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國新企業會計準則體系與下市緩衝制度對於盈餘管理行為之影響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中國新企業會計準則體系與下市緩衝制度對於盈餘管理行為之影響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0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會計學系碩士班 碩士學位論文. 政 治 大 中國新企業會計準則體系與下市緩衝 立 制度對於盈餘管理行為之影響. ‧ 國. 學. ‧. The effect of new Chinese accounting standards and delisting buffer mechanism on earnings management..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指導教授:詹凌菁 博士 研究生:林家儀 撰. 中華民國一○一年十月.

(2) 致謝辭 論文寫作是個漫長卻又充實的過程,也是研究所生活的重心之一。從 一開始廣泛閱讀文獻、選定主題、研擬假說、整理實證研究資料、分析實 證結果至提出研究結論,每個階段都受到許多人的幫助。 其中,指導教授詹凌菁教授參與了每一個論文寫作階段,並且給予我 極大協助,謝謝詹凌菁教授的耐心指導,每次跟老師 meeting 完,就像是重 新上了一門課,對於論文寫作也更有方向;另外,也要感謝兩位口試委員 ─岳夢蘭教授與林孝倫教授─撥空參與碩士論文口試,並熱心提供寶貴建 議,因為三位教授不吝指教,才能讓我的論文內容更加嚴謹與充實。. 政 治 大 同樣身為詹門子弟,想謝謝柏廷和昱安給予的鼓勵,很懷念之前 立. ‧ 國. 學. meeting 前焦慮等待、meeting 時互相交換想法,以及 meeting 後一起聚餐聊 天的日子;另外,也謝謝那些之前不管有事沒事都會聚在七樓系辦外小空. ‧. 地外閒聊、互相鼓勵的會研所朋友們,希望你們退伍快樂、工作順利。最 後,謝謝支持我繼續念會研所、不時關心我論文進度、還願意體諒我延畢. Nat. n. al. er. io. sit. y. 出國交換的家人,謝謝你們的愛,這本論文獻給你們。. Ch. engchi. i n U. v. 林家儀. 謹識. 寫於國立政治大學會計學研究所 中華民國一○一年十月.

(3)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中國新企業會計準則體系實施前後,中國財務狀況正 常之上市公司及面臨下市緩衝機制懲處風險之各群虧損公司利用應計項目 所進行之盈餘管理行為是否存在程度上之差異。 本研究以 2001 年至 2010 年之中國 A 股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並根據 中國下市緩衝制度之規定將樣本分群;實證結果發現,因陷入財務困境而 有暫停上市或終止上市之虞的中國企業會利用新準則提供的裁量空間進行 更大幅度的盈餘管理,顯示中國新企業會計準則體系對整體上市公司、財 務狀況正常公司以及各群虧損公司之盈餘管理行為皆不具遏止效果,且該 現象不因樣本公司屬製造業或非屬製造業而有所不同,而現行中國下市緩 衝制度之設計對會計資訊品質之監理更是雪上加霜。. 政 治 大. 關鍵詞:特別處理、下市緩衝制度、盈餘管理. 立.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4) Abstract This study aims to examine wheth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Chinese new accounting standards affects the accrual-based earnings management behavior of Chinese listed companies. To understand whether earnings management behavior of different types of Chinese listed companies varies before and after the adoption of Chinese new accounting standards, Chinese listed companies are classified into four categories according to their financial position, which depends on the number of consecutive years of the reported negative earnings. Based on a sample of 8,869 ranging from year 2001 to year 2010, this study shows that the implementation of Chinese new accounting standards cannot refrain Chinese listed companies from managing earnings, and the same conclusion applies to each category of listed companies as well. The reasons behind may be that Chinese new accounting standards offer more space for discretionary accruals compared with the old one, and that the existing Chinese delisting buffer mechanism set by the Chinese Regulatory Committee is basically based on the financial performance of listed companies..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Keywords: Special treatment, Chinese delisting buffer mechanism, earnings management. ‧.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5)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預期貢獻 ...........................................................................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6 第一節 中國會計準則 ....................................................................................... 6 一、中國會計準則之歷史沿革 ........................................................... 6 二、新企業會計準則體系與企業會計制度之差異 ......................... 12 三、新企業會計準則體系與國際會計準則之異同 ......................... 15 第二節 中國下市緩衝制度 ............................................................................. 18. 政 治 大. 一、發展背景與歷史沿革 ................................................................. 18. 立. 二、現行制度介紹 ............................................................................. 20. ‧ 國. 學. 三、現行法制對上市公司盈餘管理行為之影響 ............................. 23. 第三節 盈餘管理 ............................................................................................. 24. ‧. 一、盈餘管理誘因 ............................................................................. 24. y. Nat. 二、盈餘管理手段 ............................................................................. 29. io. sit. 第三章 研究設計 ..................................................................................................... 35. n. al. er. 第一節 研究問題與研究假說 ......................................................................... 35. i n U. v. 第二節 研究期間與資料來源 ......................................................................... 40. Ch. engchi. 一、研究期間 ..................................................................................... 41 二、研究對象與研究樣本之選取 ..................................................... 41 三、研究變數之設計 ......................................................................... 46 四、實證模型與研究方法 ................................................................. 53 第四章 實證結果與分析 ......................................................................................... 57 第一節 敘述性統計分析 ................................................................................. 57 第二節 相關係數分析 ..................................................................................... 66 第三節 迴歸結果與分析 ................................................................................. 69 一、實施新準則後對整體裁決性應計數樣本觀測值之影響 ......... 69 二、實施新準則後對於各群上市公司之裁決性應計數之影響 ..... 72 I.

(6) 第四節 額外測試 ............................................................................................. 81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 92 第一節 研究結論 ............................................................................................. 92 第二節 研究建議 ............................................................................................. 95.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I. i n U. v.

(7) 圖目錄與表目錄 圖目錄 圖1 圖2. 中國企業會計制度框架(舊會計準則體系框架) 中國新企業會計準則體系框架(新會計準則體系框架). 10 11. 各群研究樣本 變數定義與預期符號彙總表 樣本公司觀測值之產業分布 樣本公司觀測值各年度之產業分布 各群樣本公司觀測值之各年度產業分布 實證模型變數之敘述統計量 各群樣本公司特性 迴歸變數之相關係數矩陣分析 實證模型(1)之迴歸結果 實證模型(2a)之迴歸結果 實證模型(2a)之 2*2 矩陣分析 實證模型(2b)之迴歸結果 實證模型(2b)之 2*2 矩陣分析 實證模型(2c)之迴歸結果 實證模型(2c)之 2*2 矩陣分析 實證模型(2d)之迴歸結果 表 4-11-1 實證模型(2d)之 2*2 矩陣分析 新準則與下市緩衝制度對 GROUP1 與 GROUP2 之影響 新準則與下市緩衝制度對 GROUP1 與 GROUP3 之影響 新準則與下市緩衝制度對 GROUP1 與 GROUP4 之影響 實證模型(2e)之迴歸結果 財務狀況正常之製造業公司之 2*2 矩陣分析 面臨退市風險警示特別處理風險之製造業公司之 2*2 矩 陣分析 面臨暫停上市風險之製造業公司之 2*2 矩陣分析 面臨終止上市風險之製造業公司之 2*2 矩陣分析 實證模型(2f)之迴歸結果 財務狀況正常之非製造業公司之 2*2 矩陣分析 面臨退市風險警示特別處理風險之非製造業公司之 2*2 矩陣分析 面臨暫停上市風險之非製造業公司之 2*2 矩陣分析 面臨終止上市風險之非製造業公司之 2*2 矩陣分析 變數定義與預期符號彙總表. 44 51 57 58 59 60 63 67 71 77 77 78 78 79 79 80 80 82 82 82 86 87 87. 表目錄. ‧. ‧ 國. 學. y. sit. er. al. n. 表 4-14-3 表 4-14-4 表 5-1. io. 表 4-13-3 表 4-13-4 表 4-14 表 4-14-1 表 4-14-2. 立. 政 治 大. Nat. 表 3-1 表 3-2 表 4-1 表 4-2 表 4-3 表 4-4 表 4-5 表 4-6 表 4-7 表 4-8 表 4-8-1 表 4-9 表 4-9-1 表 4-10 表 4-10-1 表 4-11 表 4-11-1 表 4-12-1 表 4-12-2 表 4-12-3 表 4-13 表 4-13-1 表 4-13-2. Ch. engchi. III. i n U. v. 88 88 89 90 90 91 91 94.

