nat. 背後原因。因此,此部分文獻回顧將針對外部居住環境各面向探究,瞭解居住環. n. al. er. io. sit. 境對人類身體、心理產生之影響,以及外部居住環境與公共住宅兩者間之關係。. Ch. engchi. i n U. v. 居住滿意度(residential satisfaction)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是住房滿意度(housing satisfaction),二 是社區滿意度(community satisfaction)。住房滿意度關注住房內部實質特徵與居民行為之間的關 係,這些包括住房面積、房間尺度、空間、私密性和活動等。社區滿意度則強調了住房外部的 實質特徵、鄰里的社會關係品質,以及社區管理對居民行為的影響等。居住滿意度比上述兩者 更為廣泛,多處與上述兩者重疊,既包括住房內部的諸方面,如住房面積、空間等,也包括社 區的、實質的、社會的和管理的諸方面以及與此相關的個人因素。. 2-5. 2-4. DOI:10.6814/THE.NCCU.LE.006.2018.A05.

(27) 台北市公共住宅對周邊居住環境影響之研究. 健康性. 無公害生活環境. 安全性. 無恐懼生活環境. 優 良 的 居 住 環 境. 高生活效率. 便利性. 高寧適環境. 立. 政 治 大 寧適性. ‧ 國. 學. 圖 2-1:WHO 優良居住環境四大原則示意圖 資料來源:黃琦雯,2008:9. ‧. 一、居住環境面向及分類. 居住環境的範圍廣大,而各學者對於居住環境的構成也提出不同的分類方式,. y. Nat. sit. 大致可分為空間層次與類型屬性兩種,空間層次是就建築物室內與室外做分類,. er. io. 室外的居住環境又依據不同空間層次再做分類,而類型屬性則是依據居住環境的 實質、非實質、自然環境、人工環境等不同屬性將居住環境做分類,表 2-1 整理. n. al. Ch. i n U. v. 過去各專家學者之研究對居住環境不同之分類方式以及內容。. engchi. 本研究探究公共住宅興建對外部居住環境所產生之影響及其背後之原因,因 而將整體居住環境依空間層次分為:室內環境、住宅環境、鄰里社區環境、都市 環境,其中住宅環境包括鄰里關係、公共空間、道路、日照、地面處理等;鄰里 與社區環境包括閭鄰關係、守望相助、公共設施服務水準、空氣、汙染及噪音干 擾等;都市環境則包括都市內之社會、文化、經濟。又,研究係針對公共住宅之 外部居住環境探討,故本研究探討之居住環境空間範圍為公共住宅之住宅環境、 鄰里社區環境與都市環境,如圖 2-2 所示。. 2-5. DOI:10.6814/THE.NCCU.LE.006.2018.A05.

(28) 第二章 文獻回顧與理論基礎. 表 2-1:居住環境構成分類文獻歸納表 分類方式. 居住環境 分類. 研究者. 內容. 室內環境. 成功大學 BIRG 研究小組 (1971:147). 住宅環境 鄰里與社區 環境 都市區域環 境. 立. 主要領域. ‧ 國. 次要領域. y. sit. n. er. io. al. 住宅環境. Ch. 鄰里社區環 境 都市環境 區域環境 人工環境. 自然環境 吳業威 (1988:15). ◎. ‧. Nat. 室內環境. Heimstra 與 Mcfarling (1987). ◎. 政 治 大. 公共領域. 許敏郎 (1986:7). 居住規模、型態、構造、裝 修、設備、水、電、瓦斯供 給、電梯、樓梯等。 日照、鄰里關係、公共空間、 道路、地面處理、地形、地勢 等。 閭鄰關係、守望相助、公共設 施服務水準、空氣、汙染及噪 音干擾等。 除上述外,文化、社會、經 濟、生活有關重要設施等。 個人大部分時間可以完全掌控 的地方,如:住家。 在個人生活環境中屬於較次級 的居住環境,而且比較不被使 用者所控制,它同時擁有公眾 的使用性和私人的控制。 可以提供任何人短暫使用、停 留的空間,如:公園、綠地。 居室規模、型態、構造、設 備、水電瓦斯供給、電梯樓梯 等。 日照、鄰里關係、公共空間、 道路、地面處理等。 教育設施、商店、購物設施 等。 文化、社會、經濟等。 涵蓋範圍太廣,難以界定。 從事人為設計、建造、執行之 一切活動過程及結果,會影響 人們生活作息的有形及無形產 物。 社區基地天賦於之自然環境, 如地形、地勢、地貌、空氣、 土壤、水質、噪音等。 空氣、水、日光、氣候、地 形、地勢等。. 學. Altman (1975: 111-120). 類型 空間 屬性 層次. 自然環境. engchi. i n U. v. ◎. ◎. ◎. 2-6. DOI:10.6814/THE.NCCU.LE.006.2018.A05.

