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企業社會責任的實踐與價值——以中日韓重工企業為個案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企業社會責任的實踐與價值——以中日韓重工企業為個案研究"

Copied!
7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管理學院管理研究所 碩士論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Management College of Management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Master Thesis 企業社會責任的實踐與價值 ——以中日韓重工企業為個案研究 Implementation and Value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 the case study of Heavy industry In China, Japan, and Korea 研究生:殷康妍 指導教授:印永祥博士 Advisor:YungHsiang Yin,PH.D. 2018 年 6 月 JUNE,2018.

(2) 目录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4. 第三節. 研究流程 ............................................................................................... 5. 第二章. 文獻回顧 ...................................................................................................... 6. 第一節. 企業社會責任 ....................................................................................... 6. 第二節. 企業價值 ............................................................................................. 12. 第三節. 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價值之間的關係 ............................................. 13. 第三章. 研究步骤与方法 ........................................................................................ 17. 第一節. 研究對象之定義與衡量 ..................................................................... 17. 第二節. 預期成果 ............................................................................................. 18. 第四章. 個案研討 .................................................................................................... 19. 第一節. 日本小松製作所 ................................................................................. 19. 第二節. 韓國現代汽車集團 ............................................................................. 34. 第三節. 中國三一重工集團 ............................................................................. 5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64. 第一節. 研究結論 ............................................................................................. 64. 第二節. 研究限制及後續研究建議 ................................................................. 65. 參考文獻 .................................................................................................................... 67.

(3) 誌謝辭 2018 年是我在臺北度過的第七年,七年前的我有幸作為第一屆陸生,只身 來到台北求學,七年後的我即將帶著兩個學士學位和一個碩士學位學成離開。這 期間的歡笑及淚水歷歷在目,成長與挫折皆埋藏心間,有太多的感謝想要訴說。 首先要感謝論文指導老師印永祥教授,老師在身兼多職十分忙碌的情況下, 依然以自身嚴謹細緻的治學態度為學生的論文提供了全方位的指導,老師循循善 誘的教導和不拘一格的思路,給予我充分思考的空間。老師課堂外對我為人處世 的言傳身教,也令我收益頗豐。另外也要特別感謝師母的關懷,老師與師母對我 的幫助,讓我在千里之外的台北也有了家一般的溫暖。 其次我要感謝管院秘書淑蕙姐與景惠姐在行政事務上給予的幫助和便利;感 謝班上的同學,在學習過程中給予的互動互助,教學相長。商學不是我大學第一 專業,雖畢業時也順利獲得了商學學士學位,但整體的功底並不是很牢固,在研 究所的課程中、小組研討中,同學們幫我解決了不少困難和疑惑;感謝我的室友 章樂寧,在論文後期的緊張階段,幫助處理生活上瑣事,讓我能夠專心的完成論 文。 最後我還要感謝父母,是他們在背後默默的付出,提供金錢與精神上的支撐, 讓我能夠安心完成學業。 殷康妍 謹誌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管理研究所 2018 年 06 月.

(4) 摘要 隨着經濟發展導致的環境問題日益緊迫,企業社會責任的地位逐漸上升,不論是 已開發國家的企業主動執行,或是開發中國家的企業受政府政策約束被動執行, 均對此有所作為。本研究針對中日韓三家大型重工企業的企業社會責任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作為,分別定義廣義及狹義的企業行為,尋求 不同開發程度國家企業間的異同之處並於學術界理論對應。. 關鍵詞:企業社會責任 ;重工業;企業價值。. Abstract A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ssues - the side effect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 has been becoming an urgency day by day,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plays a more and more critical role in the world. Either corporations or governments started to take actions: some corporations in developed countries showed their willingness to be responsible and corporation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were forced to reform under the pressure of their governments' new environmental policies. This study has a focus on three corporations' initiatives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which are representatives of heavy industry in China, Japan, and South Korea. Additionally, the study analyzes the initiatives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general theory and narrow perspectives as well as seeks to apply theories on distinguishing the initiatives of developed countries' corporations and the initiatives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corporations.. Key words: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Heavy Industry; Corporate Values..

(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一、研究背景 西方的封建制度在 17 世紀後隨著諸侯的家業沒落與企業與城市的興起產生 了結構性的變化,企業在社會中所扮演的重要性也隨著工業革命與資本主義的盛 行,已經成為現代經濟成長的動力引擎,更是提供生活中之財貨與勞務的主要供 給者。然而隨著全球化的浪潮席捲,當今的企業除了為投資者創造公司價值之外, 企業社會責任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已經成為衡量企業價值的一 個重要指標。 目前國際上有關企業社會責任規範、標準及道德行為準則(codes of conduct) 的發展日漸蓬勃,獲得多數認同並引用的標準或規範者約有聯合國全球盟約(The UN Global Compact)、OECD 多國企業指導綱領、全球永續報告第三代綱領 (WBCSD)及世界企業永續發展委員會規範(GRI G3)等。 歐美經濟發展全球領先,也是最早開始重視企業社會責任的地區。除政府的 政策官方指引外,民間企業界也自發組織各種協會,實行著企業在股東利益最大 化這一職責之外的,對於所有利害關係人的社會責任。成立於 1972 年的「Business Roundtable」 ,具有極強的領袖意涵,BR 是一個集合了美國領先企業首席執行官 的協會,致力於促進經濟繁榮,並通過良好的公共政策為所有美國人提供多的機 會。 將視線回到亞洲,如新加坡、香港、韓國、中國、日本等國家、地區也日渐 重視企業社會責任推廣與發展,政策措施包括強化資訊揭露、發布企業社會責任 實務守則、政府主導成立社會責任基金等。 中國在企業社會責任方面的意識遠遠落後於已開發國家,國內企業的發展程 度和管理者的普遍質素都非屬行業前端,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也與已開發國家市場 有一定的差距。2000 年前後中國為了加入 WTO 在許多方面進行了調整以期符合 世界市場的大環境。短短的 30 年間中國經濟崛起,從世界工廠轉變成為世界市 場,越來越多的外資進入中國市場,也帶來了許多國外的企業意識,企業社會責 任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項。然而中國在企業社會績效衡量方面的研究仍是戔 戔之數,與之有關聯的研究大都僅在觀念上突破了傳統的企業財務評價理論,但 1.

(6) 對於如何具體衡量企業社會責任的績效,並沒有深入研究。縱觀中國現有的專用 於評價企業社會責任的體系,主要在獎項的各項指標上體現,(一)中國企業社 會責任「金蜜蜂獎」1,評估指標為:企業社會責任戰略與治理、企業與利益相關 方的關係、資訊披露和責任競爭力典型實踐等 19 個選擇性問題;(二)「中國最 佳企業公民評選」2,評估內容為:企業公民理念概述、企業公民組織架構、企業 公民行為分類調查、實踐企業公民理念的具體行為資料和企業公民基本資料五方 面; (三)社會科學院「中國 100 強社會責任指數」3,以中國 100 強系列企業為 研究主體,其評價體系以責任管理為核心,分別從市場責任、社會責任和環境責 任對企業進行評估。主要依據企業的社會責任報告、財務報告,企業官方網站等 其主動披露的責任資訊來進行綜合評價。 第三種評獎指標參考了國際企業社會責任的指標體系,中國企業社會責任倡 議書及世界 500 強企業的社會責任評估體系。白皮書,從商業賄賂制度、產品合 格率、社保健康培訓、節能減排等角度進行了綜合評估;藍皮書,則從責任管理、 市場責任、社會責任和環境責任四個維度評價企業社會責任發展水準。為了直觀 反映企業社會責任管理現狀和資訊披露水準,將企業分為五類:卓越者、領先者、 追趕者、起步者和旁觀者。 本研究主要圍繞亞洲企業的社會責任進行探討,分別選取了日本、韓國、中 國三個重工業企業作為研究對象,借鑒「中國 100 強社會責任指數」的評價方法, 就其所主動披露的社會責任資訊來作為狹義企業社會責任的定義數據,更進一步 對於該三家企業所投入的廣義企業社會責任來做分析。 二、研究動機 在全球化的過程中,所得不均、失業惡化、政治極化、溫室效應等議題日益 加劇,而公部門的治理與因應無法有效地遏止這些現象,社會責任不只是政府的. 1. “金蜜蜂獎”, 2008 年起《WTO 經濟導刊》雜誌社主辦,其特點是:(1)評估指標覆蓋面廣,. 指標的設定充分考慮了中國的實際; (2)包含禁入標準,提高標準的權威性; (2)評估系統可作 為企業自我評估的工具,通過自我改進以提高企業社會責任水準。 2. “中國最佳企業公民評選”, 國內最早推廣“企業公民”概念的評價活動,由《21 世紀經濟報導》 、. 《21 世紀商業評論》發起主辦。指標體系涵蓋善待股東、員工、客戶、環境與資源、合作夥伴和 社會六部分。其特點為: (1)標準全面;(2)指標平衡具體。 3. 《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报告》 ,自 2009 年起每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企业社会责任研. 究中心编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其特點為: (1)体系比较完整; (2)全面评价与专题研 究相结合。. 2.

