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弱勢族群的居住需求與扶助政策之專題寫作教學探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弱勢族群的居住需求與扶助政策之專題寫作教學探究"

Copied!
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DOI:10.6249/SE.201903_70(1).0006 收稿日期:2018/5/14 修訂日期:2018/10/15 接受日期:2018/11/29

弱勢族群的居住需求與扶助政策

之專題寫作教學探究

林淑儀

*

教師

新北市立溪崑國民中學

壹、參賽的緣起

於 108 年實行的十二年國教,社會領域課綱揭橥了以議題探究式的教學與活動,作 為培養學生練習蒐集資訊、閱讀資料、思辨討論,書寫為論述的能力,進而啟發學生的 人文思考,涵養公民素養為目標。

*本篇通訊作者:林淑儀,通訊方式:linlittleyi@gmail.com 此篇發表於106年6月2日在教育部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推動工作課程與教學輔導組─社會學習領 域所舉辦之「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社會領域重要議題與教學策略的理論與實踐」年度研討會。感謝評論人 及與會者給予指導。 1 「北區四城市中小學學生專題寫作比賽」自 93 年開始舉辦,參與縣市也由升格前的臺北縣單 獨主辦,逐年加入臺北市、基隆市、桃園市四個城市等,活動網站:http://sthesis.tp.edu.tw/ SthesisWeb/Calendar。因比賽網站系統更換,無法閱覽歷年成果,本篇請參看新北市溪崑國中 學校網頁之「學生校內活動公告」。網址:http://www.ckjhs.ntpc.edu.tw/news/u_news_v2.asp?id= {3CD8E6FA-4612-4A0B-962A-3A3A569644CA}&newsid=24504。 而新北市每年舉辦的「北區四城市中小學學生專題寫作比賽」,正如課綱的實行方 向,即是鼓勵教師利用課餘的時間,帶領學生進行議題探究,書寫成為專題,讓學生練 習探究與寫作,培養學生人文研究與思考的相關活動。筆者於 2016 年以當代居住正義 的社會議題「弱勢族群的居住需求與居住扶助政策探討」為探究主題,1帶領學生參賽, 獲得北北基桃四城市總決賽特優。筆者整理帶領比賽的歷程與方式,可為日後欲參與比 賽,或從事探究議題式教學的教師作為參考。

(2)

貳、教導專題寫作的歷程與方法

社會學科的研究中,應帶入所應用資料的脈絡、社會結構探尋等更多深度層次的思 考,點出隱而不易察覺的結構性問題所在,突顯出批判思考與價值判斷,讓整個議題探 究更具意義。筆者先從議題的設定開始,蒐集各類的資訊,確定了研究的方向與方法, 對資料進行分析,不時發覺問題深入思索,形成論述,再寫作成為整篇專題。以下分別 介紹各部分的教學細節。

一、設定議題與研究導向

2016 年比賽的主題為「弱勢關懷─弭平落差,翻轉未來」。時值總統大選,輿論 必然會檢視重要的社會問題。此時局中,居高不下的房價,成為首要民怨,居住正義成 為各界的關注焦點,各組總統候選人莫不提出方案,開出當選後的政策支票。而參考國 外的經驗,社會住宅是為弱勢族群居住問題的一方解藥。再者,自溪崑校園抬頭向北望 去,觸目可及大漢溪對岸高聳林棟較市價為低的合宜住宅。這原是解決中下階層購屋的 解決方案之一,其中種種問題卻讓購屋民眾遲遲無法入住,糟蹋初始照顧中下階層政策 的美意,大眾也只能低嘆再三。 社會輿論所延燒的高房價民生問題,至身臨即可觀察到的現象,人民的安居問題並 非於天邊無感,已是一般民眾的煩憂,可想像弱勢族群必然更為辛苦。因此觸發了筆者 和學生,決以弱勢族群的居住議題,作為參賽的探究議題,練習如何對議題進行深度的 思考與論述。 然而,如何探尋出弱勢族群居住問題下,更深度的結構層面?對此議題認識從零開 始發展的我們,除了閱讀相關資料外,也試著找尋相關專家的意見。在各式觀點的輿論 場域中,有位精於房地產業,批判資本家囤續資產,於中下階層居住正義立場發聲的專 家 Sway,向其諮詢。 首先從資料中摘出弱勢族群的居住問題,Sway 建議我們,可以找尋租房的相關數 據比對,探知弱勢族群居住的困難之處。但這些數據產生的方式對我而言不甚熟悉,在 短時間也不易理解解釋數據的方式,因此未列入此次研究的資料來源及方式。 倘若能取得弱勢族群自身對居住問題看法的第一手資料,借此微觀的一隅,可循線 窺知居住正義更宏大的問題與背景。然而,該如何探訪弱勢族群的生活情況與說法?曾 任記者的 Sway 經驗是在街坊聊天,探尋到弱勢族群的聲音。但對校園生活為主的我們 而言,並沒有太多時間深入鄰里,找尋弱勢族群。若請政府單位警察、社會局協助,時 程上是緩不濟急。轉念思索,鄉里中與民眾生活最為熟悉的人物,則非里長莫屬。即協 請學校行政單位協助,拜託里長接受我們採訪,再順水推舟請里長推薦可以親訪的弱勢 族群民眾,聽聞他們的心聲,甚至貼近觀察他們的居住情況。

