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最早提出「文化權力網路」概念的學者為 Prasenjit Duara,在其著作《Culture, Power, and the State: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 最早提出「文化權力網路」概念的學者為 Prasenjit Duara,在其著作《Culture, Power, and the State: "

Copied!
1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一章第一章第一章

第一章 緒論緒論緒論 緒論

宗教之於人類有許多重要的功能:一為生存的功能---宗教信仰能撫慰人類在 與自然奮鬥以求生存的過程中,所產生的挫折及憂慮心理;二為整合的功能--- 宗教信仰在人類社會中具備最有效的組合力量,對個人而言,可以促成人格的完 整,對社會而言,可以發揮整合群體,鞏固社會規範的作用;三為認知的功能--- 宗教建構了一套世界觀與宇宙觀(對世界、人在世界中的地位以及人的本質等的 解釋),這種世界觀體現在信教者的行為和關係中,體現在宗教組織的結構中。

人類藉由信仰宗教而接受了這套對人類與世界的解釋和定義,也藉此穩定社會秩 序與建立行為規範。因此無論中外,初民社會或歷史悠久的文明社會,宗教均是 影響人類生活型態的重要因素。

台灣漢民族的宗教信仰大多是明末清初時,閩粵人士由中國大陸所移入,主 要為一般性鬼神崇拜與祖先崇拜,源流雖然與儒、釋、道三教有關,但不完全具 備明確的組織要素,亦無明確的教典、教義,不同於「制度化的宗教」1其特色 為與社群結合,融入一般大眾之日常生活與歲時祭儀,主要發揮滿足人們祈福避 禍、解決社會生活問題的世俗功能特質,因此有人類學者將之稱為「民俗宗教」。

2

而普及於台灣各地的「寺廟」則是民俗宗教具體的象徵,代表整體宗教活動

1

研究宗教的學者大致上將宗教區分為「制度化的宗教」與「普化的宗教」。前者具備完整的教 義、神學、儀式、層層的宗教行政系統,以及有計畫的傳教事業,如基督教、佛教、伊斯蘭教 等。後者源自於初民社會,對自然界、神靈加以崇拜,無獨立的教會組織、也不依據教典,與 社群密切結合,普及於漢民族的民間信仰則屬於此。

2

日本人類學者渡邊欣雄,研究漢族的宗教信仰,提出「民俗宗教」的概念,認為此宗教的目的 並非基於教規和教義,乃是沿著人們的生活脈絡來編成,並被利用於生活之中,它構成了人們 的慣例行為和生活信條,沒有教理、教典和教義的規定。渡邊欣雄, 《漢族的民俗宗教》 ,台北:

地景,2000,頁 3~6。

(2)

與現象,通常處於社群活動的中心位置,與社會、政治、文化生活息息相關;同 時在台灣的社會發展歷程中,往往與地方的墾殖與開發密切結合。一座寺廟由興 建、修繕與擴展,代表著當地聚落的形成、發展與繁榮,而地方人士、寺廟與地 方政治也相互結合,構成一種「文化權力網路」3隨著時空的流轉,反映了當地 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社群等的變遷興衰,因此,研究一座寺廟的歷史與沿 革,絕不能視為單一事件或元素來探討,必須放在整個地域社會的變遷做考察和 思索。

因此本文擬以「寺廟與地域社會」為題,以作者家鄉彰化縣大村鄉五通宮作 為中心探討的對象,一方面探究其間的關聯與發展,一方面希望藉此建構本地的 鄉土史,以回饋鄉里。

3

最早提出「文化權力網路」概念的學者為 Prasenjit Duara,在其著作《Culture, Power, and the State:

Rural North China, 1900~1942》(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裏指出,在中國,類似 水利組織的職務、祭祀、政治、經濟性的各種等級制度,和親朋、鄉紳等非正式的關係網路,

以及帝國的行政機構相互作用,共同形塑鄉村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活。而吳克華在其著作《從

