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PDF環教手冊_1環境倫理_2018_v1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PDF環教手冊_1環境倫理_2018_v1"

Copied!
16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十二年國教課綱環境教育課程 1

「環境倫理」主題教學示例手冊 ( 一版 )

本計畫所完成之執行結果及成果(含教學示例)等報告,可使用於

個人或教學目的,但請加註「資料提供:教育部環境教育議題配合領域

教學實施示例計畫 」。本計畫雖已於編輯過程盡量保留及註明資料來

源,惟仍恐有所漏失,故經教育部同意再授權利用之人或單位,若意

欲進一步引用、摘錄時,請特別注意向原資料來源者徵詢使用權,以

免侵犯各資料來源之智慧財產權。

(2)

編輯的話 06

環境倫理重要名詞簡介與網路資源 07

環境倫理教學示例 43

教學示例活動名稱 設計者 融入領域 學習階段 建議時間 (分鐘)

E1 我的新生活 董燕玲 生活課程 國民小學 30

E2 生物的生長環境 左 漢 榮、 許 素 娟、

陳金香 自然科學 國民小學 80

E3 臺灣的自然環境 左 漢 榮、 許 素 娟、

陳金香 自然科學 國民小學 40

E4 校園的生物棲地 左 漢 榮、 許 素 娟、

陳金香 自然科學 國民小學 40

E5 生物與生物的關係 左 漢 榮、 許 素 娟、

陳金香 自然科學 國民小學 40

E6 食物鏈 左 漢 榮、 許 素 娟、

陳金香 自然科學 國民小學 80

E7 臺灣不速之客 左 漢 榮、 許 素 娟、

陳金香 自然科學 國民小學 40

E8 環境汙染 左 漢 榮、 許 素 娟、

陳金香 自然科學 國民小學 80

E9 資源回收與永續利用 左 漢 榮、 許 素 娟、

陳金香 自然科學 國民小學 40

E10 大自然的樂章 巫偉鈴 健康與體育 國民小學 15

E11 寄居蟹狂想曲 巫偉鈴 健康與體育 國民小學 15

目錄 一版

(3)

E12 生活中的大自然 巫偉鈴 健康與體育 國民小學 15

E13 到山林裡作客 巫偉鈴 健康與體育 國民小學 40

E14 尊重山林裡的主人 巫偉鈴 健康與體育 國民小學 40

E15 Brown Bear, Brown Bear,

What Do You See? 駱羿妏 英語文 國民小學 40

E16 What Color Is This 駱羿妏 英語文 國民小學 40

E17 The Colors Song 駱羿妏 英語文 國民小學 40

E18 救救海龜 駱羿妏 英語文 國民小學 40

E19 叢林探險家 游依穎 英語文 國民小學 40

E20 動物人氣王 游依穎 英語文 國民小學 40

E21 Who Is the Monster? 游依穎 英語文 國民小學 40

E22 瀕臨絕種的動物 游依穎 英語文 國民小學 40

E23 救救北極熊 游依穎 英語文 國民小學 40

J1 文蛤的法寶 何懿洲 自然科學 國民中學 20

J2 一個飯糰 何懿洲 自然科學 國民中學 20

J3 生態調查 何懿洲 自然科學 國民中學 150

J4 小隊建立 蔡孟錡 綜合活動 國民中學 30

J5 我是環境小達人 蔡孟錡 綜合活動 國民中學 45

J6 露營停看聽 蔡孟錡 綜合活動 國民中學 45

J7 永續露營 蔡孟錡 綜合活動 國民中學 依學校安排

J8 臺灣特有動物 高桂懷 英文領域 國民中學 45

J9 澳洲特有動物 高桂懷 英文領域 國民中學 45

J10 臺灣黑熊 高桂懷 英文領域 國民中學 45

J11 Th e B u t te r f l i e s We re

Marked 高桂懷 英文領域 國民中學 45

U1 臺灣特有種 何懿洲 自然科學 高級中學 20

U2 認識入侵種 何懿洲 自然科學 高級中學 20

U3 生態公聽會 何懿洲 自然科學 高級中學 50

U4 氣候變遷的跡象 陳仕燁 自然科學 高級中學 20

U5 科技過後 周淑嬌 綜合活動 高級中學 50

(4)

「教學示例 」使用說明

(5)

學習目標

融入領域

重要名詞

學習活動(建議時間○○分鐘) 學習重點說明 評量方法

教學示例全文請參見隨文光碟:領域_學習階段_教案名稱_設計者

設計者

○○○ 活動 E1 ○○○○○

「教學示例 」擷取於本計畫「教案 」中屬於環境教育設計的教學活動,

在此提供設計者姓名。

活動名稱係依據十二年國教學習階段的代號,E 表示國小學習階段,

J表示國中學習階段,U 表示高中學習階段,數字為流水號。

建議融入的學習領域

「教學示例 」原來自於本計畫成果「教案專輯 」中的「教案 」,「教學示例 」強調環教為 主的教學活動,「教案專輯 」強調領域為主的融入環教活動;若使用者想瞭解本活動

學習目標透過 本次環教活動 期待學生能達 成的素養或能 力。

學習活動提供簡明並便於設計 融入領域的活動內容,於此雖 建議學習的「活動時間 」,但更 期待參考使用者能視實際情況 彈性調整。

十二年國教領綱以

「 學 習 重 點 」取 代

「 能力指標 」,更強 調以學習者為中心 的學習表現與學習 內容。教學示例中的

「 學習重點說明 」,

其一對應領綱的學 習重點,如生 2-1-2,

其二對應環境教育 議題的實質內涵,如 環 E10。

依據學習活動,

提供評量方式的 參考。

重要名詞經本計畫內 容 分 析 與 專 家 審 查 後,歸納出十二年國 教環教主題的重要認 知概念,便於提供學 習者重要的環境議題 相關知識。

(6)

編輯的話

自 2007 年行政院宣布「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實施計畫 」推動開始,歷經多 年的研發與籌備,終於在 2015 年由國家教育研究院陸續提交十二年國教各領域 課程綱要( 以下簡稱領綱 )草案,至教育部審查,並預計於 2017 年開始實施。

環境教育與性別平等、人權、海洋教育並列為十二年國教四項重大議題,延續 九年一貫課程之議題教育,獨立呈現於領綱附錄二「 議題融入領域課程綱要說 明 」。

同時,聯合國甫於 2015 年「 成立七十周年大會 」之際,發表《改變我們的 世界- 2030 永續發展議程》,確認永續發展的三大核心要素為,「經濟增長 」、

「 社會包容 」和「 環境保護 」,這些因素相互關聯,且對個人與社會福祉都至關 重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更呼籲:現在,教育比任何時候都可以—也必須—發揮 決定的作用,為全世界的學習者提供知識、技能和價值觀,為應對當今永續發 展遇到的挑戰尋找答案1

教育部為配合政策同時呼應國際潮流,規劃十二年國教課綱實施前,將環 境教育五大學習主題與各領域融入學生學習之機會做檢視,並期編纂相關教學 示例,以提供未來學校落實環境教育及教材編輯之參考,故於 2016 年委託臺北 市立大學學習與媒材設計學系執行辦理「 環境教育議題配合領域教學實施示例 計畫 」。本計畫成果之一為完成「環境教育議題主題教學示例手冊 」之編纂,以 環境教育五大主題,包含:「環境倫理 」、「永續發展 」、「氣候變遷 」、「災害防 救 」以及「能源資源永續利用 」等,依不同主題分冊編纂。每冊的內容,包括:

該主題的「重要名詞釋義 」、可資參考利用的「網路資源 」以及教師教學可利用 的「教學示例 」(含教學活動及學習單)。

本冊為「 環境教育議題主題教學示例手冊 」系列三之「 氣候變遷 」,收錄本 計畫課程研發團隊在生活課程、自然科學、健康與體育、綜合活動、英語文等 五個學習領域,共 19 個教學活動( 學習單 )。手冊內容以簡明方式呈現,希望 便於環境教育教學及教材編輯者之參考使用,更寄望各界環境教育專家學者指 正,並未來能在本手冊基礎上,持續發展擴充「氣候變遷 」的教材與學習的內涵。

主編 高翠霞 2017年 3 月於臺北市立大學學習與媒材設計學系

1 UNESCO (2014a). Shaping the Future We Want: UN Decade of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7)

環境倫理重要名詞

(8)

