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日談判下的在華日人輿論與宣傳:以《順天時報》對中日二十一條交涉報導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中日談判下的在華日人輿論與宣傳:以《順天時報》對中日二十一條交涉報導為例"

Copied!
5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中日談判下的在華日人輿論與宣傳:

以《順天時報》對中日二十一條交涉報導為例

楊鎵民

∗∗ 本文以在華日人報社──《順天時報》為主要研究對象,分析中 日二十一條交涉時期,在華日人輿論與宣傳的內容。這樣的分析,有 別於以往研究大多關注於中國報紙及國民輿論的取向。在華日人的角 色敏感,尤其在經營報社上,除了要為本國謀求利益外,又需顧及中 國人民的感受,因此《順天時報》是如何報導中日敏感議題呢?本文 主要探討《順天時報》的宣傳動機、手段、內容,並試著分析此報對 袁世凱政府的宣傳效果和反效果。在結論部分,筆者認為《順天時報》 的言論常與日本政策並行,使得日本政府可以利用本身的力量再加上 媒體的宣傳,以雙重的攻勢使中國政府倍感壓力,繼而就範。而中國 當局則採取將計就計的態度,把《順天時報》作為觀察日本輿論情形 的工具並利用之。最後,雖然《順天時報》傾向於維護日本利益,不 過也因其在華日人報社的特殊身分,而有其超然理性的一面。 關鍵詞:中日談判 在華日人 順天時報 二十一條

∗ 本文是國家科學委員會的研究成果(NSC101-2815-C-260-011-H),感 謝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以及逯耀東教授獎學金,給予本研究的肯 定。而我的指導老師李盈慧教授,給了我在題目上的啟發,以及後續 寫作過程很大的幫助。也謝謝本刊匿名評審在內容上的提點,以及其 他老師、同學在內容與英文摘要上的建議。 ∗∗投稿時為暨南大學歷史學系學士生,現為中正大學電訊傳播所碩士生

(2)

前言

(一)研究動機

關於中日二十一條交涉期間的輿論研究,大多數學者集中 於分析中國國內外人民和西方列強的反應,由此而顯示出人民 在中日交涉期間,出現了抵制日貨、愛國運動、救國儲金、推 廣國貨等,由民族情緒的逐步高昂所陸續產生的激烈運動;而 多數列強則譴責日本的行為以及呼籲中國不要接受條約等。分 析中國各階層人民輿論所採納的史料,學者們多是以南、北方 由中國人創辦的報紙,如《大公報》、《申報》、《時報》、《新聞 報》等中文日報為主。 不過從清末報業的興起來看,外國人來中國經營報社實是 開啟中國近代報業發展的先河,且到了民初,仍有許多由外資 創辦的報社頗具影響力。筆者搜尋了許多中日二十一條交涉期 間,針對中國內地輿論情形的二手研究,發現少有學者嘗試分 析日人在華報社於此期間的輿論狀況。固然就立場而言,日人 創辦的報社難免有所偏袒其母國,但既然社址、發行地點位於 中國,而又是以中文報發刊,那也不失為中國內地輿論中的另 一聲音,更何況這些日人在華報社能在中國立足一段時間,必 定有其價值與影響力,這都值得筆者去探討。

(二)研究範圍

就研究對象而言,筆者是以日人在華報社《順天時報》為

(3)

主要分析史料。關於近代日人在華輿論和報社的連結中,東亞 同文會直接發行或其成員間接主辦的報社最具有代表性,1例如 《同文滬報》、《閩報》、《盛京時報》、《順天時報》,2而《順天 時報》在這些報紙中,無論是發行量與影響力都位居佼佼者。

1 東亞同文會(1898-1945 年)是在甲午戰爭後,日人對於中日問題漸 感興趣下,所成立的「亞洲主義團體之一」。組織宗旨為促進中日和 平、幫助中國革新、挽救東亞局勢,注重教育事業的發展。東亞同文 會第一任會長為近衛篤磨、副會長長岡護美,其他有司會員如井手三 郎、犬養毅、池邊吉太郎、神鞭知常、岸田吟香、平岡浩太郎等三十 餘位。東亞同文會創立初期在中國核心城市與邊疆各設有支部以蒐集 情報,後來東亞同文會將發展重心移於東亞同文書院,培養對華事務 人才。不過東亞同文會受到日本外務省的大量補助,再加上其培育人 才肄業後多充任政府官員,並且其學員多提供對華調查報告予政府參 考,因此東亞同文會實為半官方及日本侵華的先鋒組織。詳見黃慶 福,〈東亞同文會——日本在華文教活動研究之一〉,《中央研究院近 代史研究所集刊》,5(臺北,1976),頁 338-368。 2 (A)《同文滬報》(1900-1908 年)為中文日報,由東亞同文會出資經 營,以田野橋次為經理,井手三郎為主筆。義和團事件時發行量激增 至四千份左右,成為當時上海暢銷報刊之一。詳見黃慶福,〈東亞同 文會——日本在華文教活動研究之一〉,頁 344。(B)《閩報》(1897-1945 年),位於福州的中文報紙,由宗方小太郎、井手三郎創辦,先後受 東亞同文會、臺灣總督府補助。雖然被稱為日本在華南的唯一大報、 發行時間長,但發行量始終並不多。在日俄戰爭期間,發行量曾一度 飆升至二千份。詳見黃慶福,〈東亞同文會——日本在華文教活動研 究之一〉,頁 345;毛章清,〈日本在華報紙《閩報》(1897-1945)考 略〉,《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福州,2010),頁 121-127。 (C)《盛京時報》(1906-1944 年),由中島真雄創辦,等同於東亞同 文會的機關報,在東北具有頗大的影響力。九一八事變後,與《盛京 時報》競爭的東北其他由漢人開辦的中文報紙,或被關報或被搗毀, 《盛京時報》在奉天得以獨大。在偽滿時期,《盛京時報》兼併其他 報紙,最高銷售量達 18 萬份。詳見齊輝,〈《盛京時報》與九一八事 變〉,《民國檔案》,3(南京,2009),頁 92-97。

(4)

《順天時報》創刊於 1901 年的北京,由日本東亞同文會 前福州支部長中島真雄主辦,屬於中文報紙,因為以大眾人民 為傳播對象,所以內容近於白話。1905 年,中島真雄將《順天 時報》轉賣給日本外務省,成為外務省的機關報。1916、1917 年,《順天時報》達到了巔峰,日發行量達上萬份,成為當時 華北大報之一。不過《順天時報》在五四運動期間,受到中國 人大規模抵束其營業。 就研究時段而言,主要放在 1915 年 1 月至 1915 年 6 月分, 也就是中日二十一條交涉初始至終,共六個月,以對《順天時 報》每日發行的內容作地毯式的搜尋。關於研究的主要方向, 著重在此時期《順天時報》的宣傳目的、宣傳內容,以及其輿 論對中國整體的影響,尤其是對中國政府當局的呼籲與作用。

(三)研究回顧

1.「中日二十一條交涉」文獻回顧 在敘述文獻回顧之前,筆者必須先釐清中日二十一條交涉 的相關研究範圍。關於中日二十一條交涉的相關研究,以大脈 絡來劃分的話,就如吳翎君在其〈1923 年北京政府廢除《中日 民四條約》之法理訴求〉一文中所提及,把它歸為三類:(一) 袁世凱與《中日民四條約》的外交交涉。(二)從巴黎和會到 華盛頓會議中有關廢除民四條約、山東問題及中國民族主義運 動之相關議題。(三)圍繞日本大陸政策之形成,以及戰後巴

(5)

黎和會和華盛頓體系的形成。3而在此,筆者所敘述之文獻回顧 主要集中於學者們對於第一類「袁世凱與《中日民四條約》的 外交交涉」的相關研究,也就是學者們對於 1915 年中日二十 一條交涉當下,對於交涉背景、條約內容、中日關係、袁世凱 與日本政府的外交交涉的相關論著。 在此範圍內,海峽兩岸歷來的相關研究,多數學者常會探 討袁世凱政府與日本政府對於中日二十一條提出的關係與交涉 過程。在 1990 年代以前的研究,學者對於袁世凱在中日二十一 條交涉中的角色,多給予負評,並認為袁世凱欲藉著承認中日 二十一條交涉,來博取日本政府對其施行帝制的支持。這方面 的論述,如白蕉於 1962 年出版《袁世凱與中華民國》,認為中 日二十一條交涉與袁世凱欲稱帝有緊密的關係,日本早預料袁 欲行帝制的野心,而專心對內無力對外,且袁世凱也想獲得日 本對帝制的贊同。另外本書收錄 1915 年 5 月 8 日袁世凱召集大 會,報告經過、5 月 10 日袁世凱密諭、5 月 26 日大總統申令、 7 月 12 日大總統府政治堂交片。這方面的一手資料,對於研究 袁世凱政府和中日二十一條交涉的相關議題頗有貢獻。4 李毓澍於 1982 年出版《中日二十一條交涉》是研究袁世 凱與中日二十一條交涉較為全面的專書,在書中第三章第二節 〈袁世凱稱帝的野心〉,提及在晚清中日朝鮮問題時,袁世凱 對日本政府的手段與野心早已了解透徹,但其對此次中日二十

