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實踐之分析比較 實踐之分析比較 實踐之分析比較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實踐之分析比較 實踐之分析比較 實踐之分析比較 "

Copied!
4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五章 第五章

第五章 第五章 晏陽初 晏陽初 晏陽初、 晏陽初 、 、陶行知 、 陶行知 陶行知、 陶行知 、 、梁漱溟平民教育思想與 、 梁漱溟平民教育思想與 梁漱溟平民教育思想與 梁漱溟平民教育思想與 實踐之分析比較

實踐之分析比較 實踐之分析比較 實踐之分析比較

陶氏等三位都生於清末民初,正是舊教育與新教育交替之際,在教育 思想與政策上,不斷地改變。西方教育思想的出現,及新式學校的興起,

使得陶等三人得以有接受西學的機會。民初的教育思想蓬勃發展,主要有 軍國民教育思想、公民道德教育思想、實用主義教育思想、平民教育思想、

社會主義教育思想、國家主義教育思想。又國際知名教育家交流訪問增 多,如杜威、孟祿等來華講學,而出國留學歐美、日本的學生亦多,帶回 各種新的思想觀念,對國內的教育思想影響深遠。可說他們三人正是新知 識分子產生的時代,新的知識體系、新的人生願景、新的價值觀、新的教 育理念,在救亡圖存的目標下,他們開始追求其教育理想和實踐他們的教 育理念。以下就陶等三人的生平事蹟、平民教育思想與實踐做一分析。

本章共分三節,第一節闡述陶等三人與平民教育之關係;第二節分析 比較陶等三人的平民教育思想與實踐之關係;第三節闡述陶等三人的平民 教育思想與實踐之意義與評析。分述如下: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晏陽初 晏陽初 晏陽初 晏陽初、 、 、陶行知 、 陶行知 陶行知 陶行知、 、 、梁漱溟 、 梁漱溟 梁漱溟 梁漱溟推動 推動 推動 推動平民教育 平民教育 平民教育 平民教育的歷程 的歷程 的歷程 的歷程之比較 之比較 之比較 之比較

一 一 一

一、 、 、 、求學階段 求學階段 求學階段 求學階段, , ,晏 , 晏 晏氏 晏 氏 氏為華工開辦識字班 氏 為華工開辦識字班 為華工開辦識字班, 為華工開辦識字班 , , ,並決心回國後推動平民教育 並決心回國後推動平民教育 並決心回國後推動平民教育 並決心回國後推動平民教育 工作

工作 工作

工作, , ,興起了平民教育運動 , 興起了平民教育運動 興起了平民教育運動。 興起了平民教育運動 。 。 。

1 求學階段,陶氏和晏氏都曾出國留學,且獲得碩士學位。梁氏則中學畢業後不 肯升學,參與革命,靜心自修,研究佛法。當陶與晏在美國求學時,梁則被 聘到北京大學任教。

2 1918 年晏氏獲得學士學位後,被基督教會派遣到歐洲進行戰地服務工作,因 此了解華工不識字之苦,乃開辦華工識字班,為華工編寫《千字課》,並決心 回國後推動平民教育。由此可見,陶等三人當中,晏是最早投入平民教育工作。

二、晏氏獲得學位回國 晏氏獲得學位回國 晏氏獲得學位回國, 晏氏獲得學位回國 , ,實地了解我國平民教育的概況之後 , 實地了解我國平民教育的概況之後 實地了解我國平民教育的概況之後, 實地了解我國平民教育的概況之後 , ,才進行 , 才進行 才進行 才進行 平民教育工作

平民教育工作

平民教育工作

平民教育工作。 。 。 。

(2)

晏氏獲碩士學位後回國,花了一年多的時間遊歷十九個省,實地了解 我國平民教育的概況之後,開始長沙、杭州、煙台、嘉興、武漢的平民教 育試驗。兩年後,在湖南設「平民教育委員會」,設立千餘所平民學校、

平民讀書處。

三、1923 1923 1923 1923 年 年 年- 年 - -1925 - 1925 1925 年 1925 年 年 年, , , ,晏氏與陶氏積極推展平民教育工作 晏氏與陶氏積極推展平民教育工作 晏氏與陶氏積極推展平民教育工作 晏氏與陶氏積極推展平民教育工作, , , ,此時梁 此時梁 此時梁 此時梁 氏才離開北大

氏才離開北大 氏才離開北大 氏才離開北大。 。 。 。

1923 年陶行知與晏陽初、朱其慧等人籌組「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 , 在北京成立總會,編輯《平民周刊》,陶氏與朱經農合編《平民千字課》 , 在各地設平民讀書處,推行平民教育運動。1924 年晏在東三省成立奉軍識 字班。晏氏與陶行知、朱其慧、蔣夢麟聯手發起成立「中華平民教育促進 會」 ,領導三十二個城市的平民教育運動;此時,梁漱溟辭去北大教職。

1923 年 10 月,陶氏在南京推行平民教育。從長子、次子讀《平民千字 課》的經驗中,悟出「連環教學法」。向全城警察講「警察與平民教育之 關係」 ;對私塾教員講「私塾與平民教育」 ;對和尚講「平民教育與宗教」;

與朱其慧一起,到各學校、各團體以及教育廳和監獄等處演講平民教育。

在家裡設立「笑山平民讀書處」鼓勵兒子教祖母識字。與朱經農合編的《平 民千字課》四冊陸續出齊。1924 年 5 月 籌備出版《平民周刊》 。發起籌 備由文學界、教育界知名人士組織平民文學委員會,編輯出版平民文學書 刊。1922~1926 年,陶行知的主要陣地是中華教育改進社,中心工作是平 民教育,此時期陶行知開始對於中國社會和教育問題產生了深刻的認識,

這是陶行知教育實踐的第二階段。

四 四 四

四、 、 、 、1925 1925 1925 1925 年 年 年, 年 , , ,陶行知首先倡導鄉村教育運動及發起成立的 陶行知首先倡導鄉村教育運動及發起成立的 陶行知首先倡導鄉村教育運動及發起成立的 陶行知首先倡導鄉村教育運動及發起成立的「 「 「 「鄉村教 鄉村教 鄉村教 鄉村教 育研究會

育研究會 育研究會 育研究會」 」 」 」 。 。 。 。

1925 年,陶氏在社務報告中就特別強調「本社現在所辦理之事業,一 為科學教育,一為鄉村教育。」 開始倡導鄉村教育運動及籌辦試驗鄉村 師範學校。陶發起成立的「鄉村教育研究會」成立大會,在演講中主張:

先試辦小學,再試辦鄉村師範學校,以為改良鄉村生活之中心。1926 年,

中華教育改進社的名義發表《改造全國鄉村教育宣言書》,決心「籌集一

百萬元基金,征集一百萬位同志,提倡一百萬所學校,改造一百萬個鄉

村」 。

(3)

五 五 五

五、 、 、 、1926 1926 1926 1926 年 年 年, 年 , , ,鄉村平民教育工作因內戰關係暫告一段落 鄉村平民教育工作因內戰關係暫告一段落 鄉村平民教育工作因內戰關係暫告一段落 鄉村平民教育工作因內戰關係暫告一段落。 。 。 。

1926 年 7 月,國民革命軍北伐,戰鬥地區增加,局勢更見複雜。長江 流域都市及農村動亂不已。國內經濟情況日漸惡化,農工商業大受影響。

國內經濟困窘,軍閥擁有巨金,但「平教總會」堅持獨立的民間學術團體 的立場,不能受軍閥金錢的支助。晏氏再三考慮,國內支助,非常渺茫,

乃到國外募款。

六 六 六

六、 、 、1927 、 1927 1927- 1927 - -1937 - 1937 1937 1937 年期間 年期間 年期間, 年期間 , , ,陶等三人設立實驗區進行實驗工作 陶等三人設立實驗區進行實驗工作 陶等三人設立實驗區進行實驗工作 陶等三人設立實驗區進行實驗工作; ; ; ;1929 1929 1929 1929 年

年 年

年, , , ,晏 晏 晏陽初開始在定縣進行的實驗 晏 陽初開始在定縣進行的實驗 陽初開始在定縣進行的實驗; 陽初開始在定縣進行的實驗 ; ; ; 1927 1927 1927 1927- - -1929 - 1929 1929 1929 年 年 年 年, , , ,是陶行知 是陶行知 是陶行知 是陶行知 教育生涯中的黃金時期

教育生涯中的黃金時期 教育生涯中的黃金時期

教育生涯中的黃金時期; ; ;1927 ; 1927 1927 1927 年 年 年, 年 , ,梁漱溟則 , 梁漱溟則 梁漱溟則 梁漱溟則「 「 「覺悟 「 覺悟 覺悟」 覺悟 」 」 」到鄉村建 到鄉村建 到鄉村建 到鄉村建 設是解決中國問題的唯一途徑

