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阿含經》經文釐正略探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中阿含經》經文釐正略探"

Copied!
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1

《中阿含經》經文釐正略探

林崇安

一、前言

本文針對《中阿含經》的一些經文略作 初步的釐正,此中參考南傳巴利藏中相當的 經文;釐正時以經文前後的架構和文脈義理 的合理性為主。

二、《中阿含經》的結集

關於《中阿含經》的結集,《摩訶僧祇 律》卷 32 說︰「一切法藏,文句長者集為 長阿含,文句中者集為中阿含,文句雜者集 為雜阿含︰所謂根雜、力雜、覺雜、道雜,

如是比等名為雜,一增二增三增乃至百增,

隨其數類相從,集為增一阿含。」《五分律》

卷 30、《有部毗奈耶雜事》卷 39、《四分律》

卷 54 都有類似的說法:《中阿含經》的經文 是屬於中等的長度。北傳《中阿含經》有 222 經,其中將近 100 經對應於南傳《中部》中 的經典,其餘大都對應於南傳《增支部》中 的經典,例如:《中阿含經》的支離彌梨經、

達梵行經等 8 經編於《增支部》六法。善法 經、晝度樹經等 15 經編於《增支部》七法。

師子經、阿修羅經等 17 經編於《增支部》

八法。師子吼經、大拘絺羅經等 5 經編於《增 支部》九法。思經、何義經等 18 經編於《增 支部》十法。為何一在《中阿含經》,一在

《增支部》?主因便是這些詳說六法到十法 的經典是屬於中等的長度,可以編在《中阿 含經》中。一些詳說四法和五法的經文,只 要長度處中,當然也可以編在《中阿含經》。 以上是結集的原則。由於南北的阿含經來自 不同的部派傳承,因而編輯的取捨有所不 同。以下選出一些《中阿含經》的經文作初 步的釐正。由於經文長,只引與釐正相關的 經文段落。

三、《中阿含 36 經》:地動經

《中阿含 36 經》中間段落引文:

(1)尊者阿難白曰:「世尊!有幾因緣令地大 動,地大動時,四面大風起,四方彗星出,

屋舍牆壁皆崩壞盡?」

(2)世尊答曰:「阿難!有三因緣令地大動,

地大動時,四面大風起,四方彗星出,屋舍 牆壁皆崩壞盡。云何為三?(2a)阿難!此地 止水上,水止風上,風依於空。阿難!有時 空中大風起,風起則水擾,水擾則地動,是 謂第一因緣令地大動,地大動時,四面大風

起,四方彗星出,屋舍牆壁皆崩壞盡。(2b) 復次,阿難!比丘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

有大福祐,有大威神,心自在如意足,彼於 地作小想,於水作無量想。彼因是故,此地 隨所欲、隨其意,擾復擾,震復震。護比丘 天亦復如是,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 福祐,有大威神,心自在如意足,彼於地作 小想,於水作無量想。彼因是故,此地隨所 欲、隨其意,擾復擾,震復震。是謂第二因 緣令地大動,地大動時,四面大風起,四方 彗星出,屋舍牆壁皆崩壞盡。(2c)復次,阿 難!若如來不久過三月已當般涅槃,由是之 故,令地大動,地大動時,四面大風起,四 方彗星出,屋舍牆壁皆崩壞盡,是謂第三因 緣令地大動,地大動時,四面大風起,四方 彗星出,屋舍牆壁皆崩壞盡。」(中略)世 尊語尊者阿難曰:「如是,阿難!如是,阿 難!甚奇!甚特!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成 就功德,得未曾有法。所以者何?謂如來不 久過三月已當般涅槃,是時令地大動,地大 動時,四面大風起,四方彗星出,屋舍牆壁 皆崩壞盡。

(3)復次,阿難!我往詣無量百千 a 剎利眾,

共坐談論,令可彼意。共坐定已,如彼色像,

我色像亦然;如彼音聲,我音聲亦然;如彼 威儀禮節,我威儀禮節亦然。若彼問義,我 答彼義。復次,我為彼說法,勸發渴仰,成 就歡喜。無量方便為彼說法,勸發渴仰,成 就歡喜已,卽彼處沒。我既沒已,彼不知誰?

為人?為非人?阿難!如是甚奇!甚特!

