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論刑法第313條妨害信用罪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論刑法第313條妨害信用罪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23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碩士班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陳志輝 博士.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論刑法第 313 條妨害信用罪.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研究生:蔡沂彤 撰 中華民國一○六年七月.

(2) 謝辭 念了好久的研究所,隨著論文的產出,即將畫上句點。論文的從無到有,可 以說是歷經許多法學思考的歷程和探詢,最終得出的一點點反思。回顧我的求學 生涯,大學非法律本科系出身,我以中文系學生雙主修的身分,開始與法律科系 結下不解之緣。倚靠著對社會科學的熱愛,我從一個法律的門外漢,到如今可以 淺顯的對法學邏輯上的論證推衍,稍稍有一些心得分享,這個過程,連我自己都 覺得不可思議。當然,在這一段像探險新事物的旅程中,每一個驛站的補給和幫 助,都是我不可或缺、繼續向前的動力,我衷心的感謝大家。 人生的際遇非常奇妙,不過也因為這樣,對未知感到好奇,隨之而來的是對 生命的讚嘆和敬佩,生活中所經歷的一切,都值得我們細細咀嚼、更甚者,讓我 們好好珍惜。如果說這本論文有令人一探究竟的地方,那首先應該感謝的,是我 研究生生涯以來,一直關心和照顧我的陳志輝老師;自從我大三雙主修法律開始, 開啟我對法律的興趣和熱誠的,即為志輝老師的刑法總則課程,讓我沐浴在老師 嚴謹又不失風趣的教學氛圍中,與法律學門接起了人生的線頭。志輝老師在學術 上的造詣,讓我的視角可以觸及不同的領域,使得這篇論文不只有刑法學的釋義、 更有社會學、心理學及歷史學的相關論述,更甚者進一步比較歐陸法系、英美法 系以及自唐律以降的法學觀點;我由衷感謝老師,讓我可以提出未臻成熟的論述。.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sit. y. Nat. n. al. er. io. 也感謝遠道而來,辛苦的林志潔老師。還記得多年前在司法官學院見過志潔 老師一面,非常不好意思讓老師在七月份的大熱天,從新竹上來,給我很多寶貴 的建議,在口試的時候精闢的給予我進一步的思考跟加以改進的方向,以及平常 與老師的書信往返,也提供我許多美國法方面的建議,再次謝謝老師的幫忙,也 希望老師保重自己的身體,身體健康是一切的根源,這點我有極度深刻的體悟。 也感謝另外一位口試委員,李聖傑老師給我許多論文方向的建議,還記得碩一上 老師的研究專題時,老師就給予我的論文許多不同面向的思考,讓我有機會接觸 除了法學思維外,更深更廣的學術領域,李老師對問題敏銳的觀察與洞察力,讓 我備感欽佩,十分感謝老師的提點與建議。也謝謝許恒達老師,在我碩一、碩二 的時候,對我論文的指導。在與老師討論論文的過程中,讓我對自己在思考上的 困頓和停滯,都有了前進的方向和動力。許老師對法學領域視野的廣度,更是我. Ch. engchi. i n U. v. 將來努力學習的目標。也謝謝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許家馨研究員,在我擔任 許家馨研究員的助理時,給予我許多不同於刑法學的思考點,加深我看問題的視 角。謹對所有幫助跟指導過我的老師們,致上最深之謝意。 說到這本碩士論文的研究發想,必須真摯的感謝我在剛考上研究所時就認識 的學長,簡士淳。非常感謝學長在我剛進研究所,對法律研究還懵懵懂懂之際, II.

(3) 給予我碩士論文的研究方向。士淳學長在學術研究上的認真與努力,與高度的自 我要求,一直都是大家學習的目標。再次感謝學長教我許多法學理論的分析和方 法,讓我得以完成這本碩士論文。也希望學長在美國的博士求學生涯一切順利, 早日學成歸國,將所學貢獻於法界,完成學長畢生的職志。也感謝遠在德國念書 的聖晏學長,謝謝學長辛苦的幫我掃描德國的文獻,再寄信給我,讓我得以藉由 德文相關文獻,完成德國法部分的分析討論,希望學長在德國一切順利。謝謝琬 婷學姐,謝謝學姐在我口試時候的幫忙,在我撰寫論文的期間,謝謝學姐都很有 耐心的回答我德文翻譯、引註的問題,不好意思這段時間一直打擾學姐,希望學 姐要好好照顧自己的身體。也謝謝孟釗學姐給予我在用字遣詞上的建議,學姐的 中文真的非常好,精確的指出我用語上的謬誤,真的非常抱歉耽誤學姐很多的時 間,再次謝謝學姐的幫忙。也謝謝欣儀學姐這幾年來對我的照顧和關心。我在大 學的時候就認識學姐,當時我是上學姐的課輔,學姊認真又負責的態度,讓我深 感敬佩,祝福學姐一切順利。還有謝謝平政學長在我要口試時給我的鼓勵,以及 平常對我的關心和照顧。也感謝常常關心和鼓勵我的元棻學姐,上次在婚禮上看 到洋溢著幸福的學姐,很替學姐開心;也謝謝俊瑋學長常常回答我法律上的問題, 不好意思常常麻煩學長,也祝褔學長職業生涯一切順利。.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謝謝邦傑,我們真的非常有緣,是中文系的同班同學,不只一起考進刑法組, 也同一年考上律師。謝謝邦傑平時對我的幫忙和照顧,也祝福妳擔任律師的工作 一切順利。也謝謝書甫學長對我的關心和鼓勵,學長的論文一定沒問題的。也謝 謝以勤,我們一起上課的時候給予我的關心與照顧,我們好久不見了,希望妳一 切都好。謝謝在我雙主修法律的路上,一路陪伴我的婉琦、雨柔和翊華,讓我在. sit. y. Nat. n. al. er. io. 一個陌生的環境中,可以安穩的學習。看到大家都有自己的人生目標,很是開心。 謝謝我的研究所同學,思宜、欣怡、珮君、偉修、筱香,珮玉、俊蓉平常對我的. Ch. i n U. v. 關心和照顧。也謝謝佳玄,我們在大學的愛愛會社團裡就認識,也很幸運一起當 研究所的同學。衷心期盼你接下來的法官生涯,一切順利,實現你從小到大當法 官的夢想。也謝謝小寶和白白,妳們一直很認真,也很努力,謝謝妳們常常關心 我,也常常找我吃飯聊天。希望妳們在司法官學院的受訓生活一切都好,等妳們 有空我們再見面聊聊。也謝謝柏翔平常對我的關心,在幾年前我們在讀書會認識, 你也很認真,希望你可以一切順利。謝謝林道、喬嵐、蕎穎、珮禎、妙華、曉萱、 張蕙對我的關心和照顧,讓我到現在還十分懷念以前我們一起上課的時光。. engchi. 也謝謝一直給我溫暖和力量的好朋友,昀含、雯麗、阿牡和小黑,我中文系 的好同學。在我遇到困難的時候,謝謝你們耐心的聽我說,給予我溫暖又親切的 鼓勵,讓我有動力繼續向前,完成我該完成的事。也謝謝遠在德國的好朋友佑佑, 幫我解決非常多德文翻譯的問題。謝謝妳願意跟我一起看法學文章,一起討論艱 澀的法學德文,再次感謝妳的幫忙。也謝謝靖舒,我可愛的英文小天使。謝謝妳 幫我解決很多法學英文翻譯的問題,也感謝妳讓我有機會,將我所學幫助妳,替 III.