設是解決中國問題的唯一途徑 設是解決中國問題的唯一途徑 設是解決中國問題的唯一途徑。 。 。 。

晏陽初赴美演講勸募中國平民教育運動經費,舉家遷居河北定縣,全 身投入定縣的實驗。

「鄉村教育運動」,可說是陶教育生涯中的黃金時期,開辦「曉莊小 學」 、 「曉莊學校」 ,提出「生活即教育」、 「社會即學校」、 「教學做合一」 、

「在勞力上勞心」 、 「行是知之始」等生活教育理論。

梁漱溟「覺悟」 ,認識到鄉村建設是解決中國問題的唯一途徑。梁氏曾 到南京參觀曉莊師範學校,擔任廣州政治分會建設委員會主席,與廣東省 一中校長,透過辦學進行教育改革。

七 七 七

七、 、 、1933 、 1933 1933- 1933 - -1935 - 1935 1935 1935 年之間 年之間 年之間, 年之間 , , ,晏陽初 晏陽初 晏陽初 晏陽初、 、 、梁漱溟等人發起組織 、 梁漱溟等人發起組織 梁漱溟等人發起組織「 梁漱溟等人發起組織 「 「 「鄉村工作 鄉村工作 鄉村工作 鄉村工作 討論會

討論會 討論會

討論會」 」 」之後 」 之後 之後, 之後 , , ,連續三年舉行研討會 連續三年舉行研討會 連續三年舉行研討會 連續三年舉行研討會。 。 。 。此時 此時 此時 此時, , , ,梁氏開始在鄒平進 梁氏開始在鄒平進 梁氏開始在鄒平進 梁氏開始在鄒平進 行鄉村建設工作

行鄉村建設工作 行鄉村建設工作 行鄉村建設工作。 。 。 。

第一次「鄉村工作討論會」 ,在山東省鄒平舉行;第二次在定縣舉行;

第三次在江蘇無錫教育學院舉行。

梁氏在山東鄒平成立鄉村建設研究院,以鄒平為實驗縣進行鄉村建設

工作。梁出版《中國民族自救運動之最後覺悟》,指出歐化、西化均行不

通,要知識份子與鄉村人民打成一片,發展鄉村教育。陸續出版《鄉村建

設大意》 、 《鄉村建設論文集》 、 《自述》 、 《梁漱溟教育文錄》 、 《鄉村建設理

論》等書。

(4)

「曉莊學校」曾遭國民政府封閉,陶氏流亡日本。創辦兒童科學通訊 學校,提出工學團構想;組織工學團、主編曉莊叢書;展開普及教育運動,

提出「小先生制」;號召國共合作,共同抗日;以外交使節身分,出訪二 十七個國家,宣傳對日抗戰。

八 八 八

八、 、 、1937 、 1937 1937 年 1937 年 年 年, , , ,抗日戰爭爆發 抗日戰爭爆發 抗日戰爭爆發, 抗日戰爭爆發 , , ,定縣淪陷 定縣淪陷 定縣淪陷 定縣淪陷, , , ,實驗工作被迫停止 實驗工作被迫停止 實驗工作被迫停止 實驗工作被迫停止; ; ; ;山東 山東 山東 山東 鄉村建設研究院因日軍占領而被迫關閉

鄉村建設研究院因日軍占領而被迫關閉 鄉村建設研究院因日軍占領而被迫關閉 鄉村建設研究院因日軍占領而被迫關閉。 。 。 。

1937 年, 「七七事變」,日本入侵我國,全面對日抗戰開始。正當全 國各族人民掀起了聲勢浩大的抗日救亡運動時,山東鄉村建設研究院仍 在那裡按部就班的從事鄉村建設實驗活動,而沒有投入抗日救亡運動,

最後戰火延及山東,部分人員撤往河南,山東鄉村建設研究院建院七年 (1931-1937)就此結束。定縣也淪陷,實驗工作因此被迫停止。

九 九 九

九、 、 、1938 、 1938 1938 年之後 1938 年之後 年之後 年之後, , ,陶行知致力於全面教育與民主運動 , 陶行知致力於全面教育與民主運動 陶行知致力於全面教育與民主運動, 陶行知致力於全面教育與民主運動 , ,可惜英年早 , 可惜英年早 可惜英年早 可惜英年早 逝

逝 逝

逝; ; ;晏陽初致力於國際平民教育運動 ; 晏陽初致力於國際平民教育運動 晏陽初致力於國際平民教育運動; 晏陽初致力於國際平民教育運動 ; ; ;梁漱溟努力於國共雙方的 梁漱溟努力於國共雙方的 梁漱溟努力於國共雙方的 梁漱溟努力於國共雙方的 協商

協商 協商

協商, , ,不成之後 , 不成之後 不成之後, 不成之後 , ,即退出政治 , 即退出政治 即退出政治, 即退出政治 , , ,致力於文化工作 致力於文化工作 致力於文化工作 致力於文化工作。 。 。 。

陶氏提出「推行普及抗戰建國教育提案」;將戰時教育運動改為全面 教育運動。重慶大學開學,擔任校長;到上海著手育才遷校,籌辦上海社 會大學;致力於民主運動;舉辦講座;賣字興學;腦溢血病逝。

晏氏榮膺「當代世界具有革命性貢獻的偉人」;強調第五項自由:全 球三分之二以上人群「免於愚昧無知的自由」。協助聯合國「文教組織」

推行基本教育。美國國會通援華法案時,特列「晏陽初條款」,撥款二千 七百萬美元作為進行農村復興計畫之用。1950 年之後,晏氏致力於國際平 民教育運動,到菲律賓、印尼、墨西哥、黎巴嫩等國訪問、講學;受邀到 亞、非、拉丁美洲等各國協助鄉村改造運動。

1941 年,梁等人成立「民主政黨同盟」 ,努力於國共雙方的協商,協商 不成決心退出政治,致力於文化工作。發表「敬告中國共產黨」指出共產 黨的錯誤。

茲將陶等三人推動平民教育的歷程摘要如下(表 5-1-1):

(5)

表 5-1-1 晏陽初、陶行知、梁漱溟等三人推動平民教育的歷程一覽表

人物 時間

晏陽初 陶行知 梁漱溟

1891-

1918 求 學 階 段

◎1893 出生(四川省)

◎進入中國內地會所創的西學堂 求學;美國教會中學就學;進 香港史帝芬學堂及聖保羅書院 求學;赴美耶魯大學求學。

◎畢業後受「基督教青年會戰時 工作會」派遣赴歐洲進行戰地 服務;開辦華工識字班;編寫

《千字課》;決心回國後推動平 民教育。

◎1891 出生(安徽省)

◎入縣耶穌教會求學;廣濟 醫學堂,半年後轉入浸理 學堂;考入南京匯文書 院;辛亥革命爆發,組織 愛國講演會、募款活動;

金陵大學畢業後(教會大 學),獲美國紐約大學文科 學士學位。

◎出國留學獲伊利諾大學政 治學碩士,後轉入哥倫比 亞大學研究教育,獲哥倫 比亞大學師範學院「都市 總監資格」;在離美回國的 船上談回國的志願:「我要 使全中國人都受到教育」。

◎1893 出生(北京)

◎前後讀過兩個家塾四 個小學;入北京中西小 學堂;十四歲時入北京 順天中學;順天中學畢 業,不肯升學,與朋友 參加革命。

◎醉心於社會主義,作了 一本「社會主義粹 言」。

◎曾兩度自殺未遂後,靜 心自修,研究佛法;發 表《空元決疑論》,發 揮佛家出世思想。

◎遊湘,目睹南北戰爭之 禍,寫《吾曹不出如蒼 生何》,呼籲制止南北 軍閥內戰。

◎蔡元培聘他到北大任 教,講授「印度哲學」

。 1919-

1926

成立「中 華平民教 育促進 會」推動 平民教育

◎進入普林斯頓大學主修歷史 學,完成碩士學位;回國費時 一年多遊歷十九省調查我國平 民教育概況,主持長沙、嘉興、

杭州、煙台等地推動城市平民 識字運動。

◎在湖南設「平民教育委員會」,

設立千餘所平民學校、平民讀 書處,掀起平民教育的浪潮。

◎有十八個省及三十二個城市相 繼成立了平民教育促進會分會 組織。

◎與陶行知等人聯手發起成立了 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總會,晏 任總幹事,推動鄉村平民教育。

◎把全部課程中「教授法」

一律改為「教學法」。

◎與蔡元培、蔣夢麟、胡適 聯名邀請杜威來華講學。

◎在高師校務會議上強調招 生男女平等,提出《規定 女子旁聽辦法案》。

◎協同美國教育家孟錄組織 教育調查團,調查南京、

上海、廣東、福建等省市 的教育狀況

◎出任《新教育》雜誌主編,

受聘為中華教育改進社的 主任幹事。

◎與朱其慧、晏陽初籌組「中

《印度哲學概論》出 版。

著《東西文化及其哲 學》受到極高的評 價。

◎辭去北大教職,到山東 辦理曹州中學;政府邀 請擔任廣東省政府委 員,力辭婉拒;立志復 興文化,建設農村。

◎至上海崑山、南京曉 莊、河北定縣及山西鄉 村考察鄉村工作。

◎接辦北京《村治》月 刊。

(6)