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成就功德,得未曾有 法。如是,b 梵志眾、c 居士眾、d 沙門眾。

阿難!我往詣無量百千 e 四王天眾,共坐談 論,令可彼意。(中略)。如是 f 三十三天、

g[火*僉]摩天、兜率哆天、化樂天、他化樂 天、h 梵身天、梵富樓天……」

【分析】

(一)《中阿含 36 經》於說完「地動」

的三因緣後,接著說「八眾」,二者合成一 經,其實八眾是另一經,相當於南傳《增支 部》的 8.69《眾經》,而南傳《增支部》的 8.70 就是《地震經》。這二經常編在一起,

例如,《長阿含經》的第二經《遊行經》中,

內含《地震經》和《眾經》二經,這二經也 連續在一起。以下列引相關經文。

(2)

2 (二)《增支部》的 8.69《眾經》引文 開始:

「諸比丘!有八種眾。以何為八耶?即:a 剎帝利眾、b 婆羅門眾、c 居士眾、d 沙門眾、

e 四天王眾、f 忉利天眾、g 魔天眾、h 梵天 眾。諸比丘!我想起,我曾來至多百之剎帝 利眾,集會、談論、對談。……」

(三)《增支部》的 8.70《地震經》中 間段落引文:

「阿難!有八因、八緣而出現大地震。以何 為八耶?阿難!大地住於水上,水住於風 上,風依空而住。阿難!時,大風起,若大 風起,則水搖;若水搖,則地搖。阿難!此 乃第一因、第一緣而出現大地震。(中略)

阿難!又,如來於無餘涅槃界般涅槃之時,

此地動、等動、等極動。阿難!此乃第八因、

第八緣而出現大地震。阿難!此為八因、八 緣而出現大地震。」

(四)《長阿含經》第二經《遊行經》

中間段落引文:

(1)爾時,賢者阿難心驚毛豎,疾行詣佛,頭 面禮足,卻住一面,白佛言:「怪哉!世尊!

地動乃爾,是何因緣?」(2)佛告阿難:「凡 世地動,有八因緣。何等八?夫地在水上,

水止於風,風止於空,空中大風有時自起,

則大水擾,大水擾則普地動,是為一也。復 次,阿難!有時得道比丘、比丘尼及大神尊 天,觀水性多,觀地性少,欲自試力,則普 地動,是為二也。復次,阿難!若始菩薩從 兜率天降神母胎,專念不亂,地為大動,是 為三也。復次,阿難!菩薩始出母胎,從右 脇生,專念不亂,則普地動,是為四也。復 次,阿難!菩薩初成無上正覺,當於此時,

地大震動,是為五也。復次,阿難!佛初成 道,轉無上法輪,魔、若魔、天、沙門、婆 羅門、諸天、世人所不能轉,則普地動,是 為六也。復次,阿難!佛教將畢,專念不亂,

欲捨性命,則普地動,是為七也。復次,阿 難!如來於無餘涅槃界般涅槃時,地大震 動,是為八也。以是八因緣,令地大動。」

(3)爾時,世尊卽說偈言(略)。(4)佛告阿難:

「世有八眾,何謂八?一曰剎利眾,二曰婆 羅門眾,三曰居士眾,四曰沙門眾,五曰四 天王眾,六曰忉利天眾,七曰魔眾,八曰梵 天眾。……」

(五)以上《遊行經》和《增支部》的

《地震經》都列出地動八因緣。可知《中阿 含 36 經》應分成《地震經》和《眾經》二 經,並將「地動」的三因緣補足為八因緣。

四、《中阿含經 63 經》:鞞婆陵耆經 《鞞婆陵耆經》中間段落引文:

(1)於是,迦葉如來、無所著、等正覺,難提 波羅去後不久,度優多羅童子出家學道,授 與具足。出家學道,授與具足已,於鞞婆陵 耆村邑隨住數日,攝持衣鉢,與大比丘眾 俱,共遊行,欲至波羅捺迦私國邑;展轉遊 行,便到波羅捺迦私國邑,遊波羅捺住仙人 處鹿野園中。(中略)

(2)佛告阿難:「於意云何?爾時童子優多羅 者,汝謂異人耶?莫作斯念!當知卽是我 也。(a)阿難!我於爾時為自饒益,亦饒益 他,饒益多人,愍傷世間,為天、為人求義 及饒益,求安隱快樂。爾時說法不至究竟,