(8)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990 年代以降,中國經濟體制遭逢劇烈變革;自早期的計畫經濟體制 演變為社會主義框架下的市場經濟體制,時至今日,更逐步轉型為偏向自 由競爭的資本主義經濟體制(林怡伶,2006)。隨著大陸經濟體制的蛻變、國 有企業的改革及外資企業的蓬勃發展,中國政府也對會計體制進行大刀闊 斧的改革。茲對 90 年代開始的中國會計準則改革分成四大階段說明。 第一階段(1992 年至 1997 年)係配合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革及滿足資本市. 政 治 大 ,為中國股票市場創立以來第一個規範上市公司會計制度之全國性法規, 立. 場發展之需求而生,財政部於 1992 年 5 月制定《股份制試點企業會計制度》 1. ‧ 國. 學. 徹底改變了傳統計畫經濟體制下的會計制度模式。自 1998 年開始的第二階 段,《股份有限公司會計制度》正式取代《股份制試點企業會計制度》,協. ‧. 助深化國有企業改革並推行現代企業制度。緊接而來的第三階段為 2001 年 實施的《企業會計制度》(簡稱舊準則),在保留、充實和完善《股份有限公. y. Nat. sit. 司會計制度》及相關補充規定的基礎上,修正不符合中國國情之會計處理. al. er. io. 方法。最後,財政部於 2006 年 2 月 15 日頒布企業會計準則體系(簡稱新準. n. v i n Ch 發展帶入第四階段。新準則正式引入公允價值會計,並在諸多方面有了新 engchi U. 則),並強制上市公司自 2007 年 1 月 1 日起正式實施,將中國會計準則的. 突破,不僅有助於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之發展,在提高對外開放水 準及加速融入全球經濟皆具有重要意義(遊家興與羅勝強,2011)。 在會計準則與國際趨同的過程中,相應之市場監理機制也隨之發展。 為維持會計資訊品質並保障投資人權益,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簡稱證 監會)自 1998 年起,陸續建立下市緩衝機制,並授予上海及深圳證券交易 所對財務狀況異常之上市公司施予特別處理(Special Treatment,簡稱 ST)、 1. 同年並發布《企業會計準則》、《企業財務通則》、《十項行業財務制度》及《十三項行業 會計制度》,簡稱兩則、兩制,強調產業特性應與會計處理制度作適當連結。在兩則、兩 制並行的「雙軌制」下,引進先進國家使用的「資產=負債+權益」之平衡公式,拋棄與 計劃經濟體制相適應的「資金來源=資金佔用」之平衡公式。 1.

(9) 暫停上市或終止上市之權限。雖然中國下市緩衝制度立意良善,但其以「連 續虧損年數」為財務狀況異常的判斷標準之一,已為上市公司帶來避免虧 損的無形壓力;一旦企業因連續虧損而面臨下市緩衝制度之威脅,在短期 扭虧無望的情況下,就極有可能以盈餘管理行為操縱盈餘,俾保有珍貴的 上市資格。 中國新會計準則實施後是否能有效遏止上市公司之盈餘管理行為,中 國學者或以文獻探討,或以實證研究等方法提出多元觀點。有學者認為存 貨後進先出法之禁止、資產減損準備迴轉之禁止、合併財務報表涵蓋範圍 之擴大、關聯方交易揭露之詳盡規範在一定程度上限縮了上市公司的盈餘. 治 政 完善,因此對部分上市公司而言,新準則仍提供了一定程度的盈餘管理空 大 立 間。. 管理空間,但也有學者認為中國上市公司之外部約束與內部監督機制未趨. ‧ 國. 學. 目前中國盈餘管理文獻中,雖有探討新準則實施後對上市公司盈餘管. ‧. 理行為之影響者,惟其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及實證設計皆較簡化且單一; 例如:以中國整體上市公司(栗紅蓮,2008;劉啟亮、劉晶瑩、談麗華與張. y. Nat. sit. 雅曼,2011)或以特別處理公司(許華,2007、丁岷,2007、丁佳佳,2007、. er. io. 謝宗成,2008、張曉泉,2008)等單一群體為研究對象、僅以統計分配法檢. al. n. v i n Ch 述統計量等。而在英文文獻方面,現階段有關中國上市公司盈餘管理行為 engchi U. 視上市公司資產報酬率(簡稱 ROE)之分布情況或僅分析裁決性應計數之敘. 之研究較常以國有企業及非國有企業為探討對象(Qiang,2003;Chen, Lee,. and Li,2008),且研究重點主要為兩者盈餘管理行為及盈餘型態間之差異; 雖有研究檢視中國上市公司在增資前是否存在盈餘管理行為(Haw, Qi, Wu, and Zhang,1998;Haw, Qi, and Wu,2005),卻鮮見專門針對中國下市緩衝 機制與盈餘管理行為兩者間關係之實證研究。 為彌補上述研究缺口,本研究以 2001 年至 2010 年之中國上市公司為 研究對象,並依據下市緩衝機制之規定,將研究對象分為財務狀況正常、 面臨退市風險警示特別處理風險、面臨暫停上市風險及面臨終止上市風險 四群,以新準則實施日 2007 年 1 月 1 日為分界點,同時將下市緩衝制度在 2.

(10) 新準則中所扮演的角色納入考量,以探討各群公司之盈餘管理行為在新舊 會計準則下是否存在差異,據此確認新會計準則的實施是否能有效遏止中 國各群上市公司之盈餘管理行為。.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3. i n U. v.

(1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預期貢獻 本文之研究目的係為探討財務狀況正常之上市公司及面臨下市緩衝機 制懲處風險之各群虧損公司,在新準則實施前後利用應計項目所進行之盈 餘管理行為是否有程度上之差異。 新準則為提升會計資訊之攸關性及決策有用性,在公允價值、政府補 助、利息資本化、企業合併、債務困難重整、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固定資 產折舊等會計處理之規範上,皆給予子公司及其關聯方更大幅度之盈餘管 理空間。另外,由於中國下市緩衝機制以公司是否連續虧損為下市審議的 判斷標準之一,為避免因連續虧損而被監理機關特別處理、暫停上市或終. 政 治 大. 止上市,管理階層會盡量避免虧損情況發生;再加上中國上市資源珍貴,. 立. 且多數企業在短期內較難以提升營運績效等正當方式成功扭虧,使得公司. ‧ 國. 學. 自然有更大誘因利用新準則所提供的裁量空間進行盈餘管理,以維持其上 市資格。因此,本研究推論新準則無法抑制各群上市公司利用應計項目進. ‧. 行盈餘管理。. sit. y. Nat. 預期本研究可為中外投資人、中國會計準則制定機構與中國資本市場. io. n. al. er. 之相關監理機構提供以下貢獻:. i n U. v. 1. 針對中國下市緩衝制度之沿革及現行制度作詳盡介紹,並以實證結果證. Ch. engchi. 明公司之盈餘管理誘因會隨其所處之下市緩衝階段不同而異;本研究亦 提示中外投資人中國上市公司可能存在之盈餘管理動機及慣用之盈餘 管理手法,俾供其在評估企業之實際財務狀況及潛在之盈餘管理誘因後 作出適當之投資決策。 2. 本研究可為證券市場法規之制定及修正提供政策建議,若研究結果證實 中國資本市場監理機構以連續虧損年數作為下市懲處之判斷基礎,將導 致上市公司存在強烈盈餘管理誘因。建議監管機關進一步分析上市公司 產生連續虧損之原因,並將企業生命週期、整體經濟情勢、市場供需狀 況等因素納入考量,重新檢視下市緩衝機制的適切性及公平性,並建立 4.

(12) 一套完整、客觀且嚴密之資本市場監督體制,俾強化公司治理並保障投 資人權益。 3. 本研究除比較中國新舊準則之差異外,亦列示新準則框架下易受管理階 層操縱之會計項目,可作為準則制定者修訂新準則時之參考依據。建議 準則制定者應考量中國特殊之政治及經濟環境,對會計政策之選擇及估 計作出更加詳細且明確之規範,增加對企業管理階層主觀判斷之約束, 並在不損及會計資訊可靠性及攸關性之前提下適度減少裁量空間,俾發 展出一套符合中國國情及國際趨勢之會計準則。.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5. i n U. v.

(1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主要回顧中國會計準則、中國下市緩衝制度及盈餘管理相關文獻。 在中國會計準則部分,將扼要介紹會計準則之歷史沿革,並比較新準則與 國際會計準則之異同,接著再針對現行準則對各群公司盈餘管理行為之影 響作進一步闡述。在中國下市緩衝制度方面,首先對其發展背景與歷史沿 革作簡要說明,並介紹中國《證券法》及相關管理辦法,從而探討現行法 制對盈餘管理行為之影響。而在盈餘管理之文獻部分,主要介紹盈餘管理 行為之誘因及手段,對於因中國國情所引發之特殊盈餘管理行為也將有深 入的文獻回顧。. 第一節 中國會計準則. 立. 中國會計準則之歷史沿革. ‧ 國. 學. 一、. 政 治 大. 中華人民共和國於 1949 年 9 月 21 日2成立時,缺乏統一的會計規範,. ‧. 企業可自由選擇記帳方法與記帳基礎,嚴重影響會計資料的可比性。因此,. sit. y. Nat. 中國政務院於 1950 年 3 月發布《關於草擬統一的會計制度的訓令》,要求. io. 奠定了往後分行分業會計制度體系的基礎。. n. al. Ch. engchi. er. 中央各企業主管部門3草擬統一會計制度,報送財政部財政經濟委員會審批,. i n U. v. 1951 年起,中國會計制度逐漸向蘇聯採行的社會主義會計靠攏。財政 部於 1955 年頒布由蘇聯專家參與制定的《國營企業基本業務標準帳戶計畫》 及《國營工業企業基本業務統一會計報表和說明草案》 ,企業會計科目與會 計報表形式完全比照蘇聯的作法,對於企業資金的撥付及使用規定也有詳 細規定。 1958 年至 1960 年上半年的「大躍進時期」 ,會計制度遭到嚴重破壞4(欒. 2.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於 1949 年 9 月 21 日召開,正式宣佈中華人民共 和國成立。 3 包括輕工業部、紡織工業部、燃料工業部、鐵道部、交通部、郵電部、貿易部、農業部、 衛生部、中國人民銀行、中央合作事業管理局、出版總署等中央企業主管部門。 4 在「解放思想、破除迷信」 、 「大破大立、先破後立」 、 「徹底放權、大力簡化」等口號下, 6.

