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羅士琳所處的時代與學術環境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二章 羅士琳所處的時代與學術環境 "

Copied!
1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二章 羅士琳所處的時代與學術環境

乾隆年間是清朝帝國的全盛時期,帝國的領土「從北面的外蒙古延伸到南面 的廣東,從東面的大海之濱延伸到西面的中亞」 ,

1

帝國的皇帝在年輕時候接受過 良好的教育,堪稱文武全才,

2

更重要的是他具備當帝王的良好素質,行事認真 負責,又知識才舉賢,任用能臣,

加上康煕、雍正二朝開創的事業 在他的時代開花結果了,

3

所以前 期的乾隆王朝經濟發達,社會繁 榮,政治穩定,文治、武功都有 值得稱道的成就,國力發展邁向 歷史的頂峰。

盛世的出現,必然伴隨著導 致衰弱的因素。

4

乾隆中葉以後,

國家承平日久,社會矛盾漸生,

舊有的一些制度因外在形勢有所 改變漸漸的不合時宜,切合於時 代需要的新秩序還反應不及,以 致發生弊端,影響國家力量與社 會秩序。造成影響的因素很多,

主要是:人口激增形成了巨大的 社會壓力;

5

政治腐敗使得國家財 政日益拮据;頻繁的文字獄和大 規模的圖書禁毁,窒息了士人創新

應變的能力。

6

乾隆後期,清王朝已走過了顛峰,衰敗的種子早已播下。

7

1

徐中約, 《中國近代史》,(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2 年),上冊頁 36。

2

參閱:陳捷先, 《乾隆寫真》,(台北:遠流出版公司,2002 年),頁 17-18。

3

參閱:徐中約, 《中國近代史》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2 年),上冊頁 34。

4

鄭天挺主編, 《清史》 ,(台北:昭明出版社,1999 年),頁 457。

5

清代入口的增長遠遠快於耕地的增加,引起了生活水平的下降。中國的人口總數,1660 年時 可能在 1 億到 1.5 億之間,1800 年時已達 3 億。見徐中約,《中國近代史》,(香港:中文大學 出版社,2002 年),上冊,頁 126。

6

參閱:鄭天挺主編, 《清史》,(台北:昭明出版社,1999 年),頁 457-473。

7

徐中約, 《中國近代史》,(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2 年),上冊,頁 123。

圖 2.1 乾隆皇帝大閱圖軸

(郎世寧 繪)

(2)

乾隆在登基時已完全掌握了君王的統治術。

8

他崇拜祖父康熙,康熙在位六 十一年,是歷史上在位最久的皇帝,對於國事的掌握能力無庸置疑。乾隆曾跟隨 祖父學習,康熙寬仁,乾隆寬柔相濟,兩人統治中國的時間合計一百二十一年,

遠遠超過一個世紀。二帝為政風格不同,但都從實際出發,他們都非常重視文化 發展;都編輯了很多有價值的書籍;也都深切明白知識份子的影響力,所以對於 言論、思想與學術走向採取管制的手段,且看以下兩則清史大事記:一、乾隆五 十三年,諭各省督撫,嚴飭所屬,悉心查察禁書。如應禁各書尚有存留之本,即 行解京銷毀,務求搜查凈盡;

9

二、乾隆五十五年五月,准士子閱抄《四庫全書》。

諭鎮江文宗閣、揚州文匯閣、杭州文瀾閣,所藏《四庫全書》,准士子赴閣檢視 抄錄,俾資搜討。

10

其手段簡言之,禁與導交互運用而已。

康熙至乾隆是清朝經濟最輝煌的時期,經濟繁榮帶動了社會、文化、教育、

出版的發展。康熙編纂《數理精蘊》;乾隆開「四庫全書」館,雖與自己的喜好 有關,當亦有其政治方面的考量。帝王手上握有絕對的資源與權力,每一個動作 都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康熙喜好天文、數學、地理,所以清初數學研究的風氣大 開;乾隆自視為文學的最高庇護人,

11

他發起各種「文字圖書工程」 ,

12

希望達成 什麼政治效果?從政策面進行觀察會有收穫。前段選擇乾隆五十三年與五十五年 這兩個年限上的這兩件清史大事為例,作為探討羅士琳其人所處之時代背景與學 術環境的切入點,主要的考量不是事件的重要性,而是時間的定位與論述的取 向,羅士琳出生於這兩個年限間的乾隆五十四年,應該關注這個時間點;本文的 討論將偏向於文化與學術層面,而不觸及社會與經濟議題。

第一節 科舉考試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少小須勸學,文章可立身。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

這三首小詩都是帝王時代一些童蒙讀物上常見的勵志詩文,流傳非常久遠,

深入家家戶戶,薰陶著一代一代的青少年。詩文的本意雖然旨在鼓舞有為青少年

8

徐中約, 《中國近代史》,(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2 年),上冊,頁 34。

9

據軍機處報告,在 1774-1782 年,共發生了 24 次燒毀禁書的事件,所毁圖書達 538 種,共 13862 冊。參閱:徐中約, 《中國近代史》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2 年),上冊頁 35。

10

趙永紀主編, 《清代學術辭典》 ,(北京:學苑出版社,2004 年),頁 1250。

11

徐中約, 《中國近代史》,(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2 年),上冊,頁 34。

12

乾隆所發起的最大文字圖書工程,就是編纂《四庫全書》 。同上,頁 35。

(3)