(7) 責任,更大一部分應建構在企業上,在比例方面政府的支出應不超過社會責任總 數的 25%,而民間企業則應該佔到 70%以上。故 CSR 成為一股重要的公有財貨 (Public goods)、公共財 (Common goods)或是集合財貨 (Club goods)。 例如中信金辜氏家族將中山區金華地段的「榮星花園」無償捐贈予臺北市政 府,提供市民免費的休憩空間,即是屬於 CSR 的範疇。臺灣宏碁電腦在龍潭鄉 所設立的渴望園區,提供廣大休憩空間,會議場所與運動設施,視為集合財貨的 一種。台塑集團在 1973 年所設立的長庚醫院,是亞洲規模最大的私人醫院,屬 於公共財貨的一種。以上三種案例,都可視為 CSR 的範疇,明顯與私人財貨的 定義不同。4 而進一步探究 CSR 的概念,不難發現,「企業社會責任之父」Bowen(1953) 在其開山之作《商人的社會責任》一書中,提出了「人們究竟期待商人們承擔怎 樣的社會責任」這一基礎性問題,從而拉開了企業社會責任實踐和研究的大幕。 而追本溯源,企業社會責任作為一種理念,其古老淵源可以上溯至古希臘時期。 亞里斯多德說:「在一個治理很好的社會中,……公民不能過著匠人或商人的生 活,這樣的生活毫無高尚可言,並且也有損于人格的完善。」而與之對應的,同 時代的中國,孔子也提出「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的觀點。雖然無論是亞里 斯多德還是孔子,其對商人逐利的指責與今時今日的企業社會責任頗有距離,但 是我們從此也不難看出,無論身處何種時代,只片面追求自身利益的行為一定會 受到全社會的壓制與反對,社會公共利益是每個人都需要考慮的優先事項,對於 商人來說,如何在追求利益與維護社會公共利益之間謀得平衡,無疑非常重要。 此乃本文的研究動機之一。 各種績效顯示,未來這一世紀社會企業產業將會有較大轉變,不易再度出現 如本研究對象般巨大的重型工業,未來的產業趨勢是服務業,諸如百度、Google 等,企業規模會主要分佈在中小型公司,故企業社會責任並不僅僅是大公司的責 任,更應該使得所有企業皆有這樣的認知,負擔共同的社會責任。此乃本文的研 究動機之二。 本研究選擇重工業企業作為研究產業,眾所周知相較於其他產業重工業更容 易產生環境污染,對於社會責任也應當承擔更多。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日韓則. 4. 將私有財、公共財、公有資源、與集合財定義明述於此。. 3.

(8) 是資本主義國家,而同為資本主義市場的日本與韓國,在企業經營策略上也有著 不盡相同之處,這些都是三國社會文化及政經的差異所主導造成的。二十一世紀 是亞洲的世紀,而中國作為亞洲乃至世界最強大的開發中國家,在經濟飛速發展 的同時,對照亞洲已開發國家——日本、韓國的同產業企業,在軟實力方面有哪 些方面可以學習借鑒。此乃本文的研究動機之三。 本文並無意對「企業社會責任」這一概念進行追本溯源的討論,而是將討論 的視野集中在現代意義上狹義與廣義的企業社會責任,並在討論企業社會責任的 內涵、性質和意義的基礎上,進一步探討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動機與必要性,及 其對企業價值的影響。. 第二節. 研究目的. 「企業社會責任」已經成為中國常用的概念總稱,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責任、 商業可持續性等國際通用術語基本意涵相同,其所涵蓋的領域則在不斷演化,包 括企業對社會、環境和經濟的影響。 透過文獻蒐集整理後發現,對於企業社會責任衡量的定義不論在學界還是理 論界都屬於游離的狀態,並無統一之概念,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歸納如下: 探討「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價值」之間的關係; 探討「企業社會責任」這游離的概念,在不同的社會文化中的差異; 探討「企業實務的實際運用」與「學者理論定義」之間的異同。 本研究從評價企業社會責任的總體狀況出發來研究中、日、韓三國企業社會 責任與企業價值是否存在關係,以及存在何種的關係。根據這中、日、韓三國的 上市企業現行年報所披露的有關企業社會責任的資訊,採用結合文獻的個案分析 法與基於現有數據的實證方法相輔成的方式,整理歸納出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價 值間的關係。. 4.

(9) 第三節. 研究流程. 確立主題. 1.訂立研究主題 2.產生研究動機 3.確認研究目的. 文獻回顧. 1.企業社會責任 2.企業價值 3.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價值 的關係. 研究設計. 資料蒐集分析. 結論與建議. 1.研究對象及資料蒐集 2.衡量工具 3.資料分析方法 1.資料整理與分析. 1.研究結論與建議. 5.

(10) 第二章 文獻回顧 本章針對研究主題中的關鍵字詞蒐集國內外的相關文獻進行彙整及回顧,共 分為三節:第一節對「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的起源、 發展及其衡量的構面作較為詳細的闡述,第二節對「企業價值」(Corporate Value) 的定義、內涵及其衡量的構面作說明,第三節則探討前兩者變量,即「企業社會 責任」與「企業價值」之間的關係。此章節所做的文獻歸納亦作為研究架構的設 計構建基礎。. 第一節. 企業社會責任. 一、國外企業社會責任的起源與發展 英國學者 Sheldon (1923)指出企業具有滿足消費者產品需求,股東權益、員 工福利、甚至社會期待之道德因素。故此,企業應通過多方經營,來滿足各利害 關係人之多面向期待。Sheldon (1923)被認為將此廣泛概念,冠予「企業社會責任」 的第一人。5而 Eells & Walton(1961)將企業社會責任視為一種企業與社會間的 互動結果,企業具有與社會維持良好關係的道德責任。而發展出了社會責任鐵律 的 Davis (1961; 1962 and 1963)認為,企業社會責任是一個複雜的概念,其指出社 會責任與權力密切相關,權力與責任的平衡是公平的前提。一個企業承擔的責任 越少,則其社會權力越小。商人所作出的決策和採取的行為至少部分地要考慮企 業直接的經濟與技術利益以外的因素。企業躲避社會責任的後果,將是其社會權 力的逐漸喪失。企業對社會責任的非經濟價值性,人們作為勞動者、消費者或者 社區的公民受企業活動影響或影響企業經營時,並不僅僅是為了從企業得到直接 的經濟利益,即企業對社會的責任不僅僅局限在經濟方面,還包括非經濟方面的。 在這一維度上,Davis(1975)進一步指出企業在注重給自己盈利的同時,還需要 承擔增加整個社會福利的義務。 McGuire(1963)在《企業與社會》一書中提出, 「社會責任的觀點假定企業 不僅有經濟和法律責任,同時有超越這些義務的社會責任。」他認為,企業的社 會責任是凌駕於經濟和法律責任之上的義務。但是,在 20 世紀 70 年代前,諾貝. 5. 企業社會責任是一個非常寬泛的概念,並且往往處於模糊不清的地帶。從其最早被提出以來,. 其定義就一直處於學術界、企業界與非政府組織之間的爭議之中。雖然通說將 Bowen 視為“企業 社會責任之父”。. 6.

(11) 爾獎得主 Friedman 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定義佔有壓倒性的統治地位。Friedman (1970)表示,企業的天職是獲取利潤,企業有一個而且只有一個責任,那就是 「在公開、自由而沒有欺詐的競爭中,充分利用資源、能力去增加利潤」。這些 從新古典經濟學理論出發的學者往往對企業社會責任持有否定的態度,不認為企 業具有承擔社會責任的必要性。他們認為要求企業承擔社會責任是對企業資源的 「誤用」 ,是與企業價值最大化目標的背離。顯見的是,在否定說(即認為企業存 在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自身盈利)觀點成為解釋企業社會責任的通說觀點之前, 總體而言,企業經營者與學界普遍認為,企業社會責任是種游離概念,被視作一 種單純的慈善行為,一種純粹的利他式的外部性問題,也不是學界研究的主流領 域。 隨著消費者運動和環境保護運動的興起,「企業的社會責任就是追逐利潤最 大化」的觀點逐漸失去其論述的優勢,社會大眾與學界普遍認為企業應承擔相應 的社會責任。為了仔細地反映社會問題與經濟行為間的密切關係,Ackerman (1976)提出「企業社會回應」概念,認為企業社會回應是一種企業策略和企業管 理過程與一種制度化的決策方式,可以應對不同時間公眾預期變化。 Carroll(1979)提出了廣義的企業社會責任概念,即「企業社會責任包含了 在特定時期內,社會對組織在經濟上、法律上、倫理上和自行裁量的期望」,在 此基礎上,Carroll(1991)進一步提出了金字塔理論模型6。經濟責任和法律責任 是企業必盡的責任,經濟責任是指企業的盈利性活動,是其他更高層次社會責任 實現的基礎,法律責任是指企業的一切經營活動都必須嚴格遵守法律法規條款。 倫理責任則是應盡責任,是指企業的各項工作應當符合公平、公正的社會基本倫 理道德,不能從事違反社會公德、公序良俗的行為。自行裁量的責任是企業的願 盡責任,是指企業作為社會的組成成員,須為社會的繁榮、進步和人類生活水平 的提高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此外,Freeman(1983)提出的公司治理的利害關 係人模型,利害關係人是指與企業生產經營行為和後果具有直接與間接關係的群 體或個人。對企業而言,其利害關係人一般可以分為三類:資本市場利益相關者 (股東和公司資本的主要供應者),產品市場利益相關者(公司主要顧客、供應商、. 6. 這一模型涵蓋了他在 1979 年提出的企業社會責任概念的四個層次——經濟、法律、倫理和自行. 裁量。. 7.

