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日本華僑學校之概況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四章 日本華僑學校之概況 "

Copied!
2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四章 日本華僑學校之概況

壹、華僑教育之目的及其特徵

人們都說:所謂的教育,是為了得到將來的幸福而訂定的遠大計 劃,亦或是培育人才的策略;而文化指的則是民族發展永遠的基礎。從 這樣的世界教育觀點來看華僑教育時,那它指的又是什麼樣的教育呢?

指的當然是針對居住在海外的華僑、華人受的教育,而朱敬先所編著的

『華僑教育』

10

所述,其教育目的亦或本質這種重要而中心的基柱,是 在教導如何適應環境、教導在居留地如何謀生、同時也教導不要忘了袓 國等等內容。

那麼現今日本華僑教育做得怎麼樣?所謂的華僑教育是指什麼教 育?而在日本華僑教育的特色又是什麼?以下乃針對 5 位華僑學校校 長的談話

11

為依據而加以整理。

10 朱敬先.1973.《華僑教育》.台北︰台灣中華書局

11 於民國90年1月30日訪問東京中華學校

(2)

一、各僑校對於華僑教育目的之想法

(1)東京中華學校

在有關華僑教育之目的方面,東京中華學校的郭校長認為:「一開 始讓學生學習中文,接著讓他們透過中文再次確認自己是中國人」 。另 外,也強調:自然地培養學生中國歷史知識、民族精神等等即是華僑教 育。

接著針對“在日本的華僑教育,特別是東京中華學校裡的華僑教育 特色為何?”這個問題,他的回答是:中文、日文,以及英文三種語言 的教育。在東京中華學校,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就學習三種語言,其內容 方面,日語和日本學校上的內容一樣;中文則是教授和台灣相同的內 容。英語的話,從小學階段開始,就實施以聽力為重心的課程,郭校長 就說: 「從小開始就專精多國語言是我們的一大特色。」

(2)橫濱中華學院

於民國90年2月6日訪問大阪中華學校及神戶中華同文學校 於民國91年2月21日以及同月26日訪問橫濱山手中華學校

(3)

日本的華僑學校名稱裡面,全部都會加上「中華」兩個字。中華指 的便是中華文化,也就是以教育中華文化為首要課題。只不過,因為加 了華僑兩字,所以正確地說,應該是「對海外的中國人施予中華文化的 教育」 。另外,將其文化彙整後則如下所示。

1、學習中文的聽、說、讀、寫四種技能。

2、學習中國地理、歷史,使學生能為身為中國人而引以為傲。

3、學習中國的倫理道德。以孔子、孟子所提倡的儒教中心思想,且為 中國人崇高價值觀的“忠孝仁愛信義和平”,以及禮義廉恥之倫理 為根本的一連串德目來修身,亦即培養人格。

4、學習現代中國的建國方針三民主義,培育可致力於未來中國政治體 制移轉的華僑華人。

橫濱中華學院的杜校長說:學習以上的各項目便是華僑教育的第一

宗旨。此外還提及,中、日、英語的三國語言教育使是日本華僑學校的

特色,且依政治理念的不同,各個學校所教授的歷史觀亦或政治觀也同

有所異。關於三國語言的教育方面,橫濱中華學院是從國小一年級開始

(4)

便採中、日、英三語並進教學方式,其中的中文教育方面,是採用中華 民國國立編譯館的教科書,教授與台灣學校同學年的內容。杜校長說:

說起來大部份都是在施行中華民國的「國民教育」 。此外,橫濱中華學 院的華僑教育特色中,談及培育致力於學習三民主義及中國未來政治體 制移轉的華僑華人這點,也是一大特色。杜校長又說:所謂的橫濱中華 學院華僑教育,一言以蔽之就是「培養持有中華靈魂、放眼世界的人」 。 持有中華靈魂指的是,學有中華文化的高品性華僑華人;放眼世界的人 指的是,可以靈活運用中文、日文、英文而活躍於世界舞台的人。此外,