寺廟發現歷史》 (台北市:揚智文化事業,2003)借其概念,提出地方仕紳望族、寺廟與國家政

治權力,三者之間呈現密切的互動關係。

(3)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動機與目的

在台灣傳統社會裡,寺廟的建立,與聚落的形成與發展密切相關。從事台灣 宗教研究的學者,很早即發現此一現象,如日治時期的增田福太郎,將台灣的社 會發展分成三個階段,分別討論在不同的階段所出現的性質不一的廟宇。4戰後 劉枝萬,引申增田的概念,將台灣漢人社會的各類神明與寺廟,與社會形成的各 階段之對照關係,分成寺廟萌芽期、寺廟奠基期、寺廟發展期及寺廟推展期,各 自代表無廟、土地祠與鄉土神、職業神與官廟信仰的時代,顯示「寺廟與社會發 展」的聯結關係。5

因此研究台灣漢人社會的民間信仰,在相當的程度上是可以了解特定區域與 特定族群的鄉土史。6戰後,已有許多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及面向研究台灣漢人社 會的宗教信仰,以建構傳統社會的發展歷程,如從開拓史角度出發的溫振華、蔡 相煇等;以人類學觀點研究的李亦園、莊英章、林美容、許嘉明、王崧興等;視 宗教本身為獨立研究實體,進行台灣寺廟的普查及清帳工作的劉枝萬等;以及專 研光復後新興宗教的鄭志明等。所以研究一座廟宇的建立與沿革,對於了解當地 漢人的移入與聚落的形成及發展,甚至族群的融合與地方的社會文化變遷有其一 定的價值。

其次,從宗教的立場而言,傳統漢人最普及的宗教屬於「民俗宗教」,其宗 教行為與思維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與社群組織密切結合,而寺廟是漢人宗教生 活的具體象徵,因此由寺廟為出發點,研究寺廟的建立及其相關的宗教行為對其 他領域,如政治、社會、經濟及文化等活動的影響,以及這種影響是否會隨著時

4

增田福太郎將台灣寺廟的建立分成三階段:一為前部落期,二為部落構成期,三為新社會成立 期。黃有興譯,增田福太郎著, 《台灣宗教信仰》 ,台北市:東大,2005,頁 5。

5

劉枝萬, 〈清代台灣之寺廟〉 ,《台北文獻》 ,第 4 期,1963,頁 101~120。

6

廈門學者陳小沖曾明白指出: 「台灣民間信仰的歷史與台灣移民史、台灣開發史是同步發展、

平行前進的。」 《台灣民間信仰》,廈門:鷺江出版社,1993,頁 1~4。

(4)

日的延展而有所改變,相信有助於對台灣社會發展的了解。

再者,一座廟宇的興建,反映了這一個地區的漢人聚落的發展過程,而由廟 宇的大小與重修的次數與規模,可以看出信仰的凝聚力與經濟力的展現。在開墾 早期,由於政治統御力較不彰顯,宗教信仰除了是心靈安全的寄託外,也是維繫 社會安全的力量,而廟會的定期的祭典與演戲等活動,則兼具教育與娛樂的功 能;廟宇週遭,通常是市集的所在地,神靈顯赫的廟宇吸引無數的善男信女絡驛 不绝來崇拜,也間接養活了周遭的市井小民,形成了「寺廟經濟圈」,如基隆有 名的「廟口夜市」,新竹城隍廟口小吃,鹿港天后宮周遭的綵街等。而研究寺廟 的軟體結構(如人事、政策、宗教事務等),相信與地方上較顯赫的家族及地方 菁英有絕對的關聯。

基於以上的動機,本論文選擇彰化縣大村鄉的五通宮作為個案研究對象,探 討五通宮的建立與信仰的擴展過程,與地緣組織、地方權力結構的關係,及自清 朝建廟以來,五通宮在不同的政治情境下,有何政治性的牽連; 五通宮立廟兩百 多年來,對於週遭的社會生活、經濟型態、文化教育有何影響,希望對彰化地區 的開發與漢人的信仰提出一些建設性的解釋。

(5)