3 吳翎君,〈1923 年北京政府廢除《中日民四條約》之法理訴求〉,《新 史學》,19:3(臺北,2008),頁 158-159。 4 白蕉,《袁世凱與中華民國》(臺北:文星書店,1962)。

(6)

一條交涉卻是曖昧不明,況且日本政府在交涉初期疑似對袁世 凱釋出善意,作者並把中日二十一條交涉視為袁世凱從辛亥革 命起稱帝的一個轉趨積極的時間點。5朴東濬則把袁世凱欲行帝 制和中日二十一條交涉做了清楚的連結。6其他持相同立場的學 者,包括謝本書《袁世凱與北洋軍閥》、陶菊隱《北洋軍閥統 治時期史話‧第二冊》、杜英穆《吳三桂 袁世凱 張宗昌》及 沈慶生《袁世凱與清末民初政治》。7

不過香港學者陳劉潔貞(Chan Lau Kit-Ching)(1978)與同時期 的兩岸學者觀點不同,對於袁世凱在中日二十一條交涉的評 價,作者認為此次交涉是袁世凱在外交上的勝利,且袁世凱的 老友朱爾典(John Newell Jordan, 1852-1925)也受到英國外交部的讚

賞,認為朱爾典對於保護英國在中國的利益下頗有貢獻。8 到了 2000 年代,則有一部分的學者開始替袁世凱翻案, 且有逐漸增加的趨勢。如呂慎華於 2000 年出版《袁世凱政府 與中日二十一條交涉》把中日二十一條交涉與帝制兩件事分開 來看,並認為袁世凱在外交上對於中日交涉做了多方面的努

5 李毓澍,《中日二十一條交涉》,上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 所,1982)。 6 朴東濬,〈民國初年袁世凱奪權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政治研 究所碩士論文,1986)。 7 謝本書,《袁世凱與北洋軍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陶 菊隱,《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史話》,第 2 冊(臺北:蒲公英出版社,1986); 杜英穆,《吳三桂 袁世凱 張宗昌》(臺北:名望出版社,1988);沈 慶生,《袁世凱與清末民初政治》(成都: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1994)。 8

Chan Lau, Kit-Ching, Anglo-Chinese Diplomacy, 1906-1920: in the

careers of Sir john Jordan and Yuan Shih-kai (Hong Kong: Hong Kong

(7)

力。袁世凱運用新聞輿論政策和拖延戰術,雖然沒有成功的引 起列強阻止條約的簽訂,但也引起英、美、俄關心中日交涉過 程,另外在國內也製造了一股全民反日的風潮,使日方有所顧 忌。袁氏還運用了多年的人際關係遊說日本元老,使得元老對 於加藤高明強硬的中日交涉要求有所干預,並成功地促使加藤 撤回第五號除福建一款之要求。9張國平與吳佩林於 2003 年合 著的〈重論中日「二十一條」交涉與袁世凱帝制野心的關係〉, 分 析 國 民 黨 人 和 主 流 學 派 批 評 袁 世 凱 為 賣 國 賊 所 依 據 的 史 料,並一一加以辯駁,以此證明袁世凱不是賣國賊,袁世凱稱 帝和中日二十一條交涉沒有關係。10 張永東於 2006 年出版《百年之冤──替袁世凱翻案》,是 第一本全面性地替袁世凱一生翻案的專書,作者企圖洗刷袁的 種種罪名。關於中日二十一條交涉,作者從袁世凱對交涉過程 的態度、反應、作為(如探查日本國內對中日交涉案的態度是否一致、 拖延戰術、洩漏條約內容給各國、中國人民)等來肯定袁的努力。並 以中日交涉最後的結果(未議第五號條款等),以及袁世凱國體改 制後,蔡鄂、梁啟超等人在討袁檄文中,並未提出所謂二十一 條交涉是袁世凱賣國行徑的問題,來證明袁世凱不曾有「承認 中日二十一條交涉來獲得日本支持其帝制」的行為。11但作者 所用史料多是當時袁世凱政府官員的回憶錄、資料檔案及袁世

9 呂慎華,〈袁世凱政府與中日二十一條交涉〉(臺中:國立中興大學歷 史學系碩士論文,2000)。 10 張國平、吳佩林,〈重論中日「二十一條」交涉與袁世凱帝制野心的 關係〉,《長春師範學院學報》,3(長春,2003),頁 74-78。 11 張永東,《百年之冤──替袁世凱翻案》(香港:明鏡出版社,2006)。

(8)

凱本人的一手資料,稍有偏頗。 唐啟華於 2008 年發表〈中國對「二十一條」的抵制:兼論 外交史中的神話與史實〉認為在中日二十一條交涉中,北京政府 所做的種種努力,在往後的國民黨革命史觀宣傳之下,被有意貶 損,誇大了其為賣國條約,而袁世凱則成了賣國賊。12其他翻案 性的論著,還包括唐德剛《袁氏當國》;馬良玉〈袁世凱與「二 十一條」〉;李永春〈中日「二十一條」交涉與袁世凱政府的新聞 策略〉;郭玉富與張根生合著〈也談中日二十一條交涉與袁世凱 帝制的關係〉;郭琳〈袁世凱與「二十一條」簽訂始末〉等。13 再者,近二十年來對於中日二十一條交涉的相關研究,除 了替袁世凱翻案的論述外,另一部分學者則從其他方面延伸對 中日交涉的研究。14

12 唐啟華,〈中國對「二十一條」的抵制:兼論外交史中的神話與史實〉, 《基調與變奏:七到二十世紀的中國》(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 等出版,2008),頁 333-350。 13 唐德剛,《袁氏當國》(臺北:遠流,2002);李永春,〈中日「二十一 條」交涉與袁世凱政府的新聞策略〉,《江西社會科學》,9(南昌, 2006),頁 101-106;郭玉富、張根生,〈也談中日二十一條交涉與袁 世凱帝制的關係〉,《雲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6(昆 明,2006),頁 90-93;郭琳,〈袁世凱與「二十一條」簽訂始末〉,《咸 寧學院學報》,30:4(武漢,2010),頁 19-20、23。 14 如羅志田,〈「二十一條」時期的反日運動與辛亥五四期間的社會思 潮〉,《新史學》,3:3(臺北,1992),該文章是第一篇專門討論中日 交涉期間的一系列反日運動及此運動所造成的後續影響之文。李永 春,〈「二十一條」交涉期間的政府外交與社會輿論〉,《求索》,9(長 沙,2007),該文主要探討中日二十一條過程的社會輿論情況,並且 以《申報》為主要分析的材料。黃文治,〈民國新型知識精英群體救 國反應比較研究──以袁世凱時期「二十一條」交涉為中心〉,《北方

(9)

外國文獻對於中日二十一條交涉的相關研究,在日本學者 的著作上,早期論述帶有較強烈的意識形態,例如 1915 年吉 野作造撰寫《日支交涉論》以日本利益為出發點,肯定日本政 府對中國提出二十一條是因應當前日本的發展需要。同時一一 解說各款要求的正當性與合理性,認為二十一條要求為「日本 為求生存的最低限度要求」,對於元老因顧忌英國政府而作出 讓步則表達極度不滿。15近期日本學者的論述雖然仍多以日本 為研究中心,但許多學者開始從較客觀的立場予以探討,且部 分 學 者 對 於 袁 世 凱 在 中 日 交 涉 中 的 評 價 正 好 和 同 時 代 的 中 國、臺灣學者持相反立場。 綜觀日本學者的論述,既有對二十一條交涉全面性的探討, 也有專論於某方面的論著,16不過日本學者研究仍多以母國為中

論叢》,2009:6(哈爾濱,2009):該文主要探討民國新型知識分子 對中日二十一條交涉過程的反應與建議,新型知識分子研究以陳冷、 杜亞泉、胡適、蔡元培、李大釗、梁啟超、陳獨秀為主,並把他們的 反應分成三種:和平理性救國反應、激進救國反應、前瞻性救國反應, 以此來呈現當時知識分子救國反應的多元化。 15 吉野作造,《日支交涉論》(東京:警醒社書店,1915),轉引自黃自 進,《吉野作造對近代中國的認識與評價:1906-1932》(臺北:中央 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5),頁 121-136。 16 對二十一條交涉部分的相關論述,據黃文治、王鵾的研究可分成:(A) 對加藤高明的評論和探討,如長岡新治郎,《加藤高明論》(東京:國 際政治,1967);近藤操,《日本宰相列伝.加藤高明》(東京:時事 通信社,1986);島田洋一,〈対華 21 カ条要求──加藤高明の外交 指導(1)〉,《政治経済史学》,259(東京,1987),頁 1-28;島田洋 一,〈対華 21 カ条要求──加藤高明の外交指導(2)〉,《政治経済史 学》,260(東京,1987),頁 19-66。(B)對日美關係在二十一條交 涉過程中態度的變化,如石田容榮雄,《二十一條問題與列國的抵制 ──與美國的關係》(東京:國際政治,1958);細谷千博,《二十一

(10)

