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四章 研究結果 "

Copied!
2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四章 研究結果

本章的主要目的在依據待答問題、研究假設來分析並呈現研究資 料所獲得的結果。全章共分為三節,第一節說明生涯規劃課程對高一 男生在生涯決定困難、生涯自我效能與決策型態上之實驗處理效果;

第二節說明生涯決定困難、生涯自我效能、決策型態之典型相關結果 分析;第三節則說明生涯規劃課程實施效果之質性分析。

本研究中「生涯決定困難」、「生涯自我效能」與「決策型態」是 本研究之重要變項,為了解上述各變項所包含的各因素之間的關係,

本研究將各重要變項之間的相關,以相關矩陣的形式呈現,如表 4-1 呈現;另外,為了解各變項之集中分散情形,同時列出各變項之平均 數及標準差,如表4-2 至 4-4 所示。

(2)

表 4-1 各變項之相關矩陣、平均數、標準差

R O B0 B1 B2 B3 B4 B5 B6 B7 B8 B9 BA BB BC BD BE A0 A1 A2 A3 A4 A5 A6 A7 A8 A9 AA AB AC AD AE

選修原因 R 1 職業方向 O .035 1 前未準備就緒 B0 .023 .31** 1 前訊息不足 B1 -.047 .32** .38** 1 前訊息不一致 B2 .16* .16* .29** .4** 1 前文化環境因素 B3 .12 -.10 -.04 -.12 -.45** 1 前生涯決定困難 B4 .033 .34** .60** .94** .50** .03 1 前生涯計畫 B5 -.27** .29** .25** .47** .20* -.28** .41** 1 前目標選擇 B6 -.19* .26** .18* .37** .10 -.18* .32** .83** 1 前生涯資料蒐集 B7 -.20* .15 .17* .43** .08 -.10 .37** .60** .56** 1 前職業自我評 B8 -.16* .17* .08 .21** .01 -.12 .16* .58** .70** .53** 1 前問題解決 B9 -.036 .03 .02 .24** -.04 .08 .20* .38** .42** .48** .53** 1

前能力與人格自我評量 BA

-.23** .17* .13 .42 .18* -.28** .34** .64** .67** .53** .51** .43** 1

前生涯自我效能 BB -.24** .25** .20* .46** .12 -.20* .39** .90** .91** .77** .78** .60** .75** 1 前理性型 BC -.026 .04 -.01 .08 -.08 -.02 .04 .45** .50** .35** .40** .23** .35** .49** 1 前依賴型 BD .039 -.32** -.55** -.48** -.28** .04 -.55** -.29** -.19* -.23** -.12 -.19* -.23** -.27** .09 1 前直覺型 BE .019 -.20* -.32** -.02 -.03 -.08 -.12 .05 .02 .09 .08 .19* -.01 .08 -.13 .26** 1 後未準備就緒 A0

(3)

後訊息不足 A1 -.21** .01 -.09 .05 -.10 -.02 -.01 .10 .03 .10 .07 -.05 .01 .07 .11 .06 .04 -.01 1 後訊息不一致 A2 -.36** .06 -.04 .03 -.11 -.13 -.04 .11 .07 .15 .05 -.01 .11 .11 .04 .02 .02 .13 .55** 1 後文化環境因素 A3 -.42** -.08 -.10 .06 -.23** -.08 -.04 .15 .12 .17* .16* .07 .17* .17* .10 .05 .07 .09 .61** .51** 1 後生涯決定困難 A4 -.35** .00 -.09 .06 -.15 -.07 -.02 .14 .07 .15 .10 -.02 .08 .12 .10 .05 .05 .05 .57** .91** .74** 1 後生涯計畫 A5 .47** -.02 .05 -.05 .19* .01 .01 -.09 -.05 -.01 -.00 .08 -.01 -.04 -.05 -.06 .02 -.15 -.56** -.43** -.43** -.51** 1 後目標選擇 A6 .48** .06 .10 -.01 .20* .04 .06 -.15 -.06 -.05 -.04 .04 -.09 -.09 -.07 -.07 .03 -.11 -.50** -.43** -.38** -.44** -.50** 1 後生涯資料蒐集 A7 .51** .03 .08 -.01 .23** .00 .06 -.16* -.11 -.14 -.13 -.05 -.14 -.16* -.14 -.09 .010 -.16* -.51** -.40** -.33** -.51** -.48** .69** 1 後職業自我評量 A8 .43** .07 .04 -.08 .21** .05 .00 -.07 -.04 -.09 -.03 -.02 -.10 -.07 -.10 -.03 .12 -.10 -.44** -.25** -.28** -.36** -.35** .58** .56** 1 後問題解決 A9 .45** .04 .01 -.01 .24** .12 .07 -.17* -.14 -.12 -.14 -.05 -.21** -.17* -.08 -.03 .01 -.10 -.54** -.36** -.43** -.47** -.48** .64** .60** .63** 1

後能力與人格自我評量AA .36** .07 .12 .10 .21** .05 .16* -.13 -.12 -.01 -.11 .06 -.13 -.10 -.09 -.16* .02 -.06 -.39** -.42** -.36** -.40** -.48** .61** .59** .61** .51** 1

後生涯自我效能 AB .56** .04 .08 -.03 .25** .04 .06 -.15 -.09 -.08 -.07 .02 -.12 -.12 -.10 -.08 .04 -.15 -.60** -.47** -.45** -.55** -.57** .90** .86** .84** .76** .79** 1 後理性型 AC .57** .04 .03 -.06 .27** .08 .04 -.23** -.13 -.13 -.06 .02 -.19* -.17* -.12 .01 .05 -.14 -.60** -.31** -.49** -.47** -.46** .59** .59** .59** .54** .60** .48** 1 後依賴性 AD -.57** .01 -.08 -.02 -.17* -.17* -.11 .24** .13 .16* .18* .00 .12 .19* .07 .01 .03 .11 .71** .45** .55** .64** .62** -.56** -.53** -.52** -.38** -.55** -.47** -.62** 1 後直覺性 AE -.39** -.04 -.04 .02 -.03 -.12 -.02 .16* .07 .06 .09 -.06 .12 .11 -.09 .06 .04 .06 .49** .28** .44** .43** .43** -.32** -.31** -.31** -.23** -.31** -.35** -.37** -.39** 1