第二節 第二節第二節

第二節 相關研究回顧相關研究回顧相關研究回顧相關研究回顧

彰化縣大村鄉的五通宮位於大村、埔心與溪湖三鄉鎮的交通要道上,為周圍 數村落居民的信仰中心,在既有的文獻上,目前有林衡道、蔡相煇等學者在其著 作裏簡略介紹五通宮,及其地理環境與居民的來源,但對於本論文主要討論的主 題,目前尚無相關論文出版,因此本節擬將與本論文有關的研究概念,做一整理 回顧,相信對本論文的推展與研究會有相當的助益。

一、、祭祀圈的概念祭祀圈的概念祭祀圈的概念祭祀圈的概念

本文所謂的「地域社會」,與祭祀圈有密切的關係。以往研究民俗宗教或人 群所建構的地域組織的學者,喜用「祭祀圈」一辭來指涉地方廟宇主祀神、祖籍 神明之信徒所分佈的範圍,或是據以建構漢人聚落的社會史。7

最早用祭祀圈的概念來研究台灣社會的是岡田謙,他在台灣北部士林的研究 調查裡,指出台灣漢人社會的團體生活與祭祀行為緊相結合,從家族、職業到地 方人群等,均與祭祀行為有極密切的關係,因此要了解台灣村落之地域團體或家 族團體,必須從祭祀圈的問題入手。他給祭祀圈下的定義是:「共同奉祀一個主 神的民眾所居住之地域」,並指出祭祀圈與通婚圈有互相重合的現象。8

國內首先注意到祭祀圈的學者是劉枝萬。他在〈南投縣寺廟與祭祀圈之研究〉

為題的演講綱要中,提到祭祀圈是一般信徒分布範圍之具體展示,其消長,與地 方之開發史與各該寺廟之沿革,息息相關。他並提出祭祀圈之大小、舊廟勝於新 廟,大廟勝於小廟,高級神勝於低級神。9後來王世慶在其〈民間信仰在不同祖 籍移民的鄉村之歷史〉一文中,以祭祀圈的概念來探討樹林鎮之民間信仰的歷史

7

如 1970 年代的「濁大流域計畫」的王崧興、許嘉明、施振民、莊英章等。

8

陳乃蘗譯,岡田謙著, 〈台灣北部村落之祭祀範圍〉 , 《台北文物》第 9 卷第 4 期,1960,頁 14~19。

9

引自林美容, 〈由祭祀圈來看草屯鎮的地方組織〉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第 62 期,

1986,頁 53~56。

(6)

發展。10

張光直於 1970 年代主持的「濁大計畫」裡,許嘉明與施振民同時將祭祀圈 的概念,落實於地域社會的研究。施振民在其〈祭祀圈與社會組織---彰化平原聚 落發展模式的探討〉一文中,就祭祀圈一概念加以發揮而建立一個研究彰化平原 聚落發展的模式,希望從地域性宗教活動的線索入手,重建濁大流域的開發史,

進一步檢討宗教、社會組織、宗族、人群和地域組織的相互關係,以及宗教活動 對聚落和城市形成的影響。11許嘉明在〈祭祀圈之於居台漢人社會的獨特性〉一 文中,強調村廟的建立與聚落發展有密不可分的關係,而祭祀圈的研究對於了解 及重建台灣漢人社會是有其必要性的。許文系統地處理祭祀圈的問題,清楚地給 祭祀圈下了定義和界範,他認為「祭祀圈是指一個主祭神為中心,信徒共同舉行 祭祀所屬的地域單位。其成員則以主祭神名義下之財產所屬的地域範圍內之住民 為限。」12

1980 年代中葉以後,林美容以「祭祀圈」為主題發表了一系列的文章,1987 年的〈土地公廟---聚落的指標:以草屯鎮為例〉,用祭祀圈的概念來說明草屯鎮 土地公廟與聚落的對應關係。131987 年的〈由祭祀圈來看草屯鎮的地方組織〉一 文,對以往的祭祀圈相關文獻作一整理探討,認為祭祀圈本質上是一種地方組 織,表現出漢人以神明信仰來結合與組織地方人群的方式,並明確地列出劃分祭 祀圈的指標為:(1)共同出資建廟或修廟,(2)收丁錢或題緣金,(3)演公戲,(4)頭 家爐主,(5)巡境,(6)其他共同的活動,如宴客等。141988 年,林發表〈由祭祀圈