現實問題方面,因為橫濱中華學院是為中等教育機關,所以除了前面所 提及的部分之外,輔導學生高中、大學入學考試也是其特色之一。

(3)山手中華學校

黃校長說:華僑教育的目的會隨不同時代的情況而有些許的變化。

早期的華僑教育有落葉歸根的觀念,因為早晚都會回到自己的國家,亦

即中國,所以為了在海外能適應自己的國家,而盡可能地讓孩子們接受

與自己國家(中國)國內相同的文化和語言教育為目的。並不是為了在

日本過生活的方法,而是以歸國為前提的教育。之後,在第二次世界大

戰爆發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的這段時間,華僑教育中出現了民族

(5)

教育的觀念。這裡所說的民族教育,是愛國而進步的。在這個時期,由 於袓國遭到破壞,以致救國運動盛行,如此一來,居於海外的華僑也以 身為中華民族為傲,為了愛國、救國,便興起了激奮子女的教育。此外,

在 1952 年橫濱的華僑學校化分為二,反倒因為這個化分事件,而使的 華僑教育其愛國及救國的口號變得更為鮮明。這樣的民族教育持續到 80 年代。進入 80 年代之後,打出改革開放政策,加速與日本之間的交 流,自 80 年代後半開始,在日本企業之中,對精通中文或中國情事的 人材需求增加,很多的華僑便進入日本企業之中。至目前為止,對華僑 門戶未開的日本企業,也開始雇用華僑了,第三代的華僑開始以猛烈的 陣勢大舉進入日本社會之中。在這樣的前提下,也開始出現與日本人結 婚的現象,此外,由於 1985 年國籍法之修訂

12

,單親為日本人的小孩,

其國籍必須歸入日本籍。因此大量出現非中國籍而有中國血統的華人。

在這一類華僑進入日本社會的背景之下,華僑華人將生活的重心放在日 本,於是華僑教育的方針自然就有所變化了。重要的並非早期那種以歸 國為目的的教育,也不是狹意的民族教育,而是傳承中國的文化。所以 說,現在在日本的華僑教育所指為:學習中華文化,建構中國人身為中 國人、日本人身為日本人其不同歸屬之身份的同時,更重要的是也紮實 地學習目前所在之國家的文化。因此,山手中華學校的華僑教育,歷經

12 1985年之前日本國籍法採用父系血統制,1985年修訂之後改用父母血統 制,即生時父或母為日本人者具有日本國籍。

(6)

許多的變遷,現在可以說是以中華文化為支柱的多文化共生為目的的教 育。

(4)神戶中華同文學校

金校長說,所謂的華僑教育宗旨,比起以前多多少少有了變化。以 前學校的學生幾乎都是中國籍,但是 1985 年國籍法修訂後,學校的中 國籍就變的更豐富了。特別是日本籍現在為 50.6%,因此,以中國人為 傲、身為中國人不這麼做、不可以那麼做等等的說法已經行不通了。現 在金校長則指導學生,首先請以自己的出身為傲。教導學生,若自己的 父母是中國人就以身為中國人為傲;若父母親之中有一個為日本人或都 是日本人也以身為日本人為傲。金校長說:以這個想法為基礎,並非狹 意的民族主義式思考,而是培養出真正富有每一個國家的人都可以和睦 適應的國際協調精神的人才,才是日本華僑教育的根基,亦是其特色。

二、現代日本僑校共同之目的及其特徵

各校共同的華僑教育目的似乎是在於以中文教育為主軸,而培養出

個人認同的這一點上。另外,我們知道,現在的華僑學校和創立之初的

目的有所不同。早期的華僑學校,是在華僑們遲早會回到袓國的概念下

(7)

來經營的。亦即落葉歸根的思想。但是,之後在戰爭及袓國國內政治體 制、經濟狀況以及日本國內社會變遷的背景之下,現在的華僑華人們,

開始將生活的重心放在居留地了。亦即落地生根。隨著這樣的改變,華 僑學校的職責也迎接巨大的轉換期,現在,一方面推行以繼承中國文化 為目的的教育,當然也包含語言;另一方面,則也推行得以在日本