心,而對中國方面的研究仍屬少數。日本學者的文獻回顧可參考 呂慎華的《袁世凱與中日二十一條交涉》;黃文治與王鵾合著的 〈袁世凱時期中日「二十一條」要求事件歷史研究綜述〉。17 關於歐美對於中日二十一條交涉的評價,大多是認為交涉 的結果是中國的勝利,並肯定袁世凱的外交手腕。例如英國公 共檔案局藏《英國外交部檔案》,1915 年出版,認為條約最後 的簽訂已比原案減輕不少,整體而言,中國的交涉不算是失 敗。18Roy Watson Curry, Woodrow Wilson and Far Eastern Policy,

1931-1921,於 1957 年出版,書中提及中國運用保留第五號不

議及逐條談判的拖延策略,英國、法國、俄國都認為中國接受 最後通牒是明智之舉,以避免戰爭,而威爾遜也說這樣的結

果,對於中國本身是不會帶有遺憾的。19李田意(Tien-yi Li)於

1969 年出版Woodrow Wilsons China’s Policy, 1913-1917,以英、

條要求與美國的反應》(東京:一橋論叢,1960);北岡伸一,〈二十 一條再考──日美外交的相互作用〉,《近代日本研究年報》(東京, 1985)。(C)分析中日英美四國在中日交涉中態度的變化,如田村幸 策,《最近中國外交史(上)》(東京:外交時報社,1938)。(D)中 日二十一條交涉與滿洲事變的關係──植田捷雄,如《大政四年日華 二十一條條約與滿洲事變》(三重縣:野村書店,1951)。(E)對中 日二十一條交涉中滿蒙、東蒙問題的探討,如臼井勝美,〈歐洲大戰 與日本的對滿政策〉,《國際政治》,23(東京,1963)。(F)對中日 二十一條條約內容有關第五號條款之分析,如野村乙二郎,《對華二 十一條問題》(東京:刀水書房,1982)。 17 呂慎華,《袁世凱政府與中日二十一條交涉》;黃文治、王鵾,〈袁世 凱時期中日「二十一條」要求事件歷史研究綜述〉,《十堰職業技術學 院學報》,21:4(上海,2008),頁 53-55。 18 呂慎華,《袁世凱與中日二十一條交涉》,頁 6。 19

Curry, Roy Watson, Woodrow Wilson and Far Eastern Policy, 1913-1921, (New York: Bookman Associates, 1957).

(11)

美檔案資料為主,以《六十年來中國與日本》為輔,以美國政 府觀點為中心論述二十一條要求交涉,認為袁世凱於交涉期間 運用耐心,堅持不議第五號,終於挽回這些足以令中國成為日 本保護國之條款,而日本以最後通牒迫使中國接受,也成為日

後中國在巴黎和會要求廢除「民四條約」之理由。20

戚世皓(Madeleine Chi)於 1970 年出版China Diplomacy,亦運 用中、日、英、美各國檔案資料,對於二十一條要求事件進行論 述,認為以中國當時軍力加以考量,中國之外交技巧或當予以讚 揚,但袁世凱並未於談判中力圖自保,亦未能因此認清列強並無

義務保護中國,而於談判完成後推行帝制,因而招致失敗。21

Peter Lowe於 1970 年出版Great Britain and Japan, 1911-15:

A study of British Far East Policy,提及袁世凱的外交策略成功獲

取列強同情,使日本的聲望挫敗,列強也開始懷疑日本的企圖 心。而袁世凱在談判中的拖延戰術,也使得日本撤回第五號要 求。不過袁世凱認為自己勝過日本最高明的外交官加藤高明, 加藤始終擺脫不了對中國提出要求的不合理性,而第五號要求 的負面影響也衝擊日本本身,這樣的結果也促使日本最終決定 消除袁世凱的權力。22

Ernest P. Young 於 1977 年 出 版 The Presidency of Yuan

Shih-k’ai, Liberalism and Dictatorship in Early Republican China,

20 呂慎華,《袁世凱與中日二十一條交涉》,頁 7。 21 呂慎華,《袁世凱與中日二十一條交涉》,頁 7。 22

Lowe, Peter, Great Britain and Japan, 1911-15: A study of British Far

(12)

除了提及袁世凱的外交政策外,亦提及列強干預中日交涉是袁 世凱堅持抵抗日本野心的主要動力。再者,中日二十一條交涉 的結果,導致中國國內動亂更艱鉅,這也促使袁世凱選擇帝制

來加強國內的統一,以及拖延日本更進一步的侵略行為。23

Oris D. Friesen於 1982 年出版Republic to Monarchy: The

impact of the Twenty-one Demands crisis on the Yüan Shih-K’ai presidency, 1914-1915,全面性的描述袁世凱在二十一條交涉中 與英、美、日的互動及後來帝制的成因。作者認為二十一條交 涉對袁世凱的影響大過前人研究所假定的範圍,一方面袁世凱 看清了英國、美國骨子裡親日而注重本身利益的心理,一方面 也了解日本侵華的野心。並且二十一條交涉的後果使得國內動 亂加劇,讓袁世凱為了維持本身的領導權與統一政府的形象, 而採取恢復帝制的路線。24

其他相關的著作如Jerome Ch’en的Yuan Shih-k’ai一書。25另 外 ,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Division of International Law: The Sino-Japanese negotiations of 1915;

Japanese and Chinese documents and Chinese official statement於

1921 出版,它蒐羅了日本及中國方面有關中日二十一條交涉的官

23

Young, Ernest P. The Presidency of Yuan Shih-k’ai, Liberalism and

Dictatorship in Early Republican China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77).

24

Friesen, Oris D. Republic to Monarchy: The impact of the Twenty-one

Demands crisis on the Yüan Shih-K’ai presidency, 1914-1915 (Ann Abor:

Michigan, University Microfilms international, 1985).

25

Ch’en, Jerome, Yuan Shih-k’ai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2).

(13)

方文件,全面性的呈現整個交涉的過程及結果,並陳列中日雙方 文件來做比較,以提供西方學者一手性的史料及對二十一條交涉 的初步了解。26 2.《順天時報》文獻回顧 關於日人在華之輿論研究,從報社上分析的學者不多,而 集中於研究在華日人報社對中日二十一條交涉報導的相關著 述更是少之又少。首先,從鄭春鴻於 1983 年發表的〈外人在 華辦報的幾個利益團體〉中可得知,日人在華辦報的目的常常 是經濟和政治侵略勾搭在一起,況且報社主要就是服務於日本 政府的利益與政策走向。27持相同論調者如王向遠的〈日本對 華文化侵略與在華通信報刊〉。28再者,近代日人在華輿論和報 社的連結中,東亞同文會直接發行或其成員間接主辦的報社最 具有代表性,例如《同文滬報》、《閩報》、《盛京時報》、《順天

26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Division of International Law: The Sino-Japanese negotiations of 1915; Japanese and Chinese

documents and Chinese official statement (Washington: The

Endowment, 1921). 27 鄭春鴻,〈外人在華辦報的幾個利益團體〉《史化》,13(臺北,1983) 頁 35-41。不過也是有例外,如中國東北地區《奉天新聞》的創辦人 佐藤善雄,他是二十世紀初期至 30 年代活躍在中國東北新聞界的重 要人物之一。佐藤善雄認為《盛京時報》、《順天時報》等報紙扭曲事 實,一味配合日本政府、軍閥的侵華政策,而忽略中國人民的思想以 及發動不可能成功的侵華戰爭。詳見劉愛君,〈日本侵華新聞史中的 一個特異人物──佐藤善雄在華活動考察〉,《國際新聞界》,7(北京, 2008),頁 91-95。 28 王向遠,〈日本對華文化侵略與在華通信報刊〉,《蘇州科技學院學報 (社會科學版)》,22:3(蘇州,2008),頁 90-98。

(14)

時報》,而《順天時報》於這些報紙中的發行量與影響力都位 居佼佼者。 在部分研究上,《順天時報》於戈公振 2003 年的著作《中 國報學史》,以及馮悅 2008 年出版《日本在華官方報:英文《華 北正報》(1919-1930)研究》兩本書中,粗略的介紹《順天時 報》發刊於北京,在 1915 年以反對袁世凱稱帝,銷量頗多, 其言論多關係中國內政,與日本本國外交政策相吻合。29 在專門的研究上,如劉愛君 2006 年發表的〈20 世紀在華 日本報人與中日關係──以《順天時報》為中心〉,注重考察創 刊者的背景、報紙的發行過程以及中日雙方圍繞《順天時報》 展開的筆戰。創刊者中島真雄與日本政界、軍部保持著密切關 係,他也是日本東亞同文會的創始人之一,因此能得知中島真 雄始終是追隨日本國家利益為主。1910 年代,《順天時報》達 到發行高峰,不過在五四運動後大量受到中國人民抵制,作者 引用周作人對《順天時報》的批判為例。雖然日本報人裡,也 不乏真正為中日合作而努力的記者,但終究還是依循於日本的 大陸政策,為其宣傳。30 楊早於 2006 年發表的〈順天時報的崛起──1916-1917 北 京輿論狀況〉,指出《順天時報》能在 1910 年代後半期雄踞華

29 戈公振,《中國報學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馮悅,《日 本在華官方報:英文《華北正報》(1919-1930)研究》(北京:新華 書店,2008)。 30 劉愛君,〈20 世紀在華日本報人與中日關係──以《順天時報》為中 心〉,《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貴陽,2006),頁 36-39。

(15)