10

王世慶, 〈民間信仰在不同祖籍移民的鄉村之歷史〉 , 《清代台灣社會經濟》 ,台北:聯經,1994,

頁 295~372。

11

施振民, 〈祭祀圈與社會組織---彰化平原聚落發展模式的探討〉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 刊》 ,第 36 期,1973,頁 191~206。

12

許嘉明, 〈祭祀圈之於居台漢人社會的獨特性〉 , 《中華文化復興月刊》 ,第 11 卷第 6 期,1978,

頁 59~68。

13

林美容, 〈土地公廟---聚落的指標:以草屯鎮為例〉 ,《台灣風物》 ,第 37 卷,第 1 期,1986,

頁 53~81。

14

林美容, 〈由祭祀圈來看草屯鎮的地方組織〉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第 62 期,1986,

頁 53~114。

(7)

到信仰圈〉,1990 年又發表〈彰化媽祖的信仰圈〉,在祭祀圈的既定概念下加以擴 充,進而提出「信仰圈」之新觀點,皆是以宗教信仰的範疇來研究地方組織與社 會組織的學術著作。15

張珣在 2002 年發表〈祭祀圈研究的反省與後祭祀圈時代的來臨〉一文,對 以往台灣的祭祀圈研究仔細地探討與批判,並引用日本、中國大陸的學者之相關 研究作對照,提出「後祭祀圈」的概念。張文認為,往後的學者不應只陷入畫圈 圈的研究,應該廣化與深化其研究目標,以祭祀範圍為主軸,結合親屬、政治、

經濟等層面的材料,其可能發展方向有二:一是採取結構功能理論,考察市場、

宗族、與村落祭祀三者的共構關係; 二是採取文化象徵理論,視村落祭祀為民間 權威來源,探討其與國家官方權威之間互動的研究。16

不管是就「祭祀圈」或「後祭祀圈」而言,台灣漢人的社會生活與地方組織 在許多層面上與祭祀活動是息息相關的,以往學者的「祭祀圈」概念提供了吾人 研究寺廟與地域社會的脈絡與方向,而「後祭祀圈」概念的提出則提醒吾人在研 究的過程中,需放大眼界,關注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各層面,而這也正是本 文的研究重點之一。

近期針對祭祀圈進行研究的論文,主要有鍾振坤的《城市中祭祀圈之地域變 動研究---以中和地區為例》17及李鳳華的《由祭祀圈看區域的整合與發展---以松 山十三街庄為例》18前者討論中和地區在時代變遷下,原有的祭祀圈崩解、新的 祭祀單位的建立、信仰觀念的改變及地方宗教版圖的重構狀態。後者則是以松山 慈佑宮的祭祀圈作為區域的界定指標,並以祭祀圈內的民間信仰活動考察松山十

15

林美容, 〈由祭祀圈到信仰圈〉 ,《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三輯,1988,頁 95~125。 〈彰化 媽祖的信仰圈〉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第 68 期,1989,頁 41~104。

16

張珣, 〈祭祀圈研究的反省與後祭祀圈時代的來臨〉 ,《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 , 第 58 期,2002,頁 78~109。

17

鍾振坤的《城市中祭祀圈之地域變動研究---以中和地區為例》 ,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 所碩士論文,2000。

18

李鳳華, 《由祭祀圈看區域的整合與發展---以松山十三街庄為例》 ,台灣師範大學地理

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8)

三街庄內部社會結構的變遷,並藉此檢視區域整合與發展過程。

二、、有關寺廟與地方的期刊論文有關寺廟與地方的期刊論文有關寺廟與地方的期刊論文有關寺廟與地方的期刊論文

溫振華對於台灣的開發史做了許多的研究,與寺廟相關的文章有〈清代一個 台灣鄉村宗教組織的演變〉〈寺廟與鄉土史---以淡水福佑宮與鄞山寺為例〉和〈蘆 洲湧蓮寺〉等。19在〈寺廟與鄉土史〉一文中,討論淡水福佑宮與鄞山寺的修建 與沿革,提出「寺廟的建立是人們凝聚力的重要表徵」20福佑宮奉祀的神明是媽 祖、觀音和水仙尊王,是以反映早期移民渡海來台,對海神、水神崇拜強烈的一 面; 而福佑宮是由七縣籍的移民共同出資興建,顯示早期移民面對開墾的社會互 助合作的需求。而鄞山寺則由汀州人所建,兼為早期該籍人士的會館(也是北台 汀州人唯一的會館),其建立則為少數籍民同鄉互助的表現。了解這兩座廟的歷 史沿革,對於淡水區的鄉土移民互助史有很大的助益。

