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
第四章、多元智慧的歷史教學活動
多元智慧理論的教學目的,是讓每一個學生都能適 性發展所長,在教學上提供不同智慧的學習型態,也就 是學生有機會運用他們的強勢智慧學習各項學習內容,
同時又能強化自己的弱勢智慧。因此,多元智慧理論的 重點在說明人類智慧的統合發展,以及如何統整運用這 八種智慧。因此,本章將探討如何運用多元智慧的課程 理念與教學模式進行高一歷史教學的活動。
第一節、多元智慧歷史教學活動設計
教學活動的內容,包含動態與靜態兩類。動態方面 主要指的是教師與學生,靜態方面指的是教學目標、課 程、教學方法與教學環境。教學活動是否能達到預期效 果,端賴教師教學的適當設計與學生的良好配合。教學 設計是一個分析教學問題、設計解決方法、對解決方法 進行試驗、評量試驗結果、修改評量的過程57;透過教學 設計的流程,即教師運用教學資源塑造一個適於學生學 習的環境,包含教學內容、方法、活動設施與類型等方 面,再遵循事先計畫的既定流程與模式,按照它的邏輯 順序和步驟實施教學,主要是指導教學設計者經由主要
57 張祖忻、朱純、胡頌華編著,《教學設計基本原理與方法》,台北:
五南,1995,p33
Register to Remove Trial Watermark!!
75
步驟設計實施教學,及對教學過程提出回饋和修正58,以 提供教師們教學過程完整的教學架構。
西方從十九世紀開始,教師的角色從發展學生喜愛 學習的學科模式到 1950 年代必須促進學生人格及社會成 長的因素模式59,一個優秀的教師所須完成的基本任務,
隨時代及社會觀念變遷而進行調整。1980 年代全球經濟 復甦,各種結合人類科技資源,以轉化教學的心態來引 導學生改進學習表現的教學設計模式紛紛問世。台灣過 去的傳統教學設計觀點以教師為中心,教學目標的敘寫 方式著重於敘述教師的教學活動,僅偏重教師的講解說 明,忽視學生個體的特色與感覺60;這種單向溝通的教 學,在現階段台灣的教改中,被視為急需改善之標的。
本研究將先分析現今西方教學設計模式的功能與運 作,找出符合時代潮流與多元智慧理論的教學模式,以 便將課程內容、社會情境及學生需求作適當的聯結,設 計一套符合多元智慧理論的歷史教學活動。茲列舉不同 學者提出的教學設計模式如下:
58 張祖忻、朱純、胡頌華編著,《教學設計基本原理與方法》,台北:
五南,1995,P163
59 沈翠蓮,<教學設計模式的概念與應用>,《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
通訊》,12 卷 2 期,民 90.8,P178
60 高廣孚,《教學原理》,台北:五南,1988,p126
Register to Remove Trial Watermark!!
76
(一) 表 4-1 奧立佛(Lawrence M. Oliva)教學設計模式61
詳述 詳述 選擇 事先 實施 最後 教學 教學 教學 選擇 選擇
目的 目標 策略 評量 策略 評量 評量 技術 技術
VI VII VIII IXA X IXB XI
VI—IX 計畫階段 X—XI 運作階段
(二) 表 4-2 葛列瑟(Glasser Robert)教學設計模式62
A B C D 教學目標 起點行為 教學程序 成績評鑑
( 回 饋 路 線 )
61 Lawrence M. Oliva,Partners not competitors-the age of teamwork and technology,London Harrisburg:Idea Group Pub ,1992,p65
62 Glasser Robert,Psychology and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Pittsburgh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1962,p6
Register to Remove Trial Watermark!!
77
(三) 表 4-3 克伯勒、巴克爾及米勒斯教學設計模式63
教學目標 預 估 教學程序 評 鑑
( 回 饋 路 線 )
以上列舉的教學設計模式,主要是在當前高中歷史 教育的環境使用上,具有便利性及可行性。由表 4-2、4-3 可以了解,格列瑟與克伯勒等兩種模式的差異在「起點 行為」與「預估」兩項,基本上都分析學生的起點行為 以利教學設計。而表 4-1 中顯示奧立佛則將教學模式分為 計畫與運作階段,計畫階段包含教學目標的詳述、教師 事前準備工作及事先與事後評量之選擇;運作階段則指 實施教學與事後評量。學者卡根運用多元智慧的觀點,
提出設計課程單元的步驟:訂定目標、設計活動、安排 活動順序、執行教學設計及課程評鑑等64。
本研究的教學設計模式(如表 4-4)結合上述四者之 優點與特色,配合高級中學教學生態與環境,分別以確 定主題、教學目標、教學分析、選擇與發展教學策略及 教學評量等五個階段,進行循序漸進的系統教學設計,
每一階段實施內容詳述如次:
63 高廣孚,《教學原理》,台北:五南,1988,p165
64 Kagan, S. & Kagan, M.,Multiple intelligence : The complete MI book,
CA : Kagan Cooperative learning,1998,p87
Register to Remove Trial Watermark!!