北,贏得中國市民的爭相購買,表明其在輿論的政治性與公共 性的矛盾中達到一種微妙的平衡,從而使它在充當日本政府宣 傳喉舌的同時,也擔當著北京公共輿論機構的功能。另外還有 提出一些條件支持《順天時報》能成為當時華北大報。31 蕭明禮於 2007 年發表的〈五四運動時期中國知識份子的 亞洲言說──以《順天時報》為個案的探討〉,介紹日本亞洲主 義為《順天時報》的宣傳宗旨,《順天時報》以宣揚中日互助 為中心,但它卻隨著二十世紀初期中日關係的緊張,而處於雙 方意識形態的夾縫中,以調解中日雙方的緊張情緒為目標。 1904 年,《順天時報》雖成為日本在華的機關報,評論角度帶 有維護日方的味道,但其辦報目的仍是促進中日雙方的合作為 主,而不僅只有考慮到日方立場。32 理清中日二十一條交涉的相關研究脈絡後,對於中日交涉 期間的國內外輿論情況,近年來雖然有頗多學者嘗試從當時國 內的報紙分析人民以及列強對於中日交涉事件的反應,但只限 於中國人創辦的報紙,缺少外國人在華報社報導的輿論面向。 尤其是日本人在華創辦的報社,他們報導的輿論內容為何?這 是中日二十一條交涉的相關研究中所缺少的一塊。另外,對於 研究《順天時報》的專論著述,仍有許多尚待發掘的空間,且 大多為大陸學者的論著,在臺灣研究此報的學術成果也有待加 強。因此筆者試圖從分析日人在華報紙《順天時報》,來了解

31 楊早,〈順天時報的崛起──1916-1917 北京輿論狀況〉《佛山社會科 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5(佛山,2006),頁 43-48。 32 蕭明禮,〈五四運動時期中國知識份子的亞洲言說──以《順天時報》 為個案的探討〉,《暨南史學》,9(南投,2007),頁 61-85。

(16)

當時中國輿論的另一面向,雖然是管窺蠡測,但求能供後人對 於中日二十一條交涉時期日人在華報導之面向,有一個初步的 認識。

一、糖衣下的毒藥:《順天時報》的宣傳動機

(一)誘導中國人接受條款

就表面而言,《順天時報》的創社宗旨以「宣傳亞洲主義、 中日提攜合作」為主要任務,並為「保全支那,幫助中國邁向 文明社會」而努力。33但實際上其報社言論,大多與日本政府 的政策並行不悖,就如同此次的中日二十一條交涉,《順天時 報》總是強調中國接受條款後所得到的益處,並且僅採納有利 於日本政府的言論,而不探討交涉的負面議題。因此這樣的宣 傳內容將會誘導中國人民,認為接受條款有助於中國發展。於 是乎,《順天時報》真正的宣傳動機,不免會有「幫助日本政 府誘導中國人來接受條款」的嫌疑。 首先,對於《順天時報》如何誘導中國人民的手段稍作探 討。中日二十一條交涉初始,《順天時報》先說明日本當局向 中國提出要求的原因以及交涉的性質,並且尤多引用日本內地 《時事新報》的譯論。到了交涉的中後期,《順天時報》轉而 逐條解釋交涉條款的內容,並說明其對於中國各層面發展的助

33 蕭明禮,〈五四運動時期中國知識份子的亞洲言說──以《順天時報》 為個案的探討〉,頁 75。

(17)

益。在此先分析交涉初始《順天時報》譯自《時事新報》的社 論,雖然後者社論並不是直接出自於前者,但《順天時報》會 採用它報的文章,一方面除了有贊同的意味外,可能也包括兩 者所持想法的吻合。至於到了交涉中後期的社論,留待「各條 款有助於中國邁向近代化」小節來詳述。 中日二十一條交涉始自 1915 年 1 月 18 日,日置益(1861-1926) 公使覲見袁世凱大總統,並當面呈遞二十一條要求。2 月 2 日, 雙方當局正式展開第一次交涉會議。起先日置益公使向袁世凱 呈遞二十一條要求時,就特別提及中國政府不能公開此次交涉 內容,並須秘密進行會議。不過到了 2 月 5 日雙方開第二次交 涉會議時,日置益首先提出中日交涉情形已外洩,並質疑中國 當局沒有嚴守秘密外交原則。 而關於交涉情況的洩漏,始於 1 月 22 日,東京《朝日新聞》 發布號外,刊載日本對華所提條件。到了 1 月底或 2 月初,北京 外籍記者發出日本通告各國條款與實際要求條款不符的報導,一 時有「十一條」與「十四條」兩說。34由此可知,交涉情形的洩 漏當在 1 月下旬,因此《順天時報》在注意交涉情形之餘,也開 始嘗試說明日本對華提出要求的原因。 從《順天時報》譯自《時事新報》的社論,起先說明日本 對華政策的方針是「保全中國領土,確保東洋平和,並鞏固日 本在中國的地位,增進日華兩國之邦交。」因此為了進一步增 進中日兩國的友誼,化解從前種種的誤會,就必須解決中日本

34 李毓澍,《中日二十一條交涉》,上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 究所,1982),頁 274。

(18)

質上的問題,如下原文: 蓋 我 國 在 中 國 之 一 地 方 , 年 來 占 特 殊 之 地 位 固 不 待 言。即如貿易,在對華之通商國中亦居最上位。是則 政治上、商業上均占優越地步,乃屬不可掩之事實。 惟其地位、利益多未安固,我國人在中國所經營之各 種事業均不能安心為之,皆由中國政府未確實承認其事 實, 往 往 因 政 治 上 之 影 響 或 官 吏 之 意 向 致 有 變 動 之 虞,彼兩國感情動輒疏隔,其主要之原因亦在於此。 故使中國政府具體的承認此等事實,除去不安之念, 非僅為我國人之利益,實為使日華兩國關係益見親密 之道。為隣交計、為東洋之平和計,均屬必要之處置 也。35 上文說明日本在政治經濟上,於中國佔有特殊的地位,但是這 些地位仍未安穩,以致日人在華經營各種事業仍不安心,而這 都源自於中國政府還未承認此種具體關係。而如何讓中國政府 具體承認呢?這不難讓人聯想到 1 月 18 日日置益向袁世凱呈 遞二十一條要求。同篇下文又說: 上述之問題年來久欲解決,未得其機會,今青島之處 分,使保全中國之主義在事實上益為明確,實為確立此 主義之機會,一方在中國則袁政府之基礎亦次第鞏固。 我輩以為欲使日華國交益見親密,謀對華問題之解決以 確保東洋永遠之平和,實以今日為最好之時機也。

35 〈對華問題之解決〉,《順天時報》(北京),1915 年 1 月 24 日,2 版。

(19)

這顯示目前是解決中日問題最好的時間點,《時事新報》 也指出對華問題若解決,則中日親善愈親密、東洋永遠和平, 而中國當軸,即袁政府的基礎也會更加穩固。另一篇〈對華提 案之時機〉更提出,現在雖然袁政府基礎逐漸穩固,但革命黨 的勢力仍是一個威脅,若能得到友邦(暗指日本)的幫助,則其 政權當能更加確立。36 從 1 月下旬《順天時報》採自《時事新報》的譯論中,除 了可以了解《順天時報》試圖以增進遠東和平、中日親善為理 念,並幫助中國政府鞏固政權的利害下,說明交涉時機的到來 外,也對中日政府展開交涉會議前作了一個鋪陳,並漸漸醞釀 一股中日交涉的氛圍,讓人不至於對二十一條交涉的提出感到 太過突然。

(二)反駁外界對日本政府不利的言論

觀察這時期的報導,可以發現《順天時報》花了很大一部 分的篇幅在駁斥中國各式各樣的輿論,以及澄清其他報社不實 的報導。光是被點名的報紙就有《英文京報》、《亞細亞報》、《新 中國報》、《醒華報》、《京津泰晤士報》、《大中華雜誌》、《英文 京津時報》、《大自由報》、《大國民日報》、《神州日報》、《黃鐘 日報》、《國民公報》等,一方面可見《順天時報》與中國報社 所持的立場迥然不同,一方面從其與各報的爭論中,亦能反襯 出《順天時報》的重要性與影響力。

36 〈對華提案之時機〉,《順天時報》(北京),1915 年 1 月 31 日,2 版。

(20)

《順天時報》提出反駁的言論可以分為兩點來分析,一是 對論點及輿論的駁斥,二是對不實報導的澄清:

1.