(14) 甫貴,2003)。為此,財政部於 1961 年 11 月起頒布了一系列會計制度,包 括《國營企業會計核算規程草案》、《國營工業企業會計科目和使用說明》 、 隔年 1 月的《國營企業會計憑證帳簿的格式和使用辦法》及《國營工業企 業會計報表格式和使用說明》 ,禁止企業擅自增減或合併會計科目、也不得 改變會計科目的編號、名稱及核算內容,以建立會計資訊的可比較性並弭 平大躍進時期的會計制度亂象。而後,為了進一步解決會計制度複雜及報 表編製工作過於繁瑣等問題,財政部於 1965 年 11 月頒布、1966 年試行的 《工業企業會計科目及會計報表格式草案》,將會計制度大幅簡化5。 然而,1966 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 ,又使中國會計制度受到嚴重衝擊. 治 政 實施的《工業企業會計制度》是文革後第一套會計核算制度,主要是為了 大 立 滿足國有企業對於會計核算的需求而生. ,直至 1979 年 1 月 1 日,財政部才重新恢復會計制度司的職能。1981 年. 學. ‧ 國. 6. 為了因應 1970 年代晚期在中國對外開放政策下湧入的外商投資企業,. ‧. 財政部於 1979 年底著手制訂與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有關的會計制度。1985 年 3 月,財政部正式頒布《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會計制度》及《中外合資經. y. Nat. sit. 營企業會計科目和會計報表》 ,首次使用實收資本、票據類及無形資產類等. al. er. io. 會計科目;在會計核算原則方面則引進權責發生制及收入費用配合原則;. n. v i n Ch 法;因此, 《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會計制度》可說是中國市場經濟體制下企業 engchi U 會計要素、會計等式、記帳方法等方面也採用了市場經濟框架下的通用作. 會計制度改革的先導(李玉環,2001)。另外, 《工業企業會計制度》於 1989 年的修訂,也加入應收票據、應付票據、無形資產等國際通用的會計科目, 為 1993 年逐漸與國際慣例趨同的會計改革奠定基礎。. 財政部針對過去會計制度過於煩瑣、不符合實際情況等問題,將會計制度的使用、修訂及 廢止權下放給中央各企主管部門,導致「無賬會計」 、 「無人供應站」 、 「無人出納處」等現 象出現。 5 會計科目減為 26 個,同時取消會計科目編號;會計報表種類在刪減後,剩下財務成本主 要指標表、利潤表、成本表、流動資金表、固定資金表和專用資金表六張報表。 6 生產經營上許多反映經濟效益和經營管理狀況的必要的帳表、科目、資料、數位都被當 作煩瑣而砍掉了,裁撤財會機構,下放財會人員,撤銷財政院校等,使財會工作元氣大傷 (鍾禮華,1984)。 7.

(15) 截至 1991 年,中國會計準則仍處於與國際協調的嘗試階段,其後中國 會計準則的國際化過程大致可分成四大階段 (劉曉華,2009、遊家興等, 2011)。茲分述如下: 1.. 初步協調階段(1992 年至 1997 年) 隨著城市經濟體制的改革、股份制企業的出現、上海及深圳證券交易. 所的建立,同時也為了滿足中國資本市場發展及國有企業境外上市的需要, 中國開始一場會計革命(高利芳,2009)。1992 年 5 月,財政部發布《股份 制試點企業會計制度》 ,為中國市場經濟體制下企業會計制度全面改革的前 、 《企業財務通則》、 奏(李玉環,2001)。同年 11 月頒布的《企業會計準則》. 政 治 大 首見準則與制度並存的「雙軌制」 。 立. 《13 項行業會計制度》及《10 項行業財務制度》簡稱「兩則」、「兩制」,. ‧ 國. 學. 《企業會計準則》以經濟個體假設、繼續經營假設、會計分期假設和 貨幣計量假設為會計基本假設,並將相關性、可比性、一貫性、重要性、. ‧. 穩健性和歷史成本等作為會計的基本原則(劉曉華,2009)。另外,除了明確. sit. y. Nat. 要求企業採用借貸記帳法,也將會計恆等式由「資金佔用=資金來源」改. io. er. 為「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 ,並採用國際通行的會計報表體系7及製造成 本制度,在本質上告別了計畫經濟框架下的會計處理方法(欒甫貴,2003)。. n. al. 2.. Ch. engchi. 深化階段(1998 年至 2000 年). i n U. v. 國有企業的股份制改革使得股份有限公司大量出現,因此財政部於 1998 年發布《股份有限公司會計制度》以取代《股份制試點企業會計制度》, 在收入認列、資產負債表之期後事項、壞帳準備、存貨跌價準備、長期及 短期投資跌價準備等方面實現國際協調8,以真實且客觀反映企業的經營成 果;另外, 《股份有限公司會計制度》也正式引入公允價值的概念,並強化 7. 以資產負債表、利潤表、財務狀況變動表及現金流量表為主要報表體系。 《股份有限公司會計制度》 (1)允許企業根據自身情況決定壞帳準備的提取方法和提取比例、 (2)要求企業以成本與可變現淨值孰低法對存貨計提存貨跌價準備,並 (3)要求企業以成本與市價孰低法計提短期投資跌價準備,以成本與可收回金額孰低法計提 長期投資減值準備。 8 8.

(16) 會計核算的「謹慎性原則」(林怡伶,2006)。 然而,隨著「三資9」和私營企業的蓬勃發展,中國既有的會計模式已 無法滿足多元經濟發展的需要,且不同產權結構、不同企業組織形式、不 同行業若執行不同會計制度,也將影響會計資訊在不同企業間的可比較性, 因此財政部自 1997 年起陸續制定了 16 項具體準則,且在 2000 年底發布《企 業會計制度》並廢止《股份有限公司會計制度》及除金融業外的其他 12 個 行業會計制度10, 《企業會計制度》自 2001 年起由股份有限公司率先實施。 3.. 全面協調階段(2001 年至 2006 年). 治 政 大 《企業會計制度》與自 份有限公司實施,並鼓勵國有企業和其他企業執行。 立 1997 年至 2001 年陸續頒布的 16 項企業會計準則,已初步形成一個會計準 於 2000 年底發步的《企業會計制度》 ,自 2001 年 1 月 1 日起率先由股. ‧ 國. 學. 則體系,見圖 1。該體系的重大改革主要表現在:規定了會計要素確認、計 量、記錄、報告的過程、增加了實質重於形式會計原則、重新定義了會計. ‧. 要素11、新增資產減值準備12、將非貨幣性交易、或有事項、會計調整、關. sit. y. Nat. 聯方關係及其交易等較為成熟的會計準則內容納入會計制度。. al. er. io. 針對金融業的會計處理方法,財政部 2001 年底發布《金融企業會計制. n. v i n Ch 遵行;至於非營利組織以及規模較小且不對外籌集資金的企業,則分別適 engchi U. 度》,於 2002 年 1 月 1 日起強制要求依法於中國境內成立的各類金融機構. 用財政部於 2004 年發布的《民間非營利組織會計制度》與《小企業會計制 度》。. 9. 指中外合資經營企業、中外合作經營企業及外商獨資企業,分別受《中華人民共和國中 外合資經營企業法》 、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企 業法》規範。 10 包含工業企業、運輸(交通)企業、農業企業、施工企業、房地產開發企業、保險企業會 計制度、運輸(民用航空)企業會計制度、運輸(鐵路)企業會計制度、郵電通信企業會計制 度、對外經濟合作企業、旅遊飲食服務企業及商品流通企業。 11 對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和利潤六大會計要素重新定義,使其更加符合 國際會計慣例(郭永清,2003 )。 12 除了既有的壞帳準備、存貨跌價準備、短期投資跌價準備及長期投資減值準備外,新增 固定資產減值準備、無形資產減值準備、在建工程減值準備及委託款項準備。 9.

(17) 企業會計準則. 基本會計準則. 16 個具體會計準則. 會計制度. 企業會計制度. 立. 小企業會計制度. ‧ 國. 學. 圖 1 中國企業會計制度框架(舊會計準則體系框架) 資料來源:高允斌(2003). ‧. 4.. 治 政金融企業會計制度 大. 國際趨同階段(2007 年迄今). sit. y. Nat. io. er. 2006 年 2 月,財政部正式發佈包含了 1 項基本會計準則與 38 項具體會 計準則的《新企業會計準則體系》及 48 項註冊會計師審計準則;同時,中. n. al. Ch. i n U. v. 國與歐盟也就會計準則國際趨同及雙邊合作正式簽署聯合聲明。此次變革. engchi. 是更全面的國際接軌,被認為是中國會計國際化趨同的標誌性成果(高利芳, 2009)。除「小企業會計制度」被繼續延用外,「企業會計制度」和「金融 企業會計制度」被《新企業會計準則體系》完全取代,意味著中國會計標 準與國際會計準則的差異已日漸縮小;新會計準則從 2007 年 1 月 1 日起首 先在上市公司中施行,以後逐步向非上市公司推行, 《新企業會計準則體系 框架》詳見圖 2。 基 本 會 計 準 則 類 似 國 際 會 計 準 則 下 的 觀 念 性 架 構 (conceptual framework),屬原則性之規定,不僅是具體會計準則之指標,也是目前尚無 具體會計準則規範之新型交易和事項之處理原則。38 個具體會計準則主要 10.