(12) 當地社團和工會),以及組織中的利益相關者(所有公司員工,包括管理人員和一 般員工)。 另一個則是英國學者 Elkington(1997)提出的三重底線概念。所謂三重底線, 指的是企業應當滿足經濟底線、環境底線以及社會底線。換言之,就是企業必須 履行最基本的經濟責任、環境責任和社會責任。企業的經濟責任就是新古典經濟 學派的學者持有的傳統觀點,認為企業要將主要精力投入在創造營收與獲利,承 擔社會更多的稅賦義務,並相對應的股東的分紅。其餘的精力必須在創造營收與 獲利的前提下,善盡企業對環境保護的責任,企業的成長與環境保護可以是彼此 互創共同共榮的平衡狀態。而社會責任指的是企業對其他利益相關方所背負的責 任。 但亦有不少學者,對社會責任的範疇提出了質疑,如 Robbins(1991)認為 企業的社會責任是一種長遠目標,這種目標超出了企業目前所需。Koontz(1993) 認為企業的社會責任是就企業可能對社會產生影響的行為進行認真的考慮。 Koontz(1998)認為企業的社會責任就是超出其股東等資本市場利益相關者狹隘 的責任觀,而站在全社會的角度進行考慮,替全社會所履行的責任。 進入 21 世紀後,企業社會責任這一概念的宣導和研究主體的範圍得以擴大。 在此前,雖然其經歷了否定到肯定的轉折,但一般多是學界和企業界對企業社會 責任加以考慮,而在經濟全球化的 21 世紀,國際組織也對企業社會責任概念的 發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動作用,諸如聯合國的全球契約就是致力於企業的策略政策 倡議。其宣導企業作為推動全球化的主體,確保企業在運用市場、商業、技術和 資金的方式有利於經濟和社會發展。企業自身也開始自發地注意重視這一部分的 實施。從中不難看出,企業社會責任概念日益正被人們所接受,並在接受過程中, 也實現了其內涵意義的擴大。 二、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的起源與發展 中國的企業社會責任的研究發展相對較晚。因此學界的研究對於企業社會責 任往往是以吸收運用為主,並在此基礎上結合中國獨有的文化特點和經濟特徵, 提出了一些適合中國國情的企業社會責任的概念。 以 1978 年之改革開放為伊始,至 2000 年加入 WTO 為階段,企業社會責任 的研究相對比較未成系統與結構化,對其的理解也比較片面化。王秋丞(1987) 指出企業社會責任是指企業在自願的情況下,積極參與社會治理,解決社會問題。 8.

(13) 吳克烈(1989)將企業社會責任這一概念分解成三個上述面向分析,並在此基礎 上指出企業社會責任可以在某種程度上看成企業應該對社會承擔的責任。袁家方 (1990)指出,企業在具體運營中,除去維護自身所需外,還應該注意承擔對社 會的責任。劉俊海(1999)在袁家方的觀點上更進一步,雖然他沒有明確提出利 害關係人的概念,但他認為從企業經營目標的角度出發,企業社會責任指企業不 僅要負責股東的盈利,還要考慮股東以外的社會利益。 從實踐的角度來看,企業社會責任概念研究的擴展與中國參與經濟全球化進 程息息相關。從 20 世紀 90 年代末期開始,中國學者對這一概念進行了比較細緻 的研究。尤其在中國逐漸成為「世界工廠」以來,大量跨國企業在中國擁有投資 並設立公司,中國的企業社會責任問題進一步引起關注。盧代富(2002)就指出, 企業所有者可以視為企業外部利益相關者,企業一方面要為股東負責,同時也要 對社會進步負責。他認為企業社會責任的本質是企業及其經營者與外部利益相關 者的利益關係對企業發展實現機制的重構和期待。 李正(2007)明確提出企業社會責任主要包括五大類,分別是企業對消費者、 員工、社區、環境和一般社會利益相關者的責任。徐尚昆(2007)從中國企業管 理者的角度,總結了企業社會責任的 9 個維度,分別是:經濟責任、法律責任、 環境保護、客戶導向、以人為本、公益事業、就業、商業道德和社會穩定與進步。 曹鳳月(2008)認為企業社會責任並非單純的只為股東的經濟利益考慮,它超脫 了短期的經濟效益,更應致力於發展關乎人類的長期性目標。 中國也有部分學者基於 Carroll 「金字塔」模型理論從層級角度對企業社會 責任的涵義進行解釋。Carroll 將企業社會責任分成四個層級,陳迅(2005)將企 業社會責任分為三個層次,分別是基本社會責任、中級社會責任和高級社會責任, 以此來對應經濟責任、法律責任、倫理責任與企業自願履行的責任四個層級,並 在此基礎上建立模型分析層級之間的關係及其在實踐活動中的具體運用。李偉陽 (2008)在此基礎上更進一步,將 Carroll 「金字塔」模型與利益相關者理論相 結合,構建了企業社會責任的「三維結構模型」 ,從「內容:履行責任」 ; 「動力: 為什麼要履行責任」 ; 「方式:如何履行責任」三個層面對企業社會責任進行全面 理解。 三、企業社會責任的衡量方式 企業社會責任的複雜性與廣泛性也帶來了一個問題,就是如何對企業社會責 9.

(14) 任進行衡量。國外理論界對這一問題的研究以 20 世紀 80 年代作為分界。80 年 代之前,對企業的社會責任的研究主要聚焦在如何處理社會問題和承擔社會責任 之上,因此當時的研究主要採取「聲譽指數法」和「內容分析法」。所謂「聲譽 指數法」,是指向專家學者或研究者發放問卷,讓他們對各個企業與社會責任各 方面相關的政策進行評估後進行打分,然後設定權重,根據最後的結果評價企業 的社會責任。Bragdon(1972) 、Folger(1975) 、Vance(1975) 、Heine(1976)等 的研究都是釆用該方法對特定地區範圍或具體某個行業的企業社會責任進行衡 量和評價的。Weitz(1972)在莫斯科選出了 14 家他認為社會責任績效較好的企 業,並根據自己評定的標準建立了一套聲譽指標體系,把企業分成了「優異的」 、 「值得鼓勵的」和「最差的」三類,但他的這套方法並沒有說明評判的具體標準, 主觀性太強,可信度及應用性較弱。這也是這類方法具有的普 遍問題。 「內容分析法」主要是通過分析企業公佈的相關數據來對企業社會責任進行 考察,其中企業公佈的年報是比較重要的文件。這一方法在確立變數以後,具有 較客觀的評價方法和步驟,Beresford (1973,1975,1976),Ingran(1978), Alexauder(1978) ,等都是釆用該方法進行衡量和評價的。該方法的主要缺點是 披露的真實性有待商榷,同時對於某些無法量化的社會責任相關方面也無能為力。 80 年代以後,隨著利益相關方理論的發展,企業社會責任的衡量有了更為 細化的載體,因此各種利益相關方模型得以藉此提出。它是體現利益相關方理論 帶給企業社會責任研究新內容的一個最為典型的例子。上世紀 90 年代,由著名 的社會責任型投資基金(SRI)管理公司 KLD 公司設立的 KLD 指數(Domini 400 Social Index)7以樣本容量大、評價較為客觀和公正而得以最為廣泛的應用。KLD 指數從五個方面對企業的社會責任績效進行評價,分別是環境、社區關係、雇用 關係、機會平等、消費者關係。具體的測評方法有三步,第一,先使用定性篩選 法,淘汰從事軍備、酒精、煙草等違背社會責任的企業;第二,設置 8 個與企業 社會績效相關的變數來衡量企業對各利益相關方的責任;第三,根據量表專案對 目標企業按五個等級(-2、-1、0 、+1、+2)進行評分。. 7. KLD 指數(Domini 400 Social Index),是美國第一個以社會性與環境性議題為篩選準則的指數,. 由 Kinder、Lydenberg 及 Domini & Co.Inc.(KLD)在 1990 年 5 月創立並開始應用。KLD 指數提 供給社會責任型投資者一個比較基準,並可進一步瞭解社會責任性評選準則對財務績效上的影 響力度。. 10.