(4) 妳主張應有的權利。沒有妳們,我很難完成這件連我自己都覺得不可思議的事情。 也謝謝律訓時認識的好朋友,永遠可愛的第三組,在我口試之前給我很大的鼓勵。 容我對大家致上最深的謝意,謝謝你們豐富了我這幾年的研究生生涯,給予我勇 氣和力量,走在這條對我來說不甚熟悉的道路上。 說了這麼多,像是回顧一段美好的旅程,沒有大家,我很難獨自行走在這一 段路上。一路走到這裡,心中充滿無限感激。我從來沒想過,有一天我會成為法 律人,踏入這個對我來說,從陌生到熟悉的環境。再次謝謝大家一路上的陪伴和 支持。 最後,我要將這本碩士論文獻給我最摯愛的父母。從小,他們照顧我,就比 別人付出更多的心力,才能讓我一路走到這裡。不論將來我會遇到多少困境,我 都會記得我媽媽跟我說過的一句話:「無論遇到什麼事,都是生命中的一頁,翻 過去就好了!」我會永遠記得,當我遇到挫折、困難無法解決的時候,我會細細 咀嚼這句話,讓我更有勇氣和信心,面對人生一切的逆境和挑戰。.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寫到這裡,就知道,真的!我的研究生生涯要畫下句點了。看看政大的天空,. ‧. 還是很藍、很漂亮。真的要畢業了,覺得很捨不得,這個從我大學一直到現在, 陪伴我多年,承載我許多喜怒哀樂的地方,真的要說再見了。這本論文的完成, 像是一段與自我對話的過程,我將帶著這份感動和對大家的謝意,走出校園。容 我再鄭重的跟大家說聲,謝謝!我由衷的感謝大家!.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V. i n U. v. 沂彤 寫於家中 2017 年 8 月.

(5) 摘要 本文寫作之目的,在於探討我國刑法第 313 條之妨害信用罪。本罪釋義上之 重點在於如何定義「信用」,以及如何界定名譽和信用兩者之關係。個人如受名 譽及信用之惡劣社會評價,甚難立足於社會,因人是群體的動物,人於社會上生 活,便是帶著一個「符號」,與他人進行資訊的傳遞。而美國社會學界所提出之 象徵互動論,便可用以解釋個人與群體間之互動關係。 追溯我國妨害信用罪之立法歷程,在 1907 年大清刑律草案內,妨害信用罪 規定在第三十一章第三百四十一條,其立法理由指出:「夫信用之性質,不外名 譽之一種。」這裡似乎認為信用乃屬名譽之一環,卻無詳細論證兩者間之關係。 又,我國繼受德國法制,分析與我國立法結構相近之德國妨害信用罪,於 1909 後,便移除信用損害與名譽侵害之關聯性,其後就名譽與信用兩者間之關係,亦 多有探討。現今德國刑法上所要保護的名譽,是一種「尊重請求權」(der daraus folgende Anachtungsanspruch);而信用是一種信任,為債權人對債務人就履行財 產法上義務的能力與意願之可信賴性。因此德國通說認為,妨害信用罪是一種對 整體財產有所侵害的抽象危險犯,保護法益為財產法益,並提出「無詆辱性言論」 予以佐證。.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at. sit. y. 然而,我國刑法對名譽之保護,在 2000 年出現重大轉折。釋字第 509 號的. n. al. er. io. 出現,使得美國誹謗法對名譽保護的法學概念,開始影響我國法制。美國法概念 的引入,將有助於釐清我國就「名譽」及「信用」在刑法上保護的相關爭議,藉 以更清楚分析兩者間之關係。. Ch. engchi. i n U. v. 相較之下,美國法並未明確區分兩者之概念,均納入誹謗法之規範範疇。美 國法對商譽的保護,一為誹謗訴訟,一為商品貶低訴訟;前者為推定損害,後者 須負舉證責任證明受有特殊損害。本文亦將就德國法與美國法之差異進行比較, 並將其見解引入我國實務判決,指出其法律邏輯謬誤之處,希冀為我國實務判決 提供更細膩之論證過程。 再者,就信用之保護,我國公平交易法亦有相關規範。其立法規範,多參考 德國之不正當競爭防制法以及美國之不公平交易行為規範。本文亦有分析其與我 國公平交易法之異同,作為我國法制之借鏡。 關鍵字:信用、名譽、無詆辱性言論、尊重請求權、誹謗訴訟、商品貶低訴訟、 象徵互動論、公平交易法、不正當競爭防制法、不公平交易行為規範。 V.

(6) 全文目錄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問題意識 ...................................................................................................... 1 第二節 我國研究概況與研究必要性 ....................................................................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和研究範圍之界定 .................................................................... 5 第四節 研究架構 .................................................................................................... 5. 第二章 我國刑法第 313 條「妨害信用罪」之分析 ......................................... 7 第一節 妨害信用罪之歷史追溯 .............................................................................. 7 第一項 立法歷程........................................................................................................ 7. 政 治 大 第二款 修正刑律草案:1910 年 2 月............................................................... 8 立 第三款 欽定大清刑律:1911 年 1 月............................................................... 9 第一款 刑律草案:1907 年............................................................................... 7. 學. ‧ 國. 第四款 暫行新刑律:1912 年........................................................................... 9 第五款 刑法第二次修正案:1918 年............................................................... 9. ‧. 第六款 改定刑法第二次修正案:1919 年..................................................... 10 第七款 中華民國刑法:舊刑法 1928 年........................................................ 10. sit. y. Nat. 第八款 中華民國刑法修正案初稿:舊刑法 1933 年 .................................... 11 第九款 中華民國刑法修正案:1934 年......................................................... 11. io. n. al. er. 第十款 中華民國刑法:1935 年..................................................................... 11. i n U. v. 第二項 小結............................................................................................................ 11. Ch. engchi. 第二節 構成要件之探討 ...................................................................................... 12 第一項 「信用」之解釋.......................................................................................... 12 第一款 實務見解.............................................................................................. 12 第一目 信用為經濟上支付能力以及履行誠信 ........................................ 12 第二目 信用為個人經濟生活之社會價值................................................ 13 第三目 信用為「債信」............................................................................ 14 第二款 學說見解 .......................................................................................... 14 第一目 信用乃經濟生活之評價. ........................................................... 14. 第二目 信用乃經濟上支付能力............................................................... 15. 第三款 小結..................................................................................................... 15. 第二項 「名譽」之解釋.......................................................................................... 15 第一款 公然侮辱罪與誹謗罪之區別.............................................................. 16 VI.

(7) 第一目 實務見解........................................................................................ 16 第二目 學說見解........................................................................................ 18 第二款 小結 .................................................................................................. 19 第三項 「流言」之解釋........................................................................................ 20 第一款 實務見解.............................................................................................. 21 第一目 「流言」為散布毫無事實根據之資訊 ........................................ 21 第二目 「流言」為無稽之言.................................................................... 22 第三目 「流言」為內容出於故意捏造之虛妄不實者 ............................ 22 第二款 學說見解.............................................................................................. 22 第一目 「流言」須明知為不實................................................................ 22 第二目 「流言」須為虛偽不實................................................................ 23 第三款 小結...................................................................................................... 23. 政 治 大 第一款 實務見解.............................................................................................. 24 立 第二款 學說見解.............................................................................................. 25. 第四項 「散布於眾」之解釋................................................................................ 24. ‧ 國. 學. 第三款 小結...................................................................................................... 25 第五項 「施用詐術」之解釋................................................................................ 25. ‧. 第一款 實務見解.............................................................................................. 25. y. Nat. 第二款 學說見解.............................................................................................. 26. sit. 第三款 小結...................................................................................................... 26. er. io. 第三節 保護法益之探討 ........................................................................................ 27. al. n. v i n Ch 第一款 誹謗罪與妨害信用罪保護法益之不同 e n g c h i U.............................................. 第二款 妨害信用罪之保護法益為「信用」................................................... 第一項 實務見解...................................................................................................... 27 27 28. 第二項 學說見解.................................................................................................... 29 第三項 小結............................................................................................................ 29. 第四節 性質之探討 ................................................................................................ 30 第一項 實務見解...................................................................................................... 30 第一款 妨害信用罪為危險犯.......................................................................... 30 第二項 學說見解.................................................................................................... 31 第一款 妨害信用罪為實害犯.......................................................................... 31 第二款 妨害信用罪為具體危險犯.................................................................. 31 第三款 妨害信用罪為抽象危險犯.................................................................. 31 第三項 小結............................................................................................................ 32 VII.