(18) 針對具體會計事項之處理作規範,在一定程度上將「原則」與「規則」互 相連結;具體會計準則下另包含 32 個企業準則應用指南,為 38 個具體準 則中的 32 個具體準則作具體規範及補充,屬較規則性之規定。 我國新會計準則為決策有用目標和受託責任目標的實現,以基本準則 為核心指導原則,逐步構建各項規則性的具體會計準則,同時根據會計實 務複雜程度和新情況新問題的出現進行規範指南的補充和解釋公告的及時 發佈,三者相互補充,相互支撐,最終形成一個以實現會計目標為導向的 完善的準則體系。. 立. 治 政1 個基本會計準則 大. ‧. ‧ 國. 學. 38 個具體會計準則. Nat. 非金融業的會計科目和會計報表. 金融業的會計科目和會計報表. er. sit. y. 企業準則應用指南──. io. 企業準則應用指南──. al. n. v i n Ch 圖 2 中國新企業會計準則體系框架(新會計準則體系框架) engchi U 整體來說,中國會計制度的演進過程,是這個龐大的經濟體企圖融入 世界經濟體制的成果展現。新準則補足舊準則的闕漏,在經濟事實的確認 與計量都有較完整的規範;同時也將新型態交易的會計處理方法納入,豐 富了原有的會計體系。另外,新準則也強調會計訊息的充分揭露,企圖藉 由提升資訊的透明度,減少報表使用者因資訊不對稱而蒙受的損失。. 11.

(19) 二、. 新企業會計準則體系與企業會計制度之差異 新準則與舊準則對於固定資產及無形資產之認列與續後評價、長期股. 權投資、合併財務報表之涵蓋範圍、職工工資與福利費、政府捐助、非貨 幣性資產交換與債務困難重整等方面之會計處理有較大差異,茲分述如 下。 (一) 固定資產之認列與續後評價 在舊準則下,固定資產的取得成本不包括未來處分成本,且自建資產 得資本化之金額也小於國際會計準則規定之資本化金額,可能導致固定資. 政 治 大 新準則規定固定資產之成本必須包含未來處分成本,並根據國際會計 立. 產之認列及續後衡量失真,進而影響公司財務報表之報導品質。. ‧ 國. 學. 準則重新定義殘值。此外,新準則禁止企業迴轉固定資產減值準備、放寬 自建資產借款利息資本化之條件,更增訂投資性房地產之會計處理準則、. ‧. 適當引入公允價值之概念。考慮到中國房地產市場尚未成熟且交易資訊不 甚透明,企業原則上應採成本模式對投資性房地產進行續後評價;但若有. y. Nat. sit. 確實證據表明投資性房地產能持續可靠取得投資性房地產之公允價值,則. n. al. er. io. 應採公允價值模式進行續後評價。. Ch. (二) 無形資產之認列與續後評價. engchi. i n U. v. 舊準則對於企業自行開發之無形資產所產生之支出,未再進一步區分 為研究階段之支出或發展階段之支出,所有研究發展階段之支出皆計入當 期損益,自行開發過程中所產生之借款利息也不得資本化;在續後評價部 分,所有無形資產一律採直線法攤銷,且不需考慮殘值。 新準則將無形資產之開發過程分為研究與發展兩階段,研究階段之支 出應予費用化,計入當期損益,而發展階段之支出只有在滿足特定條件(例 如:達到技術可行性、有足夠資金完成開發等)後才得以資本化。在續後評 價部分,對於具耐用年限之無形資產,直線法不再為唯一攤銷方法,企業 12.

(20) 應選擇能夠與未來經濟效益實現方式相配合之方法攤銷無形資產;另外, 企業一旦認列減損損失,未來就不得再認列迴轉利益。 (三) 長期股權投資 舊準則將投資區分為短期和長期投資,並進一步將長期投資劃分為長 期股權投資及長期債權投資兩種。在長期股權投資之續後評價部分,舊準 則採成本與市價孰低法提列跌價準備及投資損益;在長期債券投資之續後 評價部分,舊準則採用攤銷後成本模式,企業得選擇以利息法或直線法進 行攤銷。. 治 政 大 調整。例如:同一控制下之企業合併已合併日被合併方之淨資產帳面價值 立 作為會計處理之基礎;非同一控制下之企業合併則按公允價值衡量,若原 新準則在長期股權投資部分的原始投資成本及續後評價等方面皆作出. ‧ 國. 學. 始投資成本小於被併方淨資產公允價值,差額應計入當期損益,而非如以 往逐期攤銷。. ‧. (四) 合併財務報表之涵蓋範圍. sit. y. Nat. io. er. 舊準則框架下,合併個體之會計理論基礎採母公司理論,且母公司對 子公司之持股比例係用以判斷應否將子公司納入合併財務報表內之衡量標. al. n. 準。. Ch. engchi. i n U. v. 《企業會計準則第 33 號——合併會計報表》一改過去合併個體的會計 理論基礎,從母公司理論轉為個體理論;新準則對於合併財務報表涵蓋範 圍之界定更遵循了實質重於形式的會計原則。換言之,只要母公司對於其 所持股之企業具實質控制能力,就應將被投資公司納入合併財務報表內, 不再以持股比例作為判斷標準。 (五) 職工工資與福利費. 13.

(21) 在舊準則框架下,雖然絕大部分之職工工資與服務費13之會計處理方法 與國際會計準則無異,但對於企業解除與勞資關係時所支付的補償支出, 中國準則採用收付實現制,即於支付當期計入損益。 新準則在此部分為與國際會計準則趨同,特別規定解除勞資關係時, 企業所支付的補償支出應根據既定的解除勞動關係之計畫,在企業承擔支 付義務時即認列負債及相關費用;另外,新準則重新彙整以往四散於各規 定中之各類職工工資與服務費會計準則,制定《企業會計準則第 9 號——職 工薪酬》。 (六) 政府捐助. 治 政 大 舊準則框架下並未單獨對政府捐助之會計處理作獨立規範。具指定用 立 途之政府捐助應作為資本公積,而其餘補助之會計處理方法則以收付實現 ‧ 國. 學. 制為基礎。. ‧. 新準則將政府捐助進一步區分為與資產相關的補助以及與收益相關的 補助兩種。與資產相關的政府補助應在捐贈資產的耐用年限內,將遞延收. y. Nat. sit. 益逐期攤銷;與收益相關的政府補助在性質上可說是用以補償己發生之損. n. al. er. io. 失或即將產生之費用,應於當期或遞延至未來期間認列為收入。 (七) 非貨幣性資產交換. Ch. engchi. i n U. v. 舊準則對於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均以換出資產之帳面價值為新資產之入 帳基礎,因此原則上不認列處分資產損益,但資產交換之交易若需支付額 外對價,收受對價的一方應認列相關損益。 新準則引入商業實質的概念:若換出、換入資產預期未來現金流量在 風險、時間和金額方面有顯著不同,或換出、換入資產預期未來現金流量 之折現值與換出、換入資產之公允價值有重大差異,則資產交換具商業實 質。新準則規定具商業實質且換出或換入資產之公允價值能夠可靠衡量的 13. 職工工資與服務費含工資獎金、津貼和補貼、職工福利費、工會經費、職工教育經費、 各類社會保險費、非貨幣性福利、住房公積金等。 14.

(22) 非貨幣性資產交換應以公允價值入帳,而換出資產之公允價值與帳面價值 間之差額即為處分資產損益;未滿足上述條件之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則仍 應以換出資產之帳面價值及所支付之相關稅費作為換入資產之入帳成本, 不認列處分損益。 (八) 債務困難重整 舊準則下之債務困難重整規定:不管是以現金、非現金資產、或權益 證券清償債務,因償債對價低於原債務帳面價值而產生之債務困難重整利 益應列入資本公積,債權人則應認列相關損失。. 治 政 大 本公積科目;除此之外,新準則更以公允價值衡量債務人或債權人在債務 立 重整中換出或換入之資產或資本。 新準則實施後,債務困難重整利益將計入當期營業外收入,不再為資. ‧ 國. 學. 新企業會計準則體系與國際會計準則之異同. 三、. ‧. 經濟全球化和資本市場的國際化使企業對外貿易、跨國經營與合併、. sit. y. Nat. 跨國融資等國際經濟活動日益增多,作為商業通用語言的會計資訊已成為. io. er. 全球市場主體達成市場交易的重要媒介,對全球資訊的配置及市場交易的 結果皆有重要影響。為此,截至 2011 年底,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nternational. n. al. Ch. i n U. v. Accounting Standards Committee , 簡 稱 IASC) 與 國 際 會 計 準 則 理 事 會. engchi.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簡稱 IASB)已陸續發布 41 號國際 會計準則(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簡稱 IASs)及 13 號國際財務報 導準則(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porting Standards,簡稱 IFRSs),致力於發 展一套高品質、具可理解性及可行性且能為全球接受的會計準則體系。2011 年起全世界已有超過 115 個國家強制或允許採用國際會計準則,中國上市 公司也於 2007 年 1 月 1 日起強制採用與國際會計準則趨同的《新企業會計 準則體系》,茲將兩者之異同分述如下: (一) 會計準則框架與會計資訊品質特性. 15.