(15) 除此之外,還有外部利益相關方模式、內部利益相關方模式、RADP 模式 (Clarkson , 1995)8等方法對企業社會責任進行測評。 國內對企業社會責任的測評基本沿用了上述的幾種方法,其中「內容分析法」 和「指數法」是較為常見的兩種方法。指數法就相當於國外學術界所歸納的 KLD 指數法。內容分析法在中國主要的運用形式有三種,第一種是把檔中有關社會責 任內容的字數、句子數乃至頁數作為評價指標,這種方法在我國比較不常見,比 較有代表性的有蔡剛(2010)將 2009 年度的 82 家上市公司自願發佈的社會責任 報告的字數作為考察評判的標準。 第二種是將企業公佈的社會責任內容進行種類的劃分,在每一大類下在劃分 各個小類,根據定量和定性兩種方法對每一小類進行賦值。如李正(2006)的研 究認定企業所公佈的內容中可以將 6 大類 15 小類劃入企業社會責任的範疇,並 以此進行打分和匯總,衡量各樣本企業社會責任水準。這種方法是內容分析法中 運用的比較多的方法,賀小剛(2008) 、沈洪濤(2008) 、宋建波(2009)的研究 都是在此基礎上進行評估和賦值,只是根據對企業社會責任的概念不同的界定範 圍對具體的種類劃分進行了調整。 第三種方法在國內運用的也比較少,是虛擬值法。這種方法主要是以是否公 佈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來考評其企業社會責任。目前主要有高清(2009)從 2008 年滬深兩大股市中自願發佈社會責任報告和沒有發佈社會責任報告的公司配對, 具體研究發佈報告與否對公司股價的波動影響。 而指數法在評價企業社會責任方面主要具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確定 社會責任行為表現的具體內容和變數。主流方法與國外理論界一致,多基於利益 相關者的標準來界定企業社會責任行為。比較有代表性的研究有:王懷明(2007) 、 楊自業(2009) 、朱雅琴(2010) 、王曉魏(2011) 、徐漲(2012) 、宋建波(2012) 等。這些研究的主要差異是其對利益相關者的界定不一,有的包含了投資者、消 費者、員工、社區、環境、政府等,比較全面,而有的只涉及了其中的兩個或三 個概念,同時,不同研究對於不同利益相關者採取了不一樣的量化指標,而對同 一利益相關者採用的指標也並不盡相同。. 8. RADP 衡量模式是從員工、股東、顧客、供應商、公眾利益相關方等方面評價企業社會績效。. 在此基礎上,借鑒 Vodic 和 Cochran 描述企業社會責任策略的四個術語(“對抗型”、“防禦型”、 “適應型”和“預見型”) ,建立了評價企業社會責任的 RDAP 模式。. 11.

(16) 第二則是對各個專案的權重問題,這一問題是近期的熱點問題,在早期的研 究中並沒有得到過多的涉及。早期如姚海鑫(2007)認為各個專案的權重是一致 的,隨著研究的深入,專家學者對各個專案的相對重要性有了認知,也因此在研 究中通過不同的指標權重加以刻畫。張蘭霞(2009)、李雄飛(2009)的研究中 比較好的體現了這些問題。 第三個問題是對企業社會責任綜合得分的計算,目前主要被用于衡量的方法 是線性加權評價法和模糊綜合評價法,如李立清(2006)、王林萍(2007、顏剩 勇(2007)。這兩種方法拥有一样的缺點,只適合用於計算指標間相互獨立的評 價體系。近年來,學者們開始探索一些新的權重和計算綜合得分的方法:那保國 (2012)尝试將粗糙整理論和模糊測度法引入評價綜合得分的計算,提出「粗糙 集-模糊積分」企業社會責任評價模型。買生(2012)構建了企業社會責任客觀評 價指標體系以及熵權-TOPSIS 法評價模型。林正奎(2012)借助熵權和層次分析 法建立了組合評價模型。近几年來,因數分析法在量化衡量和評價綜合企業社會 責任中的運用也越來越廣泛,如何小洲(2011) 、張旭(2012)和徐漲(2012) , 這些方法的利弊还需在推廣使用中進一步研究和探索。. 第二節. 企業價值. 金融經濟學家對企業價值所下的定義是:「企業的價值是該企業預期自由現 金流量以其加權平均資本成本為貼現率折現的現值」,企業價值與企業的財務決 策息息相關,這一定義體現了企業資金的時間價值、投資風險以及持續發展能力。 將其擴大到管理學領域來言,可以將企業價值定義為企業遵循價值規律,通過以 價值為導向的管理,使得所有企業利益相關者均能獲得滿意回報的能力。 首先我們應當關注研究企業價值的意義。黃德舜(1998)提出股東投資企業 的目的就是為了盈利,因此要決定是否對一個企業進行投資,首先要做的自然是 對企業價值進行價值評估。現今通常意義的企業價值可以分為很多類,如市場價 值、帳面價值、內在價值等。正如洪志祥(2010)所提出的那樣,企業價值的評 價正是為了回答企業價值幾何的問題。一般在進行企業評價的時候,專業人員將 會從三個層次做出分析,這三個層次分別是價值基礎、價值標準和價值情境。 在了解了企業價值的意義以後,我們應當將目光集中在如何具體衡量企業價 值。早在 1993 年, Stern(1993)便建構了一個可以和公司薪酬制度相結合的正. 12.

(17) 確評量績效系統,其核心概念是不應該一味追求股東財富最大化,而是要考慮對 員工的激勵方式,強調一個叫「市場附加價值」(Market Value Added, 或 MVA) 的概念。這與 20 世紀古典經濟學中提到的股東利益最大化的觀點不同,是對於 Stren Stewart 諮詢公司提出的 EVA9. 評價系統的進一步更新。Lieber(1996). 提出,若市場附加價值大於零則隱含著市場預期企業未來的回報會高於其目前的 資金成本,並有能力創造更多的盈餘,基於這一認識,股價會隨之而上漲。 張素鈴(1999)在分成兩個研究主題的基礎上,實證相關可能因素與市場 MVA 的關係。她所提出的兩個主題分別是比較 EVA 與傳統會計數字每股盈餘 (EPS)評價方法,及未調整會計科目前的剩餘利潤(RI)之不同。研究最終結 論發現,MVA 真正反應的是企業的經濟價值而不是會計價值。而隨著過去資訊 的增加,企業當期 MVA 的預測能力也隨之提升。 Gressle(1996)則持有古典經濟學的觀點,認為企業的應當最大化的追求股 東財富,而要實現這一目標就要提升經濟附加價值。股票的價格反映了投資人對 企業目前經濟附加價值的觀點,以及對未來附加經濟價值的預期。因此管理階層 必須投資在能使公司經濟附加價值提高的專案上。 通過經濟附加價值所計算出來的企業價值,與市價最為接近,但要求得該值 最大的問題是計算過程太過繁雜(Fisher,1995)。因此 Copeland et. al. (2002) 將 EVA 簡化為經濟利潤(EP),在方便企業經營層使用這一概念進行實際運營 決策的同時也幫助投資人更好地理解企業的實際價值。所謂 EP,就是衡量企業 某段期間所增加的價值,阮國賢(2001)以 1990 年至 1995 年臺灣地區股票上 市公司之財務報表資料為樣本數據計算 EP,並與其本益比,作為引數;以 1995 年至 1999 年臺灣地區股票上市公司之股票報酬率,為因變數;採用驗證投資模 式的經濟利潤法,來探究是否優於傳統財務理論的本益比法。其實證結果顯示, 使用經濟利潤法作為投資評價法的投資績效較佳;若同時加以考慮本益比與經濟 利潤兩項因素,又相較於考慮本益比或經濟利潤單一項因素的投資績效較為更佳。 綜上,該研究結論建議投資人可採用經濟利潤法來評估投資決策,更為精確的預 測公司未來真實價值,從而增進股東財富權益。. 第三節. 9. 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價值之間的關係. EVA,基於股東權益最大化理論,来衡量企業價值的評價方式。. 13.

(18) 目前存在大量研究關於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價值之間關係的實證文獻,在這 一領域的研究國外學者從上世紀 70 年代就逐漸開始。但相關研究並未能夠達成 一定的共識,當下對於兩者之間的關係主要有五種論斷,分別是正相關、負相關、 不相關、呈 U 形曲線和協同關係。 認為兩者之間呈現正相關的學者主要認為,就外部而言,積極履行社會責任 的企業能夠滿足更多領域的利益相關者的需求,從而在後期發展中得到更廣泛的 支援,企業整體獲得的利益將會大於其付出的成本;對內來看,一個負責任的企 業會引起更少的勞資糾紛,同時對外也能獲得更大的市場份額,兩相結合,並逐 漸轉化為實際的經濟利益,最終使得企業價值得到提升。對這一觀點較早的佐證 是 Moskowitz(1972),根據實證研究提出企業價值的大小取決於企業承擔社會 責任的能力的結論,即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力度越強,表現越好,企業所具有的 價值就越高。此外,Ruf(2001)等學者的研究也發現,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價 值之間呈現正相關的關係。Margolis,Elfenbein 和 Walsh(2010)回顧了 35 年的 證據,發現企業社會責任對於企業價值有較小的積極影響。Servaes 和 Tamayo (2013)提供證據表明,當客戶對企業從事的活動高度認同時,企業社會責任與 企業價值之間存在正相關關係。雖然國內學者在這塊領域的研究起步較晚,但也 有不少學者得出了這一觀點。如沈洪濤(2005)的實證研究表明,盈利能力越好 的公司越傾向於向公眾披露企業社會責任資訊;姚海鑫等(2007)以 2005 年在 滬深兩市上市的企業作為樣本,從利益相關者的分析維度出發,分析了股東財富 與企業履行社會責任之間的關係,最終得出履行社會責任可以增加股東財富的結 論。 與這種觀點爭鋒相對的則是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價值之間存在負相關的關 係。支撐這一觀點文獻相對較少,其邏輯是當企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的時候會增 加其核心成本,給企業運營造成額外的負擔,最終拖累企業的發展,影響企業的 價值。持有這一觀點比較有代表性的是 Carroll(1985)所做的研究。在他所提出 的「金字塔模型」下,不難看出更關注社會議題的公司並沒有收穫更多的盈利, 與之相反的是,這些企業在財務報表上往往顯得績效不佳。同時 Aupperle(1985) 等認為企業社會責任浪費資本和其他資源,因此企業在與那些不事企業社會責任 議題的公司相比處於競爭劣勢。Boyle (1997) 、Brammer (2006)的研究結論 也支持兩者間負相關關係。Cristomo (2011)認為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會降低企業 14.