不究竟白淨,不究竟梵行;不究竟梵行訖,

爾時不離生老病死、啼哭憂慼,亦未能得脫 一切苦。(b)阿難!我今出世,如來、無所著、

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

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我今自饒益,

亦饒益他,饒益多人,愍傷世間,為天、為 人求義及饒益,求安隱快樂。我今說法得至 究竟,究竟白淨,究竟梵行;究竟梵行訖,

我今已離生老病死、啼哭憂慼,我今已得脫 一切苦。」

【分析】

(一)南傳相關經文是《中部》81 經:

陶師經,中間段落引文:

(1)阿難!覺提波羅青年於應供、等正覺 者迦葉世尊之座前得以出家,得具足戒。阿 難!爾時應供、等正覺者迦葉世尊依彼所 欲,使住鞞婆陵耆,覺提波羅青年得具足戒 後不久,於得具足戒數月時,出向波羅奈遊 方,次第遊方,到達波羅奈。阿難!於其處 所,應供、等正覺者迦葉世尊,住於波羅奈 仙人墮處鹿野苑。(中略)(2)阿難!『彼 時之覺提波羅青年為別人耶?』汝作如是思 耶?阿難!然不可為如是之見,爾時之覺提 波羅青年即我是。」(3)世尊說示已,尊者 阿難歡喜、信受於世尊之所說。

比較上引二經,《陶師經》沒有說:「覺 提波羅青年所說之法不究竟」,但是《鞞婆 陵耆經》卻說:「爾時說法不至究竟」等。

此時有迦葉佛出世,優多羅出家從佛學法,

說法應至究竟。另由南傳《佛種姓經》也可 支持這一觀點。

(二)《佛種姓經》第二十四佛迦葉的 段落引文:

「予彼時,為婆羅門青年名為覺提婆羅(光 護)為人所知,有學志,諳神咒,精通三種 之吠陀。達相術、傳說、正法之極意,巧知 地上空中之吉兆,通諸明,無疾病。於迦葉 世尊,有名伽提迦羅(作瓶)為侍者,有服從 心、恭敬心,於第三果而入涅槃。伽提迦羅,

(3)

3 伴予赴迦葉勝者之處,予聞彼之說法,於彼 處出家,精進努力,善識別正與不正之勤,

任何事亦無退墮,以完成勝者之教。凡佛所 宣示,師之九分教,一切修習,以光輝勝者 之教。」

此處明確指出,覺提婆羅出家後,「凡 佛所宣示,師之九分教,一切修習,以光輝 勝者之教」,而不是「說法不至究竟」。 (三)北傳《鞞婆陵耆經》(a)段衍文,

是受到《中阿含經》第 8 經《七日經》的善 眼大師(釋尊本生)等經的定型句的影響,

以下引《中阿含 8 經》以及相應的南傳《增 支部》7.62 經文。

(四)《中阿含 8 經》七日經

《七日經》中間段落引文:(1)「比丘!昔有 大師名曰善眼,為外道仙人之所師宗,捨離 欲愛,得如意足。善眼大師有無量百千弟 子,善眼大師為諸弟子說梵世法。(中略)

(2)諸比丘!於意云何?昔善眼大師為外道 仙人之所師宗,捨離欲愛,得如意足者,汝 謂異人耶?莫作斯念!當知即是我也。我於 爾時名善眼大師,為外道仙人之所師宗,捨 離欲愛,得如意足。(中略)(a)我於爾時親 行斯道,為自饒益,亦饒益他,饒益多人,

愍傷世間,為天、為人求義及饒益,求安隱 快樂。爾時說法不至究竟,不究竟白淨,不 究竟梵行,不究竟梵行訖,爾時不離生、老、

病、死。啼哭、憂慼,亦未能得脫一切苦。

(b)比丘!我今出世,如來、無所著、等正覺、

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

天人師,號佛、眾祐,我今自饒益,亦饒益 他,饒益多人,愍傷世間,為天、為人求義 及饒益,求安隱快樂。我今說法得至究竟,

究竟白淨,究竟梵行,究竟梵行訖,我今已 離生、老、病、死、啼哭、憂慼,我今已得 脫一切苦。」

(五)《增支部》7.62 妙眼師段落引文:

「諸比丘!昔時有名為妙眼之師,為祖師而 遠離諸欲。諸比丘!妙眼師有數百之弟子,

妙眼師於諸弟子中說梵界同伴之法。(中略)

(a)諸比丘!我云:彼之妙眼師即雖有如是之 長壽,如是之久住,然而卻不得解脫生、老、

死、愁悲憂苦惱,不得由苦解脫。其何因耶?