(3)

二、教導閱讀資料與覺察問題

閱讀資料看似容易,但絕對不僅是字面上的訊息─資料蘊含著作者的觀點,言外 之意,甚至不經意流露作者的想法與價值觀,還有其他附帶的資訊。研究者應試著更深 入細緻解讀資料,再運用資料內的訊息進行整理與書寫,才不至於偏誤,讓研究結果更 經得起考驗。而這般運用資料的教學研究與發展,英國歷史教育有其獨到的成果。英國 歷史教育的導向,是以歷史學的理論與史學家運用資料的研究方式為根基,讓學生學習 史家的思維方式與運用資料等相關方法。筆者即借鏡推動英國歷史教育、頗具影響力的 「學校委員會」2006 年起所編纂七年級至九年級的教科書,擷取資料運用的相關概念, 讓學生認識。2 然而,紙上談兵容易,實際進入閱讀資料的實作時,如何教導學生找出資料的觀點 與立場?筆者設計了一個表格如下(詳圖 1),請他們帶資料回去閱讀後填寫,聚會時向 大家報告並一同討論。

圖 1

2 本文的翻譯請參考拙著林淑儀(2016)。英國歷史教科書中資料運用之變化:以「學校委員會」 版(1991-2008)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臺北市。

(4)

所研究的學者專家,以及專業的民間團體與相關單位。但須注意到,與學生共同討論時, 即使單是條列出資料的相關內容,仍須將資料作大段落、整個篇幅貫串的思考:這篇論 點的前後是否一致?這和作者的出身背景是否有所關聯?資料來源透露出是個人,還是 媒體的觀點?或者是具有實證的研究?甚至在此波偏向同情弱勢族群的輿論風向時,論 點是否跟作者的從業符合?同篇的論述裡,有著駁雜的觀點原因可能為何?有趣的是, 如果是公益的 NGO 團體,呼籲協助弱勢居住問題的內容,自是與我們的論文相一立場; 但若是以投資為業的作者,論點會偏向社宅的需求程度以及政策推行的實際面可能發生 的問題。然而,這正可藉由這些論點的比對,再更深入探討問題的成因、政策執行可能 的發生的情況,以及不同族群與階層對於居住議題的想法,還可以體會臨近大選時,價 值觀的趨向會有所變化。甚至從發布時間的標註,探尋此論點交鋒的時間點,看出彼此 攻防後,論點是否有所轉折。研究者若能找出資料曲隱的幽徑,即更容易可看出問題多 重既複雜的層面。3在與學生共同進行細密閱讀的過程中,體會這些資料運用的相關概 念,學習深度理解資料的方式。 待閱讀部分相關資料,經過論點比對後,可清晰對照出對此議題相關專家與團體的 立場以及觀點。我們整理出長期為弱勢族群解決租屋問題的「崔媽媽基金會」,以及為 解決弱勢族群居住問題的社運團體「社會住宅推動聯盟」,還有常對此議題發言的花敬 群教授、Sway 等。當然也少不了官方的單位,中央是內政部,臺北市為都發局,新北 市則是新北市城鄉局。 我們還發覺新聞報導多關注社會住宅興建的討論,其實還有另一長期的政策─租 金補貼卻較少提及。於是我們商定了這次比賽要探討的題目「弱勢族群的居住需求與居 住扶助政策探討」。 因居住正義是當前社會所關注的議題,新聞繁多,更迭迅速,須多時追蹤,跟上資 訊的變化。不僅媒體的資訊累牘充斥,臺北市都發局還舉辦「居住正義進行式:臺北公 共住宅展」展覽,呈現了民間對社宅的想像以及官方對居住議題的推廣與努力,這也增 加我們從官方角度論述的認識,當然我們也到現場體會展覽所欲傳達的意涵。 而在閱讀資料的同時,筆者要求學生要記錄下任何的疑問,寫在我們的共同檔案 上。待閱讀資料告一段落,筆者設計了以下表格,將這些疑問以探究議題為核心逐一整 理及揀捨,疑問會逐漸聚焦,並分出問題的層次。(詳圖 2)