◎ 到山東煙台與青年會合作,

推動平民教育實驗,設立高 級平民學校。

◎在東三省成立奉軍識字班,設 立三百名軍官參加「師資訓練 班」。

◎ 「平教總會」堅持獨立的民 間學術團體的立場,晏到國 外捐款。

華平民教育促進會」編輯

《平民周刊》推行平民教 育運動。

◎ 在北京成立多處「平民讀 書處」;在南京推行平民 教育。

◎從長子、次子讀《平民千 字課》的經驗中,悟出“連 環教學法”

◎ 向全城警察講“警察與 平民教育之關係”;對私 塾教員講“私塾與平民 教育”;對和尚講“平民 教育與宗教”;在南昌監 獄對四百餘名囚犯演 講,推廣平民教育。

◎在家裡設立“笑山平民讀 書處”鼓勵兒子教祖母識 字。

◎ 與朱經農合編的《平民千 字課》四冊陸續出齊。

◎經張伯苓建議將「教學合 一」改為「教學做合一」。

◎對河南九十餘縣教育局長 演講平民教育;對各界領 袖演講平民教育。

◎籌備出版《平民周刊》及 平民文學書刊。

◎在社務報告中特別強調

“本社現在所辦理之事 業,一為科學教育,一為 鄉村教育。”

◎與朱其慧、王伯秋提議發 起籌備中華女子教育促進 會。

◎成立“鄉村教育研究 會”;主張先試辦小學,

再試辦鄉村師範學校,以

(7)

為改良鄉村生活之中心。

◎倡導鄉村教育運動及籌辦 試驗鄉村師範學校。

◎首倡「藝友制」。 1926 年,鄉村平民教育因內戰關係暫告一段落。

927-

1937 設立實 驗區進 行實驗 工作

◎赴美演講勸募中國平民教育運 動經費,共募得美金五十萬美 元。

◎舉家遷居河北定縣,全身投入 定縣的實驗。

◎定縣成立河北省縣政研究院,

任院長。

◎應邀在美國全國教育會上演講 中國平教運動,藉此在美募 款。“中國平民教育美國合作 委員會”宣告成立。

◎晏、梁等協商發起組織鄉村工 作討論會;

鄉村工作討論 會”,第一次集會在山東省鄒 平舉行;第二次集會在定縣舉 行;第三次集會在江蘇無錫教 育學院舉行。

◎華北農村建設協進會成立,擔 任委員會主席;平教總會遷湖 南長沙;成立農村建設育才 院;在湖南、四川、廣西推行 平教、鄉教實驗;抗戰時期在 重慶創建鄉村建設學院。

◎抗日戰爭爆發,定縣淪陷,實 驗工作被迫停止

◎創刊《鄉教叢訊》,任南京 試驗鄉村師範學校校長。

◎開辦「曉莊小學」,提出「生 活即教育」、「社會即學 校」、「教學做合一」、「在 勞力上勞心」、「行是知之 始」等生活教育理論。

◎南京試驗鄉村師範學校改 名曉莊學校。蔡元培、梁 漱溟等人到校參觀,協助 創立湘湖鄉村師範學校。

◎在江蘇淮安創辦新安小 學,接受上海聖約翰大學 榮譽科學博士學位。

◎「鄉村教育運動」,是陶教 育生涯中的黃金時期。

◎《鄉村教師》周刊創刊,

曉莊學校遭國民政府封 閉,流亡日本。隔年,回 國匿居上海。

◎國民政府取消通緝令,創 辦兒童科學通訊學校,提 出工學團構想;組織工學 團、主編曉莊叢書;中國 普及教育會成立。「即知即 傳」普遍介紹到社會各階 層。

◎展開普及教育運動,提出

「小先生制」,改名行知;

主編《普及教育》周刊,《晨 報》創刊。號召國共合作,

共同抗日。

◎組織國難教育社推展國難

◎梁“覺悟”,認識到鄉 村建設是解決中國問 題的唯一途徑。

◎到南京參觀曉莊師範 學校。

◎擔任廣州政治分會建 設委員會主席,任廣東 省一中校長。

◎在河南縣辦理河南村 治學院。

◎在山東鄒平成立鄉村 建設研究院,以鄒平為 實驗縣進行鄉村建設 工作。

◎第一次全國「鄉村工作 討論會」在鄒平召開;

出席內政部召開的全 國第二屆內政會議。

◎出版《中國民族自救運 動之最後覺悟》,指出 歐化、西化均行不通,

要知識份子與鄉村人 民打成一片,發展鄉村 教育。

◎第二次全國「鄉村工作 討論會」在河北定縣召 開。增劃山東濟寧專區 等十四縣為實驗區。

◎陸續有《鄉村建設大 意》、《鄉村建設論文 集》、《自述》、《梁漱溟 教育文錄》、《鄉村建設 理論》等書出版。

(8)

教育運動,《大眾教育》創 刊。

◎參加倫敦世界新教育會年 會,以外交使節身分,出 訪二十七個國家,宣傳對 日抗戰。

◎國難教育改為戰時教育;

出版《戰時教育》旬刊;

成立戰地服務團、孩子劇 團。

◎山東鄉村建設研究院 因日軍占領而被迫關 閉。全面對日抗戰,被 任命國民參政員,為抗 戰奔走。

1937 年抗日戰爭爆發,定縣淪陷,實驗工作被迫停止;山東鄉村建設研究院因日軍占領而被迫關閉。

1938-

後續的 發展

◎應邀湖南省地方行政幹部學校 教育長;籌備成立鄉村建設學 院,任院長。

◎榮膺「當代世界具有革命性貢 獻的偉人」;強調第五自由:全 球三分之二以上人群「免於愚 昧無知的自由」。

◎美國三所大學贈予榮譽法學博 士學位。

◎美國舊金山頒榮譽市民

◎聯合國正式成立,其教科文組 織倡導的基本教育計劃,即淵 源於此;協助聯合國「文教組 織」推行基本教育。

◎美國國會通過援華法案時,特 列「晏陽初條款」,撥款二千七 百萬美元作為進行農村復興計 畫之用。

◎任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委 員,進行農村建設。

◎至美國;提「援助落後地區人 民」方案;到菲律賓、印尼、

墨西哥、黎巴嫩等國訪問、講 學。致力於國際平民教育運動。

◎在菲律賓建立「國際鄉村改造 研究院」(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Rural

◎被聘參政員;發表三願;

提出「推行普及抗戰建國 教育提案」;將戰時教育運 動改為全面教育運動。

◎全面教育運動開始。

◎重慶大學開學,擔任校 長;到上海著手育才遷 校,籌辦上海社會大學;

致力於民主主運動;舉辦 講座;賣字興學;腦溢血 病逝。

◎到廣西講學「中國文化 要義」與左舜生、張君 勱、章伯鈞等成立「民 主政黨同盟」,努力於 國共雙方的協商。

◎《梁漱溟教育論文集》

出版。

◎決心退出政治,致力於 文化工作。

◎共產黨邀請參加「政治 協商會議」被拒絕;發 表「敬告中國共產黨」

指出共產黨的錯誤。

(9)

Reconstruction)簡稱(IIRR)

◎國際平民教育會因晏氏倡導啟 發鄉村運動和為籌募建立學院 經費,更名為「晏氏鄉村改造 促進會」 (Jimmy Yen’s Rural Reconstrucation Movement, Inc)簡稱(JYRRM)

◎於菲律賓創建國際鄉村改造學 院,任院長、董事長;國際平 民教育會因晏氏倡導啟發鄉村 運動並籌募經費,改名為「晏 氏鄉村改造促進會」。

◎國際學院決定創辦長程研究計 劃:(1)鄉村經濟發展。(2)鄉 村家庭計劃生育。

◎受聘及受邀到亞、非、拉丁美 洲等各國協助鄉村改造運動。

◎中共在定縣成立晏的紀念館並 邀請晏陽初以貴賓身分回定 縣。

◎因肺炎病逝於美國,享年 97 歲。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10)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晏陽初 晏陽初 晏陽初、 晏陽初 、 、陶行知 、 陶行知 陶行知 陶行知、 、 、梁漱溟 、 梁漱溟 梁漱溟 梁漱溟的 的 的 的平民教育思想 平民教育思想 平民教育思想 平民教育思想 淵源 淵源 淵源 淵源 與 與 與 與思 思 思 思 想內涵 想內涵