「男兒欲遂平生志,六經勤向窗前讀」,

13

卻也透露出了數千年來讀書人的價值 取向,力學苦讀「 學成文與藝」, 為的是要狀元及第「貨與帝王家」。

「學而優則仕」 ,

14

「斯可以從政矣」 ,

15

「於從政乎何有? 」

16

讀書人的仕宦 觀念源遠流長, 《四書》以下無處不在,影響直到現代。有為者從小讀書學習,

走的是讀書仕進的道路。考究此一觀念的形成原因,科舉制度雖不是始作俑者,

但有推波助瀾之功。 「科舉」作為專有名詞雖到宋代才出現;而實際上作為士子 進身的路徑早在隋代就已大體鋪就,

17

入唐之後開始盛況空前。讀書人十年寒窗 無人聞問,一旦及第無比榮寵。唐代會試二月放榜,且看放榜盛況:

禮闈新榜動長安,九陌人人走馬看;一日聲名遍天下,滿城桃李屬春官。

18

唐朝詩賦中描寫放榜的有很多,可見科舉考試在詞人騷士心中的地位。學子登科 後官方有盛大的慶祝活動,其杏園探花之宴,京畿名園任君遊賞,名花鮮放美酒 醉人,往往全城轟動。孟郊有詩記其事:

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19

詩中心裡的狂喜興奮得意之情躍然紙上。

20

既能揚眉吐氣人人稱羡,又可快速通 向高官大路,從此公卿顯貴,身價百倍。「 白馬紫金鞍,騎出萬人看;借問誰家 子,讀書人做官。」榮利如此,莫怪科舉路上熙熙壤壤。

科舉制度確立於唐代。唐代參加科舉考試的人數,每年都達千餘人,

21

競爭 相當激烈。參加的考生有生徒與鄉貢兩種,;考試科目有:進士、秀才、明經、

明法、明算、明字、制科等;考試的內容有帖經、雜文、詩賦與時務策等,禮部 試畢送中書門下詳覆,有時皇帝直接親試。宋代還允許在職官員中非科舉出身的 人應舉,參加科舉考試的人越來越多,科舉科目也很多,有進士、九經、五經、

13

宋真宗趙恆的〈勸學詩〉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鐘粟。安房不用架高梁,書中自有 黃金屋。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有女顏如玉。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男兒欲遂 平生志,六經勤向窗前讀。」至今仍廣為傳唱。轉引自:劉海峰、李兵,《中國科舉史》 ,(上 海:東方出版中心,2004 年),頁 163。

14

《論語》 〈子張第十九〉: 「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15

《論語》 〈堯曰第二十〉 : 「子張問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惡,斯 可以從政矣。」

16

《論語》 〈雍也第六〉 : 『季康子問: 「仲由可使從政也與?」子曰: 「由也果,于從政乎何有?」

曰: 「賜也,可使從政也與?」曰: 「賜也達,于從政乎何有?」曰: 「求也,可使從政也與?」

曰:「求也藝,于從政乎何有?」 』

17

尚永亮, 《科舉之路與宦海浮沉》 ,(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 年),頁 7。

18

劉禹錫, 〈寄劉侍郎放榜詩〉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唐河南洛陽人。匈奴族後裔。晚年任 太子賓客,世稱劉賓客。

19

孟郊此詩,名《登科後》 。孟郊中進士時已四十六歲。

20

參閱:尚永亮, 《科舉之路與宦海浮沉》,(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 年),頁 93~99。

21

斡愈, 〈送懂秀才序〉: 「余常觀於皇都,每年貢士至千餘人。」

(4)

開元禮、三禮、三傳、學究明經、明法、制科、童子、武舉等,大致上承襲唐制,

但是擴大了錄取人數至二三百人,約唐時十餘倍,更大幅提高及第者的地位和待 遇。元代科舉分為鄉試、會試、殿試三級,三年一試,由行省、禮部、皇帝分別 主持,以程朱理學為取士標準,取士的基本原則是「舉人宜以德行為首,試藝則 以經術為先,詞章次之。浮華不實,朕所不取。」

22

考試制度日趨嚴密。相對於 唐宋兩代的熱烈隆重,元代科舉可稱衰落,共僅取士一千二百餘人,佔文官總數 的比例很低,此與元代儒生的社會地位不高有關。

明清考試「首重考經,使闡發聖賢之微旨,以觀其心術。次考策論,使通達 古今之事變,以察其才猷。」

23

分:童試、鄉試、會試、殿試四個步驟,鄉試、

會試大都分三場舉行,專取四子書及易、書、詩、春秋、禮記五經命題試士,士 子各報考一經,解經標準概依程朱學說,文體亦有規定。 《 明史‧選舉志》記載:

「 概太祖與劉基所定,其文略倣宋經義,然代古人語氣為之。體用排偶,謂之 八股,通謂之制義。」八股文所謂「八股者,破題、承題、起講、提比、虛比、

中比、後比、大結是也。」排偶嚴謹講究,格式苛刻繁瑣。明代首開八股取士之 風,清代另考「試帖詩」又名「五言八韻詩」, 顧名思義也是形式嚴格之文體,

因是應制之作,還必須莊重典雅、歌功頌德。

唐代科舉特重詩賦,對於學風有很大的影響,所以唐代詩賦特別發達。宋代 進士兼試詩賦、策、論,策、論之受重視,也是宋代思想活潑發展的重要因素。

唐宋兩代,由於 設定之考科多樣 化以及朝廷對讀 書人的尊重與照 顧,科舉的正面 功能還能突顯。

明、清之科舉突 出進士一科,考 試內容既侷限於 儒家幾部經典、

詩賦,考試的方 法又注重死記硬 背,文章結構有規定,字數亦有限制。加上讀書目的只為求官的風氣,互相激盪 之下,不但不利於人才的培養與選拔,也有害學術的建立與發揚。