R O B0 B1 B2 B3 B4 B5 B6 B7 B8 B9 BA BB BC BD BE A0 A1 A2 A3 A4 A5 A6 A7 A8 A9 AA AB AC AD AE

平均數 28 66.35 33.29 16. 54 148.55 34.36 31.43 25.83 21.91 15.83 9.21 153.67 32.35 32.99 32.59 28.52 66.39 27.54 18.59 146.17 36.36 31.87 25.45 21.97 16.24 9.7 144.09 32.58 31.56 32.37

標準差 5.17 16.50 4.40 4.54 20.92 7.32 7.68 5.60 4.06 3.48 2.60 27.24 5.92 5.65 5.11 4.02 12.94 4.23 3.85 16.45 6.48 4.53 4.40 4.17 2.54 2.51 18.74 3.33 5.57 4.77

人數 160 160 160 160 160 160 160 160 160 160 160 160 160 160 160 160 160 160 160 160 160 160 160 160 160 160 160 160 160 160

*p<.05; **p<.01

(4)

第一節 生涯決定困難、生涯自我效能與決策型態 之變化情形與多變量共變數結果分析

本節就三個量表的前後測變化情形、課程實施後多變量共變數分 析摘要的內容說明之,玆說明如下

4-2 實驗組和控制組受試者在「生涯決定困難量表」各分項測驗上前後測得分之 平均數、標準差

實驗組(N=81) 控制組(N=79) 平均數 標準差 平均數 標準差

前測尚未準備就緒 28.19 5.31 27.81 5.04 後測尚未準備就緒 25.36 3.74 35.81 4.58 前測各方面訊息不足 69.63 18.29 67.08 14.51 後測各方面訊息不足 65.65 15.13 68.28 8.27 前測訊息不一致 31.60 4.66 35.14 3.98 後測訊息不一致 26.74 3.92 33.16 4.72 前測文化及環境因素 19.22 4.66 17.24 4.63 後測文化及環境因素 16.81 3.79 20.44 4.35 前測生涯決定困難總量表 148.80 21.18 149.27 20.67 後測生涯決定困難總量表 135.27 13.28 158.34 20.38

由表 4-2 可知,有無上過生涯過程在生涯決定困難上的差異情 形,課程實施後實驗組「生涯決定困難量表」四個各分量表的平均數 與標準差都是平均數都是下降的情形,尤其以「各方面訊息不足」與

「訊息不一致」最為明顯。

(5)

4-3 實驗組和控制組受試者在「生涯決定自我效預期能量表」各分項測驗上前後 測得分之平均數、標準差

實驗組(N=81) 控制組(N=79) 平均數 標準差 平均數 標準差

前測生涯計畫 36.75 10.59 32.04 6.90 後測生涯計畫 39.99 6.49 33.62 6.57 前測目標選擇 31.72 8.71 31.58 6.19 後測目標選擇 34.93 5.83 28.70 4.58 前測生涯資料蒐集 26.99 6.66 24.68 5.14 後測生涯資料蒐集 28.63 4.93 22.19 3.64 前測職業的自我評量 22.38 4.47 19.46 3.54 後測職業的自我評量 22.06 3.79 20.82 3.39 前測問題解決 16.33 3.77 15.13 3.16 後測問題解決 17.02 2.92 15.41 2.45 前測

能力與人格的自我評量 11.98 2.24 8.39 2.07 後測

能力與人格的自我評量 11.62 2.90 9.81 2.09 前測

生涯自我預期效能總表 147.79 31.86 157.70 19.97 前測

生涯自我預期效能總表 155.09 24.74 132.13 11.54

由表4-3 可知,有無上過生涯規劃課程在生涯自我效能上的差異 情形,課程實施後實驗組「生涯決定自我效能預期量表」中「生涯計 畫」、「目標選擇」、「生涯資料蒐集」、「問題解決」四個分量表的平均 數上升,「職業的自我評量」與「能力與人格的自我評量」二個分量 表的平均數則為下降的情形。

(6)

4-4 實驗組和控制組受試者在「決策型態量表」各分項測驗上前後測得分之平均 數、標準差

實驗組(N=81) 控制組(N=79) 平均數 標準差 平均數 標準差

前測理性型 33.96 5.41 32.75 6.07 後測理性型 36.47 3.70 28.56 3.77 前測依賴型 33.02 6.59 32.95 5. 29 後測依賴型 30.74 4.65 32.44 5.95 前測直覺型 32.74 4.64 33.44 5.94

後測直覺型 29.21 3.77 35.61 5.68

由表 4-4 可知,有無上過生涯規劃課程在決策型態上的差異情 形,在決策型態的三個分量表的平均數變化上而言,「理性型」分數 增加,而「依賴型」與「直覺型」下降。

一、生涯決定困難的實驗效果分析

4-5 實驗組控制組生涯決定困難後測共變數摘要分析表

變異來源 離均差平方和 自由度 均方 F p

尚未準備就緒

組間 504.20 1 504.20 12.00 .001

誤差 6596.02 157 42.01

訊息不足

組間 1261.90 1 1261.90 15.50** .000

誤差 12780.14 157 81.40

訊息不一致

組間 291.16 1 291.16 4.73 .147

誤差 9660.05 157 61.53

文化環境因素

組間 148.72 1 148.72 11.27 .044

誤差 2071.32 157 13.19

生涯決定困難總量表

組間 4008.87 1 4008.87 18.48 .011

誤差 34058.69 157 216.93

Λ= .376* df=1 *p<.05 **p<.001

(7)