78
(四) 表 4-4 多元智慧的教學設計模式
確定主題 教學目標 教學分析 發展教學策略 評 量
( 回 饋 路 線 )
1.確定主題
主題為課程設計的核心組織,設計多元智慧課程與教 學之時,選擇教材的主題,將使教師能適度地調整課程,
達到預期的效果,及引發學生的學習;就現有教科書而 言,可以檢視各版本的教科書內容,統整選擇適合的課程 內容,並將內容化為各項智慧活動,以提出各項智慧類型 的教學目標與教學活動,作為教學的依循。本研究業於前 章探討多元智慧課程設計的理念,且已審視高一歷史六個 版本的內容,進而選出本研究的主題,並轉化為八種智慧 類型。
2.教學目標
歷史教育自古以來一直不斷地承續傳統的腳步前 進,然而面對新世紀的來臨,全球化衝擊每一地區,教 育被賦予培育出國際競爭優勝者的任務時,歷史這門學 問在這場期待中開始受到嚴重的質疑。歷史教育在整個 教育過程中實居於一個特殊的地位,人們藉由思想及行 動創造歷史,也藉由歷史教育將成敗得失的經驗傳遞給 下一代,歷史教育因時代的大環境及大問題加深擴展,
歷史教育反過來具有批導時代的功能65。
65 黃俊傑,<歷史教育的人文意義>,《思與言》第 18 卷第 6 期,
1981.3,P91
Register to Remove Trial Watermark!!
79
因此,歷史學習目標的設計,引導學生理解歷史的 認識是根據歷史證據來建構,而歷史證據來源於史料;
協助學生了解今日的現象與過去歷史互相銜接,注意歷 史的因果關係,從尊重史料的證據,顧及多因素分析、
多角度觀察當中,尋找歷史發展的真相66;認知明瞭歷史 發展的過程,鑑往知來,趨福避禍;情意目標方面,鼓 勵學生積極加入仍然繼續發展的歷史中。
除了歷史事實的記憶、理解與思維外,學習者的需 求、學生完成學習後的成長方向、學生學習困難的條件 及培育學生智慧開展等,更是不可忽視的層面,本研究 的教學目標綜合上述所言,從多元智慧的教學法切入,
以八種智慧作為達成教學目標的學習管道。以高中歷史 上冊第五章的長城為例,透過影片介紹及漫畫表示使學 生明瞭長城的修建緣由、經過及日後發展等歷史事實,
希望學生能夠思考長城扮演的外交角色與意義、強化學 生與同學之間溝通討論的人際與內省智慧,以及使用口 語或書面的方式表達學習結果來開展學生的語文智慧。
如此教學設計,將使歷史教育成為發展學生多元智慧的 利器,並且引導學生順利達成多元智慧的歷史學習目標。
3.教學分析
教學分析的目的在於瞭解學生的特性、起點行為及 決定達成目標有關的技術67。瞭解學生在學習任務中已經
66 黃绣媛,<英國義務教育歷史科國家課程介紹>,《菁莪》八卷二
期,民 85.7,P11
67 R.M.Gagne,L.J.Briggs,W.W.Wager 著,陳正昌等譯,《教學設計
原理》,五南,民 85,p29
Register to Remove Trial Watermark!!