當 扎根為目的的教育。

嚴格地說,不僅僅是日本,也推行著視野更廣而以多文化共生為目 的的教育。換句話說,也就是華僑教育本身已由落葉歸根移轉至落地生 根的線上了。從多文化共生的觀點來看,落地生根之後,在世界上的各 個國家就會出現百花齊放這種各地開花的現象了吧。不管花開何地,在 已經移轉至落地生根的現在,為了能不忘原則,培養自我認同,繼承中 華文化就變得格外重要了。

接著,針對日本華僑學校的特色作個整理。前面所提到也可以稱之 為中華文化的繼承根基的語言教育,即是日本華僑學校的特色。日本的 華僑學校宿命地採用祖國的語言中文、現地的語言日文、國際語言英 文—三種語言並進的教學方式,依學校的不同而在啟發期、教學方法上 雖有所不同,但是,三種語言並進教學卻是5個學校共通的特色。另外,

比起日本正規學校的英語教育是從國中開始,在華僑學校,在國中就學

以前就已經讓學生們接觸過英語了。這也是一大特色。我想以上就是日

本華僑學校目的及特色上的共通要項。

(8)

貳、日本華僑學校之發展歷史

在此節裡面,試以歷史為軸心而將整理日華僑學校之全體構造。就 是說,為了探究教育行動或教育心性的情況,而概觀以日本及中國之對 華僑的政策為背景之華僑社會的成立以及其發展。但是,在此只不過是 闡明華僑教育的全體性歷史構造之初步嘗試。

一、日本華僑社會的形成

一般來說,在日本開始出現華僑社會是在十七世紀初的長崎縣。但 是當時由於幕府體制之下的鎖國時代,因此不允許從事貿易之中國人居 住在日本境內。

1853年6月為美國海軍貝利(Commodore Mathew Calbraith Perry)率領的四艘艦隊(日本人所稱的黑船)出現於浦賀(神奈川縣)

的海面上,要求日本結束鎖國狀態立即開港。1858年日本終於接受

其要求,跟美國簽訂了日美修好通商條約約定開港,事實上在這時候結

束了日本的鎖國政策。翌年1859年六月,函館、橫濱、長崎的港口

正式對外開放。從1859年之開港到明治初期,到日本來的中國人日

日增加。此時在橫濱與長崎漸漸的開始形成華僑社會。在神戶,以18

68年(明治元年)的神戶港開港為轉機,漸漸的開始形成華僑社會。

(9)

橫濱及神戶的華僑,廣東人佔多數,而在長崎,福建人佔絕大多數。

這樣的華僑社會的形成過程當中,不可缺少的東西是「幫」 。擔任 其運用的「公所」、 「會館」、 「總會」等也慢慢地開始形成。「幫」是一 種族群團體,主要的是以地緣共同體性質的結合以及職業、使用語言之 機能性結合為要因而形成的團體。其結合原理也有在實行形成同一語言 的文化教育之功能。這樣的「幫」到現代社會,成為各地同鄉會仍然存 在著。還有叫做「華僑總會」之組織的存在。此組織是實行遍及華僑社 會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衛生等生活全盤的指導性任務的機關。

這樣的組織陸續設立於日本各地的華僑社會,作為華僑社會的根柢基 礎,至今。從歷史觀點來看,他的意義也非常大。

從形成初期到現在,日本華僑社會遭遇了戰禍及自然災害,但每次 都克服之,而形成目前的繁榮。儘管受到戰禍及自然災害造成的毀滅性 打擊,日本的華僑社會以上述之種種組織為基礎,立刻復興,再說最優 先復興的還是華僑教育機關。我想在下面分別各地方,整理一下其華僑 社會與教育機關之歷史經緯。

二、日本各地的華僑學校之歷史展開

在日本,華僑學校之開辦及其歷史跟祖國國情有密切的關係。在日

華僑學校之開端為橫濱的中西學校。其後,在日本各地,陸續設立華僑

(10)

學校,克服幾次的災害,有時併合有時分裂,已有考證在最盛期當時日 本全國有十一所華僑學校。但是,剛才講過,可惜由於幾次的災害,燒 毀了多數寶貴文獻資料。因此以後必須更多的研究。

