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通俗佛學翻譯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二章 通俗佛學翻譯 "

Copied!
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二章 通俗佛學翻譯

第一節 佛教翻譯的種類

談通俗佛學翻譯,不能不話說從頭,由佛教翻譯的源流談起。筆者以為佛教 翻譯大致可粗分為三類,一是佛經(佛典)翻譯。二是佛學翻譯;第三類則是本 文探討的通俗佛學翻譯。

(一) 佛經(佛典)翻譯

中文佛典多由梵文、巴利文、藏文迻譯而來。此一階段歷時近千年,可謂蓽 路藍縷的拓荒階段。聖嚴法師嘗云:佛教的經典很多,中國翻譯了一千年,也不 能確知究竟譯出了幾萬卷。4而根據日本大正年間所編《大正藏》經文來看,翻 譯佛經總數已高達四千兩百多部、二萬三千餘卷。5

佛典翻譯帶動佛學的研究與修行,功不可沒,而鳩摩羅什、真諦、玄奘、不 空等都是中國翻譯史上著名的大師。但梵文梵語和漢文漢語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語 言文字,翻譯的難度不下於《西遊記》裡描寫的西天取經。「但是我們的先人,

包括本族的和外族的譯師們,嘔心瀝血,可以說克服了一個又一個困難,創造了 許多經驗和奇跡」6

(二) 佛學翻譯

4聖嚴法師認為現存佛典連同中國人的注釋講述(日本、西藏、南傳各國的還不包含) 在內,有三 千多部一萬五千多卷,參見釋聖嚴所著,《正信的佛教》。台北:法鼓文化,1999,頁 128。

5 《大正新脩大藏經》,日本大藏出版株式會社,1924-1934 年刊。

6金天相,〈漢語與中外文化交流—佛教詞語譯釋雜談〉,《翻譯學報》,第 2 期,1998 年 6 月。

(2)

即使不涉及佛經直接翻譯,只是探討佛教教義及經典的書籍或文章,如《大 乘起信論如來藏之研究》等,佛學書籍在一般人心中,也歸類在艱澀難懂的典籍 範圍,其特性跟前者也多所重疊。但聖嚴法師認為,今日佛教文章艱澀難懂,也 有可能是少數人的作風始然,比如有些食古不化的「佛學家」,硬是生吞活嚥,

患著思想的胃腸機能障礙,他們看書不經過大腦,便將書中的文字斷章取義,東 抄西摘,湊成自以為是的文章,連自己也弄不明白,到了讀者眼下,當然要「不 知所云」「至於思想性的佛學論著,那是供研究用而不是通俗用的,自然不能要 求寫得像西遊記和水滸傳一樣。」7近代日本佛教界,已在嘗試用西洋的哲學名 詞表達佛教思想,但也不能全盤西化,否則便不成其為佛教,喪失了佛教的真實 樣貌。

聖嚴法師認為,若就傳播的方式而言,佛教絕對贊成文藝化或通俗化;但從 研究其思想的理論上說,佛教卻不能不追求深邃化和精密化。所以,「我們固然 要提倡通俗,卻不該咒詛難懂」8

(三)通俗佛學翻譯

本文探討的主題通俗佛學,亦可稱為通俗佛教文學。這一類文章書籍,在史 上早有濫觴,但直到最近幾十年才大興。把佛學理論轉化為佛學心理學、佛學文 學….等文類 (藥師佛的書籍不知可否歸類為佛教醫學)。在市場上亦常被歸類為 心理或心靈成長類書籍。這一類書籍深入淺出,深者見深、淺者見淺,主要希望 對佛學略具粗淺認識者,更樂意親近接觸佛學。在某些有心傳播佛學的人士來 說,也是試圖藉由佛學大眾化,吸引更多「看熱鬧者」「看門道」,進而得窺佛學 堂奧的一種手段。

7 釋聖嚴,《正信的佛教》。台北:法鼓文化,1999,頁 131。

8 同上。

(3)

第二節 佛教翻譯的特色

前面提過,佛經多由梵文、巴利文或藏文迻譯而成。而今日的漢語佛典,更 早已躋身為中華文化的瑰寶。佛教是普世宗教,也算白話文類的起源。大家都認 為佛經深奧難讀,主要的原因,並不光是在思想義理方面,而是在語言文字的障 礙方面:佛經語言既非現代白話文,也不是古代文言文,是古代為了傳播佛法,