3 這類對資料的作者與產生情境閱讀理解的方式,稱之為「脈絡化思考」,詳情請參考:林慈淑

2010

)。歷史,要教什麼?─英、美歷史教育的爭議。臺北:學生書局。還有宋家復(譯) (

2016

)。

S. Wineburg, D. Martin, & C. Monte-Sano

著。像史家一般閱讀:在課堂裡教歷史閱 讀 素 養 (

Reading like a historian: Teaching literacy in middle and high school history

(5)

圖 2

除了現有資料可以解答外,接著討論可詢問何者,來解決這些疑問,甚至預想同一 問題可能因不同的立場,會有不同看法可以交鋒論對,也可以再多所延伸,發展更深的 問題。即在整理問題、設定對採訪對象的同時,也是草擬我們的採訪問題。這也是一次 給學生的機會教育:任何的訪問,都須先作過功課,由被訪者曾經談論過的內容加以延 伸,絕對不可問過於淺顯明白或者是重複被訪者先前發表過的內容。這是一種認真的態 度,也是對受訪者的尊重。

三、教導採訪與身歷情境觀察

將問題整理成採訪單後,還必須教導學生採訪的細節與流程。事前約訪的同時,須 將預計採訪的內容一併給予受訪者,讓對方有所準備,對談也更能聚焦,也容易解開我 們的疑惑,得知更多的想法與觀點。 這次探討弱勢民眾的居住議題,初發的視角即是從他們自身面對的問題開始談起。 若要探尋底層民眾的生活情景,與民眾生活有著密切連結,最為曉知即為里長。我們共 探訪兩位里長,其中成和里鄧里長已是二十多年的老經驗,熱心服務不在話下,也幫我 們引薦了可以採訪的弱勢民眾。藉此我們得以有機會探訪到兩位領取租金補貼的弱勢民 眾,詢問他們對政策的看法,也讓學生身歷體會其居住情況。 另外,我們也列出一些長期關注居住議題須採訪的非營利組織。最主要的是「崔媽 媽基金會」,以及關心社會住宅問題的「社會住宅推動聯盟」,此外還有對身障人士的居 住議題曾發表過看法的「身心障礙聯盟」、「算障團」等,我們也列入。另一方面,既然 是討論政策,所以我們也列出了相關主管機關「新北市城鄉局」代表官方的看法。此外, 專家學者們也是可以對議題更深入探討的諮詢對象。

(6)

的對談,沒有太多的經驗。於是筆者一再交代採訪須注意的幾件事,4重點是要讓對方 感受到採訪者的同理與關心。另一方面,在採訪的過程中,讓學生試著與對方論談,但 畢竟學生的年紀小經驗少,多是聽大人的論說。筆者在旁,仍須引導對方回答我們所預 設的問題。然而,難得有這樣的採訪實際接觸採訪經驗,試著同理對方,從甘苦談觸動 心底事,進一步探知出對方的價值觀與理念,印象更為深刻。 採訪也是一種重要的資料來源,在親臨訪問的同時,對方娓娓訴來的生命經驗,真 情流露,易讓我們身歷情節之中,直接感受到弱勢民眾與協助者力無可及的無奈。透過 採訪對照資料的內容,可以讓論點更精準的呈現。更在採訪的過程裡,我們問到更多關 於租金補貼執行的實際情況,這正是我們所蒐集到相關資料缺少的部分,甚至有些觀點 與新聞報導的資料有些不同,再進行比對,作更深入的探究。這些從採訪蒐集到現場實 際面的資訊,豐富我們的論述。