表 4-5 共 變 數 分 析 結 果 得 知 , 在 尚 未 準 備 就 緒 的 得 分 上 F(1,157)=12.001,p=0.01;在訊息不足的得分上 F(1,157)=15.502,

p=0.00;在文化環境因素的得分上 F(1,157)=11.272,p=0.44;可見排 除前測分數的影響後,實驗處理效果顯著,研究假設1-1、1-2、1-4 獲得支 持。

整 個 生 涯 決 定 困 難 的 總 得 分 上 Wilk(Λ)= .376*

F(1,157)=18.482,p=0.11;可見排除前測分數的影響後,實驗處理效 果顯著,選修生涯規劃課程後實驗組學生在「生涯決定困難量表」上 的得分顯著低於控制組學生,假設一獲得支持。、

二、生涯決定自我預期效能的實驗效果分析

4-6 實驗組控制組生涯決定自我預期效能後測共變數摘要分析表

變異來源 離均差平方和 自由度 均方 F p

生涯計畫

組間 556.41 1 556.41 17.09 .015

誤差 5111.23 157 32.56

目標選擇

組間 76.27 1 76.27 2.62 . 623

誤差 4577.10 157 29.15

生涯資料蒐集

組間 318.07 1 318.07 15.26 .008

誤差 3272.28 157 20.84

職業的自我評量

組間 24.27 1 24.27 1.90 . 115

誤差 2009.67 157 12.800 問題解決

組間 15.99 1 15.99 1.43 . 119

誤差 1754.23 157 11.17 能力與人格的自我評量

組間 97.92 1 97.92 2.15 .063

誤差 714.02 157 4.55 生涯決定自我效能預期總量表

組間 669.70 1 669.70 2.37 .082 誤差 44419.86 157 282.93

Λ= . 766* df=1 *p<.05

(8)

表 4-6 共 變 數 分 析 結 果 得 知 , 在 生 涯 計 畫 的 得 分 上 F(1,157)=17.091 , p=0.015 ; 在 生 涯 資 料 蒐 集 上 的 得 分 上 F(1,157)=15.264,p=0.008;可見排除前測分數的影響後,實驗處理效 果顯著,研究假設2-1、2-3 獲得支持。

在整個生涯自我能的總得分上Wilk(Λ)= .766*,F=(1,157)2.367,

p=0.082;可見排除前測分數的影響後,實驗處理效果未達顯著,選修 生涯規劃課程後實驗組學生在「生涯自我效能」上的得分顯著低於控 制組學生,假設二未獲得支持。

三、決策型態的實驗效果分析

4-7 實驗組控制組決策型態後測共變數摘要分析表

變異來源 離均差平方和 自由度 均方 F p 理性型

組間 193.81 1 193.81 14.24 .004

誤差 2136.61 157 13.61

依賴型

組間 193.94 1 193.94 12.13 .036

誤差 2509.45 157 15.98

直覺型

組間 162.22 1 162.22 7.00 .043

誤差 3636.68 157 23.16

Λ= . 192* df=1 *p<.05

由表4-7 共變數分析結果,在理性型的得分上 F(1,157)=14.241,

p=0.004;在依賴型的得分上 F(1,157)=12.133,p=0.038;在直覺型上 F(1,157)=7.003,p=0.043;可見排除前測分數的影響後,實驗處理效 果顯著,假設3-1、3-2、3-3 獲得支持。

在整個決策型態的得分上,Wilk(Λ)= .192*,F(1,157)=11.739,

p=0.028,「理性型」、「依賴型」與「直覺型」在排除前測分數的影 響後,實驗處理效果達顯著,選修生涯規劃課程後實驗組學生在「決 策型態」上的覺察顯著高於控制組學生,假設三獲得支持。

(9)

第二節 生涯決定困難、生涯自我效能與決策型態之典型 相關顯著結果分析

本節就生涯決定困難、生涯自我效能與決策型態典型相關達顯著 水準的結果分別說明之:

一、生涯決定困難、生涯自我效能研究結果分析

4-8 高一男生生涯決定困難與生涯自我效能之典型相關分析摘要表 X 變項 典型變項 Y 變項 典型變項

χ1 χ2 η1 η2

尚未準備就緒 .884 -.390 生涯計畫 -.906 -.124 訊息不足 .716 .457 目標選擇 .828 -.344 訊息不一致 -.739 .464 生涯資料蒐集 -.611 -.469 文化環境因素 .829 .059 職業的自我評量 -.793 -.138

問題解決 -.757 -.107 能力與人格的

自我評量 .943 -.137 抽出變異數

百分比 80.4 58.0 抽出變異數

百分比 66.2 6.7

重疊(%) 49.8 6.6 重疊(%) 16.2 1.6

ρ2 .620 .245

典型相關係數 .787*** .495***

***p<.001;**p<.01;*p<.05; n=160

由表4-8 典型相關分析結果顯示,共有二組典型相關因素達統計 上的顯著水準(p<.05),其相關係數分別為.787、.495。所以支持本研 究假設 4-1:高中生生涯決定困難與生涯自我效能間有顯著的典型相 關存在。茲將此二個典型相關結構說明如下:

(一)、第一組典型相關

在第一組典型相關中,典型相關係數 ρ 為.787(p<.001),其決定 係數 ρ2.620,表示在 X 組變項的第一個典型相關因素(χ1)可以解釋 Y

(10)

組變項之第一個典型因素(η1)總變異量的 62.0%。χ1 是從 X 組 4 個變 項中抽取出來的第一個典型因素,佔X 組變項總變異量的 80.4%。X 組變項與Y 組第一個典型因素(η1)重疊部分為 49.8,表示 Y 組第一個 典型因素(η1)可以解釋 X 組變項總變異量的 49.8%。η1 是從 Y 組 6 個變項中抽取出來的第一個典型因素,佔 Y 組變項總變異量的 66.2%,Y 組變項與 X 組第一個典型因素(χ1)重疊部分為 16.2,表示 X 組第一個典型因素(χ1)可以解釋 Y 組變項總變異量的 16.2%。就第 一組典型相關而言,X 組變項中以「尚未準備就緒」、「訊息不足」、「訊 息不一致」、「文化環境因素」與第一個典型因素(χ1)有高的相關,其典 型因素負荷量依次.884、.716、.-739、.829。而 Y 組變項中,以「生 涯計畫」、「目標選擇」、「生涯資料的蒐集」、「職業的自我評量」、「問 題解決」、「能力與人格的自我評量」與第一個典型因素(η1)有高的相 關,其典型因素負荷量分別為-.906、.828、-.611、-.793、-.757、.943。