(8) 第一款 為何種危險犯...................................................................................... 32 第一目 具體危險犯和抽象危險犯的判定................................................ 32 第二目 證明困難........................................................................................ 32 第二款 小結...................................................................................................... 33. 第五節 刑法第 313 條妨害信用罪與公平交易法之比較 .................................... 33 第一項 實務見解...................................................................................................... 34 第一款 散布不實資料...................................................................................... 34 第二款 足以毀損他人營業信譽之情事.......................................................... 34 第二項 學說見解.................................................................................................... 34 第一款 公平交易法第 24 條............................................................................ 34 第一目 客觀構成要件................................................................................ 34. 治 政 第二款 兩者行為主體不同.............................................................................. 36 大 立........................................................................................ 36 第一目 實務見解 第二目 主觀構成要件................................................................................ 36. ‧ 國. 學. 第二目 學說見解........................................................................................ 37 第三款 主觀目的不同...................................................................................... 37 第四款 保護法益不同...................................................................................... 37. ‧. 第五款 關於「散布」要件之判斷不同.......................................................... 37. y. Nat. 第一目 實務見解........................................................................................ 37. sit. 第二目 學說見解........................................................................................ 38. n. al. er. io. 第三項 小結............................................................................................................ 38. i n U. v. 第三章 德國妨害信用罪之分析 ....................................................................... 40. Ch. engchi. 第一節 概述 ............................................................................................................ 40 第二節 德國刑法上「名譽」概念之分析 ............................................................ 41 第一項 「名譽」概念之追本溯源.......................................................................... 41 第一款 「名譽」是什麼?.............................................................................. 43 第一目 名譽為對個人道德價值上的認可................................................ 44 第二目 名譽為社會價值觀的判斷............................................................ 45 第三目 名譽為一種心理現象的投射........................................................ 45 第四目 名譽為法律保護的範疇................................................................ 46 第二款 小結...................................................................................................... 47 第二項 「名譽」概念之相關理論........................................................................ 47 第一款 學理探討.............................................................................................. 48 第一目 以事實觀點切入的名譽概念........................................................ 48 VIII.

(9) 第二目 以規範觀點切入的名譽概念........................................................ 49 第三目 以事實及規範雙重觀點切入的名譽概念 .................................... 50 第四目 承認關係理論(Anerkennungsverhältnis Theorie) ................... 50 第五目 Jakobs-刑法上名譽保護的責任 .................................................. 52 1. 名譽為一種社會控制系統............................................................... 52 2. 騎士精神-榮耀的象徵................................................................... 53 3. 名譽概念的改變............................................................................... 54 4. 公眾利益........................................................................................... 55 第二款 本文見解 ............................................................................................ 56. 第三節 德國刑法上「信用」概念之分析 ............................................................ 56 第一項 概述.............................................................................................................. 56. 治 政 第三項 「信用」是什麼?.................................................................................... 61 大 立 第一款 「信用」等於「債信」 ...................................................................... 61 第二項 妨害信用罪之立法歷程............................................................................ 59. ‧ 國. 學. 第二款 「信用」等於「信任」...................................................................... 61 第三款 「信用」與企業經營「商譽」之差異 .............................................. 62 第四項「信用」的概念.......................................................................................... 63. ‧. 第一款 信用與信貸的差異.............................................................................. 63. y. Nat. 第二款 信用為一種對支付能力及意願之信任 .............................................. 64. sit. 第三款 信用之要件-強制支付執行之需求.................................................. 64. er. io. 第四款 「信用」之定義.................................................................................. 65. al. v i n C h的見解 .................................................................. 第二目 學者 Passavant engchi U 第五項 小結............................................................................................................ n. 第一目 學者 Huber 的見解........................................................................ 65 66 66. 第四節 德國妨害信用罪之條文檢視 .................................................................... 67 第一項 刑法第 185 條侮辱罪(Beleidigung) ...................................................... 67 第二項 刑法第 186 條誹謗罪(Ü ble Nachrede)................................................ 69 第三項 刑法第 187 條詆毀罪(Verleumdung).................................................. 71 第四項 比較分析-德國刑法第 185 條、第 186 條、第 187 條之區別 ............ 74. 第五節 「信用」之保護法益 .............................................................................. 75 第一項 概述.............................................................................................................. 75 第二項 德國通說見解............................................................................................ 75 第一款 「信用」為履行財產法上義務的能力與意願之可信賴性 .............. 75 第二款 「信用誹謗」並非「名譽誹謗」...................................................... 76 IX.

(10) 第三款 不真實之「無詆辱性言論」該當妨害信用罪? .............................. 77 第一目 「無詆辱性言論」之定義-無過失或不可歸責於當事人陷於無 支付(履行財產法上義務)能力 ............................................ 78 第二目 舉例說明........................................................................................ 78 第三目 論證過程........................................................................................ 79 第四款 德國妨害信用罪之保護法益為「財產法益」 .................................. 81 第一目 概述................................................................................................ 81 第二目 理由................................................................................................ 82 1. 法定刑之不同................................................................................... 82 2. 何須以獨立成罪?........................................................................... 82 3. 須明知為「不真實」之事實........................................................... 82 4. 無詆辱性言論之佐證....................................................................... 83. 政 治 大 第四項 「名譽」與「信用」之間保護法益之關係 ............................................ 84 立 第一款 「信用」為「名譽」之下位概念...................................................... 84 第三項 實務見解.................................................................................................... 83. ‧ 國. 學. 第二款 「信用」之獨立性.............................................................................. 86 第三款 小結...................................................................................................... 86. ‧. 第六節 德國妨害信用罪與德國不正當競爭防制法之比較分析 ........................ 87. y. Nat. 第一項 2004 年修法前............................................................................................. 87. sit. 第一款 不正當競爭防制法第 15 條之概述.................................................... 87. er. io. 第二款 「信用誹謗」為財產與經濟上的犯罪行為 ...................................... 87. al. v i n Ch 第二目 事業體(主)「信用誹謗」之保護 .......................................... U i e h n gc 第三款 「信用誹謗」與不正當競爭防制法第 15 條之關聯性 .................. n. 第一目 法律要件之追本溯源. ................................................................ 88 89 90. 第四款 不正當競爭防制法第 15 條之規範標準 ............................................ 91 第二項 2004 年修法後........................................................................................... 92 第一款 德國不正當競爭防制法第 15 條之刪除理由 .................................... 92 第二款 不公平行為.......................................................................................... 93 第一目 定義................................................................................................ 93 第二目 現行法-不正當競爭防止法第 4 條中第 8 款前段 .................... 93 第三款 妨害信用罪與不正當競爭防止法第 4 條中第 8 款前段之比較 ...... 93. 第七節 相關新聞報導 ............................................................................................ 94 第一項 案例事實................................................................................................ 94 第二項 評析...................................................................................................... 97 X.

(11) 第八節 本文見解 .................................................................................................... 98. 第四章 美國誹謗法之分析(defamation law in the United States)......... 101 第一節 誹謗法概述 .............................................................................................. 101 第一項 誹謗(defamation)之定義-損害名譽.................................................. 102 第二項 誹謗的構成要件...................................................................................... 103 第一款 口頭誹謗(slander) ........................................................................ 103 第二款 書面(文字)誹謗(libel) .................................................................. 105. 第二節 普通法上「名譽」概念之分析 ............................................................. 105 第一項 什麼是名譽?............................................................................................ 105 第一款 「名譽」概念之追本溯源................................................................ 106. 政 治 大. 第二款 「名譽」之本質................................................................................ 107 第二項 「名譽」的三種概念.............................................................................. 109. 立. 第一款 名譽作為一種財產............................................................................ 110. ‧ 國. 學. 第一目 「交易市場」概念的提出.......................................................... 110 第二目 「名譽」等同於「信用」(credit)?..................................... 111 第二款 名譽作為一種榮譽............................................................................ 113. ‧. 第一目 榮譽的前提-人非生而平等 .................................................... 113. y. Nat. 第二目 以公共利益為中心之觀點.......................................................... 114. sit. 第三款 名譽作為一種尊嚴............................................................................ 115. al. er. io. 第一目 名譽的私領域與公領域面向...................................................... 116. n. 第二目 「上流規則」(Rules of Civility)的產生 ............................... 118. Ch. i n U. v. 第三目 符號互動理論(Symbolic Interactionism) .............................. 119. engchi. 第四目 高夫曼(Erving Goffman)的「戲劇理論」(Dramaturgical Approach) .................................................................................. 120 第三項 小結.......................................................................................................... 122. 第三節 美國法對「商譽」的保護 ....................................................................... 123 第一項 誹謗(defamation)訴訟.......................................................................... 123 第二項 商品貶低(Product disparagement)訴訟 ............................................. 124 第一款 商品貶低訴訟之訴因(cause of action for product disparagement) ……………………………………………………………………………125 第一目 貶低性的言論.............................................................................. 125 第二目 不真實性...................................................................................... 125 第三目 遭受損害...................................................................................... 126 XI.