對報紙人物所持論點和偏激輿論的駁斥 關於這方面的報導既多且雜,經過筆者稍作整理,並去除 支離的文章後,大略能分成九點:(1)支持外交應嚴守秘密的 原則;(2)否認日本對華要求有損及中國和外國權益;(3)反 駁利用列強來干涉中日交涉的可行性;(4)批評排斥日貨說的 效果;(5)澄清日本總選舉對中日交涉的影響;(6)對挑撥中 日邦交言論的批評;(7)關於交涉條文的辯論;(8)對於漢口 排日事件的辯證;(9)針對梁啟超所言展開駁斥。 (1)支持外交應嚴守秘密的原則 在交涉初期,中國輿論紛紛要求交涉內容的公布,並質疑 日本嚴守交涉祕密的原因在於條款內容對中國有所不利,因此 在不清楚交涉內容的情況下,中國輿論開始出現種種捕風捉影 的言論。在這種情況下,《順天時報》發表了數篇社論,以解 釋嚴守交涉秘密本來就是外交上的慣例: 按國際交涉宜守秘密,原屬外交上之慣例。今中日兩 國之外交當局不肯將交涉內容漏洩于外,亦不過為慎 重起見,原無何等可疑可怪之情形。乃近日都下各報 竟連篇累牘,登記種種想像之詞、驚疑之論。推其原 因,一則由于日使交涉與撤消戰區問題連續發生,中 國人士不免激動,感情作用。一則由于北京、天津各 種西文報紙,關於此事多揣測捏造之詞,中國報紙信

(21)

以為實,故相率譯載之也。37 上文認為外交嚴守秘密本來就是外交慣例,而各報會有種種臆 測、想像的言論,則主要出於近來青島撤出戰區等中日交涉的 問題持續發酵,以及各種外文報紙紛紛發表捏造之詞,使得中 國人士陷入緊張的氛圍,以為日本對中國將使出不利的手段, 這也導致中國報社亦開始產生各種捕風捉影的言論。 (2)否認日本對華要求有損及中國和外國權益 在日本對華提出交涉後,各界開始質疑日本對華的企圖 心,並認為日本的行為是侵犯中國獨立、侵害中國主權,而且 還獨占對華權利,損及各國利益。因此《順天時報》對這樣的 言論提出反駁,強調日本始終尊重中國主權及其獨立性,也沒 有違背列強所共同遵守的門戶開放、機會均等主義: 至如外報所云,毀損獨立、侵害主權、獨占權利等,吾 敢斷言其為必無之事也。何則?日本現與英國為同盟 國,日本政府當局常以維持此同盟為外交上主要之大方 針。而該同盟之主旨,一曰保全中國領土、二曰尊重中 國獨立、三曰門戶開放、四曰機會均等,昭然明示、炳 如日星,日英同盟一日尚存,日本即不能公然為反對此 主旨之行動。更兼日英同盟之外,復有日俄協商、日法 協商、日美協商,其協約之主旨亦大略相同。38 再者,稍後《順天時報》更以四千餘字的專論,從瓜分主

37 〈日本之態度〉,《順天時報》(北京),1915 年 1 月 30 日,2 版。 38 〈日本之態度〉,《順天時報》(北京),1915 年 1 月 30 日,2 版。

(22)

義、門戶開放、機會均等、對華資本政策、緩衝地帶之設置等 列強對華政策史,來闡述日本始終維護中國領土保全、主權獨 立及擁護機會均等的外交方針。內容述及列強採用瓜分主義時, 日本只因自衛起見,因此向中國交涉福建省不得割讓的申明,這 相對於歐洲列強蠶食中國土地而言,不過是一種消極的政策。 且日本為維護中國領土保全,不惜犧牲二十億戰費、二十 萬生命,發動日俄戰爭。而最近發生的日德青島戰爭,則是因 為德國利用膠濟鐵路運輸戰時禁制品,妨害遠東平和、侵犯中 國中立主義,日本遂發動戰爭,將德人驅逐青島之外,使其失 去遠東唯一的根據地。39 (3)反駁利用列強來干涉中日交涉的可行性 在交涉開始後,中國人士嘗試思考對付日本要求的手段, 而其中之一較為可行,並引發多項討論的方法,就是尋求列強 對交涉的注意與干涉,使得日本在受到各國干預的壓力下,自 動取消對華要求。關於此點,《順天時報》在 1 月初就立刻發 表社論予以辯駁。 《順天時報》從國際現勢及列強對華關係史上分析,其 一、歐洲各國忙於歐洲大戰,不暇顧及遠東問題,就連國土尚 未受戰火波及的英國,亦是傾全國之力投入戰爭,且時時受到 敵國的威脅,更何況是其他陷入戰火的國家。二、美國若干涉 遠東問題,則違背了門羅主義,也不順乎民情。就世界之現勢 論,則其關注於歐戰甚於遠東問題。就日美關係論,美國西岸

39 〈論列強之對華政策〉,《順天時報》(北京),1915 年 4 月 15 日,4 版。

(23)

各州既制定排日法案,則更沒有理由來干預日人往中國滿洲、 青島移民的政策。三、從歷史的角度來看,中國與某國交涉時, 若有第三國干涉,則往往在交涉結束後,第三國常以調停之勞 要求報酬,猶如引虎自衛、禍患無窮。如下原文: 今日歐洲諸國惟英國境內尚無敵兵,非如德、奧、法、 俄危亡迫于眉睫,又與遠東之利害關係亦惟英國較深, 若謂英國不忘遠東似尚可信。然就實際觀察,英國一方 面派陸軍數千萬轉戰法境,助法抗德;一方面派大支艦 隊越地中海而攻土,籌餉籌軍,目不暇給。不獨在國內 日日募集新軍,並由印度、坎拿大、澳洲等屬地運兵赴 歐以為援助,其竭全國之力從事戰役已可想見。且境內 雖無敵兵,而北海一帶則敵國海軍乘機侵擾,商船多被 擊沉。倫敦空中則敵國飛機時見往來,居民不得安枕, 又烏能分其戰爭之心力以干涉遠東問題。英國且不遑干 涉遠東問題,他邦更無論矣。40 今大統領威爾遜氏以民黨領袖為行政元首,其所行政 策純依民主黨政綱,民主黨政綱即確守門羅主義。嗚 呼!安有確守門羅主義而肯遠隔重洋干涉他國之交涉 者乎? 且美洲原為毆人殖民地,大部國民盡屬英種,近年德 民之移住者亦實繁有徒。自歐開戰以來,此等人民對 于祖國之戰爭異常注目,更因地理、文化、交通、貿

40 〈其愚可憫〉,《順天時報》(北京),1915 年 3 月 9 日,2 版。

(24)

易種種關係,其於歐戰絕不能視同隔岸之火災。41 試觀往事,英法之約既定而黑水北岸已酬調停之勞;遼 東之地索還而沿海港灣已成分割之勢。非獨得不償失, 且復貽患無窮。覆轍相循,可為殷鑑。42 (4)批評排斥日貨說的效果 另一種較激進對付日本的手段,就是排斥日貨,使日本在 中國的經商受阻,損及己國利益。《順天時報》認為排斥日貨 只會損害中日邦交,而且這唯恐又是德國暗中離間中日感情的 手段,但中國報界不察實情,紛紛刊載: 按排斥日貨一事,各地士紳及商務總會固未嘗顯然提 倡,惟德國無賴之輩及德國各種機關新聞,為報怨起 見,時倡此說,煽惑華人。中國報界不察利害,亦間 有隨聲附和者。 至今日之中國,則名雖共和,實為極端之專制,人民之 思想、言論、集會、結社,無一事不受束縛,無一時得 享自由。官吏常立于主動的地位,人民常立於被動的地 位,人民言動稍違官吏意旨,即有嚴刑竣法隨諸其後。 倘獨於排斥日貨不加禁止,則外人即可認為政府默許, 亦即可認為政府主動,雖欲藉口個人自由不負責任,豈 可得乎?

41 〈其愚可憫(中)〉《順天時報》(北京),1915 年 3 月 10 日,2 版。 42 〈其愚可憫(下)〉,《順天時報》(北京),1915 年 3 月 11 日,2 版。

(25)

蓋日本之武斷派關於對華問題,當主急進,設使排斥 日貨,適與彼等以良好之口實,難保不物議沸騰,大 倡出兵之說。43 上文提及排斥日貨所引發的問題,其一、因為中國不算是真正 的共和國家,所以放任人民排斥日貨,很容易被日人認為是中 國政府的默許,落人以口實。其二、可能給日本主戰派一個發 起對華戰爭的理由。因此,排斥日貨反而讓中日關係更形緊張, 對中國本身也更加不利。 (5)澄清日本總選舉對中日交涉的影響 關於此項論點,中國輿論認為此次日本對華提出交涉的原 因,在於大隈內閣必須提出政見以應付日本總選舉的到來,而 對華二十一條要求則是其政見之一。因此若把交涉遷延至日本 總選舉之後,一旦日本當局內閣有所更動,此項要求或許有撤 回的可能性。《順天時報》對此論點反駁: 矧對華解決懸案,乃日本國民多年希望之事,今鑒於 世界大勢,對此問題尤為熱心,政府之提出要求亦不 過實行國民之希望。試觀日本國內各有名新聞,即平 素反對政府者,對此問題亦均持冷靜態度,則其信任 政府可知,則此舉之出於國民公意更可知。既出於國 民公意,故大隈內閣縱使更迭,繼起者亦必提出相等 之要求、或較重之要求,可斷言也。44

43 〈此亦愚策〉,《順天時報》(北京),1915 年 3 月 12 日,2 版。 44 〈宜知日本之實情〉,《順天時報》(北京),1915 年 3 月 16 日,2 版。

(26)