(23) 新準則中的基本會計準則在會計目標、會計資訊品質特徵、財務報表 要素、報表要素的認列和衡量等方面皆有明確規定,與國際會計準則下的 觀念性架構(conceptual framework)中的核心內容相似,具其設計符合中國國 情(曹霞,2010)。基本會計準則是所有具體會計準則的基礎,能為具體會計 準則提供基本概念並指引方向,為具體準則的制定提供理論上的依據(葛家 澍,2006)。 在會計資訊的品質特性方面,新準則則與國際會計準則有些微差異, 主要原因在於資本市場的發展程度不同。相較於西方國家,中國的資本市 場發展尚未成熟,相關監理法制也較不健全,因此為了取得報表使用者對. 治 政 的,歐美資本市場發展已久、經濟體制與市場監督約束機制也較為完善, 大 立 因此國際會計準則較為強調會計資訊的決策攸關性。 於會計資訊的信賴,中國會計準則首重會計資訊的真實性及可靠性。相對. ‧ 國. 學. (二) 公允價值. ‧. 公允價值會計為國際會計準則的核心重點,因此為與國際會計準則接. sit. y. Nat. 軌,新準則中除了基本會計準則外,尚有 18 項具體會計準則也採用公允價. io. er. 值概念。雖然中國引入了重置成本、可變現淨值、現值、公允價值等概念, 基本會計準則仍以歷史成本為衡量原則14,顯示新準則在公允價值的運用上. n. al. Ch. i n U. v. 相對謹慎且有所保留,且具體會計準則中與公允價值衡量有關的應用規定 也詳略不一。. engchi. (三) 關聯方披露準則的差異分析 《企業會計準則第 36 號——關聯方披露》第 6 條規定:「僅僅同受國 家控制而不存在其他關聯方關係的企業,不構成關聯方。」 ;然而,國際會 計準則認為同受國家控制的企業即互為關聯方,所發生的交易即為關聯方 交易。. 14. 基本會計準則第 43 條規定:「企業在對會計要素進行計量時,一般應當採用歷史成本, 採用重置成本、可變現淨值、現值、公允價值計量的,應當保證所確定的會計要素金額能 夠取得並可靠計量。」 16.

(24) 由此可知,新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對於關聯方之定義不盡相同,主要 原因來自於中國公有制色彩濃烈;以 2010 年為例,A 股上市公司中有兩成 以上為國有企業。因此,若沿用國際會計準則之慣例,則處處可見關聯方 交易,也會導致關聯方資訊之揭露過於複雜,更可能大幅提高財務報表之 編製成本。 (四) 投資性房地產準則的差異分析 國際會計準則 IAS40 規定企業可以選擇以成本模式或公允價值模式為 投資性房地產進行續後評價。新準則規定投資性房地產之續後評價原則上 採成本模式,除非有確鑿證據表明投資性房地產公允價值能夠持續可靠取. 政 治 大. 得,才能採公與價值模式評價。. 立. 新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之差異來自於中國房地產市場尚未成熟,房價. ‧ 國. 學. 及交易資訊透明度低。為了避免公允價值成為盈餘管理工具,新準則制定 者才強調房地產之衡量仍以成本模式為主,公允價值模式只有在符合上述. ‧. 條件時才能選用。. y. Nat. er. io. sit. (五) 資產減值準則的差異分析. 在資產減損損失之衡量與揭露方面,新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之規定大. n. al. Ch. i n U. v. 致相同。淨變現價值與未來現金流量之折現值較高者即為資產之可回收金. engchi. 額,當可回收金額低於帳面價值時,企業應認列減損損失。 而在減損迴轉利益之認列方面,國際會計準則 IAS36 允許企業迴轉資 產減損損失,但認列迴轉利益後之資產帳面價值不得超過未提列減損損失 情況下該資產應有之帳面價值;《會計準則第 8 號——資產減值》第 17 條 則規定:「資產減值損失一經確認,在以後會計期間不得轉回。」 換言之,新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針對資產減損損失能否迴轉存在實質 差異。究其原因為,中國上市公司常利用資產減值準備之計提與沖回任意 操縱盈餘;因此,新準則禁止企業認列減損損失之迴轉利益,企圖遏止企 17.

(25) 業之盈餘管理行為。 (六) 企業合併準則的差異分析 《企業會計準則第 20 號——企業合併》將企業合併分為同一控制下的 企業合併15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併兩種。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併採用權 益結合法,以帳面價值入帳;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併則採購買法,以公 允價值入帳。相較於新準則,國際會計準則並未進一步區分企業合併之類 型,且禁止採用權益結合法。 舊準則過去針對企業合併交易一律採權益結合法處理,而新準則規定. 治 政 大 際會計準則之作法趨同。然而新準則規定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併仍沿用權 立 益結合法,主要係因此類企業合併在實質上為集團內資產、負債的重新組 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併改採購買法、引入公允價值之概念,已逐漸與國. ‧ 國. 學. 合,不宜採公允價值處理,且同一控制下之企業合併可能存在較多內部勾 結情況,故該類合併仍應以帳面價值入帳,以避免合併雙方濫用公允價值. ‧. 評價並調節企業利潤。. y. Nat. al. n. 發展背景與歷史沿革. Ch. engchi. er. io. 一、. sit. 第二節 中國下市緩衝制度. i n U. v. 中國股票市場規模自九十年代初期上海、深圳證券交易所建立後就快 速擴張,但市場監理機制卻相對落後,也不存在優勝劣敗的淘汰機制,導 致中國上市公司的整體業績自 1993 年逐年下降,每股盈餘從 1993 年的 0.35 元降至 1998 年的 0.20 元,淨資產收益率也從 14.72%下降到 7.79%(許華, 2007)。然而,在證監會國有企業改革的旗幟下,經營狀況不佳的上市公司 因為極有可能成為資產重組16的目標公司,反倒成為市場的炒作題材,導致 15. 中國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併之案例較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併多;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 併係指合併雙方在上面有一個集團或單位最終控制,這種合併是在一方或多方控制下進行 的,往往不是雙方自願的交易行為。 16 指藉由股權轉讓、收購兼併、資產置換、債務重組、轉讓資產等方式重新整合企業內部 資源與外部業務。事實上,許多資產重組交易僅為關係人間利潤和資產的移轉,無法提升 社會的整體利益。 18.

(26) 該類公司的股價背離其真實價值,在為炒作主力和內幕人士帶來豐厚利潤 的同時,徒增其他投資大眾之投資風險。 為保障投資大眾之權益,證監會於 1998 年頒布《關於上市公司狀況異 常期間的股票特別處理方式的通知》 ,規定證交所對於財務狀況異常或其他 狀況異常的上市公司股票實施特別處理(Special Treatment,簡稱 ST)制度17。 為此,證交所於 1997 年訂定並自 1998 年 1 月 1 日正式實施《證券交易所 股票上市規則》(簡稱《上市規則》);另外,若上市公司連續三個會計年度 皆出現虧損,證監會有權暫停其股票上市。1999 年 7 月,證交所頒布《股 票暫停上市有關事項的處理準則》和《上市公司股票暫停上市處理規則》 ,. 治 政 司(簡稱 PT 公司)股票一個交易平台。 大 立. 正式設置特別轉讓(Particular Transfer,簡稱 PT)制度18,提供暫停上市之公. ‧ 國. 學. 2001 年 2 月,證監會頒布《虧損上市公司暫停上市和終止上市實施辦 法》(簡稱《辦法》),對暫停上市、終止上市之基本條件、法律程序、信息. ‧. 揭露等層面作出詳細規定19。證監會於 2001 年 12 月修訂《辦法》,正式取 消 PT 制度,此舉意味著公司股票被暫停上市後即停止交易,以降低證券市. y. Nat. n. al. er. io. sit. 場風險;另外,證監會也正式授予證交所暫停或終止股票上市之權限。. 17. Ch. i n U. v. 特別處理係對狀況異常的上市公司實施特殊的交易處理以及特別監管,並控制這類公司 之股價異動、從而保護投資人權益的制度。1998 年 ST 制度之主要具體內容為:(1)證券交 易所應在發給會員的行情資料中,於特別處理的股票名稱前加上「ST」標記;(2)特別處 理股票股價之日漲跌幅限制為 5%;(3)中報(即半年報)須審計。 18 特別轉讓制度之主要規定包括:(1)特別轉讓的股票名稱前應加上「PT」標記;(2)投資人 只能在每週五開市時間內申請轉讓委託(不包括 9:15 至 9:25 的集合競價申報時間);(3)PT 股票之漲跌幅限制為 5%;(4)每週五收市後,由證交所撮合成交,並向有關會員發出成交 回報;(5)轉讓訊息不在交易行情中顯示,而是由指定報刊設立專門版面於次日公告;(6)PT 股票不計入大盤指數,成交量與成交金額等數據也不列入市場統計。 19 《虧損上市公司暫停上市和終止上市的辦法》對於暫停上市之主要規定為:當上市公司 出現連續 3 年虧損時,自其公布第 3 年年度報告之日起,證交所應對其股票實施停牌,並 在停牌後 5 個工作日內就該公司股票是否暫停上市作出決定。股票被暫停上市的公司得向 證交所說明近期營利的可能性以及公司將採取的具體措施,並在 45 天內向證券交易所申 請寬限期以延長暫停上市的期限,寬限期為自暫停上市之日起 12 個月。 《虧損上市公司暫停上市和終止上市的辦法》對於終止上市之主要規定為:當暫停上市 公司(1)決定不提出、未在期限內提出、或申請寬限未獲證交所批准;(2)至寬限期截止日 未公布年度報告;(3)在寬限期內的第一個會計年度繼續虧損或財務報告被註冊會計師出具 否定意見或拒絕表示意見之審計報告;或(4)申請恢復上市未獲核准,證監會將終止其股票 上市。 19. engchi.