因此,X 組變項當中的「尚未準備就緒」、「訊息不足」、「訊息不一致」、

「文化環境因素」透過第一個典型相關因素和 Y 組變項中的「生涯 計畫」、「目標選擇」、「生涯資料的蒐集」、「職業的自我評量」、「問題 解決」、「能力與人格的自我評量」有較高的相關。

從典型因素負荷量的正負號來看,生涯決定困難的「尚未準備就 緒」、「訊息不足」、「訊息不一致」、「文化環境因素」與生涯自我效能 的「生涯計畫」、「目標選擇」、「生涯資料的蒐集」、「職業的自我評量」、

「問題解決」、「能力與人格的自我評量」的關係為反方向。

(二)、第二組典型相關

在第二組典型相關中,典型相關係數 ρ 為.495(p<.001),其決定 係數ρ2.245,表示在 X 組變項的第二個典型相關因素(χ2)可以解釋 Y 組變項之第二個典型因素(η2)總變異量的 24.5%。χ2是從X 組 4 個變 項中抽取出來的第二個典型因素,佔X 組變項總變異量的 58%。X 組 變項與Y 組第二個典型因素(η2)重疊部分為 6.6,表示 Y 組第二個典 型因素(η )可以解釋 X 組變項總變異量的 6.6%。η2 是從 Y 組 6 個

(11)

變項中抽取出來的第二個典型因素,佔 Y 組變項總變異量的 6.7%,

Y 組變項與 X 組第二個典型因素(χ2)重疊部分為 1.6,表示 X 組第二 個典型因素(χ2)可以解釋 Y 組變項總變異量的 1.6%。

就第二組典型相關而言,X 組變項中以「訊息不足」、「訊息不 一 致 」 與 第 二 個 典 型 因 素(χ2) 有 高 的 相 關 , 其 典 型 因 素 負 荷 量 為.457、.464。而 Y 組變項中,以「生涯資料的蒐集」與第二個典型 因素(η2)有高的相關,其典型因素負荷量分別為-.469。因此,X 組變 項當中的「訊息不足」、「訊息不一致」透過第二個典型相關因素和Y 組變項中的「生涯資料的蒐集」較高的相關。

從典型因素負荷量的正負號來看,生涯決定困難的「訊息不足」、

「訊息不一致」與生涯自我效能的「生涯資料的蒐集」的關係為反方 向。

由二個重疊指標之和可知,生涯決定困難透過二組典型因素,可 以解釋生涯自我效能17.8%的變異量。換言之,在影響生涯自我效能 的因素當中,有17.8%是可以由生涯決定困難來解釋,且主要是由生 涯決定困難的「尚未準備就緒」、「訊息不足」、「訊息不一致」、「文化 環境因素」透過第一個典型因素與生涯自我效能的與生涯自我效能的

「生涯計畫」、「目標選擇」、「生涯資料的蒐集」、「職業的自我評量」、

「問題解決」、「能力與人格的自我評量」產生關聯;另外,生涯決定 困難的「訊息不足」、「訊息不一致」透過第二個典型因素與與生涯自 我效能的「生涯資料的蒐集」產生關聯。

茲將上述結果整理為「高中生的生涯決定困難與生涯自我效能的 典型相關結構圖」,如圖4-1 所示。

(12)

0.464 0.457

文化環境因素

0.829

-0.906

0.828

-0.757 0.884

0.943 -0.469

-0.793

χ1

0.787 η1

尚未準備就緒

訊息不一致

χ2 η2

目標選擇 生涯計畫

生涯資料的蒐集

問題解決

能力與人格的自我評量

圖 4-1 高一男生的生涯決定困難與生涯自我效能的典型相關結構圖

備註:此結構圖所保留者為因素負荷量大於.40 以上者;“+、-"表示關係的方向性

0.495

-0.739

-0.611

職業的自我評量 訊息不足

0.716

(13)

二、生涯決定困難與決策型態研究結果分析

表4-9 高一男生生涯決定困難與決策型態之典型相關分析摘要表 X 變項 典型變項 Y 變項 典型變項

χ1 χ2 η1 η2

理性型 .012 .914 尚未準備就緒 .831 -.260 依賴型 -.936 .342 訊息不足 .762 .188 直覺型 -.461 -.271 訊息不一致 .342 .873

文化環境因素 .658 -.178 抽出變異數

表百分比 36.3 34.2 抽出變異數

百分比 45.5 22.4 重疊(%) 12.2 1.8 重疊(%) 15.4 1.7

ρ2 .338 .097 典型相關係數 .581 *** .312***

***p<.001;**p<.01;*p<.05;n=160

由表4-9 典型相關分析結果顯示,共有二組典型相關因素達統計 上的顯著水準(p<.05),其相關係數分別為.581、.312。所以支持本研 究假設 5-1:高一男生決策型態與生涯決定困難間有顯著的典型相關 存在。茲將此二個典型相關結構說明如下:

(一)、第一組典型相關

在第一組典型相關中,典型相關係數ρ 為.581(p<.001),其決定 係數ρ2.338,表示在 X 組變項的第一個典型相關因素(χ1)可以解釋 Y 組變項之第一個典型因素(η1)總變異量的 33.8%。χ1是從X 組 3 個變 項中抽取出來的第一個典型因素,佔X 組變項總變異量的 36.3%。X 組變項與Y 組第一個典型因素(η1)重疊部分為 12.2,表示 Y 組第一個 典型因素(η1)可以解釋 X 組變項總變異量的 12.2%。η1 是從 Y 組 4 個 變項中抽取出來的第一個典型因素,佔Y 組變項總變異量的 45.5%,