想內涵 想內涵之比較 之比較 之比較 之比較

本節首先分析比較陶等三人平民教育思想淵源之差異;其次,分析比 較陶等三人的平民教育思想觀點;再其次,闡述陶等三人平民教育思想的 觀點轉換;最後,分析比較陶等三人的平民教育思想實踐之異同。

壹 壹 壹

壹、 、 、晏陽初 、 晏陽初 晏陽初 晏陽初、 、 、 、陶行知 陶行知 陶行知、 陶行知 、 、 、梁漱溟的平民教育思想淵源之比較 梁漱溟的平民教育思想淵源之比較 梁漱溟的平民教育思想淵源之比較 梁漱溟的平民教育思想淵源之比較 一

一 一

一、 、 、 、相同 相同 相同 相同 (

((

(一 一 一 一) )) )陶等三人的平民教育思想都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 陶等三人的平民教育思想都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 陶等三人的平民教育思想都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 陶等三人的平民教育思想都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 。 。 。

晏氏 10 歲的時候就讀完了儒家的四書五經。幼年讀的是傳統的教科 書,如《三字經》 、 《百家姓》 、 《千字文》 、 《千家詩》 、 《論語》 、 《孟子》 、 《大 學》 、 《中庸》 、 《書經》 、 《詩經》 。這些四書五經深深地影響了晏的人生觀。

天天向“天地君親師”的牌位磕頭,日日夜夜對著這牌位,口誦修身、齊 家、治國、平天下的誓言。

在德行修養方面,陶氏常以儒家聖賢之道勉人,他認為教育是一種快 樂的事業,要效法孔子一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發憤忘食,樂以忘憂,

不知老之將至的精神。

梁漱溟以孔子的禮樂替代法律,他說:「孔是走順著調理本能路的先 覺。以後局面不能不走理智調理本能的路,已經是鐵案如山,那就不得不 請教這先覺的孔子。我雖不敢說以後就整盤的把孔子的禮樂搬出來用,卻 大體旨趣就是那個樣子,你想避開也不成的」。梁又勇敢地說出「三軍可 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一語。前人云:「為往聖繼絕學,為來世開太 平」,此正是我一生的使命。此最能反映梁漱溟具有強烈的儒家使命感和 道德憂患意識。因此,在梁氏的心目中孔子是至高的完人。

二 二 二

二、 、 、 、不同 不同 不同 不同 (

((

(一 一 一 一) )) )晏氏和陶氏都曾於耶穌教會學校求學 晏氏和陶氏都曾於耶穌教會學校求學 晏氏和陶氏都曾於耶穌教會學校求學 晏氏和陶氏都曾於耶穌教會學校求學, , ,但晏受基督教的影響較為深遠 , 但晏受基督教的影響較為深遠 但晏受基督教的影響較為深遠 但晏受基督教的影響較為深遠 晏 12 歲的時候,就開始接觸基督文化。晏在教會學校接受西學的系 統薰陶,宗教精神奠定了他日後投入社會教育與服務的工作。晏常說, 「三 C 」 影 響 了 我 一 生 , 就 是 , 孔 子 (Confucius) 、 基 督 (Christ) 和 苦 力 (Coolies)。晏氏心中的大事業,是體現儒家的仁和基督的愛。

( ((

(二 二 二 二) )) )氏晏和陶氏都曾到美國留學 氏晏和陶氏都曾到美國留學 氏晏和陶氏都曾到美國留學 氏晏和陶氏都曾到美國留學, , ,受西方民主思想的影響較為深遠 , 受西方民主思想的影響較為深遠 受西方民主思想的影響較為深遠 受西方民主思想的影響較為深遠

(11)

晏氏第一次體驗民主的真諦是在耶魯大學。塔虎脫教授,他不是教 書,而是傳道,傳的是民主之道。不只是傳道,而且身體力行。他平易近 人,毫無架子。他來上課,沒有跟班,也沒有保鏢。在留學時代雖然受了 許多教授的益處,但「內新黑爾銅像」,兩只手被捆綁受死刑,一點沒有 怕死的神氣。他留下的名言是:I am sorry , I have only life to give my country 。意思是「我很遺憾,我只有一條命獻給我的國家」 ,銅像給 晏氏的影響卻尤為深刻。

陶氏於伊利諾大學攻讀政治學,或又轉入哥倫比亞大學研究教育。陶 氏與杜威有師生關係,在哥倫比亞大學期間,他修過杜威的「學校與課程」

科目。杜威的知識觀、教育觀和民主觀對陶的影響深遠。其次是克伯屈,

克氏的觀點是以社會為中心,非以課本為中心;且反對各自獨立,分別教 學,避免生活經驗的支離割裂。這對陶氏的「教學做合一」有很大的啟發。

第三個是孟祿,陶氏於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就讀時,曾修習孟祿所開的 課程「教育史」三個學期。1921 年孟祿來華期間,陶氏稱讚孟祿博士來華 期間,以科學的方法調查教育狀況,實為教育界開一新紀元。

( ((

(三 三 三 三) )) )平民教育思想運動起源於晏在法國戰場為華工服務的經驗和啟示 平民教育思想運動起源於晏在法國戰場為華工服務的經驗和啟示 平民教育思想運動起源於晏在法國戰場為華工服務的經驗和啟示 平民教育思想運動起源於晏在法國戰場為華工服務的經驗和啟示 平民教育運動起源於 1918 年,晏陽初在法國普藍為五千華工服務,

教華工識字,目睹了華工們工作十餘小時後,在識字班又用心的學習,深 受感動,決心回國後,致力於「除文盲、作新民」的工作。

( ((

(四 四 四 四) )) )梁氏未曾出國 梁氏未曾出國 梁氏未曾出國 梁氏未曾出國, , ,學歷只有中學畢業 , 學歷只有中學畢業 學歷只有中學畢業 學歷只有中學畢業, , , ,但以自學方式求得學問 但以自學方式求得學問 但以自學方式求得學問 但以自學方式求得學問 梁氏的平民教育思想來自於:

1 丹麥民眾學校的啟發:他說丹麥教育啟發了我們,讓我們很明白「自動」

的重要;且認為丹麥的復興可以為中國復興的榜樣。

2 呂氏鄉約的啟發: 「鄉約」是集政治、經濟、教育為一體的村社組織,梁 對它的評價甚高,認為「它是一個倫理情誼化的組織」 、 「它充滿了中國 人精神-人心向上之意」 。

3 梁氏從泰州學派看到了社會改造運動的力量與成果,對於出身平民的泰 州人物,卻皆能施行教化的工作,身為讀書人,更應以此為志,是以不 空談理論,同時也重視實踐的工作。

4 受五四時期學術思想自由的影響:新青年的反傳統論直接刺激了梁氏研 究東西文化,間接引發梁的社會教育思想,對鄉村建設理論的研究。

( ((

(五 五 五) 五 )) )共產黨領導的農民運動的成功 共產黨領導的農民運動的成功 共產黨領導的農民運動的成功 共產黨領導的農民運動的成功, , , , 「 「 「 「掃除了 掃除了 掃除了」 掃除了 」 」 」梁氏以前對農民和農村能解 梁氏以前對農民和農村能解 梁氏以前對農民和農村能解 梁氏以前對農民和農村能解 決中國問題的

決中國問題的 決中國問題的

決中國問題的「 「 「 「懷疑 懷疑 懷疑 懷疑」。 」。 」。 」。

梁漱溟所以在 1927 年後相信只有從農村入手中國問題才能得到解

決,從而選擇鄉村建設為中國文化的根本出路,這與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農

(12)

民運動對他的影響分不開的(鄭大華,2001:226-227)。共產黨領導的農 民運動的成功對梁漱溟產生了兩點影響:一、消除了他對自己選擇鄉村建 設作為中國文化之根本出路的懷疑。…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農民運動取得的 成功,使梁漱溟「掃除了懷疑」,增強了選擇鄉村建設作為中國文化出路 的信心。二、使他認識到了用一種農民運動取代共產黨領導的農民運動的 必要性。他說:自某一意義上來看,共產黨的作為,實是中國的一種農民 運動。…;要想消除共產黨的農民運動,必須另有一種農民運動起來代替 才可以(鄭大華,2001:227)。因此,梁氏認為農民運動實為中國農民運 動的正軌,可以替代共產黨(領導的農民運動)。

由此可知,陶等三人因生長和受教的背景不同,因此,他們的平民教 育思想也有所不同。以下就陶等三人的平民教育思想做一分析比較。

貳 貳 貳

貳、 、 、晏陽初 、 晏陽初 晏陽初 晏陽初、 、 、 、陶行知 陶行知 陶行知、 陶行知 、 、 、梁漱溟 梁漱溟 梁漱溟等三人 梁漱溟 等三人 等三人 等三人平民教育思想 平民教育思想 平民教育思想內涵 平民教育思想 內涵 內涵 內涵之比較 之比較 之比較 之比較 一