22

元皇慶二年(1313),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在詔令中提出了此一選拔人才的基本原則,決定恢復 科舉考試。參見《元史》卷八十一, 〈選舉一〉 。

23

《清史稿》志八十三〈選舉三〉。

圖 2.2 清代大金榜。金榜亦稱黃榜,是科舉制度的見證。

(5)

中國推選舉薦官吏制度,從傳說中的堯舜禪讓;周代的分封世襲;春秋戰國 的招賢養士;秦漢時的察舉徵辟;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到隋唐之後的科舉取 士,由舉賢才「今之選舉者,當不限資蔭,唯在得人」

24

的觀點看來,不能不說 有很大的進步。科舉考試為讀書人構築了發揮自我的希望,平民子弟嚮往功名,

這是一條可行之路。科舉考試的正面功能在此突顯。可是凡事有其利必有其弊,

在統治者鼓勵下,考試制度大張旗鼓成為全民運動的結果,漸漸變成牽一髮而動 全身的社會制度,不只引發種種社會問題,甚至影響心理、文化與學術趨向。譬 如:一、參加考試人數多,為了維持制度公平性,不得不發展出種種防弊辦法,

選拔人才的理想受到挑戰;二、學校本是國家養士之所,因為科舉成為士子追求 名位的預備機關,培育人才的理想受到衝擊;三、由於功利思想,人們多以科第 的成敗,評價士人的得失,

25

扭曲了社會的價值觀。

站在統治者的立場,藉由考試選拔人才,可籠絡一般知識分子,鞏固皇權,

不啻是高妙的手段,唐太宗的名言「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

26

其中的政策意義 一言可盡。換成應試者的角度,讀書人通過科舉考試而從政,可以實現自己平生 的抱負與理想,揚名聲而顯父母,自是志之所向,科舉之能流傳久遠於是可知。

只是千里趕考辭家遠,立志不能無成歸,名登金榜衣錦還鄉固然風光無限,不幸 落第近鄉心更怯,真是情何以堪?

曉月難為光,愁人難為腸。誰言春物榮,豈見葉上霜。

雕鶚失勢病,鷦鷯假翼翔。棄置復棄置,情如刀刃傷。

27

男兒欲遂平生志,漫漫科舉路,何去何從?求名難得又難休,

28

許多人悠悠忽忽,

有志無可遂,有家不敢回,銳氣銷磨殆盡。

科舉制度雖然備受檢討,在中國卻能延續一千多年之久,其間利弊存廢之爭 歷代都有,核心問題是此一制度究竟能否選拔出真正的人才。

29

尤其八股取士制 度每被大加討伐,顧炎武認為「八股之害,等於焚書,而敗壞人才,有甚於咸陽 之郊」,

30

清初康熙皇帝原已意識到科舉考試中的八股文「空疏無用,實於政事 無涉」 ,但因「不用經書爲文,人將置聖賢之學于不講」 ,

31

終而堅持考經,以觀

24

見: 《周書》 ,〈蘇綽傳〉。

25

田建榮, 《中國考試思想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年),頁 272。

26

王定保, 《唐摭言》卷一。(唐太宗)「私幸端門,見新進士綴行而出,喜曰: 「天下英雄入吾彀 中矣!」。王定保,五代後漢人。

27

孟郊, 〈落第〉, 《全唐詩》卷 374 -30。

28

見:劉得仁,〈省試日上崔侍郎四首〉。劉得仁,唐詩人。

29

參閱:王戎笙, 〈清代前期科舉取士的興廢之爭〉 ,朱誠如、王天有主編, 《明清論叢第一輯》,

(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9 年),頁 52~63。

30

參閱:顧炎武, 《日知錄》卷一六。

31

康熙四年,禮部侍郎黃機上疏,分析經書與策論在科舉中的不同作用,康熙深以爲然,命復

舊制,鄉會試仍以八股文取士。參見:《清史稿》志八十三〈選舉三〉。

(6)

心術。顏元亦認為八股之害甚於焚書,他說: 「如棄選舉取八股,將率天下賢愚 而八股矣。天下盡八股何用乎?故八股行而天下無學術,無學術則無政事,無政 事則無治功,無治功則無升平矣!」

32

儘管如此,有清一代莘莘學子還是爭相地投入科舉,在光緒三十一年(1905) 八月四日發布上諭廢止科舉考試之前,「天下智能才藝之士一一束縛于舉業、制 業、試律之中,而不知變計之為」 ,

33

如羅士琳,從「執經受舉子業」 ,而「舉業 之外旁及六藝」,乃於奔走靈台七年後退而專攻數學,較之「所舉非所用,所用 非所舉」者,可謂慎謀能斷者也。

第二節 明清算學的沈寂與復興

「明朝:一個內向和非競爭性的國家」 ,這是黃仁宇在《中國大歷史》一書 中為明朝定位所下的大標題,明朝站在歷史的轉捩點上,本有機會成為大開大闔 的世代,然而明王朝性格終究還是內向、保守、冷酷、緊縮,相關因素當然錯綜 複雜,根本原因在於過度的中央集權。黃宗羲《明夷待訪錄》書中「置相」一文 開宗明義地指出:「 有明之無善治,自高皇帝罷丞相始也。」朱元璋出身寒微,