(12) 第四目 財產利益損失之特殊損害.......................................................... 127 第二款 商品貶低訴訟在普通法上的發展.................................................... 127 第一目 概述.............................................................................................. 127 第二目 非競爭者(Noncompetitors) .................................................... 128 第三目 競爭者(competitors) ............................................................... 128 第三項 誹謗訴訟與商品貶低訴訟類型之不同.................................................. 129 第一款 案例分析............................................................................................ 130 第一目 Larsen v. Brooklyn Daily Eagle 案 .............................................. 130 第二目 General Market Co. v. Post-Intelligencer Co.案 ......................... 130 第三目 Marlin Firearms Co. v. Shields 案 ............................................... 130 第四目 Polygram Records v. Superior Court 案...................................... 131 第二款 推定損害與原告須就損害負舉證責任 ............................................ 131. 政 治 大. 第四節 不公平交易行為(unfair trade practice)之相關規範 ......................... 132. 立. 第一項 聯邦法針對商品貶低行為之救濟............................................................ 133. ‧ 國. 學. 第一款 聯邦交易委員會法(The Federal Trade Commission Act) .......... 133 第二款 蘭哈姆法(The Lanham Trade-Mark Act) .................................... 135 第二項 禁制令救濟(Injunctive Relief)........................................................... 136. ‧. 第三項 特權抗辯.................................................................................................. 138. sit. y. Nat. 第五節 本文見解 ................................................................................................. 140. io. er. 第一項 誹謗法的本質-闡明名譽的概念.......................................................... 140 第二項 誹謗法的基礎-社會價值觀.................................................................. 140. n. al. i n U. v. 第三項 誹謗法的規範範疇-損害名譽及商業誹謗 .......................................... 141. Ch. engchi. 第四項 自由與誹謗.............................................................................................. 143 第五項 德國法與美國法之差異.......................................................................... 145 第一款 歷史脈絡............................................................................................ 145 第二款 「尊嚴請求權」與「自由權」之限制 ............................................ 146 第三款 「信用」是否為廣義「名譽」之概念? ........................................ 147 第四款 「信用」概念之特殊性.................................................................... 148. 第五章 我國妨害信用罪之判決分析 ............................................................. 150 第一節 概述 .......................................................................................................... 150 第二節 我國妨害信用罪之判決整理與分析 .................................................... 152 第一項 判決分析.................................................................................................... 152 第一款 判決統計............................................................................................ 152 第二款 判決爭點量化整理............................................................................ 163 XII.

(13) 第二項 特殊爭點之再思考.................................................................................. 171 第一款 向少數人告知,算不算散佈?........................................................ 171 第二款 指謫商品品質不佳亦可解為妨害信用? ........................................ 174 第三款 利用公司名義詐欺,是否尚且構成以詐術損害公司信用? ...... 177 第三項 小結.......................................................................................................... 178. 第三節 「信用」概念之再思考 .......................................................................... 179 第一項 德國法見解................................................................................................ 179 第一款 妨害信用罪之保護法益為財產法益? ............................................ 180 第二款 無詆辱性言論?................................................................................ 181 第三款 不正當競爭防制法與我國公平交易法之比較分析 ........................ 182 第二項 美國法見解.............................................................................................. 184. 政 治 大 第二款 商品貶低訴訟.................................................................................... 184 立 第三款 不公平交易行為之相關規範與我國公平交易法之比較分析 ........ 185 第一款 誹謗訴訟............................................................................................ 184. ‧ 國. 學. 第三項 判決評析.................................................................................................. 186 第一款 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 90 年度上重訴字第 16 號刑事判決 ........ 186. ‧. 第二款 臺灣高等法院 91 年度抗字第 688 號刑事裁定 .............................. 187 第三款 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 92 年度上易字第 575 號刑事判決 ......... 188. sit. y. Nat. 第四款 臺灣高等法院 96 年度上易字第 199 號刑事判決 .......................... 191 第五款 臺灣高等法院 97 年度上易字第 1981 號刑事判決 ........................ 193. io. n. al. er. 第六款 臺灣高等法院 105 年度上易字第 879 號刑事判決 ........................ 194. i n U. v. 第四節 本文見解 .................................................................................................. 196. Ch. engchi. 第六章 結論...................................................................................................... 199 參考文獻............................................................................................................ 205. XIII.

(14) 圖表目錄 表一:判決案件數統計 ........................................................................................... 152 表二:高等法院之案件數 ....................................................................................... 156 表三:高等法院臺中分院之案件數 ..................................................................... 157 表四:高等法院臺南分院之案件數 ..................................................................... 158 表五:高等法院高雄分院之案件數 ..................................................................... 158 表六:高等法院之案件數 ..................................................................................... 159 表七:高等法院臺中分院之案件數 ..................................................................... 160 表八:高等法院臺南分院之案件數 ..................................................................... 160 表九:高等法院高雄分院之案件數 ..................................................................... 161. 政 治 大. 圖一:各個法院妨害名譽罪之案件數 ................................................................. 153 圖二:各個法院妨害信用罪之案件數 ................................................................. 153 圖三:高等法院逐年案件量趨勢圖 ....................................................................... 154 圖四:高等法院臺中分院逐年案件量趨勢圖 ..................................................... 154 圖五:高等法臺南分院逐年案件量趨勢圖 ......................................................... 155 圖六:高等法院高雄分院逐年案件量趨勢圖 ..................................................... 155 圖七:妨害信用罪與妨害名譽罪案件數之比例 ................................................. 156 圖八:高等法院之兩者比例 ................................................................................. 157 圖九:高等法院臺中分院之兩者比例 ................................................................. 157. 立. ‧. ‧ 國. 學. sit. y. Nat. n. al. er. io. 圖十:高等法院臺南分院之兩者比例 ................................................................. 158 圖十一:高等法院高雄分院之兩者比例 ............................................................. 159 圖十二:高等法院之兩者比例 ............................................................................. 160 圖十三:高等法院臺中分院之兩者比例 ............................................................. 160 圖十四:高等法院臺南分院之兩者比例 ............................................................... 161 圖十五:高等法院高雄分院之兩者比例 ............................................................... 161. Ch. engchi. XIV. i n U. v.