在<蘆>文中溫振華提到:「村廟、鄉廟、區域廟的形成,也等於是村落、鄉 庄、區域土地認同的重要指標。一座廟的建立,其實就是一地社會發展某個階段 的縮影。」21很切實的點出寺廟與地域鄉土史的關聯。在此文中,溫振華重建蘆 洲的地理、歷史背景,進而探討湧蓮寺的建廟過程,整理出蘆洲的漢人社會的信 仰組織型態,說明早期漢移民透過神明信仰形成類似血緣性質的組織,以便聯結 同姓彼此合作。但隨著移民人數增多,村落的擴大,超越血緣的新地緣意識日漸 滋長,尤其在面對作為生活空間的鄉土遭受外在威脅時(如械鬥),這種意識會 更加深化,因此蘆洲鄉廟便在此種需求下應運而生。

前述之外,溫振華另有幾篇與民間信仰或寺廟相關的論文,如〈北港媽祖信 仰大中心形成試探〉〈清代東勢角仙師廟的建立及其發展〉〈村廟與鄉土史教學〉

19

溫振華, 〈清代一個台灣鄉村宗教組織的演變〉, 《史聯雜誌》,第 1 期,1980,頁 91~107。 〈寺 廟與鄉土史---以淡水福佑宮與鄞山寺為例〉 , 《北縣文化》 ,第 49 期,1996,頁 1~10。 〈蘆洲湧 蓮寺---一座鄉廟的形成〉,《北縣文化》,第 50 期,1996,頁 4~9。

20

溫振華, 〈寺廟與鄉土史---以淡水福佑宮與鄞山寺為例〉 , 《北縣文化》 ,第 49 期,1996,頁 4。

21

溫振華, 〈蘆洲湧蓮寺---一座鄉廟的形成〉,《北縣文化》,第 50 期,1996,頁 4。

(9)

等,也都從開拓史的角度來說明寺廟與台灣漢人社會發展過程之關係。22

日本學者木內裕子在 1987 年發表了〈廟宇活動與地方社區---以屏東縣琉球 鄉漁民社會為例〉一文,她首先觀察小琉球地區的廟宇祭祀情形,將小琉球的廟 宇活動歸納成三種階層關係,即全島性、角頭性及角頭內的信仰,前二種為公眾 的信仰,第三種為私人的「家內神」。就作者的觀察研究,小琉球的廟宇活動帶 給當地居民精神上的支柱,但並沒有成為小琉球社會活動的中心,作者從三個面 向去推論其原因:一為地理條件,二為生產範式,三是小琉球的歷史條件。作者 以此推論,認為台灣本島村落的居民,並非十分重視地方社區的團結性及組織 性,同時對於村廟而言,在地方社區的團結力與強化並未擔負積極的角色,作者 大膽推斷其為漢人社會中的共通因素,並引述日本的氏神信仰與之比較,認為日 本的氏神信仰比較重視村落的整合,台灣的漢人信仰型態比較個人性。23

木內裕子的推論顯然有以偏概全的弊病。小琉球的地理與歷史環境與台灣內 地不盡相同,不能以小琉球的觀察研究推斷台灣漢人社會的村廟與村落整合的關 係,但她所提出的階層信仰的概念及日本氏神信仰的模式,可以提供研究漢人村 落信仰的比較角度。

木內裕子又在 2003 年發表了〈從地方性廟宇到全台性廟宇:馬鳴山鎮安宮 的發展及其祭祀圈〉一文(此文已改名三尾裕子),作者從鎮安宮的觀察研究中,

想要了解廟裡信徒的地域範圍是如何與地方的社會組織產生關聯,並驗證從宗教 象徵社會功能的角度來作說明是否妥當。結果經過作者的調查與反覆的辨證,作 者得出的結論是,不論是什麼圈域,不能說它與什麼社會組織之間有對應關係。