一種自大又自卑的情緒使得他冷酷、多疑,他極力鞏固皇權,廢除了歷史上長期 的丞相制度和中書、門下、尚書三省,集軍政大權於一身,從此開啟了「一個極 中央集權的朝代,中國歷代各朝無出其右者」 。

34

明王期的建立瓦解了異族的統治,原本博得熱烈的擁護,然而人們終歸失望 了!明王朝不只鎮壓舊部,誅殺功臣,還假借種種政治案件,株連牽及,整肅異 己,大興文字獄。在文化上,孔子溫文儒雅,尊王正名;孟子則頗富草莽氣息,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35

「 君之視臣如草芥,則臣視君如寇讎」

36

等言 論觸怒了皇帝,一度被撤去在孔廟中的牌位。對文人,明代實行籠絡和鎮壓的兩 手策略;既下詔「訪求賢哲隱逸之士」, 又規定「寰中士大夫不為君用,罪該抄 殺」。 既開設文華堂招攬人才,還大力提倡程朱理學,規定解經標準,禁錮文人 思想。科舉考試專用《四書》 《五經》出題,又規定八股文體,要求讀書人用古 人語氣說話,說古人的話,不可有自己的見解。太祖高皇帝如此,他的子孫亦步 亦趨,「 於是整個學術文化界、思想界、政治界,從童生到當國執政,都嚮往三

32

顏元, 《習齋言行錄》卷下。

33

林樂知, 〈中國專尚舉業論〉。林樂知,美國傳教士,本文發表於《萬國公報》第 704 卷,轉 引自:劉海峰、李兵, 《中國科舉史》,(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4 年),頁 412。

34

黃仁宇, 《中國大歷史》,(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9 年),頁 207。。

35

《孟子.盡心下》。

36

《孟子.離婁》。

(7)

王,服膺儒術,都以為『天王聖明,臣罪當誅』」。 有明一代創造力匱乏,發展 遲緩甚至頹然不振者,豈止數學而已。

明代的繪畫以臨摹古人為能事,少有實踐發明;正統文學「文必秦漢,詩必 盛唐」 ,

37

認為秦漢文不但氣勢充沛,而且內容 充實,實為文章之典範。而唐詩 雅正莊重,氣韻飽和,實為詩作之正格。流於摹擬抄襲,終至情致、性靈俱失﹔

數學難繼宋元之盛,水準普遍下降;藝術方面,「 有些美術創作甚至徒留形式,

缺乏相應的現實生氣」!何以如此?政治上的高壓手段愈演愈烈;科舉制度桎梏 人心耗盡士人心血;舊有人文思想受到壓抑,想必都有關係。

中國數學起源甚早,秦漢以前是啟蒙階段,魏晉南北朝時代蓬勃發展,以至 宋元黃金階段,其間,劉徽(約三至四世紀)、祖沖之( 420~500 )的割圓術與數學 理論研究取得重要的成果;劉焯(544~610)、王孝通(約六至七世紀)對於 2 次內 插法和 3 次方程的研究與應用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績;李淳風整理「算經十書」 , 使以《九章算術》爲中心的數學體系更加完備。

38

在宋元時代(960~1368),中國 數學有許多成果,其中秦九韶、楊輝、李冶、朱世傑等人,稱「宋元四大家」 , 是中國數學的極盛時期。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然而,就在朱世傑 1303 年發表《四元玉鑒》之後,宋元數學卻出現了中斷 並從此沈寂數百年的現象,

39

中國傳統數學到了明代幾乎失傳,是一項讓人感到 惋惜又難解的發展。明代數學一般的評價都不高,顧應祥與唐順之是明朝中葉的 著名數學家,他們兩人對「天元術」的茫昧不解,被認為是中國數學在十四世紀 之後由盛而衰的一個見證。

40

何以如此?學者雖然莫衷一是,但是朝廷禁止私習 天文曆法的政策,常被認為是可能成因之一。古代數學的發展與天文曆法緊密相 聯繫,禁止民間研究天文,不僅大大阻礙了天文學的進步,也桎梏了數學發展的 動力。直至明朝弘治十一年(1498)間,對民間天文活動的禁錮才放鬆,然而歷代 禁學的結果是: 「命征山林隱逸能通曆學者以備其選,而卒無應者」 ,

41

曾經高度 發展的天文曆算之學,至此竟已無人問津,幾乎成為絕學。

耶穌會教士東來是天文曆算研究開始復甦的契機。利瑪竇 1583 年到廣東,

1600 年進北京,他在中國多年,為真正融入中國社會曾下過一番功夫,也了解 中國的需要與士大夫階層「以文會友」的活動方式,乃訂定以學術為媒介的傳教 方針,要求教廷派遣數學家和天文學家到中國來,以科學會友。是為西學東漸的

37

明代前、後七子的文學主張雖有不同,但「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則是他們共同的特點。

38

參閱:夏瑁,《十四世紀初中國數學中斷並從此沈寂數百年析》。

39

同上。

40

王連發, 《勾股算學家——明顧應祥及著作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研究所碩士 論文,2002 年)。

41

(明)沈德符, 《萬曆野獲編》卷二十〈曆法〉 。

(8)