(19) 價值。 中國學者李正(2006)也在這一領域作出了獨特的貢獻,他研究了企業社會 責任對企業價值的短期和長期影響,提出了從短期看,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往往會 顯著地抑制企業價值的提升,產生消極作用;而從長期看,這種抑制效應會消失, 但是也並不會產生積極的影響。 第三種觀點認為企業社會責任對企業價值沒有顯著影響,即企業社會責任對 企業價值的影響不顯著或兩者不相關,持此觀點的學者有 Alexander(1978)、 Preston(1990)、Mc wmians(2000)、Subroto(2003)等。 值得關注的是,近年來中國學者結合對中國企業、市場現況、社會環境所得 到的研究,認識到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價值之間的關係並不是絕對的正相關、負 相關或不相關那麼簡單能解釋完全的。在不同的外部因素影響下,不同類型、不 同內容的企業社會責任行為對企業價值的不同方面,如市場價值、財務價值、長 期績效、短期績效的影響可能存在差異。如王懷明(2007)以上證 180 指數上市 公司為樣本的實證研究發現,上市公司對政府、投資者和公益事業的責任貢獻與 企業績效呈現正相關時,對員工的責任貢獻與企業績效則是負相關的關係。朱雅 琴(2010)的研究進一步證實了這一觀點,從社會多維度的層次出發研究,發現 各個維度對企業社會價值的影響機制並不相同。具體言之,企業向政府和職工履 行的社會責任往往能顯著提升企業價值,而企業向投資者履行的社會責任卻常常 會對企業價值產生消極的影響。企業向不同供應商履行社會責任則並不會產生對 企業價值的顯著影響。陳可(2010)的研究發現也提供了一定的輔證,並非所有 面向的企業社會責任均會對企業財務績效產生正面影響,僅對政府和慈善方面的 企業社會責任行為對企業的財務績效有直接的正向作用。 Wagner 和 Schaltegger(2002)證實了環境責任與企業績效之間的第四種關 係——U 型曲線關係,所謂環境責任與企業績效的 U 型責任,具體是指在環境 責任水準較低的時候,提升責任水準對於提升企業績效呈正相關關係,而在責任 水準較高的時候,這一行為會對企業績效產生反面作用。 而第五種觀點是協同作用,協同作用的意思是企業從資源配置和經營範圍的 決策中所能尋求到的各種共同努力的效果,也就是常說的「1+1>2」的效果。 Waddock 和 Graves(2005)利用認為二者之間存在正向的協同效應,並提出當企 業績效水平較高時,該企業往往會履行更多的社會責任;相較於前觀點,Preston 15.

(20) 和 Bannon(1997)發現企業績效和企業責任之間的負向協同效應,他們指出, 當企業處於較高的績效水平的時候,管理者往往會從自身利益出發,希望達到利 益最大化,會減少企業因履行社會責任而承擔的成本,這就得出了企業績效和企 業責任之間的負向影響結論。從中也能看出,部分研究發現企業價值和企業社會 責任是互相影響的,這也使得研究過程中產生更多的可能與問題。. 16.

(21) 第三章 研究步骤与方法 第一節. 研究對象之定義與衡量. 本研究目的在於探究企業投入社會責任對於其企業價值的影響。文中使用到 的研究變量之定義如下: 一、 狹義之企業社會責任 內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文獻比較法(Literature comparison method)、 歸納法(Induction),在 20 世紀 70 年代常被用於衡量企業社會責任,通過分析企 業自行公開的各類報表,尤其是年度報告,或是可持續發展報告,來得出該企業 認為自身在社會責任方面的投入。使用內容分析法的優點在於,由於數據是企業 官方提供,其衡量性較為客觀。近年來,環境問題日益被各種國際組織所重視, 各國政府、企業都開始響應,企業自發或是因應政府的指引要求製作企業可持續 發展報告書(Sustainability Report),此次選用的中、日、韓三家重工企業均有在其 企業官網有公佈其 CSR 報告書(可持續發展報告書) ,本研究將其定義為「狹義 的企業社會責任」,即企業自行認為其在 CSR 上花費的可衡量的具體金額。 二、廣義之企業社會責任 廣義之企業社會責任範圍較廣,需要一個統籌的標準,不可僅局限於企業單 方之數據;雖在各國間皆有各種評級法、衡量指數,但基於各國的市場基本情況 不同:西方市場的資本化根深蒂固,企業經營更傾向於以股東及投資人的利益為 優先,而中、日、韓許多企業對於利害關係人的先後秩序則與西方市場則不同, 亞洲市場更為注重共生關係及共同成長(即上下游廠商及消費者),對於亞洲人 而言,社群的價值可以高於個人價值。綜上,各國指數之衡量標準及衡量偏重不 同,不適合用於評價本研究的對象企業,故本研究僅以各國文化與市場經濟的差 異作為大前提,比較中、日、韓三國之上市重工企業在企業社會責任上所涵蓋及 偏重面向的不同,並將企業實務與歷代學者的理論對比,尋找理論所未涉及的空 白之處。 三、企業價值 Griffin 和 Mahon(1997)對 1972 年到 1997 年間的 51 篇相關文獻進行分析, 共計出現過 80 種不同衡量企業財務績效的指標,其中 70%(即 57 種)的指標之 出現過一次。其數據來源分,企業價值的衡量指標主要分兩類,市場的收益指標 17.

(22) 和會計指標,前者著重在對股東的回報,後者則來源於企業的財務數據報表,皆 可用於反映整個企業的經營成果。本研究採用企業所披露的財務數據報表來衡量 企業價值,報表中數據甚多,重工業產業主要是靠生產銷售來獲利,遂決定選用 中、日、韓三家企業之年銷售金額作為企業價值的衡量標準。 本研究將主要採用文獻分析法,結合個案研究法來衡量,對於「企業社會責 任」狹義和廣義的定義分別衡量,經過分析法、歸納法、比較法,最後分別使用 歸納法與演繹法來總結不同面向的「企業社會責任」對於「企業價值」的影響。. 第二節. 預期成果. 綜上所述,本研究將尋求企業實務對於企業社會責任的投入與半個世紀以來 的學者提出的不同對於企業社會責任的定義之間的關係,尤為注重於對亞洲重工 產業的分析對比,同時對比西方國家,期待在觀察東方企業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實 踐與價值時,能夠發現其與西方企業對待企業社會責任的方式有何系統性的不同。 或許可以印證歷年來各位學者提出的定義,雖互有相悖之處,但在不同的文化、 社會、政治、經濟影響下,不同企業所採取的不同面向的企業社會責任也可以與 學界的理論定義相印證。. 18.

(23) 第四章 個案研討 第一節. 日本小松製作所. 一、公司背景 小松的創始人竹內明太郎,1860 年出生於日本,他的父親是一位政治家和 商人,受父親委託, 1902 年竹內開始接管位於石川縣小松市的魚森寺銅礦。竹 內相信「當一座礦被完全挖掘時,資源被耗盡,但是在工業製造技術方面獲得的 成長,產業將會從中獲得更大的潛力。」這一信念使他成立了小松鋼鐵工程公司, 主要用於維護採礦設備。 株式會社小松製造所成立於 1921 年,從其母公司剝離出來,作為獨立實體 開始運營,至今已近百年历史,主要從事工程機械的產品創新、開發、製造及銷 售活動,其成立時的核心理念為通過技術開發和創造就業來促進當地經濟的可持 續發展。小松集團已多年蟬聯日本重化工業器材製造公司的第一名,穩居世界第 二大工程機械生產商,綜合僅實力次於美國的卡特彼勒(Caterpillar Inc.)。也是 最早進入中國市場的工程機械品牌,在中國合資建廠,時至今日在國內的礦用機 械領域也有很大的市場佔有率,上海榮威汽車生產線所使用的衝壓機也是日本小 松所生產。 回顧小松的設立成長,最初由竹內礦業成立了小松鐵廠(Komatsu Iron Works),用於生產室內使用的機床及採礦設備;1921 年小松鐵廠與竹內礦業分 離,獨自成立小松有限公司(Komatsu Ltd.) ;1934 年在東京證券交易所上市(開 盤價:85.5 日元) ;1938 年建立粟津(Awazu)工廠;1951 年 8 月將總部搬遷至 東京;1952 年 10 月設立大阪工廠;1962 年設立小山工廠(Oyama Plant);1968 年 12 月在大山工廠完成柴油發動機綜合生產設施建設;1994 年 6 月成立小松工 業株式會社和機械株式會社; 1997 年 10 月成立小松鑄造有限公司,將鑄造部 門獨立分離;1998 年 1 月在日本成立工業動力聯盟有限公司;2007 年 1 月茨城、 金澤(日本) 、欽奈(印度)工廠建成;2007 年 4 月合併小松鏟車有限公司(Komatsu Forklift Co., Ltd.)及小松 Zenoah 成立新的小松公用事業株式會社(Komatsu Utility Co., Ltd.);2009 年 4 月重組設備銷售與服務結構,成立建築銷售和服務 有限公司;2011 年 4 月小松 NTC 有限公司和小松机械公司合併成為小松工程公. 19.