Y 組變項與 X 組第一個典型因素(χ1)重疊部分為 15.4,表示 X 組第 一個典型因素(χ1)可以解釋 Y 組變項總變異量的 15.4%。就第一組典 型相關而言,X 組變項中以「依賴型」、「直覺型」、與第一個典型因 素(χ1)有高的相關,其典型因素負荷量依次為-.936、-.461。而 Y 組變 項中,以「尚未準備就緒」、「訊息不足」、「文化環境因素」與第一個

(14)

典型因素(η1)有高的相關,其典型因素負荷量分別為.831、.762、.658。

因此,X 組變項當中的「依賴型」、「直覺型」透過第一個典型相關因 素和Y 組變項中的「尚未準備就緒」、「訊息不足」、「文化環境因素」

有較高的相關。

從典型因素負荷量的正負號來看,決策型態的「依賴型」、「直覺 型」與生涯覺定困難的「尚未準備就緒」、「訊息不足」、「文化環境因 素」的關係為不同方向。

(二)、第二組典型相關

在第二組典型相關中,典型相關係數ρ 為.312(p<.05),其決定係 數ρ2.097,表示在 X 組變項的第二個典型相關因素(χ2)可以解釋 Y 組 變項之第二個典型因素(η2)總變異量的 9.7%。χ2是從X 組 3 個變項 中抽取出來的第二個典型因素,佔X 組變項總變異量的 22.4%。X 組 變項與Y 組第二個典型因素(η2)重疊部分為 0.018,表示 Y 組第二個 典型因素(η2)可以解釋 X 組變項總變異量的 1.8%。η2 是從 Y 組 4 個 變項中抽取出來的第二個典型因素,佔Y 組變項總變異量的 22.4%,

Y 組變項與 X 組第二個典型因素(χ2)重疊部分為 0.017,表示 X 組第 二個典型因素(χ2)可以解釋 Y 組變項總變異量的 1.7%。

就第二組典型相關而言,X 組變項中以「理性型」與第二個典 型因素(χ2)有高的相關,其典型因素負荷量為.914。而 Y 組變項中,

以「訊息不一致」與第二個典型因素(η2)有高的相關,其典型因素負 荷量分別為.873。因此,X 組變項當中的「理性型」透過第二個典型 相關因素和Y 組變項中的「訊息不一致」有較高的相關。

從典型因素負荷量的正負號來看,決策型態的「理性型」與生涯 決定困難「訊息不一致」的關係為同方向。

由二個重疊指標之和可知,決策型態透過二組典型因素,可以解 釋生涯決定困難17.1%的變異量。換言之,在影響生涯決定困難的因 素當中,有17.1%是可以由決策型態來解釋,且主要是由生決策型態 的「依賴型」、「直覺型」、透過第一個典型因素與生涯決定困難的「尚 未準備就緒」、「訊息不足」、「文化環境因素」產生關聯;另外,「理 性型」透過第二個典型因素和生涯決定困難「訊息不一致」產生關聯。

茲將上述結果整理為「高一男生的決策型態與生涯決定困難的典 型相關結構圖」,如圖4-2 所示。

(15)

理性型

依賴型

直覺型

η1 χ1

χ2 η2

尚未準備就緒

訊息不足

訊息不一致

文化環境因素

.581

.312 .914

.913

-.936

-.461

.831

.762

.658

備註:此結構圖所保留者為因素負荷量大於.40 以上者;“+、-"表示關係的方向性

圖 4-2 高一男生生涯決定困難與決策型態的典型相關結構圖

.873

(16)

三、生涯自我效能與決策型態研究結果分析

表4-10 高一男生決策型態與生涯自我效能之典型相關分析摘要表 X 變項 典型變項 Y 變項 典型變項

χ1 χ2 η1 η2

理性型 0.871 0.490 生涯計畫 0.868 -0.110 依賴型 0.623 0.771 目標選擇 0.844 0.335 直覺型 0.908 -0.322 生涯資料蒐集 0.803 0.203

職業的自我評量 0.592 0.678 問題解決 0.797 -0.045 能力與人格的

自我評量

0.578 -0.405 抽出變異數

百分比 40.4 31.3 抽出變異數

百分比 13.5 12.3 重疊(%) 8.4 2.5 重疊(%) 4.0 1.0

ρ2 0.296 0.081 典型相關係數 0.544*** 0.285***

***p<.001;**p<.01;*p<.05;n=160

由表4-10 典型相關分析結果顯示,共有二組典型相關因素達統 計上的顯著水準(p<.05),其相關係數分別為 0.544、0.2851。所以支持 本研究假設6-1:高一男生決策型態與生涯自我效能間有顯著的典型 相關存在。茲將此三個典型相關結構說明如下:

(一)、第一組典型相關

在第一組典型相關中,典型相關係數 ρ 為 0.544(p<.001),其決 定係數 ρ2 0.296,表示在 X 組變項的第一個典型相關因素(χ1)可以解 釋Y 組變項之第一個典型因素(η1)總變異量的 29.6%。χ1是從X 組 3 個變項中抽取出來的第一個典型因素,佔 X 組變項總變異量的 40.4%。X 組變項與 Y 組第一個典型因素(η1)重疊部分為 8.4,表示 Y 組第一個典型因素(η1)可以解釋 X 組變項總變異量的 8.4%。η1 是從

(17)

的13.5%,Y 組變項與 X 組第一個典型因素(χ1)重疊部分為 4.0,表示 X 組第一個典型因素(χ1)可以解釋 Y 組變項總變異量的 4.0%。就第一 組典型相關而言,X 組變項中以「理性型」、「依賴型」、「直覺型」與 第 一 個 典 型 因 素(χ1) 有 高 的 相 關 , 其 典 型 因 素 負 荷 量 依 次 為.871、.623、.908。而 Y 組變項中,以「生涯計畫」、「目標選擇」、