運用當時社會最通行、群眾最熟悉的口語。加上時代變遷,這種口語當然已經和 今天大家所熟知的語言大不相同,而這就是我們所謂的「語言文字的障礙」9

其實佛教經典最早的翻譯方式,係經僧人口頭翻譯,再由文字紀錄,或直接 將梵文以古文翻譯而成。或是由於書寫在竹簡上的緣故,古漢語行文相當簡樸。

早期佛經譯文也是如此,而且往往是直譯,故初讀時每難明所以。而且「這樣做,

是因為害怕破壞佛教教義的神聖莊嚴。」10而早期中國佛經翻譯者面對的一個基 本難題,是如何用本土語言表達新的思想。因此難免需要在既有的中國傳統文言 中,另創新字新詞。幸而歷時近千年的佛經翻譯中,後期翻譯素質已大有改善,

而譯經者也致力使譯文讀來更像中文。11

佛經雖然曾經是外來文化,但是早已融入中國文化當中,成為中國思想文化 的一部分。成語「三生有幸」12的輪迴思想,「大千世界」13「恆河沙數」14的宇

9 竺家寧、〈佛說成語故事導讀〉,《佛說成語故事》。台北:實學社,2004。

10 香港理工大學首席研究員朱志瑜,摘自〈翻譯策略令中國佛教別具特色〉,《研究新域》,第 6 期,2003 年 5 月。

11 到了鳩摩羅什時期,這種現象已大有改進。胡適尤其推崇鳩摩羅什譯作中的金剛、法華、維 摩詰三經,流行又富文學影響力。尤其維摩詰經是「半小說、半戲劇的作品」見胡適《白話文學 史》,頁 125;而《中國文學發達史:唐代的變文》中也曾提到:「鳩摩羅什譯的《維摩詰經》簡 直是一部小說,《(妙)法(蓮)華經》內的幾則美麗寓言,也都饒富文學的趣味。」,見宣建人〈再 版後記〉,《鳩摩羅什大師傳》,台北:佛光,1996。

12 唐朝高僧圓澤輪迴投胎後,與好友李源再度相見的故事,有詩云:「三生石上舊精魂」。

13佛經中的大千世界,是由一千小世界,累進千倍為中千,再由中千累進千倍,一共經過三次千 數的累進而成,所以稱為三千大千世界,其實只是一個大千世界而已。《當和尚遇到鑽石》中譯 本 122 頁譯注簡單說明:三千大千世界簡稱大千世界,泛指世界萬物。

(4)

宙觀;「頑石點頭」「立地成佛」的勸善思想;「種瓜得瓜」「自作自受」的因果 思想,都早已深入民間,成為中國社會習俗的一部分。15

佛經對中國文學不但影響深遠,更直接導致通俗文學—俗講16、變文、寶卷

17、彈詞、鼓詞相繼發生,18而這類通俗文學的發展,更與佛經的演述及通俗化 習習相關。

民國初年,梁啟超的《佛學研究十八篇》「翻譯文學與佛典」一章中,曾特 別強調「近代之純文學,若小說,若歌曲,皆與佛典之翻譯文學有密切關係。」

並認為佛教對中國文學有五項影響,與佛經翻譯有關的,是國語實質的擴大:由 於佛典翻譯、中國語彙增加了三萬五千多個。佛經翻譯留下的語匯遺產,洋洋大 觀。19

胡適雖然是無神論者,也曾提及佛教輸入,對中國產生三大影響,對白話文 的普及功不可沒:「佛教的譯經諸大師,用樸實的白話文體來翻譯佛經,但求易 曉,不加藻飾,造成一種白話的文體,佛寺禪門成為白話文與白話詩的重要發源 地。」20而宗教是以群眾為對象,因此佛經的文字也包含較多的口語成份,大陸 學者呂叔湘也同意:「白話的興起跟佛教大有關係」21

由此可見,佛學的通俗化傾向,自古皆然。這與佛教屬普世宗教、講求深入

14「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語出《佛說阿彌陀經》。

15同註 8。

16唐朝時,各佛教寺院都有僧人向世俗群眾宣揚佛教的活動,称為「俗講」。舉辦俗講的時候,

一般是主講和尚坐在正中,旁邊有奏樂和幫唱的,還懸掛有佛教故事畫。參見〈中國曲藝〉,

http://www.tjtv.com.cn/system/2003/03/10/000522884.shtml。

17 根據俗文學學者車錫倫研究,中國寶卷是在宗教和民間信仰活動中,按照一定儀軌演唱的說 唱文本,其演唱形式明代以後稱作 “宣卷” (或稱 “講經”、 “念卷”等)。寶卷的題材,除了直接 演釋經文,宣揚教理、倡導勸善外,多為說唱文學故事,所以現代研究者又視寶卷為傳統說唱文 學的一種體裁,納入中國俗文學史及說書史、曲藝史的研究範圍。參見〈佛教與中國寶卷(上)〉,