(15) 縮語表 縮 寫. 全. 稱. 意. § / §§. Paragraph / Paragraphen. 義. 條(章) / 數條(數 章). a.a.O.. am angegebenen Ort. 前揭(註、書、文). Abs.. Absatz. 指條文中的項. a. F.. alte Fassung. 舊條文. AT. Allgemeiner Teil. 總則. Aufl.. Auflage. 版次. Bd.. Band. 冊. BT. Besonderer Teil. 分則. BGHSt. 政 治 大 Entscheidungen des Bundesgerichtshofs in 立. 德國聯邦最高法院 刑事判決彙編. Strafsachen. ‧ 國. 判決彙編 同作者. derselbe / denselben / dieselbe. edition. f.. Folgende. ff.. Folgenden. sit. ed.. 編者 版次. n. al. er. Editor. io. ed.. y. Nat. dies.. Entscheidungen des Bundesverfassungsgerichts 德 國 聯 邦 憲 法 法 院. ‧. ders./dens./. 學. BVerfGE. Ch. engchi U. v ni. 本數與下一頁(條) 本數與以下數頁 (條). Fn.. Fußnote. 註腳. FS. Festschrift. 祝壽論文集. GA. Goltdammer's Archiv für Strafrecht. 期刊:Goltdammer刑 法文庫. HRRS. Höchstrichterlische Rechtsprechung Strafrecht. 期刊:最高法院刑法 實務. Hrsg.. Herausgeber. 編者. JA. Juristische Arbeitsblätter. 期刊:法學研習. JR. Juristische Rundschau. 期刊:法學瞭望. Jura. Juristische Ausbildung. 期刊:法學訓練 XV.

(16) JuS. Juristische Schulung. 期刊:法學教育. JZ. Juristische Zeitung. KritV. Kritische Vierteljahrsschrift für Gesetzgebung und Rechtwissenschaft. 期刊:法學雜誌 期刊:立法和法學批 判季刊. MDR. Monatsschrift für deutsches Recht. 期刊:德國法律月刊. NJW. Neue Juristische Wochenschrift. 期刊:新法學週刊. NStZ. Neue Zeitschrift für Strafrecht. 期刊:新刑法雜誌. No.. Number. 卷號. Nr.. Nummer. 指條文中的款. p. / pp.. page / pages. 頁 / 數頁. RGSt. Entscheidungen des Reichsgerichts in. 德國帝國法院刑事. Strafsachen. 判決彙編. Rn. 政 治 大. Randnummer. 邊碼、段碼. S.. 立 Seite / Seiten. StGB. deutsches Strafgesetzbuch. u. a.. und andere. 以及其他. Vol.. Volume. 冊. ZIS. Zeitschrift für Internationale. 頁/數頁. ‧ 國. 學. 德國刑法典. ‧ y. Nat. ZStrR. Schweizerische Zeitschrift für Strafrecht. ZStW. Zeitschrift für die gesamte. n. Ch. i U Strafrechtswissenschafte n g c h. XVI. sit. Zeitschrift für das Juristische Studium. io. ZJS. 學雜誌 期刊:法學學習雜誌. er. Strafrechtsdogmatik. al. 期刊:國際刑法釋義. v ni. 期刊:瑞士刑法雜誌 期刊:刑事法學雜誌.

(17) 論刑法第 313 條妨害信用罪.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問題意識 刑法第二十七章妨害名譽及信用罪章所保護者,為「名譽」與「信用」二者。 所謂名譽,是指個人人格在社會生活上所受之尊重。人既無法離開群體而生活, 既必生存於社會,也就必然會重視名譽之社會評價,否則立足於社會。職是之故, 所謂妨害名譽,即係降低他人人格之評價,使人引起精神上之痛苦,故為保護名 譽,刑法遂有妨害名譽罪之訂定1。.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至所謂信用,則是指自然人或法人在經濟活動中之可靠性、其給付或支付之 意願及能力;多數學說認為信用與名譽之區別在於信用係經濟上的評價,而名譽 則為社會上之評價;簡單來說,「信用」即為「經濟層面的社會評價」2。. sit. y. Nat. 如前所述,人是群居的動物,必須其他社會成員有所互動,才能藉此經營有 意義的社會生活;因此其他社會成員對個人在社會中的地位、能力、聲望如何看. n. al. er. io. 待,即是人際關係中極為重要的要素。對生存於這個社會的人類來說,名譽或信 用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此,美國學界曾提出了象徵互動論(符號互動學) 來解釋人類在符號層面(包括語言、手勢、肢體動作及其他符號等姿勢)的互動 過程:此派學說認為人是透過符號(特別是語言)的互動而與他人產生關聯,進 而形成「自我」。社群互動以及隨之而來的他人評價,是人類融入社群的重要媒 介。就此以觀,「名譽」的概念顯然與人格構成息息相關,都是經由他人觀點(或 態度)交換形塑而成。名譽是一種關涉他人的觀點或態度的語言3,信用亦然,二 者對於維持個人的社會生活都具有高度重要性,有必要以法律加以保護,這就是 刑法第二十七章妨害名譽及信用罪章之立法意旨。. Ch. engchi. i n U. v. 仔細探究我國刑法第 313 條妨害信用罪,「信用」一詞應如何解釋?耐人尋 味。多數實務認為,名譽與信用均為對人(包括自然人與法人)所為之社會評價,. 蔡墩銘,刑法各論,修訂 6 版,2008 年,頁 123。 林山田,刑法各罪論(上),修訂 5 版,2006 年,頁 271-272。 3 Frank Schößler, Anerkennung und Beleidigung, Rechtsgut und Strafzweck des 185 StGB, 1997, S. 46, 55, 58. 1 1 2.

(18) 前者為一般性,後者則重在財產方面4。學說則認為,所謂信用,乃為他人從事社 會活動時有關經濟生活方面之社會評價,與名譽具有其共通性5。同時,因其為有 關經濟生活之評價,亦具有財產之近似性。 我國法繼受德國法制,深受德國體系思維的傳統刑法釋義學所影響6。因此, 實有借鏡及探討德國法制結構之必要7。目前德國刑法第 187 條詆毀罪規定為「明 知其為不實,而指摘或傳述足以使他人受輕蔑、在社會通念中足以貶低他人或足 以危害他人信用之事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罰金。公然於集會中或以文書(第 十一條第三項)傳述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罰金」8,該條規定包含兩種不同 的構成要件,其一為對名譽的誹謗,其二為對對財產的危害。其中,第 187 條第 一句所述對名譽的誹謗,與德國刑法第 185 條、第 186 條相似,所保護之法益均 為名譽法益;第 2 句則非為名譽誹謗,而是一種對財產信用上的危害;而德國通 說對「信用」一詞的解釋,乃關於一個人履行其財產法上義務的能力與意願的可 信賴性9,其保護法益「財產法益」,性質上可謂為一種信用上的危害,屬於財產. 政 治 大 犯罪的危險犯,含有威脅整體財產利益的性質,可認為是一種對於整體財產是否 立 有所侵害的抽象危險犯。誹謗信用會與誹謗名譽並列規定,純粹是基於合目的性 ‧. ‧ 國. 學. 的考量;因此在德國刑法第 187 條第 2 句解釋上,重點應非探究信用名譽是否遭 到損害,而是在探討該行為對於財產利益是否存在威脅10;且和同條第 1 句解釋, 必須確定所指述之內容並非事實,否則即應回到德國刑法第 186 條適用11。. sit. y. Nat. 依上所述,德國法與我國法就「妨害信用罪」之保護法益見解,顯然不盡相 同;德國法例認為妨害信用罪所保護者為財產法益,但我國實務多數見解則認為. n. al. er. io. 刑法第 310 條誹謗罪跟第 313 條妨害信用罪之保護法益,均為個人名譽之保障, 究竟以何者為當?妨害信用罪之保護法益究竟是名譽法益?財產法益?或是其 非名譽、亦不同於財產、具有其特殊性?又其性質究為實害犯?具體危險犯?抽 象危險犯?本文認為,為釐清其中的差異,實有重新檢視「信用」一詞意義之必 要。. Ch. engchi. i n U. v. 實務見解可參照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刑事判決 103 年度上易字第 321 號、最高法院 87 年度 臺上字第 3663 號刑事判決,本文於第二章及第五章會加以詳述。 5 甘添貴,刑法各論(上),修訂 2 版,2014 年,頁 176。 6 許恒達,人格尊嚴、言論自由與名譽刑法,第八屆東亞法哲學研討會會議論文,2012 年 3 月, 頁 6-8。 7 此外,日本刑法第 233 條(信用毀損與業務妨害罪)條文結構也與我國近似,但囿於篇幅,日 本法不在本文研究範圍之內,另待其後有機會再撰文詳加論述。 8 本文於第三章有詳細的論述。 9 Wolfgang Joecks, Klaus Miebach, in Joecks/ Miebach (Hrsg.), Münchener Kommertar zum Strafgesetzbuch, Band 4, 2. Aufl. 2011, § 187 Rn. 2-3. 10 MK2- Joecks/ Miebach, § 187 Rn. 2-3; Lenckner/Eisele, in: Schönke/Schröder, StGB, 29. Aufl., 2014, §187 Rn. 3-4; Ulfried Neumann, Wolfgang Schild, in Neumann/ Schild, (Hrsg.), Nomos Kommentar zum Strafgesetzbuch, Bd. 2, 3. Aufl., §187 Rn. 4. 11 Thomas Fischer, Strafgesetzbuch mit Nebengesetzen, Band 10, 62. Aufl., 2015, § 187 Rn. 1-3a. 2 4.