上文說中日交涉是出於日本人民的公意,就算當局者換人,政 策也不會改變,且對華要求內容可能更嚴苛。 (6)對挑撥中日邦交言論的批評 對於中國輿論強硬偏激的言詞,《順天時報》予以強烈反 駁,認為攻擊日本等相關言論只會徒增兩國情勢的緊張,無益 於交涉。而一部分僑居中國的歐美商民,其所持攻日而偏袒中 國的言論未能代表其國的輿論,這些歐美商民或有無賴混於其 間,以自利為主而發離間中日邦交的言論,尤其是德人利用此 機,企圖讓中日關係惡化,致使兩國交戰,如此就可使日本分 散兵力,而德國受到的壓力也會減少。由此,《順天時報》也 痛批中國報社不察實情、隨聲附和,而不知奸人的詭計,更可 能被當作德人在遠東的擋箭牌。如下文: 尤 宜 注 意 者 , 德 人 於 青 島 之 役 為 日 軍 所 敗 , 深 怒 積 怨,每思復仇,其對於日本務謀損害其名譽、阻撓其 主 張 自 不 待 論 。 更 兼 近 來 日 本 國 中 頗 有 出 兵 歐 洲 之 議,德人深懼日軍西下,鋒不可當,故思挑撥中日惡 感,俾兩國以干戈相見。庶日本既出兵於中國,勢難 分兵于歐洲,此固德人自救之良謀,而使中國代其受 兵之毒計也。45 《順天時報》更指出: 抑吾人更有不能已於言者,向來中國政府對於報章言

45 〈勿為甘言所惑〉,《順天時報》(北京),1915 年 3 月 13 日,2 版。

(27)

論,法律上、事實上均採極端干涉主義,壓迫束縛無 所不至。乃自中日交涉發生,各報無論如何激烈,政 府概不過問。並聞日置公使屢言此事,政府仍置若罔 聞。由是推之,各報所言及非由政府授意,亦必為政 府所默許,倘不幸致釀事變,政府之咎實百口難辭。 故吾人于勸告同業諸君反省外,不得不更贅一言以促 中國政府之注意也。46 中國政府一向對報章言論採極端干涉主義,但自中日交涉發 生,各報無論如何激烈,政府都不為所動,這疑似是政府默許, 假若釀成事變,政府難辭其咎。《順天時報》此文頗有道理, 而且不僅僅是用來反駁挑撥中日感情的輿論,更可能有對中國 政府發出警示的目的,表達中國政府若不取締部分偏激言論, 則中日關係將越趨險惡。 關於有損中日友誼的輿論,自交涉初期至末期,甚至到了 交涉結束後都一直存在,《順天時報》也是一篇接著一篇持續 的反駁,不過到交涉後期發出的社論,多是口舌之間的鬥爭, 而沒有令人信服的論點,因此不待贅論。 (7)關於交涉條文的反駁 在中國各報社獲知交涉內容後,紛紛對於條文發出批評, 如《京津泰晤士報》對於日本要求在華布教權一事,它認為中 國本身就有佛教的信仰,而日本的佛教亦傳自中國,因此日本 僧侶來華布教無異於班門弄斧等數項批評。而《順天時報》立

46 〈無益之激論〉,《順天時報》(北京),1915 年 3 月 14 日,2 版。

(28)

刻提出反駁,謂日本佛教雖傳自中國,但現今中國佛教晦暗, 而日本佛教昌明,因此仍有互相交流學習的空間,況且佛教在 道德修養上比基督教更有深度。《順天時報》也澄清政治歸政 治、宗教歸宗教,兩者沒有掛勾,日本斷然不會藉此包藏侵害 中國的野心。47 再者,如漢冶萍公司中日合辦問題,中國各報社質疑日本 的用意,提出漢冶萍公司係私人公司,並非公營機構,中國政 府又如何能強迫其與日人合辦?況且漢冶萍公司為什麼一定 要與日人合辦,這當中有許多不合理之處。《順天時報》對於 中國各報社的各項問題,一一提出回應: 夫國家之目的固在保護人民,然國家之利害未必與一 私人之利益常相一致,故國家當存立上有萬不得已情 形時,即違反大法之舉動亦時或有之,徵諸往事,歷 歷可指,想某報記者當亦不能為諱也。 今某報記者以該公司營運資本,為立於借欵(款)以外 之特種資本,其說亦謬。 且該財產中最主要之工場,今大部分業經改築,其工 費之大部分均由日借欵(款)支發。 由是觀之,公司現在之經營,其大部實賴日本借欵(款) 之力。且不獨現在,即旣往二十年之久,亦實日本借 欵(款)助成之功也。48

47 〈論佛教傳佈問題〉,《順天時報》(北京),1915 年 4 月 4 日,2 版。 48 〈再論漢冶萍公司合辦問題(上)〉,《順天時報》(北京),1915 年

(29)

公司苟與日本毫無關係,日本亦何能容喙其間。今漢 冶萍公司既有如此巨額之虧損,又與日本有絕大之利 害 關 係 , 日 本 對 於 該 公 司 自 不 能 如 秦 人 視 越 人 之 肥 瘠,而等閑置之也。49 上文提及,國家的利害關係因優先於個人利益,且日本可以說 是漢冶萍公司最大的股東,其投資就占了公司資產的一半以 上,因此日本當然有權力干涉漢冶萍公司的營運,況且如今公 司正處於虧損的狀態,日本更不能視若無睹,必須插手其間以 改善公司經營狀況。 (8)對於漢口排日事件的辯證 漢口排日事件,發生在中國政府於 5 月 9 日接受日本最後 通牒後的第四天,也就是 5 月 13 日的傍晚。關於此事件的起 因,有兩種說法,其一是因為租借區的日人將舉行提燈遊行, 以慶祝日本對華交涉勝利,因此導致華人心生不滿,引發極端 排日的舉動。其二是有心人士散布匿名紙,謊稱日人將舉行提 燈遊行,慶祝交涉勝利,而不知真相的華人誤以為真有其事, 才導致排日的舉動。前者說法受到中國報社大肆登載,並對日 人展開抨擊,而《順天時報》則持後者說法展開反駁: 今亞細亞報乃以謠傳為事實,謂日人實已提燈祝賀, 豈於路透、德華等電亦未嘗一寓目耶?

4 月 15 日,2 版。 49 〈再論漢冶萍公司合辦問題(下)〉,《順天時報》(北京),1915 年 4 月 16 日,2 版。

(30)

該報謂日人提燈慶祝,將無作為有,乃為其根本上之 錯誤。旣有此根本錯誤,所謂侮辱、所謂戰勝之入城 式 不 過 爾 爾 、 所 謂 失 禮 于 國 民 交 際 , 自 均 屬 無 根 之 談,不攻自破。而所謂日本挑起者,尤為無理武斷, 更不待論矣。 又按十六日新中國報有「漢口日僑之提燈會」之評論,其 他各報中亦多相類之記事。是該報等均與亞細亞報陷于 同一之錯誤,自無暇一一駁正之也。50 (9)針對梁啟超所言展開駁斥 關於中日二十一條交涉,梁啟超對日本的批評尤多嚴厲, 而代表日本立場的《順天時報》則視梁啟超為主要敵人,不僅 對其所發的言論,如〈中日交涉平議〉、〈示威耶?挑戰耶?〉 展開反駁,還論及梁啟超個人行為操守,將其形容為愛財愛 名、見風轉舵之人: 略謂日本此次要求若即行許諾,則恐瓜分中國之禍及 兆 端 於 斯 。 又 極 力 推 論 外 交 當 軸 者 之 資 任 , 繁 徵 博 引,不惜為警告之嚴詞。然而所論之瓜分理由,雖詞 緒泉流、花團錦簇,實無一件確切之論証,悉屬杯弓 蛇影,妄為臆測,純用過火之危悚文字暢所欲言。至 於何項要求果為瓜分端緒,則雲烟滿紙,殊令人百思

50 〈駁亞細亞報論漢口事件〉,《順天時報》(北京),1915 年 5 月 18 日,2 版。

(31)

而莫得其指歸。51 聽其言也,亦若政府與報館風馬牛不相及,政府行為之 有無缺點、政策之果否適宜,惟當軸諸公能左右之。曰 以報館無庸過問,亦不敢過問。吁今之任公,非猶是昔 日以報館為生涯之任公耶?一入政界,前後判若兩人, 圓轉如意、活潑光滑,文豪價值固如是耶。52 上文述及梁啟超警告政府二十一條要求為瓜分的前兆,而《順 天時報》則說其立論空泛,危言聳聽。後來更批評梁啟超任官 前後的行為不一致,見風使舵,沒有文豪該有的風骨。 2. 對各報社不實報導的澄清 在中日交涉時期,中國各報社刊載許多不符事實的報導, 《順天時報》一一給予駁斥。不過這些報導當中,並非全為捏 造之詞,且《順天時報》的辯白之詞亦未必是正確的。比較沒 有爭議性的報導,例如: 在前幾個月,諸位主筆的先生,就好做奇怪的夢,也有 夢見美國大總統盧斯福來華遊歷,大家預備歡迎的。也 有夢見孫文和日本民黨訂結密約,預備革命的。也有夢 見英法德俄諸國,因為遠東問題,已經停戰的。53 上文對近來許多謠言以幽默譏諷的方式予批評。而比較具有爭

51 〈某外人之梁任公月旦〉,《順天時報》(北京),1915 年 3 月 24 日,2 版。 52 〈演說圓滑之梁任公〉《順天時報》(北京),1915 年 5 月 26 日,7 版。 53 〈夢中新聞〉,《順天時報》(北京),1915 年 6 月 7 日,2 版。