《圓光佛學學報》,第四期(1999. 12)

18中國寶卷淵源於唐代佛教的俗講,做為佛教悟俗化眾的說唱形式,其形成在宋元時期, “寶卷”

之名出現於元代。正德(1506-1521 年)以後,各種新興民間宗教多倚稱佛教,它們均以寶卷為佈 道書,編制了大量寶卷。

19梁啟超,《佛學研究十八篇》,台北,中華書局,1956。

20 胡適,《白話文學史》。頁 145。

21 呂叔湘,《語文常識》。北京:三聯書局,1980。

(5)

人心大有關係。古代譯經者為了更有效傳播佛法,常會運用社會大眾的口語來進 行佛經的翻譯,採行的多半是當時耳熟能詳的群眾用語,絕非象牙塔裡少數學者 孤芳自賞的語言。而也唯有如此,佛法才能深入人間,和民眾沒有一點距離。22

第三節

通俗佛學的源起

佛陀說法,常以善巧譬喻,隨機提示。例如《大正藏》第四冊《雜譬喻經》

中的故事,就充滿民間文學的趣味23;而許多佛典中的故事,更演變成日常通俗 的成語,前面提過的變文、俗講、寶卷,與佛經的傳佈習習相關,也是佛學通俗 化的有力途徑。時至今日,通俗佛學的書籍在坊間再度盛行,自 1992 年「西藏 生死書」開始,通俗佛學書籍掀起大賣熱潮,出版界無不躍躍欲試,希望投讀者 所好,再度造成風潮,達賴喇嘛的書可說是主流之一,而且多半叫好又叫座。不 但有先覺、橡樹林等出版社,專門從事佛學或通俗佛學書籍出版,許多綜合出版 社也趕這一波佛學熱潮,因此涉及這類佛學書籍的出版社數目之多,絕對可以族 繁不及備載來形容。24

第四節 通俗佛學翻譯的特性

由翻譯「不要綁架自己」一書當中,筆者大致歸納出這類通俗佛學翻譯書籍 的特性:

22 同註 8。

23 參見琬姿居士,《雜譬喻經的故事》,台北:圓明出版社,1995。

24 參見附錄一

(6)

甲、借喻取譬、故事特多 乙、深入淺出、務求融通 丙、打破界限、兼容並蓄

這類書籍將禪學、藏傳佛教、南傳佛教…等冶於一爐,較沒有流派之見,同 時,為訴求知識份子的認同,避免流於乏味傳教之弊,經常融入現代科技(如量 子力學)、藝術(如梵谷名畫)、人文…。以本文探討的另兩本著作《西藏生死書》

及《當和尚遇到鑽石》為例,前者亦曾引用科學論述,說明「整個宇宙只不過是 變化、活動和過程—一種整體而流動的改變」25另外,為求與讀者間沒有距離,

通俗佛學的編輯用語時而力求通俗易懂,有的書名雖然符合原意,但力求貼近行 銷學原理,其實用意是在引起一般讀者、而非教內人士注意,例如橡樹林出版社 的幾本書,《當和尚遇上鑽石》(The Diamond Cutter)、《當牛仔褲遇見佛陀》 (Blue Jean Buddha)、《菜鳥沙彌變高僧》 (Novice to Master),書名都跳脫傳統佛學書籍 的呆板框架,相當通俗趣味。有趣的是,筆者在網路搜尋中找到一筆資料,將《不 要綁架自己》書名逕自譯為《在無助中升起信心》26,竊以為這個譯法乍看比現 有書名高明,也更能兼顧原意涵及深度,而且達到雅俗共賞的境界,但若就吸引 讀者眼光而言,《不要綁架自己》可能較符合行銷學原理,《在無助中升起信心》

則略顯正經無味。

通俗佛學翻譯的目標,在引人入勝,俾其對佛經的意涵心領神會,進而自願 接觸佛學,進入佛學似乎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的巍巍殿堂。當然,從另一個角度 來看,西方人對佛學的認識比東方人粗淺許多,加上現在流行的,多是將禪修靜 坐、藏傳佛教、大乘、上座部佛教….混合在一起的雜談式文章,作者多半非佛 學專門研究者,因此只求能引讀者一窺堂奧,或受到佛教義理浸染即可,理論的