24這個論點顯然與我們週遭的經驗不相符合。不過作者提出一個頗有趣的看法,

22

溫振華, 〈北港媽祖信仰大中心形成試探〉 ,《史聯雜誌》 ,第 4 期,1984,頁 10~20。 〈清代東 勢角仙師廟的建立及其發展〉 ,《中縣開拓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台中縣立文化中心,1994,

頁 44~61。〈村廟與鄉土史教學〉 ,《鄉土文化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6,頁 287~294。

23

木內裕子, 〈廟宇活動與地方社區---以屏東縣琉球鄉漁民社會為例〉, 《思與言》 ,第 25 卷第 3 期,1987,頁 257~272。

24

三尾裕子, 〈從地方性廟宇到全台性廟宇:馬鳴山鎮安宮的發展及其祭祀圈〉 , 《信仰、儀式與

(10)

她認為王爺(鎮安宮的主神)是一個與國家關係非常疏離的神明,而台灣相對於 中央政權,則一直是處於邊陲地帶,並沒有受到中央的關注重視,所以王爺這樣 性質的神明,反而成了對台灣民眾最適當不過的神明。

康豹曾發表〈日治時期新莊地方菁英與地藏庵的發展〉一文,認為寺廟除了 能夠反映、表徵一個地方社會的發展,應該還有許多隱性的社會意義等著人們去 發掘,比如作者發覺地方菁英與地藏庵的創建、重修息息相關,他認為地方菁英 透過支持地藏庵的具體行動,建設與建構新莊的地方社會,參與當地的文化權力 網路,累積象徵資本(俗稱的面子),以及解決個人的宗教需求。25康豹的研究提 供吾輩很好的探討角度。

康豹另一篇相關的論文是〈新莊地藏庵的大眾爺崇拜〉,著重於大眾爺(厲 鬼信仰)的探討,本文首先探討台灣厲鬼信仰的淵源,再略述地藏庵的歷史,接 著討論在此廟舉行各種儀式(有關大眾爺暗訪、繞境、寫訴狀等),最後探討地 藏庵的發展所呈現的歷史意義。該文指出,台灣厲鬼信仰很盛行可能與早期開發 史有密切的關係;而發展到後期,台灣的大眾爺的形象除了具有厲鬼特質外,也 與佛教的地藏王及地獄信仰結合在一起。而新莊的大眾爺除了驅邪逐祟的功能 外,也被當作地府司法體系的神明,接受百姓的「告訴」,為百姓主持公道、判 決是非,使得大眾爺的信仰越趨泛眾化與流行。而康文另指出一個觀點,認為大 眾爺的信仰如此盛行的原因與其「受難儀式」有關,因其可以消災解厄,解決社 會衝突與個人問題。26

除上述外,相關的論文有彭明輝《中和地區的寺廟與聚落發展》27李綺文的

《從宗教信仰與地方產業看麻豆鎮的社區發展》28蔡相煇的《台灣寺廟與地方發

社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3,頁 229~296。

25

康豹, 〈日治時期新莊地方菁英與地藏庵的發展〉 ,《北縣文化》 ,第 64 期,2000,頁 83~100。

26

康豹, 〈新莊地藏庵的大眾爺崇拜〉 ,發表於《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人文學報》第 16 期,1997,

頁 123~159。。

27

彭明輝, 《中和地區的寺廟與聚落發展》,北縣文化出版,1995。

28

李綺文, 《從宗教信仰與地方產業看麻豆鎮的社區發展》 ,國立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研究

(11)