(27) 2003 年修訂的《上市規則》則將特別處理的情況進一步分為退市風險 警示的特別處理(簡稱*ST)和其他特別處理(簡稱 ST)兩種。由於公司被特別 處理的原因不盡相同,這類公司不見得馬上面臨退市風險;因此,證交所 特別在面臨終止上市風險的公司股票名稱前冠上「*ST」字樣以茲區別。 《上 市規則》在 2006 年 5 月及 2008 年 9 月還有微幅修訂,但大致上已無太大 變動。 二、. 現行制度介紹 目前中國的會計管制可謂係以《會計法》 、 《注冊會計師法》 、 《公司法》. 和《證券法》等法律為主體、相關的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等為補充之全方. 政 治 大. 位、多層次的資本市場監管體系(賈建軍,2007)。. 立. 規範中國上市公司會計核算之法律法規可以劃分為幾個層次。《公司. ‧ 國. 學. 法》、《證券法》和《會計法》層次最高,主要規範企業的組織型態、證券 之發行與交易行為;第二層次為《企業財務通則》和《金融企業財務報告. ‧. 規則》 ,係由國務院頒布之行政法規,主要規範基本會計要素之性質及定義,. sit. y. Nat. 為制定會計準則及制度之直接依據;第三層次為財政部發布的企業會計準. io. er. 則,基本會計準則和具體會計準則,在性質上皆屬部門規章,主要規範會 計處理的基本原則和方法;第四層次為會計制度,包括企業會計制度、金. n. al. Ch. i n U. v. 融企業會計制度、中小企業會計制度、民間和非營利組織會計制度;第五. engchi. 層次則為詳盡的指南及細部規定,主要有實施指南、問題解答、商業核算 方法、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規定等。會計準則與會計制度間的差異及其扮演 的角色已於前面章節說明,故此處不多作著墨。 以下將根據 2008 年 9 月 4 日修正(同年 10 月 1 日生效)的《上市規則》, 就須實施特別處理、暫停上市及終止上市之情形作逐一介紹。 (一) 特別處理之規範 1.. 退市風險警示的特別處理(*ST). 只要上市公司符合以下任一條件,證交所有權對其股票實施*ST 制 20.

(28) 度: (1) 最近二年連續虧損(以最近兩年年度報告披露的當年經審計淨利 潤為依據) (2) 因財務會計報告存在重大會計差錯或者虛假記載,公司主動改正 或者被中國證監會責令改正後,對以前年度財務會計報告進行追溯調 整,導致最近二年連續虧損(主動或被要求改正財報所致之兩年連續虧 損) (3) 因財務會計報告存在重大會計差錯或者虛假記載,被中國證監會 責令改正但未在規定期限內改正,且公司股票已停牌兩個月 (4) 未在法定期限內批露年度報告或半年度報告,且公司股票已停牌 兩個月. 立. (5) 公司可能被解散. 政 治 大. ‧ 國. 學. (6) 法院受理關於公司破產的案件,公司可能被依法宣告破產 (7) 因股權分布不具備上市條件,公司在規定期限內向證交所提交解. 2.. ‧. 決股權分布問題的方案,並獲得證交所同意 特別處理(ST). y. Nat. sit. 若上市公司符合以下任一條件,證交所有權對其股票實施 ST 制度:. n. al. er. io. (1) 最近一個會計年度的審計結果表明其股東權益為負值. v. (2) 最近一個會計年度的財務會計報告被會計師事務所出具無法表示. Ch. engchi. 意見或者否定意見的審計報告. i n U. (3) 向證交所提出申請並獲准撤銷對其股票交易實行退市風險警示後, 最近一個會計年度的審計結果表明公司主營業務未正常營運,或者扣 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淨利潤為負值 (4) 由於自然災害、重大事故等導致公司主要經營設施被損毀,公司 生產經營活動受到嚴重影響且預計在三個月以內不能恢復正常 (5) 主要銀行帳戶被凍結 (6) 董事會會議無法正常召開並形成決議 (7) 公司被控股股東及其關聯方非經營性佔用資金或違反規定對外提 供擔保,情形嚴重者 21.

(29) (8) 中國證監會和證交所認定之其他情形 (二) 暫停上市之規範 若上市公司符合以下任一條件,證交所有權暫停其股票上市: (1) 因二年連續虧損而被實行退市風險警示後,最近一個會計年度審 計結果表明公司繼續虧損 (2) 因財務會計報告存在重大會計差錯或者虛假記載而被實行退市風 險警示後,在兩個月內仍未按要求改正財務會計報告 (3) 因未在法定期限內披露年度報告或辦年度報告而被實行退市風險 警示後,在兩個月內仍未披露年度報告或者中期報告. 政 治 大 因股權分布發生變化不具備上市條件,未在停牌後一個月內向證 立. (4) 公司股本總額、股權分布等發生變化,不再具備上市條件 (5). ‧ 國. 學. 交所提交解決股權分布問題的方案,或者提交了方案但未獲證交所同 意,或者因被證交所實行退市風險警示後,在六個月內其股權分布仍. ‧. 不具備上市條件 (6) 公司有重大違法行為. y. Nat. er. io. sit. (7) 證交所認定的其他情形 (三) 終止上市之規範. al. n. v i n Ch 若上市公司符合以下任一條件,證交所有權終止其股票上市: engchi U (1) 連續三年虧損而導致暫停上市後 A.. 未能在法定期限內披露最近一期年度報告. B.. 在法定期限內披露的最近一期年度報告顯示公司虧損. C.. 在法定期限內披露了最近一期年度報告,但未在其後五個交 易日內提出恢復上市申請. (2) 因財務會計報告存在重大會計差錯或者虛假記載而導致暫停上市 後,在兩個月內仍未按要求改正財務會計報告,或者在兩個月內披露 了按要求改正的財務會計報告,但未在其後五個交易日內提出恢復上 市申請 22.

(30) (3) 因未在法定期限內披露年度報告或半年度報告導致暫停上市後, 在兩個月內仍未披露相關年度報告或者中期報告,或者在兩個月內披 露相關年度報告或者中期報告,但未在其後五個交易日內提出恢復上 市申請。 (4) 恢復上市申請未被受理 (5) 恢復上市申請未被核准 (6) 公司股本總額、股權分布等發生變化不再具備上市條件,在證交 所規定的期限內仍不能達到上市條件 (7) 上市公司或者收購人以終止股票上市為目的回購股份或者要約收 購,在方案實施後,公司股本總額、股權分布等發生變化,不再具備. 政 治 大 股東大會在公司股票暫停上市期間做出終止上市的決議 立. 上市條件,公司向證交所提出終止上市之申請 (8). ‧ 國. 學. (9) 公司解散或者被宣告破產 (10) 證交所認定之其他情形. ‧. 由此可知,除財務狀況異常外,上市公司若存在其他異常狀況,也可. sit. y. Nat. 能面臨特別處理(包含*ST 與 ST 兩種)、暫停上市或終止上市之風險。惟本. io. er. 文之研究目的係為了解新準則實施後是否能遏止各群上市公司之盈餘管理 行為;因此僅依據財務異常之嚴重情況(即連續虧損年數)將上市公司分成財. n. al. Ch. i n U. v. 務狀況正常者、面臨退市風險警示特別處理風險者、面臨暫停上市風險者,. engchi. 與面臨終止上市風險者這四類,至於因其他異常狀況而適用中國下市緩衝 制度之上市公司,則非屬本文之研究對象。 三、. 現行法制對上市公司盈餘管理行為之影響 從《上市規則》中關於特別處理、暫停上市及終止上市之規範可知,. 證交所將上市公司之連續虧損年數視為財務狀況異常的判斷標準之一,一 旦企業在某一年度產生虧損,次年將面臨退市風險警示特別處理風險;而 這類公司若繼續虧損,更可能有暫停上市或終止上市之虞。 眾所皆知,公司發行股票、爭取上市不外乎是為了提高能見度、增加 23.

(31) 融資管道,藉以擴張企業規模並提高經營效率。但企業一旦面臨下市緩衝 制度之威脅,不僅會因受到投資人之額外關注導致形象受損,日後的融資 成效也可能大幅降低;因此,中國下市緩衝制度的確會為上市公司帶來巨 大壓力。 另外,由於中國證監會嚴加控管公司股票初次上市之條件及行為,使 得上市公司本身的「殼資源」更加珍貴;因此,基於保市目的,公司自然 會盡力解決財務困境以維持自身的上市資格。但企業產生虧損的原因很多, 可能係因管理階層疏於督導所致,也可能是因為整體經濟環境導致市場供 需失衡,或是因為公司之業外投資失利而蒙受損失。然而,並非所有虧損. 治 政 虧無望,管理階層自然會進行盈餘管理以操縱會計盈餘。 大 立. 原因都能在一朝一夕被解除,所以財務體質較差的企業一旦發現短期內扭. ‧ 國. 學. 由此可知,現行制度以公司是否連續虧損作為退市與否的判斷標準, 無疑為企業提供了額外的盈餘管理誘因。另外,小幅虧損與大幅虧損之企. ‧. 業所面臨的監管處置相同,也不盡合理;雖然持續且鉅額的虧損確實意味 著企業因喪失繼續經營能力而退出市場之機率較大,對其進行嚴厲監管確. y. Nat. n. al. 第三節 盈餘管理 一、. Ch. engchi. er. io. 公司來說,這樣的判斷機制可能有失公允。. sit. 有其道理,但對財務體質健全、卻因身處發展階段而暫時無法回收利益的. i n U. v. 盈餘管理誘因 在探討盈餘管理的誘因之前,本文先就盈餘管理之定義作扼要介紹。. 簡單來說,盈餘管理係指管理當局在資訊不對稱的前提下,基於經濟動機 並透過損益裁量權,於一般公認會計原則允許的範圍內,操控實質交易發 生的時點或損益認列的時點,藉以改變契約結果或誤導利害關係人對公司 經營績效之認知的行為(Schipper 1989、Healy and Wahlen 1999、Dechow and Skinner 2000)。 中國學者也陸續為盈餘管理下定義:甯亞平(2004)認為盈餘管理係指管 24.