(24) 司;. 圖 4.1.1 小松收入與收入比圖表 (圖表來自小松官網). 二、國際化進程 在創始人竹內去世 27 年後,小松向海外出口了第一批產品,是公司全球化 時代的里程碑。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早期,小松首次開始國際化生產,並在二十 世紀八十年代繼續擴大全球業務。 1.亞洲與大洋洲 1956 年,在北京、上海的日本工業博覽會上展出設備,並首次與中國簽訂出 口契约;1958 年 9 月與印度國防部簽訂技術援助協議,在當地設廠製造拖拉機; 1964 年小松在印度設立了第一家海外聯絡處;1971 年 1 月成立小松新加坡私人 有限公司 ;1979 年 2 月在澳大利亞設立小松澳大利亞有限公司;1982 年 12 月 成立印度尼西亞小松公司;1991 年 11 月在澳大利亞成立 NS 小松私人有限公司 (NS Komatsu Pty. Ltd.);1993 年 10 月在日本成立小松康明斯發動機有限公司 (Komatsu Cummins Engine Co., Ltd.);1995 年 5 月成立小松常州工程機械有限 公司;1995 年 8 月在中國成立小松工程機械有限公司;1995 年 11 月在泰國成立 曼谷小松股份有限公司;1996 年 5 月成立小松(上海)有限公司;1998 年 2 月 在印度成立了 L&T 小松有限公司(L&T-Komatsu Limited) ;1999 年 1 月成立中 東 FZE,將阿聯酋公司作為中東地區的監督機制;2001 年 1 月在中國成立控股 公司(Komatsu (China) Ltd.); 2.歐洲. 20.

(25) 1967 年 1 月在比利時成立第一家海外子公司 NV Komatsu Europe SA;1985 年 12 月成立英國有限公司;1986 年在德國成立歐洲小松工業有限公司;1989 年 7 月參股德國 Hanomag AG;1991 年 11 月參股意大利 Fai SpA;1995 年 9 月在意 大利成立 FKI Fai Komatsu Industries SpA(後更名為小松實業歐洲公司) ;1996 年 1 月在小松德國有限公司;2004 年 1 月收購瑞典森林設備製造商和分銷商 Partek Forest AB,成立小松森林公司; 3.北美洲 1961 年 11 月與美國康明斯公司簽訂柴油發動機技術研發合作協議;1963 年 6 月與美國比塞洛斯-伊利(Bucyrus-Erie)簽署了關於液壓挖掘機的技術許可協 議;1964 年 12 月與美國國際收割機公司(International Harvester of the United States)達成合資協議;1970 年 2 月成立小松美國公司;1974 年 9 月在墨西哥成 立了迪娜小松國際股份公司(Dina Komatsu Nacional S.A. de C.V.);1985 年 2 月 成立美國小松製造公司;1985 年 8 月成立美國小松工業公司;1988 年 9 月在美 國成立小松德萊賽公司(Komatsu Dresser Company);1993 年 10 月在美國成立 了康明斯小松發動機公司(Cummins Komatsu Engine Company);1996 年 1 月參 股美國的採礦系統公司(Modular Mining Systems,Inc.) ;2000 年 11 月收購美國 建築及採礦設備零件製造商亨斯利工業公司(Hensley Industries,Inc.) ;2017 年 4 月收購美國採礦設備製造商 Joy Global,改名為小松礦業公司。 4.南美洲 1955 年 1 月小松首次向阿根廷出口平地機;1975 年 4 月首次在境外營造設 備,巴西小松公司生產了 D50A 推土機;1999 年 5 月與康明斯發動機公司合資 成立智利建設和採礦設備經銷商控股公司(Komatsu Cummins Chile Ltd.); 5.非洲. 21.

(26) 1997 年 2 月成立小松南非(Pty)有限公司;. 圖 4.1.2 從世界地圖上直觀的統計小松集團的全球业务. 三、研發歷程. 圖 4.1.3-1 產品歷史圖鑒. 1924 年第一台 450 噸的壓片機造成出廠;1931 年 10 月產出日本第一台履帶 式農用拖拉機; 1935 年 10 年,經多年研發,開始生產高檔鋼鐵鑄件及特殊鋼 材鑄件; 1941 年 11 月開始生產大型壓縮機;1943 年 1 月產出小松 1 號平地機 (Ground Leveling Machine),即日本推土機的原型(the prototype of Japan's bulldozers); 1965 年開始生產輪式裝載機(wheel loaders); 1968 年 10 月開始 生產液壓挖掘機(hydraulc excavators) ;1972 年 12 月推出小型印刷機業務;1968 年 12 月小松製造的 KD60 雪車(snow vehicles)到達南極;1973 年 4 月冰見 (HIMI)工廠完成鋼鑄件;1980 年研發了超大組合型沖壓生產線(super-large combination press line) ;1998 年開發小松機器追蹤系統(KOMTRAX) ; 1999 年 9 月推出世界上最大的機械驅動 WA1200 輪式裝載機; 2008 年 1 月推出全球首 個自主運輸系統(AHS) ;2008 年 6 月推出全球首款混合動力液壓挖掘機; 2013 22.

(27) 年 6 月研發出世界上第一台自動鏟刀控制系統智能推土機; 2015 年 2 月採用智 能化技術,為施工現場提供 ICT 解決方案。. 圖 4.1.3-2 小松的自主拖運系統如何運作. 四、企業社會責任 任何一個企業的運作與其上下游的利益相關者(Stakeholder)都息息相關, 這些與企業生產經營有利害關係者,從實務上一般可分為三類:1.股東等(資本 市場的利益相關者);2.顧客、供應商等(產品市場利益相關者);3.員工(組織 結構中的利益相關者)。雖上開這些同屬一個企業的利害關係人,但每個群體所 關心的議題焦點都有所不同,甚至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在企業高層管理人員作出 經營策略時何者的利益被優先考量,往往很容易出現矛盾與不均。對於這一棘手 的矛盾,小松集團將主要解決矛盾的方式放在了與其利害關係人的溝通之上,制 定了一套全球 CSR 活動主題,小松的 CSR 重點放在產品、服務、客戶、環境、 員工、人權,道德、治理、當地社區等。 1961 年 9 月在企業內部推行質量控制(QC)計劃;1964 年 11 月獲得德明 品質管理獎(the Deming Prize for quality control);1981 年 11 日獲得日本管理品 質獎(the Japan Quality Control Prize);2004 年 8 月小松女子柔道俱樂部成員 Tanimoto 獲得了當年雅典奧運會柔道金牌;2006 年 8 月成立小松之道;2008 年 與柬埔寨(Cambodia)、安哥拉(Angola)的日本排雷處合作,進行排雷和社區 重建活動;2008 年 8 月小松女子柔道俱樂部成員 Tanimoto 第二次獲得奧運會冠 軍(北京);2011 年 5 月創建「小松之森」;2012 年 8 月 Mika Sugimoto 在倫敦 23.