(29) 台北市公共住宅對周邊居住環境影響之研究. 分類方式. 居住環境 分類. 研究者. 內容. 類型 空間 屬性 層次. 基地、建築物、結構與室內設 實質環境 備、土地使用分區、公共設施與 服務情況等。 閭鄰關係、當地社會、經濟、文 非實質環境 化、政治、法令和風俗等。 隔間、面積、內部設備、通風、 室內環境 採光、日照。 薛惠珍 教育文化、商業購物、休閒遊 外 實質 ◎ ◎ (1999:13) 部 憩、交通等。 環 環境公害、鄰里關係、治安狀 非實質 境 況、法令風俗習慣。 內部居家環境、住棟環境、社區 實質環境 環境。 黃珠茵 健康醫療支持、經濟支持、居家 ◎ (2005:10-17) 社會支持 生活支持、休閒學習支持、心理 支持。 資料來源: 成功大學 BIRG 研究小組,1971:147;Altman, 1975: 111-120;許敏 郎,1986:7;Heimstra and Mcfarling, 1987;吳業威,1988:15;薛惠 珍,1999:13;黃珠茵,2005:10-17.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al. Ch. engchi. 文化、社會、經濟. er. io. sit. y. Nat. 都市環境. iv n U 閭鄰關係、守望相助、. 鄰里與社區環境. 公共設施服務水準、空 氣、汙染及噪音干擾等. 住宅環境 鄰里關係、公共空間、道 路、日照、地面處理等. 室內環境. 圖 2-2:居住環境空間層次分類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繪製. 2-7. DOI:10.6814/THE.NCCU.LE.006.2018.A05.

(30) 第二章 文獻回顧與理論基礎. 二、居住環境品質決定性因素 台灣經濟已快速現代化發展,加速了工業化與都市化,居住環境品質隨著國 民生活水準提高與居住意識的日趨加強而逐漸受到重視(劉松癸,2002:18)。 都市中居住環境的品質會反映居住環境的好與壞,同時也是影響居住滿意度的主 要原因。又,居住環境的範圍廣泛,居住環境品質評估項目相當繁雜,故將影響 居住環境因素加以集合並分類,以釐清影響居住環境之決定性因素。居住環品質 的評估項目常因各研究目標與領域不同而有所差異,透過相關文獻回顧可得知大 多從三個角度為出發點建構居住環境品質評估指標,第一種係以居民感受為主, 強調環境需具備安全、舒適等特性,再依此特性發展出可操作的評估項目;第二 種角度是依環境空間領域將居住環境進行劃分,再依照不同空間領域提出可操作 的評估項目;第三種角度是直接就環境的功能、內涵細分再提出可評估項目(陳. 政 治 大 表 2-2:居住環境品質評估指標建構方法分析表 立 指標建構. 玫秀,2005:8-9),相關研究及指標建構內容見表 2-2。. 研究題目與指標建構內容. ‧ 國. 作者. ‧. 研究題目:居住環境品質概念性模式 與量表建構 內容:研究經由與從業人員和社區居 賴奎魁、 民訪談之後,共得出 13 個居住環境品 劉松癸 質構面,分別是安全性、便利性、舒適 (2002) 性、寧靜性、健康性、美觀性、永續性、 意識性、區隔性、參與性、服務性、管 制性、科技性,由此 13 個構面再發展 出 63 個項目評估。. n. al. er. io. sit. y. Nat. 以居民感 受為主. AddaeDapaah and Juan (2014). 本研究參考面向. 學. 方法. Ch. engchi. i n U. v. 研究題目:新加坡公共住宅老年人居 住滿意度 內容:研究透過問卷調查公共住宅相 關訊息、居住環境品質、家庭修建和個 人訊息四大部分,並將問卷回收後進 行迴歸分析和因素分析,將影響居住 環境品質分為生活環境、設施條件、個 人健康狀況、人際關係、服務供給、住 宅品質 6 個構面,和各構面發展出共 21 個評估項目。. 本研究歸納從居民感 受角度出發之居住環 境品質影響因素,並 做適當之整併,作為 後續設計問卷之基 礎,納入考量影響居 住環境品質的環境因 素包括:  環境居住安全性  交通與生活機能便 利性  環境健康性  居住環境永續  居民關係  管理維護  美觀性  寧適性. 2-8. DOI:10.6814/THE.NCCU.LE.006.2018.A05.