先聲。明清之際耶穌會士所傳西學,在曆學有地圓說、地動說、測日月食法、定 節氣諸新法等;在算學則有筆算、籌算、幾何學、三角術、三角函數表、對數、

代數學、割圓術等,

42

其中意義最大的是《幾何原本》的翻譯。

徐光啟向利瑪竇學習曆算,對於西法的優越性有深入的了解,主張修曆時應 會通西法,一義一法,必深言其所以然。他認為:「欲求超勝,必須會通;會通 之前,必先翻譯」 ,

43

萬曆三十四年(1606),徐光啟與弟子孫元化偕同利瑪竇合譯 歐幾里德的《幾何原本》前 6 卷。這是第一部中譯歐洲經典數學著作,書中字字 講究近乎完美;所創用的一套名詞術語,十分切合它本身的數學意義,

44

譬如:

點、線、直線、面、平面、曲面、直角、垂線、鈍角、銳角、直徑、直線形、三 邊形、四邊形、多邊形、平行線、對角線、相似、外切等,沿用至今。

清初順治皇帝喜好科學,可能因為明清戰爭時期對於紅夷大炮的興趣。康熙 皇帝尤其熱心西法,上自天文、地理、曆算、音樂;下至醫藥、騎射、語文,無 所不及。

45

為應學者習算需要,他接受陳厚耀的建議,

46

決定「定步算諸書以惠 天下」 ,於康熙五十一年(1712)正式開蒙養齋,編纂天文算法書籍。《數理精蘊》

於康熙六十一年(1722)編成,把當時已傳入或新傳入的西方數學都做了整理編 排,分上、下兩編,上編的主要內容為《幾何原本》、《算法原本》。下編包羅了 算術、代數、幾何、三角等材料,對後來的算學研究有深遠的影響。康熙時以通 曉算法受到知遇而顯貴者不少,學者投入算學研究者從此風起雲湧,人才輩出。

梁啟超對於清代學術中的此一潮流有所描述:

47

自明徐光啟以後,士大夫漸好治天文算學。清初則王錫闡、梅文鼎最為專 精,而大師黃宗羲、江永輩皆提倡之。清聖祖尤篤嗜,召西士南懷仁等供奉內 廷。風聲所被向慕尤眾。聖祖著有《數理精蘊》 、 《歷象考成》 ;錫闡有《曉庵 新法》 ;文鼎有《勿庵歷算全書》二十九種;江永有《慎修數學》九種;戴震 校《周髀》以後迄六朝唐人算書十種命曰《算經》 。自爾而後經學家十九兼治 天算。尤專門者,李銳、董祐誠、焦循、羅士琳、張作楠、劉衡、徐有壬、鄒 伯奇、丁取忠、李善蘭、華蘅芳…而曾國藩設江南製造局于上海,頗譯泰西科 學書,其算學名著多出善蘭、蘅芳手,自是所謂「西學」者漸興矣。阮元著《疇 人傳》 ,羅士琳續補之,清代斯學變遷略具焉。茲學中國發源甚古,而光大之 實在清代,學者精研虛受各有創獲,其于西來法食而能化,足覘民族器量焉。

42

王萍, 《西方曆算學之輸入》,(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0 年),頁 41。

43

徐光啟, 《曆書總目》。

44

王青建, 《科學譯著先師——徐光啟》,(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 年),頁 44。

45

王萍, 《西方曆算學之輸入》,(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0 年),頁 69。

46

陳厚耀(1648~1722)字泗源,號曙峯,江蘇泰州人。康熙五十五年( 1717 )進士,曾隨梅文鼎 習曆算。李光地以其通曉天文算法,引見授編修,直內廷。編纂《數理精蘊》。

47

梁啟超, 《清代學術概論》 ,(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 年),頁 52。

(9)

西學東漸,面對全新的學術世界,學者既驚且喜, 「西學中源說」適時而起,

給予主張會通中西者以助力,梅文鼎的詩裡透漏了一種微妙的情緖:

大地一黍米,包舉至圜中。積候成精測,寧殊西與東。三角御弧度,八線 量虛空。竊觀歐羅言,度數為專功。思之廢寢食,奧義心神通。簡平及渾蓋,

臆制亦能工。唯恨栖深山,奇書實罕逢。我欲往從之,所學殊難同。詎忍棄儒 先,翻然西說攻。或欲暫學曆,論交患不忠。立身天地內,誰能異初終?晚始 得君書,昭昭如發蒙。曾不事耶穌,而能彼術窮。乃知問郯者,不墜古人風。

安得相追隨?面命開其朦。

48

第三節 促進數學發展的因素

數學是什麼?為什麼要學習數學?數學是怎麼產生的?這是很常見但也很 難三言兩語就說清楚的幾個問題。以後者言,論點就有很多種,不過,諸多講法 可以歸結為:致用、好奇與鬥智三個面向。

「致用」應是數學發展的最先誘因。「倉頡造字」、「隸首作數」常被相提並 論,在日常生活中,因為記事的需要而有文字的設計;緣於計量的需要,自然出 現了數字,人們隨身計算器——兩隻手十個手指頭長期被利用的結果,先是確定 了十進位記數法,再則因為運算的需要,乃有「九九歌訣」的創作與計算工具的 設計。相傳「伏羲作九九之數,以合六爻之變。」關於「九九歌訣」 ,很多書上 都有引用,為了證實此一類如今天之「九九乘法表」的運算知識在春秋戰國時代 就很普及,以下短文出自《韓詩外傳》 ,是一則常被引用的故事:

齊桓公設庭燎為便人欲造見者,期年而士不至。於是東野有以九九見者。

桓公使戲之曰:九九足見乎?鄙人曰:臣聞君設燎以待士,期年而士不至,夫 士之所以不至者,君,天下之賢君也,四方之士皆自以不及君,故不至也。夫 九九薄能耳,而君禮之,況賢於九九者乎?夫泰山不讓礫石,江海不辭小流,

所以成其大也。詩曰:先民有言,詢於芻堯,博謀也。桓公曰:善。乃固禮之。

期月,四方之士相導而至矣。

一般史家看此故事,可能著眼於其中的謀略,在此,我們的焦點在:「 九九 薄能耳」這幾個字。何以「 九九薄能耳」 ,因為生活上有需要,而有學習的動機;

因為人人習用,於是耳熟能詳耳濡目染,再看計算工具的設計,從籌算到珠算,

從巴斯卡的機械計算器到如今炙手可熱的電子計算機,由於實用的需要,而有前 呼後擁的努力。

48

梅文鼎, 〈寄懷青州薛儀甫先生四首〉之二,《績學堂詩文抄》,(合肥:黃山書社,1995 年),

頁 239。

(10)

生活的需要不僅於此,九九固所在都有,規矩也無處不是,不以規矩不能成 方圓,而有幾何學的發生。圓是最貼近生活的幾何圖形之一,在追尋圓周長、圓 面積的路上,古今中外,足跡處處,阿基米得、劉徽、祖沖之大師形象,影響深 遠。從圓到球,從面積到體積,自然界給了人們許多美好的事物,也附帶了一些 挑戰,人們攜手接受挑戰,集思廣益解決了許多難題,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我們 因而看得更高更遠。我們面對的實用問題還有很多,食衣住行育樂,天文、曆法、

航海、水利、建築,其中需用的數學知識五花八門,造就了數學的蓬勃發展。尤 其天文與數學,更是直諒多聞的益友,在西洋,三角學本是天文學的一支;在中 國,許多古代的數學家都與天文曆算有關,可見一斑。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49

實用之外,導致數學發揚的主要原因就是人們的好奇心,就是人們的巧思與 推理。人是喜歡思惟的動物,對於不明事物常有強烈的好奇心,遇到問題常常喜 歡追根究底,幾何三大問題的產生只是一些簡單問題的聯想,誰知他們的難度超 乎想像,前仆後繼的結果雖然問題終究是「無解」 ,但由於來時路上的辛勤耕耘,

卻意外的花開滿街。創造了更繽紛多彩的數學世界。

對於一些問題的探討,當然有些天才踽踽獨行而成就不凡,但更多的是許多 人或共同研究或互相激盪而同創高峰。團體的力量是偉大的,領導人物的器識也 有主導力量。拿破崙喜歡數學,成就了許多偉大的數學家;康熙喜歡數學,乃有 乾嘉時期的數學復興;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以算術、幾何、天文、比 例教育學生,而有希臘幾何的光輝歲月。學之者眾常能眾志成城,宋元之交是中 國數學史上最輝煌的時代,雖然在干戈擾嚷之際,仍有偉大的發明進展,主要原 因就是從事之人眾多。

嶺下看山似伏濤,見人上嶺旋爭豪;一登一陟一回顧,我腳高時他更高。

50

數學發展的第三個面向是鬥智。文人交往,每以詩文酬酢應答,漸漸的而有 角力鬥智的情形。文獻上的記載許多名聯的產生與此有關,故事本身真實與否並 不重要,其中「鬥」趣盎然最為可人。

許多數學問題也是「鬥智」情境之下的產物。且看以下三個問題:

一、 「今有共買物,人出八,盈三;人出七,不足四。問人數,物價各幾何?」

答曰:七人,物價五十三。

51

49

楊萬里的詩, 〈小池〉 。楊萬里(1127~1206),南宋詩人,與尤袤、范成大、陸游齊名,後世稱 為「南宋四大家」。

50

楊萬里的詩, 〈過上湖嶺望招賢江南江北山〉 。

51

《九章算術》卷第七「盈不足」 ,第一題。

(11)

這是生活中的題材,屬於應用問題的層次。

二、 「今有物,不知其數,三三數之,賸二;五五數之,賸三;七七數之,

賸二。問物幾何?」答曰:二十三。

52

這類問題雖然不算生活化,也還平實可愛,命題不需花費太多工夫,解題則 有一點小小挑戰。由其有「鬼谷算」也叫「隔牆算」或稱為「韓信點兵」之名,

可見其中的「神秘」色彩,必曾困惑了許多人。

三、 「今有雞翁一,值錢五;雞母一,值錢三;雞雛三,值錢一。凡百錢買 雞一百隻,問雞翁、雞母、雞雛各幾何?」

這是《張丘建算經》裡的「百雞術」 ,的確是好問題,不過斧鑿痕跡明顯,

應是考較智力的設計。

有人考較,可以激勵彼此力學思考,本就是督促自己跨步向前的動力。清代 數學社群中的學者之間交往頻繁,互相請益、討論、督促,甚至較勁、辯爭、考 較之事並非少見,然而這些都是促進進步的正面質素,有人在後緊追,敢不奮力 向前?人是群體的動物,朋友不可或缺,以下戴煦的這篇短文,

53

寫自己與友人 的互動,許多事若非友人促成,或將無法樂觀。時代背景與學術環境之於個人,

非常重要。探討歷史背景,評價歷史人物,這是必須注意的一個點:

新法推步必資八線,求八線必資六宗、三要、二簡法,而布算綦繁,且無 徑求之術。自泰西杜氏德美以連比例九術入中國,而中國割圓之法始簡,顧其 術,但能求弦、矢,而不能求切、割二線,鈞卿徐氏有切線、弧背互求二術,

而于割線尚未全也。間嘗與梅侶項先生議及意補全之,深思累年,始悟連比例 率,既可互相乘除,自可互相比例,則借求弦矢諸術,變通之而求切割二線諸 術,靡不在是矣!因推衍數術以呈先生,而先生以未有術解為嫌,于是更為術 解,以取徑迂回,深慮言難達意,又復累年始竟錄,未及半而先生遽歸道山,

無可印證,用是嗒焉神喪,輒棄置不復道。至去歲,獲交海昌壬叔李君,以所 著《對數探源》 、 《弧矢啟秘》見示,其《對數探源》與予《對數簡法》後一術 殊途同歸,而《弧矢啟秘》則用尖錐立算,別開生面,兼有割線諸術,特未及 餘弧耳,緣出予未竟殘稿請正,而壬叔頗賞予餘弧與切割二線互求之術,再四 促成。今歲又寄札詢及,遂謝絕繁冗,扃戶鈔錄,閱月乃竟,嗟乎!友朋之助 曷可少哉!記曩演《四元玉鑑細草》十餘載,或作或輟迄未成書,得吉旉王君 屢次迫促,始克告竣。茲非壬叔之勸成,則以予之懶散,必至廢擱以終其身,

雖立術猥瑣不足道,而一時精神所寄,亦可惜也。特他日止能質之壬叔,而無 復能質之梅侶先生,不無遺憾耳!

52

《孫子算經》卷下,第二十六題。

53

戴煦, 〈外切密率序〉,咸豐壬子中秋,識于友某書屋。

(12)

第四節 宛委別藏

《四庫全書》纂修完成後,學者紛紛搜訪四庫漏收之宋元舊本,最積極的是 阮元,他很有計劃也很慎重的在做這件事。阮元搜訪進呈書籍,必仿四庫總目的 體例,為各書撰寫提要,彙為一編。其中如一切經音義、群書治要、嘉定鎮江志、

皇宋通鑑長編紀事本末等,皆是流傳較少之珍本。嘉慶皇帝並將此按經、史、子、

集四部排比裝潢,典置宮中,賜名《宛委別藏》 。阮福曾為文記錄這一段過程:

家大人在浙時,曾購得《四庫》未收古書進呈內府,每進一書,必仿《四 庫提要》之式,奏進〈提要〉一篇。凡所考論,皆從采訪之處先查此書原委,

繼而又屬鮑廷博、何元錫諸君子參互審訂,家大人親加改定纂寫,而後奏之。

十數年久,進書一百數十部。此提要散藏于揚州及大兄京邸,福因偕弟祜、孔 厚校刻《揅經室集》 ,請錄刊〈提要〉于集內。家大人諭,此篇半不出于己筆,

即一篇之中創改亦復居其半,文不必存,而書應存,可別而題之曰「外集」 。

54

其中一篇〈提要〉 ,後來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即使阮元亦始料未及。那就是

〈四元玉鑑三卷提要〉 ,內容如下:

元朱世傑撰。按世傑字漢卿,號松庭,寓居燕山,不知何處人。其書未載 前人著錄。總二十四門,凡二百八十八問,具開方、寔方、廉隅之數。漢卿于

《九章》既熟,于天元一術正負開方之法又神而明之,是誠算學一大家也。其 茭草、形段、如像、招數、果垜、叠藏各問,為自來算書所未及。此從舊抄本 影寫。前有大德癸卯臨川前進士莫若序,卷末又有大德登科二月甲子納心齋祖 頤季賢父序,稱世傑嘗游廣陵,學者雲集,編集《算學啟蒙》 ,與此先後付刊,

並行于世。今《啟蒙》一書不可復見矣。

55

就是「今《啟蒙》一書不可復見矣」這句話,使得《算學啟蒙》一書從朝鮮 重入中國。阮元在《四元玉鑑序》中曾經談及此事:

朝鮮人在京師書肆買得《揅經室集》 ,讀至〈四元玉鑑提要〉 ,知中華未見 朱氏《算學啟蒙》一書,而朝鮮有之,遂刻之,亦足見遠人嚮學之殷,而全書 顯晦有時歟!

陳康祺《郎潛紀聞》中亦有文以〈 《算學啟蒙》重入中國〉為題,記其事:

朝鮮貢使之師金正喜前充貢使時,慕中朝儀徵相公之學,別署阮堂。阮堂 彼國通儒,性喜古籍,朱氏《算學啟蒙》中國久軼,阮堂於其國得之,攜以來

54

阮福, 〈四庫未收書提要〉 ,《揅經室集》 ,(北京:中華書局,1993 年),頁 1183。

55

阮元, 〈四元玉鑑三卷提要〉, 《揅經室集》,(北京:中華書局,1993 年),頁 1269~1270。

(13)

京,展轉入儀徵手,爰屬羅君次璆校算付梓。道光朝士,多與阮堂師弟納交,

石洲亦嘗以儀徵所著詩書古訓及自撰亭林年譜郵贈,詩之所云「敬以老阮書,

用慰阮堂情」是也。

56

鴨綠江發源於中、韓邊境的長白山主峰白頭山南麓,為兩國的界河。中、韓 之間由於地緣接近,山水相連,關係非常密切,不唯民生經濟的往來頻繁;學術 文化交流方面,漢字在韓國的廣泛傳播和使用,是最有力的媒介,韓國學人經由 直接閱讀漢字書籍,源源不斷地吸收中國學術思想文化;中國讀者通過閱讀韓國 的漢文著作,也從近鄰那裡獲取很多學術信息和思想營養。