展之關係》29和曾月吟《日據時期朝天宮與北港地區之發展》等。30這些研究也都 以寺廟與地方之關係為主要焦點,對吾人在這方面的了解有不少助益。

三、、寺廟發展與經營寺廟發展與經營寺廟發展與經營寺廟發展與經營

寺廟的發展及其功能之擴大,與管理委員會和信眾的刻意經營也有密切關 聯,尤其在逐漸過渡到工業社會的過程中更是如此,牽涉此方面的論文頗多,包 括高雅信的《宗教組織之參與與信仰過程之研究---佛光山普賢寺個案研究》31 郁文的《鹿港寺廟空間研究---俗民文化與空間形式探微》32黃大展的《信仰、儀 式與社會---以嘉義民雄大士爺為例》33莊芳榮的《台灣地區寺廟發展之研究》34 高麗珍的《台灣民俗宗教之空間活動---以玄天上帝祭祀活動為例》35林渭洲的《台 灣地區清水祖師信仰研究---以台北、台南地區為中心》36黃勝雄《民俗宗教建築 及其土地使用秩序問題之探討---以台北市媽祖廟為例》37林素梅的《台南市媽祖 信仰之研究》38龍玉芬的《北埔慈天宮之研究》39范明煥的《新竹地區客家人媽 祖信仰之研究》40凌淑菀的《台灣城隍信仰的建立與發展(1683~1945)》等。41

所碩士論文,2002。

29

蔡相煇, 《台灣寺廟與地方發展之關係》,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6。

30

曾月吟, 《日據時期朝天宮與北港地區之發展》,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

31

高雅信, 《宗教組織之參與與信仰過程之研究---佛光山普賢寺個案研究》 ,國立中山大 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32

黃郁文, 《鹿港寺廟空間研究---俗民文化與空間形式探微》 ,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 論文,1990。

33

黃大展, 《信仰、儀式與社會---以嘉義民雄大士爺為例》 ,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1999。

34

莊芳榮, 《台灣地區寺廟發展之研究》 ,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7。

35

高麗珍, 《台灣民俗宗教之空間活動---以玄天上帝祭祀活動為例》 ,台灣師範大學地理 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

36

林渭洲的《台灣地區清水祖師信仰研究---以台北、台南地區為中心》 ,國立成功大學史 語所碩士論文,1993。

37

黃勝雄, 《民俗宗教建築及其土地使用秩序問題之探討---以台北市媽祖廟為例》 ,中興 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38

林素梅, 《台南市媽祖信仰之研究》 ,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39

龍玉芬, 《北埔慈天宮之研究》 ,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2002。

40

范明煥, 《新竹地區客家人媽祖信仰之研究》 ,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2。

41

凌淑菀的 《台灣城隍信仰的建立與發展(1683~1945)》 ,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史論文,2002。

(12)

述專題當中,均或多或少論及了寺廟廟勢的發展,其中地方人士的努力經營實為 諸多主要原因之一。

(13)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研究方法與架構研究方法與架構研究方法與架構

一、、研究方法研究方法研究方法研究方法

本文基本上以歷史沿革作為研究縱軸,社會學觀察方法為橫軸,從事以宗教 社會學為基礎的民俗宗教史研究。

本文以彰化縣大村鄉五通宮為探討中心,以其信眾分佈(或稱之為祭祀圈)

的九個庄頭為主要研究範圍,分別是埔心鄉的菜寮、梧鳳、二重、埤腳、埤霞五 庄頭;大村鄉的加錫、新興二村;溪湖鎮的中竹里;以及員林鎮的湖水里(今已 退出)。此一地區約位於東經 120.3 度,北緯 23.6 度附近。其彼此間的地理相關 位置如下圖:

圖 1-1 與五通宮有關的彰化四鄉鎮位置圖

:五通宮的位置 資料來源:作者自繪

(14)

本論文主要採取史學專有之文獻研究法和社會科學常用之實地調查法。首 先,集中於一般文獻的蒐集與閱讀;其次,則以前者為基礎,進一步實施田野調 查,以補文獻資料之不足。

(一) 文獻蒐集

文獻資料為本文之基礎史料,其中包括:

1.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彰化縣立文化中心及彰化縣政府、鄉鎮公所及戶政 事務所等相關資料。