80
具備哪些促進技能;對於班級的學生而言,每個學生學 習成就均有所差異,部分學生比其他人瞭解較多,教學 時的起點對哪些人呈現重複的情況,但對哪些人卻是必 須;此外,學生的智慧偏重哪些層面,可在教學設計上 加強實施,以激發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效率;設計過程 中不斷考量與檢視學生的興趣所在,都是教學設計時所 必須了解,教學時針對學生的需要,隨時做適度的調整,
這些都對有效的學習有特別的影響。
本研究在設計教學活動前先對學生進行分析,由於 雄女學生都已經過推薦甄試及學力測驗的篩選,對國中 課程熟悉度相當高,故教學起點必須盡量避免與國中歷 史內容重複;然而每個班級、每位學生的學習特質依然 有所不同,透過多元智慧檢核表的調查(如附錄 1),可使 教師與學生了解擁有的強勢智慧,同時本研究可依此結 果配合多元智慧教學設計的活動九宮格(如表 4-5、4-6),
來激發學習者學習動機以及培育學生的多元能力。
Register to Remove Trial Watermark!!
81
表 4-5:<草原遊牧民族的生活與文化>的多元智慧教學活 動設計
語文 邏輯-數學 空間
說出你所知道中國 歷史上和親事蹟
從史書上對遊牧民 族的敘述,列表比較
遊牧生活與農耕生 活有何不同之處
觀賞萬里長城的 影片
肢體-動覺 音樂
唐詩塞外-- 以配樂吟誦、歌詠 或 RAP 的形式引導 同學參與或欣賞唐
詩中的塞外
草原遊牧民族的生 活與文化
唐詩塞外-- 以配樂吟誦、歌詠
或 RAP 的形式引 導同學參與或欣 賞唐詩中的塞外
人際 內省 自然觀察者
分組討論多元文化 存在的現況及如何 面對多元文化?
請回想遊牧民族的 經濟生活和我們的 生活有何連結?
觀察與比較觀察 比較遊牧生活 與農耕生活有 何不同之處?
Register to Remove Trial Watermark!!
82
表 4-6:<門閥政治與世族社會>的多元智慧教學活動設計 語文 邏輯-數學 空間
我心目中的
「他」……:
寫出你一個最喜歡或 最討厭或印象最深的 魏晉南北朝人物,並用
10 個形容詞來描述他
未來大抉擇-- 選擇該「仕」或該
「隱」?
先分組自由交談 討論,再作一選擇 仕或隱,之後兩邊 各派代表向另一 方進行遊說、質 問,告一段落後,
改變心志者可以 移動換邊
繪製中國魏晉 南北朝的 分裂
形勢圖
肢體-動覺 音樂
粉墨登場—
任選或編寫有關魏晉 時代情境事件的劇 情,運用戲劇的方式表
演
門閥政治與 世族社會
粉墨登場—
任選或編寫有 關魏晉時代情 境事件的劇 情,運用戲劇的
方式表演
人際 內省 自然觀察者
粉墨登場—
任選或編寫有關魏晉 時代情境事件,運用戲
劇的方式表演
小小政治家-- 如果你是陳群,你
會制定何種登進 人才的辦法,以因
應漢末三國的新 局勢
分析南北方自 然條件的差 異,對一統中國
造成的影響
Register to Remove Trial Watermark!!
83
4.發展教學策略
前述確定主題、教學目標及教學分析係屬於教學前 的準備工作,發展教學策略才是教學的重點。根據教材 的適用性,選擇教學資源,配合教學方法與教學程序的 設計,在適當的分配時間中,師生共同活動,融入多元 智慧的教學策略,選用多元的教學法如角色扮演、價值 澄清、小組討論、活動設計等,針對學習者的智慧開展,
透過不同的方式,提升教學成效。
教師引導教學時不一定得傳授精準的內容,而是應 該給予學生引起動機、告知學習者目標、提供刺激的材 料或活動等,並透過描述、短評、示範、影片、笑話、
對話、樹狀圖、箭頭、大綱、多媒體、視聽媒體、模型 等系統性組織,來銜接學生與教材間的新舊經驗68。
本研究透過各式活動諸如以 Discovery 之 DVD 影片
「萬里長城」,提供學生刺激思考的情境;描述匈奴帝國 的政治結構,使用圖表呈現;分析魏晉士人面對仕與隱 的掙扎透過在學生相互辯論之中,體會箇中細微的考量 與心態上的無奈;又或以小組學習的合作方式,使學生 彼此面對面分享發現成果的喜悅等。本研究運用不同的 教學策略以提供教學資源,批判並隨時修正教學的觀點 與方向,將課文中的知識與學生的經驗相結合,達成教 學任務的有效性。
5.評量
68 沈翠蓮,<教學設計模式的概念與應用>,《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
通訊》,12 卷 2 期,民 90.8,p184
Register to Remove Trial Watermark!!