四、整理論點與書寫的呈現

待資料閱讀、整理到一段落,進入書寫階段。筆者要求學生,書寫時挑選引據資料 皆有所本,都必須要註明來源,這是一種「言而有據」的習慣。寫的時候也不可照抄資 料原文,要自己梳理篇文觀點再寫出。更重要的,引用的資料和論點是必須針對問題的 回應而書寫,須思路緊密,有邏輯而不鬆散,內容更須言之有物。5 學生剛開始書寫技巧都非常生澀,並非不會寫作,而是不熟悉論文的書寫模式。筆 者則借用英國歷史教學中「證據三明治」的方式,6讓學生認識寫作結構,有範式可以 模仿。在學生進行書寫時,筆者會問道:「引用這段好嗎?這是作者的意思嗎?」、「你 寫這句是要表達什麼?」、「跟前句/段意思連貫嗎?」書寫時不時檢視每個句子與段 落,理路要貫通,寫完要試著讀過是否通達,前後須貫串,成為言之成理且有物的篇章。 因主題在於政策的探討,我們即以租金補貼、社會住宅這兩個政策併列,共同討論 後條列兩者的特點,與形成此特點的原因,作出細部的論點分析,並且交鋒呈現,讓層 次更為清楚。兩項政策的特點正也呈現其優勢與不足之處,引出改善弱勢族群居住問題 可行的建議,整理出各方可行、施力關鍵點作出闡述。 雖然呈現了政策的優缺點,但如何將整個議題的結構面呈現,成為真正精彩有深度 的評析?這須對論點的原因作深度的探討,而深度在於不僅是單點的說明,擴及橫向面 跟其他想法作連結,再深入則要溯及論點產生的時空背景,增強評論的張力以及正確度。

4 在本次專題寫作比賽的討論區中〈採訪的技巧與感想(2016/1/30)〉。 5 緊扣探究議題而對資料進行證據的運用稱為「證據概念」,相關教學概念的討論,請參考林慈 淑(2016.12)。證據概念─從高中歷史課綱到教學問題探析。臺大歷史學報,58,249-286。 6 請參考張元(2004)。證據三明治:讀 Teaching History 91。清華歷史教學,15,143。

(7)

所以我們列出了一章相關政策的歷史背景回顧,以及資料來源的介紹,讀者更可以 理解脈絡的演變,研究的內容也更為堅實,讓整篇論述更有依據。 至於章節的安排,以弱勢居住從問題的現況,再到解決問題的策略作發展。因此先 以整體的問題意識為激發,讓此篇成為有意義的討論,接著呈現弱勢族群各類居住困難 之處,對照政策的因應之道,再回到實際面可以施力之處。 然而,整篇寫作除了以文藻潤飾人文的關懷,感性的文字打動讀者外,對本次比賽 主題的命題,我們仍須叩問:為什麼要關懷弱勢族群?為什麼要以社會福利協助他們? 此即正義理想的實踐嗎?於是筆者鎖定「正義」為主題,挑選了廣受好評、影響廣泛的 《正義:一場思辨之旅》一書,跟學生一同閱讀來思辨「正義」的哲理,對政府是否該 以「社會福利」協助弱勢族群,進行價值澄清。另一方面,筆者與學生一同思辨哲理時, 帶入不同的時空下,「社會福利」有著不同的意義與目的,讓學生反思並非理所當然會 發展為當前的結果,現在正在進行的現象,都有著時空背景因素,會與人們的想法互為 映襯。當依著時空感落筆為文時,即少有以今非古而評,易存有對過去溫情的敬重。 於是論文的初始,即置入居住正義的立論,而在篇章的末尾,加入了以正義為討論 的核心。這些討論與書寫的安排,將整篇論文的討論層次拉升,以思路滲出感性,帶動 讀者對「正義」價值的共鳴。當加入對弱勢族群居住正義層累論思的歷程,更得以堅實 對人性關懷的終極信仰,也讓這次的議題探究的活動與論寫賦予了更高的意義。

五、練習動態發表與口試

比賽的評比項目還包括動態的發表與口試。動態發表的部分,因論文中囊括多重角 色的看法,我們設計以談話性節目的型態,將記者、里長、民間團體、學生幾個角色嵌 入,扮演該角色對弱勢族群的居住問題的看法,表現整篇論文的內容。口試則委請學校 老師扮演口試委員,訓練他們的臨場感。