Environmental Ethics 環境倫理

1

環境倫理就是人類對地球生態完整性應有的價值觀與行為,亦稱環境道德。

人類應具有生態良知(ecological conscience),對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人類未來 的子孫,肩負起愛護的責任與承諾,使人類社會與自然和諧共存。以往人類常 視本身是超越自然,且是自然的統治者;人定勝天,征服自然的意念充滿人類 思想中。人類為何會以這種態度對待自然,有人認為與宗教和哲學思想有關。

在《聖經 ‧ 創世紀》中曾記述:上帝照自己的形態創造了人,上帝賜福他們並 說:「你們要生養許多兒女,使你們的後代遍滿全世界,控制大地。我要你們管 理魚類、鳥類和所有的動物。」人類中心主義(anthropocentrism)認為人類是超 越自然的,自然環境中的資源是無窮盡的,人類必須征服自然、利用自然,方 能使經濟繁榮。但地球環境所能提供的資源是有限的,尤其是金屬和石油這些 非再生性資源,用完後就無法再獲得。所以在一個資源有限的地球環境中,無 限制的消耗資源將對地球環境造成極大的損害。地球上的生態系是由生物與非 生物所組成,各組成因子間是相互依存、息息相關的,人類必須維護地球生態 的完整性。我們不能用金錢來評估地球上任何物質的價值,而破壞地球生態所 需付出的代價,亦是無法估量的,例如空氣汙染所造成的溫室效應及南極臭氧 層的穿洞,都是人類破壞自然生態的後果。美國學者米勒(G. Tyler Miller)認為 人類必須以下列信念與態度對待大自然:

1.人類並非是所有價值的根源,僅是自然的一部分,不能脫離或超越自然。

2.自然的存在並非僅為人類,而是為所有生物。

3.地球上的物質與能量來源是有限的,不可恣意浪費。

4.我們人類應共享地球有限資源,為人類及其他生物謀求福祉。

5.物資不可能無限量的生產又消費,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或個人可以獨占地球上的有  限資源。

6.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須與自然和諧相處。

(9)

環境倫理重要名詞 key terms of Environmental Ethics

1 引用網址 : 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 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619207/

(10)
(11)

環境倫理重要名詞

國民小學

(12)

環境倫理重要名詞

國家公園 National Park

2

指具有國家代表性之自然或人文資產地區。國家公園的發展歷史最早可溯 至西元 1860 年間,美國一群自然保護的先驅,鑒於優詩美地(Yosemite)山谷 中的紅杉巨木遭受破壞,促請國會保存該地,1864 年由林肯總統簽署公告,將 優詩美地區域劃為第一座州立公園。1872 年美國國會根據此公告,通過設立世 界第一座國家公園 - 黃石國家公園,優詩美地也在 1890 年改為國家公園。目前 世界上約有 100 個以上的國家或地區,設立了近千處的國家公園。根據 1974 年 國際自然暨自然資源保育聯盟(IUCN)認為的國家公園標準為:

1.面積不小於一千公頃的範圍內,具有優美景觀的特殊生態或特殊地形,有國家代 表性,且未經人類開採、聚居或開發建設之地區。

2.為長期保護自然、原野景觀、原生動植物、特殊生態體系而設置保護區之地區。

3.由國家最高權宜機構採取步驟,限制開發工業區、商業區及聚居之地區,並禁止 伐林、採礦、設電廠、農耕、放牧、狩獵等行為,同時有效執行對於生態自然景觀維護 之地區。

4.維護自然狀態,僅准許遊客在特別情況下進入一定範圍,以作為現代及未來科學 研究、環境教育、國民遊憩之地區。臺灣地區的國家公園是依據國家公園法規設立,目 的在保護特有自然景觀、野生動植物及人文史蹟,並提供國民育樂及研究使用。從民國 71年 至今,依序設立了墾丁、玉山、太魯閣、陽明山、雪霸、金門、東沙環礁、台江、

澎湖南方四島國家公園等九座國家公園,及成立壽山一座國家自然公園。

國家公園網路相關資源

• 臺灣國家公園數位典藏主題網(內政部營建署)

http://npda.cpami.gov.tw/

• 內政部營建署—臺灣國家公園 http://np.cpami.gov.tw

• 內政部營建署—國家公園行動生物圖鑑

http://npgis.cpami.gov.tw/SpeciesGuide/Page/index.aspx

• 內政部營建署—臺灣國家公園無障礙旅遊 http://np.cpami.gov.tw

• 國家公園登山學校 http://npms.taroko.gov.tw/Portaltw/Content.aspx?p=03040001

自然保留區 Nature Reserve

3

廣義的是指為維護人類居住地的良好品質,以及其社會、經濟、文化的持

國家公園、自然保留區

(13)

國民小學

續發展,必須保留某些地區的自然狀態,並給予適當的管理,凡依此目的劃設 的地區。在臺灣,自然保留區源自於 1982 年公佈之《文化資產保存法》,將「自 然文化景觀 」依特性分為「 生態保育區 」、「 自然保留區 」及「 珍貴稀有動、植 物 」三種,並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施行法則》被定義為:「自然保留區,指依 本法指定,具代表性的生態體系,或獨特地形、地質意義,或具有基因保存、

永久觀察、教育研究價值及珍稀動、植物之區域 」。自然保留區因依《文化資產 保存法》所公告劃定,屬於法定區域,依法禁止改變或破壞其原有狀態。在行 政措施的採取上,區內不供遊憩使用,禁止一般民眾任意進入,惟基於學術研 究或教育目的需進入自然保留區者,需先向管理機關申請許可。臺灣的自然保 留區的劃定或解除,目前由行政院農委會召集國內各相關學者及單位組成「自然 文化景觀審議小組 」依文化資產保存法來審查。管理方面,則由自然保留區所 在的政府或農委會指定機關處理。臺灣目前共劃定了淡水河紅樹林、澎湖玄武 岩、大武山等 22 處的自然保留區。

自然保留區網路相關資源

• 自然保育網(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臺灣所有自然保留區列表 http://conservation.forest.gov.tw/reserve

• 臺灣國家公園 / 臺灣的自然保護區

http://np.cpami.gov.tw/youth/index.php?option=comcontent&view=article&id=10 73&Itemid=43

• 自然保留區暨自然保護區進入申請系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http://pa.forest.gov.tw/ForestApply/

• 申請進入自然保留區許可辦法 - 全國法規資料庫 - 法務部全球資訊網 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M0040036

棲地 Habitat

4

又稱為棲息地或生境。一個生物體或其群落所居住的地方,是指具體的特 定地段上對生物起作用的生態因子總和。即什麼樣的生境條件下決定了生長什 麼樣的生物種或生物群落。所以生境比一般所說的環境更有具體的意義。

2 引用網址 : 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 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18688/

3 引用網址:行政院內政部營建署臺灣自然公園

http://np.cpami.gov.tw/youth/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1073&Itemid=43

棲地

(14)

環境倫理重要名詞

棲地網路相關資源

• 自然保育網(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棲地保育 http://conservation.forest.gov.tw/habitat

• 棲地守護(荒野保護協會)

https://www.sow.org.tw/accomplishments

• 臺灣重要野鳥棲地位置圖 -NGIS 生態資源資料庫網站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http://econgisdw.forest.gov.tw/Download/Books.aspx

• TBBCA/臺灣黑熊棲息環境(社團法人臺灣黑熊保育協會)

http://www.taiwanbear.org.tw/taiwanbear/taiwanbear#to_79

• 科技大觀園 / 棲地破碎化的效應(科技部)

https://scitechvista.nat.gov.tw/zh-tw/articles/c/0/9/10/1/2493.htm

• HABITAT http://environment-ecology.com/what-is-habitat.html

瀕危物種 Endangered Species

5

在不同之國家、法規及國際保育聯盟或公約上,針對物種之瀕危等級,分別 有很明確而特別的定義或評估標準,例如我國文化資產保存法第四十九條及其施 行細則第六十九條所規定之「珍貴稀有動物 」及「珍貴稀有植物 」。野生動物保 育法第四條所規定之「瀕臨絕種野生動物 」、「珍貴稀有野生動物 」、「其他應予 保育之野生動物 」及「一般類野生動物 」。美國瀕絕物種法(Endangered Species Act)所規定的瀕臨絕種(Endangered Species)、受威脅種(Threatened Species)

以及華盛頓公約組織(CITES)所定附錄Ⅰ、Ⅱ、Ⅲ等。這些都是實行保育工作時 依據個別物種之族群數量及面臨的保育問題等而予以區分為不同等級, 提供為 推動保育計畫及管制之依據。為確保國際間的野生動物植物貿易不會危害到物種 的生存,世界各國於 1973 年簽署了《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 又 稱為《華盛頓公約》,CITES),1975 年開始實施,其中公約內又將物種分為三種 等級,附錄Ⅰ:是指族群正面臨絕滅危險之物種。其商業性貿易完全被禁止。附 錄Ⅱ:係指如果其貿易行為不嚴加管制,則將面臨絕滅危險之物種。 附錄Ⅲ:

各會員國依據個別之特殊需要而請求其他國家合作管制輸出之物種。國際自然 及自然資源保育聯盟(IUCN)將物種分為以下八級:絕滅(Extinct) 、野外絕滅

(Extinct in the Wild)、極危(Critically Endangered)、瀕危(Endangered) 、易 危(Vulnerable)、低危(Lower Risk)、資料不足(Data Deficient)、及未評估(Not Evaluated),其中瀕危物種的定義是一分類群正面臨在野外絕滅之危險,但未達 嚴重瀕危之標準者,列為瀕危。

瀕危物種

(15)

國民小學

瀕危物種網路相關資源

• 臺灣生物多樣性資訊入口網(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臺灣瀕臨絕種野 生動物列表

http://taibif.tw/zh/theme_species/protected/i?page=pagererpage

•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and Natural Resources

http://www.iucnredlist.org/

•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 - 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網站 United Nation Environmental Programme-CITES https://cites.org

動物福利 Animal Welfare

6

「 動物福利 (animal welfare)」一詞,起源於人類對於農場動物與實驗動物的關 心,加上對動物的感受知覺的認知與同理心,衍生出來的倫理觀念。對於人類飼養與照 護的動物,他們的生活起居完全在人類的管領之下,如何滿足動物的生理與心理的需 求,成為人類需要善盡的責任。1965 年英國政府布蘭貝爾委員會 (Brambell Committee) 報告提出的五項自由主張,就是近代最具代表性的基本動物福利訴求。五項自由(Five Freedoms)包含:免於飢渴的自由 (Freedom from hunger and thirst)、免於不適的自 由 (Freedom from discomfort)、免於痛、傷與疾病的自由 (Freedom from pain, injury or disease )、能夠表現自然行為的自由 ( Freedom to express normal behavior)、免於恐懼 與焦慮的自由 ( Freedom from fear and distress)。當以上任何一項自由受損,便會對動 物的生理和心理造成負面之影響。在過去動物福利關注的動物感受的議題,是著重在避 免或減少負面感受到最低的程度。現代的動物福利訴求,已經進展到要同時避免負面感 受而且滿足正向心理行為需求,才算是保障了動物應有的動物福利。在 2012 年,世界 動物衛生組織 (OIE) 的 178 個會員國,參考過去半個世紀以來的科學研究整理,歸納出 10個農場動物的動物福利基本原則,供給訂定各種動物的動物福利標準參考:(1) 遺傳 選拔如何影響動物健康、行為與脾氣;(2) 環境如何影響受傷、疾病傳染與寄生蟲感染;

(3)環境如何影響休息、活動與自然行為表現;(4) 動物群管理將衝突降到最低並且容許 正向的社會行為表現;(5) 空氣品質、溫度與濕度對動物健康與舒適度影響;(6) 確保食 物與飲水取得符合動物的需求與適應;(7) 疾病與寄生蟲預防控制,如果治療沒有痊癒

4 引用網址: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 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19202/

5 引用網址: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自然保育網 http://conservation.forest.gov.tw/0000527 6 引用網址:關懷生命協會 http://www.lca.org.tw/book/689

動物福利

(16)

環境倫理重要名詞

可能給予人道安樂死處置;(8) 疼痛的避免與管理;(9) 創造人與動物之間正向的關係;(10) 確定動物管理人員有充足的技能與知識。其中已經開始將動物的正向需求納入,確保動 物在生物功能維持、自然行為表現、正向心理感覺等三大層面都獲得充分保護,才能完 善達成我們在動物福利的要求。

動物福利網路相關資源

• 世界動物衛生組織 World Organisation for Animal Health (OIE)

http://www.oie.int/

• 全國推廣動物認領養平台(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http://animal-adoption.coa.gov.tw/

• 動物保護資訊網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http://animal.coa.gov.tw/html/

• 關懷生命協會

http://www.lca.org.tw/

• 臺灣動物福利網站 http://welfare.rabies.tw/

• 臺北市動物福利 – Google Play Android 應用程式(臺北市政府)

https://play.google.com/store/apps/details?id=tw.com.tcapo.app&hl=zh_TW

• IFAW International Fund for Animal Welfare http://www.ifaw.org/united-states

• Universal Declaration on Animal Welfare (UDAW)–GlobalAnimalLaw.org https://www.globalanimallaw.org/database/universal.html

動物權 Animal Rights

7

「 動物權 」(animal rights)一詞是源自於動物倫理(animal ethics)相關議 題的探討,其主要涉及這樣的命題:人以外之動物是否亦享有神聖不可剝奪的 權利 ? 然而若要進一步掌握動物權的意涵與理論脈絡,則必須先對於背後相關 的動物權哲學先予瞭解。動物權的倡議最早並非廣泛地針對所有的動物,而是 僅限於那些被認為對於生理疼痛或心理痛苦有感知能力的動物,持此一立場之 動物權擁護者的代表性人物當屬 Jeremy Bentham。Jeremy Bentham 乃為 18 世 紀的英國政治哲學家,其最經常被引述的兩句話莫過為:長有幾條腿、皮膚是 否長有絨毛、是否長有尾巴,皆不能構成剝奪一個生靈享有與人類同等被對待 的原因;問題不在於動物能否思考,也不在於動物能否說話,在於牠們能否感 受到痛苦。在此一基礎之上,部分動物保護者要求凡具有感知能力之生物皆應 該被以道德之方式對待之,例如應該避免使其遭受痛苦,或是應該促進這類動

動物權

(17)

國民小學

物的福利。對於具有感知能力之生物給予特別的保護,或可說是目前動物權與 動物福利(Animal welfare)兩派論述的共同基礎。換言之,無論動物權擁護者 或動物福利擁護者皆支持應避免使具有感知能力之動物遭受痛苦,或是應該促 進這類動物的福利;只不過動物權擁護者並不滿足僅避免使這類動物遭受痛苦 或為其促進福利,而是希望動物固有的尊嚴亦可能受到法律的肯定,並且具有 權利主體之地位。

動物權利論則認為,無論是在實驗室裡、在養殖場中、還是在原野上,人 類使用非人類動物在原則上即屬不當,這種行為應該制止。討論甚麼程度的痛 苦和死亡算是必要,根本沒有掌握到問題核心之所在。既然原本便不應該用這 些方式使用動物,任何程度的痛苦與死亡,當然都屬於非必要。除此之外,與 福利論相反,權利論還主張,在我們判斷應該如何對待動物的時候,人類的利 益根本不應該列入考慮。無論藉這些方式使用動物,會帶給人類甚麼好處,均 非正道。

動物權網路相關資源

• 動保扎根教育平台(關懷生命協會)/ 含教學包、電子書、教材與教案等 http://www.oie.int/

• 動物保護教育網站資源(關懷生命協會)/ 含教材與教案 http://www.lca.org.tw/implant/258/1029

• 臺灣野生動物路死觀察網(行政院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

https://roadkill.tw/

• 動物保護法令專區(關懷生命協會)/ 含法規連結、舊事論法等 http://www.lca.org.tw/law

• TAEA臺灣動物平權促進會 http://taeanimal.org.tw/

• 動物權或動物福利(教育部人權教育諮詢暨資源中心)

http://hre.pro.edu.tw/

自然文學 Nature Writing

8

自然文學(natural writing),亦稱為荒野文學(wilderness),是屬於自然主

7 引用網址:教育部人權教育諮詢暨資源中心 http://hre.pro.edu.tw/zh.php?m=16&c=1351670721 8 引用網址:財團法人荒野基金會 http://www.wildformosa.org/2014/05/blog-post_2402.html

動物權、自然文學

(18)

環境倫理重要名詞

義學派的文學。主張以大自然為母體,以優美動人的文句,發人深省的哲思,

紀錄自然中的生命型態,人與自然之間微妙或整體的互動。基本上,它有一個 基礎的文學架構、濃厚的人文精神,知識性或科學印證的專業觀點,更為重要 的是它所具有的強烈來自心靈深處的反省、思考,經由觀察、紀錄等活動,而 具備了一定的理論基礎,再加以還輯辯證所思考出來的觀點。它必須有非常確 實牢靠的觀察或基本資料,就是所謂的田野工作(田野調查);作者牢靠地踏在 他們所觀察的土地上,無法偷懶,每日或每星期、每月紀錄。如劉克襄,曾自 稱他是個定點流浪的鳥人。所謂「 定點流浪 」只是文字上的詩意轉化,換句話 說,便是在同樣一處「樣區 」反覆不斷地、長期的觀察紀錄。它並不是無病呻吟、