(19) 再者,我國關於「名譽」保護的概念,曾於在 2000 年釋字第 509 號解釋作 成而出現重大轉折:一向以傳統德國體系釋義學為主的台灣法界,自此後於誹謗 罪解釋上納入了美國法「真實惡意」之概念12,開始了一連串的法制變革和法界 的討論。從 1935 年的立法迄今,台灣就「名譽」保護的相關刑法規定歷經了德 國、美國法律思想的繼受過程13,故討論美國的誹謗法14,亦有助於釐清我國就 「名譽」及「信用」在刑法上保護的相關爭議。 本文將藉由德國、美國之立法例,以及相關理論及實務見解之探討,釐清其 中的諸多爭議,並檢視將外國立法例運用於我國刑法體系之適當性。本文將試著 提出些許問題:例如我國實務為何把「信用」當作一種名譽權?如何將德國法中 把「妨害信用罪」的保護法益視為「財產法益」的概念引進我國的實務界?妨害 信用罪與他罪競合之問題如何處理?以及妨害信用罪保護法益如為名譽,為何其 刑度會重於同樣保護名譽法益之誹謗罪?. 政 治 大 上述問題,本文認為,可試圖從比較法中找尋其論證脈絡。不同於德國法將 立 妨害信用罪獨立出來,美國誹謗法,其誹謗之定義為損害名譽;換言之,誹謗法 ‧. ‧ 國. 學. 的本質,即在闡明「名譽」的概念。而美國法對「商譽」、「信用」的保護,主 要以這幾條路徑進行,一是誹謗訴訟、二為商品貶低訴訟,以及「不公平交易行 為」之相關規範,如聯邦法針對商品貶低訴訟的救濟、禁制令救濟,以及特權抗 辯等。仔細觀察,美國誹謗法似乎不如我國法及德國法,明確區分「名譽」與「信 用」之概念,以不同條文進行保護。. sit. y. Nat. n. al. er. io. 職是之故,本文希冀經由上述論理之探究,重新建構我國刑法第 313 條妨害 信用罪之保護法益、性質,以及相關爭議;並嘗試將德國法中「無詆辱性言論」 15 、美國誹謗法針對「商品貶低訴訟」、「誹謗訴訟」的見解帶入我國實務判決 中,增加判決論理的細膩度,提供更精確的論理過程,供我國實務界參考。. Ch. engchi. i n U. v. 第二節 我國研究概況與研究必要性. 釋字第 509 號解釋,實以一則案例,即商業週刊的總編輯與記者,撰寫一篇有關交通部長的 報導,而被部長自訴誹謗罪,二審法院判決有罪。參見台灣高等法院 86 年度上易字第 2617 號判 決。 13 許恒達,人格尊嚴、言論自由與名譽刑法,第八屆東亞法哲學研討會會議論文,2012 年 3 月, 頁 6-8。 14 這裡所說的美國誹謗法為聯邦法的誹謗法(United States defamation law)。 15 「無詆辱性言論」乃本文給予定義之名詞,意指無過失或不可歸責於當事人本身陷於無支付能 力,或因此沒有履行財產法上義務之能力。 MK2-Joecks/Miebach, § 187 Rn. 11-15; Lenckner/Eisele, in: Schönke/Schröder, StGB, 29. Aufl., 2014, §187 Rn. 1-3; NK3- Kindhäuser/Neumann/Paeffgen, § 187 Rn. 4. 3 12.

(20) 我國刑法第 313 條妨害信用罪之規定為「散布流言或以詐術損害他人之信用 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該規定係以 1911 年之大清刑律為刑法藍本,歷經多次修正,至民國 24 年底定並沿用迄今。深究 我國學界對妨害信用罪保護法益之看法,有的認為,其乃他人之經濟信用;經濟 信用,為他人從事社會活動時有關經濟生活方面之社會評價,與名譽具有其共通 性16。同時,因其為有關經濟生活之評價,亦具有財產之近似性。故,本罪保護 法益之定性,有認為屬於財產罪者,有認為屬於妨害名譽罪者,亦有認為屬於獨 立罪者17;理由在於妨害名譽罪,著重於個人人格之社會評價;而妨害信用罪, 著眼於個人經濟活動之社會評價。故信用,既非財產,亦不屬於名譽,而為一種 獨立之法益18。 再者,就該條文之構成要件釋義上,「流言」一詞該如何解釋?就學界的看 法,有認為「流言」,必須明知為不實,乃無稽之言,亦即無根據之流傳,其出 於自己之虛構,或得之於謠傳,或憑個人之臆測,必須明知為不實19。亦有認為 「流言」,須為虛偽不實,其內容須為全部或一部虛偽不實。如係真實之事實, 即非流言。是否為虛偽不實之判斷,有認為應視其是否與客觀事實相反而定者; 有認為應視其是否與行為人直接經驗或認識之事實相反而定者20。由此可知,依.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現今多數學說見解,已將該罪構成要件中的「流言」定義為虛偽且明知為不實, 此與德國刑法的規定相同,本文將於第三章「德國妨害信用罪之分析」加以詳述。. sit. y. Nat. 就性質方面,學說有認為,妨害信用罪為實害犯,因刑法第 313 條妨害信用 罪既明定為「損害他人信用」,則解釋為必須損害行為已生結果,始成立本罪21;. n. al. er. io. 亦有認為,其為具體危險犯,妨害名譽罪應以他人名譽陷於毀損危險作為構成要 件結果,基於體系解釋,因此認為其性質同樣屬於具體危險犯。不論是妨害名譽 或是妨害信用的行為,須達足以貶損之程度或信用須有受損之虞時,始能成立22。 更甚者,亦有認為其為抽象危險犯,不以實際上已生損害或危險為必要,只須有 生損害之虞為已足,固本質上為抽象危險犯23。. Ch. engchi. i n U. v. 就此,問題的核心在於, 「信用」一詞該如何定義24?又, 「信用」在刑法上 甘添貴,刑法各論(上),修訂 2 版,2014 年,頁 176。 甘添貴,刑法各論(上),修訂 2 版,2014 年,頁 176。 18 甘添貴,刑法各論(上),修訂 2 版,2014 年,頁 176。。 19 褚劍鴻,刑法分則釋論(上),增訂版,2004 年,頁 1040-1041;韓忠謨,刑法各論,增補 1 版,2000 年,頁 392-394。 20 甘添貴,刑法各論(上),修訂 2 版,2014 年,頁 176。 21 潘恩培,刑法實用,再版,1962 年,頁 611。 22 褚劍鴻,刑法分則釋論(下),增訂版,2004 年,頁 1095-1097。 23 甘添貴,刑法各論(上),修訂 2 版,2014 年,頁 176。 24 學說有認為信用乃經濟生活之評價。可參見甘添貴,言論自由與妨害名譽,台灣本土法學雜 誌,14 期,2000 年 9 月,頁 117;甘添貴,刑法各論(上),修訂 2 版,2014 年,頁 176;亦 有學說認為,信用專指經濟上支付能力。可參見陳煥生、劉秉鈞,刑法分則實用,修訂 2 版,2009 4 16 17.