參、結語

這回帶領學生進行專題寫作,藉著浸潤長達五個月的任務過程中,讓我們認識以房 產利得的投資,擴大貧富差距擴大的趨勢下,高房價讓弱勢族群難以委身,維護他們居 住的基本權益以實踐社會公平正義與社會安全的當前議題。更難得的是有機會跨出校 園,接觸底層民眾到公益組織等各種社會層面,體會其中辛苦無奈之處,或是善感熱血 的心境,也有奮起正向的積極面……這些人群擴展了我們的視野,讓我們見識到,個體 的努力以及制度層面的著力點與無法觸及之處,讓我們對弱勢族群的居住議題有更多的 善感與同理。

(8)

的資料運用概念,並以交叉比對、反證等資料運用等方式,回歸資料本身源頭,深入解 讀採訪內容、資料等訊息,練習讓學生不受限於字面的理解,令資料的內容與觀點更為 清晰,進而透視出弱勢族群居住問題的結構裡層,更深入理解相關的居住政策。再以緊 扣追尋問題為核心的證據概念,將引用的資訊較有條理地累實為論述。 而書寫與議題探究教學的最終目的,仍須回歸根本人性深層的哲理思考。先從挑戰 議題命題能否成立,發展至結論,若能加入具有時空感的哲理的思辨,可豐厚理解,增 與更多的同情。加上了這些串實於篇章中的層析研理,令弱勢關懷非是淺薄的教條口 號,使讀者是以理隨之,得以堅信而支持,累實對人性良善與光明的肯定。 成果不僅參與比賽、完成論文,更讓人驚喜的,學生逐漸將這些運用資料的概念內 化在思辨的理路中。有回我們觀看對社會住宅政策討論的影片時,7學生已經會問道:「這 是什麼時間的影片?」將「資料來源」的思考方式─史學研究稱之為「脈絡化」─ 逐漸習於嵌入思考模式中。學生接著又問道:「好像少了哪個立場的說法?」除了是對 議題熟稔後,能辨析應有著哪些立場才足以呈現社宅議題的面貌,更顯示學生不會將資 訊照盤全收,而是從關注資料的「立場」開始探討,發展著思論的邏輯來看待各種的論 述。透過這回議題探究的實作,學生思考模式的轉變與提昇,才是難能可貴的成長以及 學習的成果。

7

57

新聞王

20160126

影片的

14~26

分討論社會住宅 由花敬群教授、東森房屋總經理王應傑、 房產專家

Sway

進行對談。網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8mXQv2CIDw&list=

PLXum85pWmFYQzY4hdNcJQWEfrGo-F1-yK

數據

圖 2  除了現有資料可以解答外,接著討論可詢問何者,來解決這些疑問,甚至預想同一 問題可能因不同的立場,會有不同看法可以交鋒論對,也可以再多所延伸,發展更深的 問題。即在整理問題、設定對採訪對象的同時,也是草擬我們的採訪問題。這也是一次 給學生的機會教育:任何的訪問,都須先作過功課,由被訪者曾經談論過的內容加以延 伸,絕對不可問過於淺顯明白或者是重複被訪者先前發表過的內容。這是一種認真的態 度,也是對受訪者的尊重。  三、教導採訪與身歷情境觀察  將問題整理成採訪單後,還必須教導學生採訪的細節與流程。事前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1.三分之一的學生放得開,且能 即興動作表演,但也有四分之一 的學生不好意思做動作,需要再

差不多都能把佛法說得頭頭是道。遺憾的是大都沒有實證

(二)受補助單位申請支付款項,應本誠信原則對所提出支用單據

4.6

面向東南亞,尋求區域合作的價值與意義。如今當我們面對台灣原住民的「民族數學」研究時,尤其

• 第三種教學觀認為,教學的目的是改變學生對事物、現象 的理解。教學( Teaching )的焦點是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 和掌握。教師須瞭解學生想什麼

當時德蘭已經是當地一間貴族學校的校長,她沒有對學校圍 牆外面的痛苦置若罔聞,就手旁觀。她發現街上垂死的病人

3) 日常逐步發展不同的學與教策略,尋求校內 ( 行政 ) 與校外 ( 資源 ) 支援,留意機會,以擴闊學生的學習 經驗.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