出世、非常自我的文學,觀察紀錄的方法也隨人而不同,詩人採用浪漫感性的 文字,動物學家則可能充滿科學與人文精神。長期觀察……要找一處野生生命 豐富的地方並不難,在鄉下可能隨處可見;小樹林、小溪流、田野、沼澤、荒 廢的田地,長滿了矮灌木和禾草;河口,廣闊而鮮少人跡。只要你稍微具有生 物知識,再買一本植物圖鑑或鳥類圖鑑作輔助工具,閒暇假日便可前往鄉間尋 找你的樣區。不必一定要往熱門路線去擠,隨處的山野荒地便都是你徜徉之地。

選定了樣區,常常來,第一次看、第二次看、跟第三次、第十次絕對不一樣。

你將發現,你會愈來愈瞭解你所站的這塊土地,它的四時變化,它的早晨和黃 昏,它的生命型態,它有風經過和無風經過到底有何不同。原來以為此處只有 兩三種鳥,幾種植物和昆蟲,隨著深入瞭解,它的物種便愈來愈豐富了。所謂 野地裡「繁複的生命 」,便是如此!自然文學便是透過文字的仲介,帶領人們的 心靈反省、思考,回到大自然中去,重新開發人與自然的關係。假如人們的心 中沒有存在過任何一棵樹,那麼他所生活的環境當然也會寸草不生。假若人們 的心中荒漠灰暗,他所生存的環境也會荒漠灰暗。

自然文學網路相關資源

• 科技大觀園(科技部)/ 含科學新知、影音、文章

https://scitechvista.nat.gov.tw/zh-tw/articles/c/0/1/10/1/2170.htm

• 荒野基金會 / 含自然講座、自然寫作、環境倫理等 http://www.wildformosa.org/2014/05/blog-post.html

• Nature Writing http://naturewriting.com/

生態旅遊 Ecotourism

9

生態旅遊,單純就字面意義可解釋為一種觀察動植物生態、自然環境的旅 遊方式,也可詮釋為具有生態觀念、增進生態保育的遊憩行為。然而,這個名

生態旅遊

(19)

國民小學

詞涵蓋了廣泛且模糊的概念,容易導致大眾的誤解,甚至刻意被扭曲。於是乎,

在國際生態旅遊協會(The Ecotourism Society)及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的 大力推動下,明確的將生態旅遊定義為:「生態旅遊是一種負責任的旅遊,顧及 環境保育,並維護地方住民的福利 」,逐漸改變世人對旅遊型態的樣貌。而行政 院永續發展委員會在綜合了國內、外學者的意見後,於 2003 年底提出的「生態 旅遊白皮書 」中進一步定義生態旅遊為:「一種在自然地區所進行的旅遊形式,

強調生態保育的觀念,並以永續發展為最終目標 」。以兼顧國家公園的保育與發 展的前提下,教育遊客秉持著尊重自然、尊重當地居民的態度,並且提供遊客 直接參與環境保育行動的機會,在積極貢獻的過程中,得以從大自然獲得喜悅、

知識、與啟發。為了讓大眾更清楚了解生態旅遊的定義,「生態旅遊白皮書 」中 提出了生態旅遊辨別的 8 項原則,如果有任何一項答案是否定的,就不算是生 態旅遊了。

(一)必須採用低環境衝擊之營宿與休閒活動方式

(二)必須限制到此區域之遊客量(不論是團體大小或參觀團體數目)

(三)必須支持當地的自然資源與人文保育工作

(四)必須儘量使用當地居民之服務與載具

(五)必須提供遊客以自然體驗為旅遊重點的遊程

(六)必須聘用瞭解當地自然文化之解說員

(七)必須確保野生動植物不被干擾、環境不被破壞

(八)必須尊重當地居民的傳統文化及生活隱私

生態旅遊網路相關資源

• 臺灣國家公園(內政部營建署) / 含生態旅遊的規劃原則

http://np.cpami.gov.tw/chinese/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3 01&Itemid=35

• 生態旅遊白皮書(交通部觀光局)

admin.taiwan.net.tw/upload/contentFile/auser/d/2002eco/news/white.doc

• What is Ecotourism? The International Ecotourism Society https://www.ecotourism.org/what-is-ecotourism

9 引用網址:行政院內政部營建署臺灣國家公園

http://np.cpami.gov.tw/chinese/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301&Itemid=35

生態旅遊

(20)
(21)

國民中學

環境倫理重要名詞

國民中學

(22)

環境倫理重要名詞

生物圈 Biosphere

10

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居住的地方,也就是地球上的生物及其依存的地 方,其範圍大約為海平面上下垂直 10 公里,這個範圍包括水域、低層大氣及部 分地殼表面所組成的區域。大部分生物都集中在地表上下 100 公尺的大氣層、水 圈、岩石層,這裡是生物圈的核心。如果將地球比作一個蘋果,生物圈的範圍就 像蘋果的外皮。在這一層薄薄的區域內,供養著各式各樣包括人類在內的生物生長。

由來:一般認為生物圈是從 35 億年前生命起源後演化而來的,生物圈的概 念是由奧地利地質學家愛德華 • 休斯(Eduard suess)在 1375 年首度提出。

生物圈網路相關資源

• 從生物圈到再生能源 - 科技大觀園(行政院科技部)

https://scitechvista.nat.gov.tw/zh-tw/articles/c/0/1/10/1/1556.htm

• Biosphere 2 (The University of Arizona)

http://biosphere2.org/

• 人與生物圈(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 UNESCO)

http://www.unesco.org/new/zh/natural-sciences/environment/ecological-sciences/

man-and-biosphere-programme/

• 生物圈保護區(UNESCO)

http://www.unesco.org/new/zh/natural-sciences/environment/ecological-sciences/

biosphere-reserves/

• Biosphere Reserves(UNESCO)http://www.unesco.org/new/en/natural-sciences/

environment/ecological-sciences/biosphere-reserves/

• A-Z of Areas of Biodiversity Importance: Man and the Biosphere Reserves (MAB)(聯 合國環境規劃署 人與生物圈計畫)

http://www.biodiversitya-z.org/content/man-and-the-biosphere-reserves-mab

環境承載力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11

1.生態學上生物種群在環境中可以利用的食物量有其極限,此限值是動物 群繁殖的一個限制因素,種群增長愈是接近這個上限,增長速度愈慢,直到停 止增長。這個限值在生態學上稱為「負荷量 」或「環境容量 」。動物的繁殖過程,

可用下列方程式(logistic equation)表示:dN/dt = γN(1 - N/K) 式中,N 為 種群個體數,γ 為該種群在不受環境限制的條件下的最大增長能力(只與繁殖能 力、壽命、發育速度有關),K 即是環境容量。

生物圈、環境承載力

(23)

國民中學

2.地球生物圈或某一地區環境對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的承載能力,包括可 供開發利用的自然資源、環境消解廢棄物的最大負荷量。

3.在人類生存和自然生態不受危害的前提下,某一地區或水域所能承受的 最大污染量。由於不易量化人類生存和生態所受危害,因此一般將其定義為污 染物濃度不超過環境標準或基準的前提下,某地區或水域所能允許排放的最大 污染量。同一地區之環境容量是一個變量,因地域、時間、環境條件以及環境 品質的要求而異。是基本環境容量(或稱差值容量,即稀釋容量)和變動環境容 量(或稱自淨容量)之和。前者是環境標準值與環境背景值差之函數,後者是指 該環境的自淨容量。環境容量常被用來作為總量管制的依據。

環境承載力網路相關資源

• 水土保持局兒童網站(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https://www.swcb.gov.tw/kids/

• 水土保持局全球資訊網(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http://www.swcb.gov.tw/

• 臺灣永續發展原則及方向(國家發展委員會)

http://www.ndc.gov.tw/cp.aspx?n=F21FA086800D7F3C

• 國家公園環境承載力、生態安全與遊憩資源價值評量模型之建立與應用研究(科 技部政府研究資訊系統)

http://grbsearch.stpi.narl.org.tw/search/planDetail?id=2325730&docId=0

• US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https://www.cmu.edu/steinbrenner/programs/fellows/index.html

