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普通法上「名譽」概念之分析

第四章 美國誹謗法之分析(defamation law in the United States)

第二節 普通法上「名譽」概念之分析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5

第二款 書面(文字)誹謗(libel)

書面誹謗,一般多見於紙上,如惡意以虛假的、內容不實的書面(文字、圖 畫、符號等)形式公開貶損他人之名聲、人格、信用(信譽、商譽)的行為。其 後果是使被誹謗者,遭受公眾之憤恨、鄙視、嘲笑,並使其工作、社交和社會地 位降低。符合上述任何情形,均屬誹謗,一般可以侵權行為起訴。在某些情況,

情節嚴重的可構成妨害社會治安的誹謗罪,危害社會秩序,或是群體誹謗者,則 以輕罪(misdemeanor)論處395

但在現代美國,基於憲法第一修正案,對言論自由之憲法性保護,書面(文 字)誹謗已不再受到刑事追訴。美國侵權法重述第二版第 568 條規定,書面誹謗 包括書寫或印刷之誹謗事件之公開,或是某種物理型態或其他具有相同傷害性質 及特點之表達方式396

總結來說,書面(文字)誹謗的構成條件有:第一,公開散佈內容虛偽不實 的訊息,意在貶損他人之名譽;二,採用書面,包括文字、圖畫、攝影、電影等 持久性形式散佈,從而擴大對受害者名譽的損害程度;三,具有惡意,即明知內 容不實而故意散佈,或明知有內容不實的可能而不予查證即公開散佈;至於行為 人動機如何並不重要397

第二節 普通法上「名譽」概念之分析

本文以下將分析,在美國誹謗法的脈絡底下,名譽的概念為何。

第一項 什麼是名譽?

承接第三章德國法上對名譽概念的探討,可以得知的是,要對名譽做一個令 人滿意的定義,是相當困難的。主要的原因在於,名譽被視為一個人行為的外部 評價,以及在社會價值觀下所認定應為的人格特質。舉例來說,如鄰居、同事或 廣大民眾等對一個人的評價398。法律要保護的,可以說是自身在社會的投射,「即 使這樣的投射並不一定正確」。這說明名譽要保護的不是個人的人格,而是一個 人在社會上應該、且被期望成為什麼399

395 Vincent R. Johnson 著,趙秀文、楊智傑譯,英美侵權法,2006 年,頁 329。

396 Vincent R. Johnson 著,趙秀文、楊智傑譯,英美侵權法,2006 年,頁 329。

397 Vincent R. Johnson 著,趙秀文、楊智傑譯,英美侵權法,2006 年,頁 329-330;羅文輝,美 國誹謗法規:法制、判例及修法提案,新聞學研究 51 集,1995 年 7 月,頁 188。

398 Thomas Gibbons, Defamation Reconsidered, 16 (4)OXF.J.LEG.STUD. 587, 589 (1996).

399 Raymond E. Brown, The Law of Defamation in Canada, 14 (1) CAN. J. COMMUN.83,83-5(1994).

不於 1275 年,制定「高官名譽保護法」(the Scandaum Magnatum),並成立星 座法院(Star Chamber)405,以嚴格的法律來維護皇室的名譽,並藉此杜絕私下 的決鬥行為;除了皇室貴族之外,一般百姓的名譽若被侵害,額外設置不同於教 會法庭的莊園所在地法庭(local or manorial court)審理406

頁 2;James Q. Whitman, Between Self-Defense and Vengeance/Between Social Contract and Monopoly of Violence, 39 TULSA L.REV. 901, 922-23 (2004); James Q. Whitman, Enforcing Civility and Respect:

Three societies, 117 YALE L. J. 1279, 1313-16 (2007).

405 WILLIAM SEARLE HOLDSWORTH,AHISTORY OF ENGLISH LAW VOL VIII 336 (1948),翻譯參閱吳 永乾,美國誹謗法所稱「真正惡意」法則之研究,中正大學法學期刊,15 期,2004 年 4 月,頁 8。

406 See Paul T. Hayden, Reconsidering the Litigator’s Absolute Privilege to Defame, 54 OHIO S.L.J. 985, 1006-08 (1993); Bonnie Docherty, Defamation Law: Positive Jurisprudence, 13 HARV.HUM.RTS.J. 263,

法庭410在 Reynolds v. Times Newspapers Ltd.411一案中對名譽的含義和重要性都有 所詮釋;而上議院除了 Reynolds 案之外,在其他的案例中亦有相同見解,均明 白的指出,名譽必須被當成一種權利來保護,且具備重要性412,之後的美國聯邦 最高法院對之亦有管轄權(jurisdictions)413。此外,實證研究關於美國在 1980 年 代的誹謗法,認可主要因素為激勵在訴訟程序中的原告為自己的名譽平反,這樣