(32) 理階層在會計準則和公司法允許的範圍內進行盈餘操縱,或透過重組經營 活動等交易達到盈餘操縱的目的,但不損及公司本身的價值;李吉棟(2006) 則認為,盈餘管理是管理階層為獲取個人利益而採取的一系列活動(例如: 選擇更有利的會計處理方法、規劃有失公允的交易事項等),且盈餘管理行 為最終將導致財務報表無法公允反映企業的經營業績及財務狀況。因此, 目前中國學者多認為盈餘管理係指企業在不違背相關會計及監管法規的前 提下,以極大化私人利益為最終目的所進行的背離會計準則原意的利潤操 縱行為(丁岷,2007)。 盈餘管理之誘因主要可分為以下幾點: (一) 工作確保與紅利考量. 立. 政 治 大. 根據 Jensen and Meckling(1976)提出的代理理論,為了降低代理成本,. ‧ 國. 學. 公司會制定獎酬計畫以激勵經理人。若經理人紅利係以會計盈餘為計算基 礎,經理人基於自身利益(self-interest),將有誘因選擇能使會計盈餘最大化. ‧. 的會計方法。. y. Nat. sit. Healy(1985)探討 1980 年上市公司中前 250 大公司的經理人,是否經由. er. io. 操縱應計項目與會計方法以最大化個人紅利。Healy(1985)將會計盈餘區分. al. n. v i n Ch 目再拆解成裁決性應計項目與非裁決性應計項目兩種,並以裁決性應計項 engchi U 成營業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與總應計項目這兩部分,並進一步將總應計項. 目作為盈餘管理的衡量指標。研究結果發現,若現金流量穩定,且公司盈 餘介於目標盈餘範圍內,管理階層傾向調增盈餘以增加紅利,但若公司盈 餘已超過預定的盈餘目標,則管理階層傾向將當年度的盈餘遞延至往後年 度認列。 (二) 管理階層收購與公開市場買回 DeAngelo(1986)認為管理階層欲公開收購公司之流通在外股數以取得 公司經營權時,會調降公司盈餘以節省收購成本。DeAngelo(1986)選定 1973 年至 1982 年間因被管理階層收購而私有化的公司為研究對象,並以 25.

(33) Healy(1985)模型為基礎,假設非裁決性應計數於各期的變動遵循隨機漫步 過程,在無盈餘管理行為的前提下,總應計數字變動的期望值即為裁決性 應計項目變動的期望值;DeAngelo(1986)以總應計項目為盈餘管理之代理 變數的研究結果指出管理階層不一定會進行盈餘管理。作者推論其原因為, 在管理階層收購(Management Buyouts)的情況下,公司原股東及其財務顧問 會詳細檢查財務報表是否允當表達,若發現盈餘管理行為,管理階層將因 此遭受更大的財富損失,導致實證結果並未支持其假說。 Perry and Williams(1994)則以 1981 至 1988 年 175 家被收購公司為研究 樣本,實證結果顯示被收購公司在被收購前一年的平均異常應計數字為負,. 治 政 的實證結果則發現,公司在宣告將於公開市場買回其股票(open-market 大 立 repurchase)前,會以異常應計數調降盈餘以減少收購成本,且公司買回的股. 證明確實存在調降盈餘的盈餘管理行為。另外,Gong, Louis, and Sun(2008). ‧ 國. 學. 數越多,盈餘減少的幅度越大;而異常應計數與公司未來經營績效及股價 表現呈顯著負相關則顯示,公司在買回股票前若大幅調降盈餘,未來的營. ‧. 運績效將會因此產生較大幅度的成長,使得股價也隨之上漲。. y. Nat. er. io. sit. (三) 融資需求. Friedlan(1994)以 1981 年至 1984 年 155 間首次公開發行公司為實證研. n. al. Ch. i n U. v. 究樣本,檢視公司上市前是否會利用裁決性應計數進行盈餘管理。考慮到. engchi. 首次公開發行公司較具高度發展性,Friedlan(1994)認為 DeAngelo(1986)的 隨機漫步模型不適用於新上市公司,因此將銷貨成長率納入考量,並根據 樣本公司當年度銷貨金額的變動將應計項目的變動予以標準化;研究結果 顯示管理階層會在公開發行前的一個會計期間以裁決性應計數調高盈餘。 Rangan(1998)發現公司在現金增資(seasoned equity offering)年度會藉由 調增異常應計數的方式進行盈餘管理,且該異常應計數意味著公司盈餘及 股價表現將在往後年度衰退;Teoh, Welch, and Wong(1998)則指出現金增資 前異常應計數越多,盈餘及股票報酬在現金增資後的衰退幅度越大。 至於在現金增資當年,投資大眾是否會被粉飾後的盈餘所誤導而高估 26.

(34) 股價,學者看法分歧。Shivakumar(2000)認為市場可合理預期公司在現金增 資時會調升盈餘,並據此對公司股價打折;續後,Haw et al.(2005)以中國 A 股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發現主管機關會根據營業損益、營業外損益及應 計數的多寡來評估公司之盈餘品質,投資人也認為增資成功公司報導的盈 餘較具參考價值,實證結果與 Shivakumar(2000)的觀點一致。 在以中國企業為研究對象的文獻中,Haw et al.(1998)發現中國證監會 公佈 10%之配股門檻後,ROE 介於 10%至 11%間的上市公司較前期增加三 倍,究其原因為,1996 年中國證監會修正增資條件,規定最近三年 ROE 在 10%以上之上市公司始具增資資格。Haw et al. (2005)進一步以 1994 年至. 治 政 與未申請增資三群,比較各群公司的盈餘管理行為;實證結果顯示增資成 大 立 功與增資失敗的公司皆出現調增盈餘的行為,且增資失敗者調增盈餘之幅. 2000 年之中國 A 股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將樣本分成增資成功、增資失敗. ‧ 國. 學. 度顯著較高。. ‧. (四) 規避監管機制. sit. y. Nat. 陸劍橋(1999)以截至 1997 年於上海證交所 A 股市場交易的 22 間虧損. io. er. 公司為研究樣本,以 DeAngelo(1986)隨機漫步模型、Friedlan(1994)公司成 長模型、產業模型、Jones(1991)模型及自行以無形資產與其他長期資產修. n. al. Ch. i n U. v. 正後的擴充 Jones(1991)模型研究樣本公司在虧損前後年度是否存在盈餘管. engchi. 理行為,實證結果指出,樣本公司在虧損年度會透過與營業有關的裁決性 應計數調降盈餘。 官月緞(2002)依據中國大陸下市緩衝機制連續虧損的法規,將虧損公司 分為三類:包括最近一年、連續兩年、連續三年的虧損公司,分別代表面 臨特別處理、特別轉讓、下市懲處壓力的樣本,分析各群公司之盈餘管理 行為及盈餘型態,以及下市緩衝制度之零損失規範與盈餘管理門檻效應間 的關係。研究結果顯示,虧損公司主要是透過操縱營業外所得或裁決性應 計數字扭虧;最近一年虧損之公司,在虧損年度普遍採「洗大澡」策略, 且次年盈餘仍持續滑落,表示特別處理的管制成本不高,且被冠上 ST 名號 27.

(35) 的公司可能打算利用資產重組的廣告效應,與市場莊家合作,從中獲取炒 股利益;至於面臨沉重下市壓力的連續虧損三年之公司,在虧損的第三年 仍會調降盈餘,以便於第四年成功轉虧為盈;另外,盈餘管理前盈餘遠高 於零損失的公司,為了預防未來再度虧損,傾向調降盈餘以增加緩衝空間、 避免未來再度虧損。 蔣義宏(2003)以截至 2000 年上海證交所 A 股虧損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 探討連續虧損兩年以上的中國上市公司是否會為了規避暫停上市或終止上 市的市場監管制度而進行盈餘管理,研究結果發現,樣本公司在虧損年度 會利用裁決性應計項目及非經常性損益調降盈餘,在虧損的前後年度則會. 政 治 大 (五) 鬆綁負債限制條款或爭取政府紓困 立 調高盈餘。. ‧ 國. 學. Watts and Zimmerman(1986)建立實是性會計理論(positive accounting theory),並提出債務契約假說(debt to equity hypothesis),認為債權人將資金. ‧. 貸與公司前會調查公司財務數字及經營績效;因此,營運績效或財務體質. sit. y. Nat. 較差的公司有誘因進行盈餘管理以取得資金。Dichev and Skinner(2002)的研. io. er. 究亦發現恰好符合債務契約所訂門檻的公司數異常的高,而剛好略低於債 務契約門檻的公司數異常的低,且上述情況在公司首次違反債務契約條款. n. al. Ch. i n U. v. 時更為明顯,表示管理當局為了避免違反債務契約條款,確實存在盈餘管 理動機。. engchi. Jones(1991)的研究檢視 1984 年向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United States International Trade Commission)申請輸入救濟(import relief)的 25 間公司是否 會在受查期間調降盈餘,藉以申請更高額度的救濟金;實證結果指出在受 查期間,樣本公司的裁決性應計項目顯著為負,表示受查公司確實存在盈 餘管理行為,因為救濟審查之考量因素包括銷貨收入、存貨、廠房利用率、 利潤率等財務數字。 DeAngelo, DeAngelo, and Skinner(1994)探討 1980 年至 1985 年間面臨財 務危機的公司,其管理階層是否會嘗試美化盈餘以減輕債務契約壓力。實 28.