一 一

一、 、 、 、陶等三人的平民教育思想理念一致的地方 陶等三人的平民教育思想理念一致的地方 陶等三人的平民教育思想理念一致的地方 陶等三人的平民教育思想理念一致的地方 (

((

(一 一 一 一) )) )陶等三人主張教育應普及於全民 陶等三人主張教育應普及於全民 陶等三人主張教育應普及於全民 陶等三人主張教育應普及於全民

晏氏認為要喚起民眾,啟發農民的智慧,要從「讀書識字」著手進行 人的改造;教育、開發和鍛鍊七千萬的青年農民,是救亡圖存的基本工作。

梁氏認為教育應普及於全民,一個鄉學(或村學)要把一鄉(或一村)的 全社會民眾,通統當做學生,把全鄉(或全村)裡頭的男婦老幼包括在內,

都算是鄉學(村學)的教育對象。因此,村學鄉學的教員就不能單以教書為 足,且不能單以教校內學生為足,應當以闔村人眾為教育對象,而尤以推 進社會工作為主。

陶行知畢生所關注,所從事的重要工作,是如何使教育普及,如何使 沒有機會受教育的人可以得到他們所需要的教育。1922 年,新學制頒布,

陶相當的關心,在學制系統草案討論會上曾發言重視成人教育、初等教、

師範教育等意見。

( ((

(二 二 二 二) )) )陶等三人都具有人文主義的教育思想觀 陶等三人都具有人文主義的教育思想觀 陶等三人都具有人文主義的教育思想觀 陶等三人都具有人文主義的教育思想觀

晏氏主張: 「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的民本思想;主張教育機會均等,

消除人格的不平等;注重婦女教育及提倡第五項自由:人民免愚昧無知的 自由。

陶氏主張:教育機會均等、提倡女子教育及掃除文盲和文化盲。

梁氏主張:教育機會均等、兩性平權與關懷弱勢族群的教育。

(13)

( ((

(三 三 三 三) )) )陶等三人都倡導成人及繼續教育與終生學習理念 陶等三人都倡導成人及繼續教育與終生學習理念 陶等三人都倡導成人及繼續教育與終生學習理念 陶等三人都倡導成人及繼續教育與終生學習理念

晏氏認為民眾教育的一個任務,是對於人之一生都有其適當的教育。

教育的範圍應該放寬,時間應該放長,自出生到老死,都在教育的活動之 中。生活的過程應該就是教育的過程,民眾教育應該顧到這一點。因此,

晏氏將「平民教育」的工作分為兩步:第一步是「識字教育」,第二步是

「繼續教育」 。

陶氏倡導成人及繼續教育與終身學習理念:強調活到老,學到老;學 到老,教到老,一直到進了棺材,才算畢業。 「到處是學校,到處受教育」、

「處處是生活,處處是教育」、「時時學習、處處學習、事事學習」。亦即 整個社會是生活的場所,也是教育的場所。

梁氏兼具社會教育與終身學習理念:提倡教育改革,實踐社會教育理 念;教育應盡其推進文化改造社會之功;教育宜放長及於成年乃至終身;

透過成人教育,改造與創造中國文化。

( ((

(四 四 四 四) )) )陶等三人都重視社會教育的功能 陶等三人都重視社會教育的功能 陶等三人都重視社會教育的功能 陶等三人都重視社會教育的功能, , , ,主張社會離不開學校 主張社會離不開學校 主張社會離不開學校 主張社會離不開學校, , ,學校更不能 , 學校更不能 學校更不能 學校更不能 脫離社會

脫離社會 脫離社會 脫離社會

陶氏認為要運用社會的力量使學校進步,動員學校的力量,幫助社會 進步。進而指出不運用社會的力量,便是無能的教育;不了解社會的需求,

便是盲目的教育。「教育即學校」觀念即在打通或拆除此高牆,而能使社 會與學校的自然流通,產生互相影響及共同支援的效用。如此即可「使社 會含有學校的意味,也使學校含有社會的意味。」換句話說是社會離不開 學校;學校也脱離不了社會的意思。

晏氏與「平教總會」同仁體認到過去的教育與生活脫節,社會與教育 隔離。晏氏認為如果沒有本地人的參與,難以長久的,且改造工作無能實 現。「育才院」著重於社會改造,也就是自鄉村基層入手,和其他實驗縣 著重自上而下的政治建設不同。採取「組織教育」制以扣合學校與社會,

也就是學校課程與社會建設節目的密切配合, 「學生體」不只是學齡兒童,

還包括全村居民(文盲及已受教育的男女),都是鄉村改造的共同目標努 力。

梁氏也提到今之學校教育,一傳統教育也;今之社會教育,一新興教 育運動也。正唯傳統學校教育有所不足,或且日益形見其缺短,乃有今之 所謂社會教育(或民眾教育或成人教育)起為補救(梁漱溟,1972:203)。

為了使教育更好地適應社會的需要,為建設鄉村服務,梁漱溟專門設計了

一套以社會為本位的教育體系。其主要內容包括:改變了舊式的教育體

制,要求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融合歸一」 。

(14)

二 二 二

二、 、 、 、陶等三人的平民教育思想不一致的地方 陶等三人的平民教育思想不一致的地方 陶等三人的平民教育思想不一致的地方 陶等三人的平民教育思想不一致的地方 (

((

(一 一 一 一) )) )陶等三人對中國社會問題的看法不一 陶等三人對中國社會問題的看法不一 陶等三人對中國社會問題的看法不一 陶等三人對中國社會問題的看法不一 1

11

1 晏氏的觀點 晏氏的觀點 晏氏的觀點 晏氏的觀點

晏陽初在推行平民教育工作和經驗中,體驗了國人和全球共通的現 象:愚、窮、病、私。晏認為中國的教育問題是「誤教」與「無教」;是 學非所用,用非所學;同時也指出中國的教育制度與內容,不合國情也不 切實際;雖然各地辦理了許多的平民教育,但成效不彰。

2 22

2 陶氏的觀點 陶氏的觀點 陶氏的觀點 陶氏的觀點

(1)政治問題:清末,正逢外患猖獗,滿清軍事失利、割地賠款,導致門 戶開放,國家面臨被列強瓜分的危機。民國新成立,國人醉心於民主 政治,各派政黨出現,競逐政權,演變成軍閥割據的局面。西方各種 的思想在這動亂之際,進到了中國。

(2)經濟問題:中國土地分配不均,佃農租額偏高及無土地的農民數增加 等問題嚴重。中國之所以常有飢荒發生,其主要原因是天災瀕繁,森 林被毀、無水利灌溉、農民生計困難所以時常要挨飢受餓。

(3)社會問題:

人口問題:陶曾在《中華民族之出路與中國教育之出路》一文中指出,

要想救中國,應當注意三點:一、教人少生小孩子;二、教人創造富 的社會,不創造富的個人。三、教人樹立平等互助的世界。

男女不平等問題:當時農、工階級已逐漸地抬頭,但社會仍然男女地 位不平,男尊女卑問題嚴重,陶氏抨擊一夫多妻,實罪惡叢生。

土地問題與土地政策:土地分配的不平均,農場規模的微不足道,佃 農交租額之高以及無土地農民人數的增加等等

鄉村問題:鄉下人充滿了個人自由主義,富有無政府脾氣。迷信及多 子多孫多福壽的心理。

(4)文化問題:陶對於 1935 年,十二月九日的「一二九運動」極表讚揚,

且肯定的指出這是大眾的新文化運動,陶認為這種大眾新文化旨在強 調大眾文、大眾語、大眾歌曲、中眾畫等文化問題,進而達到文化的 解放

(5)民眾教育方面的問題:陶認為中國的民眾教育不受重視,害了偏枯病、

守株待兔病和尾巴病三種病。

3 33

3 梁氏的觀點 梁氏的觀點 梁氏的觀點 梁氏的觀點

(1)社會問題:鄉村的毒品問題嚴重;教育不普及,社會亂象,無理可講;

生育及土地方面的問題等等。

(2)政治問題:帝國主義與封建軍閥、共產黨和軍權政權分裂,國權樹立

(15)

不起等問題嚴重。

(3)經濟問題:天災人禍加重了鄉村的負擔、西方資本主義與不平等條約 阻礙了工商業的發展。

(4)文化問題:倫理本位的社會被破壞;職業分立的社會被破壞;教育機 會被壟斷,造成教育機會不均等;經濟機會被壟斷,造成貧者愈貧,

富者愈富;政治機會被壟斷,造成政權操在少數人手裡。

陶行知與梁漱溟對中國問題的看法較一致,兩人都認為是政治、經 濟、社會、文化和教育方面的問題。軍閥割據、西方資本主義入侵、天災 人禍及大小軍閥官吏強占土地,土地分配不均,更加重了鄉村的負擔,他 們同時呼籲要節育,教人少生小孩。此外,陶氏和梁氏都提到男女不平等 的問題,梁氏進一步提到共產黨問題和教育機會被壟斷,造成教育機會不 均等;經濟機會被壟斷,造成貧者愈貧,富者愈富;政治機會被壟斷,造 成政權操在少數人手裡。晏氏則認為愚、窮、病、私是中國和全球共通的 現象,梁氏則不認為。