407 Paul T. Hayden, Reconsidering the Litigator’s Absolute Privilege to Defame, 54 OHIO S.L.J. 985, 1008 (1993); L.ELDREDGE, THE LAW OF DEFAMATION 5 (1978),吳永乾,美國誹謗法所稱「真正惡 意」法則之研究,中正大學法學期刊,15 期,2004 年 4 月,頁 8。

408 T.EMERSON,THE SYSTEM OF FREEDOM OF EXPRESSION 98-101 (1970); F.HAIMAN,SPEECH AND LAW IN AFREE SOCIETY 43-44 (1981); Willaim T. Mayton, Seditious Libel and the Lost Guarantee of a Freedom of Expression, 84 COLUM.L.REV. 102-05 (1984),翻譯參閱吳永乾,美國誹謗法所稱「真 正惡意」法則之研究,中正大學法學期刊,15 期,2004 年 4 月,頁 8-9。

409 Colin R. Lovell, The “Reception” of Defamation by the Common Law, 15 VAND.L.REV. 1051, 1067-68 (1962).

410 相當於最高法院,為 The House of Lords。

411 Reynolds v. Times Newspapers Ltd case, 2 AC 127, HL 201 (2001); 3 WLR 1010 (1999); EMLR 1 (2000); 4 All ER 609 (1999).

412 Reynolds v. Times Newspapers Ltd was a House of Lords case in English defamation law concerning qualified privilege for publication of defamatory statements in the public interest. The case provided the Reynolds defence, which can be raised where it is clear that the journalist had a duty to publish an allegation even if it turns out to be wrong. In adjudicating on an attempted Reynolds defence a court will investigate the conduct of the journalist and the content of the publication. The subsequent case of Jameel v. Wall Street Journal Europe affirmed the defence, which has been successfully raised in several defamation proceedings.

413 Gertz v. Robert Welch Inc 418 U.S. 323, 341 (1974).

414 ERVING GOFFMAN,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 245(1990);高夫曼(Erving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8

名譽的本質,可以說是外在社會的觀感;它聚焦在別人的看法以及被告所為 的陳述中給予的回應,個人的名譽可說是一種人們與社會相關並根據事實所為的 判斷。誹謗法說明這樣的觀點。最明顯的是,在訴訟程序中,原告的要素顯示出 其聚焦的重點取決於社會的態度。原告必須顯示公開的言論是如何提及他,是怎 樣構成誹謗,以及如何向第三人散布。這些需要明白的說明被害人是如何指控被 誹謗。因此,舉例說明,因為名譽並非來自於本人自身的觀點,而是其他人對於 個人自身的評價,基本上在於誹謗事件是如何傳達給第三人的,而且必須以散布 的方式傳達誹謗的意思,這樣才會讓大眾熟悉且了解這些言論是如何指涉他。「公 開」這件事,在名譽的本質上為重要關鍵且也很明顯的存在於司法受理的誹謗案 件中415

判斷誹謗法的本質,就是試圖闡明名譽的概念,已如前述。因此,在英國的 法律,有一些較為先前的判斷標準是以公開的方式損害他人的名譽,並將其暴露 於仇恨、藐視與嘲笑之中,或是將他從同伴的社會中排除。較為一般的判斷標準 在於公開是否傾向於降低原告在社會一般大眾間好的評價,或是他在別人眼中的 形象416。在南非的法律,一般的判斷標準在於「這樣的傳達」是否成立誹謗罪,

這是依據英國法而來。舉例來說,法院也贊成主審法官所說的,一個人的名譽,

並非存在於真空中,而是真實存在的417,名譽是:

「尊嚴是一個人所有的…在社會中,社會如何定義之…取決於每個特殊 案例的事實而定…假如一個人的名譽在有系統的社群之內,而他是其中 一個成員或者身在其中…在他生活的社群中…是可歸責於該社群且在 整體社會上是因為大眾不贊成的行為而受到損害的,法院就會使用它的 力量來賠償他的損失。」418

美國侵權法重述第二版419,對誹謗的定義:

「試圖傷害另一人的名譽,為了要降低其在社會上的評價或是阻止第三 人與之交往或交易420。」

Goffman)著,徐江敏、李姚軍等譯,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2012 年,頁 19 以下。

415 Lyrissa Barnett Lidsky, Defamation, Reputation, and the Myth of Community, 71 WASH.L.REV. 1, 12; DARIO MILO,DEFAMATION AND FREEDOM OF SPEECH 17(2008).