25索甲仁波切,《西藏生死書》。台北:張老師出版社,1996,頁 44。

26 香光資訊網的佛教圖書館電子報所列 2003 年 10 月臺灣、大陸及日本、歐美等地的佛書出版 訊息,http://www.gaya.org.tw/library/aspdata/epaper/lib-epaper25.htm。

(7)

專精並非要求的重點。

第五節 通俗佛學翻譯的困難

由於佛經其實並沒有統一的解釋,各家譯經又有自己的詮解在裡面,因此從 譯者的角度來看,只要能正確的表達佛經的精神,佛教義理間詮釋的岐異應能諒 解。至於原先引用的經典正不正確,西方作者的認知和東方的有沒有出入,譯者 自然不能省略一番查證的功夫。由於印度自古以來對聖書的理解多靠口耳相傳,

因此不能保證沒有訛誤的情形發生(最早婆羅門教的吠陀聖典,根本忌用文字記 錄)。而且,從師承相傳的習慣中,對同一樁事物,日久產生多種不同的傳說,

各傳各的,各信各的,常常互不相妨。因此一些古代印度文化的傳說,也可能在 不知不覺中成了佛典內容的一部分。尤其歷史性的考證工作,在印度民族看來並 不十分重要27。所以在佛經之中有著許多互相出入矛盾乃至時間倒置的記載。由 此,聖嚴法師認為,一個正信的佛教徒,對於佛經,應該具有極崇高的虔誠,但 卻不必要求毫不簡別地字字接受,佛教的教理,如果翻譯有出入,但其對經典的 理解是正確的,則也或可接受。佛教的正法,應向佛經之中探求,對於佛經的記 載,卻可保留各自的審察態度。28

英譯佛典的數量極少,且多半由中文迻譯而來,因此本文探討的英文通俗佛 教書籍中譯,尤其就佛教專有名詞而言,牽涉到的可說主要是「回譯」(back translation) ,或佛經原義的間接翻譯 (由巴利文、梵文或藏文直接翻譯成英文)

27佛經的結集都在佛陀涅槃之後,而印度對歷史又不甚重視,因此並無法證明經典都是佛說的。

但佛典的價值在其實用性,對現實人生有幫助,這才是佛陀強調的主題重點。懷疑經典不是佛說 的,也必須要有可靠的資料以為證明,只是那些資料仍是後人所說,並非佛陀時代的人,其資料 可靠性依然堪虞,因此這些公案可能永無水落石出之時,參見千佛山全球資訊網—解惑問答網站 http://www.chien-fo-shan.com.tw/answer/chiehhuo/01.htm

28 釋聖嚴,《正信的佛教》,台北:法鼓文化,1999,頁 127,128。

(8)

問題。因此,正確找出原文指涉或引用的佛教原典原義,避免指鹿為馬、張冠李 戴,甚至造成前言不搭後語,是中譯通俗佛學書籍者首應關心的重點。

間接引用別人對佛經的論述,能否代表正確的佛學翻譯?這種情形在西方的 佛學書籍中在所難免,以下三部譯作的比較分析中,將舉例說明並加以研判。此 外,是應該為方便教外讀者了解起見,迴避佛教用語,還是為熟稔佛教教義及用 語的讀者閱讀效果,加入佛教用語?這兩種做法,各會產生什麼效果?種種策略 各有什麼好處,在下文中也將進一步探討。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觀無量壽經》是在宋元嘉年間(四二四-四五一)才譯出。因此,學者們普遍注意到《般 舟三昧經》對於慧遠念佛三昧觀念的影響。 [註 22] 在慧遠之前,《般舟三昧經》的各種譯本已

▸ 學校在收集學生的個人資料前,必須徵得學生的同意,並向所

 把有着相同符號的圖畫書編 成小單元,歸類施教,引導 學生認識符號的共通點,辨 別其中的細微差異,建構文 學鑑賞能力.

 運用引領思維閱 讀,請學生先觀 察繪本封面及插 畫,再推測故事 的內容。. (見《童書教學的理念 與方法》第

誠然,大師提倡人間佛教,但其實並非新創,而是釋迦牟尼佛一脈相承的教法,是從淨

注意本文引用的語句典實及其內容。所有典實,不但須說明其意義 來歷,而且須說明其用法之巧拙…

閘門快易通 同仁在執行各項業務 時,如需檢附求職者的 加(退)保資料,以確保 求職者身分資格時,經 求職者本人同意並寫

對外發行。 1 1995 年,星雲大師再次有感於編輯一套面向廣大佛教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