在此,試著分別各地方整理華僑學校歷史的展開。在日本之華僑學 校,第二次世界大戰剛結束時,函館、仙台、靜岡、京都、島根等中小 城市也有,總數達到十一所。但是,到現在,1988年歷史悠久之長 崎華僑時中小學校閉校,2002年現存的僑校僅有東京中華學校、橫 濱中華學院、橫濱山手中華學校、大阪中華學校、神戶中華同文學校的 四地域五學校而已。於是,這些四地區加上長崎華僑時中小學校的所在 地長崎,而分別地域回顧各歷史。

(1)在東京的華僑學校之經緯

在東京,於 1899 年,以梁 超為中心而創立的「東京高等大同學

校」是為第一所華僑學校。這個學校,是因為橫濱的大同學校裡沒有高

中部,所以梁啟超便和日本的政治家大隈重信(早稻田大學創辦人)商

量才建造的學校。眾所周知,這個學校的教材裡,採用了很多歐美自由

平等天賦人權學說。而且,與橫濱的大同學校間交流也很頻繁。這個學

校,培養教育出很多傑出的革命人物。但是由於漢口之役的失敗及財政

(11)

危機所致,當時東京高等大同學校的幹事柏原文太郎出面向日本政黨募 得資金,將校名改為「東亞商業學校」得以重建。但是2年後又再陷入 了經營經困難,而引渡給清國公使。校名為「清華學校」 。另外,別的 系統,於 1929 年創立了「東京華僑學校」。創立當時的學生只有 20 多 位。之後,被捲入戰亂之中而不得以做了遷移。而 1945 年美軍的空襲 以致校舍全毀。然而,在隔年將校名改為「東京中華學校」很快地復興 了起來。1948 年遷移至千代田區至今。

東京高等大同學校──東亞商業學校─清華學校─閉校 1899 年 兩年後 ? 年

東京華僑學校──東京中華學校──至今 1929 年 1946 年 2003 年

【圖4—1】在東京之學校系譜

(2)在橫濱的華僑學校之經緯

(12)

(2)—1 橫濱第一期

橫濱的僑校與國父孫中山先生有密切的關係。 在日本第一個華僑 學校設立的動機,是一八九五年孫文來日開始。一八九五年廣州之役失 敗,孫中山先生帶陳少白及陣士良等人脫險抵達日本橫濱(第二次來橫 濱) ,同年十一月二十日在橫濱成立了「興中會橫濱分會」 。以受國父革 命思想影響的居住橫濱之華僑人士馮鏡如為中心,建議設立學校,孫中 山先生也非常同意,一八九七年便設立了華僑學校,校名為「中西學 校」。此時陳少白先生向在上海辦「時務報」之革命同志梁起超先生寫 一封信,託他代為聘請教員。結果請到三位教員,即徐勤、林奎、陳蔭 農。他們皆是科舉學士,也都是康有為的優秀高足。其校址位於橫濱市 中區山下町140番地,即是現橫濱中華學院旁。

當時,橫濱華僑社會除了國父的革命派之外,令有一種勢力。那是 以廣東省南海人的康有為為中心之試圖廢止清朝的舊制度而刷新政治 之保皇派。徐勤他們到了橫濱不久,首先就把國父所定之「中西學校」

名稱,改為「大同學校」。橫濱大同學校開校時,革命派和保皇派,彼

此是合作的。彼此不分親密往來。但是後來兩派一天一天的形成了對立

的現象。一直到1923年關東大地震時,學校被倒塌為止,大同學校

的經營權一直都是掌握在保皇派手中,為以後中國維新黨之根據地。

(13)

(2)—2 大同學校以外的華僑學校

一、 中華學校

1901年和大同學校的教育方針不同的基督教徒以及對廣東話 教學不滿之三江籍人士集資設立中華學校。學校所在地為中區山下 町142番地,現橫濱中華學院處。以上海話教學。

二、 橫濱華僑學校

1908年為與保皇派支配的大同學校對抗而設立。學校所在地為

中區山下町231番地。以廣東話教學。學校逐漸發展,學生數增

加到三百餘人,當時該學校提昌新文化、新知識、推行革命思想教

育。形成革命思想推動的搖籃。國父指導的辛亥革命運動,橫濱華

僑學校的師生積極參加,支援辛亥革命工作。

(14)