(36) 證結果顯示當公司面臨債務契約壓力時,管理階層反而會選擇忠實揭露財 務危機,或藉由沖銷生產性資產與投資、提列固定資產與備供出售事業之 損失等方式調降盈餘,迫使債權人、股東及工會讓步以增加契約談判籌碼。 Defond and Jiambalvo(1994)研究 1985 年至 1988 年間違反債務契約的 94 間公司在面臨債信危機時,是否會調增盈餘以降低公司違約的可能性。 Defond et al. (1994)利用 Jones 模型(1991)進行縱斷面及橫斷面的迴歸分析, 據以估計樣本公司的異常應計項目。統計結果發現,樣本公司在違約的前 一年,其異常應計合計數以及與營業有關的異常應計數顯著為正,表示公 司管理階層為了避免違反債務契約,確實會調升會計盈餘。 (六) 維持盈餘門檻. 立. 政 治 大. Beidleman(1973)提出盈餘平穩化(income smoothing)假說,認為管理階. ‧ 國. 學. 層會進行盈餘管理以降低公司盈餘的波動程度。Hayn(1995)將零盈餘設為 盈餘門檻的研究發現,相較於報導小額損失,公司較容易報導小額盈餘,. ‧. 顯 示 管 理 階 層 可 能 利 用 裁 量 權 轉 虧 為 盈 ; Degeorge, Patel, and. sit. y. Nat. Zeckhauser(1999)以零損失、盈餘變動水準為零及財務分析師的盈餘預測數. io. er. 為盈餘門檻,檢視管理當局是否會為了維持特定盈餘門檻而進行盈餘管理, 研究結果證明公司的確存在盈餘管理行為。楊朝旭、吳幸蓁(2003)將零損失. n. al. Ch. i n U. v. 及前期盈餘設為盈餘門檻的研究也發現管理階層會為了超越前期盈餘而進 行盈餘管理。. engchi. 另外,Burgstahler and Dichev(1997)的研究指出,由於上市公司股權較 分散,個別投資者監督公司營運狀況所需花費的成本通常較高,因此投資 大眾常以標竿盈餘(盈餘水準為零及盈餘變動數為零)來評估公司價值,顯示 管理當局存在盈餘管理誘因。 二、. 盈餘管理手段. Schipper(1989) 將 盈 餘 管 理 區 分 成 人 為 盈 餘 管 理 (artificial earning management)與實質盈餘管理(real earning management)兩種。人為盈餘管理 29.

(37) 與成本的分攤方法、會計科目的分類、會計方法及交易認列時點的選擇有 關,僅會影響會計所得;也因為人為盈餘管理源自於會計應計基礎所提供 的彈性選擇,使得該類盈餘管理的結果雖會影響會計盈餘,卻不涉及經濟 實質;意即,人為盈餘管理主要與管理階層對應計項目的裁量權有關。 而實質盈餘管理行為因涉及實質經濟活動,所以會同時影響經濟所得 與會計所得。Roychowdhury(2006)將實質盈餘管理定義為管理階層利用偏 離公司正常經營慣例之作法誤導利害關係人,使其相信公司在正常營運狀 況下已達成盈餘目標的盈餘管理行為;認列處分資產利益、減少研發支出、 放寬信用條件或提供更多銷貨折扣以增加銷貨收入等方法皆為常見的實質. 治 政 Bartov 1993、Bushee 1998)。 大 立. 盈餘管理手段(Dechow and Sloan 1991、Baber, Fairfield, and Haggard 1991、. ‧ 國. 學. 綜上所述,盈餘管理方法主要可區分成應計項目的盈餘管理與實質盈 餘管理兩種,以下就針對這兩種手段作進一步探討。. Nat. y. ‧. (一) 應計項目的盈餘管理. sit. DeFond et al.(1994)指出,管理階層常藉由調整營運資金應計項目進行. al. er. io. 盈餘管理,因為相關之盈餘管理成本較低(Burgstahler et al. 1997)。陳光穀. n. v i n Ch 裁決性應計項目及盈餘管理成本較低的營運資金將盈餘數字調整進位 ,研 engchi U. 等(2009)以台灣上市、上櫃及興櫃公司為研究對象,探討管理當局是否使用 20. 究結果發現,在稅前淨利與每股盈餘方面,裁決性應計項目越大的公司, 公司盈餘管理成本越小,且盈餘管理超過認知參考點21的現象越為顯著。林 嬋娟等(1997)利用 Healy(1985)及 DeAngelo(1986)之模型估計發生財務困難 之上市公司的應收帳款、存貨、應付帳款及營業外收入等裁決性應計項目, 實證結果顯示管理階層會以操縱應收帳款及存貨的方式進行盈餘管理,而 20. 陳光穀等(2009)的研究引入 Gabor and Granger(1966)及 Rosch(1975)的心理學觀點,認為 既然人類較常對數字的第一位數有較深印象,公司管理當局將會因此較重視盈餘數字的第 一位數,而把盈餘數字調整進位。 21 陳光穀等(2009)對於認知參考點(cognitive reference point)的定義與 Carslaw(1988)及 Thomas(1989)相同,指出人類在認知數字時,通常以 10 的倍數作為主要參考標準,人的 腦部作業會將數字往上或往下調整至最接近認知參考點「N*10 的 K 次方」的數字(例如: 將 7991 或 8016 調整至 8000)。 30.

(38) 應付帳款及營業外收入並無顯著受到操縱之情況。 葉容真(2000)以 Sloan et al.(1991)、Jones(1991)及 Dechow et al.(1991) 等模型分析裁決性應計項目、處分資產利益及處分投資利益等科目,發現 管理階層在公司發生財務危機的前兩年有顯著利用裁決性應計項目提高盈 餘的行為。 陸劍橋(1999)及陳小悅、肖星與過曉艷(2000)以具增資發行新股動機的 中國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研究結果顯示樣本公司會以裁決性應計項目進 行盈餘管理,以取得配股權。于海燕與李增泉(2001)的研究更發現,當中國 企業處於得增資發行新股的資格邊緣,會藉由調整備抵壞帳、存貨跌價準. 政 治 大. 備及長、短期投資跌價準備等四項資產評價科目來進行盈餘管理。. 立. 林家伶(2002)以 1992 年 1 月 1 日至 2005 年 5 月 31 日於上海或深圳證. ‧ 國. 學. 券交易所初次上市,且自上市日起五年內受到特別處理的 62 間 A 股上市公 司為研究對象,使用無母數統計檢視經營績效變數、總應計項目、與營業. ‧. 有關之應計項目及營業外損益等盈餘管理代理變數在公司上市前後之變動. y. sit. io. er. 盈餘管理。. Nat. 情況,實證結果顯示樣本公司於上市時確實會以操縱總應計數的手段進行. al. n. v i n Ch 務危機公司的異常應計項目於企業發生危機的前三年起即為正值,且該類 engchi U. 彭筱倩(2004)探討盈餘管理與財務危機間之關聯性,研究結果顯示,財. 公司的異常應計項目於企業發生財務危機的前兩年就與財務正常公司產生 顯著差異,表示樣本公司已出現盈餘管理行為,而在危機發生的當年度及 前一年度,樣本公司的異常應計項目則顯著低於財務正常公司,證實發生 財務危機的公司會採用操縱異常應計項目的手段調降盈餘,以向債權人爭 取更大債務協商空間。 曾小青、李貴富、王全三與黃秋冬(2011)的研究則發現,中國特有的證 券管理制度會導致盈餘管理行為,管理階層會利用資產減損會計所賦予的 空間調整異常資產減損及迴轉金額,以符合法規要求。研究結果指出,前 31.

數據

表 4-4  實證模型變數之敘述統計量  平均數  標準差  最小值  25%  中位數  75%  最大值  偏度  係數  Accabs  0.077  0.095  0.001  0.021  0.049  0.096  0.853  3.468  Size  21.379  1.155  18.653  20.614  21.269  22.028  25.574  0.568  Lev  0.529  0.327  0.042  0.354  0.508  0.644  3.805  4.00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1) Western musical terms and names of composers commonly used in the teaching of Music are included in this glossary.. (2) The Western musical terms and names of composers

If care was not taken to distinguish between the categories of texts, there would be a danger of describing Chinese mathematical thought solely in terms of ‘Chinese didactic

Zarowin (2010), “Accrual-based and real earnings management activities around seasoned equity offerings,”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Vol. Larcker (1999),

Through a critical examination of some Chinese Christian intellectuals’ discussion on the indigenization of Christianity in China, this paper attempts to show that Chinese

Yuen Shi-chun ( 阮 仕 春 ) ,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ficer (Musical Instrument) of the Hong Kong Chinese Orchestra, is the foremost innovator in the construction

 Authorized by the State Education Ministry, International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CTCM) was established in 1992 within TUTCM..  It is in TUTCM where

The differential mode of association: Understandi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social structure and the behaviors of the Chinese people. Introduction to Leadership: Concepts

Centre for Learning Sciences and Technologies (CLST)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