• One Planet, How Many People? A Review of Earth's Carrying Capacity(UNEP Global Environmental Alert Service)

https://na.unep.net/geas/archive/pdfs/geas_jun_12_carrying_capacity.pdf

環境承載力

10 引用網址 : 教育部教育百科

http://pedia.cloud.edu.tw/Entry/Detail/?title=%E7%94%9F%E7%89%A9%E5%9C%88

11 引用網址 : 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 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20574/

(24)

環境倫理重要名詞

生物多樣性 Biodiversity

12

「 生物多樣性 」( Biological diversity 亦稱 Biodiversity )是指地球上所有 形式的生命體及其所構成之各層次的生物組織,即包括基因 (genetic)、物種 (species)與生態系 (ecosystem) 等三種層次的多樣性。物種多樣性為人類社會生 存和發展基礎,農、林、漁、牧等產業經營對象,提供生活及醫藥科學發展必 需物質。基因多樣性為物種內或物種間的基因多樣性,其變異愈豐富,對環境 變動適應能力愈強,是農、林、漁、牧品種改良及遺傳工程的素材。生態系多 樣性在維持物種和基因多樣性是不可或缺的,並為人類提供水土、養分等生活 環境上重要服務,具備文化、倫理與美學、科學與教育、經濟及生態等價值。

生物多樣性的快速喪失是廿一世紀全球環境重大議題之一,主要肇因於自 然資源( 如土地、水、空氣、海洋等 )的濫用與移用,造成棲地破壞、縮減、

污染,及地景破碎等。其次,野生物種之採伐、捕殺及外來物種之引進、農業 生產系統同質化、人工培育經濟禽畜與作物,亦導致基因窄化與流失。地球環 境因人類活動導致如全球暖化、臭氧層破壞、氣候變遷等狀況持續加劇,均對 生物多樣性造成威脅。根據研究估計,倘若生物多樣性快速喪失之趨勢不予改 善,到 2050 年時世界將有四分之一以上的物種自地球消失,並嚴重影響人類 的生存與福祉。為解決此重大問題,世界各國於西元 1992 年 6 月在「地球高峰 會議 」 (Earth Summit) 中簽署了「生物多樣性公約 」 (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 簡稱 CBD) ,並積極展開生物多樣性之保育與永續利用的相關工作。

臺灣地區生物資源相當豐富,概估全島的生物約 15 萬種,佔全球物種數的百分 之 1.5。臺灣地理位置與生態環境跨亞熱帶與熱帶,有多樣性的棲地與生態系,

是全球生物資源的重鎮,也是持續我國經濟發展、追求全民優質生活環境與長 遠利益的基礎保障。我國雖因國際政治因素,無法加入公約成為締約國,但擁 有豐富的生物與自然資源,同時也有能力與義務保育我國的生物多樣性,故仍 遵循生物多樣性公約之目標與規範,朝永續利用與發展邁進,為我國的後代子 孫並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育工作盡力。

有效保護和管理生物多樣性不僅能確保生物的續存,也是人類永續發展的 基礎。為達成「 生物多樣性公約 」之三大目標:「 保育生物多樣性 」、「 重視與 鼓勵生物多樣性資源之永續利用 」及「 公平合理分享利用遺傳資源所產生的惠 益 」。我國未來除了要保障基因、物種和生態系的多樣性,另一方面儘速確認導 致生物多樣性衰退的各種威脅,並制定生物資源永續使用的方法、重視及保護 原住民在生物多樣性之傳統知識、推動生物技術及生物安全管理等,從而設法 降低這些威脅所帶來的衝擊。

生物多樣性

(25)

國民中學

生物多樣性網路相關資源

• 臺灣生物多樣性資訊(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http://taibif.tw

• 臺灣生物多樣性資訊入口網(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 http://taibif.tw/

•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 學習資源包括氣象與天文、生物多樣性、動植物特輯、環 境變遷、演化、科普文摘、自然觀察等

http://edresource.nmns.edu.tw/ShowObject.aspx?id=0b819d5e7e

• 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行政院農委會)

http://tesri.tesri.gov.tw/show_index.php

• 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提供 youtube 影片(行政院農委會)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Q3jrZ7ku6c15QPUBVWzu5A

• 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小小保育家 」互動遊戲(行政院農委會)

http://tesri.tesri.gov.tw/content/kids/kids.htm

• 生物多樣性教學指引與教學遊戲

Secretariat of the 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Ed.).( n.d.).Biodiversity,food and farming for a healthy planet(Teacher's Edition). Retrieved from

https://www.cbd.int/doc/bioday/2008/ibd-2008-framing-booklet-en.pdf

• 青少年與生物多樣性

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 Children & Youth https://www.cbd.int/youth/

• 生物多樣性小遊戲

Game: Biodiversity Quiz(Royal Institution)

http://www.rigb.org/education/games/natural-world/biodiversity-quiz

• 臺灣國家公園 / 生物多樣性 http://np.cpami.gov.tw

• 生物多樣性國際日網站 International Day for Biological Diversity (United Nation) http://www.un.org/en/events/biodiversityday/

12 引用網址 : 行政院內政部營建署臺灣國家公園 http://np.cpami.gov.tw

生物多樣性

(26)

環境倫理重要名詞

地景多樣性 Landscape Diversity

13

自 1974 年國際生物多樣性公約提出之後,生物多樣性一詞在 1980 年代開 始出現,並成為自然保育的重要議題。希望藉著保護地球上多樣的生物基因、

物種與生態系統,以及彼此之間數不盡的關聯性,達到尊重生命、生態系服務

(ecosystem service)與人類社會永續生存的目的。相較之下,地景多樣性一詞 大約晚了 10 年之後,才出現在自然保育的文獻中。誰創造了這個名詞並無定論,

但一般認為是澳洲塔斯馬尼亞省(Tasmania)的地質與地形學家起的頭。他們當 初引用生物多樣性的概念,希望對塔斯馬尼亞島上豐富的地質、地形景觀與作 用,進行有系統、有層次的調查與保育。之後這個名詞開始廣泛地在重視地景 保育的國家中使用與推廣,特別是大英國協(Commonwealth of Nations,如英、

紐、澳等國),希望藉此凸顯地景保育在自然保育工作中較未受政府與民眾重視 的問題。什麼是地景多樣性 ? 地景多樣性連結了人類活動、景觀與文化,各式 各樣地質環境的現象與作用,創造了各有特色的景觀、岩石、礦物、化石與土 壤,成為地球生命發展的基礎。簡單來說,地景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的基礎。

地景多樣性的概念特別強調地球上無機的自然地景的多樣性,關注的問題包括:

這些自然景物是由哪些礦物、化石與岩石所組成 ? 哪些力量會形塑自然景物 ? 是流水、風吹、冰河、海水、生物等外營力,還是來自地球內部的火山與板塊 活動力量 ? 自然地景發育的過程為何 ? 它們代表的地球上的歷史與科學意義為 何 ? 更重要的是,地球上的生物(包含人類)和自然地景之間是如何相互影響 ? 在多樣性的測量上,生物多樣性有明確的量化指標與計算方法,例如 α 多樣性、

β 多樣性、γ 多樣性、棲地多樣性、基因多樣性等,而地景多樣性則沒有。因此,

有學者質疑是否應仿照生物多樣性創造地景多樣性,這是值得討論的。但部分 學者認為,由於生命科學與地球科學在本質上與理論上有所不同,因此兩種多 樣性拿來比較是不恰當的。更重要的是,地景多樣性牽涉到人類詮釋岩石與地 貌背後所隱含的科學意義與環境變遷史,隨著概念、理論或時空尺度的改變,

地景內容的詮釋與價值也會改變。舉例來說,利吉泥岩惡地在板塊構造運動模 式尚未提出前,只是寸草不生、高低崎嶇的惡地景觀,和臺灣西南部的泥岩惡 地景觀並無兩樣。但當板塊構造運動模式提出之後,利吉泥岩惡地的意義從此 改變,它代表的是板塊碰撞的證據,記錄臺灣島形成的歷史片段,它的價值也 就和西南部泥岩有所差異。換句話說,地景多樣性的價值絕非只取決於自然景 物的種類與數量多寡,還包含它代表的科學意義與地球歷史。

地景多樣性網路相關資源

地景多樣性

(27)

國民中學

• 地圖與地景:地景多樣性與地景保育 - 科技大觀園(行政院科技部)

https://scitechvista.nat.gov.tw/zh-tw/articles/c/0/9/10/1/1277.htm

• 臺灣自然地景保育景點登 標準芻議(臺灣地景保育網)

http://140.112.64.54/download.php?filename=5_298dd064.pdf&dir=publish&title=

%E5%85%A8%E6%96%87%E4%B8%8B%E8%BC%89

• 臺灣地景保育網

http://140.112.64.54/main.php

• 自然保育網 - 地景保育(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http://conservation.forest.gov.tw/landscape