(28) 奧運會上獲得銀牌;2013 年 10 月山推工程機(Shantui Construction Machinery) 獲得戴明獎(Deming Prize); 1. 廣義的企業社會責任 1.1 股東(Shareholders) 小松集團在提高自身管理透明度的同時,對於全球企業投資者建設更緊密的 互動方式,及時地披露信息。小松在公佈季度業績的那天,同期召開針對企業投 資者和證券分析師的說明會,並及時將相關信息公佈于網站之上;對於非日本本 土之投資者,小松派出公司代表訪問歐美的主要投資企業,對於這些數據信息業 務進行進一步的解釋,以消除非本土投資企業的疑問。 除了集中投資的企業投資者,小松亦沒有忽略零散的個人投資者,一年兩次 在日本各地主要城市舉行股東大會,由高階管理人員負責解釋公司業績與經營策 略。自 1997 年以來,共舉行了 43 次個人股東會議,約 13,000 名個人股東參加 了會議,對於本土的個人投資者很是友好。為個人投資者準備的工廠巡視活動(石 川縣、茨城縣、大阪市、栃木縣)與技術中心之旅(靜岡縣伊豆市),更加直觀 的展示了企業的實際營運,接觸熟悉產品及設備,拉近了龐大企業與相對弱勢的 個人投資者之間的距離,體現了小松極力欲與投資者減少資訊不對稱的力度。10 1.2 員工(Employees) 企業是由各階員工組成,管理雖講究服從的效率,然當今的管理學更重視反 饋。小松集團也意識到了這一點,對於員工不僅僅是由上及下的命令,也積極注 意設置與員工溝通的管道:總裁定期在各地辦事處召開的總裁會議(Meeting with the President) ,由總裁直接解釋業務和環境問題,並由與會的高階管理人員共同 就員工的提問直接回復;2014 年起小松建立了名為「總裁虛擬辦公室」(Virtual Office of President)的內網公告欄,每週更新問答,以便及時分享員工的提問及 總裁的回復。 a) 員工的內部培訓 在培訓方面,小松通過人力資源的開發管理,進一步實現企業與員工的雙向 可持續發展。其主要方針是,為每名員工樹立高尚的目標,在獲取知識和技能方 面的激發自主的動力,並進行必要的培訓,集中資源支持員工的職涯發展。. 10. 2016 年股東財務大會(日本) ,共有 1941 人次參與。. 24.

(29) 在為企業需要的各個領域培養專業人才的同時,小松也支持員工跨領域獲取 其他層面的知識與技能,積極培養全面發展的複合型人才。定期召開解釋性會議 和討論,傳播小松的這項企業文化,並將其納入到全球企業的各級的人力資源開 發中,在年輕的新晉員工中代代傳承。 小松特有的企業價值觀,在工作時間、工作場所對集團的各層級管理人員、 基層員工都長期適用。通過對企業共同價值觀的維護,員工建立起跨越國籍、世 代的國際化團隊,鞏固積累企業的能力、員工與組織的活力、改善工作環境的能 力。這同樣也從另一個面向提高了小松產品質量與可靠性,亦加強了社會與所有 利害關係人對集團的信賴。為了向全球各地的子公司傳播「小松之道」(The Komatsu Way)——這一小松長期以來培育的企業優勢,其成立了全球研究院, 進行各種人才的傳播開發互動活動。 b) 「小松之道」 加深員工對企業的認同感,也藉由「小松之道」的推廣加深員工對企業的理 解,並將其運用到培訓中,為每個小組討論提供話題與機會,讓員工把自己的經 歷與之結合聯繫起來,促進同仁間的溝通交流,將經驗、技術、知識一代一代地 傳承下去。本土之外,對於日本以外的公司,小松也注意到需要因地制宜,配合 當地的社會、經濟、文化環境來制定略有差異的「小松之道」。. 圖 b 「小松之道」——宣傳活動記錄. 2016 年小松為讓「小松之道」在全球集團旗下的公司得以被宣揚,特別注重. 25.

(30) 在澳大利亞及印度等之前尚未跟進的區域著手舉辦培訓課程。更編寫了單獨適用 北美版本的「小松之道」,使誕生在日本的「小松之道」哲學,擁有了代表日本 思維、行為方式之外的經驗闡述。基於這一突破,小松還考慮將「小松之道」的 體驗作為全球各地子公司日常營運普及和有效的共享工具。 培訓也是員工這一利害關係人的重要部分,在知識經濟的時代,員工不僅僅 滿足於擔任企業的小零件,更渴望與公司共同成長,入職後是否有系統性的培訓 也成了員工選擇企業時的重點考量之一。小松在人才培育面向也充分考慮這點, 在日本本土培訓課程需要被常規審查,以便所有員工(包含新晉員工在內)可以 接受到適合自己的不同層次的有效培訓。通過這種運作方式,不論在哪個子公司、 負責什麼領域的工作、隸屬於什麼階層,都可以獲得一視同仁的、應有的技術及 理論培訓。 對於一個企業而言,員工、產品、資金、資訊和時間是寶貴的資產和資源, 其中員工——更是集團不可替代的資產。小松認識到人事制度在提高企業人力資 源品質和可靠性方面的巨大作用。因此,努力營造一個挑戰與機會並存的工作環 境,並致力於最大限度地提高對員工所給予的信任。 1.3 供應商(Suppliers/Business Partners) 若是將員工視為企業內部的骨骼,那外部供應商就是企業的經脈,同樣是不 可或缺的部分。小松主要的業務合作夥伴是材料(materials)、零件(parts)、組 件(components)的上游供應商,不同於某些企業狹隘的自我利益最大化經營策 略,小松更重視將與合作夥伴的採購問題,作為 CSR 的一部分,協助其業務合 作夥伴的擴張,期待其與小松共同努力,共同成長。 a) 採購政策 基於這種經營理念,小松集團提出了一個採購政策,並於 2011 年制定了「CSR 採購指南」(the CSR Procurement Guidelines)。其基本政策是在有產品需求的地 區生產,積極致力於從同一地區採購零部件(除一些只由專業製造商提供的特定 零部件外),使工廠與本地零件廠商共利共贏。在企業官網上發佈了日文與英文 的指導方針, 「CSR 採購指南」為所有的業務合作夥伴提供關鍵的合規性與 CSR. 26.

(31) 信息,並且確保合作夥伴們及時知曉了解這些信息。. 圖 1.3.1 “CSR 採購指南”的覆蓋範圍. b) 小松綠色協會 小松成立有一個由供應商、製造商、零售商組成的「綠色協會」(Komatsu Midori-kai) ,成立於 1969 年時就有 163 家企業加入11,會員都是小松合作企業中 品質、成本各方面都具有行業競爭力的優質企業。 2007 年雷曼兄弟事件爆發後,不少協會會員因資金周轉問題到了倒閉的邊 緣,那時小松放出承諾: 「綠色協會的會員企業,一家也不會倒下」 ,其出面擔保 為受影響的協力廠商融資,100 餘家會員企業沒有一家在此次金融事件中倒閉。 會員企業間互相切磋、督促,以求在此環境中提升自身的專業技術。 在日本的小松綠色協會按照生產項目將合作夥伴分成 5 個組,將推進安全、 環境、尖端科技技術等作為改善主題,橫向傳播組織內部的分享改善案例。在北 美、歐洲、中國皆有此綠盟組織,充分利用各地地區性特點推進其活動。 i.. 環境:指導綠盟成員通過 ISO14001 和 Eco Stage 等國際認證,積極減少. 電力消耗12; ii. 人員發展:舉辦「管理沙龍」為小松的管理層與商業夥伴中年輕的高層 管理人員互相交流學習提供平台及契機,提高他們的技術資源。同時調整雙方各 自的管理政策並實施 PDCA 循环,最終達到與業務合作夥伴發展「雙贏」的局. 11. 採購量約佔日本國內採購總量的 73%。. 12. 小松自身將電力消耗量減少了 2010 年的 15%,同時還努力降低 96 家業務合作夥伴企業的能. 源消耗。重點實施小松的倡議(作為生產系統改革的一部分) ,減少 50%的業務合作夥伴的電力 消耗。. 27.

(32) 面。 對於這些額外的要求,如何確定供應商們有確實地落實 CSR 相關的行為決 策,小松也有獨特的系統管理:在開始與新的供應商開展業務前,除了必須的檢 驗交貨產品質量、成本等基礎條件外,還要另行驗證新供應商在環境保護和員工 教育方面的投入;還向供應商提出了 CSR 採購政策協定,其中包括有關環保和 合規的條款,也屬於合作夥伴必須遵守的條款之一,督促其合作夥伴企業與其在 CSR 方面共同成長。 由於日本是個地形獨特的島國,各種自然災害發生的頻率較高,對此小松自 2012 年始加強了採購風險體系的管理,以便在地震、海嘯等自然災害時及時評 估,迅速確定合作夥伴企業的各種狀況,能否繼續進行原本的採購活動,將災害 對自己企業生產的影響降到最低。如果發生緊急情況,小松會派出安全維護人員 到合作夥伴企業,幫助其快速地生產恢復(在東日本大地震時,已然投入實行) 。 1.4 顾客(Customers) 一家重工製造產業,最大的企業收入即為銷售收入,其競爭力最大的倚重便 是產品質量的可靠性,也因此小松將顧客納入企業的基本管理決策之一。在開發、 製造、銷售、售後及管理方面,不斷實施改革完善,以期最大程度的滿足客戶。 在實務中,小松制定了各項指標來促進全球範圍內的環境、產品質量保證、人力 資源教育培訓的管理質量。 a) 產品質量保證 在質量保證方面,從客戶的角度出發,提供環保、安全、創新的產品與服務, 以顧客為中心,接受顧客的意見,並及時作出反饋。在生產、銷售過程中,遵守 各國各地區產品的國際標準和法律要求,減少意外事故的發生,不僅僅是對客戶 的保證,亦是對企業自身員工保障。 發佈會後的現場調查、對新產品購買者的訪問,都是小松全面評估客戶滿意 度系統的一部分。這些日常對客戶反饋意見的傾聽,使得企業更直觀全面的了解 客戶的的需求及喜好,並將收集到數據經過分析後,用以確定如何改進目標產品。 此信息在整個小松內部得以共享,尤其向產品的每個環節——開發、製造、銷售、 售後等部門提供改進方向。. 28.