「生涯資料的蒐集」、「職業的自我評量」、「問題解決」、「能力與人格 的自我評量」與第一個典型因素(η1)有高的相關,其典型因素負荷量 分別為.868、.844、.803、.592、797、.578。因此,X 組變項當中的

「理性型」、「依賴型」、「直覺型」透過第一個典型相關因素和 Y 組 變項中的「生涯計畫」、「目標選擇」、「生涯資料的蒐集」、「職業的自 我評量」、「問題解決」、「能力與人格的自我評量」有較高的相關。

從典型因素負荷量的正負號來看,決策型態的「理性型」、「依賴 型」、「直覺型」與生涯自我效能的「生涯計畫」、「目標選擇」、「生涯 資料的蒐集」、「職業的自我評量」、「問題解決」、「能力與人格的自我 評量」的關係為同方向。

(二)、第二組典型相關

在第二組典型相關中,典型相關係數ρ 為 0.285(p<.05),其決定 係數ρ2為 0.081,表示在 X 組變項的第二個典型相關因素(χ2)可以解 釋Y 組變項之第二個典型因素(η2)總變異量的 8.1%。χ2是從X 組 3 個 變項中抽取出來的第二個典型因素,佔X 組變項總變異量的 31.3%。

X 組變項與 Y 組第二個典型因素(η2)重疊部分為 2.5,表示 Y 組第二 個典型因素(η2)可以解釋 X 組變項總變異量的 2.5%。η2 是從 Y 組 6 個變項中抽取出來的第二個典型因素,佔 Y 組變項總變異量的 12.3%,Y 組變項與 X 組第二個典型因素(χ2)重疊部分為 1.0,表示 X 組第二個典型因素(χ2)可以解釋 Y 組變項總變異量的 1.0%。

就第二組典型相關而言,X 組變項中以「理性型」、「依賴型」

與第二個典型因素(χ2)有高的相關,其典型因素負荷量為.490、.771。

而Y 組變項中,以「職業的自我評量」與第二個典型因素(η2)有高的

(18)

相關,其典型因素負荷量分別為.678、-.405。因此,X 組變項當中的

「理性型」、「依賴型」透過第二個典型相關因素和Y 組變項中的「職 業的自我評量」、「能力與人格的自我評量」有較高的相關。

從典型因素負荷量的正負號來看,決策型態的「理性型」、「依賴 型」與生涯自我效能的「職業的自我評量」的關係為同方向;策型態 的「理性型」、「依賴型」與生涯自我效能的「能力與人格的自我評量 的關係為不同方向。

由二個重疊指標之和可知,決策型態透過二組典型因素,可以 解釋生涯自我效能 5%的變異量。換言之,在影響生涯自我效能的因 素當中,有5%是可以由決策型態來解釋,且主要是由決策型態的「理 性型」、「依賴型」、「直覺型」透過第一個典型因素與生涯自我效能的

「生涯計畫」、「目標選擇」、「生涯資料的蒐集」、「職業的自我評量」、

「問題解決」、「能力與人格的自我評量」產生關聯;另外,決策型態 的「理性型」、「依賴型」透過第二個典型因素與生涯自我效能的「職 業的自我評量」、「能力與人格的自我評量」產生關聯。

茲將上述結果整理為「高一男生的決策型態與生涯自我效能的典 型相關結構圖」,如圖4-3 所示。

(19)

備註:此結構圖所保留者為因素負荷量大於.40 以上者;“+、-"表示關係的方向性

圖 4-3 高一男生生涯自我效能與決策型態的典型相關結構圖 理性型

依賴型

直覺型

η1 χ1

χ2 η2

生涯計畫

目標選擇

生涯資料的蒐集

職業的自我評

.544

.285 .490

.623

.908

.868

問題解決

能力與人格的自我評量

.844

.803

.592

.797

.578 .678

-.405 .771

.871

(20)

第三節 實驗課程效果之質性研究內涵分析

後測問卷中,除了前測的題項外,另外增加 5 個開放式題型,

鼓勵學生回想一個學期的生涯規劃課程的上課內容,了解實驗過程中 學生對生涯規劃課程內容所獲得的具體經驗,結果整理如下:

1.網路資源的運用和討論為印象最深刻的課程內容:

在生涯規劃課程裡,設計了網路資源的運用參與探索,從高中學 生重視的升學管道與校系資源探索為架構,加以興趣及性向測驗的結 果,讓學生有實際的課程體驗裡,除了探索外在客觀世界的資源外,

也對自我認識有更多的評估,開啟對工作世界的檢視;課程實施後,

約有 54.43%的學生認為網路資源的運用和討論,對增加未來升學管 道及對專業科系的認識,同時也引導學生對工作的接觸與資料的蒐 集。

其次為生命教育—影片欣賞「蝴蝶」,有 25.32%學生表示;對 於與人互動模式及對事情堅持的必要性的體驗,雖然並非所有同學都 是第一次觀賞,但確實從影片中獲得幫助。再者,寫讀書心得-「為自 己出征」,亦有 12.53%的學生表示了解生涯規劃為自己生涯做決定 的激發作用。

課程設計中可以發現e 化對學生的影響,透過線上資料,或是影 音媒體所傳播的訊息對學生造成的影響和吸引力,如何擅用e 化資 源,加強老師數位教學的能力,對於生涯規劃教學有迫切的需要性。

Gysbers 參與 Henderson(1981)將(1)自我知識與人際技能;(2)生活 角色、場域和事件;(3)生活生涯計畫;(4)基本學習參與就業準備四個 重點納入學校綜合方案中,更在 2000 年時提出「生活生涯發展」的 觀點,無非是強調生活與課程的融合。學生在國中階段參與綜合活動 的經驗,到了高中卻無相關課程引導其自我探索及生活調適的技能,

取而代之卻是升學壓力下的課程競爭,而生涯課程實施強調以活動性 融入學生生活,貼近他們的生活場域,生涯發展原本就是一個互動的

(21)