三、 志成中學以及中華聖公華僑英語學校

另外還有「志成中學」以及「中華聖公華僑英語學校」。但期規模 不大。

志成學校是為吳肇揚、吳伯康父子發起,由英國人、日本人協助而 設立。主要教學科目有英文、算術、日語、中文。學生人數約四十 人。畢業後承認有報考日本大學的資格。設在現在的山手町本牧和 田六十七番地。

關於中華聖公華僑英語學校,設立年月、地址均不詳,據橫濱華僑 誌說,可能是一所補習班性質之學校。

(2)—3 橫濱第二期

1923年9月1日,震央為相模灣之規模7.9的關東大地震發

生,關東地方一帶一瞬間化為廢墟。由於此大地震,上面講述之五所華

(15)

僑學校,全都倒塌,受到毀滅性的打擊。地震當時,在此些學校裡頭學 習的學生,共有742名。

13

翌年1924年1月、發生大地震的僅四個月後,將上述各學校合 為一校,於山下町一四二番地重建僑校,校名為廣東小學校。同年九月 改稱中華公立小學校。1925年十月校名又改稱橫濱中華公立學校。

校長由吳肇揚來擔任,以廣東話教學,校內並設置三江班,學生數約兩 百人。以後受九一八瀋陽事變、七七蘆溝橋事變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之 影響,加上戰時日本政府開始監督僑校,原有480名的學生人數大副 減少。再說,1945年5月29日橫濱遭到美軍的大空襲,橫濱一帶 燒成廢墟,橫濱中華公立學校的校舍也全燒毀。在這一段,與大地震之 前的五所學校並立的狀況不同,橫濱只有一所僑校。因此,現存的三江 籍畢業生,他們的廣東話比自己的家鄉話還要流利。

14

(2)—4 橫濱第三期

13 王良.1995.《橫濱華僑誌》.日本︰財團法人中華會館. p761

14 杜國輝.1988.《日本華僑学校の沿革と現況》.於<近代日本華僑、華人研究>.

日本.近代日本華僑學術研究會. P106

(16)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不久,以橫濱華僑連合會之學務部為中心,立 刻興起學校再建的運動,加上各華僑人士之出錢出力的結果,1946 年9月新校舍落成,校名成為橫濱中華小學校。同時,獲得中華民國僑 務委員會的認可。十月一日開學,當時的學生約四百名,教師十二名,

職員二人。此時期,受到在祖國進行之國語推行運動的影響,決定所有 課程以國語進行上課,這是橫濱僑校歷史以來第一次以國語為教學媒介 語言而實行教學。1947年七月基於中華民國教育法令,成立學校董 事會,選吳伯康為董事長,聘請陳文灡為校長,並設立初中部,將校名 改稱橫濱中華學校。

1949年以後橫濱中華學校,因直接受到國內政治之影響,而開始呈 現不安現象。橫濱居住的華僑分成支持中華民國的人士和支持中華人民 共和國的人士,相互爭鬥,甚為激烈,形成警察連日戒備的狀態。結果 1952年橫濱中華學校也分成兩個。支持中華民國的華僑利用原橫濱 中華學校的校舍教課,1954年校名改稱為橫濱中華中學,當時校長 為王慶仁。而1968年取得學校法人之資格的同時,校名改稱為橫濱 中華學院。至於支持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華僑,1952年開始私塾式的 分散教育,即說分成小班在家長們的家裡分別進行上課。1953年9 月新校舍落成,位於橫濱市中區山手町而進行教育,校名為橫濱山手中 華學校。學校分裂以後有不少學生流失到日本學校及美國學校。戰後,

橫濱地區的僑校受因意識形態之不同而產生的激烈風浪,由此形成兩校

(17)