84
本研究於教學進行過程中,不斷針對教學目標的達成 情形、學習成效、學習者情況進行評量,以進一步作為 修正教學之參考。多元智慧的評量強調多元化和彈性 化,與課程、教學結合,以小組或整個班級的方式進行 自評、互評與教師評量,評鑑學生是否已學會課程內容,
以及學生仍須加強的部分。評鑑結果如不理想,教師可 再深入探討失敗的原因,例如:設計是否有缺失?目標 是否失當?給予學生刺激不夠強烈或不受喜歡等,得到 回饋以供下次教學之參考。
第二節、多元智慧的歷史教學活動
擁有適當的教材設計,不一定可以獲得良好的教學 效能;要有效達成教學目標,還必須取決於教學方法的 靈活運用,因此即使教師們使用相同的教材,由於運用 的教學方法不同,亦會產生不同的教學成果。茲根據研 究範圍「草原遊牧民族的生活與文化」、「門閥政治與世 族社會」兩大單元撰寫教案如表 4-7、4-8,並以欣賞「萬 里長城」影片、唐詩中的塞外、我心目中的他、未來大 抉擇、粉墨登場等為例發展教學活動,其流程表圖示如 表 4-9、4-10、4-11、4-12、4-13、4-14:
Register to Remove Trial Watermark!!
85
表 4-7
高中歷史科多元智慧教學活動設計
單元 名稱
草原遊牧民族的
生活與文化 班級 一年 5.7.22
組 人數 120 人 教材
來源
高中歷史第一冊
第五課 任課老師 郭雅馨 時間 四節
教材 研究
本單元主要在敘述秦漢史上遊牧民族的文化特色及其 與定居民族的互動關係。依據教材,編擬大綱如下:
一、草原遊牧民族的經濟與社會組織 二、游牧帝國的政治制度與對外關係 學生
學習 條件 分析
學生已從第四課瞭解秦漢時代的政經發展,學生國中 階段對秦漢時代對匈奴、南越、朝鮮、西域的經略及 疆域變化有初步的了解
教 學 方法
圖表教學法、講述教學法、問題探究法、活動教學法、
欣賞教學法 教學
日期 民國 91 年 11 月 3 日~11 月 16 日
節次 教學目標 教學活動 教學資源 智慧 管道
Register to Remove Trial Watermark!!
86
1
透過地圖能 說出遊牧民 族的活動區
域
能列表比較 游牧與農業 經濟型態
差異
能明瞭長城 在中國歷史 上的定位與
意義
能體會游牧 生活精神與
特色
語文:說出你曾學過或 知道的遊牧民族 空間:遊牧民族活動區
域大拼貼
*課文 5-11 及 5-12 邏輯:從史書上對遊牧
民族的敘述,列 表比較遊牧生活 與農耕生活有何 差異?
內省:請回想遊牧民族 的經濟生活和我 們的生活有何 連結?
語文、空間:
欣賞「萬里長城」
影片
內省:你是否認同長城 的建立與功能?
*課文 5-13
空白亞洲 大地圖 powerpoint
板書
影片 單槍投影 機
語 文 智 慧 空 間 智 慧 邏 輯 智 慧 內 省 智慧
Register to Remove Trial Watermark!!
87
2
能說出匈奴 帝國的政治
制度 能與人分 享、溝通 能明瞭漢朝 和親政策制 定的背景與
經過 能明瞭漢匈 關係的演變
經過
*問題與討論 5-14 內省:你對學習的草原
文化中哪一項的 印象最深刻或最 嚮往?
人際:分組討論多元文 化存在現況及如 何面對多元文化
* 課文 5-21
語文:說出你所知道中 國歷史上和親 事蹟
*課文 5-22
powerpoint 地圖
powerpoint
語 文 智 慧 內 省 智 慧 人 際 智慧
3
能培養分 析、判斷與表
達能力 能從地圖上 指出漢匈衝 突的地點
*課文 5-22 及 5-24a 內省:站在女性的立
場,你如何看待 和親政策及和平 使者的任務
*問題與討論 5-24b
板書、地圖
內省 智慧
4
透過音樂創 作體會塞外 邊疆的風光 與戰爭的殘
酷
能指出中西 文化交流的
路線
音樂、人際、肢體:
唐詩中的塞外—
以配樂吟誦、歌詠或 RAP 的形式引導同學參 與或欣賞唐詩中的塞外
*課文 5-23
空間:請指出中西文化 交流的方向與 路線
板書、地圖 空 間 智 慧 音 樂 智 慧 人 際 智 慧 肢 體 智慧
Register to Remove Trial Watermark!!