• 臺灣國家地質公園網絡

http://140.112.64.54/TGN/news/news.php?Sn=7

文化多樣性 Cultural Diversity

14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 2005 年通過《保護文化內容及藝術表現多樣性公約》

國際公約,其確認文化表現多樣性必須予以保護並推動;文化商品及服務具獨 特性,有別於一般商品及服務;政府有權制定其文化政策並據以實施,以保存 文化資產及促進文化與語言之多元表現;國際合作以保護並促進文化多樣性。

提醒了過去、現在與未來,與文化多樣性之各種關聯。文化多樣性公約中文化 多樣性的定義:「 文化多樣性 」指各群體和社會借以表現其文化的多種不同形 式。這些表現形式在他們內部及其間傳承。文化多樣性不僅體現了人類文化遺 產透過豐富多彩的文化表現形式來表達、弘揚和傳承的多種模式,也體現了借 助各種模式和技術進行的藝術創造、生產、傳播、銷售和消費的多種模式。

文化多樣性網路相關資源

• 兒童文化館(文化部)

http://children.moc.gov.tw/index

• 《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國立成功大學 臺灣語文測驗中心)

http://ctlt.twl.ncku.edu.tw/kauhak/kanggi/UNESCO_cht.pdf

• 文化多樣性(UNESCO)

http://www.unesco.org/new/zh/culture/themes/normative-action/cultural-diversity/

13 引用網址 : 行政院科技部科技大觀園 https://scitechvista.nat.gov.tw/zh-tw/articles/c/0/9/10/1/1277.htm 14 引用網址 : 朝邦文教基金會 http://blog.yam.com/cpyen/article/28741511

文化多樣性

(28)

環境倫理重要名詞

生物多樣性公約 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

15

為紓解生物多樣性的快速喪失之議題,世界各國於西元 1992 年 6 月在巴西 里約熱內盧(Rio de Janiero)舉行的聯合國環境及開發大會(UN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亦即「 地球高峰會議 」(Earth Summit),與 會各國領袖簽署了「生物多樣性公約 」(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 簡稱 CBD),這份公約在 1993 年 12 月 29 日正式生效,為全球最大的國際保育公約 之一。

生物多樣性公約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透過締約方的努力,來推動並落實公 約的三大目標:「保育生物多樣性 」;「重視與鼓勵生物多樣性資源之永續利用 」 及「 公平合理分享利用遺傳資源所產生的惠益 」。自 1993 年起,每 2 年召開 1 次締約國大會 (Conference of Parties; COP),持續對未來國際生物多樣性保育方 針制定了新的藍圖。

生物多樣性公約是環境保育與開發的里程碑,它第 1 次全面地嘗試解決全 球生物多樣性和永續利用生物資源的問題。公約認為,各國對其生物資源擁有 主權,同時各國也有責任保育它自己的生物多樣性,及以永續的方式利用它自 己的生物資源。公約也述明,當生物多樣性因人類活動而遭受嚴重減少或損失 的威脅時,應該斷然採取避免或減輕威脅的措施;而為拯救瀕危的生物多樣性,

不僅應該補足資訊和知識,積極開發科學、技術和機構能力,還要提供充分的 資金、適當取得有關的技術,以提高處理生物多樣性喪失問題的能力。此外,

許多原住民和地方社區的傳統生活方式與生物資源有著密切的依存關係,因此,

生物多樣性工作必需考慮原住民和地方社區。最後,生物多樣性的工作均有賴 國家、政府間組織和非政府部門之間的區域和國際性合作,彼此分享資源與技 術,唯有如此,才能增進國際的友好關係,實現人類和平的願望。

生物多樣性公約網路相關資源

• 自然保育網(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含棲地、物種、地景保育、保育教育、

生物多樣性、國際公約等

http://conservation.forest.gov.tw/

• 生物多樣性公約網站 CBD Home(UN environment)

https://www.cbd.int/

• 生物多樣性公約 / 生物多樣性公約中文版下載 https://www.cbd.int/doc/legal/cbd-zh.pdf

地球憲章 Earth Charter

16

生物多樣性公約

(29)

國民中學

地球憲章是一份宣言、一項工具、也是一場運動,提供為建立一個公義、

和平與永續的全球社會所需要的基本原則,指引我們選擇更好的生活方式。地 球憲章自 1990 年開始起草,由不同領域的專家,以及世界各地的市民社會貢獻 意見,歷經超過十年的討論,地球憲章在 2000 年定稿,其四項主要原則包含:

一、尊重生命看顧大地(Respect and Care for the Community of Life)

二、維護生態完整性(Ecological Integrity)

三、社會正義經濟公平(Social and Economic Justice)

四、民主、非暴力、和平(Democracy, Nonviolence, and Peace)

我們必須採取行動,讓地球憲章所揭示的全球保育和照管職責,成為人與 自然、萬物以及後代的真正誓約。

地球憲章公約網路相關資源

• Earth Charter (Earth Charter Initiative)

http://earthcharter.org/

• Earth Charter Cities

http://earthchartercities.org/

• 地球憲章中譯全文

http://tesa.org.tw/wp-content/uploads/2016/04/Earth-Charter-Traditional-Chinese- New.pdf

• TESA 臺灣生態關懷者協會網站 http://tesa.org.tw/

15 引用網址 :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自然保育網 http://conservation.forest.gov.tw/biodiversity 16 引用網址 : 生態關懷者協會 http://tesa.org.tw/earthcharter/

地球憲章

(30)
(31)

國民中學

環境倫理重要名詞

高級中等學校

(32)

環境倫理重要名詞

蓋亞理論(假說)Gaia Hypothesis

17

蓋 亞 假 說(Gaia hypothesis), 是 詹 姆 士・洛 夫 洛 克(James Lovelock)在 1969年於美國新澤西普林斯頓舉行的一個有關地球生命起源的科學會議上首次 提出。他認為地球就是一個「活物 」,而這個「活物 」他取名為蓋亞(Gaia),即 希臘的大地女神(大地之母之意)。在蓋亞假說中,地球這個大地女神的範圍包 含了地球的生物圈、大氣層、海洋與土壤等,地球上的生物與環境。就像一個 我們已知的生命一樣,可形成回饋或調控的體系,這個體系中的生物在改變地 球環境,同時被改變的地球環境也推動著生物的演化,生物與地球環境相互影 響,遂結合成一個能自我調控的大地之母,而這個大地之母一直為地球上的其 他生命,尋求最適宜的物理與化學環境,並維持內環境穩定(homoeostasis)。

洛夫洛克提出許多大地之母能自我調控和監控的例子,例如透過微生物每年製 造出十億噸的甲烷,甲烷可調控大氣中氧氣濃度的穩定,而地球上的植物則在 積極穩定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可見大地之母自我調控的能力還需要廣大的 生物來參與,如果地球失去生物多樣性,大地之母的調控能力將面臨考驗。對 此洛夫洛克提出在大地之母存在的假設前提下,大地之母有三大原理特點:

一、大地之母的特質是使所有陸棲生物維持在平穩狀態,只要人類還未嚴重的干擾 大地之母的內環境穩定。

二、大地之母的中樞在於地球上充滿生命的地方,人類施加在大地上所產生的效 應,以人類施加於大地的何處而定。

三、大地之母對大地變遷產生的最壞反應,還必須服從系統調控學的定律,其中時 間常數與回饋控制是兩大重要因素。

蓋亞假說提出後引起許多科學界廣泛討論和爭辯,然而在 1993 年由生物多 樣性之父 E. O. Wilson 出版的「親生命假說 」(The Biophilia Hypothesis)中,就 是以蓋亞假說為主來探究地球上生命演化的問題。可見蓋亞假說已經逐漸受到 科學界的重視及認同,蓋亞假說提出一個全新對生命的思維方式,生命可能不 再只是會表現生命現象的個體,地球如果是一個生命,那大氣層就像哺乳類的 毛髮一樣可以維持地球的溫度變化、而元素就像血液在蓋亞女神的體內循環一 般。洛夫洛克認為大地之母身體的重要器官不在陸地,而是在港灣、溼地及大 陸棚的淤泥,因為這些水域固定碳的速率,自動的調控大氣中氧的濃度,讓許 多對生命重要的元素重返大氣層。因此在更了解這些水域扮演的角色之前,人 類對水域的開發最好禁止或排除,以避免發生控制失調下的正回饋或持續波動 的災變發生。