並存之現況。

中西學校—大同學校───────┐

1897 年 │ 中華學校──────│

1901 年 │

橫濱華僑學校───├─中華公立學校─橫濱中華小學校─

1908 年 │ 1924 年 1946 年 志成學校───│

? 年 │ 中華聖公華僑英語學校──┘

? 年

┌橫濱中華學校─橫濱中華中學─橫濱中華學院─至今 │ (原校舍) 1954 年 1968 年 2003 年

─ 橫濱中華學校┤ 1952 年 1947 年 │

└橫濱中華學校────橫濱山手中華學校───至今

(分散教育時期) 1957 年 2003 年 1952 年~1953 年

【圖4—2】在橫濱之學校系譜

(18)

(3)在大阪的華僑學校的經緯

在大阪,於 1930 年由北幫公所理事們設立了「大阪中華北幫公所 附設振華小學」。創立之初學生人數 77 名,上課則以北京話進行。從 1919 年左右開始,雖然提倡華僑學校的必要性,但因為找不到教師且 經濟困難的因素,直到 1930 年大阪中華北幫公所附設振華國小創立之 前,都無法實現華僑學校的設立。之後,於戰後 1946 年成立了「關西 中華國文學校」 ,招收學生人數 260 名。同年 10 月將校名改為「大阪中 華學校」至今。

大阪中華北幫公所

附設振華校學校───閉校 1930年

關西中華國文學校─大阪中華學校───至今 1946年 同年 10 月 2003 年

【圖4—3】在大阪之學校系譜

(19)

(4)在神戶的華僑學校之經緯

神戶華僑學校之創立,保有與橫濱華僑學校非常相似之歷史。亦 即,清末革命派與保皇派之活動為其背景。神戶華僑學校是 1899 康有 為及其弟子梁 超所創立,當時校名為「華僑同文學校」 。這個學校是 由幼稚園、國小、初中這三個部門所編成,學生人數 121 人。上課的語 言和當時的橫濱一樣,採用廣東話。之後,在神戶也成立了好幾所學校。

1914 年「神戶華強學校」成立,學生人數 200 餘人,上課採廣東話教 學。接著於 1919 年成立了「中華公學」 。這個學校主要是以來自所謂三 江--江蘇、浙江、江西—的學生為主,上課的語言是北京話。但其學生 人數不明。之後,1931 年「神戶華強學校」與「中華公學」合併,成 為「神阪中華公學」 。上課語言為北京話。滿州事變爆發、中日戰爭開 始,陸續出現許多回歸祖國的人,以致學生人數銳減。為此 1939 年,

康有為等人所創立的「華僑同文學校」及「神阪中華公學」合併,成為

現在的「神戶中華同文學校」 。當時學生人數為 122 人,上課語言為北

京話。該校於 1945 年受到美軍空襲全毀,但在隔年便重建完成,學生

人數高達 1000 餘人。

(20)

華僑同文學校 ───────────┐

1899 年 │

├─神戶中華同文學校──至今 神戶華強學校──┐ │ 1939 年 2003 年 1914 年 ├─神阪中華公學─┘

中華公學──┘ 1931 年 1919 年

【圖4—4】在神戶之學校系譜

(5)在長崎的華僑學校之經緯

長崎的華僑學校和之前所提及的華僑學校創立背景都不同。相對於 橫濱及神戶等華僑學校是由反體制派亦即革命派及保皇派所創立,僅有 長崎華僑學校是體制派亦即清國政府所創立。這一點便是長崎華僑學校 創立的相關特色。1905 年在長崎駐在領事的提倡下創立了「長崎華僑 時中學堂」 。

當時獲得北京學部的認可,學生人數 42 名。在中華民國成立後的

1918 年,重新獲得中華民國教育部的認可,隔年將校名改為「長崎華

僑時中小學校」 。學生增加了約 200 名,以北京話授課。第二次世界大

(21)

戰中,受到日本軍方的壓力以及回歸袓國學生增加的緣故,學生人數減 少到只有 60 名。戰後雖然學生人數增加到 120 名,但是在 1988 年,因 為財政困難以及學生數的銳減,以致在最後 2 位畢業生畢業後便停辦。