88
表 4-8高中歷史科多元智慧教學活動設計 單元
名稱
門閥政治與世族
社會 班級 一年 5.7.22
組 人數 120 人 教材
來源
高中歷史第一冊 第六課
任課
老師 郭雅馨 時間 八節
教材 研究
本單元主要在敘述東漢末年以來魏晉時代的政治、經 濟、社會及文化現象與發展。依據教材,編擬大綱如 下:
一、魏晉與南朝的門閥士族 二、胡人政權與漢族高門 三、士族的思想、信仰與生活
學生 學習 條件 分析
學生國中階段已了解魏晉時代政治變化及學術、宗教 發展
教學 方法
活動教學法、講述教學法、問題探究法、啟發式教學 法、圖表教學法、戲劇教學法
教學
日期 民國 91 年 11 月 17 日~12 月 7 日
節次 教學目標 教學活動 教學資源 智慧 管道
Register to Remove Trial Watermark!!
89
能說出魏晉人 物的特色及魏 晉時期的政治
背景 能說出門閥政 治形成背景與
經過
藉由東漢末至 南朝時期的亂 象,感受國家分
裂痛苦
語文、自然觀察者:
我心目中的「他」
寫出你一個印象最深 的魏晉南北朝人物,並 用 10 個形容詞來描述 他
數學-邏輯:
思考這些人物的出身 及背景與士族出現的
關係
實物投影 機
語文 邏輯 內省 自然 觀察 者 1 智慧
能說出九品官 人法的制定背
景與內容 能分析判斷九 品官人法的缺 失,嘗試配合時
勢制定政策
*課文 6-11、6-12 及 6-14a
內省:小小政治家—
如果你是陳群,你會制 定何種登進人才的辦 法,以因應漢末三國的 新局勢?
板書
語文 邏輯 內省 自然 觀察 者智 慧
Register to Remove Trial Watermark!!
90
2
能運用歷史地 圖,指出五胡的
位置分布 能明瞭士族在 東晉至南朝時 期政治經濟上
的影響 能與同學分享 自己的想法與
感受
空間:畫出中國地圖並 標示三國形 勢、西晉疆域與 五胡分布位置 與東晉形勢圖
*課文 6-13 及 6-14b 內省:今日社會是否依
然存在著天生貴 族?這種人生際遇 是否值得羨慕?
Powerpoint
蔡琰的
<悲憤詩
>
語文 智慧 肢體 智慧 人際 智慧 內省 智慧 空間 智慧
3
能繪製魏晉南 北朝政治演進
流程圖
能了解北方士 族的生活與處
境
能列表比較北 方士族與南方 士族的異同
透過分組的方 式,體驗民主政 治的精神,尊重 彼此意見的重
要性
空間:繪製中國魏晉南 北朝政治演進 流程圖
*課文 6-21、6-22 邏輯:列表分析比較北 方士族與南方士族
*問題與討論 6-24 語文、邏輯、人際、內 省:
未來大抉擇--
選擇該「仕」或該「隱」?
先分組自由交談討 論,再作一選擇仕或 隱,之後兩邊各派代表 向另一方進行遊說、質 問,告一段落後,改變 心志者可以移動換邊
Powerpoint 空間 智慧 邏輯 智慧 語文 智慧 人際 智慧 內省 智慧
Register to Remove Trial Watermark!!
91
4
能繪製南北朝 疆域圖 能了解關隴集 團的形成及對 隋唐帝國的影
響
*課文 6-23
空間:繪製南北朝疆域 圖
Powerpoint 語文 智慧 空間 智慧
5
透過角色扮 演,闡述並體會
魏晉南北朝玄 學、佛教與道教
的發展
*課文 6-31 及 6-32 Powerpoint 語文 智慧 邏輯 智慧 人際 智慧
6
能感受並想像 魏晉時代士人
的生活 透過對歷史劇
的編寫與演 出,對魏晉南北
朝的歷史有統 整的創造思考
與想像 能以流暢的語 言表現、肢體動
作表演
*課文 6-33
語文、音樂、空間、肢 體、邏輯、人際:
粉墨登場—
任選或編寫有關魏晉 時代情境事件的劇 情,運用戲劇的方式表 演
Powerpoint 攝影機
語文 音樂 空間 肢體 邏輯 人際 智慧
Register to Remove Trial Watermark!!
