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瞭解埔鹽鄉農業發展與土地利用方式的轉變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瞭解埔鹽鄉農業發展與土地利用方式的轉變"

Copied!
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88

第六章 結論

本研究以農業人口比例極高的彰化縣埔鹽鄉為個案,探討戰後埔鹽鄉農業土 地經營方式的變遷,以民國 40∼50 年代戰後初期、60∼70 年代工業化時期、80 年代至今現代化時期三個時間軸,首先從農業發展背景來認識台灣農業發展環 境,再從個案研究來瞭解埔鹽鄉農業經營內容、特色與型態,以及農業經營過程 中人與地的關係,並從農民的社會網絡關係來探討人與人、地與地的關係。

本文欲達成之研究目的有三:

1. 瞭解埔鹽鄉農業發展與土地利用方式的轉變。

2. 探究埔鹽鄉農業經營型態的轉變及其影響機制。

3. 探究轉變過程中,農民的社會網絡關係。

根據前文的討論,本文的研究成果如下:

(1) 自然環境影響農業活動的開展,但國家政策左右了農業經營方向。

埔鹽鄉自然環境條件佳,因地形平坦、氣候溫暖、土壤肥沃,加上灌溉水 源充足,因此非常適合從事農耕活動,故自開發以來至今,農業活動一直是本 區主要的經濟活動。民國 40 年代,在「以農業培養工業」的目標之下,政府實 施了一連串的糧食政策與農地改革,土地改革的推行促使自耕農增加、農業生 產環境改善,因而調動生產的積極性,稻作栽培成為農業生產重心。60 年代,

台灣創造「經濟奇蹟」經濟結構轉向以工業生產為主,此時期農業剩餘被移轉 到工業部門,造成台灣農業出現農民兼業化、農地轉用嚴重、農家與非農家所 得差距大、勞動力老化等問題。因此政府以「農工均衡發展」為目標,希望藉 由農業政策的推行,如:稻米保證價格收購、稻田轉作等,來改善農業生產環 境,降低農業發展的問題,進行對農業活動的一種補償性行為。80 年代,受到 都市化與全球化的影響,農業部門中的人力、土地與資源加速流失,農業生產 剩餘轉移至服務業部門,農業生產活動面臨轉型的問題,於是政府積極推動農 業轉型,鼓勵推動精緻農業、休閒農業與有機農業,以求農業之永續發展。

(2) 在不同時代背景下,稻作栽培方式由高度集約逐漸轉為機械化生產,最後 在生產成本的考量下,部分趨向粗放經營。

土地改革之後,農地所有權重新分配,埔鹽鄉自耕農增加。農民在擁有自 己的土地後,為提高所得、改善生活,於是投入更多的心力於農業生產活動上,

以求作物單位面積產量增加。同時,在肥料換穀等農業政策的影響下,稻米成 為農業生產重心,其經營集約度高,因此稻作的生長週期成為決定農民生活方 式的重要因素。工業化時期,農業勞動人口流失,農業生產逐漸機械化,稻作 生產過程因而簡化。近代,部分農民在省時、省工的考量下,將第二期稻作的 整地、插秧步驟省略,稻作栽培方式更加粗放。

(2)

89

(3) 以市場取向為主的園藝作物,其經營內容由同質性轉為異質性。

戰後初期,稻米為肥料換穀的主要對象,在稻米不足以供應生活所需之下,

甘藷為農家主食,冬季裡作所栽培的豌豆成為農家主要的收入來源。民國 60 年 代後,台灣經濟結構轉變,由於生產成本提高,加上消費能力的增加,使一般 消費者對農產的需求也日益多變,因此農民為符合市場的需求,降低市場風險,

所選擇栽種的作物十分多樣且彈性。此時埔鹽鄉農園藝作物的栽培主要有豌 豆、白菜、花椰菜、葡萄、蘿蔔等作物,而花椰菜、葡萄、蘿蔔等作物,為新 出現的作物,且其種植面積有逐年增加的趨勢。80 年代後,屬於勞力密集的豌 豆成為一種經濟效益較低的作物,農民經營內容轉向經濟與技術層次較高的作 物,且出現專業栽培蔬果的情形,以求取更高的生產利潤。

(4) 受到外在與內在條件影響,現代農業發展呈現過渡性,主要為粗放栽培與 新式農業兩種。

現代農業發展,受到都市化與全球化的影響,面臨轉型的階段。此時期埔鹽 鄉農民的農業經營型態大致可分為兩類:一是粗放栽培,二為轉型發展。類型一 的農民大多年事已高,其延續傳統的農業經營方式,但稻作栽培過程愈加簡化、