陶氏等三人對於中國社會問題,看法雖然不一,但他們三人一致的強 調要從「教育」著手,來解決中國的社會問題。晏氏強調要進行人的改造,

革心革新「除文盲、作新民」是平民教育的主要工作;陶氏強調平民教育 運動是平民的讀書運動,普及平民教育的方法,要以不識字為恥,讀書與 飯碗發生關係,要以強迫方式徹底執行。梁氏則提倡鄉村建設,認為「農 民自覺」 、 「鄉村自救」要從農民的教育著手。他們三人一致的認為中國農 村問題關鍵不在農業生產量不足而在於農民教育水準的低落,因此,被視 為「平民教育派」 。

( ((

(二 二 二 二) )) )晏氏具有全球休戚與共的意識觀 晏氏具有全球休戚與共的意識觀 晏氏具有全球休戚與共的意識觀 晏氏具有全球休戚與共的意識觀; ; ;陶氏則具有多元文化的思想觀 ; 陶氏則具有多元文化的思想觀 陶氏則具有多元文化的思想觀 陶氏則具有多元文化的思想觀 1

11

1 晏氏的觀點 晏氏的觀點 晏氏的觀點 晏氏的觀點

晏氏具有全球休戚與共的意識觀,晏氏認為愚、貧、弱、私決不是 中國獨具的特色。南美、非洲、印度和許多東南亞的國家都存在著類似 的情況。事實上,世界上有 3/4 的人口處於愚昧、營養不良、住宅簡陋、

疾病纏身的境地。當代,沒有一個國家能單獨保障本國的安全,也沒有 一個國家能獨自維護國民的健康狀況。所以,晏氏強調愚、貧、弱、私 並不是中國人民特有的問題,而是占世界人口三分之二的人民共同存在 的問題。

1943 年夏天,晏氏在美國各地演說平民教育的重要,並對羅斯福總 統倡導的「四大自由」加以評論。晏氏強調第五自由-全球三分之二以 上人群「免於愚昧無知的自由」的重要。

1950 年起,晏氏致力於國際平民教育運動,將定縣的經驗推向國際舞台。

晏氏從事鄉村平民教育前後達六十餘年,因而被譽為「國際平民教育之父」 。

(16)

2 22

2 陶氏的觀點 陶氏的觀點 陶氏的觀點 陶氏的觀點

多元文化教育的基本理念應該是(1)反種族主義。(2)平等待遇。(3) 了解文化背景。陶氏主張要讓少數民族保有他們自己的語言和文字。陶氏 在〈中國教育政策之商榷〉一文中主張:各省區、蒙、藏應逐漸設立大學,

至少一所,吸收碩學通才,以產生與整理文化;主張正誼之中心先著手設 立文化院,以植大學之基礎。旨在培養蒙賢治蒙,藏賢治藏、並培養五族 共和之公民資格,以謀民族之合作。陶更進一步強調要讓苗族小民族有自 己的文字,無文字的就協助他們製造文字,讓他們自己辦學訓練各民族的 人才,來教育他們自己的人民。而不是強迫他們學漢文,或用漢人教師去 教他們。因此,陶氏認為每一個民族的社會文化,都應保有它自己的特色,

且用它自己的語言書寫記錄自己的文化、語言、風俗、民情。

早在七十年前,晏氏就具有全球化的意識觀,陶氏具有多元文化的思 想理念,可能是由於陶氏和晏氏曾在美國留學,受西方民主思想的影響。

( ((

(三 三 三 三) )) )梁氏注重傳統文化的發揚 梁氏注重傳統文化的發揚 梁氏注重傳統文化的發揚 梁氏注重傳統文化的發揚, , , ,推崇 推崇 推崇 推崇「 「 「 「尊賢尚智 尊賢尚智 尊賢尚智」 尊賢尚智 」 」的精神 」 的精神 的精神、 的精神 、 、 、主張 主張 主張「 主張 「 「 「政教合 政教合 政教合 政教合 一

一 一 一」 」 」 」 。 。 。 。

梁氏一再的強調多數表決與中國尚賢尊師的風氣不合;而尚賢尊師為 人類社會所必要,故多數表決不能用。我們是要發揮倫理上互以對方為重 的精神故要養成一種商量的風氣與相讓的習俗,彼此牽就,互相讓步。梁 氏明確標明他要實現的政治是政教合一的人治政治而非政教分離的法治 政治;這種人治政治就是少數人領導而不依憑多數表決。人治就是尊賢尚 智的路子。梁氏因為受教不足,因此,有許多的見解不符現代化的需求。

( ((

(四 四 四 四) )) )「 「 「 「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 」 」 」 、 、 、 、 「 「 「 「教學做合一 教學做合一 教學做合一 教學做合一」 」 」 」 、 、 、 、 「 「社會即學校 「 「 社會即學校 社會即學校 社會即學校」 」 」是陶氏的生活教育理 」 是陶氏的生活教育理 是陶氏的生活教育理 是陶氏的生活教育理 念

念 念 念

「生活即教育」是陶氏生活教育原理的核心。陶行知的「教學做合一」

的教育理念是來自杜威的「做中學」。強調透過解決問題的學習來取代教 材的死填硬灌,人不只是接受知識,他更要豐富和創造知識。教的方法根 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根據做的方法。事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 教。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此外,「社會即學校」的教育理念,它的涵義 有二:整個社會是生活的場所,也是教育的場所;是社會離不開學校,學 校更不能說脫離社會。陶氏這一思想被批評為理想主義視角的完美和現實 主義視角的盲目。

(17)

參 參 參

參、 、 、晏陽初 、 晏陽初 晏陽初 晏陽初、 、 、 、陶行知 陶行知 陶行知、 陶行知 、 、 、梁漱溟平民教育思想觀點的轉 梁漱溟平民教育思想觀點的轉 梁漱溟平民教育思想觀點的轉向 梁漱溟平民教育思想觀點的轉 向 向 向

1926 年以後,平民教育運動由教育部命令一變而為民眾教育運動;從 前政府不聞不問的事業,一變而為政府最注意最重視的事業。

一 一 一

一、 、 、 、晏 晏 晏 晏氏 氏 氏的觀點轉 氏 的觀點轉 的觀點轉向 的觀點轉 向 向 向

(一)晏陽初平民教育思想的觀點轉向:第一次是從城市平民教育推展到鄉 村平民教育。第二次是由識字教育運動到鄉村建設。

(二)晏氏的鄉村改造思想:

1 農村運動擔負著「民族再造」的使命 2 教育是實現「民族再造」的主要方法

3 鄉村改造運動的精神:深入民間,與平民共同生活;向平民誠心學習,

共同計劃,共同工作;從他們所知開始,用他們已有來改造;以表證 來教習,從實幹來學習;不是裝飾陳列,而是示範模型;不是零碎,

而是整個體系;不是枝枝節節,而是統盤籌劃;不遷就社會,應改造 社會;不是救濟,而是發揚。

二 二 二

二、 、 、 、陶 陶 陶 陶氏 氏 氏的觀點轉 氏 的觀點轉 的觀點轉向 的觀點轉 向 向 向

1925 年,陶在中華教育改進社社務報告中就特別強調「本社現在所辦 理之事業,一為科學教育,一為鄉村教育。」 開始倡導鄉村教育運動及 籌辦試驗鄉村師範學校。陶氏發起成立的「鄉村教育研究會」成立大會,

在演講中主張:先試辦小學,再試辦鄉村師範學校,以為改良鄉村生活之 中心。

1926 年,中華教育改進社的名義發表《改造全國鄉村教育宣言書》 , 決心「籌集一百萬元基金,征集一百萬位同志,提倡一百萬所學校,改造 一百萬個鄉村」。

(一)中國鄉村教育之根本改造 (二)為中國的鄉村創造新的生命

(三)普及鄉村教育的策略:以鄉村學校作為改造鄉村生活的中心;以鄉 村教師作為改造鄉村生活的靈魂;以鄉村自治作為改造鄉村的組織。

三 三 三

三、 、 、 、梁氏的觀點轉 梁氏的觀點轉 梁氏的觀點轉 梁氏的觀點轉向 向 向 向

1927 年梁「覺悟」 ,認識到鄉村建設是解決中國問題的唯一途徑。一

些個人和教育團體也所以會在 1927 年前後開始認識到農民和農村是解決

中國問題的關鍵,從而把他們的工作重心從城市轉到農村,從鄉村轉到鄉

(18)