92
7
能與他人分工 合作 能盡到自己分
配的責任
粉墨登場—任選或編 寫有關魏 晉時代情 境事件的 劇情,運用 戲劇的方 式表演
攝影機
8
能說出從自己 參與的表演中
的學習
能體會各組劇 本編寫的情境
與用意
從相互觀摩能 學習他人的優 點,改正自己的
缺失
語文、邏輯、人際、內 省:
戲劇互評—
透過對各組不同的戲
表演的重新觀賞與評 量,討論並體會各組劇 本編寫的情境與用意,
進一步檢討及提出自 己與各組下次改進的
視聽教 室、
評量表 語文 智慧 邏輯 智慧 人際 智慧 內省 智慧
Register to Remove Trial Watermark!!
93
表 4-9 欣賞「萬里長城」影片
教學時間 教學目標 教學流程
11/3~11/9
能明瞭長城在中 國歷史上的定位
與意義
能體會游牧生活 的精神與特色 能與同學分享自 己的想法與感受
學生在教室裝設單槍投影 機,利用電腦播放 Discovery
拍攝的萬里長城。
給予學生討論提綱
觀賞影片後針對提綱鼓勵學 生進行討論及發表感想
表 4-10 唐詩中的塞外
教學時間 教學目標 教學流程
11/10~11/16
透過音樂創作 體會塞外邊疆 的風光與戰爭
的殘酷
能與同學通力 合作完成表演
提供學生數首有關漢代或北 方邊疆作戰的寫實詩句
以分組的形式進行音樂編曲
以分組合作的方式上台表演
Register to Remove Trial Watermark!!
94
表 4-11 我心目中的「他」
教學進度 教學目標 教學流程
11/10~11/16
喚起學生過去 對魏晉時代風
尚的記憶
能說出魏晉人 物的特色及魏 晉時期的政治
背景
透過學生的描 述可以糾正其 錯誤的觀念
闡述魏晉南北朝在時間數線 上的定位
請同學列舉有關魏晉南北朝 時代的歷史人物及成語故事
指出自己最喜歡或印象最深 刻的人物,並以十個形容詞來
描述,寫於紙上,交給老師
由老師選擇數張較具創意的 作品,朗讀並與同學分享、猜 答,最後向作者描述自己想法 表 4-12 未來大抉擇
教學進度 教學目標 教學流程
11/17~11/23
能了解北方 士族的生活
與處境
能體會民主 政治的精神 並尊重彼此 意見的重要
性
討論魏晉時期異族統治的合法 性與手段
讓學生以神入的方式思考與選 擇仕或隱
經過學生舉手了解選擇後,
請雙方交互發表意見
透過交互辯論後,讓學生重新 舉手選擇
Register to Remove Trial Watermark!!
95
表 4-13 粉墨登場
教學進度 教學目標 教學流程
11/24~11/30
透過對歷史 劇的編寫與 演出,對魏晉
南北朝的歷 史有統整的 創造思考與
想像
能以流暢的 語言表現、肢
體動作表演 能與他人分
工 合作 能盡到自己 分配的責任
以分組合作的方式讓學生表演 戲劇
選定題目並進行工作分配
編寫進度送交老師審核
編寫劇本送交老師審核
進行選角排練與道具、配樂的 準備製作
正式彩排
正式上台演出
Register to Remove Trial Watermark!!
96
表 4-14 戲劇互評
教學進度 教學目標 教學流程
12/1~12/7
能說出從自己 參與的表演中
的學習
能體會各組劇 本編寫的情境
與用意
從相互觀摩中 能學習他人的 優點,改正自
己的缺失
將拍攝完成的表演轉為數位影 音檔,燒錄成光碟
學生在教室裝設單槍投影機,
利用電腦播放
各組導演與編劇闡述其編導的 想法
分發活動評分表,進行自評與 互評
經由本實驗教學策略的實施,發現設計教學策略 時,必須配合講述法及補充資料的實施,先有基礎知識 的奠基,才不至於使教學活動的實施結果,流於知識的 淺化;此外課後活動的設計不宜過多,否則學生疲於奔 命,反而使活動品質降低。實施教學活動時,時間、氣 氛與秩序的控制相當重要,因此事先進行教學分析了解 班級特性,方能使活動達到預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