2. 彰化縣中區四鄉鎮的歷史開拓相關文史資料。

3. 五通宮廟宇沿革史、管理委員會名冊、匾額、捐款建廟的贊助人名冊等 廟宇相關資料。

4. 與研究相關之第二手文獻資料。

(二) 實地調查

以實際田野訪查與個案深度訪談為主。實際訪查各相關廟宇主祀神之 性質、祭祀日期及祭祀儀式等,與坊間相關的文史記載相互驗證,探討五 顯大帝的來源及性質。

訪談五通宮的管理委員、參與廟宇重修的重點家族與人物,釐清五通宮 的沿革、祭祀活動及與地方之各種關係。

本文的探討架構,在時間軸的部分,主要探討從農業社會進入工業社會的過程 中,寺廟與地域社會的關聯及其變遷。為了突顯其變遷趨勢和各階段之特色,文中 盡量遵照清領時期、日治時期與戰後三大階段之順序,對各議題進行鋪陳。在橫軸 部分,則主要從社會結構、宗教活動與宗教功能等主題著手,探討其在不同階段的 共生共存情況及其演變趨勢。

二、、研究架構研究架構研究架構 研究架構

本文第一章就撰寫論文的動機、目的及研究方法逐一介紹,並蒐集相關研究

(15)

資料從事文獻探討。

歷史的發展與地理環境息息相關,地方的開發、農商活動等均以自然條件為 基礎,而宗教活動亦深受其影響,比如沿海居民的生活與海洋緊密相連,宗教信 仰也以具海神性格的神明為中心,如媽祖、玄天上帝等;而台灣早期的環境惡劣 多瘴癘疾疫,驅瘟避邪的王爺自然受到廣大民眾的崇拜。因此欲解讀歷史的發展 必須對相關地理環境有基本的認識。本文第二章首先就研究範圍的地理位置與自 然環境加以介紹,並探究漢人的移入拓墾與聚落形成的經過,重塑本區中心信仰 的形成背景。

第三章著手探討五通宮信仰的形成與廟宇的建立。五通宮的主神五顯大帝,

坊間有許多不同的解釋面向,本文嘗試透過文獻探究與田野實查,了解五顯大帝 信仰的由來與發展的情形,並實地走訪五通宮與訪問相關人士,建構出五通宮的 沿革史。

第四章探討五通宮信眾分佈範圍。從地緣組織著手,研究祭祀圈的形成與範 圍,就聯合與分化兩種趨勢分別探討祭祀圈的變化及其與社群組織之間的關係。

寺廟經營與發展往往與地方望族或菁英有密切關聯,而後者也常藉廟務和相 關宗教活動的參與,提升或鞏固其地位,因此在第五章裡探究五通宮與地方權力 結構的關聯。首先研究廟務的參與與管理方式,發掘與廟宇發展關係密切的家族 與宗族,其中並討論五通宮與地方派系的關聯,接著另闢一節討論地方菁英與寺 廟的關係。

第六章探討五通宮與地方信眾社會生活的融合情形,先分析例行祭典與宗教 活動,接續分節討論寺廟與日常生活、地方文教及社會救助之關聯,了解寺廟及 宗教行為對庶民生活的影響。

第七章針對本文所提出的問題,與文中所討論的主題,作一總結,並加以申 論。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世俗化」( secularization)一詞是當下宗教社會學研究中使用

家樂福著名醒目的紅藍白企業標誌, 看似 簡單, 卻饒富意義, 裡面隱含著家樂福創 立至今的企業願景與對消費者的承諾。這個 企業標誌第一次出現是在 1966 年, 設計概 念取自 Carrefour 的字首 C

故事內容大概如下:在山西普救寺借宿的書生張珙(字君瑞)

關於宋代寺院的合法性,日本的高雄義堅先生《宋代教史の研究》第三章的第一節、竺

 ……我們在人生的荒村僻鄉裏偶然相見,仿佛野寺古廟中避雨

例如,參閱:黃啟江,《因果、淨土與往生:透視中國佛教史上的幾個面 相》〈第六章·從佛教研究法談佛教史研究書目資料庫之建立〉,(台北:臺 灣學生書局,2004 年),頁 237-252; Yasuhiro

1970 年代末期至 1995 年:許多農業生技公司開始投入研發以迄 1995 年第 一個產品上市。Monsanto 為此時期最早的投資者,且為第一個將農業生技產 品上市的公司,其他如 Syngenta 與

通識課程 課名請勿 重複,例 如:籃球 或台灣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