57

韓國從統一新羅時 期開始,仿照唐朝建立算學教學制度,并系統地採用中國算學書籍,

58

中國算學 知識和算學典籍因此大量的進入韓國。

中、韓儒者學人的文化交流,多以函札、書籍形式,或書信往返,或藉貢使 入燕京之便文籍贈答。在吸收中國數學精髓的同時,其實從十八世紀以來,韓國 數學也逐漸出現「轉化」的風貌。

59

金正喜讀《揅經室集》 ,看到阮元對朱世傑

《算學啟蒙》亡佚的慨嘆,而此書在韓國流傳已久,乃携以來京輾轉送交阮元,

《算學啟蒙》才得以重現中國。

阮元(1764~1849)字伯元,號芸臺,晚號怡性老人,江蘇儀征人。乾隆五十 一年丙午(1786)鄉試中式舉人,乾隆五十四年己酉(1789)會試中式第二十八名,

殿試為二甲第三名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散館第一名,授職編修。逾年圓明園 大考翰詹,阮元賦得〈眼鏡〉詩字詞博雅,乾隆皇帝親擢為一等第一名,升授詹 事府少詹事。召對,上喜曰: 「阮元人明白老實,像個有福的,不意朕八旬外復 得一人。」

60

直南書房、懋勤殿,遷詹事。五十八年(1793)督山東學政,任滿調 浙江。歷官內閣學士,兵部、禮部、戶部侍郎,山東、浙江學政,浙江、河南、

江西巡撫,漕運、兩湖、兩廣、雲貴總督,太子少保,體仁閣大學士,

61

是清代 出類拔萃的名相碩儒,有「一代名儒、三朝閣老、九省疆臣」之譽。身歷乾、嘉 文物鼎盛之時,主持風會數十年,海內學者奉爲山斗焉。

62

阮元以 迪學風弘揚文化爲己任,仕歷所到之處,始終關心教育,堅持學術研 究,奬掖人才。在杭州設立詁經精舍, 「 詁經者,不忘舊業,且勖新知也」 。

63

在廣

56

陳康祺, 《郎潛紀聞》二筆,卷十三。

57

陳尚勝, 《中韓交流三千年》,(北京:中華書局,1997 年),頁 123。

58

陳尚勝, 《中韓交流三千年》,(北京:中華書局,1997 年),頁 87~88。

59

參閱:洪萬生,〈十八世紀東算與中算的一段對話:洪正夏 vs.何國柱〉 。

60

參閱:王章濤,《阮元年譜》,(合肥:黃山書社,2003 年),頁 20~37。

61

支偉成, 〈阮元〉, 《清代樸學大師列傳》 ,(湖南:岳麓書社,1998 年),頁 342。

62

趙爾巽, 〈阮元〉, 《清史稿》列傳一百五十一。

63

阮元, 〈西湖詁經精舍記〉 , 《揅經室二集》卷七,(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7 年),頁 505。

(14)

州創建學海堂, 「 公羊傳經,司馬紀史;白虎德論,雕龍文心。」

64

選擇高材生讀 書其中,名賢畢集。雖然仕宦忙碌,阮元始終堅持努力從事研究及提倡學術,所 至必以興學教士為急,在浙江則立詁經精舍,在廣東則立學海堂,選諸生務實學 者肄業其中,

65

作育英才無數。阮元精研金石、考據之學,善長天文曆法、算術,

重視歷代經典書籍,在訪得《四元玉鑑》一書後,鑒於此書深奧難解,讀者難以 入手,乃期望有明算者能深入研究,使傳統「四元術」得以發揚光大。

大約道光七年秋日,一封信寄達了阮元雲貴總督府,這是乾嘉數學史上的一 件大事。

64

阮元題「廣州海學堂」聯語。

65

支偉成, 〈阮元〉, 《清代樸學大師列傳》 ,(湖南:岳麓書社,1998 年),頁 342。

圖 2.3 《四元玉鑑》版本流傳圖。引自吳文俊主編《中國數學史大系》

第八卷,(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年),頁 21。

本 (1998) 通彙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14.當香港天文台發出雷暴警告時,在室外進行的體育活動應予中 止、取消或改期。如香港天文台發出局部性雷暴警告,請參閱 第一章 註

教育局的課程文件《為智障學生而設的中國 語文建議學習重點(小一至中三)》 (香 港課程發展議會,

約千年的時間 二十世紀初及以後 約百多年的時間 中國古代史 中國近世史 中國近現代史. 政治史 文化史

為配合中學中國語 文課程的實施,教育局課 程發展處邀請教師、學者 推薦適合中學生學習的材

例如,參閱:黃啟江,《因果、淨土與往生:透視中國佛教史上的幾個面 相》〈第六章·從佛教研究法談佛教史研究書目資料庫之建立〉,(台北:臺 灣學生書局,2004 年),頁 237-252; Yasuhiro

港大學中文系哲學碩士、博士,現 任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

第一篇 國際安全與軍事情勢 第一章 國際安全環境 第二章 全球軍事情勢 第三章 亞洲軍事情勢 第四章 中共軍事情勢.. 第二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