歷程。

生涯規劃課程裡提供升學、生命、性別主題教,搭配學生自我探 索及自我管理技巧的設計,著重學生的生活適應了解生涯進入,並提 供討論生活事件的機會,學習價值判斷並適應高中生活型態,對高一 學生而言是不可或缺的。

2.生涯規劃課程提供了學生升學管道了解與資訊

不同的生活角色互相連結,學生所居住、學習和作息的場合,都 是影響其一生發展的事件或情境,獲得升學管道與資訊為第一順位,

佔實驗組學生 44.30%;運用課程進行自我探索認識自己的潛能與了 解自己的方式為第二順位,佔實驗組學生 34.18%;透過課程學生討 論班級突發事件,紓解高中生活壓力的管道,為第三順 12.66%實驗 組學生認為課程中處理不滿的情緒,有助於同學對班級的認同並讓不 同的觀點。課程設計中強調目標個別化的重要性,除了認識自已外,

也要能接受不同的意見存在,不排斥和自己不同的意見,啟發學生對 成績的重視之外,更要懂得彈性處理個人情緒和人際互動的能力,了 解個人重視的目標,也懂得接納不同的意見。

學生進入明星高中對於學校升學率,以及本身的學習表現有很多 的期待,希望透過高中教育選擇理想的大學就讀並試探個人的職業志 趣,然而對於資訊的掌握卻常常過於仔化,只能透過師長的學習經驗 加以教授相關的知識,對於大學科系的了解或是職業世界的訊息是不 夠多樣的;加以時間的安排不當,或是學習習慣尚未成,人際互動的 不夠成熟所帶來的生活事件困擾,也讓高中學生常常無法掌控自己的 生活型態,透過生涯規劃課程讓他們更了解自己的生活環境,尋找個 人的適應模式,奠定學習基礎,亦可為將來的生涯發展做初探。

3.九成的高一男生認為生涯規劃課程有其必要性

94.94%實驗組學生認為有必要開設生涯規劃課程,課程輕鬆但 是可以讓他們有機會說說生活事件,了解生涯規劃並非只有只升學計

(22)

畫,雖然無法在一個學期的過程中確立目標,但師生互動讓他們多一 個討論對象和空間,和導師的管理角色不一樣的是,讓學生可以發表 自己的想法並討論;知道尋求資源,並且願意尋求資源。有2 名實驗 組學生認為沒有必要開設生涯規劃課程,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了,認為 課程實施只是增加其活動的參與,對目標形成或執行並無直接的幫 助;填答其他有2 人,需認為開設生涯規劃課程時需考量個人的態度。

1911 年 Frank Goodwin 為俄亥俄州辛辛那提的學校組織並推行有 系統的全方面輔導方案;1908 年 Eli Weaver 在紐約市布魯克林的男子 高中,推動整體的輔導工作成效也受到肯定,因此在台灣推動高中輔 導教育中,生涯規劃課程更是有持續進行之必要。青少年正是個人價 值塑型期,透過課程適當的引導啟發,情感教育的結合對於高中男生 的確有其重要性。

課程中知識的傳播外,更強調態度的養成,除了生涯規劃的重要 性外,讓學生學習體驗對同儕和師長情感表達,引導學生兼顧理性與 感性的思考模式及問題解決的方法;讓面對眾多衝突的高中男生,對 異性的好奇及渴望,協助學生正確了解性別差異,也建立健康的交友 的觀念。

4.每週上 1 小時涯規劃課程最符合高一男生的需求

實驗組學生 64.56%認為每週上 1 小時最合適;實驗組學生認為 21.52%每週上 2 小時最;實驗組學生 11.39%認為每週上 3 小時最合 適。

進入高中就讀的學生對於升學壓力是無法避免,即使大學入取率 高達8 成,升學壓力仍是高中生最大的挑戰之一,在與一般學科的選 擇下,選修生涯課程亦帶來學生的不安,因為相形之下必須犧牲一堂 學科的時間,擔心課程學習趕不上其他班級,也是在課堂中學生常常 反映的主題之一,然而在生涯規劃課程中獲得的放鬆及無分數的壓力 下,高一男生希望能有生涯規劃課程的實施,但不宜超過2 節課的安 排,以免壓縮了其他主科的學習。

(23)

從有學校以來,教師就一直在扮演學生教室行為和個人行為關係 上的輔導工作;也不斷在課程中告訴學生升學目標的設定及學業成績 的重要性,而往往忽略學生心理需求或是發展任務或特徵,常常讓高 中生有很多的學習挫敗感,但生涯規劃課程實施是藉由有系統的活動 措施,協助學生正向認識自我、學習與他人互動、認識生涯發展的歷 程與目標、認識教育成就與個人生涯規劃的關係、習得正向態度因應 生活、掌握並使用生涯資訊、尋找、獲得、維持工作所需的技能、了 解社會文化環境的因素和結構等,著重在人的發展,培養學生成為一 個獨立思考的個體,可以說是教導學生統整個人生活的課程,因此課 程實施的時數的確需要有較為完整及妥善的考量。

5.學生對課程內容及實施方式之回饋分析 (1)課程內容的反應

從同學提到心得中歸納出,有 20 位同學課程中介紹大學升學管 道、學系資訊對於自己很有幫助,比未上課之前對升學資訊有了更深 的方向及管道,至少知道以後有哪些方法或是資源,較了解各類組的 出路,及早對自己未來的規劃,對於升學和職業預備;有 11 位同學 提到課程探索自己、認識自己對生涯規劃是有幫助,但有些探索時間 不夠充足;有 11 同學認為課程很有趣,上課氣氛輕鬆,又可以玩遊 戲和看電影,和一般正課考試和背書不一樣,但是還是能有收穫,可 以開始想有關未來的事,對未來不那麼迷惘了,對未來的路有一定的 了解和認知,以後可以少碰一點牆,能夠在二年級、三年級也排相關 的課程;有7 位同學認為老師上課很認真,準備很多資料,課程內容 豐富,但是有些同學心不在焉很可惜;也有學生認為,有的時候很無 聊和想睡覺,可是有的時候也很有用,活動可以再多一點會更好,但 作業太多,但只有一點點用處。