(21) 的保護法益為何?就此,本文將試圖從實務案例切入,深入分析我國妨害信用罪 之保護法益、性質及構成要件,將其之眾多問題,藉由外國立法例之論理基礎, 梳理出較為清晰的脈絡,於實務判決中強化其論理依據,進而重新建構其法理基 礎。 第三節 研究方法和研究範圍之界定 綜上所述,本文將詳細整理歸納我國妨害信用罪之學說、實務見解,試圖重 新定義「信用」一詞之概念,並將妨害信用罪之構成要件、性質,特別是保護法 益,加以詳細說明,梳理清楚諸多疑義。故本文之研究重心,乃在於「信用」在 刑法上的保護法益為何,透過我國學說與實務見解的論述,加以分析、檢討,並 藉以釐清「名譽」與「信用」的關係,輔以圖表詳加說明。. 政 治 大. 本文在研究方法上,係以評價法學為思考,就該法律的規範意義上來說,不 只是在形式上需得以自圓其說的文字遊戲,更是在價值上與社會實然面價值相互 適應調和的意義詮釋25。是故,本文將藉由德國法、美國法等外國立法例之分析. 立. n. al. er. io. sit. y. Nat. 定。. ‧. ‧ 國. 學. 比較,從歷史的觀察角度回顧,進而剖析現行法,試圖對「信用」和「名譽」之 間的互動關係做出解釋,此兩概念,有一部分相連而類似,亦有一部分具有同樣 的基礎與要素,但也有不盡相同之處。故本文的寫作目的主要是想闡明「信用損 害」是否僅限於財產的損害?「名譽損害」是否僅存在於對道德價值的否認?又 或者「名譽」與「信用」是彼此相互流轉的概念,幾乎是不可分割?在此,首先 必須研究保護客體「信用」之概念為何,以及信用法益相對於名譽法益之範圍界. Ch. i n U. v. 以下,本文將透過 89 年至 106 年之我國高等法院判決分析前揭概念。本文 選取之判決內容,以台灣高等法院、台灣高等法院台中分院、台灣高等法院台南 分院、台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台灣高等法院花蓮分院等妨害信用罪終審裁判之 見解為主,並扣除一些程序判決,分析具有代表性之案件、輔以學說見解,並嘗 試將外國具有參考價值之法例、裁判、學說的見解帶入我國實務判決中,深入解 析具有延伸性、對比性、類比性之主要爭點,增加判決論理的細膩度,供我國實 務界參考。. engchi. 第四節 研究架構 本論文共分六章,其架構簡述如下。. 年,頁 401。 25 Karl Larenz 著,陳愛娥譯,法學方法論,2000 年,頁 2-16。 5.

(22) 第一章為緒論,本文將提出問題意識,說明我國就此議題之研究概況與研究 必要性、實務運作現況、本文所採取的研究方法與研究範圍,為全文作一概括介 紹。 第二章為我國妨害信用罪之分析。首先從我國妨害信用罪之構成要件加以解 析,說明「名譽」、「信用」概念上之解釋,再輔以我國學說文獻及實務判決, 梳理其中脈絡。之後,再針對妨害信用罪之保護法益,分析我國文獻及實務見解, 進而歸納整理出不同見解,進行分析整理,深入探討,提出本文的見解。 第三章為德國妨害信用罪之分析。首先逐條分析德國刑法侮辱罪章之第 185 條至第 187 條,並說明德國刑法學界與實務界對德國刑法「名譽」概念之見解, 再就德國刑法上「信用」概念,進行分析,此乃全文之重心,主要探究「信用誹 謗」是否為損害名譽的犯罪行為?「名譽」概念是否僅為「尊嚴請求權」?據此, 本文將梳理就「名譽」與「信用」概念之關係脈絡,輔以案例說明,最後提出本 文之見解。.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第四章為美國誹謗法之分析。首先就美國誹謗法加以論述,針對傳統學界對 「名譽」概念之看法,進行探討。本文將先回顧美國法上認為名譽為財產權、榮 譽、尊嚴等諸多說法,再輔以社會學家高夫曼所提出的「戲劇理論」,深入剖析 名譽概念之各個面向;再者,就誹謗法對「商譽」、「信用」的保護,以及「不 公平交易行為」之相關規範(如聯邦法針對商品貶低訴訟之聯邦交易委員會法、 蘭哈姆法、禁制令救濟、特權抗辯等救濟方式)加以分析,並比較德國法與美國. sit. y. Nat. n. al. er. io. 法的不同,最後提出本文之見解。. Ch. i n U. v. 第五章回到我國,為我國妨害信用罪之判決分析。首先就妨害信用罪之實務 判決做爭點整理,以台灣高等法院、台灣高等法院台中分院、台灣高等法院台南 分院、台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台灣高等法院花蓮分院等終審裁判之見解為樣本, 進一步做檢討與分析,輔以學說見解,嘗試將外國具有參考價值之法例、裁判、 學說的見解帶入我國實務判決中,深入解析具有延伸性、對比性、類比性之主要 爭點,重新建構妨害信用罪「信用」之概念,並增加判決論理的細膩度,供我國 實務界參考。就實務見解而言,本文以高等法院之見解為主;如有見解尚未統一 者,則依多數見解之裁判,並加以解析說明尚有不同見解,並分析幾則相關之實. engchi. 務判決。 最後,第六章將以命題之提出與說明,簡要歸納本論文的見解,並指出本文 因篇幅限制而未能深入說明或尚未形成明確結論之部分,以做為未來相關研究可 能展望。. 6.

(23) 第二章 我國刑法第 313 條「妨害信用罪」之分析 刑法第 313 條妨害信用罪之規定為「散布流言或以詐術損害他人之信用 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第一節 妨害信用罪之歷史追溯 在刑法第二十七章妨害名譽及信用罪章中,名譽是指個人之人格在社會生活 上所受之尊重,妨害名譽,即為降低他人人格之評價,使該人引起精神上之痛苦, 不被社會接受26。信用是指自然人或法人在經濟活動中之可靠性及其給付或支付 能力;大多數的學者認為信用與名譽之區別在於信用係經濟上的評價,而名譽則 為社會上之評價27。也就是說,學者多半把信用定義為「評價」的概念。. 政 治 大 要通盤了解刑法第 313 條妨害信用罪,就應該先從立法歷程開始。由於我國 立 刑法繼受德國及日本法制,從立法歷程,可知其繼受之軌跡,便可釐清相關爭議。 ‧. ‧ 國. 學. 依循時代的推演,現行之妨害信用罪,其雛型可追溯至刑律草案時期的條文,更 進一步詳加探究,就唐律、明律等內文之記載,可得知該條文演進之脈絡28。 第一項 立法歷程. y. Nat. sit. 首先,先介紹 1907 年刑律草案時期的條文,在當時規定於第三十一章關於. n. al. er. io. 名譽信用安全及祕密之罪章中。從唐律、元典章 刑部十五、明律之沿革、立法 理由,可知該條文之歷史沿革。本文將試圖分析其論證的脈絡29。 第一款 刑律草案:1907 年. Ch. engchi. i n U. v. 第三十一章 關於名譽信用安全及祕密之罪 第三百四十一條 凡流布虛偽之風說或用其餘偽計,而損他人或其業務之信用者,處四等 以下有期徒刑、拘留或三百圓以下罰金。 沿革:. 26 27 28 29. 蔡墩銘,刑法各論,修訂 6 版,2008 年,頁 123-124。 林山田,刑法各罪論(上),修訂 5 版,2006 年,頁 271-272。 黃源盛,晚清民國刑法史料輯注(上),2010 年,頁 178-179。 黃源盛,晚清民國刑法史料輯注(上),2010 年,頁 178-179。 7.