(33) 為了追蹤可供長期使用13的重型器械,對於傳統的重工施工設備,小松採用 的是稱為小松追蹤系統(KOMTRAX) (大型採礦設備的名為,KOMTRAX Plus) 的 ICT 遠程管理系統,實時監測設備的當前運行狀況等關鍵信息。小松在整個產 品的生命週期內對產品進行數據的採集,用以確認分析器械在耐用性、作業效率、 功能性各方面的狀態,來進一步評估本公司的產品是否達到客戶購買時的期望值 以及小松產品的質量與目標的匹配程度。若是出現未到預期質量水平的情況,可 以及時將建議整合到產品的升級與新產品的研發中去。看似增加了企業售後的工 作任務,實則經過這個過程,從根本處提高產品的耐用性,延長了產品的生命週 期,藉由此在提高客戶滿意度的同時,減少資源的損耗與浪費。 小松公司在全球範圍内開展實施質量保證活動,意在提供符合全球各地不同 標準客戶要求的最高質量產品。為達到此一目標,小松制定了統一的技術指導、 製造方法、檢驗方法、質量管理標準。同時,小松將具有產品開發能力的全球製 造點命名為「母廠」 (mother plants) ,將其作為全球性開發和製造活動的中心點, 並將其先進的技術輻射移轉至其他製造工廠。 b) 召回機制 近年来,未檢出有瑕疵的產品流入市場後,企業以何種處理方式召回,也被 視為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最基本的一種體現14。是一種市場經濟發展走向規範的表 現,雖起源於美國,近年來已然在全球推行,小松作為一個全球化的大型企業也 有自己完整的召回制度,來維護消費者的權益及企業自身名譽。對於客戶反映產 品有缺陷的建議,提出產品修訂意見,決定採取何種措施,不遮掩及時向有關部 門報備,盡快回應客訴並且提出解決方案,維修、更換或者退款。在產品或服務 被發現有缺陷時,小松積極主動的披露相關信息,最大程度的挽回、減少客戶的 損失,即客戶的信任。 2. 狹義的企業社會責任 2.1 日本當地社區(the Local Community in Japan) 作為一家重工企業,小松定期對當地居民開放工廠,舉辦各種活動來增進當 地居民對小松旗下的重工產業工廠作業方面的了解,尤其是生產所產生的廢氣廢. 13. 定義為具有連續運作 5000 小時或以上運作記錄的器械。. 14. 潘义勇(2011)产品召回与企业的社会责任。企業社會責任雜誌,2011-3-20。. 29.

(34) 水廢渣等對於當地生態、居民身心健康等密不可分之事項。15 當地社區是厲害關係人中定義較為廣義的一項,每家企業所定義的面向可能 差異不小。對於社區的發展,小松將其重點放在了「人」之上,對人才的培育, 也剛好上承其「員工是企業最重要資產」一言。 a) 社區人力資源培訓 小松聯合當地的地方政府及學校,開展適合每個地區需要的人力資源開發項 目,欲使得每位與小松有關的參與者都能獲得開拓就業的機會——不僅僅針對企 業內部所需的人力資源,亦致力於支持當地社區發展所需的人力資源培養。小松 融入當地社區,深入了解每個社區需要什麼,依據社區對人力資源期望的差異, 給予不同的形式、不同領域的支持。. 圖 a 人力資源開發領域金字塔圖. 圖 a 表明,越接近金字塔頂端的,與小松的業務關係越密切。最底端一層是 「支持孩童的科學教育課程」,主要集中於日本、美國和歐洲地區;自下而上第 二層是「提供基礎教育」,主要針對智利與南非地區特定情況下無法獲得就業所 需的技術教育之地區。第三層小松通過提供課程、導師及設備來實際地支持當地 大學或是職業培訓學校的教育計劃。在金字塔的最上層,是對於將培育人力資源 視為一項社會挑戰的國家地區所採取的策略,小松積極與當地的政府、企業客戶 合作開發其人力資源項目。通過提供教員、培訓師,供應教材、教師、設施,培 養學徒制度等各種有利於人力資源培育的方法途徑,充分地培訓日常作業所需技 能。 小松在印度钦奈的工廠(Komatsu India Pvt. Ltd.,以下簡稱 KIPL)專注於發 展當地社區活動,為當地提供培育焊接工程師的教育活動,最核心的是始於 2010. 15. 2016 財報年度,此項活動在日本 8 家工廠舉辦,共計 67,800 人次參與。. 30.

(35) 年的支持青年就業工程,KIPL 將兩名焊接工程師派往工業培訓學校(ITI) ,一所 由 KIPL 提供技術支持的職業培訓學校。根據 2016 年的數據統計,共有 19 名年 齡 16 至 18 歲不等的學生在 ITI 參加焊接專業課程培訓,學習包括理論知識及現 場實際操作,使學生得以全方面的掌握實用技術。ITI 在接受 KIPL 前就已成立 多年,卻一度因為沒有足夠的教學設施與專業培訓師而無法確實地教會學生作業 中真正實用的技能。在獲得 KIPL 技術支持後,實現教育後有效的就業比例從約 20%快速上升到約 60%。自從 KIPL 開始參與支持這項計劃起,供聘請 11 名 ITI 的畢業生,經過 3 至 6 個月不等的試用期,轉正留用其中 5 人作為全職的焊接工 程師。 這是一種對 KIPL 和 ITI 學生而言雙贏的方式,雙向的吸引力讓這種成長在 工廠當地社區扎根。它使得 KIPL 能夠有目的性的招到經過系統培訓、具有工作 技能的當地人才;學生亦能具備畢業後留在家鄉當地找到符合學校專業的工作機 會,從而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 b) 賑災之舉 企業之盈利來自民,在民間有天災降臨的時候,賑災也成了企業義不容辭應 行的社會責任之一。小松的產品,本身就是自然災害發生後恢復重建不可或缺的 器械,在遇有災禍發生的時,小松會以最迅速的反應評估受災地區的現場情況, 以最實際的方式參與救災,提供所急需的設備和用品。 最近一次的賑災活動是 2016 年 4 月的熊本 7.3 級地震,位於震中的熊本縣 受災嚴重, 熊本城部分圍墻倒塌,這座具有地域象征性的建築變得殘破不堪, 大量的屋頂瓦片掉落。強震使得九州交通中斷,房屋倒塌,政府職能部分無處救 災辦公。為此小松提供了 20 個單元的臨時房屋,佔地面積地約為 260 平方米, 作為益城町市政廳的臨時辦公室、會議場所、居民服務櫃檯等空間,並發動員工 捐款 2270 萬日元,捐獻於災區民眾。 眾所周知地震的災後重建將是一項長遠的規劃任務,受災地區的學生在失去 家園甚至失去父母的情況下,學業無疑會受到影響。為應對此項社會議題,小松 在受東日本大地震重創的地區,開設了合作學校(Collabo-School) ,給予被剝奪 了安全學習環境的兒童提供課後教育機會。16 年熊本地震後,在熊本縣的益城 町也設立了類似的學校,以幫助孩子們如常成長,未來能夠具有帶領社區重建恢 復的能力。 31.

(36) c) 社會貢獻活動的途徑與成就 小松將開展「社會貢獻活動」在當地社區中單獨列出,強調「充分利用企業 主要業務中培養的專有技術」這一主旨。在小松全球商業行為準則中,列舉著社 會貢獻的基本方法。 「企業社會責任的具體內容可能會因為國家地區、產業業務的不同而有所差 異,但無論在細節部分如何差異,企業與社會緊密共存的關鍵在於如何獲得民眾 的信任、如何回應社會的期望。故小松集團提出了一個全球共同準則,通過自身 產業的長處來履行企業的社會責任。作為一個企業公民,也是社會公民的一部分, 小松有責任促進其與社會的和諧關係,從其所設立工廠的社區當地利益作出貢獻, 積極、持續地參與區域性的社會貢獻活動,以滿足社會的期許。」. 圖c. 2016 年度小松 6 大類社會貢獻. 3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包括 Alcatel、Siemens 及 Philips 等知名企業,創造約 13.6 萬個 就業機會。主要產品為電線、電纜及汽車零配件等,占總出口量

5.體能活動與體適能 (Physical activity and fitness) 6.心理健康與心理失調 (Mental health and

換言之,必須先能有效分析企業推動 CSR 概念的「利益」為 何,以及若不推動 CSR 的潛在「風險」為何,將能有效誘發 企業發展 CST

第四條 本部為辦理創業研習課程,得安排實體及數位課程,提供創 業者學習經營、財務、行銷等相關創業知識,必要時得安排企業

為配合政府推動六大新興產業及十大重點服務業之發展與開拓就業

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 (2013), Global Corruption Barometer, National Results (Taiwan), 2014/10/12 Retrieved from http://www.transparency.org/gcb2013/country/?country=taiwan

乙類應用學習科目的課時為 180

定義: 供應商按貨品定價提供的 折扣2. 供應商按貨品的淨發票價所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