村建設上來,其最主要原因,是農村經濟的衰落,單純的識字運動不足以 解決鄉村的問題,因此,使人們意識到救濟鄉村是當務之急。梁氏提到平 教會是從識字運動,進而為鄉村運動的。華洋義賑會是從救災工作,不期 而轉到鄉村運動的。曉莊為近年鄉村教育的開山,那是從教育改造的動機 而出現的。無錫的工作,則本於民眾教育民眾運動而來。中華職教社之農 村改進,則為其職業教育運動之一新轉向。河南山東的鄉村自衛,是受刺 激於兵匪之禍。若鴻一先生同梁,則從中國問題多年煩悶後之一種開悟而 來。又如鄉村師範……這種運動與我們頗有相同的地方;就是積極建設鄉 村,改善農民生活。…故我們的運動,不稱農民運動,而稱鄉村運動;不 稱鄉村教育,而稱鄉村建設。但最好是稱鄉村自救運動(梁漱溟,1990:

408-409)。

陶等三人先後將平民教育的識字教育運動轉為鄉村改造運動,雖說觀 點轉換,但主要的工作仍以「鄉村教育」為「民族再造」的主要方法。

兹將陶等三人的平民教育思想淵源、思想內涵與觀點轉向之比較,列表如下

(表 5-2-1):

(19)

表 5-2-1 晏陽初、陶行知與梁漱溟等三人的平民教育思想淵源、思想內涵與觀 點轉向之摘要表

領導人

項目

平民教育思想的內容 晏陽初 (定縣實驗)

陶行知 (曉莊實驗)

梁漱溟 (鄒平實驗)

受儒家思想的影響   

受宗教的影響  

受西方民主思想的影響   平民教育

思想之淵 源

受共產黨的影響 

教育應普及於全民   

倡導成人及繼續教育   

終生學習理念   

人文主義的教育思想觀   

社會離不開學校,學校 不能脫離社會

  

對中國的社會問題看法  

全球休戚與共的觀點 

多元文化思想觀 

平民教育 思想內涵

注重傳統文化的發揚,

主張政教合一



平民教育 思想的觀 點轉向

識字教育運動轉為鄉村 建設運動

  

()為相同的觀點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20)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晏陽初 晏陽初 晏陽初 晏陽初、 、 、陶行知 、 陶行知 陶行知 陶行知、 、 、梁漱溟 、 梁漱溟 梁漱溟 梁漱溟的 的 的平民教育思想實踐之比較 的 平民教育思想實踐之比較 平民教育思想實踐之比較 平民教育思想實踐之比較

壹 壹 壹

壹、 、 、 、定縣實驗 定縣實驗 定縣實驗 定縣實驗、 、 、曉莊實驗與鄒平實驗的工作重點 、 曉莊實驗與鄒平實驗的工作重點 曉莊實驗與鄒平實驗的工作重點 曉莊實驗與鄒平實驗的工作重點 一

一 一

一、 、 、 、定縣實驗的工作重點 定縣實驗的工作重點 定縣實驗的工作重點 定縣實驗的工作重點

晏氏的平民教育思想實踐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以識字運動為主 要,首先發起城市的平民教育運動,進行平民教育的教材編寫,透過不同 的教學方法,進行文藝教育、生計教育、衛生教育及公民等四大教育。第 二階段主要是鄉村建設實驗,定縣的鄉村建設計畫,從文化建設、經濟建 設、衛生建設及政治建設方面著手,但鄉村建設的內容與第一階段四大教 育的內涵並沒有太大的差異,只是換個名稱罷了。

二 二 二

二、 、 、 、曉莊實驗的工作重點 曉莊實驗的工作重點 曉莊實驗的工作重點 曉莊實驗的工作重點

陶氏自 1923 年參與籌組「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 ,編輯平民千字課教 材及《平民周刊》全力推動平民教育事業,為平民教育運動奔走呼號。此 一階段是以推動平教會的工作為重點。及至 1926 年,因內亂的關係,平 民教育告一段落。此時陶氏倡導鄉村教育運動,籌辦試驗鄉村師範學校,

以鄉村學校為改造鄉村生活的中心;以鄉村教師作為改造鄉村生活的靈 魂;以鄉村自治作為改造鄉村的組織。之後,陶氏又提出大眾教育、戰時 教育、掃除文盲辦理成人教育及推動成人及繼續教育等,雖然不同時間有 不同的主張,但以「教育」做為社會改造的精神依然是不變的,可見得他 自始至終都為普及民眾的教育而努力。

三 三 三

三、 、 、 、鄒平實驗的工作重點 鄒平實驗的工作重點 鄒平實驗的工作重點 鄒平實驗的工作重點

梁氏於 1924 年辭去北大教職之後,到曹州中學辦學,梁氏在曹州中 學進行了一些教育改革,如校內一切瑣碎的事都要學生自己動手做,使學 生藉由勞動來體驗生活。同時又主張「我們不規定學生入學應繳學費膳宿 等費的一定額數,聽學生家長自己量力樂輸」 。1927 年之後,梁氏才「覺 悟」,認識到鄉村建設是解決中國問題的唯一途徑,他希望透過鄉村組織 促成地方自治。梁氏在鄉建理論中強調經濟建設要從農業引發工業,才可 以避免個人營利、避免彼此競爭、引入科學技術進行農業改良,組織合作 社提供資金,避免農民被剝削。此外,梁氏還特別強調成人教育與社會教 育不能視為補充支節應付了事,而應視為教育的主要工作,所以他擬訂了 以社會為本位的教育系統草案。最後,梁氏發現高談社會改造卻依附政 權、號稱鄉村運動而鄉村不動,導致鄉村建設失敗。

(21)

貳 貳 貳

貳、 、 、 、晏陽初 晏陽初 晏陽初 晏陽初、 、 、陶行知 、 陶行知 陶行知、 陶行知 、 、梁漱溟 、 梁漱溟 梁漱溟等三人 梁漱溟 等三人 等三人平民教育思想實踐之比較 等三人 平民教育思想實踐之比較 平民教育思想實踐之比較 平民教育思想實踐之比較 晏陽初、陶行知和梁漱溟三人,都經歷清末變法圖強,列強侵略,處 在一個戰亂極端衝突與動盪不安的年代,他們同時看到了國家的問題,為 了解決當時的中國問題,想出了一條適合中國人的出路-平民教育。早在 20 年代,知識分子對農業建設就有不同看法,並形成所謂「平民教育派」

和「農業派」。前者的代表有晏陽初、梁漱溟、陶行知等人,他們認為中 國農村問題關鍵不在農業生產量之不足,而在於農民教育水平之低落,故 農業建設應自平民始 (晏陽初,1989:18)。他們三人雖然被視為「平民 教育派」,但從他們的教育思想實踐方式,發現其中頗多相似,然仔細探 究,仍存在著許多的差異,以下就他們之間的異同,做一概要分析:

一 一 一

一、 、 、 、陶等三人的平民教育思想實踐一致的地方 陶等三人的平民教育思想實踐一致的地方 陶等三人的平民教育思想實踐一致的地方 陶等三人的平民教育思想實踐一致的地方

(一)陶等三人一致的認為,平民教育或鄉村教育應該由下而上,以社區或 農村為單位,要在農民的實際生活中來實踐;又他們所推動的連環教 學法、藝友制、傳遞先生制或小先生制、導生制等都是日常生活中隨 時隨處可進行。足見當時是結合了教育、工作和生活 。

(二)陶等三人彼此參觀相互的影響:梁氏的教育設想明顯地受到了陶行知 曉莊師範的影響。他在就任一中校長之前,考察了曉莊師範的教育實 驗之後,持讚賞的態度。梁氏認為教育工作要從生活中做起,他說:

首先令我們注意的,就是他的「教學做合一」的信條。梁氏也極推崇 曉莊學校的教育,在學校裡,由學生自我管理,教師只負責監督和顧 問的工作可以說,曉莊師範的做法使梁氏為自己以前的教育思想找到 了一條付諸實現的途徑。

(三)陶等三人所運用的教學法,如連環教學法、藝友制、傳遞先生制或小 先生制、導生制,彼此相互的學習。例如梁氏運用了陶行知的「小先 生制」 ,在村學、鄉學設立了「共學團制」 。平教會所推動的「導生制」

與陶的「小先生制」有異曲同工之妙。

(四)儘管梁漱溟一再聲稱,自己搞的鄉村建設與其他人搞的鄉村建設不 同,但事實上他搞的鄉村建設與其他人搞的鄉村建設在性質上並無區 別,都是社會改良運動。

(五)陶等三人先後將平民教育的識字教育運動轉為鄉村改造運動,雖說觀 點轉換,但主要的工作仍以「鄉村教育」為「民族再造」的主要方法。

曉莊是試驗鄉村教育的場所,可是它的教育設施如修路、造林、設木

工廠、辦消防隊、設立鄉村醫院等,無一不是建設。但在曉莊學校的

工作人員卻認為這些都是教育的。鄒平是研究鄉村建設的場所,它是

以「建設」為主,可是它的活動如舉辦鄉村建設研究部,鄉村服務人

員訓練部,鄉村教師講習會,民眾自衛訓練隊,合作講習會及村學鄉

(22)

