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藝術創作過程中主客兩方的遇合,最終要落實在藝術作品的建構上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藝術創作過程中主客兩方的遇合,最終要落實在藝術作品的建構上"

Copied!
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5

壹、緒論

一、創作研究與動機

與英國偉大戲劇家莎士比亞同時代的哲學家弗.培根(Bacon,Francis1561.1.22 ~1626.4.9)

曾用拉丁文為藝術下過一個定義:Arsest homo additus naturae.(藝術是人與自然相乘),初看,

這個定義頗為粗疏。但是,許多現代藝術大師經過長期的探索和顛蕩之後,又回過頭來對 這個數百年前的定義投注了溫煦的目光。一九二八年,歐洲現代最出色的傳記文學作家安.

莫洛亞(Maurois,Andre'1885.7.26-1967.10.9)在劍橋大學發表演講,其中講了這樣一段話:

藝術的對象是現實的圖畫,...同時這現實又是由人的理智安排的。我們可以援引培根的不 朽公式:「藝術是與人相乘的大自然。」(註 1)

西方美學家黑格爾指出:藝術理想的本質,就在於「使外在的現象符合心靈,成為心 靈的表現。」中國古代藝術論述中,只要是達到較高層次的,大多也會從人與物、主觀與 客觀的交融關係上來論述藝術創作的起始和極致,並主張最理想的創作出之於藝術家「心 與物化」的創作狀態之中。此起彼伏的西方現代派藝術紛紜繁複,若要擷取它們共通的理 論基因,那麼,不妨說它們大多以一種特殊的對抗方式描述了人與環境的關係,對抗,也 是一種遇合。因此,我們可以試著把主題心靈與客觀世界的遇合,作為我們觀察藝術創作 的起點。藝術創作過程中主客兩方的遇合,最終要落實在藝術作品的建構上。這種建構,

大體上可劃分為內容和形式這兩個方面。

「內容」是畫家的動機與思想,「形式」是畫家的實踐表現。從有形式表現而無內容觀 念,藝術價值不高;從有「內容」而「形式」表現拙劣,藝術無從生焉,總之具象也好,

抽象也罷,都是畫家創作「內容」與「形式」的結合,缺一不可。內容觀念之改變直接影 響形式表現的手法,那什麼會促成藝術家思想觀念之改變呢?簡單的說,就是外在的環境 與內在思考。藝術家的感受來自週遭的一切人、事、物,不論是自然環境、社會環境、人 文環境,都會觸動畫家的心靈,而生命的意義、價值的判斷、人生的態度...等各種哲學的 思索,則是開啟藝術家的智慧,所以一個藝術家必須過精神生活,即理性加上感性的生活 來充實生命內涵,促進自我繪畫觀念之蛻變。

(2)

6

總之,藝術創作是藝術家用來肯定生命存在的意義。每一張心血結晶的畫作都是畫家 用自己生命中的部份來交換,在創作中投射自我,藉由繪畫來存續自己的生命。作品一旦 完成,他必須再去尋找下一個創作動機與方式。藝術家生命的價值在於從不斷創作過程中 來超越自我,這種超越自我的過程才是藝術家創作的目的。

個人從學生時期,即有幸接受了大師級的師長指導教誨,恩師有李梅樹、廖繼春、楊 三郎、李石樵、施翠峰、吳承硯、劉文煒、陳銀輝等教授,奠定了藝術與人文的基本素養,

並立志以藝術工作(教育)為職志。廿多年來,參與了國內重要的繪畫團體,也經歷了多 次創作主體與表現形式上之調整與改變,其最重要的動力,來自於教學相長、生活體驗及 藝術理念演變。近年來在師大藝研所深受劉文煒老師深厚的學理基礎影響,在作品表現也 嚐試些新的形式,來詮釋自己的繪畫語言,藉著這次展出,透過文字與圖片的配合,將作 品心得詳細加以陳述,目的是希望能建立如下觀點,即:創作動機的詮釋、作品與個人藝 術理念的分析、試探整理個人美學基礎、藉著作品發表得到師長之指導、以藝術教育的觀 點給予服務學校的師生一個榜樣。

二、創作研究的方法與限制

(一)創作研究的方法

藝術創作絕不是一種無意識的行為。一個詩人或畫家在創作之前,選擇這個題材而不 是那個題材,選擇這個方法,而不是那個方法,就意味著他正在進行著批評的殫精竭慮的 工作。野獸派畫家馬蒂斯曾說:「畫家在畫裡表現他自己,至於他說什麼,則無關緊要。」

(註 2)筆者也憶及大學三年級時油畫老師廖繼春曾說:「我要說的話,全在畫面裡。」兩 位大師所言,竟有異曲同工之妙,然而今日多元化的社會裡,由於分工越來越細,藝術創 作者、藝術理論家、藝術批評家已能各就其專業領域做出最大的貢獻。創作與批評在今世 已無法論先後,其相輔相成的關係密切。可是,一位藝術創作者,如果能在創作之餘,培 養深入的探索與分析研究自己作品的能力,時時審視自己創作與理念之結合,其本身就是 一項創造。