416 MILO,DEFAMATION AND FREEDOM OF SPEECH 17(2008).

417 RICHARD PARKES, QC, PROFESSOR ALASTAIR MULLIS, GODWIN BUSUTTIL, ADAM SPEKER &

ANDREW SCOTT,GATLEY ON LIBEL AND SLANDER 7 (12th ed. 2015).

418 (1) SA 702 (A) (1996). A sectional standards test has also been adopted in NSW: see Hepburn v. TCN Channel Nine Pty Ltd 2 NSWLR 682 (1983).

419 翻譯參閱徐偉群,論妨害名譽罪的除罪化,臺灣大學法律學系博士班博士論文,2005 年,頁

32。

420 THE AMERICAN LAW INSTITUTES SECOND RESTATEMENT OF THE LAW OF TORTS § 559 (197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9

從法律角度切入,涉及到緩和侵害他人名譽和言論自由之間的關係,似乎應 該強調名譽的概念與人格特質不同。首先,被告可能會引出原告平常就有不好的 名譽之證據,但是並非是對原告特殊的不當行為的證據-那些被視為與主張者真 正的名譽無關的。這些規則,乍看之下,雖然強調人格與名譽不同是不合邏輯的;

然而,名譽的本質,卻聚焦在尊嚴的損失以及被屏除於社會相符的名譽之外,這 也是取決於一般社會通念的觀感。因此,在誹謗訴訟中的被告希望能保護邏輯上 的優勢,或是以一般人的經驗來看,都希望能伴隨著好名聲。這樣的優勢一般來 說如商業上的,比方說是業務關係,或是社會上的,如人際關係或是社群關係421

名譽的反映不脫其本質上為尊嚴的概念以及人們應有的人性尊嚴,也是一個 在有秩序的自由中最根本的概念。這使得法律開始關心於將名譽保護形成一個核 心概念-當聯邦最高法院逐漸開始承認名譽具有法律上的意義時,在 Rosenblatt

v. Baer 案中,法官 Brennan 寫了一段強而有力的不同意見書

422

「當然擁有好的名聲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以及名譽已經被再三地認可 為一種自由人中最應該被珍惜的權利之一;因此名譽也應該作為美國聯 邦憲法中被保護的權利之一423。」

總結來說,名譽在美國法上的地位,主要是透過誹謗法加以保護。在誹謗法 的體系中,聯邦最高法院已經承認名譽是種權利,可接受名譽是一種與憲法地位 一致的權利。因此可以說,誹謗法是指「足以傷害一個人名譽,以致降低他在群 體中的評價,或阻卻第三人與他交往」的表達行為424。美國法的名譽概念,大概 就是第三章所分析的德國法上所謂的「外在名譽」。不過,更詳細的探究,就會 發現,美國法在歷史的進程中,對名譽的概念,還是有一些不同的說法。美國社 會學界提出象徵互動論,用以解釋個人與群體間之互動關係;社會學家高夫曼以 此理論為根基,提出「戲劇理論」,予以解釋名譽在社群評價中的重要性。本文 以下將詳述之。

第二項 「名譽」的三種概念

名譽,可說是一種財產、一種榮耀、一種尊嚴。但這三種概念並非具備獨立 性,實際上,可能存在著某種程度的重疊性。這三種概念,對於發展至今的誹謗 法,具有重大的影響。以下本文將詳細分析這三種概念,希冀提供美國法上的名

421 DAWN OLIVER,COMMON VALUES AND THE PUBLIC-PRIVATE DIVIDE 268(1999).

422 383 U.S. 75, 92 (1966).

423 MILO,DEFAMATION AND FREEDOM OF SPEECH 25-6(2008).

424 WILLIAM LLOYD PROSSER,W.PAGE KEETON,DAN B.DOBBS,ROBERT E.KEETON &DAVID G.OWEN, THE LAW OF TORTS 774 (5th ed. 201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0

譽概念一個較清晰的輪廓425。 第一款 名譽作為一種財產

此種見解將名譽視為一種無形的財產,此意味近似於名譽可以被人們藉由努 力和勞力取得。如果名譽受損,可以用金錢的方式彌補回來。名譽,是立基於好 的名聲(good name),是一個人良好行為(meritorious activity)的產物,可以說 人擁有名譽就像他擁有透過勞務活動而獲得的財產一樣426,這時誹謗法的目的,

此種見解將名譽視為一種無形的財產,此意味近似於名譽可以被人們藉由努 力和勞力取得。如果名譽受損,可以用金錢的方式彌補回來。名譽,是立基於好 的名聲(good name),是一個人良好行為(meritorious activity)的產物,可以說 人擁有名譽就像他擁有透過勞務活動而獲得的財產一樣426,這時誹謗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