(31) 台北市公共住宅對周邊居住環境影響之研究. 作者. 研究題目與指標建構內容. 薛惠珍 (1988). 研究題目:台北市新興地區居住環境 品質之研究—忠孝東路四段之實例檢 討 內容:首先研究將居住環境依空間層 次分類為住宅內部環境、住宅外部實 質環境、住宅外部非實質環境,並針對 住宅外部擬定評估項目,外部實質環 境包含教育設施、圖書館文化設施、郵 局設施、金融機構、日常購物店、菜市 場、公園綠地設施、醫療保健服務設 施、停車空間、交通順暢情形、道路景 觀,外部非實質環境包含空氣品質、環 境安寧、垃圾處理、環境清潔、攤販處 理、環境單純性、治安狀況等評估項 目。 研究題目:台灣新市鎮國宅社區居住 環境品質之研究—以林口國宅社區為 個案 內容:研究將居住環境品質氛圍住宅 單元、社區環境單元、管理單元,依三 個單元發展出評估項目。住宅單元評 估項目有住宅設計、施工品質與材料 品質等,社區環境單元評估項目有社 區交通、環境衛生、環境公害、公用服 務設施文教休閒設施、醫療保健設施、 社區安全性等,管理單元評估項目有 售後服務、管理情形。 研究題目:台北市住宅品質標準之研 究 內容:研究將住宅環境分為戶、棟、鄰 三居住空間層次,再依此 3 個空間層 次發展出 10 項住宅品質要素,分別為 實際樓地板面積、使用房間數、住宅權 屬、屋齡、建物結構、住宅結構、住宅 型態、住宅使用、至菜市場的時間、至 學區內小學時間、至工作地點時間。. 立. 政 治 大. 本研究針對外部居住 環境歸納依環境空間 領域劃分之居住環境 品質影響因素,並做 適當之整併,作為後 續設計問卷之基礎, 納入考量影響居住環 境品質的環境因素包 括:  教育設施  社會福利設施  服務設施  遊戲、運動設施  綠地、公共空間  購物設施  公共運輸設施  交通機能與便利性  環境健康  安全性  維護與管理  建築密度  居民間客氣度  居民間謹慎度  居民社交性  居民歸屬感. sit. io. 吳業威 (1988). y. ‧. ‧ 國. 學. Nat. 依環境空 間領域劃 分. 本研究參考面向. n. al. er. 指標建構 方法. 張金鶚、 曾善霞 (1991). Ch. engchi. i n U. v. 2-9. DOI:10.6814/THE.NCCU.LE.006.2018.A05.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Master of Arts in Interdisciplinary Cultural Studies FT, PT Master of Mediation and Conflict Resolution FT, PT Master of Social Sciences in Psychology PT The University of

vs Functional grammar (i.e. organising grammar items according to the communicative functions) at the discourse level2. “…a bridge between

In this paper, we build a new class of neural networks based on the smoothing method for NCP introduced by Haddou and Maheux [18] using some family F of smoothing functions.

Utilitarianism uses only a simple principle to make moral judgement of right and wrong: “Do things that increase happiness and reduce pain.” This principle

www.edb.gov.hk> School Administration and Management> Financial Management > Notes to School Finance> References on Acceptance of Advantages and Donations by Schools

For your reference, the following shows an alternative proof that is based on a combinatorial method... For each x ∈ S, we show that x contributes the same count to each side of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Journal of Accountingand Economics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Journalof Financial Economics.. Journal of Finance

推 荐 期 刊 :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