活動的實施可以讓學生在活動中討論和自己有關的事情,因此活 動的進行讓學生更容易了解課程實施的目的,也較有較高的動機投入

(24)

課程,減少紙筆的學習單,改以口頭報告的模式是學生最喜歡的課 程,也可以協助老師做立即回饋或增強的實際經驗。除了知識及生涯 觀念得傳遞外,在情感上與生涯規劃科教師的互動也是讓學生印象深 刻的特徵;不同於一般學科教師,他們更勇於說出心裡的想法,也願 意討論生活的困擾,更有機會討論和分享彼此的生活事件,這是和其 他課堂中只能聽不能說話很大的不同。

學生在課程中所獲的經驗,確實如課程規劃中所遇期的目標,但 是不完全依照生涯學科規劃中心所提供的先後順序,對於學生特質做 課程實施上的調整,可以讓學生及老師的互動更貼近生活與生涯的結 合。

(2)學生的情意上的知覺

A.上課氣氛輕鬆:不同於其他科老師會以考試方式強迫他們學習調節 課業壓力,不願意被其他科借去考試,不同於一般藝能科考前會被 考試科目借去小考。

B.無具體分數的評量:也常讓他們較無積極性作為,課後花在資料蒐 集時間少,也很難具體讓自己知道所學學科的目的為何。

C.老師人格特質平易近人:還是會碰到不理會老師指導的學生,但也 可從課堂的活動中,積極和學生建立關係,感受得到老師對同學的 體諒與關心。

(3)輔導教師對課程實施的見解

A.沒有被借課的情況:增加與學生互動的機制與關係建立,班級輔導 課程落實,建立心理健康的態度及概念。

B.由學生主動選修:並不擔心少上了主科的選修時數,而影響學業成 績。

C.課程內容彈性:雖有安排教學進度,但可因班上同學的生活訴求,

彈性安排或是立即性班級困擾處理。

(25)

D.成績評量的壓力:只有一次期末考,但是學生對於成績評量亦感到 壓力,課堂中作業單多,學生較無意願參與;若是以口頭報告或分 享,則是參與動機強烈,討論角度多元,學習表達個人意見。

E.角色的調整:生涯規劃學科及輔導教師劃分,課程的實施提供輔導 老師與學生關係的建立機制,在處理個別學生情況時可以兼顧經歷 相同事件的學生,掌握發揮團體輔導與個別輔導的時機,但現行高 中輔導室有行政工作,若加以生涯規劃科課程勢必在工作負擔增 加,現行體制中人力不足的現象需要思考權衡措施。

數據

表 4-1 各變項之相關矩陣、平均數、標準差  R  O  B0  B1  B2  B3  B4  B5  B6  B7  B8  B9  BA  BB  BC  BD  BE  A0  A1  A2  A3  A4  A5  A6  A7  A8  A9  AA  AB  AC  AD  AE  選修原因  R  1  職業方向  O  .035  1  前未準備就緒  B0 .023  .31**  1  前訊息不足  B1  -.047  .32**  .38**  1  前訊息不一致 B2 .16*
表 4-3  實驗組和控制組受試者在「生涯決定自我效預期能量表」各分項測驗上前後 測得分之平均數、標準差  實驗組(N=81) 控制組(N=79) 平均數    標準差  平均數          標準差 前測生涯計畫  36.75 10.59 32.04  6.90  後測生涯計畫  39.99 6.49 33.62 6.57  前測目標選擇  31.72 8.71 31.58 6.19  後測目標選擇  34.93 5.83 28.70 4.58  前測生涯資料蒐集  26.99 6.66 24.68
表 4-4  實驗組和控制組受試者在「決策型態量表」各分項測驗上前後測得分之平均 數、標準差  實驗組(N=81) 控制組(N=79) 平均數    標準差  平均數      標準差 前測理性型  33.96 5.41 32.75 6.07  後測理性型  36.47 3.70 28.56 3.77  前測依賴型  33.02 6.59 32.95 5
表 4-5 共 變 數 分 析 結 果 得 知 , 在 尚 未 準 備 就 緒 的 得 分 上 F(1,157)=12.001,p=0.01;在訊息不足的得分上 F(1,157)=15.502, p=0.00;在文化環境因素的得分上 F(1,157)=11.272,p=0.44;可見排 除前測分數的影響後,實驗處理效果顯著,研究假設1-1、1-2、1-4 獲得支 持。 整 個 生 涯 決 定 困 難 的 總 得 分 上 Wilk(Λ)= .376* , F(1,157)=18.482,p=0.11;可見排除
+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每年撥款約9億元,向 公營學校及直資學校 發放恆常的全方位學 習津貼,以支援學校 在現有基礎上更大力

俄國的學者從 1957 年開始研究整理這些文獻,直到八十年代公布 於世的有五十件,之後整理出 488 件,然後拼合成 375 個序號,到

本校自民國 5 年創校,即將進入第 95 年,在歷任董事長、校長苦心經

究竟在美國何地開始則有不同的說 法。威斯康辛的「Hamburger Charlie」據說在 1885 年賣出第一

銀行 A 提供年利率 7%的七年期貸款 銀行 B 提供年利率 8%的八年期貸款 銀行 C 提供年利率 9%的九年期貸款 銀行 D 提供年利率

師對於知識分享中的「鼓勵知識分享的行政領導」認知顯著高於年資只有 11-15 年的教師;在「鼓勵知識分享的團隊機制」認知構面上,年資

回顧樣本背光模組中的導光板設計,其 Face6 散射點佈放面,由 大小不同的散射點控制。Face1 光源入射面有 V 型槽結構,其 V 型 槽方向為平行 X 軸方向;Face5 導光板出光面亦有

近年來國內外許多學者也紛紛投入 RFID 安全性的研究,2003 年首先由 Weis 等 學者提出了 RFID 認證協定之論文,開啟了 RF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