長崎華僑時中學堂────長崎華僑時中小學校──────閉校 1905 年 1919 年 1988 年

【圖4—5】在長崎之學校系譜

三、 有關橫濱大同學校之當時輪廓

(1)關係橫濱大同學校的成立日期

孫中山所提倡的中西學校被保皇派更改校名為大同學校一事,就如

同前面所提過的,但其實就大同學校的創立日期則有二個說法。其一,

(22)

是 1897 年,另一個則是 1898 年。這兩個日期之差有一年。

2002 年 11 月 6 日,筆者在中央研究院外交檔案館發現了耐人尋味 的資料。那份資料是康有為在大同學校十五週年記念典禮上所朗誦的祝 賀詞草稿及抄本

15

。根據那份資料記載,孔子 2462 年宣統三年該校迎接 十五週年慶。我想這可以做為今後研究的參考依據,因而將它記下來。

(2)創立之初大同學校對世界的影響

日本華僑學校的形成與他國相比較的話,華僑學校前身的私塾形態 機構算是非常的少,與當時日本教育制度類似的近代學校是當初成立上 的一項特色。而這樣的近代華僑學校是以橫濱大同學校為開端。當時他 國無與倫比的近代性華僑學校是世界各國新式華僑學校創立的典範。而 關於印尼華僑學校創立方面,乃是以 1901 年所設置的華僑學校為開 端,也有書籍記載它仍然是以日本的大同學校為樣本而創立的

16

。另外,

在美國,波蘭的 ORGONIAN SOCIETY(文件館)中索書號(MSS1504B)

15 參閱本論文 P187 附錄三

16 西村俊一.1991.《現代中国と華僑教育》日本.多賀出版. P249

(23)

之中,仍然保有『幼稚新讀本』

17

這本大同學校的教科書。這說明當時 美國所創立的華僑學校直接使用大同學校的教科書,亦或在製作教科書 時以它為參考依據的可能性相當高。

大同學校對國內的影響也不小。台灣省政府教育廳主編中華兒童百 科全書第6冊針對國歌而寫的章節中是這樣記載的。「民國元年前後,

在各級學校中,曾流行一首梁啟超先生作詞,日本橫濱大同學校譜曲的 愛國歌,開頭是【泱泱哉,我中華】。這首歌共有四大段,詞意是說中 國地大物博,用以激發國民的愛國心。」在民國開國後,國歌尚未制定 的時期,由梁 超作詞、橫濱大同學校譜曲的愛國歌和國歌一樣,在國 內也常常被朗朗唱著。

由於有這樣的記載,所以可以推測出橫濱大同學校是個對國內外都 有影響力的學校。

17 《幼稚新讀本》大同學校

光緒28年7月 孔子誕生2453 明治35年8月10日發行 印刷者 橫濱市山下町56番地 致生號

發行者 橫濱市山下町58番地 清國人 馮柴珊 編輯者 林奎慧儒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中華民國 102 年 5 月 14 日中市教幼字第 1020025291 號函訂定發布 中華民國 102 年 12 月 31 日中市教幼字第 1020100764 號函修正發布全文 13 點,並自即日生效 中華民國 104 年

學校須在註冊日通知學生有關的校本應變安排 由於今年為 非抽樣年 ,如個別學校因惡劣天氣 或特殊情況而停課,可根據 校本處理機制

中華民國一百零六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勞特字第 1063001251 號函訂定 中華民國一百零八年十月二十三日發特字第 1083001675 號函修正第六點附件四

 為協助新來港非華語學生融入學校,教育局 資助啟動課程及適應課程,並為啟動課程畢

中華民國九十六年十月一日勞職特字第 0960501957 號令訂定 中華民國九十七年七月十日勞職特字第 0970503244 號令修正

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資助大學及絕大部分專上院 校接納應用學習中文(非華語學生適用)的「達 標」

中華民國一百零二年十二月二十日職訓字第 1022500888 號令訂定 中華民國一百零三年四月十七日發法字第 1036500433 號令修正 中華民國一百零三年十二月三十一日發訓字第

中華民國八十四年八月三十日 教育部台(84)參字第○四二七六三號令訂定發布 中華民國八十六年四月九日 教育部台(86)參字第八六○一七四一七號令修正發布第二條、第三條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