學等,無一不是教育,但在鄒平的工作人員卻認為這些都是建設。晏 陽初把中國的「社會病」概括為愚、窮、弱、私四項,為解決中國的

「社會病」 ,平教會進行文藝教育以喚起農民的民族意識;生計教育,

運用科學知識增加農民的生產力;衛生教育以提供預防傳染病知識和 訓練;公民教育:以達成農村自治的目標。即使當平民教育轉向鄉村 建設新階段之後,晏陽初強調:中國鄉村建設運動的使命是「它聳著 巨大的鐵肩,擔著『民族再造』的重大使命」。它對於民族的衰老,

要培養他的新生命;對於民族的墮落,要振發他的新人格;對於民族 的渙散,要促成他的新團結組織。雖然鄉村建設是平民教育的一個新 階段,但教育仍占有重要的地位,晏氏認為各種改造、建設的成功,

都需經過教育的過程;教育成功了,一切改造與建設才有希望。

(六)陶等三人對於中國社會問題,看法雖然不一,但他們三人一致的強調 要透過「教育」 ,以解決中國的社會問題。晏氏強調要進行人的改造,

革心革新「除文盲、作新民」是平民教育的主要工作;陶氏強調平民 教育運動是平民的讀書運動,普及平民教育的方法,要以不識字為 恥,讀書與飯碗發生關係,且以強迫方式徹底執行。梁氏則提倡鄉村 建設,認為「農民自覺」 、 「鄉村自救」要從農民的教育著手。他們一 致認為中國農村問題關鍵不在農業生產量不足而在於農民教育水準 的低落,因此,陶等三人被視為「平民教育派」 。

(七)陶等三人均在 1927 年左右,將平民教育轉向鄉村建設工作。1927 年 梁氏「覺悟」,認識到鄉村建設是解決中國問題的唯一途徑。一些個 人和教育團體也所以會在 1927 年前後開始認識到農民和農村是解決 中國問題的關鍵,從而把他們的工作重心從城市轉到農村,從鄉村轉 到鄉村建設上來,其最主要原因,是農村經濟的衰落,使人們認識到 救濟鄉村是刻不容緩且當務之急。例如平教會是從識字運動,進而為 鄉村運動的。華洋義賑會是從救災工作,轉到鄉村運動的。曉莊為鄉 村教育的開山,那是從教育改造的動機而出現的。無錫的工作,則本 於民眾教育民眾運動而來。中華職教社之農村改進,則為其職業教育 運動之一新轉向。河南山東的鄉村自衛,是受刺激於兵匪之禍,若鴻 一先生同梁氏,則從中國問題多年煩悶後開悟而來的。

(八)組織民眾、培養民力: 「平教總會」的公民教育,是透過教育的力量,

激起人民的道德觀念,啟發民族自覺,施以良好的公民訓練,使他們

有公共心、團結力,有最低限度的公民常識、政治道德,以立地方自

治的基礎。定縣人民的政治活動以公民服務團為基礎,全縣人民都是

公民服務團團員。公民服務團是全縣農村改造的基本隊伍,是一種以

青年農民為重心,教育為基礎,服務本村本縣從事改造活動,是由下

而上的民眾組織,是定縣農村建設的中堅分子。曉莊則利用小學教師

來推動村單位的農村建設,以謀社會之改進。它要小學教師做改造鄉

(23)

村生活的中心,做改造鄉村生活的靈魂,運用科學的方法征服自然,

改造社會。它要教師做人民的朋友,因此它與地方豪紳根本站在敵視 的立場,他說:「鄉村教育問題至為繁劇,且與土豪劣紳處處短兵相 接,非有農人身手、菩薩心腸、科學頭腦、哲人目光及大無畏精神之 青年踴躍加入,萬難成功。」(陳重光,1981:279-280)。1933 年,

鄒平縣政府開始逐漸解散職業警察,而著手組織新的平民自衛力量。

為了建立起一支幹部隊伍,每個鄉被指令挑選兩至三名受過一些教育 的青年到民團幹部訓練所訓練四個月。訓練之後,他們回到各鄉的鄉 學中擔任軍事訓練員。同時鄉學方面也指示每一個閭(由 25 戶組成),

要從「中農以上」家庭中挑選一名年齡在 18 歲至 27 歲之間的青年,

接受四個月的軍事訓練,然後回到村子裡組織村裡的民兵。鄉學裡的 軍事訓練員擔任鄉隊長,然後將各村組編入鄉部隊。

(九)以師徒的方式,培植人才:鄒平山東鄉村建設研究院採取軍隊式的訓 練。學生程度分訓練班與研究班,訓練班類似連排長的訓練,研究班 類似中級軍官的訓練。平時師生生活極像軍隊,訓練期滿便分配到各 處去工作。在工作時期中,一方面有材料的供給,方法的指導,一面 又有嚴厲的考查。定縣和曉莊也是採取師徒的方式教授。曉莊的藝友 制,即是典型的師徒方式。因為曉莊是主張教學做合一的,在做上教,

在做上學,這便是徒弟式的精髓。學做小學教師的便跟著小學教師在 小學裡學,學開茶館的,便在茶館裡學。可惜試行不久,因戰亂,不 能證明此制是否可行。定縣的技術人員訓練班,他們只在平時訓練人 員,間或招收技術訓練班,也採用師徒的方式。在鄉村建設運動蓬勃 發展時,師徒式的教授方式佔有一席之地。

二 二 二

二、 、 、 、陶等三人的平民教育思想實踐不一致的地方 陶等三人的平民教育思想實踐不一致的地方 陶等三人的平民教育思想實踐不一致的地方 陶等三人的平民教育思想實踐不一致的地方

(一) 晏氏和陶氏曾到過美國留學取得碩士學位,並榮獲榮譽博士學位,

受西方思想影響深遠;梁氏於中學畢業後不曾進學校讀書,他的儒 學、佛學、西方哲學和社會科學的知識,全部是他以自學的方式獲得 的。他們三人雖然同時在不同的地方推動平民教育工作,且彼此觀摩 學習,但推動的方式卻不盡相同。陳重光(民 70)曾將他們分為定縣模 式、曉莊模式和鄒平模式。

(二) 1918 年,晏氏被基督教會派遣到歐洲進行戰地服務工作,因而了解 華工不識字之苦,乃開辦華工識字班,為華工編寫《千字課》,決心 回國後推動平民教育。1920 年獲碩士學位後回國花了一年多的時間遊 歷十九個省,實地了解我國平民教育的概況,同時主持長沙、杭州、

煙台、嘉興、武漢的平民教育試驗。到了 1923 年,晏氏才與陶行知 籌組「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編輯《平民周刊》推行平民教育運動。

1924 年是平民教育的輝煌時期,晏陽初與陶行知、熊其慧、蔣夢麟聯

數據

表 5-2-1 晏陽初、陶行知與梁漱溟等三人的平民教育思想淵源、思想內涵與觀 點轉向之摘要表  領導人  項目 平民教育思想的內容  晏陽初  (定縣實驗)  陶行知  (曉莊實驗)  梁漱溟  (鄒平實驗)  受儒家思想的影響        受宗教的影響      受西方民主思想的影響     平民教育思想之淵源  受共產黨的影響    教育應普及於全民        倡導成人及繼續教育        終生學習理念        人文主義的教育思想觀      
表 5-3-2 晏陽初、陶行知與梁漱溟的平民教育實踐之比較摘要表  實驗區  項目  實踐工作內容  晏陽初  (定縣實驗)  陶行知  (曉莊實驗)  梁漱溟  (鄒平實驗)  平民教育應由下而上,以 社 區 或 農 村 為 單 位 來 實 施        教 育 要 落 實 於 工 作 和 生 活當中        彼此參觀相互影響        運用連環教學法        教 育 為 民 族 再 造 的 主 要 方法        平 民 教 育 轉 向 為 鄉 村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設有文教法律碩士班及原住民文

 幫助教師掌握跨課程閱讀的理念,規劃實 踐的方法;透過校本經驗分享,促進教師

教師指導 學生自學 個人實踐 小組活動 競爭遊戲 小組協作 詳細解釋

教師指導 學生自學 個人實踐 小組活動 競爭遊戲 小組協作 詳細解釋

資料一:載於1883年7月7日《倫敦新聞畫報》的 木刻版畫,描繪了江南機器製造局生產來福槍及

價值觀教育須結合學校和家庭教育,學校與家長必須緊密合作,才能

價值觀教育須結合學校和家庭教育,學校與家長必須緊密合作,才能

3) 日常逐步發展不同的學與教策略,尋求校內 ( 行政 ) 與校外 ( 資源 ) 支援,留意機會,以擴闊學生的學習 經驗.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