粗放,冬季則多選擇休耕方式。類型二的農民雖繼續經營二期稻作,但會依自身 的耕作條件、資訊與技術的傳遞,將經營內容作適當比例的調整,農民多不再以 稻作栽培為生產重心,稻作栽培面積大為減少,而大部分的耕地轉向其他高經濟 價值的蔬果栽培。另外,自然、養生、環保概念的提倡,有機農業也在埔鹽鄉出 現,帶動新式農業的發展。

在上述農業經營方式的轉變之下,埔鹽鄉農民的社會網絡關係亦出現變化:

1. 人與地的關係

戰後初期,農民由佃農轉為自耕農,更加努力地將全部精力與時間投入農業 生產活動中,以期改善農家生活,同時「有土斯有財」的觀念深植農家家庭中,

農民與土地的關係密切,不可分割。

工業化後,農業不再是農民唯一的謀生管道,農業成為農家的副業,同時機 械化生產後,農民於土地的情感較為薄弱,人與地的關係不如以往緊密。

現代農業收入偏低,在無利可圖之下,農民務農意願低落,也多不願子女繼 續從事農業活動,同時稻作生產粗放後,人地關係愈加疏離,土地變成一種可以 買賣的商品。然而,有機農業出現,農民用最自然的耕作方式,改變掠奪土地資 源的習慣,企圖尋找人與地的平衡關係。

2. 人與人的關係

早期農事活動大多依賴人力、畜力,當自家勞動力不足時,則必須依賴放伴、

換工的方式解決,互助情形普遍,因此農家與農家關係緊密,其所構成的人際關 係網錯縱而密實。

工業化影響,農業勞動人口流失,促進農業機械化,勞動力交換情形較少,

(3)

90

多僱請臨時工以解決勞力不足的問題,因此農家與農家關係較為淡薄,農村社會 裡的人際關係多建築在以工資交換勞力的結構上。另一方面,為獲得生產資材,

農民與他人在建立買賣的商業關係時,也進一步交換了生產技術與心得。

現代農業生產活動中僱工情形減少,農家與農家的關係更為薄弱。但是透過 生產資訊、知識的傳遞,新式農業生產活動所建構出的人人關係已超越了舊有的 範圍,許多公有部門、學術部門成為農民知識獲得的來源。

3. 地與地的關係

早期農產品產銷範圍小而單純,故農民的生活與生產空間範圍不大,多在農 舍與田地之間往返,至於農產品的銷售也都僅限於鄉內,地與地的關係較為封閉。

工業化後農業生產專業分工,農業生產資材的取得,擴大了農民生產空間,

由埔鹽鄉擴張到溪湖鎮。同時由於作物栽培趨向多樣化,銷售市場各有不同,銷 售空間更擴及溪湖鎮、福興鄉等,地與地的關係的聯繫密度雖較以往小,但聯繫 空間範圍卻擴張許多。

現代化農業分工更加精細,稻作生產與銷售空間完全只剩農藥、肥料或其他 農具的購買,其活動空間不大。然而,受到經營型態不同的影響,現代農業生產 以市場取向為主,市場價格決定產銷空間的分布,因此地與地關係幾乎擴展至全 台灣。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亞洲‧矽谷學院 工業技術研究院 資訊工業策進會 產業人才投資方案.

4.經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認定符合之種苗 業登記證、符合農業發展條例第3條規定 之農民或農民團體證明文件、具備蘭花產 業經營事實之事業單位證明、具備食用蕈

二、為因應國內外環境、我國產業發展及人口結構之改變,勞動部推動

國內經濟部分,11 月份的工業生產、出口以及商業營業額均較上月減 少、較上年同月增加,預期 12 月份工業生產指數將與 11 月相近,商業營 業額可望高於

事實上,就算不是經濟不景,由於現代化下都市生活的發展,經濟和社會情況轉變,對

1970 年代末期至 1995 年:許多農業生技公司開始投入研發以迄 1995 年第 一個產品上市。Monsanto 為此時期最早的投資者,且為第一個將農業生技產 品上市的公司,其他如 Syngenta 與

以 2011 年經濟部統計處針對各製造業所做的調查,糕餅業所屬 的其他烘焙麵食品之生產值占食品製造業中 3.68%,在 33 項品向中排

在數位帶動經濟成長的情況下,中高齡者 與高齡者續留或重返職場就業也必須先了解產 業變化,才能評估自己如何尋找、選擇適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