(24) 【唐律】 諸投匿名書告人罪者,流二千里。(謂絕匿姓名,及假人姓名以避己作 者,棄置、縣之俱是)。得書者皆即焚之,若將送官司者,徒一年;官司 受而為理者,加二等;被告者不坐,輒上聞者,徒三年。 【元典章 刑部十五】斷例 無頭匿名文字寫得輕呵,將本人流,他的媳婦孩兒斷與拿住的人,更賞 鈔五十定。若是寫的重呵,將本人敵了,將他媳婦孩兒斷與拿住的人, 更賞鈔一百定。不曾見撇的人呵,不教告,隨時敗獲者,依條處斷。得 書者即便焚毀,將送入官,流犯人二等,官司受而為理,流二等。 【明律】 凡投隱匿姓名文書,告言人罪者,絞。見者即便燒毀,若將送入官司者, 杖八十;官司受而為理者,杖一百;被告言者不坐。若能連文書捉獲解 官者,官給銀一十兩充實。. 政 治 大. 立. ‧ 國. 學. 現行律與【明律】同30。. ‧. 理由: 信用為處世最要之端,凡有違法而後告之者,固屬必罰之行為,非但被 害之人一身所受之損害應有要求致罰之道而已。夫信用之性質,不外名 譽之一種,故其處分與前條同。. er. io. sit. y. Nat. al. n. 從這裡可以看出,在刑律草案的立法理由中,有針對名譽與信用兩者間之關 係,加以說明。其明白指出「信用」之性質屬名譽之一種。若侵害之,與侵害個 人之「名譽」相同,即信用屬於廣義名譽概念下的一環。不過卻沒有進一步論證 這樣的觀點是從何而來。. Ch. engchi. i n U. v. 第二款 修正刑律草案:1910 年 2 月 第三十一章 關於名譽信用安全及祕密之罪 第三百五十九條 凡流布虛偽之風說,或用其餘偽計,而損他人或其業務之信用者,處五 等有期徒刑、拘役或一百圓以下罰金31。. 30 31. 黃源盛,晚清民國刑法史料輯注(上),2010 年,頁 178-179。 黃源盛,晚清民國刑法史料輯注(上),2010 年,頁 264-265。 8.

(25) 這裡與刑律草案的差別僅在於其處五等有期徒刑,把拘留改成拘役,罰金數 額降低。 第三款 欽定大清刑律:1911 年 1 月 第三十一章 關於名譽信用安全及祕密之罪 第三百五十九條 散布流言或以詐術損害他人或其業務之信用者,處五等有期徒刑、拘役 或一百圓以下罰金。32 這裡將刑律草案以來的「凡流布虛偽之風說,或用其餘偽計」改成了「散布 流言或以詐術」,本文認為,此雛型已越來越接近現代刑法的構成要件。. 立. 第四款 暫行新刑律:1912 年. 政 治 大. ‧ 國. 學. 第三十一章 關於名譽信用安全及祕密之罪. ‧. 第三百五十九條 散布流言或以詐術損害他人或其業務之信用者,處五等有期徒刑、拘役 或一百圓以下罰金。. sit. y. Nat. n. al. er. io. 理由: 信用為處世最要之端,凡有違法而後告之者,固屬必罰之行為,非但被 害之人一身所受之損害應有要求致罰之道而已。夫信用之性質,不外名 譽之一種,故其處分與前條同。33. Ch. engchi. i n U. v. 第五款 刑法第二次修正案:1918 年 第二十七章 妨害名譽及信用罪 第三百二十二條 散布流言或以詐術損害他人之信用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得 併科或易科一千圓以下罰金。 理由: 32 33. 黃源盛,晚清民國刑法史料輯注(上),2010 年,頁 351。 黃源盛,晚清民國刑法史料輯注(上),2010 年,頁 491。 9.

(26) 原案第三百五十九條以損害他人之信用為犯罪成立之要件,修正案改為 「意圖損害他人之信用」句,是雖未至實有損害程度罪亦成立,所規定 犯罪之行為過於擴充,故本案擬仍從原案34。 此時已將秘密罪章獨立出去,如修正理由所言,原本本章合併於妨害安全信 用名譽及秘密罪章,本案擬另為一章,蓋所侵害之法益不同,且有特種免刑之情 節35,故未再與之合併。 又,行為人須致他人之信用有實際損害,抑或具備意圖即可。仍有爭論。 第六款 改定刑法第二次修正案:1919 年 第三百三十六條 散布流言或以詐術損害他人之信用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得 併科或易科一千圓以下罰金36。. 政 治 大. 立. ‧ 國. 學. 此條文之內容與刑法第二次修正案相同。. ‧. 第七款 中華民國刑法:舊刑法 1928 年. sit. y. Nat. 第二十六章 妨害名譽及信用罪. n. al. er. io. 第三百三十條 散布流言或以詐術損害他人之信用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得 併科或易科一千圓以下罰金。. Ch. engchi. i n U. v. 理由(暫行律): 信用為處世最要之端,凡有違法而後告之者,固屬必罰之行為,非但被 害之人一身所受之損害應有要求致罰之道而已。是以妨害信用之結果, 受害者較妨害名譽之結果為重,故處罰從嚴37。 此處理由指出,妨害信用之結果,受害者較妨害名譽之結果為重,但為何較 重?理由尚未提及。值得商榷。. 34 35 36 37. 黃源盛,晚清民國刑法史料輯注(上),2010 年,頁 742。 黃源盛,晚清民國刑法史料輯注(下),2010 年,頁 1004。 黃源盛,晚清民國刑法史料輯注(上),2010 年,頁 855。 黃源盛,晚清民國刑法史料輯注(下),2010 年,頁 1006。 10.

(27) 第八款 中華民國刑法修正案初稿:舊刑法 1933 年 第二十七章 妨害名譽及信用罪 第三百條 (原第三百三十條) 散布流言或以詐術損害他人之信用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 或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38。 第九款 中華民國刑法修正案:1934 年 第二十七章 妨害名譽及信用罪 第三百零六條 散布流言或以詐術損害他人之信用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 或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39。. 政 治 大. 立. ‧ 國. 學. 第十款 中華民國刑法:1935 年. ‧. 第二十七章 妨害名譽及信用罪. sit. y. Nat. 第三百十三條 散布流言或以詐術損害他人之信用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 n. al. er. io. 或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40。 第二項 小結. Ch. engchi. i n U. v. 分析完妨害信用罪之立法沿革,可以發現,該條文於 1907 年之刑律草案中 的立法理由提及:「夫信用之性質,不外名譽之一種,……」明確指出信用與名 譽之關係,也說明「信用為處世最要之端」,顯示信用之重要性,若損害他人之 信用,將會若入刑法處罰的範疇,誠屬當然。 然而,本文進一步檢視,會發現,立法理由僅提及此,並未就信用為何屬於 名譽概念下之一環,多做解釋。且本條文自從民國 24 年間修訂後,直至今日, 未再經過任何修正,因此留下許多未解之爭議;在刑律草案的立法理由中,指出 「信用」之性質屬名譽之一種,到暫行新刑律仍有提及,不過到了 1918 年刑法. 38 39 40. 黃源盛,晚清民國刑法史料輯注(下),2010 年,頁 1081。 黃源盛,晚清民國刑法史料輯注(下),2010 年,頁 1145。 黃源盛,晚清民國刑法史料輯注(下),2010 年,頁 1242。 11.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2013) The ‘Art’ of Teaching Creative Story Writing In (Eds., Janice Bland and Christiane Lütge) Children’s Literature in Second Language Education. (2004) Language and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Then, it is easy to see that there are 9 problems for which the iterative numbers of the algorithm using ψ α,θ,p in the case of θ = 1 and p = 3 are less than the one of the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incapable to extract any quantities from QCD, nor to tackle the most interesting physics, namely, the spontaneously chiral symmetry breaking and the color confinement.. 

support vector machine, ε-insensitive loss function, ε-smooth 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 smoothing Newton algorithm..

The subjects for the present study are 495 first-graded students from five Taiwanese senior high schools, and 270 freshmen from the Department of

On the other hand, the pre-Lunar New Year Sale on clothing, falling price in fresh pork and a waiver of welfare housing rentals by the Housing Institute for the first quarter 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