筆者在擔任行政工作之前,曾指導美工科繪畫組畢業班學生多年。而課程最大的挑戰 是在如何引導學生從事繪畫創作活動,在本身創作學理、內容、方法與技巧各方面,皆應

(3)

7

有基本的認知,並以此傳授給學生,才符合學校藝術教育的目標。多年來個人在這樣的環 境下,從事創作與教學的工作,雖然沒有做到創作的絕對性,但在教學相長之下,於創作 研究上已逐漸釐清一些癥結所在,並在此次作品中,提出以下的研究方法。

1. 創作理念與學理基礎

創作理念與學理基礎的研究,可概分為兩個體系,一是個人習畫以來藝術與人文素養 成長之回顧與探索,尤其深受近代西洋繪畫流派影響從自然主義、巴比松畫派到印象主 義為主的繪畫理念架構,是個人繪畫創作理念重要的依據。另一方面是探討來自東西方 藝術哲學思想之異同,對物我之間思維的方式與各種東西方式象徵意義的解讀。

2. 藝術思想與表現形式

創作內容的選定與研究範圍,分為兩大項,一是自然界的題材,另項是以人物造形為 主的「心靈之美」的探討。自然界的題材一直是個人創作的泉源,我對故鄉花蓮玉里的 山川、景物始終有一種「發於心,抒於情,形於畫」的真情存在,這份質樸、純厚的感 情衍生出個人的繪畫語言。

3. 方法與技巧

方法與技巧的研究,必定涉獵到繪畫媒材的選擇,雖然技法並非創作的唯一手段,卻 會影響一件藝術品的良窳,如果適切地選擇媒材並交互運用,利用媒材的特性,搭配適 當技法,則較容易達到預期的效果。此次創作方式仍以平面繪畫表現,媒材選擇以自己 最擅長的水彩與油彩為技法表現的主軸。

4. 作品價值的判斷

此次作品展出是個人從事創作與多年教學、及本人學習心得的發表。透過學理、技法 的探討讓自己在未來創作上有更明確的脈絡依循與思緒之整理。

5. 代表作品分析說明

本次展出的作品是個人近二年的創作,前面篇幅己概略將個人創作理念、學理基礎、

內容形式、方法與技巧等加以敘述,因此,十件代表作品,就以創作題材的淵源、內容、

構圖、色彩與作品意義,作進一步說明,同時,在單元中,也提出與該作品相接近的研 究實例,將能更加清晰地傳達作品所詮釋的意義。

(4)

8

6.年代編列法

本文年代編列方法,是以西元為主,理由是筆者創作源自西洋繪畫的範疇,其中涉及 西洋藝術的發展年代問題,因而以西元年代撰寫會較為連貫,以利閱讀。

(二)創作研究的限制

個人從事藝術教育工作迄今廿多年,雖然累積了許多經驗與資料,並獲致一些心得與 成果,然而,藝術領域是廣大無涯的,個人在教學與創作上,能找到一個平衡的立足點實 屬不易。因此,任何一個藝術家,不管研究範圍有多廣泛、多深入,其創作的限制是必然 存在的。

藝術是人類一切工作中,想像力最自由馳騁,創造的意願最充份得到滿足的天地。現 實是不完美的,人生常是殘缺的,命運是冷酷的,一切都是侷限的,但在藝術的天地中,

對於無限的理想不懈的追求,提供了無窮的希望。創作的艱辛與所獲得的歡愉是崇高的報 償,表現了生命高貴的價值,遠非財富與權力的獲得可相比擬。藝術天地之廣闊、奧妙,

也無法盡為我們徹底窺探,而宇宙之玄妙,生命之神祕,更不是人智所能盡知。這一切都 永遠成為激發人生以有無涯之生命向無限追求的原動力。在藝術的創造中,我們與自然宇 宙連成一體,與一切的生命交融共感,即使人生充滿痛苦與死困,但我們終於體驗到生命 之壯麗與世界之美好,從而鼓舞我更昂奮之生命力,這都是藝術給予人生的偉大的啟示與 貢獻。

註 1:見余秋雨 著,《藝術創造工程》,頁 9。

註 2:Harold Oshorne, Aestheics and Criticism,ch.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十二年國教藝術領域強課程統整,「決戰伸展台國際秀」以表演藝術為主,融入視覺藝術及

第四十六條 外國人受聘僱從事本法第四十六條第一項第六

表演藝術:1.認識 世界傳統舞蹈類 型實際學習體驗 原民舞蹈與文化 2.實際體驗舞台 與劇場藝術魅 力。3.透過街頭 藝術、國際藝術 節的介紹,體驗

參觀藝術家工作室,各組自行設計問題,加上藝術家帶領彩繪 地景藝術的經驗。發現學習效果比在教室更好。當然,出發前 在教室的引導合作學習也是不可忽視的。”理解 感受

• 家長表示欣賞子女的作品及創作 過程,並認同藝術發展對子女成

• 承接視覺藝術科作為高中課程的 選修科,並繼續推動本科課程的 發展,教育局於2020/21學年開

Assessment for learning for Enhancing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and

作為 19 世紀最傑出的藝術家,梵高熱愛生活卻倍 感艱辛。他的畫像目光鮮明,紅髮、紅鬍子、稜角 分明的臉,浮現躁鬱不安的心情,從畫作中看到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