(32)

議性,且經筆者蒐羅史料,證明《順天時報》的報導有誤,如: 昨接山東友函,云日本兵隊自上月到濟者,共有五六 百人,皆分駐鐵路左右。有謂三四千人者,皆出懸揣 之詞,莫衷一是。54 乃近來上海東亞同文書院學生,將遊歷中國各省以增 進其學業,中國報紙竟有目之為偵探隊者,猜疑心之 作用一至此,極亦可慨矣。55 第一段《順天時報》說日本兵隊於三月到濟南的數量,只有五、 六百人,而非外間謠傳的三、四千人。但 3 月 22 日外交部致 電陸宗輿的內容卻說:「接濟南來電,坊子近到日本步兵五百 餘名,炮馬各一隊,濟南亦到日本砲兵隊約七百人,尚有大隊 續到。」56姑且不論坊子區的日本軍隊,濟南市的兵數就有七 百人了,若再加上後續到齊的部隊,為數更為可觀,因此《順 天時報》報導的兵隊數量明顯不符實情。第二段關於東亞同文 書院學生將遊歷各省的事情,中國報紙質疑其具有探查中國情 報的目的,這也未必是一種毫無根據的手法。因為東亞同文書 院除了教授一般科目外,也把「調查旅行」視為重要課程之一, 目的在於調查中國實情,作成報告,供日本政府作為對華政策 之參考。且每年舉行一次,由應屆畢業生擔任,這也難怪中國

54 〈日兵東旋之確聞〉,《順天時報》(北京),1915 年 4 月 28 日,2 版。 55 〈興國策之根本誤謬(下)〉,《順天時報》(北京),1915 年 6 月 16 日,2 版。 56 轉引自王芸生,《六十年來中國與日本》,第 6 卷(上海:上海書店, 1991),頁 203。

(33)

報紙會懷疑日本學生遊歷中國的真正目的。57雖然後人證明《順 天時報》當時的報導有誤,有一定的時空差距,但是日本增兵 濟南以及東亞同文書院也都是當時的事件,因此仍可看出《順 天時報》作為日本外交部的機關報,不免有維護日本的報導存 在。再者,以上列舉的例子只是眾多報導中的一角,另外還有 許多爭議性的報導尚待查明證實,在此姑且不詳細深究。

二、苦口豈是婆心:

《順天時報》的宣傳手段及內容

(一)說明中國必須接受條款的現實因素

1. 各條款有助於中國邁向近代化 《順天時報》初期的言論情況已在前文討論,而中後期的言 論情況繼之以逐條解釋中日交涉內容為主,不過《順天時報》則 圍繞在中日二十一條要求中部分條款,如第二號內第二款「日本 國臣民在南滿洲及東部內蒙古,為蓋造商工業應用之房廠,或為 耕作,可得其須要土地之租借權或所有權。」第三款「日本國臣 民得在南滿洲及東部內蒙古任便居住往來,並經營商工業等各項 生意。」第三號內第一款:「兩締約國互相約定,俟將來相當機 會,將漢冶萍公司作為兩國合辦事業,並允如未經日本國政府之 同意,所有屬於該公司一切權利產業,中國政府不得自行處分, 亦不得使該公司任意處分。」第五號內第二款:「所有在中國內

57 黃慶福,〈東亞同文會——日本在華文教活動研究之一〉,《中央研究 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5(臺北,1976),頁 352。

(34)

地所設日本病院、寺院、學校等,概允其土地所有權。」第七款: 「允認日本國人在中國有布教之權。」58 換而言之,日人在南滿東蒙任意居住及獲得土地所有權、 漢冶萍公司中日合辦問題、日人在華布教及建設醫院學校等條 款內容,在當時中國輿論界引發了極大的爭議,而《順天時報》 也針對這幾項條款做出詳細的解釋,以期說服中國人這些條款 意在幫助其國家社會之發展,並讓其接受條款。但另一方面, 當時除了中日雙方高層政府外,人民未知條款的詳細內容,只 能透過某些已洩漏的交涉訊息,來窺見中日交涉內容的大略方 向,沒辦法對交涉內容做詳細的逐條討論。 再者,《順天時報》於解釋交涉內容時,在書寫上都會有 一些共通點,如論證順序上,首先說明特定條款內容的重要 性,其次則比較中日在條款所牽涉的事件發展上之差異,最後 再說明日本於此事件上可為中國的楷模,因此對於此事件若有 列於這次中日交涉中,實對中國有莫大之幫助,由此不可不接 受條約。譬如論日人在華建設醫院,先說明中國醫術的發展史 以及重要性,再者說明中國醫術現今的落後情況,並反觀日本 醫術的發達,最後說明日本醫術、醫師可為中國醫學的模範, 並陳述如果日本醫師來華行醫,將對中國有若干之助益等等。 原文列舉如下: 觀於中國現狀,京師大學尚無醫學之專科,各地官設 醫院亦寥寥無幾。間有歐美人士所設醫院,然大率附

58 轉引自黃紀蓮,《中日「二十一條」交涉史料全編》(合肥:安徽大 學出版社,2001),頁 21-22。

(35)

設于教會,藉為傳教之補助機關,並無醫學名家躬親 其事,其能否奏效,殊難斷言。有識之士雖知振興醫 術之必要,又因專門學術非旦夕所能收功,此日本對 華要求所以提出建設醫院問題,以便為他山之助也。 按日本自百年以前由荷蘭學者輸入西方醫術,邇來更 取世界各國醫術之特長,融會而貫通之。帝國大學均 設醫科及附屬醫院,此外專門學校及私立學校其數亦 夥,每年負笈遠遊赴歐美研究醫術者,更不可勝數。 故現今醫術異常進步,各國人皆謂醫術進步除德意志 外,應推日本為第一,實為定評,並非溢美。59 今幸東鄰日本醫學發達、醫師衆多,咸思本其技能謀 生海外,中國誠能乘此機會允許日醫在中國內地建設 醫 院 , 吾 知 東 方 素 富 學 識 經 驗 之 良 醫 , 必 將 欣 然 就 道,奔走偕來。從此病者可以起,傷者可以全,素患 羸弱者可以復其健康,慮夭折者可以延其壽命,無絲 毫勞費,即使一般人民與醫術昌明之邦享同等幸福, 國家之利莫大於是。 今若能使日本醫學在內地各處建設醫院,彼等常與中 國人民相接,自將於診治之餘,隨時傳播其所習之新 學(醫師均為專門學校卒業,故莫不具有普通科學知識,至博物、 理化兩科尤為習醫者所必修)。而一般人民見其醫治奏效, 對其學說亦易起信仰之心,殆無異派遣無數高等教師

59 〈論中國宜許日本人建設醫院〉,《順天時報》(北京),1915 年 4 月 11 日,2 版。

(36)

分赴全國,為實地之教授。十年之後,新學知識當可 普及全國,追踪日本亦復何難。60 再說到日人在華行醫對中國的助益上,《順天時報》列舉了數 項,如上文所說的中國病患可望獲得更好的醫療照顧,日本醫 師也能間接傳播新知識,普及於一般人民。另外《順天時報》 也強調中日互動中的競爭效果,例如中日僧侶、醫生、教師等, 當日本較為進步的文明進入中國後,中國不僅僅只是學其精 華,亦能使中國人產生競爭性,以增進其自身的進步。 而另一共同點是,《順天時報》挾著日本的要求也不過是「歐 美既得權利」為理由,陳述這些要求皆不過分,況且日本如今 也是世界列強中的一大強國,又與中國有特別的關係。不過就 從這一點看來,很容易就顯現《順天時報》的破綻。《順天時 報》雇用中國記者作為編輯,又以中文白話的方式撰文,無非 就是讓中國人誤以為《順天時報》是代表中國報界的一支輿 論。但是在報社社論及最後定稿的檢查上,仍是以日人為主, 因此日人沒辦法如中國記者一般,對於中國近代被迫與各國簽 訂不平等條約的經歷上感同身受。因此中國既然是在不情願的 狀況下與各國簽約,那豈又會情願與日本簽約?《順天時報》 以「歐美既得權利」為理由,作為日本亦可獲得權利下,暴露 了它的原質性──日本人的報社,而這種不具同理心的言論也 使愈來愈多人看見《順天時報》的真面目。因此在往後的五四 運動中,《順天時報》被作為批評的對象,銷量大減,更在中

60 〈再論日人建設醫院問題(下)〉,《順天時報》(北京),1915 年 4 月 14 日,2 版。

(37)

日戰爭爆發後銷聲匿跡。 2. 責備並描述現實的利害面 關於此類文稿也出現在中日交涉的中後期,因交涉的延 宕,使得《順天時報》除了持續刊載勸說性的社論外,亦開始 責備中國政府對於交涉一再拖延,並認為中國各報社對於日本 的激烈言詞,實出於中國政府的默許,這使人不禁懷疑中國當 局對日本是否有談判之誠意: 顧自提案以來殆將兩月,雖經幾度交涉,彼政府之態 度終屬曖昧,徒致時日之遷延。夫此等重要問題固非 一 朝 一 夕 所 能 立 決 , 然 彼 若 果 有 希 望 事 機 圓 滑 之 誠 意,自不可不以慎重之態度對我。今則談判之進行頗 為遲緩,且就其現于外部之事實觀之,彼果以誠意與 否,尤不能無疑。彼政府之機關新聞,自交涉初起即 發不謹慎之言論,至近日更甚。始則主張與日本戰, 繼更轉其筆鋒,謂日本絕不能戰,對于我國為種種侮 辱之詞;一方面排斥日貨之聲喧騰,全國人心日趨險 惡,此其責任果何在耶?61 關於中日交涉祕密的持續洩漏,《順天時報》也直指來源 是中國政府,更有一文述及交涉情況的洩漏途徑出於總統府, 雖然《順天時報》指出是某要員所洩漏,但不免讓人有指桑罵 槐之感,以警示中國當局及袁世凱勿再洩漏外交內密:

61 〈任其所擇〉,《順天時報》(北京),1915 年 3 月 20 日,2 版。

(38)

本 報 不 勝 詫 異 , 殊 費 探 訪 秘 密 漏 洩 之 逕 路 , 已 經 探 悉,秘密之所由出,固非日使署、亦非外交部,實係 總統府。據記者所聞,每會議散後,陸曹二君即赴總 統府,據情詳覆大總統。當時總統府要員某氏(姑秘氏 名)側聞一切,即招某洋文報記者而親示內容,該報竟 行登誌,更由各報轉登,是為秘密漏洩之逕路。此是 出於該員個人之意與否,非記者之所知,然政府非嚴 行取締以昭守約之誠,則恐招背信之譏,其何詞能辯 之,敢忠告當局請致三思於此。62 另有一文〈論國家宜有自知之明〉,則分析國際情勢,謂 中國已經不如漢唐時代的強盛,但中國人仍像漢唐時代一樣, 將外國人民視為落後民族,驕傲自大。現今二十世紀,歐美及 日本在科技上遙遙領先中國,因此中國宜一改驕傲之惡習,並 接受外國文化的薰陶。63不過這也暗示中國應當了解自身跟日 本國力的差距,並勸中國在對外交涉方面有所妥協。在接近最 後通牒時,《順天時報》更發數文痛批中國政府不知日本真意, 洩漏外交秘密,且利用新聞政策及各種手段,毀傷日本之名 譽、損害其威嚴,並把交涉僵持的結果歸咎於中國政府之不誠 意,致使日本忍無可忍,在從速解決中日交涉及維持遠東和平 的理由下,向中國發出最後通牒。64

62 〈外交秘密之洩漏〉,《順天時報》(北京),1915 年 4 月 4 日,2 版。 63 〈論國家宜有自知之明〉,《順天時報》(北京),1915 年 5 月 1 日,2 版。 64 〈警告中國政府當塗〉,《順天時報》(北京),1915 年 5 月 7 日,2 版。

(39)

(二)強調中日合作的必然性

1. 塑造共同敵人以凸顯雙方合作的必要性 在中日交涉期間,《順天時報》塑造的中日共同敵人為德 國。在其報導中,關於德華關係上,《順天時報》先回顧德人 侵占山東青島的歷史,使中國人憶起德人肆意妄為的行徑。再 者又報導最近德國因歐洲戰事的不利,因此駐華德國大使欲藉 由擾亂西伯利亞及北滿,讓俄國在西邊的軍隊被迫分出一半軍 力來守備東方。雖然使德國本土面對法俄夾擊的壓力減少,但 卻輕視中國作為中立國的角色,在其國土內任意作為。而關於 德日關係上,在青島戰爭後兩國關係勢同水火,《順天時報》 在其時事要聞版中以〈美國婦人之日德戰爭觀〉為題,撰寫數 篇連載文章,陳述日本向德國提出最後通牒,以自日德青島戰 爭結束始末,並從中比較兩國的行為。大體上德國陰險無禮, 日本則寬厚仁慈,來顯示兩者品行上的差距。最後關於中日關 係,《順天時報》報導最近許多排日之言詞多出於德人,刊載 這些排日言詞的報社大多與德人有關,或是早已被德人收買, 如《德華新報》、《英文京報》、《英文北京日報》、《英文大陸報》 等。德人之所以刊載排日言詞以離間中日邦交,其目的就是為 了引發中日戰爭,使中國成為其遠東的擋箭牌,以避免日本把 焦點都放在對付德國上。 由上所述,中日兩國的共同敵人不問自明,為了避免讓德 國的詭計得逞,中日更需要彼此合作,形成同一陣線,並化解 以往兩國的糾紛。至於如何解決兩國的問題,端看此次中日交

(40)

涉的結果,這也呼應了日本提出對華要求的理由,也就是解決 中日懸而未決之問題,以增進中日邦交、遠東和平。 有關此節的報導列舉數端如下: 回憶十五年前,德國教士二名在山東有不法行為,致被 土人戕害。德國即派兵艦三艘駛入青島灣內,詭稱兵士 多病,懇求登岸游行。乃乘中國不意,據占青島,並各 處張帖告示,謂中國殺害教士,吾國代天行討。即此一 端,其蠻橫無理,蔑視國際公法已可概見。65 於是遠東之出使大臣,不能默視本國之傾危,別出陰 謀,即擬于西伯利亞及北滿地方實行擾亂,使攻擊德 國 境 土 之 俄 軍 , 一 半 不 得 不 退 而 守 備 西 伯 利 亞 地 方。……總之德人輕視中國之中立,而放恣軍事行動 之責任,實在駐京德公使辛茲氏一人之身,無可諉卸 也,要亦不待煩言而解云。66 藉德國人之名刊登投稿一件持諭,極為偏袒,並假流 通本地貨幣之名,而倡言排斥日貨盖久矣。夫由廣東 方面,即屢屢煽動汕頭商業團體禁用日貨……然而該 處發行之兩種新聞喧傳,已為德人買收,故其近日之 論調非離間中日、即離間日英,且關於日本之事輒以 曲筆誣衊。司馬昭之心,路人皆見,彼德人冀以一手

65 〈毒人之蠻行〉,《順天時報》(北京),1915 年 3 月 18 日,2 版。 66 〈德人之大陰謀〉,《順天時報》(北京),1915 年 5 月 11 日,2 版。

(41)

掩盡天下之耳目,豈非妄想哉。67 日昨法文北京新聞劃出特別欄,內載一論文,揭破德 人外交上之狡猾手段。略謂歐亞兩洲相距萬里,中國 一般人民通曉歐洲情形者,尚屬寥寥無多,故德人視 中國人為易與。自歐戰開幕以來,德人利用德華電而 傳種種捏造之說,藉以誇張己國之勢力而欺罔中國人 之耳目,其狡猾手段誠屬可惡等語。68 2. 營造雙方政府的友好意象及交涉順遂 關於這方面的報導,可以從中日交涉會議中當局互動、袁 世凱政府對中日交涉的看法以及嚴禁洩漏機密、仇日行為等三 種面向來分析。首先就中日會議雙方互動的一系列報導而論, 《順天時報》從交涉初期就開始告訴大家中日交涉很快就能結 束:「至於交涉內容,不得而知,但聞談判略有頭緒,頗見進行, 大約可望圓滿之了結云,吾人為中日邦交不勝慶幸也。」69且至 交涉中期,仍繼續發表交涉頗見進行之語。到了中後期此類之 言論更多:「中日交涉真相外間雖難探得,伹情勢漸趨于平和, 不久即當完全解決,兩國邦交仍歸和好,外報所載種種危詞殊 不可靠。」70

「試就全體案件計之,其三分之二已略在解決之

中,現所未解決者不過其三分之一,然亦無大障碍,以今日推 將來,其一切問題必可在本月底解決。惟其解決固在議定一切案

67 〈德之奸詐手段〉,《順天時報》(北京),1915 年 4 月 2 日,7 版。 68 〈法人之公憤〉,《順天時報》(北京),1915 年 3 月 24 日,2 版。 69 〈第四次之中日交涉〉,《順天時報》(北京),1915 年 2 月 26 日,2 版。 70 〈中日交涉漸趨平和〉,《順天時報》(北京),1915 年 4 月 4 日,2 版。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2019 年 2 月 2 日瀏覽。馬德偉(Marcus Bingenheimer):“Some Remarks on the Usage of Renjian Fojiao 人間佛教 and the Contribution of Venerable Yin Shun to Chinese

4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weak Brownian motion of order k, the kth Wiener chaos, kth time-space Wiener chaos, and the.. generalization of the

Through a critical examination of some Chinese Christian intellectuals’ discussion on the indigenization of Christianity in China, this paper attempts to show that Chinese

中華民國一百零二年十二月二十日職訓字第 1022500888 號令訂定 中華民國一百零三年四月十七日發法字第 1036500433 號令修正 中華民國一百零三年十二月三十一日發訓字第

• The stimulation of domestic demand aims to changes the Chinese economy from the one aimed at encouraging investments to one where demand and domestic consumption plays a

Although the research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 and the integration of PBL and Zuvio IRS in Japanese pedagogy are trending, no related research has been found in Japanese

Learning Path Construction in PBL based on Moodle to facilitate Japanese Culture Pedagogy – Zuvio IRS Education Research.. CHIEN Shiaw-hua*,

The research mainly focuses on the consulting process of students' leavening behaviors, and that is by way of activities of meditation sitting to reflect upon humanity's sincer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