蓋亞理論(假說)

(33)

高級中等學校

蓋亞理論(假說)網路相關資源

• 高瞻自然科學教學資源平台(國立臺灣大學)/ 蓋亞假說(Gaia Hypothesis)

http://highscope.ch.ntu.edu.tw/wordpress/?p=8345

• 臺灣地質知識服務網(行政院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 主張生物能影響地球環境 的蓋亞(Gaia)假說

http://twgeoref.moeacgs.gov.tw/GipOpenWeb/imgAction?f=/2009/20090716/0086.pdf

• 臺灣地質知識服務網(行政院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

http://twgeoref.moeacgs.gov.tw/GipOpenWeb/wSite/mp

• Gaia Theory http://www.gaiatheory.org/

原住民生態智慧 Aborigines Ecological Intelligence

18

所謂「原住民族的生態智慧 」,似乎有過於推崇之意,實際上,這僅是我們 祖先的生活知識,在口傳之中,呈現了族群文化過程與自然關係。原住民的傳 統生活方式,主要是隨著環境而演變成經驗智慧的積累。由於我們必須與山共 存、利用山林中的自然資源,因著這種生存的需要,便逐漸發展出獵取或使用 山林資源的技巧。例如我們的獵人在進入山林前要先學習放空,放空之後再進 入動物植物的思考模式;在這之前,還要先對山林環境有相當的熟悉度,包括 山川、氣候、棲地的深層認識,以交互運用在生活中。

以布農族的狩獵文化為例,真正的好獵人不僅要能擁有絕佳的獵技,他穿 梭在山林大地之間,是在跟自然對話,跟山林競爭,跟動物賽跑,他的態度必 須靜默、嚴謹,不可談天嘻笑,且務必得敬守長老交代的戒律與禁忌。這些禁 忌、戒律即可視為長老遺留下來的智慧傳承,例如各部落皆有獵場,互不侵犯,

如此便可確保各獵場的動物不被濫獵。且獵人們入山前、狩獵結束,都要舉行 祈禱,因為我們相信山林賜與你一切的獵物,也賜給你平安,你的虔敬會指引 你,讓你得到豐收。布農族只在特定季節捕捉獵物,且絕不趕盡殺絕。所捕獲 的獵物,則會全部分享給部落的每個人,並將其皮、毛、牙做為服裝或頭飾,

一絲一毫都不浪費。原住民與自然相處的經驗,是經過數千年的累積而來的。

17 引用網址 : 國立臺灣大學高瞻自然科學教學資源平台 http://highscope.ch.ntu.edu.tw/wordpress/?p= 8345 18 引用網址:環境資訊中心

http://np.cpami.gov.tw/youth/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1073&Itemid=43

原住民生態智慧

(34)

環境倫理重要名詞

我們重視這塊土地比自己的生命還重要,即使過去一般人認為野蠻的 makavas

(出草),也是為了要守護這塊大地而演變出的儀式。我們會遷移,但絕不是遺 棄這塊土地。遷移也是利用土地的一種方式,藉由間歇利用,以保有土地肥力,

使區域內的山林生態得以保存,也使整個族群生活得以持續下去。許多大陸型 國家的人民,直到現在還是過著遊牧的生活,隨著季節演替,順著大自然的規 律,到不同的草場放牧,這也正是他們的祖先為了保護草原生態,以使牧草年 年青綠而流傳下來的生態智慧。

原住民生態智慧網路相關資源

• 臺灣原住民族環境智慧(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https://www.govbooks.com.tw/books/100164

• 原住民兒童網站(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

http://wawa.pts.org.tw/index.php

• 臺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兒童網站(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

http://kids.tacp.gov.tw/

• 原住民傳統知識及鄉部落特色專區(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http://ecocommunity.ieco.tw/AboriginalInfo/

• 原住民族的生態智慧:以布農族為例 (環境資訊中心)

http://e-info.org.tw/node/37011

• 原住民族資訊資源網(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http://www.tipp.org.tw/

• 臺灣原住民數位博物館(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http://www.dmtip.gov.tw/Index.htm

• 原住民族語 E 樂園(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http://web.klokah.tw/

土地倫理 Land Ethic

19

土地倫理是研究 " 人與土地 " 如何維持和諧關係的學問。任何倫理思想都直 接或間接地受到主客觀條件的影響,而有所興發更廢,土地倫理的誕生也不例 外。土地倫理是建立在演化和生態的兩大基石上,它論述倫理的起源與發展,

以及倫理的生態演化遞演過程;它擴展生態學的群落界線到土地上,而人類只 是土地群落的成員;它倡導以「生態良知 」來 保護土地結構中的所有部分,使人 類的社會良知延伸到土地上;它以「 生物生存權利 」與「 生物內在價值 」,作為 土地倫理的替代品,引起人們更加關切植物、動物、礦物……所有物種的「生存

土地倫理

(35)

高級中等學校

權利 」;李奧波更明白表示「想要促進土地倫理規範的發展,必須停止將普通的 土地使用視為純粹的經濟問題,應該從倫理和美學的角度來審視 」。土地倫理的 六大思想:

1.倫理的遞演(The ethical sequence)

2.群落(土地國)的概念(The community concept)

3.生態良知(The ecological conscience)

4.土地倫理的替代品(The substitutes for a land ethics)

5.土地金字塔( The land pyramid)

6.土地健康與自然保育的分歧(Land health and A-B Cleavage)。

土地倫理網路相關資源

• The Land Ethic| The Aldo Leopold Foundation https://www.aldoleopold.org/about/the-land-ethic/

• The Leopold Foundation https://www.aldoleopold.org

• 臺灣農村陣線

http://www.taiwanruralfront.org/

環境難民 Environmental Refugee

20

難民長期以來都是人類歷史的一部份,由宗教、戰爭、政治到種族等原因 而造成人民被迫遷移,因此「 流離失所 」一直是難民的關鍵詞。1950 年聯合國 難民署(UNHCR)也基於難民問題的複雜度與龐大數量而成立,隨即 1951 年的 聯合國難民會議又將「個人難民 」加上以往「團體難民 」的考量,使得難民的範 圍更多元化。1970 年代起,各種發展所帶來的環境破壞也引起了人民「 流離失 所 」的問題,聯合國的環保署(UNEP)與上述的 UNHCR 開始一齊關注此項問題。

1980年代起,「 環境難民 」的稱呼開始在聯合國相關的會議上被提出,而見諸 於文字則首見於 1984 年(Timberlake,1984)。

19 引用網址 : 臺灣生態學會 http://ecology.org.tw/publication/magazine/m-6all/07-4.htm 20 引用網址 :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http://www.ios.sinica.edu.tw/ios/seminar/sp/socialq/wang_jun_xiu.htm

環境難民

(36)

環境倫理重要名詞

El-limnawi(1985)接著在聯合國環保署文獻中為「環境難民 」作了定義:由 於顯著的環境破壞( 含天災與人禍 )有礙其生存並(或 )嚴重影響生活品質,人 民被迫暫時或永遠的搬離其原來居處。Jacobson(1988)又強調「環境難民 」其 暫時性「流離失所 」的三種情況 : 地區性災害如地震、雪(山)崩;環境問題影響 生計與健康;土地沙漠化。Myers(1995)進一步以環境與發展的角度來定義造 成「環境難民 」的因素:土地破壞(含乾旱、洪水、沙漠化、森林砍伐等);資源 匱乏(缺水等 );都市環境問題;緊急問題(全球溫室效應 );自然災害(颱風、

地震等)。他特別強調「人禍 」(anthropogenic factor)所造成的「環境難民 」,

例如政府管理不當而產生的「 災難板機 」效應,例如國土規劃不當、工業災害 等。如由「環境難民 」的分類觀點,Trolldalen(1992)提出三大類「環境難民 」:

自然災害型、長期環境破壞型;發展成災型。依聯合國環境保護署(UNEP)估 計,由於人口的大量增加,每年流失 250 億噸的表土,更使得農業生產大受影 響。在開發中國家,人口的增加也導致 79% 的森林破壞,72% 的耕地擴張及 69%的家畜增加。在此情況下,農林的自然環境已不適合居住,而產生了人口 移動,就此一項目則估計在 1993 年有 1700 萬的「 環境難民 」,1996 年巳增加 至 2500 萬人。邁入 21 世紀,環境難民將成為「主流難民 」,數目將超過傳統難 民,由非洲目前的情況可知一二。因此上述估計的 2500 萬環境難民將於 2050 年時增加至一億人(Myers,1995)。但如果由「環境權 」的角度出發,則「未能享 有良好環境的基本生存權利 」者則遠遠大於上述之數目,例如都市中受到各種 污染影響的民眾,地點偏遠地區的原住民等皆屬之。而另一層次的合法與非法 的「環境移民 」也因為「經濟拉 」(economic pull)與「環境推 」(environmental push)而產生跨國人口流動,例如澳洲將成為「 環境難民 」的主要目標,據估 計 2020 年止,每年會有 50 萬非法的「環境船民 」加上合法的「環境移民 」上岸

(Nolch, 1994; Ramlogan,1996)。由於「環境難民 」不像「難民 」般有其法定的正 當位階,因此「環境難民 」只是一個社會名詞,就像「階級 」一樣,兩者的連結 乃產生了環境社會學的想像空間。

環境難民網路相關資源

• 環境難民的階級論述:環境社會學的想像(中央研究院 社會學研究所)

http://www.ios.sinica.edu.tw/ios/seminar/sp/socialq/wang_jun_xiu.htm

• 難民地位公約(台灣人權促進會)

https://www.tahr.org.tw/content/1918

• 我國難民法制訂現況,含聯合國難民地位議定書 (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 https://www.immigration.gov.tw/public/Data/15217541371.pdf

環境難民

(37)

高級中等學校

• 聯合國難民署

http://www.unhcr.org/hk/

• 世界難民日

http://www.un.org/en/events/refugeeday/

• Environmental Refugees| Wilson Center

https://www.wilsoncenter.org/article/environmental-refugees

外來生物管理 Alien Species Management

21

所謂外來種(alien species),指原來在當地沒有自然分布,經由人為無意 或有意引進的物種;入侵種(invasive species)則指外來種能在新的環境中繁衍 後代,建立族群,並已威脅到當地之原生生物者。外來生物的引入途徑可區分 為非蓄意及蓄意引入,非蓄意引入途徑複雜,如伴隨著運輸工具、貨品或合法 輸入之動植物而引入,或是隨農畜產品而來的病菌與昆蟲,故難以防範;蓄意 引入則通常與人類的利益有關,包括合法引進或非法走私用於育種、養殖、生 物防治、科學研究、娛樂及觀賞等。入侵種對於社會、經濟、生態環境、人類 健康所造成的影響已引起各界重視,如何有效管理已刻不容緩。為避免外來種 入侵造成我國生態與經濟的衝擊,本會整合所屬機關單位,依照分工權責建立

「入侵種生物管理機制 」,推動各項重點工作,包括建置外來種之管制、防疫、

檢疫及監測機制、鑑定外來種為入侵種之風險評估機制,以及引入、野放與含 逸出外來種之影響評估、管理及監測機制,並且積極進行影響本土生物多樣性 及人畜疾病之入侵種防治,以及建立外來種清單,以維護臺灣生態,保障農業 生產安全。

外來生物管理網路相關資源

• 外來生物管理(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自然保育網)

http://conservation.forest.gov.tw/alien_species

• 臺灣十大外來入侵種

http://www.swan.org.tw/docdir/AZPH9O21Q4.pdf

21 引用網址 : 林務局自然保育網 http://conservation.forest.gov.tw/asmanagement

外來生物管理

(38)

環境倫理重要名詞

• 臺灣入侵種生物資訊網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http://taibif.tw/invasive/index.php?goto=intro

• 臺灣地區外來種鳥類調查(中華民國野鳥學會)

http://www.bird.org.tw/index.php/component/content/article/3-2011-09-02-08-20-16/

662-4-2-4-22

• 物種攻防戰 - 外來種的入侵(中央研究院 數位文化中心)

http://digitalarchives.tw/Exhibition/1541/1.html

臺灣環境保護政策

22

環境是全體國民的公共財,是支撐國家發展的基石,環保署以「前瞻而正義 的環境政策 」「循環而多樣的自然生態 」「再生而節能的低碳家園 」「潔淨而健 康的生活環境 」及「優質而幸福的社會氛圍 」五願景為施政主軸,並以「堅持環 境正義、善用科學技術、捍衛世代正義、擴大民眾參與、建立永續典範 」為施 政方向,擘劃永續環境的策略與行動,確保世代環境正義,守護臺灣美麗國土。

環保政策共分為以下項目:

1.健全環境影響評估制度 2.推動環境教育

3.推動細懸浮微粒(PM2.5)管制 4.推動水質水量自動監測與連線 5.推動水污染總量管制

6.推動水污染防治費徵收

7.推動畜牧糞尿作為農地肥分使用 8.推動溫室氣體減量

9.推動低碳家園 10.推動環境整潔 美化 11.推動資源循環利用

12.推動及建立化學物質登 制度 13.推動綠色消費

14.環保法令綜合推動情形

臺灣環境保護政策網路相關資源

•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臺灣環境保護政策

(39)

高級中等學校

http://www.epa.gov.tw/mp.asp?mp=epa

• 104年版環境白皮書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http://www.epa.gov.tw/public/Data/61141084671.pdf

• 臺灣環境保護聯盟 http://www.tepu.org.tw/

• 認識環境保護政策(行政院兒童網)

https://kids.ey.gov.tw/cp.aspx?n=11C0476A10437757

• 環境 E 學院(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https://eeis.epa.gov.tw/e-school/Index.aspx

拉姆薩國際濕地公約 Ramsar Convention on Wetlands

23

拉姆薩爾公約的全名為「 關於特別是作為水禽棲息地的國際重要濕地公 約 」,又稱為:濕地公約( 這是簡稱英文:Ramsar Convention),所以他們成 立的目的就是在保護濕地,並希望用國家行動和國際合作來保護與合理利用濕 地。拉姆薩公約成立的原因是從 1960 年起,歐洲國家的一些保育人士發覺濕 地環境急遽消失、破壞,導致水鳥日益減少,便運作了名為 MAR(Marshes、

Marecages、Marismas)的保育方案,開始推動溼地保育的工作,並討論相關 議題。最後在伊朗體育及漁業部長的大力推動之下才促成拉姆薩公約草約的簽 訂,後來獲得聯合國的重視與認同,將這份公約歸屬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所 託管的國際公約,而成為聯合國第一個處理環境議題的公約。終於,濕地公約 於 1971 年 2 月 2 日在伊朗的拉爾姆薩簽署,並於 1975 年 12 月 21 日正式生效。

到 2009 年 10 月初,拉姆薩爾公約總共有 159 個締約成員。其中國際重要濕地 名錄記載了《濕地公約》規定的地球上重要的濕地,登錄濕地 1847 處,總面積 1億 8136 萬 5679 公頃。國際重要濕地名錄裡,英國有最多的溼地(166), 墨 西哥有 112 個,僅次於英國。為了紀念濕地公約的簽署,將每年的「2 月 2 日列 為世界濕地日 」( 世界濕地日那天就是要提高大家對濕地的了解及促進溼地的 保護)。

22 引用網址 : 行政院

http://www.ey.gov.tw/state/News_Content3.aspx?n=39F8C8D4F7210504&s=540C4FA4C75D05D6 23 引用網址 : 內政部營建署國家濕地重要保育計畫

http://wetland-tw.tcd.gov.tw/WetLandWeb/web-kid/trainingd_info.php?id=917

拉姆薩國際濕地公約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每 27 顆間穿入一粒大珠,大珠共 4 顆,稱 分珠,根據官品大小和地位高低,用珠和顏

1932 年開業時的林百貨,位處臺南市 最繁榮處,在當時創下不少紀錄,包括:南 臺灣第一座百貨公司-僅僅比北臺灣的菊 元百貨晚上兩天;全臺第一座電梯,一次可 以乘載約

 別針在現代社會上已經有多面向的 用,在古代它 是一種時 尚潮流的配件。上 時,老師可以 用歷史 第2 的內

是清代作家曾樸在名著《孽海花》中的句 子,描寫夜晚燈火通明的盛況,不過當時電

建議搭 配:歷 史三 第 九章第 一節希 臘與希 臘化時 代 選 修歷史 上 第六 章第二 節希臘 羅馬文 明. ▲

中世紀的歐洲,除了「封建」與「基督教」社會等特質之外,我

其原因在於當時婦女騎馬風氣盛行,為方便 而穿著胡服、男裝或褲子的打扮增多。現代

三、康熙臺灣輿圖以寫實的手法描繪了 17、18 世紀臺灣西部豐富的歷史與人文訊息。圖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