不覺四法,不了解故,以何為四耶?諸比 丘!即聖戒之不覺、不了解,聖三摩地之不 覺、不了解,聖慧之不覺、不了解,聖解脫 之不覺、不了解。(b)諸比丘!聖戒之覺悟、

了解,聖三摩地之覺悟、了解,聖慧之覺悟、

了解,聖解脫之覺悟、了解,有愛即斷,有 索乃盡,不再受後有。」

(六)以上《中阿含經》第 8 經《七日

經》的善眼大師、《增支部》7.62 的妙眼師,

還有《中阿含經》第 60 經的頂生王、第 67 經的大天王,其背景都是無佛出世,所以,

「爾時說法不至究竟」或「不覺四法」是合 理的。但是有佛出世時,就不應說「不至究 竟」,所以《鞞婆陵耆經》的「爾時說法不 至究竟」等是衍文。

五、《中阿含 58 經》:七寶經

《七寶經》全經如下:(1)我聞如是:一 時,佛遊舍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2)爾時,

世尊告諸比丘:「若轉輪王出於世時,當知 便有七寶出世。云何為七?輪寶、象寶、馬 寶、珠寶、女寶、居士寶、主兵臣寶,是謂 為七。若轉輪王出於世時,當知有此七寶出 世。(3)如是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出於世時,

當知亦有七覺支寶出於世間。云何為七?念 覺支寶、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息 覺支、定覺支、捨覺支寶,是謂為七。如來、

無所著、等正覺出於世時,當知有此七覺支 寶出於世間。」(4)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 所說,歡喜奉行。

【分析】

(一)本文前面已經指出中阿含經的經 文是「中等的長度」,但是此處《七寶經》

的經文很短,顯然有所脫落。

(二)在《中阿含 67 經》大天捺林經 中,提及轉輪王七寶時,詳說輪王七寶。《雜 阿含 722 經》和《增一阿含 352 經》也詳說 輪王七寶,例如,《雜阿含 722 經》對摩尼 珠寶的說明:「何等為轉輪聖王出興于世,

摩尼珠寶現於世間?若轉輪聖王所有寶 珠,其形八楞,光澤明照,無諸纇隙,於王 宮內常為燈明。轉輪聖王察試寶珠,陰雨之 夜,將四種兵入於園林,持珠前導,光明照 耀,面一由旬,是為轉輪聖王出興于世,摩 尼寶珠現於世間。」

(三)可知《中阿含 58 經》七寶經脫 落了輪王七寶的說明,應補足成「中等的長 度」。

六、結語

南北傳的《阿含經》在長期下傳的過程 中,難免有所出入,但是透過資料的比對,

經由理性的抉擇可以釐正經文,進而掌握經 義。但是釐正時,如何達成「共識」這是有 待建立的。本文只就《中阿含經》作一些釐 正,其他有待佛弟子們的努力了。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復次舍利子。於此南方有一佛土名寂靜珠。彼土有佛。名超無邊迹如來應正等覺

為無常,是為同彼所疑。」 19 此例中,若 有人對實在論者立「瓶是無常」這個所 立宗,然後以「從無常因生故」作為能 立因,則此時「從無常因生故」這個能

「復次,伽藍眾!此有瞋心人是為瞋 所蔽,心為所捕,殺有命者、取不與 者、與他之妻通、語虛誑,亦勸他如 是作,此是與彼以長夜之無益與苦 耶?」 「大德!唯然!」.

只有一丁點地面。這一點點土地,比之於大海,是 何其渺小。在地球上,大地是廣大的;大海是廣大 的,天空更是寬廣。整個大地撫育含容無數的蟲魚

《阿含經》中有多處提到如實觀察,例如,《雜 阿含 65 經》中,佛陀說:「比丘常當修習方便禪 思,內寂其心,如實觀察。云何如實觀察?此是

A 彼初修業諸瑜伽師,由此作意,或念: 『我當往世間趣』 ;或念: 『我 當往出世趣。』復多修習如是作意。.

  色等和合於眼識等有彼相故。設作所緣然無緣義。如眼錯亂見第二月。彼無實體

若有比丘,如是不恭敬、不隨順[大]師而住;於法……[乃